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90081A -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90081A
CN109890081A CN201811359013.2A CN201811359013A CN109890081A CN 109890081 A CN109890081 A CN 109890081A CN 201811359013 A CN201811359013 A CN 201811359013A CN 109890081 A CN109890081 A CN 109890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party
path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90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90081B (zh
Inventor
滨田正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890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90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90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900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8Direct printing, e.g. sending document file, using memory stick, printing from a camer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92Mobile client, e.g. wireless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5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collaboration of different radio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该通信设备能够利用第一通信方式和第二通信方式来与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速度比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速度快或者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范围比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范围长。在判断为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已处于进行中的情况下,所述通信设备将表示不需要基于所述请求的用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的控制的信息包括在与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所接收到的请求相对应的应答中,并且将所述应答发送至所述其它通信设备。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5年2月5日、申请号为201510061366.4、发明名称为“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机等中,已经开始使用诸如NFC(近场通信)、IrDA(红外数据协会)、TransferJet(注册商标)等的近场无线通信。利用这种近场无线通信,用户通过简单地进行使设备彼此接近的操作,可以进行设备之间的数据发送和接收。此外,存在一种技术,该技术用于传送无线LAN(IEEE 802.11系列)和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等所用的设置信息,以经由这种近场无线通信与对方设备连接并执行高速通信(“ConnectionHandover1.2”Technical Specification(NFC Forum 2010年7月7日发行))。另外,存在如下方法:通信设备使用已经建立连接的通信介质并基于其它设备的个体标识符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利用该通信介质的通信,并且在可以通信的情况下,不执行基于所传送的设置信息的设置修改,而是继续进行使用现有通信介质的通信(日本特开2008-131175)。
在继续进行使用现有通信介质的通信的上述方法中,该设置信息被发送至的通信设备在不进行设置更新的情况下进行现有通信介质的继续使用。换句话说,这种通信设备不将基于所传送的设置信息未进行设置更新的结果反馈至其它设备。这样,在使得设备彼此接近并且开始设备之间的协作通信服务的使用情况下,对方设备不能立即确认其它侧上的通信设备是否继续进行现有设置,或者是否基于所传送的设置信息来修改设置。由于该原因,存在如下问题:通信设备采用与对方设备的设置信息不同的设置信息,无法进行通信路径的设置,结果导致直到服务开始为止的时间段不必要地变得更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并且在实施例中提供如下的技术,其中该技术用于在使用现有通信介质能够与对方设备通信的情况下,防止过量处理并且缩短直到服务开始为止所需的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通信单元,其能够利用第一通信方式和第二通信方式来与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速度比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速度快或者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范围比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范围长;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在开始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时、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是否已处于进行中;以及生成单元,用于基于所述通信单元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接收到的请求中所包括的信息,来生成与所述请求相对应的应答,其中,所述通信单元将所述生成单元所生成的应答发送至所述其它通信设备,以及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已处于进行中的情况下,所述生成单元将表示不需要基于所述请求的用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的控制的信息包括在所述应答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设备能够利用第一通信方式和第二通信方式来与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速度比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速度快或者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范围比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范围长,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判断步骤,用于判断在开始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时、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是否已处于进行中;生成步骤,用于基于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方式的通信接收到的请求中所包括的信息,来生成与所述请求相对应的应答;以及发送步骤,用于将所述生成步骤中所生成的应答发送至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判断步骤中判断为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已处于进行中的情况下,在所述生成步骤中,将表示不需要基于所述请求的用于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的控制的信息包括在所述应答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利用第一通信方式来与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并且接收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请求;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来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判断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到所述通信请求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已能够利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来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其中,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已能够利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来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不执行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新连接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设备包括:第一通信单元,用于利用第一通信方式来与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第二通信单元,用于利用第二通信方式来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以及接收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一通信单元接收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通信请求,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判断步骤,用于在所述接收单元进行了接收的情况下,判断是否已能够利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来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其中,在所述判断步骤中判断为已能够利用所述第二通信方式来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不执行所述第二通信方式的新连接处理。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2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的硬件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3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硬件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4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无线LAN接入点103的硬件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5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的功能块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6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功能块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7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无线LAN接入点的功能块结构的示例的图。
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的操作流程的图。
图9A和图9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操作流程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序列的图(部分1)。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序列的图(部分2)。
图12A-图12C是用于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地址登记表格式的示例的图。
图13A-图13G是用于示出切换处理用的消息和信息记录格式的示例的图。
图14A和图14B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操作流程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例的通信序列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首先,将说明后面要说明的实施例中设想的系统。图1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系统100的结构的图。根据实施例的系统100是包括数字照相机101、打印机102和无线LAN接入点103(以下称为无线LAN AP)的通信设备。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能够通过使用NFC通信路径104、直接无线LAN通信路径105、或者经由无线LAN AP 103的间接无线LAN通信路径106-107相互进行通信。
图2是示出数字照相机101的硬件结构的图。数字照相机101设置有显示单元201、操作单元202、存储单元203、电源单元204、摄像单元205、控制单元206、ROM 207、RAM 208、无线LAN通信单元209和NFC通信单元210。
显示单元201例如由LCD和LED构成,包括用于输出视觉上可识别的信息的功能,并且进行与应用程序相对应的UI(用户界面)的显示。操作单元202包括用户进行各种输入等并且对通信设备进行操作所用的功能。存储单元203由HDD构成,并且例如对诸如无线通信网络信息、数据发送和接收信息、以及图像数据等的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和管理。电源单元204例如是电池,该电池储存用于操作整个设备的电力并且将电力提供给每一个硬件。摄像单元205由摄像元件和透镜等构成,并且进行照片和动画的拍摄。控制单元206例如是CPU,其中该CPU对数字照相机101的各结构元件的操作进行控制。
ROM 207存储控制命令,换句话说,ROM 207存储程序。控制单元206通过执行存储在ROM 207中的程序来实现稍后说明的各种操作。RAM 208用作执行程序时的工作存储器和数据的临时存储。无线LAN通信单元209进行无线LAN通信。无线LAN通信单元209进行符合IEEE 802.11系列的无线通信。注意,在以下实施例中,将无线LAN通信单元209描述为进行符合IEEE 802.11系列的无线通信,但是也可以使用诸如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等的其它通信方式来进行无线通信。
NFC通信单元210进行NFC通信。NFC通信单元210进行符合NFC(近场通信)的无线通信。另外,一旦NFC通信单元210检测到位于通信范围内的可通信设备,则NFC通信单元210自动地建立NFC通信。注意,将NFC通信单元210描述为进行符合NFC的无线通信;然而,可以进行使用通信范围比无线LAN通信单元209所使用的通信方式短的其它通信方式的无线通信。另外,假设NFC通信单元210使用通信速度比无线LAN通信单元209所使用的通信方式慢的通信方式。
图3是示出打印机102的硬件结构的图。在打印机102的结构中,在与图2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1的结构相比较的情况下,代替摄像单元而是设置输出功能的打印处理单元310。打印处理单元310对存储在存储单元303中的图像数据进行打印。由于其它结构元件与数字照相机101的结构元件相同,因而将省略针对这些结构元件的说明。
图4是示出无线LAN AP 103的硬件结构的图。在与图2和图3所示的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的结构相比较的情况下,作为通信功能,无线LAN AP 103的结构代替NFC通信单元而是设置了有线LAN通信单元409,并且也不具有摄像单元或打印处理单元。由于其它结构元件与打印机102和数字照相机101的结构元件相同,因而将省略针对这些结构元件的说明。
接着,将参考图5-7来说明数字照相机101、打印机102和无线LAN AP 103的各功能块。根据本实施例,数字照相机101、打印机102和无线LAN AP 103的功能块各自作为程序各自存储在ROM 207、ROM 307和ROM 406中。通过由控制单元206、控制单元305和控制单元405执行存储在ROM 207、ROM 307和ROM 406中的程序,来执行相应的功能。注意,可以以硬件来实现功能块中所包含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功能块中所包含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例如由ASIC(专用集成电路)构成。
图5是示出数字照相机101的功能块500的图。数字照相机101包括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510、NFC通信控制单元520和服务执行单元530。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510经由无线LAN通信单元209来控制无线LAN通信。另外,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510包括作为无线LAN的接入点进行工作的AP功能和作为无线LAN终端进行工作的站功能。NFC通信控制单元520经由NFC通信单元210来控制NFC通信。服务执行单元530使用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510来对数字照相机101可执行的外部装置服务信息进行管理,并执行服务。另外,服务执行单元530将服务标识符、与服务标识符相对应的服务执行过程、以及服务选项信息作为服务信息进行管理。作为示例,根据稍后说明的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能够执行直接打印服务。该直接打印服务例如包括“DLNA打印”、“Pictbridge”和“DPOF打印”等。
图6是示出打印机102的功能块600的图。打印机102包括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610、NFC通信控制单元620、服务控制单元630和打印控制单元640。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610经由无线LAN通信单元308来控制无线LAN通信。另外,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610包括作为无线LAN的接入点进行工作的AP功能和作为无线LAN终端进行工作的站功能。NFC通信控制单元620经由NFC通信单元309来控制NFC通信。
打印机102对经由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610可提供至外部装置的服务信息进行管理,并且服务控制单元630执行服务。服务控制单元630对服务(通信服务)标识符、与服务标识符相对应的服务执行过程、以及服务选项信息作为服务信息进行管理。作为示例,根据稍后说明的实施例的打印机102能够执行直接打印服务。该直接打印服务例如包括“DLNA打印”、“Pictbridge”和“DPOF打印”等。打印控制单元640控制打印处理单元310的打印处理。服务控制单元630根据外部装置的请求控制打印控制单元640,并且能够对从外部装置接收到的打印数据进行打印。
图7是示出无线LAN AP 103的功能块700的图。无线LAN AP 103包括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710、有线LAN通信控制单元720和逻辑地址分配控制单元730。无线LAN通信控制单元710包括作为无线LAN的接入点进行工作的AP功能。有线LAN通信控制单元720进行有线LAN用的通信控制。逻辑地址分配控制单元730针对进行通信的对方设备进行与逻辑地址(IP地址等)分配有关的控制。
图13A-图13G是用于示出切换处理用的消息和配置这些消息的信息记录格式的图。注意,以NFC论坛“Connection Handover1.2”Technical Specification来定义这些消息和信息记录格式。切换请求消息(图13A)在第一记录中包括切换请求记录(图13C)。切换选择消息(图13B)在第一记录中包括切换选择记录(图13D)。作为“ALTERNATIVE_CARRIER_RECORD”(图13E)的参考对象记录所指定的参考目的地NDEF记录的实体被映射在第一记录之后。
无线LAN设置的信息的实体存储在参考目的地NDEF记录中。例如,参考目的地NDEF记录的指针信息存储在包含于“ALTERNATIVE_CARRIER_RECORD(替代_载体_记录)”(图13E)中的“CARRIER_DATA_REFERENCE(载体_数据_参考)”(图13F)中。另外,与所需的各种设置信息有关的信息的实体被附加地存储在参考目的地NDEF记录中。例如,参考目的地NDEF记录的指针信息存储在包含于“ALTERNATIVE_CARRIER_RECORD”(图13E)中的“AUXILIARY_DATA_REFERENCE(辅助_数据_参考)”(图13G)中。
图12A-图12C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各通信设备内实现的地址登记表的存储器格式的示例的图。图12A是在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连接至同一无线LAN AP 103的情况下的各设备的地址登记表存储器的示例。图12B是在打印机102没有连接至无线LAN的情况下的打印机102的地址登记表存储器的示例。图12C是在打印机102直接地连接(直接连接)至无线LAN的情况下的打印机102的地址登记表存储器的示例。
下面,将基于上述系统结构来给出特定实施例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使用附图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之间的操作过程。作为示例,将说明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之间的用于执行经由P2P通信路径或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DLNA打印”服务的操作过程。
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的操作流程的图。注意,控制单元206可以用作判断单元和生成单元,该判断单元用于进行确认处理和判断处理,该生成单元用于进行用以设置信息的处理以生成消息。图9A和图9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操作流程的图。注意,控制单元305可以用作判断单元、生成单元和设置单元,该判断单元用于进行确认处理和判断处理,该生成单元用于设置地址以生成消息,以及设置单元用于设置通信参数。图10和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例的通信序列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并执行服务的通信序列的图,并且图11是用于说明请求新的无线LAN通信路径但使用现有通信路径来执行服务的通信序列的图。
如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数据照相机101在开始利用NFC的通信时已通过无线LAN基础架构模式与无线LAN AP 103连接(步骤S1000、步骤S1100)。另外,图10和图11示出针对数字照相机101设置DLNA打印服务(步骤S1001、步骤S1101)作为默认启动请求对象服务的情况。另外,在图10中,打印机102以无线LAN基础架构模式连接至无线LAN AP103(步骤S1000),并且在图11中,状态如下:不存在与无线LAN AP 103的连接(步骤S1100)。
一旦数字照相机101的NFC通信控制单元520检测到靠近打印机102的NFC通信单元309,则通过NFC建立与打印机102的通信(步骤S801、步骤S901、步骤S1002、步骤S1102)。接着,数字照相机101的服务执行单元530进行是否确定了要执行的服务的确认(步骤S802)。在没有进行该确定的情况下(步骤S802为“否”),数字照相机101进行与是否存在用于设置针对对方设备(打印机102)的无线LAN通信路径的请求有关的判断(步骤S810)。在存在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810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与该请求相对应的信息设置为“CARRIER_DATA_REFERENCE”(步骤S811),并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步骤S812)。此后,数字照相机101等待接收切换应答消息(步骤S813)。在不存在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810为“否”),数字照相机101等待接收切换应答消息(步骤S813)。
在确定了要执行的服务的情况下(步骤S802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与要执行的服务有关的信息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803)。此后,数字照相机101进行用于执行服务的无线通信路径是否是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判断(步骤S804)。换句话说,数字照相机进行是否使用步骤S1000和步骤S1100中所使用的无线LAN通信路径来执行服务的判断。在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情况下(步骤S804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用于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信息设置为“CARRIER_DATA_REFERENCE”(步骤S805)。在不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情况下(步骤S804为“否”),数字照相机101将新的无线LAN通信路径用的设置信息设置为“CARRIER_DATA_REFERENCE”(步骤S806)。
注意,作为步骤S804的用于判断是否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判断基准,例如可以使用如下判断:数字照相机101内预定要执行的服务以外的服务是否正使用该通信路径。注意,图10示出数字照相机101针对其它服务没有正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情况,并且图11示出数字照相机101针对其它服务正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情况。
接着,数字照相机101进行是否存在无线LAN通信路径所使用的逻辑地址(IP地址等)的指定的确认(步骤S807)。在存在指定的情况下(步骤S807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逻辑地址和识别信息(UUID、MAC地址等)共同地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808)。在不存在指定的情况下(步骤S807为“否”),数字照相机101仅将识别信息(UUID、MAC地址等)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809)。然后,数字照相机101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步骤S812、步骤S1003、步骤S1103),并等待接收来自作为对方设备的打印机102的切换应答消息(步骤S812)。
另一方面,打印机102在与数字照相机101建立利用NFC的通信(步骤S901)之后,等待接收切换请求消息(步骤S902)。在检测到接收到切换请求消息的情况下,打印机102进行是否能够执行该消息中所指定的服务(本实施例中的DLNA打印)的判断(步骤S903)。在打印机102判断为所指定的服务不可执行的情况下(步骤S903为“否”),将切换应答消息内的状态设置为失败,并返回(步骤S917)。此后,打印机102完成处理单位。
在打印机102判断为所指定的服务可执行的情况下(步骤S903为“是”),进行对方设备(数字照相机101)的识别信息是否包括在切换请求消息中的确认(步骤S904)。在数字照相机101的识别信息包括在切换请求消息中的情况下(步骤S904为“是”),打印机102参考所存储的自身内的地址登记表(图12A-图12C)的内容,并且进行是否已登记识别信息的判断(步骤S905)。
如前面所说明的,图10示出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连接至无线LAN AP 103的情况,并且图11示出数字照相机101连接至无线LAN AP 103的情况。因此,在图10的情况下,如图12A所示,打印机102的地址登记表示出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连接至无线LAN AP103。另外,在图11的情况下,如图12B所示,打印机102的地址登记表示出数字照相机101没有连接至无线LAN AP 103。
针对步骤S905的判断,在图10的情况下,打印机102识别出对方设备(数字照相机101)存在于同一网络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切换应答消息的“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打印机102将自身设备的当前逻辑地址(IP地址等)设置为发送源装置的地址(步骤S906)。另外,打印机102将表示现有连接目的地的使用的参数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907)。此后,打印机102返回切换应答消息(添加了成功状态的消息)(步骤S916、步骤S1004)。
针对步骤S905的判断,在图11的情况下,打印机102识别出对方设备(数字照相机101)没有存在于同一网络中。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机102参考接收到的切换请求消息(步骤S1003)内的参数中的“CARRIER_DATA_REFERENCE”,并且进行是否存在设置信息的指定的判断(步骤S908)。在打印机102判断为存在设置信息的指定的情况下(步骤S908为“是”),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基于所指定的设置信息的设置改变(步骤S909)。作为是否可以进行设置改变的具体条件的示例,存在如下条件:无线LAN连接模式(自组织模式、直接模式等)的支持的有无的条件;或者是否已存在自身设备内的正使用无线LAN通信路径的其它服务的条件。然而,除上述条件以外,归因于切换目的地的无线通信介质的条件也可以用作判断基准。
作为步骤S909的结果,在打印机102判断为基于所指定的设置信息可以进行设置改变的情况下(步骤S909为“是”),进行用于使用所指定的连接目的地的参数设置(步骤S910)。在不存在来自数字照相机101的设置信息的指定的情况下(步骤S908为“否”),或者判断为无法进行设置改变的情况下(步骤S909为“否”),打印机102进行可设置的并由打印机102保持的连接参数的设置(步骤S911)。作为可设置的连接参数,例如,在已存在自身设备内的正使用无线LAN通信路径的其它服务的情况下,使用与正使用的通信路径的设置相同的参数。
接着,打印机102判断与数字照相机101的连接拓扑是否是P2P连接(步骤S912)。在连接拓扑是P2P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912为“是”),打印机102进行是否未确定数字照相机101的逻辑地址的判断(步骤S913)。在未确定数字照相机101的逻辑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913为“是”),打印机102生成两个设备各自的逻辑地址,并将这些逻辑地址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914)。在确定了数字照相机101的逻辑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913为“否”),打印机102基于数字照相机101的逻辑地址体系生成其自身的逻辑地址,并将该逻辑地址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915)。
另外,在连接拓扑不是P2P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912为“否”),打印机102不进行“AUXILIARY_DATA_REFERENCE”的更新。之后,打印机102设置切换应答消息内成功的状态以及更新后的参数(“CARRIER_DATA_REFERENCE”和“AUXILIARY_DATA_REFERENCE”),并返回应答(步骤S916、步骤S1004、步骤S1104)。此后,打印机102完成处理单位。
另一方面,数字照相机101处于等待接收来自打印机102的切换应答消息的状态,并且在接收到该消息的情况下(步骤S1004、步骤S1104),数字照相机101确认连接目的地的“CARRIER_DATA_REFERENCE”参数信息的内容。接着,数字照相机101确认是否设置除表示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信息以外的信息(新的连接目的地信息)(步骤S814)。在存在所设置的新的连接目的地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814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无线LAN设置信息更新为新的连接目的地(步骤S1105、步骤S1107),并进行连接(步骤S815)。在没有设置新的连接目的地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814为“否”),保持现有连接(步骤S1005)。
接着,数字照相机101在所接收到的消息中参考“AUXILIARY_DATA_REFERENCE”,并且进行有无要使用的逻辑地址(IP地址等)的信息的确认(步骤S816)。在存在逻辑地址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816为“是”),数字照相机101进行逻辑地址的设置(步骤S817)。在不存在逻辑地址的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816为“否”),数字照相机101进行用于获取无线LAN环境中可使用的逻辑地址的处理(自动IP、DHCP等)(步骤S818),并完成一个处理单位。在完成逻辑地址的设置之后,数字照相机101执行DLNA打印服务(步骤S1007-步骤S1009、步骤S1108-步骤S1110)。
注意,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切换请求消息从数字照相机101发送至打印机102的情况下,仅包括无线LAN通信路径的一个设置信息项,然而,也可以包括多个设置信息项。另外,在期望确认打印机102侧上的无线LAN通信路径的设置信息的情况下,数字照相机101可以在切换请求消息中以不包括设置信息的方式(可以设置空信息)进行发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从打印机102返回至数字照相机101的切换应答消息来通知实际连接要使用的无线LAN通信路径的设置信息(步骤S1004、步骤S1104),并且该设置信息在设备之间共用。因此,可以共同地执行无线LAN通信路径和逻辑地址的设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机102添加表示继续使用发送的切换应答消息中已处于使用中的无线通信设置的状态信息。由此,可以共用切换目的地处的现有通信路径的继续使用信息,从而能够防止过量的无线通信参数设置和逻辑寻址。换句话说,能够省略新的连接处理。另外,可以防止由于担心从设备彼此靠近起开始服务之前被执行的不需要的无线参数设置而引起的直到服务开始为止所需的时间的增加。
第二实施例
使用附图将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之间的操作过程。作为示例,将说明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之间的用于执行经由P2P通信路径或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DLNA打印”服务的操作过程。图8A和图8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的操作流程的图。图14A和图14B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打印机102的操作流程的图。图15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序列的图。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数字照相机101在开始利用NFC的通信时已通过无线LAN基础架构模式与无线LAN AP 103连接(步骤S1500)。另外,图15示出针对数字照相机101设置使用DLNA的打印服务(步骤S1501)作为默认启动请求对象服务的情况。另外,打印机102也以无线LAN基础架构模式与无线LAN AP 103连接(步骤S1500)。
一旦数字照相机101的NFC通信控制单元520检测到靠近打印机102的NFC通信单元309,则通过NFC建立与打印机102的通信(步骤S801、步骤S1401、步骤S1502)。接着,数字照相机101的服务执行单元530进行是否确定了要执行的服务的确认(步骤S802)。在没有进行该确定的情况下(步骤S802为“否”),数字照相机101进行与是否存在用于设置针对对方设备(打印机102)的无线LAN通信路径的请求有关的判断(步骤S810)。在存在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810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与该请求相对应的信息设置为“CARRIER_DATA_REFERENCE”(步骤S811),并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步骤S812)。此后,数字照相机101等待接收切换应答消息(步骤S813)。在不存在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810为“否”),数字照相机101等待接收切换应答消息(步骤S813)。
在确定了要执行的服务的情况下(步骤S802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与要执行的服务有关的信息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803)。此后,数字照相机101进行用于执行服务的无线通信路径是否是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判断(步骤S804)。换句话说,数字照相机进行是否使用步骤S1500中所使用的无线LAN通信路径来执行服务的判断。在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情况下(步骤S804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用于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信息设置为“CARRIER_DATA_REFERENCE”(步骤S805)。在不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情况下(步骤S804为“否”),数字照相机101将新的无线LAN通信路径用的设置信息设置为“CARRIER_DATA_REFERENCE”(步骤S806)。
接着,数字照相机101进行是否存在无线LAN通信路径所使用的逻辑地址(IP地址等)的指定的确认(步骤S807)。在存在指定的情况下(步骤S807为“是”),数字照相机101将逻辑地址和识别信息(UUID、MAC地址等)共同地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808)。在不存在指定的情况下(步骤S807为“否”),数字照相机101仅将识别信息(UUID、MAC地址等)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809)。然后,数字照相机101发送切换请求消息(步骤S812、步骤S1503),并等待接收来自作为对方设备的打印机102的切换应答消息(步骤S812)。
另一方面,打印机102在与数字照相机101建立利用NFC的通信(步骤S1401)之后,等待接收切换请求消息(步骤S1402)。在检测到接收到切换请求消息的情况下,打印机102进行是否能够执行该消息中所指定的服务(本实施例中的DLNA打印)的判断(步骤S1403)。在打印机102判断为所指定的服务不可执行的情况下(步骤S1403为“否”),将切换应答消息内的状态设置为失败,并返回(步骤S1418)。此后,打印机102完成处理单位。
在打印机102判断为所指定的服务可执行的情况下(步骤S1403为“是”),进行对方设备(数字照相机101)的识别信息是否包括在切换请求消息中的确认(步骤S1404)。在数字照相机101的识别信息包括在切换请求消息中的情况下(步骤S1404为“是”),打印机102参考所存储的自身内的地址登记表(图12A-图12C)的内容,并且进行是否已登记识别信息的判断(步骤S1405)。
如前面所说明的,图15示出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连接至无线LAN AP 103的情况。因此,如图12A那样,打印机102的地址登记表示出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连接至无线LAN AP 103。针对步骤S1405的判断,在图15的情况下,打印机102识别出对方设备(数字照相机101)存在于同一网络中。
接着,打印机102判断是否存在来自对方设备(数字照相机101)侧的“继续使用现有连接目的地”的请求(步骤S1406)。在存在“继续使用现有连接目的地”的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1406为“是”),打印机102除了在切换应答消息的“AUXILIARY_DATA_REFERENCE”内将自身设备的当前逻辑地址(IP地址等)设置为发送源装置的地址(步骤S1407)以外,也设置表示使用现有连接目的地的参数(步骤S1408)。此后,打印机102返回切换应答消息(添加了成功状态的消息)(步骤S1417)。
图15中的情况是不存在“继续使用现有连接目的地”的请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机102参考接收到的切换请求消息内的参数中的“CARRIER_DATA_REFERENCE”(步骤S1503),并且判断是否存在设置信息的指定(步骤S1409)。在打印机102判断为存在来自数字照相机101的设置信息的指定的情况下(步骤S1409为“是”),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基于所指定的设置信息的设置改变(步骤S1410)。作为判断是否允许设置改变的条件的示例,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存在无线LAN连接模式(自组织模式、直接模式等)的支持的有无。
作为步骤S1409的结果,在打印机102判断为基于所指定的设置信息可以进行设置改变的情况下(步骤S1410为“是”),进行用于使用所指定的连接目的地的参数设置(步骤S1411)。在不存在来自数字照相机101的设置信息的指定的情况下(步骤S1409为“否”),或者判断为无法进行设置改变的情况下(步骤S1410为“否”),打印机102进行可设置的并由打印机102保持的连接参数的设置(步骤S1412)。作为可设置的连接参数,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说明的,例如,在已存在自身设备内的正使用无线LAN通信路径的其它服务的情况下,使用与正使用的通信路径的设置相同的参数。
接着,打印机102判断与数字照相机101的连接拓扑是否是P2P连接(步骤S1413)。在存在P2P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1413为“是”),打印机102进行是否未确定数字照相机101侧的逻辑地址(IP地址等)的判断(步骤S1414)。在未确定数字照相机101的逻辑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1414为“是”),打印机102生成两个设备各自的逻辑地址,并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1415)。在确定了数字照相机101的逻辑地址的情况下(步骤S1414为“否”),打印机102基于数字照相机101的逻辑地址体系生成其自身的逻辑地址,并将该逻辑地址设置为“AUXILIARY_DATA_REFERENCE”(步骤S1416)。
另外,在判断为不是P2P连接的情况下(步骤S1413为“否”),打印机102不进行“AUXILIARY_DATA_REFERENCE”的更新。之后,打印机102设置切换应答消息内成功的状态以及更新后的参数(“CARRIER_DATA_REFERENCE”和“AUXILIARY_DATA_REFERENCE”),并返回应答(步骤S1417、步骤S1504)。此后,打印机102完成处理单位。
另一方面,数字照相机101处于等待接收来自打印机102的切换应答消息的状态,并且在接收到该消息的情况下(步骤S1504),数字照相机101确认连接目的地的“CARRIER_DATA_REFERENCE”参数信息的内容。数字照相机101确认是否设置除表示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信息以外的信息(步骤S814)。
在图15的情况下,其是不存在“继续使用现有连接目的地”的请求的情况,并且将除表示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的信息以外的信息设置为“CARRIER_DATA_REFERENCE”。数字照相机101针对所通知的连接目的地更新无线LAN的设置信息(步骤S1505、步骤S1507),并进行连接(步骤S815)。
接着,数字照相机101在所接收到的消息中参考“AUXILIARY_DATA_REFERENCE”,并且进行有无要使用的逻辑地址(IP地址等)的信息的确认(步骤S816)。在存在逻辑地址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816为“是”),数字照相机101进行逻辑地址的设置(步骤S817)。在不存在逻辑地址的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816为“否”),数字照相机101进行用于获取无线LAN环境中可使用的逻辑地址的处理(自动IP、DHCP等)(步骤S818),并完成一个处理单位。在完成逻辑地址的设置之后,数字照相机101执行DLNA打印服务(步骤S1508-步骤S1510)。
注意,正如第一实施例那样,在将切换请求消息从数字照相机101发送至打印机102的情况下,仅包括无线LAN通信路径的一个设置信息项,然而,也可以包括多个设置信息项。另外,在期望确认打印机102侧上的无线LAN通信路径的设置信息的情况下,数字照相机101可以在切换请求消息中以不包括无线LAN通信路径的设置信息的方式(可以设置空信息)进行发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用从打印机102返回至数字照相机101的切换应答消息来通知实际连接要使用的无线LAN通信路径的设置信息(步骤S1504),并且由于该设置信息在设备之间共用,因此可以共同地执行无线LAN通信路径和逻辑地址的设置。
如上所述,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关于是否要使用现有通信路径的判断是基于接收到切换请求消息的一侧(打印机102侧)所进行的单独判断而进行的,但在第二实施例中,可以添加切换请求消息的发送侧(数字照相机101)的请求并进行判断。由此,可以根据确认要在切换目的地处执行的服务的设备侧(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侧发送切换请求消息)的请求来确认连接目的地。
其它实施例
另外,根据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说明了如下的示例,其中在该示例中,使用NFC的接触作为契机,以设置无线LAN通信路径,并且在经由同一通信路径执行装置协作服务时,在不执行新的无线LAN连接设置的设置的情况下,使用现有无线LAN通信路径(经由接触NFC之前使用中的无线LAN AP的通信路径);然而,在装置中同时支持多个无线通信介质的情况下,这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利用单个无线通信介质进行服务启动并同时执行其它无线介质的连接设置的使用情况。例如,这也可以应用于使用蓝牙进行无线LAN的连接设置信息和服务启动指示的通知的使用情况等。
注意,示出了如下示例,其中在该示例中,根据前述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NFC的通信模式使用数字照相机101和打印机102都在P2P通信模式下工作的情况下的双向通信路径,利用切换应答消息(步骤S1003、步骤S1103、步骤S1503)和切换开始请求消息(步骤S1002、步骤S1102、步骤S1502)的发送和接收来执行状态和各种设置信息的共用;然而,在一侧以读取/写入模式进行工作而另一侧以卡仿真模式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对于NFC的通信模式也可以进行信息共用,并且使用装置之间共用的存储器访问来进行用于读取/写入构成服务开始请求消息和服务开始应答消息的信息记录(图13A-图13G)的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6)

1.一种通信设备,用于使用利用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来请求其它设备开始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所述第二通信方法具有比所述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速度更高的通信速度、或者长的通信范围,所述通信设备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是否使用所述通信设备为了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方法向所述其它设备发送数据而已连接至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不使用已连接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使用利用所述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来将用于新构建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指示发送至所述其它设备;以及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了所述指示之后,使用新构建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来向所述其它设备发送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判断单元判断为要使用已连接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在无需发送用于新构建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指示的情况下,发送表示使用所述通信设备已连接至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新构建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是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其它设备直接进行通信的无线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发送单元所发送的指示包含用于新构建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设置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发送了所述指示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基于发送至所述其它设备的所述设置信息来向所述其它设备发送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其它设备是打印设备,并且所述第二发送单元使用新构建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来向所述其它设备发送打印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设备已连接至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是用于经由接入点进行通信的无线网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用于新构建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指示包括在用于请求开始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的请求消息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在确定了要执行的服务的情况下,所述请求消息包含与要执行的服务有关的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请求消息包含新构建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中所使用的所述通信设备的地址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用于从所述其它设备接收对所述第一发送单元所发送的指示的应答,
其中,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响应于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应答而发送所述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方法是符合近场通信标准的无线通信。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方法是符合IEEE 802.11系列或蓝牙标准的无线通信。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使用近场通信标准的切换请求消息来发送所述第一发送单元所发送的指示。
15.一种通信设备的控制方法,所述通信设备用于使用利用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来请求其它设备开始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所述第二通信方法具有比所述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速度更高的通信速度、或者长的通信范围,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步骤,用于判断是否使用所述通信设备为了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方法向所述其它设备发送数据而已连接至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
第一发送步骤,用于在所述判断步骤中判断为不使用已连接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使用利用所述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来将用于新构建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指示发送至所述其它设备;以及
第二发送步骤,用于在所述第一发送步骤中发送了所述指示之后,使用新构建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来向所述其它设备发送数据。
16.一种存储介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通信设备执行以下处理,所述通信设备用于使用利用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来请求其它设备开始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所述第二通信方法具有比所述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速度更高的通信速度、或者长的通信范围,所述处理包括:
判断步骤,用于判断是否使用所述通信设备为了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方法向所述其它设备发送数据而已连接至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
第一发送步骤,用于在所述判断步骤中判断为不使用已连接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情况下,使用利用所述第一通信方法的通信来将用于新构建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的指示发送至所述其它设备;以及
第二发送步骤,用于在所述第一发送步骤中发送了所述指示之后,使用新构建的所述第二通信方法的通信路径来向所述其它设备发送数据。
CN201811359013.2A 2014-02-06 2015-02-05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98900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1704A JP6360316B2 (ja) 2014-02-06 2014-02-06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021704 2014-02-06
CN201510061366.4A CN104836599B (zh) 2014-02-06 2015-02-05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61366.4A Division CN104836599B (zh) 2014-02-06 2015-02-05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90081A true CN109890081A (zh) 2019-06-14
CN109890081B CN109890081B (zh) 2022-08-02

Family

ID=5246890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9013.2A Active CN109890081B (zh) 2014-02-06 2015-02-05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01510061366.4A Active CN104836599B (zh) 2014-02-06 2015-02-05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61366.4A Active CN104836599B (zh) 2014-02-06 2015-02-05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9491791B2 (zh)
EP (2) EP2906012B1 (zh)
JP (1) JP6360316B2 (zh)
KR (1) KR101761102B1 (zh)
CN (2) CN109890081B (zh)
BR (1) BR102015002720A2 (zh)
RU (1) RU2615328C2 (zh)
SG (1) SG10201500478W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9157B2 (ja) * 2013-03-27 2017-08-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プログラム
JP6381330B2 (ja) * 2014-07-23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EP3379895B1 (en) * 2015-11-19 2022-01-12 Sony Group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JP6610206B2 (ja) * 2015-11-27 2019-1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069840B (zh) * 2016-02-10 2022-05-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充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无线连接设定系统
CN107360614B (zh) * 2017-07-05 2019-12-10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与图像形成装置进行网络连接的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JP7027769B2 (ja) 2017-09-29 2022-03-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A3088873A1 (en) 2018-01-05 2019-07-11 Yeti Coolers, Llc Backpack
CN109885266A (zh) * 2019-01-18 2019-06-14 联想图像(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网络连接的方法、装置、系统及移动终端
JP7441051B2 (ja) 2020-01-16 2024-02-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管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2926A (zh) * 2008-04-30 2009-11-04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和方法
US20110158212A1 (en) * 2009-12-28 2011-06-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ethod
JP2011199373A (ja) * 2010-03-17 2011-10-06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
CN102457916A (zh) * 2010-10-20 2012-05-16 诺基亚公司 延迟和有条件的传输切换
CN103312383A (zh) * 2012-03-05 2013-09-18 佳能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214804A (ja) * 2012-03-30 2013-10-17 Brother Ind Ltd 通信装置
CN103369172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功能执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36538A (ja) * 2003-05-09 2004-11-25 Ricoh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端末及び赤外線通信装置
JP4895346B2 (ja) 2004-11-19 2012-03-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それらの制御方法
JP5121212B2 (ja) 2006-11-17 2013-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管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当該制御方法を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9088946A (ja) * 2007-09-28 2009-04-23 Nec Electronics Corp 携帯情報通信端末
JP4891268B2 (ja) 2008-01-15 2012-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5350004B2 (ja) 2009-02-19 2013-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41496B2 (ja) * 2009-04-03 2012-05-3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224246B2 (en) * 2010-05-10 2012-07-17 Nokia Corporation Device to device connection setup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US8792429B2 (en) * 2010-12-14 2014-07-29 Microsoft Corporation Direct connection with side channel control
JP5597624B2 (ja) * 2010-12-29 2014-10-01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短距離通信を介したネットワーク設定
JP5143253B2 (ja) * 2011-04-27 2013-02-13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2012244287A (ja) 2011-05-17 2012-12-10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101760424B1 (ko) * 2011-05-20 2017-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3126152A (ja) * 2011-12-15 2013-06-24 Fujitsu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情報処理端末装置及び情報処理端末装置制御方法
JP2013187644A (ja) * 2012-03-06 2013-09-19 Canon Inc 通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9253589B2 (en) * 2012-03-12 2016-02-02 Blackberry Limite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hotspot registration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IN2014DN07522A (zh) * 2012-03-16 2015-04-24 Sony Corp
JP5966527B2 (ja) * 2012-03-30 2016-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945934B2 (ja) * 2012-05-09 2016-07-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6004752B2 (ja) 2012-06-04 2016-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EP2859663B1 (en) * 2012-06-08 2018-10-2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cure wireless peer-peer connection usin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JP6019881B2 (ja) 2012-07-25 2016-11-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JP5974779B2 (ja) * 2012-09-27 2016-08-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8792936B2 (en) * 2012-10-01 2014-07-29 Xerox Corporation Establish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using close proximity protocol
JP5945961B2 (ja) 2012-12-26 2016-07-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EP2816825B1 (en) * 2013-02-13 2019-04-24 Nxp B.V. NFC-enabled Mobile Device, NFC reader and NFC system for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Proximity Services
JP5838987B2 (ja) * 2013-03-28 2016-01-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335466B2 (ja) 2013-10-04 2018-05-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150050100A (ko) * 2013-10-31 2015-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네트워크를 이용한 화상형성작업의 수행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화상형성장치
WO2015068988A1 (ko) * 2013-11-06 2015-05-14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장치
EP3114820B1 (en) * 2014-03-06 2019-06-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a service session between seeker device and advertise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2926A (zh) * 2008-04-30 2009-11-04 佳能株式会社 通信设备和方法
US20110158212A1 (en) * 2009-12-28 2011-06-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ethod
JP2011199373A (ja) * 2010-03-17 2011-10-06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
CN102457916A (zh) * 2010-10-20 2012-05-16 诺基亚公司 延迟和有条件的传输切换
CN103312383A (zh) * 2012-03-05 2013-09-18 佳能株式会社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214804A (ja) * 2012-03-30 2013-10-17 Brother Ind Ltd 通信装置
CN103369172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功能执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615328C2 (ru) 2017-04-04
JP6360316B2 (ja) 2018-07-18
RU2015103919A (ru) 2016-08-27
CN109890081B (zh) 2022-08-02
KR101761102B1 (ko) 2017-08-04
US9974104B2 (en) 2018-05-15
SG10201500478WA (en) 2015-09-29
BR102015002720A2 (pt) 2018-02-14
EP3413673B1 (en) 2020-07-15
EP2906012A1 (en) 2015-08-12
CN104836599B (zh) 2018-11-27
KR20150093115A (ko) 2015-08-17
US9491791B2 (en) 2016-11-08
EP2906012B1 (en) 2018-08-08
US20150223281A1 (en) 2015-08-06
EP3413673A1 (en) 2018-12-12
JP2015149625A (ja) 2015-08-20
US20170006655A1 (en) 2017-01-05
CN104836599A (zh) 2015-08-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6599B (zh) 通信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5991733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CN103312383B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6305023B2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4519219B (zh) 通信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54980B (zh) 使用近场通信的安全无线点对点连接的系统及方法
CN107277869A (zh) 信息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US20170311248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209406B (zh) 一种获得设备标识的方法及装置
CN105049656A (zh) 能够中介外部装置的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
JP6395394B2 (ja)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7277743B (zh) 通信系统、通信装置和控制方法
EP3579589B1 (en) Session mig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JP4080224B2 (ja) 移動体通信装置及び通信装置管理装置及び移動体通信網/近距離無線連携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通信装置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装置管理方法及び移動体通信網/近距離無線連携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に実行させるため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20035373A (ja)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2017017594A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101029A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5154205A (ja)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18050132A (ja)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5191355B (zh) 用于支持接入终端处的uicc作出的异步命令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8293177A (zh) 通信装置、控制方法、程序以及存储介质
JP2015095828A (ja)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005073A (ja) 無線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112955B2 (ja) 通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2021007190A (ja) 情報処理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