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3962B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3962B
CN109943962B CN201811592622.2A CN201811592622A CN109943962B CN 109943962 B CN109943962 B CN 109943962B CN 201811592622 A CN201811592622 A CN 201811592622A CN 109943962 B CN109943962 B CN 1099439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tch
knitted fabric
stitches
knitting
wid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262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3962A (zh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43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3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3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39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3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upper parts of panties; pant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04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two sets of nee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1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provision for narrowing or widening to produce fully-fashioned go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够与针织纱的种类、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组织无关而使起底部不显眼。通过如下工序编织起底部:在一侧针床(BD)形成一侧基础部(10B)并在另一侧针床(FD)形成另一侧基础部(10F)的工序A;反复进行使用挑半目而形成与一侧基础部(10B)连接的一侧放针线圈(1c)的步骤的工序B;反复进行使用挑半目而形成与另一侧基础部(10F)连接的另一侧放针线圈的步骤的工序C。在工序B、C中作为挑半目的对象的线圈设定为与在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针织物部的线圈正反面相反的线圈。

Description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编织起底部,并以该起底部为起点而编织从起底部分支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横机而编织钩挂于前后相对的针床的起底部,并以该起底部为起点而编织前后相对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例如可举出专利文献1记载的方法。专利文献1中,最初编织一侧线圈和另一侧线圈后,通过反复进行以下的编织而编织起底部。
·在相比一侧线圈靠起底部的形成方向侧,编织与该一侧线圈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并在通过一侧线圈的移动而形成的空针形成一侧放针线圈。
·在相比另一侧线圈靠起底部的形成方向侧,编织与该另一侧线圈接续的新的另一侧线圈,在通过另一侧线圈的移动而形成的空针形成另一侧放针线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0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能够编织与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自然地连接的不显眼的起底部。但是,根据使用的针织纱的种类、两针织物部的编织组织,有时起底部变得起伏,起底部会显眼。该现象特别是在将针织物部作为罗纹组织的情况下显著。这是因为,与容易收缩的罗纹组织相比,起底部难以收缩,在针织物部的收缩量和起底部的收缩量之间产生差异。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与针织纱的种类、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组织无关而能够使起底部不显眼。
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彼此相对的一侧针床和另一侧针床、及向这些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给纱构件的横机,编织钩挂于两针床的起底部,并以该起底部为起点而编织前后相对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包括如下工序:
工序A,在所述一侧针床形成与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宽度相同的一侧基础部,并且在所述另一侧针床形成与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宽度相同且由与所述一侧基础部的各线圈连接的线圈构成的另一侧基础部;
工序B,反复进行从所述一侧基础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起依次在所述一侧针床形成与所述一侧基础部的线圈连接的一侧放针线圈的步骤;
工序C,反复进行从所述另一侧基础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起依次在所述另一侧针床形成与所述另一侧基础部的线圈连接的另一侧放针线圈的步骤,从而完成所述起底部;及
工序D,在由所述起底部中的多个所述一侧放针线圈构成的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编织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并且在由多个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构成的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编织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
在所述工序B中,反复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b1,编织在所述一侧基础部的端部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第一线圈;
工序b2,对所述第一线圈进行挑半目,形成从所述第一线圈引出的第一新线圈;及
工序b3,使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新线圈中的任一方的线圈与所述一侧基础部中的相邻于所述端部线圈的相邻线圈重叠而将该重叠线圈规定为新的端部线圈,并且将另一方的线圈规定为所述一侧放针线圈,
在所述工序C中,反复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c1,编织在所述另一侧基础部的端部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第二线圈;
工序c2,对所述第二线圈进行挑半目,形成从所述第二线圈引出的第二新线圈;及
工序c3,使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二新线圈中的任一方的线圈与所述另一侧基础部中的相邻于所述端部线圈的相邻线圈重叠而将该重叠线圈规定为新的端部线圈,并且将另一方的线圈规定为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
其中,设在所述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工序b1的所述第一线圈作为反面线圈,
设在所述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工序b1的所述第一线圈作为正面线圈,
设在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工序c1的所述第二线圈作为反面线圈,
设在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工序c1的所述第二线圈作为正面线圈。
在此处,正面线圈是在从一侧针床侧(另一侧针床侧)观察时从另一侧针床侧(一侧针床侧)朝向一侧针床侧(另一侧针床侧)从旧线圈引出的线圈。另外,反面线圈是向与正面线圈相反的方向引出的线圈。另外,工序A的两基础部的线圈可以是成圈也可以是挂圈。
作为本发明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
将在所述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作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b3中,使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相邻线圈重叠,将所述第一新线圈规定为所述一侧放针线圈,
将在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作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c3中,使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相邻线圈重叠,将所述第二新线圈规定为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
作为本发明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
将在所述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作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b3中,使所述第一新线圈与所述相邻线圈重叠,将所述第一线圈规定为所述一侧放针线圈,
将在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作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c3中,使所述第二新线圈与所述相邻线圈重叠,将所述第二线圈规定为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
作为本发明的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
在所述工序A中,在所述一侧针床和所述另一侧针床上交替地形成线圈,从而编织所述一侧基础部和所述另一侧基础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通过分别将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各线圈设为正面线圈还是反面线圈,而决定将构成起底部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作为正面线圈还是反面线圈。由此,能够编织具备追随针织物部的收缩或变形的起底部的针织物。在具备这样的起底部的针织物中,起底部追随针织物部的收缩或变形,因此能够使起底部不显眼。
另外,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通过挑半目而形成作为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编织的起点的放针线圈,因此,成为起底部的线圈密实的状态,在起底部难以空出孔,起底部的美观性良好。
而且,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最初形成前后相连的一侧基础部和另一侧基础部,决定前后的基础部的间隔。因此,难以在起底部的各线圈的间隔产生偏差,各线圈的形成状态容易变得均匀,因此能够漂亮地完成起底部。
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与放针线圈接续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将通过挑半目形成的新线圈作为放针线圈,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起底部的美观性。
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与放针线圈接续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将引出新线圈的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设为放针线圈,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起底部的美观性。
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通过交替地编织构成两基础部的线圈,能够高效地形成两基础部。另外,两基础部的编织条件一致,因此起底部得以漂亮地完成。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物(裙子)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步骤的编织工序第一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步骤的编织工序第二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步骤的编织工序第三图。
【标号说明】
1,4 第一线圈 8,11 第二线圈
2,5 第一新线圈 9,12 第二新线圈
3,6,10,13 重叠线圈
7,14 终端线圈
1a,1d 端部线圈 1B、1e 相邻线圈
1c 一侧放针线圈 1f 另一侧放针线圈
100 裙子(针织物)
101 起底部
102 编织结束部
10B一侧基础部 10F 另一侧基础部
20B 后侧针织物部(一侧针织物部) 20F 前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
50B 第一线圈列 50F 第二线圈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中,对于编织图1所示的裙子(针织物)100的例子进行说明。该裙子100通过将前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一侧针织物部)20B连接成筒状而形成,其起底部101和编织结束部102都设定在裙子100的侧方。即,该裙子100通过从其侧方起底,朝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进行编织,在相反侧的侧方结束编织而得到。特别是在起底部101与两针织物部20F、20B的边界处,两针织物部20F、20B的收缩、变形变得不稳定,起底部101容易显眼。通过使起底部101不显眼,裙子100的商品价值提升。在此处,作为形成本例的起底部101的对象的针织物不限定为穿的衣服,也可以是例如提包等的小物件、家具的罩等产业材料。
以下,基于图2~4所示的编织工序图对于裙子100中的特别是起底部101的编织方法进行说明。裙子100的编织所使用的横机是具有两组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针床的四针床横机。横机也可以是两针床横机,在此情况下,可以在相邻的线圈之间进行设置有空针的抽针编织。
图2~4的小栏中记载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位于小栏的右边的大栏中,示出了各编织工序中的编织的形态。大栏内的黑点表示织针,倒三角形符号表示给纱构件,栏外的大写字母表示织针的位置。大栏内的圆圈符号表示正面线圈,菱形符号表示反面线圈,双层符号表示重叠线圈,涂黑的符号表示在该编织工序中编织的线圈。
本例中,以在起底部101的纵行方向上接续而编织1×1的罗纹组织的针织物部20B、20F(参照图1)为前提,编织起底部101。具体而言,以在BD(FD)的织针A、C、E上编织后侧针织物部20B(前侧针织物部20F)的正面线圈,并在BD(FD)的织针B、D、F上编织后侧针织物部20B(前侧针织物部20F)的反面线圈为前提而编织起底部101。
图2的S1中,在下部后针床(为一侧针床,以下记为BD)的织针A~F和下部前针床(为另一侧针床,以下记为FD)的织针A~F上交替地形成线圈(相当于工序A)。本例中,在空针上钩挂针织纱,因此形成由挂圈构成的两基础部10B、10F。也可以利用分离横列线在织针A~F形成挂圈后形成两基础部10B、10F,在该情况下,形成由成圈构成的两基础部10B、10F。
在此处,在BD和FD上交替地编织线圈而形成两基础部10B、10F的情况在编织效率上是有利的,但也能够利用其他的方法形成两基础部10B、10F。例如,也可以在BD或FD上形成分离横列线的挂圈,对于该挂圈编织成圈,进一步对成圈进行挑半目,由此形成两基础部10B、10F。
S2中,使给纱构件向右方向RS移动,在BD的织针F~A上编织成圈。该S2是由于通过难以移圈的挂圈构成一侧基础部10B而进行的编织,在一侧基础部10B由成圈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进行。即,该S2是辅助性的编织,S2的新编织的成圈可以认为是在一侧基础部10B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基础部10B。从编织效率考虑,S2中在一侧基础部10B的全部的挂圈上一次性编织成圈,但也可以在作为S3以后的编织的对象的挂圈上逐一编织成圈。
S3以后,反复进行从一侧基础部10B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右方向RS的端部起依次在一侧针床BD形成与一侧基础部10B的线圈连接的一侧放针线圈1c(S6等)的步骤(相当于工序B)。
S3中,使BD的织针A上钩挂的一侧基础部10B的端部线圈1a(参照S2)向上部前针床(为另一侧针床,以下记为FU)的织针A移动。然后,使给纱构件向左方向LS移动,编织在端部线圈1a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第一线圈1(相当于工序b1)。第一线圈1在FU上编织,因此从BD侧观察成为反面线圈。
S4中,使第一线圈1暂时向BD的织针A返回。并且,S5中,对第一线圈1进行挑半目,形成从第一线圈1引出的第一新线圈2(相当于工序b2)。通过对第一线圈1进行挑半目,作为旧线圈的第一线圈1向FU的织针A移动,作为从该第一线圈1引出的线圈的第一新线圈2形成于BD的织针A。
在此处,S4的第一线圈1的移动是由于无法对于钩挂于上部的针床的线圈进行挑半目而进行的。这仅仅是横机的机构上的问题,如果是能够对上部的针床的线圈进行挑半目的横机,则不需要进行S4。
S6中,使第一线圈1和第一新线圈2中的任一方的线圈与一侧基础部10B的相邻线圈1b重叠而将该重叠线圈3规定为新的端部线圈1a,并且将另一方的线圈规定为一侧放针线圈1c(工序b3)。相邻线圈1b是一侧基础部10B的线圈中的在S2的时间点与端部线圈1a相邻的线圈。本例中,使第一线圈1向BD的织针B移动而形成重叠线圈3,第一新线圈2钩挂于BD的织针A而作为一侧放针线圈1c。
在此处,也能够不同于S6,使S5的第一新线圈2与相邻线圈1b重叠,使第一线圈1向BD的织针A移动而规定为一侧放针线圈1c。但是,由于预定将在一侧放针线圈1c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针织物部20B(图1)的线圈作为1×1的罗纹组织的正面线圈,因此,如图2的S6所示那样进行编织的方式使得起底部101(图1)漂亮地完成。另外,本例中,使第一线圈1重叠在相邻线圈1b之上,第一线圈1配置在裙子100(图1)的内侧,但也可以使S5的相邻线圈1b从BD的织针B向其他织针退避,使第一线圈1向BD的织针B移动,使相邻线圈1b重叠在该第一线圈1之上。也存在通过第一线圈1和相邻线圈1b的重叠方式而使起底部101的完成品漂亮的情况。
S7中,编织在新的端部线圈1a(重叠线圈3)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第一线圈4(第二次的工序b1)。第一线圈4在BD上编织,因此从BD侧观察成为正面线圈。
S8中,在第一线圈4上进行挑半目(第二次的工序b2)。通过该挑半目,第一线圈4向FU的织针B移动,作为从该第一线圈4引出的线圈的第一新线圈5在BD的织针B上形成。
S9中,使第一新线圈5与钩挂于BD的织针C的相邻线圈1b重叠而将该重叠线圈6规定为新的端部线圈1a,S10中,使第一线圈4向BD的织针B移动,将该第一线圈4规定为一侧放针线圈1c(第二次的工序b3)。
在此处,也能够使第一线圈4与相邻线圈1b重叠,将第一新线圈5规定为一侧放针线圈1c。但是,由于预定将在BD的织针B上形成的一侧放针线圈1c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针织物部20B(图1)的线圈作为1×1的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因此如S9、S10所示的那样进行编织的方式使得起底部101(图1)漂亮地完成。
以后,交替地反复进行S3~S6的编织和S7~S10的编织。图3的S11中示出在一侧基础部10B(图2)的最后的线圈上形成了重叠线圈3的状态。
S12中,使给纱构件向左方向LS移动,编织在S11的重叠线圈3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终端线圈7后,使给纱构件反转而在FD的织针F~A上编织成圈,形成在另一侧基础部10F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一侧基础部10F。终端线圈7可以看作是最后的一侧放针线圈1c。新的另一侧基础部10F也可以使用与S11不同的给纱构件进行编织。另外,也可以不同于S12,而在作为S13以后的编织的对象的挂圈上逐一编织成圈。
在此处,也可以对终端线圈7进一步进行挑半目。该情况下,可以将从终端线圈7引出的线圈作为最后的一侧放针线圈1c,通过挑半目而移动到FU的织针F的终端线圈7与其附近的织针(例如FD的织针F等)的线圈重叠。
S13以后,反复进行从另一侧基础部10F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右方向RS的端部起依次在FD形成与另一侧基础部10F的线圈连接的另一侧放针线圈1f(S20等)的步骤(相当于工序C)。当然,也可以从另一侧基础部10F的编织宽度方向的左方向LS的端部起依次开始另一侧放针线圈1f的形成。
S13中,使钩挂于FD的织针A的另一侧基础部10F的端部线圈1d(参照S12)向上部后针床(为一侧针床,以下记为BU)的织针A移动。然后,使给纱构件向左方向LS移动,编织在端部线圈1d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第二线圈8(相当于工序c1)。第二线圈8在BU上编织,因此从FD侧观察成为反面线圈。
S14中,使第二线圈8暂时向FD的织针A返回。并且,S15中,对第二线圈8进行挑半目,形成从第二线圈8引出的第二新线圈9(相当于工序c2)。通过对第二线圈8进行挑半目,作为旧线圈的第二线圈8向BU的织针A移动,作为从该第二线圈8引出的新线圈的第二新线圈9形成于FD的织针A。
S16中,使第二线圈8和第二新线圈9中的任一方的线圈与另一侧基础部10F的相邻线圈1e重叠而将该重叠线圈10规定为新的端部线圈1d,并且将另一方的线圈规定为另一侧放针线圈1f(工序c3)。相邻线圈1e是另一侧基础部10F的线圈中的在S12的时间点与端部线圈1d相邻的线圈。本例中,使第二线圈8向FD的织针B移动而形成重叠线圈10,第二新线圈9钩挂于FD的织针A而作为另一侧放针线圈1f。在此处,第二线圈8与相邻线圈1e的重叠方式也可以与S16的重叠方式相反。
S17中,编织在新的端部线圈1d(重叠线圈10)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第二线圈11(第二次的工序c1)。第二线圈11在FD上编织,因此从FD侧观察成为正面线圈。
S18中,对第二线圈11进行挑半目(第二次的工序c2)。通过该挑半目,第二线圈11向BU的织针B移动,作为从该第二线圈11引出的新线圈的第二新线圈12形成于FD的织针B。
S19中,使第二新线圈12与钩挂于FD的织针C的相邻线圈1e重叠而将该重叠线圈13规定为新的端部线圈1d,S20中,使第二线圈11向FD的织针B移动,将该第二线圈11规定为另一侧放针线圈1f(第二次的工序c3)。
以后,交替地反复进行S13~S16的编织和S17~S20的编织。图4的S21中,示出在另一侧基础部10F(图3)的最后的线圈上形成了重叠线圈10的状态。S22中,使给纱构件向左方向LS移动,编织在最后的重叠线圈10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终端线圈14,完成起底部101。终端线圈14能够看作是最后的另一侧放针线圈1f。也可以对该终端线圈14进一步进行挑半目。该情况下,可以将通过挑半目而形成的新线圈作为最后的另一侧放针线圈1f,通过挑半目而移动到BU的织针F的终端线圈14与其附近的织针(例如BD的织针F等)的线圈重叠。
起底部101完成后,以该起底部101为编织的起点而编织一侧针织物部20B和另一侧针织物部20F(相当于工序D)。具体而言,S23中,将构成第一线圈列50B的多个一侧放针线圈1c分配到BD和FU后,在第一线圈列50B的纵行方向上接续而编织1×1的罗纹组织的一侧针织物部20B。S24中,将构成第二线圈列50F的多个另一侧放针线圈1f分配到FD和BU后,在第二线圈列50F的纵行方向上接续而编织1×1的罗纹组织的另一侧针织物部20F。本例的针织物(裙子)100中,一侧针织物部20B与另一侧针织物部20F不在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连接,因此在S24中使用的给纱构件与在S23中使用的给纱构件为不同的部件。在编织两针织物部20B、20F连接成筒状的针织物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个给纱构件而连续地编织两针织物部20B、20F。
如以上说明,通过挑半目形成作为图4所示的一侧针织物部20B和另一侧针织物部20F的编织的起点的一侧放针线圈1c(图2)和另一侧放针线圈1f(图3),由此成为起底部101的线圈密实的状态,在起底部101难以空出孔,使得起底部101的美观性良好。
另外,本例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以满足以下的条件的方式编织起底部101,由此能够编织追随针织物部20B、20F的收缩或变形的起底部101。在具备这样的起底部101的针织物100(图1)中,起底部101追随针织物部20B、20F的收缩,因此能够使起底部101不显眼。
·将在一侧放针线圈1c(图4的S2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针织物部20B的线圈作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图4的S23),与该一侧放针线圈1c的形成相关的工序b1的第一线圈1作为反面线圈(图2的S3)。
·将在一侧放针线圈1c(图4的S2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针织物部20B的线圈作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图4的S23),与该一侧放针线圈1c的形成相关的工序b1的第一线圈4作为正面线圈(图2的S7)。
·将在另一侧放针线圈1f(图4的S2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另一侧针织物部20F的线圈作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图4的S24),与该另一侧放针线圈1f的形成相关的工序c1的第二线圈8作为反面线圈(图3的S13)。
·将在另一侧放针线圈1f(图4的S22)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另一侧针织物部20F的线圈作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图4的S24),与该另一侧放针线圈1f的形成相关的工序c1的第二线圈11作为正面线圈(图3的S17)。
而且,本例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如图2的S2所示,最初形成前后连接的一侧基础部10B和另一侧基础部10F,决定前后的基础部10B、10F间的间隔。因此,难以在起底部101的各线圈的间隔产生偏差,各线圈的形成状态容易变得均匀,因此能够漂亮地完成起底部101。
<变形例>
编织实施方式1的起底部101的给纱构件也可以是具有多个给纱口的添纱导纱器等。此外,针织物部20B、20F也可以为1×1以外的罗纹组织,例如1×2或2×2的罗纹组织,也可以为平针组织。此外,也能够将任一方的针织物部20B(20F)作为平针组织,将另一方的针织物部20F(20B)作为罗纹组织。这种编织在希望在针织物的正面侧和反面侧变更设计的情况下有效。另外,如果以将一侧针织物部20B和另一侧针织物部20F的两端部连接的方式编织,则能够编织以起底部101为底的提包那样的袋状针织物。

Claims (4)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彼此相对的一侧针床和另一侧针床、及向这些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给纱构件的横机,编织钩挂于两针床的起底部,并以该起底部为起点而编织前后相对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包括如下工序:
工序A,在所述一侧针床形成与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宽度相同的一侧基础部,并且在所述另一侧针床形成与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宽度相同且由与所述一侧基础部的各线圈连接的线圈构成的另一侧基础部;
工序B,反复进行从所述一侧基础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起依次在所述一侧针床形成与所述一侧基础部的线圈连接的一侧放针线圈的步骤;
工序C,反复进行从所述另一侧基础部的编织宽度方向的端部起依次在所述另一侧针床形成与所述另一侧基础部的线圈连接的另一侧放针线圈的步骤,从而完成所述起底部;及
工序D,在由所述起底部中的多个所述一侧放针线圈构成的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编织所述一侧针织物部,并且在由多个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构成的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编织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
在所述工序B中,反复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b1,编织在所述一侧基础部的端部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第一线圈;
工序b2,对所述第一线圈进行挑半目,形成从所述第一线圈引出的第一新线圈;及
工序b3,使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新线圈中的任一方的线圈与所述一侧基础部中的相邻于所述端部线圈的相邻线圈重叠而将该重叠线圈规定为新的端部线圈,并且将另一方的线圈规定为所述一侧放针线圈,
在所述工序C中,反复进行如下工序:
工序c1,编织在所述另一侧基础部的端部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第二线圈;
工序c2,对所述第二线圈进行挑半目,形成从所述第二线圈引出的第二新线圈;及
工序c3,使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二新线圈中的任一方的线圈与所述另一侧基础部中的相邻于所述端部线圈的相邻线圈重叠而将该重叠线圈规定为新的端部线圈,并且将另一方的线圈规定为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
其中,设在所述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工序b1的所述第一线圈作为反面线圈,
设在所述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工序b1的所述第一线圈作为正面线圈,
设在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工序c1的所述第二线圈作为反面线圈,
设在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将所述工序c1的所述第二线圈作为正面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将在所述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作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b3中,使所述第一线圈与所述相邻线圈重叠,将所述第一新线圈规定为所述一侧放针线圈,
将在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作为正面线圈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c3中,使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相邻线圈重叠,将所述第二新线圈规定为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将在所述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作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b3中,使所述第一新线圈与所述相邻线圈重叠,将所述第一线圈规定为所述一侧放针线圈,
将在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所述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作为反面线圈的情况下,在所述工序c3中,使所述第二新线圈与所述相邻线圈重叠,将所述第二线圈规定为所述另一侧放针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A中,在所述一侧针床和所述另一侧针床上交替地形成线圈,从而编织所述一侧基础部和所述另一侧基础部。
CN201811592622.2A 2017-12-21 2018-12-20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43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5465A JP6932076B2 (ja) 2017-12-21 2017-12-21 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17-245465 2017-1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3962A CN109943962A (zh) 2019-06-28
CN109943962B true CN109943962B (zh) 2020-08-25

Family

ID=66768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9262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43962B (zh) 2017-12-21 2018-12-20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32076B2 (zh)
KR (1) KR102168787B1 (zh)
CN (1) CN109943962B (zh)
DE (1) DE1020182222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73418B (zh) * 2021-03-05 2022-05-10 江南大学 一种控制筒状织物边缘线圈大小均匀的编织方法
CN114541016B (zh) * 2022-02-26 2023-01-31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一种全成型正反针结构起底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008A (zh) * 2011-01-28 2012-08-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965802A (zh) * 2011-09-01 2013-03-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JP2014201850A (ja) * 2013-04-03 2014-10-2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分岐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
JP2015105455A (ja) * 2013-12-02 2015-06-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引き返し編成方法
CN105143537A (zh) * 2013-04-23 2015-12-0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7460615A (zh) * 2016-06-06 2017-12-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54235B1 (ko) 1998-11-10 2006-0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마세이키 세이사쿠쇼 입체성형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TW480299B (en) 2000-01-26 2002-03-21 Shima Seiki Mfg Method of knitting neck portion of knit wear by weft knitting machine and the knit wear
JP2012251262A (ja) 2011-06-03 2012-12-20 Shima Seiki Mfg Ltd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JP5736250B2 (ja) * 2011-06-28 2015-06-1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008A (zh) * 2011-01-28 2012-08-01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965802A (zh) * 2011-09-01 2013-03-13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JP2014201850A (ja) * 2013-04-03 2014-10-2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分岐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5143537A (zh) * 2013-04-23 2015-12-0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2015105455A (ja) * 2013-12-02 2015-06-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引き返し編成方法
CN107460615A (zh) * 2016-06-06 2017-12-1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3962A (zh) 2019-06-28
KR20190075825A (ko) 2019-07-01
KR102168787B1 (ko) 2020-10-22
JP6932076B2 (ja) 2021-09-08
DE102018222205A1 (de) 2019-06-27
JP2019112735A (ja) 2019-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8276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4164737B (zh)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EP2157219B1 (en) Knitting method for knitted fabric and knitted fabric
CN108532104B (zh) 一种单面与1×1罗纹叠层的3d针织物编织方法
CN10692999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P0839940A2 (en) A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2 x 1 rib stitch
CN10345183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9943962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EP2366820B1 (en) Knitting method of V-neck peak and knitwear having V-neck
KR100854959B1 (ko) 횡편기로 편성되는 칼라를 부착한 니트웨어 및 그 편성방법
EP2450479B1 (en) Knitted fabric with pocket,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JPH02229248A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02965802A (zh)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WO2017174101A1 (en) Method for knitting a collar of a garment on a knitting machine
CN102292486B (zh) 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领口部的筒状针织物
EP1211341B1 (en) Welt-seaming method excellent in stretchability
CN102995267B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EP2180093B1 (en) Cylindrical fabric knitting method
CN103361863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96582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US6079232A (en) Widening method
CN108930090B (zh)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09208161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619008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6738791B2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