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88734B - 农业用大棚 - Google Patents

农业用大棚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88734B
CN109788734B CN201780061447.1A CN201780061447A CN109788734B CN 109788734 B CN109788734 B CN 109788734B CN 201780061447 A CN201780061447 A CN 201780061447A CN 109788734 B CN109788734 B CN 1097887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tain
air
housing
agricultural greenhouse
f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614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88734A (zh
Inventor
田尾本昭
石渡正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88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8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887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887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22Shades or blinds for greenhouse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9/00Cultivation in receptacles, forcing-frames or greenhouses; Edging for beds, lawn or the like
    • A01G9/24Devices or systems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regulating temperature, illuminating, or watering, in greenhouses, forcing-frames, or the li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帘的开状态、闭状态双方中有效地进行换气的农业用大棚。在有关本发明的农业用大棚(1)中,外壳(10)包括相互对置的第1山墙面(103)及第2山墙面(104)、以及顶棚(100)。多个吸气用风扇(31)设置于第1山墙面(103),向外壳(10)内送入外界气体。多个排气用风扇(32)设置于第2山墙面(104),将外壳(10)内的空气向外壳(10)外排出。帘(20)构成为,能够在闭状态与开状态之间变形。闭状态的帘(20)将外壳(10)内划分为上部空间(13a)和比上部空间(13a)靠下方的下部空间(13b),并且使得上部空间(13a)与下部空间(13b)之间能够通气,进而至少将从顶棚(100)入射的光减光。

Description

农业用大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用大棚。
背景技术
以往,有如下农业用大棚:为了调节植物体的栽培环境,具备换气用风扇、以及用来遮挡太阳光向内部空间的照射的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以往的农业用大棚中,如果内部空间的温度成为规定温度以上,则使换气扇动作而进行换气,使内部空间的温度下降。此外,以往的农业用大棚具备将内部空间的上方覆盖的帘,通过使帘成为闭状态来遮挡太阳光的照射。即,通过帘的开闭动作,调节内部空间中的日长(白天的长度)。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农业用大棚中,由于根据帘的开闭状态而风扇的气流较大地变化,所以难以在帘的开状态、闭状态双方中有效地进行换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38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帘的开状态、闭状态双方中有效地进行换气的农业用大棚。
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农业用大棚具备外壳、多个吸气用风扇、多个排气用风扇和帘。上述外壳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山墙面及第2山墙面,顶棚被透光性的部件覆盖。上述多个吸气用风扇设置于上述第1山墙面,向上述外壳内送入外界气体。上述多个排气用风扇设置于上述第2山墙面,将上述外壳内的空气向上述外壳外排出。上述帘在上述外壳内以与上述顶棚对置的方式配置。上述帘构成为,能够在将穿过上述顶棚而入射到上述外壳内的光减光的闭状态、以及不将穿过上述顶棚而入射到上述外壳内的光减光的开状态之间变形。并且,在上述多个吸气用风扇之中,1个以上的第1吸气用风扇配置在比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靠上方的位置,1个以上的第2吸气用风扇配置在比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靠下方的位置。在上述多个排气用风扇之中,1个以上的第1排气用风扇配置在比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靠上方的位置,1个以上的第2排气用风扇配置在比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靠下方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实施方式1的农业用大棚的结构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帘的闭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吸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图2B是表示帘的闭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排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另一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帘的闭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吸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图3B是表示帘的开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排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另一剖视图。
图4A是帘的闭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图4B是帘的开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1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吸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变形例2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2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吸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3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3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吸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
图10A、图10B表示有关实施方式2的农业用大棚的结构。图10A是表示帘的闭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吸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图10B是表示同上的帘的闭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排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另一剖视图。
图11A是表示变形例1的帘的闭状态时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吸气侧的铅直方向的剖视图。图11B是表示变形例1的帘的闭状态时的排气侧的上述农业用大棚的铅直方向的另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实施方式一般涉及农业用大棚。更详细地讲,涉及具备将入射的光遮挡的帘的农业用大棚。
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农业用大棚设想了栽培植物体的农业用大棚。对于植物体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从果蔬类、豆类、水果、花卉、叶菜类等中选择。叶菜类以菠菜、油菜、莴苣、卷心菜、白菜等为代表。此外,果蔬类以番茄、黄瓜、茄子等为代表。
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在设置在农业用大棚中的田地中栽培植物体。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以土培为例进行说明,但使用防根透水片等的隔离床栽培也能够应用各实施方式的技术。
(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农业用大棚1具备由作为构造材的框架11和支承于框架11的覆盖体12构成的外壳10。
框架11由直径为10[mm]以上且50[mm]以下的金属的管或棒(线材)形成。形成框架11的金属中使用铝或对表面实施了镀锌等的防锈处理的铁。此外,框架11形成为倒U字状,一体地具备并列配置的2根支柱部111、和将2根支柱部111各自的一端间连结的连结部112。关于连结部112,示出了形成为平滑的弧状的例子,但也可以形成为将2条直线各自的一端接合的倒V状。
覆盖体12由透光性的部件形成。覆盖体12使用具有透光性(优选的是透明)的合成树脂膜。在覆盖体12中使用的合成树脂膜的厚度尺寸通常是0.1[mm]以上且3[mm]以下,但也可以从该范围偏离。此外,在覆盖体12中使用的合成树脂膜可从聚氯乙烯、聚烯烃、氟树脂等中选择。另外,覆盖体12也可以是具有透光性的玻璃。
多个框架11在与且包围的面交叉的方向上排列。覆盖体12在多个框架11排列的状态下架设于多个框架11。并且,对农业用大棚1的外壳10而言,覆盖体12将通过多个框架11排列而形成的虚拟的立体物在整周上覆盖。
农业用大棚1一体地具备截面半圆状的顶棚100、支承顶棚100并相互对置的2个侧面101、102、以及与2个侧面101、102正交并相互对置的2个山墙面103、104。因而,农业用大棚1在与连结2个山墙面103、104的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形成为倒U字状。连结2个山墙面103、104的方向的尺寸被设计为与连结2个侧面101、102的方向相比充分大的尺寸。以下,将连结2个山墙面103、104的方向称作第1方向X1(进深方向),将连结2个侧面101、102的方向称作第2方向X2(宽度方向)。此外,将侧面101称作第1侧面101,将侧面102称作第2侧面102,将山墙面103称作第1山墙面103,将山墙面104称作第2山墙面104。
农业用大棚1的外壳10将田地40包围。在田地40上,形成有比其他部位隆起的多个垄41。垄41的长度方向沿着第1方向X1,在第2方向X2上形成有多个垄41。在多个垄41各自上种植着植物体50(参照图2A、图2B)。
并且,如图1所示,农业用大棚1在外壳10的内部具备减光用的帘(顶棚帘)20。帘20在第2方向X2上在将田地40的上部覆盖的闭状态(展开状态)与将田地40的上部常开的开状态(收起状态)之间变形。即,帘20的闭状态是指在外壳10内将片状的帘20以与顶棚100对置的方式拉出的状态。并且,闭状态的帘20将穿过顶棚100而入射到外壳10内的光减光。此外,帘20的开状态是指帘20被收起的状态,在外壳10内,顶棚100的内表面从下方观察是露出的。并且,开状态的帘20不将穿过顶棚100而入射到外壳10内的光减光。
如图2A、图2B所示,帘20由第1帘21和第2帘22构成。第1帘21及第2帘22分别构成为可相互独立地在闭状态与开状态之间变形。第1帘21及第2帘22是合成树脂的膜或网,具有使太阳光衰减的功能。第1帘21及第2帘22的透光率例如设定为65%以上且75%以下。另外,透光率也可以设定为更小。形成第1帘21及第2帘22的材料例如选择聚烯烃。
第1帘21的固定端(一端)被固定在第1侧面101的上端(或上端附近)。开状态的第1帘21在第1侧面101的上端(或上端附近)以卷取为卷儿状的状态被收起。并且,通过将没有被固定的前端(另一端)朝向顶棚100的顶点的下方牵拉,第1帘21将顶棚100的下表面侧逐渐覆盖。如果将第1帘21的前端进一步牵拉,则第1帘21的前端达到顶棚100的顶点的下方,成为将顶棚100的一半(第1侧面101侧)从下方覆盖的闭状态。此外,通过将第1帘21卷取并收起,第1帘21从闭状态成为开状态。
第2帘22的固定端(一端)被固定在第2侧面102的上端(或上端附近),开状态的第2帘22在第2侧面102的上端(或上端附近)以卷取为卷儿状的状态被收起。并且,通过将没有被固定的前端(另一端)朝向顶棚100的顶点的下方牵拉,第2帘22将顶棚100的下表面侧逐渐覆盖。如果将第2帘22的前端进一步牵拉,则第2帘22的前端达到顶棚100的顶点的下方,成为将顶棚100的一半(第2侧面102侧)从下方覆盖的闭状态。此外,通过将第2帘22卷取而收起,第2帘22从闭状态成为开状态。
即,第1帘21及第2帘22通过被卷取为卷儿状而成为开状态,通过从被卷取为卷儿状的状态被朝向外壳10的中央向斜上方拉出而成为闭状态。此外,第1帘21及第2帘22也可以通过叠成波纹状而成为开状态,通过从叠成波纹状的状态被拉出而成为闭状态。
并且,在第1帘21成为闭状态的情况下,第1帘21的下表面形成从第1侧面101的上端朝向顶棚100的顶点向斜上方延伸的第1倾斜面210。此外,在第2帘22成为闭状态的情况下,第2帘22的下表面形成从第2侧面102的上端朝向顶棚100的顶点向斜上方延伸的第2倾斜面220。并且,第1帘21及第2帘22的各前端相互接近,帘20被形成为沿着第1方向X1而顶点以直线状延伸的山形形状。
另外,在外壳10,设有将从第1侧面101的上端朝向顶棚100的顶点向斜上方延伸的闭状态的第1帘21支承的支承部件,第1帘21沿着该支承部件在闭状态与开状态之间变形。此外,在外壳10,设有将从第2侧面102的上端朝向顶棚100的顶点向斜上方延伸的闭状态的第2帘22支承的支承部件,第2帘22沿着该支承部件在闭状态与开状态之间变形。
作为将第1帘21及第2帘22分别支承的支承部件中例如使用铝、不锈钢、铁等的金属框架、或者树脂框架。但是,支承部件也可以不是如金属框架或树脂框架那样刚性高的部件。支承部件只要是能够将第1帘21及第2帘22支承以使其不向下方过度下降的结构就可以。例如,支承部件也可以使用如绳索、金属线、树脂线等那样柔软的材质。
使第1帘21及第2帘22在开状态与闭状态之间变形的方法中,例如有将马达等动力源的驱动力经由驱动机构向第1帘21及第2帘22传递的方法。此外,通过由人将连接在第1帘21及第2帘22上的绳牵拉,也能够使第1帘21及第2帘22在开状态与闭状态之间变形。另外,将帘开闭的具体的方法是周知的,省略详细的说明。
进而,如图1所示,农业用大棚1在外壳10具备窗25。窗25能够在使外壳1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通气的开位置、和将外壳10的内部与外部隔断而不通气的闭位置之间移动。窗25设置在第1侧面101、第2侧面102各自上。关于窗25,通过调节开度,来调节在外壳1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通气时的空气的通气阻力。第1侧面101、第2侧面102各自的窗25由驱动装置独立地驱动。驱动装置具备如马达那样的动力源,具备与窗25分别对应的驱动机构。
接着,在农业用大棚1的第1山墙面103的上侧,配置有3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及3个第2吸气用风扇31b。3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在第2方向X2上的第1山墙面103的中央附近沿第2方向X2排列而配置。3个第2吸气用风扇31b在3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下侧沿第2方向X2排列而配置。在3个第2吸气用风扇31b的下方,设有用于人进出的入口。另外,在不区分第1吸气用风扇31a及第2吸气用风扇31b的情况下,称作吸气用风扇31。
此外,在农业用大棚1的第2山墙面104的上侧,配置有3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及3个第2排气用风扇32b。3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在第2方向X2上的第2山墙面104的中央附近沿第2方向X2排列而配置。3个第2排气用风扇32b在3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下侧沿第2方向X2排列而配置。另外,在不区分第1排气用风扇32a及第2排气用风扇32b的情况下,称作排气用风扇32。
吸气用风扇31及排气用风扇32通过机械换气进行农业用大棚1的换气,贡献于农业用大棚1的内部环境(内部温度、内部湿度等)的调节。
在农业用大棚1中,通过控制帘20、窗25、吸气用风扇31及排气用风扇32等设备的动作,控制农业用大棚1的内部环境。结果,在农业用大棚1内能够调整出培育植物体50的环境。
以下,使用图2A、图2B、图3A、图3B、图4A、图4B对帘20、窗25、吸气用风扇31及排气用风扇32进行详细说明。
闭状态的帘20由第1帘21及第2帘22形成为顶点沿着第1方向X1延伸的人字形顶棚那样的形状。即,外壳10的内部空间13被闭状态的帘20划分为上部空间13a及下部空间13b(参照图2A、图2B)。上部空间13a是比帘20靠上方的空间,下部空间13b是比帘20靠下方的空间。植物体50存在于下部空间13b中。
并且,如图2A所示,第1吸气用风扇31a以与上部空间13a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第1山墙面103。第2吸气用风扇31b以与下部空间13b的上端附近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第1山墙面103。即,第1吸气用风扇31a配置在比帘20靠上方的位置,向上部空间13a送入外界气体。此外,第2吸气用风扇31b配置在比帘20靠下方的位置,向下部空间13b送入外界气体。
此外,如图2B所示,第1排气用风扇32a以与上部空间13a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第2山墙面104。第2排气用风扇32b以与下部空间13b的上端附近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第2山墙面104。即,第1排气用风扇32a配置在比帘20靠上方的位置,将上部空间13a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此外,第2排气用风扇32b配置在比帘20靠下方的位置,将下部空间13b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并且,在夏季的白天,通常,第1吸气用风扇31a、第2吸气用风扇31b、第1排气用风扇32a、第2排气用风扇32b动作(旋转),第1侧面101、第2侧面102各自的窗25成为开状态。
并且,在夏季的白天,有太阳光入射到外壳10内、内部空间13内的温度上升到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帘20成为闭状态,使直接照射到存在植物体50的下部空间13b的太阳光的量减少。并且,在下部空间13b中,高温的空气向上方移动。所以,通过第2排气用风扇32b将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参照图4A)。此外,通过第2吸气用风扇31b将比下部空间13b低的温度的外界气体向下部空间13b送入(参照图4A)。
进而,通过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向上方移动,下部空间13b的下侧的气压变得比下部空间13b的上侧的气压低。此外,也有下部空间13b的下侧的气压变得比外部的气压低的情况(负压状态)。结果,外界气体经过开状态的窗25被高效地取入到下部空间13b内,进一步促进换气。
此外,通过使帘20成为开状态,外壳10内的上部空间13a与下部空间13b连通,成为1个内部空间13(参照图3A、图3B)。如果帘20成为开状态,则能够使直接照射在植物体50上的太阳光的量增大。并且,高温的空气向内部空间13的上方移动。所以,通过第1排气用风扇32a及第2排气用风扇32b,将内部空间13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通过第1吸气用风扇31a及第2吸气用风扇31b,向内部空间13内送入外部气体(参照图4B)。
进而,通过内部空间13内的高温的空气向上方移动,内部空间13的下侧的气压变得比内部空间13的上侧的气压低。此外,也有内部空间13的下侧的气压变得比外部的气压低的情况(负压状态)。结果,外界气体经过开状态的窗25被高效地取入到内部空间13内,进一步促进换气。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农业用大棚1只要具备至少1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至少1个第2吸气用风扇31b、至少1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及至少1个第2排气用风扇32b就可以。
此外,多个吸气用风扇31向外壳10内送入的风量的合计优选的是比多个排气用风扇32向外壳10外排出的风量的合计少。特别是,3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向外壳10内送入的风量的合计优选的是比3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向外壳10外排出的风量的合计少。此外,3个第2吸气用风扇31b向外壳10内送入的风量的合计优选的是比3个第2排气用风扇32b向外壳10外排出的风量的合计少。
具体而言,在吸气用风扇31和排气用风扇32是相互相同数量、相互不同规格的风扇的情况下,只要吸气用风扇31使用风量比排气用风扇32少的风扇就可以。
此外,在吸气用风扇31和排气用风扇32是相同规格的风扇的情况下,只要使吸气用风扇31的数量比排气用风扇32的数量少就可以。
此外,在第1吸气用风扇31a和第1排气用风扇32a是相互相同数量、相互不同规格的风扇的情况下,只要第1吸气用风扇31a使用风量比第1排气用风扇32a少的风扇就可以。
此外,在第1吸气用风扇31a和第1排气用风扇32a是相同规格的风扇的情况下,只要使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数量比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数量少就可以。
此外,在第2吸气用风扇31b和第2排气用风扇32b是相互相同数量、相互不同规格的风扇的情况下,只要第2吸气用风扇31b使用风量比第2排气用风扇32b少的风扇就可以。
此外,在第2吸气用风扇31b和第2排气用风扇32b是相同规格的风扇的情况下,只要使第2吸气用风扇31b的数量比第2排气用风扇32b的数量少就可以。
在此情况下,如果帘20是闭状态,则能够容易地使下部空间13b成为负压状态。因而,下部空间13b的气压变得比外部低,所以外界气体经过开状态的窗25被更高效地取入到下部空间13b内,进一步促进换气。
此外,如果帘20是开状态,则能够容易地使内部空间13成为负压状态。因而,内部空间13的气压变得比外部低,所以外界气体经过开状态的窗25被更高效地取入到内部空间13内,进一步促进换气。
此外,通过经过开状态的窗25而被取入的外界气体,在外壳10内产生气流。并且,通过在该外壳10内产生的气流,能够降低植物体50的周围的湿度,促进植物体50的蒸散。
另外,关于帘20、窗25、吸气用风扇31及排气用风扇32的各动作的切换,设想了通过人的手工作业进行,但也可以自动化。在自动化的情况下,农业用大棚1还具备控制装置90(参照图1)及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分别检测上部空间13a、下部空间13b、外界气体各自的温度及湿度、外壳10内的日照量等,将检测结果向控制装置90输出。此外,控制装置90具备对季节、时刻等进行计时的计时器装置。控制装置90根据多个传感器各自的检测结果、季节、时刻,对帘20、窗25、吸气用风扇31及排气用风扇32的各动作进行控制,以成为适合于植物体50的环境。
在以往的农业用大棚中,由于根据帘的开闭状态而风扇的气流较大地变化,所以难以在帘的开状态、闭状态双方中有效地进行基于风扇的换气。
此外,在以往的农业用大棚中,有构成为在顶棚上设置开闭式的换气用的天窗,将顶棚附近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释放的情况。但是,通过在顶棚上设置开闭式的天窗,农业用大棚的构造变得复杂,还有可能成为漏雨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农业用大棚1中,如上述那样,通过在闭状态的帘20的上下分别设置风扇,解决了以往的课题。具体而言,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存在植物体50的下部空间13b的第2吸气用风扇31b及第2排气用风扇32b进行下部空间13b的换气,能够降低下部空间13b的温度。此外,在帘20是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存在植物体50的内部空间13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第2吸气用风扇31b、第1排气用风扇32a、第2排气用风扇32b进行内部空间13的换气,能够降低内部空间13的温度。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农业用大棚1中,能够在帘20的闭状态及开状态双方中,匹配于存在植物体50的空间而有效地进行换气。结果,在农业用大棚1中,不论帘20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有效地换气,降低内部的温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在顶棚100设置开闭式的天窗,所以能够实现构造的简略化,进而不易发生漏雨。
此外,农业用大棚1通过在第1侧面101及第2侧面102各自上设置窗25,外界气体经过窗25被高效地取入到内部,进一步促进换气。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
使用图5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农业用大棚1中,帘20由第1帘21A及第2帘22A构成。并且,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在第1帘21A的前端与第2帘22A的前端之间形成有间隙23。即构成为,使第1帘21A及第2帘22A各自的最大拉出量比第1帘21及第2帘22各自的最大拉出量小,间隙23沿着第1方向X1形成为矩形状。因而,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上部空间13a与下部空间13b通过间隙23连通。即,闭状态的帘20具备间隙23作为使上部空间13a与下部空间13b连通的开口。
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上升。此时,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沿着第1倾斜面210及第2倾斜面220朝向间隙23上升,经过间隙23移动到上部空间13a内。即,由于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移动到上部空间13a内,所以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下部空间13b内的温度上升。
此外,通过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移动到上部空间13a内,下部空间13b的气压变得比上部空间13a的气压低。所以,通过使第1侧面101、第2侧面102各自的窗25成为开状态,外界气体经过窗25被更高效地取入到下部空间13b内,进一步促进换气。
进而,通过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移动到上部空间13a内、从窗25取入外界气体,在下部空间13b内产生气流。因而,能够抑制在植物体50的周围产生高湿度的环境。结果,使得不易发生植物体50的生病,能够进一步促进植物体50的蒸散。
并且,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中,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通过第1排气用风扇32a将上部空间13a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此外,通过第1吸气用风扇31a将比上部空间13a低的温度的外界气体向上部空间13a送入。
因而,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农业用大棚1中,在帘20的闭状态时,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存在植物体50的下部空间13b的换气。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
使用图6、图7,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农业用大棚1还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下部空间13b内具备送风风扇60。在图6、图7中,具有3个送风风扇60。3个送风风扇60在山墙面103与垄41之间沿第2方向X2排列而配置,产生从山墙面103朝向山墙面104的气流。
并且,在帘20的闭状态时,送风风扇60在下部空间13b内产生从山墙面103朝向山墙面104的气流。因而,下部空间13b内的空气被搅拌,所以能够减小下部空间13b内的温度的偏差。
此外,在帘20的开状态时,送风风扇60在内部空间13内产生从山墙面103朝向山墙面104的气流。因而,内部空间13内的空气被搅拌,所以能够减小内部空间13内的温度的偏差。
此外,通过由送风风扇60产生的气流,能够抑制在植物体50的周围产生高湿度的环境。结果,使得不易发生植物体50的生病,能够进一步促进植物体50的蒸散。
此外,将送风风扇60的规格决定为,由送风风扇60产生的气流是比较低速的,达到植物体50上的气流的流速例如为1(m/s)以下。
此外,在图6、图7中,3个送风风扇60分别设置为送风方向相同,产生从山墙面103侧朝向山墙面104侧的气流。但是,农业用大棚1也可以在下部空间13b内设置产生从山墙面103侧朝向山墙面104侧的气流的送风风扇、和产生从山墙面104侧朝向山墙面103侧的气流的送风风扇双方。例如,农业用大棚1中,代替上述的3个送风风扇60而具备配置在外壳10的第1方向X1的中央的2个送风风扇。2个送风风扇在第2方向X2上排列而配置。并且,2个送风风扇分别形成沿着第1方向X1的相互相反方向的气流。结果,通过2个送风风扇,形成在外壳10内循环的气流。因而,内部空间13内或下部空间13b内的空气被进一步搅拌,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内部空间13内或下部空间13b内的温度的偏差。
另外,农业用大棚1也可以在外壳10的第1方向X1的中央具备在第2方向X2上排列配置的3个以上的送风风扇。在此情况下,3个以上的送风风扇中,混合存在产生从山墙面103侧朝向山墙面104侧的方向的气流的送风风扇、和产生从山墙面104侧朝向山墙面103侧的方向的气流的送风风扇。结果,通过3个以上的送风风扇形成在外壳10内循环的气流。
此外,从山墙面103侧朝向山墙面104侧的方向的气流和从山墙面104侧朝向山墙面103侧的方向的气流优选的是相互相同的风量。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
使用图8、图9,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农业用大棚1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下部空间13b内还具备雾产生装置70。
雾产生装置70具备从供水箱等经由泵进行输水的供水管71。在供水管71连接着许多喷嘴72,并且构成为如果向供水管71输水,则从喷嘴72将水进行喷雾。即,雾产生装置70喷出使水成为微粒子状的雾。从喷嘴72喷出的雾向植物体50落下。根据喷嘴72的形状,能够使喷雾的水粒子微细化而滞留在空气中。
供水管71被固定在下部空间13b内的固定位置。因而,通过调节向供水管71供水的压力,能够将从喷嘴72喷出的雾向希望的部位喷洒。
雾通过将气化热带走,用于降低植物体50及植物体50的周围温度。即,由于能够利用雾的气化而冷却植物体50及植物体50的周围,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将内部空间13内冷却。此外,雾也有用于药剂的喷雾的情况。
送风风扇60形成的气流起到使从喷嘴72吹出的雾在外壳10内扩散、使雾遍布到植物体50的群落的作用。此外,通过气流与植物体50的接触,促进附着在植物体50上的雾的气化。即,送风风扇60形成的气流通过提高使附着在植物体50上的雾气化的速度,结果能够提高植物体50的群落的温度下降的速度。即,更有效地冷却植物体50。
(实施方式2)
在农业用大棚中,通常从顶棚的散热量较多。所以,为了防止在冬季的低温时从农业用大棚的表面的散热,有利用固定的覆盖部件再覆盖顶棚的下方的情况。在农业用大棚中,如果顶棚的下方被固定的覆盖部件覆盖,则在顶棚与覆盖部件之间形成隔热层,从顶棚的散热量减少,农业用大棚的隔热性能提高。但是,如果顶棚的下方被固定的覆盖部件覆盖,则在夏季的高温时高温的空气容易滞留在农业用大棚内的上方。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即使在顶棚的下方被固定的覆盖部件覆盖的情况下、高温的空气也不易滞留在农业用大棚内的上方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固定的覆盖部件不具备帘20那样的开闭机构,而总是覆盖顶棚的下方。
图10A及图10B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农业用大棚1A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农业用大棚1A在实施方式1的农业用大棚1上还具备固定的覆盖部件80。图10A及图10B对实施方式1的结构(参照图2A、图2B)附加了覆盖部件80。另外,在农业用大棚1A中,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农业用大棚1同样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覆盖部件80由透光性的部件形成。覆盖部件80使用具有透光性的(优选的是透明的)合成树脂膜。此外,覆盖部件80中使用的合成树脂膜可从聚氯乙烯、聚烯烃、氟树脂等中选择。另外,覆盖部件80也可以是具有透光性的玻璃。
覆盖部件80形成为矩形的片状,在外壳10内以与顶棚100的下表面对置的方式设置在闭状态的帘20的上方。覆盖部件80的第2方向X2的一端在外壳10的内表面沿着第1方向X1固定于配置有第1帘21的固定端的第1侧面101的上端(或上端附近)。覆盖部件80的第2方向X2的另一端在外壳10的内表面沿着第1方向X1固定于配置有第2帘22的固定端的第2侧面102的上端(或上端附近)。并且,覆盖部件80从第2方向X2的一端朝向顶棚100的顶点的正下方的规定位置向斜上方延伸,从第2方向X2的另一端朝向顶棚100的顶点的正下方的规定位置向斜上方延伸。即,覆盖部件80形成为顶点沿着第1方向X1以直线状延伸的山形形状。
支承覆盖部件80的支承部件中例如使用铝、不锈钢、铁等的金属框架、或树脂框架。但是,支承部件也可以不是如金属框架或树脂框架那样刚性高的部件。支承部件只要是能够将覆盖部件80支承以使其不向下方过度下降的结构就可以,也可以使用如绳索、金属线、树脂线等那样柔软的材质。
上述覆盖部件80形成为顶点沿着第1方向X1延伸的人字形顶棚那样的形状,配置在顶棚100与闭状态的帘20之间。即,顶棚100处于覆盖部件80的上方,闭状态的帘20处于覆盖部件80的下方。并且,在外壳10的内部空间13中,作为比闭状态的帘20靠上方的空间的上部空间13a被划分为第1上部空间131及第2上部空间132(参照图10A、图10B)。第1上部空间131是比覆盖部件80靠上方的空间,第2上部空间132是比覆盖部件80靠下方的空间。
并且,农业用大棚1A通过在顶棚100的下方具备固定式的覆盖部件80,第1上部空间131成为隔热层,从顶棚100的散热量减少,隔热性能提高。结果,农业用大棚1A在冬季或夏季的夜间等中,即使不用加热器等将内部空间13的空气加温,也能够抑制田地40周边的温度下降。进而,即使在通过加热器等将内部空间13的空气加温的情况下,也能够削减加热器等的工作成本(燃料费、电费等)。
进而,如图10A所示,3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以与上部空间13a相对的方式沿第2方向X2排列而设置于第1山墙面103。在3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之中,中央的1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以与第1上部空间131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第1山墙面103。在3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之中,两侧的2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以与第2上部空间132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第1山墙面103。即,中央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配置在比覆盖部件80靠上方的位置,将外界气体向第1上部空间131送入。此外,两侧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配置在比覆盖部件80靠下方的位置,将外界气体向第2上部空间132送入。
此外,如图10B所示,3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以与上部空间13a相对的方式沿第2方向X2排列而设置于第2山墙面104。在3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之中,中央的1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以与第1上部空间131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第2山墙面104。在3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之中,两侧的2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以与第2上部空间132相对的方式设置于第2山墙面104。即,中央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配置在比覆盖部件80靠上方的位置,将第1上部空间131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此外,两侧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配置在比覆盖部件80靠下方的位置,将第2上部空间132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另外,虽然图10A所示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尺寸与图2A所示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尺寸相互不同,但图中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尺寸不反映实际的尺寸。此外,虽然图10B所示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尺寸与图2B所示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尺寸相互不同,但图中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尺寸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即,图中的风扇的尺寸是为了方便说明而按每个图适当设定的。
并且,在夏季的白天,通常是第1吸气用风扇31a、第2吸气用风扇31b、第1排气用风扇32a、第2排气用风扇32b动作(旋转),第1侧面101、第2侧面102各自的窗25(参照图1)成为开状态。
并且,在夏季的白天,有太阳光入射到外壳10内而内部空间13内的温度上升至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使帘20成为闭状态,使直接照射到存在植物体50的下部空间13b的太阳光的量减少。并且,通过第2排气用风扇32b将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此外,通过第2吸气用风扇31b将比下部空间13b低的温度的外界气体向下部空间13b送入。进而,外界气体经过开状态的窗25(参照图1)被高效地取入到下部空间13b内,进一步促进换气。
此外,中央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将形成在顶棚100与覆盖部件80之间的第1上部空间131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进而,中央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将比第1上部空间131低的温度的外界气体向第1上部空间131送入。因而,高温的空气不易滞留在第1上部空间131内。
此外,两侧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将形成在帘20与覆盖部件80之间的第2上部空间132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进而,两侧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将比第2上部空间132低的温度的外界气体向第2上部空间132送入。因而,高温的空气不易滞留在第2上部空间132内。
另外,在农业用大棚1A中,只要至少1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与第1上部空间131相对、至少1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与第2上部空间132相对就可以。进而,在农业用大棚1A中,只要至少1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与第1上部空间131相对、至少1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与第2上部空间132相对就可以。即,只要至少1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及至少1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与第1上部空间131相对地设置,以进行第1上部空间131的吸气及排气就可以。此外,只要至少1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及至少1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与第2上部空间132相对地设置,以进行第2上部空间132的吸气及排气就可以。
如上述那样,农业用大棚1A通过在顶棚100的下方具备固定式的覆盖部件80,从顶棚100的散热量减少,隔热性能提高。进而,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高温的空气不易滞留在形成于顶棚100与覆盖部件80之间的第1上部空间131、以及形成于帘20与覆盖部件80之间的第2上部空间132中。
此外,通过使帘20成为开状态,外壳10内的第2上部空间132与下部空间13b连通,能够使直接照射在植物体50上的太阳光的量增大。在农业用大棚1A中,帘20是开状态的情况下的内部空间13被分为第1上部空间131、和由第2上部空间132及下部空间13b构成的空间。在此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排气用风扇32a及第2排气用风扇32b将内部空间13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通过第1吸气用风扇31a及第2吸气用风扇31b将外界气体向内部空间13送入。
因而,在农业用大棚1A中,通过固定式的覆盖部件80,隔热性能提高,并且不论帘20是闭状态及开状态的哪一种,高温的空气都不易滞留在内部空间13的上方。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
使用图11A、图11B,对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农业用大棚1A如图11A所示,2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以与第1上部空间131及第2上部空间132双方相对的方式分别设置于第1山墙面103。进而,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农业用大棚1A如图11B所示,2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以与第1上部空间131及第2上部空间132双方相对的方式分别设置于第2山墙面104。
另外,虽然图11A所示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尺寸与图2A所示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尺寸相互不同,但图中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尺寸不反映实际的尺寸。此外,虽然图11B所示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尺寸与图2B所示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尺寸相互不同,但图中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尺寸不反映实际的尺寸。即,图中的风扇的尺寸是为了方便说明而按每个图适当设定的。
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吸气口与覆盖部件80的第1山墙面103侧的端部对置。即,覆盖部件80的第1山墙面103侧的端部横穿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吸气口。因而,第1吸气用风扇31a能够向覆盖部件80的上方及下方双方送入外界气体。
此外,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排气口与覆盖部件80的第2山墙面104侧的端部对置。即,覆盖部件80的第2山墙面104侧的端部横穿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排气口。因而,第1排气用风扇32a能够将覆盖部件80的上方及下方双方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并且,在夏季的白天,通常是第1吸气用风扇31a、第2吸气用风扇31b、第1排气用风扇32a、第2排气用风扇32b动作(旋转),第1侧面101、第2侧面102各自的窗25(参照图1)成为开状态。
并且,在夏季的白天,在使帘20成为闭状态的情况下,第1排气用风扇32a将第1上部空间131内及第2上部空间132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进而,第1吸气用风扇31a将比第1上部空间131内及第2上部空间132低的温度的外界气体向第1上部空间131及第2上部空间132送入。因而,高温的空气不易滞留在第1上部空间131内及第2上部空间132内。
如上述那样,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农业用大棚1A中,第1吸气用风扇31a向第1上部空间131及第2上部空间132双方送入外界气体。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农业用大棚1A中,第1排气用风扇32a将第1上部空间131及第2上部空间132双方的空气向外部排出。
因而,由于1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进行第1上部空间131及第2上部空间132双方的吸气,所以能够减少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数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设置空间。此外,由于1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进行第1上部空间131及第2上部空间132双方的排气,所以能够减少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数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设置空间。
此外,通过使帘20成为开状态,外壳10内的第2上部空间132与下部空间13b连通,能够使直接照射在植物体50上的太阳光的量增大。在此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排气用风扇32a及第2排气用风扇32b将内部空间13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通过第1吸气用风扇31a及第2吸气用风扇31b将外界气体向内部空间13送入。
因而,在农业用大棚1A中,通过固定式的覆盖部件80,隔热性能提高,并且不论帘20是闭状态及开状态中的哪一种,在内部空间13的上方都不易滞留高温的空气。
另外,图11A、图11B所示的农业用大棚1A只要具备至少1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至少1个第2吸气用风扇31b、至少1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及至少1个第2排气用风扇32b就可以。
此外,农业用大棚1A也可以在顶棚100的下方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多个覆盖部件80。在此情况下,在多个覆盖部件80的各个之间也形成隔热层,所以农业用大棚1A的隔热性能进一步提高。进而,农业用大棚1A通过还具备将由多个覆盖部件80夹着的各空间内的高温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用风扇、以及向由多个覆盖部件80夹着的各空间送入外界气体的吸气用风扇,在内部空间13的上方不易滞留高温的空气。
此外,覆盖部件80也可以是沿着第1方向X1水平地延伸的形状,其形状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状。
另外,在对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2、3的各结构附加了覆盖部件80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上述同样的效果。
如以上这样,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或1A具备外壳10、多个吸气用风扇31、多个排气用风扇32和帘20。外壳10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山墙面103及第2山墙面104,顶棚100被覆盖体12(透光性的部件)覆盖。多个吸气用风扇31设置于第1山墙面103,向外壳10内送入外界气体。多个排气用风扇32设置于第2山墙面104,将外壳10内的空气向外壳10外排出。帘20在外壳10内以与顶棚100对置的方式配置。帘20构成为,能够在将穿过顶棚100入射到外壳10内的光减光的闭状态、以及不将穿过顶棚100入射到外壳10内的光减光的开状态之间变形。在多个吸气用风扇31之中,1个以上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配置在比闭状态的帘20靠上方的位置,1个以上的第2吸气用风扇31b配置在比闭状态的帘20靠下方的位置。在多个排气用风扇32之中,1个以上的第1排气用风扇32a配置在比闭状态的帘20靠上方的位置,1个以上的第2排气用风扇32b配置在比闭状态的帘20靠下方的位置。
在上述的农业用大棚1或1A中,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由存在植物体50的下部空间13b的第2吸气用风扇31b及第2排气用风扇32b进行下部空间13b的换气,能够降低下部空间13b的温度。此外,在帘20是开状态的情况下,由存在植物体50的内部空间13的第1吸气用风扇31a、第2吸气用风扇31b、第1排气用风扇32a、第2排气用风扇32b进行内部空间13的换气,能够降低内部空间13的温度。因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农业用大棚1或1A中,能够在帘20的闭状态及开状态双方中,匹配于存在植物体50的空间而有效地进行换气。
结果,在农业用大棚1或1A中,不论帘20的开闭状态如何,都能够有效地换气,降低内部的温度。此外,由于不需要在顶棚100设置开闭式的天窗,所以能够实现构造的简略化。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2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或1A中,优选的是,在第1形态中,帘20具备在闭状态下使外壳10的内部空间13的下部空间13b与上部空间13a连通的开口(间隙23)。
在此情况下,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经过间隙23向上部空间13a内移动,所以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下部空间13b内的温度上升。此外,通过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向上部空间13a内移动,下部空间13b的气压变得比上部空间13a的气压低。因而,外界气体被更高效地取入到下部空间13b内,进一步促进换气。此外,能够在外壳10内产生气流来降低植物体50的周围的湿度。此外,通过在外壳10内产生气流,能够抑制在植物体50的周围产生高湿度的环境。结果,不易发生植物体50的生病,能够进一步促进植物体50的蒸散。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3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或1A中,在第1或第2形态中,外壳10具备与第1山墙面103及第2山墙面104交叉并相互对置的第1侧面101及第2侧面102。并且,帘20优选的是由双向打开的第1帘21A及第2帘22A构成。第1帘21A在开状态下向第1侧面101侧靠拢。此外,第1帘21A在闭状态下被朝向外壳10的中央向斜上方拉出,第1帘21A的下表面形成随着从第1侧面101朝向外壳10的中央而变高的第1倾斜面210。第2帘22A在开状态下向第2侧面102侧靠拢。此外,第2帘22A在闭状态下被朝向外壳10的中央向斜上方拉出,第2帘22A的下表面形成随着从第2侧面102朝向外壳10的中央而变高的第2倾斜面220。在闭状态下,在第1帘21A与第2帘22A之间作为开口而形成有间隙23。
在此情况下,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沿着第1倾斜面210及第2倾斜面220朝向间隙23上升,经过间隙23向上部空间13a内移动。即,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向上部空间13a内移动,所以在帘20是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下部空间13b内的温度上升。
此外,通过下部空间13b内的高温的空气向上部空间13a内移动,下部空间13b的气压变得比上部空间13a的气压低。因而,外界气体被更高效地取入到下部空间13b内,进一步促进换气。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4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或1A中,优选的是,在第1至第3形态的任一个中,多个吸气用风扇31向外壳10内送入的风量的合计比多个排气用风扇32向外壳10外排出的风量的合计少。
在此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使外壳10内成为负压状态。因而,外界气体被更高效地取入到外壳10内,进一步促进换气。此外,能够在外壳10内产生气流来降低植物体50的周围的湿度。此外,通过在外壳10内产生气流,能够抑制在植物体50的周围产生高湿度的环境。结果,不易发生植物体50的生病,能够进一步促进植物体50的蒸散。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5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或1A中,优选的是,在第1至第4形态的任一个中,还具备在外壳10内产生气流的送风风扇60。
在此情况下,外壳10内的空气被搅拌,所以能够减小外壳10内的温度的偏差。此外,能够在外壳10内产生气流来降低植物体50的周围的湿度。此外,通过在外壳10内产生气流,能够抑制在植物体50的周围产生高湿度的环境。结果,不易发生植物体50的生病,能够进一步促进植物体50的蒸散。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6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或1A中,优选的是,在第1至第5形态的任一个中,还具备在外壳10的内部产生雾的雾产生装置70。
在此情况下,能够利用由雾的蒸发带来的潜热来冷却外壳10内,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冷却外壳10内。
此外,有关实施方式的第7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A优选的是,在第1至第6形态的任一个中,还具备以在外壳10内与顶棚100的下表面对置的方式设置在闭状态的帘20的上方的覆盖部件80。
在此情况下,顶棚100的下方被覆盖部件80覆盖,所以在顶棚100的下方形成隔热层,从顶棚100的散热量减少,农业用大棚1A的隔热性能提高。
此外,有关实施方式的第8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A,在第7形态中,具备多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优选的是,多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中的一部分配置在比覆盖部件80靠上方的位置,多个第1吸气用风扇31a中的其余配置在比覆盖部件80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农业用大棚1A具备多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优选的是,多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中的一部分配置在比覆盖部件80靠上方的位置,多个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其余配置在比覆盖部件80靠下方的位置。
在此情况下,不论帘20为闭状态及开状态中的哪一种,在内部空间13的上方都不易滞留高温的空气。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9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A中,优选的是,在第7形态中,第1吸气用风扇31a以与覆盖部件80的上方及下方双方相对的方式配置,向覆盖部件80的上方及下方双方送入外界气体。
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少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数量,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吸气用风扇31a的设置空间。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0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A中,优选的是,在第9形态中,第1排气用风扇32a以与覆盖部件80的上方及下方双方相对的方式配置,将覆盖部件80的上方及下方双方的空气向外壳10外排出。
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少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数量,进而能够进一步减小第1排气用风扇32a的设置空间。
此外,在有关实施方式的第11形态的农业用大棚1A中,优选的是,在第7至第10形态的任一个中,覆盖部件80是透光性的部件。
在此情况下,由于覆盖部件80不将光减光(或遮光),所以能够通过帘20来调整向外壳10内入射的光的量。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是本发明的一例。因此,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即使是上述的结构以外,只要是不脱离有关本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则当然能够根据设计等而进行各种变更。
标号说明
1、1A 农业用大棚
10 外壳
12 覆盖体(透光性的部件)
13 内部空间
13b 下部空间
13a 上部空间
20 帘
21、21A 第1帘
22、22A 第2帘
23 间隙(开口)
31 吸气用风扇
31a 第1吸气用风扇
31b 第2吸气用风扇
32 排气用风扇
32a 第1排气用风扇
32b 第2排气用风扇
60 送风风扇
70 雾产生装置
80 覆盖部件
100 顶棚
101 第1侧面
102 第2侧面
103 第1山墙面
104 第2山墙面
210 第1倾斜面
220 第2倾斜面

Claims (11)

1.一种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具有相互对置的第1山墙面及第2山墙面,顶棚被透光性的部件覆盖;
多个吸气用风扇,设置于上述第1山墙面,向上述外壳内送入外界气体;
多个排气用风扇,设置于上述第2山墙面,将上述外壳内的空气向上述外壳外排出;以及
帘,在上述外壳内以与上述顶棚对置的方式配置;
上述帘构成为,能够在将穿过上述顶棚而入射到上述外壳内的光减光的闭状态、以及不将穿过上述顶棚而入射到上述外壳内的光减光的开状态之间变形;
至少在上述开状态下,上述外壳的下部空间与上部空间相连;
在上述多个吸气用风扇之中,1个以上的第1吸气用风扇配置在比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靠上方的位置,1个以上的第2吸气用风扇配置在比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靠下方的位置;
在上述多个排气用风扇之中,1个以上的第1排气用风扇配置在比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靠上方的位置,1个以上的第2排气用风扇配置在比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靠下方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上述帘具备在上述闭状态下使上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的下部空间与上部空间连通的开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具备与上述第1山墙面及上述第2山墙面交叉、并且相互对置的第1侧面及第2侧面;
上述帘由双向打开的第1帘及第2帘构成;
上述第1帘在上述开状态下靠拢于上述第1侧面侧,在上述闭状态下被朝向上述外壳的中央向斜上方拉出,上述第1帘的下表面形成随着从上述第1侧面朝向上述外壳的中央而变高的第1倾斜面;
上述第2帘在上述开状态下靠拢于上述第2侧面侧,在上述闭状态下被朝向上述外壳的中央向斜上方拉出,上述第2帘的下表面形成随着从上述第2侧面朝向上述外壳的中央而变高的第2倾斜面;
在上述闭状态下,在上述第1帘与上述第2帘之间,作为上述开口而形成有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吸气用风扇向上述外壳内送入的风量的合计比上述多个排气用风扇向上述外壳外排出的风量的合计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上述外壳内产生气流的送风风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上述外壳的内部产生雾的雾产生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以在上述外壳内与上述顶棚的下表面对置的方式设置在上述闭状态的上述帘的上方的覆盖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第1吸气用风扇,上述多个第1吸气用风扇中的一部分配置在比上述覆盖部件靠上方的位置,上述多个第1吸气用风扇中的其余配置在比上述覆盖部件靠下方的位置;
具备多个上述第1排气用风扇,上述多个第1排气用风扇中的一部分配置在比上述覆盖部件靠上方的位置,上述多个第1排气用风扇中的其余配置在比上述覆盖部件靠下方的位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吸气用风扇以与上述覆盖部件的上方及下方双方相对的方式配置,向上述覆盖部件的上方及下方双方送入外界气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排气用风扇以与上述覆盖部件的上方及下方双方相对的方式配置,将上述覆盖部件的上方及下方双方的空气向上述外壳外排出。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农业用大棚,其特征在于,
上述覆盖部件是透光性的部件。
CN201780061447.1A 2016-10-04 2017-09-14 农业用大棚 Active CN1097887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6569 2016-10-04
JP2016-196569 2016-10-04
JP2017-069102 2017-03-30
JP2017069102 2017-03-30
PCT/JP2017/033251 WO2018066336A1 (ja) 2016-10-04 2017-09-14 農業用ハウス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88734A CN109788734A (zh) 2019-05-21
CN109788734B true CN109788734B (zh) 2022-03-04

Family

ID=618317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61447.1A Active CN109788734B (zh) 2016-10-04 2017-09-14 农业用大棚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54454B2 (zh)
CN (1) CN109788734B (zh)
TW (2) TWI650067B (zh)
WO (1) WO20180663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8101212A4 (en) * 2018-07-13 2018-09-20 Apex Greenhouses (Australia) Pty Ltd System and structure for environmental control
LT6755B (lt) 2020-01-09 2020-08-25 Povilas MATIUÅ OVAS Daugiakorpusinis sekcijinis šiltnami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601U (zh) * 1978-06-21 1980-01-11
JP2009247312A (ja) * 2008-04-09 2009-10-29 Fulta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ハウスの送風及び/又は換気装置と、その方法
JP2014198035A (ja) * 2013-03-12 2014-10-23 徳寿工業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温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3973A (en) * 1976-12-13 1978-07-24 Oshita Naojirou Dehydration preetreatment of sludge
JPH05308857A (ja) * 1992-05-06 1993-11-22 Shikoku Sogo Kenkyusho:Kk 植物栽培温室
JP4914137B2 (ja) * 2006-07-19 2012-04-11 フルタ電機株式会社 ハウスの降温・換気装置
JP5020762B2 (ja) * 2007-09-27 2012-09-05 フルタ電機株式会社 ハウスの換気構造
TWM337238U (en) * 2008-02-26 2008-08-01 Ming-Feng You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of green house
JP5357863B2 (ja) * 2008-03-26 2013-12-04 久和 内山 栽培装置
JP5350071B2 (ja) * 2009-05-12 2013-11-27 フルタ電機株式会社 ハウスにおける吸込み空気の送風装置
JP2012016346A (ja) * 2010-06-11 2012-01-26 Kojiro Mitsuhashi 温室及び温室用光触媒ネット
JP2011254784A (ja) * 2010-06-11 2011-12-22 Kojiro Mitsuhashi 光触媒ネ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223409A1 (en) * 2012-01-26 2015-08-13 Mansur Abahusayn Desalination greenhouse
JP2014057567A (ja) * 2012-08-23 2014-04-03 Panasonic Corp 農業用ハウス
CN204119898U (zh) * 2014-09-09 2015-01-28 高密市惠德农产品有限公司 香菇大棚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601U (zh) * 1978-06-21 1980-01-11
JP2009247312A (ja) * 2008-04-09 2009-10-29 Fulta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ハウスの送風及び/又は換気装置と、その方法
JP2014198035A (ja) * 2013-03-12 2014-10-23 徳寿工業株式会社 植物栽培温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0007A (zh) 2019-01-01
TWI650067B (zh) 2019-02-11
TW201813497A (zh) 2018-04-16
CN109788734A (zh) 2019-05-21
JP6854454B2 (ja) 2021-04-07
WO2018066336A1 (ja) 2018-04-12
TWI693883B (zh) 2020-05-21
JPWO2018066336A1 (ja)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29882A (en) Crawl space ventilation system
US10576418B2 (en) Module of ventilation and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ir to an environment, and relevant method
CN109788734B (zh) 农业用大棚
KR101518277B1 (ko) 이중 피복 온실
JP2014198035A (ja) 植物栽培温室
KR101519464B1 (ko) 냉온 통풍을 이용한 에어 하우스
KR101672838B1 (ko) 고층건물의 에너지 절약형 통풍 시스템
CN114364252B (zh) 温室
JP6081003B1 (ja) 植物栽培温室
KR102151951B1 (ko) 버섯 재배용 수분 공급 장치
JP5116051B2 (ja) 温室の温湿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温湿度管理方法
JP2007103340A (ja) 換気機能付き採光装置
KR200487259Y1 (ko) 자동 습도 조절기능을 갖는 온실 하우스
JP2759871B2 (ja) 施設園芸用温室の除湿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JP5974481B2 (ja) 栽培施設
JP6692067B2 (ja) 農業用温調システム、農業用ハウス
FI109045B (fi) Kaksikuorinen fasadi
WO2022163754A1 (ja) 栽培ハウス
US11614229B2 (en) Water vapor insulation system
MX2007008107A (es) Invernadero y sistema y metodo de control de clima de invernadero forzado.
JP2020014441A (ja) 植物栽培温室
KR20200028272A (ko) 지열을 송풍하는 에어 하우스 시스템
JP4441315B2 (ja) 建物内空間の環境制御装置
GB2483049A (en) Temperature regulation apparatus particularly for use with a conservatory
JPH0616663B2 (ja) 開放、無窓切換鶏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