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23997B - 联合收割机以及排秆切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以及排秆切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23997B
CN109923997B CN201811552772.0A CN201811552772A CN109923997B CN 109923997 B CN109923997 B CN 109923997B CN 201811552772 A CN201811552772 A CN 201811552772A CN 109923997 B CN109923997 B CN 1099239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lk
cutting
row
straw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527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23997A (zh
Inventor
梅林龙司
高比良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420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476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420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4702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436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0696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23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3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23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23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0Arrangements of straw crushers or cut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0Fee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7/00Straw conveyors for threshing machines or baling presses
    • A01F17/02Mechanical convey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29/00Cutt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utting hay, straw or the like
    • A01F29/005Cutt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utting hay, straw or the like for disintegrating and cutting up bales of hay, straw or fodde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联合收割机以及排秆切割装置。在一种结构的联合收割机中,作为排秆架的上升极限,至少设定第一上升位置和比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以及排秆切割装置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分别使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下,能够使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根据这种结构的联合收割机,能够适当地保持排秆输送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并且能够在使排秆架上升时避免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接触排秆切割装置的事态。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以及排秆切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喂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对由喂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秆输送装置,其连设于脱粒装置的后侧,从喂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排秆切割装置,其设于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对由排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排秆切割装置,该排秆切割装置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具备:切割部,其具有被驱动而旋转的切割轴和安装于切割轴的多个切割刀;供给部,其具有能够绕与切割轴的旋转轴心平行的旋转轴心旋转的供给轴和安装于供给轴的多个供给刀;轴间变更机构,其变更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种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喂送链(在文献中是“脱穀フィードチェン(脱粒喂送链)〔38〕”),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脱粒装置(在文献中是“脱穀装置(脱粒装置)〔17〕”),其具有脱粒筒,对由喂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秆输送装置(在文献中是“排藁搬送装置(排秆输送装置)〔23〕”),其连设于脱粒装置的后侧,从喂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排秆切割装置(在文献中是“後処理装置(后处理装置)〔22〕”),其设于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对由排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排秆切割装置能够绕在左右一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文献中是“Y軸(Y轴)”)在位于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作业位置和离开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进行摆动。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排秆架(在文献中是“株元側支持フレーム(根部侧支承架)〔31〕”),该排秆架将排秆输送装置(在文献中是“排藁搬送装置(排秆输送装置)〔15〕”)以在俯视时越靠近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倾斜状态支承,并且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文献中是“回動軸(转动轴)〔45〕”)上下摆动。
作为上述那种排秆切割装置,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排秆切割装置。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的排秆切割装置(在文献中是“茎稈細断装置(茎秆切割装置)〔4〕”),其具备:切割部(在文献中是“回転カッター(旋转刀具)〔41〕”),其具有被驱动而旋转的切割轴(在文献中是“切断軸(切割轴)〔43〕”)和安装于切割轴的多个切割刀(在文献中是“切断刃(切割刀)〔5〕”);供给部(在文献中是“回転供給体(旋转供给体)〔42〕”),其具有能够绕与切割轴的旋转轴心平行的旋转轴心旋转的供给轴(在文献中是“供給軸(供给轴)〔45〕”)和安装于供给轴的多个供给刀(在文献中是“供給刃(供给刀)〔46〕”);轴间变更机构(在文献中是“軸間変更機構(轴间变更机构)〔6〕”),其变更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排秆切割装置中,通过利用轴间变更机构变更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从而将排秆切割装置在秸秆的切割长度短的短切状态与秸秆的切割长度长的长切状态之间切换。在短切状态下,将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设定为:切割刀与供给刀在全部的位置重合。在长切状态下,将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设定为: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比短切状态长,并且在切割刀与供给刀重合的一个位置和切割刀与供给刀重合的其他位置之间存在切割刀与供给刀不重合的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53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5033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99026号公报
在此,在专利文献1、2中,伴随着排秆架向上方摆动,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下降,排秆架的上升位置越高,则排秆切割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位置越低。此外,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既不是作业位置并且也不是非作业位置的位置的状态)下,存在排秆切割装置的上端部位于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正下方的可能性。因此,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下,若使排秆架上升到较高的上升位置,则担心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接触排秆切割装置的上端部。
另外,在专利文献1、2中,伴随着排秆架向上方摆动,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下降,排秆架的上升位置越高,则排秆切割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位置越低。因此,在排秆架上升到较高的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若想要将排秆切割装置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则担心排秆切割装置接触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
此外,也考虑使排秆输送装置的设置位置向上侧移动、或使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向下侧移动,从而扩大排秆输送装置与排秆切割装置的上下间隔来避免上述那样的接触。但是,单纯地移动排秆输送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这一作法,从良好地进行喂送链与排秆输送装置之间的秸秆交接以及自排秆输送装置向排秆切割装置的秸秆供给来看并非良策。
在专利文献3中,已知若增大刀的直径,则排秆切割装置的切割性能改善。但是,若增大刀的直径,则长切状态下的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变长。这样一来,担心排秆切割装置大型化、成本随之上升等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迫切期望一种能够适当地保持排秆输送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并且能够在使排秆架上升时避免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接触排秆切割装置的事态的联合收割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迫切期望一种能够适当地保持排秆输送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并且能够在排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将排秆切割装置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时避免排秆切割装置接触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事态的联合收割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迫切期望一种能够在进行刀的大径化的同时抑制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变长的排秆切割装置。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下述方案。
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喂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对由所述喂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秆输送装置,其连设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从所述喂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
排秆切割装置,其设于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对由所述排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能够绕在左右一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位于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作业位置和离开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秆架,所述排秆架将所述排秆输送装置以在俯视时越靠近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倾斜状态支承,并且所述排秆架能够绕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一侧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进行上下摆动,
作为所述排秆架的上升极限,至少设定第一上升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
在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作业位置的状态、以及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分别使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
在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二上升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既不是作业位置并且也不是非作业位置的位置的状态)下,排秆架只会上升到比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由此,在使排秆架上升时,能够避免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接触排秆切割装置的事态。此外,由于不伴有排秆输送装置的设置位置和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的移动,因此能够适当地保持排秆输送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上升位置是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不与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干涉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将排秆切割装置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排秆切割装置也不会接触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由此,如上所述,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下,即使仅能使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也能够在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在将排秆切割装置切换到作业位置或非作业位置之后,使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上升位置是能够去除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堵塞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如上所述,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排秆切割装置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以及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中的任一状态下,都能够使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通过使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能够去除排秆输送装置的堵塞。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具有:切割器,其切割秸秆;投入口,其位于所述切割器的上方,被投入秸秆;切换板,其能够在打开所述投入口的切割位置与关闭所述投入口的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不能将所述切换板在所述切割位置与所述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若使排秆架上升,则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逐渐接近切换板,在这样的状况下,若将切换板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则存在切换板接触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风险。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切换板都不能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由此,能够避免切换板接触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事态。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具有:切割器,其切割秸秆;投入口,其位于所述切割器的上方,被投入秸秆;切换板,其能够在打开所述投入口的切割位置与关闭所述投入口的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能够将所述切换板在所述切割位置与所述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离开切换板。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能够将切换板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由此,能够使切换板不与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接触地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使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时,所述排秆架在所述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在排秆架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的状态下确认周围的状况,能够可靠地避免在使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时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接触排秆切割装置的事态。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下述方案。
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喂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对由所述喂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秆输送装置,其连设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从所述喂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
排秆切割装置,其设于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对由所述排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能够绕在左右一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位于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作业位置和离开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秆架,所述排秆架将所述排秆输送装置以在俯视时越靠近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倾斜状态支承,并且所述排秆架能够绕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一侧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进行上下摆动,
作为所述排秆架的上升极限,至少设定第一上升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
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在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不能将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在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秆架上升到较高的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排秆切割装置不会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由此,在排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将排秆切割装置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时,能够避免排秆切割装置接触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事态。此外,由于不伴有排秆输送装置的设置位置和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的移动,因此能够适当地保持排秆输送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设置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限制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从所述作业位置向所述非作业位置侧的摆动和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从所述非作业位置向所述作业位置侧的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利用锁定机构这一机械式的装置,能够在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可靠地避免排秆切割装置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连动机构,所述连动机构使所述锁定机构的限制动作与所述排秆架的上升动作连动,以使所述锁定机构与所述排秆架的上升连动地限制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若排秆架上升,则自动地限制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因此能够避免在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不受限制的事态。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锁定机构在限制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的状态下,允许所述排秆切割装置摆动一定角度范围。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或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无需费时费力地将锁定机构的限制解除,就能够使排秆切割装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或作业位置侧稍微摆动。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检测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角度的角度检测传感器,
所述角度检测传感器设于能够摆动地支承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支承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角度检测传感器能够在靠近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轴心的位置高精度地检测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角度。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安装所述角度检测传感器的托架,
所述角度检测传感器具有摆动式的检测臂,
在所述托架上设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阻止所述检测臂的摆动,以避免所述检测臂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托架容易地设置止挡件。此外,即使取下排秆切割装置,止挡件也保留在机体侧,由此,能够利用止挡件阻止检测臂的摆动。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警报部,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若将要将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在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则所述警报部发出警报。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发出警报,能够在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使作业人员得知将要将排秆切割装置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下述方案。
一种排秆切割装置,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具备:
切割部,其具有被驱动而旋转的切割轴和安装于所述切割轴的多个切割刀;
供给部,其具有能够绕与所述切割轴的旋转轴心平行的旋转轴心旋转的供给轴和安装于所述供给轴的多个供给刀;
轴间变更机构,其变更所述切割轴与所述供给轴的轴间距离;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供给刀,分别配备有直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大径供给刀与多个小径供给刀。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长切状态下,在切割刀与大径供给刀重合的一个位置和切割刀与大径供给刀重合的其他位置之间,使小径供给刀和与其对应的切割刀不重合,从而相比于使大径供给刀和与其对应的切割刀不重合的情况,能够缩短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由此,对于切割刀以及供给刀,能够在实现刀的大径化的同时抑制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变长。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作为所述切割刀,分别配备有直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大径切割刀与多个小径切割刀,
所述切割部以及所述供给部以所述大径切割刀与所述大径供给刀对应的状态且以所述小径切割刀与所述小径供给刀对应的状态设置。
在本特征结构中,小径切割刀与小径供给刀对应地构成,假设在大径切割刀与小径供给刀对应地构成的情况下,在长切状态下,为了使小径供给刀和与其对应的大径切割刀不重合,需要使小径供给刀的直径更小。但是,根据本特征结构,小径切割刀与小径供给刀对应地构成,因此不使小径供给刀的直径减小到那种程度即可,对于大径供给刀、小径供给刀、大径切割刀以及小径切割刀,都分别能够均衡地增大刀的直径。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多个供给刀中的在所述供给轴的旋转轴心方向上最靠两端的刀分别是所述大径供给刀。
根据本特征结构,不仅在短切状态下,在长切状态下,秸秆中的位于两端侧的部分也通过大径供给刀与切割刀的配合而被切割。由此,不仅在短切状态下,在长切状态下,秸秆的切割长度也容易齐整。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两个所述大径供给刀之间配置有多个所述小径供给刀。
根据本特征结构,长切状态的秸秆的切割长度不会变得过短,能够使长切状态的秸秆的切割长度为与秸秆的用途相适的长度。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小径供给刀的直径与所述大径供给刀的直径之比和所述小径切割刀的直径与所述大径切割刀的直径之比相同。
在此,“相同”包含大致相同。
根据本特征结构,安装有小径供给刀以及大径供给刀的供给轴的旋转状态和安装有小径切割刀以及大径切割刀的切割轴的旋转状态近似,从良好地进行秸秆的切割的角度来看较为方便。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具备收容所述切割部以及所述供给部的壳体,
所述切割部以及所述供给部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装卸,并且能够安装于所述轴间距离不同的多个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变更安装位置,能够根据刀的直径等适当地设定切割轴与供给轴的轴间距离。例如,对于切割部以及供给部,能够分别与变更了刀的直径的规格的切割部以及供给部重新组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下降了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上升了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秆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以及排秆架下降了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及排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以及排秆架上升了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及排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以及排秆架下降了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排秆架以及脱粒筒架上升了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排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使排秆架上升了的状态的排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脱粒筒架、排秆架以及后部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的基端侧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输送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后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2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2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的位置、锁定机构的状态、排秆切割装置能否切换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2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2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2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状态的锁定机构,是表示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状态的锁定机构,是表示排秆切割装置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状态的锁定机构,是表示排秆切割装置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限制状态的锁定机构,是表示排秆切割装置位于第二锁定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的位置、锁定机构对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限制、警报部的警报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模块的图。
图3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的位置与排秆架的上升极限的关系的图。
图3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的位置、排秆架的位置、切换板能否切换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架的上升极限以及切换板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3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架的上升极限以及切换板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3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架的上升极限的图。
图3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3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3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下降了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4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上升了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4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秆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4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以及排秆架下降了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及排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以及排秆架上升了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及排秆输送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4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脱粒筒架以及排秆架下降了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4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排秆架以及脱粒筒架上升了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4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排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4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使排秆架上升了的状态的排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4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脱粒筒架、排秆架以及后部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的基端侧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5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输送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后视图。
图5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5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5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5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以及连动机构的左侧视图。
图5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的位置、锁定机构的状态、排秆切割装置能否切换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5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5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架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6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状态的锁定机构,是表示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状态的锁定机构,是表示排秆切割装置位于第一锁定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状态的锁定机构,是表示排秆切割装置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状态的锁定机构,是表示排秆切割装置位于第二锁定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的位置、锁定机构对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限制、警报部的警报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模块的图。
图6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的位置与排秆架的上升极限的关系的图。
图6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的位置、排秆架的位置、切换板能否切换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架的上升极限以及切换板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6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架的上升极限以及切换板的切换方式的图。
图7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的排秆架的上升极限的图。
图7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7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7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脱粒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7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7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短切状态的排秆切割装置的背面剖视图。
图7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长切状态的排秆切割装置的背面剖视图。
图7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短切状态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7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长切状态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7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大径转子以及小径转子的侧视图
图8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排秆切割装置,并且是表示短切状态以及长切状态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图。
图8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排秆切割装置,并且是表示短切状态以及长切状态的排秆切割装置的图。
图8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切割部以及供给部相对于壳体的安装构造的左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9 喂送链
10 脱粒装置
11 脱粒筒
12 排秆输送装置
28 排秆切割装置
29 切割器
30a 投入口
31 切换板
55 排秆架
Y2 摆动轴心
Z1 摆动轴心
<第二实施方式>
9 喂送链
10 脱粒装置
11 脱粒筒
12 排秆输送装置
28 排秆切割装置
55 排秆架
115 支承部
119 角度检测传感器
119a 检测臂
120 锁定机构
127 连动机构
133 警报部
140 托架
140a 止挡件
Y2 摆动轴心
Z1 摆动轴心
θ1 第一允许角度
θ2 第二允许角度
<第三实施方式>
28 排秆切割装置
29 切割部
30 供给部
31 壳体
35 切割轴
36 大径切割刀(切割刀、大径切割刀)
37 小径切割刀(切割刀、小径切割刀)
38 供给轴
39 大径转子(供给刀、大径供给刀)
40 大径拨入刀(供给刀、大径供给刀)
41 小径转子(供给刀、小径供给刀)
42 小径拨入刀(供给刀、小径供给刀)
43 轴间变更机构
D1 大径切割刀的直径
D2 小径切割刀的直径
D3 大径转子的直径、大径拨入刀的直径(大径供给刀的直径)
D4 小径转子的直径、小径拨入刀的直径(小径供给刀的直径)
X3 切割轴的旋转轴心
X4 供给轴的旋转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以及图2中示出了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和支承机体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中的右侧设有驾驶室3。驾驶室3具备驾驶员所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车棚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室3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6。在驾驶室3的后方设有存储谷粒的谷粒存储箱7。设有将谷粒存储箱7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夹持输送割取谷秆的喂送链9。在谷粒存储箱7的左侧相邻处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具有脱粒筒11,对由喂送链9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设有排秆输送装置12。排秆输送装置12从喂送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在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设有对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的排秆切割装置28。
割取部6构成为多行收割规格(例如,六行收割规格)。割取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件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割装置15和输送装置16。分禾件13对田地的植立谷秆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4将分禾后的植立谷秆扶起。切割装置15对扶起后的植立谷秆进行切割。输送装置16将割取谷秆朝脱粒装置10向后方输送。
〔脱粒装置等〕
如图3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设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有将尘埃向外部排出的排尘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对分选对象物进行摆动分选的摆动分选装置20、向摆动分选装置20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21、将一次物的谷粒(单粒化的谷粒等)回收的一次回收部22、将二次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回收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回收部22设有将一次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一次绞龙24。在一次绞龙24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一次物的谷粒向谷粒存储箱7扬送的扬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设有将二次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二次绞龙26。在二次绞龙26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二次物的谷粒向摆动分选装置20回送的二次回送装置27。
排秆切割装置28能够绕摆动轴心Z1在位于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作业位置和离开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参照图2),摆动轴心Z1在排秆切割装置28的右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排秆切割装置28具备对秸秆进行切割的切割器29、覆盖切割器29的罩30和切换板31。在罩30中的位于切割器29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投入秸秆的投入口30a。跨过罩30的上部的左侧壁与右侧壁而设有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架32。
切换板31能够在打开投入口30a的切割位置与关闭投入口30a的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并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上升侧的切割位置与下降侧的非切割位置之间摆动开闭。在排秆切割装置28的右侧部设有驱动切换板31摆动的马达M1(参照图30)。在切换板31打开的状态(切割位置的状态)下,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被投入到投入口30a而被切割器29切割。在切换板31关闭的状态(非切割位置的状态)下,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在切换板31的上表面滑动而下落到地面上。
如图3~图5所示,在脱粒室17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设有壁部34。前侧的壁部34构成了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4构成了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4具备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脱粒筒11经由脱粒筒轴11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可动壁35。跨过可动壁35与固定壁36而设有将它们连结的连结臂37。可动壁35经由连结臂37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壁36。跨过前侧的固定壁36与后侧的固定壁36而设有被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8。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架40L、40R。
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1的脱粒筒罩42。在脱粒筒罩42的右侧相邻处设有右上部罩43。右上部罩43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
设有脱粒筒架44,该脱粒筒架44支承脱粒筒11并且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脱粒筒架44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5和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在脱粒筒架44上还支承有脱粒筒罩42。
设有使脱粒筒架44上下摆动的缸45。缸45跨过后侧的可动壁35与后侧的固定壁36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缸45由电动缸构成。
设有将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在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6。脱粒筒锁定机构46具备前后一对钩接板47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接销48。在前侧的壁部34以及后侧的壁部34分别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3摆动的方式支承有钩接板47。在钩接板47的前端部设有能够卡合于脱粒筒钩接销48的钩部47a。通过使钩部47a卡合于脱粒筒钩接销48,将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在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7a与脱粒筒钩接销48的卡合,使脱粒筒11与脱粒筒架44一起利用缸45向上方摆动。在后侧的壁部34的后表面支承有驱动前后一对钩接板47摆动的马达M2。利用马达M2,使前后一对钩接板47向卡合侧以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左侧部中的后上部设有后部架41。后部架41在侧视下形成为从脱粒装置10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字形状。后部架41由圆管构成。
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ST在后部架41中的上侧部分41a与下侧部分41b之间通过。在后部架41的后部,形成有在俯视时向机体横向外侧(左侧)弯折的弯折部41c。
在此,在后部架41的后部在俯视时朝向后方笔直地延伸的情况下(参照图6所示的双点划线所描绘的后部架41),若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ST是谷秆秆长较长(长秆)的秸秆,则担心秸秆ST的根部接触后部架41的后端部的纵立部分而成为输送的阻力,产生秸秆ST的堵塞。
但是,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后部架41的后部形成弯折部41c,使后部架41的后端部的纵立部分41d与排秆输送装置12(根部输送装置49)的间隔变长。由此,即使是长秆的秸秆ST,也能够以秸秆ST的根部不接触纵立部分41d为前提利用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秸秆ST。此外,并非是通过将后部架41向后方延长来加长所述间隔,因此机体的前后长度也不会变长。
〔排秆输送装置〕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排秆输送装置12以俯视时越靠近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右侧)的倾斜状态支承于排秆架55。排秆输送装置12具备根部输送装置49和穗尖输送装置50,根部输送装置49夹持输送秸秆的根部侧,穗尖输送装置50卡定输送秸秆的穗尖侧。根部输送装置49具备带突起51a的排秆链51和排秆导轨52。排秆导轨52在排秆链51的下方以与排秆链51的下侧路径对置的状态配置。在根部输送装置49的输送终止端部设有引导排秆链51的一对引导板53。穗尖输送装置50具备带尖齿54a的排秆穗尖链54。
排秆输送装置12的排秆输送空间S形成于后侧的壁部34的后方。排秆输送空间S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以跨过排秆架55的方式形成。排秆输送空间S在俯视下在排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倾斜部39a的前端所对应的位置)以越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则越位于右侧的方式扩展。跨过传动轴38与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省略图示)而设有将传动轴38的动力传递到排秆输送装置12的所述输入轴的带传动机构58。
〔排秆架〕
如图6~图14所示,排秆架55将排秆输送装置12以在俯视时越靠近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右侧)的倾斜状态支承,并且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摆动轴心Y2在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右侧)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排秆输送装置12能够从排秆架55取下,经由前支架56以及后支架57悬挂支承于排秆架55。
排秆架55形成为框状,具备基端架部71、前架部72、后架部73和自由端架部74。一根圆管弯折而形成了前架部72、后架部73以及自由端架部74。前架部72的基端部以及后架部73的基端部分别朝向后侧以及前侧弯折。在前架部72的基端部与后架部73的基端部之间隔开间隔。
基端架部71跨过前架部72的基端部与后架部73的基端部而设置。基端架部71从下侧固定于前架部72的基端部以及后架部73的基端部。基端架部71由方管构成。
排秆架55经由支承轴76以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前后一对支架78。支承轴76配置于与传动轴38相同的摆动轴心Y2上。支承轴76固定于支架83。支架83固定于基端架部71。前后一对支架78通过螺栓固定于托架87。托架87垂设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的下表面。
排秆架55能够绕摆动轴心Y2在排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输送的下降位置与排秆输送装置12不进行秸秆输送的上升位置(后述的第一上升位置以及第二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设有将脱粒筒架44与排秆架55可解除连结地连结的连结部60。在利用连结部60连结脱粒筒架44与排秆架55的状态下,脱粒筒架44与排秆架55能够一体地利用缸45上下摆动。
作为排秆架55的上升极限,设定了第一上升位置(图15所示的第一上升角度α所对应的上升位置)和比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图15所示的第二上升角度β所对应的上升位置)。第一上升位置是能够去除脱粒筒11的堵塞的位置。第二上升位置是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不与排秆切割装置28干涉的位置(参照图8),并且是能够去除排秆输送装置12的堵塞的位置。
连结部60具备固定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第一托架61、固定于自由端架部74的第二托架62和跨过第一托架61与第二托架62地将它们连结的连结板63。连结板63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托架61以及第二托架62。
〔排秆架用的内侧锁定机构〕
如图9~图14所示,设有内侧锁定机构93,内侧锁定机构93在排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排秆架55的基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内侧锁定机构93具备内侧钩94和内侧钩接销95。内侧钩94支承于基端架部71。内侧钩接销95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
如图11所示,跟随于排秆架55向下降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4卡合于内侧钩接销95,由此,使得排秆架55的基端侧部位的位置被内侧锁定机构93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并且,如图12所示,跟随于排秆架55向上升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4相对于内侧钩接销95的卡合被解除,由此,使得内侧锁定机构93的位置保持被解除。
〔脱粒筒架用的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6~图10以及图13所示,设有外侧锁定机构96,外侧锁定机构96在脱粒筒架44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41。外侧锁定机构96具备外侧钩97和外侧钩接销98。外侧钩97支承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外侧钩接销98支承于后部架41。
设有将脱粒筒锁定机构46(后侧的钩接板47)和外侧锁定机构96(外侧钩97)连动地连结的连杆机构109。连杆机构109具备第一连杆臂110、第二连杆臂111和连杆杆112。第一连杆臂110能够相对摆动地连结于后侧的钩接板47的基端部。第一连杆臂110与第二连杆臂111能够相对摆动地连结。在连杆杆112的前端部以不能相对摆动的方式连结有第二连杆臂111。在连杆杆112的后端部以不能相对摆动的方式连结有外侧钩97。
如图9所示,通过利用马达M2使前后一对钩接板47向卡合侧摆动,使钩接板47(钩部47a)卡合于脱粒筒钩接销48。并且,后侧的钩接板47向卡合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外侧钩97,由此使外侧钩97与后侧的钩接板47向卡合侧的摆动连动地向卡合侧摆动。这样,外侧钩97变为卡合状态,由此利用外侧锁定机构96将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41。
并且,如图10所示,通过利用马达M2使前后一对钩接板47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解除钩接板47(钩部47a)相对于脱粒筒钩接销48的卡合。并且,后侧的钩接板47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外侧钩97,由此使外侧钩97与后侧的钩接板47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连动地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这样,外侧钩97变为卡合解除状态,由此使外侧锁定机构96的位置保持被解除。
〔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构造〕
如图6、图15~图18所示,排秆切割装置28以能够绕摆动轴心Z1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柱113。在支承柱113上设有上下一对支承轴114。在支承柱113上设有对支承轴114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15。
在排秆切割装置28的右侧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形剖面的架116、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连结于上侧的支承轴114的板117和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连结于下侧的支承轴114的托架118。板117以绕摆动轴心Z1与架116一体摆动的方式固定于架116。
设有角度检测传感器119,角度检测传感器119检测排秆切割装置28绕摆动轴心Z1的摆动角度。角度检测传感器119由电位计构成。角度检测传感器119具备摆动式的检测臂119a。检测臂119a接触架116。
〔排秆切割装置用的锁定机构〕
如图6、图15~图18所示,设有锁定机构120,锁定机构120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的摆动和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的摆动。锁定机构120能够在不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的非限制状态和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的限制状态之间切换。锁定机构120具备板117和凸轮121。
凸轮121以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X1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轴部122。轴部122从上侧的支承部115的左侧部向左方突出。凸轮121以嵌套于轴部122的状态利用螺栓123以及平垫圈124防脱。
设有将凸轮121向初始位置侧摆动施力的扭转弹簧125。设有凸轮121在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所抵接的止挡件126。扭转弹簧125嵌套于轴部122,扭转弹簧125的一端部卡合于凸轮121,并且扭转弹簧125的另一端部卡合于止挡件126。凸轮121被扭转弹簧125向初始位置侧摆动施力而抵接于止挡件126,从而使凸轮121的位置被保持在初始位置。
设有连动机构127,连动机构127使锁定机构120的限制动作与排秆架55的上升动作连动,以与排秆架55的上升连动地利用锁定机构120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连动机构127具备跨过排秆架55与凸轮121的缆绳128。缆绳128沿脱粒装置10的右侧壁39中的以越靠近后侧则越位于右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39a敷设。缆绳128具备内线128a和外线128b。内线128a中的排秆架55侧的端部连结于支架129。支架129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130。支架130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83。外线128b中的排秆架55侧的端部支承于支架79。支架79通过螺栓固定于于后侧的支架78。内线128a中的凸轮121侧的端部连结于凸轮121。外线128b中的凸轮121侧的端部支承于支架131。支架131固定于上侧的支承部115的左侧部。
如图18所示,在排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凸轮121的位置被保持在初始位置。在图18所示的状态下,在板117的前端117a的旋转轨迹内,凸轮121位于比板117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因此,板117即使绕摆动轴心Z1旋转,也不会抵接于凸轮121,不会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如此,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在排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为非限制状态,能够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并且,如图19所示,若排秆架55上升至第二上升位置,则与排秆架55的上升连动地,凸轮121克服扭转弹簧125的作用力而以被缆绳128拉动的形态向上侧摆动至图19所示的位置。在图19所示的状态下,在板117的前端117a的旋转轨迹内,凸轮121位于比板117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此时,凸轮121中的平坦面121a为与板117的下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因此,板117即使绕摆动轴心Z1旋转,也不会抵接于凸轮121,不会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如此,如图21以及图23所示,在排秆架55上升至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为非限制状态,能够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并且,如图20所示,若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则与排秆架55的上升连动地,凸轮121克服扭转弹簧125的作用力而以被缆绳128拉动的形态向上侧摆动到图20所示的位置。在图20所示的状态下,凸轮121在板117的前端117a的旋转轨迹内进入比板117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板117若绕摆动轴心Z1旋转,则抵接于凸轮121,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如此,如图21以及图24所示,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为限制状态,不能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25所示,若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被切换为限制状态,则不能将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切换。详细来说,如图26所示,若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使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则在板117从作业位置以第一允许角度θ1摆动到第一锁定位置的阶段,板117中的第一抵接面117b抵接于凸轮121。这样,板117中的第一抵接面117b抵接于凸轮121,由此阻止排秆切割装置28进一步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
如图27所示,若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被切换为限制状态,则不能将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切换。详细来说,如图28所示,若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使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则在板117从非作业位置以第二允许角度θ2摆动到第二锁定位置的阶段,板117中的第二抵接面117c抵接于凸轮121。这样,板117中的第二抵接面117c抵接于凸轮121,由此阻止排秆切割装置28进一步向作业位置侧摆动。
即,如图29所示,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仅摆动一定角度范围(第一允许角度θ1),并且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第二允许角度θ2)。第二允许角度θ2被设定为比第一允许角度θ1大的角度。
〔控制模块〕
如图30所示,控制模块包含控制装置132、缸45、马达M1、马达M2、警报部133、操作缸45的升降开关134、操作马达M1的切换开关135、检测排秆切割装置28绕摆动轴心Z1的摆动角度的角度检测传感器119和检测排秆架55绕摆动轴心Y2的摆动角度的角度检测传感器136。
升降开关134发出通过缸45的伸长动作而使脱粒筒架44以及排秆架55上升的上升指令和通过缸45的缩短动作而使脱粒筒架44以及排秆架55下降的下降指令。升降开关134具备发出上升指令的上升操作部和发出下降指令的下降操作部。在按压操作所述上升操作部的期间,脱粒筒架44以及排秆架55上升,在按压操作所述下降操作部的期间,脱粒筒架44以及排秆架55下降。
切换开关135发出利用马达M1将切换板31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的切换指令。警报部133例如能够由声音输出装置(扬声器等)、显示装置(显示器、旋转灯等)构成。控制装置132具备升降控制部137、切换控制部138和警报控制部139。
升降控制部137根据升降开关134的指令进行缸45的升降控制。如图31以及图33所示,若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利用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则升降控制部137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同样,如图31以及图34示,若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利用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则升降控制部137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
但是,如图31以及图35示,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既不是作业位置并且也不是非作业位置的位置(以下,称作“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利用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升降控制部137也不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即,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利用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也只能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
在此,升降控制部137在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时,不使排秆架55一下子就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而是使排秆架55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并且,在暂时停止后,若由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则升降控制部137使排秆架55从第二上升位置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另一方面,升降控制部137在使排秆架55从第一上升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时,使其从第一上升位置一下子下降到下降位置。
切换控制部138根据切换开关135的指令进行马达M1的切换控制。如图32以及图34所示,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在由切换开关135发出切换指令后,由切换控制部138将切换板31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但是,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是即使由切换开关135发出切换指令,切换控制部138也不将切换板31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警报控制部139进行警报部133的警报控制。在排秆架55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时,为了通知暂时停止这一情况,警报控制部139利用警报部133发出警报。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若将要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则警报控制部139利用警报部133发出警报。
详细来说,如图29所示,若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使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则警报控制部139在即将到达第一锁定位置前(作业位置与第一锁定位置之间)利用警报部133发出警报。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若使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则警报控制部139在即将到达第二锁定位置前(非作业位置与第二锁定位置之间)利用警报部133发出警报。
〔角度检测传感器用的托架〕
如图16所示,设有安装角度检测传感器119的托架140。托架140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141。支架141固定于上侧的支承部115的下部。即,角度检测传感器119设于能够摆动地支承排秆切割装置28的上侧的支承部115。在托架140上设有阻止检测臂119a摆动以避免检测臂119a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的止挡件140a。检测臂119a在初始位置接触止挡件140a,被止挡件140a阻止摆动以避免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
在此,如上所述,检测臂119a接触架116,但假设在未设有止挡件140a的情况下,在从上下一对支承轴114上取下排秆切割装置28的状态下,将不再存在检测臂119a所接触的对象。这样一来,担心检测臂119a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给排秆架55的升降带来妨碍这一不良情况。例如,若检测臂119a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角度检测传感器119的检测值示出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的检测值,则不能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
但是,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将排秆切割装置28从上下一对支承轴114取下,止挡件140a也保留在机体侧,由此,检测臂119a的摆动被止挡件140a阻止,因此能够避免上述那种不良情况。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排秆切割装置28用的“锁定机构”,采用了机械式的锁定机构,但是,例如在构成为排秆切割装置28利用马达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的情况下,作为排秆切割装置28用的“锁定机构”,也可以采用利用控制装置132的锁定机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排秆架55的上升极限,设定了第一上升位置和比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但除此之外,也可以设定比第二上升位置低的上升位置、比第一上升位置低且比第二上升位置高的上升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时,使排秆架55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但也可以使排秆架55一下子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排秆架55从第一上升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时,使排秆架55从第一上升位置一下子下降到下降位置,但也可以使排秆架55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第一允许角度θ1),并且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第二允许角度θ2)。但是,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也可以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并且不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或者,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也可以不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并且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或者,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也可以不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并且不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联合收割机(例如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第二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36以及图37中示出了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和支承机体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中的右侧设有驾驶室3。驾驶室3具备驾驶员所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车棚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室3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6。在驾驶室3的后方设有存储谷粒的谷粒存储箱7。设有将谷粒存储箱7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夹持输送割取谷秆的喂送链9。在谷粒存储箱7的左侧相邻处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具有脱粒筒11,对由喂送链9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设有排秆输送装置12。排秆输送装置12从喂送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在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设有对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的排秆切割装置28。
割取部6构成为多行收割规格(例如,六行收割规格)。割取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件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割装置15和输送装置16。分禾件13对田地的植立谷秆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4将分禾后的植立谷秆扶起。切割装置15对扶起后的植立谷秆进行切割。输送装置16将割取谷秆朝脱粒装置10向后方输送。
〔脱粒装置等〕
如图38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设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有将尘埃向外部排出的排尘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对分选对象物进行摆动分选的摆动分选装置20、向摆动分选装置20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21、将一次物的谷粒(单粒化的谷粒等)回收的一次回收部22、将二次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回收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回收部22设有将一次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一次绞龙24。在一次绞龙24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一次物的谷粒向谷粒存储箱7扬送的扬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设有将二次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二次绞龙26。在二次绞龙26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二次物的谷粒向摆动分选装置20回送的二次回送装置27。
排秆切割装置28能够绕摆动轴心Z1在位于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作业位置和离开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参照图37),摆动轴心Z1在排秆切割装置28的右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排秆切割装置28具备对秸秆进行切割的切割器29、覆盖切割器29的罩30和切换板31。在罩30中的位于切割器29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投入秸秆的投入口30a。跨过罩30的上部的左侧壁与右侧壁而设有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架32。
切换板31能够在打开投入口30a的切割位置与关闭投入口30a的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并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上升侧的切割位置与下降侧的非切割位置之间摆动开闭。在排秆切割装置28的右侧部设有驱动切换板31摆动的马达M1(参照图65)。在切换板31打开的状态(切割位置的状态)下,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被投入到投入口30a而被切割器29切割。在切换板31关闭的状态(非切割位置的状态)下,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在切换板31的上表面滑动而下落到地面上。
如图38~图40所示,在脱粒室17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设有壁部34。前侧的壁部34构成了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4构成了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4具备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脱粒筒11经由脱粒筒轴11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可动壁35。跨过可动壁35与固定壁36而设有将它们连结的连结臂37。可动壁35经由连结臂37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固定壁36。跨过前侧的固定壁36与后侧的固定壁36而设有被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8。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朝向架40L、40R。
设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1的脱粒筒罩42。在脱粒筒罩42的右侧相邻处设有右上部罩43。右上部罩43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
设有脱粒筒架44,该脱粒筒架44支承脱粒筒11并且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脱粒筒架44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5和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在脱粒筒架44上还支承有脱粒筒罩42。
设有使脱粒筒架44上下摆动的缸45。缸45跨过后侧的可动壁35与后侧的固定壁36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缸45由电动缸构成。
设有将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在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6。脱粒筒锁定机构46具备前后一对钩接板47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接销48。在前侧的壁部34以及后侧的壁部34分别以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3摆动的方式支承有钩接板47。在钩接板47的前端部设有能够卡合于脱粒筒钩接销48的钩部47a。通过使钩部47a卡合于脱粒筒钩接销48,将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在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7a与脱粒筒钩接销48的卡合,使脱粒筒11与脱粒筒架44一起利用缸45向上方摆动。在后侧的壁部34的后表面支承有驱动前后一对钩接板47摆动的马达M2。利用马达M2,使前后一对钩接板47向卡合侧以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如图41以及图42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左侧部中的后上部设有后部架41。后部架41在侧视下形成为从脱粒装置10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字形状。后部架41由圆管构成。
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ST在后部架41中的上侧部分41a与下侧部分41b之间通过。在后部架41的后部,形成有在俯视时向机体横向外侧(左侧)弯折的弯折部41c。
在此,在后部架41的后部在俯视时朝向后方笔直地延伸的情况下(参照图41所示的双点划线所描绘的后部架41),若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ST是谷秆秆长较长(长秆)的秸秆,则担心秸秆ST的根部接触后部架41的后端部的纵立部分而成为输送的阻力,产生秸秆ST的堵塞。
但是,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后部架41的后部形成弯折部41c,使后部架41的后端部的纵立部分41d与排秆输送装置12(根部输送装置49)的间隔变长。由此,即使是长秆的秸秆ST,也能够以秸秆ST的根部不接触纵立部分41d为前提利用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秸秆ST。此外,并非是通过将后部架41向后方延长来加长所述间隔,因此机体的前后长度也不会变长。
〔排秆输送装置〕
如图41以及图42所示,排秆输送装置12以俯视时越靠近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右侧)的倾斜状态支承于排秆架55。排秆输送装置12具备根部输送装置49和穗尖输送装置50,根部输送装置49夹持输送秸秆的根部侧,穗尖输送装置50卡定输送秸秆的穗尖侧。根部输送装置49具备带突起51a的排秆链51和排秆导轨52。排秆导轨52在排秆链51的下方以与排秆链51的下侧路径对置的状态配置。在根部输送装置49的输送终止端部设有引导排秆链51的一对引导板53。穗尖输送装置50具备带尖齿54a的排秆穗尖链54。
排秆输送装置12的排秆输送空间S形成于后侧的壁部34的后方。排秆输送空间S在机体前后方向上以跨过排秆架55的方式形成。排秆输送空间S在俯视下在排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倾斜部39a的前端所对应的位置)以越靠近输送方向下游侧则越位于右侧的方式扩展。跨过传动轴38与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省略图示)而设有将传动轴38的动力传递到排秆输送装置12的所述输入轴的带传动机构58。
〔排秆架〕
如图41~图49所示,排秆架55将排秆输送装置12以在俯视时越靠近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右侧)的倾斜状态支承,并且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摆动轴心Y2在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右侧)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排秆输送装置12能够从排秆架55取下,经由前支架56以及后支架57悬挂支承于排秆架55。
排秆架55形成为框状,具备基端架部71、前架部72、后架部73和自由端架部74。一根圆管弯折而形成了前架部72、后架部73以及自由端架部74。前架部72的基端部以及后架部73的基端部分别朝向后侧以及前侧弯折。在前架部72的基端部与后架部73的基端部之间隔开间隔。
基端架部71跨过前架部72的基端部与后架部73的基端部而设置。基端架部71从下侧固定于前架部72的基端部以及后架部73的基端部。基端架部71由方管构成。
排秆架55经由支承轴76以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前后一对支架78。支承轴76配置于与传动轴38相同的摆动轴心Y2上。支承轴76固定于支架83。支架83固定于基端架部71。前后一对支架78通过螺栓固定于托架87。托架87垂设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的下表面。
排秆架55能够绕摆动轴心Y2在排秆输送装置12进行秸秆输送的下降位置与排秆输送装置12不进行秸秆输送的上升位置(后述的第一上升位置以及第二上升位置)之间上下摆动。设有将脱粒筒架44与排秆架55可解除连结地连结的连结部60。在利用连结部60连结脱粒筒架44与排秆架55的状态下,脱粒筒架44与排秆架55能够一体地利用缸45上下摆动。
作为排秆架55的上升极限,设定了第一上升位置(图50所示的第一上升角度α所对应的上升位置)和比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图50所示的第二上升角度β所对应的上升位置)。第一上升位置是能够去除脱粒筒11的堵塞的位置。第二上升位置是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不与排秆切割装置28干涉的位置(参照图43),并且是能够去除排秆输送装置12的堵塞的位置。
连结部60具备固定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第一托架61、固定于自由端架部74的第二托架62和跨过第一托架61与第二托架62地将它们连结的连结板63。连结板63分别通过螺栓固定于第一托架61以及第二托架62。
〔排秆架用的内侧锁定机构〕
如图44~图49所示,设有内侧锁定机构93,内侧锁定机构93在排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排秆架55的基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内侧锁定机构93具备内侧钩94和内侧钩接销95。内侧钩94支承于基端架部71。内侧钩接销95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
如图46所示,跟随于排秆架55向下降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4卡合于内侧钩接销95,由此,使得排秆架55的基端侧部位的位置被内侧锁定机构93保持于右侧的前后朝向架40R。并且,如图47所示,跟随于排秆架55向上升位置侧摆动,内侧钩94相对于内侧钩接销95的卡合被解除,由此,使得内侧锁定机构93的位置保持被解除。
〔脱粒筒架用的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41~图45以及图48所示,设有外侧锁定机构96,外侧锁定机构96在脱粒筒架44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41。外侧锁定机构96具备外侧钩97和外侧钩接销98。外侧钩97支承于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外侧钩接销98支承于后部架41。
设有将脱粒筒锁定机构46(后侧的钩接板47)和外侧锁定机构96(外侧钩97)连动地连结的连杆机构109。连杆机构109具备第一连杆臂110、第二连杆臂111和连杆杆112。第一连杆臂110能够相对摆动地连结于后侧的钩接板47的基端部。第一连杆臂110与第二连杆臂111能够相对摆动地连结。在连杆杆112的前端部以不能相对摆动的方式连结有第二连杆臂111。在连杆杆112的后端部以不能相对摆动的方式连结有外侧钩97。
如图44所示,通过利用马达M2使前后一对钩接板47向卡合侧摆动,使钩接板47(钩部47a)卡合于脱粒筒钩接销48。并且,后侧的钩接板47向卡合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外侧钩97,由此使外侧钩97与后侧的钩接板47向卡合侧的摆动连动地向卡合侧摆动。这样,外侧钩97变为卡合状态,由此利用外侧锁定机构96将左侧的前后朝向架40L的位置保持于后部架41。
并且,如图45所示,通过利用马达M2使前后一对钩接板47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解除钩接板47(钩部47a)相对于脱粒筒钩接销48的卡合。并且,后侧的钩接板47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外侧钩97,由此使外侧钩97与后侧的钩接板47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连动地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这样,外侧钩97变为卡合解除状态,由此使外侧锁定机构96的位置保持被解除。
〔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构造〕
如图41、图50~图53所示,排秆切割装置28以能够绕摆动轴心Z1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柱113。在支承柱113上设有上下一对支承轴114。在支承柱113上设有对支承轴114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15。
在排秆切割装置28的右侧部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形剖面的架116、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连结于上侧的支承轴114的板117和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连结于下侧的支承轴114的托架118。板117以绕摆动轴心Z1与架116一体摆动的方式固定于架116。
设有角度检测传感器119,角度检测传感器119检测排秆切割装置28绕摆动轴心Z1的摆动角度。角度检测传感器119由电位计构成。角度检测传感器119具备摆动式的检测臂119a。检测臂119a接触架116。
〔排秆切割装置用的锁定机构〕
如图41、图50~图53所示,设有锁定机构120,锁定机构120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的摆动和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的摆动。锁定机构120能够在不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的非限制状态和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的限制状态之间切换。锁定机构120具备板117和凸轮121。
凸轮121以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X1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轴部122。轴部122从上侧的支承部115的左侧部向左方突出。凸轮121以嵌套于轴部122的状态利用螺栓123以及平垫圈124防脱。
设有将凸轮121向初始位置侧摆动施力的扭转弹簧125。设有凸轮121在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所抵接的止挡件126。扭转弹簧125嵌套于轴部122,扭转弹簧125的一端部卡合于凸轮121,并且扭转弹簧125的另一端部卡合于止挡件126。凸轮121被扭转弹簧125向初始位置侧摆动施力而抵接于止挡件126,从而使凸轮121的位置被保持在初始位置。
设有连动机构127,连动机构127使锁定机构120的限制动作与排秆架55的上升动作连动,以与排秆架55的上升连动地利用锁定机构120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连动机构127具备跨过排秆架55与凸轮121的缆绳128。缆绳128沿脱粒装置10的右侧壁39中的以越靠近后侧则越位于右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39a敷设。缆绳128具备内线128a和外线128b。内线128a中的排秆架55侧的端部连结于支架129。支架129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130。支架130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83。外线128b中的排秆架55侧的端部支承于支架79。支架79通过螺栓固定于于后侧的支架78。内线128a中的凸轮121侧的端部连结于凸轮121。外线128b中的凸轮121侧的端部支承于支架131。支架131固定于上侧的支承部115的左侧部。
如图53所示,在排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凸轮121的位置被保持在初始位置。在图53所示的状态下,在板117的前端117a的旋转轨迹内,凸轮121位于比板117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因此,板117即使绕摆动轴心Z1旋转,也不会抵接于凸轮121,不会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如此,如图56以及图57所示,在排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为非限制状态,能够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并且,如图54所示,若排秆架55上升至第二上升位置,则与排秆架55的上升连动地,凸轮121克服扭转弹簧125的作用力而以被缆绳128拉动的形态向上侧摆动至图54所示的位置。在图54所示的状态下,在板117的前端117a的旋转轨迹内,凸轮121位于比板117的下表面靠下侧的位置。此时,凸轮121中的平坦面121a为与板117的下表面大致平行的状态。因此,板117即使绕摆动轴心Z1旋转,也不会抵接于凸轮121,不会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如此,如图56以及图58所示,在排秆架55上升至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为非限制状态,能够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并且,如图55所示,若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则与排秆架55的上升连动地,凸轮121克服扭转弹簧125的作用力而以被缆绳128拉动的形态向上侧摆动到图55所示的位置。在图55所示的状态下,凸轮121在板117的前端117a的旋转轨迹内进入比板117的下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因此,板117若绕摆动轴心Z1旋转,则抵接于凸轮121,限制排秆切割装置28的摆动。如此,如图56以及图59所示,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为限制状态,不能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60所示,若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被切换为限制状态,则不能将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切换。详细来说,如图61所示,若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使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则在板117从作业位置以第一允许角度θ1摆动到第一锁定位置的阶段,板117中的第一抵接面117b抵接于凸轮121。这样,板117中的第一抵接面117b抵接于凸轮121,由此阻止排秆切割装置28进一步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
如图62所示,若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机构120被切换为限制状态,则不能将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切换。详细来说,如图63所示,若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使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则在板117从非作业位置以第二允许角度θ2摆动到第二锁定位置的阶段,板117中的第二抵接面117c抵接于凸轮121。这样,板117中的第二抵接面117c抵接于凸轮121,由此阻止排秆切割装置28进一步向作业位置侧摆动。
即,如图64所示,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仅摆动一定角度范围(第一允许角度θ1),并且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第二允许角度θ2)。第二允许角度θ2被设定为比第一允许角度θ1大的角度。
〔控制模块〕
如图65所示,控制模块包含控制装置132、缸45、马达M1、马达M2、警报部133、操作缸45的升降开关134、操作马达M1的切换开关135、检测排秆切割装置28绕摆动轴心Z1的摆动角度的角度检测传感器119和检测排秆架55绕摆动轴心Y2的摆动角度的角度检测传感器136。
升降开关134发出通过缸45的伸长动作而使脱粒筒架44以及排秆架55上升的上升指令和通过缸45的缩短动作而使脱粒筒架44以及排秆架55下降的下降指令。升降开关134具备发出上升指令的上升操作部和发出下降指令的下降操作部。在按压操作所述上升操作部的期间,脱粒筒架44以及排秆架55上升,在按压操作所述下降操作部的期间,脱粒筒架44以及排秆架55下降。
切换开关135发出利用马达M1将切换板31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的切换指令。警报部133例如能够由声音输出装置(扬声器等)、显示装置(显示器、旋转灯等)构成。控制装置132具备升降控制部137、切换控制部138和警报控制部139。
升降控制部137根据升降开关134的指令进行缸45的升降控制。如图66以及图68所示,若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利用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则升降控制部137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同样,如图66以及图69示,若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利用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则升降控制部137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
但是,如图66以及图70示,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既不是作业位置并且也不是非作业位置的位置(以下,称作“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利用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升降控制部137也不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即,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利用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也只能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二上升位置。
在此,升降控制部137在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时,不使排秆架55一下子就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而是使排秆架55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并且,在暂时停止后,若由升降开关134发出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上升指令,则升降控制部137使排秆架55从第二上升位置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另一方面,升降控制部137在使排秆架55从第一上升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时,使其从第一上升位置一下子下降到下降位置。
切换控制部138根据切换开关135的指令进行马达M1的切换控制。如图67以及图69所示,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在由切换开关135发出切换指令后,由切换控制部138将切换板31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但是,如图67以及图68所示,在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是即使由切换开关135发出切换指令,切换控制部138也不将切换板31在切割位置与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警报控制部139进行警报部133的警报控制。在排秆架55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时,为了通知暂时停止这一情况,警报控制部139利用警报部133发出警报。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若想要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则警报控制部139利用警报部133发出警报。
详细来说,如图64所示,若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使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则警报控制部139在即将到达第一锁定位置前(作业位置与第一锁定位置之间)利用警报部133发出警报。在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若使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则警报控制部139在即将到达第二锁定位置前(非作业位置与第二锁定位置之间)利用警报部133发出警报。
〔角度检测传感器用的托架〕
如图51所示,设有安装角度检测传感器119的托架140。托架140通过螺栓固定于支架141。支架141固定于上侧的支承部115的下部。即,角度检测传感器119设于能够摆动地支承排秆切割装置28的上侧的支承部115。在托架140上设有阻止检测臂119a摆动以避免检测臂119a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的止挡件140a。检测臂119a在初始位置接触止挡件140a,被止挡件140a阻止摆动以避免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
在此,如上所述,检测臂119a接触架116,但假设在未设有止挡件140a的情况下,在从上下一对支承轴114上取下排秆切割装置28的状态下,将不再存在检测臂119a所接触的对象。这样一来,担心检测臂119a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给排秆架55的升降带来妨碍这一不良情况。例如,若检测臂119a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角度检测传感器119的检测值示出排秆切割装置28位于中间位置的状态的检测值,则不能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
但是,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将排秆切割装置28从上下一对支承轴114取下,止挡件140a也保留在机体侧,由此,检测臂119a的摆动被止挡件140a阻止,因此能够避免上述那种不良情况。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排秆切割装置28用的“锁定机构”,采用了机械式的锁定机构,但是,例如在构成为排秆切割装置28利用马达在作业位置与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的情况下,作为排秆切割装置28用的“锁定机构”,也可以采用利用控制装置132的锁定机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排秆架55的上升极限,设定了第一上升位置和比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但除此之外,也可以设定比第二上升位置低的上升位置、比第一上升位置低且比第二上升位置高的上升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排秆架55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时,使排秆架55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但也可以使排秆架55一下子上升到第一上升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使排秆架55从第一上升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时,使排秆架55从第一上升位置一下子下降到下降位置,但也可以使排秆架55在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第一允许角度θ1),并且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第二允许角度θ2)。但是,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也可以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并且不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或者,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也可以不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并且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或者,锁定机构120在限制状态下也可以不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作业位置向非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并且不允许排秆切割装置28从非作业位置向作业位置侧摆动一定角度范围。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联合收割机(例如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71以及图72中示出了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本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1和支承机体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中的右侧设有驾驶室3。驾驶室3具备驾驶员所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车棚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室3的前方设有割取植立谷秆的割取部6。在驾驶室3的后方设有存储谷粒的谷粒存储箱7。设有将谷粒存储箱7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有夹持输送割取谷秆的喂送链9。在谷粒存储箱7的左侧相邻处设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具有脱粒筒11,对由喂送链9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设有排秆输送装置12。排秆输送装置12从喂送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在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设有对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的排秆切割装置28。排秆切割装置28能够绕在右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在位于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作业位置和位于离开排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
割取部6构成为多行收割规格(例如,六行收割规格)。割取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件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割装置15和输送装置16。分禾件13对田地的植立谷秆进行分禾。扶禾装置14将分禾后的植立谷秆扶起。切割装置15对扶起后的植立谷秆进行切割。输送装置16将割取谷秆朝脱粒装置10向后方输送。
〔脱粒装置等〕
如图73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设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筛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有将尘埃向外部排出的排尘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有对分选对象物进行摆动分选的摆动分选装置20、向摆动分选装置20吹送分选风的分选风机21、将一次物的谷粒(单粒化的谷粒等)回收的一次回收部22、将二次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回收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回收部22设有将一次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一次绞龙24。在一次绞龙24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一次物的谷粒向谷粒存储箱7扬送的扬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设有将二次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二次绞龙26。在二次绞龙26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二次物的谷粒向摆动分选装置20回送的二次回送装置27。
〔排秆切割装置〕
如图74~图78所示,排秆切割装置28具备切割部29、供给部30和收容切割部29以及供给部30的壳体31。切割部29以及供给部30相对于壳体31能够装卸。壳体31具备左侧的侧板32、右侧的侧板32、切换板33和后部罩34。在壳体31中的位于切割部29以及供给部30的上方的部分,形成有投入秸秆的投入口31a。
切换板33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X1在打开投入口31a的切割位置与关闭投入口31a的非切割位置之间摆动开闭。在切换板33打开的状态(切割位置的状态)下,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被投入到投入口31a而被切割部29与供给部30切割。在切换板33关闭的状态(非切割位置的状态)下,由排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秸秆在切换板33的上表面滑动而下落到地面上。后部罩34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X2在打开壳体31的后部开口的打开位置与关闭壳体31的后部开口的关闭位置之间摆动开闭。
切割部29具备切割轴35、多个大径切割刀36和多个小径切割刀37。切割轴35被驱动而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X3旋转。利用带传动机构(省略图示)向切割轴35传递来自脱粒装置10的动力。切割轴35跨过左侧的侧板32与右侧的侧板32而架设。在左侧以及右侧的侧板32上形成有插入切割轴35的槽部32a。槽部32a在后方开口,由此,在后部罩34为打开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从后方相对于槽部32a装卸切割部29(切割轴35)。
大径切割刀36的直径D1与小径切割刀37的直径D2不同。即,作为本发明的“切割刀”,分别配备有直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大径切割刀36与多个小径切割刀37。
多个大径切割刀36以及多个小径切割刀37在旋转轴心X3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安装在切割轴35上。在两个大径切割刀36之间,配置有多个(例如两个)小径切割刀37。多个大径切割刀36以及多个小径切割刀37中的在切割轴35的旋转轴心X3方向上最靠两端的刀(位于切割轴35中的最左端以及最右端的刀)分别是大径切割刀36。
供给部30具备供给轴38、多个大径转子39、多个大径拨入刀40、多个小径转子41和多个小径拨入刀42。供给轴38能够绕与切割轴35的旋转轴心X3平行的旋转轴心X4旋转。利用链传动机构(省略图示)等向供给轴38传递切割轴35的动力。供给轴38跨过左侧的侧板32与右侧的侧板32而架设。在左侧以及右侧的侧板32上形成有插入供给轴38的长孔32b。
大径拨入刀40以及小径拨入刀42是切割用的刀。大径转子39的直径D3与大径拨入刀40的直径D3相同。小径转子41的直径D4与小径拨入刀42的直径D4相同。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的直径D3与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的直径D4不同。即,作为本发明的“供给刀”,分别配备有直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大径转子39以及多个大径拨入刀40与多个小径转子41以及多个小径拨入刀42。
多个大径转子39、多个大径拨入刀40、多个小径转子41以及多个小径拨入刀42在旋转轴心X4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安装在供给轴38上。在一组的大径转子39与大径拨入刀40和另一组的大径转子39与大径拨入刀40之间,配置有多组(例如两组)小径转子41与小径拨入刀42。多个大径转子39、多个大径拨入刀40、多个小径转子41以及多个小径拨入刀42中的在供给轴38的旋转轴心X4方向上最靠两端的刀(位于供给轴38的最左端以及最右端的刀)分别是大径拨入刀40。
切割部29以及供给部30以大径切割刀36与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对应、并且小径切割刀37与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对应的状态设置。在切割轴35的旋转轴心X3方向(供给轴38的旋转轴心X4方向)上,在一组的大径转子39与大径拨入刀40之间的位置处具有大径切割刀36,并且在一组的小径转子41与小径拨入刀42之间的位置处具有小径切割刀37。
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的直径D4与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的直径D3之比(直径D4:直径D3)和小径切割刀37的直径D2与大径切割刀36的直径D1之比(直径D2:直径D1)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直径D4:直径D3是1:1.1,直径D2:直径D1是1:1.1。
另外,如图79所示,在大径转子39的外周部,形成有比与直径D3对应的双点划线的圆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分39a,所谓大径转子39的直径D3,是指除突出部分39a之外的部分的直径。同样,在小径转子41的外周部,形成有比与直径D4对应的双点划线的圆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六处)突出部分41a,所谓小径转子41的直径D4,是指除突出部分41a之外的部分的直径。
如图74所示,设有变更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的轴间变更机构43。轴间变更机构43具备能够上下摆动操作的操作杆44和支承切割轴35的左右一对轴承45。轴承45的下端部经由支承轴46能够前后摆动地支承于侧板32。
通过对操作杆44进行上下摆动操作,使得轴承45以支承轴46为支点进行前后摆动。伴随于此,供给轴38沿长孔32b移动,由此,变更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通过利用轴间变更机构43变更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从而将排秆切割装置28在秸秆的切割长度短的短切状态与秸秆的切割长度长的长切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75以及图77所示,在短切状态下,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被设定为L1。在短切状态下,大径切割刀36与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重合,并且,小径切割刀37与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重合。由此,秸秆在大径切割刀36与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重合的位置、以及小径切割刀37与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重合的位置被切割,秸秆的切割长度变短。
如图76以及图78所示,在长切状态下,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被设定为L2。在长切状态下,小径切割刀37与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不重合,而大径切割刀36与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重合。由此,秸秆在小径切割刀37与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不重合的位置不被切割,而在大径切割刀36与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重合的位置被切割,秸秆的切割长度变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0的左侧的图所示,短切状态下的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是L1,如图80的右侧的图所示,长切状态下的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是L2。
在此,图81中示出了取代图80中的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而将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安装于供给轴38的例子(比较例)。在该情况下,如图81的右侧的图所示,在长切状态下,为了使小径切割刀37与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不重合,需要使长切状态下的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为L2+ΔL,将会比图80的右侧的图所示的长切状态下的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L2长ΔL。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长切状态下,使小径切割刀37与小径转子41以及小径拨入刀42不重合,从而与使小径切割刀37与大径转子39以及大径拨入刀40不重合的情况(参照图81)相比,能够缩短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L2。
如图82所示,在壳体31中的侧板32上形成有用于将供给部30安装于壳体31的安装孔32c。安装孔32c是为了能够变更供给部30的安装位置而呈锁眼形状(ダルマ形状)的孔。在安装孔32c安装有轴间变更机构43。通过变更相对于安装孔32c的安装位置(安装于安装孔32c中的一个孔部或安装于其他孔部),能够将切割部29以及供给部30安装于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不同的两个位置(图82的上图所示的位置与该图的下图所示的位置)。如此,通过变更安装位置,能够根据刀的直径等适当地设定切割轴35与供给轴38的轴间距离。例如,对于切割部29以及供给部30,能够分别与变更了刀的直径的规格的切割部29以及供给部30重新组合。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切割刀”,配备了大径切割刀36与小径切割刀37,但该“切割刀”也可以全部是相同的直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供给轴38的旋转轴心X4方向上最靠两端的刀分别是大径拨入刀40,但也可以是至少某一方的刀为小径拨入刀42。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一组的大径转子39与大径拨入刀40与另一组的大径转子39与大径拨入刀40之间配置有两组的小径转子41与小径拨入刀42,但也可以配置一组或三组以上。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直径D4:直径D3为1:1.1,直径D2:直径D1为1:1.1,但直径D4:直径D3以及直径D2:直径D1并不限于1:1.1,也可以是1:1.1以外的比例,只要直径D4:直径D3与直径D2:直径D1相同即可。或者,直径D4:直径D3与直径D2:直径D1也可以不同。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联合收割机(例如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Claims (18)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喂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对由所述喂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秆输送装置,其连设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从所述喂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
排秆切割装置,其设于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对由所述排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能够绕在左右一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位于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作业位置和离开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秆架,所述排秆架将所述排秆输送装置以在俯视时越靠近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倾斜状态支承,并且所述排秆架能够绕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一侧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进行上下摆动,
作为所述排秆架的上升极限,至少设定第一上升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
在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作业位置的状态、以及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分别使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
在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非作业位置的中间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二上升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上升位置是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不与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干涉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上升位置是能够去除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堵塞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具有:
切割器,其切割秸秆;
投入口,其位于所述切割器的上方,被投入秸秆;
切换板,其能够在打开所述投入口的切割位置与关闭所述投入口的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不能将所述切换板在所述切割位置与所述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具有:
切割器,其切割秸秆;
投入口,其位于所述切割器的上方,被投入秸秆;
切换板,其能够在打开所述投入口的切割位置与关闭所述投入口的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位于所述非作业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以及所述第二上升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情况下,都能够将所述切换板在所述切割位置与所述非切割位置之间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使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时,所述排秆架在所述第二上升位置暂时停止。
7.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喂送链,其夹持输送割取谷秆;
脱粒装置,其具有脱粒筒,对由所述喂送链输送的割取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秆输送装置,其连设于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从所述喂送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秸秆并将该秸秆向后方夹持输送;
排秆切割装置,其设于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对由所述排秆输送装置输送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能够绕在左右一端部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位于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作业位置和离开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部位的下方的非作业位置之间摆动,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秆架,所述排秆架将所述排秆输送装置以在俯视时越靠近所述排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止端侧则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侧的倾斜状态支承,并且所述排秆架能够绕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一侧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进行上下摆动,
作为所述排秆架的上升极限,至少设定第一上升位置和比所述第一上升位置低的第二上升位置,
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二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在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不能将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在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限制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从所述作业位置向所述非作业位置侧的摆动和所述排秆切割装置从所述非作业位置向所述作业位置侧的摆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连动机构,所述连动机构使所述锁定机构的限制动作与所述排秆架的上升动作连动,以使所述锁定机构与所述排秆架的上升连动地限制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机构在限制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的状态下,允许所述排秆切割装置摆动一定角度范围。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检测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摆动角度的角度检测传感器,
所述角度检测传感器设于能够摆动地支承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支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安装所述角度检测传感器的托架,
所述角度检测传感器具有摆动式的检测臂,
在所述托架上设有止挡件,所述止挡件阻止所述检测臂的摆动,以避免所述检测臂从初始位置摆动到检测范围外。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警报部,在所述排秆架上升到所述第一上升位置的状态下,若将要将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在所述作业位置与所述非作业位置之间切换,则所述警报部发出警报。
14.一种排秆切割装置,对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进行切割处理,具备:
切割部,其具有被驱动而旋转的切割轴和安装于所述切割轴的多个切割刀;
供给部,其具有能够绕与所述切割轴的旋转轴心平行的旋转轴心旋转的供给轴和安装于所述供给轴的多个供给刀;
轴间变更机构,其变更所述切割轴与所述供给轴的轴间距离;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的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供给刀,分别配备有直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大径供给刀与多个小径供给刀,
作为所述切割刀,分别配备有直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大径切割刀与多个小径切割刀,
所述切割部以及所述供给部以所述大径切割刀与所述大径供给刀对应的状态且以所述小径切割刀与所述小径供给刀对应的状态设置,
所述大径切割刀的直径以及所述小径切割刀的直径分别比所述大径供给刀的直径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排秆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供给刀中的在所述供给轴的旋转轴心方向上最靠两端的刀分别是所述大径供给刀。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排秆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两个所述大径供给刀之间配置有多个所述小径供给刀。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排秆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供给刀的直径与所述大径供给刀的直径之比和所述小径切割刀的直径与所述大径切割刀的直径之比相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排秆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秆切割装置具备收容所述切割部以及所述供给部的壳体,
所述切割部以及所述供给部相对于所述壳体能够装卸,并且能够安装于所述轴间距离不同的多个位置。
CN201811552772.0A 2017-12-18 2018-12-18 联合收割机以及排秆切割装置 Active CN1099239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2092 2017-12-18
JP2017-242091 2017-12-18
JP2017242092A JP6947622B2 (ja) 2017-12-18 2017-12-18 コンバイン
JP2017242091A JP6847025B2 (ja) 2017-12-18 2017-12-18 コンバイン
JP2017243622A JP2019106967A (ja) 2017-12-20 2017-12-20 排藁切断装置
JP2017-243622 2017-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23997A CN109923997A (zh) 2019-06-25
CN109923997B true CN109923997B (zh) 2022-11-01

Family

ID=66984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52772.0A Active CN109923997B (zh) 2017-12-18 2018-12-18 联合收割机以及排秆切割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687536B1 (zh)
CN (1) CN10992399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360U (ja) * 1983-07-18 1985-02-09 八鹿鉄工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用排稈カツタ−
US4776153A (en) * 1986-02-27 1988-10-11 Deere & Company Automatic height control for a laterally pivoted harvester header
JPH0753469Y2 (ja) * 1988-01-14 1995-12-13 株式会社クボタ 排ワラ細断装置
JP3145004B2 (ja) * 1995-02-28 2001-03-12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排藁処理装置
JPH104768A (ja) * 1996-06-17 1998-01-13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脱穀機の排ワラ装置
JP3848452B2 (ja) * 1997-12-10 2006-11-22 八鹿鉄工株式会社 排藁カッター装置のエンジン停止機構
CA2274288A1 (en) * 1999-06-09 2000-12-09 Mcleod Harvest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vesting crops
JP2001204241A (ja) * 2000-01-25 2001-07-3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脱穀機
JP2003304729A (ja) 2002-04-17 2003-10-28 Atex Co Ltd 排稈カッターの排稈案内装置
JP2008295395A (ja) 2007-06-01 2008-12-1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2009232819A (ja) * 2008-03-28 2009-10-15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185770B2 (ja) 2008-10-24 2013-04-1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茎稈細断装置
JP5724252B2 (ja) 2010-08-31 2015-05-2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687536B1 (ko) 2024-07-24
CN109923997A (zh) 2019-06-25
KR20190073271A (ko) 2019-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79311B2 (ja) ひまわり収穫機
JP726254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1184776A5 (zh)
CN109923997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排秆切割装置
JP2009189272A (ja) コンバインの刈取前処理構造
JP719205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6879312B (zh) 联合收割机
JP6847025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207287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8207288B (zh) 联合收割机
JP672154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014422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4340377B (zh) 联合收割机及作业机
CN10899051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754205B (zh) 谷杆搬送装置
CN209897672U (zh) 谷杆搬送装置
CN108990518B (zh) 联合收割机
JPWO2007148719A1 (ja) コンバイン
JP6753451B2 (ja) 穀稈搬送装置
JP6930519B2 (ja) 穀稈搬送装置
JP488485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018206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018205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014486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103165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