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9834A -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89834A
CN109789834A CN201780057908.8A CN201780057908A CN109789834A CN 109789834 A CN109789834 A CN 109789834A CN 201780057908 A CN201780057908 A CN 201780057908A CN 109789834 A CN109789834 A CN 1097898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visuognosis
engagement pawl
coating member
opera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79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崎优
吉田茂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89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98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 B60R1/07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for adjusting the mirror relative to its hou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 B60R1/06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 B60R1/07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with remote control for adjusting position by electrically powered actu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在车门反射镜装置中,保护盖主体的限制板插入于加强件的限制孔,从而限制板的卡合爪卡合于限制孔,在保护盖主体保持有加强件。因此,在将加强件组装于保护盖主体之前,限制板插入于限制孔,而使卡合爪卡合于限制孔,从而能够将加强件保持于保护盖主体。

Description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觉辨认单元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67194号公报所记载的电动门反射镜中,镜面角度调整单元的马达等被马达托架与内部件覆盖。
这里,在该电动门反射镜中,优选在通过螺纹部的紧固将马达托架与内部件组装之前,相对于马达托架保持内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情况,目的在于得到能够保持覆盖部件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具备:视觉辨认单元,其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工作机构,其通过工作而使上述视觉辨认单元倾动;覆盖部件,其覆盖上述工作机构;以及卡合爪,其通过卡合而保持上述覆盖部件。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具备:端子,其设置于上述覆盖部件,并与上述工作机构连接而供给电力;和引导部,其设置有上述卡合爪,并引导上述端子向上述工作机构的连接。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在上述卡合爪的周围,上述引导部引导上述端子向上述工作机构的连接。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上述卡合爪通过作用力使上述引导部与上述覆盖部件接触。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上述卡合爪限制上述覆盖部件的因从上述工作机构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移动。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在从上述视觉辨认单元经由上述工作机构而作用有载荷的上述覆盖部件的区域的周围,设置有多个上述卡合爪。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而言,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第六方式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上述卡合爪向延伸方向对上述覆盖部件施力。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视觉辨认单元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进一步,工作机构工作,从而使视觉辨认单元倾动。另外,覆盖部件覆盖工作机构。
这里,卡合爪被卡合,从而保持覆盖部件。因此,能够保持覆盖部件。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覆盖部件的端子与工作机构连接来供给电力。另外,引导部引导端子向工作机构的连接。
这里,在引导部设置有卡合爪。因此,引导部能够适当地引导卡合爪的卡合。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在卡合爪的周围,引导部引导端子向工作机构的连接。因此,引导部能够适当地引导端子向工作机构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卡合爪通过作用力使引导部与覆盖部件接触。因此,能够使覆盖部件的保持位置适当。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卡合爪限制覆盖部件的因从工作机构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移动。因此,覆盖部件能够良好地支承工作机构。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在从视觉辨认单元经由工作机构而作用有载荷的覆盖部件的区域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卡合爪。因此,覆盖部件能够有效地支承工作机构。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中,卡合爪向延伸方向对覆盖部件施力。因此,能够有效地增大覆盖部件的保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反射镜装置的从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反射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反射镜装置的保护盖主体的从车辆后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反射镜装置的保护盖主体及加强件等的从车辆前侧且下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反射镜装置的保护盖主体及加强件等的从车辆前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6的(A)和(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反射镜装置中的保护盖主体的限制板等的图,(A)是立体图,(B)是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通过从车辆前侧且车宽方向内侧(车辆左侧)观察的分解立体图来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的车门反射镜装置10,图2中,通过从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右侧)观察的剖视图来示出车门反射镜装置10的主要部分。应予说明,附图中,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用箭头UP表示上方。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反射镜装置10被支承于车门(前侧门、车身侧)的外侧。
如图1所示那样,车门反射镜装置10具备容纳机构12。在容纳机构12设置有作为支承部件的支架12A,支架12A被支承于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车辆前侧端,从而车门反射镜装置10被支承于门。在支架12A支承有转动体12B,容纳机构12电动工作,从而转动体12B相对于支架12A绕上下方向转动。转动体12B与车身侧的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电连接,容纳机构12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而电动工作。
在容纳机构12的转动体12B支承有作为外周体的树脂制的保护盖(visor)14。在保护盖14设置有作为收纳体(卡合部件)的保护盖主体(visor body)16,在保护盖主体16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的车辆前侧,通过作为组装部件的第一螺钉18A以及第二螺钉18B的紧固等而固定有转动体12B。在保护盖主体16的车辆前侧经由下述加强件24而组装有作为覆盖部件的弯曲板状的保护盖罩20,保护盖罩20的外周嵌合于保护盖主体16的外周,保护盖罩20覆盖保护盖主体16的车辆前侧。在保护盖罩20设置有上侧的上罩20A和下侧的下罩20B,保护盖罩20由上罩20A与下罩20B组合而构成。
如图1~图3所示那样,在保护盖主体16设置有作为收纳部的大致长方体形箱状的收纳壁16A,收纳壁16A内在车辆后侧敞开。
在收纳壁16A的车辆前侧壁(底壁)一体地设置有作为支承部的支承壁16B(壳体下部),支承壁16B向收纳壁16A的车辆前侧壁的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后侧突出。支承壁16B形成为大致筒状,支承壁16B的中心轴线与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支承壁16B形成为球壁状,支承壁16B的内径尺寸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逐渐变大。
在支承壁16B内设置有作为覆盖部的容器状的覆盖壁16C(壳体上部),覆盖壁16C的车辆前侧端的整周与支承壁16B的车辆前侧端的整周成为一体。在覆盖壁16C的车辆前侧端与支承壁16B的车辆前侧端之间一体地设置有平板状的连结壁16D,连结壁16D在覆盖壁16C的车辆前侧端与支承壁16B的车辆前侧端未直接成为一体的部分,连结覆盖壁16C的车辆前侧端与支承壁16B的车辆前侧端。覆盖壁16C内在支承壁16B的车辆前侧敞开,由此,覆盖壁16C内在收纳壁16A的车辆前侧敞开。
在连结壁16D以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一体地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大致矩形板状的限制板16E(参照图4、图5、图6的(A)以及(B)),限制板16E从连结壁16D向车辆前侧突出。规定数量的限制板16E在支承壁16B的周向上以大致等间隔配置,限制板16E相对于支承壁16B的径向交叉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板16E配置在覆盖壁16C的上部及下部的车宽方向两外侧。
在限制板16E设置有作为引导部的大致U字形板状的引导板44,引导板44在内部的敞开侧(车辆后侧)的端部与连结壁16D成为一体。在引导板44的支承壁16B径向内侧的面,在宽度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两端部的车辆后侧部分形成有长条板状的突出部44A,突出部44A相对于引导板44垂直地突出。突出部44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突出部44A的车辆前侧端面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向与引导板44相反一侧的方向倾斜。
在引导板44内设置有大致长条板状的卡合爪46,卡合爪46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卡合爪46的车辆前侧端与引导板44的车辆前侧端部成为一体。在卡合爪46的车辆后侧端部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截面呈三角形形状的凸部46A,凸部46A向与突出部44A相反一侧(支承壁16B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凸部46A的车辆后侧面向随着朝向车辆后侧而朝向卡合爪46侧的方向倾斜。
在支承壁16B的外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一体地设置有作为嵌合部的圆筒状的嵌合筒16F,嵌合筒16F从支承壁16B向车辆前侧突出,并且与支承壁16B配置在同轴上。
在覆盖壁16C的车辆后侧壁(底壁)一体地设置有作为保持部的大致圆筒状的保持筒22,保持筒22向覆盖壁16C的车辆后侧壁的车辆前侧以及车辆后侧突出,并且与支承壁16B配置在同轴上。在保持筒22的车辆后侧端部设置有大致球状的保持球22A,保持球22A的车辆前侧部以及车辆后侧部的周面形成为球面状,中心与支承壁16B的内周面的中心一致。
在保护盖主体16以及容纳机构12的转动体12B的车辆前侧设置有作为加强体(覆盖部件)的大致树脂制且长条板状的加强件24(刚性部件),加强件24的车宽方向中间部通过第一螺钉18A以及第二螺钉18B的紧固而与转动体12B一起固定于保护盖主体16。
在加强件2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一体地设置有一对作为组装部的三角形板状的组装板24B,一对组装板24B分别从加强件24向上侧以及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加强件2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在一对组装板24B分别通过作为组装部件的第三螺钉18C以及第四螺钉18D的紧固而固定于保护盖主体16,加强件24的车宽方向内侧端部通过作为组装部件的第五螺钉18E的紧固而固定于转动体12B。
加强件24相比保护盖主体16刚性高,加强件24对保护盖主体16以及转动体12B进行加强。另外,在加强件24通过作为固定部件的第六螺钉18F的紧固而固定有保护盖14的保护盖罩20(下罩20B),由此,如上述那样,保护盖罩20经由加强件24而组装于保护盖主体16。
在加强件24的车宽方向外侧部设置有作为封闭部的圆板状的底壁部24A,在底壁部24A的车辆后侧面的外周部,在整周上形成有作为插入部的截面呈矩形形状的凹部26。底壁部24A嵌合于保护盖主体16的嵌合筒16F内,并且在凹部26插入有保护盖主体16的支承壁16B的车辆前侧端,在凹部26的外周面嵌合有支承壁16B的外周面。由此,底壁部24A对保护盖主体16的支承壁16B以及覆盖壁16C的车辆前侧进行覆盖并且封闭。
在底壁部24A以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贯通形成有作为被限制部(被卡合部以及被引导部)的矩形形状的限制孔24C(参照图4、图5以及图6的(B)),规定数量的限制孔24C在底壁部24A的周向上以大致等间隔配置,并且分别相对于底壁部24A的径向交叉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孔24C配置于底壁部24A的上部以及下部的车宽方向两侧部。
在限制孔24C插入有保护盖主体16的限制板16E,在限制孔24C,在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嵌合有限制板16E的引导板44(包括一对突出部44A)。因此,限制板16E对限制孔24C向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而限制底壁部24A向周向以及径向的移动。在限制孔24C的底壁部24A径向外侧且车辆前侧的角部卡合(抵接)有限制板16E的卡合爪46的凸部46A的车辆后侧面,卡合爪46(包括凸部46A)对底壁部24A向车辆后侧(卡合爪46的延伸方向)施力来限制底壁部24A向车辆前侧的移动,并且对底壁部24A向径向外侧施力而使引导板44的一对突出部44A压接于限制孔24C的底壁部24A径向内侧的面。
在底壁部24A的中心部一体地设置有作为嵌入部的大致圆柱状的嵌入柱24D,嵌入柱24D从底壁部24A向车辆后侧突出,并且与底壁部24A配置在同轴上。嵌入柱24D的前端部缩径,嵌入柱24D的前端部从车辆前侧嵌入保护盖主体16的保持筒22内。
在底壁部24A的上部以及车宽方向外侧部,在组装板24B的底壁部24A径向内侧一体地设置有圆筒状的支承筒24E,支承筒24E从底壁部24A向车辆后侧突出,并且中心轴线与底壁部24A平行地配置。
在加强件24内通过嵌件成型而设置有多个长条板状的配线48(参照图4),多个配线48的基端侧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在加强件24通过嵌件成型而设置有两对长条板状的端子48A(参照图4),端子48A的基端与配线48的前端侧成为一体并将基端部固定于加强件24内,并且端子48A从加强件24向车辆后方伸出。各端子48A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一致,各对端子48A分别相互平行地配置,并且在壁厚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以相互分离的状态对置。
在保护盖主体16的覆盖壁16C与加强件24的底壁部24A之间保持有作为工作机构的镜面调整机构28。
在镜面调整机构28设置有一对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30(参照图4以及图5),马达30的主体部30A以被夹持于覆盖壁16C与底壁部24A之间的状态被保持。输出轴30B从主体部30A的前端(上侧端)伸出,在输出轴30B固定有作为输出部件的蜗杆32。在主体部30A的基端部(下侧端部)插入有加强件24的一对端子48A,主体部30A经由加强件24的一对端子48A以及配线48而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因此,通过控制装置的控制,对马达30供给电力,将马达30驱动,从而使镜面调整机构28电动工作。
在镜面调整机构28设置有一对作为传递部件的树脂制且大致圆筒状的轮驱动器(Wheel drive)34,轮驱动器34以车辆前侧部分嵌入底壁部24A的支承筒24E内的状态被夹持于覆盖壁16C与底壁部24A之间,被保持为绕轴自由旋转。
在轮驱动器34的外周部,在轴向(车辆前后方向)中间部,在同轴上形成有蜗轮(Worm wheel)34A,蜗轮34A啮合(卡合)于马达30的蜗杆32。因此,马达30驱动而使蜗杆32与马达30的输出轴30B一体地旋转,从而蜗轮34A旋转,进而轮驱动器34旋转。
在轮驱动器34的内周部,在蜗轮34A的车辆后侧以规定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形成有作为卡合部的啮合爪34B,规定数量的啮合爪34B在轮驱动器34的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啮合爪34B向车辆后侧伸出,具有弹性,啮合爪34B的前端(车辆后侧端)向轮驱动器34的径向内侧突出。
在轮驱动器34内,在同轴上插入有作为移动部件的大致圆柱状的杆驱动器36,杆驱动器36从覆盖壁16C向车辆后侧突出。一个杆驱动器36配置于保护盖主体16的支承壁16B的中心轴线的上方(也可以是下方),另一个杆驱动器36配置于支承壁16B的中心轴线的车宽方向外侧(也可以是车宽方向内侧)。
杆驱动器36的除前端部(车辆后侧端部)以外的部分成为螺纹部36A,在螺纹部36A啮合(卡合)有轮驱动器34的啮合爪34B前端。另外,杆驱动器36的前端部形成为大致球状。
在保护盖主体16的收纳壁16A内收纳有作为视觉辨认单元的反射镜体38,反射镜体38的整周以及车辆前侧被收纳壁16A覆盖。
在反射镜体38的车辆后侧部分设置有作为视觉辨认部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反射镜40,反射镜40的表面在保护盖主体16的车辆后侧露出。反射镜40的镜面40A(背侧的反射层的表面)朝向车辆后侧,通过反射镜40来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特别是驾驶员)的车辆后侧的视觉辨认。
在反射镜体38的车辆前侧部分设置有作为滑动体的树脂制且大致矩形板状的反射镜托架42,反射镜托架42在整周上固定(保持)反射镜40的整周,并且覆盖反射镜40的车辆前侧(背侧)。
在反射镜托架42,在反射镜40的中央位置(重心位置)的车辆前侧形成有作为安装部的大致筒状的安装壁42A,安装壁42A与保护盖主体16的支承壁16B配置在同轴上。安装壁42A形成为大致球壁状,安装壁42A的内径尺寸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逐渐变大。在安装壁42A内嵌入保护盖主体16的保持筒22的保持球22A,由此,反射镜体38被保持筒22保持为能够倾动并且能够滑动。
在反射镜托架42的车辆前侧一体地设置有作为滑动部的大致筒状的滑动壁42B,滑动壁42B与保护盖主体16的支承壁16B配置在同轴上。滑动壁42B形成为球壁状,滑动壁42B的外径尺寸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逐渐变大。滑动壁42B的外周面抵接于支承壁16B的内周面,滑动壁42B被支承壁16B支承为能够倾动并且能够滑动。
在反射镜托架42,在滑动壁42B的径向内侧形成有一对作为转动部的大致筒状的转动壁42C,一个转动壁42C配置于保护盖主体16的支承壁16B的中心轴线的上方(也可以是下方),并且另一个转动壁42C配置于支承壁16B的中心轴线的车宽方向外侧(也可以是车宽方向内侧)。转动壁42C的中心轴线与保护盖主体16的支承壁16B的中心轴线平行地配置,并且转动壁42C形成为大致球壁状,转动壁42C的内径尺寸随着从车辆前后方向两端侧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中央侧而逐渐变大。
在转动壁42C内嵌入保持有镜面调整机构28中的杆驱动器36的前端部,允许转动壁42C相对于杆驱动器36的前端部的转动,并且对杆驱动器36绕轴的旋转进行限制。因此,如上述那样,在镜面调整机构28中,轮驱动器34(包括啮合爪34B)旋转,从而啮合爪34B前端向杆驱动器36的螺纹部36A的啮合位置移位,从而杆驱动器36向车辆前后方向(轴向)移动(滑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以上的结构的车门反射镜装置10中,通过镜面调整机构28的电动工作,马达30被驱动而使蜗杆32与马达30的输出轴30B一体地旋转,由此轮驱动器34旋转而使杆驱动器36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因此,通过杆驱动器36而使反射镜体38(反射镜40以及反射镜托架42)沿上下方向以及车宽方向的至少一方倾动,从而反射镜40的镜面40A角度(反射镜40所辅助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方向)在上下方向以及车宽方向的至少一方被调整。
这里,保护盖主体16的限制板16E插入于加强件24(底壁部24A)的限制孔24C,限制板16E的卡合爪46(凸部46A)卡合于限制孔24C,从而限制加强件24相对于保护盖主体16向车辆前侧的移动,而在保护盖主体16保持有加强件24。因此,在通过第三螺钉18C以及第四螺钉18D等的紧固将加强件24组装于保护盖主体16之前,将限制板16E插入于限制孔24C,而使卡合爪46卡合于限制孔24C,由此能够将加强件24保持(临时定位)于保护盖主体16,进而能够提高加强件24向保护盖主体16的组装性。
进一步,卡合爪46卡合于限制孔24C,从而卡合爪46对加强件24(底壁部24A)向卡合爪46的延伸方向(车辆后侧)施力,来有效地增大基于卡合爪46的加强件24向保护盖主体16的保持力。因此,在对保护盖主体16组装加强件24之前,将卡合爪46卡合于限制孔24C,使卡合爪46对加强件24向卡合爪46的延伸方向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大加强件24向保护盖主体16的保持力,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加强件24向保护盖主体16的组装性。
另外,在限制孔24C沿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嵌合有限制板16E的引导板44(包括一对突出部44A),来限制加强件24向底壁部24A周向以及径向的移动。因此,在将加强件24组装于保护盖主体16之前,在限制孔24C沿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嵌合有引导板44(包括一对突出部44A),从而能够限制加强件24向底壁部24A周向以及径向的移动,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加强件24向保护盖主体16的组装性。
进一步,卡合爪46卡合于限制孔24C,卡合爪46对加强件24向底壁部24A的径向外侧施力,而使引导板44的一对突出部44A压接于限制孔24C的底壁部24A径向内侧的面。因此,在将加强件24组装于保护盖主体16之前,卡合爪46卡合于限制孔24C,将引导板44的一对突出部44A压接于限制孔24C的底壁部24A径向内侧的面,从而能够有效地限制加强件24向底壁部24A周向以及径向的移动,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加强件24向保护盖主体16的组装性。
另外,在将限制板16E插入于限制孔24C时,在引导板44向限制孔24C的插入开始之后,将加强件24的端子48A插入于马达30(主体部30A的基端部)。因此,将引导板44(包括一对突出部44A)插入于限制孔24C,从而能够引导端子48A向马达30的插入,进而能够提高端子48A向马达30的插入性。
进一步,车宽方向内侧且下侧的限制板16E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一对马达30的主体部30A的基端部附近,且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的限制板16E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主体部30A的前端部附近,并且车宽方向外侧且下侧的限制板16E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30A的前端部附近(参照图5)。因此,将该各限制板16E的引导板44(包括一对突出部44A)插入于该各限制孔24C,从而能够抑制端子48A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倾斜,进而能够适当地引导端子48A向马达30的插入,能够有效地提高端子48A向马达30的插入性。
另外,在引导板44一体地设置有卡合爪46。因此,将引导板44(包括一对突出部44A)插入于限制孔24C,从而能够适当地引导卡合爪46向限制孔24C的卡合,进而能够容易地将卡合爪46卡合于限制孔24C。
进一步,引导板44(包括一对突出部44A)插入于限制孔24C,从而限制孔24C沿长度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卡合爪46的周围)被引导板44(包括一对突出部44A)引导。因此,能够更加适当地引导端子48A向马达30的插入以及卡合爪46向限制孔24C的卡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端子48A向马达30的插入性,并且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卡合爪46卡合于限制孔24C。
另外,如上述那样,卡合爪46(凸部46A)卡合于限制孔24C,从而加强件24(底壁部24A)相对于保护盖主体16向车辆前侧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即使从镜面调整机构28对加强件24作用载荷(例如,主体部30A基于驱动马达30的反作用力(输出轴30B以及蜗杆32使轮驱动器34旋转的反作用力)的绕输出轴30B的旋转载荷、以及在杆驱动器36移动时从反射镜40经由杆驱动器36以及轮驱动器34作用的载荷),卡合爪46也能够限制加强件24基于该载荷向车辆前侧的移动,从而加强件24能够良好地支承镜面调整机构28。
进一步,如上述那样,卡合爪46对加强件24向延伸方向(车辆后侧)施力。因此,卡合爪46能够有效地限制加强件24的因从镜面调整机构28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向车辆前侧的移动,从而加强件24能够更加良好地支承镜面调整机构28。由此,能够无需通过螺纹部将加强件24的底壁部24A紧固于保护盖主体16。
另外,车宽方向内侧且下侧的卡合爪46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一对马达30的主体部30A的基端部附近,且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的卡合爪46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主体部30A的前端部附近,并且车宽方向外侧且下侧的卡合爪46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主体部30A的前端部附近,在由该各卡合爪46包围的区域A配置有一对主体部30A(参照图5)。因此,在驱动马达30时,该各卡合爪46能够有效地限制加强件24的因绕主体部30A的输出轴30B的旋转载荷而导致的向车辆前侧的移动,从而加强件24能够有效地支承一对主体部30A。
进一步,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卡合爪46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一对轮驱动器34的附近,且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的卡合爪46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上侧的轮驱动器34的附近,并且车宽方向外侧且下侧的卡合爪46以及限制孔24C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轮驱动器34的附近,在由该各卡合爪46包围的区域B配置有一对轮驱动器34(包括一对轮驱动器34的中心轴线X)(参照图5)。因此,在杆驱动器36移动时,该各卡合爪46能够有效地限制加强件24的因从反射镜40经由杆驱动器36以及轮驱动器34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向车辆前侧的移动,从而加强件24能够有效地支承一对轮驱动器34。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杆驱动器36反复移动而引起的保护盖主体16(覆盖壁16C)以及加强件24(底壁部24A)的老化(例如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护盖主体16设置有限制板16E。但是,例如也可以将覆盖壁16C、连结壁16D以及限制板16E相对于保护盖主体16设为分体,将限制板16E相对于保护盖主体16设为分体。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护盖主体16侧设置有限制板16E,并且在加强件24侧设置有限制孔24C。但是,也可以在加强件24侧设置有限制板16E,并且在保护盖主体16侧设置有限制孔24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反射镜体38作为视觉辨认单元。但是,也可以将通过拍摄辅助乘坐者的视觉辨认的照相机作为视觉辨认单元。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门反射镜装置10(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设置于车门的外侧。但是,也可以将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设置于车辆的其他位置。
2016年9月2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83429号的公开内容整体作为参照被引入本说明书。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门反射镜装置(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24…加强件(覆盖部件);28…镜面调整机构(工作机构);38…反射镜体(视觉辨认单元);44…引导板(引导部);46…卡合爪;48A…端子。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具备:
视觉辨认单元,其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
工作机构,其通过工作而使所述视觉辨认单元倾动;
覆盖部件,其覆盖所述工作机构;以及
卡合爪,其通过卡合而保持所述覆盖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具备:
端子,其设置于所述覆盖部件,并与所述工作机构连接而供给电力;和
引导部,其设置有所述卡合爪,并引导所述端子向所述工作机构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在所述卡合爪的周围,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端子向所述工作机构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爪通过作用力使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覆盖部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在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引导部的连接开始之后,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端子向所述工作机构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爪限制所述覆盖部件的因从所述工作机构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具备设置于所述工作机构并产生使所述视觉辨认单元倾动的驱动力的驱动单元,所述卡合爪限制所述覆盖部件的因从所述驱动单元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具备设置于所述工作机构并传递使所述视觉辨认单元倾动的驱动力的传递部件,所述卡合爪限制所述覆盖部件的因从所述传递部件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在从所述视觉辨认单元经由所述工作机构而作用有载荷的所述覆盖部件的区域的周围,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合爪。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爪向延伸方向对所述覆盖部件施力。
11.(追加)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具备收纳体,该收纳体收纳所述视觉辨认单元,并固定有所述覆盖部件,通过所述覆盖部件而被加强。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具备:
视觉辨认单元,其辅助车辆的乘坐者的视觉辨认;
工作机构,其通过工作而使所述视觉辨认单元倾动;
覆盖部件,其覆盖所述工作机构;以及
卡合爪,其通过卡合而保持所述覆盖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具备:
端子,其设置于所述覆盖部件,并与所述工作机构连接而供给电力;和
引导部,其设置有所述卡合爪,并引导所述端子向所述工作机构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在所述卡合爪的周围,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端子向所述工作机构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爪通过作用力使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覆盖部件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在所述覆盖部件与所述引导部的连接开始之后,所述引导部引导所述端子向所述工作机构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爪限制所述覆盖部件的因从所述工作机构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具备设置于所述工作机构并产生使所述视觉辨认单元倾动的驱动力的驱动单元,所述卡合爪限制所述覆盖部件的因从所述驱动单元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具备设置于所述工作机构并传递使所述视觉辨认单元倾动的驱动力的传递部件,所述卡合爪限制所述覆盖部件的因从所述传递部件作用的载荷而导致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在从所述视觉辨认单元经由所述工作机构而作用有载荷的所述覆盖部件的区域的周围,设置有多个所述卡合爪。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爪向延伸方向对所述覆盖部件施力。
CN201780057908.8A 2016-09-20 2017-08-30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Pending CN1097898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3429A JP2018047759A (ja) 2016-09-20 2016-09-20 車両用視認装置
JP2016-183429 2016-09-20
PCT/JP2017/031254 WO2018056015A1 (ja) 2016-09-20 2017-08-30 車両用視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9834A true CN109789834A (zh) 2019-05-21

Family

ID=61690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7908.8A Pending CN109789834A (zh) 2016-09-20 2017-08-30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25155A1 (zh)
JP (1) JP2018047759A (zh)
CN (1) CN109789834A (zh)
WO (1) WO2018056015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123487T1 (es) * 1996-10-29 1999-01-16 Buehler Gmbh Nachf Geb Dispositivo de acoplamiento para unir articuladamente el soporte de un espejo retrovisor de un vehiculo con la carcasa del accionamiento del espejo.
JPH11198726A (ja) * 1998-01-12 1999-07-27 Sakae Riken Kogyo Kk ミラー角度調整装置
JP2002529297A (ja) * 1998-11-09 2002-09-10 アイケイユー ホールディング モントフォールト ベスローテン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自動車用電気制御式ミラー
JP2007317402A (ja) * 2006-05-23 2007-12-06 Tokai Rika Co Ltd コネクタ及び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JP2008032040A (ja) * 2006-07-26 2008-02-14 Togo Seisakusho Corp クリップ及びクリップを用いた取付構造
JP2011005915A (ja) * 2009-06-24 2011-01-13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WO2011058907A1 (ja) * 2009-11-10 2011-05-19 株式会社ミツバ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CN103010102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车门后视镜
US20150129738A1 (en) * 2011-05-14 2015-05-14 Joseph Bögelein Adjustment device for a pivotable carrier plate, particularly for receiving a motor vehicle mirr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89749U (zh) * 1987-05-28 1988-12-06
JPH0195452U (zh) * 1987-12-18 1989-06-23
JP3714842B2 (ja) * 2000-03-21 2005-11-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JP4383994B2 (ja) * 2004-09-29 2009-12-16 サカエ理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ミラー装置
JP2012245851A (ja) * 2011-05-26 2012-12-13 Ichikoh Ind Ltd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123487T1 (es) * 1996-10-29 1999-01-16 Buehler Gmbh Nachf Geb Dispositivo de acoplamiento para unir articuladamente el soporte de un espejo retrovisor de un vehiculo con la carcasa del accionamiento del espejo.
JPH11198726A (ja) * 1998-01-12 1999-07-27 Sakae Riken Kogyo Kk ミラー角度調整装置
JP2002529297A (ja) * 1998-11-09 2002-09-10 アイケイユー ホールディング モントフォールト ベスローテン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自動車用電気制御式ミラー
JP2007317402A (ja) * 2006-05-23 2007-12-06 Tokai Rika Co Ltd コネクタ及び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JP2008032040A (ja) * 2006-07-26 2008-02-14 Togo Seisakusho Corp クリップ及びクリップを用いた取付構造
JP2011005915A (ja) * 2009-06-24 2011-01-13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ミラー装置
WO2011058907A1 (ja) * 2009-11-10 2011-05-19 株式会社ミツバ 鏡面角度調整装置
US20150129738A1 (en) * 2011-05-14 2015-05-14 Joseph Bögelein Adjustment device for a pivotable carrier plate, particularly for receiving a motor vehicle mirror
CN103010102A (zh) * 2011-09-20 2013-04-03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车门后视镜
JP2013067195A (ja) * 2011-09-20 2013-04-18 Murakami Corp ドアミラ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25155A1 (en) 2019-07-25
JP2018047759A (ja) 2018-03-29
WO2018056015A1 (ja) 2018-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030111A (zh) 人力驅動車用驅動單元、人力驅動車用驅動系統、及人力驅動車用電池單元
CN109760778A (zh) 机电变速器
CN106953461B (zh) 电动机驱动器
KR101985876B1 (ko) 브러시카드 일체형 하우징을 갖는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 액츄에이터
TW202030114A (zh) 人力驅動車用驅動單元及人力驅動車用電池保持裝置
CN104930090B (zh) 执行器系统
JP4882649B2 (ja) モーターモジュール組立体
CN101314341A (zh) 车辆用外后视镜装置
CN102862518A (zh) 车辆用外侧镜装置
US20170335910A1 (en) Motor vehicle actuator, in particular brake actuator
CN102290913A (zh) 马达致动器
CN109789834A (zh)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CN109803856A (zh)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CN110214096A (zh) 车辆用视觉确认装置
US10071710B2 (en) Wiper apparatus
CN109661326A (zh) 车辆用视觉辨认装置
JP2016082738A (ja) 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
US20210388645A1 (en) Actuator device
WO2018088136A1 (ja) 車両用ワイヤ式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KR101316937B1 (ko)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장치용 액추에이터
JP2022152814A (ja) 車両用リッド装置
KR101596080B1 (ko) 자동차의 전동식 조향장치
JP2009202633A (ja) ミラー調整装置
CN107848463A (zh) 车辆用目视确认装置
JP2001346352A (ja) ギヤード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