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51566A -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51566A
CN109851566A CN201711241394.XA CN201711241394A CN109851566A CN 109851566 A CN109851566 A CN 109851566A CN 201711241394 A CN201711241394 A CN 201711241394A CN 109851566 A CN109851566 A CN 1098515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condensed
formula
substituted
alky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4139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之洋
邢其锋
王星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tern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 Etern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tern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 Etern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tern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Guan Etern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tern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4139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5156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851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515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一层或多层有机层,有机层中包含至少一种由下述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其中,R1选自氰基或氢;Ar1选自下式(Ⅱ)或式(Ⅲ):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烷基、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n与m分别为0‑4的整数。R2与R3之间、R4与R5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烷基、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本发明还提供上述通式化合物。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发光效率、器件启亮电压和寿命等性能方面都获得了较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化合物及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以下简称OLED)具有自主发光、低电压直流驱动、全固化、视角宽、重量轻、组成和工艺简单等一系列的优点,与液晶显示器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不需要背光源,视角大,功率低,其响应速度可达液晶显示器的1000倍,其制造成本却低于同等分辨率的液晶显示器,因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机电致发光的产生靠的是在有机电致材料中传输的载流子(电子和空穴)的重组,众所周知,有机材料的导电性很差,与无机半导体不同的是,有机半导体中没有延续的能带,载流子的传输常用跳跃理论来描述,即在一电场的驱动下,电子在被激发或注入至分子的LUMO能级中,经由跳跃至另一个分子的LUMO能级来达到电荷传输的目的。为了能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应用方面达到突破,必须克服有机材料电荷注入及传输能力差的困难。科学家们通过器件结构的调整,例如增加器件有机材料层的数目,并且使不同的有机层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有的功能材料帮助电子从阴极以及空穴从阳极注入,有的材料帮助电荷的传输,有的材料则起到阻挡电子及空穴传输的作用,当然在有机电致发光里最重要的各种颜色的发光材料也要达到与相邻功能材料相匹配的目的,一个效率好寿命长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常是器件结构以及各种有机材料的优化搭配的结果,这就为化学家们设计开发各种结构的功能化材料提供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影响OLED性能的因素很多,其中发光材料是OLED的核心与关键。第一代OLED发光材料是小分子荧光材料,这类材料种类丰富,稳定性好,但是这种材料只能利用单线态发光,而电致激发下产生的激子只有25%的是单线态,因此效率低。为了提高效率,Forrest等人1998年提出了磷光材料,利用重原子的旋轨耦合效应使得三线态激子在室温下发光,实现了激子100%的利用。但是,同样也是由于重原子的存在,这类材料价格较高,同时,蓝色磷光材料的寿命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因此,人们也在积极探索新型的发光材料。目前,最有前景的是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也叫TADF材料。这种材料的单线态和三线态能隙差狠下,在环境中热量的作用下,不发光的三线态激子可以通过反向系间窜越过程回到单线态发光,从而实现100%的激子利用。这种现象最早是在1961年在曙红染料中发现,同时早期在铜配合物种也有报道。近年来日本九州大学的Adachi等人通过材料设计提升了纯有机小分子TADF器件的效率,从而使得这种技术被研究者所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发光效率和色纯度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一类实现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具有TADF性质的新型发光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一层或多层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中包含至少一种由下述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
式(Ⅰ)中,R1选自氰基或氢;
Ar1选自下式(Ⅱ)或式(Ⅲ)所示的结构式:
式(Ⅱ)和式(Ⅲ)中:
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0的烷基、C6~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独立选自卤素、氰基、硝基,或选自C1~C30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独立选自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O、S、Si的杂原子且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或者选自Si(R6)3,该R6选自C1~C6的烷基;
n=0-4的整数,且当n=2-4时,Ra相同或不同;
m=0-4的整数,且当m=2-4时,Rb相同或不同;
R2与R3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R4与R5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
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C1~C10的烷基、C6~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独立选自卤素、氰基、硝基,或选自C1~C10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选自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O、S、Si的杂原子且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或者选自Si(R7)3,该R7选自C1~C6的烷基。
进一步的,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C1~C6的烷基、C6~C15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选自氟、氰基、硝基,或选自C1~C6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选自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或O为杂原子且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
进一步的,R2和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C1~C6的烷基、C6~C15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2和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优选自氟、氰基、硝基,或选自C1~C6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选自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或O为杂原子且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
具体说,所述R2与R3之间、R4与R5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时,这样的环结构可以是脂肪族单环或多环、芳香族的单环或稠环,这些环中可以包含杂原子,其中,作为脂肪族单环的例子,例如,R2与R3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基团连接形成脂肪族的五元环、六元环,这些环的构成原子除了碳原子之外还可以是杂原子,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构成环的碳原子也可以形成酮基。作为这些环的例子,可举出环戊烷环、环己烷环、二环戊烯环、四氢吡咯环、四氢呋喃环、哌啶环、以及环戊烷环和环己烷环中的碳原子被酮基取代得到的酯环等。作为芳香族的单环或稠环,优选为C6~C30的单环或稠环,作为例子可举出苯环、萘环等;作为包含杂原子的单环或多环,优选的是吡咯环、苯并吡咯环、吡啶环、吲哚环、N-苯基取代吲哚环、噻吩环、苯并噻吩环、呋喃环、苯并呋喃环等。
具体说,当定义上述Ra和Rb、R2与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芳基或亚芳基时,是指选自具有一定数目环骨架碳原子的芳族环系,包括单环结构取代基团例如苯基等,也包括共价连接结构的芳环取代基团例如联苯基、三联苯基等。
具体说,当定义上述Ra和Rb、R2与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稠环芳烃或亚稠环芳烃基团时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环骨架碳原子的芳族环系,包括稠环结构取代基团例如萘基、蒽基等,也包括稠环结构取代基团与单环结构芳基相连接的结构基团例如苯联萘基、萘联苯基、联苯联蒽基等,还包括共价连接结构的稠芳环取代基团例如联萘基等。
具体说,当定义上述Ra和Rb、R2与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是指包含一个或多个选自B、N、O、S、P(=O)、Si和P的杂原子且具有环碳原子的单环或稠环芳基。
更进一步的,由式(Ⅱ)或式(Ⅲ)代表的Ar1的优选基团为以下基团:
再进一步的,作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优选例子,可举出选用下述代表性化合物A1~A48作为发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由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
式(Ⅰ)中,R1选自氰基或氢;Ar1选自下式(Ⅱ)或式(Ⅲ)所示的结构式:
式(Ⅱ)和式(Ⅲ)中:
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0的烷基、C6~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独立选自卤素、氰基、硝基,或选自C1~C30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独立选自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O、S、Si的杂原子且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或者选自Si(R6)3,该R6选自C1~C6的烷基;
n=0-4的整数,且当n=2-4时,Ra相同或不同;
m=0-4的整数,且当m=2-4时,Rb相同或不同;
R2与R3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R4与R5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
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C1~C10的烷基、C6~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独立选自卤素、氰基、硝基,或选自C1~C10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选自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O、S、Si的杂原子且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或者选自Si(R7)3,该R7选自C1~C6的烷基。
进一步的,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C1~C6的烷基、C6~C15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选自氟、氰基、硝基,或选自C1~C6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选自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或O为杂原子且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
进一步的,R2和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C1~C6的烷基、C6~C15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2和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优选自氟、氰基、硝基,或选自C1~C6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选自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或O为杂原子且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
具体说,所述R2与R3之间、R4与R5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时,这样的环结构可以是脂肪族单环或多环、芳香族的单环或稠环,这些环中可以包含杂原子,其中,作为脂肪族单环的例子,例如,R2与R3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基团连接形成脂肪族的五元环、六元环,这些环的构成原子除了碳原子之外还可以是杂原子,这些环可以具有取代基,构成环的碳原子也可以形成酮基。作为这些环的例子,可举出环戊烷环、环己烷环、二环戊烯环、四氢吡咯环、四氢呋喃环、哌啶环、以及环戊烷环和环己烷环中的碳原子被酮基取代得到的酯环等。作为芳香族的单环或稠环,优选为C6~C30的单环或稠环,作为例子可举出苯环、萘环等;作为包含杂原子的单环或多环,优选的是吡咯环、苯并吡咯环、吡啶环、吲哚环、N-苯基取代吲哚环、噻吩环、苯并噻吩环、呋喃环、苯并呋喃环等。
具体说,当定义上述Ra和Rb、R2与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芳基或亚芳基时,是指选自具有一定数目环骨架碳原子的芳族环系,包括单环结构取代基团例如苯基等,也包括共价连接结构的芳环取代基团例如联苯基、三联苯基等。
具体说,当定义上述Ra和Rb、R2与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稠环芳烃或亚稠环芳烃基团时是指具有一定数目环骨架碳原子的芳族环系,包括稠环结构取代基团例如萘基、蒽基等,也包括稠环结构取代基团与单环结构芳基相连接的结构基团例如苯联萘基、萘联苯基、联苯联蒽基等,还包括共价连接结构的稠芳环取代基团例如联萘基等。
具体说,当定义上述Ra和Rb、R2与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是指包含一个或多个选自B、N、O、S、P(=O)、Si和P的杂原子且具有环碳原子的单环或稠环芳基。
更进一步的,由式(Ⅱ)或式(Ⅲ)代表的Ar1的优选基团为以下基团:
再进一步的,作为本发明的优选例子,可举出选用下述代表性化合物A1~A48。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备优异的光电学性能,具有相对较低的器件起亮和工作电压,同时具有相对较高的器件效率,并且器件的寿命较长。
本发明的通式化合物在结构设计中选用苊并吡嗪结构作为母核基团,在取代基团中设计了双键的烯烃并直接与母核连接,由这样的结构确保了双键两边同时被芳基取代,从而增加了分子自身的稳定性,同时加大了分子间的扭曲,双键本身的T1能量比较高,引入分子中使得分子的T1能量进一步提高。这样结构设计获得的化合物能够提高发光效率,同时改善电压和寿命性能。而且另一方面,本发明设计的化合物易于合成。
采用本发明通式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发光效率、器件启亮电压和寿命等性能方面都获得了较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中未提到的合成方法的化合物的都是通过商业途径获得的原料产品。
参照下面的实施例来更具体地描述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发明中,优选化合物公用母核的合成方法如下:
M1的合成
将5-溴苊醌(81g,0.311mol)、二氨基马来腈(0.32mol)加入至乙酸中,加热至60℃反应过夜,冷却后直接过滤的棕色固体,甲苯乙醇重结晶得黄色固体70g,收率67.6%。
M2的合成
将M1(62g,0.23mol)、BPO(3.4g)、NBS(1.84mol)加入500四氯化碳中,加热至回流反应,TLC监控反应完成。反应完成后旋去溶剂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M3的合成
M2直接与KOAc及乙酸混合,加热回流3小时至点板反应完全,降温过滤,滤饼拌硅胶柱层析分离,PE/EA=5:1洗脱。得49.3g固体,收率67.2%。
M0的合成
向1000ml单口瓶中加入50g亚磷酸三乙酯,25g对溴苄溴,加热搅拌溶解,呈透明状,开始出现回流,估计为产生的乙醇,关掉回流冷凝水,蒸掉乙醇,3小时后停止反应,减压除去,剩余的亚磷酸三乙酯。将其加入到500ml的四口烧瓶中,加入300ml的DMF,加入M3(16.8g),降温到0℃,加入叔丁醇钾(16.84g),搅拌过夜。将反应液导入到冰水中,过滤,将滤饼用甲醇打浆两遍,得到灰白色固体,收率82%。1H NMR(500MHz,Chloroform)δ7.90(d,J=15.0Hz,1H),7.86–7.76(m,4H),7.76–7.65(m,3H),7.55(t,J=14.8Hz,1H),6.95(s,2H).
用相同的方法,不同在于在于将对溴溴苄替换为2-甲基4-溴苄溴,可以得到本发明中另一个共用中间体M0-1 1H NMR(500MHz,Chloroform)δ7.90(d,J=15.0Hz,1H),7.80(dd,J=14.8,3.1Hz,2H),7.69(dd,J=14.9,3.2Hz,1H),7.60–7.47(m,2H),7.32(d,J=3.0Hz,1H),7.24(d,J=9.0Hz,1H),7.20(d,J=6.2Hz,1H),6.78(d,J=30.2Hz,1H),2.22(s,3H).
用M0相同的方法,不同在于在于将二氨基马来腈替换为乙二胺,可以得到本发明中另一个共用中间体M00 1H NMR(500MHz,Chloroform)δ8.60(s,2H),7.89(d,J=15.0Hz,1H),7.85–7.77(m,4H),7.77–7.64(m,3H),7.55(t,J=14.8Hz,1H),6.95(s,2H).
用M0-1相同的方法,不同在于在于将对溴溴苄替换为2-甲基4-溴苄溴,可以得到本发明中另一个共用中间体M00-1 1H NMR(500MHz,Chloroform)δ8.60(s,2H),7.90(d,J=15.0Hz,1H),7.80(dd,J=14.7,3.2Hz,2H),7.69(dd,J=14.9,3.2Hz,1H),7.60–7.47(m,2H),7.32(d,J=3.0Hz,1H),7.22(dd,J=22.6,7.6Hz,2H),6.78(d,J=30.2Hz,1H),2.22(s,3H).
主要化合物合成实施例
合成例1.A1的合成
在氩气流下,在500mL茄型烧瓶中投入M0(8.8g,0.02mol)、吩噁嗪(4.0g,0.022mol)、三(二亚苄基丙酮)二钯(0)〔Pd2(dba)3〕0.2g、三叔丁基膦50%甲苯溶液0.5ml、叔丁醇钠(3.9g,0.4mol)、脱水甲苯100mL,回流反应3小时。冷却后,直接过滤,滤饼用二甲苯重结晶得白色固体8.1g,收率75%。1H NMR(500MHz,Chloroform)δ7.98–7.85(m,3H),7.80(dd,J=14.8,3.0Hz,2H),7.69(dd,J=14.9,3.2Hz,1H),7.60–7.41(m,2H),7.23–7.13(m,2H),7.10–6.98(m,1H),6.95(s,2H),6.93–6.80(m,3H),6.55(dd,J=21.8,12.3Hz,1H),5.97(dd,J=21.8,12.3Hz,2H),5.45(dd,J=16.6,12.4Hz,1H),5.09(dd,J=16.6,12.4Hz,1H).
其他化合物合成同合成例1,不同在于将吩噁嗪替换为等当量的原料,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采用MS以及元素分析对材料进行了结构鉴定分析,各合成实施例化合物表征数据具体如下表2所示:
表2:
化合物 分子式 MS 元素含量
A1 C36H21N5O 539.6 C,80.13;H,3.92;N,12.98
A2 C37H23N5O 553.6 C,80.27;H,4.19;N,12.65
A3 C36H21N5S 555.7 C,77.82;H,3.81;N,12.60
A4 C37H23N5S 569.7 C,78.01;H,4.07;N,12.29
A5 C36H21N5 523.6 C,82.58;H,4.04;N,13.38
A6 C37H23N5 537.6 C,82.66;H,4.31;N,13.03
A7 C36H23N5 525.6 C,82.26;H,4.41;N,13.32
A8 C39H29N5 567.7 C,82.51;H,5.15;N,12.34
A9 C36H23N5 525.6 C,82.26;H,4.41;N,13.32
A10 C37H25N5 539.6 C,82.35;H,4.67;N,12.98
A11 C34H23N3O 489.5 C,83.41;H,4.74;N,8.58
A12 C35H25N3O 503.6 C,83.48;H,5.00;N,8.34
A13 C34H23N3S 505.6 C,80.76;H,4.58;N,8.31
A14 C35H25N3S 519.7 C,80.89;H,4.85;N,8.09
A15 C34H23N3 473.5 C,86.23;H,4.90;N,8.87
A16 C35H25N3 487.6 C,86.21;H,5.17;N,8.62
A17 C34H25N3 475.5 C,85.87;H,5.30;N,8.84
A18 C37H31N3 517.7 C,85.85;H,6.04;N,8.12
A19 C34H25N3 475.6 C,85.87;H,5.30;N,8.84
A20 C35H27N3 489.6 C,85.86;H,5.56;N,8.58
A23 C36H21N5S 556 C,77.82;H,3.81;N,12.60;S,5.77
A31 C34H23N30 490 C,83.41;H,4.74;N,8.58;O,3.27
A39 C34H25N3 476 C,85.87;H,5.30;N,8.84
A44 C46H31N3 626 C,88.29;H,4.99;N,6.72
器件实施例:本发明器件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为:在基片上按照“阳极/空穴注入层(HIL)/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注入层(EIL)/阴极”的顺序层叠,各层由以下材料构成;
ITO/2-TNATA(30nm)/NPB(20nm)/通式(1)化合物:Ir(ppy)3(5%)(20nm)/BPhen(50nm)/LiF(1nm)/Al。
发光层材料使用绿磷光染料Ir(ppy)3染料,搭配主体为本发明通式(1)的化合物。各功能层材料分子结构如下:
器件实施例1.化合物A1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本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备过程如下:
将表面涂覆了ITO透明导电薄膜的玻璃基板在清洗液中超声清洗,在去离子水中超声处理,在丙酮∶乙醇混合溶剂(体积比1∶1)混合溶液中超声除油,在洁净环境下烘烤至完全去除水分,用紫外灯进行刻蚀和臭氧处理,并用低能阳离子束轰击表面;
把上述带有阳极的玻璃基片置于真空腔内,抽真空至1×10-5~9×10-3Pa,在上述阳极层膜上真空蒸镀2-TNATA作为空穴注入层,蒸镀速率为0.1nm/s,蒸镀总膜厚为40nm;然后蒸镀空穴传输层NPB,蒸镀速率为0.1nm/s,蒸镀膜厚为10nm;
在空穴传输层之上真空蒸镀EML作为器件的发光层,EML包括主体材料和染料材料,利用多源共蒸的方法,将作为发光层主体的A1放置在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小室中,将作为掺杂剂的Ir(ppy)3放置在真空气相沉积设备的另一室中,调节主体材料A1蒸镀速率为0.1nm/s,Ir(ppy)3的浓度为10%,蒸镀总膜厚为20nm;
在发光层上真空蒸镀Bphen形成膜厚为50nm的电子传输层,其蒸镀速率为0.1nm/s;
在电子传输层上依次真空蒸镀厚度为1nm的LiF作为电子注入层,厚度为150nm的Al层作为器件的阴极。
器件实施例2.本发明化合物A3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化合物替换为化合物A3。
器件实施例3.本发明化合物A5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5。
器件实施例4.本发明化合物A7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7。
器件实施例5.本发明化合物A9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9。
器件实施例6.本发明化合物A11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11。
器件实施例7.本发明化合物A13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化合物替换为化合物A13。
器件实施例8.本发明化合物A15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15。
器件实施例9.本发明化合物A17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17。
器件实施例10.本发明化合物A19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19。
器件实施例11.本发明化合物A23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23。
器件实施例12.本发明化合物A31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31。
器件实施例13.本发明化合物A39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39。
器件实施例14.本发明化合物A45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A45。
器件对比例1.CPB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CPB。
器件对比例2.Comp2作为发光主体材料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制备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不同在于,将化合物A1替换为化合物Comp2。
在同样亮度下,使用Keithley 2602数字源表亮度计(北京师范大学光电仪器厂)测定器件实施例1-10以及器件对比例1和2中制备得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和电流效率,结果见表3。
本发明器件实施例中公开的具体优选结构化合物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器件性能检测数据详见下表3:
表3:
由表3中公开的器件实施例1-10的器件性能数据可见,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结构中其他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在器件中EML材料的调整,相比较器件对比例2,可以显著地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并保持寿命的稳定性。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9)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一层或多层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中包含至少一种由下述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
式(Ⅰ)中,R1选自氰基或氢;
Ar1选自下式(Ⅱ)或式(Ⅲ)所示的结构式:
式(Ⅱ)和式(Ⅲ)中:
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0的烷基、C6~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独立选自卤素、氰基、硝基,或选自C1~C30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独立选自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O、S、Si的杂原子且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或者选自Si(R6)3,该R6选自C1~C6的烷基;
n=0-4的整数,且当n=2-4时,Ra相同或不同;
m=0-4的整数,且当m=2-4时,Rb相同或不同;
R2与R3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R4与R5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
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C1~C10的烷基、C6~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独立选自卤素、氰基、硝基,或选自C1~C10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选自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O、S、Si的杂原子且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或者选自Si(R7)3,该R7选自C1~C6的烷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式(Ⅱ)和式(Ⅲ)中:
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C1~C6的烷基、C6~C15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选自氟、氰基、硝基,或选自C1~C6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选自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或O为杂原子且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
R2和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C1~C6的烷基、C6~C15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2和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优选自氟、氰基、硝基,或选自C1~C6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选自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或O为杂原子且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式(Ⅰ)中,R1为氰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任一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式(Ⅱ)或式(Ⅲ)选自以下基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所述化合物选自下述具体结构式:
6.一种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
式(Ⅰ)中,R1选自氰基或氢;
Ar1选自下式(Ⅱ)或式(Ⅲ)所示的结构式:
式(Ⅱ)和式(Ⅲ)中:
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C1~C10的烷基、C6~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独立选自卤素、氰基、硝基,或选自C1~C30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独立选自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O、S、Si的杂原子且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或者选自Si(R6)3,该R6选自C1~C6的烷基;
n=0-4的整数,且当n=2-4时,Ra相同或不同;
m=0-4的整数,且当m=2-4时,Rb相同或不同;
R2与R3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R4与R5之间可以互相连接形成环状结构;
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C1~C10的烷基、C6~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3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2与R3、R4与R5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独立选自卤素、氰基、硝基,或选自C1~C10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选自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O、S、Si的杂原子且C6~C30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或者选自Si(R7)3,该R7选自C1~C6的烷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化合物,所述式(Ⅱ)和式(Ⅲ)中:
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氢、C1~C6的烷基、C6~C15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a和Rb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选自氟、氰基、硝基,或选自C1~C6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选自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或O为杂原子且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
R2和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C1~C6的烷基、C6~C15的取代或未取代的芳基或稠环芳烃基团、C3~C1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当R2和R3、R4和R5分别独立选自取代的芳基、稠环芳烃基团、杂芳基或稠杂环芳烃基团时,所述其上的取代基团优选自氟、氰基、硝基,或选自C1~C6的烷基或环烷基、烯基、C1~C6的烷氧基或硫代烷氧基基团,或者选自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含有选自N或O为杂原子且C6~C15的单环芳烃或稠环芳烃基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任一所述的化合物,所述式(Ⅱ)或式(Ⅲ)选自以下基团: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中任一所述的化合物,选自下述具体结构式:
CN201711241394.XA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ending CN1098515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41394.XA CN109851566A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41394.XA CN109851566A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51566A true CN109851566A (zh) 2019-06-07

Family

ID=66888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41394.XA Pending CN109851566A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51566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3814A1 (en) * 2009-01-23 2011-11-02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EP2485289A1 (en) * 2009-09-30 2012-08-08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Laminated structure, polymer,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CN106083824A (zh) * 2016-06-08 2016-11-09 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光电材料以及包括该有机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383814A1 (en) * 2009-01-23 2011-11-02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EP2485289A1 (en) * 2009-09-30 2012-08-08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Laminated structure, polymer,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CN106083824A (zh) * 2016-06-08 2016-11-09 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光电材料以及包括该有机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WU PANPAN ET AL.: "Novel hole transport materials based on triarylamine/naphtho[2,1-b] benzofunan for efficient gree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TETRAHEDRON》 *
于涛 等: "咔唑衍生物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化工新型材料》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00007780A (ko) 신규한 유기 발광 화합물 및 이를 채용하고 있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1041867B1 (ko) 바이나프틸 화합물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유기발광소자
WO2013182046A1 (zh) 有机电子材料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7964019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光器件及显示器
TWI641598B (zh) 化合物及其有機電子裝置
CN110218212B (zh) 氮杂环化合物、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6892903B (zh) 基于酚嗪和咔唑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及其发光器件
CN107955023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光器件及显示器
CN107936952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光器件及显示器
CN108218867A (zh) 一种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CN108329254A (zh) 二氢蒽类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CN107973795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发光器件及显示器
CN114560870B (zh) 一种含硫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及其应用
CN109593086A (zh)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3004262B (zh) 一种有机材料及其应用
CN109503487A (zh) 二氢苯并吲唑类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CN108129496A (zh) 一种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CN114716467A (zh) 含硼氮的杂环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CN112745322B (zh) 一种有机材料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CN109206368A (zh) 一种二氢苯并吲唑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CN108623515A (zh) 含有不饱和含氮杂环的二氢蒽类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CN107840841A (zh) 一种咔唑吡啶衍生物及其用途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0105231B (zh) 一种含薁环的化合物、其用途及包含其的有机光电装置
CN109599504B (zh) 一种新型化合物及采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12661746A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萘并呋喃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