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90512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90512B
CN108990512B CN201810573021.0A CN201810573021A CN108990512B CN 108990512 B CN108990512 B CN 108990512B CN 201810573021 A CN201810573021 A CN 201810573021A CN 108990512 B CN108990512 B CN 1089905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harged straw
frame
discharged
straw
threshing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730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90512A (zh
Inventor
梅林竜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120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492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120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215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990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0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90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05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02Self-propelled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8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0Arrangements of straw crushers or cutt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7/00Straw conveyors for threshing machines or baling presses
    • A01F17/02Mechanical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可以避免如下事态的联合收割机被期待,即,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排出秸秆切断装置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而阻碍排出秸秆切断装置的摆动。联合收割机具备排出秸秆架(55),其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状态支承,并且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排出秸秆架的上升角度(β)被设定成: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排出秸秆切断装置不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利用脱粒筒对由供给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连接设置在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供给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以及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并且对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样的联合收割机,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是已知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供给链(在该文献中为“脱粒供给链〔38〕”),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脱粒装置(在该文献中为“脱粒装置〔17〕”),所述脱粒装置利用脱粒筒对由供给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在该文献中为“排出秸秆输送装置〔23〕”),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连接设置在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供给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以及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在该文献中为“后处理装置〔22〕”),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并且对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能够在左右一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该文献中为“Y轴”)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所述作业位置位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所述非作业位置位于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离开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排出秸秆架(在该文献中为“根部侧支承架〔31〕”),所述排出秸秆架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在该文献中为“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5〕”)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状态支承,并且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该文献中为“转动轴〔45〕”)上下摆动。
在此,伴随着排出秸秆架向上方摆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位置降低。而且,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可能会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而阻碍排出秸秆切断装置的摆动。
作为上述另一种联合收割机,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是已知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具备:供给链(在该文献中为“脱粒供给链〔38〕”),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脱粒装置(在该文献中为“脱粒装置〔17〕”),所述脱粒装置利用脱粒筒对由供给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在该文献中为“排出秸秆输送装置〔23〕”),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连接设置在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供给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以及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在该文献中为“后处理装置〔22〕”),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并且对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具有:切割刀(在该文献中为“排出秸秆切割刀〔21〕”),所述切割刀将排出秸秆切断;投入口,所述投入口位于切割刀的上方并且供排出秸秆投入;以及切换板(在该文献中为“切换板〔61〕”),所述切换板能够切换到打开投入口的切断位置和关闭投入口的非切断位置。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排出秸秆架(在该文献中为“根部侧支承架〔31〕”),所述排出秸秆架将排出秸秆输送装置(在该文献中为“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5〕”)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状态支承,并且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在该文献中为“转动轴〔45〕”)上下摆动。
在此,伴随着排出秸秆架向上方摆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位置降低。而且,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想要将切换板切换到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时,切换板可能会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而阻碍切换板的切换。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53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503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状况,可以避免如下事态的联合收割机被期待,即,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排出秸秆切断装置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而阻碍排出秸秆切断装置的摆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利用脱粒筒对由所述供给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连接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供给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以及
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并且对由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其中,
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能够在左右一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所述作业位置位于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所述非作业位置位于从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离开的位置,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出秸秆架,所述排出秸秆架将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状态支承,并且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所述排出秸秆架的上升角度被设定成:在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横跨所述作业位置和所述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不与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
根据本特征结构,排出秸秆架不会超过所设定的上升角度而上升。由此,可以避免如下事态,即,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排出秸秆切断装置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而阻碍排出秸秆切断装置的摆动。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排出秸秆架能够上升至相比与所述上升角度对应的位置更靠上升侧的位置。
即便使排出秸秆架上升至相比与上升角度对应的位置越靠上升侧的位置,若不使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则也不会产生排出秸秆切断装置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这种不良情况。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使排出秸秆架上升至相比与上升角度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从而容易进行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维护。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筒架,所述脱粒筒架对所述脱粒筒进行支承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至相比与所述上升角度对应的位置更靠上升侧的位置时的上升角度被设定为所述脱粒筒架的上升极限角度以下。
通常,在除去堵塞于脱粒筒的谷秆的情况下,需要使脱粒筒上升至一定程度较高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除去堵塞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排出秸秆的情况下,使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上升至脱粒筒那么高的位置的必要性低。根据本特征结构,可以立足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特性而适当地设定排出秸秆架的上升角度。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筒架,所述脱粒筒架对所述脱粒筒进行支承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以及连结机构,所述连结机构将所述排出秸秆架和所述脱粒筒架能够解除连结地连结,在所述排出秸秆架和所述脱粒筒架利用所述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排出秸秆架和所述脱粒筒架一体地上升。
根据本特征结构,利用连结机构将排出秸秆架和脱粒筒架连结,以使排出秸秆架和脱粒筒架一体地上升,从而不会费事地使排出秸秆架和脱粒筒架分别上升。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在使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将其位置保持的止动器。
根据本特征结构,可以在使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稳定地将其位置保持。
鉴于上述另一状况,可以避免如下事态的联合收割机被期待,即,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将切换板切换到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时,切换板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而阻碍切换板的切换。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特征如下:
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利用脱粒筒对由所述供给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连接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供给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以及
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并且对由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其中,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出秸秆架,所述排出秸秆架将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状态支承,并且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具有:将排出秸秆切断的切割刀;位于所述切割刀的上方并且供排出秸秆投入的投入口;以及能够切换到打开所述投入口的切断位置和关闭所述投入口的非切断位置的切换板,
在所述切换板上形成有切口部,以便在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将所述切换板切换到所述切断位置和所述非切断位置时不与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覆盖所述切口部的盖部件,
所述盖部件允许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所述切口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将切换板切换到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时,盖部件允许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切口部。由此,可以避免如下事态:在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将切换板切换到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时,切换板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而不能切换切换板。另外,由于切口部被盖部件覆盖,因此,可以防止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内部的尘埃从切口部向外部漏出。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盖部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与盖部件接触时,盖部件弹性变形而允许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切口部。此后,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从盖部件离开时,盖部件返回到原来的形状。即,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盖部件,即可容易地实现在利用盖部件覆盖切口部的同时允许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切口部的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盖部件上形成有供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的狭缝。
根据本特征结构,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经由狭缝进入切口部。由此,可以使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容易地进入切口部。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盖部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切换板。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与盖部件接触时,盖部件摆动而允许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切口部。此后,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从盖部件离开时,盖部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即,仅通过将盖部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切换板,即可容易地实现在利用盖部件覆盖切口部的同时允许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切口部的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具备将所述盖部件的位置保持在覆盖所述切口部的位置处的弹簧部件。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从盖部件离开时,盖部件借助弹簧部件的弹簧力而回到覆盖切口部的位置并被保持在该位置处。由此,即便盖部件摆动,也能够将盖部件的位置可靠地保持在覆盖切口部的位置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视图。
图4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以及排出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左视图。
图8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以及排出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在排出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10是表示排出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使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的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12是表示排出秸秆架的基端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排出秸秆架的基端侧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14是表示脱粒筒架、排出秸秆架以及后部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卡合状态下的第一外侧锁定机构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下的第一外侧锁定机构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第三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第三外侧锁定机构的右视图。
图19是表示在排出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左视图。
图20是表示在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下、使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左视图。
图21是表示切换板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盖部件的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将排出秸秆架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2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切换板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8是表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29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左视图。
图30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下降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31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32是表示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以及排出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左视图。
图34是表示使脱粒筒架以及排出秸秆架下降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35是表示在排出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视图。
图36是表示排出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的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37是表示使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的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后视图。
图38是表示排出秸秆架的基端侧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是表示排出秸秆架的基端侧的结构的左视图。
图40是表示脱粒筒架、排出秸秆架以及后部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表示卡合状态下的第一外侧锁定机构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下的第一外侧锁定机构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43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第三外侧锁定机构的后视剖视图。
图44是表示卡合解除状态的第三外侧锁定机构的右视图。
图45是表示在排出秸秆架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左视图。
图46是表示在使脱粒筒架上升的状态下、使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的脱粒装置的后部以及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左视图。
图47是表示切换板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盖部件的剖视图。
图49是表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将排出秸秆架支承为能够上下摆动的结构的后视图。
图50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切换板的立体图。
图51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俯视图。
图5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盖部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9 供给链
10 脱粒装置
11 脱粒筒
12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
28 排出秸秆切断装置
29 切割刀
30a 投入口
31 切换板
31a 切口部
44 脱粒筒架
55 排出秸秆架
89 止动器
124 盖部件
124a 狭缝
128 板簧(弹簧部件)
224 盖部件
α 脱粒筒架的上升极限角度
β 排出秸秆架的上升角度
Y2 摆动轴心
Z1 摆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方面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1以及图2示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机架1和支承机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置有驾驶室3。驾驶室3具备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舱室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室3的前方设置有收割田地的作物的收割部6。在驾驶室3的后方设置有积存谷粒的谷粒积存箱7。设置有将谷粒积存箱7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置有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供给链9。在谷粒积存箱7的左侧相邻处设置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利用脱粒筒11对由供给链9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接设置有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从供给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收割部〕
收割部6构成为多条收割规格(例如,六条收割规格)。收割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器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断装置15以及输送装置16。分禾器13将田地的作物分开。扶禾装置14将分开后的作物扶起。切断装置15将被扶起的作物切断。输送装置16朝向脱粒装置10向后方输送被收割的作物。
〔脱粒装置等〕
如图3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设置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置有承接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置有将尘埃排出到外部的排尘风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置有:将分选对象物向机体后方移送的同时进行筛选的摆动分选装置20、向摆动分选装置20吹送分选风的风选机21、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处理回收部22、以及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处理回收部22设置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一次螺旋装置24。在一次螺旋装置24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谷粒积存箱7扬谷输送的扬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设置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二次螺旋装置26。在二次螺旋装置26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还原到摆动分选装置20的二次还原装置27。
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设置有对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能够在右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所述作业位置位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所述非作业位置位于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离开的位置(参照图2)。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具备:将排出秸秆切断的切割刀29、覆盖切割刀29的罩30、以及切换板31。在罩30中的位于切割刀29上方的部分形成有供排出秸秆投入的投入口30a。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架32横跨罩30中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而设置。
切换板31能够切换到打开投入口30a的切断位置和关闭投入口30a的非切断位置。切换板31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横跨上升侧的切断位置和下降侧的非切断位置而摆动,从而进行开闭。切换板31经由支承轴33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罩30。在切换板31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排出秸秆被投入到投入口30a而被切割刀29切断。在切换板31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排出秸秆滑过切换板31的上表面而落到地面。
如图3至图7所示,在脱粒室17中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设置有壁部34。前侧的壁部34构成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4构成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4具备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脱粒筒11经由脱粒筒轴11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可动壁35。横跨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而设置有将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连结的连结臂37。可动壁35经由连结臂37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固定壁36。被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8横跨前侧的固定壁36和后侧的固定壁36而设置。
脱粒装置10的右侧部由右侧壁39构成。右侧壁39延伸至机体后端。右侧壁39具备倾斜部39a。倾斜部39a相比后侧的壁部34在后侧倾斜成越靠后侧越位于右侧。
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架40L、40R。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靠后侧的位置。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由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的方管构成。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靠后侧的位置。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对前侧的固定壁36、后侧的固定壁36以及右侧壁39进行支承。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由截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横向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方管构成。
〔后部架〕
在脱粒装置10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机体外侧的侧部(左侧部)的机体后上部设置有后部架41。后部架41在侧视时形成为从脱粒装置10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形。后部架41由圆管构成。
〔脱粒筒罩〕
设置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1的脱粒筒罩42。脱粒筒罩42相比脱粒筒11的后端在后侧延伸至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后部的上方。在脱粒筒罩42的右侧相邻处设置有右上部罩43。右上部罩43相比脱粒筒11的后端在后侧延伸至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后部的上方。右上部罩43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
〔脱粒筒架〕
脱粒筒罩42支承于脱粒筒架44。脱粒筒架44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38为中心上下摆动。脱粒筒架44经由传动轴38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4以及后侧的壁部34。脱粒筒架44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5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在脱粒筒架44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
设置有使脱粒筒架44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5。液压缸45横跨后侧的可动壁35和后侧的固定壁36而设置。液压缸45例如由双动式的液压缸构成。但是,液压缸45也可以由单动式的液压缸构成。
〔脱粒筒锁定机构〕
脱粒筒11与脱粒筒架44一起借助液压缸45而能够向上方摆动。设置有将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在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6。脱粒筒锁定机构46具备前后一对钩板47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销48。钩板47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3摆动地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4以及后侧的壁部34的每一个。在钩板47的前端部设置有能够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的钩部47a。通过将钩部47a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从而脱粒筒11的位置被保持在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7a相对于脱粒筒钩销48的卡合,从而脱粒筒11与脱粒筒架44一起借助液压缸45向上方摆动。对前后一对钩板47进行摆动驱动的电机M支承在后侧的壁部34的后表面。借助电机M,前后一对钩板47向卡合侧以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右侧)的状态设置。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具备:对排出秸秆的根部侧进行夹持输送的根部输送装置49、以及对排出秸秆的穗梢侧进行卡止输送的穗梢输送装置50。根部输送装置49具备带有突起51a的排出秸秆链51和排出秸秆导轨52。排出秸秆导轨52在排出秸秆链51的下方以与排出秸秆链51的下侧路径相向的状态配置。在根部输送装置49的输送终端部设置有对排出秸秆链51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板53。穗梢输送装置50具备带有尖端54a的排出秸秆穗梢链54。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支承于排出秸秆架55。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以从排出秸秆架55拆卸。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经由前支柱56以及后支柱57悬吊支承于排出秸秆架55。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前支柱56。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后支柱57。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形成在后侧的壁部34的后方。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形成为跨过排出秸秆架55。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以在俯视时在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9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越靠输送方向下游侧越位于右侧的方式扩展。
〔带传动机构〕
如图6、图8以及图9所示,横跨传动轴38和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省略图示)而设置有将传动轴38的动力传递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所述输入轴的带传动机构58。带传动机构58具备:驱动带轮59、从动带轮60、传动带61、张紧臂62、摆动侧张紧带轮63以及固定侧张紧带轮64。驱动带轮59设置于传动轴38中的从后侧的固定壁36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从动带轮60设置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所述输入轴。传动带61卷绕于驱动带轮59以及从动带轮60。
张紧臂62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传动轴38。摆动侧张紧带轮6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张紧臂62的前端部。摆动侧张紧带轮63为了对传动带61施加张力而从上方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摆动侧张紧带轮63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横跨固定侧张紧带轮64和驱动带轮59的部分。在张紧臂62上设置有安装拉伸弹簧65的安装部66。
固定侧张紧带轮64为了对传动带61施加张力而从下方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固定侧张紧带轮64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驱动带轮59侧的部分。固定侧张紧带轮64经由支承板67支承于排出秸秆架55。支承板67以从排出秸秆架55的前缘部(前架72)下垂的状态设置。对固定侧张紧带轮64进行支承的支承轴68从支承板67向前方突出。
拉伸弹簧65对张紧臂62施力以使其绕摆动轴心Y2向张力施加方向摆动。拉伸弹簧65中的与安装部6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杆69。杆69能够调整位置地支承于支柱70。支柱70固定于支承板67。通过进行杆69相对于支柱70的位置调整,从而拉伸弹簧65的作用力发生变化。
〔排出秸秆架〕
如图6至图11所示,排出秸秆架55经由前支柱56以及后支柱57对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中的前部以及后部进行支承。排出秸秆架55形成为框状。排出秸秆架55具备基端架71、前架72、后架73以及自由端架74。一根圆管被弯折而形成有前架72、后架73以及自由端架74。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经由前支柱56支承于自由端架74。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经由后支柱57支承于后架73中的基端侧的部分。横跨前架7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和后架73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而设置有将前架72和后架73连结的连结架75。连结架75由截面形状为大致L形的部件构成。
排出秸秆架55能够绕摆动轴心Y2横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下降位置和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不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上升位置而上下摆动。排出秸秆架55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76为中心上下摆动。设置有使排出秸秆架55向上方摆动的气体阻尼器(gasdamper)77。气体阻尼器77横跨排出秸秆架55(前架72)和下支柱78而设置。在前架72上固定有与气体阻尼器77连结的上支柱79。
如图12至图14所示,基端架71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基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基端架71具备:构成前部侧的前部侧框架部80、构成后部侧的后部侧框架部81、以及横跨前部侧框架部80和后部侧框架部81的连结架部82。基端架71中的前部侧的部分(前部侧框架部80)经由支柱83支承于支承轴76。
在基端架71中的与连结架部82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台阶部71a。连结架部82具备向下方开口的槽形板84、以及连结板85。槽形板84横跨前部侧框架部80的下表面和后部侧框架部81的下表面而设置。在槽形板84的内部,横跨槽形板84中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而设置有将左侧壁和右侧壁连结的连结板85。
前架72与基端架71的前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6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后架73与基端架71的后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6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自由端架74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自由端架74与前架72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机体外侧的端部以及后架73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自由端架74位于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右侧相邻处并且沿着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延伸。
支承轴76是与传动轴38不同的别的轴,并且,支承于对传动轴38进行支承的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传动轴38和支承轴76配置在同一轴心(摆动轴心Y2)上。即,排出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是同一摆动轴心。支承轴76相比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9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配置在前侧。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延伸至比支承轴76靠后侧的位置。支承轴76经由下支柱78以及支柱86支承于托架87。托架87下垂地设置在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的下表面。下支柱78利用螺栓固定于托架87。支柱86利用螺栓固定于托架87。
在排出秸秆架55的后部设置有对排出秸秆架55进行升降操作的手柄88。手柄88从排出秸秆架55的基端侧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止动器〕
设置有以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将其位置保持的止动器89。止动器89能够摆动且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支柱90。在止动器89的基端部设置有防脱部件91以免止动器89从支柱90脱落。支柱90固定在自由端架74的后部。在自由端架74的前部设置有将止动器89保持在收纳位置的保持部92。在后部架41上形成有供止动器89的前端部插入的孔41a。
〔内侧锁定机构〕
如图10至图14所示,设置有内侧锁定机构93,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内侧锁定机构93将排出秸秆架55的基端侧部位(基端架71)的位置保持在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内侧锁定机构93具备内侧钩94和内侧钩销95。
追随排出秸秆架55向下降位置侧的摆动而使得内侧钩94与内侧钩销95卡合(参照图10)。而且,追随排出秸秆架55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而解除内侧钩94相对于内侧钩销95的卡合(参照图11)。
〔第一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14至图16所示,设置有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在脱粒筒架44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将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具备第一外侧钩97和第一外侧钩销98。第一外侧钩97具备基部97a和钩部97b。钩部97b利用螺栓99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基部97a。
第一外侧钩销98在后部架41的左侧相邻处配置在从后部架41稍微离开的位置处。第一外侧钩销98经由第一支柱100以及第二支柱101支承于后部架41。
〔第二外侧锁定机构〕
设置有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换句话说,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脱粒筒架44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位置保持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具备第二外侧钩103和第二外侧钩销104。第二外侧钩103具备基部103a和钩部103b。钩部103b利用螺栓105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基部103a。
在排出秸秆架55中的自由端架74和前架72的角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平板状的安装部106。支柱107利用螺栓固定于安装部106。第二外侧钩销104以位于自由端架74的左下方的状态支承于支柱107。
在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下表面设置有承接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后一对承接部件108。在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端部被前侧的承接部件108承接并且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后端部被后侧的承接部件108承接的状态下,第二外侧钩103与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后中央部卡合。
〔连杆机构〕
如图6至图9所示,设置有将脱粒筒锁定机构46(后侧的钩板47)与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第二外侧钩103)连动地连结的连杆机构109。连杆机构109具备第一连结臂110、第二连结臂111以及连结杆112。第一连结臂110能够相对摆动地与后侧的钩板47的基端部连结。第一连结臂110和第二连结臂111能够相对摆动地连结。
连结杆112经由前支柱113以及后支柱114支承于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连结杆112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前支柱113以及后支柱114。在连结杆112的前端部不能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二连结臂111。在连结杆112的前部不能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二外侧钩103。在连结杆112的后端部不能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一外侧钩97。
〔第三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14、图17以及图18所示,设置有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后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具备第三外侧钩116、第三外侧钩销117、支柱118、杆119以及弹簧120。
第三外侧钩116在第三外侧钩销117被支柱118中的承接部118a承接的状态下与第三外侧钩销117卡合。第三外侧钩116在相对于后部架41位于右侧的状态下,经由支柱118支承于后部架41。第三外侧钩116经由支承轴12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柱118。杆119与第三外侧钩116连结。杆119通过人为操作而将第三外侧钩116切换到与第三外侧钩销117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与第三外侧钩销117卡合的非卡合位置。
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的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并未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具体而言,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的状态下,第三外侧钩116以及杆119并未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
第三外侧钩销117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第三外侧钩销117在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的状态下经由支柱122支承于自由端架74。第三外侧钩销117利用螺栓123能够拆卸地固定于支柱122。
支柱118在位于后部架41的右侧相邻处的状态下固定于后部架41。在支柱118上形成有承接部118a,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承接部118a承接第三外侧钩销117。
弹簧120横跨支柱118和第三外侧钩116而设置。弹簧120对第三外侧钩116向卡合侧进行施力以使其摆动。
〔脱粒筒架以及排出秸秆架的升降动作〕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作业者利用升降操作部(省略图示)进行上升操作时,前后一对钩板47借助电机M向卡合解除侧摆动。由此,钩板47(钩部47a)相对于脱粒筒钩销48的卡合被解除。而且,后侧钩板47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由此,与后侧钩板47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连动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这样一来,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成为卡合解除状态。
而且,在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成为卡合解除状态时,如图9以及图19所示,脱粒筒架44借助液压缸45的伸长动作向上方摆动。即,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位置)的状态下,可以使脱粒筒架44上升。
而且,在脱粒筒架44上升的状态下,作业者对杆119进行人为操作而将第三外侧钩116从卡合位置切换到非卡合位置时,如图11以及图20所示,排出秸秆架55借助气体阻尼器77向上方摆动。即,在脱粒筒架44上升的状态下,可以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
而且,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在使止动器89从保持部92脱离而向下方摆动并将止动器89的前端部插入到孔41a中时,止动器89在排出秸秆架55和后部架41之间实现支撑杆的功能。由此,可以在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将其位置保持。
接着,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作业者利用所述升降操作部进行下降操作时,脱粒筒架44借助液压缸45的收缩动作向下方摆动。而且,在脱粒筒架44下降至从上方与排出秸秆架55接触的位置时,伴随着脱粒筒架44的下降,排出秸秆架55从上方被脱粒筒架44推压而使得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起下降。由此,可以使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
另一方面,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作业者通过使用手柄88推下排出秸秆架55,从而可以使排出秸秆架55独立于脱粒筒架44而单独下降。即,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可以选择是使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还是使排出秸秆架55独立于脱粒筒架44而单独下降。
而且,伴随着排出秸秆架55的下降动作,第三外侧钩销117相对于第三外侧钩116自上方与第三外侧钩116中的倾斜部116a接触时,第三外侧钩116抵抗弹簧120的作用力而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而且,在第三外侧钩销117被支柱118中的承接部118a承接的状态下,第三外侧钩116借助弹簧120的作用力向卡合侧摆动并与第三外侧钩销117卡合。这样一来,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成为卡合状态。
而且,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下降的状态下,前后一对钩板47借助电机M向卡合侧摆动。由此,钩板47(钩部47a)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而且,后侧钩板47向卡合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由此,与后侧钩板47向卡合侧的摆动连动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向卡合侧摆动。这样一来,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成为卡合状态。
在此,排出秸秆架55的上升角度β(参照图11)比脱粒筒架44的上升角度α(参照图5)小。具体而言,排出秸秆架55的上升角度β被设定成: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横架32不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引导板53)干涉。详细而言,在图20中,用T示出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的横架32的上端的移动轨迹。而且,引导板53的下端53a相比横架32的上端的移动轨迹T位于上侧。由此,可以避免如下事态: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横架32与引导板53干涉而阻碍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的摆动。
〔切换板〕
如图20至图22所示,在切换板31上设置有切口部31a,以便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将切换板31切换到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时不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引导板53)干涉。切口部31a形成在切换板31中的右侧的部分。切口部31a在与支承轴33相反的一侧开口。
设置有覆盖切口部31a的盖部件124。盖部件124允许引导板53进入切口部31a。盖部件124的周缘部利用螺栓125固定在切换板31中的切口部31a的周缘部。盖部件124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24例如由橡胶状弹性体(聚氨基甲酸乙酯弹性体)构成。在盖部件124上形成有供引导板53进入的狭缝124a。狭缝124a沿与支承轴33正交的方向(切换板31的宽度方向)延伸。盖部件124中的狭缝124a侧的两缘部以越靠狭缝124a侧越降低的方式挠曲。由此,在切换板31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滑过切换板31的上表面的排出秸秆难以挂在狭缝124a处。
在此,如图20所示,随着排出秸秆架55向上方摆动,引导板53的位置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在切换板31被切换为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时,引导板53经由狭缝124a进入切口部31a。此时,在引导板53与盖部件124接触时,盖部件124弹性变形而允许引导板53进入切口部31a。此后,在引导板53从盖部件124离开时,盖部件124返回到原来的形状。
〔其他实施方式〕
(1)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关于这种结构,使用图23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横跨排出秸秆架55和支承轴76而设置有臂126。臂126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76。即,排出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臂126的摆动轴心Y2以及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是同一摆动轴心。
在臂126中的排出秸秆架55侧的端部(前端部),排出秸秆架55(前架72)能够向上方离开地载置于臂126。气体阻尼器77中的排出秸秆架55侧的端部(前端部)与臂126的前端部连结。气体阻尼器77以及臂126相比脱粒筒11中的主体部分11b的下端配置在上侧(具体而言,相比脱粒筒轴11a配置在上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与气体阻尼器77的最大伸长长度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下,在作业者使用手柄88提起排出秸秆架55时,排出秸秆架55相对于臂126向上方离开,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相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相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时的上升角度被设定为脱粒筒架44的上升极限角度(上升角度α)以下(在此,与脱粒筒架44的上升极限角度(上升角度α)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排出秸秆架55想要超过脱粒筒架44的上升角度α地上升时,排出秸秆架55从下方与脱粒筒架44接触,排出秸秆架55的上升被脱粒筒架44阻止。
另外,在能够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相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的结构中,也可以设置有将排出秸秆架55和脱粒筒架44能够解除连结地连结(例如,将自由端架74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能够解除连结地连结)的连结机构(省略图示)。在自由端架74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利用所述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排出秸秆架55和脱粒筒架44可以借助液压缸45一体地上升。
(2)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24而设置有图24至图26所示的盖部件224。盖部件224经由一对铰链127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切换板31。铰链127横跨盖部件224的背面和切换板31的背面而设置。
设置有板簧128,该板簧128将盖部件224的位置保持在覆盖切口部31a的位置处。板簧128横跨盖部件224的背面和切换板31的背面而设置。在切换板31的背侧设置有将板簧128能够滑动地支承的支柱129。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引导板53从背侧与盖部件224接触时,盖部件224经由一对铰链127摆动从而允许引导板53进入切口部31a。此后,在引导板53从盖部件224离开时,盖部件224借助板簧128的弹簧力而回到覆盖切口部31a的位置并被保持在该位置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秸秆架55的下降位置是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位置。但是,排出秸秆架55的下降位置也可以是比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位置高的位置(稍高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可以选择是使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还是使排出秸秆架55独立于脱粒筒架44而单独下降。但是,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既可以仅使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或者,也可以仅使排出秸秆架55独立于脱粒筒架44而单独下降。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能够在右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但是,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左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但是,除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之外,也可以还设置有一个以上的锁定机构,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锁定机构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或后部架41。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部,并且,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后部。但是,设置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位置。例如,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或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也可以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后中央部。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卡合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但是,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使得而使得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卡合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或者,也可以构成为,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卡合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并且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卡合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中,第三外侧钩116、支柱118以及杆119设置于后部架41,并且,第三外侧钩销117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但是,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中,也可以构成为,第三外侧钩116、支柱118以及杆119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并且,第三外侧钩销117设置于后部架41。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中,第二外侧钩103以及前后一对承接部件108设置于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并且,第二外侧钩销104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但是,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中,也可以构成为,第二外侧钩103以及前后一对承接部件108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并且,第二外侧钩销104设置于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钩116通过杆119的人为操作而切换到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但是,第三外侧钩116也可以借助促动器(例如,电机)而切换到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钩103借助电机M而切换到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但是,第二外侧钩103也可以通过杆(省略图示)的人为操作而切换到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并未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但是,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使得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并未相比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下端向下侧突出,或者,也可以构成为,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并未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并且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并未相比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下端向下侧突出。或者,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也可以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张紧带轮64以及摆动侧张紧带轮63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但是,固定侧张紧带轮64以及摆动侧张紧带轮63也可以与传动带61中的下侧路径部分接触。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摆动侧张紧带轮63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横跨固定侧张紧带轮64和驱动带轮59的部分。但是,摆动侧张紧带轮63也可以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横跨固定侧张紧带轮64和从动带轮60的部分。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张紧带轮64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驱动带轮59侧的部分。但是,固定侧张紧带轮64也可以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从动带轮60侧的部分。或者,固定侧张紧带轮64也可以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中央部分。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是同一摆动轴心。但是,排出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也可以是不同的摆动轴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联合收割机(例如,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第二方面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图27以及图28示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具备机架1和支承机架1的行驶装置2。在机体的前部的右侧设置有驾驶室3。驾驶室3具备供驾驶员搭乘的驾驶部4和覆盖驾驶部4的舱室5。在驾驶部4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省略图示)。
在驾驶室3的前方设置有收割田地的作物的收割部6。在驾驶室3的后方设置有积存谷粒的谷粒积存箱7。设置有将谷粒积存箱7内的谷粒排出的谷粒排出装置8。在机体的左侧部设置有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的供给链9。在谷粒积存箱7的左侧相邻处设置有脱粒装置10。脱粒装置10利用脱粒筒11对由供给链9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在脱粒装置10的后侧连接设置有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从供给链9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
〔收割部〕
收割部6构成为多条收割规格(例如,六条收割规格)。收割部6具备多个(例如,七个)分禾器13、多个(例如,六个)扶禾装置14、切断装置15以及输送装置16。分禾器13将田地的作物分开。扶禾装置14将分开后的作物扶起。切断装置15将被扶起的作物切断。输送装置16朝向脱粒装置10向后方输送被收割的作物。
〔脱粒装置等〕
如图27所示,在脱粒装置10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7。在脱粒室17设置有脱粒筒11。脱粒筒11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心Y1旋转。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置有承接网18。在脱粒室17的后方设置有将尘埃排出到外部的排尘风扇19。
在脱粒装置10的下部设置有:将分选对象物向机体后方移送的同时进行筛选的摆动分选装置20、向摆动分选装置20吹送分选风的风选机21、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单粒化谷粒等)的一次处理回收部22、以及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带枝梗的谷粒等)的二次回收部23等。
在一次处理回收部22设置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一次螺旋装置24。在一次螺旋装置24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向谷粒积存箱7扬谷输送的扬谷装置25。
在二次回收部23设置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向右方输送的二次螺旋装置26。在二次螺旋装置26的右端部连动地连结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还原到摆动分选装置20的二次还原装置27。
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设置有对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的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能够在右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所述作业位置位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所述非作业位置位于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离开的位置(参照图28)。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具备:将排出秸秆切断的切割刀29、覆盖切割刀29的罩30、以及切换板31。在罩30中的位于切割刀29上方的部分形成有供排出秸秆投入的投入口30a。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架32横跨罩30中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而设置。
切换板31能够切换到打开投入口30a的切断位置和关闭投入口30a的非切断位置。切换板31能够绕沿机体左右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横跨上升侧的切断位置和下降侧的非切断位置而摆动,从而进行开闭。切换板31经由支承轴33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罩30。在切换板31打开的状态(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排出秸秆被投入到投入口30a而被切割刀29切断。在切换板31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输送的排出秸秆滑过切换板31的上表面而落到地面。
如图29至图33所示,在脱粒室17中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设置有壁部34。前侧的壁部34构成脱粒室17的前壁部。后侧的壁部34构成脱粒室17的后壁部。壁部34具备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脱粒筒11经由脱粒筒轴11a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可动壁35。横跨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而设置有将可动壁35和固定壁36连结的连结臂37。可动壁35经由连结臂37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固定壁36。被传递所述发动机的动力的传动轴38横跨前侧的固定壁36和后侧的固定壁36而设置。
脱粒装置10的右侧部由右侧壁39构成。右侧壁39延伸至机体后端。右侧壁39具备倾斜部39a。倾斜部39a相比后侧的壁部34在后侧倾斜成越靠后侧越位于右侧。
在脱粒装置10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置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架40L、40R。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靠后侧的位置。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由截面形状为大致正方形的方管构成。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延伸至比脱粒筒11的后端靠后侧的位置。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对前侧的固定壁36、后侧的固定壁36以及右侧壁39进行支承。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由截面形状为大致长方形(横向长的大致长方形)的方管构成。
〔后部架〕
在脱粒装置10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机体外侧的侧部(左侧部)的机体后上部设置有后部架41。后部架41在侧视时形成为从脱粒装置10的后部向后方突出的大致U形。后部架41由圆管构成。
〔脱粒筒罩〕
设置有从上方覆盖脱粒筒11的脱粒筒罩42。脱粒筒罩42相比脱粒筒11的后端在后侧延伸至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后部的上方。在脱粒筒罩42的右侧相邻处设置有右上部罩43。右上部罩43相比脱粒筒11的后端在后侧延伸至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后部的上方。右上部罩43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
〔脱粒筒架〕
脱粒筒罩42支承于脱粒筒架44。脱粒筒架44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传动轴38为中心上下摆动。脱粒筒架44经由传动轴38能够绕摆动轴心Y2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4以及后侧的壁部34。脱粒筒架44具备前后一对可动壁35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在脱粒筒架44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外侧。
设置有使脱粒筒架44向上方摆动的液压缸45。液压缸45横跨后侧的可动壁35和后侧的固定壁36而设置。液压缸45例如由双动式的液压缸构成。但是,液压缸45也可以由单动式的液压缸构成。
〔脱粒筒锁定机构〕
脱粒筒11与脱粒筒架44一起借助液压缸45而能够向上方摆动。设置有将脱粒筒11的位置保持在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处理位置的脱粒筒锁定机构46。脱粒筒锁定机构46具备前后一对钩板47和前后一对脱粒筒钩销48。钩板47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Y3摆动地支承于前侧的壁部34以及后侧的壁部34的每一个。在钩板47的前端部设置有能够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的钩部47a。通过将钩部47a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从而脱粒筒11的位置被保持在脱粒处理位置。通过解除钩部47a相对于脱粒筒钩销48的卡合,从而脱粒筒11与脱粒筒架44一起借助液压缸45向上方摆动。对前后一对钩板47进行摆动驱动的电机M支承在后侧的壁部34的后表面。借助电机M,前后一对钩板47向卡合侧以及卡合解除侧摆动。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
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右侧)的状态设置。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具备:对排出秸秆的根部侧进行夹持输送的根部输送装置49、以及对排出秸秆的穗梢侧进行卡止输送的穗梢输送装置50。根部输送装置49具备带有突起51a的排出秸秆链51和排出秸秆导轨52。排出秸秆导轨52在排出秸秆链51的下方以与排出秸秆链51的下侧路径相向的状态配置。在根部输送装置49的输送终端部设置有对排出秸秆链51进行引导的一对引导板53。穗梢输送装置50具备带有尖端54a的排出秸秆穗梢链54。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支承于排出秸秆架55。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可以从排出秸秆架55拆卸。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经由前支柱56以及后支柱57悬吊支承于排出秸秆架55。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前支柱56。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利用螺栓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后支柱57。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形成在后侧的壁部34的后方。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形成为跨过排出秸秆架55。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以在俯视时在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9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越靠输送方向下游侧越位于右侧的方式扩展。
〔带传动机构〕
如图32、图34以及图35所示,横跨传动轴38和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入轴(省略图示)而设置有将传动轴38的动力传递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所述输入轴的带传动机构58。带传动机构58具备:驱动带轮59、从动带轮60、传动带61、张紧臂62、摆动侧张紧带轮63以及固定侧张紧带轮64。驱动带轮59设置于传动轴38中的从后侧的固定壁36向后方突出的部分。从动带轮60设置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所述输入轴。传动带61卷绕于驱动带轮59以及从动带轮60。
张紧臂62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传动轴38。摆动侧张紧带轮6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张紧臂62的前端部。摆动侧张紧带轮63为了对传动带61施加张力而从上方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摆动侧张紧带轮63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横跨固定侧张紧带轮64和驱动带轮59的部分。在张紧臂62上设置有安装拉伸弹簧65的安装部66。
固定侧张紧带轮64为了对传动带61施加张力而从下方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固定侧张紧带轮64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驱动带轮59侧的部分。固定侧张紧带轮64经由支承板67支承于排出秸秆架55。支承板67以从排出秸秆架55的前缘部(前架72)下垂的状态设置。对固定侧张紧带轮64进行支承的支承轴68从支承板67向前方突出。
拉伸弹簧65对张紧臂62施力以使其绕摆动轴心Y2向张力施加方向摆动。拉伸弹簧65中的与安装部6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于杆69。杆69能够调整位置地支承于支柱70。支柱70固定于支承板67。通过进行杆69相对于支柱70的位置调整,从而拉伸弹簧65的作用力发生变化。
〔排出秸秆架〕
如图32至图37所示,排出秸秆架55经由前支柱56以及后支柱57对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中的前部以及后部进行支承。排出秸秆架55形成为框状。排出秸秆架55具备基端架71、前架72、后架73以及自由端架74。一根圆管被弯折而形成有前架72、后架73以及自由端架74。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前部经由前支柱56支承于自由端架74。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后部经由后支柱57支承于后架73中的基端侧的部分。横跨前架7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和后架73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而设置有将前架72和后架73连结的连结架75。连结架75由截面形状为大致L形的部件构成。
排出秸秆架55能够绕摆动轴心Y2横跨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下降位置和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不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上升位置而上下摆动。排出秸秆架55能够以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76为中心上下摆动。设置有使排出秸秆架55向上方摆动的气体阻尼器(gas damper)77。气体阻尼器77横跨排出秸秆架55(前架72)和下支柱78而设置。在前架72上固定有与气体阻尼器77连结的上支柱79。
如图38至图40所示,基端架71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基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基端架71具备:构成前部侧的前部侧框架部80、构成后部侧的后部侧框架部81、以及横跨前部侧框架部80和后部侧框架部81的连结架部82。基端架71中的前部侧的部分(前部侧框架部80)经由支柱83支承于支承轴76。
在基端架71中的与连结架部82对应的部位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台阶部71a。连结架部82具备向下方开口的槽形板84、以及连结板85。槽形板84横跨前部侧框架部80的下表面和后部侧框架部81的下表面而设置。在槽形板84的内部,横跨槽形板84中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而设置有将左侧壁和右侧壁连结的连结板85。
前架72与基端架71的前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6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后架73与基端架71的后端部连结并且在机体左右方向上从支承轴76侧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自由端架74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并且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自由端架74与前架72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机体外侧的端部以及后架73中的机体左右方向上的机体外侧的端部连结。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自由端架74位于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右侧相邻处并且沿着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延伸。
支承轴76是与传动轴38不同的别的轴,并且,支承于对传动轴38进行支承的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传动轴38和支承轴76配置在同一轴心(摆动轴心Y2)上。即,排出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是同一摆动轴心。支承轴76相比排出秸秆输送空间S的前后中途部(与倾斜部39a的前端对应的部位)配置在前侧。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延伸至比支承轴76靠后侧的位置。支承轴76经由下支柱78以及支柱86支承于托架87。托架87下垂地设置在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的下表面。下支柱78利用螺栓固定于托架87。支柱86利用螺栓固定于托架87。
在排出秸秆架55的后部设置有对排出秸秆架55进行升降操作的手柄88。手柄88从排出秸秆架55的基端侧在机体左右方向上朝向机体外侧延伸。
〔止动器〕
设置有以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将其位置保持的止动器89。止动器89能够摆动且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支柱90。在止动器89的基端部设置有防脱部件91以免止动器89从支柱90脱落。支柱90固定在自由端架74的后部。在自由端架74的前部设置有将止动器89保持在收纳位置的保持部92。在后部架41上形成有供止动器89的前端部插入的孔41a。
〔内侧锁定机构〕
如图36至图40所示,设置有内侧锁定机构93,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内侧锁定机构93将排出秸秆架55的基端侧部位(基端架71)的位置保持在右侧的前后方向架40R。内侧锁定机构93具备内侧钩94和内侧钩销95。
追随排出秸秆架55向下降位置侧的摆动而使得内侧钩94与内侧钩销95卡合(参照图36)。而且,追随排出秸秆架55向上升位置侧的摆动而解除内侧钩94相对于内侧钩销95的卡合(参照图37)。
〔第一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40至图42所示,设置有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在脱粒筒架44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将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具备第一外侧钩97和第一外侧钩销98。第一外侧钩97具备基部97a和钩部97b。钩部97b利用螺栓99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基部97a。
第一外侧钩销98在后部架41的左侧相邻处配置在从后部架41稍微离开的位置处。第一外侧钩销98经由第一支柱100以及第二支柱101支承于后部架41。
〔第二外侧锁定机构〕
设置有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换句话说,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脱粒筒架44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将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位置保持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具备第二外侧钩103和第二外侧钩销104。第二外侧钩103具备基部103a和钩部103b。钩部103b利用螺栓105能够拆卸地固定于基部103a。
在排出秸秆架55中的自由端架74和前架72的角部的下表面设置有平板状的安装部106。支柱107利用螺栓固定于安装部106。第二外侧钩销104以位于自由端架74的左下方的状态支承于支柱107。
在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下表面设置有承接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后一对承接部件108。在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端部被前侧的承接部件108承接并且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后端部被后侧的承接部件108承接的状态下,第二外侧钩103与第二外侧钩销104的前后中央部卡合。
〔连杆机构〕
如图32至图35所示,设置有将脱粒筒锁定机构46(后侧的钩板47)与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第二外侧钩103)连动地连结的连杆机构109。连杆机构109具备第一连结臂110、第二连结臂111以及连结杆112。第一连结臂110能够相对摆动地与后侧的钩板47的基端部连结。第一连结臂110和第二连结臂111能够相对摆动地连结。
连结杆112经由前支柱113以及后支柱114支承于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连结杆112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前支柱113以及后支柱114。在连结杆112的前端部不能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二连结臂111。在连结杆112的前部不能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二外侧钩103。在连结杆112的后端部不能相对摆动地连结有第一外侧钩97。
〔第三外侧锁定机构〕
如图40、图43以及图44所示,设置有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后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具备第三外侧钩116、第三外侧钩销117、支柱118、杆119以及弹簧120。
第三外侧钩116在第三外侧钩销117被支柱118中的承接部118a承接的状态下与第三外侧钩销117卡合。第三外侧钩116在相对于后部架41位于右侧的状态下,经由支柱118支承于后部架41。第三外侧钩116经由支承轴12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柱118。杆119与第三外侧钩116连结。杆119通过人为操作而将第三外侧钩116切换到与第三外侧钩销117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与第三外侧钩销117卡合的非卡合位置。
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的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并未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具体而言,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的状态下,第三外侧钩116以及杆119并未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
第三外侧钩销117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第三外侧钩销117在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的状态下经由支柱122支承于自由端架74。第三外侧钩销117利用螺栓123能够拆卸地固定于支柱122。
支柱118在位于后部架41的右侧相邻处的状态下固定于后部架41。在支柱118上形成有承接部118a,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承接部118a承接第三外侧钩销117。
弹簧120横跨支柱118和第三外侧钩116而设置。弹簧120对第三外侧钩116向卡合侧进行施力以使其摆动。
〔脱粒筒架以及排出秸秆架的升降动作〕
如图34以及图35所示,在作业者利用升降操作部(省略图示)进行上升操作时,前后一对钩板47借助电机M向卡合解除侧摆动。由此,钩板47(钩部47a)相对于脱粒筒钩销48的卡合被解除。而且,后侧钩板47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由此,与后侧钩板47向卡合解除侧的摆动连动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这样一来,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成为卡合解除状态。
而且,在第一外侧锁定机构96以及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成为卡合解除状态时,如图35以及图45所示,脱粒筒架44借助液压缸45的伸长动作向上方摆动。即,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位置)的状态下,可以使脱粒筒架44上升。
而且,在脱粒筒架44上升的状态下,作业者对杆119进行人为操作而将第三外侧钩116从卡合位置切换到非卡合位置时,如图37以及图46所示,排出秸秆架55借助气体阻尼器77向上方摆动。即,在脱粒筒架44上升的状态下,可以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
而且,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在使止动器89从保持部92脱离而向下方摆动并将止动器89的前端部插入到孔41a中时,止动器89在排出秸秆架55和后部架41之间实现支撑杆的功能。由此,可以在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将其位置保持。
接着,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作业者利用所述升降操作部进行下降操作时,脱粒筒架44借助液压缸45的收缩动作向下方摆动。而且,在脱粒筒架44下降至从上方与排出秸秆架55接触的位置时,伴随着脱粒筒架44的下降,排出秸秆架55从上方被脱粒筒架44推压而使得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起下降。由此,可以使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
另一方面,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作业者通过使用手柄88推下排出秸秆架55,从而可以使排出秸秆架55独立于脱粒筒架44而单独下降。即,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可以选择是使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还是使排出秸秆架55独立于脱粒筒架44而单独下降。
而且,伴随着排出秸秆架55的下降动作,第三外侧钩销117相对于第三外侧钩116自上方与第三外侧钩116中的倾斜部116a接触时,第三外侧钩116抵抗弹簧120的作用力而向卡合解除侧摆动。而且,在第三外侧钩销117被支柱118中的承接部118a承接的状态下,第三外侧钩116借助弹簧120的作用力向卡合侧摆动并与第三外侧钩销117卡合。这样一来,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成为卡合状态。
而且,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下降的状态下,前后一对钩板47借助电机M向卡合侧摆动。由此,钩板47(钩部47a)与脱粒筒钩销48卡合。而且,后侧钩板47向卡合侧的摆动经由连杆机构109传递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由此,与后侧钩板47向卡合侧的摆动连动地,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向卡合侧摆动。这样一来,第一外侧钩97以及第二外侧钩103成为卡合状态。
在此,排出秸秆架55的上升角度β(参照图37)比脱粒筒架44的上升角度α(参照图31)小。具体而言,排出秸秆架55的上升角度β被设定成: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横架32不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引导板53)干涉。详细而言,在图46中,用T示出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的横架32的上端的移动轨迹。而且,引导板53的下端53a相比横架32的上端的移动轨迹T位于上侧。由此,可以避免如下事态: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在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横架32与引导板53干涉而阻碍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的摆动。
〔切换板〕
如图46至图48所示,在切换板31上设置有切口部31a,以便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将切换板31切换到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时不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引导板53)干涉。切口部31a形成在切换板31中的右侧的部分。切口部31a在与支承轴33相反的一侧开口。
设置有覆盖切口部31a的盖部件124。盖部件124允许引导板53进入切口部31a。盖部件124的周缘部利用螺栓125固定在切换板31中的切口部31a的周缘部。盖部件124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件124例如由橡胶状弹性体(聚氨基甲酸乙酯弹性体)构成。在盖部件124上形成有供引导板53进入的狭缝124a。狭缝124a沿与支承轴33正交的方向(切换板31的宽度方向)延伸。盖部件124中的狭缝124a侧的两缘部以越靠狭缝124a侧越降低的方式挠曲。由此,在切换板31关闭的状态(非切断位置的状态)下,滑过切换板31的上表面的排出秸秆难以挂在狭缝124a处。
在此,如图46所示,随着排出秸秆架55向上方摆动,引导板53的位置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在切换板31被切换为切断位置和非切断位置时,引导板53经由狭缝124a进入切口部31a。此时,在引导板53与盖部件124接触时,盖部件124弹性变形而允许引导板53进入切口部31a。此后,在引导板53从盖部件124离开时,盖部件124返回到原来的形状。
〔其他实施方式〕
(1)也可以构成为能够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关于这种结构,使用图49进行说明。
如图49所示,横跨排出秸秆架55和支承轴76而设置有臂126。臂126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76。即,排出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臂126的摆动轴心Y2以及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是同一摆动轴心。
在臂126中的排出秸秆架55侧的端部(前端部),排出秸秆架55(前架72)能够向上方离开地载置于臂126。气体阻尼器77中的排出秸秆架55侧的端部(前端部)与臂126的前端部连结。气体阻尼器77以及臂126相比脱粒筒11中的主体部分11b的下端配置在上侧(具体而言,相比脱粒筒轴11a配置在上侧)。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与气体阻尼器77的最大伸长长度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下,在作业者使用手柄88提起排出秸秆架55时,排出秸秆架55相对于臂126向上方离开,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相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相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时的上升角度被设定为脱粒筒架44的上升极限角度(上升角度α)以下(在此,与脱粒筒架44的上升极限角度(上升角度α)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排出秸秆架55想要超过脱粒筒架44的上升角度α地上升时,排出秸秆架55从下方与脱粒筒架44接触,排出秸秆架55的上升被脱粒筒架44阻止。
另外,在能够使排出秸秆架55上升至相比与上升角度β对应的位置靠上升侧的位置的结构中,也可以设置有将排出秸秆架55和脱粒筒架44能够解除连结地连结(例如,将自由端架74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能够解除连结地连结)的连结机构(省略图示)。在自由端架74和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利用所述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排出秸秆架55和脱粒筒架44可以借助液压缸45一体地上升。
(2)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盖部件124而设置有图50至图52所示的盖部件224。盖部件224经由一对铰链127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切换板31。铰链127横跨盖部件224的背面和切换板31的背面而设置。
设置有板簧128(相当于本发明的“弹簧部件”),该板簧128将盖部件224的位置保持在覆盖切口部31a的位置处。板簧128横跨盖部件224的背面和切换板31的背面而设置。在切换板31的背侧设置有将板簧128能够滑动地支承的支柱129。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引导板53从背侧与盖部件224接触时,盖部件224经由一对铰链127摆动从而允许引导板53进入切口部31a。此后,在引导板53从盖部件224离开时,盖部件224借助板簧128的弹簧力而回到覆盖切口部31a的位置并被保持在该位置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秸秆架55的下降位置是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位置。但是,排出秸秆架55的下降位置也可以是比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2进行排出秸秆的输送的位置高的位置(稍高的位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可以选择是使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还是使排出秸秆架55独立于脱粒筒架44而单独下降。但是,在脱粒筒架44以及排出秸秆架55上升的状态下,既可以仅使排出秸秆架55与脱粒筒架44一体地下降,或者,也可以仅使排出秸秆架55独立于脱粒筒架44而单独下降。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能够在右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Z1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但是,排出秸秆切断装置28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左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后部架41。但是,除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之外,也可以还设置有一个以上的锁定机构,在排出秸秆架55位于下降位置的状态下,该锁定机构将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的位置保持在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或后部架41。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部,并且,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后部。但是,设置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以及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位置。例如,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或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也可以设置在排出秸秆架55的自由端侧部位中的前后中央部。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卡合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但是,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使得而使得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卡合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或者,也可以构成为,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在卡合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并且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在卡合状态下位于排出秸秆架55的框内。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中,第三外侧钩116、支柱118以及杆119设置于后部架41,并且,第三外侧钩销117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但是,在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中,也可以构成为,第三外侧钩116、支柱118以及杆119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并且,第三外侧钩销117设置于后部架41。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中,第二外侧钩103以及前后一对承接部件108设置于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并且,第二外侧钩销104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但是,在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中,也可以构成为,第二外侧钩103以及前后一对承接部件108设置于排出秸秆架55,并且,第二外侧钩销104设置于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钩116通过杆119的人为操作而切换到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但是,第三外侧钩116也可以借助促动器(例如,电机)而切换到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
(1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外侧钩103借助电机M而切换到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但是,第二外侧钩103也可以通过杆(省略图示)的人为操作而切换到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
(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并未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但是,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使得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并未相比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下端向下侧突出,或者,也可以构成为,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并未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并且第二外侧锁定机构102并未相比左侧的前后方向架40L的下端向下侧突出。或者,第三外侧锁定机构115也可以相比后部架41的下端向下侧突出。
(1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张紧带轮64以及摆动侧张紧带轮63与传动带61中的上侧路径部分接触。但是,固定侧张紧带轮64以及摆动侧张紧带轮63也可以与传动带61中的下侧路径部分接触。
(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摆动侧张紧带轮63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横跨固定侧张紧带轮64和驱动带轮59的部分。但是,摆动侧张紧带轮63也可以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横跨固定侧张紧带轮64和从动带轮60的部分。
(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侧张紧带轮64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驱动带轮59侧的部分。但是,固定侧张紧带轮64也可以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靠近从动带轮60侧的部分。或者,固定侧张紧带轮64也可以作用于传动带61中的、驱动带轮59和从动带轮60之间的中央部分。
(1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排出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Y2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Y2是同一摆动轴心。但是,排出秸秆架55的摆动轴心和脱粒筒架44的摆动轴心也可以是不同的摆动轴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联合收割机(例如,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Claims (10)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利用脱粒筒对由所述供给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连接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供给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以及
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并且对由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能够在左右一端部侧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横跨作业位置和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所述作业位置位于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所述非作业位置位于从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离开的位置,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出秸秆架,所述排出秸秆架将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状态支承,并且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所述排出秸秆架的上升角度被设定成:在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在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横跨所述作业位置和所述非作业位置而摆动时,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不与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筒架,所述脱粒筒架对所述脱粒筒进行支承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在所述脱粒筒架以及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可以选择使所述排出秸秆架与所述脱粒筒架一体地下降、或者使所述排出秸秆架独立于所述脱粒筒架而单独下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秸秆架能够上升至相比与所述上升角度对应的位置更靠上升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至相比与所述上升角度对应的位置更靠上升侧的位置时的上升角度被设定为所述脱粒筒架的上升极限角度以下。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
脱粒筒架,所述脱粒筒架对所述脱粒筒进行支承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以及
连结机构,所述连结机构将所述排出秸秆架和所述脱粒筒架能够解除连结地连结,
在所述排出秸秆架和所述脱粒筒架利用所述连结机构连结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排出秸秆架和所述脱粒筒架一体地上升。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在使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将其位置保持的止动器。
6.一种联合收割机,具备:
供给链,所述供给链对收割谷秆进行夹持输送;
脱粒装置,所述脱粒装置利用脱粒筒对由所述供给链输送的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排出秸秆输送装置,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连接设置在所述脱粒装置的后侧,并且从所述供给链接收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并向后方夹持输送;以及
排出秸秆切断装置,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设置在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的下方,并且对由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输送的排出秸秆进行切断处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排出秸秆架,所述排出秸秆架将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以倾斜成在俯视时越靠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越位于机体左右方向的一方侧的状态支承,并且能够在机体左右方向的所述一方侧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所述排出秸秆切断装置具有:将排出秸秆切断的切割刀;位于所述切割刀的上方并且供排出秸秆投入的投入口;以及能够切换到打开所述投入口的切断位置和关闭所述投入口的非切断位置的切换板,
在所述切换板上形成有切口部,以便在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将所述切换板切换到所述切断位置和所述非切断位置时不与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干涉,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覆盖所述切口部的盖部件,
所述盖部件允许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所述切口部,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脱粒筒架,所述脱粒筒架对所述脱粒筒进行支承并且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摆动轴心上下摆动,
在所述脱粒筒架以及所述排出秸秆架上升的状态下,可以选择使所述排出秸秆架与所述脱粒筒架一体地下降、或者使所述排出秸秆架独立于所述脱粒筒架而单独下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是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部件上形成有供所述排出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终端侧部位进入的狭缝。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切换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弹簧部件,该弹簧部件将所述盖部件的位置保持在覆盖所述切口部的位置处。
CN201810573021.0A 2017-06-06 2018-06-06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89905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2043A JP6749285B2 (ja) 2017-06-06 2017-06-06 コンバイン
JP2017-112043 2017-06-06
JP2017112040A JP6721541B2 (ja) 2017-06-06 2017-06-06 コンバイン
JP2017-112040 2017-06-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90512A CN108990512A (zh) 2018-12-14
CN108990512B true CN108990512B (zh) 2022-09-13

Family

ID=64573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73021.0A Active CN108990512B (zh) 2017-06-06 2018-06-06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524801B1 (zh)
CN (1) CN10899051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27968B1 (ko) * 1996-08-09 1999-11-01 미쯔이 고오헤이 콤바인
JP3542112B2 (ja) * 2000-01-07 2004-07-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4957213B2 (ja) * 2006-11-29 2012-06-20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装置
JP2008295395A (ja) 2007-06-01 2008-12-11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CN101884273B (zh) * 2009-05-15 2014-09-10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5724252B2 (ja) 2010-08-31 2015-05-27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脱穀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24801B1 (ko) 2023-04-24
CN108990512A (zh) 2018-12-14
KR20180133325A (ko) 2018-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1273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203134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990512B (zh) 联合收割机
JP6693862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207287B (zh) 联合收割机
JP672154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22029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207288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8990518B (zh) 联合收割机
JP683362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176022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91431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373937B (zh) 收获机
JP702673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72154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8102147A (ja) コンバイン
JP706925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74928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85865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000076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20146068A5 (zh)
CN110933997B (zh) 脱粒装置及联合收割机
JP2021065241A5 (zh)
JP2020156509A5 (zh)
JP2023123834A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