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8151A - 前装载机及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前装载机及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58151A
CN109958151A CN201811558928.6A CN201811558928A CN109958151A CN 109958151 A CN109958151 A CN 109958151A CN 201811558928 A CN201811558928 A CN 201811558928A CN 109958151 A CN109958151 A CN 109958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tool
locking rod
detection bar
assembly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589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58151B (zh
Inventor
滩冈龙一
小关优太
阿部将树
平川幸志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470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7389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009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3488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58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81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58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81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604Devices to connect tools to arms, booms or the like
    • E02F3/3609Devices to connect tools to arms, booms or the like of the quick acting type, e.g. controlled from the operator seat
    • E02F3/3631Devices to connect tools to arms, booms or the like of the quick acting type, e.g. controlled from the operator seat with a hook and a transversal locking element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3604Devices to connect tools to arms, booms or the like
    • E02F3/3609Devices to connect tools to arms, booms or the like of the quick acting type, e.g. controlled from the operator seat
    • E02F3/3672Devices to connect tools to arms, booms or the like of the quick acting type, e.g. controlled from the operator seat where disengagement is effected by a mechanical lever or handl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a dipper-arm pivoted on a cantilever beam, i.e. boo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with bucket-arms, i.e. a pair of arm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m, geometry, material of bucket-arms directly pivoted on the frames of tractors or self-propelled machi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3/00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 E02F3/04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 E02F3/28Dredgers; Soil-shifting machines mechanically-driven with digging tools mounted on a dipper- or bucket-arm, i.e. there is either one arm or a pair of arms, e.g. dippers, buckets
    • E02F3/36Component parts
    • E02F3/40Dippers; Buckets ; Grab devices, e.g.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for buckets, form, geometry or material of buck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1/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 F16H21/46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with movements in three dimensions
    • F16H21/54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with movements in three dimension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4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pivoting movement, e.g. leve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6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for holding members in one or a limited number of definite positions onl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250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Shovels (AREA)
  • Operation Control Of Excavator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前装载机及作业机,前装载机具备作业工具和装配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体,所述装配体具备锁止销、锁止杆和卡定部,所述锁止销装配固定所述作业工具,所述锁止杆可将所述锁止销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所述卡定部具有在解除位置保持所述锁止杆的保持功能和将所述锁止杆变更到装配位置的功能这两个功能。

Description

前装载机及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装载机及具备该前装载机的作业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日本国特开2013-24172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前装载机。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前装载机,具备能够切换将作业工具(铲斗)装配在装配体(装配工件)上的状态(锁止状态)和可从装配体脱离的状态(锁止解除状态)的锁止机构。锁止状态和锁止解除状态的切换通过将锁止杆摆动变更位置来进行。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锁止机构,不是具有在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时能够将锁止杆保持在锁止解除状态的位置的构造的锁止机构。
因此,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如下的前装载机及具备该前装载机的作业机为目的,该前装载机具有在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时能够将锁止杆保持在锁止解除状态的位置的锁止机构。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有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前装载机具备作业工具和装配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体,所述装配体具备锁止销、锁止杆和卡定部,所述锁止销装配固定所述作业工具,所述锁止杆可将所述锁止销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所述卡定部具有在解除位置保持所述锁止杆的保持功能和将所述锁止杆变更到装配位置的功能这两个功能。
优选为,所述装配体具备作业工具检测杆,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所述卡定部,且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将所述锁止杆的保持解除。
优选为,所述作业工具具有第一卡合部,所述装配体还具有第二卡合部、加载部件、保持部件、作业工具检测杆,所述锁止销可向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装配位置和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脱离的解除位置移动,所述加载部件将所述锁止销朝向所述装配位置加载,所述锁止杆与所述锁止销连结,并且可向使所述锁止销成为所述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使所述锁止销成为所述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摆动,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所述锁止杆的保持部,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在所述第一位置卡定所述锁止杆的所述卡定部,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脱离时向第一方向转动,从将所述锁止杆在所述第一位置卡定在所述卡定部的状态解除锁止杆的相对于该卡定部的卡定,使解除了卡定的锁止杆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保持部。
优选为,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向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解除由所述保持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保持。
优选为,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了时推所述锁止杆,解除由所述卡定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卡定。
优选为,所述前装载机具备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可向接近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三方向和从所述保持部件离开的第四方向摆动地支承所述锁止杆,所述支承机构具有将所述锁止杆向所述第三方向推压的推压部件,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了时抵抗由所述推压部件产生的推压力,使所述锁止杆摆动而从所述保持部脱离。
优选为,所述前装载机具备支轴和旋转加载部件,所述支轴可转动地支承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相对于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赋予向作为绕所述支轴的轴心的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加载力,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受压部,所述受压部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脱离时受到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的加载力,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从所述作业工具受到推压力,抵抗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的加载力,向作为绕所述轴心的另一方向的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卡定部伴随着所述受压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而使所述锁止杆从该卡定部脱离,伴随着所述受压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旋转而解除由所述保持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保持。
优选为,在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了时,所述受压部及所述卡定部向从所述作业工具离开的方向移动。
优选为,所述锁止杆具有在该锁止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卡定部抵接的切口部,所述切口部具有第一缘部,所述第一缘部在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将所述卡定部向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锁止杆不被推的方向引导。
优选为,所述锁止杆具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在该锁止杆朝向所述第二位置摆动了时限制该摆动的终端位置。
优选为,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相互的中途部不接触地交叉。
优选为,所述作业工具具有第一卡合部,所述装配体还具有第二卡合部、加载部件、保持部件、作业工具检测杆,所述锁止销可向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装配位置和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脱离的解除位置移动,所述加载部件将所述锁止销朝向所述装配位置加载,所述锁止杆与所述锁止销连结,并且可向使所述锁止销成为所述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使所述锁止销成为所述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摆动,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所述锁止杆的保持部,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脱离时向第一方向转动,从将所述锁止杆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在所述保持部的状态解除锁止杆的相对于该保持部的保持,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所述卡定部,所述卡定部卡定将保持解除了的锁止杆。
优选为,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向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解除由所述卡定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卡定。
优选为,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了时从所述锁止杆离开,解除由所述卡定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卡定。
优选为,所述前装载机具备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可向接近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三方向和从所述保持部件离开的第四方向摆动地支承所述锁止杆,所述支承机构具有将所述锁止杆向所述第三方向推压的推压部件,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了时抵抗由所述推压部件产生的推压力,使所述锁止杆摆动而从所述保持部脱离。
优选为,所述前装载机具备支轴和旋转加载部件,所述支轴可转动地支承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相对于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赋予向作为绕所述支轴的轴心的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加载力,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受压部,所述受压部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脱离时受到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的加载力,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从所述作业工具受到推压力,抵抗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的加载力,向作为绕所述轴心的另一方向的所述第二方向旋转,所述卡定部伴随着所述受压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而卡定所述锁止杆,伴随着所述受压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旋转而解除所述锁止杆的卡定。
优选为,在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了时,所述受压部向从所述作业工具离开的方向移动,所述卡定部向接近所述作业工具的方向移动。
有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作业机,具备所述前装载机和支承所述前装载机的车身。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有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前装载机及作业机,在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时,能够将锁止杆保持在锁止解除状态的位置。
根据有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前装载机及作业机,在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时,作业工具检测杆向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从将锁止杆在第一位置卡定在作业工具检测杆的卡定部的状态解除锁止杆的相对于该卡定部的卡定,将解除了卡定的锁止杆保持在保持部件的保持部。由此,能够由保持部将锁止杆保持在作为锁止解除状态的位置的第一位置。
根据有关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前装载机及作业机,在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时,作业工具检测杆向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从将锁止杆在作为使锁止销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保持在保持部的状态解除锁止杆的相对于该保持部的保持,由卡定部卡定将保持解除了的锁止杆。由此,能够由卡定部将锁止杆保持在作为锁止解除状态的位置的第一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业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是作业工具(铲斗)的后方立体图。
图3是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装配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4是装配体的后视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的左部(第一锁止销侧)的后视图。
图7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的右部(第二锁止销侧)的后视图。
图8是作业工具及装配体的锁止解除状态的后视图。
图9是连杆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下的作业工具检测杆、锁止杆、保持部件、连杆机构等的后视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装配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解除了由锁止机构进行的作业工具的锁止的状态(解除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的状态(脱离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将作业工具插入了装配体的状态(插入状态)的后视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作业工具的脱离状态(左图)和插入状态(右图)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7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的左部(第一锁止销侧)的后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8是装配体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9是作业工具及装配体的锁止解除状态的后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0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下的作业工具检测杆、锁止杆、保持部件、连杆机构等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1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装配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2是表示解除了由锁止机构进行的作业工具的锁止的状态(解除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3是表示从解除状态向脱离状态过渡的途中的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4是表示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的状态(脱离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5是从上方看表示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的状态(脱离状态)的俯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6是表示将作业工具插入了装配体的状态(插入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7是表示解除状态下的作业工具检测杆、锁止杆、保持部件等的后视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28是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装配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29是装配体的后视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0是表示装配体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1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的左部(第一锁止销侧)的后视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2是作业工具及装配体的锁止解除状态的后视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3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下的作业工具检测杆、锁止杆、保持部件、连杆机构等的后视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4是表示将作业工具装配在装配体上的状态(装配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5是表示解除了由锁止机构进行的作业工具的锁止的状态(解除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6是表示使作业工具从装配体脱离了的状态(脱离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7是表示将作业工具插入了装配体的状态(插入状态)的后视立体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38是表示作业工具的脱离状态(左图)和插入状态(右图)的侧视图(第三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方式
下面,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业机1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业机1是拖拉机。但是,作业机1不限定于拖拉机,也可以是其它的种类的作业机(作业车辆)。
下面,将落座在拖拉机(作业机)1的驾驶席4上的驾驶员的前侧(图1的左侧)作为前方,将驾驶员的后侧(图1的右侧)作为后方,将驾驶员的左侧(图1的近前侧)作为左方,将驾驶员的右侧(图1的进深侧)作为右方来说明。另外,将作为与作业机1的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水平方向(图1的深度方向)作为车身宽度方向来说明。另外,将在车身宽度方向从该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心离开的方向作为车身外方,将在车身宽度方向靠近该车身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方向作为车身内方来说明。
拖拉机1具备车身2和行驶装置3。
在车身2的上部设置了驾驶席4。在车身2的前部搭载了发动机E1。在车身2的前下部,在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了前框架5。在前框架5上,装配了覆盖发动机E1的上方的发动机罩6。在车身2的后部,设置了离合器壳体、变速器箱体7等。行驶装置3具有被设置在车身2的前部的前轮3F和被设置在车身2的后部的后轮3R。
在车身2上装配了作为作业装置的前装载机8。前装载机8被支承在车身2的前部。
下面,对前装载机8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前装载机8具备安装框架9、动臂10、装配体11、作业工具12、动臂缸13、作业工具缸14。
安装框架9分别被设置在车身2的左部和右部。安装框架9具有安装板91、支承体92、主框架93和侧框架94。
安装板91分别被安装在车身2的左侧和右侧。支承体92分别从左侧和右侧的安装板91朝向车身外方突出。主框架93分别从左侧和右侧的支承体92的车身外方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地设置。侧框架94从主框架93向上方延伸。在侧框架94的上部设置了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枢轴15。
动臂10从车身2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向前方延伸。左侧的动臂的中途部和右侧的动臂的中途部由连结体16连结。动臂10的基端侧可绕被设置在安装框架9(侧框架94)上的第一枢轴15摆动地被支承。在动臂10的前端侧设置了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枢轴17。
动臂缸13连结侧框架94和动臂10。动臂10通过动臂缸13的伸长绕第一枢轴15向上方摆动,通过动臂缸13的缩短绕第一枢轴15向下方摆动。
装配体11可绕第二枢轴17摆动地被支承。作业工具12可装拆地被装配在装配体11的前部。在将作业工具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状态下,装配体11和作业工具12可绕第二枢轴17一体地转动。
作业工具缸14的基端侧被连结在动臂10的中途部。作业工具缸14的前端侧与按压连杆18及控制连杆19的一端侧连结。按压连杆18的另一端侧与被设置在装配体11上的第三枢轴20连结。控制连杆19的另一端侧与被设置在动臂10的前端侧的第四枢轴21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业工具12是铲斗。因此,下面假设作业工具12是铲斗来进行说明。铲斗(作业工具)12通过作业工具缸14的伸长绕第二枢轴17进行铲取动作,通过作业工具缸14的缩短绕第二枢轴17进行倾卸动作。
如图2所示,铲斗12具有铲斗主体12A、挂住部22L、22R和第一卡合部23L、23R。
铲斗主体12A是铲取(收容)泥沙等的部分。
挂住部22L被设置在铲斗主体12A的后面的左部。挂住部22R被设置在铲斗主体12A的后面的右部。挂住部22L、22R被形成为向下的钩状(挂钩状),从铲斗主体12A的后面向后方突出。挂住部22L和挂住部22R被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
第一卡合部23L被设置在铲斗主体12A的后面的左部。第一卡合部23R被设置在铲斗主体12A的后面的右部。第一卡合部23L、23R是具有厚度的平板状,一个面朝向左方,另一个面朝向右方。第一卡合部23L是在挂住部22L的下方,且位于车身内方(右方)。第一卡合部23R是在挂住部22R的下方,且位于车身内方(左方)。第一卡合部23L、23R从铲斗主体12A的后面向后方突出。在第一卡合部23L、23R分别形成了贯通孔23La、23Ra。贯通孔23La、23Ra在车身宽度方向贯通第一卡合部23L、23R。被形成在第一卡合部23L的贯通孔23La的中心和被形成在第一卡合部23R的贯通孔23Ra的中心被配置在同一直线上。第一卡合部23L的后部被形成为以贯通孔23La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第一卡合部23R的后部被形成为以贯通孔23Ra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面。
接着,对装配体11进行说明。前装载机8包括三个实施方式(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的装配体11的结构分别不同。图3~图15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装配体11。图16~图27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装配体11。图28~图38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装配体11。
首先,基于图3~图15,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的装配体11的结构。另外,在下面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的说明,将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对应图记载在括号内。记载在圆括号内的图号(图16~图27)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对应图。记载在方括号内的图号[图28~图38]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对应图。在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图9的对应图因为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图,所以省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图15的对应图因为不是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区别的说明中所必须的图,所以省略。
如图3~图5(图16、图18)[图28~图30]所示,装配体11具有装配托架30L1、30L2、30R1、30R2。装配托架30L1、30L2被配置在装配体11的左部,与铲斗主体12A的后面的左部抵接。装配托架30R1、30R2被配置在装配体11的右部,与铲斗主体12A的后面的右部抵接。装配托架30L1被配置在装配托架30L2的左方。装配托架30R1被配置在装配托架30R2的左方。
装配托架30L1、30L2、30R1、30R2的上部由上部杆31连接。装配托架30L1、30L2、30R1、30R2的下部由下部杆32连接。上部杆31和下部杆32相互平行地配置,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如图3[图28]所示,在装配托架30L1和装配托架30L2之间的上部杆31上,挂住铲斗12的挂住部22L。在装配托架30R1和装配托架30R2之间的上部杆31上,挂住铲斗12的挂住部22R。
装配托架30L2和装配托架30R1由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板33连结。如图4(图18)[图29]所示,连结板33具有上连结部33a和下连结部33b。上连结部33a连结装配托架30R1和后述的第二支承板38。下连结部33b连结装配托架30L2、装配托架30R1和下部杆32。
上部杆31和连结板33由L字状的弯曲板34连结。如图4(图18)[图29]所示,装配托架30L1、30L2、30R1、30R2分别具有第一凸缘部35和第二凸缘部36。如图1所示,第二枢轴17穿插于第一凸缘部35。第三枢轴20穿插于第二凸缘部36。由此,装配体11经第二枢轴17及第三枢轴20相对于动臂10的前端侧及按压连杆18的另一端侧连接。
如图3~图7(图16~图18)[图28~图31]所示,装配体11具有第一支承板37、第二支承板38、第三支承板39。
第一支承板37及第二支承板38被配置在装配体11的左部。第一支承板37的上部及第二支承板38的上部与上部杆31连接。第一支承板37的下部及第二支承板38的下部与下部杆32连接。第一支承板37及第二支承板38的一个面朝向左方,另一个面朝向右方。第一支承板37和第二支承板38在车身宽度方向排列,第一支承板37被配置在左侧,第二支承板38被配置在右侧。第一支承板37及第二支承板38在装配托架30L2和装配托架30R1之间,被配置在装配托架30L2的附近。
第三支承板39被配置在装配体11的右部。第三支承板39在装配托架30L2和装配托架30R1之间,被配置装配托架30R1的附近。第三支承板39弯曲成L字状,一端部与装配托架R1的左面连接,另一端部与下部杆32连接。
如图6(图17)[图31]所示,在第一支承板37上形成了第一贯通孔37a。在第二支承板38上形成了第二贯通孔38a。如图7所示,在第三支承板39形成第三贯通孔39a。第一贯通孔37a、第二贯通孔38a、第三贯通孔39a的中心被配置于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装配体11具有第二卡合部40。如图5~图7(图16、图17)[图30、图31]所示,第二卡合部40在装配体11的左部设置了两个,在右部设置了两个。下面,为了说明的方便,将被设置在装配体11的左部的两个第二卡合部分别称为第二卡合部40L1、第二卡合部40L2。另外,将被设置在装配体11的右部的两个第二卡合部分别称为第二卡合部40R1、第二卡合部40R2。另外,将第二卡合部40L1和第二卡合部40L2在总结说明时称为第二卡合部40L,将第二卡合部40R1和第二卡合部40R2在总结说明时称为第二卡合部40R。
第二卡合部40L1、40L2、40R1、40R2被形成为具有贯通孔的筒状。第二卡合部40L1的贯通孔40L1a、第二卡合部40L2的贯通孔40L2a、第二卡合部40R1的贯通孔40R1a、第二卡合部40R2的贯通孔40R2a的各中心轴被配置于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如图6(图17)[图31]所示,第二卡合部40L1被固定在第一支承板37的左面上,贯通孔40L1a与第一贯通孔37a连通。第二卡合部40L2被固定在第二支承板38的右面上,贯通孔40L2a与第二贯通孔38a连通。如图7所示,第二卡合部40R1被固定在第三支承板39的左面上,贯通孔40R1a与第三贯通孔39a连通。第二卡合部40R2被固定在装配托架30R1的左面上。
前装载机8具备能够切换将铲斗(作业工具)12相对于装配体11装配的状态(锁止状态)和可使其脱离的状态(锁止解除状态)的锁止机构。图3~图7、图10、图11(图16~图18、图20、图21)[图28~图31、图33、图34]表示锁止状态,图8、图12(图19、图22)[图32、图35]表示锁止解除状态。锁止机构具有第一卡合部23、第二卡合部40、锁止销41、加载部件42、锁止杆43、保持部件44、作业工具检测杆45。
构成锁止机构的构成要素中的第一卡合部23被设置在铲斗12上。第二卡合部40、锁止销41、加载部件42、锁止杆43、保持部件44、作业工具检测杆45被设置在装配体11上。锁止销41包括第一锁止销41L和第二锁止销41R。第一锁止销41L被配置在装配体11的左部。第二锁止销41R被配置在装配体11的右部。
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可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或另一方(右方)移动。第一锁止销41L和第二锁止销41R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动。换言之,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均朝向车身内方移动,或者均朝向车身外方移动。
如图5、图6(图16、图17)[图30、图31]所示,第一锁止销41L在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移动了时,穿插于第一贯通孔37a、第二贯通孔38a、贯通孔40L1a、贯通孔40L2a。由此,第一锁止销41L与第一卡合部23L及第二卡合部40L1、L2卡合。另外,第一锁止销41L在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右方)移动了时,从第一贯通孔37a、第二贯通孔38a、贯通孔40L1a、贯通孔40L2a被拔出。由此,如图8(图19)[图32]所示,第一锁止销41L从第一卡合部23L及第二卡合部40L脱离。此时,第一锁止销41L只要至少从处于车身外方侧(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二卡合部40L1脱离即可,从处于车身内方侧(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二卡合部40L2不脱离也可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锁止销41L从第二卡合部40L1脱离,但从第二卡合部40L2不脱离。
如图7所示,第二锁止销41R在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右方)移动了时,穿插于第三贯通孔39a、贯通孔40R1a、贯通孔40R2a。由此,第二锁止销41R与第一卡合部23R及第二卡合部40R1、R2卡合。另外,第二锁止销41R在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移动了时,从第三贯通孔39a、贯通孔40R1a、贯通孔40R2a拔出。由此,如图8(图19)[图32]所示,第二锁止销41R从第一卡合部23R及第二卡合部40R脱离。此时,第二锁止销41R只要至少从处于车身外方侧(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第二卡合部40R2脱离即可,从处于车身内方侧(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侧)的第二卡合部40R1不脱离也可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锁止销41R从第二卡合部40R2脱离,但从第二卡合部40R1不脱离。
下面,关于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第二锁止销41R)的位置,将图4~图7(图16~图18)[图29~图31]所示的位置称为“装配位置”,将图8(图19)[图32]所示的位置称为“解除位置”。在装配位置,第一锁止销41L与第一卡合部23L及第二卡合部40L1、L2卡合,第二锁止销41R与第一卡合部23R及第二卡合部40R1、R2卡合。另外,在解除位置,第一锁止销41L从第一卡合部23L及第二卡合部40L1脱离,第二锁止销41R从第一卡合部23R及第二卡合部40R2脱离。
加载部件42将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朝向装配位置加载。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载部件42由拉伸弹簧构成。加载部件42的一端部被卡定于固定在连结板33的右部的第一撑杆46上。加载部件42的另一端部经连杆机构50及锁止杆43与第一锁止销41L连结,经连杆机构50与第二锁止销41R连结。
如图9、图10(图20)[图33]所示,连杆机构50具有第一连杆部件51和第二连杆部件52。
第一连杆部件51是被弯曲成L字状的部件。第一连杆部件51的弯曲部51a可转动地被支承在第一轴61上。第一轴61的一端侧被固定于固定在连结板33上的第二撑杆47上。第一轴61的另一端侧贯通第一连杆部件51的弯曲部51a向后方(离开第二撑杆47的方向)突出。在第一轴61的另一端侧形成了外螺纹,第一螺母53与该外螺纹进行螺纹配合。第一垫圈54外嵌于第一轴61的外螺纹,在第一垫圈54和第一连杆部件51的弯曲部51a之间夹装了推压部件55(下面称为“第一推压部件5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推压部件55由压缩弹簧构成。第一推压部件55朝向第二撑杆47推压第一连杆部件51。也就是说,第一推压部件55具有朝向前方推压第一连杆部件51的推压力。
在第一连杆部件51的一端部51b,经第二轴62可转动地支承着连接部件56的一端部(左端部)。如图4(图18)[图29]等所示,连接部件56的另一端部(右端部)与第二锁止销41R的一端部(左端部)连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杆部件51经第二轴62及连接部件56与第二锁止销41R连接。
在第一连杆部件51的弯曲部51a和另一端部51c之间连结着加载部件42的另一端部。在第一连杆部件51的另一端部51c,经第三轴63可转动地支承着第二连杆部件52的一端部。
如图9所示,第二连杆部件52具有前部件52A和后部件52B。前部件52A的一端部与第一连杆部件51的前面抵接,后部件52B的一端部与第一连杆部件51的后面抵接。也就是说,第一连杆部件51由前部件52A和后部件52B夹着。在前部件52A的另一端部和后部件52B的另一端部之间连接着锁止杆43的中途部(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间的部分)。第二连杆部件52和锁止杆43一体地动作(摆动)。第三轴63穿插于分别形成在第一连杆部件51、第二连杆部件52上的贯通孔。第三轴63穿插的贯通孔中的形成在第一连杆部件51上的贯通孔51d是长孔(下面称为“第一长孔51d”)。
第二连杆部件52的另一端部可转动地被支承在第四轴64上。第四轴64的一端侧被固定在第二撑杆47上。第四轴64的另一端侧贯通第二连杆部件52的另一端部和锁止杆43的中途部,向后方(离开第二撑杆47的方向)突出。在第四轴64的另一端侧形成了外螺纹,第二螺母57与该外螺纹进行螺纹配合。第二垫圈58外嵌于第四轴64的外螺纹,在第二垫圈58和第二连杆部件52的后部件52B之间夹装了推压部件59(下面称为“第二推压部件59”)。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推压部件59由压缩弹簧构成。第二推压部件59朝向第二撑杆47推压第二连杆部件52及锁止杆43。也就是说,第二推压部件59具有朝向前方推压第二连杆部件52及锁止杆43的推压力。
锁止杆43的一端侧经第五轴65与第一锁止销41L连结(可转动地支承)。第一轴61、第二轴62、第三轴63、第四轴64、第五轴65是相互平行的轴,在前后方向延伸。第五轴65穿插于被形成在第一锁止销41L的右部的贯通孔41La及被形成在锁止杆43的一端侧的贯通孔43a。形成在锁止杆43的一端侧的贯通孔43a是长孔(下面称为“第二长孔43a”)。锁止杆43的中途部与第二连杆部件52一起经第四轴64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二撑杆47上。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朝向后方弯曲。锁止杆43的另一端部成为操作者在操作锁止杆43时把持的把持部43c。
锁止杆43可以以第四轴64为支点(中心)摆动。详细地说,锁止杆43可以以第四轴64为支点进行车身宽度方向的摆动(下面称为“第一摆动”)和前后方向的摆动(下面称为“第二摆动”)。在图9中,由箭头A1、A2表示锁止杆43的第一摆动的方向,由箭头B1、B2表示锁止杆43的第二摆动的方向。
首先,对锁止杆43的第一摆动进行说明。
锁止杆43通过第一摆动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图8(图19)[图32]表示锁止杆43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5(图16)[图30]表示锁止杆43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锁止杆43,在图8(图19)[图32]所示的第一位置,另一端侧(上端侧)处于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一端侧(下端侧)处于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右方)。锁止杆43,在图5(图16)[图30]所示的第二位置,另一端侧处于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右方),一端侧处于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
在锁止杆43通过第一摆动向第一位置移动时,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移动,一端侧(下端侧)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右方)移动。若锁止杆43的一端侧向右方移动,则与锁止杆43的一端侧连结的第一锁止销41L向右方移动。由此,第一锁止销41L成为从第一卡合部23L及第二卡合部40L1脱离了的解除位置(参照图8(图19)[图32])。另外,在锁止杆43的一端侧向右方移动时,抵抗加载部件42的加载力的力发挥作用。因此,若锁止杆43的一端侧向右方移动,则抵抗加载部件42的加载力的力(使加载部件42伸长的力)经连杆机构50向第二锁止销41R传递,将第二锁止销41R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拉拽,向该一方(左方)移动。由此,第二锁止销41R成为从第一卡合部23R及第二卡合部40R2脱离了的解除位置(参照图8(图19)[图32])。
在锁止杆43通过第一摆动向第二位置移动时,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右方)移动,一端侧(下端侧)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移动。若锁止杆43的一端侧向左方移动,则与锁止杆43的一端侧连结的第一锁止销41L向左方移动。由此,第一锁止销41L成为与第一卡合部23L及第二卡合部40L1、L2卡合的装配位置(参照图5、图6(图16、图17)[图30、图31])。另外,在锁止杆43的一端侧向左方移动时,抵抗加载部件42的加载力的力不发挥作用。因此,第一连杆部件51由加载部件42的加载力以第一轴61为支点向右方拉拽。因此,将第二锁止销41R向右方推,向右方移动。由此,第二锁止销41R成为与第一卡合部23R及第二卡合部40R1、R2卡合的装配位置(参照图5、图7(图16)[图30])。
锁止杆43在通过第一摆动移动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可由保持部件44保持。换言之,保持部件44可在第一位置保持锁止杆43。
如图4、图10(图20)所示,保持部件44经基板48固定在连结板33上。基板48由螺栓固定在连结板33的上连结部33a的左部。保持部件44是弯曲了的棒状的部件。保持部件44的一端侧被固定在基板48上。保持部件44在从基板48向上方延伸后弯曲,向后方且右方延伸,并进一步弯曲向后方延伸。保持部件44在另一端侧具有保持部44a。保持部44a是可在第一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部分。保持部44a是朝向后方(朝向锁止杆43侧)延伸的部分,能够将锁止杆43钩挂保持在该部分的左侧(参照图13)。锁止杆43由加载部件42向朝向第二位置(参照图5)的方向加载,但通过被保持在保持部44a,能够保持在第一位置(参照图8)。
接着,对锁止杆43的第二摆动进行说明。
锁止机构具备可进行第二摆动地支承锁止杆43的支承机构。
支承机构可向与保持部件44接近的方向(下面称为“第三方向”)和从保持部件44离开的方向(下面称为“第四方向”)摆动地支承锁止杆43。
支承机构具备图9、图10(图20)[图33]所示的第一轴61、第三轴63、第四轴64、第五轴65、第一推压部件55、第二推压部件59、第一长孔51d、第二长孔43a。形成在第一长孔51d的内面和第三轴6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及形成在第二长孔43a的内面和第五轴65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成为可容许锁止杆43的第二摆动的游隙(空隙)。
外嵌于第一轴61的第一推压部件55及外嵌于第四轴64的第二推压部件59相对于锁止杆43赋予第三方向(前方)的推压力。此推压力通过构成第一推压部件55的压缩弹簧及构成第二推压部件59的压缩弹簧伸长向锁止杆43赋予。在锁止杆43受到了第三方向(前方)的推压力时,第二长孔43a相对于第五轴65相对地移动,第一长孔51d相对于第三轴63相对地移动。由此,锁止杆43以第五轴65为支点向箭头B2方向摆动,锁止杆43的另一端部(上端部)43b接近保持部件44。
另外,在第四方向(后方)的力相对于锁止杆43发挥作用时,构成第一推压部件55及第二推压部件59的压缩弹簧缩短。另外,第二长孔43a相对于第五轴65相对地移动,第一长孔51d相对于第三轴63相对地移动。由此,锁止杆43以第五轴65为支点向箭头B1方向摆动,锁止杆43的另一端部(上端部)43b从保持部件44离开。第四方向的力是由后述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转动产生的力。
如图10(图20)[图33]所示,作业工具检测杆45被支承在从第二支承板38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突出的支轴66上。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具有圆筒状的凸缘67,通过将该凸缘67外嵌于支轴66,可绕支轴66的轴心X1转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可向作为绕轴心X1的一方向(下面称为“第一方向”)的箭头C1方向和作为绕轴心X1的另一方向(下面称为“第二方向”)的箭头C2方向转动。也就是说,作业工具检测杆45可向第一方向和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
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具有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第一部分45a是将板材弯曲而形成。第一部分45a在从支轴66向下方延伸后弯曲地向左方延伸。第一部分45a具有受压部45c。受压部45c是朝向第一部分45a的左方延伸的部分(下端部)。受压部45c是在装配铲斗12时从铲斗12受到推压力的部分。第二部分45b是将棒材弯曲而形成。第二部分45b的一端部在支轴66的上方被固定在第一部分45a上。第二部分45b在从支轴66的上方向右方延伸后弯曲地向下方延伸,并进一步弯曲向后方延伸。第二部分45b具有卡定部45d。卡定部45d是朝向第二部分45b的后方(朝向锁止杆43侧)延伸的部分,能够卡定处于该部分的左侧的第一位置的锁止杆43(参照图8、图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另外的部件构成了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但也可以由一体的部件构成它们。例如,也可以将一根棒材折曲构成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
如图10所示,受压部45c及卡定部45d都被配置在支轴66的下方。由此,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绕支轴66的轴心X1转动了时,受压部45c和卡定部45d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具体地说,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箭头C1方向)转动了时,受压部45c和卡定部45d向前方(与铲斗12接近的方向)移动。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二方向(箭头C2方向)转动了时,受压部45c和卡定部45d向后方(离开铲斗12的方向)移动。
卡定部45d被配置在保持部44a的下方,与保持部44a相比处于在上下方向距作为锁止杆43的摆动支点的第四轴64近的位置。因此,锁止杆43的另一端部(上端部)在被卡定在卡定部45d的状态(参照图12)下与被保持在保持部44a的状态(参照图13)相比位于左方。
另外,卡定部45d被配置在保持部44a的右方,与保持部44a相比处于在车身宽度方向距作为锁止杆43的摆动支点的第四轴64近的位置。
如图10(图20)[图33]所示,锁止机构还具有旋转加载部件60。
旋转加载部件60由扭转弹簧构成,被装配在支轴66。旋转加载部件60的一端部被卡定在设置于第一支承板37上的卡定部37b。旋转加载部件60的另一端部被卡定在设置于作业工具检测杆45上的第二卡定部45e。卡定部37b被配置在支轴66的上方,第二卡定部45e被配置在支轴66的下方。旋转加载部件60相对于作业工具检测杆45赋予向绕轴心X1的第一方向(箭头C1方向)旋转的加载力。
下面,对锁止机构的作用(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将下面说明的从脱离状态向插入状态过渡的过程称为“装配时”,将从解除状态向脱离状态过渡的过程称为“脱离时”。
<铲斗(作业工具)的装配状态>
图3~图7、图11表示将铲斗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状态(下面称为“装配状态”)。在装配状态下,铲斗12的挂住部22L、22R被挂定在装配体11的上部杆31上。另外,第一锁止销41L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及装配体11的第二卡合部40L卡合。第二锁止销41R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R及装配体11的第二卡合部40R卡合。也就是说,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处于装配位置。另外,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由加载部件42朝向装配位置加载。由此,锁止机构成为将铲斗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状态(锁止状态)。
通过第一锁止销41L处于装配位置,与第一锁止销41L连接的锁止杆43处于第二位置。也就是说,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位于右方,一端侧(下端侧)位于左方。
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受压部45c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抵接,被第一卡合部23L推,处于向第二方向(后方)转动了的位置。因此,受压部45c及卡定部45d位于后方(离开铲斗12的一侧)。卡定部45d没有与锁止杆43抵接,没有卡定锁止杆43。
<锁止解除状态>
为了从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的装配状态解除锁止,操作者通过手动来摆动操作锁止杆43,使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向左方移动,使一端侧(下端侧)向右方移动。而且,将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卡定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由此,成为锁止机构的锁止被解除了的状态(下面称为“解除状态”)。
图8、图12表示解除状态。在解除状态下,第一锁止销41L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及装配体11的第二卡合部40L1脱离。第二锁止销41R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R及装配体11的第二卡合部40R2脱离。也就是说,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处于解除位置。因此,成为可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的状态。
锁止杆43处于第一位置,由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在第一位置保持。这里,锁止杆43,因为由通过第一推压部件55及第二推压部件59产生的推压力向作为与保持部件44接近的方向的前方推压,所以可以可靠地进行由卡定部45d进行的卡定。
作业工具检测杆45因为被维持了受压部45c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抵接的状态,所以处于与装配状态相同的位置。
<铲斗(作业工具)的脱离状态>
图13表示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了的状态(下面称为“脱离状态”)。若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则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离开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受压部45c。因此,受压部45c成为没有受到来自铲斗12的推压力的状态,由旋转加载部件60的加载力向作为绕轴心X1的第一方向(箭头C1方向)的前方旋转。伴随着此旋转,卡定部45d也向前方移动,锁止杆43从卡定部45d脱离。锁止杆43若从卡定部45d脱离,则由通过加载部件42产生的加载力以第四轴64为支点摆动。由此,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向右方移动,被钩挂保持在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
也就是说,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了时向第一方向转动,从将锁止杆43在第一位置卡定在卡定部45d的状态解除锁止杆43的相对于该卡定部45d的卡定,使解除了卡定的锁止杆43保持在保持部44a。
在这里,锁止杆43,因为由通过第一推压部件55及第二推压部件59产生的推压力向作为与保持部件44接近的方向的前方推压,所以可以可靠地进行由保持部44a进行的保持。
如上所述,锁止杆43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第一方向的旋转从由卡定部45d进行的卡定脱离,但通过保持在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停留在第一位置。也就是说,锁止杆43通过从由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进行的卡定脱开,从卡定部45d向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移动,但停留在第一位置,不向第二位置移动。
另外,锁止杆43在由卡定部45d进行的卡定状态和由保持部44a进行保持状态的任一种状态下都处于第一位置(另一端侧(上端侧)处于左方,且一端侧(下端侧)处于右方的位置),但在由卡定部45d进行的卡定状态(参照图12)下,与由保持部44a进行的保持状态(参照图13)相比,另一端侧(上端侧)位于左方。
<铲斗(作业工具)的插入状态>
图14表示将铲斗12插入到装配体11的状态(下面称为“插入状态”)。
图15表示铲斗12的脱离状态(左图)和插入状态(右图)。插入状态是装配状态的前阶段的状态,是铲斗12处于与装配状态相同的位置,但这是由锁止机构进行的锁止被解除的状态。
若将铲斗12插入装配体11,则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受压部45c受到来自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的推压力。由此,作业工具检测杆45抵抗旋转加载部件60的加载力向绕轴心X1的第二方向(箭头C2方向)旋转。若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二方向(后方)旋转,则卡定部45d朝向后方推锁止杆43。由此,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向后方(离开铲斗12的方向)移动,由保持部44a进行的锁止杆43的保持被解除。
若由保持部44a进行的锁止杆43的保持被解除,则锁止杆43由通过加载部件42产生的加载力朝向第二位置移动,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成为装配位置。其结果,锁止机构成为锁止状态,成为将铲斗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装配状态。
图16~图27是表示前装载机8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
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分别意味着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相同的位置。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意味着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相同的方向。
第二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的装配体1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下面,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6、图17等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的装配体11的锁止杆43具有切口部43d。切口部43d被设置在把持部43c和第四轴64(锁止杆43摆动的支点)之间。切口部43d是将锁止杆43的右缘部(车身内方侧的缘部)43e呈三角形状地切掉一部分而形成。
如图17、图27所示,切口部43d具有第一缘部43d1和第二缘部43d2。第二缘部43d2与第一缘部43d1相比被设置在下方(靠近第四轴64的一方)。第一缘部43d1及第二缘部43d2相对于锁止杆43的右缘部43e倾斜。详细地说,第一缘部43d1倾斜成随着朝向锁止杆43的一端侧(下端侧)去而向离开右缘部43e的方向(车身外方侧)过渡。第二缘部43d2倾斜成随着朝向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去而向离开右缘部43e的方向(车身外方侧)过渡。第一缘部43d1和右缘部43e所成的角度α1比第二缘部43d2和右缘部43e所成的角度α2大(α1>α2)。角度α1及角度α2均是钝角。第一缘部43d1的长度及第二缘部43d2的长度比卡定部45d的直径大。如图19所示,在锁止杆43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缘部43d1在上下方向延伸。换种说法,在锁止杆43处于第一位置,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缘部43d1在沿着卡定部45d移动的轨道的方向延伸。
如图20、图27等所示,连杆机构50的第二连杆部件52被形成为L字形。具体地说,第二连杆部件52的后部件52B被形成为L字形。后部件52B具有从可转动地被支承在第四轴64上的部分向第三轴63侧延伸的一方的部分52c和从可转动地被支承在第四轴64上的部分沿锁止杆43向上方延伸的另一方的部分52d。如图27所示,在另一方的部分52d上设置了形状与锁止杆43的切口部43d相同的切口部52e(下面称为“第二切口部52e”)。第二切口部52e与切口部43d重叠地配置。由此,形成了切口部43d和第二切口部52e重叠的厚壁部43f。
另外,厚壁部43f也可以通过在第二连杆部件52的前部件52A和后部件52B的双方设置第二切口部52e,将双方的第二切口部52e与切口部43d重叠来形成。另外,也可以使锁止杆43的切口部43d的厚度增加来形成厚壁部43f。
如图19、图22、图27所示,切口部43d,在锁止杆43处于第一位置时,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抵接。切口部43d的第一缘部43d1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时,将卡定部45d向处于第一位置的锁止杆43不被推的方向引导。由此,可以防止处于第一位置的锁止杆43由卡定部45d推而摆动。后面将详细说明此切口部43d的作用。
如图16~图18等所示,在锁止杆43的一端侧(下端侧)设置止动部43g。另外,在锁止杆43的一端侧连结了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也就是说,在锁止杆43中,止动部43g和连结了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的部分在上下方向被设置于相同的一侧(下端侧)。
止动部43g是用于在锁止杆43朝向第二位置摆动了时限制该摆动的终端位置的部分。止动部43g被设置在锁止杆43的左缘部43h,从左缘部43h向左方突出。也就是说,止动部43g被设置在与设置了切口部43d的缘部(右缘部43e)相反侧的缘部(左缘部43h)。止动部43g伴随着第一锁止销41L的移动向与该移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
止动部43g被配置在第二卡合部40L2的右方,朝向第二卡合部40L2突出。止动部43g在锁止杆43朝向第二位置摆动了时碰到第二卡合部40L2的右面(车身内方侧的面)(参照图16~图18)。由此,因为锁止杆43的摆动停止,所以摆动的终端位置被限制。至于此止动部43g的作用,在后面详细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4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4不同。如图20、图25、图27等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4在从基板48向上方延伸后弯曲地向后方延伸。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4具有两个弯曲部(参照图10等),但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4的弯曲部是一个。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4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4单纯的形状。因此,保持部件44的制造变得容易,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44,与弯曲部相比,另一端侧成为可在第一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保持部44a。保持部44a是朝向后方(朝向锁止杆43侧)延伸的部分,能够将锁止杆43钩挂保持在该部分的左侧(参照图24)。锁止杆43由加载部件42向朝向第二位置(参照图16)的方向加载,但通过被保持在保持部44a,能够在第一位置(参照图19)保持。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其第二部分45b的一端部的固定位置及固定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不同。如图20等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第二部分45b的一端部45b1在支轴66的下方被固定在第一部分45a。第二部分45b的一端部45b1相对于第一部分45a被埋入地焊接。由此,第二部分45b的一端部45b1没有从第一部分45a向左方突出。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其第二部分45b的弯曲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不同。如图17、图20、图25等所示,第二部分45b在从支轴66的下方的固定位置向右方延伸后弯曲地向后方延伸。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部分45b具有两个弯曲部(参照图10等),但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部分45b的弯曲部是一个。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单纯的形状。因此,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制造变得容易,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卡定部45d被配置在保持部44a的下方,与保持部44a相比处于在上下方向距作为锁止杆43的摆动支点的第四轴64近的位置。另外,卡定部45d被配置在保持部44a的右方,与保持部44a相比处于在车身宽度方向距作为锁止杆43的摆动支点的第四轴64近的位置。
如图21所示,在装配体11的第二支承板38上,设置了用于避免与作业工具检测杆45干涉的凹部38b。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第二部分45b通过凹部38b延伸至第一部分45a。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与弯曲部相比,另一端侧成为卡定部45d。卡定部45d是朝向第二部分45b的后方(朝向锁止杆43侧)延伸的部分,能够将处于第一位置的锁止杆43卡定在该部分的左侧(参照图19、图22、图27)。
如图17、图22、图25等所示,保持部件44和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相互的中途部不接触地交叉。详细地说,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的中途部和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第二部分45b的中途部在上下方向离开,且从上方看交叉。由此,能够使保持部件44和作业工具检测杆45不干涉地接近,在小空间中配置。
下面,基于图16~图27,对切口部43d及止动部43g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6~图18、图21表示将铲斗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状态(装配状态)。图19、图22、图27表示锁止机构的锁止被解除了的状态(解除状态)。图24、图25表示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了的状态(脱离状态)。图23表示从解除状态向脱离状态过渡的中途的状态。图26表示将铲斗12插入到装配体11的状态(插入状态)。另外,除下面说明的点外,第二实施方式的锁止机构的作用(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锁止机构的作用(动作)相同。
<切口部的作用>
如图19、图22所示,在锁止杆43处于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时(即,锁止解除状态时),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与切口部43d抵接。详细地说,在锁止杆43处于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时,卡定部45d与切口部43d的第一缘部43d1的上部抵接。
若从锁止解除状态继续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则如图23所示,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作为绕轴心X1的前方的第一方向(箭头C1方向)转动。由此,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一面向前方移动,一面向下方移动。切口部43d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时沿切口部43d引导卡定部45d。换言之,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时,卡定部45d沿切口部43d移动。具体地说,卡定部45d沿切口部43d的第一缘部43d1向下方(朝向第二缘部43d2的方向)移动,从与第一缘部43d1的上部抵接的状态(参照图22)向与第一缘部43d1的下部抵接的状态(参照图23)过渡。
在这里,因为第一缘部43d1在作为与卡定部45d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上下方向延伸(参照图19),所以在卡定部45d沿第一缘部43d1移动了时,锁止杆43不被卡定部45d推。换言之,第一缘部43d1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时向处于第一位置的锁止杆43不被推的方向引导卡定部45d。因此,不存在锁止杆43被卡定部45d推而摆动的情况,能够防止锁止销41L、41R从第二卡合部40L2、40R1脱离。
另外,通过形成切口部43d和第二切口部52e重叠的厚壁部43f,能够防止卡定部45d在沿切口部43d移动的过程中从切口部43d脱离。
与此相对,在切口部43d没有设置锁止杆43的情况下,锁止杆43由卡定部45d的向下方的移动向左方推,以第四轴64为支点(中心)摆动,以便另一端侧(上端侧)向左方移动,且一端侧(下端侧)向右方移动。由此,存在锁止销41L、41R从第二卡合部40L2、40R1脱离的危险。因为若锁止销41L、41R从第二卡合部40L2、40R1脱离,则需要进行重新将锁止销41L、41R放入第二卡合部40L2、40R的作业,所以不优选。
<止动部的作用>
如图26所示,若从图24所示的脱离状态将铲斗12插入装配体11,则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受压部45c受到来自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的推压力。由此,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绕轴心X1的第二方向(箭头C2方向)旋转。若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二方向(后方)旋转,则卡定部45d向后方推锁止杆43。由此,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向后方(离开铲斗12的方向)移动,由保持部44a进行的锁止杆43的保持被解除。
若由保持部44a进行的锁止杆43的保持被解除,则锁止杆43由通过加载部件42产生的加载力朝向第二位置移动,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第二锁止销41R)成为装配位置。由此,如图21所示,成为将铲斗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装配状态。
在从图26所示的插入状态向图21所示的装配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锁止杆43朝向第二位置摆动。锁止杆43的一端侧(下端侧)由此锁止杆43的摆动向左方移动。由此,止动部43g碰到第二卡合部40L2的右面(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面)(参照图17、图21),锁止杆43的摆动停止。也就是说,锁止杆43的摆动的终端位置被限制。换言之,止动部43g在锁止杆43朝向第二位置摆动时限制该摆动的终端位置。
通过由止动部43g限制锁止杆43朝向第二位置摆动时的摆动的终端位置,防止锁止杆43越过期望的范围地过度地移动。由此,例如,能够防止通过第一锁止销41R过度地移动导致第一锁止销51R和连接部件56的连接部68碰到第二卡合部40R1而破损等不良状况的产生。
上述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例如能够如下面的那样表现。
前装载机8具备作业工具12和装配作业工具12的装配体11,所述装配体11具有装配固定作业工具12的锁止销41;可将锁止销41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的锁止杆43;和具有在解除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保持功能和将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变更的功能这两个功能的卡定部45d。
即,如图3所示,作业工具12被装配在装配体11上。锁止销41,通过从解除位置(参照图8)向装配位置(参照图5)移动,将作业工具12装配固定在装配体11上。锁止杆43通过向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摆动),可将锁止销41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如图12所示,具有在解除位置(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将锁止杆43卡定保持的保持功能。另外,卡定部45d也具有通过伴随着受压部45c的从图13所示的位置向后方(箭头C2方向)的旋转向后方移动将锁止杆43的由保持部44a进行的保持解除,将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使锁止销41成为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变更的功能。另外,“将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变更”,具体地说意味着“由加载部件42产生的加载力使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移动”。详细地说,因为锁止销41由加载部件42朝向装配位置加载,所以通过卡定部45d将锁止杆43的保持解除,锁止杆43由加载部件42的加载力向装配位置(使锁止销41成为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移动。
如上所述,因为前装载机8具备具有在解除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保持功能和将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变更的功能这两个功能的卡定部45d,所以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少的零件数量)实现锁止杆43的在解除位置的保持和向装配位置的变更这两个功能。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也能够如下面的那样表现。
前装载机8具备作业工具12和装配作业工具12的装配体11,所述装配体11具有装配固定作业工具12的锁止销41;可将锁止销41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且在解除位置被保持的锁止杆43;和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将锁止杆43的保持解除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
即,如图3所示,作业工具12被装配在装配体11上。锁止销41,通过从解除位置(参照图8)向装配位置(参照图5)移动,能够将作业工具12装配固定在装配体11上。锁止杆43通过向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5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摆动),可将锁止销41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另外,如图13所示,锁止杆43在解除位置(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由保持部44a保持。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从作业工具12的脱离状态(图15的左图)向插入状态(图15的右图)过渡时),通过伴随着受压部45c向后方(箭头C2方向)的旋转向后方移动,将锁止杆43的保持(由保持部44a进行的保持)解除。
这样,前装载机8,在相对于装配体11装配了作业工具12时,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将锁止杆43的在解除位置的保持解除,能够使作业工具12成为锁止状态。也就是说,作业工具检测杆45能够检测作业工具12的相对于装配体11的装配,自动地使作业工具12成为锁止状态。
图28~图38是表示前装载机8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
关于第三实施方式,以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分别意味着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相同的位置。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意味着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相同的方向。
第三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其装配体11的结构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具体地说,保持部件44及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结构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33等所示,保持部件44的一端侧被固定在第二支承板38上。保持部件44是被弯曲了的板状的部件。保持部件44在从第二支承板38向前方延伸后弯曲地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另一方(右方)延伸。保持部件44在另一端侧具有保持部44a。保持部44a是可在第一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部分。保持部44a由朝向后方(朝向锁止杆43侧)突出的突起构成,能够将锁止杆43钩挂保持在该突起的左侧(参照图32、图35)。锁止杆43由加载部件42向朝向第二位置(参照图30)的方向加载,但通过被保持在保持部44a,能够在第一位置(参照图32)保持。
如图33所示,作业工具检测杆45被支承在从第二支承板38向车身宽度方向的一方(左方)突出的支轴66上。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具有圆筒状的凸缘67,通过将该凸缘67外嵌于支轴66,可绕支轴66的轴心X1转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可向作为绕轴心X1的一方向(下面称为“第一方向”)的箭头C1方向和作为绕轴心X1的另一方向(下面称为“第二方向”)的箭头C2方向转动。也就是说,作业工具检测杆45可向第一方向和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
如图33所示,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具有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第一部分45a被配置在支轴66的下方,第二部分45b被配置在支轴66的上方。第一部分45a在从支轴66向下方延伸后弯曲地向左方延伸。第一部分45a具有受压部45c。受压部45c是向第一部分45a的左方延伸的部分(下端部)。受压部45c是在进行铲斗12的装配时从铲斗12受到推压力的部分。第二部分45b在向支轴66的上方延伸后弯曲地向右方延伸。第二部分45b具有卡定部45d。卡定部45d被设置在第二部分45b的向右方延伸的部分上。卡定部45d由朝向后方(朝向锁止杆43侧)突出的突起构成,能够将处于第一位置的锁止杆43卡定在该突起的左侧(参照图32、图3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工具检测杆45是板状的部件,将一张板材折曲形成了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但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结构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作业工具检测杆45做成棒状的部件,将一根棒材折曲形成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另外,也可以由另外的部件构成第一部分45a和第二部分45b。
如图33所示,受压部45c被配置在支轴66的下方,卡定部45d被配置在支轴66的上方。由此,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绕支轴66的轴心X1转动了时,受压部45c和卡定部45d相互向相反方向移动。具体地说,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箭头C1方向)转动了时,受压部45c向前方(接近铲斗12的方向)移动,卡定部45d向后方(离开铲斗12的方向)移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二方向(箭头C2方向)转动了时,受压部45c向后方(离开铲斗12的方向)移动,卡定部45d向前方(接近铲斗12的方向)移动。
卡定部45d被配置在保持部44a的右方。因此,锁止杆43的另一端部(上端部),在被保持在保持部44a的状态(参照图35)下,与被卡定在卡定部45d的状态(参照图36)相比位于左方。
下面,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中的锁止机构的作用(动作)进行说明。另外,将下面说明的从脱离状态向插入状态过渡的过程称为“装配时”,将从解除状态向脱离状态过渡的过程称为“脱离时”。
<铲斗(作业工具)的装配状态>
图28~图31、图34表示将铲斗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状态(下面称为“装配状态”)。在装配状态下,铲斗12的挂住部22L、22R被挂定在装配体11的上部杆31上。另外,第一锁止销41L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及装配体11的第二卡合部40L卡合。第二锁止销41R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R及装配体11的第二卡合部40R卡合。也就是说,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处于装配位置。另外,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由加载部件42朝向装配位置加载。由此,锁止机构成为将铲斗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状态(锁止状态)。
第一锁止销41L处于装配位置,由此,与第一锁止销41L连接的锁止杆43处于第二位置。也就是说,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位于右方,一端侧(下端侧)位于左方。
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其受压部45c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抵接,被第一卡合部23L推,处于向第二方向(后方)转动了的位置。因此,受压部45c位于后方(离开铲斗12的一侧),卡定部45d位于前方(接近铲斗12的一侧)。卡定部45d与锁止杆43相比位于前方,没有与锁止杆43抵接,没有卡定锁止杆43。
<锁止解除状态>
为了从锁止机构处于锁止状态的装配状态解除锁止,操作者通过手动来摆动操作锁止杆43,使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上端侧)向左方移动,使一端侧(下端侧)向右方移动。而且,使锁止杆43的另一端侧钩挂保持在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由此,成为锁止机构的锁止被解除了的状态(下面称为“解除状态”)。
图32、图35表示解除状态。在解除状态下,第一锁止销41L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及装配体11的第二卡合部40L脱离。第二锁止销41R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R及装配体11的第二卡合部40R脱离。也就是说,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处于解除位置。因此,成为可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的状态。
锁止杆43处于第一位置,由保持部件44在第一位置保持。在这里,锁止杆43,因为由通过第一推压部件55及第二推压部件59产生的推压力向与保持部件44接近的方向推压,所以可以可靠地进行由保持部件44进行的保持。
作业工具检测杆45,因为维持着受压部45c与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抵接的状态,所以处于与装配状态相同的位置,没有与锁止杆43抵接。
<铲斗(作业工具)的脱离状态>
图36表示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的状态(下面称为“脱离状态”)。若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则铲斗12的第二卡合部40L离开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受压部45c。因此,受压部45c成为没有受到来自铲斗12的推压力的状态,由旋转加载部件60的加载力向作为绕轴心X1的第一方向(箭头C1方向)的前方旋转。与此相伴,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第二部分45b向后方移动,朝向后方推锁止杆43。锁止杆43通过被第二部分45b推,以第五轴65为支点向后方(图9的箭头B1方向)摆动。也就是说,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向第一方向转动了时,抵抗第一推压部件55及第二推压部件59的推压力,使锁止杆43向后方摆动。
锁止杆43通过向后方摆动,另一端部(上端部)从保持部件44离开。由此,锁止杆43从由保持部44a进行的保持脱离,被卡定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
也就是说,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使铲斗12从装配体11脱离了时向第一方向转动,从将锁止杆43在第一位置保持在保持部44a的状态解除锁止杆43的相对于该保持部44a的保持,由卡定部45d卡定将保持解除了的锁止杆43。
在这里,锁止杆43,因为由通过第一推压部件55及第二推压部件59产生的推压力向作为与保持部件44接近的方向的前方推压,所以可以可靠地进行由卡定部45d进行的卡定。
如上所述,锁止杆43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第一方向的旋转从由保持部44a进行的保持脱离,但通过被卡定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停止在第一位置。也就是说,锁止杆43被作业工具检测杆45推,从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向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移动,但停止在第一位置,不向第二位置移动。
另外,锁止杆43在由卡定部45d进行的卡定状态和由保持部44a进行的保持状态的任一种状态下都处于第一位置(另一端侧(上端侧)处于左方,且一端侧(下端侧)处于右方的位置),但在由卡定部45d进行的卡定状态(参照图36)下,与由保持部44a进行的保持状态(参照图35)相比,另一端侧(上端侧)位于前方。
<铲斗(作业工具)的插入状态>
图37表示将铲斗12插入到装配体11的状态(下面称为“插入状态”)。图38表示铲斗12的脱离状态(左图)和插入状态(右图)。插入状态是装配状态的前阶段的状态,是铲斗12处于与装配状态相同的位置但由锁止机构进行的锁止被解除了的状态。
若将铲斗12插入装配体11,则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受压部45c受到来自铲斗12的第一卡合部23L的推压力。由此,作业工具检测杆45抵抗旋转加载部件60的加载力,向绕轴心X1的第二方向(箭头C2方向)旋转。作业工具检测杆45若向第二方向(后方)旋转,则从锁止杆43离开。因此,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被解除。
若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被解除,则锁止杆43由通过加载部件42产生的加载力朝向第二位置移动,锁止销(第一锁止销41L及第二锁止销41R)成为装配位置。其结果,锁止机构成为锁止状态,成为将铲斗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装配状态。
上述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例如能够如下面的那样表现。
前装载机8具备作业工具12和装配作业工具12的装配体11,所述装配体11具有装配固定作业工具12的锁止销41;可将锁止销41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的锁止杆43;和具有在解除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保持功能和将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变更的功能这两个功能的卡定部45d。
即,如图28所示,作业工具12被装配在装配体11上。锁止销41,通过从解除位置(参照图32)向装配位置(参照图30)移动,将作业工具12装配固定在装配体11上。锁止杆43,通过向图32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30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摆动),可将锁止销41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如图36所示,具有在解除位置(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卡定保持锁止杆43的保持功能。另外,卡定部45d也具有通过从图36所示的位置伴随着受压部45c的向后方(箭头C2方向)的旋转而向前方移动,将锁止杆43的卡定解除,将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使锁止销41成为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变更的功能。另外,“将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变更”,具体地说意味着“由加载部件42产生的加载力使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移动”。详细地说,因为锁止销41由加载部件42向装配位置加载,所以通过卡定部45d将锁止杆43的保持解除,锁止杆43由加载部件42的加载力向装配位置(使锁止销41成为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移动。
如上所述,前装载机8,因为具备具有在解除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保持功能和将锁止杆43向装配位置变更的功能这两个功能的卡定部45d,所以能够以简易的结构(少的零件数量)实现由锁止杆43进行的在解除位置的保持和向装配位置的变更这两个功能。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也能够如下面的那样表现。
前装载机8具备作业工具12和装配作业工具12的装配体11,所述装配体11具有装配固定作业工具12的锁止销41;可将锁止销41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且在解除位置被保持的锁止杆43;和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将锁止杆43的保持解除的作业工具检测杆45。
即,如图28所示,作业工具12被装配在装配体11上。锁止销41,通过从解除位置(参照图32)向装配位置(参照图30)移动,能够将作业工具12装配固定在装配体11上。锁止杆43,通过向图32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30所示的第二位置移动(摆动),可将锁止销41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另外,如图36所示,锁止杆43在解除位置(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由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卡定保持。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从作业工具12的脱离状态(图38的左图)向插入状态(图38的右图)过渡时),通过伴随着受压部45c的向后方(箭头C2方向)的旋转而向前方移动,将锁止杆43的保持(通过对卡定部45d的卡定而进行的保持)解除。
如上所述,前装载机8在相对于装配体11装配了作业工具12时,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将锁止杆43的在解除位置的保持解除,能够使作业工具12成为锁止状态。也就是说,作业工具检测杆45能够检测作业工具12的相对于装配体11的装配,自动地使作业工具12成为锁止状态。
上述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及作业机1发挥下面的效果。
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及作业机1发挥下面的效果。
前装载机8具备作业工具(铲斗)12和装配体11,所述作业工具(铲斗)12具有第一卡合部23L、23R,所述装配体11装配作业工具12,且具有第二卡合部40L1、40L2、40R1、40R2,所述装配体11具有锁止销41、加载部件42、锁止杆43、保持部件44和作业工具检测杆45,所述锁止销41可向与第一卡合部23L、23R及第二卡合部40L1、40L2、40R1、40R2卡合的装配位置和从第一卡合部23L、23R及第二卡合部40L1、40R2脱离的解除位置移动,所述加载部件42将锁止销41朝向装配位置加载,所述锁止杆43与锁止销41连结,并且可向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使锁止销41成为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摆动,所述保持部件44具有可在第一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保持部44a,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具有可在第一位置卡定锁止杆43的卡定部45d,在作业工具12的脱离时向第一方向转动,从将锁止杆43在第一位置卡定在卡定部45d的状态解除锁止杆43的相对于该卡定部45d的卡定,使解除了卡定的锁止杆43保持在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
根据此结构,在使作业工具12从装配体11脱离了时,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从将锁止杆43在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卡定在卡定部45d的状态解除锁止杆43的相对于该卡定部45d的卡定,由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保持解除了卡定的锁止杆43。由此,能够由保持部44a将锁止杆43保持在作为锁止解除状态的位置的第一位置。
另外,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向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解除由保持部44a进行的锁止杆43的保持。
根据此结构,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解除由保持部44a进行的锁止杆43的保持,锁止销41由通过加载部件42产生的加载力向装配位置移动,并且锁止杆43向第二位置移动,能够做成将作业工具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锁止状态。也就是说,能够检测作业工具12的向装配体11的装配动作,得到锁止状态。
另外,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向第二方向转动了时推锁止杆43,解除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
根据此结构,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推锁止杆43,使之向第二方向转动,能够解除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
另外,具备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可向接近保持部件44的第三方向和从保持部件44离开的第四方向摆动地支承锁止杆43,支承机构具有将锁止杆43向第三方向推压的推压部件(第一推压部件55、第二推压部件59),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向第一方向转动了时抵抗由推压部件55、59产生的推压力,使锁止杆43摆动而从保持部44a脱离。
根据此结构,能够由通过推压部件55、59产生的推压力使锁止杆43可靠地保持在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另外,在作业工具12的脱离时,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使锁止杆43从保持部44a脱离。
另外,具备支轴66和旋转加载部件60,所述支轴66可转动地支承作业工具检测杆45,所述旋转加载部件60相对于作业工具检测杆45赋予作为绕支轴66的轴心的一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加载力,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具有受压部45c,所述受压部45c在作业工具12的脱离时受到旋转加载部件60的加载力,向第一方向旋转,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从作业工具12受到推压力,抵抗旋转加载部件60的加载力,向作为绕所述轴心的另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卡定部45d伴随着受压部45c的第一方向的旋转而使锁止杆43从该卡定部45d脱离,伴随着受压部45c的第二方向的旋转而解除由保持部44a进行的锁止杆43的保持。
根据此结构,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和脱离时,能够切换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旋转方向,切换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和由保持部44进行的锁止杆43的保持。
另外,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二方向旋转了时,受压部45c及卡定部45d向从作业工具12离开的方向移动。
根据此结构,通过使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和受压部45c向相同的方向旋转,能够从作业工具检测杆45相对于锁止杆43产生作用。
另外,锁止杆43具有在该锁止杆43处于第一位置时卡定部45d抵接的切口部43d,切口部43d具有第一缘部43d1,所述第一缘部43d1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时将卡定部45d向处于第一位置的锁止杆43不被推的方向引导。
根据此结构,能够防止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因作业工具12的脱离而向第一方向转动了时,与锁止杆45连结的锁止销41L、41R通过由卡定部45d推锁止杆45进行摆动而向不期望的位置移动。具体地说,能够防止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因作业工具12的脱离而向第一方向转动了时,锁止销41L、41R从第二卡合部40L2、40R1脱离。
另外,锁止杆45具有在朝向第二位置摆动了时限制该摆动的终端位置的止动部43g。
根据此结构,因为由止动部43g限制锁止杆43朝向第二位置摆动时的摆动的终端位置,所以防止锁止杆43越过期望的范围地过度地移动。由此,例如,能够防止第一锁止销41R和连接部件56的连接部68碰到第二卡合部40R1而破损等不良状况的产生。
另外,保持部件44和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相互的中途部不接触地交叉。
根据此结构,能够使保持部件44和作业工具检测杆45不干涉地接近,在小空间中配置。
第三实施方式的前装载机8及作业机1发挥下面的效果。
前装载机8具备作业工具(铲斗)12和装配体11,所述作业工具(铲斗)12具有第一卡合部23L、23R,所述装配体11装配作业工具12,且具有第二卡合部40L1、40L2、40R1、40R2,所述装配体11具有锁止销41、加载部件42、锁止杆43、保持部件44和作业工具检测杆45,所述锁止销41可向与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卡合的装配位置和从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脱离的解除位置移动,所述加载部件42将锁止销41朝向装配位置加载,所述锁止杆43与锁止销41连结,并且可向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使锁止销41成为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摆动,所述保持部件44具有可在第一位置保持锁止杆43的保持部44a,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具有卡定部45d,所述卡定部45d在作业工具12的脱离时向第一方向转动,从将锁止杆43在第一位置保持在保持部44a的状态解除锁止杆43的相对于该保持部44a的保持,将解除了的锁止杆43卡定。
根据此结构,在使作业工具12从装配体11脱离了时,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从将锁止杆43在使锁止销41成为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保持在保持部44a的状态解除锁止杆43的相对于该保持部44a的保持,由卡定部45d卡定将保持解除了的锁止杆43。由此,能够由卡定部45d将锁止杆43保持在作为锁止解除状态的位置的第一位置。
另外,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向作为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解除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
根据此结构,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解除卡定部45d对锁止杆43的卡定,锁止销41由通过加载部件42产生的加载力向装配位置移动,并且锁止杆43向第二位置移动,能够做成将作业工具12装配在装配体11上的锁止状态。也就是说,能够检测作业工具12的向装配体11的装配动作,得到锁止状态。
另外,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向第二方向转动了时,从锁止杆43离开,解除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
根据此结构,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二方向转动,从锁止杆42离开,能够解除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
另外,具备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可向接近保持部件44的第三方向和从保持部件44离开的第四方向摆动地支承锁止杆43,支承机构具有向第三方向推压锁止杆43的推压部件(第一推压部件55、第二推压部件59),作业工具检测杆45在向第一方向转动了时抵抗由推压部件55、59产生的推压力,使锁止杆43摆动而从保持部44a脱离。
根据此结构,能够通过由推压部件55、59产生的推压力使锁止杆43可靠地保持在保持部件44的保持部44a。另外,在作业工具12的脱离时,通过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一方向转动,能够使锁止杆43从保持部44a脱离。
另外,具备支轴66和旋转加载部件60,所述支轴66可转动地支承作业工具检测杆45,所述旋转加载部件60相对于作业工具检测杆45赋予向作为绕支轴66的轴心的一方向的第一方向旋转的加载力,作业工具检测杆45具有受压部45c,所述受压部45c在作业工具12脱离时受到旋转加载部件60的加载力,向第一方向旋转,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从作业工具12受到推压力,抵抗旋转加载部件60的加载力,向作为绕所述轴心的另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旋转,卡定部45d伴随着受压部45c的第一方向的旋转而卡定锁止杆43,伴随着受压部45c的第二方向的旋转而解除锁止杆43的卡定。
根据此结构,在作业工具12的装配时和脱离时,能够切换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旋转方向,切换由卡定部45d进行的锁止杆43的卡定和锁止杆43的卡定的解除。
另外,在作业工具检测杆45向第二方向旋转了时,受压部45c向从作业工具12离开的方向移动,卡定部45d向接近作业工具12的方向移动。
根据此结构,通过使作业工具检测杆45的卡定部45d向与受压部45c相反的方向旋转,能够从作业工具检测杆45相对于锁止杆43产生作用。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作业机1具备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前装载机8和支承前装载机8的车身2。因此,作业机1具备的前装载机8成为具有如下的锁止机构的前装载机,该锁止机构能够检测作业工具12的向装配体11的装配动作,得到锁止状态。
上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不由上述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其意图是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在其范围内的所有的变更。

Claims (18)

1.一种前装载机,其中,
具备作业工具和装配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体,
所述装配体具备锁止销、锁止杆和卡定部,
所述锁止销装配固定所述作业工具,
所述锁止杆可将所述锁止销切换到解除位置和装配位置,
所述卡定部具有在解除位置保持所述锁止杆的保持功能和将所述锁止杆变更到装配位置的功能这两个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所述装配体具备作业工具检测杆,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所述卡定部,且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将所述锁止杆的保持解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
所述作业工具具有第一卡合部,
所述装配体还具有第二卡合部、加载部件、保持部件、作业工具检测杆,
所述锁止销可向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装配位置和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脱离的解除位置移动,
所述加载部件将所述锁止销朝向所述装配位置加载,
所述锁止杆与所述锁止销连结,并且可向使所述锁止销成为所述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使所述锁止销成为所述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摆动,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所述锁止杆的保持部,
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在所述第一位置卡定所述锁止杆的所述卡定部,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脱离时向第一方向转动,从将所述锁止杆在所述第一位置卡定在所述卡定部的状态解除锁止杆的相对于该卡定部的卡定,使解除了卡定的锁止杆保持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保持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向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解除由所述保持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保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了时推所述锁止杆,解除由所述卡定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卡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具备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可向接近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三方向和从所述保持部件离开的第四方向摆动地支承所述锁止杆,
所述支承机构具有将所述锁止杆向所述第三方向推压的推压部件,
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了时抵抗由所述推压部件产生的推压力,使所述锁止杆摆动而从所述保持部脱离。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具备支轴和旋转加载部件,
所述支轴可转动地支承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
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相对于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赋予向作为绕所述支轴的轴心的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加载力,
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受压部,所述受压部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脱离时受到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的加载力,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从所述作业工具受到推压力,抵抗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的加载力,向作为绕所述轴心的另一方向的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所述卡定部伴随着所述受压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而使所述锁止杆从该卡定部脱离,伴随着所述受压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旋转而解除由所述保持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保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在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了时,所述受压部及所述卡定部向从所述作业工具离开的方向移动。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所述锁止杆具有在该锁止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卡定部抵接的切口部,
所述切口部具有第一缘部,所述第一缘部在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将所述卡定部向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锁止杆不被推的方向引导。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所述锁止杆具有止动部,所述止动部在该锁止杆朝向所述第二位置摆动了时限制该摆动的终端位置。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相互的中途部不接触地交叉。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
所述作业工具具有第一卡合部,
所述装配体还具有第二卡合部、加载部件、保持部件、作业工具检测杆,
所述锁止销可向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的装配位置和从所述第一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卡合部脱离的解除位置移动,
所述加载部件将所述锁止销朝向所述装配位置加载,
所述锁止杆与所述锁止销连结,并且可向使所述锁止销成为所述解除位置的第一位置和使所述锁止销成为所述装配位置的第二位置摆动,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可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所述锁止杆的保持部,
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脱离时向第一方向转动,从将所述锁止杆在所述第一位置保持在所述保持部的状态解除锁止杆的相对于该保持部的保持,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所述卡定部,所述卡定部卡定将保持解除了的锁止杆。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向作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转动,解除由所述卡定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卡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向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了时从所述锁止杆离开,解除由所述卡定部进行的所述锁止杆的卡定。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具备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可向接近所述保持部件的第三方向和从所述保持部件离开的第四方向摆动地支承所述锁止杆,
所述支承机构具有将所述锁止杆向所述第三方向推压的推压部件,
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在向所述第一方向转动了时抵抗由所述推压部件产生的推压力,使所述锁止杆摆动而从所述保持部脱离。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具备支轴和旋转加载部件,
所述支轴可转动地支承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
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相对于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赋予向作为绕所述支轴的轴心的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方向旋转的加载力,
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具有受压部,所述受压部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脱离时受到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的加载力,向所述第一方向旋转,在所述作业工具的装配时从所述作业工具受到推压力,抵抗所述旋转加载部件的加载力,向作为绕所述轴心的另一方向的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所述卡定部伴随着所述受压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而卡定所述锁止杆,伴随着所述受压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旋转而解除所述锁止杆的卡定。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前装载机,其中,在所述作业工具检测杆向所述第二方向旋转了时,所述受压部向从所述作业工具离开的方向移动,所述卡定部向接近所述作业工具的方向移动。
18.一种作业机,其中,具备权利要求1~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前装载机和支承所述前装载机的车身。
CN201811558928.6A 2017-12-22 2018-12-20 前装载机及作业机 Active CN1099581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7021 2017-12-22
JP2017-247021 2017-12-22
JP2017247022A JP6873893B2 (ja) 2017-12-22 2017-12-22 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機
JP2017-247022 2017-12-22
JP2018-200960 2018-10-25
JP2018200960A JP7034888B2 (ja) 2017-12-22 2018-10-25 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8151A true CN109958151A (zh) 2019-07-02
CN109958151B CN109958151B (zh) 2022-03-11

Family

ID=64746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58928.6A Active CN109958151B (zh) 2017-12-22 2018-12-20 前装载机及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4205B2 (zh)
EP (1) EP3502358B1 (zh)
CN (1) CN1099581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4292A (zh) * 2019-02-15 2021-09-28 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挖土机
US20200283977A1 (en) * 2019-03-04 2020-09-10 Buyers Products Company Snow plow mounting assembly
WO2021038933A1 (ja) * 2019-08-30 2021-03-04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操作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5689A (en) * 1996-01-03 1997-11-11 Great Bend Manufacturing Co., Inc. Quick attach system for front end loader
CN1978797A (zh) * 2005-12-06 2007-06-1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具有作业装备的工业车辆
AU2008243058A1 (en) * 2007-10-31 2009-05-14 Challenge Implements Holdings Pty Limited Implement Coupling System
EP1799916B1 (en) * 2004-09-29 2010-06-16 Alö Ab An arrangement for attaching and methods for detaching and for attaching a tool to a / from a loader.
DE202013102986U1 (de) * 2013-07-05 2014-10-22 Sick Ag Schnellwechselein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2855A (en) 1994-06-21 1997-12-02 Farmers' Factory Co. Automatic quick-connect coupler for implements
SE519997C2 (sv) 2001-08-31 2003-05-06 Aaloe Maskiner Ab Säkerhetsanordning vid arbetsredskap för fronlastare
JP2013241727A (ja) 2012-05-17 2013-12-05 Kubota Corp フロントローダ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5689A (en) * 1996-01-03 1997-11-11 Great Bend Manufacturing Co., Inc. Quick attach system for front end loader
EP1799916B1 (en) * 2004-09-29 2010-06-16 Alö Ab An arrangement for attaching and methods for detaching and for attaching a tool to a / from a loader.
CN1978797A (zh) * 2005-12-06 2007-06-1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具有作业装备的工业车辆
AU2008243058A1 (en) * 2007-10-31 2009-05-14 Challenge Implements Holdings Pty Limited Implement Coupling System
DE202013102986U1 (de) * 2013-07-05 2014-10-22 Sick Ag Schnellwechselein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24205B2 (en) 2020-07-28
EP3502358A1 (en) 2019-06-26
EP3502358B1 (en) 2021-10-27
US20190194903A1 (en) 2019-06-27
CN109958151B (zh) 2022-03-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8151A (zh) 前装载机及作业机
CN101466901B (zh) 将磨损部件紧固在土工作业设备上的锁
EP2371619B1 (en) Seat adjust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20070031233A1 (en) Loader boom arm
US7354237B2 (en) Loader boom arm
CN102362034A (zh) 用于工作车辆和通用机器的快速联接装置
JP2018178574A (ja) 作業機械のキャブ抜止構造
JP4820646B2 (ja) 油圧ショベルのropsキャノピ
JP2017106180A (ja) 作業車及びフロントローダ
KR20190121420A (ko) 프론트 로더 퀵 조인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프론트 로더
US8770908B2 (en) Tilt cylinder support structure
CN213805532U (zh) 常闭式挖掘机快换连接器
EP1484452A1 (en) Working vehicle
JP6523935B2 (ja) フロントローダ及び作業車
US7625167B2 (en) Dual pattern control
JP2016188548A (ja) 作業機
KR101641664B1 (ko) 자동 안전핀이 구비된 퀵커플러
JP3547337B2 (ja) 作業車
JP5647433B2 (ja) ドーザ装置
JP2008196275A (ja) アタッチメント連結装置および作業機械
JP6394238B2 (ja) ピン連結装置、ピン連結装置付きの建設機械及びピン連結装置用のピン保持具
JP6804590B2 (ja) 作業車及びフロントローダ
CN207846523U (zh) 一种挖掘机机棚侧门整体框架结构
US10736253B2 (en) Hitch for connecting an implement to a vehicle
JP2000272552A (ja) ホルダ及びトラクタの補強枠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