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3266B - 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3266B
CN109983266B CN201780072543.6A CN201780072543A CN109983266B CN 109983266 B CN109983266 B CN 109983266B CN 201780072543 A CN201780072543 A CN 201780072543A CN 109983266 B CN109983266 B CN 1099832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leeve
axial direction
oil passage
hydraulic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25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83266A (zh
Inventor
高田保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83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3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832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32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1/00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 F01L1/3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 F01L1/344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 F01L1/356Valve-gear or valve arrangements, e.g. lift-valve g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for changing the timing of the valves without changing the duration of opening and without affect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valve lift chang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ankshaft and camshaft, e.g. using helicoidal gear making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oscillate, e.g. non-homokinetic 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00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 F16K3/22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with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surfaces of solids of revolution
    • F16K3/24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with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surfaces of solids of revolution with cylindrical valve members
    • F16K3/26Gate valves or sliding valves, i.e. cut-off apparatus with closing members having a sliding movement along the seat for opening and closing with sealing faces shaped as surfaces of solids of revolution with cylindrical valve members with fluid passages in the valve memb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液压控制阀(26)将与延迟通路孔(17)连通的延迟口(32)和与提前通路孔(18)连通的提前口(33)相邻地形成在阀体(27)的头部(27b)侧的轴部(27c)。第一、第二油通路(36、37)沿着轴向在套筒(28)的内部轴向上形成,并且在圆筒构件(50)上形成有与第二油通路连通的排出用孔(50e)。在止动部件上形成有将所述排出用孔和油盘之间连通的排放孔(52e)。从延迟动作室及提前动作室排出的动作油经由第一、第二筒状通路(41a、41b)而从第二油通路、排出用孔、排放孔排出。因此,能够实现整体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Description

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目前的液压控制阀,例如具有在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中使用的以下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控制阀。
该液压控制阀具有:在周壁具有多个口的阀体、被收纳配置在该阀体的内部轴向上的套筒、在该套筒与阀体之间向轴向自如滑动地设置的中空活塞。
而且,从由内燃机机械地驱动的油泵压送来的液压被从在所述套筒的轴向的一端部形成的供给口供给到套筒内部。该液压根据中空活塞的轴向移动位置从套筒的贯通开口部有选择地向阀体的延迟侧口供给或者从提前侧口有选择地向壳体内的延迟动作室或提前动作室供给而改变凸轮轴相对于链轮的相对旋转相位。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759654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压控制阀中,从油泵压送来的动作油被从所述套筒的供给口向任一压力室供给,另一压力室的动作油被从在阀体的径向上形成的多个罐口排出。即,在阀体的径向上除了动作口以外,沿着阀体的轴向还排列设有排出用的多个罐口。
因此,阀体轴向的长度增加,使得液压控制阀整体的大型化及重量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的液压控制阀的技术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整体的小型化和轻量化的液压控制阀。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方式,具有:圆筒状的阀体,其在径向上贯通形成有多个口;套筒,其被收纳保持在所述阀体的内部,在内部具有双系统的油通路;滑阀,其在所述阀体的内周与所述套筒的外周之间以可向所述阀体的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根据该轴向的移动位置使所述双系统油通路和所述多个口的任一个连通或将其连通截断。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液压控制阀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内燃机的进气侧凸轮轴适用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剖切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叶片转子被控制到最提前相位的旋转位置的状态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整体概略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4将本实施方式的套筒局部剖切表示,图4A是从后方看到的俯视图,图4B是从前方看到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止动部件,图6A是从背面侧看到的立体图,图6B是从正面看到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阀体等各构成零件的纵向剖面图,表示滑阀的第一位置;
图8是表示向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供给动作油的状态下的滑阀的第一位置的纵向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滑阀的第二位置的纵向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滑阀的第三位置的纵向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3的A-A线剖面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阀体等各构成零件的纵向剖面图,表示滑阀的第一位置;
图14是表示向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供给动作油的状态下的滑阀的第一位置的纵向剖面图;
图1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的滑阀的第三位置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适用于内燃机的进气侧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阀正时控制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该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整体构成图,图3是液压控制阀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放大剖面图,图5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套筒的一部分剖切表示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阀正时控制装置具有:通过内燃机的曲轴,经由未图示的正时链被旋转驱动的驱动旋转体即正时链轮1;沿内燃机的前后方向配置,相对于正时链轮1可相对旋转地设置的进气侧的凸轮轴2;配置在正时链轮1与凸轮轴2之间,对在正时链轮1及凸轮轴2的相对旋转相位进行变换的相位变更机构3;将该相位变更机构3锁止在最延迟相位位置的锁止机构4;使相位变更机构3和锁止机构4动作的液压回路5。另外,作为驱动旋转体,也可以为通过正时带传递旋转力的正时带轮。
正时链轮1形成为圆盘状,具有在外周卷绕正时链的齿轮部1a、在中央贯通形成,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外周的轴承孔1b。另外,正时链轮1在外周部的圆周方向四个部位将阴螺纹1c形成在周向上的等间隔位置。
另外,该正时链轮1将后述的壳体6的后端开口构成为液密地闭塞的后部罩。
凸轮轴2经由多个凸轮轴承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未图示的缸盖上,在外周面,在轴向的位置一体地固定有使未图示的机阀即进气阀打开动作的多个椭圆形的旋转凸轮。另外,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内部轴心方向上形成有拧合后述的凸轮螺栓(阀体27)的阴螺纹孔2b。
如图1及图2所示,相位变更机构3具有:壳体6,其自轴向一体地设于正时链轮1,形成内部的动作室;作为从动旋转体的叶片转子7,其经由后述的阀体27自轴向固定于凸轮轴2的一端部2a,被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壳体6内;分别四个作为第一动作室的延迟动作室9及作为第二动作室的提前动作室10,其为壳体6的内部的动作室通过在后述的壳体主体6a的内周面突出设置的四个蹄块8和叶片转子7分隔而成。
壳体6由将压粉金属烧结成形的所谓的烧结金属材料一体形成的圆筒状的壳体主体11、通过冲压成形形成且将壳体主体11的前端开口闭塞的前罩12、将后端开口闭塞的正时链轮1构成。
壳体主体11形成大致圆筒状,在内周面突设有四个蹄块8,并且在该各蹄块8的内部轴向上贯通形成有四个螺栓插入孔11a。
前罩12在中央贯通形成有较大径的插入孔12a,并且在除了该插入孔12a之外的内周面与叶片转子7的相对一侧面之间将各延迟动作室9、提前动作室10内密封。另外,前罩12在外周部的周向四个部位贯通形成有分别供螺栓13插入的螺栓插通孔12b。
而且,正时链轮1和壳体主体11及前罩12通过插入所述各螺栓插通孔12b或各螺栓插入孔10a而与所述阴螺纹1c拧合的四根螺栓13,从轴向进行结合。
叶片转子7同样由烧结金属材料一体形成,具有通过阀体27固定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转子部14、和在该转子部14的外周面在圆周方向的大致90°等间隔位置放射状地突出设置的四个叶片15a~15d。
转子部14形成为较大径的圆筒状,在中央的内部轴向上贯通形成有与凸轮轴2的阴螺纹孔2b连续的螺栓插入孔14a。另外,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前端部从旋转轴向嵌合在形成于转子部14的后端面的圆形嵌合槽14b中。
各叶片15a~15d将其径向的突出长度形成得较短,分别配置在各蹄块8之间。另外,一个叶片15a以外的三个叶片15b~15d将圆周方向的宽度设定得大致相同,形成为较薄的板状。所述一个叶片15a的周向宽度较大地形成,在内部设有锁止机构4的一部分。
在各叶片15a~15d的外周面和各蹄块8的前端分别设有将壳体主体11的内周面和转子部14的外周面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16a、16b。
另外,如图2所示,当叶片转子7向延迟侧(逆时针方向)相对旋转时,叶片转子7与第一叶片15a的一侧面相对的所述一个蹄块8的相对侧面8a抵接而限制最大延迟侧的旋转位置。另外,当叶片转子7向提前侧(顺时针方向)相对旋转时,同样地叶片转子7与第一叶片15a的另一侧面相对的另一蹄块8的台阶状的相对侧面8b抵接而限制最大提前侧的旋转位置。
此时,其他的叶片15b~15d成为两侧面不与相对的各蹄块8的相对面抵接而自内周方向分离的状态。因此,叶片转子7和蹄块8的抵接精度提高,并且向后述的各动作室9、10供给液压的供给速度加快,叶片转子7正反旋转的响应性良好。
在各叶片15a~15d的正反旋转方向的两侧面与各蹄块8的两侧面之间设有上述的各延迟动作室9和各提前动作室10。各延迟动作室9和各提前动作室10经由在所述转子部14的内部大致沿径向形成的各自四个延迟通路孔17和提前通路孔18而分别与液压回路5连通。
锁止机构4相对于壳体6将叶片转子7保持在最延迟侧的旋转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
即,如图1及图2所示,该锁止机构4主要包括:锁止孔19,其形成在正时链轮1的内侧面的规定位置;锁止销21,其进退自如地设置在形成于叶片转子7的第一叶片15a的内部轴向的销收纳孔20,且小径的前端部与锁止孔19卡止、脱离;未图示的螺旋弹簧22,其将该锁止销21向锁止孔19方向施力;未图示的解除用受压室,其形成在锁止孔19的内部,通过被供给的液压对抗螺旋弹簧22的弹力而使锁止销21从锁止孔19后退移动,将卡合解除;锁止通路23,其将液压向该解除用受压室供给。
锁止孔19形成为比锁止销21的小径的前端部的外径充分大的大径的圆形,并且在与正时链轮1内侧面的叶片转子7的最延迟侧的旋转位置对应的位置形成。
锁止销21在前端部的受压面受到被向解除用受压室供给的液压而后退移动,从锁止孔19脱离而将锁止解除。另外,通过设于锁止销21的后端侧的螺旋弹簧22的弹力将前端部卡入锁止孔19的内部而将叶片转子7相对于壳体6锁止。该锁止位置如前所述地,相对于壳体6为叶片转子7的最延迟侧的旋转位置。
如图1及图2所示,液压回路5具有:供给通路24,其形成在凸轮轴2的内部轴向及转子部14的内部轴向等上;油泵25,其设置在该供给通路24的下游侧,从排出通路25a向供给通路24排出动作液压;液压控制阀26,其设置在转子部14的内部轴向上,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相对于供给通路24切换所述各延迟通路孔17和各提前通路孔18的流路;排出通路43,其与该液压控制阀26连通,将自各延迟动作室9、提前动作室10的动作油向油盘51排出。
供给通路24形成在凸轮轴2的轴承部或凸轮轴2的内部轴向上,下游端部与油泵25的排出通路25a连通。另外,该供给通路24的上游端部与凸轮轴2的阴螺纹孔2b的底部2c连通。
油泵25使用通常的例如叶片型或余摆型的结构构成。
如图1及图3、图7等所示,液压控制阀26主要包括:阀体27,其是将叶片转子7从轴向固定在凸轮轴2的一端部2a的凸轮螺栓,由铁类金属材料构成;套筒28,其被收纳配置在阀孔27a内,该阀孔27a在阀体27的内部轴向上贯通形成;滑阀29,其配置在该套筒28的外周面与阀孔27a的内周面之间;阀簧30,其将该滑阀29向图1的左方施力;电磁促动器31,其是对抗所述阀簧30的弹力而将滑阀29向其他方向压出的促动器。
阀体27通过阀孔27a形成为内部中空状的圆筒状,由外周面形成为六角面的头部27b、插通叶片转子7的转子部14的螺栓插入孔14a的轴部27c、在该轴部27c的前端部外周形成并与凸轮轴2的阴螺纹孔2b拧合的阳螺纹部27d构成。
头部27b在阀体27与凸轮轴2联接的状态下配置在前罩12的插入孔12a内,轴部27c的基部侧的凸缘部27e的落座面27f落座在转子部14的螺栓插入孔14a的开口缘侧的周面上。
如图3所示,轴部27c在轴向的大致头部27b附近的位置,向周壁的十字径向贯通形成有四个作为第一口的延迟口32。另外,在轴部27c的各延迟口32的靠前端部的侧部,向周壁的十字径向贯通形成有四个作为第二口的提前口33。
如图1所示,所述各延迟口32和各提前口33各自的内侧开口面向阀孔27a,外侧开口分别经由沟槽17a、18a而从径向与各延迟通路孔17和各提前通路孔18连通。
另外,如图4所示,在轴部27c的前端部的内周形成有圆环状的环状槽34。该环状槽34形成为规定的轴向长度,并且形成为比阀孔27a的内周面的内径大径,在内端形成有沿着径向的台阶面34a。
所述套筒28例如通过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而一体形成,如图3、图4A、B所示,由内部实心的圆柱状的套筒主体28a、一体设于该套筒主体28a的轴向一端部的凸缘部28b构成。
如图4所示,所述套筒主体28a利用一体地设于内部的分隔壁35将第一油通路36和第二油通路37分隔开,并且在所述凸缘部28b侧的内部形成有阀收纳凹部38。即,将套筒主体28a的实心的内部切口而沿轴向形成有第一、第二油通路36、37。另外,所述套筒主体28a将与所述凸缘部28b侧的轴向的一端部28c的与所述阀收纳凹部38对应的部位的外径形成为稍大径状。另外,在一端部28c的内周面沿轴向形成有多个引导槽28d。该各引导槽28d具有将在与后述的球阀芯45的外周面之间通流的动作油向套筒主体28a的内部引导的功能。
所述分隔壁35将轴直角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十字形状,以中央轴部35a为中心由四个分隔部35b、35c、35d、35e构成。另外,在分隔壁35的在轴向上与阀收纳凹部38相反侧的端部,一体地设有将第一油通路36的轴向端部闭塞的第一端壁39a。另外,在所述阀收纳凹部38侧的端部一体地设有将第二油通路37的轴向端部闭塞的第二端壁39b。另外,在分隔壁35的第二端壁39b侧的中心位置设有以将中央轴部35a延长的方式向阀收纳凹部38方向突出的突部40。
所述第一油通路36和第二油通路37沿着套筒主体28a的轴向并排形成,经由所述十字状的分隔壁35相互在径向的对称位置、即180°的对称位置各形成有两个。另外,各油通路36、37通过所述分隔壁35分别形成为截面扇状。
所述第一油通路36在套筒主体28a的第一端壁39a附近贯通形成有矩形的第一开口孔36a。该第一开口孔36a经由滑阀29的后述的连通孔29c与各延迟口32或各提前口33适当连通。另外,所述阀收纳凹部38面向第一油通路36的在轴向上与第一端壁39a相反侧的导入口36b。
所述第二油通路37在套筒主体28a的第二端壁39b附近贯通形成有矩形状的第二开口孔37a。该第二开口孔37a经由在套筒主体28a的外周面与阀体27的阀孔27a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间隙通路即第一筒状通路41a而与提前口33适当连通。另外,在第二油通路36的与第二端壁39b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排出口37b,该排出口37b经由后述的圆筒部件50在排出通路43和油盘51上开口。
另外,所述第一端壁39a在第一油通路36侧的内表面形成有将动作油从该第一油通路36向第一开口孔36a引导的第一倾斜面39c。另一方面,第二端壁39b在第二油通路37侧的内表面形成有将动作油从所述第一筒状通路41a向第二油通路37引导的第二倾斜面39d。
另外,各延迟口32在滑阀29被保持在最大右方向的移动位置的状态下,经由在所述圆筒部件50的外周面与阀体27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第二筒状通路41b而与油盘51连通。
如图5所示,凸缘部28b配置在环状槽34的内部,并且以从轴向被压入对阀簧30的轴向的一端部进行弹性保持的弹簧保持器42与后述的阀座46之间而配置。
具体说明,弹簧保持器42由金属板形成为圆环状,外周部42a沿轴向弯折成截面大致L形而形成,并且在中央贯通形成有大径的插入孔42b。所述外周部42a的外周面被压入环状槽34的内周面,并且环状的前端壁42c从轴向与环状槽34的台阶面34a抵接。凸缘部28b的外径形成得比弹簧保持器42的外周部42a的内径小。
因此,在组装后,在凸缘部28b的外周面与弹簧保持器42的外周部42a之间形成有例如0.4mm左右的径向间隙C1。另外,在凸缘部28b的前端面与在轴向上与该前端面相对的阀座46的相对面之间形成有约0.02mm左右的轴向间隙C2。由于这些各间隙C1、C2的存在,套筒28整体被保持为相对于阀体27可向径向及轴向稍移动。
在所述阀收纳凹部38收纳配置有止回阀44。该止回阀44由球阀芯45、该球阀芯45落座、离座的阀座46、将球阀芯45向阀座46方向施力的单向弹簧47构成。
所述球阀芯45通过金属材料形成为球状,并且外径形成得比阀收纳凹部38的内径足够小,在外表面与阀收纳凹部38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较大的间隙。
所述阀座46形成为圆板状,在向球阀芯45的方向突出变形的中央部位贯通形成有通路孔46a。另外,外周部46b从轴向插入环状槽34的内周侧配置,并且利用固定于环状槽34的固定部48的轴向的按压力而将外周部46b的前端面与弹簧保持器42的外周部42a的轴向端缘抵接配置。
所述球阀芯45落座、离座在所述通路孔46a的孔缘而对通路孔46a进行开闭。
所述单向弹簧47将球阀芯45向在通路孔46a的孔缘落座的方向施力,其弹力设定为根据从通路孔46a作用于球阀芯45的规定的动作液压而压缩变形,使球阀芯45后退移动,将通路孔46a打开程度的大小。
所述固定部48由金属材料或者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外周面被从轴向压入环状槽34的内周面。另外,在固定部48的中央贯通形成有将凸轮轴2的阴螺纹孔2b的底部2c侧和通路孔46a连通的通孔48。另外,所述固定部48也可通过阴阳螺纹的拧入而相对于环状槽34固定。
另外,在阀座46与固定部48之间夹入并固定有过滤器49。
过滤器49通常将外周部49a夹入并固定于固定部48与阀座46之间,捕获在中央部的过滤部49b通过的动作油内的尘埃等。
如图3及图7所示,所述滑阀29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内周面在所述套筒主体28a的外周面上可向轴向滑动地设置,并且在轴向的两端部外周设有圆环状的第一台肩部29a和第二台肩部29b。另外,在该两台肩部29a、29b之间,沿径向贯通形成有将所述延迟口32和第一油通路36适当连通的四个连通孔29c。
各连通孔29c从径向大致交叉状地贯通滑阀29的周壁而形成。另外,在这四个连通孔29c所处的滑阀29的外周面形成有作为第一凹槽的第一沟槽29d。另外,在所述连通孔29c所处的内周面形成有作为第二凹槽的第二沟槽29e。该第二沟槽29e面向各连通孔29c的外侧开口而形成,其轴向的宽幅较大地形成到所述两台肩部29a、29b的形成位置。通过该较宽的第二沟槽29e,在滑阀29的规定移动范围之间,确保套筒28的第一开口孔36a和各连通孔29c的连通性。
所述阀簧30的轴向的一端部如前所述地与弹簧保持器42的前端壁42c弹性接触。另一方面,轴向的另一端部与滑阀29的第二台肩部29b侧的轴向端面弹性接触,将滑阀29向电磁促动器31方向施力。
在所述滑阀29的第一台肩部29a侧的轴向端面设有受到来自电磁促动器31的在图1中来自右方的按压力并向滑阀29传递的圆筒部件50。
该圆筒部件50由金属材料一体形成,如图3及图7所示,外径在轴向上形成为大小径状,夹着在大致中央设置的台阶部50c而具有滑阀29侧的大径筒部50a和电磁促动器31侧的小径筒部50b。
大径筒部50a的轴向的一端部从轴向与滑阀29的轴向端面抵接,并且可滑动地嵌合在套筒主体28a的设有滑阀29的轴向的端部外周。
小径筒部50b形成为有底状,电磁促动器31的推杆57从轴向与底壁50d的前端面抵接,在未对电磁促动器31通电的情况下,与阀簧30的弹力协同作用而将滑阀29保持在轴向的规定位置(图7所示的第一移动位置)。
另外,在大径筒部50a和台阶部50c的一部分,沿径向贯通形成有将在第二油通路37内流通的动作油向外部排出的多个排出用孔50e。该各排出用孔50e形成为在轴向上长的矩形,在圆筒部件50的圆周方向的90°位置等间隔地设有四个。
在所述阀体27的头部27b侧的另一端部内压入固定有止动部件52,该止动部件52限制圆筒部件50向图7中最大左方向的移动。
该止动部件52也如图6A、图6B所示地,通过金属材料或合成树脂材料而形成为杯状,由规定壁厚的圆筒部52a、在该圆筒部52a的轴向一端部设置的圆盘状的底壁52b构成。
圆筒部52a的外径形成得比阀体27的内径稍大,被压入固定于阀体27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内周面。
底壁52b在与圆筒部52a的结合部位的外表面形成有倾斜面52c,并且在中央部贯通形成有圆筒部件50的小径筒部50b可插入的圆形孔52d。另外,在该圆形孔52d的孔缘的圆周方向的大约120°位置分别切口形成有半圆形状的三个排放孔52e。
底壁52b以圆筒部件50的小径筒部50b最大插入圆形孔52d的状态,使台阶部50c的外表面与圆形孔52d的孔缘部抵接而作为止动件发挥作用。
倾斜面52c作为将止动部件52压入阀体27内时的导向件发挥作用。
各排放孔52e经由圆筒部件50的各排出用孔50e而将第二油通路37和油盘51连通。
另外,该止动部件52的作用是限制将各构成零件组装到阀体27内时,滑阀29或圆筒部件50的脱离。即,在阀体27内收纳有套筒28及滑阀29、圆筒部件50及止回阀44等各构成零件的状态下,通过阀簧30的弹力使滑阀29及圆筒部件50从阀体27的头部27b侧的另一端部内向外侧脱离。因此,通过在收纳有各构成部件的状态下将止动部件52压入阀体27的另一端部内来限制圆筒部件50在脱离方向的移动。在各构成零件组装后,不再发挥止动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促动器31具有:合成树脂材料的壳体53、经由磁性材料的线轴54被收纳在该壳体53的内部的电磁线圈55、在线轴54的内部可向轴向滑动地设置的圆柱状的可动铁心56、在该可动铁心56的前端部一体结合,使前端部的按压部57a从轴向与圆筒部件50的小径筒部50b的底壁50d抵接的推杆57。
所述壳体53在下端部一体地设有固定于缸盖上的支架53a,在上端部设有与作为ECU的控制单元58电连接的连接器部53b。该连接器部53b将大致整体埋设在壳体53内的一对端子片53c的各一端部与所述电磁线圈55连接,在外部露出的各另一端部与控制单元58侧的阳连接器的端子连接。另外,该壳体53通过设于前端部侧的密封圈59而被液密地支承在缸盖的保持槽中。
可动铁心56在向电磁线圈55非通电时,通过阀簧30的弹力,经由滑阀29、圆筒部件50、推杆57而后退移动。
电磁线圈55通过从控制单元58通电而被励磁,使可动铁心56进出移动、即使滑阀29对抗阀簧30的弹力而向图1的右方移动。另外,滑阀29通过向电磁线圈55的非通电和通电中的通电量被控制,向图1的最大左方位置(第一移动位置)、右方的中间移动位置(保持位置)和最大右方位置(第二移动位置)移动。
即,根据从控制单元58对电磁线圈55的非通电或者通电量,对抗阀簧30的弹力而将可动铁心56及推杆57向图1的右方(前方)按压,使滑阀29的移动位置向图8~图10所示的第一位置~第三位置移动。
控制单元58将来自未图示的曲柄角传感器(内燃机转速检测)及空气流量计、内燃机水温传感器、内燃机温度传感器、节气阀开度传感器以及检测凸轮轴2当前的旋转相位的凸轮角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类的信息信号输入内部的计算机而检测当前的内燃机运行状态。如前所述,控制单元58将电磁促动器31向电磁线圈55的通电截断而将滑阀29控制到第一移动位置(位置)或者向电磁线圈55输出脉冲信号而控制通电量(占空比),以成为第一位置~第三位置的方式连续地进行可变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即,若将点火开关断开而成为内燃机停止状态,则油泵25也停止,不从排出通路25a供给动作油,并且也不从控制单元58向电磁线圈55通电而成为非通电状态。
因此,如图7所示,滑阀29通过阀簧30的弹力被保持在最大右方的第一位置的移动位置。通过使后退移动的可动铁心56经由盘簧与壳体53的底壁弹性接触而限制上述最大左方的移动位置。
此时,止回阀44通过单向弹簧47的弹力使球阀芯45落座于阀座46而将通路孔46a闭塞。
接着,若将点火开关接通,使内燃机开始启动,则也驱动油泵25,将动作油向排出通路25a压送。即,启动初期的动作油如图8的箭头标记所示,止回阀44的球阀芯45对抗单向弹簧47的弹力而后退移动,从阀座46离开并将通路孔46a打开。此时,球阀芯45通过液压最大地后退移动,直至与突部40抵接,确保供给动作油的足够的流量。
因此,从油泵25经由排出通路25a流入供给通路24内的动作油通过通孔48a和过滤器49而流入两个第一油通路36。另外,自此通过第一开口孔36a、滑阀29的各沟槽29d、29e及连通孔29c而流入延迟口32,从各延迟通路孔17向各延迟动作室9内供给。
同时,滑阀29在使各提前口33和第一筒状通路41a连通之后,使各提前动作室10的动作油如图中箭头标记所示地通过各提前口33和第一筒状通路41a而从第二开口孔37a流入第二油通路37。另外,自此在圆筒部件50内通过,从各排出用孔50e及各排放孔52e经由排出通路43排出到油盘51内。
因此,叶片转子7被维持在最延迟的相对旋转位置,故而成为进气阀的阀正时被控制在延迟侧的状态。由此,内燃机的启动性良好。
在该时刻,经由锁止通路23向解除用受压室供给与延迟动作室9相同的液压,但在运转初期的时刻,解除用受压室内的液压不上升,故而锁止销21成为卡入锁止孔19内被锁止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凸轮轴2产生的交变转矩导致的叶片转子7的晃动。
之后,若经由锁止通路23供给到解除用受压室的液压升高,则锁止销21对抗螺旋弹簧的弹力而后退移动,解除与锁止孔19的锁止状态,叶片转子7成为自由的状态。
此时,所述各提前动作室10如前所述地维持低压状态。
接着,若伴随着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从控制单元58向电磁线圈55的通电量变大,则滑阀29稍向右方移动,直到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为止。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台肩部29a和第二台肩部29b将延迟口32和提前口33堵塞(闭塞),停止各延迟动作室9及各提前动作室10的动作油的供给或排出。因此,成为将动作油保持在各延迟动作室9和各提前动作室10内的状态。
该第二位置在通过检测到内燃机运转状态的控制单元58从第一位置过渡的情况、及从第三位置过渡的情况下,所述各延迟动作室9、提前动作室10内的液压变动消除。因此,叶片转子7被保持在最延迟与最提前之间的规定位置。
因此,由于进气阀的阀正时被控制到最延迟与最提前之间的中间相位位置,故而例如实现稳定运转时的内燃机旋转的稳定化和燃耗率的提高。
另外,若从控制单元58向电磁线圈55的通电量进一步提高,则滑阀29如图10所示地进一步稍向右方移动(第三位置)。在该状态下,滑阀29的第一台肩部29a将延迟口32打开,相对于该延迟口32将在阀体27的内周面与圆筒部件5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第二筒状通路41b连通。与此同时,滑阀29经由各沟槽29d、29e而将连通孔29c和提前口33连通。
因此,各延迟动作室9内的动作油如图中箭头标记所示地,从各延迟通路孔17通过延迟口32而流入第二筒状通路41b,自此在止动部件52的圆形孔52d及各排放孔52e通过而被迅速向油盘51内排出。
同时,从油泵25压送的动作油如箭头标记所示地,经由通过供给通路24的动作液压被预先压开的止回阀44而流入各第一油通路36。自此经由滑阀29的各沟槽29d、29e而从各连通孔29c流入各提前口33,从各提前通路孔18向各提前动作室10供给。因此,各延迟动作室9的内压降低,各提前动作室10的内压上升。
因此,叶片转子7从图2的实线位置开始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最大提前侧相对旋转。由此,进气阀的阀正时成为最提前相位,与排气阀的阀重叠变大,进气填充效率提高,实现内燃机的输出转矩的提高。
上述的控制通过对自控制单元58的通电量(占空比)进行控制而在第一位置~第三位置之间适当变更滑阀29的移动位置,相对于各延迟动作室9或者各提前动作室10,将油泵25的排出压从供给通路24自第一油通路36有选择地供给,由此,进行变更叶片转子7的相对旋转相位的所谓的通常控制即OPA控制。
特别是,所述第二位置的控制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三位置之间的任意的中间位置。由此,能够将叶片转子7也保持在最延迟位置与最提前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即,例如能够自由地控制在最延迟位置附近或者最提前位置附近、进而控制在最延迟位置与最提前位置的大致中间位置等。
其结果,由于能够根据内燃机运转状态的变化自由地设定进气阀的开闭正时,故而能够提高燃耗率并得到高的内燃机性能。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26在套筒28的内部设有动作油供给用的第一油通路36和动作油排出用的第二油通路37,并且在阀体27的内部轴向上形成有与该第二油通路37连通的排出流路。即,将从各提前动作室10排出的动作油从第二油通路37经由圆筒部件50、排出用孔50e及圆形孔52d、排放孔52e向油盘51排出,从阀体27的内部轴向经由排出通路43向油盘51排出。因此,在阀体27上,除了延迟口32、提前口33以外,无需形成排出口等特别的口。因此,能够充分缩短阀体27的轴向长度。
这样,通过实现阀体27的轴向长度的短尺寸化,能够实现阀正时控制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并且,所述套筒28主要沿着轴向形成有第一油通路36、第二油通路37,故而无需将其外径形成得较大。另外,滑阀29也仅形成有一个连通孔29c,故而无需增大刚性,故而能够将壁厚尽可能地形成薄壁。因此,能够使阀体27整体的外径足够小。
这样,除了阀体27的轴向长度的短尺寸化之外,通过外径的缩径化,能够进一步促进阀正时控制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油通路36的动作油一边沿着第一倾斜面39c被引导一边向各延迟、提前口32、33被迅速地供给。另外,第一筒状通路41a内的动作油也一边沿着第二倾斜面39d被引导一边向各第二油通路37迅速地流入。因此,抑制动作油的良好的流动阻力而得到顺畅的流动性,故而在该方面,阀正时的控制精度提高。
另外,在内燃机停止时,止回阀44落座于阀座46上而将通路孔46a闭塞,阻止动作油从各延迟动作室9逆流,故而能够将动作油保持在各延迟动作室9内。因此,内燃机再启动时的各延迟动作室9的液压的上升变得良好,能够使叶片转子7向最延迟侧迅速地相对旋转。
另外,所述滑阀29能够使套筒28经由图5所示的各间隙C1、C2稍向径向及轴向移动,故而在向左右轴向的移动中,能够不卡挂在套筒28的外周面而顺畅地移动。因此,能够抑制各口32、33的开闭控制精度的下降。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图13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主要变更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套筒28的内部油路构造及止回阀44的构造等。另外,废掉了止动部件52等。另外,以下,虽然未作图示,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标记进行说明。
即,阀体27的头部27b、轴部27c、阳螺纹部27d、凸缘部27e等基本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在轴部27c沿径向形成有四个延迟口32和提前口33。头部27b形成为有底状,在底壁27g的中央在轴向上贯通形成有引导孔27h。
套筒28被分割成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作为第一部件的套筒主体60、被压入固定于该套筒主体60的内部的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作为第二部件的通路构成部61而形成。
套筒主体60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在轴向的一端部形成有大径部60a,并且在该大径部60a的前端侧外端缘一体设有凸缘部60b。该套筒主体60在轴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在径向上贯通形成有动作油供给用的第一开口孔60c,并且在一端部的大径部60a附近沿径向贯通形成有第二开口孔60d。另外,在设于套筒主体60的另一端部的底壁60e沿轴向贯通形成有动作油排出用的油孔60f。在所述大径部60a的内部形成有收纳止回阀44的阀收纳凹部64。
通路构成部61在被收纳固定于套筒主体60的内部的状态下,在与该套筒主体60的内周面之间等形成通路。另外,通路构成部61的轴向长度形成为从底壁60e的内底面到大径部60a附近的长度。如图12所示,该通路构成部61具有轴直角方向的截面大致十字形状的分隔壁61a。该分隔壁61a沿轴向延伸并且在与套筒主体60的内周面之间分别分隔出两个第一油通路62和第二油通路63。
另外,分隔壁61a在各第一油通路62的电磁促动器31侧的轴向一端部,一体地设有从轴向与套筒主体60的底壁60e抵接的第一端壁61b。另外,在该第一端壁61b的外表面设有从轴向卡入在套筒主体60的底壁60e形成的小孔60g的小突起61c。该小突起61c通过从轴向卡入小孔60g而进行通路构成部61相对于套筒主体60的周向的定位。另外,分隔壁61a在第二油通路63的大径部60a侧的轴向一端部,一体地设有将第二油通路63闭塞的第二端壁61d。
另外,通路构成部61在构成第一油通路62的外周部的周壁上,向径向贯通形成有与第一开口孔60c连通的透孔61e。
各第一油通路62和第二油通路63夹着分隔壁61a分别在径向的对称位置各设置有两个。即,第一油通路62和第二油通路6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沿着套筒主体60的轴向并排形成,经由十字状的分隔壁35相互在径向的对称位置、即180°的对称位置各形成有两个。另外,各油通路62、63通过分隔壁61a分别形成为截面扇状。
所述止回阀44代替球阀芯,使用纵向截面为横U形的杯状阀芯65,另外,阀座66形成为较厚的圆盘状。
杯状阀芯65在外周切口形成有沿着轴向的多个通路部65a,并且中央部65b的外表面形成平坦状。另外,该杯状阀芯65通过阀簧67被向阀座66方向施力。
阀座66在中央贯通形成有通过杯状阀芯65的中央部65b外表面开闭的通路孔66a,并且外周部66b被压入阀体27的环状槽34的内周面并固定。
另外,套筒主体60的凸缘部60b经由微小间隙可稍向径向及轴向移动地被夹入阀座66与环状槽34的台阶面34a之间。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确保滑阀68的良好的滑动性。
另外,在阀座66的前端侧设有过滤器49。
滑阀68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为圆筒状,但径向的壁厚稍大地形成,在轴向的两端部一体地设有第一台肩部68a和第二台肩部68b。该滑阀68通过弹装在与凸缘部60b之间的阀簧69而被向阀体27的头部底壁27g方向施力。
在第一、第二台肩部68a、68b之间,在滑阀68的轴向的规定的移动位置,沿径向贯通形成有与延迟口32和提前口33适当连通的连通孔68c。另外,在该连通孔68c所处的外周面形成有宽幅窄的第一沟槽68d,并且在内周面形成有宽幅宽的第二沟槽68e。另外,滑阀68的内周面68f可滑动接触地设置在套筒主体60的外周面。
另外,圆筒部件70从轴向与滑阀68的电磁促动器31侧的轴向一端部抵接。该圆筒部件70的整体的壁厚形成得比第一实施方式大,由从轴向与滑阀68抵接的大径筒部70a、其相反侧的小径筒部70b、设于大径筒部70a与小径筒部70b之间的台阶部70c构成。
大径筒部70a可滑动地配置在套筒主体60的外周面。另一方面,小径筒部70b在阀体27的导向孔27h内可向轴向滑动引导地设置。
在大径筒部70a与台阶部70c之间形成有排出用孔70d,在小径筒部70b的前端部周壁沿径向贯通形成有与排出用孔70d连通的排放孔70e。
小径筒部70b的前端部的开口端铆接固定圆板状的闭塞板71。电磁促动器31的推杆57的按压部57a从轴向与该闭塞板71的前端面抵接。
另外,所述电磁促动器31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根据控制单元58相对于电磁线圈55的非通电或者通电量而对抗阀簧69的弹力将可动铁心56及推杆57向图13的右方(前方)按压,使滑阀68的移动位置移动到图13~图15所示的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将滑阀68的移动位置控制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的中间位置即第二位置的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効果〕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阀26也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动作,故而进行简单地说明。
若将点火开关关断成为内燃机停止状态,则油泵25的驱动停止,并且也不从控制单元58向电磁线圈55通电。
因此,滑阀68如图13所示地通过阀簧69的弹力被保持在最大左方的第一位置。此时,止回阀44通过阀簧67的弹力使杯状阀芯65的中央部65b外表面落座于阀座66而将通路孔66a闭塞。
接着,若点火开关接通,则也驱动油泵25,该内燃机启动初期的动作油如图14的箭头标记所示地对抗阀簧67的弹力将止回阀44的杯状阀芯65压回并将通路孔66a打开。此时,杯状阀芯65通过液压最大地后退移动,直至与套筒主体60的大径部60a之间的台阶部抵接,确保供给动作油的足够的流量。
因此,从油泵25流入供给通路24内的动作油通过过滤器49和通路孔66a而流入各第一油通路62。自此,通过透孔61e、第一开口孔60c和滑阀68的第一沟槽68d、连通孔68c及第二沟槽68e而流入延迟口32,从各延迟通路孔17供给到各延迟动作室9内。
同时,滑阀68使各提前口33和第一筒状通路41a连通。因此,各提前动作室10的动作油如图中箭头标记所示地通过各提前口33和第一筒状通路41a而从第二开口孔60d流入第二油通路63。另外,从油孔60f通过排出用孔70d而从各排放孔70e、排出通路43排出到油盘51内。
因此,叶片转子7在最延迟的位置维持相对旋转的状态,成为进气阀的阀正时被控制到延迟侧的状态。因此,内燃机的启动性变得良好。
另外,在该时刻,锁止销21卡入锁止孔19内而成为被锁止的状态。因此,能够抑制在凸轮轴2产生的交变转矩导致的叶片转子7的晃动等。
之后,若经由锁止通路23供给到解除用受压室的液压升高,则锁止销21后退移动而从锁止孔19脱离,叶片转子7成为自由的状态。另外,此时,所述各提前动作室10维持低压状态。
另外,若从控制单元58向电磁线圈55的通电量变大,则滑阀68如图15所示地进一步向右方移动(第三位置)。在该状态下,滑阀68的第一台肩部68a打开延迟口32,使该延迟口32与在阀体27的内周面和圆筒部件50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第二筒状通路41b连通。同时,滑阀68经由第一、第二沟槽68d、68e而将连通孔68c和提前口33连通。
因此,各延迟动作室9内的动作油如图中箭头标记所示地,从各延迟通路孔17通过延迟口32而流入第二筒状通路41b。由此,从排出用孔70d暂时流入小径筒部70b内并通过排放孔70e及排出通路43而迅速地排出到油盘51内。
同时,从油泵25压送的动作油如箭头标记所示地,经由止回阀44流入各第一油通路36。由此,在包含透孔61e在内的第一开口孔60c通过并经由各沟槽68d、68e,在各连通孔68c、各提前口33通过而流入各提前通路孔18,被向各提前动作室10供给。
因此,各延迟动作室9的内压降低,各提前动作室10的内压上升。
因此,叶片转子7向最大提前侧相对旋转,进气阀的阀正时成为最提前相位,与排气阀的阀重叠变大,进气填充效率提高,实现内燃机的输出扭矩的提高。
另外,如前所述,通过使从控制单元58向电磁线圈55的通电量变化,能够将滑阀68保持在最大左位置与最大右位置之间所希望的中间位置(第二位置),故而例如实现稳定运转时的内燃机旋转的稳定化和燃耗率的提高。
以上,本实施方式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套筒28分割形成,故而将套筒主体60和通路构成部61分别单独地成形,故而例如射出成形容易。
另外,通过将止动部件等构成零件废除掉,制造作业变得容易。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也能够适用于进气阀侧或排气阀侧。另外,也能够将液压控制阀适用于阀正时控制装置以外的其他设备。另外,作为促动器,除了电磁促动器之外,也可以是液压促动器。
另外,也能够将滑阀和圆筒部件一体形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延迟、提前口32、33的闭塞及连通被截断的状态是指通过滑阀29、68的各台肩部38a、38b、68a、68b将延迟、提前口32、33堵塞的状态,也包含经由各台肩部与阀孔27a之间的间隙稍连通的状态。
作为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例如考虑以下所述的方式。
在其一个方式中,具有:圆筒状的阀体,其在径向上贯通形成有多个口;套筒,其被收纳保持在所述阀体的内部,在内部具有双系统油通路;滑阀,其在所述阀体的内周与所述套筒的外周之间可向所述阀体的轴向移动地配置,根据该轴向的移动位置将所述双系统油通路和所述多个口的任一个连通或者将连通截断。
优选的是,所述双系统油通路由沿所述套筒的内部轴向形成的第一油通路、以与该第一油通路分隔开的状态在所述套筒的内部轴向形成的第二油通路构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油通路的轴向的一端侧在轴向上开口,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弯折形成的第一开口孔,所述第二油通路在轴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弯折形成的第二开口孔,另一端侧在轴向上开口。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油通路的一端侧的开口是将动作油导入的导入口,所述第二油通路的另一端侧的开口是将动作油排出的排出口。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油通路从所述另一端侧起,在所述第一开口孔的径向的弯折部位形成有将动作油向第一开口孔方向引导的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油通路从一端侧起,在第二开口孔的径向的弯折部位形成有将动作油向第二开口孔方向引导的第二倾斜面。
优选的是,所述滑阀形成圆筒状,在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的第一凹槽,并且在内周面的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环状的第二凹槽,并且贯通将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连通的连通孔。
优选的是,所述阀体的多个口由第一口和第二口构成,在所述滑阀向轴向的移动位置中的第一移动位置,所述第一口和第一开口孔经由所述连通孔而连通,在第二移动位置,所述第二口和第一开口孔经由所述连通孔而连通,在第三移动位置,通过设于所述滑阀的两个台肩部而将所述第一口和第二口封闭。
优选的是,在所述滑阀的第一移动位置,所述第二口经由形成于所述阀体的内周面与套筒的外周面之间的环状的间隙通路而从所述第二开口孔与第二油通路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油通路和第二油通路经由在套筒的内部沿轴向设置的分隔壁,在径向的对称位置分别各形成有两个。
优选的是,所述分隔壁将所述套筒的轴直角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十字形状,所述各两个第一油通路和第二油通路分别形成扇状。
优选的是,所述套筒形成为实心的圆柱部,在该圆柱部的内部轴向上形成有所述第一、第二油通路。
优选的是,所述套筒具有圆筒状的第一部件、收纳配置在该第一部件的内部,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面协同而形成所述第一油通路和第二油通路的第二部件。
优选的是,在所述套筒的轴向一端侧的内部形成有阀收纳凹部,并且在该阀收纳凹部设有仅允许动作油从所述导入口向第一油通路侧流入的止回阀。
优选的是,所述套筒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凸缘部,所述阀体在内周,在轴向的一端部的内周具有台阶大径状的环状槽,在该环状槽内保持所述止回阀的阀芯落座、离座的阀座的外周部,并且在该阀座与所述环状槽的台阶面之间配置有所述凸缘部。
优选的是,所述套筒的凸缘部在外周缘与所述环状槽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套筒可向径向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套筒的凸缘部在两侧面与所述阀座及环状槽的台阶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套筒可向轴向移动。
优选的是,在所述环状槽保持有底圆筒状的保持器,该保持器具有固定于所述环状槽的内周面的筒状部、与所述环状槽的台阶面抵接的圆环状的底部,所述筒状部使所述阀座从轴向与所述底部相反侧的端缘抵接来限制轴向的移动。
优选的是,在所述阀座设有过滤器。
优选的是,在所述保持器的底部与所述滑阀之间配置有将该滑阀向所述套筒的轴向的另一端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
优选的是,具有将所述滑阀向所述第一移动位置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对抗所述弹簧部件的弹力而将所述滑阀向所述第二移动位置方向按压的促动器。
优选的是,具有配置于所述滑阀与所述促动器之间的圆筒部件,在该圆筒部件的周壁形成有将所述套筒的第二油通路的排出口和外部连通的排出用孔。
优选的是,所述圆筒部件具有:大径筒部,其经由台阶部将外径形成为大小径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套筒的外周,从轴向与所述滑阀的轴向的一端缘抵接;小径筒部,其经由台阶部一体地设于该大径筒部的前端部,在底壁从轴向与所述促动器的推杆抵接,在所述大径筒部的周壁形成有所述排出用孔。
优选的是,在所述阀体的轴向的一端部内周经由所述圆筒部件的台阶部固定有限制所述滑阀向轴向的最大一方向的移动位置的止动部件。
优选的是,所述止动部件在中央贯通形成有所述圆筒部件的前端部可插入的插入孔,并且在该插入孔的孔缘形成有至少一个排放孔。
另一优选的方式,具有:壳体,来自曲轴的旋转力被向该壳体传递,在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动作室;叶片转子,其固定于凸轮轴,将所述壳体的动作室分隔成第一动作室和第二动作室,并且可相对旋转地设于所述壳体;液压控制阀,其将从油泵压送的动作油有选择地向所述第一动作室和第二动作室给排,所述液压控制阀具有筒状的阀体、套筒、滑阀,所述筒状的阀体被收纳固定于所述叶片转子的内部,具有分别在径向上贯通形成且与所述第一动作室连通的第一口及与所述第二动作室连通的第二口,所述套筒被收纳保持在所述阀体的内部,在内部具有双系统油通路,所述滑阀在所述阀体的内周与所述套筒的外周之间可向所述阀体的轴向移动地配置,根据该轴向的移动位置将所述双系统油通路和所述第一口或第二口连通或者将其连通截断。
优选的是,所述双系统油通路由沿所述套筒的内部轴向形成的第一油通路、和以与该第一油通路分隔开的状态形成于所述套筒的内部轴向的第二油通路构成。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油通路的轴向的一端侧在轴向开口,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弯折的第一开口孔,所述第二油通路在轴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弯折的第二开口孔,另一端侧在轴向上开口。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油通路的一端侧的开口是将动作油导入的导入口,所述第二油通路的另一端侧的开口是将动作油排出的排出口。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动作室是通过液压的作用而将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相对旋转相位向延迟侧变更的延迟动作室,第二动作室是通过液压的作用而将叶片转子相对于所述壳体的相对旋转相位向提前侧变更的提前动作室。
优选的是,所述阀体通过将所述叶片转子固定于凸轮轴的凸轮螺栓而构成,在外周形成有与形成于所述凸轮轴内的阴螺纹拧合的阳螺纹,并且具有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在该阳螺纹侧的内周保持所述套筒使其可向所述阀体的轴直角方向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阀收纳凹部和所述第一油通路总是连通。
优选的是,所述阀座形成为在中央贯通形成有通路孔的圆板状,通过外周部被压入环状槽的内周面的圆环状的固定部而从轴向与所述保持器的筒状部抵接。
优选的是,所述过滤器以夹在所述阀座与固定部之间的状态固定。
优选的是,所述止回阀由在所述阀座落座、离座的杯状的阀芯、和将该阀芯向所述阀座方向施力的弹簧构成。
优选的是,所述阀座形成为在中央形成有通路孔的厚壁圆盘状,外周面被压入固定于所述环状槽的内周面。

Claims (20)

1.一种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具有:
筒状的阀体,其在径向上贯通形成有多个口;
套筒,其配置在所述阀体的内部,在内部具有双系统油通路;
滑阀,其为在所述阀体的内周与所述套筒的外周之间以可向所述阀体的轴向移动的方式配置的圆筒状的滑阀,所述滑阀的内周面在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上可向所述轴向滑动地设置,根据所述滑阀的内周面相对于所述套筒的外周面的该轴向的移动位置使所述双系统油通路和所述多个口的任一个连通或将连通截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系统油通路具有在所述套筒的内部沿着所述阀体的轴向形成的第一油通路、以与该第一油通路分隔开的状态在所述套筒的内部沿着所述阀体的轴向形成的第二油通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通路的轴向的一端侧在轴向上开口,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弯折形成的第一开口孔,
所述第二油通路在轴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弯折形成的第二开口孔,另一端侧在轴向上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通路的一端侧的开口是导入动作油的导入口,
所述第二油通路的另一端侧的开口是排出动作油的排出口。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通路从所述另一端侧起在所述第一开口孔的径向的弯折部位形成有将动作油向第一开口孔方向引导的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二油通路从一端侧起在第二开口孔的径向的弯折部位形成有将动作油向第二开口孔方向引导的第二倾斜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阀形成圆筒状,在外周面形成有环状的第一凹槽,并且在内周面的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环状的第二凹槽,贯通有将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连通的连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的多个口由第一口和第二口构成,在所述滑阀向轴向的移动位置中,在第一移动位置经由所述连通孔将所述第一口和第一开口孔连通,在第二移动位置经由所述连通孔将所述第二口和第一开口孔连通,在第三移动位置,通过设于所述滑阀的两个台肩部将所述第一口和第二口封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阀的第一移动位置,所述第二口经由在所述阀体的内周面与套筒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环状的间隙通路而自所述第二开口孔与第二油通路连通。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通路和第二油通路经由在套筒的内部沿轴向设置的分隔壁,在径向上相对的位置分别各形成有两个。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形成实心的圆柱状,在该圆柱状的内部轴向形成有所述第一、第二油通路。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具有圆筒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该第二部件被收纳配置在该第一部件的内部,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内周面协同而形成所述第一油通路和第二油通路。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套筒的轴向一端侧的内部形成有阀收纳凹部,并且在该阀收纳凹部设有仅允许动作油从所述导入口向第一油通路侧流入的止回阀。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在轴向的一端具有凸缘部,
所述阀体在内周且轴向的一端部的内周具有台阶差大径状的环状槽,在该环状槽内保持有所述止回阀的阀芯落座、离座的阀座的外周部,并且在该阀座与所述环状槽的台阶面之间配置有所述凸缘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的凸缘部在外周缘与所述环状槽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套筒可向径向移动。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的凸缘部在两侧面与所述阀座及环状槽的台阶面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套筒可向轴向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环状槽保持有底圆筒状的保持器,
该保持器具有固定于所述环状槽的内周面的筒状部、与所述环状槽的台阶面抵接的圆环状的底部,
所述阀座从轴向与所述底部相反侧的端缘抵接而限制所述筒状部沿轴向的移动。
17.一种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被传递有来自曲轴的旋转力,在该壳体的内部形成有动作室;
叶片转子,其固定于凸轮轴,将所述壳体的动作室分隔成第一动作室和第二动作室,并且可相对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液压控制阀,其将从油泵压送的动作油有选择地向所述第一动作室和第二动作室给排,
所述液压控制阀具有筒状的阀体、套筒及滑阀,
所述筒状的阀体被收纳固定在所述叶片转子的内部,具有分别在径向上贯通形成并与所述第一动作室连通的第一口及与所述第二动作室连通的第二口,
所述套筒被收纳保持在所述阀体的内部,在内部具有双系统油通路,
所述滑阀为在所述阀体的内周与所述套筒的外周之间可向所述阀体的轴向移动地配置的圆筒状的滑阀,所述滑阀的内周面在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上可向所述轴向滑动地设置,根据所述滑阀的内周面相对于所述套筒的外周面的该轴向的移动位置使所述双系统油通路和所述第一口或第二口连通或者将连通截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系统油通路由沿所述套筒的内部轴向形成的第一油通路、以与该第一油通路分隔开的状态在所述套筒的内部轴向形成的第二油通路构成。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通路的轴向的一端侧在轴向开口,在另一端侧形成有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弯折的第一开口孔,
所述第二油通路在轴向的一端侧形成向所述套筒的径向外侧弯折的第二开口孔,另一端侧在轴向上开口。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油通路的一端侧的开口是导入动作油的导入口,
所述第二油通路的另一端侧的开口是排出动作油的排出口。
CN201780072543.6A 2016-11-30 2017-10-19 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Active CN1099832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2314 2016-11-30
JP2016232314 2016-11-30
PCT/JP2017/037777 WO2018100909A1 (ja) 2016-11-30 2017-10-19 油圧制御弁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3266A CN109983266A (zh) 2019-07-05
CN109983266B true CN109983266B (zh) 2020-11-27

Family

ID=62241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2543.6A Active CN109983266B (zh) 2016-11-30 2017-10-19 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75032B2 (zh)
CN (1) CN109983266B (zh)
WO (1) WO20181009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0914B2 (ja) * 2019-11-29 2023-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5196A (zh) * 2010-05-03 2011-11-09 海德里克林有限公司 液压阀
JP2012107677A (ja) * 2010-11-16 2012-06-07 Denso Corp 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装置
WO2016021328A1 (ja) * 2014-08-04 2016-02-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弁及び該油圧制御弁が用いられた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5934565A (zh) * 2014-03-19 2016-09-0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阀,以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9681A (en) * 1978-09-14 1980-03-19 Ckd Corp Method of cutting electrode foil of like
US8322361B2 (en) * 2008-12-30 2012-12-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pparatus and/or systems relating to controlling flow through concentric passage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35196A (zh) * 2010-05-03 2011-11-09 海德里克林有限公司 液压阀
JP2012107677A (ja) * 2010-11-16 2012-06-07 Denso Corp 可変バルブタイミング装置
CN105934565A (zh) * 2014-03-19 2016-09-07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阀正时控制装置的控制阀,以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WO2016021328A1 (ja) * 2014-08-04 2016-02-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弁及び該油圧制御弁が用いられた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75032B2 (ja) 2020-10-28
JPWO2018100909A1 (ja) 2019-10-17
CN109983266A (zh) 2019-07-05
WO2018100909A1 (ja)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70525B2 (ja) 制御弁装置
US11391187B2 (en) Control valve used in valve timing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valve timing control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P3179143A1 (en)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and valve-timing control device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using hydraulic control valve
JP6084562B2 (ja) 油圧制御バルブ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油圧制御バルブ
WO2016174957A1 (ja) 油圧制御弁及び該油圧制御弁が用いられた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07146830A (ja) 内燃機関の油圧制御装置
JP6653631B2 (ja) 油圧制御弁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CN109983266B (zh) 液压控制阀及内燃机的阀正时控制装置
JP2018112080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油圧制御弁と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9007515A (ja) 油圧制御弁
JP6295160B2 (ja) 電磁弁と、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電磁弁並びに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064922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制御弁
JP6581475B2 (ja) 電磁弁
WO2023210130A1 (ja) 制御弁及びこの制御弁を用いた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6704823B2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油圧制御弁及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20186662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23042527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0116779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23037738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21038708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の制御弁と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20026659A1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22190568A1 (ja) 油圧制御弁および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WO2023166962A1 (ja) 制御弁及びこの制御弁が適用される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7068495B2 (ja) 電磁弁と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
JP2019074046A (ja) 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と、内燃機関のバルブタイミング制御装置に用いられる油圧制御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2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