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2057827A1 -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2057827A1
WO2022057827A1 PCT/CN2021/118510 CN2021118510W WO2022057827A1 WO 2022057827 A1 WO2022057827 A1 WO 2022057827A1 CN 2021118510 W CN2021118510 W CN 2021118510W WO 2022057827 A1 WO2022057827 A1 WO 202205782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earer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1/11851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刘佳敏
杨晓东
Original Assignee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EP2186864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4216657A4/en
Publication of WO202205782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2057827A1/zh
Priority to US18/119,809 priority patent/US20230216649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8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50Service provisioning or reconfig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5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terminals via a wireless link, e.g. side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该方法包括: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Description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主张在2020年9月21日在中国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号No.202010998257.6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开始支持副链路(SideLink,SL,或译为侧链路,边链路,旁链路等),用于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不通过网络设备进行直接数据传输。
5G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可用于LTE所不支持的6GHz以上工作频段,支持更大的工作带宽;其支持基站与终端间的接口,以及终端之间直接通信的SL接口。SL接口又可以称作PC5接口。
在现有技术中,Uu接口可以支持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聚合操作,但SL接口并不支持与WLAN聚合操作。目前SL并不支持与WLAN聚合操作,因此没有相关的配置过程。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不支持SL和WLAN聚合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 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配置装置,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聚合配置装置,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网络侧设备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一;
图3表示SL和WLAN聚合架构中目标承载的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示意图之二;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表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 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 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然而,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尽管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 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也可以称作终端设备或者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或车载设备(VUE)、行人终端(PUE)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手环、耳机、眼镜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是基站或核心网,其中,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WLAN接入点、WiFi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 Receiving Point,TRP)或所述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为例,但是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步骤201,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例如,第一终端通过PC5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 消息或其它层消息(如媒体接入控制单元(Media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单元,或者L2控制消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该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他接入技术可以是WLAN,行为热点Wifi,蓝牙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WLAN接口,Wifi接口,蓝牙接口等。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的下述实施例中均已其他接入技术为WLAN技术进行举例说明。
其中,WLAN接口或Wifi接口或蓝牙接口是使用非授权频谱,带宽共享,费用较低或者没有费用。且终端具有WLAN或Wifi接口或蓝牙接口已经属于标配,没有额外的硬件成本。在终端与终端之间的SL接口同时支持与WLAN聚合操作,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之间的传输效率,并可以根据业务特性进行不同业务的路径配置,在保证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基础上,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SL和WLAN聚合,则意味着在现有的SL架构中,有一部分数据流要分流到WLAN进行传输,并且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管控。在SL和WLAN聚合的架构中,包括如下承载类型:
第一承载(也可称为Switched WLAN bearer):指完全通过WLAN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的承载,该承载既可以是用户数据承载,也可以是信令承载;但一般情况下,由于WLAN并不可靠,因此不用于专用传输信令;
第二承载(也可称为Split WLAN bearer):指能够通过SL接口及资源和WLAN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的承载,该承载既可以是用户数据承载,也可以是信令承载;
第三承载(也可称为SL bearer):指完全通过SL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的承载,该承载既可以是用户数据承载,也可以是信令承载。
如图3所示,以上行的数据为例,给出了SL和WLAN聚合架构的协议栈架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三承载与现有的SL承载完全一致,可以复用现有SL承载的处理方式。第一承载和第二承载是由于SL和WLAN的聚合而引入的新的承载类型,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承载,完全经过WLAN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对这类承载,其L2以及L1遵从WLAN协议,但在WLAN协议之上,由于需要经过统一的管理 管控,因此需要具有SL PDCP层协议,用于头压缩、安全和数据重排序等功能,在PDCP和WLAN L2协议之间,需要增加新的SL-WLAN聚合AP层,用于对承载标识进行区分和标识,例如在AP层中显式携带承载标识,便于识别是对应于哪个PDCP实体(由于PDCP实体和RB之间一一对应)。
第二承载,同时经过WLAN接口及资源和SL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这类承载具有公共的PDCP层,在PDCP层之下,被划分为两个腿(leg),一条是传统的SL RLC承载,通过SL RLC/MAC/PHY进行传输,另一条是WLAN承载,通过SL-WLAN聚合AP层增加承载标识(RB ID),再交给WLAN的L2/L1传输协议进行传输。
第二承载,由于可以利用两个接口的资源进行传输,它有两种传输方式,一种是只传输一次,即一个数据包要么在SL链路进行传输,要么在WLAN链路进行传输,另一种是重复传输,即一个数据包被复制成两份,一个在SL链路传输,另一个在WLAN链路传输,提高可靠性
底层的映射关系,由于现有的SL传输,是以层2目的ID(Destination ID)和层2源ID(Source ID)来标识一对通信中的终端,这两个Destination/Source ID分别为24bit,Destination ID的其中16bit由PHY(物理)层携带,剩余8bit由MAC层携带,Source ID的其中8bit由PHY层携带,而剩余16bit由MAC层携带,也就是说经过SL接口的PHY+MAC,就可以唯一确定通信的对端终端。但是对于WLAN链路,并没有使用这样的机制,因此需要把WLAN链路的MAC地址进行映射,即通过SL或者WLAN信令过程,在两个终端之间交互,获知对端的WLAN MAC地址,这样就能够将WLAN MAC地址和Destination/Source ID进行绑定,绑定之后的SL和WLAN链路就能够进行正常的聚合通信。例如,终端1和终端2之间分别使用层2 ID 1和层2 ID 2进行SL通信,同时与SL聚合的WLAN链路,终端1使用MAC地址1,终端2使用MAC地址2,终端1和终端2交互之后,可以将层2 ID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进行存储,对于终端1来说,从层2 ID 2(终端2的SL)接收到的SL数据和从MAC地址2(终端2的WLAN)接收到的WLAN数据是可以进行聚合处理的,例如目标承载情况下,进入承载标识相同的同一个PDCP实体进行重排序操作,继而递交高层。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二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二承载的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三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三承载的QoS流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按照配置进行数据收发操作,其中第二承载可以通过SL接口和WLAN接口传输,由PDCP层进行重排序和复制操作,第一承载是全部经过WLAN接口传输的承载,也具有SL PDCP层协议栈。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数据经过WLAN接口传输,都需要SL-WLAN聚合AP层对承载进行标识。即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第一承载或者第二承载通过其它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该承载标识用于辅助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步骤2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所述第二终端交互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相应的,步骤201包括:
在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均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聚合配置之前,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可以在能力协商过程中,携带自己是否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能力信息,若有一方不支持该聚合操作,则不能配置聚合。
承接上例,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信息。
其中,能够进行聚合操作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链路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所述其他接入技术的链路由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中包含的第一 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
对于WLAN和SL的对应关系,通过PC5 RRC交互两端的WLAN MAC地址,也就是说通知的这一对WLAN MAC地址接收到的数据,和对应的SL承载是聚合关系;例如,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建立了两个PC5 RRC,那么需要有两对WLAN MAC地址来对应这两个PC5 RRC,一一对应,才可以将SL1的和WLAN地址对1的进行聚合,SL2的数据和WLAN地址对2的进行聚合,防止错乱。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步骤2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根据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由于SL和WLAN聚合场景中,有不同的数据类型,根据数据类型的特点,需要确定其适合进行那种承载的传输,确定承载类型之后,还需要决定该承载相关的配置信息。该确定的过程一般与业务的QoS需求和网络策略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因此需要由网络侧进行决定。故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侧在支持SL和WLAN聚合的前提下,需要配置给终端聚合操作的具体参数(即第二聚合配置信息)。
对于网络侧来说,第一个需要明确的配置是在本小区中,是否支持SL-WLAN聚合功能,这个支持与否的配置,可以如下配置:
单独的域,显示指示支持该功能或者不支持;
以SL-WLAN聚合相关的其他配置信息是否出现来代表支持或者不支持该功能,例如公共配置信令或者专用信令中有一个专门的配置信息域,包含SL-WLAN聚合相关的配置信息,如果这个域配置了,代表支持,否则代表不支持。
网络侧在支持该功能的前提下,需要配置给终端聚合操作的具体参数;根据终端的不同状态,获得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的途径可以包括:
若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由连接态的第一终端通过RRC专用信令将自己的业务需求甚至可以包括SL/WLAN链路情况等信息上报给网络侧, 网络侧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通过RRC专用信令给出精确的聚合配置信息,这个配置信息就可以精准的根据该终端的特定业务给出,针对性较强。
或者,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消息;需要说明的是,连接态的第一终端也可以使用SIB中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由于需要考虑SIB消息的开销,因此SIB消息中只能根据业务类型的大体分类给出配置信息,并不能针对终端的具体业务给出精准的配置。
或者,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脱网状态,获取预配置信息;当第一终端处于脱网状态,该终端无法从网络侧获得实时聚合配置信息,此时采用预配置信息来确定第二聚合配置信息,与SIB信息类似,预配置信息也是只能根据业务类型的大体分类给出配置信息,并不能针对终端的具体业务给出精准配置;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例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层)的配置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上述3种配置方式(即SIB消息或RRC信令或预配置信息),可以归纳为两个种类。一种是网络侧给出公共的聚合配置信息,由第一终端根据公共的聚合配置信息再结合自己的业务甚至是链路情况等,最终决定每个承载类型和对应的参数;这种类型的配置方式包括SIB和预配置信息,特点均是在业务到达之前获得聚合配置信息;另一种是网络侧给出专用的聚合配置信息,由第一终端上报具体的业务信息甚至是链路情况,网络侧根据具体信息,给出精准的每个承载的类型和配置参数,典型的就是专用信令方式。
如果是公共的聚合配置信息,一般可以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根SL-WLAN聚合相关的承载属性一般包括:SL承载,SL承载+switched WLAN承载,SL承载+split WLAN承载,SL+split WLAN承载+switched WLAN承载等方式,由于SL是基础,在没有WLAN信号的情况下必须支持。例如,信令设计方式可以两个bit分别代表是否可以支持switched WLAN和split WLAN,0代表不支持,1代表支持,则00表示SL承载,10表示SL+switched WLAN,01表示SL+split WLAN,11表示SL+split WLAN+switched WLAN,或者采取枚举的方式,配置上述4种或者更多的可能方式,每一个枚举值代表一种承载属性组合,预先定义好数值和对应含义。
QoS流粒度,配置聚合属性,例如对于一个具体的QoS流,是否只能映射到SL承载,是否可以映射到switched WLAN承载,是否可以映射到split WLAN承载;
根据QoS特性配置聚合属性,例如对于满足一定QoS需求的,误块率和/或时延要求超高(例如高于一定门限),或者优先级较高(满足优先级门限)的业务,可以配置只能映射到SL承载,对于误块率和或时延要求不高(例如低于一定门限)的业务,可以映射到switched WLAN承载,对于可以映射到split WLAN的承载,一般情况下,QoS需求处于二者之间,当然彼此都可以有一定的重叠,在重叠区域,可以映射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承载类型中;
无线承载(Radio Bearer,RB)粒度,配置聚合属性,即先根据业务的QoS或者QoS流,将不同的QoS流映射到不同RB,在RB配置中,再进一步标识,这个RB是否只能映射到SL承载,还是也可以映射到WLAN split承载,甚至可以映射到switched WLAN承载;
当一个QoS流,QoS特征,RB,可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承载映射时,网络侧也可以进一步给出建议的优先级顺序,例如按照承载映射的方式在配置信令中出现的顺序优先级降序或者升序排列,或者默认一种优先级策略,优先级高代表该承载类型被优先选择,当该承载类型的链路条件符合需求时,优先选择该承载类型,只有高优先级承载类型不满足时才考虑次优先级,依次类推。
WLAN链路的条件,例如只有WLAN链路质量(接收信号强度,信道饱和程度等)满足一定的门限,才可以配置split WLAN承载,或者WLAN链路质量(接收信号强度,信道饱和程度等)满足另一个门限,才可以配置switched WLAN承载,二者可以是相同或者独立门限。
SL链路条件,例如只有SL链路质量(接收信号强度,信道占用情况等)满足一定的门限,才可以配置split WLAN承载,或者SL链路质量(接收信号强度,信道占用情况等)满足另一个门限,才可以配置switched WLAN承载,二者可以是相同或者独立门限。
上述WLAN链路条件和SL链路条件可以分别配置,也可以同时配置,同时配置,意味着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才会配置WLAN相关承载,否则就配置SL only承载;
-WLAN承载或者WLAN split承载的配置,可以是公共配置,也可以根据每个RB的聚合给出配置,现有SL RB的配置,根据映射到它上面的QoS流的特性,可以有不同的配置,例如PDCP层参数,RLC层参数,甚至MAC参数。当一个承载被配置为switched WLAN承载时,它可以有独立于SL承载的不同的PDCP配置,这个PDCP配置可以各个RB配置,即各个switched WLAN RB分别有一套PDCP配置,也可以是对所有switched WLAN承载的拥有一套公共的PDCP配置;当一个承载被配置为split WLAN承载时,它可以有独立于SL承载的不同的PDCP/RLC/MAC配置,这个PDCP/RLC/MAC配置可以各个RB配置,即各个split WLAN承载分别有一套PDCP/RLC/MAC配置,也可以是对所有split WLAN承载的拥有一套公共的PDCP/RLC/MAC配置;还可以配置WLAN特殊标识的方法,例如数据类型或者标号,以使聚合的数据和普通WLAN数据有区分。
如果是专用的聚合配置,在进行专用配置之前,即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时,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配置辅助信息,所述配置辅助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是否支持SL和WLAN的聚合操作;只有支持的终端才会被配置聚合相关承载;
所述第一终端的SL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可以包含详细的SL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例如QoS流信息,QoS配置信息等,便于网络侧设备根据业务信息进行精确的聚合承载配置;
所述第一终端的SL测量信息;可以包含SL链路接收信号情况,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等,也可以包含SL链路资源池的占用情况,信道占用比例(Channel Busy Ratio,CBR)等;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测量信息;可以包含WLAN链路接收信号情况,例如接收信号功率等,也可以包含WLAN链路的饱和情况等;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对于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的传输倾向。
第一终端上报配置辅助信息时,可以基于网络的功能开关,例如只有在支持SL功能的小区才上报终端能力信息,在网络配置了所述第一终端的SL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的开关时,才上报所述第一终端的SL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在支持SL-WLAN聚合的小区,才上报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测量信息等。
如果是专用的聚合配置,一般可以包括:
首先,网络会将第一终端的QoS流,都映射到对应的RB;
其次,对这些RB,会给出它的聚合属性,例如默认是SL承载,可以配置为switched WLAN承载,或者split WLAN承载;
如果是SL承载,按照现有配置内容,给出SDAP/PDCP/RLC/MAC等各层配置;
如果是switched WLAN RB,给出SDAP/PDCP层配置,可选的还可以给 出SL-WLAN聚合AP层的配置,例如DRB ID域大小;
如果是split WLAN RB,给出SDAP/PDCP层配置,给出RLC承载配置,可选的还可以给出SL-WLAN聚合AP层的配置,例如DRB ID域大小;
还可以配置WLAN特定标识的方法,例如数据类型或者标号,以使聚合的数据和普通WLAN数据有区分。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之间的配置由发送端终端(即第一终端)决定,然后发送给接收端终端。发送端终端指业务的发起方,接收端终端指业务的接收方。对于双向业务,有可能两个终端既是发送端,也是接收端,对每一个方向,都是由发送端终端来决定配置发送给接收端。双向业务的情况下,如果两端各自决定的配置发生了不一致或者冲突的情况,则进行冲突解决,由一方同意另一方的配置,或者进行配置失败处理。
第一终端获得网络侧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之后,包括如下操作中的至少之一:
对于处于连接态的发送端终端,由于它上报了自己的详细的业务信息,并获得了网络侧关于每个RB的聚合属性信息和详细配置信息,因此它可以直接将网络侧配置的详细信息,发送给接收端;
对于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或脱网的发送端终端,由于它获得的是公共聚合信息,因此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将自己的业务对应选择合适的聚合属性信息,并按照选择结果获得响应的RB详细配置信息,把这些RB配置信息发送给接收端;
如果在上述过程中,有switched WLAN Bearer或者split WLAN bearer,即意味着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需要建立WLAN链路和SL链路的关联性,因此在发送端终端发送给接收端终端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的同时或者之后,发送端终端需要将自己的WLAN MAC地址的信息,告知接收端终端,以便于接收端终端能够建立正确的WLAN链路和SL链路的关联;还可以交互WLAN特定标识的方法,例如数据类型或者标号,以使聚合的数据和普通WLAN数据有区分。
在经过聚合配置之后,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建立起对称的承载配置,对于SL承载,其数据传输方式完全可以使用现有过程,本实施例重点 说明switched WLAN承载(即第一承载)和split WLAN承载(即第二承载)如何进行数据传输。
针对第一承载,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终端的QoS流映射到配置的第一承载;
将第一承载映射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中,形成PDCP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
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传输至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其中,头部信息中携带第一承载的标识。
例如,发送端按照正常的流程,将QoS flow映射到配置的PDCP实体中,由PDCP实体进行处理,例如头压缩,安全等操作,增加PDCP头,形成PDCP PDU;PDCP PDU被发送到对应的SL-WLAN聚合AP层,在这一层,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头部信息中携带RB ID;SL-WLAN聚合AP层形成的PDU发送到WLAN的L2/L1,对这种数据,采取WLAN的特定标识,例如数据类型或者标号,以使聚合的数据和普通WLAN数据有区分;并采取已经交互过的WLAN MAC地址,以便于接收端识别;通过WLAN接口发送数据。
针对第二承载,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终端的QoS流映射到配置的第二承载;
将第二承载映射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中,形成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
若PDCP PDU传输至AP层,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传输至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其中,头部信息中携带第二承载的标识。
例如,发送端按照正常的流程,将QoS flow映射到配置的PDCP实体中,由PDCP实体进行处理,例如头压缩,安全等操作,增加PDCP头,形成PDCP PDU;PDCP层根据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决定发送到SL RLC还是WLAN侧的SL-WLAN聚合AP层,如果SL RLC则是现有流程;如果被发送到对应的SL-WLAN聚合AP层,在这一层,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头部信息中携带RB ID;SL-WLAN聚合AP层形成的PDU发送到WLAN的 L2/L1,对这种数据,采取特定标识,例如数据类型或者标号,以使聚合的数据和普通WLAN数据有区分;并采取已经交互过的WLAN MAC地址,以便于接收端识别;通过WLAN接口发送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的数据与其他接入技术的特定标识相对应,所述特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
例如,该特定标识为WLAN的特定端口号或标识,该特定标识由发送端终端携带,接收端终端解析到该特定标识,将数据包传给SL-WLAN聚合AP层,然后AP层通过头部信息中的承载标识,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
综上,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步骤401,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例如,第一终端通过PC5 RRC消息或其它层消息(如MAC控制单元,或者L2控制消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该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其他接入技术可以是WLAN,行为热点Wifi,蓝牙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其他接入技术接口为WLAN接口,Wifi接口,蓝牙接口等。为了描述方便,本申请的下述实施例中均已其他接入技术为WLAN技术进行举例说明。
其中,WLAN接口或Wifi接口或蓝牙接口是使用非授权频谱,带宽共享,费用较低或者没有费用。且终端具有WLAN或Wifi接口或蓝牙接口已经属于标配,没有额外的硬件成本。在终端与终端之间的SL接口同时支持与WLAN聚合操作,能够大大提升用户之间的传输效率,并可以根据业务特性进行不同业务的路径配置,在保证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的基 础上,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SL和WLAN聚合,则意味着在现有的SL架构中,有一部分数据流要分流到WLAN进行传输,并且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管控。在SL和WLAN聚合的架构中,包括如下承载类型:
第一承载(也可称为Switched WLAN bearer):指完全通过WLAN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的承载,该承载既可以是用户数据承载,也可以是信令承载;但一般情况下,由于WLAN并不可靠,因此不用于专用传输信令;
第二承载(也可称为Split WLAN bearer):指能够通过SL接口及资源和WLAN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的承载,该承载既可以是用户数据承载,也可以是信令承载;
第三承载(也可称为SL bearer):指完全通过SL接口及资源进行传输的承载,该承载既可以是用户数据承载,也可以是信令承载。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二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二承载的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三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三承载的QoS流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按照配置进行数据收发操作,其中第二承载可以通过SL接口和WLAN接口传输,由PDCP层进行重排序和复制操作,第一承载是全部经过WLAN接口传输的承载,也具有SL PDCP层协议栈。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数据经过WLAN接口传输,都需要SL-WLAN聚合AP层对承载进行标识。即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第一承载或者第二承载通过其它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步骤401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终端交互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支 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相应的,步骤401包括:
在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均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进行聚合配置之前,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可以在能力协商过程中,携带自己是否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能力信息,若有一方不支持该聚合操作,则不能配置聚合。
承接上例,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信息。
其中,能够进行聚合操作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链路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所述其他接入技术的链路由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中包含的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
对于WLAN和SL的对应关系,通过PC5 RRC交互两端的WLAN MAC地址,也就是说通知的这一对WLAN MAC地址接收到的数据,和对应的SL承载是聚合关系;例如,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建立了两个PC5 RRC,那么需要有两对WLAN MAC地址来对应这两个PC5 RRC,一一对应,才可以将SL1的和WLAN地址对1的进行聚合,SL2的数据和WLAN地址对2的进行聚合,防止错乱。
对于接收端终端来说,接收到发送端终端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如下行为:
首先,判断是否可以支持发送端终端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例如WLAN是否可用,配置是否冲突等,当配置信息可以支持时,按照配置信息配置相应的承载,并向发送端终端返回响应,表明配置成功,并当有WLAN相关承载时在响应信息里携带自己的WLAN MAC地址,便于发送端终端建立正确的SL链路和WLAN链路之间的关联;
如果,接收端终端不能接受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例如WLAN不可用,或者配置冲突等情况,可以向发送端建议新的配置信息,并在新的配置信息里如果有WLAN相关承载时携带自己的WLAN MAC地址,便于发送端终端建 立正确的SL链路和WLAN链路之间的关联;或者,如果,接收端终端不能接受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向发送端返回配置失败。
作为另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接收数据;
在接收到的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对应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
AP层根据头部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的标识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并将解出数据部分发送给对应的PDCP实体;
PDCP实体按需进行重排序,解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发往高层。
在经过聚合配置之后,发送端终端和接收端终端之间建立起对称的承载配置,对于SL承载,其数据传输方式完全可以使用现有过程,本实施例重点说明switched WLAN承载(即第一承载)和split WLAN承载(即第二承载)如何进行数据传输。
例如,针对第一承载,数据接收包括:
通过WLAN接口接收数据;通过协商配置好的特定标识,识别这是SL-WLAN聚合数据,经过WLAN L1/L2处理之后,根据WLAN MAC地址,知道是哪个终端的数据,与层L2 ID的绑定关系,找到对应SL-WLAN聚合AP层;解出SL-WLAN聚合AP层的PDU,根据头部信息中的承载标识,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解出数据部分发往PDCP;PDCP按需要执行重排序,进行正常的去除头部,解压缩,解安全等操作,解出PDCP SDU按序/乱序发往高层(只有配置了out-of-delivery的承载,可以乱序递交,否则都需要按序)。
针对第二承载,数据接收包括:
如果通过SL RLC侧接收数据,则复用现有流程,到达PDCP实体;
如果通过WLAN接口接收数据:则通过协商配置好的特定标识,识别这是SL-WLAN聚合数据,经过WLAN L1/L2处理之后,根据WLAN MAC地址,知道是哪个终端的数据,与层L2 ID的绑定关系,找到对应SL-WLAN聚合AP层;解出SL-WLAN聚合AP层的PDU,根据头部信息中的承载标识,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解出数据部分发往PDCP;PDCP按需要执行重排序,进行正常的去除头部,解压缩,解安全等操作,解出PDCP SDU按序/乱序发 往高层(只有配置了out-of-delivery的承载,可以乱序递交,否则都需要按序)。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接收到的数据与其他接入技术的特定标识相对应,所述特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
例如,该特定标识为WLAN的特定端口号或标识,该特定标识由发送端终端携带,接收端终端解析到该特定标识,将数据包传给SL-WLAN聚合AP层,然后AP层通过头部信息中的承载标识,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聚合配置装置,或者该聚合配置装置中的用于执行加载聚合配置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聚合配置装置执行聚合配置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合配置装置500,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501,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二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二承载的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三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三承载的QoS流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第一承载或者第二承载通过其它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交互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终端交互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包括:
第一发送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均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能够进行聚合操作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链路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所述其他接入技术的链路由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中包含的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第三接收模块包括:
第三接收子模块,用于若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或者,用于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系统信息块SIB消息;
或者,用于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脱网状态,获取预配置信息;
其中,SIB消息或RRC信令或预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时,所述装置还包括:
上报模块,用于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配置辅助信息,所述配置辅助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是否支持SL和WLAN的聚合操作;
所述第一终端的SL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SL测量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测量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对于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的传输倾向。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终端的QoS流映射到配置的第一承载;
第二模块,用于将第一承载映射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中,形成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
第三模块,用于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传输至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其中,头部信息中携带第一承载的标识。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四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终端的QoS流映射到配置的第二承载;
第五模块,用于将第二承载映射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中,形成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
第六模块,用于若PDCP PDU传输至AP层,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传输至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其中,头部信息中携带第二承载的标识。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的数据与其他接入技术的特定标识相对应,所述特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是能够执行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装置,则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装置,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聚合配置装置600,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二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二承载的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三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三承载的QoS流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第一承载或者第二承载通过其它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交互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一终端交互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包括:
第一接收子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均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信息。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能够进行聚合操作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链路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所述其他接入技术的链路由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中包含的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七模块,用于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接收数据;
第八模块,用于在接收到的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对应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
第九模块,用于AP层根据头部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的标识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并将解出数据部分发送给对应的PDCP实体;
第十模块,用于PDCP实体按需进行重排序,解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发往高层。
作为一个可选实施例,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接收到的数据与其他接入 技术的特定标识相对应,所述特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是能够执行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装置,则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装置,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聚合配置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终端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聚合配置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聚合配置装置能够实现图1至图4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700,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存储在存储器7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7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701执行时实现上述聚合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图8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8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801、网络模块802、音频输出单元803、输入单元804、传感器805、显示单元806、用户输入单元807、接口 单元808、存储器809、以及处理器8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8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8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8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8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8041和麦克风8042,图形处理器8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806可包括显示面板8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8061。用户输入单元807包括触控面板8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8072。触控面板8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8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8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801将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接收后,给处理器810处理;另外,将上行的数据发送给网络侧设备。通常,射频单元8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存储器8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或指令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8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或指令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此外,存储器809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处理器8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810可集成应 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或指令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如基带处理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810中。
其中,射频单元801,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或者,射频单元801,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PC5接口传输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能够使得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在网络的控制下更好的利用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从而提升终端的业务速率,保证终端业务的服务质量,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保障了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是能够执行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终端,则上述聚合配置方法的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该终端,且均能达到相同或相似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聚合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聚合配置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 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0)

  1. 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二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二承载的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三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三承载的QoS流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
    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第一承载或者第二承载通过其它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所述第二终端交互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所述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均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信息。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能够进行聚合操作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链路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所述其他接入技术的链路由 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中包含的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根据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其他接入技术分流或重复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特性;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QoS流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承载信息;
    能够进行SL传输的业务对应的其他层的配置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包括:
    若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
    或者,
    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系统信 息块SIB消息;
    或者,
    若所述第一终端处于脱网状态,获取预配置信息;
    其中,SIB消息或RRC信令或预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二聚合配置信息。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第一终端处于RRC连接态时,接收网络侧设备配置的第二聚合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网络侧设备上报配置辅助信息,所述配置辅助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是否支持SL和WLAN的聚合操作;
    所述第一终端的SL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SL测量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测量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接口倾向传输的业务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对于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的传输倾向。
  11.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终端的QoS流映射到配置的第一承载;
    将第一承载映射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中,形成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
    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传输至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其中,头部信息中携带第一承载的标识。
  12.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终端的QoS流映射到配置的第二承载;
    将第二承载映射到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中,形成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
    若PDCP PDU传输至AP层,对PDCP PDU进行封装,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传输至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其中,头部信息中携带第二承载的标识。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方法,其中,
    增加新的头部信息后的数据与其他接入技术的特定标识相对应,所述特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
  14. 一种聚合配置方法,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二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二承载的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三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三承载的QoS流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为第一承载或者第二承载通过其它接入技术传输的数据包携带承载标识。
  17.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与所述第一终端交互终端能力信息,所述终端能力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所述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均支持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的情况下,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
  18.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信息。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中,能够进行聚合操作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链路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其中,所述其他接入技术的链路 由第一聚合配置信息中包含的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和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
  20.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接收数据;
    在接收到的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的情况下,根据其他接入技术MAC地址确定对应的SL和其他接入技术聚合的AP层;
    AP层根据头部信息中携带的承载的标识确定对应的PDCP实体,并将解出数据部分发送给对应的PDCP实体;
    PDCP实体按需进行重排序,解出PDCP服务数据单元SDU发往高层。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接收到的数据与其他接入技术的特定标识相对应,所述特定标识用于指示所述数据为聚合相关的数据。
  22. 一种聚合配置装置,应用于第一终端,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终端发送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二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二承载的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三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三承载的QoS流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24. 一种聚合配置装置,应用于第二终端,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一聚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用于配置所述第一终端和所述第二终端之间的旁链路SL和其 他接入技术的聚合操作。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聚合配置信息包括下述至少一项:
    能够通过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一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一承载的服务质量QoS流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和其他接入技术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二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二承载的QoS流信息;
    其他接入技术传输数据的接口或者端口信息;
    能够通过SL接口进行传输的第三承载的配置信息;
    映射到所述第三承载的QoS流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的其他接入技术媒体接入控制MAC地址信息。
  26. 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
  27. 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21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
  28. 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
  29. 一种程序产品,所述程序产品存储在非易失性的存储器,所述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
  30. 一种终端,被配置成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聚合配置方法的步骤。
PCT/CN2021/118510 2020-09-21 2021-09-15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2057827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21868649.1A EP4216657A4 (en) 2020-09-21 2021-09-15 AGGREGA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US18/119,809 US20230216649A1 (en) 2020-09-21 2023-03-09 Aggrega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98257.6A CN114258158A (zh) 2020-09-21 2020-09-21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CN202010998257.6 2020-09-21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8/119,809 Continuation US20230216649A1 (en) 2020-09-21 2023-03-09 Aggregation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57827A1 true WO2022057827A1 (zh) 2022-03-24

Family

ID=80776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1/118510 WO2022057827A1 (zh) 2020-09-21 2021-09-15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16649A1 (zh)
EP (1) EP4216657A4 (zh)
CN (1) CN114258158A (zh)
WO (1) WO2022057827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4710A (zh) * 2016-10-31 2017-02-22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于d2d通信的资源配置方法及资源配置装置、基站和终端
WO2017193370A1 (zh) * 2016-05-13 2017-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息传输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78576B2 (en) * 2014-07-11 2017-02-21 Sony Corporation Control of offloading for device-to-device traffic in a cellular network
US11337263B2 (en) * 2017-01-19 2022-05-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et based link aggregation architectur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3370A1 (zh) * 2016-05-13 2017-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息传输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CN106454710A (zh) * 2016-10-31 2017-02-22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用于d2d通信的资源配置方法及资源配置装置、基站和终端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ICSSON: "LTE-WLAN aggregation", 3GPP DRAFT; R2-151438,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2, no. Bratislava, Slovakia; 20150420 - 20150424, 10 April 2015 (2015-04-10),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 XP050953088 *
NOKIA NETWORKS: "Protocol architecture for WLAN-LTE aggregation", 3GPP DRAFT; R2-151071 PROTOCOL ARCHITECTURE FOR WLAN AGGREGATION_FINAL,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2, no. Bratislava, Slovakia; 20150420 - 20150424, 10 April 2015 (2015-04-10),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 XP050952889 *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4216657A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58158A (zh) 2022-03-29
US20230216649A1 (en) 2023-07-06
EP4216657A4 (en) 2024-03-20
EP4216657A1 (en) 2023-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32313B2 (en) Wireless connection switching method and terminal
WO2020107751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JP2023025025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WO2021259157A1 (zh)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2089349A1 (zh) Pdcp重复的配置、激活或去激活方法和终端
EP4258710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near field, device and system
WO2022022698A1 (zh) 端到端QoS需求信息的拆分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US20230224785A1 (en) Servic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22057825A1 (zh)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22057827A1 (zh) 聚合配置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1923805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222611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
WO2022057892A1 (zh)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和基站
WO2022001639A1 (zh) 通信方法、移动设备及路由设备
US20230354459A1 (en) Sidelink interface bearer configuration change method, and terminal
CN110831060B (zh) 一种承载数据包的mac ce的方法和设备
KR101790192B1 (ko) 애플리케이션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CN112913322A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方法
WO2018228545A1 (zh) 信息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WO2023001172A1 (zh) 推荐比特率确定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WO2024007875A1 (zh) 数据量指示方法、数据递交方法及装置
WO2023071847A1 (zh) 一种业务转移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2237619A1 (zh) Rrc消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RU2761392C1 (ru) Термин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и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них
WO2022228331A1 (zh) Rrc连接维护方法、相关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186864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186864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