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78700A - 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78700A CN109778700A CN201910037095.7A CN201910037095A CN109778700A CN 109778700 A CN109778700 A CN 109778700A CN 201910037095 A CN201910037095 A CN 201910037095A CN 109778700 A CN109778700 A CN 1097787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cast
- place
- trough girder
- la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包括步骤:一、桥墩与临时支墩施工;二、滑道梁架设;三、水平横梁布设;四、槽型梁现浇施工;五、牵引装置安装;六、顶推;七、落梁。本发明方法设计合理、施工简便且使用效果好,采用两道后滑道梁和一道前滑道梁组成三点式纵移通道,并在现浇槽型梁前后两端底部分别布设一道水平横梁,能有效解决斜跨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型梁顶推施工中存在的两侧滑道梁变形不同步的问题,并且仅沿横桥向在既有道路两侧各施工一个临时支墩对前滑道梁进行支撑,能有效减少临时支墩施工作业量,并能有效节约成本,同时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对既有道路使用造成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顶推法施工是在沿桥轴线方向的桥台后设置预制场,并设置钢导梁、临时墩、滑道、水平千斤顶(也称为顶推动力装置或顶推施力装置)等,实际施工时,分节段加工梁体且纵向连接成整体后,通过水平千斤顶施力,借助滑道、滑块等,将梁逐段向前顶推,就位后落梁。顶推法施工不仅用于连续梁桥,同时也可用于其它桥型(如简支梁桥),也可先连续顶推施工,就位后解除梁跨间的连续;拱桥的拱上纵梁,可在立柱间顶推施工;斜拉桥的主梁也可以采用顶推法进行施工。
随着我国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公路、城市交通、铁路等领域经常出现立体交叉施工,跨繁忙高速公路、既有铁路线等既有道路的施工情况越来越多,各种大跨度、大吨位的桥梁结构也应运而生。因占地少、对桥下交通无影响、无需大型吊运机具、安全可靠、造价低等优点,顶推法在其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图22所示,对跨越既有道路1的现浇槽型梁2进行施工,现浇槽型梁2与既有道路1斜交且二者之间的夹角为56°,受净空及线路的影响,现浇槽型梁2设计为横截面为凹字形的混凝土槽型梁,现浇槽型梁2的前后两端分别支撑于前桥墩3和后桥墩4上。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地形条件,现浇槽型梁2采用在既有道路1边侧进行侧位现浇、拖拉纵移就位的方法施工,现浇槽型梁2由水平底板和左右两个对称支撑于所述水平底板上方的竖向腹板组成,现浇槽型梁2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且其内布设有多道预应力钢筋,多道预应力钢筋均沿纵桥向布设。采用常规的顶推施工方法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顶推施工时,现浇槽型梁2在后桥墩4和后端支墩5上进行现浇,后端支墩5位于后桥墩4正后方,前桥墩3、后桥墩4和后端支墩5沿现浇槽型梁2的纵桥向由前至后布设,先在后桥墩4和后端支墩5之间搭设用于施工现浇槽型梁2的现浇支架,现浇槽型梁2采用现浇支架法进行现浇,并且提前在现浇槽型梁2的前后梁端的四个支座轴线方向设置滑道梁6,滑道梁6共两道且二者均沿纵桥向布设,两道所述滑道梁6对称支撑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随后在现浇支架上安装模板并浇筑梁体混凝土,张拉预应力钢筋,获得施工成型的现浇槽型梁2,随后拆除模板;然后,在现浇槽型梁2的前后梁端的四个支座中心安装临时滑移支座,滑移支座中心与滑道梁6中线重合,安装反力架、顶推千斤顶及钢绞线,然后进行纵移施工。
但采用上述常规的顶推施工方法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顶推时,存在以下缺陷和步骤:第一、顶推施工用临时支墩的数量多,既有道路1两侧均至少需设置左右两排临时支撑墩7,既有道路1两侧的临时支撑墩7均沿既有道路1的长度方向布设,使既有道路1两侧的施工制约因素增多;同时还需在后桥墩4和后端支墩5之间至少设置左右两排临时支撑墩7,因而总共至少需设置6排临时支撑墩7及下部基础,对材料浪费较大,且施工工期较长,并且占地空间大,对既有道路1影响较大;第二、现浇槽型梁2上跨既有道路1,现浇槽型梁2的顶推方向与既有道路1斜交,现浇槽型梁2在顶推过程中,因两侧滑道梁6的跨度不同易造成变形不同步,滑移过程中倾覆危险加大,且顶推阻力也增大;第三、现浇槽型梁2长度为32m,既有道路1为正常运营的既有铁路线,现浇槽型梁2与既有道路1的接触网承力索高差1.131m,采用先临跨支架高位预制,再顶推落梁的顶推法施工工艺,但由于现浇槽型梁2的梁体为上部开口形式,在顶推过程中梁体易产生弯曲和扭转、受力结构复杂,梁体易开裂而产生裂缝。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方法设计合理、施工简便且使用效果好,采用两道后滑道梁和一道前滑道梁组成三点式纵移通道,并在现浇槽型梁前后两端底部分别布设一道水平横梁,能有效解决斜跨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型梁顶推施工中存在的两侧滑道梁变形不同步的问题,并且仅沿横桥向在既有道路两侧各施工一个临时支墩对前滑道梁进行支撑,能有效减少临时支墩施工作业量,并能有效节约成本,同时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对既有道路使用造成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顶推槽型梁为架设于前桥墩和后桥墩之间上方且采用顶推系统进行顶推的现浇槽型梁,所述现浇槽型梁为跨越既有道路的钢筋混凝土梁且其横截面为凹字形,现浇槽型梁的前端支撑于前桥墩上且其后端支撑于后桥墩上,所述现浇槽型梁为呈水平布设的平直梁且其与既有道路之间的夹角小于90°;
所述顶推系统包括牵引装置、四个沿所顶推槽型梁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设的临时支墩、两道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后侧滑道梁、一道呈水平布设的前侧滑道梁和两道分别布设于所顶推槽型梁前后两端底部的水平横梁,所述前侧滑道梁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均沿所顶推槽型梁的长度方向布设且三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四个所述临时支墩均沿所顶推槽型梁的宽度方向布设,四个所述临时支墩由前至后分别为第一临时支墩、第二临时支墩、第三临时支墩和第四临时支墩,第一临时支墩布设于前桥墩与既有道路之间,第二临时支墩布设于既有道路与后桥墩之间,所述第四临时支墩位于后桥墩正后方且二者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现浇槽型梁的纵向长度,所述第三临时支墩位于后桥墩正后方且其位于后桥墩与第四临时支墩之间;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为钢梁且二者均与现浇槽型梁呈垂直布设,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分别为布设于现浇槽型梁前端下方的前横梁和布设于现浇槽型梁后端下方的后横梁,前横梁和后横梁均与现浇槽型梁锚固为一体;
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对称支撑于现浇槽型梁的左右两侧下方,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均支撑于后桥墩与第四临时支墩之间上方,所述后侧滑道梁的前端支撑于后桥墩上且其后端支撑于第四临时支墩上;所述前侧滑道梁布设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之间且其位于现浇槽型梁的正下方,所述前侧滑道梁支撑于前桥墩与后桥墩之间上方,所述前侧滑道梁的前端支撑于前桥墩上且其后端支撑于后桥墩上;所述前侧滑道梁和后侧滑道梁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为沿现浇槽型梁长度方向布设的平直梁;
所述前侧滑道梁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组成纵向滑移通道;所述牵引装置布设于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且其带动现浇槽型梁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所述牵引装置与后横梁或前横梁连接;
对现浇槽型梁进行顶推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桥墩与临时支墩施工:对前桥墩和后桥墩分别进行施工;同时,对四个所述临时支墩分别进行施工,并获得施工成型的第一临时支墩、第二临时支墩、第三临时支墩和第四临时支墩;
步骤二、滑道梁架设:在后桥墩与第四临时支墩之间上方架设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同时在前桥墩与后桥墩之间上方架设前侧滑道梁;所述前侧滑道梁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组成纵向滑移通道;
步骤三、水平横梁布设: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的前部和后部上方均布设一道所述水平横梁,获得布设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上的前横梁和后横梁;
步骤四、槽型梁现浇施工: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上方对现浇槽型梁进行施工,获得施工成型的现浇槽型梁;
步骤五、牵引装置安装:在步骤二中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安装所述牵引装置,并将所述牵引装置与后横梁或前横梁连接;
步骤六、顶推:通过步骤五中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现浇槽型梁滑移到位;
步骤七、落梁:采用竖向支顶装置对步骤六中顶推到位的现浇槽型梁进行落梁,使现浇槽型梁的前后两端分别支撑于前桥墩和后桥墩上;对现浇槽型梁进行落梁过程中,对所述纵向滑移通道和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分别进行拆除;
所述竖向支顶装置包括布设于前桥墩上且对现浇槽型梁前端进行支顶的前支顶装置和布设于后桥墩上且对现浇槽型梁后端进行支顶的后支顶装置,所述前支顶装置和后支顶装置均位于现浇槽型梁下方且二者均为竖向千斤顶。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二中进行滑道梁架设时,还需将所述前滑道梁前端与前桥墩之间、所述前滑道梁后端与后桥墩之间以及后侧滑道梁与后桥墩之间均通过多个滑道梁锚固件锚固为一体。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每道所述水平横梁与现浇槽型梁之间均通过多个竖向锚固件固定为一体;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设置有一块滑板。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四中进行槽型梁现浇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401、成型模板支设: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上方支设用于成型现浇槽型梁的成型模板;
所述成型模板包括外侧模板和布设于在所述外侧模板内侧中部的内侧模板,所述外侧模板的横截面为凹字形,所述内侧模板的横截面为凹字形或矩形;所述外侧模板包括水平底模板、左右两个对称支撑于所述水平底模板两侧上方的侧模板和前后两个对称支撑于所述水平底模板前后两道上方的端部封堵模板,所述侧模板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沿纵桥向布设,所述端部封堵模板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沿横桥向布设;
每个所述端部封堵模板均支撑于一道所述水平横梁上;
所述水平底模板位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之间,每个所述侧模板均连接于两个所述端部封堵模板之间;
步骤402、水平横梁上方细砂填充层施工: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的前后两侧上方均布设一道竖向封堵钢板,所述竖向封堵钢板沿横向布设;同时,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的左右两侧上方均支立一个纵向封堵板,两个所述纵向封堵板分别布设于两道所述竖向封堵钢板的左右两侧之间且二者均沿纵桥向布设;两个所述纵向封堵板和两道所述竖向封堵钢板围成一个立方体腔,所述立方体腔位于所述水平横梁与现浇槽型梁之间;再向所述立方体腔内填充细砂并形成细砂填充层,所述细砂填充层为连接于所述水平底模板与所述端部封堵模板之间的底部封堵层;
步骤403、混凝土浇筑:利用步骤401中所述成型模板对现浇槽型梁进行浇筑,获得施工成型的现浇槽型梁。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401中进行成型模板支设时,需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上方布设对所述外侧模板进行支撑的模板支撑结构。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三中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设置有一块滑板;步骤三中进行水平横梁布设之前,先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固定一块滑板。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二中进行滑道梁架设时,还需在所述第一滑道支座和第二滑道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对所述前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一横向限位件,并在所述第三滑道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对后侧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二横向限位件;
同时,在所述第二滑道支座的后侧设置对所述前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一纵向限位件,并在第二滑道支座的前侧设置有对后侧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二纵向限位件。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五中所述牵引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的左右两侧下方;
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千斤顶和穿设于牵引千斤顶内的牵引绳,所述牵引绳沿纵桥向布设且其与现浇槽型梁呈平行布设,所述牵引绳呈水平布设且其后端固定于后横梁上;所述牵引千斤顶位于后横梁前方且其安装于前侧滑道梁或所述后侧滑道梁上;
步骤五中进行牵引装置安装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分别安装于一道所述后侧滑道梁上,同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后端均固定于后横梁上,并使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均沿纵桥向布设;此时,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均位于第三临时支墩与后桥墩之间;
步骤二中所述前侧滑道梁包括左右两根对称布设的前滑道梁,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均沿纵桥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的左右两侧下方且二者均位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之间。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骤六中进行顶推时,过程如下:
步骤601、第一次顶推:通过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前横梁位于第二临时支墩的正上方;
步骤602、前侧牵引装置安装:在前侧滑道梁上安装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将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分别安装于一根所述前滑道梁上,同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后端均固定于后横梁上,并使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均沿纵桥向布设;此时,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均位于第二临时支墩与后桥墩之间;
步骤603、第二次顶推:通过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和步骤602中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同步带动现浇槽型梁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前横梁位于第一临时支墩的正上方;
步骤604、牵引装置拆除:将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均从后侧滑道梁上拆除,并将所拆除牵引千斤顶与后横梁之间连接的牵引绳拆除;
步骤605、第三次顶推:通过步骤602中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现浇槽型梁滑移到位。
上述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前侧滑道梁包括左右两根对称布设的前滑道梁,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均沿纵桥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的左右两侧下方且二者均位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之间;
所述前桥墩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所述前滑道梁支撑的第一滑道支座,每根所述前滑道梁的前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上;两个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上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后桥墩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所述前滑道梁支撑的第二滑道支座,每根所述前滑道梁的后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二滑道支座上;所述后桥墩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后侧滑道梁支撑的第三滑道支座,每道所述后侧滑道梁的前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三滑道支座上;两个所述第二滑道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三滑道支座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第一滑道支座、第二滑道支座和第三滑道支座均为混凝土支座;
步骤六中现浇槽型梁滑移到位后,所述前横梁位于所述第一滑道支座正上方,所述后横梁位于所述第二滑道支座正上方;
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为位于前桥墩上的第三前支座,所述第二滑道支座为位于后桥墩上的第三后支座,每个所述第三前支座均位于一个所述第三后支座的正前方;所述第三滑道支座为位于后桥墩上的第四后支座,两个所述第三后支座位于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之间;
所述前桥墩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四前支座,两所述第四前支座均与第三前支座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四前支座均位于一个所述第四后支座的正前方;每个所述第四前支座的正后方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前支座,所述第一前支座布设于前桥墩上;
所述前桥墩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二前支座,两个所述第三前支座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之间且其与第二前支座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后桥墩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二后支座,每个所述第二后支座均位于一个所述第四后支座和第三后支座之间且三者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二后支座均位于一个所述第二前支座的正后方;每个所述第四后支座的正前方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后支座,所述第一后支座布设于后桥墩上;
所述第一前支座、第二前支座、第三前支座、第四前支座、第一后支座、第二后支座、第三后支座和第四后支座均呈竖直向布设;
步骤七中采用竖向支顶装置对步骤六中顶推到位的现浇槽型梁进行落梁,过程如下:
步骤701、第一次体系转换:对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分别进行施工;再在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的正上方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并在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的正上方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再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将现浇槽型梁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水平向上顶升后,对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分别进行安装,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上;之后,将所述纵向滑移通道拆除;
此时,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的高度均相同且二者的高度均高于所述纵向滑移通道的高度;
步骤702、第一次落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21、对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分别进行施工,将步骤701中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上所安装的竖向千斤顶分别移至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上,使每个所述第四后支座的正上方均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并将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拆除;
步骤7022、落梁: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将现浇槽型梁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水平向上顶升后,将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的高度同步降低;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上,完成一次落梁过程;本步骤中,所述现浇槽型梁的下降高度为8cm~10cm;
步骤7023、多次重复步骤7023,完成第一次落梁过程;
步骤703、第二次体系转换: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将现浇槽型梁水平向上顶升,并对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分别进行施工;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上;之后,拆除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同时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均拆除,此时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处于悬空状态;再将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拆除;
步骤704、第二次落梁,过程如下:
步骤7041、对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分别进行施工,并在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同时在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所处位置处分别施工供现浇槽型梁支撑的永久支座分别进行施工;
步骤7042、落梁: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将现浇槽型梁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水平向上顶升后,将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的高度同步降低;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上,完成一次落梁过程;
本步骤中,所述现浇槽型梁的下降高度为8cm~10cm;
步骤7043、多次重复步骤7043,直至完成现浇槽型梁的落梁过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所采用的顶推系统结构设计合理且使用操作简便,采用两道后滑道梁和一道前滑道梁组成三点式纵移通道,采用三点顶推法代替四点顶推法,在顶推过程中采用四点支撑受力三点滑移顶推的方式,使槽形梁在顶推过程的受力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而不产生裂缝。
2、所采用的顶推系统使用操作简便且使用效果好,采用两道后滑道梁和一道前滑道梁组成三点式纵移通道,并在现浇槽型梁前后两端底部分别布设一道水平横梁,结构设计合理,既能克服滑移过程中两根滑道梁变形不同步而增加的风险,能有效解决斜跨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型梁顶推施工中存在的两侧滑道梁变形不同步的问题,并且受力合理,又可以减少临时结构的材料用量,加快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另外,由于仅沿横桥向在既有道路两侧各施工一个临时支墩对前滑道梁进行支撑,在有效减少临时支墩施工作业量、节约成本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甚至避免对既有道路使用造成影响。
3、所采用的顶推系统受力合理,在槽型梁梁端下部增设横向分配梁(即水平横梁),解决槽型梁前端单点受力对槽型梁结构本身的影响。同时,通过顶进装置将槽型梁向前顶进,通过横向分配梁将荷载传递至滑道梁,滑道梁与下部临时结构(即桥墩和临时支墩)连接,将荷载传递至桩基础,因而承载能力强,顶推过程平稳、安全、可靠。
4、顶推施工方法简单、设计合理且施工简便、使用效果好,分三次进行顶推,能简便、快速完成顶推过程,顶推过程安全、可靠,并能使槽型梁安全、快速顶推通过既有道路,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采用三点式滑移解决了四点式滑移过程中两侧滑道梁变形不同步问题;第二、跨既有线段临时支墩个数减少一半,减少了临时工程材料用量,且缩短了工期;第三、利用梁端横梁将梁底前端反力分配至梁端支座位置,解决了梁体底板不受力问题。
5、所采用的落梁方法简单,能简便、快速完成槽型梁落梁问题。
6、简便快捷且施工效率高,槽型梁直接在纵向滑移通道上现浇,之后无需进行任何移位,脱模后便可直接进行顶推,能大幅度节约施工工期,并且不受施工场合的空间限制,并且不会对既有道路造成任何影响,不必占用繁忙既有道路,减少了对运营的干扰,节约了支架租赁及搭设、拆除费用,降低了施工机械费用,节约了施工成本。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采用顶推系统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2为本发明所采用顶推系统的平面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对现浇槽型梁进行现浇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顶推前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次顶推时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顶推到位后的施工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前桥墩上各支座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后桥墩上各支座的布设位置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纵向滑移通道拆除前现浇槽型梁在前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纵向滑移通道拆除前现浇槽型梁在后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纵向滑移通道拆除后现浇槽型梁在前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纵向滑移通道拆除后现浇槽型梁在后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一次落梁后现浇槽型梁在前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一次落梁后现浇槽型梁在后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水平横梁拆除后现浇槽型梁在前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水平横梁拆除后现浇槽型梁在后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落梁完成后现浇槽型梁在前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落梁完成后现浇槽型梁在后桥墩上的支撑状态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的顶推施工方法流程框图。
图22为现有四点顶推方法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既有道路; 2—现浇槽型梁; 3—前桥墩;
3-1—第一前支座; 3-2—第二前支座; 3-3—第三前支座;
3-4—第四前支座; 4—后桥墩; 4-1—第一后支座;
4-2—第二后支座; 4-3—第三后支座; 4-4—第四后支座;
5—后端支墩; 6—滑道梁;
7—临时支撑墩; 8—后侧滑道梁; 9—前侧滑道梁;
10—前横梁; 11—第一临时支墩; 12—第二临时支墩;
13—第三临时支墩; 14—第四临时支墩; 15—后横梁;
16—竖向锚固件; 17—前侧竖向立柱; 18—前支撑横梁;
19—钻孔桩; 20—水平承台; 21—后侧竖向立柱;
22—支撑基础; 23—纵向支撑梁; 24—后支撑横梁;
25—横向连接梁; 26—竖向连接桁架; 27—第一横向限位件;
28—第二横向限位件; 29—第一纵向限位件; 30—第二纵向限位件;
31—滑道梁锚固件; 32—滑板; 33—牵引千斤顶;
34—牵引绳; 35—纵向连接梁; 36—竖向封堵钢板;
37—模板支撑结构; 38—竖向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1所示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结合图1、图2、图4及图5,所顶推槽型梁为架设于前桥墩3和后桥墩4之间上方且采用顶推系统进行顶推的现浇槽型梁2,所述现浇槽型梁2为跨越既有道路1的钢筋混凝土梁且其横截面为凹字形,现浇槽型梁2的前端支撑于前桥墩3上且其后端支撑于后桥墩4上,所述现浇槽型梁2为呈水平布设的平直梁且其与既有道路1之间的夹角小于90°;
结合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述顶推系统包括牵引装置、四个沿所顶推槽型梁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设的临时支墩、两道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后侧滑道梁8、一道呈水平布设的前侧滑道梁9和两道分别布设于所顶推槽型梁前后两端底部的水平横梁,所述前侧滑道梁9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均沿所顶推槽型梁的长度方向布设且三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四个所述临时支墩均沿所顶推槽型梁的宽度方向布设,四个所述临时支墩由前至后分别为第一临时支墩11、第二临时支墩12、第三临时支墩13和第四临时支墩14,第一临时支墩11布设于前桥墩3与既有道路1之间,第二临时支墩12布设于既有道路1与后桥墩4之间,所述第四临时支墩14位于后桥墩4正后方且二者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现浇槽型梁2的纵向长度,所述第三临时支墩13位于后桥墩4正后方且其位于后桥墩4与第四临时支墩14之间;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为钢梁且二者均与现浇槽型梁2呈垂直布设,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分别为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前端下方的前横梁10和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后端下方的后横梁15,前横梁10和后横梁15均与现浇槽型梁2锚固为一体;
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对称支撑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均支撑于后桥墩4与第四临时支墩14之间上方,所述后侧滑道梁8的前端支撑于后桥墩4上且其后端支撑于第四临时支墩14上;所述前侧滑道梁9布设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之间且其位于现浇槽型梁2的正下方,所述前侧滑道梁9支撑于前桥墩3与后桥墩4之间上方,所述前侧滑道梁9的前端支撑于前桥墩3上且其后端支撑于后桥墩4上;所述前侧滑道梁9和后侧滑道梁8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为沿现浇槽型梁2长度方向布设的平直梁;
所述前侧滑道梁9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组成纵向滑移通道;所述牵引装置布设于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且其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所述牵引装置与后横梁15或前横梁10连接;
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顶推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桥墩与临时支墩施工:对前桥墩3和后桥墩4分别进行施工;同时,对四个所述临时支墩分别进行施工,并获得施工成型的第一临时支墩11、第二临时支墩12、第三临时支墩13和第四临时支墩14;
步骤二、滑道梁架设:在后桥墩4与第四临时支墩14之间上方架设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同时在前桥墩3与后桥墩4之间上方架设前侧滑道梁9;所述前侧滑道梁9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组成纵向滑移通道;
步骤三、水平横梁布设: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的前部和后部上方均布设一道所述水平横梁,获得布设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的前横梁10和后横梁15;
步骤四、槽型梁现浇施工: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方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施工,获得施工成型的现浇槽型梁2,详见图3;
步骤五、牵引装置安装:在步骤二中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安装所述牵引装置,并将所述牵引装置与后横梁15或前横梁10连接,详见图6;
步骤六、顶推:通过步骤五中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现浇槽型梁2滑移到位,详见图7和图8;
步骤七、落梁:采用竖向支顶装置对步骤六中顶推到位的现浇槽型梁2进行落梁,使现浇槽型梁2的前后两端分别支撑于前桥墩3和后桥墩4上;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落梁过程中,对所述纵向滑移通道和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分别进行拆除;
所述竖向支顶装置包括布设于前桥墩3上且对现浇槽型梁2前端进行支顶的前支顶装置和布设于后桥墩4上且对现浇槽型梁2后端进行支顶的后支顶装置,所述前支顶装置和后支顶装置均位于现浇槽型梁2下方且二者均为竖向千斤顶38。
本实施例中,所述牵引装置与后横梁15连接。所述牵引装置通过后横梁15与现浇槽型梁2连接。
实际使用时,所述牵引装置通过后横梁15带动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前滑移。
本实施例中,结合图6和图7,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千斤顶33和穿设于牵引千斤顶33内的牵引绳34,所述牵引绳34沿纵桥向布设且其与现浇槽型梁2呈平行布设,所述牵引绳34呈水平布设且其后端固定于后横梁15上;所述牵引千斤顶33位于后横梁15前方且其安装于前侧滑道梁9或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牵引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
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牵引装置的数量和布设位置分别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所述牵引绳34为钢绞线。所述牵引千斤顶33为穿心式千斤顶。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进行滑道梁架设时,还需将所述前滑道梁前端与前桥墩3之间、所述前滑道梁后端与后桥墩4之间以及后侧滑道梁8与后桥墩4之间均通过多个滑道梁锚固件31锚固为一体。
为确保所述水平横梁与现浇槽型梁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每道所述水平横梁与现浇槽型梁2之间均通过多个竖向锚固件16固定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竖向锚固件16为竖向锚固钢筋,所述竖向锚固件16上部埋设于现浇槽型梁2内且其底端伸出至现浇槽型梁2下方,所述竖向锚固钢筋底端与所述水平横梁之间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竖向锚固件16连接可靠且拆装简便。
为便于平稳、快速滑移,步骤三中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设置有一块滑板32;步骤三中进行水平横梁布设之前,先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固定一块滑板32。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板32呈水平布设且为其支撑于所述水平横梁与后侧滑道梁8或前侧滑道梁9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滑板32为MGE滑板。实际使用时,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滑移板,只需能满足平稳滑移需求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临时支墩11和第二临时支墩12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均为前侧临时支墩,每个所述前侧临时支墩均位于现浇槽型梁2的正下方。
所述前侧临时支墩包括钻孔桩基础、多个均呈竖直向布设的前侧竖向立柱17和一道支撑于多个所述前侧竖向立柱17上的前支撑横梁18,多个所述前侧竖向立柱17沿现浇槽型梁2的宽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且其均支撑于所述钻孔桩基础上,所述前支撑横梁18呈水平布设且其沿现浇槽型梁2的宽度方向布设,多个所述前侧竖向立柱17均支撑于前支撑横梁18的正下方;所述前侧滑道梁9支撑于前支撑横梁18上。
因而,所述第一临时支墩11和第二临时支墩12的结构简单且施工简便,施工过程对既有道路1的影响小,并且省工省时,节省材料。
多个所述前侧竖向立柱17沿现浇槽型梁2的宽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所述前支撑横梁18呈水平布设且其沿现浇槽型梁2的宽度方向布设,多个所述前侧竖向立柱17均支撑于前支撑横梁18的正下方。本实施例中,所述前侧临时支墩中所述前侧竖向立柱17的数量为四个。
本实施例中,所述钻孔桩基础包括多根呈竖直向布设的钻孔桩19和水平支撑于多根所述钻孔桩19上的水平承台20,所述钻孔桩19和水平承台20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多个所述前侧竖向立柱17均支撑于水平承台20上。
为拆装简便,所述前侧竖向立柱17为钢管。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临时支墩13和第四临时支墩14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均为后侧临时支墩,每个所述后侧临时支墩均位于现浇槽型梁2的正下方;
所述后侧临时支墩包括左右两个对称布设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下方的后临时支墩;所述后临时支墩包括支撑基础22、四个均呈竖直向布设的后侧竖向立柱21、两道呈平行布设的纵向支撑梁23和一道支撑于两道所述纵向支撑梁23上的后支撑横梁24,两道所述纵向支撑梁23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均沿纵桥向布设,所述纵向支撑梁23与现浇槽型梁2呈平行布设;所述后支撑横梁24呈水平布设且其沿现浇槽型梁2的宽度方向布设;四个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均支撑于支撑基础22上且其分别布设于一个矩形的四个顶角上,四个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包括两组对称布设于一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左右两侧下方的后侧竖向立柱21,每组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均包括前后两个对称布设的后侧竖向立柱21,每组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中两个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上均设置有一道所述纵向支撑梁23,所述后支撑横梁24与纵向支撑梁23呈垂直布设,两道所述纵向支撑梁23均位于后支撑横梁24正下方;所述后侧滑道梁8支撑于后支撑横梁24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临时支墩中每组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的两个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之间以及左右对称布设的两个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之间均通过竖向连接桁架26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竖向连接桁架26为由多根钢管连接而成的平面桁架。所述平面桁架包括上连接钢管、位于所述上连接钢管正下方的下连接钢管和多根连接于所述上连接钢管和所述下连接钢管之间的多个连接钢管。
为进一步增大稳固性,所述后侧临时支墩中左右两个所述后临时支墩之间通过多道横向连接梁25紧固连接为一体,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25均呈水平布设且其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多道所述横向连接梁25均沿横桥向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临时支墩中的四个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分别为左前立柱、位于所述左前立柱正后方的左后立柱、位于所述左前立柱正右侧的右前立柱和位于所述右前立柱正后方的右后立柱。
所述后侧临时支墩中的左右两个所述后临时支墩分别为左侧临时支墩和右侧临时支墩,所述左侧临时支墩中的所述右前立柱与所述右侧临时支墩中的所述左前立柱之间以及所述左侧临时支墩中的所述右后立柱与所述右侧临时支墩中的所述左后立柱之间均通过横向连接梁25紧固连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基础22为水平混凝土基础。所述后侧竖向立柱21为钢管。因而,不仅施工简便,并支撑稳固,后期拆除简便。
如图2所示,所述前侧滑道梁9包括左右两根对称布设的前滑道梁,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均沿纵桥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且二者均位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之间。这样,通过并排布设的两根所述前滑道梁能满足三点滑移需求,并且能增大滑移的平稳性和可靠性。
实际使用时,当牵引千斤顶33安装于前侧滑道梁9上时,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分别安装于一根所述前滑道梁上;当牵引千斤顶33安装于后侧滑道梁8上时,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分别安装于一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
如图3所示,步骤401中进行成型模板支设时,需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方布设对所述外侧模板进行支撑的模板支撑结构37。
为确保支撑稳固性和平稳性,所述前桥墩3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所述前滑道梁支撑的第一滑道支座,每根所述前滑道梁的前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上;两个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上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后桥墩4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所述前滑道梁支撑的第二滑道支座,每根所述前滑道梁的后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二滑道支座上;所述后桥墩4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后侧滑道梁8支撑的第三滑道支座,每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的前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三滑道支座上;两个所述第二滑道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三滑道支座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道支座、第二滑道支座和第三滑道支座均为混凝土支座。
为确保支撑牢靠性,并确保所述纵向滑移通道的位置固定不动,提高顶推施工的安全性,所述前滑道梁前端与前桥墩3之间、所述前滑道梁后端与后桥墩4之间以及后侧滑道梁8与后桥墩4之间均通过多个滑道梁锚固件31锚固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滑道梁锚固件31为竖向锚固钢筋且其底部埋设于前桥墩3或后桥墩4内,所述滑道梁锚固件31上部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前滑道梁或后侧滑道梁8紧固连接为一体,不仅固定牢靠,并且拆装简便。
为进一步提高所述前滑道梁和后侧滑道梁8的稳固性,所述第一滑道支座和第二滑道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对所述前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一横向限位件27,所述横向限位件27呈竖直向布设的竖向限位件且其布设在所述前滑道梁的左侧或右侧;
所述第三滑道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对后侧滑道梁8进行限位的第二横向限位件28,所述第二横向限位件28呈竖直向布设的竖向限位件且其布设在后侧滑道梁8的左侧或右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向限位件27和第二横向限位件28均为底部埋设于所述混凝土支座内的竖向限位钢筋。
同时,所述第二滑道支座的后侧设置有对所述前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一纵向限位件29,所述前滑道梁后端伸出至后桥墩4后侧,所述第一纵向限位件29位于所限位前滑道梁的正下方且其与所限位前滑道梁后端紧固连接为一体;
所述第二滑道支座的前侧设置有对后侧滑道梁8进行限位的第二纵向限位件30,所述后侧滑道梁8前端伸出至后桥墩4前侧,所述第二纵向限位件30位于所限位后侧滑道梁8的正下方且其与所限位后侧滑道梁8后端紧固连接为一体。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纵向限位件29和第二纵向限位件30均为纵桥向布设的竖向限位钢板。
实际施工时,所述第一纵向限位件29与所限位前滑道梁后端之间以及第二纵向限位件30与所限位后侧滑道梁8后端之间均通过多个紧固螺栓进行连接,不仅固定牢靠,并且拆装简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横梁、前支撑横梁18和后支撑横梁24的结构均相同且三者均由多道并排布设于同一水平面的工字钢拼接而成,多道所述工字钢均沿横桥向布设。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临时支墩13位于后桥墩4与第四临时支墩14之间中部。
实际施工时,所述现浇槽型梁2与既有道路1之间的夹角为50°~60°。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桥墩3和后桥墩4均为永久支墩。
为进一步提高稳固性,所述第一临时支墩11的前侧竖向立柱17与前桥墩3之间以及第二临时支墩12的前侧竖向立柱17与后桥墩4之间均通过纵向连接梁35紧固连接,所述纵向连接梁35呈水平布设且其沿纵桥向布设。
如图3所示,步骤四中进行槽型梁现浇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401、成型模板支设: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方支设用于成型现浇槽型梁2的成型模板;
所述成型模板包括外侧模板和布设于在所述外侧模板内侧中部的内侧模板,所述外侧模板的横截面为凹字形,所述内侧模板的横截面为凹字形或矩形;所述外侧模板包括水平底模板、左右两个对称支撑于所述水平底模板两侧上方的侧模板和前后两个对称支撑于所述水平底模板前后两道上方的端部封堵模板,所述侧模板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沿纵桥向布设,所述端部封堵模板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沿横桥向布设;
每个所述端部封堵模板均支撑于一道所述水平横梁上;
所述水平底模板位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之间,每个所述侧模板均连接于两个所述端部封堵模板之间;
步骤402、水平横梁上方细砂填充层施工: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的前后两侧上方均布设一道竖向封堵钢板36,所述竖向封堵钢板36沿横向布设;同时,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的左右两侧上方均支立一个纵向封堵板,两个所述纵向封堵板分别布设于两道所述竖向封堵钢板36的左右两侧之间且二者均沿纵桥向布设;两个所述纵向封堵板和两道所述竖向封堵钢板36围成一个立方体腔,所述立方体腔位于所述水平横梁与现浇槽型梁2之间;再向所述立方体腔内填充细砂并形成细砂填充层,所述细砂填充层为连接于所述水平底模板与所述端部封堵模板之间的底部封堵层;
步骤403、混凝土浇筑:利用步骤401中所述成型模板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浇筑,获得施工成型的现浇槽型梁2。
因而,直接在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浇筑,实现简便,并且施工质量能得到有效保证,同时无需搭设现浇支架,并且现浇完成后,直接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顶推即可,有效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施工效率,并减少人力、物力投入。
本实施例中,步骤401中进行成型模板支设时,需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方布设对所述外侧模板进行支撑的模板支撑结构37。
本实施例中,所述现浇槽型梁2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且其内布设有多道预应力钢筋,步骤403中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先在所述成型模板内布设多道所述预应力钢筋;
步骤403中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还需对多道所述预应力钢筋进行张拉。
本实施例中,所述细砂填充层为对位于所述水平横梁上方的现浇槽型梁2底部进行成型的成型装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立方体腔的高度为1cm。实际施工时,可根据具体需要,对所述立方体腔的高度进行相应调整。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进行滑道梁架设时,还需将所述前滑道梁前端与前桥墩3之间、所述前滑道梁后端与后桥墩4之间以及后侧滑道梁8与后桥墩4之间均通过多个滑道梁锚固件31锚固为一体。
并且,步骤三中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设置有一块滑板32;步骤三中进行水平横梁布设之前,先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固定一块滑板32。
本实施例中,步骤二中进行滑道梁架设时,还需在所述第一滑道支座和第二滑道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对所述前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一横向限位件27,并在所述第三滑道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对后侧滑道梁8进行限位的第二横向限位件28;
同时,在所述第二滑道支座的后侧设置对所述前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一纵向限位件29,并在第二滑道支座的前侧设置有对后侧滑道梁8进行限位的第二纵向限位件30。
本实施例中,步骤五中所述牵引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
步骤五中进行牵引装置安装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分别安装于一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同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34后端均固定于后横梁15上,并使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34均沿纵桥向布设;此时,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均位于第三临时支墩13与后桥墩4之间。
步骤二中所述前侧滑道梁9包括左右两根对称布设的前滑道梁,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均沿纵桥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且二者均位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之间。
本实施例中,步骤六中进行顶推时,过程如下:
步骤601、第一次顶推:通过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前横梁10位于第二临时支墩12的正上方;
步骤602、前侧牵引装置安装:在前侧滑道梁9上安装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将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分别安装于一根所述前滑道梁上,同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34后端均固定于后横梁15上,并使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34均沿纵桥向布设;此时,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均位于第二临时支墩12与后桥墩4之间;
步骤603、第二次顶推:通过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和步骤602中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同步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前横梁10位于第一临时支墩11的正上方;
步骤604、牵引装置拆除:将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均从后侧滑道梁8上拆除,并将所拆除牵引千斤顶33与后横梁15之间连接的牵引绳34拆除;
步骤605、第三次顶推:通过步骤602中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现浇槽型梁2滑移到位。
由于第一次顶推的长度为第二临时支墩12与后桥墩4之间的水平间距,第三次顶推的长度为第一临时支墩11与前桥墩3之间的水平间距,因而第一次顶推和第三次顶推的长度较短,采用两个所述牵引装置便可简便、快速平移;而第二次顶推的长度第二临时支墩12与第一临时支墩11之间的水平间距,顶推长度较长,并且第二次顶推上跨既有道路1,因而通过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和步骤602中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这四个牵引装置带动进行平移,从而能有效提高顶推过程的简便、快速性和平稳性。
同时,第一次顶推停止位置和第二顶推停止位置设计合理,第一次顶推至前横梁10位于第二临时支墩12的正上方,第二次顶推至前横梁10位于第一临时支墩11的正上方,均能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平稳、有效支撑,并且能有效杜绝现浇槽型梁2前端受力不平衡,从而进一步确保现浇槽型梁2不发生任何变形且不出现裂缝。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步骤六中现浇槽型梁2滑移到位后,所述前横梁10位于所述第一滑道支座正上方,所述后横梁15位于所述第二滑道支座正上方;
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为位于前桥墩3上的第三前支座3-3,所述第二滑道支座为位于后桥墩4上的第三后支座4-3,每个所述第三前支座3-3均位于一个所述第三后支座4-3的正前方;所述第三滑道支座为位于后桥墩4上的第四后支座4-4,两个所述第三后支座4-3位于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之间;
所述前桥墩3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四前支座3-4,两所述第四前支座3-4均与第三前支座3-3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均位于一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的正前方;每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的正后方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前支座3-1,所述第一前支座3-1布设于前桥墩3上;
所述前桥墩3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二前支座3-2,两个所述第三前支座3-3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之间且其与第二前支座3-2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后桥墩4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二后支座4-2,每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均位于一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和第三后支座4-3之间且三者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均位于一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的正后方;每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的正前方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后支座4-1,所述第一后支座4-1布设于后桥墩4上;
所述第一前支座3-1、第二前支座3-2、第三前支座3-3、第四前支座3-4、第一后支座4-1、第二后支座4-2、第三后支座4-3和第四后支座4-4均呈竖直向布设。
步骤七中采用竖向支顶装置对步骤六中顶推到位的现浇槽型梁2进行落梁,过程如下:
步骤701、第一次体系转换:对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分别进行施工;再在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的正上方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并在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的正上方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再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将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后,对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分别进行安装,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2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4-2上;之后,将所述纵向滑移通道拆除,详见图13和图14;
此时,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4-2的高度均相同且二者的高度均高于所述纵向滑移通道的高度;
本步骤中进行第一次体系转换前,现浇槽型梁2在前桥墩3和后桥墩4上的支撑状态,详见图11和图12;
步骤702、第一次落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21、对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分别进行施工,将步骤701中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上所安装的竖向千斤顶38分别移至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上,使每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的正上方均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并将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拆除;
步骤7022、落梁: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将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后,将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4-2的高度同步降低;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2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4-2上,完成一次落梁过程;本步骤中,所述现浇槽型梁2的下降高度为8cm~10cm;
步骤7023、多次重复步骤7023,完成第一次落梁过程,详见图15和图16;
步骤703、第二次体系转换: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将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并对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3-1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分别进行施工;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2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3-1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上;之后,拆除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同时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均拆除,此时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处于悬空状态;再将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拆除,详见图17和图18;
步骤704、第二次落梁,过程如下:
步骤7041、对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分别进行施工,并在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时在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所处位置处分别施工供现浇槽型梁2支撑的永久支座分别进行施工;
步骤7042、落梁: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将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后,将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3-1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的高度同步降低;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2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3-1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上,完成一次落梁过程;
本步骤中,所述现浇槽型梁2的下降高度为8cm~10cm;
步骤7043、多次重复步骤7043,直至完成现浇槽型梁2的落梁过程,详见图19和图20。
本实施例中,步骤702中进行第一次落梁时,所述现浇槽型梁2的下降高度不小于所述纵向滑移通道的高度。
步骤701中将所述纵向滑移通道拆除时,将所述水平横梁底部的滑板32同步进行拆除。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顶推槽型梁为架设于前桥墩(3)和后桥墩(4)之间上方且采用顶推系统进行顶推的现浇槽型梁(2),所述现浇槽型梁(2)为跨越既有道路(1)的钢筋混凝土梁且其横截面为凹字形,现浇槽型梁(2)的前端支撑于前桥墩(3)上且其后端支撑于后桥墩(4)上,所述现浇槽型梁(2)为呈水平布设的平直梁且其与既有道路(1)之间的夹角小于90°;
所述顶推系统包括牵引装置、四个沿所顶推槽型梁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设的临时支墩、两道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后侧滑道梁(8)、一道呈水平布设的前侧滑道梁(9)和两道分别布设于所顶推槽型梁前后两端底部的水平横梁,所述前侧滑道梁(9)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均沿所顶推槽型梁的长度方向布设且三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四个所述临时支墩均沿所顶推槽型梁的宽度方向布设,四个所述临时支墩由前至后分别为第一临时支墩(11)、第二临时支墩(12)、第三临时支墩(13)和第四临时支墩(14),第一临时支墩(11)布设于前桥墩(3)与既有道路(1)之间,第二临时支墩(12)布设于既有道路(1)与后桥墩(4)之间,所述第四临时支墩(14)位于后桥墩(4)正后方且二者之间的水平间距小于现浇槽型梁(2)的纵向长度,所述第三临时支墩(13)位于后桥墩(4)正后方且其位于后桥墩(4)与第四临时支墩(14)之间;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为钢梁且二者均与现浇槽型梁(2)呈垂直布设,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分别为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前端下方的前横梁(10)和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后端下方的后横梁(15),前横梁(10)和后横梁(15)均与现浇槽型梁(2)锚固为一体;
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对称支撑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均支撑于后桥墩(4)与第四临时支墩(14)之间上方,所述后侧滑道梁(8)的前端支撑于后桥墩(4)上且其后端支撑于第四临时支墩(14)上;所述前侧滑道梁(9)布设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之间且其位于现浇槽型梁(2)的正下方,所述前侧滑道梁(9)支撑于前桥墩(3)与后桥墩(4)之间上方,所述前侧滑道梁(9)的前端支撑于前桥墩(3)上且其后端支撑于后桥墩(4)上;所述前侧滑道梁(9)和后侧滑道梁(8)均呈水平布设且二者均为沿现浇槽型梁(2)长度方向布设的平直梁;
所述前侧滑道梁(9)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组成纵向滑移通道;所述牵引装置布设于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且其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所述牵引装置与后横梁(15)或前横梁(10)连接;
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顶推施工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桥墩与临时支墩施工:对前桥墩(3)和后桥墩(4)分别进行施工;同时,对四个所述临时支墩分别进行施工,并获得施工成型的第一临时支墩(11)、第二临时支墩(12)、第三临时支墩(13)和第四临时支墩(14);
步骤二、滑道梁架设:在后桥墩(4)与第四临时支墩(14)之间上方架设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同时在前桥墩(3)与后桥墩(4)之间上方架设前侧滑道梁(9);所述前侧滑道梁(9)和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组成纵向滑移通道;
步骤三、水平横梁布设: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的前部和后部上方均布设一道所述水平横梁,获得布设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的前横梁(10)和后横梁(15);
步骤四、槽型梁现浇施工: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方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施工,获得施工成型的现浇槽型梁(2);
步骤五、牵引装置安装:在步骤二中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安装所述牵引装置,并将所述牵引装置与后横梁(15)或前横梁(10)连接;
步骤六、顶推:通过步骤五中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现浇槽型梁(2)滑移到位;
步骤七、落梁:采用竖向支顶装置对步骤六中顶推到位的现浇槽型梁(2)进行落梁,使现浇槽型梁(2)的前后两端分别支撑于前桥墩(3)和后桥墩(4)上;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落梁过程中,对所述纵向滑移通道和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分别进行拆除;
所述竖向支顶装置包括布设于前桥墩(3)上且对现浇槽型梁(2)前端进行支顶的前支顶装置和布设于后桥墩(4)上且对现浇槽型梁(2)后端进行支顶的后支顶装置,所述前支顶装置和后支顶装置均位于现浇槽型梁(2)下方且二者均为竖向千斤顶(38)。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进行滑道梁架设时,还需将所述前滑道梁前端与前桥墩(3)之间、所述前滑道梁后端与后桥墩(4)之间以及后侧滑道梁(8)与后桥墩(4)之间均通过多个滑道梁锚固件(31)锚固为一体。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每道所述水平横梁与现浇槽型梁(2)之间均通过多个竖向锚固件(16)固定为一体;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设置有一块滑板(32)。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进行槽型梁现浇施工时,过程如下:
步骤401、成型模板支设: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方支设用于成型现浇槽型梁(2)的成型模板;
所述成型模板包括外侧模板和布设于在所述外侧模板内侧中部的内侧模板,所述外侧模板的横截面为凹字形,所述内侧模板的横截面为凹字形或矩形;所述外侧模板包括水平底模板、左右两个对称支撑于所述水平底模板两侧上方的侧模板和前后两个对称支撑于所述水平底模板前后两道上方的端部封堵模板,所述侧模板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沿纵桥向布设,所述端部封堵模板呈竖直向布设且其沿横桥向布设;
每个所述端部封堵模板均支撑于一道所述水平横梁上;
所述水平底模板位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之间,每个所述侧模板均连接于两个所述端部封堵模板之间;
步骤402、水平横梁上方细砂填充层施工: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的前后两侧上方均布设一道竖向封堵钢板(36),所述竖向封堵钢板(36)沿横向布设;同时,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的左右两侧上方均支立一个纵向封堵板,两个所述纵向封堵板分别布设于两道所述竖向封堵钢板(36)的左右两侧之间且二者均沿纵桥向布设;两个所述纵向封堵板和两道所述竖向封堵钢板(36)围成一个立方体腔,所述立方体腔位于所述水平横梁与现浇槽型梁(2)之间;再向所述立方体腔内填充细砂并形成细砂填充层,所述细砂填充层为连接于所述水平底模板与所述端部封堵模板之间的底部封堵层;
步骤403、混凝土浇筑:利用步骤401中所述成型模板对现浇槽型梁(2)进行浇筑,获得施工成型的现浇槽型梁(2)。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01中进行成型模板支设时,需在步骤二中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方布设对所述外侧模板进行支撑的模板支撑结构(37)。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设置有一块滑板(32);步骤三中进行水平横梁布设之前,先在每道所述水平横梁底部均固定一块滑板(32)。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进行滑道梁架设时,还需在所述第一滑道支座和第二滑道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对所述前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一横向限位件(27),并在所述第三滑道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均设置对后侧滑道梁(8)进行限位的第二横向限位件(28);
同时,在所述第二滑道支座的后侧设置对所述前滑道梁进行限位的第一纵向限位件(29),并在第二滑道支座的前侧设置有对后侧滑道梁(8)进行限位的第二纵向限位件(30)。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所述牵引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
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千斤顶(33)和穿设于牵引千斤顶(33)内的牵引绳(34),所述牵引绳(34)沿纵桥向布设且其与现浇槽型梁(2)呈平行布设,所述牵引绳(34)呈水平布设且其后端固定于后横梁(15)上;所述牵引千斤顶(33)位于后横梁(15)前方且其安装于前侧滑道梁(9)或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
步骤五中进行牵引装置安装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分别安装于一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上,同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34)后端均固定于后横梁(15)上,并使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34)均沿纵桥向布设;此时,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均位于第三临时支墩(13)与后桥墩(4)之间;
步骤二中所述前侧滑道梁(9)包括左右两根对称布设的前滑道梁,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均沿纵桥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且二者均位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之间。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进行顶推时,过程如下:
步骤601、第一次顶推:通过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前横梁(10)位于第二临时支墩(12)的正上方;
步骤602、前侧牵引装置安装:在前侧滑道梁(9)上安装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将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呈左右对称布设且二者分别安装于一根所述前滑道梁上,同时将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34)后端均固定于后横梁(15)上,并使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绳(34)均沿纵桥向布设;此时,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均位于第二临时支墩(12)与后桥墩(4)之间;
步骤603、第二次顶推:通过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和步骤602中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同步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前横梁(10)位于第一临时支墩(11)的正上方;
步骤604、牵引装置拆除:将步骤五中两个所述牵引装置的牵引千斤顶(33)均从后侧滑道梁(8)上拆除,并将所拆除牵引千斤顶(33)与后横梁(15)之间连接的牵引绳(34)拆除;
步骤605、第三次顶推:通过步骤602中所安装的两个所述牵引装置带动现浇槽型梁(2)与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同步在所述纵向滑移通道上向前水平滑移,直至现浇槽型梁(2)滑移到位。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滑道梁(9)包括左右两根对称布设的前滑道梁,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均沿纵桥向布设且二者均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两根所述前滑道梁对称布设于现浇槽型梁(2)的左右两侧下方且二者均位于两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之间;
所述前桥墩(3)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所述前滑道梁支撑的第一滑道支座,每根所述前滑道梁的前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上;两个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上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后桥墩(4)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所述前滑道梁支撑的第二滑道支座,每根所述前滑道梁的后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二滑道支座上;所述后桥墩(4)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供后侧滑道梁(8)支撑的第三滑道支座,每道所述后侧滑道梁(8)的前端均支撑于一个所述第三滑道支座上;两个所述第二滑道支座和两个所述第三滑道支座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第一滑道支座、第二滑道支座和第三滑道支座均为混凝土支座;
步骤六中现浇槽型梁(2)滑移到位后,所述前横梁(10)位于所述第一滑道支座正上方,所述后横梁(15)位于所述第二滑道支座正上方;
所述第一滑道支座为位于前桥墩(3)上的第三前支座(3-3),所述第二滑道支座为位于后桥墩(4)上的第三后支座(4-3),每个所述第三前支座(3-3)均位于一个所述第三后支座(4-3)的正前方;所述第三滑道支座为位于后桥墩(4)上的第四后支座(4-4),两个所述第三后支座(4-3)位于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之间;
所述前桥墩(3)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四前支座(3-4),两所述第四前支座(3-4)均与第三前支座(3-3)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均位于一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的正前方;每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的正后方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前支座(3-1),所述第一前支座(3-1)布设于前桥墩(3)上;
所述前桥墩(3)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二前支座(3-2),两个所述第三前支座(3-3)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之间且其与第二前支座(3-2)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
所述后桥墩(4)的左右两侧上方对称设置有第二后支座(4-2),每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均位于一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和第三后支座(4-3)之间且三者均布设于同一竖直面上;每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均位于一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的正后方;每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的正前方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后支座(4-1),所述第一后支座(4-1)布设于后桥墩(4)上;
所述第一前支座(3-1)、第二前支座(3-2)、第三前支座(3-3)、第四前支座(3-4)、第一后支座(4-1)、第二后支座(4-2)、第三后支座(4-3)和第四后支座(4-4)均呈竖直向布设;
步骤七中采用竖向支顶装置对步骤六中顶推到位的现浇槽型梁(2)进行落梁,过程如下:
步骤701、第一次体系转换:对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分别进行施工;再在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的正上方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并在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的正上方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再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将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后,对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分别进行安装,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2)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4-2)上;之后,将所述纵向滑移通道拆除;
此时,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4-2)的高度均相同且二者的高度均高于所述纵向滑移通道的高度;
步骤702、第一次落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21、对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分别进行施工,将步骤701中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上所安装的竖向千斤顶(38)分别移至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上,使每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的正上方均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并将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拆除;
步骤7022、落梁: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将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后,将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4-2)的高度同步降低;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2)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所述第二后支座(4-2)上,完成一次落梁过程;本步骤中,所述现浇槽型梁(2)的下降高度为8cm~10cm;
步骤7023、多次重复步骤7023,完成第一次落梁过程;
步骤703、第二次体系转换: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将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并对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3-1)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分别进行施工;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2)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3-1)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上;之后,拆除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同时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均拆除,此时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处于悬空状态;再将两道所述水平横梁均拆除;
步骤704、第二次落梁,过程如下:
步骤7041、对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分别进行施工,并在两个所述第二前支座(3-2)和两个所述第二后支座(4-2)分别安装一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时在两个所述第四前支座(3-4)和两个所述第四后支座(4-4)所处位置处分别施工供现浇槽型梁(2)支撑的永久支座分别进行施工;
步骤7042、落梁:采用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将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待现浇槽型梁(2)水平向上顶升后,将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3-1)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的高度同步降低;再将四个所述竖向千斤顶(38)同步回缩并使现浇槽型梁(2)水平支撑于两个所述第一前支座(3-1)和两个所述第一后支座(4-1)上,完成一次落梁过程;
本步骤中,所述现浇槽型梁(2)的下降高度为8cm~10cm;
步骤7043、多次重复步骤7043,直至完成现浇槽型梁(2)的落梁过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37095.7A CN109778700B (zh) | 2019-01-15 | 2019-01-15 | 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37095.7A CN109778700B (zh) | 2019-01-15 | 2019-01-15 | 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78700A true CN109778700A (zh) | 2019-05-21 |
CN109778700B CN109778700B (zh) | 2020-07-24 |
Family
ID=66499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37095.7A Active CN109778700B (zh) | 2019-01-15 | 2019-01-15 | 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778700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72275A (zh) * | 2020-03-19 | 2020-07-31 | 中铁十局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 | 用于橫跨两个铁路营业线的槽型梁支撑装置和顶推就位方法及其应用 |
CN112342932A (zh) * | 2020-12-15 | 2021-02-09 | 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路线交叉低净空拼宽现浇箱梁支架及施工方法 |
WO2021057145A1 (zh) * | 2019-09-29 | 2021-04-01 |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 墩顶短滑道梁上架设节段钢梁的方法 |
CN113026540A (zh) * | 2021-04-16 | 2021-06-25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建桥墩箱梁整体平移的桥上接轨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00959A (zh) * | 2007-11-29 | 2008-06-18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钢屋架多点顶推累积滑移施工方法 |
KR20150037786A (ko) * | 2012-12-20 | 2015-04-08 | 우경기술주식회사 | Psc거더 라멘교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
-
2019
- 2019-01-15 CN CN201910037095.7A patent/CN10977870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00959A (zh) * | 2007-11-29 | 2008-06-18 |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钢屋架多点顶推累积滑移施工方法 |
KR20150037786A (ko) * | 2012-12-20 | 2015-04-08 | 우경기술주식회사 | Psc거더 라멘교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罗伟: "浅谈邻近营业线槽型梁顶推落梁施工技术", 《HTTP://WWW.FX361.COM/PAGE/2018/0514/5131101.SHTML》 *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057145A1 (zh) * | 2019-09-29 | 2021-04-01 |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 墩顶短滑道梁上架设节段钢梁的方法 |
GB2603424A (en) * | 2019-09-29 | 2022-08-03 |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 Method for erecting segmental steel girder on pier-top short slideway girder |
JP2022550266A (ja) * | 2019-09-29 | 2022-12-01 | チャイナ レイルウェイ メジャー ブリッジ 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グループ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橋脚頂部短スライド桁(Pier-Top Short Slideway Girder)上にセグメント鋼桁を架設する方法 |
JP7276599B2 (ja) | 2019-09-29 | 2023-05-18 | チャイナ レイルウェイ メジャー ブリッジ 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グループ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橋脚頂部短スライド桁(Pier-Top Short Slideway Girder)上にセグメント鋼桁を架設する方法 |
GB2603424B (en) * | 2019-09-29 | 2023-07-05 | China Railway Major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 Method for erecting segmental steel girder on pier-top short slideway girder |
CN111472275A (zh) * | 2020-03-19 | 2020-07-31 | 中铁十局集团第八工程有限公司 | 用于橫跨两个铁路营业线的槽型梁支撑装置和顶推就位方法及其应用 |
CN112342932A (zh) * | 2020-12-15 | 2021-02-09 | 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路线交叉低净空拼宽现浇箱梁支架及施工方法 |
CN113026540A (zh) * | 2021-04-16 | 2021-06-25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建桥墩箱梁整体平移的桥上接轨系统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78700B (zh) | 2020-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702910B (zh) | 一种双塔双索面矮塔斜拉桥的主梁施工工艺 | |
CN109778700A (zh) | 一种跨越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形梁三点滑移顶推施工方法 | |
CN202064293U (zh) | 钢桁梁悬臂拖拉施工用牵引系统 | |
CN109629440B (zh) | 基于步履式三维液压顶推设备的钢箱梁顶推施工方法 | |
CN109629441B (zh) | Plc多点同步三维液压桥梁顶推系统及顶推方法 | |
CN101781878B (zh) | 独塔无背索斜拉桥主塔整体提升模板及其提升施工方法 | |
CN107905124B (zh) | 一种对称式刚构连续梁施工工艺 | |
CN107905111B (zh) | 一种刚构连续梁边跨施工工艺 | |
CN104594204B (zh) | 城市轻轨高架桥山型u梁施工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 | |
CN108004927A (zh) | 双肢三角挂篮及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悬臂梁段施工方法 | |
CN113235472A (zh) | 一种盖板涵混凝土浇筑台车 | |
CN112726411B (zh) | 一种单孔大悬臂钢桁梁整体拖拉施工方法 | |
CN110453613A (zh) | 一种大跨径梁桥箱梁全断面一次悬浇施工方法 | |
CN109629439B (zh) | 一种独塔斜拉桥施工方法 | |
CN102587282A (zh) | 大风及高空条件下大截面简支箱梁预制及拼装工艺 | |
CN112281663B (zh) | 一种新、旧桥上部结构连接拓宽的施工方法 | |
CN110396942A (zh) | 上承式拱桥施工用钢拱架拼装与横移系统及方法 | |
CN204475184U (zh) | 城市轻轨高架桥山型u梁施工支撑体系 | |
CN105696470B (zh) | 一种钢箱梁原位顶推和塔柱同步快速施工方法 | |
CN109629443A (zh) | 跨既有道路的现浇槽型梁三点式顶推系统及施工方法 | |
CN109797657A (zh) | 现浇桥梁模板支架体系装置及桥梁现浇施工方法 | |
CN215633005U (zh) | 一种隧道tbm步进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和隧道 | |
CN211849593U (zh) | 一种沉管中腔模板抗浮装置及抗浮系统 | |
CN201588172U (zh) | 独塔无背索斜拉桥主塔整体提升模板 | |
CN215482398U (zh) | 一种大跨度主梁双向快速顶推装备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