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5908B - 前车门上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前车门上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55908B CN109955908B CN201811357822.XA CN201811357822A CN109955908B CN 109955908 B CN109955908 B CN 109955908B CN 201811357822 A CN201811357822 A CN 201811357822A CN 109955908 B CN109955908 B CN 1099559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or
- striker
- roof side
- front door
- wall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闩眼的安装刚性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车顶纵梁内构件(5)之间的中空部分设置有加强部件(13)。加强部件(13)呈截面大致L字型,以刚性高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方式设定厚度及材质。加强部件(13)的上侧缘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内侧面与切缺开口部(6)的周缘接合。另外,加强部件(13)的下侧缘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的下缘部接合。并且,加强部件(13)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加强部件(13)的上壁部(13a)固定有车门闩眼(18)。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车门上部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已知有将在车身侧支承前车门的闩眼(striker)设置在车顶纵梁外板上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483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前车门上部构造中,采用在车顶纵梁外板上安装闩眼的构造。因此很难确保闩眼的安装刚性。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闩眼的安装刚性的前车门上部构造。
本发明的前车门上部构造的特征在于,包括:沿车顶侧部延伸的车顶纵梁外构件;在车顶纵梁外构件上设置的切缺部;以及设置在切缺部且刚性高于车顶纵梁外构件的加强部件,在加强部件安装有闩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与直接安装于车顶纵梁外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闩眼的安装刚性的前车门上部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前车门上部构造,是车身的侧视图。
图2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沿图1中的II箭头方向仰视并将要部放大了的车身的车顶侧边附近的立体图。
图3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沿图1中的III箭头方向从车辆斜后方观察要部的车顶侧边附近的立体图。
图4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沿图2中的IV-IV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图5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闩眼的立体图。
图6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加强部件的安装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7是前车门上部构造中表示在加强部件上安装有闩眼的部位的构造的、沿图6中的VII-VII线的位置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 车顶部
4 车顶纵梁外构件
6 切缺开口部(切缺部)
13 加强部件
13d 加强筋
15 门套
16 门扣(限制器)
17 门开闭检测开关(门开关)
18 车门闩眼(闩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同一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只要没有特别表示,基本上基于驾驶者观察的前后、左右或上下进行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含义相同。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前车门上部构造中,沿着分别位于车身1的车顶部2左右两侧的车顶侧部延伸设置有车顶纵梁3。车顶纵梁3由截面大致帽形状的车顶纵梁外构件4和车顶纵梁内构件5使分别在上下设置的接合凸缘接合,在内部形成中空的截面形状。
另外,在车身1的侧面开口形成有车门开口部10。在车门开口部10设置未图示的前车门和后滑动门。本实施方式的车门开口部10的周缘由一片侧板外构件覆盖,车顶纵梁外构件4构成该侧板外构件的一部分。但是,例如,也可以与构成侧板外构件的其他部位分体构成车顶纵梁外构件4。
并且,车顶纵梁3沿车门开口部10的上缘10a配置。在车顶纵梁3开口形成有切缺开口部6。
切缺开口部6在水平方向上从车顶纵梁3的与前车门对应部分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到与后滑动门对应部分为止切缺而开口形成。而且,切缺开口部6在上下方向上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下侧切缺至车外侧侧面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参照图4)。由此,切缺开口部6以在侧面观察时呈横长的长方形形状的方式开口形成。
如图2所示,在切缺开口部6的内部,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车顶纵梁内构件5之间的中空部分,从车辆前方起,主要设置有堵塞间隙的隔壁部件11、车顶纵梁加固件12、加强部件13、滑动门的滑轨14和门套15。
其中,隔壁部件11如图3所示,俯视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形状。隔壁部件11构成为,使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加强部件13的前端缘之间连接,避免雨水等从切缺开口部6浸入。并且,隔壁部件1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之间形成的空间隔开。
另外,车顶纵梁加固件12如图4所示,在车顶纵梁外构件4与车顶纵梁内构件5之间沿车顶纵梁内构件5的内侧面5a设置。并且,取代车顶纵梁内构件5的一部分或与车顶纵梁内构件5一起提高车顶纵梁3的刚性。
并且,加强部件13如图4所示,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13b和从纵壁部的上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壁部13a,车宽方向的截面呈大致L字型。另外,加强部件13以刚性高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方式设定厚度及材质。
加强部件13的上侧缘与位于切缺开口部6周缘的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内侧面接合。另外,加强部件13的下侧缘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的下缘部接合。此外,加强部件13形成有截面形状呈大致山型的加强筋13g,该加强筋13g沿加强部件13的下侧缘的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接合的部分,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延伸设置。
另外,加强部件13的纵壁部13b配置在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相比向车宽方向外侧隔开规定间隔分离的部位。并且,加强部件13的上壁部13a配置在与车顶纵梁3的上面部沿车辆上下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分离的部位。
在该加强部件13上,作为限制器的门扣(door catch)16、作为门开关的门开闭检测开关17和作为闩眼的车门闩眼18,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排列成大致一列(参照图2)。
其中,门扣16设置在从车门闩眼18向车辆前方分离的位置。门扣16一体地设有利用螺栓部件固定于加强部件13的纵壁部13b的固定面部16a、和从固定面部16a水平地突出设置的水平支承部16b。水平支承部16b以供前车门在关闭的状态下卡合的方式构成。
门开闭检测开关17在纵壁部13b中设置在车门闩眼18与门扣16之间。门开闭检测开关17主要具有台座状的基部17a和从基部17a突出设置的按压开关部17b。基部17a以使背面侧的一部分插入纵壁部13b的状态固定。按压开关部17b检测前侧车门关闭而抵接的情况,来检测车门的开闭状况。
图5示出车门闩眼18的构成。车门闩眼18主要包括:基板18a,其以金属制板材形成为车宽方向截面上呈大致L字状;以及门型的闩眼主体18b,其与前车门卡合。
基板18a包括在加强部件的上壁部13a安装的上面部18c、和与上面部的车室内侧侧缘大致正交且一体形成的侧面部18d。
其中,在上面部18c上,在车辆前后方向分离地开口形成有一对安装孔18e、18e。安装孔18e、18e在将车门闩眼18安装于加强部件13时成为两个安装点。
另外,闩眼主体18b的两腿部的端缘固定在侧面部18d。
如图6所示,在加强部件13的上壁部13a的与上述安装孔18e、18e对应的部位,前后分离地分别开口形成有穿插孔13c、13c。穿插孔13c、13c形成为直径比安装孔18e、18e大(参照图7)。
另外,在上壁部13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且平行地形成有位于两个安装点之间的两根加强筋13d、13d。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强筋13d从所述上面部18c到侧面部18d连续形成。加强筋13d在沿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大致“ㄑ”字状(参照图4)。
如图7所示,在车门闩眼18侧,在与两根加强筋13d、13d对应的位置,凹陷设置有加强筋退避凹部18f。另外,与上述安装孔18e、18e的安装点对应,在上壁部13a的上面侧设置有长板状的衬板部件19。在衬板部件19上与穿插孔13c、13c对应的位置,分别开口形成有螺栓孔19a、19a。
并且,车门闩眼18的上面部18c在与衬板部件19之间夹着上壁部13a,在使三片重叠的状态下,将未图示的螺栓部件分别插入到上述安装孔18e、穿插孔13c、螺栓孔19a中。螺栓部件以轴向沿车辆上下方向的方式插入。并且,突出的螺栓部件的顶端利用螺母部件螺合而紧固。
由此,车门闩眼18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与上壁部13a的下面侧抵接的状态被固定。
如图3所示,在加强部件13的后缘部13e、13f分别接合有门套15的前缘部15d、15e。门套15包括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形状的上侧门套部件15a和下侧门套部件15b。上述上侧门套部件15a和下侧门套部件15b各自的相对面形成为凹状。并且,使上侧门套部件15a与下侧门套部件15b在上下方向卡合。由此,在上侧门套部件15a与下侧门套部件15b之间形成中空的空间部15c。
如图2所示,在门套15的空间部15c中插入有滑轨14的前端部14a。滑轨14借助滑动部件以滑动自由的方式支承后滑动门。在滑轨14的前端部14a设置有支承部件14b。并且,使后滑动门沿滑轨14向车辆前方滑动移动进行关闭。此时,被拉到门套15中的后滑动门的滑动部件与支承部件14b卡合,使后滑动门的移动停止。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前车门上部构造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按照上述方式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前车门上部构造中,车门闩眼18固定在设置于车顶纵梁内的加强部件13上。
因此,与直接安装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车门闩眼18的安装刚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13如图4所示,加强部件13的上侧缘与位于切缺开口部6周缘的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内侧面接合。另外,加强部件13的下侧缘与车顶纵梁加固件12的下缘部接合。
并且,加强部件13以刚性高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方式设定厚度及材质。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门闩眼18的安装刚性。
另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门闩眼18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固定于上壁部13a的下面侧。
在加强部件13的上壁部13a的与安装孔18e、18e对应的部位,前后分离地分别开口形成有穿插孔13c、13c。穿插孔13c、13c形成为直径大于安装孔18e、18e。
因此,车门闩眼18能够在安装时在车辆前后左右方向上调节固定位置并固定。
例如,在将闩眼固定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13b的构造中,无法进行闩眼的车宽方向的位置调节。与此相对,关于实施方式的车门闩眼18,能够将固定闩眼主体18b的基板18a的侧面部18d配置在沿车宽方向与纵壁部13b分离的部位。因此,容易对闩眼主体18b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
此外,如图4所示,加强部件13使车宽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大致L字型形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部件13的刚性。
在实施方式中,在切缺开口部6设置加强部件13,利用在沿车宽方向与车顶纵梁3的纵壁部13b分离的部位配置的侧面部18d、和沿车辆上下方向与上面部隔开规定间隔分离的部位配置的上壁部13a,车顶纵梁3由刚性高于车顶纵梁外构件4的加强部件13加强。
另外,加强部件13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加强筋13g(参照图2)。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顶纵梁3的刚性。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由于利用加强筋13d提高了安装点间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在加强筋13d两侧具有安装点的车门闩眼18的安装刚性。
此外,加强筋13d从上壁部13a到纵壁部13b连续形成。因此,能够防止加强部件13的上壁部13a与纵壁部13b之间的弯曲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部件13的刚性。
并且,能够提高安装于加强部件13的门扣16的安装刚性。
另外,如图2所示,车门闩眼18和门扣16安装于同一加强部件13。因此,能够防止车门闩眼18与门扣16之间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提高门扣16卡合时的位置精度。
此外,能够防止安装于加强部件13的门开闭检测开关17的位置偏移,使得门开闭检测开关17的安装部位的位置精度良好。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前车门的开闭。
另外,门套15为了支承后滑动门的滑轨14而具有高刚性。并且,固定车门闩眼18的加强部件13与该门套15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门闩眼18的安装刚性。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变形。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清楚易懂地说明本发明而做出的例示,并非限定为具有所说明的全部构造。另外,能够将某个实施方式的部分构造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构造,另外,也可以在某个实施方式的构造中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构造。另外,各实施方式的部分构造可以删除或追加、置换其他构造。针对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的变形例如如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前车门上部构造中,在加强部件13上,门扣16、门开闭检测开关17和车门闩眼18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大致排列为一列(参照图2)。但是,并非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只要在加强部件13上至少设置有车门闩眼18即可。即,门扣16及门开闭检测开关17的安装位置、排列顺序等不限定于实施方式的记载。
Claims (9)
1.一种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顶纵梁外构件,其沿车顶侧部延伸;
车顶纵梁加固件,其在所述车顶纵梁外构件的车内侧沿所述车顶侧部延伸;
切缺部,其设置在该车顶纵梁外构件上;以及
加强部件,其设置在所述切缺部,并且其刚性高于所述车顶纵梁外构件,
所述加强部件以跨于所述车顶纵梁外构件和所述车顶纵梁加固件的方式安装,
在所述加强部件上安装有闩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和从该纵壁部的上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上壁部,
所述闩眼安装在所述上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闩眼设有前后分离的至少两个安装点,
所述上壁部在所述两个安装点之间形成有加强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从所述上壁部到所述纵壁部连续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在从所述闩眼向前方分离的位置设置有与前车门卡合的限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强部件且在所述闩眼与所述限制器之间设置有门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缺部设置有具有滑动门的轨道的门套,
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门套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缺部设置有具有滑动门的轨道的门套,
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门套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车门上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缺部设置有具有滑动门的轨道的门套,
所述加强部件与所述门套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7300A JP6634067B2 (ja) | 2017-12-25 | 2017-12-25 | フロントドアアッパ構造 |
JP2017-247300 | 2017-12-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55908A CN109955908A (zh) | 2019-07-02 |
CN109955908B true CN109955908B (zh) | 2021-08-13 |
Family
ID=67023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57822.XA Active CN109955908B (zh) | 2017-12-25 | 2018-11-14 | 前车门上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34067B2 (zh) |
CN (1) | CN1099559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57937B (zh) * | 2022-08-26 | 2023-05-16 |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无b柱车身的上边梁及无b柱车身 |
WO2024134856A1 (ja) * | 2022-12-23 | 2024-06-27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の開口部構造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48346A (ja) * | 2005-03-10 | 2006-09-21 | Fuji Heavy Ind Ltd | スライドドア車両におけるボデー構造 |
JP2007326462A (ja) * | 2006-06-07 | 2007-12-20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CN102295024A (zh) * | 2010-06-28 | 2011-12-28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扣单元 |
CN102849020A (zh) * | 2011-07-01 | 2013-01-02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车辆用发动机罩 |
-
2017
- 2017-12-25 JP JP2017247300A patent/JP663406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
- 2018-11-14 CN CN201811357822.XA patent/CN1099559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48346A (ja) * | 2005-03-10 | 2006-09-21 | Fuji Heavy Ind Ltd | スライドドア車両におけるボデー構造 |
JP2007326462A (ja) * | 2006-06-07 | 2007-12-20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CN102295024A (zh) * | 2010-06-28 | 2011-12-28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用门锁扣单元 |
CN102849020A (zh) * | 2011-07-01 | 2013-01-02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车辆用发动机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34067B2 (ja) | 2020-01-22 |
CN109955908A (zh) | 2019-07-02 |
JP2019111946A (ja) | 2019-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45800B2 (ja) | 自動車の側部構造 | |
JP6428724B2 (ja) | 車両側部構造 | |
JP5056389B2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拘束構造 | |
CN109955908B (zh) | 前车门上部构造 | |
US11299020B2 (en) |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JP2008081035A (ja) |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 |
JP2006151004A (ja) | シートベルトアンカ取付構造 | |
US20130278022A1 (en) | Surrounding structure of door holding mechanism | |
JP2006037706A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 |
US10442470B2 (en) | Vehicle side structure | |
JP6832762B2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JP2006069430A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 |
JP4567701B2 (ja) | 車両用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 |
JP2007099219A (ja) | 車両側部構造 | |
CN109969262B (zh) | 单侧无中柱车辆的车身侧部构造 | |
JP2006035881A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の拘束構造 | |
JP6493184B2 (ja) | 車両側部構造 | |
JP5312116B2 (ja) |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 |
JP6602417B2 (ja) | 車体側部構造 | |
JP3242069B2 (ja) | 車両用バンパとサイドガーニッシュとの割線部処理構造 | |
JP4888701B2 (ja) | 車両用衝撃吸収体 | |
CN108725599B (zh) | 车身底板构造 | |
JP4195683B2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 |
CN110481457B (zh) | 车辆用内饰件的安装构造 | |
WO2021060284A1 (ja) | 車両のガーニッシ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