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1813B - 转印用具 - Google Patents

转印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1813B
CN109941813B CN201811484715.3A CN201811484715A CN109941813B CN 109941813 B CN109941813 B CN 109941813B CN 201811484715 A CN201811484715 A CN 201811484715A CN 109941813 B CN109941813 B CN 1099418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tool
transfer
outer case
use stat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847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41813A (zh
Inventor
甲斐启二
河井重博
山本尚
荒木洋平
岛秀人
福井哲也
佐藤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u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ku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ku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ku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41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18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418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18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dhesive Tape Dispens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转印用具,抑制在不使用转印用具时灰尘和/或尘埃侵入到覆盖转印用具主体的外壳体内的情形。构成如下的转印用具,具备:具备用于将转印物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头的转印用具主体(1)、和收容转印用具主体(1)的外壳体(2),所述转印用具通过使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相对移动,能够取得转印用具主体(1)被外壳体(2)覆盖的非使用状态和转印用具主体(1)的至少转印头在外壳体(2)外露出的使用状态,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具备罩(14),所述罩(14)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形成于所述外壳体(2)与转印用具主体(1)之间的空隙而遮断经由该空隙从外部与所述转印头接触,该罩(14)与所述相对移动联动地开闭。

Description

转印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粘接剂、修正带、颜料等转印物转印到纸面及其他的转印对象面的转印用具。
背景技术
这种转印用具具备:放出卷轴,所述放出卷轴放出附着有转印物的转印带;转印头,所述转印头卷绕有从放出卷轴放出的转印带;以及卷取卷轴,所述卷取卷轴卷取经由转印头后的转印带,这种转印用具通过将转印头对转印对象面按压,从而能够将转印物从转印带转印到转印对象面。
存在具有放出卷轴、转印头及卷取卷轴的转印用具主体在非使用时被收容在外壳体的情况。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转印用具中,外壳体(“壳体保持件(英文:caseholder)2”)能够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相对地旋转移动,在使用时使外壳体向正方向旋转而使转印用具主体及转印头露出,并且在非使用时使外壳体向反方向旋转而将转印用具主体收纳在外壳体内。
但是,即使利用外壳体覆盖了转印用具主体,外壳体也会以使转印用具主体的包含转印头的顶端部露出的方式开口,能够通过该开口从外壳体的外部与转印头接触。因此,有可能在不使用转印用具时灰尘和/或尘埃会侵入到外壳体的内部,而附着于转印头和/或转印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707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要抑制在不使用转印用具时灰尘和/或尘埃侵入到外壳体内的情形。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构成如下的转印用具,所述转印用具具备:具备用于将转印物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头的转印用具主体、和收容转印用具主体的外壳体,所述转印用具通过使外壳体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相对移动,能够取得转印用具主体被外壳体覆盖的非使用状态和转印用具主体的至少转印头在外壳体外露出的使用状态,其中,所述转印用具主体具备罩,所述罩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形成于所述外壳体与转印用具主体之间的空隙而遮断经由该空隙从外部与所述转印头接触,该罩与所述相对移动联动地开闭。
所述相对移动例如是所述外壳体相对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旋转移动。优选的是,所述罩以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该情况下的转印用具具备将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旋转移动变换为所述罩的滑动移动的变换机构。
所述变换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侧的齿、设置在所述罩侧的齿、以及与双方的齿啮合的齿轮,齿轮与外壳体和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旋转移动联动地旋转来驱动罩而引起该罩滑动移动,若构成为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齿轮与所述某一齿不啮合,则即使在使用状态下外力施加于罩,也不会导致转印用具的构成构件的破损和/或机构的动作不良。
另外,若所述变换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侧的齿、设置在所述罩侧的齿、以及与双方的齿啮合的齿轮,齿轮与外壳体和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旋转移动联动地旋转来驱动罩而引起该罩滑动移动,所述齿轮具有:第一齿轮要素,所述第一齿轮要素与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侧的齿啮合;第二齿轮要素,所述第二齿轮要素与设置在所述罩侧的齿啮合;以及离合器,所述离合器介于所述第一齿轮要素与所述第二齿轮要素之间并使两者的旋转联动,并且在作用了过大的转矩的情况下容许第二齿轮要素相对于第一齿轮要素的相对旋转,则在过大的外力施加于罩等情况下,由于能够在第一齿轮要素与第二齿轮要素之间抑制转矩的传递,因此能够防止转印用具的构成构件的破损和/或机构的动作不良。
所述变换机构使所述罩从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所述空隙的关闭位置滑动移动至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妨碍所述转印头与转印对象面的抵接的打开位置。
存在所述外壳体及所述转印用具主体能够取得从所述非使用状态相对旋转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第一使用状态和从第一使用状态进一步向同一方向相对旋转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第二使用状态的情况。该情况下的变换机构使所述罩在从所述非使用状态到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之间滑动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不使用转印用具时灰尘和/或尘埃侵入到覆盖转印用具主体的外壳体内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操作按钮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使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外壳体旋转而使转印头露出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使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外壳体旋转而成为第一使用状态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使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外壳体旋转而成为第二使用状态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将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外壳体展开后的状况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从基部取下了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替换部的状况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外壳体的铰接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外壳体的铰接件的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外壳体的铰接件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转印用具主体及第一壳体构件的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第一壳体构件、罩以及变换机构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第一壳体构件、罩以及变换机构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第一壳体构件、罩以及变换机构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第一壳体构件、罩以及变换机构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变换机构的齿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的变换机构的齿轮的俯视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之一的转印用具的立体图。
图19是示出该变形例的转印用具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该变形例的转印用具的转印用具主体的框架及外壳体的俯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转印用具主体
11...基部
12...替换部
14...罩
125...转印头
126...转印带
2...外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至图1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具备转印用具主体1和外壳体2而成,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具备用于将例如粘接剂、修正带、颜料等转印物从转印带126转印到纸面及其他的转印对象面的转印头125,所述外壳体2安装于转印用具主体1并覆盖该转印用具主体1。并且,通过使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相对地旋转移动,从而能够取得如图1及图2所示那样转印用具主体1及转印头125被收纳在外壳体2内的非使用状态、和如图4及图5所示那样转印用具主体1的转印头125在外壳体2外露出的使用状态。
如图6、图7及图11所示,转印用具主体1具备:放出卷轴124,所述放出卷轴124放出附着有应被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物(即,支承着转印物)的转印带126;转印头125,所述转印头125卷绕从放出卷轴124放出的转印带126;卷取卷轴123,所述卷取卷轴123卷取经由转印头125后的转印带126;以及齿轮传动机构113,所述齿轮传动机构113使放出卷轴124的旋转与卷取卷轴123的旋转联动。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时,在成为转印头125在外壳体2的外部露出的使用状态之后,把持外壳体2的把持部,一边对转印对象面按压转印头125,一边使转印用具相对于转印对象面相对地移位。这样一来,能够将附着于卷取卷轴123所放出的转印带126的外表面的转印物从转印带126转印到转印对象面。剥离并去除了转印物的使用完的转印带126被卷绕于卷取卷轴123。
外壳体2呈以第一壳体构件21以及第二壳体构件22为要素的对开构造(日文:半割構造)。外壳体2在沿着放出卷轴124以及卷取卷轴123的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观察的俯视时具有基端侧为圆形且随着朝向顶端侧逐渐变细的大致泪滴状的外形。该基端侧的圆弧状的轮廓的中心成为该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外壳体2绕与放出卷轴124及卷取卷轴123的旋转轴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轴进行正反旋转。
第一壳体构件21是具有俯视时呈大致泪滴状的底壁211、和从底壁211的外周缘立起的周壁212的树脂一体成形品。并且,第二壳体构件22是具有俯视时呈大致泪滴状并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相对的顶壁221、和从顶壁221的外周缘下垂并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周壁对接的周壁222的树脂一体成形品。位于外壳体2的基端侧的底壁211及顶壁221成为使用转印用具的使用者能够把持的把持部。
外壳体2的周壁212、222不遍及该外壳体2的整周地连续,而一部分被切掉。具体而言,从外壳体2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呈直线地延伸的一方的侧边、以及外壳体2的呈部分圆筒状的基端侧的外周、另一方的侧边附近为止的区域开口。该开口部23成为使外壳体2的内部空间与外侧连通、并且用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包括转印头125的顶端侧出入的出入口。
周壁212、222的没有被切掉的部分成为从外侧遮蔽外壳体2的内部空间的闭塞部。闭塞部包括外壳体2的顶端部位、以及从外壳体2的顶端侧朝向基端侧呈直线地延伸的另一方的侧边。在此基础上,在该呈直线状地扩张的部位附设有将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2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的铰接件24。
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绕与外壳体2的另一方的侧边所延伸的方向(闭塞部扩张的方向)大致平行的轴转动。并且,能够采取如图1至图5所示那样两个壳体构件21、22重合而成为外壳体2关闭的状态的闭合姿势、和如图6及图7所示那样两个壳体构件21、22分离而成为外壳体2打开的状态的展开姿势。旋转轴的方向与放出卷轴124以及卷取卷轴123的旋转轴的方向大致垂直。在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采取展开姿势时,在俯视时转印用具主体1的大致整个区域不被外壳体2覆盖而露出。
本实施方式中的铰接件24是与第一壳体构件21以及第二壳体构件22分别分体的树脂成形品。如图8至图10所示,铰接件24具有固定于构成第一壳体构件21中的闭塞部的周壁212的第一安装部241、固定于构成第二壳体构件22中的闭塞部的周壁222的第二安装部242、将上述一对安装部241、242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的连结部243、以及与连结部243不同地横跨两个安装部241、242地设置且对两个安装部241、242进行弹性施力的弹簧部244。
在外壳体2采取闭合姿势时,第一壳体构件21的周壁212与第二壳体构件22的周壁222相互成为大致共面,因此,铰接件24的第一安装部241和第二安装部242相互成为大致共面。此时,如图8及图9所示,连结部243呈朝向外壳体2的外侧突出那样的弯曲形状。反之,在外壳体2采取展开姿势时,第一壳体构件21的周壁212与第二壳体构件22的周壁222以形成优角的方式扩开,因此,铰接件24的第一安装部241与第二安装部242以形成优角的方式扩开。此时,如图10所示,连结部243呈朝向外壳体2的内侧突出那样的弯曲形状。
铰接件24的各安装部241、242安装于第一壳体构件21以及第二壳体构件22各自的周壁212、222的内侧。如图2及图5所示,铰接件24(的安装部241、242、连结部243以及弹簧部244)不比外壳体2的周壁212、222的外侧面向外侧突出。
若第二壳体构件22比闭合姿势与展开姿势之间的止点(日文:思案点)接近第一壳体构件21,则铰接件24的弹簧部244对第二壳体构件22朝向闭合姿势或其附近(即,向关闭外壳体2的方向)弹性施力。与此相对,若第二壳体构件22比止点远离第一壳体构件21,则弹簧部244对第二壳体构件22朝向展开姿势或其附近(即,向打开外壳体2的方向)弹性施力。这样,铰接件24起到作为卡扣铰接件的作用。
在使第二安装部242相对于第一安装部241转动的过程中,换言之,在使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转动的过程中,连结部243的突出方向从外壳体2的外侧向内侧变化,或者相反地从外壳体2的内侧向外侧变化。连结部243的突出方向发生变化的附近是外壳体2的闭合姿势与展开姿势的中间的止点。
转印用具主体1将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的基部11、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基部11并且保持转印带126的替换部12作为要素。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中,在更换转印带126而补给转印物时,仅更换替换部12,不更换基部11。
如图7所示,替换部12将卷绕转印带126的放出卷轴124及卷取卷轴123、以及转印头125支承于一体的框架120而成。基部11使齿轮传动机构113、罩(或者遮板)14、以及操作构件15支承于一体的框架110而成,所述齿轮传动机构113使放出卷轴124与卷取卷轴123联动,所述罩(或者遮板)14用于在不使用转印用具时保护转印头125及转印带126免受污损,所述操作构件15在使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旋转移动时被按压操作。
转印用具主体1的外壳呈以替换部12的框架120及基部11的框架110为要素的对开构造。如图6所示,转印用具主体1的外壳在俯视时具有基端侧为圆形且随着朝向顶端侧逐渐变细的大致泪滴状的外形。该基端侧的圆弧状的轮廓的中心成为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
基部11的框架110是具有俯视时呈大致泪滴状的底壁111、和从底壁111的外周缘立起的周壁112的树脂一体成形品。并且,替换部12的框架120是具有俯视时呈大致泪滴状并与基部11的底壁111相对的顶壁121、和从顶壁121的外周缘下垂并与基部11的周壁112对接的周壁122的树脂一体成形品。
转印用具主体1的外壳的周壁112、122不遍及该转印用具主体1的整周地连续,而一部分被切掉。尤其是,转印用具主体1的顶端侧及从该顶端侧朝向基端侧呈直线地延伸的一方的侧边的部分开口。在该开口部13配置罩14。由替换部12的框架120支承的转印头125位于比转印用具主体1的外壳的顶端侧靠前方处。
如上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替换部12相对于基部11装卸自如。具体而言,如图7及图11所示,将从替换部12的框架120的顶壁121朝向基部11突出的卡合片127插入并卡合于在基部11的框架110设置的被卡合部115,并且将从基部11的框架底壁111朝向替换部12屹立的卡合片114插入并卡合于在替换部12的框架120设置的被卡合部128。而且,通过将设置于基部11的框架110的支轴116、117嵌入于支承在替换部12的框架120上的放出卷轴124及卷取卷轴123的内周,从而能够将替换部12组装于基部11。
在将替换部12安装于基部11时,与卷取卷轴123一体地形成的齿轮1231与配设于基部11的齿轮传动机构113的预定的齿轮1131啮合。齿轮传动机构113在要素中包含相互啮合的多个齿轮,其中的一个1132与放出卷轴124同轴。容许转速差同时传递转矩的滑动离合器(或摩擦离合器)118介于该齿轮1132与嵌入到放出卷轴124的支轴117之间。
在将消费了转印带126后的替换部12更换为新品的替换部12时,在如图6所示那样打开外壳体2而成为展开姿势之后,将替换部12的框架120从基部11的框架110拉开,将卡合片114、127从被卡合部128、115拔出,并且使卷取卷轴123以及放出卷轴124从支轴116、117脱离。其结果是,如图7所示,能够将替换部12从基部11取下。在此基础上,将新品的替换部12安装于基部11,然后再次关闭外壳体2而成为图1至图5所示的闭合姿势即可。
安装到基部11的替换部12的框架120的顶壁121的上表面与采取闭合姿势的外壳体2的第二壳体构件22的顶壁221的下表面抵接或接近。如图6所示,在顶壁121的上表面形成有轴孔1211及长孔1212。轴孔1211位于俯视时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长孔1212俯视时呈与该中心同心的部分圆弧状。卡合突起2211、2212从第二壳体构件22的顶壁221的下表面突出,在使外壳体2的第二壳体构件22成为了闭合姿势时,各卡合突起2211、2212分别插入于轴孔1211以及长孔1212并与它们卡合。卡合突起2211与轴孔1211的卡合、以及卡合突起2212与长孔1212的卡合不会妨碍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
基部11的框架110的底壁111的下表面与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的上表面抵接或接近。如图11所示,在底壁111形成有贯通该底壁111的卡定孔1111。卡定孔1111位于俯视时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并且,卡定突起2111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的上表面突出。卡定突起2111插入于卡定孔1111并与卡定孔1111卡合。在卡定突起2111的顶端部存在向与该卡定突起2111向卡定孔1111的插入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爪2112,该爪2112成为防脱件,暂且插入到卡定孔1111的卡定突起2111不会从卡定孔1111容易地拔出。因此,基部11的底壁111无法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离开。也就是说,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不会从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脱离。另外,卡定突起2111与卡定孔1111的卡合不会妨碍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能够选择性地取得图1及图2所示的非使用状态、图4所示的第一使用状态、以及图5所示的第二使用状态。在非使用状态下,转印用具主体1及转印头125被收容在外壳体2内。而且,支承在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的框架110上的罩14进出至与位于外壳体2的顶端部处的周壁212、222(即,与开口部23的端缘)抵接或极接近的关闭位置。外壳体2的开口部23从外壳体2的基端侧沿着一方的侧边扩张至顶端部附近。由此,在非使用状态下,在外壳体2的顶端部的周壁212、222与转印用具主体1的外壳的周壁112、122之间形成有空隙。但是,罩14进出至位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顶端部处的转印头125的侧方,关闭该空隙,而阻止从外壳体2的外部与转印头125接触。由于罩14的存在,能够抑制在不使用转印用具时灰尘和/或尘埃侵入到外壳体2内而附着于转印头125和/或转印带126的情形。
在第一使用状态及第二使用状态下,转印用具主体1的顶端侧以及转印头125在外壳体2外露出。此时,罩14从转印头125的侧方移位,而退避到不妨碍转印头125与转印对象面的抵接的打开位置。第一使用状态是使外壳体2从非使用状态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相对旋转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状态,第二使用状态是使外壳体2从该第一使用状态进一步向同一方向相对旋转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状态。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中,能够将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保持固定在非使用状态、第一使用状态以及第二使用状态中的某一位置。
详细而言,如图12至图15所示,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基部11的底壁111突出的凸条213。该凸条213围绕着成为俯视时呈与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同心的部分圆弧状的轨道214的区域。而且,通过使位于外侧处的凸条21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朝向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鼓出或突出,从而构成多个保持固定位置215、216、217。
另一方面,在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设置操作构件15,该操作构件15为了实现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保持固定并且解除该保持固定而被操作。操作构件15与从基部11的底壁111的预定部位突出的销119卡合,能够以该销119为中心而相对于基部11相对转动。另外,臂部155从与销119卡合的位置朝向基部11的框架110的基端侧伸长,该臂部155的顶端与框架110的周壁112的内侧面抵接。而且,基部151从与销119卡合的位置朝向基部11的框架110的顶端侧扩张。
在操作构件15的基部151中的、位于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形成的轨道214的正上方的部位,止动突起154朝向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突出。止动突起154贯通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的底壁111,收纳于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形成的轨道214内。通过使该止动突起154与上述的保持固定位置215、216、217中的某一个卡合,从而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的框架110)的相对旋转移动被抑制,也就是说,外壳体2被保持固定在非使用状态、第一使用状态以及第二使用状态中的某一位置。图12示出非使用状态,图14示出第一使用状态,图15示出第二使用状态。
基部151的一部分成为被使用者的手进行按下操作的按下按钮152、153。按下按钮152、153从预先形成在转印用具主体1的外壳的周壁112、122上的窗161、162朝向转印用具主体1的外侧露出。但是,两个按下按钮152、153均不限于在使用者的手指够到的位置露出。在图2及图12所示的非使用状态下,按下按钮152经由外壳体2的开口部23露出,另一方面,按下按钮153被外壳体2的周壁212、222(的呈直线状地扩张的部位)遮挡,难以用使用者的手指触碰到该按钮。与此相对,在图14及图15所示的使用状态下,按下按钮153从外壳体2的开口部23露出,使用者的手指能够容易地触碰到该按钮。
在想要解除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保持固定的情况下,按下从转印用具主体1的周壁112、122的窗161、162露出的按下按钮152、153而使按下按钮152、153没入即可。这样一来,操作构件15以销119为中心而相对于基部11的框架110转动,形成于基部151的止动突起154向与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接近的方向、即从位于外侧处的凸条213的内周面离开的方向移位。结果,止动突起154从保持固定位置215、216、217脱离,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保持固定被解除。
另外,此时,操作构件15的臂部155被压靠于基部11的框架110的周壁112的内侧面而弹性变形并蓄积反作用力。因此,在使用者不再按下按下按钮152、153时,通过弹性反作用力,操作构件15以销119为中心而向反方向转动,止动突起154向从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离开的方向、即与位于外侧处的凸条213的内周面接近的方向移位。其结果是,止动突起154能够再次卡合于某一保持固定位置215、216、217,通过使用者使外壳体2旋转,能够将外壳体2保持固定在任意的使用状态或非使用状态。在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转动移动时,止动突起154一边相对于凸条213的内周面滑动一边在轨道214内移动,在到达保持固定位置215、216、217时嵌入于该保持固定位置215、216、217。
并且,扭转螺旋弹簧25介于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与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之间。该弹簧25对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向从非使用状态的位置朝向使用状态的位置的方向弹性施力。
按下按钮152为了使收纳在外壳体2内的转印用具主体1及其转印头125在外壳体2外露出而被按下操作。在图1、图2以及图12所示的非使用状态下,在使用者按下按下按钮152时,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保持固定被解除,通过扭转螺旋弹簧25所发挥的弹性作用力,从而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至少自动地旋转移动到接近图3以及图13所示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状态。
按下按钮153为了变更在外壳体2外露出的转印用具主体1及转印头125相对于外壳体2的相对角度而被按下操作。使用转印用具的使用者将转印用具主体1的转印头125对转印对象面按压。利用其反作用,对转印用具主体1施加使该转印用具主体1从第一使用状态朝向第二使用状态的方向的力。在图4及图14所示的第一使用状态下,止动突起154与保持固定位置216的卡合在转印用具的使用中抑止转印用具主体1相对于外壳体2不经意地旋转。在此基础上,在使用者按下按下按钮153(或按下按钮152)时,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保持固定被解除,能够使外壳体2或转印用具主体1从第一使用状态朝向图5以及图15所示的第二使用状态旋转移动。
为了使外壳体2或转印用具主体1从第二使用状态朝向第一使用状态或非使用状态旋转移动,不一定需要按下按下按钮152、153。尽管如此,在将转印用具主体1及转印头125收纳在外壳体2内时,也可以按下按下按钮152、153。
在不使用转印用具时,保护转印头125及转印带126的罩14与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联动地开闭。如图12至图15所示,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形成的凸条21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存在着齿218。该齿218与支承在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的框架110上的齿轮17啮合。而且,该齿轮17与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基部11的框架110的罩14形成的齿条齿141啮合。
在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从图1、图2以及图12所示的非使用状态朝向图4以及图14所示的第一使用状态相对旋转移动的过程中,凸条213的外周面的齿218使齿轮17旋转,旋转的齿轮17引起罩14相对于框架110、120的滑动移动,罩14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位。在罩14到达图3及图13所示的打开位置时,齿轮17到达凸条213的外周面中的未设置齿218的部分。因此,即使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进一步旋转移动,齿轮17也不会进一步旋转,罩14继续处于打开位置。
在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定位在图4及图14所示的第一使用状态时,止动突起154卡合于与第一使用状态对应的保持固定位置216。同时,在凸条213的外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的齿219与齿轮17啮合。由此,外壳体2被保持固定在第一使用状态的位置,并且与齿条齿141啮合的齿轮17的旋转被抑制,即使外力作用于罩14,罩14也不会相对于基部11滑动移动而被保持固定在打开位置。
而且,在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定位在图5及图15所示的第二使用状态时,止动突起154卡合于与第二使用状态对应的保持固定位置217。同时,在凸条213的外周面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的齿210与齿轮17啮合。由此,外壳体2被保持固定在第二使用状态的位置,并且与齿条齿141啮合的齿轮17的旋转被抑制,即使外力作用于罩14,罩14也不会相对于基部11滑动移动而被保持固定在打开位置。
在外壳体2的第一壳体构件21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从第一使用状态朝向非使用状态相对旋转移动的过程中,不言而喻,凸条213的外周面的齿218使齿轮17反向旋转,该齿轮17引起罩14相对于基部11的滑动移动,从而罩14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位。
补充而言,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作为引起罩14的滑动移动的变换机构的要素的齿轮17成为与在第一壳体构件21的底壁211中的面向基部11的底壁111的面形成的齿218、219、210啮合的第一齿轮要素171、和与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基部11的框架110的罩14形成的齿141啮合的第二齿轮要素172的组。在平常时,第一齿轮要素171与第二齿轮要素172成为一体地旋转,构成一体的齿轮17。
在第一齿轮要素171与第二齿轮要素172中的一方(在图示例中为第二齿轮要素172),设置有沿着齿轮17的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突出的轴部1721,在另一方(在图示例中为第一齿轮要素171)设置有供该轴部1721插入的轴孔1711。这些轴部1721以及轴孔1711作为使第一齿轮要素171的旋转与第二齿轮要素172的旋转联动而同步的滑动离合器(或摩擦离合器)发挥功能。在轴孔1711的内周,连续地成形有沿着与齿轮17的旋转轴正交的径向向内凹的多个凹部1712。并且,在轴体1721的外周,连续地成形有沿着与齿轮17的旋转轴正交的径向向外突出的凸部1722。该凸部1722与轴孔171的内周的凹部1712中的某一个卡合。另外,轴体1721以能够沿着径向向内弹性变形的方式被分割(在图示例中被二分)成多个部分。
在作用于齿轮17的旋转转矩不过大的平常时,通过凹部1712与凸部1722的卡合而在第一齿轮要素171与第二齿轮要素172之间传递转矩,第二齿轮要素172相对于第一齿轮要素171不相对旋转,两者作为一体的齿轮17而旋转。
与此相对,若作用于齿轮17的旋转转矩过大,则伴随轴体1721的弹性变形而凸部1722从所卡合着的凹部1712脱出,移动到相邻的凹部1712。也就是说,在将第一齿轮要素171与第二齿轮要素172相连的离合器中产生滑动,在两者之间不传递转矩,第二齿轮要素172相对于第一齿轮要素171相对旋转。即,尽管第一齿轮要素171和第二齿轮要素172中的一方旋转,但是另一方成为不旋转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如下的转印用具,所述转印用具具备:转印用具主体1,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具备用于将转印物从转印带126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头125;以及外壳体2,所述外壳体2具有安装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把持部,所述转印用具通过使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相对地旋转移动,能够取得转印用具主体1被外壳体2覆盖的非使用状态和转印用具主体1的至少转印头125在外壳体2外露出的使用状态,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具备:基部11,所述基部11以不能脱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外壳体2;以及替换部12,所述替换部1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基部11且至少保持所述转印带126。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更换转印带126时被取下的部件限定于替换部12,能够减少废弃部件,并且能够防止使用者误连基部11都废弃。
尤其是,在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替换部12,设置有放出所述转印带126的放出卷轴124、卷绕从放出卷轴124放出的转印带126的所述转印头125、以及卷取经由转印头125后的转印带126的卷取卷轴123,在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部11设置有用于使所述放出卷轴124的旋转与所述卷取卷轴123的旋转联动的传动机构113,因此不会为了更换转印带126而废弃传动机构113的构成部件。
由于所述外壳体2具有在该外壳体2相对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过程中使转印用具主体1通过的开口部23和不使转印用具主体1通过的闭塞部,在所述闭塞部设置有用于以使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大致整个区域露出的方式将所述外壳体2展开的铰接件24,因此能够将外壳体2展开而简便地更换转印用具主体1的替换部12。所述铰接件24设置在所述闭塞部中的呈直线地扩张的部位。
所述外壳体2具备第一壳体构件21和与第一壳体构件21接合的第二壳体构件22,所述铰接件24以能够在所述两个壳体构件21、22重合而成为所述外壳体2关闭的状态的闭合姿势、与两个壳体构件21、22分离而成为外壳体2打开的状态的展开姿势之间使第二壳体构件22相对于第一壳体构件21相对转动的方式将第二壳体构件22连结于第一壳体构件21,而且,所述铰接件24是如下的卡扣铰接件:在所述第二壳体构件22比所述闭合姿势与所述展开姿势之间的止点接近所述第一壳体构件21时、所述铰接件24对该第二壳体构件22朝向闭合姿势或其附近施力、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构件22比止点远离第一壳体构件21时、所述铰接件24对该第二壳体构件22朝向展开姿势或其附近施力,因此,若第二壳体构件22超过止点,则外壳体2会自动地展开,替换部12的更换作业变得更容易。
所述铰接件24具有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21及所述第二壳体构件22的一对安装部241、242、将两个安装部241、242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连结的连结部243、以及弹簧部244,所述弹簧部244与连结部243不同地横跨两个安装部241、242地设置且对两个安装部241、242朝向所述闭合姿势或其附近或者所述展开姿势或其附近弹性施力,所述弹簧部244的位置及形状被设定成,以所述止点为界而对所述安装部241、242施力的方向相反。由于铰接件24是与两个壳体构件21、22分体的构件,因此能够仅将该铰接件24挪用于其他的文具等。
由于所述铰接件24不从所述外壳体2的外侧面向外侧突出,因此,铰接件24的存在不会损害转印用具的外观设计性,另外,也能够避免铰接件24的手感变差或与其他物品发生碰撞或干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如下的转印用具,所述转印用具具备:转印用具主体1,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具备用于将转印物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头125;以及外壳体2,所述外壳体2收容转印用具主体1,所述转印用具通过使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相对移动,能够取得转印用具主体1被外壳体2覆盖的非使用状态和转印用具主体1的至少转印头125在外壳体2外露出的使用状态,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具备罩14,所述罩14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形成于所述外壳体2与转印用具主体1之间的空隙而遮断经由该空隙从外部与所述转印头125接触,该罩14与所述相对移动联动地开闭。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在不使用转印用具时灰尘和/或尘埃侵入到外壳体2内的情形,能够有效地防止转印头125或转印带126的污损。
所述相对移动是所述外壳体2相对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所述罩14被设置为能够沿着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顶端侧的另一方的侧边滑动移动,在将转印头125向转印对象面按压而将转印物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使用时不会成为障碍。
本实施方式的转印用具具备将所述外壳体2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变换为所述罩14的滑动移动的变换机构。变换机构将凸条213的外周面的齿218、齿轮17以及罩14的齿条齿141作为构成要素。
所述变换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外壳体2侧的齿218、设置在所述罩14侧的齿141、以及与双方的齿218、141啮合的齿轮17,齿轮17与外壳体2和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联动地旋转来驱动罩14而引起罩14滑动移动。所述齿轮17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与所述齿218不啮合。因此,即使在使用状态下外力施加于罩14,也不会导致转印用具的构成构件的破损和/或机构的动作不良。
另外,所述变换机构的所述齿轮17具有:第一齿轮要素171,所述第一齿轮要素171与设置在所述外壳体2侧的齿218啮合;第二齿轮要素172,所述第二齿轮要素172与设置在所述罩14侧的齿141啮合;以及离合器1711、1721,所述离合器1711、1721介于所述第一齿轮要素171与所述第二齿轮要素172之间且使两者的旋转联动,并且在作用了过大的转矩的情况下容许第二齿轮要素172相对于第一齿轮要素171的相对旋转,在对罩14施加过大的外力等情况下,由于能够在第一齿轮要素171与第二齿轮要素172之间抑制转矩的传递,因此能够防止转印用具的构成构件的破损和/或机构的动作不良。
所述变换机构使所述罩14从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所述空隙的关闭位置滑动移动至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妨碍所述转印头125与转印对象面的抵接的打开位置。
所述外壳体2及所述转印用具主体1能够取得从所述非使用状态相对旋转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第一使用状态、和从第一使用状态进一步向同一方向相对旋转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第二使用状态,所述变换机构使所述罩14在从所述非使用状态到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之间滑动移动。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使用状态下齿轮17的齿与外壳体2侧的齿218不啮合,但也可以设为在使用状态下齿轮17的齿与罩14侧的齿141不啮合那样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体2被弹簧25向从非使用状态的位置朝向使用状态的位置的方向弹性施力,通过在非使用状态下使用者按下按下按钮152,从而外壳体2自动地旋转至接近第一使用状态的状态。然而,并非必须以使外壳体2自动地旋转的方式进行弹性施力,弹簧25并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
在不以使外壳体2自动地旋转的方式进行弹性施力的情况下,为了使被外壳体2覆盖的转印头125在外壳体2外露出,需要使用者用自己的手进行使外壳体2或转印用具主体1从非使用状态朝向使用状态旋转的操作。图18至图20所示的变形例的转印用具不以使外壳体2自动地旋转的方式进行弹性施力。在该变形例的转印用具中,在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端侧的呈部分圆筒状的外壳的周壁112、122的外表面形成有稍微凹陷的凹部181、182。如图20所示,这些凹部181、182在俯视或俯视剖视时位于相对于外壳体2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1的相对旋转移动的中心对称的两处。此外,在图20中,为了简明化,省略了外壳体2、转印用具主体1的框架110、罩14、铰接件24以及转印头125以外的内部构造的图示。
在图18至图20所示的非使用状态下,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端侧的周壁112、122及凹部181、182经由外壳体2的开口部23而露出。使用者将手指搭在凹部181、182上并将转印用具主体1的基端侧的周壁112、122以用两根手指捏住的方式进行保持,能够进行使转印用具主体1相对于外罩2旋转的操作。
此外,各部分的具体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用于将转印物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用具。

Claims (8)

1.一种转印用具,所述转印用具具备:具备用于将转印物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头的转印用具主体、和收容转印用具主体并具有使用者能够把持的把持部的外壳体,通过使用者进行用于使外壳体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相对移动的操作,能够取得转印用具主体被外壳体覆盖的非使用状态和转印用具主体的至少转印头在外壳体外露出的使用状态,其中,
所述转印用具主体具备罩,所述罩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形成于所述外壳体与转印用具主体之间的空隙而遮断经由该空隙从外部与所述转印头接触,
所述罩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
当使用者进行用于使所述外壳体相对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相对移动的操作时,所述罩与基于该使用者的操作的外壳体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移动联动地开闭。
2.一种转印用具,所述转印用具具备:具备用于将转印物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头的转印用具主体、和收容转印用具主体的外壳体,所述转印用具通过使外壳体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相对移动,能够取得转印用具主体被外壳体覆盖的非使用状态和转印用具主体的至少转印头在外壳体外露出的使用状态,其中,
所述转印用具主体具备罩,所述罩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形成于所述外壳体与转印用具主体之间的空隙而遮断经由该空隙从外部与所述转印头接触,
所述罩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且该罩与所述相对移动联动地开闭,
所述相对移动是所述外壳体相对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旋转移动。
3.一种转印用具,所述转印用具具备:具备用于将转印物转印到转印对象面的转印头的转印用具主体、和收容转印用具主体的外壳体,所述转印用具通过使外壳体相对于转印用具主体相对移动,能够取得转印用具主体被外壳体覆盖的非使用状态和转印用具主体的至少转印头在外壳体外露出的使用状态,其中,
所述转印用具主体具备罩,所述罩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形成于所述外壳体与转印用具主体之间的空隙而遮断经由该空隙从外部与所述转印头接触,该罩与所述相对移动联动地开闭,
所述罩以能够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用具,
具备变换机构,所述变换机构将所述外壳体与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旋转移动变换为所述罩的滑动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用具,
所述变换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侧的齿、设置在所述罩侧的齿、以及与双方的齿啮合的齿轮,齿轮与外壳体和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旋转移动联动地旋转来驱动罩而引起该罩滑动移动,
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齿轮与所述双方的齿中的某一齿不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用具,
所述变换机构具有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侧的齿、设置在所述罩侧的齿、以及与双方的齿啮合的齿轮,齿轮与外壳体和所述转印用具主体的相对旋转移动联动地旋转来驱动罩而引起该罩滑动移动,
所述齿轮具有:第一齿轮要素,所述第一齿轮要素与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侧的齿啮合;第二齿轮要素,所述第二齿轮要素与设置在所述罩侧的齿啮合;以及离合器,所述离合器介于所述第一齿轮要素与所述第二齿轮要素之间并使两者的旋转联动,并且在作用了过大的转矩的情况下容许第二齿轮要素相对于第一齿轮要素的相对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用具,
所述变换机构使所述罩从在所述非使用状态下关闭所述空隙的关闭位置滑动移动至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不妨碍所述转印头与转印对象面的抵接的打开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用具,
所述外壳体及所述转印用具主体能够取得从所述非使用状态相对旋转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第一使用状态和从第一使用状态进一步向同一方向相对旋转移动了一定角度后的第二使用状态,
所述变换机构使所述罩在从所述非使用状态到所述第一使用状态之间滑动移动。
CN201811484715.3A 2017-12-08 2018-12-06 转印用具 Active CN1099418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6257A JP7031269B2 (ja) 2017-12-08 2017-12-08 転写具
JP2017-236257 2017-1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1813A CN109941813A (zh) 2019-06-28
CN109941813B true CN109941813B (zh) 2022-07-19

Family

ID=67005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84715.3A Active CN109941813B (zh) 2017-12-08 2018-12-06 转印用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31269B2 (zh)
CN (1) CN109941813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9757U (ja) * 1993-12-28 1995-07-18 丸章工業株式会社 カッター
JPH11170775A (ja) * 1997-12-15 1999-06-29 Sakura Color Prod Corp 転写具
TWM276701U (en) * 2005-05-16 2005-10-01 Mcaide Entpr Company Ltd Correcting device with changeable tape cartridge
WO2008133069A1 (ja) * 2007-04-17 2008-11-06 Kokuyo Co., Ltd. 転写具
JP2008290434A (ja) * 2007-04-27 2008-12-04 Kokuyo Co Ltd 転写具
JP2017109377A (ja) * 2015-12-16 2017-06-22 株式会社トンボ鉛筆 塗膜転写具
CN206465671U (zh) * 2016-12-19 2017-09-05 泉州市一扬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旋转式推咀修正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25941A (en) * 1964-06-16 1968-09-05 Edward Victor Thomas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typewriter eraser devices
JP3711508B2 (ja) * 1996-05-15 2005-11-02 株式会社トンボ鉛筆 塗布具容器
JP3735787B2 (ja) * 1996-07-18 2006-01-18 株式会社トンボ鉛筆 塗付具の転写ヘッド
JP3806792B2 (ja) * 1997-05-27 2006-08-09 株式会社トンボ鉛筆 塗布具
JP4690607B2 (ja) * 2001-09-11 2011-06-01 プラス株式会社 塗布膜転写具及び塗布膜転写テープの交換方法
JP4769964B2 (ja) * 2006-02-06 2011-09-07 フジコピアン株式会社 塗膜転写具
JP4918368B2 (ja) * 2007-01-12 2012-04-18 プラス株式会社 塗膜転写具
JP2014024203A (ja) * 2012-07-25 2014-02-06 Union Chemicar Co Ltd 塗膜転写具
JP6588790B2 (ja) * 2015-10-09 2019-10-09 ゼネラル株式会社 転写具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9757U (ja) * 1993-12-28 1995-07-18 丸章工業株式会社 カッター
JPH11170775A (ja) * 1997-12-15 1999-06-29 Sakura Color Prod Corp 転写具
TWM276701U (en) * 2005-05-16 2005-10-01 Mcaide Entpr Company Ltd Correcting device with changeable tape cartridge
WO2008133069A1 (ja) * 2007-04-17 2008-11-06 Kokuyo Co., Ltd. 転写具
JP2008290434A (ja) * 2007-04-27 2008-12-04 Kokuyo Co Ltd 転写具
JP2017109377A (ja) * 2015-12-16 2017-06-22 株式会社トンボ鉛筆 塗膜転写具
CN206465671U (zh) * 2016-12-19 2017-09-05 泉州市一扬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旋转式推咀修正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04113A (ja) 2019-06-27
JP7031269B2 (ja) 2022-03-08
CN109941813A (zh) 2019-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93882B2 (en) Safety cutter apparatus
JP4652955B2 (ja) 塗布膜転写具
TWI556986B (zh) 帶匣
EP3401715B1 (en) Optical fiber cutting device
TWI648174B (zh) Belt and belt printing device
CN109941813B (zh) 转印用具
JPH07101326B2 (ja) トナ−カ−トリツジ
JP4814893B2 (ja) ブレード収納ケース
TWI654098B (zh) Belt printing device and tape printing system
US11065778B2 (en) Optical fiber cutter
JP6981216B2 (ja) 転写具
JP6981217B2 (ja) 転写具
JP7062217B2 (ja) 転写具
JP7073722B2 (ja) 転写具
JP6819234B2 (ja) ランセット
JP5601703B2 (ja) 塗膜転写具
CN110561954B (zh) 涂膜转印具
JP2004114471A (ja) 塗膜転写具、そのハウジング保持機構及び保持部材
JPH11268535A (ja) ドアガード
JP6273399B1 (ja) 光ファイバ切断装置
US20090168175A1 (en) Closing mechanism for lens shutter
JP7160478B2 (ja) 塗膜転写具
CN212073395U (zh) 打印机
WO2020208892A1 (ja) 塗膜転写具
JP2012114768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