CN114258157A -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58157A CN114258157A CN202010997405.2A CN202010997405A CN114258157A CN 114258157 A CN114258157 A CN 114258157A CN 202010997405 A CN202010997405 A CN 202010997405A CN 114258157 A CN114258157 A CN 1142581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information
- interface
- transmitted
- target bear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220 aggreg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230000002776 aggreg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7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6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4913 activ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claims 1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6116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6854 commun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02100022734 Acyl carrier protein, mitochondrial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678845 Homo sapiens Acyl carrier protein, mitochondrial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076 repl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bearers or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该方法包括: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开始支持副链路(SideLink,SL,或译为侧链路,边链路,旁链路等),用于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不通过网络设备进行直接数据传输。
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可用于LTE所不支持的6GHz以上工作频段,支持更大的工作带宽;其支持基站与终端间的接口,以及终端之间直接通信的SL接口。SL接口又可以称作PC5接口。
在现有技术中,Uu接口可以支持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聚合操作,但SL接口并不支持与WLAN聚合操作。目前SL并不支持与WLAN聚合操作,因此没有相关的配置过程。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不支持SL和WLAN聚合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配置装置,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配置装置,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网络侧设备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一;
图3表示SL和WLAN聚合架构中目标承载的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二;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然而,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尽管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也可以称作终端设备或者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VUE)、行人终端(PUE)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手环、耳机、眼镜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是基站或核心网,其中,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Service Set,ESS)、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WLAN接入点、WiFi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 Receiving Point,TRP)或所述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为例,但是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步骤201,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例如,第一终端通过PC5 RRC消息或其它层消息(如MAC控制单元,或者L2控制消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该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他接入技术可以是WLAN,行为热点Wifi,蓝牙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WLAN接口,Wifi接口,蓝牙接口等。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的下述实施例中均已其他接入技术为WLAN技术进行举例说明。
其中,WLAN接口或Wifi接口或蓝牙接口是使用非授权频谱,带宽共享,费用较低或者没有费用。且终端具有WLAN或Wifi接口或蓝牙接口已经属于标配,没有额外的硬件成本。在终端与终端之间的SL接口同时支持与WLAN聚合操作,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之间的传输效率,并可以根据业务特性进行不同业务的路径配置,在保证服务质量(Quality ofService,QoS)的基础上,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SL和WLAN聚合,则意味着在现有的SL架构中,有一部分数据流要分流到WLAN进行传输,并且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管控。在SL和WLAN聚合的架构中,包括如下承载类型:
目标承载,也可称为WLAN split bearer,指能够通过SL接口及资源和WLAN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的承载;该目标承载既可以是用户数据承载,也可以是信令承载。
如图3所示,以上行的数据为例,给出了SL和WLAN聚合架构中目标承载的协议栈架构示意图。该目标承载具有如下特点:
1)底层的映射关系。
由于现有的SL传输,是以层2目的ID(Destination ID)和层2源ID(Source ID)来标识一对通信中的终端,这两个Destination/Source ID分别为24bit,Destination ID的其中16bit由PHY(物理)层携带,剩余8bit由MAC层携带,Source ID的其中8bit由PHY层携带,而剩余16bit由MAC层携带,也就是说经过SL接口的PHY+MAC,就可以唯一确定通信的对端终端。但是对于WLAN链路,并没有使用这样的机制,因此需要把WLAN链路的MAC地址进行映射,即通过SL或者WLAN信令过程,在两个终端之间交互,获知对端的WLAN MAC地址,这样就能够将WLAN MAC地址和Destination/Source ID进行绑定,绑定之后的SL和WLAN链路就能够进行正常的聚合通信。
例如,终端1和终端2之间分别使用层2ID 1和层2ID 2进行SL通信,同时与SL聚合的WLAN链路,终端1使用MAC地址1,终端2使用MAC地址2,终端1和终端2交互之后,可以将层2ID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进行存储,对于终端1来说,从层2ID 2(终端2的SL)接收到的SL数据和从MAC地址2(终端2的WLAN)接收到的WLAN数据是可以进行聚合处理的,例如目标承载情况下,进入承载标识相同的同一个PDCP实体进行重排序操作,继而递交高层。目标承载分别经过WLAN接口及资源和SL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这类承载具有公共的PDCP层,在PDCP层之下,被划分为两个leg(腿),一条是SL RLC承载,通过SL RLC/MAC/PHY进行传输,另一条是WLAN承载,通过SL-WLAN Aggregation AP层(即WLAN聚合AP层)增加承载标识(RB ID),再交给WLAN的L2/L1传输协议进行传输。
2)对于目标承载,由于可以利用两个接口的资源进行传输,它有两种传输方式,一种是只传输一次,即一个数据包要么在SL链路进行传输,要么在WLAN链路进行传输,另一种是重复传输,即一个数据包被复制成两份,一个在SL链路传输,另一个在WLAN链路传输,提高可靠性。
3)当一个承载被配置为目标承载类型时,需要显式的指示是否配置重复(duplication)功能,如果不配置duplication,则意味着一个数据包只能传输一次,网络侧需要提供数据包进行路径选择的相关参数,便于用户进行路径选择,如果配置了duplication,则依然可以进一步指明配置之后duplication的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对于初始状态为激活的承载,从配置时刻开始,就可以进行duplication方式的发送,而初始状态为去激活的承载,则需要再次进行激活触发,才可以进行duplication方式发送,duplication激活之后,也可以被去激活,去激活以后,数据包仍旧只在一条路径传输,这条路径可以是显式配置的。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端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该主接口可以是SL接口,也可以是其他接入技术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未配置重复机制,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和该数据包的复制包分别通过所述SL接口和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该状态下以更多的资源消耗达到更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需求;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去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换言之,目标承载可以分别通过SL接口和WLAN接口传输,如图3所示,由PDCP层进行重排序和重复操作。在目标承载未配置重复机制,或者配置了重复机制但处于去激活状态时,虽然两个接口均可以传输,但一个数据只会选择一条路径;而在目标承载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激活状态时,意味着两条路径复制传输,即一个数据在两条路径都传输,以更多的资源消耗达到更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需求。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所述目标承载通过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该承载标识用于辅助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步骤2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根据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由于SL和WLAN聚合场景中,有不同的数据类型,根据数据类型的特点,需要确定其适合进行那种承载的传输,确定承载类型之后,还需要决定该承载相关的配置信息。该确定的过程一般与业务的QoS需求和网络策略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因此需要由网络侧进行决定。故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在支持SL和WLAN聚合的前提下,需要配置给终端聚合操作的具体参数(即第二聚合配置信息)。根据终端的不同状态,获得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的途径可以包括:
若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由连接态的第一终端通过RRC专用信令将自己的业务需求甚至可以包括SL/WLAN链路情况等信息上报给网络侧,网络侧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通过RRC专用信令给出精确的聚合配置信息,这个配置信息就可以精准的根据该终端的特定业务给出,针对性较强。
或者,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消息;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态的第一终端也可以使用SIB中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由于需要考虑SIB消息的开销,因此SIB消息中只能根据业务类型的大体分类给出配置信息,并不能针对终端的具体业务给出精准的配置。
或者,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脱网状态,获取预配置信息;当第一终端处于脱网状态,该终端无法从网络侧获得实时聚合配置信息,此时采用预配置信息来确定第二聚合配置信息,与SIB信息类似,预配置信息也是只能根据业务类型的大体分类给出配置信息,并不能针对终端的具体业务给出精准配置。
其中,SIB消息或RRC信令或预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例如PDCP层、SDAP层)的配置信息;
对于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上述3种配置方式(即SIB消息或RRC信令或预配置信息),可以归纳为两个种类。一种是网络侧给出公共的聚合配置信息,由第一终端根据公开的聚合配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业务甚至是链路情况等,最终决定每个承载类型和对应的参数;这种类型的配置方式包括SIB和预配置信息,特点均是在业务到达之前获得聚合配置信息;另一种是网络侧给出专用的聚合配置信息,由第一终端上报具体的业务信息甚至是链路情况,网络侧根据具体信息,给出精准的每个承载的类型和配置参数,典型的就是专用信令方式。
如果是公开的聚合配置信息,一般可以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QoS流粒度,配置是否支持分流或重复(split/duplication)聚合,例如对于一个具体的QoS流,是否可以映射到目标承载,是否支持duplication;
根据QoS特性,配置是否支持split/duplication聚合,例如对于满足一定QoS需求的,误块率和/或时延要求(例如高于门限1,和/或低于另一个门限2),或者优先级(满足优先级门限)的业务,可以配置映射到目标承载;
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粒度,配置是否可以映射到目标承载,即先根据业务的QoS或者QoS流,将不同的QoS流映射到不同RB,在RB配置中,再进一步标识,这个RB是否可以映射到目标承载,是否配置duplication;
对于目标承载,路径选择的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主接口标识,例如配置SL接口是主腿,或者WLAN接口是主腿,显式指出,主腿的作用是当不满足两条腿同时传输的条件时,仅在主腿进行传输;
两条链路同时传输的条件:可以是具体的字节数值,例如X字节,即缓存中的数据量超过这个门限,才进行两条链路同时传输,否则仅在一条指定的链路(例如上述显式主接口)进行传输;门限数值也可以给出根据具体业务的参数计算参数,例如门限Y字节=GBR/PBR*配置参数Z,例如业务的GBR为5M字节,参数Z配置为0.5,则当缓存数据量大于2.5M字节时,才开始在两条腿传输,低于这个门限,则采取指定腿传输;
WLAN链路的条件,例如只有WLAN链路质量(接收信号强度,信道饱和程度等)满足一定的门限,才可以在WLAN链路进行主接口数据传输,或者WLAN链路质量(接收信号强度,信道饱和程度等)满足另一个门限,才可以在WLAN链路进行与主接口的同时split传输/duplication传输,二者可以是相同或者独立门限;
是否支持动态切换主接口;
切换主接口的WLAN链路条件,例如当WLAN链路满足条件1,可以将主接口切换为WLAN,或者WLAN链路满足条件2,将主接口由WLAN切换为SL;
SL链路条件,例如只有SL链路质量(接收信号强度,信道占用情况等)满足一定的门限,才可以在SL侧链路进行主接口数据传输,或者SL链路质量(接收信号强度,信道占用情况等)满足另一个门限,才可以在SL侧链路进行与主接口的同时split传输/duplication传输,二者可以是相同或者独立门限;
切换主接口的SL链路条件,例如当SL链路满足条件1,可以将主接口切换为SL,或者SL链路满足条件2,将主接口由SL切换为WLAN;
上述WLAN链路条件和SL链路条件可以分别配置,也可以同时配置,同时配置,意味着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例如WLAN高于门限,SL低于门限,才会配置WLAN侧为主接口,或者进行split/duplication传输。
对于目标承载,相关参数,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显式duplication功能开关;
主接口标识,例如配置SL接口是主接口,或者WLAN侧是主接口,显式指出,主接口的作用是当duplication去激活时,仅在主接口进行传输;
主接口切换的WLAN链路条件,例如当WLAN链路满足条件1,可以将主接口切换为WLAN,或者WLAN链路满足条件2,将主接口由WLAN切换为SL;
主接口切换的SL链路条件,例如当SL链路满足条件1,可以将主接口切换为SL,或者SL链路满足条件2,将主接口由SL切换为WLAN;
Duplication配置时候的初始化状态,激活或去激活;
Duplication是否支持动态激活/去激活;
激活/去激活具体参数,例如L2控制PDU的参数,bitmap或承载标识大小。
对于目标承载的相关参数,公开配置可以只给出一组配置参数,例如只要进行split/duplication传输的承载,都用这一组参数,或者给出不同的参数列表,满足QoS特征1或QoS流或RB条件1的对应参数列表1,满足QoS特征2或QoS流或RB条件2的对应参数列表2,依次类推。但由于公开配置不可能枚举出所有可能性,因此当条件都不满足时,也需要有关于split/duplication的默认参数。
如果是专用的聚合配置信息,在进行专用配置之前,第一终端向网络上报自己的WLAN聚合支持能力,业务需求,SL/WLAN链路测量结果等,便于网络进行更精准的配置。
如果是专用的聚合配置,一般可以包括:
首先,网络会将第一终端的QoS流,都映射到对应的RB;
其次,对这些RB,会给出它的聚合属性,例如目标承载;
如果是目标承载,给出SDAP/PDCP层配置,给出RLC承载配置,可选的还可以给出SL-WLAN Aggregation AP层的配置,例如DRB ID域大小;
配置是否开启duplication;
配置split参数;类似上面公开配置的内容,但差别是可以对每一个RB给出不同的配置参数;
配置duplication参数;类似上面公开配置的内容,但差别是可以对每一个RB给出不同的配置参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之间的配置由发送端终端(即第一终端)决定,然后发送给接收端终端。发送端终端指业务的发起方,接收端终端指业务的接收方。对于双向业务,有可能两个终端既是发送端,也是接收端,对每一个方向,都是由发送端终端来决定配置发送给接收端。双向业务的情况下,如果两端各自决定的配置发生了不一致或者冲突的情况,则进行冲突解决,由一方同意另一方的配置,或者进行配置失败处理。
第一终端获得网络侧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之后,包括如下操作中的至少之一:
对于处于连接态的发送端终端,由于它上报了自己的详细的业务信息,并获得了网络侧关于每个RB的聚合属性信息和详细split/duplication配置信息,因此它可以直接将网络侧配置的详细信息,发送给接收端;
对于处于空闲态或去激活态或脱网的发送端终端,由于它获得的是公开聚合信息,因此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将自己的业务对应选择合适的聚合属性信息,并按照选择结果获得相应的RB详细split/duplication配置信息,把这些RB split/duplication配置信息发送给接收端。
如果在上述过程中,有目标承载,即意味着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需要建立WLAN链路和SL链路的关联性,因此在发送端终端发送给接收端UE配置信息的同时或者之后,发送端终端需要将自己的WLAN MAC地址类似的信息,告知接收端终端,以便于接收端终端能够建立正确的WLAN链路和SL链路的关联。还可以交互WLAN特殊标记的方法,例如数据类型或者标号,以使聚合的数据和普通WLAN数据能够被区分。
特别的,在进行聚合配置之前,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可以在能力协商过程中,携带自己是否支持SL-WLAN聚合能力等信息,若有一方不支持该能力,则不能配置聚合。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目标承载未配置重复机制的情况下,
在接口选择参数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两个接口中选择一个接口传输;其中,不同数据包的传输接口相同或不同;
或者,
在接口选择参数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主接口传输。
可选地,该接口选择参数可以为缓存中的数据量。当重复机制没有配置,此时是split方式传输,即数据包只会有一条路径。例如,当当前缓存中的数据量超过门限,则需要考虑不同的数据包在两条路径的选择,如数据包1、3、5在路径1,数据包2、4、6在路径2;或者数据包1、2、3在路径1,数据包4、5、6在路径2;或者根据两条路径中调度资源的大小,以尽量不分段且传输效率最高的方式发送。当当前缓存中的数据量小于门限,则数据包只能在配置的主接口上进行发送。
如果目标承载配置了重复机制并激活,则PDCP层会将数据包复制一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数据包,分别发送到WLAN侧和SL RLC侧进行发送。
如果目标承载配置了重复机制但此时处于去激活状态,则PDCP层会将数据包发送到配置的主接口上进行发送;或者,如果目标承载配置了重复机制但此时处于去激活状态,则PDCP层按照相关门限判断,超过门限两个接口都可以选择进行发送,低于门限则会将数据包发送到配置的主接口进行发送。
在经过聚合配置之后,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建立起对称的目标承载,目标承载进行split/duplication操作,其数据传输可以如下:
发送端按照正常的流程,将QoS流映射到配置的PDCP实体中,由PDCP实体进行处理,例如头压缩,安全等操作,增加PDCP头,形成PDCP PDU;
PDCP PDU根据split/duplication的配置和条件,决定发送到SL RLC还是WLAN侧的SL-WLAN聚合AP层,还是分别发送到SL RLC层和AP层。如果数据包被发送到对应的SL-WLAN聚合AP层,在这一层,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头部信息中携带RB ID;SL-WLAN聚合AP层的PDU发送到WLAN的L2/L1,对这种数据,采取特殊标记,例如数据类型或者标号,以使聚合的数据和普通WLAN数据有区分;并采取已经交互过的WLAN MAC地址,以便于接收端识别;通过WLAN接口发送数据。
作为又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接口配置信息,所述接口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SL接口为主接口,或者,用于配置所述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主接口;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用于确认所述主接口。
配置主接口的过程,由发送端终端发起,发送给接收端终端,接收端终端认可配置之后,给发送端回复确认。至此主接口信息在两个终端之间获得了一致,后续可以进行正常通信。
由于在SL WLAN split/duplication传输的过程中,主接口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大量数据都是在主接口传输,因此对主接口的链路质量和传输效率要求比较高,WLAN链路和SL链路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主接口配置,在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交互主接口变更的信息,以进一步在新的主接口上工作。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主接口。
在后续的通信过程中,如果发送端终端或者接收端终端发现当前的主接口已经不足以承担主接口的角色,例如链路质量低于门限、链路负荷高于门限、当前设备在主接口频段出现了干扰等,可以发起进行主接口切换。主接口切换过程,主要由发起一端的终端,指上述检测到问题的终端,可以是发送端终端也可以是接收端终端,向另一端终端发送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指示切换主接口。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控制单元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来携带所述控制信息;
其中,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息对应的承载。
例如在SL MAC层,使用一个特殊的MAC CE来指示主接口切换,该MAC CE拥有一个特殊的LCID(Logical Channel ID,逻辑信道ID)=N,该LCID=N规定了这是一个主腿切换信息,并在该MAC CE的负荷部分,显式的指示期望变更的新的主腿信息,例如一个字节bitmap中,第一位代表SL侧为主接口,第二位代表WLAN侧为主接口,那么通过第一位设置为1,第二位设置为0,表明希望SL侧作为主接口,或者通过第一位设置为0,第二位设置为1,表明希望WLAN侧作为主接口;或者1个bit位,取值0表明WLAN主接口,取值1表明SL主接口。其中,MAC CE里还需要携带RB信息,表明是对那个承载进行控制。
再例如,可以使用PDCP控制PDU,来指示主接口切换,在PDCP控制PDU的PDU类型域里,规定一个特殊值例如PDU类型=011(二进制比特位)来代表用于切换主接口的控制PDU类型,接着在控制PDU负荷部分,显式的指示期望变更的新的主接口信息,例如一个字节bitmap中,第一位代表SL侧为主接口,第二位代表WLAN侧为主接口,那么通过第一位设置为1,第二位设置为0,表明希望SL侧作为主接口,或者通过第一位设置为0,第二位设置为1,表明希望WLAN侧作为主接口;或者1个bit位,取值0表明WLAN主接口,取值1表明SL主接口。
当对端终端接收到切换主接口的控制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例如,采取MAC CE携带第一确认响应信息,使用一个特殊的MAC CE来指示对主接口切换信息的确认,该MAC CE拥有一个特殊的LCID=M,该LCID=M规定了这是一个主接口切换确认信息,该信息对最近的一个主接口切换消息进行确认响应;MAC CE里还需要携带RB信息,表明是对那个承载进行控制。
再例如,采取MAC CE携带第一拒绝响应信息,使用一个特殊的MAC CE来指示对主接口切换信息的拒绝,该MAC CE拥有一个特殊的LCID=P,该LCID=P规定了这是一个主接口切换拒绝信息,该信息对最近的一个主腿切换消息进行拒绝响应;MAC CE里还需要携带RB信息,表明是对那个承载进行控制。
又例如,也可以采取PDCP控制PDU携带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以特殊的PDU类型=100,代表切换主接口的确认响应,PDU类型=101,代表切换主接口的拒绝响应;或者,如果默认不能拒绝的话,可以采取对触发消息进行确认(ACK)的方式,进行隐式确认,例如携带触发消息的数据包开启了HARQ反馈使能,那么接收方接收到之后,按照现有流程回复ACK,即证明接收到,顺利可以执行。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上述确认响应或拒绝响应,避免发生误解(例如在很近的时间内前后有两条主接口切换信息,响应端只针对一条进行了响应,那就会造成发起端以为第二条被确认,其实响应端确认的是第一条,造成理解不一致),故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主接口信息;或者,所述第一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主接口信息;其可以避免理解失步。
更进一步的,为了避免两个或多个主接口切换过程进行了交织,造成发起端和响应端的混淆,本发明实施例还定义了主接口切换窗口或主接口切换周期。即所述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包括:
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主接口切换窗口或主接口切换周期,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
该主接口切换窗口或主接口切换周期由发送端在初始配置时发送给接收端,由偏移+循环(offset+cycle)组成,配置成功后,则意味着一个周期之内,只能发送一次主接口切换过程,并且响应也需要在同一个周期内完成。更进一步还可以规定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终端各自允许进行修改的时间段,例如在周期开始,奇数周期间隔内,发送端可以修改,偶数周期间隔内,接收端可以修改,避免交叉进行,引起理解的不同步。
除了切换主接口的过程之外,由于两端都是终端需要有省电的需求,因此还可以动态的进行两个接口传输和一个接口传输之间的切换,当指示为两个接口传输时,终端才需要去两个接口都进行监听,当切换到仅一个接口传输时,终端可以仅监听一个接口,从而节省监听另一个接口的电量开销。即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二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一个接口传输的模式,和/或,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两个接口传输的模式。
配置两个接口的过程由发送端发起,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认可配置之后给发送端回复确认;至此两个接口的信息就已经在两个终端获得了一致,后续可以进行正常通信。两个接口的配置信息,可以采取默认状态即两个接口激活状态或仅一个接口激活,或者显式指示配置之后是激活还是非激活状态。如果两个接口进行了去激活操作,即意味着终端仅在一个接口进行数据收发,此时一般是保留主接口。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在两个接口激活去激活操作的同时,进行主接口切换。
在后续在通信过程中,如果有一端终端发现当前的两个接口已经不需要再被支持,可以切换成仅激活一个接口的模式,或者有一端终端发现一个接口不够用时,可以切换成激活两个接口的模式。
其中,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模式切换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例如,由于MAC CE仅在SL侧支持,因此只有当SL侧的接口激活的情况下,才可以用MAC CE的方式发送一个接口/两个接口的模式切换信息,可以采取特殊的LCID=X,表明是一个接口/两个接口的模式切换信息,并在MAC CE负荷部分具体携带到底是一个接口还是两个几口,也可以不携带,当前是一个接口,切换信息指明切换为两个接口,或者当前是两个接口,切换信息指明是切换为一个接口,或者利用两个LCID=Y和LCID=Z分别标识切换为一个接口和切换为两个接口;MAC CE里还需要携带RB信息,表明是对那个承载进行控制。
再例如,采取PDCP控制PDU的方式,由于PDCP层是两个接口的公共部分,因此PDCP控制PDU可以在任何一个接口发送,甚至两个接口复制发送,例如PDCP PDU类型=010标识一个接口或两个接口的模式切换,负荷部分携带切换之后是一个接口还是两个接口的信息,或者不用负荷部分,直接根据当前的状态切换为另一个,或者采取两个PDU类型=010和100分别代表切换为一个接口或者两个接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用于一个接口或两个接口的模式切换的MAC CE还可以和主接口切换的MAC CE联合设计,以一条信令,一个特殊LCID指明是主接口切换和/或模式切换,在MAC CE负荷中,其中两个bit用于指示WLAN为主接口或者SL为主接口,或者只要1bit的0/1取值指示WLAN为主接口或者SL为主接口,并用另一个bit的0/1取值指示是仅激活一个接口还是两个接口都激活。
当另一端接收到模式切换信息时,需要进行响应,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上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也可以采取MAC CE进行携带,使用一个特殊的MAC CE来指示对模式切换信息的确认,该MAC CE拥有一个特殊的LCID=M2,该LCID=M2规定了这是一个模式切换确认信息,该信息对最近的一个模式切换消息进行确认响应。
上述第二拒绝响应信息,也可以采取MAC CE进行携带,使用一个特殊的MAC CE来指示对模式切换信息的拒绝,该MAC CE拥有一个特殊的LCID=P2,该LCID=P2规定了这是一个模式切换拒绝信息,该信息对最近的一个模式切换消息进行拒绝响应。MAC CE里还需要携带RB信息,表明是对那个承载进行控制。
或者,上述响应消息,也可以采取PDCP控制PDU进行携带,以特殊的PDU类型=100,代表模式切换的确认响应,PDU类型=101,代表模式切换的拒绝响应。或者,如果默认不能拒绝的话,可以采取对模式切换信息进行ACK的方式,进行隐式确认,例如携带模式切换信息的数据包开启了HARQ反馈使能,那么接收方接收到之后,按照现有流程回复ACK,即证明接收到,顺利可以执行。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上述确认响应或者拒绝响应,避免发生误解(例如在很近的时间内前后有两条模式切换信息,响应端只针对一条进行了响应,那就会造成发起端以为第二条被确认,其实响应端确认的是第一条,造成理解不一致),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模式信息;或者,所述第三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模式信息。
更进一步的,为了避免两个或多个模式切换过程进行了交织,造成发起端和响应端的混淆,本申请实施例增加了模式切换窗口或模式切换周期。即向第二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包括:
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模式切换窗口或模式切换周期,向第二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
该窗口或周期由发送端在初始配置时发送给接收端,由offset+cycle组成,配置成功后,则意味着在一个周期之内,只能发送一次模式切换过程,并且响应也需要在同一个周期内完成。更进一步还可以规定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终端各自允许进行修改的时间段,例如在周期开始,奇数周期间隔内,发送端可以修改,偶数周期间隔内,接收端可以修改,避免交叉进行,引起理解的不同步。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重复机制的动态激活或去激活方式,即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二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或者,所述指示信息用于去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激活或去激活过程的触发,任意一端终端都可以进行,可以根据当前两个链路的链路质量,两个链路的负荷,当前处理能力和电量剩余等情况,决定进行重复机制的激活或去激活。
可选地,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指示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例如,若通过MAC CE携带指示信息,采取一个特殊的LCID=N3,表明这是一个激活/去激活指示,然后payload里携带激活/去激活具体信息,RB ID信息,例如有8个RB配置了duplication,按照在配置信令里的从前到后的位置分别对应bit0,bit1…bit7,当一个或者多个比特位设置位1,意味着这个RB的duplication激活,其它设置为0,意味着其它对应的RB的duplication去激活。
再例如,若通过PDCP控制PDU携带所述指示信息,由于PDCP实体就对应于一个具体RB,因此需要对哪个RB进行激活/去激活控制,直接在它对应的PDCP实体发送控制PDU即可,而且PDCP层是两个链路共用的,PDCP控制PDU可以在任何一个接口甚至两个接口同时进行复制发送,例如采取一个特殊的PDU类型=010,表明这是一个用于激活/去激活duplication的信息,在PDU负荷中显式指出激活或者去激活指示,另一种方式,采取两个特殊的PDU类型010和100,分别表明激活和去激活信息。
进一步的,一侧终端接收到上述指示信息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若采用MAC CE携带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需要携带确认或拒绝这两个区分信息,并且为了进一步确保不产生误解,可以携带具体确认的激活/去激活信息,或者拒绝之后建议的激活/去激活信息,也需要携带RB信息,以表明是对哪个RB的激活去激活消息进行确认/拒绝。
若采用PDCP控制PDU携带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需要携带确认或拒绝这两个区分信息,或者默认就是接受,并且进一步为了确保不产生误解,可以携带具体的确认的激活/去激活信息,或者拒绝之后建议的激活/去激活信息。或者,如果默认不能拒绝的话,可以采取对触发消息进行ACK的方式,进行隐式确认,例如携带触发消息的数据包开启了HARQ反馈使能,那么接收方接收到之后,按照现有流程回复ACK,即证明接收到,顺利可以执行。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上述确认响应或者拒绝响应,避免发生误解(例如在很近的时间内前后有两条重复机制的激活或去激活信息,响应端只针对一条进行了响应,那就会造成发起端以为第二条被确认,其实响应端确认的是第一条,造成理解不一致),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重复机制的状态;或者,所述第二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重复机制的状态,则可以避免理解失步。
更进一步的,为了避免两个或者多个重复机制的激活或去激活过程进行了交织,造成发起端和响应端的混淆,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重复机制状态切换窗口或重复机制状态切换周期;即所述向第二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
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重复机制状态切换窗口或重复机制状态切换周期,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
该重复机制状态切换窗口或重复机制状态切换周期由发送端在初始配置时发送给接收端,由offset+cycle组成,配置成功后,则意味着在一个周期之内,只能发送一次重复机制的激活或去激活变化过程,并且响应也需要在同一个周期内完成,更进一步还可以规定发送端和接收端两个终端各自允许进行修改的时间段,例如在周期开始,奇数周期间隔内,发送端可以修改,偶数周期间隔内,接收端可以修改,避免交叉进行,引起理解的不同步。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步骤401,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例如,第一终端通过PC5 RRC消息或其它层消息(如MAC控制单元,或者L2控制消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该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他接入技术可以是WLAN,行为热点Wifi,蓝牙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WLAN接口,Wifi接口,蓝牙接口等。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的下述实施例中均已其他接入技术为WLAN技术进行举例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SL和WLAN聚合,则意味着在现有的SL架构中,有一部分数据流要分流到WLAN进行传输,并且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管控。在SL和WLAN聚合的架构中,包括如下承载类型:
目标承载,也可称为WLAN split bearer,指能够通过SL接口及资源和WLAN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的承载;该目标承载既可以是用户数据承载,也可以是信令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端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该主接口可以是SL接口,也可以是其他接入技术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未配置重复机制,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和该数据包的复制包分别通过所述SL接口和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该状态下以更多的资源消耗达到更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需求;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去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换言之,目标承载可以分别通过SL接口和WLAN接口传输,如图3所示,由PDCP层进行重排序和重复操作。在目标承载未配置重复机制,或者配置了重复机制但处于去激活状态时,虽然两个接口均可以传输,但一个数据只会选择一条路径;而在目标承载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激活状态时,意味着两条路径复制传输,即一个数据在两条路径都传输,以更多的资源消耗达到更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需求。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所述目标承载通过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该承载标识用于辅助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目标承载未配置重复机制的情况下,
在接口选择参数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两个接口中选择一个接口传输;其中,不同数据包的传输接口相同或不同;
或者,
在接口选择参数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主接口传输。
可选地,该接口选择参数可以为缓存中的数据量。当重复机制没有配置,此时是split方式传输,即数据包只会有一条路径。例如,当当前缓存中的数据量超过门限,则需要考虑不同的数据包在两条路径的选择,如数据包1、3、5在路径1,数据包2、4、6在路径2;或者数据包1、2、3在路径1,数据包4、5、6在路径2;或者根据两条路径中调度资源的大小,以尽量不分段且传输效率最高的方式发送。当当前缓存中的数据量小于门限,则数据包只能在配置的主接口上进行发送。
如果目标承载配置了重复机制并激活,则PDCP层会将数据包复制一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数据包,分别发送到WLAN侧和SL RLC侧进行发送。
如果目标承载配置了重复机制但此时处于去激活状态,则PDCP层会将数据包发送到配置的主接口上进行发送;或者,如果目标承载配置了重复机制但此时处于去激活状态,则PDCP层按照相关门限判断,超过门限两个接口都可以选择进行发送,低于门限则会将数据包发送到配置的主接口进行发送。
在经过聚合配置之后,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建立起对称的目标承载,目标承载进行split/duplication操作,对于接收端终端来说,接收到发送端终端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后,包括如下行为:
首先,判断是否可以支持发送端终端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例如WLAN是否可用,配置是否冲突等,当配置信息可以支持时,按照配置信息配置相应的承载,并向发送端终端返回响应,表明配置成功,并当有WLAN相关承载时在响应信息里携带自己的WLAN MAC地址,便于发送端UE建立正确的SL链路和WLAN链路之间的关联。
如果,接收端不能接受配置信息,例如WLAN不可用,或者配置冲突等情况,可以向发送端建议新的配置信息,例如建议的主接口,建议的split参数值或者是否duplication等,并在新的配置信息里如果有WLAN相关承载时携带自己的WLAN MAC地址,便于发送端终端建立正确的SL链路和WLAN链路之间的关联;如果,接收端不能接受配置信息,向发送端返回配置失败。
目标承载进行split/duplication操作,其数据接收可以包括:
如果通过SL RLC侧接收数据,则复用现有流程,到达PDCP实体;
如果通过WLAN接口接收数据:
则通过协商配置好的特殊标记,识别这是SL-WLAN聚合数据,经过WLAN L1/L2处理之后,根据WLAN MAC地址,知道是哪个终端的数据,与层2ID的绑定关系,找到对应SL-WLAN聚合AP层;解出SL-WLAN聚合AP PDU,根据头部RB ID,知道是哪个PDCP实体,解出数据部分发往PDCP;在split方式发送时,不同的数据包可能来自不同的路径,PDCP对WLAN侧和RLC侧的数据根据PDCP SN进行重排序;在duplication方式发送时,相同的数据包可能来自于不同的路径,PDCP对WLAN侧和RLC侧的数据根据PDCP SN进行重复检测,对于重复数据保留一份即可,之后进行重排序;按顺序进行正常的去除头部,解压缩,解安全等操作,之后解出PDCP SDU顺序/乱序发往高层(只有配置了out-of-delivery的承载,可以乱序递交,否则都需要按序)。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接口配置信息,所述接口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SL接口为主接口,或者,用于配置所述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主接口;
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用于确认所述主接口。
配置主接口的过程,由发送端终端发起,发送给接收端终端,接收端终端认可配置之后,给发送端回复确认。至此主接口信息在两个终端之间获得了一致,后续可以进行正常通信。
由于在SL WLAN split/duplication传输的过程中,主接口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本大量数据都是在主接口传输,因此对主接口的链路质量和传输效率要求比较高,WLAN链路和SL链路都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需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主接口配置,在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交互主接口变更的信息,以进一步在新的主接口上工作。
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和/或,向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主接口。
在后续的通信过程中,如果发送端终端或者接收端终端发现当前的主接口已经不足以承担主接口的角色,例如链路质量低于门限、链路负荷高于门限、当前设备在主接口频段出现了干扰等,可以发起进行主接口切换。主接口切换过程,主要由发起一端的终端,指上述检测到问题的终端,可以是发送端终端也可以是接收端终端,向另一端终端发送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指示切换主接口。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控制单元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来携带所述控制信息;
其中,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息对应的承载。
当对端终端接收到切换主接口的控制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上述确认响应或拒绝响应,避免发生误解(例如在很近的时间内前后有两条主接口切换信息,响应端只针对一条进行了响应,那就会造成发起端以为第二条被确认,其实响应端确认的是第一条,造成理解不一致),故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主接口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主接口信息;其可以避免理解失步。
更进一步的,为了避免两个或多个主接口切换过程进行了交织,造成发起端和响应端的混淆,本发明实施例还定义了主接口切换窗口或主接口切换周期。即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和/或,向第一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一个接口传输的模式,或者,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两个接口传输的模式。
配置两个接口的过程由发送端发起,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认可配置之后给发送端回复确认;至此两个接口的信息就已经在两个终端获得了一致,后续可以进行正常通信。两个接口的配置信息,可以采取默认状态即两个接口激活状态或仅一个接口激活,或者显式指示配置之后是激活还是非激活状态。如果两个接口进行了去激活操作,即意味着终端仅在一个接口进行数据收发,此时一般是保留主接口。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在两个接口激活去激活操作的同时,进行主接口切换。
在后续在通信过程中,如果有一端终端发现当前的两个接口已经不需要再被支持,可以切换成仅激活一个接口的模式,或者有一端终端发现一个接口不够用时,可以切换成激活两个接口的模式。
其中,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模式切换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用于一个接口或两个接口的模式切换的MAC CE还可以和主接口切换的MAC CE联合设计,以一条信令,一个特殊LCID指明是主接口切换和/或模式切换,在MAC CE负荷中,其中两个bit用于指示WLAN为主接口或者SL为主接口,或者只要1bit的0/1取值指示WLAN为主接口或者SL为主接口,并用另一个bit的0/1取值指示是仅激活一个接口还是两个接口都激活。
当另一端接收到模式切换信息时,需要进行响应,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上述确认响应或者拒绝响应,避免发生误解(例如在很近的时间内前后有两条模式切换信息,响应端只针对一条进行了响应,那就会造成发起端以为第二条被确认,其实响应端确认的是第一条,造成理解不一致),即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模式信息;
或者,所述第三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模式信息。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重复机制的动态激活或去激活方式,即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和/或,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或者,所述指示信息用于去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激活或去激活过程的触发,任意一端终端都可以进行,可以根据当前两个链路的链路质量,两个链路的负荷,当前处理能力和电量剩余等情况,决定进行重复机制的激活或去激活。
可选地,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指示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进一步的,一侧终端接收到上述指示信息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上述确认响应或者拒绝响应,避免发生误解(例如在很近的时间内前后有两条重复机制的激活或去激活信息,响应端只针对一条进行了响应,那就会造成发起端以为第二条被确认,其实响应端确认的是第一条,造成理解不一致),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重复机制的状态;或者,所述第二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重复机制的状态,则可以避免理解失步。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聚合配置装置,或者该聚合配置装置中的用于执行加载聚合配置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聚合配置装置执行聚合配置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合配置装置500,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501,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端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未配置重复机制,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和该数据包的复制包分别通过所述SL接口和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去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所述目标承载通过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对于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接收模块包括:
第一接收子模块,用于若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或者,用于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消息;
或者,用于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脱网状态,获取预配置信息;
其中,SIB消息或RRC信令或预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接口配置信息,所述接口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SL接口为主接口,或者,用于配置所述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主接口;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用于确认所述主接口。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收发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主接口。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控制单元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来携带所述控制信息;
其中,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息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主接口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主接口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收发模块包括:
第二收发子模块,用于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主接口切换窗口或主接口切换周期,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或者,所述指示信息用于去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指示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重复机制的状态;
或者,所述第二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重复机制的状态。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三收发模块包括:
第三收发子模块,用于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重复机制状态切换窗口或重复机制状态切换周期,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五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一个接口传输的模式,或者,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两个接口传输的模式。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模式切换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六收发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模式信息;
或者,所述第三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模式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五收发模块包括:
第五收发子模块,用于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模式切换窗口或模式切换周期,向第二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目标承载未配置重复机制的情况下,
在接口选择参数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两个接口中选择一个接口传输;其中,不同数据包的传输接口相同或不同;
或者,
在接口选择参数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主接口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是能够执行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装置,则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装置,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合配置装置600,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端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未配置重复机制,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和该数据包的复制包分别通过所述SL接口和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去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所述目标承载通过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接口配置信息,所述接口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SL接口为主接口,或者,用于配置所述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主接口;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用于确认所述主接口。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七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和/或,向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主接口。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控制单元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来携带所述控制信息;
其中,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息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八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主接口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主接口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九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和/或,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或者,所述指示信息用于去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指示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十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重复机制的状态;
或者,所述第二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重复机制的状态。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十一收发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和/或,向第一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一个接口传输的模式,或者,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两个接口传输的模式。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模式切换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十二收发模块,用于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模式信息;
或者,所述第三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模式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在所述目标承载未配置重复机制的情况下,
在接口选择参数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两个接口中选择一个接口传输;其中,不同数据包的传输接口相同或不同;
或者,
在接口选择参数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主接口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是能够执行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装置,则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装置,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聚合配置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聚合配置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能够实现图1至图4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700,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存储在存储器7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7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701执行时实现上述聚合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图8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8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801、网络模块802、音频输出单元803、输入单元804、传感器805、显示单元806、用户输入单元807、接口单元808、存储器809、以及处理器8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8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8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8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8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8041和麦克风8042,图形处理器8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806可包括显示面板8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8061。用户输入单元807包括触控面板8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8072。触控面板8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8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8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801将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8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通常,射频单元8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存储器8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或指令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8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此外,存储器8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8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8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或指令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如基带处理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810中。
其中,射频单元801,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或者,射频单元801,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是能够执行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终端,则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终端,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聚合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聚合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4)
1.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端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未配置重复机制,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和该数据包的复制包分别通过所述SL接口和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去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所述目标承载通过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根据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对于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包括:
若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或者,
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消息;
或者,
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脱网状态,获取预配置信息;
其中,SIB消息或RRC信令或预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接口配置信息,所述接口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SL接口为主接口,或者,用于配置所述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主接口;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用于确认所述主接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主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控制单元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来携带所述控制信息;
其中,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息对应的承载。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主接口信息;
和/或,所述第一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主接口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包括:
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主接口切换窗口或主接口切换周期,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控制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二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或者,所述指示信息用于去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指示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重复机制的状态;
或者,所述第二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重复机制的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二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
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重复机制状态切换窗口或重复机制状态切换周期,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指示信息,或者,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二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一个接口传输的模式,或者,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两个接口传输的模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模式切换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模式信息;
或者,所述第三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模式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包括:
根据预配置或预定义的模式切换窗口或模式切换周期,向第二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和/或,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承载未配置重复机制的情况下,
在接口选择参数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两个接口中选择一个接口传输;其中,不同数据包的传输接口相同或不同;
或者,
在接口选择参数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主接口传输。
28.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端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未配置重复机制,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和该数据包的复制包分别通过所述SL接口和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或者,
对于所述目标承载,若配置了重复机制且处于去激活状态,一个数据包通过所述SL接口或者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所述目标承载通过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接口配置信息,所述接口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SL接口为主接口,或者,用于配置所述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主接口;
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响应信息,所述响应信息用于确认所述主接口。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控制信息,和/或,向第一终端发送控制信息;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主接口。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控制单元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来携带所述控制信息;
其中,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控制信息对应的承载。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一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主接口信息;
或者,所述第一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主接口信息。
38.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指示信息,和/或,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指示信息;其中,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或者,所述指示信息用于去激活目标承载的重复机制。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指示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4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二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重复机制的状态;
或者,所述第二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重复机制的状态。
4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模式切换信息,和/或,向第一终端发送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一个接口传输的模式,或者,所述模式切换信息用于指示切换为两个接口传输的模式。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模式切换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模式切换信息对应的目标承载。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一终端发送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和/或,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MAC CE或PDCP控制PDU来携带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
其中,所述MAC CE还携带承载标识,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或第三拒绝响应信息对应的承载。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确认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切换后的模式信息;
或者,所述第三拒绝响应信息中还携带当前建议的模式信息。
48.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目标承载未配置重复机制的情况下,
在接口选择参数满足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两个接口中选择一个接口传输;其中,不同数据包的传输接口相同或不同;
或者,
在接口选择参数不满足所述第一条件的情况下,数据包在主接口传输。
49.一种聚合配置装置,应用于第一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端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51.一种聚合配置装置,应用于第二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分流或重复传输。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目标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端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当不满足能够进行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同时传输的条件时,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主接口信息;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配置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配置重复机制之后,初始状态是激活还是去激活;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重复机制去激活状态下,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是否支持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
对于第一终端的待传输业务对应的目标承载,动态激活或去激活重复机制的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5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8至4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
54.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7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8-48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97405.2A CN114258157A (zh) | 2020-09-21 | 2020-09-21 |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
PCT/CN2021/118508 WO2022057825A1 (zh) | 2020-09-21 | 2021-09-15 |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97405.2A CN114258157A (zh) | 2020-09-21 | 2020-09-21 |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58157A true CN114258157A (zh) | 2022-03-29 |
Family
ID=80776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997405.2A Pending CN114258157A (zh) | 2020-09-21 | 2020-09-21 |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58157A (zh) |
WO (1) | WO202205782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51656A1 (zh) * | 2022-09-07 | 2024-03-1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副链路sl复制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WO2024109144A1 (en) * | 2023-07-28 | 2024-05-30 | Lenovo (Beijing) Limited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duplication in sidelink transmission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207357A1 (zh) * | 2023-04-06 | 2024-10-10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54710A (zh) * | 2016-10-31 | 2017-02-22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用于d2d通信的资源配置方法及资源配置装置、基站和终端 |
CN106538035A (zh) * | 2014-07-11 | 2017-03-22 | 索尼公司 | 蜂窝网络中设备到设备业务的分流控制 |
CN107615808A (zh) * | 2015-07-15 | 2018-01-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Lte和wlan聚合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CN110611940A (zh) * | 2018-06-15 | 2019-12-24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选择Relay UE的方法和设备 |
WO2020062042A1 (zh) * | 2018-09-28 | 2020-04-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05884B (zh) * | 2014-11-06 | 2020-08-21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ran-wlan无线电聚合的接口功能 |
US10313933B2 (en) * | 2016-04-01 | 2019-06-0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mobility for 3GPP LTE-WLAN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2020
- 2020-09-21 CN CN202010997405.2A patent/CN114258157A/zh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9-15 WO PCT/CN2021/118508 patent/WO202205782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38035A (zh) * | 2014-07-11 | 2017-03-22 | 索尼公司 | 蜂窝网络中设备到设备业务的分流控制 |
CN107615808A (zh) * | 2015-07-15 | 2018-01-1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Lte和wlan聚合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CN106454710A (zh) * | 2016-10-31 | 2017-02-22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用于d2d通信的资源配置方法及资源配置装置、基站和终端 |
CN110611940A (zh) * | 2018-06-15 | 2019-12-24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选择Relay UE的方法和设备 |
WO2020062042A1 (zh) * | 2018-09-28 | 2020-04-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HUAWEI, HISILICON: "R2-151569 "User plane architecture and associated key aspects for 3GPP/WLAN aggregation"", 3GPP TSG_RAN\\WG2_RL2, no. 2, 11 April 2015 (2015-04-11) * |
INTEL (PROSE_WLAN_DD_STAGE 2 RAPPORTEUR): "SP-180185 "Summary for Rel-15 ProSe_WLAN_DD work item: Inclusion of WLAN direct discovery technologies as an alternative for ProSe direct discovery"", 3GPP TSG_SA\\TSG_SA, no. 79, 16 March 2018 (2018-03-16)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51656A1 (zh) * | 2022-09-07 | 2024-03-1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副链路sl复制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WO2024109144A1 (en) * | 2023-07-28 | 2024-05-30 | Lenovo (Beijing) Limited |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duplication in sidelink transmission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57825A1 (zh) | 2022-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31448B2 (en) | Communic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a duplication mode of a radio bearer | |
US10993277B2 (en) | Enhanced PDCP duplication handling and RLC failure handling | |
US11071158B2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thereof | |
US11722425B2 (en) | Data packet deleting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0856189B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JP7177259B2 (ja) |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4258157A (zh) |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 |
WO2019153234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
KR102141389B1 (ko) | 다중 무선 접속 기술 기반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 링크 제어 상태 보고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JP7467597B2 (ja) | 通信方法、slrb確立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
WO2019051782A1 (zh) | 用于资源选择的方法和设备 | |
EP3254382A1 (en) |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management for multi-user mimo systems | |
JP6743104B2 (ja) | アクセスポイント間通信に基づいた複数のアクセスポイントとの通信の管理 | |
US12010530B2 (en) | PDCP duplication function determination and indic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 |
US20230098258A1 (en) | Relay bearer establish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 |
CN111182584A (zh) | 激活scg的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IL271243B2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 |
TWI707595B (zh) | 一種擁塞控制方法、終端及電腦可讀存儲介質 | |
US20240306039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terminal, and network-side device | |
WO2023246619A1 (zh) | 共享信道的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3001172A1 (zh) | 推荐比特率确定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
CN112243270A (zh) | 一种数据包的传输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3217009A1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
WO2022057827A1 (zh) |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 |
WO2023246615A1 (zh) | 共享信道的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