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0284A - 多元酚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元酚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0284A
CN109790284A CN201780055902.7A CN201780055902A CN109790284A CN 109790284 A CN109790284 A CN 109790284A CN 201780055902 A CN201780055902 A CN 201780055902A CN 109790284 A CN109790284 A CN 109790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methyl
polyphenol compound
butyl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590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0284B (zh
Inventor
中村健史
高见芳惠
前田智子
住谷直子
柴田浩喜
门田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Mitsubishi Kase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Ka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Kase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Ka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90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0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0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9/00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9/12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polycyclic with no unsaturation outside the aromatic rings
    • C07C39/15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hydroxy or O-metal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polycyclic with no unsaturation outside the aromatic rings with all hydroxy groups on non-condensed rings, e.g. phenylphenol
    • C07C39/16Bis-(hydroxyphenyl) alkanes; Tris-(hydroxyphenyl)alk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11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by reaction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 C07C37/2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by reactions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using aldehydes or keto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using chemical colour formers
    • B41M5/333Colour developing components therefor, e.g. acidic compounds
    • B41M5/3333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68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 C07C37/70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by physical treatment
    • C07C37/84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by physical treatment by crystall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68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 C07C37/88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59/00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Macromolecule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using curing agents or catalysts which react with the epoxy groups
    • C08G59/02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 C08G59/04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of polyhydroxy compounds with epihalohydrins or precursors thereof
    • C08G59/06Polycondensates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epoxy group per molecule of polyhydroxy compounds with epihalohydrins or precursors thereof of polyhydric phen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4/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n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4/04Aromatic polycarbonates
    • C08G64/06Aromatic polycarbonates not containing aliphatic unsatu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C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PHOTOGRAPHIC PROCESSES, e.g. CINE, X-RAY, COLOUR, STEREO-PHOTOGRAPHIC PROCESSES; AUXILIARY PROCESSES IN PHOTOGRAPHY
    • G03C7/00Multicolour photographic processes or agents therefor; Regeneration of such processing agents;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for multicolour processes
    • G03C7/30Colour processes using colour-coupling substances; Materials therefor; Preparing or processing such materials
    • G03C7/407Development processes or agents therefor
    • G03C7/413Develop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37/00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having hydroxy or O-metal groups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C07C37/68Purification; separation; Use of additives, e.g. for stabilisa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多元酚化合物,其即使在用作树脂原料或显色剂的情况下也不会损害色调,耐碱性优异。一种多元酚化合物,相对于下述式(1)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含有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小于1.6面积%的下述式(2)所示的三酚化合物(B)。[R1是碳原子数为6~24的一价脂肪族烃基。R2、R3是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a和b为0~4的整数。][R1与式(1)中的含义相同。R4、R5和R6是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c、d和e为0~4的整数。]。

Description

多元酚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元酚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详细而言,涉及以特定的比例包含特定的双酚化合物和特定结构的三酚化合物的多元酚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该特定的双酚化合物拥有在具有酚羟基的2个芳香核之间具有长链烷基残基的分子结构。
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作为聚碳酸酯树脂、环氧树脂等树脂原料、或固化剂、显色剂、防褪色剂、以及杀菌剂、防菌防霉剂等添加剂有用。
另外,本发明涉及使用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以双酚化合物为主的多元酚化合物除了被广泛用作聚碳酸酯树脂、聚芳酯树脂、丙烯酸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的原料、环氧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热固性树脂的原料、固化剂以外,还被广泛用作热敏记录用的显色剂或防褪色剂、抗氧化剂、杀菌剂、防菌防霉剂、阻燃剂等添加剂,变得愈发重要。
在这样的多元酚化合物中,作为具有长链烷基的多元酚化合物,非专利文献1中报道了通过壬醛与苯酚的反应而制造多元酚化合物。另外,专利文献1中报道了以下述含有长链烷基的多元酚化合物为原料的橡胶状聚碳酸酯,其同样通过长链脂肪族醛与苯酚的反应而得到。
这种具有长链烷基的多元酚化合物由于在分子骨架内具有来自长链烷基的软链段,因此在作为聚碳酸酯树脂、环氧树脂的原料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对树脂赋予柔软性,进而由于该长链烷基,亲油性也增大,因此还能期待对上述树脂赋予特异性的低吸水性及耐化学药品性。因此,可以适当地用于汽车材料、电气电子设备材料、住宅/建材材料、以及工业领域中的部件制造用材料等中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原料、或粘接剂、涂料、土木建筑用材料、电气电子设备部件的绝缘材料、密封材料等中的环氧树脂的原料。
特别是,近年来,在电气电子设备的部件的领域中,根据设备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的要求,对于用于其中的树脂材料要求提高柔软性、耐热性、吸水特性,能够提供满足这种性能的树脂的上述多元酚化合物非常有用。
另外,具有长链烷基的多元酚化合物利用由其长链烷基带来的对于其他溶剂或添加剂的特异溶解性、低熔点等特征,还能够作为显色剂或光致抗蚀剂等感光性材料中的添加剂而广泛地展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13162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工业化学杂志59卷第8号(1956)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本发明人对于上述非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提出的多元酚化合物确认了作为树脂原料或显色剂的性能,结果发现,通过非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得到的多元酚化合物存在对于碱的稳定性低的课题。对于碱的稳定性差的现有的多元酚化合物在用作树脂原料的情况下,具有无法得到色调良好的树脂的致命缺点。
例如,在环氧树脂用途中,通过使多元酚化合物和环氧氯丙烷在氢氧化钠等强碱条件下进行加成而得到前体单体,但此时若多元酚化合物的碱稳定性低,则前体单体会发生着色,进而使用该单体得到的环氧树脂也会引起着色。
另外,作为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例如如日本特开2015-227416号公报中记载的那样,已知:将多元酚化合物制成碱水溶液(特别是氢氧化钠等的强碱性的氢氧化物)后与光气进行反应的界面聚合法;和、使多元酚化合物与碳酸二苯酯在碱催化剂下以熔融状态进行缩聚的熔融酯交换法,但无论何种方法,只要多元酚化合物的碱稳定性低就无法避免显著的着色。
另外,在显色剂用途中与碱性的染料、或添加剂进行组合的情况下,色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还具有无法承受实际使用的课题。
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元酚化合物,其即使在用作树脂原料或显色剂的情况下也不会损害色调,耐碱性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制成按照相对于双酚化合物以特定的比例包含特定的三酚化合物的方式进行了调整的多元酚化合物,耐碱性提高,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以下的[1]~[14]。
[1]一种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下述式(1)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含有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小于1.6面积%的下述式(2)所示的三酚化合物(B)。
【化1】
[式(1)中,R1是碳原子数为6~24的一价脂肪族烃基,R2、R3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a或b为2以上的情况下,位于同一苯环上的2个以上的R2或R3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与该苯环缩合的环。]
【化2】
[式(2)中,R1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R4、R5和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c、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c、d或e为2以上的情况下,位于同一苯环上的2个以上的R4、R5或R6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与该苯环缩合的烃环。]
[2]如[1]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为0.003面积%以上的三酚化合物(B)。
[3]如[2]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为0.06面积%以上且小于1.6面积%的三酚化合物(B)。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双酚化合物(A)为下述式(3)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1)与下述式(4)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2)的混合物,双酚化合物(a2)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1)与双酚化合物(a2)的合计的比例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小于1.5面积%。
【化3】
[式(3)、(4)中,R1、R2、R3、a和b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的碳原子数为10~18。
[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a、b、c、d和e分别为0。
[7]一种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述式(15)所示的醛化合物与下述式(16)所示的一元酚化合物反应,制造[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
【化4】
[式(15)中,R1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
【化5】
[式(16)中,R4与上述式(2)中的含义相同,f表示0~4的整数。]
[8]如[7]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用至少一种烃溶剂对多元酚化合物进行纯化的工序。
[9]一种树脂,其使[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聚合而成。
[10]如[9]所述的树脂,其特征在于,其为聚碳酸酯树脂。
[11]一种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碱催化剂的存在下使[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进行聚合。
[12]如[11]所述的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13]如[12]所述的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界面聚合法或熔融酯交换法制造聚碳酸酯树脂。
[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作为显色剂的应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由于耐碱性优异,因而,在将该多元酚化合物用作树脂原料的情况下,生产率良好,并且不会损害色调,能够赋予柔软性等功能性。例如,通过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用作聚碳酸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或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的原料,不会显著损害树脂本来的良好的机械物性及热特性,而且能够抑制着色导致的色调降低,提高柔软性、低吸水性、耐化学药品性。进而,在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用作热敏记录材料等的显色剂的情况下,也能够以良好的再现性得到目标色调的材料。
除此以外,在作为树脂原料的情况下成为高流动性的单体材料,粉体性状优异,因而可以省略粉碎工序、分级工序等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以下记载的技术特征的说明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本发明只要不超出其要点则不限定于下述记载内容。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表述时,作为包括其前后的数值或物性值的表述来使用。
[多元酚化合物]
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特征在于,相对于下述式(1)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含有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小于1.6面积%的下述式(2)所示的三酚化合物(B)。
【化6】
[式(1)中,R1是碳原子数为6~24的一价脂肪族烃基,R2、R3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a或b为2以上的情况下,位于同一苯环上的2个以上的R2或R3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与该苯环缩合的环。]
【化7】
[式(2)中,R1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R4、R5和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c、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c、d或e为2以上的情况下,位于同一苯环上的2个以上的R4、R5或R6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与该苯环缩合的烃环。]
式(1)、(2)中,R1是碳原子数为6~24的一价脂肪族烃基。此处,作为脂肪族烃基,可以举出作为饱和脂肪族烃基的烷基、或烯基、炔基、二烯基等不饱和脂肪族烃基。
通过使R1是碳原子数为6以上的一价脂肪族烃基,在作为树脂的原料的情况下,能够对树脂赋予良好的柔软性、低吸水性、耐化学药品性。另外,通过表现出低熔点性,还能够适当地用作特定的显色剂。从这种观点来看,上述R1的碳原子数优选为9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1以上。
另一方面,R1的碳原子数超过24的情况下,在作为树脂原料的情况下,具有显著降低树脂的耐热性及机械强度的倾向,故不优选。另外,熔点变得过高,作为显色剂的功能也降低,故不优选。从这种观点来看,上述R1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2以下、更优选为1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下。
作为R1的碳原子数为6~24的一价脂肪族烃基,优选可以举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部分具有环状结构的烷基、烯基等,其中由于能更有效地提高树脂的柔软性,优选为直链状或支链状烷基,进一步优选直链状烷基。
作为直链状烷基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三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正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正二十一烷基、正二十二烷基、正二十三烷基、正二十四烷基等,优选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八烷基,更优选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特别优选正十二烷基。
作为支链状烷基的具体例,可以举出:
甲基戊基、甲基己基、甲基庚基、甲基辛基、甲基壬基、甲基癸基、甲基十一烷基、甲基十二烷基、甲基十三烷基、甲基十四烷基、甲基十五烷基、甲基十六烷基、甲基十七烷基、甲基十八烷基、甲基十九烷基、甲基二十烷基、甲基二十烷基、甲基二十一烷基、甲基二十二烷基、甲基二十三烷基;
二甲基丁基、二甲基戊基、二甲基己基、二甲基庚基、二甲基辛基、二甲基壬基、二甲基癸基、二甲基十一烷基、二甲基十二烷基、二甲基十三烷基、二甲基十四烷基、二甲基十五烷基、二甲基十六烷基、二甲基十七烷基、二甲基十八烷基、二甲基十九烷基、二甲基二十烷基、二甲基二十烷基、二甲基二十一烷基、二甲基二十二烷基;
三甲基己基、三甲基庚基、三甲基辛基、三甲基壬基、三甲基癸基、三甲基十一烷基、三甲基十二烷基、三甲基十三烷基、三甲基十四烷基、三甲基十五烷基、三甲基十六烷基、三甲基十七烷基、三甲基十八烷基、三甲基十九烷基、三甲基二十烷基、三甲基二十烷基、三甲基二十一烷基;
乙基戊基、乙基己基、乙基庚基、乙基辛基、乙基壬基、乙基癸基、乙基十一烷基、乙基十二烷基、乙基十三烷基、乙基十四烷基、乙基十五烷基、乙基十六烷基、乙基十七烷基、乙基十八烷基、乙基十九烷基、乙基二十烷基、乙基二十烷基、乙基二十一烷基、乙基二十二烷基;
丙基己基、丙基庚基、丙基辛基、丙基壬基、丙基癸基、丙基十一烷基、丙基十二烷基、丙基十三烷基、丙基十四烷基、丙基十五烷基、丙基十六烷基、丙基十七烷基、丙基十八烷基、丙基十九烷基、丙基二十烷基、丙基二十烷基、丙基二十一烷基;
丁基己基、丁基庚基、丁基辛基、丁基壬基、丁基癸基、丁基十一烷基、丁基十二烷基、丁基十三烷基、丁基十四烷基、丁基十五烷基、丁基十六烷基、丁基十七烷基、丁基十八烷基、丁基十九烷基、丁基二十烷基、丁基二十烷基。
这些之中,优选乙基戊基、乙基己基、乙基庚基、乙基辛基、乙基十一烷基、乙基十五烷基等碳原子数为7~17的支链烷基,更优选乙基戊基、乙基己基,特别优选乙基戊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支链烷基的例子中,支链的位置是任意的。
作为部分具有环状结构的烷基的具体例,可以举出:
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环壬基、环癸基、环十一烷基、环十二烷基;
环己基甲基、环庚基甲基、环辛基甲基、环壬基甲基、环癸基甲基、环十一烷基甲基、环十二烷基甲基;
环己基乙基、环庚基乙基、环辛基乙基、环壬基乙基、环癸基乙基、环十一烷基乙基、环十二烷基乙基;
环己基丙基、环庚基丙基、环辛基丙基、环壬基丙基、环癸基丙基、环十一烷基丙基、环十二烷基丙基;
甲基环己基、甲基环庚基、甲基环辛基、甲基环壬基、甲基环癸基、甲基环十一烷基、甲基环十二烷基;
二甲基环己基、二甲基环庚基、二甲基环辛基、二甲基环壬基、二甲基环癸基、二甲基环十一烷基、二甲基环十二烷基;
乙基环己基、乙基环庚基、乙基环辛基、乙基环壬基、乙基环癸基、乙基环十一烷基、乙基环十二烷基;
丙基环己基、丙基环庚基、丙基环辛基、丙基环壬基、丙基环癸基、丙基环十一烷基、丙基环十二烷基;
己基环己基、己基环庚基、己基环辛基、己基环壬基、己基环癸基、己基环十一烷基、己基环十二烷基;
(甲基环己基)甲基、(甲基环庚基)甲基、(甲基环辛基)甲基、(甲基环壬基)甲基、(甲基环癸基)甲基、(甲基环十一烷基)甲基、(甲基环十二烷基)甲基;
(甲基环己基)乙基、(甲基环庚基)乙基、(甲基环辛基)乙基、(甲基环壬基)乙基、(甲基环癸基)乙基、(甲基环十一烷基)乙基、(甲基环十二烷基)乙基;
(甲基环己基)丙基、(甲基环庚基)丙基、(甲基环辛基)丙基、(甲基环壬基)丙基、(甲基环癸基)丙基、(甲基环十一烷基)丙基、(甲基环十二烷基)丙基;
(二甲基环己基)甲基、(二甲基环庚基)甲基、(二甲基环辛基)甲基、(二甲基环壬基)甲基、(二甲基环癸基)甲基、(二甲基环十一烷基)甲基、(二甲基环十二烷基)甲基;
(二甲基环己基)乙基、(二甲基环庚基)乙基、(二甲基环辛基)乙基、(二甲基环壬基)乙基、(二甲基环癸基)乙基、(二甲基环十一烷基)乙基、(二甲基环十二烷基)乙基;
(二甲基环己基)丙基、(二甲基环庚基)丙基、(二甲基环辛基)丙基、(二甲基环壬基)丙基、(二甲基环癸基)丙基、(二甲基环十一烷基)丙基、(二甲基环十二烷基)丙基、环己基环己基;等等。
这些之中,优选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环壬基、环癸基、环己基甲基、环庚基甲基、环辛基甲基、环壬基甲基、环己基乙基、环庚基乙基、环辛基乙基、环己基甲基、环庚基甲基、环辛基甲基等碳原子数为6~10的环状烷基或具有环状烷基作为取代基的烷基,更优选环己基、环庚基、环辛基,特别优选环己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部分具有环状结构的烷基中,取代基的取代位置是任意的。
作为R1的烯基、二烯基等不饱和脂肪族烃基的具体例,只要是在上述直链状烷基、支链状烷基以及部分具有环状结构的烷基的结构中具有1个以上碳-碳双键的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己烯基、庚烯基、辛烯基、壬烯基、癸烯基、十一碳烯基、十二碳烯基、十三碳烯基、十四碳烯基、十五碳烯基、十六碳烯基、十七碳烯基、十八碳烯基、十九碳烯基、二十碳烯基、二十一碳烯基、二十二碳烯基、二十三碳烯基、二十四碳烯基、4,8,12-三甲基十三烷基、双环[2,2,1]庚-5-烯-2-基等。
式(1)中的R2、R3和式(2)中的R4、R5和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
通过具有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在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作为树脂的原料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树脂的流动性、强度、硬度、耐化学药品性等。另外,还能够改变对于特定的溶剂或添加剂的溶解性,在用于显色剂等各种材料原料、添加剂的情况下也能够控制为与目的相应的物性。
作为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可以为饱和烃基也可以为不饱和烃基,可以为脂肪族烃基也可以为芳香族烃基,可以举出碳原子数为1~15的烷基、碳原子数为2~15的烯基等。它们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链状,还可以为环状。作为这样的一价烃基,可以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戊基、正己基、环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三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苯基、甲苯基等,其中优选甲基。需要说明的是,在同一苯环上R2、R3、R4、R5、或R6存在2个以上的情况下,2个以上的R2、R3、R4、R5、或R6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2个以上的R2、R3、R4、R5、或R6中的2个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与该苯环缩合的环。
式(1)中的a、b和式(2)中的c、d、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其中优选为0~2,更优选为0~1,进一步优选为0。通过使a、b、c、d以及e为这样的范围,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得到色调良好的树脂。
对于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而言重要的是,如上所述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包含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小于1.6面积%的量的三酚化合物(B)。通过以这样的比例包含三酚化合物(B),认为在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用作原料的情况下,树脂的低吸水性、耐化学药品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在用作显色剂的情况下,在各种添加剂、溶剂中的溶解性也良好。在三酚化合物(B)的含量为1.6面积%以上的情况下,对于碱的稳定性极端下降,成为着色的原因,故不优选。另外,在作为树脂的原料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熔融粘度的增加、凝胶/异物的增加,因此仍不优选。从这种观点来看,关于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的三酚化合物(B)的含量,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优选为1.5面积%以下、更优选为1.2面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面积%以下、特别优选为0.7面积%以下、最优选为0.5面积%以下。并且其下限没有限定,优选为0.001面积%以上、更优选为0.003面积%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005面积%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0.01面积%以上、特别优选为0.02面积%以上、尤其优选为0.05面积%以上、尤其进一步优选为0.06面积%以上、最优选为0.10面积%以上。
通过以这样的比例包含三酚化合物(B),在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粉碎或分级等特别的处理而形成适度粒径的粉体,得到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具有后述脱溶剂工序的负荷等降低的倾向,故优选。特别是,通过使三酚化合物(B)的含量为0.06面积%以上,能够减少因粒径极端变大而使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时的脱溶剂工序的负荷等极端增大的情况。从这种观点来看,关于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的三酚化合物(B)的含量,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优选为0.07面积%以上、更优选为0.08面积%以上、特别优选为0.09面积%以上、最优选为0.10面积%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254nm吸收强度比可以如下获得: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20mg溶解于100ml的乙腈中后,对于其中的5μl,将乙腈/0.1质量%乙酸铵水溶液的混合液用作洗脱液,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测定和分析,求出与各化合物相符的峰的面积,作为其面积比而获得。
(测定条件)
控制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SCL-10AVP
柱:GL Sciences公司制造inertsil ODS3V(4.6×150mm、5μm)
柱温箱: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CTO-10AVP、40℃
泵: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LC-10ADVP、流速1.0ml/分钟
洗脱条件:K1-乙腈、K2-0.1质量%乙酸铵水溶液
K1/K2=60/40(0-5分钟)
K1/K2=60/40→95/5(以线性发生浓度变化、5-30分钟)
K1/K2=95/5(30-80分钟)
(比例为体积比)
检测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SPD-10AVP UV254nm
(分析条件)
软件: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LC-solution ver.1.22SP1
设定:Width=5、Slope=200、Drift=0、T.DBL=1000、Min.Area=500
此处,双酚化合物(A)和三酚化合物(B)符合的峰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容易地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等通常的手段将与各峰相符的成分分离后,实施核磁共振分析(NMR)或液相色谱法-质谱(LC-MS)等通常的分析手段。另外,三酚化合物(B)通常成为取代位置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本发明中将各个吸收峰面积汇总进行积分。
本发明中的多元酚化合物中包含的双酚化合物(A)(以下有时称为“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具体而言可以为下述式(3)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1)、下述式(4)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2)与下述式(5)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3)的混合物。
【化8】
在式(3)、(4)以及(5)中,R1、R2、R3、a和b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
作为这种上述式(3)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1)中的R1、R2、R3、a和b的例子,可以举出下述表1a~1d中记载的化合物。另外,作为上述式(4)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2)中的R1、R2、R3、a和b的例子,可以举出下述表2a~2d中记载的化合物,作为上述式(5)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3)中的R1、R2、R3、a和b的例子,可以举出下述表3a~3d中记载的化合物。
【表1a】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1-1 正己基 - - 0 0
p-1-2 正庚基 - - 0 0
p-1-3 正辛基 - - 0 0
p-1-4 正壬基 - - 0 0
p-1-5 正癸基 - - 0 0
p-1-6 正十一烷基 - - 0 0
p-1-7 正十二烷基 - - 0 0
p-1-8 正十三烷基 - - 0 0
p-1-9 正十四烷基 - - 0 0
p-1-10 正十五烷基 - - 0 0
p-1-11 正十六烷基 - - 0 0
p-1-12 正十七烷基 - - 0 0
p-1-13 正十八烷基 - - 0 0
p-1-14 正十九烷基 - - 0 0
p-1-15 正二十烷基 - - 0 0
p-1-16 正二十烷基 - - 0 0
p-1-17 正二十一烷基 - - 0 0
p-1-18 正二十二烷基 - - 0 0
p-1-19 正二十三烷基 - - 0 0
p-1-20 正二十四烷基 - - 0 0
p-1-21 1-乙基戊基 - - 0 0
p-1-22 2,4,4-三甲基戊基 - - 0 0
p-1-23 3-己烯基 - - 0 0
p-1-24 9-癸烯基 - - 0 0
p-1-25 10-十五烷基 - - 0 0
p-1-26 1-乙基-1-戊烯基 - - 0 0
p-1-27 1,5-二甲基-4-己烯基 - - 0 0
p-1-28 2,6-二甲基-5-庚烯基 - - 0 0
p-1-29 环己基 - - 0 0
【表1b】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1-30 3-环己烯基 - - 0 0
p-1-31 正己基 甲基 甲基 1 1
p-1-32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1 1
p-1-33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1 1
p-1-34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1 1
p-1-35 正十一烷基 甲基 甲基 1 1
p-1-36 正十二烷基 甲基 甲基 1 1
p-1-37 1-乙基戊基 甲基 甲基 1 1
p-1-38 正辛基 乙基 乙基 1 1
p-1-39 正壬基 乙基 乙基 1 1
p-1-40 正癸基 乙基 乙基 1 1
p-1-41 正十一烷基 乙基 乙基 1 1
p-1-42 1-乙基戊基 乙基 乙基 1 1
p-1-43 正辛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1-44 正壬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1-45 正癸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1-46 正十一烷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1-47 1-乙基戊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1-48 正辛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1-49 正壬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1-50 正癸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1-51 正十一烷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1-52 1-乙基戊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l-53 正辛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1-54 正壬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1-55 正癸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1-56 正十一烷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1-57 l-乙基戊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表1c】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1-58 正辛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1-59 正壬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1-60 正癸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1-61 正十一烷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1-62 1-乙基戊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1-63 正辛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1-64 正壬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1-65 正癸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1-66 正十一烷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1-67 1-乙基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1-68 正辛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1-69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1-70 正癸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1-71 正十一烷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1-72 1-乙基戊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1-73 正辛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1-74 正壬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1-75 正癸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1-76 正十一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1-77 l-乙基戊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1-78 正辛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1-79 正壬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1-80 正癸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1-81 正辛基 苯基 苯基 1 1
p-1-82 正壬基 苯基 苯基 1 1
p-1-83 正癸基 苯基 苯基 1 1
p-1-84 正辛基 苄基 苄基 1 1
p-1-85 正壬基 苄基 苄基 1 1
【表1d】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1-86 正癸基 苄基 苄基 1 1
p-1-87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2 2
p-1-88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2
p-1-89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2
p-1-90 正辛基 乙基 乙基 2 2
p-1-91 正壬基 乙基 乙基 2 2
p-1-92 正癸基 乙基 乙基 2 2
p-1-93 正辛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1-94 正壬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1-95 正癸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1-96 正辛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1-97 正壬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1-98 正癸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1-99 正辛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1-100 正壬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1-101 正癸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1-102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3 3
p-1-103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3 3
p-1-104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3 3
p-1-105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1 0
p-1-106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1 0
p-1-107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1 0
p-1-108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2 0
p-1-109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0
p-1-110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0
p-1-111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2 1
p-1-112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1
p-1-113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1
【表2a】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2-1 正己基 - - 0 0
p-2-2 正庚基 - - 0 0
p-2-3 正辛基 - - 0 0
p-2-4 正壬基 - - 0 0
p-2-5 正癸基 - - 0 0
p-2-6 正十一烷基 - - 0 0
p-2-7 正十二烷基 - - 0 0
p-2-8 正十三烷基 - - 0 0
p-2-9 正十四烷基 - - 0 0
p-2-10 正十五烷基 - - 0 0
p-2-11 正十六烷基 - - 0 0
p-2-12 正十七烷基 - - 0 0
p-2-13 正十八烷基 - - 0 0
p-2-14 正十九烷基 - - 0 0
p-2-15 正二十烷基 - - 0 0
p-2-16 正二十烷基 - - 0 0
p-2-17 正二十一烷基 - - 0 0
p-2-18 正二十二烷基 - - 0 0
p-2-19 正二十三烷基 - - 0 0
p-2-20 正二十四烷基 - - 0 0
p-2-21 1-乙基戊基 - - 0 0
p-2-22 2,4,4-三甲基戊基 - - 0 0
p-2-23 3-己烯基 - - 0 0
p-2-24 9-癸烯基 - - 0 0
p-2-25 10-十五烷基 - - 0 0
p-2-26 1-乙基-1-戊烯基 - - 0 0
p-2-27 1,5-二甲基-4-己烯基 - - 0 0
p-2-28 2,6-二甲基-5-庚烯基 - - 0 0
p-2-29 环己基 - - 0 0
【表2b】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2-30 3-环己烯基 - - 0 0
p-2-31 正己基 甲基 甲基 1 1
p-2-32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1 1
p-2-33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1 1
p-2-34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1 1
p-2-35 正十一烷基 甲基 甲基 1 1
p-2-36 正十二烷基 甲基 甲基 1 1
p-2-37 1-乙基戊基 甲基 甲基 1 1
p-2-38 正辛基 乙基 乙基 1 1
p-2-39 正壬基 乙基 乙基 1 1
p-2-40 正癸基 乙基 乙基 1 1
p-2-41 正十一烷基 乙基 乙基 1 1
p-2-42 1-乙基戊基 乙基 乙基 1 1
p-2-43 正辛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2-44 正壬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2-45 正癸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2-46 正十一烷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2-47 1-乙基戊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2-48 正辛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2-49 正壬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2-50 正癸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2-51 正十一烷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2-52 1-乙基戊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2-53 正辛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2-54 正壬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2-55 正癸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2-56 正十一烷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2-57 l-乙基戊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表2c】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2-58 正辛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2-59 正壬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2-60 正癸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2-61 正十一烷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2-62 1-乙基戊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2-63 正辛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2-64 正壬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2-65 正癸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2-66 正十一烷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2-67 1-乙基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2-68 正辛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2-69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2-70 正癸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2-71 正十一烷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2-72 1-乙基戊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2-73 正辛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2-74 正壬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2-75 正癸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2-76 正十一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2-77 1-乙基戊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2-78 正辛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2-79 正壬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2-80 正癸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2-81 正辛基 苯基 苯基 1 1
p-2-82 正壬基 苯基 苯基 1 1
p-2-83 正癸基 苯基 苯基 1 1
p-2-84 正辛基 苄基 苄基 1 1
p-2-85 正壬基 苄基 苄基 1 1
【表2d】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2-86 正癸基 苄基 苄基 1 1
p-2-87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2 2
p-2-88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2
p-2-89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2
p-2-90 正辛基 乙基 乙基 2 2
p-2-91 正壬基 乙基 乙基 2 2
p-2-92 正癸基 乙基 乙基 2 2
p-2-93 正辛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2-94 正壬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2-95 正癸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2-96 正辛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2-97 正壬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2-98 正癸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2-99 正辛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2-100 正壬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2-101 正癸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2-102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3 3
p-2-103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3 3
p-2-104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3 3
p-2-105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1 0
p-2-106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1 0
p-2-107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1 0
p-2-108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2 0
p-2-109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0
p-2-110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0
p-2-111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2 1
p-2-112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1
p-2-113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1
【表3a】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3-1 正己基 - - 0 0
p-3-2 正庚基 - - 0 0
p-3-3 正辛基 - - 0 0
p-3-4 正壬基 - - 0 0
p-3-5 正癸基 - - 0 0
p-3-6 正十一烷基 - - 0 0
p-3-7 正十二烷基 - - 0 0
p-3-8 正十三烷基 - - 0 0
p-3-9 正十四烷基 - - 0 0
p-3-10 正十五烷基 - - 0 0
p-3-11 正十六烷基 - - 0 0
p-3-12 正十七烷基 - - 0 0
p-3-13 正十八烷基 - - 0 0
p-3-14 正十九烷基 - - 0 0
p-3-15 正二十烷基 - - 0 0
p-3-16 正二十烷基 - - 0 0
p-3-17 正二十一烷基 - - 0 0
p-3-18 正二十二烷基 - - 0 0
p-3-19 正二十三烷基 - - 0 0
p-3-20 正二十四烷基 - - 0 0
p-3-21 1-乙基戊基 - - 0 0
p-3-22 2,4,4-三甲基戊基 - - 0 0
p-3-23 3-己烯基 - - 0 0
p-3-24 9-癸烯基 - - 0 0
p-3-25 10-十五烷基 - - 0 0
p-3-26 1-乙基-1-戊烯基 - - 0 0
p-3-27 1,5-二甲基-4-己烯基 - - 0 0
p-3-28 2,6-二甲基-5-庚烯基 - - 0 0
p-3-29 环己基 - - 0 0
【表3b】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3-30 3-环己烯基 - - 0 0
p-3-31 正己基 甲基 甲基 1 1
p-3-32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1 1
p-3-33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1 1
p-3-34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1 1
p-3-35 正十一烷基 甲基 甲基 1 1
p-3-36 正十二烷基 甲基 甲基 1 1
p-3-37 1-乙基戊基 甲基 甲基 1 1
p-3-38 正辛基 乙基 乙基 1 1
p-3-39 正壬基 乙基 乙基 1 1
p-3-40 正癸基 乙基 乙基 1 1
p-3-41 正十一烷基 乙基 乙基 1 1
p-3-42 1-乙基戊基 乙基 乙基 1 1
p-3-43 正辛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3-44 正壬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3-45 正癸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3-46 正十一烷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3-47 1-乙基戊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p-3-48 正辛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3-49 正壬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3-50 正癸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3-51 正十一烷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3-52 1-乙基戊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p-3-53 正辛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3-54 正壬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3-55 正癸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3-56 正十一烷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p-3-57 1-乙基戊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表3c】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3-58 正辛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3-59 正壬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3-60 正癸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3-61 正十一烷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3-62 1-乙基戊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p-3-63 正辛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3-64 正壬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3-65 正癸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3-66 正十一烷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3-67 1-乙基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p-3-68 正辛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3-69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3-70 正癸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3-71 正十一烷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3-72 1-乙基戊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p-3-73 正辛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3-74 正壬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3-75 正癸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3-76 正十一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3-77 1-乙基戊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p-3-78 正辛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3-79 正壬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3-80 正癸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p-3-81 正辛基 苯基 苯基 1 1
p-3-82 正壬基 苯基 苯基 1 1
p-3-83 正癸基 苯基 苯基 1 1
p-3-84 正辛基 苄基 苄基 1 1
p-3-85 正壬基 苄基 苄基 1 1
【表3d】
化合物 R<sup>1</sup> R<sup>2</sup> R<sup>3</sup> a b
p-3-86 正癸基 苄基 苄基 1 1
p-3-87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2 2
p-3-88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2
p-3-89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2
p-3-90 正辛基 乙基 乙基 2 2
p-3-91 正壬基 乙基 乙基 2 2
p-3-92 正癸基 乙基 乙基 2 2
p-3-93 正辛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3-94 正壬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3-95 正癸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p-3-96 正辛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3-97 正壬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3-98 正癸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p-3-99 正辛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3-100 正壬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3-101 正癸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p-3-102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3 3
p-3-103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3 3
p-3-104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3 3
p-3-105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1 0
p-3-106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1 0
p-3-107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1 0
p-3-108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1 0
p-3-109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0
p-3-110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0
p-3-111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2 1
p-3-112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2 1
p-3-113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2 1
在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中,与双酚化合物(a1)相比,双酚化合物(a2)和双酚化合物(a3)在作为树脂的原料时,所得到的树脂的热稳定性、色调差,故不优选。
从这种观点来看,关于双酚化合物(a2)的比例,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1)与双酚化合物(a2)的合计,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优选小于1.5面积%、更优选为1面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面积%以下、特别优选为0.3面积%以下、最优选为0面积%(即n.d.)。
另外,关于双酚化合物(a3)的比例也同样,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1)与双酚化合物(a3)的合计,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优选小于1.5面积%、更优选为1面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5面积%以下、特别优选为0.3面积%以下、最优选为0面积%(即n.d.)。
从这种观点来看,作为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包含的双酚化合物(A),其中,优选1,1-双(4-羟基苯基)辛烷(表1a中,“p-1-2”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壬烷(表1a中,“p-1-3”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癸烷(表1a中,“p-1-4”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一烷(表1a中,“p-1-5”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表1a中,“p-1-6”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三烷(表1a中,“p-1-7”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四烷(表1a中,“p-1-8”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五烷(表1a中,“p-1-9”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六烷(表1a中,“p-1-10”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七烷(表1a中,“p-1-11”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八烷(表1a中,“p-1-12”所示的化合物)、
1,1-双(4-羟基苯基)十九烷(表1a中,“p-1-13”所示的化合物),
进一步优选为1,1-双(4-羟基苯基)十一烷、
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
1,1-双(4-羟基苯基)十三烷、
1,1-双(4-羟基苯基)十四烷。
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包含的三酚化合物(B)(以下有时称为“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具体而言优选由下述式(6)~(14)所示的三酚化合物中的任意1种或2种以上的混合物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以何种构成比包含下述式(6)~(14)所示的三酚化合物中的任一种,根据R4、R5和R6的种类、c、d和e的值、本发明中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工序的种类等有各种不同,只要作为其构成比的合计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的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的含量小于上述上限值,则在用作聚碳酸酯树脂等树脂原料的情况下,能够发挥出良好的物性。
【化9】
式(6)~(14)中,R1、R4、R5、R6、c、d和e与上述式(2)中的含义相同。
作为上述式(6)~(14)所示的三酚化合物(B)中的R1、R4、R5、R6、c、d和e的例子,可以举出下述表4a~4d中记载的组合。
【表4a】
化合物 R<sup>1</sup> R<sup>4</sup> R<sup>5</sup> R<sup>6</sup> c d e
q-1 正己基 - - - 0 0 0
q-2 正庚基 - - - 0 0 0
q-3 正辛基 - - - 0 0 0
q-4 正壬基 - - - 0 0 0
q-5 正癸基 - - - 0 0 0
q-6 正十一烷基 - - - 0 0 0
q-7 正十二烷基 - - - 0 0 0
q-8 正十三烷基 - - - 0 0 0
q-9 正十四烷基 - - - 0 0 0
q-10 正十五烷基 - - - 0 0 0
q-11 正十六烷基 - - - 0 0 0
q-12 正十七烷基 - - - 0 0 0
q-13 正十八烷基 - - - 0 0 0
q-14 正十九烷基 - - - 0 0 0
q-15 正二十烷基 - - - 0 0 0
q-16 正二十烷基 - - - 0 0 0
q-17 正二十一烷基 - - - 0 0 0
q-18 正二十二烷基 - - - 0 0 0
q-19 正二十三烷基 - - - 0 0 0
q-20 正二十四烷基 - - - 0 0 0
q-21 1-乙基戊基 - - - 0 0 0
q-22 2,4,4-三甲基戊基 - - - 0 0 0
q-23 3-己烯基 - - - 0 0 0
q-24 9-癸烯基 - - - 0 0 0
q-25 10-十五烷基 - - - 0 0 0
q-26 1-乙基-l-戊烯基 - - - 0 0 0
q-27 l,5-二甲基-4-己烯基 - - - 0 0 0
q-28 2,6-二甲基-5-庚烯基 - - - 0 0 0
q-29 环己基 - - - 0 0 0
【表4b】
化合物 R<sup>1</sup> R<sup>4</sup> R<sup>5</sup> R<sup>6</sup> c d e
q-30 3-环己烯基 - - - 0 0 0
q-31 正己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1 1
q-32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1 1
q-33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1 1
q-34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1 1
q-35 正十一烷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1 1
q-36 正十二烷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1 1
q-37 1-乙基戊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1 1
q-38 正辛基 乙基 乙基 乙基 1 1 1
q-39 正壬基 乙基 乙基 乙基 1 1 1
q-40 正癸基 乙基 乙基 乙基 1 1 1
q-41 正十一烷基 乙基 乙基 乙基 1 1 1
q-42 1-乙基戊基 乙基 乙基 乙基 1 1 1
q-43 正辛基 异丙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1
q-44 正壬基 异丙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1
q-45 正癸基 异丙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1
q-46 正十一烷基 异丙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1
q-47 1-乙基戊基 异丙基 异丙基 异丙基 1 1 1
q-48 正辛基 烯丙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1
q-49 正壬基 烯丙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1
q-50 正癸基 烯丙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1
q-51 正十一烷基 烯丙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1
q-52 1-乙基戊基 烯丙基 烯丙基 烯丙基 1 1 1
q-53 正辛基 仲丁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1
q-54 正壬基 仲丁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1
q-55 正癸基 仲丁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1
q-56 正十一烷基 仲丁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1
q-57 1-乙基戊基 仲丁基 仲丁基 仲丁基 1 1 1
【表4c】
化合物 R<sup>1</sup> R<sup>4</sup> R<sup>5</sup> R<sup>6</sup> c d e
q-58 正辛基 叔丁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1
q-59 正壬基 叔丁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1
q-60 正癸基 叔丁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1
q-61 正十一烷基 叔丁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1
q-62 1-乙基戊基 叔丁基 叔丁基 叔丁基 1 1 1
q-63 正辛基 叔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1
q-64 正壬基 叔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1
q-65 正癸基 叔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1
q-66 正十一烷基 叔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1
q-67 1-乙基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叔戊基 1 1 1
q-68 正辛基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1
q-69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1
q-70 正癸基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1
q-71 正十一烷基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1
q-72 1-乙基戊基 正壬基 正壬基 正壬基 1 1 1
q-73 正辛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1
q-74 正壬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1
q-75 正癸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1
q-76 正十一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1
q-77 1-乙基戊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正十二烷基 1 1 1
q-78 正辛基 环己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1
q-79 正壬基 环己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1
q-80 正癸基 环己基 环己基 环己基 1 1 1
q-81 正辛基 苯基 苯基 苯基 1 1 1
q-82 正壬基 苯基 苯基 苯基 1 1 1
q-83 正癸基 苯基 苯基 苯基 1 1 1
q-84 正辛基 苄基 苄基 苄基 1 1 1
q-85 正壬基 苄基 苄基 苄基 1 1 1
【表4d】
化合物 R<sup>1</sup> R<sup>4</sup> R<sup>5</sup> R<sup>6</sup> c d e
q-86 正癸基 苄基 苄基 苄基 1 1 1
q-87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2 2
q-88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2 2
q-89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2 2
q-90 正辛基 乙基 乙基 乙基 2 2 2
q-91 正壬基 乙基 乙基 乙基 2 2 2
q-92 正癸基 乙基 乙基 乙基 2 2 2
q-93 正辛基 异丙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2
q-94 正壬基 异丙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2
q-95 正癸基 异丙基 异丙基 异丙基 2 2 2
q-96 正辛基 仲丁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2
q-97 正壬基 仲丁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2
q-98 正癸基 仲丁基 仲丁基 仲丁基 2 2 2
q-99 正辛基 叔丁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2
q-100 正壬基 叔丁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2
q-101 正癸基 叔丁基 叔丁基 叔丁基 2 2 2
q-102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3 3 3
q-103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3 3 3
q-104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3 3 3
q-105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0 0
q-106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0 0
q-107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1 0 0
q-108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0 0
q-109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0 0
q-110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0 0
q-111 正辛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1 1
q-112 正壬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1 1
q-113 正癸基 甲基 甲基 甲基 2 1 1
[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法没有特别限制,只要利用公知的方法制造即可。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例如可以通过使对应的醛、缩醛、硫缩醛、三氧杂环己烷等与酚类化合物在酸催化剂下进行缩合等而容易地制造。
其中,从合成路线短;副产物的生成量少;进而由于副产物为水,因此能够简化纯化工序、废弃物也少;等方面出发,优选使下述式(15)所示的醛化合物与下述式(16)所示的一元酚化合物反应而获得的方法。
即,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可以如下制造:如此根据现有公知的方法制造多元酚化合物时,通过对反应条件(例如,醛化合物与一元酚化合物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种类或量等)进行控制,或者,对由反应得到的反应混合物进行悬浮洗涤、析晶等纯化处理,进行优先去除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的处理等,由此可以作为相对于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以规定的比例包含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的多元酚化合物而进行制造。
【化10】
式(15)中,R1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
【化11】
式(16)中,R4与上述式(2)中的含义相同,f表示0~4的整数。
<醛化合物>
作为上述式(15)所示的醛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直链状烷基醛、支链状烷基醛、部分具有环状结构的烷基醛、烯基醛等R1的脂肪族烃基具有不饱和键的醛等。
作为直链状烷基醛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正庚醛、正辛醛、正壬醛、正癸醛、正十一醛、正十二醛、正十三醛、正十四醛、正十五醛、正十六醛、正十七醛、正十八醛、正十九醛、正十九醛、正二十醛、正二十一烷基醛、正二十二烷基醛、正二十三烷基醛、正二十四烷基醛等,优选正壬醛、正癸醛、正十一醛、正十二醛、正十六醛、正十八醛等碳原子数为9~18的直链状烷基醛,更优选正十一醛、正十二醛,特别优选正十二醛。
作为支链状烷基醛的具体例,可以举出:
甲基戊醛、甲基己醛、甲基庚醛、甲基辛醛、甲基壬醛、甲基癸醛、甲基十一烷基醛、甲基十二烷基醛、甲基十三烷基醛、甲基十四烷基醛、甲基十五烷基醛、甲基十六烷基醛、甲基十七烷基醛、甲基十八烷基醛、甲基十九烷基醛、甲基二十烷基醛、甲基二十烷基醛、甲基二十一烷基醛、甲基二十二烷基醛、甲基二十三烷基醛;
二甲基丁醛、二甲基戊醛、二甲基己醛、二甲基庚醛、二甲基辛醛、二甲基壬醛、二甲基癸醛、二甲基十一烷基醛、二甲基十二烷基醛、二甲基十三烷基醛、二甲基十四烷基醛、二甲基十五烷基醛、二甲基十六烷基醛、二甲基十七烷基醛、二甲基十八烷基醛、二甲基十九烷基醛、二甲基二十烷基醛、二甲基二十烷基醛、二甲基二十一烷基醛、二甲基二十二烷基醛;
三甲基己醛、三甲基庚醛、三甲基辛醛、三甲基壬醛、三甲基癸醛、三甲基十一烷基醛、三甲基十二烷基醛、三甲基十三烷基醛、三甲基十四烷基醛、三甲基十五烷基醛、三甲基十六烷基醛、三甲基十七烷基醛、三甲基十八烷基醛、三甲基十九烷基醛、三甲基二十烷基醛、三甲基二十烷基醛、三甲基二十一烷基醛;
乙基戊醛、乙基己醛、乙基庚醛、乙基辛醛、乙基壬醛、乙基癸醛、乙基十一烷基醛、乙基十二烷基醛、乙基十三烷基醛、乙基十四烷基醛、乙基十五烷基醛、乙基十六烷基醛、乙基十七烷基醛、乙基十八烷基醛、乙基十九烷基醛、乙基二十烷基醛、乙基二十烷基醛、乙基二十一烷基醛、乙基二十二烷基醛;
丙基己醛、丙基庚醛、丙基辛醛、丙基壬醛、丙基癸醛、丙基十一烷基醛、丙基十二烷基醛、丙基十三烷基醛、丙基十四烷基醛、丙基十五烷基醛、丙基十六烷基醛、丙基十七烷基醛、丙基十八烷基醛、丙基十九烷基醛、丙基二十烷基醛、丙基二十烷基醛、丙基二十一烷基醛;
丁基己醛、丁基庚醛、丁基辛醛、丁基壬醛、丁基癸醛、丁基十一烷基醛、丁基十二烷基醛、丁基十三烷基醛、丁基十四烷基醛、丁基十五烷基醛、丁基十六烷基醛、丁基十七烷基醛、丁基十八烷基醛、丁基十九烷基醛、丁基二十烷基醛、丁基二十烷基醛;等等。
这些之中,优选乙基戊醛、乙基己醛、乙基庚醛、乙基辛醛、乙基十一烷基醛、乙基十五烷基醛等碳原子数为8~18的支链状烷基醛,更优选乙基戊醛、乙基己醛,特别优选乙基戊醛。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支链状烷基醛的例子中,支链的位置是任意的。
作为部分具有环状结构的烷基醛的具体例,可以举出:
甲酰基环己烷、甲酰基环庚烷、甲酰基环辛烷、甲酰基环壬烷、甲酰基环癸烷、甲酰基环十一烷、甲酰基环十二烷;
甲酰基甲基环己烷、甲酰基甲基环庚烷、甲酰基甲基环辛烷、甲酰基甲基环壬烷、甲酰基甲基环癸烷、甲酰基甲基环十一烷、甲酰基甲基环十二烷;
甲酰基二甲基环己烷、甲酰基二甲基环庚烷、甲酰基二甲基环辛烷、甲酰基二甲基环壬烷、甲酰基二甲基环癸烷、甲酰基二甲基环十一烷、甲酰基二甲基环十二烷;
甲酰基乙基环己烷、甲酰基乙基环庚烷、甲酰基乙基环辛烷、甲酰基乙基环壬烷、甲酰基乙基环癸烷、甲酰基乙基环十一烷、甲酰基乙基环十二烷;
甲酰基二乙基环己烷、甲酰基二乙基环庚烷、甲酰基二乙基环辛烷、甲酰基二乙基环壬烷、甲酰基二乙基环癸烷、甲酰基二乙基环十一烷、甲酰基二乙基环十二烷;
甲酰基丙基环己烷、甲酰基丙基环庚烷、甲酰基丙基环辛烷、甲酰基丙基环壬烷、甲酰基丙基环癸烷、甲酰基丙基环十一烷、甲酰基丙基环十二烷、甲酰基环己基环己烷;等等。
这些之中,优选甲酰基环己烷、甲酰基环庚烷、甲酰基环辛烷、甲酰基环壬烷、甲酰基环癸烷、甲酰基甲基环己烷、甲酰基甲基环庚烷、甲酰基甲基环辛烷、甲酰基二甲基环己烷、甲酰基二甲基环庚烷、甲酰基乙基环己烷、甲酰基乙基环庚烷等碳原子数为7~11的环状烷基醛,更优选甲酰基环己烷、甲酰基环庚烷、甲酰基环辛烷,特别优选甲酰基环己烷。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环状烷基醛的例子中,甲酰基的取代位置是任意的。
作为具有不饱和键的醛的具体例,只要是在上述直链状烷基醛、支链状烷基醛以及部分具有环状结构的烷基醛的结构中具有1个以上碳-碳双键的结构的醛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正己烯醛、正庚烯醛、正辛烯醛、正壬烯醛、正癸烯醛、正十一碳烯基醛、正十二碳烯基醛、正十三碳烯基醛、正十四碳烯基醛、正十五碳烯基醛、正十六碳烯基醛、正十七碳烯基醛、正十八碳烯基醛、正十九碳烯基醛、正二十碳烯基醛、正二十一碳烯基醛、正二十二碳烯基醛、正二十三碳烯基醛、正二十四碳烯基醛、4,8,12-三甲基十三烷基醛、降冰片烯羧基醛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有不饱和键的醛的例子中,不饱和键的位置是任意的。
<一元酚化合物>
作为上述式(16)所示的一元酚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苯酚、邻甲酚、间甲酚、2,3-二甲基苯酚、2,5-二甲基苯酚、2,6-二甲基苯酚、2-乙基苯酚、2-乙基-6-甲基苯酚、2-烯丙基苯酚、2-异丙基苯酚、2-丙基苯酚、2,3,6-三甲基苯酚、5,6,7,8-四氢-1-萘酚、2-仲丁基苯酚、2-叔丁基苯酚、香芹酚、百里酚、2-叔戊基苯酚、6-叔丁基邻甲酚、2-苯基苯酚、2-环己基苯酚、2-戊基-5-甲基苯酚、2,6-二异丙基苯酚、2-苄基苯酚、2-环己基-5-甲基苯酚等,其中优选苯酚、邻甲酚、2,3-二甲基苯酚、2,5-二甲基苯酚、2,6-二甲基苯酚、2-乙基苯酚、2-乙基-6-甲基苯酚、2-异丙基苯酚、2-丙基苯酚、2,3,6-三甲基苯酚等具有碳原子数为3以下的烃基的一元酚化合物,更优选苯酚、邻甲酚,特别优选苯酚。
<酸催化剂>
作为用于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酸催化剂,可以举出磷酸、草酸、盐酸、硫酸等无机酸催化剂;乙酸、三氟乙酸、甲磺酸、甲苯磺酸、三氟甲磺酸等有机酸催化剂;固体酸、阳离子交换树脂等非均相酸催化剂等。这些酸催化剂可考虑到制造时的处理容易性、制造时的反应选择性、收率、成本等各种方面而选择使用。
<第三成分>
在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时,出于将缩合反应活化等目的,反应体系可以包含第三成分。作为用于该活化的第三成分,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四乙基溴化铵、四丁基硫酸氢铵、四丁基氯化铵等季铵盐;乙硫醇、丁硫醇、辛硫醇、十二烷硫醇、巯基乙酸、巯基丙酸、2-巯基乙醇、2-氨基乙硫醇、硫代乳酸乙酯、硫代丁酸、季戊四醇四(巯基乙酸)酯、1,4-丁二醇双(巯基乙酸)酯、2-乙基己基(巯基乙酸)酯等含硫化合物等。这些之中,从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容易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含硫化合物作为第三成分。另一方面,不含这些第三成分时,不需要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与第三成分的分离,从能够简化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纯化工序的方面出发是优选的。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第三成分可以以负载于树脂等的状态使用。
关于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时使用的第三成分的量,只要能够高效地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就没有特别规定,第三成分相对于醛化合物的摩尔比通常为0.001倍以上、优选为0.005摩尔倍以上、特别优选为0.01倍以上。通过使第三成分的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具有能够高效地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倾向,故优选。另外,第三成分相对于醛化合物的摩尔比通常为1倍以下、优选为0.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0.2倍以下。通过使第三成分的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在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时,具有分离使用后的第三成分的工序的负荷降低的倾向,故优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第三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溶剂>
在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时,可以使用溶剂来进行反应。作为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石油醚等碳原子数为5~18的直链状烃溶剂;异辛烷等碳原子数为5~18的支链状烃溶剂;环己烷、环辛烷、甲基环己烷等碳原子数为5~18的环状烃溶剂;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等醇溶剂;乙腈等腈溶剂;二丁醚等醚溶剂;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含氮溶剂;二甲基亚砜、环丁砜等含硫溶剂;二氯甲烷、氯仿、二氯乙烷等含氯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溶剂等。需要说明的是,从抑制反应时的原料固化、抑制内部放热导致的未预期的副反应等能够提高反应操作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这些溶剂。另一方面,从不需要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与溶剂的分离、能够简化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纯化工序的方面出发,优选不使用这些溶剂。
<醛化合物与一元酚化合物的摩尔比>
使上述醛化合物与一元酚化合物反应而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情况下,通常,由反应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为以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和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但根据反应条件(例如,醛化合物与一元酚化合物的摩尔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种类或量等)的不同,其构成比发生增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一些预备试验来确定条件,容易地使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与三酚化合物(B)的比例为任意的比例。另外,反应结束后,使用特定的溶剂、优选至少一种烃溶剂进行悬浮洗涤、析晶等纯化处理,优先去除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由此也能够将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与三酚化合物(B)的比例控制为任意的比例。
此处,供反应的一元酚化合物相对于醛化合物的摩尔比通常为1倍以上、优选为2倍以上、更优选为3倍以上。通过使该摩尔比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进一步降低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的比例,容易将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的比例控制为本发明的多元酚中的优选范围,故优选。
另一方面,供反应的一元酚化合物相对于醛化合物的摩尔比通常为100倍以下、优选为20倍以下、特别优选为10倍以下。通过使该摩尔比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具有简化纯化处理的倾向,故优选。
<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通常为0℃以上、优选为15℃以上、特别优选为30℃以上。通过使反应温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具有容易防止反应混合物的固化的倾向,故优选。另一方面,反应温度通常为150℃以下、优选为120℃以下、特别优选为90℃以下。通过使反应温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具有容易控制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与三酚化合物(B)的比例的倾向,故优选。
<酸催化剂的除去工序>
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工序可以包括将所使用的酸催化剂除去的工序。作为催化剂除去工序的具体例,可以举出利用碱的中和工序、通过溶解于溶剂中而进行的除去工序、利用过滤的除去工序等。这些之中,酸催化剂使用无机酸催化剂、有机酸催化剂的情况下,包括利用碱的中和工序;另外,使用非均相催化剂的情况下,包括利用过滤的除去工序;这些情况分别具有能够高效地除去酸催化剂的倾向,故优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催化剂除去工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作为利用碱的中和工序中所用的碱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乙酸钠、乙酸钾、乙酸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磷酸一氢钠、磷酸一氢钾、磷酸钠、磷酸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氢化钠、氨基钠等具有碱金属原子或碱土金属原子的无机碱;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琥珀酸钠、琥珀酸钾、琥珀酸钙、甲醇钠、甲醇钾、叔丁醇钾等具有碱金属原子或碱土金属原子的有机碱;吡啶、苯胺、三乙胺、N,N-二甲基苯胺、吗啉、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二氮杂双环十一碳烯等含氮化合物等。这些之中,从中和盐除去容易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碳酸氢钠、碳酸氢钾、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乙酸钠、乙酸钾、乙酸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磷酸一氢钠、磷酸一氢钾、磷酸钠、磷酸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氢化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琥珀酸钠、琥珀酸钾等具有碱金属原子或碱土金属原子的碱。另外,这些碱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中和工序中,为了调整反应混合物的酸性度,可以添加第二成分。作为其具体例,可以举出乙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有机酸;磷酸、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氯化铵、柠檬酸一钠等包含氧以外的杂原子的酸等。第二成分的种类和量根据反应工序中所用的酸催化剂和中和工序中所用的碱的种类和量、以及中和后的反应混合物的酸性度目标值而进行各种选择。
中和工序后的反应混合物为弱酸性至弱碱性时,具有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稳定性提高的倾向,故优选。需要说明的是,反应混合物为弱酸性至弱碱性是指,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将水和其以外的成分的质量比调整为1:3时,水层的pH通常为2以上、优选为3以上、特别优选为4以上,通常为11以下、优选为10以下、特别优选为9以下。通过使水层的pH为上述范围内,具有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稳定性提高的倾向,故优选。
作为通过溶解于溶剂中而进行的催化剂除去工序中所用的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水;甲醇、乙醇、丙醇、二甲基亚砜、二乙醚、N-甲基吡咯烷酮等有机溶剂等。这些之中,从能够简化纯化工序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水。
作为利用过滤的催化剂除去工序中使用的过滤剂,可以举出活性炭、硅胶、活性白土、硅藻土等粉状、破碎状或球状等的过滤剂;滤纸、滤布、筒式过滤器(糸巻きフィルタ)等成型为纤维状或布状等的过滤剂等。这些过滤剂根据所使用的酸催化剂的性状、酸催化剂有无可再利用性等而进行各种选择。
<浓缩工序>
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工序可以包括通过浓缩从包含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中除去溶剂或未反应的原料等低沸点成分的工序(以下有时称为浓缩工序)。通过实施本工序,具有后述析出工序中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取出效率提高的倾向。浓缩工序通常在加热减压条件下实施。加热温度优选为4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0℃以上,特别优选在80℃以上实施。另外,通常为200℃以下、优选为180℃以下、特别优选为160℃以下。通过使加热温度为上述温度的范围内,能够高效地实施浓缩工序,并且具有能够抑制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分解的倾向。需要说明的是,本浓缩工序中的加热温度是指加热中所用的热介质的温度。真空度通常小于760Torr、优选为200Torr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Torr以下、特别优选为50Torr以下。通过使真空度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具有能够高效地实施浓缩工序的倾向。另一方面,真空度的下限值没有特别规定,从能够广泛使用通常所用的减压设备的方面考虑,通常为0.1Torr以上、优选为1Torr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Torr以上、特别优选为20Torr以上。
<粗纯化工序>
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时,通常,经由上述醛化合物与一元酚化合物的反应、之后的酸催化剂的除去工序、或酸催化剂的除去工序和浓缩工序得到的反应混合物是以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在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工序中,在后述析出工序之前,优选包括粗纯化工序:从该以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反应混合物中粗去除(粗取り)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以外的成分。
该粗纯化工序优选如下进行:利用萃取溶剂从反应混合物中萃取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后,用水对包含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萃取剂层进行清洗,之后,在减压下从该萃取剂层中除去萃取溶剂。
作为该萃取中所用的萃取溶剂,只要是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良溶剂就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其具体例,可以举出在制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时可使用的溶剂中除水外的溶剂等。这些之中,从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萃取容易的方面出发,优选至少包含选自醚溶剂、酮溶剂、酯溶剂、含氯溶剂、芳香族烃溶剂中的溶剂的任一种,进一步优选至少包含选自酮溶剂、酯溶剂、芳香族烃溶剂的任一种中的溶剂,特别优选至少包含选自芳香族烃溶剂中的溶剂,其中优选包含甲苯或二甲苯,最优选包含甲苯。
这些萃取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萃取溶剂优选相对于反应混合物使用0.1质量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使用0.5质量倍以上,特别优选使用1质量倍以上。通过使萃取溶剂的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具有能够高效地萃取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倾向。另外,萃取溶剂优选相对于反应混合物使用20质量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使用10质量倍以下,特别优选使用5质量倍以下。通过使萃取溶剂的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具有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效率提高的倾向。
另外,关于通过萃取得到的包含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萃取剂层的水洗时使用的水的量,相对于萃取剂层的总量,通常为0.1质量倍以上、优选为0.5质量倍以上、特别优选为1质量倍以上。通过使水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具有粗纯化工序中的纯化效率提高的倾向。另外,该水量相对于萃取剂层的总量通常为10质量倍以下、优选为5质量倍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倍以下。通过使水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具有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效率提高的倾向。
溶剂层的水洗次数通常为1~20次左右、优选为2~10次、特别优选为3~6次。通过使水洗次数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具有粗纯化工序中的纯化效率提高的倾向,通过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具有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效率提高的倾向。
上述水洗后除去萃取溶剂时,通常在40~200℃的温度下、在760~1Torr的减压下实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温度表示所使用的热介质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粗纯化工序可兼作上述酸催化剂的除去工序、浓缩工序而实施。
<析出工序>
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方法优选包括下述工序:从包含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中,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从包含至少一种脂肪族烃溶剂的溶剂中析出(以下有时称为“析出工序”)。
该析出工序通常可以通过将包含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与包含脂肪族烃溶剂的溶剂混合后降低温度并静置而进行,通过该析出工序,能够优先去除由反应得到的反应混合物中的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从而能够将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相对于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的比例控制为本发明的规定范围。
作为析出工序中所用的脂肪族烃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正辛烷、石油醚等碳原子数为5~18的直链状烃溶剂;异辛烷等碳原子数为5~18的支链状烃溶剂;环己烷、环辛烷、甲基环己烷等碳原子数为5~18的环状烃溶剂等。这些之中,从容易由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除去溶剂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碳原子数为6~10的烃溶剂,更优选为碳原子数为6~8的烃溶剂。另外,这些烃溶剂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另外,析出工序中使用的溶剂可以包含脂肪族烃溶剂以外的溶剂作为第二溶剂。作为其具体例,可以举出:水;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等醇溶剂;乙腈等腈溶剂;二丁醚等醚溶剂;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溶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溶剂;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含氮溶剂;二甲基亚砜、环丁砜等含硫溶剂;二氯甲烷、氯仿、二氯乙烷等含氯溶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溶剂等。这些之中,从能够高效地纯化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容易控制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与三酚化合物(B)的比例的方面考虑,优选包含醇溶剂、芳香族烃溶剂中的任一种作为第二溶剂。另外,这些第二溶剂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关于第二溶剂与脂肪族烃溶剂的混合比,只要无损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特性就没有特别限制,适当设定使用即可,全部溶剂中的脂肪族烃溶剂的构成比通常为10~99质量%。通过使全部溶剂中的脂肪族烃溶剂的构成比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容易高效地除去本发明的三酚化合物(B),容易控制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的三酚化合物(B)的量,故优选。并且,同时也容易高效地除去双酚化合物(a2)、双酚化合物(a3),容易控制双酚化合物(a1)的纯度,故仍优选。另外,通过使全部溶剂中的脂肪族烃溶剂的构成比为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够抑制双酚化合物(A)选择性地溶解于第二溶剂中而被除去、即收率降低,故优选。从这种观点来看,全部溶剂中的脂肪族烃溶剂的构成比更优选为20~9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5~97质量%、特别优选为30~96质量%。
关于包含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与上述溶剂的混合比,只要能够使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高效地析出就没有特别规定,通常相对于包含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全部溶剂的质量比优选为0.2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倍以上、特别优选为1倍以上。另一方面,该质量比优选为100倍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倍以下、特别优选为10倍以下。通过使全部溶剂的质量比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具有容易使包含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反应混合物优先析出的倾向,另一方面,通过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具有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效率提高的倾向,故优选。
将以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反应混合物与包含上述至少一种脂肪族烃溶剂的溶剂混合时,脂肪族烃溶剂和第二溶剂可以分别分开添加,也可以以预先混合的状态与反应混合物进行混合。需要说明的是,从提高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效率的方面考虑,脂肪族烃溶剂和第二溶剂优选预先进行混合。
在析出工序中,将以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反应混合物与包含上述至少一种脂肪族烃溶剂的溶剂混合时的温度通常为0℃以上、优选为20℃以上、特别优选为40℃以上,通常为溶剂的沸点以下、优选为(溶剂的沸点-5)℃以下、特别优选为(溶剂的沸点-10)℃以下。通过使温度为上述下限值以上且上述上限值以下,能够高效地溶解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故优选。此处,将溶剂混合2种以上使用的情况下,上述溶剂的沸点表示混合后的溶剂的沸点。
混合后,使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析出时的温度只要无损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特性就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适当设定,通常为-20℃以上、优选为-10℃以上、特别优选为0℃以上。另一方面,通常为70℃以下、优选为65℃以下、特别优选为60℃以下。通过使温度为上述范围内,具有能够使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高效地析出而纯化的倾向,故优选。
在上述析出工序中使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析出后,通过过滤、离心分离、倾滗等方法进行固液分离,由此从所使用的溶剂回收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粉体。
在上述析出工序中,为了提高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析出效率,可以添加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晶种。关于晶种的量,从提高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效率的方面考虑,相对于以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反应混合物,以质量比例计通常为0.0001~10%、优选为0.0005~5%、特别优选为0.001~1%。
上述析出工序的次数根据所期望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纯化程度而进行各种选择,从能够简化纯化处理的方面考虑,通常优选为3次以下、更优选为2次以下、特别优选为1次。
<清洗工序>
在上述析出工序后,进而出于表面清洗的目的,可以利用溶剂对所得到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粉体进行清洗。该清洗中使用的溶剂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作为上述脂肪族烃溶剂和第二溶剂所例示的溶剂。该清洗处理的温度通常为-20℃以上、优选为-10℃以上、特别优选为0℃以上,通常为70℃以下、优选为60℃以下、特别优选为50℃以下。通过使温度为上述范围内,具有能够抑制使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过量溶解于清洗用的溶剂中的倾向,故优选。
<脱溶剂工序>
对于经上述析出工序和清洗工序得到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粉体,进一步通过加热、减压、风干等进行脱溶剂处理,可以得到实质上不含溶剂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此处,为了使脱溶剂处理顺利进行,脱溶剂处理时的温度通常为20℃以上、优选为40℃以上。需要说明的是,温度的上限通常为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熔点以下,优选为75℃以下、特别优选为72℃以下。
<粉碎工序、分级工序>
对于经上述析出工序、清洗工序、或者进一步经上述脱溶剂工序而得到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粉体,为了提高处理性,可以进一步进行粉碎或分级等,对粉体性状进行控制。此处,粉碎的方法可以使用珠磨机、辊磨机、锤击式粉碎机、行星式轧机等通常能够粉碎粉体的各种方法。另外,分级的方法可以使用干式分级、湿式分级、或者筛分分级等通常能够将粉体分级的各种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从降低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负荷的方面考虑,优选不实施上述粉碎和分级工序。
从该方面出发,通过为上述优选的三酚化合物(B)含量,能够不进行上述粉碎和分级工序而得到粉体性状好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故优选。
[多元酚化合物的用途]
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可以用作在光学材料、记录材料、绝缘材料、透明材料、电子材料、粘接材料、耐热材料等各种用途中使用的聚醚树脂、聚酯树脂、聚芳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等各种热塑性树脂、或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酚树脂、聚苯并噁嗪树脂、氰酸酯树脂等各种热固性树脂等的构成成分、固化剂、添加剂或者它们的前体等。另外,作为热敏记录材料等的显色剂、防褪色剂、杀菌剂、防菌防霉剂等添加剂也有用。
这些之中,由于能够赋予良好的机械物性,优选用作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的原料(单体),其中,从可有效地发挥耐碱性优异这种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效果的方面考虑,更优选用作在碱催化剂的存在下使原料单体聚合而进行制造的树脂的原料,进一步优选用作聚碳酸酯树脂、环氧树脂的原料。另外,还优选用作显色剂,尤其更优选与隐色染料、变色温度调节剂组合使用。
[聚碳酸酯树脂]
以下,对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聚合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以下有时称为“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是指包含聚酯碳酸酯在内的广义的聚碳酸酯树脂。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使用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而制造,与现有公知的聚碳酸酯树脂相比,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流动性、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等机械物性优异,机械物性与光学特性的平衡也良好。
<其他二羟基化合物>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也可以为在无损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特征的范围内、同时使用与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中包含的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不同的其他二羟基化合物进行聚合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共聚物。另外,作为共聚形态,可以选择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等各种共聚形态。
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中,使用与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不同的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情况下,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相对于本发明的双酚化合物(A)与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合计即全部二羟基化合物的比例适当选择即可,通常为0.1~50摩尔%。
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比例小于上述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充分得到由其他二羟基化合物带来的改性效果,并且在超过上述范围的上限值的情况下,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强度、耐热性、热稳定性有可能不充分。从这种观点来看,上述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比例优选为0.5摩尔%以上、更优选为1摩尔%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摩尔%以上。并且优选为4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35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摩尔%以下、特别优选为10摩尔%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相对于全部二羟基化合物的比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利用NMR等公知的分析方法容易地对水解聚碳酸酯树脂得到的二羟基化合物进行鉴定。
对于上述其他二羟基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分子骨架内包含芳香环的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也可以为不具有芳香环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另外,为了赋予各种特性,也可以为导入有N(氮)、S(硫)、P(磷)、Si(硅)等杂原子或杂键的二羟基化合物。
作为优选的其他二羟基化合物,具体可以举出下述物质。
可以举出:
1,2-二羟基苯、1,3-二羟基苯(即,间苯二酚)、1,4-二羟基苯等二羟基苯类;
2,5-二羟基联苯、2,2’-二羟基联苯、4,4’-二羟基联苯等二羟基联苯类;
2,2’-二羟基-1,1’-联萘、1,2-二羟基萘、1,3-二羟基萘、2,3-二羟基萘、1,6-二羟基萘、2,6-二羟基萘、1,7-二羟基萘、2,7-二羟基萘等二羟基萘类;
2,2’-二羟基二苯基醚、3,3’-二羟基二苯基醚、4,4’-二羟基二苯基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醚、1,4-双(3-羟基苯氧基)苯、1,3-双(4-羟基苯氧基)苯等二羟基二芳基醚类;
1,1-双(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烷、2-(4-羟基苯基)-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烷、1,1-双(3-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丙烷、2,2-双(3-环己基-4-羟基苯基)丙烷、2-(4-羟基苯基)-2-(3-环己基-4-羟基苯基)丙烷、α,α’-双(4-羟基苯基)-1,4-二异丙基苯、1,3-双[2-(4-羟基苯基)-2-丙基]苯、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环己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4-丙烯基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二苯基甲烷、双(4-羟基苯基)萘基甲烷、1,1-双(4-羟基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1-苯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1-萘基乙烷、1,1-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丁烷、2,2-双(4-羟基苯基)戊烷等双(羟基芳基)烷烃类;
1,1-双(4-羟基苯基)环戊烷、1,1-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3-二甲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4-二甲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5-二甲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双(4-羟基-3,5-二甲基苯基)-3,3,5-三甲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丙基-5-甲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叔丁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4-叔丁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3-苯基环己烷、1,1-双(4-羟基苯基)-4-苯基环己烷等双(羟基芳基)环烷烃类;
9,9-双(4-羟基苯基)芴、9,9-双(4-羟基-3-甲基苯基)芴等含Cardo结构的双酚类;
4,4’-二羟基二苯硫醚、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硫醚等二羟基二芳基硫醚类;
4,4’-二羟基二苯基亚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基亚砜等二羟基二芳基亚砜类;
4,4’-二羟基二苯砜、4,4’-二羟基-3,3’-二甲基二苯砜等二羟基二芳基砜类;
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2,2-二甲基-1,3-丙二醇、2-甲基-2-丙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10-癸二醇等烷烃二醇类;
1,2-环戊二醇、1,2-环己二醇、1,4-环己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4-(2-羟基乙基)环己醇、2,2,4,4-四甲基-1,3-环丁二醇等环烷烃二醇类;
乙二醇、2,2’-氧代二乙醇(即,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丙二醇、螺二醇等二醇类;
1,2-苯二甲醇、1,3-苯二甲醇、1,4-苯二甲醇、1,4-苯二乙醇、1,3-双(2-羟基乙氧基)苯、1,4-双(2-羟基乙氧基)苯、2,3-双(羟基甲基)萘、1,6-双(羟基乙氧基)萘、4,4’-联苯二甲醇、4,4’-联苯二乙醇、1,4-双(2-羟基乙氧基)联苯、双酚A双(2-羟基乙基)醚、双酚S双(2-羟基乙基)醚等芳烷基二醇类;
1,2-环氧乙烷(即,环氧乙烷)、1,2-环氧丙烷(即,环氧丙烷)、1,2-环氧环戊烷、1,2-环氧环己烷、1,4-环氧环己烷、1-甲基-1,2-环氧环己烷、2,3-环氧降莰烷、1,3-环氧丙烷等环状醚类;
异山梨醇、异甘露醇、异艾杜糖等含氧杂环二羟基化合物类;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其他二羟基化合物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聚碳酸酯树脂的分子量>
关于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分子量,以由溶液粘度换算的粘均分子量(Mv)计,优选为5,000~100,000。通过使粘均分子量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具有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机械物性提高的倾向,若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具有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流动性变充分的倾向,故优选。从这种观点来看,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粘均分子量(Mv)更优选为10,00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2,000以上、特别优选为13,000以上、尤其优选为14,000以上。另外,更优选为4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00以下、特别优选为28,000以下、尤其优选为24,000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将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粘均分子量控制为上述范围时,可以将粘均分子量不同的两种以上的聚碳酸酯树脂混合使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粘均分子量为上述优选范围外的聚碳酸酯树脂进行混合,控制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粘均分子量(Mv)。
此处,聚碳酸酯树脂的粘均分子量(Mv)是指如下算出的值:使用二氯甲烷作为溶剂,利用乌氏粘度计求出温度20℃下的特性粘度(特性粘度)[η](单位dL/g),由Schnell的粘度式、即η=1.23×10-4Mv0.83算出。另外,特性粘度(特性粘度)[η]是指测定各溶液浓度[C](g/dL)下的比粘度[ηsp]并由下式算出的值。
【数1】
<聚碳酸酯树脂的末端羟基量>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末端羟基量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10~3,000ppm、优选为20ppm以上、更优选为50pp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0ppm以上,另一方面,优选为2,000ppm以下、更优选为1,500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0ppm以下。通过使末端羟基量为上述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色调、热稳定性、湿热稳定性。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末端羟基量可以利用公知的任意方法调整为上述范围。例如,通过酯交换反应进行缩聚而制造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碳酸酯与二羟基化合物的混合比例、酯交换反应时的真空度等,可以将末端羟基量调整为上述范围。
另外,作为更积极的调整方法,可以举出在反应时另行混合末端终止剂的方法。作为此时的末端终止剂,可以举出例如一元苯酚类、一元羧酸类、碳酸二酯类等。需要说明的是,末端终止剂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另外,在利用界面聚合法制造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分子量调节剂(末端终止剂)的混配量,能够任意地调整末端羟基量。
需要说明的是,末端羟基量的单位是将相对于聚碳酸酯树脂质量的末端羟基的质量以ppm来表示。其测定方法为利用四氯化钛/乙酸法的比色定量(Macromol.Chem.88215(1965)中记载的方法)。在由多个二羟基化合物构成的聚碳酸酯树脂共聚物中,以最低3水平的浓度准备将对应的二羟基化合物根据共聚比例混合而成的样品,由该3点以上的数据作出校正曲线后,测定聚碳酸酯树脂共聚物的末端羟基量。另外,检测波长为546nm。
[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制造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方法只要为公知的方法即可,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适当选择使用,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可以通过将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和根据需要使用的其他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缩聚而制造。此处,作为其他二羟基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上述二羟基化合物。
作为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使用酰卤、碳酸酯等。需要说明的是,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作为酰卤,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例如光气;二羟基化合物的双氯甲酸酯体、二羟基化合物的单氯甲酸酯体等卤代甲酸酯等。
作为碳酸酯,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例如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叔丁酯等碳酸二烷基酯、碳酸二苯酯(以下有时称为“DPC”)、双(4-甲基苯基)碳酸酯、双(4-氯苯基)碳酸酯、双(4-氟苯基)碳酸酯、双(2-氯苯基)碳酸酯、双(2,4-二氟苯基)碳酸酯、双(4-硝基苯基)碳酸酯、双(2-硝基苯基)碳酸酯、双(甲基水杨基苯基)碳酸酯、碳酸二苄酯等(取代)二芳基碳酸酯,其中优选碳酸二苯酯。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碳酸酯可以单独使用或将两种以上混合使用。
另外,上述碳酸酯优选使其50摩尔%以下、进一步优选30摩尔%以下的量用二羧酸或二羧酸酯置换。作为可置换的代表性的二羧酸或二羧酸酯,可以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苯酯、间苯二甲酸二苯酯等。用这样的二羧酸或二羧酸酯置换的情况下,得到聚酯碳酸酯。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可以通过现有已知的聚合法进行制造,作为其聚合法没有特别限定。若举出聚合法的例子,可以举出界面聚合法、熔融酯交换法、吡啶法、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开环聚合法、预聚物的固相酯交换法等。
其中,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由于耐碱性优异,因而优选在碱催化剂的存在下将其聚合的方法。作为在碱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聚合的方法,更优选界面聚合法、熔融酯交换法,进一步优选为熔融酯交换法。通过在使用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中采用这种制造方法,能够以良好的生产率生产色调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
以下,对这些方法中特别优选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界面聚合法>
首先,对利用界面聚合法制造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进行说明。界面聚合法中,在对反应为惰性的有机溶剂和碱水溶液的存在下,通常将pH保持为9以上,使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优选光气)反应,之后在聚合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界面聚合,由此得到聚碳酸酯树脂。需要说明的是,反应体系中可以根据需要存在分子量调节剂(末端终止剂),也可以为了二羟基化合物的抗氧化而存在抗氧化剂。
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如上所述。需要说明的是,在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中优选使用光气,使用光气的情况下的方法特别称为光气法。
作为对反应为惰性的有机溶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氯仿、一氯苯、二氯苯等氯化烃等;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烃;等。需要说明的是,有机溶剂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作为碱水溶液中含有的碱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碳酸氢钠等碱金属化合物或碱土金属化合物。其中优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需要说明的是,碱化合物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对碱水溶液中的碱化合物的浓度没有限制,通常,为了将反应的碱水溶液中的pH控制为10~12,以5~10质量%使用。另外,例如在吹入光气时,为了控制成水相的pH为10~12、优选为10~11,优选使原料二羟基化合物与碱化合物的摩尔比通常为1:1.9以上、尤其是1:2.0以上,另外通常为1:3.2以下、尤其是1:2.5以下。
作为聚合催化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三甲胺、三乙胺、三丁胺、三丙胺、三己胺等脂肪族叔胺;N,N’-二甲基环己胺、N,N’-二乙基环己胺等脂环式叔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乙基苯胺等芳香族叔胺;三甲基苄基氯化铵、四甲基氯化铵、三乙基苄基氯化铵等季铵盐等;吡啶;鸟嘌呤;胍的盐;等等。需要说明的是,聚合催化剂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作为分子量调节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具有一元酚羟基的芳香族苯酚;甲醇、丁醇等脂肪族醇;硫醇;邻苯二甲酸酰亚胺等,其中优选芳香族苯酚。作为这样的芳香族苯酚,具体而言,可以举出例如:苯酚、邻正丁基苯酚、间正丁基苯酚、对正丁基苯酚、邻异丁基苯酚、间异丁基苯酚、对异丁基苯酚、邻叔丁基苯酚、间叔丁基苯酚、对叔丁基苯酚、邻正戊基苯酚、间正戊基苯酚、对正戊基苯酚、邻正己基苯酚、间正己基苯酚、对正己基苯酚、对叔辛基苯酚、邻环己基苯酚、间环己基苯酚、对环己基苯酚、邻苯基苯酚、间苯基苯酚、对苯基苯酚、邻正壬基苯酚、间正壬基苯酚、对正壬基苯酚、邻枯基苯酚、间枯基苯酚、对枯基苯酚、邻萘基苯酚、间萘基苯酚、对萘基苯酚;2,5-二叔丁基苯酚;2,4-二叔丁基苯酚;3,5-二叔丁基苯酚;2,5-二枯基苯酚;3,5-二枯基苯酚;对甲酚、溴苯酚、三溴苯酚、邻位、间位或对位具有平均碳原子数为12~35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烷基的单烷基苯酚;9-(4-羟基苯基)-9-(4-甲氧基苯基)芴;9-(4-羟基-3-甲基苯基)-9-(4-甲氧基-3-甲基苯基)芴;4-(1-金刚烷基)苯酚等。这些之中,优选使用对叔丁基苯酚、对苯基苯酚和对枯基苯酚。需要说明的是,分子量调节剂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对分子量调节剂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相对于原料二羟基化合物100摩尔,通常为0.5摩尔以上、优选为1摩尔以上,并且通常为50摩尔以下、优选为30摩尔以下。通过使分子量调节剂的用量为该范围,能够提高聚碳酸酯树脂的热稳定性和耐水解性。
关于反应时混合反应基质(反应原料)、反应介质(有机溶剂)、催化剂、添加剂等的顺序,只要可得到所期望的聚碳酸酯树脂就是任意的,任意设定为适当的顺序即可。例如,在使用光气作为碳酸酯形成性化合物的情况下,只要是从原料二羟基化合物与光气的反应(光气化)时起至聚合反应开始时为止的期间,则可以在任意的时期混合分子量调节剂。
需要说明的是,反应温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0~40℃,反应时间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几分钟(例如10分钟)~几小时(例如6小时)。
<熔融酯交换法>
接着,对利用熔融酯交换法制造本发明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进行说明。
熔融酯交换法中,例如,进行碳酸酯与原料二羟基化合物的酯交换反应。
原料二羟基化合物和碳酸酯如上所述,作为碳酸酯,优选使用碳酸二苯酯。
关于原料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酯(将碳酸酯的一部分用上述二羧酸或二羧酸酯置换的情况下,则包含这些。以下相同)的比例,只要可得到所期望的聚碳酸酯树脂就是任意的,这些碳酸酯优选在与二羟基化合物聚合时相对于原料二羟基化合物过量使用。即,碳酸酯的用量相对于二羟基化合物优选为1.01~1.30倍量(摩尔比)、更优选为1.02~1.20倍量(摩尔比)。若该摩尔比过小,则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末端羟基增多,具有树脂的热稳定性恶化的倾向。另外,若该摩尔比过大,则酯交换的反应速度降低,有时具有所期望的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生产变得困难,树脂中的碳酸酯的残存量增多,或者成型加工时或制成成型品时引起异味。
通过熔融酯交换法制造聚碳酸酯树脂时,通常使用酯交换催化剂。对酯交换催化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酯交换催化剂。作为酯交换催化剂,优选使用例如碱金属化合物和/或碱土金属化合物。另外,辅助地可以合用例如碱性硼化合物、碱性磷化合物、碱性铵化合物、胺系化合物等碱性化合物。需要说明的是,酯交换催化剂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在熔融酯交换法中,对反应温度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100~320℃。另外,对反应时的压力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2mmHg以下的减压条件。作为具体的操作,只要在上述条件下一边除去副产物一边进行熔融缩聚反应即可。
关于反应形式,可以利用分批式、连续式中的任一方法来进行。在利用分批式进行的情况下,关于混合反应基质、反应介质、催化剂、添加剂等的顺序,只要可得到所期望的聚碳酸酯树脂就是任意的,任意设定为适当的顺序即可。但是,其中若考虑聚碳酸酯树脂的稳定性等,则熔融酯交换反应优选利用连续式来进行。
在熔融酯交换法中,根据需要可以使用催化剂失活剂。作为催化剂失活剂,可以任意使用中和酯交换催化剂的化合物。若举出其例子,可以举出含硫的酸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含磷的酸性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需要说明的是,催化剂失活剂可以使用一种,也可以以任意组合和比例合用两种以上。
催化剂失活剂的用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上述酯交换催化剂含有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通常为0.5当量以上、优选为1当量以上,并且通常为20当量以下、优选为10当量以下。此外,相对于所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通常为1ppm以上,并且通常为100ppm以下、优选为50ppm以下。
实施例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各种分析方法如下所述。
<质子核磁共振(1H NMR)分析>
将样品20mg溶解于0.5ml的氘代氯仿中,利用Bruker公司制造的AVANCE400核磁共振分析(NMR)装置进行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LC-MS)分析>
将样品20mg溶解于100ml的乙腈中。利用Waters公司制造的Acquity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对所得到的溶液进行分析。测定条件如下所述。
柱:UPLC BEH C18粒径1.7μm 2.1×100mm(Waters公司制造)
柱温:40℃
洗脱溶剂:50质量%四氢呋喃-乙腈溶液(L1)/0.1质量%乙酸铵水溶液(L2)
检测器:LCT Premier XE(Waters公司制造)
测定模式:APCI(-)
洗脱条件(溶剂量比以体积比表示):0.35ml/分钟
0-18分钟L1:L2=60:40→99:1(以线性发生浓度变化)
18-25分钟L1:L2=99:1
<254nm吸收强度比>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多元酚化合物20mg溶解于100ml的乙腈中后,对于其中的5μl,将乙腈/0.1质量%乙酸铵水溶液的混合液用作洗脱液,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测定和分析,求出与各化合物相符的峰的面积,计算出其面积比。
(测定条件)
控制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SCL-10AVP
柱:GL Sciences公司制造inertsil ODS3V(4.6×150mm、5μm)
柱温箱: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CTO-10AVP、40℃
泵: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LC-10ADVP、流速1.0ml/分钟
洗脱条件:K1-乙腈、K2-0.1质量%乙酸铵水溶液
K1/K2=60/40(0-5分钟)
K1/K2=60/40→95/5(以线性发生浓度变化、5-30分钟)
K1/K2=95/5(30-80分钟)
(比例为体积比)
检测器: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SPD-10AVP UV254nm
(分析条件)
软件:岛津制作所公司制造LC-solution ver.1.22SP1
设定:Width=5、Slope=200、Drift=0、T.DBL=1000、Min.Area=500
在本分析条件下未检测出峰的情况下,将该峰作为检测限以下。
关于双酚化合物(A)和三酚化合物(B)符合的峰,利用硅胶柱色谱将与各峰相符的成分分离后,利用上述NMR或LC-MS的分析进行鉴定。
<醇溶解色>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多元酚化合物溶解于乙醇(和光纯药工业公司、纯度99.5%)中,制备1wt/vol%的多元酚化合物乙醇溶液。接着,使用日本分光株式会社制造的“V-63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下述条件下测定上述多元酚化合物乙醇溶液的吸光度。将此时的测定波长410nm、500nm时的各自的吸光度之差作为溶解色求出。表5中,记为“醇溶解色”。
该值小意味着多元酚化合物本身的着色(黄变)小,是优选的。
测定皿:光程长50mm的石英皿
扫描速度:400nm/min
测定范围:380-600nm
基线校正:乙醇(与上述多元酚化合物乙醇溶液制备中使用的相同)
响应:FAST
<碱溶解色>
将25wt/vol%氢氧化钠水溶液(和光纯药工业公司制造)用纯水进行稀释,制备1.5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之后,对于上述1.5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1L,为了除去氧的影响,加入连二亚硫酸钠(和光纯药工业公司制造、试剂特级)1.7g并搅拌溶解,制备氢氧化钠-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将上述氢氧化钠-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加热至35℃后,加入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得到的多元酚化合物,搅拌溶解15分钟,制备出0.167wt/vol%的多元酚化合物-氢氧化钠-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接着,对于所得到的多元酚化合物-氢氧化钠-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在与上述醇溶解色同样的条件下测定吸光度。但是,基线校正利用上述的氢氧化钠-连二亚硫酸钠水溶液实施。求出此时的测定波长410nm、500nm时的各自的吸光度之差,作为碱溶解色求出。表5中,记为“碱溶解色”。
该值小意味着多元酚化合物的碱溶液的着色(黄变)小,是优选的。
<碱稳定性>
为了使上述求出的碱溶解色与测定溶液的浓度匹配而乘以校正系数6,将所得到的值与醇溶解色之差作为碱稳定性求出。计算式如下。表5中,记为“碱稳定性”。
该值小意味着多元酚化合物本身对于碱的耐着色性(耐黄变性)高,是优选的。
[碱稳定性]=[碱溶解色]×6-[醇溶解色]
<干燥失重分析>
将包含溶剂的湿润样品10g装入50ml样品瓶中,以40℃/20Torr使其干燥,使含溶剂率为15质量%。之后,以60℃/20Torr减压干燥6小时,对于干燥后的样品中的5.0g,依照JIS K0067(1992)的方法以120℃/常压使样品熔融、脱溶剂,由上述脱溶剂处理前后的重量变化求出其含溶剂率。各样品分别以2批进行分析,将所得到的含溶剂率的平均值作为该干燥试验条件下的各样品的含溶剂率。
[实施例1: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将苯酚(237g)加热至40℃使其熔解后,加入浓盐酸(3.15g)。用4小时向其中滴加十二醛(92.0g)和甲苯(55.2g)的混合液。滴加后,在40℃熟化1小时后,用5质量%碳酸氢钠水溶液(55.9g)停止反应,之后加入7.7质量%磷酸二氢钠(51.9g)。由反应混合物中减压蒸馏除去甲苯、苯酚和水后,用甲苯(405g)萃取,用水(230g)清洗4次。蒸馏除去溶剂,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2-丙醇(82.8g)和庚烷(46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降温至52℃后,加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的晶种(50.0mg)。熟化30分钟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粗晶。向所得到的粗晶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降温至45℃后,加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的晶种(50.0mg)。熟化30分钟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
过滤所得到的粉体,用庚烷(27.6g)撒上清洗3次,之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53.1g)。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和由HPLC分析得到的各成分的洗脱时间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9.94:0.06:0.09
<洗脱时间>
(p-1-6):26.0分钟
(p-2-6):27.5分钟
(q-6):44.0分钟~49.0分钟
[实施例2: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2-丙醇(82.8g)和庚烷(46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降温至52℃后,加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的晶种(50.0mg)。熟化30分钟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用2-丙醇(4.14g)和庚烷(23.0g)的混合液撒上清洗3次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70.8g)。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9.80:0.20:0.21
[实施例3: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一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5)、(p-2-5)和(q-5)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除了将十二醛变更为十一醛(85.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5)、(p-2-5)和(q-5)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在70℃减压干燥,得到粗晶。向所得到的粗晶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降温至38℃后,加入1,1-双(4-羟基苯基)十一烷的晶种(50.0mg)。熟化30分钟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用庚烷(27.6g)撒上清洗3次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57.8g)。
双酚化合物(p-1-5)和(p-2-5)、三酚化合物(q-5)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和由HPLC分析得到的各成分的洗脱时间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5)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5):(p-2-5):(q-5)=99.80:0.20:0.30
<洗脱时间>
(p-1-5):23.3分钟
(p-2-5):24.9分钟
(q-5):39.0分钟~46.0分钟
[实施例4: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粗晶。向所得到的粗晶中加入甲苯(69.0g)和庚烷(294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降温至37℃后,加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的晶种(50.0mg)。熟化30分钟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在70℃减压干燥,得到粗晶。向所得到的粗晶中加入甲苯(368g)和庚烷(184g)的混合液,在内温15℃下搅拌1小时。过滤所得到的混合液,用庚烷(27.6g)撒上清洗3次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49.6g)。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9.92:0.08:0.44
[实施例5: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2-丙醇(46.0g)和庚烷(46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降温至52℃后,加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的晶种(50.0mg)。熟化30分钟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用2-丙醇(2.3g)和庚烷(23.0g)撒上清洗3次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72.6g)。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9.50:0.50:0.70
[实施例6:以1,1-双(4-羟基苯基)壬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3)、(p-2-3)和(q-3)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除了将十二醛变更为壬醛(71.0g)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3)、(p-2-3)和(q-3)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在70℃减压干燥,得到粗晶。向所得到的粗晶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的混合液,在内温15℃下搅拌1小时。过滤所得到的混合液,用庚烷(27.6g)撒上清洗3次后,在70℃减压干燥,由此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56.1g)。
双酚化合物(p-1-3)和(p-2-3)、三酚化合物(q-3)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和由HPLC分析得到的各成分的洗脱时间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3)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3):(p-2-3):(q-3)=99.90:0.10:1.00
<洗脱时间>
(p-1-3):17.0分钟
(p-2-3):18.8分钟
(q-3):31.0分钟~38.0分钟
[实施例7: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粗晶。向所得到的粗晶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的混合液,在内温15℃下搅拌1小时。过滤所得到的混合液后,在70℃减压干燥,由此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50.9g)。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9.50:0.50:1.23
[比较例1: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二氯甲烷(368g),加热至内温为40℃使其溶解。之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粗晶。向所得到的粗晶中加入二氯甲烷(368g),加热至内温为40℃使其溶解。之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后,用二氯甲烷(27.6g)撒上清洗3次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38.9g)。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8.50:1.50:1.60
[比较例2: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的合成]
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包含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的粗制混合物。
向该粗制混合物中加入甲苯(330g)和庚烷(33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粗晶。向所得到的粗晶中加入甲苯(115g)和庚烷(23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降温至37℃后,加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的晶种(50.0mg)。熟化30分钟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后,在70℃减压干燥,得到目标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45.1g)。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9.25:0.75:2.45
表5中示出上述的实施例、比较例中得到的多元酚化合物中包含的双酚化合物(a1)、双酚化合物(a2)和三酚化合物(B)的含量、以及各多元酚化合物的评价结果。
由表5可知,在使三酚化合物(B)的量为本发明的规定范围内的实施例中,相对于三酚化合物(B)的量超过本发明的规定范围的比较例,碱稳定性显著提高。另外关于双酚化合物(a2)的含量,通过为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内,碱稳定性也提高。
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醇溶解色没有较大差异,与此相对,碱溶解色产生了差异,因此可知:通过使三酚化合物(B)的量为本发明的规定范围内,不是改善多元酚化合物本身的色调,而是提高在形成为碱性条件时的耐着色性(耐黄变性)。
本发明基于这种新的见解,可知:由这种见解创造出的本发明的多元酚化合物在作为以碱性条件进行聚合的聚碳酸酯树脂、聚酯树脂等的原料的情况下着色也少,而且在制成聚合物的情况下也可得到耐碱性优异的成型体,因此非常有用。
[实施例8: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含溶剂物的合成]
在与实施例2同样的条件下实施析出工序,得到包含2-丙醇和庚烷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后,进而将粉体表面用庚烷(20.0g)撒上清洗3次。在40℃减压干燥,由此将含溶剂率调整为15质量%,将所得到的白色固体(83.2g)的一部分用于上述的干燥试验。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9.80:0.20:0.19
[比较例3:实质上不含(p-2-6)和(q-6)的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的合成]
向经与实施例2同样的析出工序、清洗工序和70℃下的减压干燥工序得到的白色固体(70.0g)中加入2-丙醇(42.0g)和庚烷(210g),加热至内温为70℃使其溶解。之后,降温至60℃后,加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的晶种(50.0mg)。熟化30分钟后,以10℃/h的速度降温至内温为15℃,完成粉体析出。过滤所得到的粉体,用2-丙醇(5.0g)和庚烷(25.0g)的混合液撒上清洗3次后,用庚烷(20g)清洗3次,得到包含溶剂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在40℃减压干燥,由此将含溶剂率调整为15质量%,将所得到的白色固体(83.2g)的一部分用于上述的干燥试验。
关于所得到的双酚化合物,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2-6)、(p-3-6)和三酚化合物(q-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实施例9: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含溶剂物的合成]
向利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的实质上不含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2-6)、(p-3-6)和三酚化合物(q-6)的化合物的双酚化合物(p-1-6)的粉体(80.0g)中加入利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得到的析出工序中的滤液(70.0g),得到包含双酚化合物(p-1-6)、(p-2-6)和三酚化合物(q-6)的混合物。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利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法实施析出工序,得到包含溶剂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在40℃减压干燥,由此将含溶剂率调整为15质量%,将所得到的白色固体(75.9g)的一部分用于上述的干燥试验。
双酚化合物(p-1-6)和(p-2-6)、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p-2-6):(q-6)=99.95:0.05:0.05
[实施例10:以1,1-双(4-羟基苯基)十二烷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酚化合物(由酚类化合物(p-1-6)、(p-2-6)和(q-6)构成的混合物)含溶剂物的合成]
向利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法得到的实质上不含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2-6)、(p-3-6)和三酚化合物(q-6)的化合物的双酚化合物(p-1-6)的粉体(80.0g)中加入利用与实施例2相同的方法得到的析出工序中的滤液(35.0g),得到包含双酚化合物(p-1-6)、(p-2-6)和三酚化合物(q-6)的混合物。减压蒸馏除去溶剂后,利用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法实施析出工序,得到包含溶剂的多元酚化合物的白色固体。在40℃减压干燥,由此将含溶剂率调整为15质量%,将所得到的白色固体(75.5g)的一部分用于上述的干燥试验。
双酚化合物(p-1-6)和三酚化合物(q-6)的纯度(254nm吸收强度比)如下。需要说明的是,相当于双酚化合物(p-2-6)和(p-3-6)的化合物为检测限以下。
<纯度>
(p-1-6):(q-6)=100:0.03
表6中示出上述的实施例8~10和比较例3中得到的多元酚化合物中包含的双酚化合物(a1)、双酚化合物(a2)和三酚化合物(B)的含量、以及各多元酚化合物的干燥失重分析的评价结果。
【表6】
※由于双酚化合物(a1)与双酚化合物(a2)的合计为“100”,
因此三酚化合物(B)的值相当于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的254nm吸收强度比(面积%)。
由表6可知,与比较例3相比,实施例8~10的干燥试验后的含溶剂率低,因而脱溶剂工序的负荷小。各粉体利用相同的方法使其析出,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清洗,通过预干燥调整为同样的含溶剂率后供干燥试验,因而可知这些脱溶剂工序的负荷降低不是因为来自析出和清洗工序,而是因为通过微量包含三酚化合物(q-6)从而各粉体的粉体性状得到改善。此外,若对实施例8和实施例9、10进行比较,可知实施例8的粉体的干燥速度大幅改善。由此可以说,通过形成包含一定量以上的三酚化合物(q-6)的粉体,能够不实施粉碎或分级等特别的工序而显著降低脱溶剂工序的负荷。

Claims (14)

1.一种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下述式(1)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含有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小于1.6面积%的下述式(2)所示的三酚化合物(B),
【化1】
式(1)中,R1是碳原子数为6~24的一价脂肪族烃基,R2、R3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a和b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a或b为2以上的情况下,位于同一苯环上的2个以上的R2或R3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与该苯环缩合的环;
【化2】
式(2)中,R1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R4、R5和R6各自独立地表示碳原子数为1~15的一价烃基,c、d和e各自独立地表示0~4的整数;c、d或e为2以上的情况下,位于同一苯环上的2个以上的R4、R5或R6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与该苯环缩合的烃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为0.003面积%以上的三酚化合物(B)。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为0.06面积%以上且小于1.6面积%的三酚化合物(B)。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双酚化合物(A)为下述式(3)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1)与下述式(4)所示的双酚化合物(a2)的混合物,双酚化合物(a2)相对于双酚化合物(a1)与双酚化合物(a2)的合计的比例以254nm吸收强度比计小于1.5面积%,
【化3】
式(3)、(4)中,R1、R2、R3、a和b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的碳原子数为10~18。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其特征在于,a、b、c、d和e分别为0。
7.一种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下述式(15)所示的醛化合物与下述式(16)所示的一元酚化合物反应,制造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
【化4】
式(15)中,R1与上述式(1)中的含义相同;
【化5】
式(16)中,R4与上述式(2)中的含义相同,f表示0~4的整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用至少一种烃溶剂对多元酚化合物进行纯化的工序。
9.一种树脂,其是使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聚合而成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树脂,其特征在于,该树脂为聚碳酸酯树脂。
11.一种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碱催化剂的存在下使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进行聚合。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为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界面聚合法或熔融酯交换法制造聚碳酸酯树脂。
14.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元酚化合物作为显色剂的应用。
CN201780055902.7A 2016-09-14 2017-09-13 多元酚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7902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9770 2016-09-14
JP2016-179770 2016-09-14
JP2017115240 2017-06-12
JP2017-115240 2017-06-12
PCT/JP2017/033096 WO2018052034A1 (ja) 2016-09-14 2017-09-13 多価フェノール化合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0284A true CN109790284A (zh) 2019-05-21
CN109790284B CN109790284B (zh) 2021-09-21

Family

ID=61619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5902.7A Active CN109790284B (zh) 2016-09-14 2017-09-13 多元酚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51039B2 (zh)
EP (1) EP3514193B1 (zh)
JP (1) JP6922575B2 (zh)
KR (1) KR102444369B1 (zh)
CN (1) CN109790284B (zh)
WO (1) WO20180520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62014B2 (ja) * 2017-06-09 2021-11-05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オリゴフェノール混合物、樹脂および硬化物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48319B1 (zh) * 1969-12-31 1974-12-20
JPS53116357A (en) * 1977-02-25 1978-10-11 Cosmo Co Ltd Preparation of 2,2'-methylene-bis-4,6-dialkylphenol
US4260831A (en) * 1978-04-03 1981-04-0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Oligomerization of m-isopropenylphenol
US4446285A (en) * 1982-12-06 1984-05-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ubbery polycarbonates
EP0112530A2 (en) * 1982-12-27 1984-07-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US4547564A (en) * 1982-12-27 1985-10-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lyester carbonate from branched chain alkylidene dihydric phenol
JPS63170417A (ja) * 1987-01-06 1988-07-14 Daicel Chem Ind Ltd 高分子量芳香族ポリエ−テルの製造方法
JPH08208546A (ja) * 1995-02-03 1996-08-13 Honshu Chem Ind Co Ltd 新規なビスフェノール化合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45465A (ja) * 1995-03-16 1996-09-24 Nippon Steel Chem Co Ltd ポリマー原料用ビスフェノール類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3855A (zh) * 1995-04-06 1996-10-23 通用电气公司 二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及其聚合物
JP2000043412A (ja) * 1998-05-25 2000-02-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明多色感熱記録材料
WO2000035847A1 (en) * 1998-12-15 2000-06-2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bisphenol-a
US6465697B1 (en) * 2001-04-13 2002-10-15 Resolution Performance Products Llc Catalyst promotor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olyphenols
CN1466605A (zh) * 2000-09-26 2004-01-0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芳族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JP2011080025A (ja) * 2009-10-10 2011-04-21 Pilot Ink Co Ltd ボールペン用可逆熱変色性油性インキ組成物及びそれを内蔵したボールペン
CN102459139A (zh) * 2009-04-28 2012-05-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多元酚的制备方法
CN101448772B (zh) * 2006-05-04 2012-10-10 巴杰尔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多酚的改进工艺
TW201542619A (zh) * 2014-04-17 2015-11-16 Idemitsu Kosan Co 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
CN105085192A (zh) * 2014-05-07 2015-11-25 株式会社国都化学 高纯度双酚f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2586B2 (ja) * 1992-04-20 2002-03-04 新日鐵化学株式会社 ビスフェノールaの製造方法
JPH09301911A (ja) * 1996-05-09 1997-11-25 Asahi Chem Ind Co Ltd 含フッ素エーテル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JP4224200B2 (ja) * 2000-12-05 2009-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熱現像感光材料
US6682878B2 (en) 2000-12-05 2004-01-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Thermal developmen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US20070003882A9 (en) 2001-12-05 2007-01-04 Kouta Fukui Photothermographic material,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same
JP4158485B2 (ja) * 2002-10-28 2008-10-0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熱現像感光材料
US7202019B2 (en) 2002-10-25 2007-04-10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Photothermographic imaging material
KR101668231B1 (ko) * 2011-10-31 2016-10-21 닛뽄세이시가부시끼가이샤 페놀술폰산 아릴 에스테르, 현색제 및 감열 기록 재료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48319B1 (zh) * 1969-12-31 1974-12-20
JPS53116357A (en) * 1977-02-25 1978-10-11 Cosmo Co Ltd Preparation of 2,2'-methylene-bis-4,6-dialkylphenol
US4260831A (en) * 1978-04-03 1981-04-07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Oligomerization of m-isopropenylphenol
US4446285A (en) * 1982-12-06 1984-05-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ubbery polycarbonates
EP0112530A2 (en) * 1982-12-27 1984-07-0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US4547564A (en) * 1982-12-27 1985-10-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lyester carbonate from branched chain alkylidene dihydric phenol
JPS63170417A (ja) * 1987-01-06 1988-07-14 Daicel Chem Ind Ltd 高分子量芳香族ポリエ−テルの製造方法
JPH08208546A (ja) * 1995-02-03 1996-08-13 Honshu Chem Ind Co Ltd 新規なビスフェノール化合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245465A (ja) * 1995-03-16 1996-09-24 Nippon Steel Chem Co Ltd ポリマー原料用ビスフェノール類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3855A (zh) * 1995-04-06 1996-10-23 通用电气公司 二羟基化合物的混合物及其聚合物
JP2000043412A (ja) * 1998-05-25 2000-02-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透明多色感熱記録材料
WO2000035847A1 (en) * 1998-12-15 2000-06-22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ces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bisphenol-a
CN1466605A (zh) * 2000-09-26 2004-01-07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芳族聚碳酸酯的制备方法
US6465697B1 (en) * 2001-04-13 2002-10-15 Resolution Performance Products Llc Catalyst promotor for the manufacture of polyphenols
CN101448772B (zh) * 2006-05-04 2012-10-10 巴杰尔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多酚的改进工艺
CN102459139A (zh) * 2009-04-28 2012-05-1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多元酚的制备方法
JP2011080025A (ja) * 2009-10-10 2011-04-21 Pilot Ink Co Ltd ボールペン用可逆熱変色性油性インキ組成物及びそれを内蔵したボールペン
TW201542619A (zh) * 2014-04-17 2015-11-16 Idemitsu Kosan Co 聚碳酸酯樹脂之製造方法
CN105085192A (zh) * 2014-05-07 2015-11-25 株式会社国都化学 高纯度双酚f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52034A1 (ja) 2018-03-22
JP2018199663A (ja) 2018-12-20
EP3514193B1 (en) 2022-11-02
US20190210947A1 (en) 2019-07-11
KR102444369B1 (ko) 2022-09-16
KR20190054091A (ko) 2019-05-21
CN109790284B (zh) 2021-09-21
JP6922575B2 (ja) 2021-08-18
US10851039B2 (en) 2020-12-01
EP3514193A1 (en) 2019-07-24
EP3514193A4 (en) 2019-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60075824A1 (en) Novel coordination complexes and process of producing polycarbonate by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epoxide using the same as catalyst
EP2953918B1 (en) Alkyl trityl phenyl ethers
TW200536873A (en) Novel polymers and use thereof
EP3456709A1 (en) Benzoxazine-based monomer for thermosetting resins
JP5813832B2 (ja) 芳香族ポリアセタ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物品
CN109790284A (zh) 多元酚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TWI568717B (zh) 四芳基甲烷醚
US8962779B2 (en) Method of forming polyaryl polymers
AU674542B2 (en) Process for obtaining benzoxazines useful for the synthesis of ofloxacin, levofloxacin and derivatives thereof
US20180186757A1 (en) Substituted benzotriazole phenols
US9102596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4,4″-dihydroxy-m-terphenyl
Miyasaka et al. Synthesis of Functionalized Carbon-Sulfur [5] Helicene: Pd-Catalyzed Negishi Cross-Coupling Between the β-Positions of Thiophenes
KR20190097124A (ko) 나프토비스칼코게나디아졸 유도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BR112019015180A2 (pt) Processo para fabricação de uma polialquilenoimina alcoxilada, e, polialquilenoimina alcoxilada
Yıldırım et al. D‐Fructose‐Derived Acetonide as a Green Neutral Organocatalyst for Proficient One‐Pot and Three‐Component Preparation of 1, 3‐Benzoxazine Monomers
TWI669298B (zh) 抗氧化劑及具有該抗氧化劑之塑膠製品
JP2008120884A (ja) コウジ酸骨格を有するポリウレタン化合物
JP7141219B2 (ja) 脂環式カーボネートの製造方法
Álvarez‐Bercedo et al.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2‐Pyranone Dodoneine
Endo et al. Molecular Designs of Benzoxazines With Enhanced Reactivity Based on Utilization of Neighboring-Group Particip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hioether Moiety
Ihm et al. Molecular engineering. Part 2.1 Influence of side-chainsubstituents in lariat-type upper-rim calix [4] crowns on their bindingproperties and the reversal of these
US7470646B2 (en) Polymer incarcerated Lewis acid metal catalyst
Gardner et al. A versatile approach to analogues of the cannabinoid‐like anti‐emetic nonabine (BRL 4664)
US20090099391A1 (en) Novel Aryl Compound
Greenhill et al. Reactions between enaminones and enones. Part 2. Alkylation of enaminones with acrylic est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