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47761A - 车辆的转向拉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转向拉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47761A
CN109747761A CN201711076447.7A CN201711076447A CN109747761A CN 109747761 A CN109747761 A CN 109747761A CN 201711076447 A CN201711076447 A CN 201711076447A CN 109747761 A CN109747761 A CN 109747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articulated
vehicle
supporting member
steering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764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47761B (zh
Inventor
丁信志
李炎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764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74776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747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7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477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477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车辆具有一车架单元,该车架单元的前方设有一转向支撑构件,该转向支撑构件上枢设有一倾斜机构及一转向拉杆,该转向支撑构件内穿设有一转向轴杆;该倾斜机构包括一枢接于车架单元的转向支撑构件的上横杆,一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且位于该上横杆下方的下横杆,一枢接于该上横杆两端的右侧杆及左侧杆,该下横杆两端系枢接于该右侧杆及该左侧杆;一连结于该右侧杆且具有右避震器的右支撑构件,一连结于该左侧杆且具有左避震器的左支撑构件,一连结于该转向轴杆下方的中央支撑构件,一转向拉杆系分别连结于该左、右支撑构件及该中央支撑构件,该转向拉杆枢接于左、右支撑构件及中央支撑构件上,转向拉杆系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的后方,且位于该下横杆的下方;藉此可以抑制该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方大型化,以及可提升该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方空间的充分利用。

Description

车辆的转向拉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尤其指一种可抑制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方大型化及可充分利用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方空间的车辆的转向拉杆。
背景技术
具有前两轮的车辆,其转向主要系仰赖于转向轴杆前方设一转向拉杆来达成前两轮的转向动作。
如图1、2所示,TWI519447号「车辆」发明专利案,该专利案固然已提供了具前两轮的转向拉杆A的结构,然而该专利申请案的转向拉杆A皆系位于该转向轴杆B的前方,亦即该转向拉杆A系比该转向轴杆B更朝车体前方设置。
如图3所示(箭头表示车头方向),由于该专利案的转向拉杆A系位于该转向轴杆B的前方,依据车辆所惯用的阿克曼转向几何(Ackermann geometry)转向差角的定理,因此该转向轴杆A的二侧左、右转轴A1、A2所界定出的距离,必须要大于倾斜装置C的二侧左、右转轴C1、C2所界定的距离,如此才能达到所需要的转向角差;也因此造成了该转向拉杆A必须大型化,进而使车辆的前方必须要预留足够的空间来配置该转向拉杆A的转向角差,以及提供该转向拉杆A足够的左右转向与上下摆动的空间,所以而造成了该车辆前方(前面板)的大型化;同时该车辆的前方必须预留足够的空间来配置该转向拉杆A,以及提供该转向拉杆A足够的左右转向与上下摆动的空间,更使得该车辆于该转向轴杆B的前方空间无法被充分利用来设置其他部品,进而该车辆的前方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的结构,以避免车辆的前方大型化,以及可令车辆的前方空间可以充分的被利用,以增进车辆前方空间设计的自由度,已为车辆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藉此可克服习用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设置转向拉杆,造成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方必须大型化的缺失。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车辆具有一车架单元,该车架单元的前方设有一转向支撑构件,该转向支撑构件上枢设有一倾斜机构及一转向拉杆,该转向支撑构件内穿设有一转向轴杆;该倾斜机构包括一枢接于车架单元的转向支撑构件的上横杆,一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且位于该上横杆下方的下横杆,一枢接于该上横杆两端的右侧杆及左侧杆,该下横杆两端系枢接于该右侧杆及该左侧杆;一连结于该右侧杆且具有右避震器的右支撑构件,一连结于该左侧杆且具有左避震器的左支撑构件,一连结于该转向轴杆下方的中央支撑构件,一转向拉杆系分别连结于该左、右支撑构件及该中央支撑构件,该转向拉杆枢接于左、右支撑构件及中央支撑构件上,转向拉杆系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的后方,且位于该下横杆的下方。
为此,本发明的第二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转向拉杆具有一第一拉杆及一第二拉杆,该第一拉杆系被枢接右支撑构件及中央支撑构件上,该第二拉杆系被枢接于该左支撑构件及中央支撑构件上。
为此,本发明的第三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第一拉杆一侧与该第二拉杆的一侧同轴枢设于该中央支撑构件。
为此,本发明的第四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中央支撑构件具有一中央连结板,该中央连结板具有中央连结部;该右支撑构件具有右连结板,该右连结板具有右连结部;该左支撑构件具有左连结板,该左连结板具有左连结部;该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系藉由复数个枢接件来枢接于该右连结部、中央连结部及左连结部上。
为此,本发明的第五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枢接件具有枢接部及轴杆;该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系以车体上下方向枢接于该枢接部上,该轴杆系以车体前后方向枢接于该右连结部、中央连结部及左连结部上,藉此该枢接件系为具有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旋转轴件。
为此,本发明的第六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上横杆左右一对系以共同锁付的方式来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并使左右一对的上横杆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同轴的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上。
为此,本发明的第七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枢接件具有枢接部及轴杆;该第一、第三枢接件中的枢接部的枢接部轴心线与轴杆的轴杆轴心线成左右位差且朝内位差方式设置,该枢接部轴心线系较该轴杆轴心线更朝前述的转向支撑构件偏设。
为此,本发明的第八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转向拉杆系位于右、左前轮的上方。
为此,本发明的第九主要技术手段,乃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第二枢接件枢接部的枢接部轴心线与轴杆的轴杆心轴线系以不构成偏位方式设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藉由第一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以抑制该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方大型化,以及可提升该车辆的转向支撑构件前方空间的充分利用。
本发明藉由第二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使该转向拉杆设置的简易化。
本发明藉由第三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使该转向拉杆的整体宽度缩小,而可提升该转向拉杆设计的自由度。
本发明藉由第四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提升该转向拉杆的转动性。
本发明藉由第五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提升该转向拉杆的双向转动性及控制性,以及可增加该车辆的转向角度与该车辆的倾斜度。
本发明藉由第六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提升该倾斜机构的组立性与控制性。
本发明藉由第七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有效缩短该转向拉杆的整体长度。
本发明藉由第八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更可有充裕的空间来避免该转向拉杆与该前轮产生干扰。
本发明藉由第九主要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此可有效增进该转向拉杆3转动的顺畅性。
附图说明
图1、2是TWI519447号「车辆」专利案。
图3是习用转向拉杆与倾斜装置所构成阿克曼转向几何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车辆前段部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车辆的倾斜装置与转向机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车辆的转向拉杆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转向拉杆的枢接件俯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转向拉杆与倾斜装置所构成阿克曼转向几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如图4、5、6所示,该车辆1至少具有一车架单元11,该车架单元11的前方(车辆车头方向为前方)设有一转向支撑构件12,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枢设有一倾斜机构2及一转向拉杆3。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方设有转向把手13,该转向把手13下端具有转向轴杆14,该转向轴杆14由该转向支撑构件12的上方穿入该转向支撑构件12内,且该转向轴杆14的下端并穿出该转向支撑构件12的下端,该转向轴杆14穿出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下端部分设置一中央支撑构件4,该中央支撑构件4连接有中央连结板41,该中央连结板41上设有中央连结部411。
如图4、5、6所示,该倾斜机构2包括有一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的上横杆21、一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并位于该上横杆21下方的下横杆22、一枢接于该上横杆21与下横杆22的右侧杆23(以下左、右侧系以驾驶人乘坐于车体上的右手为右侧,左手为左侧,即图5中的右侧)及一枢接于该上横杆21与下横杆22的左侧杆24(图5中的左侧)。
如图4、5、6所示,该倾斜机构2的上横杆21系为左右一对方式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更明确的说,该上横杆21左右一对系以共同锁付的方式来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并使左右一对的上横杆21形成沿车辆1前后方向同轴的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该上横杆21沿车辆1左右方向枢接着该右侧杆23及左侧杆24的上方。
如图4、5、6所示,该倾斜机构2的下横杆22系为一框体并以前后方式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该下横杆22系以沿车辆1前后方向同轴的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该下横杆22车体左右方向枢接着该右侧杆23及左侧杆24的下方部。
如图4、5、6所示,该倾斜机构2的右侧杆23系上部枢接于该上横杆21,其下部枢接于该下横杆22上;该右侧杆23内穿设有一右侧轴杆231,该右侧轴杆231下端连结有一右支撑构件5,该右支撑构件5连结有一右连结板51及右连结桥52,该右连结板51上设有右连结部511,该右连结板51系由该右支撑构件5的下端朝该车辆1的车体后方延设;该右连结桥52连结支撑着右避震器7,该右避震器7下端支撑着右前轮15。
如图4、5、6所示,该倾斜机构2的左侧杆24系上部枢接于该上横杆21,其下部枢接于该下横杆22上;该左侧杆24内穿设有一左侧轴杆241,该左侧轴杆241下端连结有一左支撑构件6,该左支撑构件6连结有一左连结板61及左连结桥62,该左连结板61上设有左连结部611,该左连结板61系由该左支撑构件6下端朝该车辆1的车体后方延设;该左连结桥62连结支撑着左避震器8,该左避震器8下端支撑着左前轮16。
如图4、5、6所示,该倾斜机构2系藉由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方的上横杆21、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下方的下横杆22,以及上下部分别枢接于该上横杆21及下横杆22的右侧杆23,上下部分别枢接于该上横杆21及下横杆22的左侧杆24,所构成的略平行四边形框型架体;藉此该上横杆21以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为摆动中心相对于该下横杆22、右侧杆23与左侧杆24做摆动,该下横杆22以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为摆动中心相对于该上横杆21、右侧杆23与左侧杆24做摆动,该右侧杆23与左侧杆24则相对于该上横杆21与下横杆22做摆动。
如图4、5、6、7所示,该转向拉杆3具有一第一拉杆31及第二拉杆32;该第一拉杆31的右侧(图5的右侧)以枢轴3a由车体上下方向枢接于一第一枢接件33上,再藉由该第一枢接件33以车体前后方向来枢接于该右连结板51的右连结部511上,该第一拉杆31的左侧(图5的中间)以枢轴3a由车体上下方向枢接于一第二枢接件34上,该第二枢接件34以车体前后方向枢接于该中央连结板41的中央连结部411上;该第二拉杆32的右侧(图5的中央)与该第一拉杆31的左侧共同以枢轴3a由车体上下方向枢接于一第二枢接件34后,该第二枢接件34以车体前后方向枢接于该中央连结板41的中央连结部411上,更明确的说,该第二拉杆32的右侧与该第一拉杆32的左侧共同枢接于该中央连结板41的中央连结部411上,该第二拉杆32的左侧(图5的左侧)系以枢轴3a由车体上下方向枢设于一第三枢接件35上,该第三枢接件35再以车体前后方向来枢接于该左连结板61的左连结部611上;该转向拉杆3的第一拉杆31及第二拉杆32藉由上述的枢接方式被枢设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的后方,来令该转向拉杆3系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更朝车体后方的后方,且系位于该下横杆22的下方并位于该右前轮15与左前轮16的上方,藉此可以抑制该车辆1的转向支撑构件12前方大型化。
如图7所示,该第一枢接件33、第二枢接件34、第三枢接件35系为一旋转轴件;该第一枢接件33具有一枢接部331及于该枢接部331的另一侧凸设有轴杆332;该第二枢接件34具有一枢接部341及于该枢接部341的另一侧凸设有轴杆342;该第三枢接件35具有一枢接部351及于该枢接部352的另一侧凸设有轴杆352;该第一枢接件33以该枢轴3a即以车辆1上下方向来插设于该枢接部331内,该第一枢接件33的该轴杆332则以车辆1前后方向来枢设于该右连结板51的右连结部511,藉此来令该第一枢接件33具备有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的旋转轴;该第二枢接件34以该枢轴3a即以车辆1上下方向来插设于该枢接部341内,该第二枢接件34的该轴杆342则以车辆1前后方向来枢设于该中央连结板41的中央连结部411,藉此来令该第二枢接件34具备有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的旋转轴;该第三枢接件35以该枢轴3a即以车辆1上下方向来插设于该枢接部351内,该第三枢接件35的该轴杆352则以车辆1前后方向来枢设于该左连结板61的左连结部611,藉此来令该第三枢接件34具备有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的旋转轴;该转向拉杆3藉由上述的枢接方式,藉此可提高该转向拉杆3的摆动角度与转向角度。
如图5、7所示,该第一枢接件33与该第三枢接件35的枢接部331、351的枢接部轴心线P与轴杆332、352的轴杆轴心线P1成左右位差且以朝内位差方式设置,更明确的说,从该枢轴3a的轴心线来看,该枢接部轴心线P平行于该轴杆轴心线P1;另该第一枢接件33与该第三枢接件35的该枢接部331、351的枢接部轴心线P系较该轴杆332、352的轴杆轴心线P1更朝该转向支撑构件12方向偏移设置;而该第二枢接件34的枢接部341的枢接部轴心线P与轴杆342的轴杆轴心线P1以不构成偏差方式设置;藉此可有效缩短该转向拉杆3的整体长度。
如图4、5、6、7、8所示,当该转向拉杆3藉由上述的枢接方式被枢设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的后方,亦即该转向拉杆3系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更朝车体后方的后方,且系位于该下横杆22的下方;因此依据阿克曼转向几何(Ackermann geometry)转向差角定理,由于该转向拉杆3系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更朝车体后方的后方,因此由该转向轴杆14俯视观视时,该转向拉杆3左、右二侧的枢轴3a与该倾斜装置2的左侧轴241与右侧轴杆231所构成的阿克曼转向几何(Ackermann geometry)(如图8所示,图8中的箭头表示车头方向),其中该转向拉杆3左、右二侧的枢轴3a所界定的距离小于该倾斜装置2的左侧轴241与右侧轴杆231所界定的距离,亦即该转向拉杆3左、右二侧的枢轴3a较该倾斜装置2的左侧轴241与右侧轴杆231朝内偏移,进而可达到所需的转向角差,同时可使该转向拉杆3小型化,藉此一方面可使该车辆1的前方无需让出来避让该转向拉杆3,而使该车辆1的前方可空出空间来配置散热器、大灯等部件而来提升该车辆1前方部设计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可有效缩短该转向拉杆3的整体长度;更须一提的是,该转向拉杆3藉由上述的枢接方式被枢设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的后方,亦即该转向拉杆3系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更朝车体后方的后方,且系位于该下横杆22的下方并位于该右、左前轮15、16的上方,而该前轮15、16系被朝前倾斜的方式枢设于该右避震器7与该左避震器8上,因此当前轮15、16沿该右避震器7与该左避震器8做上下方向缓冲时,由于该转向拉杆3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的后方并位于该右、左前轮15、16的上方,因此更可有充裕的空间来避免该转向拉杆3与该前轮15、16产生干扰。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一功效在于:将该转向拉杆3以枢接方式枢设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的后方,亦即该转向拉杆3系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更朝车体后方的后方,且系位于该下横杆22的下方;藉此可以抑制该车辆1的转向支撑构件12前方大型化,以及可提升该车辆1的转向支撑构件12前方空间的充分利用。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二功效在于:该转向拉杆3具有一第一拉杆31及一第二拉杆32,该第一拉杆31系被枢接右支撑构件5及中央支撑构件4上,该第二拉杆32系被枢接于该左支撑构件6及中央支撑构件4上;藉此可使该转向拉杆3设置的简易化。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三功效在于:该第一拉杆31一侧与该第二拉杆32的一侧同轴枢设于该中央支撑构件4;藉此可使该转向拉杆3的整体宽度缩小,而可提升该转向拉杆3设计的自由度。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四功效在于:该中央支撑构件4具有一中央连结板41,该中央连结板41具有中央连结部411;该右支撑构件5具有右连结板51,该右连结板51具有右连结部511;该左支撑构件6具有左连结板61,该左连结板61具有左连结部611;该第一拉杆31及第二拉杆32系藉由第一、第二、第三枢接件33、34、35来枢接于该右连结部511、中央连结部411及左连结部611上;藉此可提升该转向拉杆3的转动性。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五功效在于:该第一、第二、第三枢接件33、34、35具有枢接部331、341、351及轴杆332、342、352;该第一拉杆31及第二拉杆32系以车体上下方向枢接于该枢接部331、341、351上,该轴杆332、342、352系以车体前后方向枢接于该右连结部511、中央连结部411及左连结部611上,藉此来使该枢接件33为具有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旋转轴件;藉此可提升该转向拉杆3的双向转动性及控制性,以及可增加该车辆1的转向角度与该车辆1的倾斜度。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六功效在于:该上横杆21左右一对系以共同锁付的方式来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并使左右一对的上横杆21形成沿车辆1前后方向同轴的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12上;藉此可提升该倾斜机构2的组立性与控制性。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七功效在于:该枢接件33、34、35具有枢接部331、341、351及轴杆332、342、352;该第一、第三枢接件33、35中的枢接部331、351的枢接部轴心线P与轴杆332、352的轴杆轴心线P1成左右位差且朝内位差方式设置,该枢接部331、351系较该轴杆332、352更朝该转向支撑构件12偏设;藉此可有效缩短该转向拉杆3的整体长度。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八功效在于:该转向拉杆3系位于右、左前轮15、16的上方;藉此更可有充裕的空间来避免该转向拉杆3与该前轮15、16产生干扰。
本发明藉由上述构造所能达成的第九功效在于:该第二枢接件34枢接部341的枢接部轴心线P与轴杆342的轴杆心轴线P1系以不构成偏位方式设置;藉此可有效增进该转向拉杆3转动的顺畅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藉由上述的结构已确实能达到所诉求的目的及功效,已较习用者增进功效,显已具有实用性、新颖性及创造性的要件,爰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的申请。
附图标记列表
1车辆
11车架单元 12转向支撑构件
13转向把手 14转向轴杆
15右前轮 16左前轮
2倾斜机构
21上横杆 22下横杆
23右侧杆 231右侧轴杆
24左侧杆 241左侧轴杆
3转向拉杆
3a枢轴
31第一拉杆
32第二拉杆
33第一枢接件
331枢接部 332轴杆
34第二枢接件
341枢接部 342轴杆
35第三枢接件
351枢接部 352轴杆
4中央支撑构件
41中央连结板 411中央连结部
5右支撑构件
51右连结板 511右连结部
52右连结桥
6左支撑构件
61左连结板 611左连结部
62左连结桥
7右避震器
8左避震器
A转向拉杆 A1、A2左、右转轴
B转向轴杆
C倾斜装置 C1、C2左、右转轴
P枢接部轴心线 P1轴杆轴心线

Claims (9)

1.一种车辆的转向拉杆,该车辆具有一车架单元,该车架单元的前方设有一转向支撑构件,该转向支撑构件上枢设有一倾斜机构及一转向拉杆,该转向支撑构件内穿设有一转向轴杆;该倾斜机构包括一枢接于车架单元的转向支撑构件的上横杆,一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且位于该上横杆下方的下横杆,一枢接于该上横杆两端的右侧杆及左侧杆,该下横杆两端枢接于该右侧杆及该左侧杆;一连结于该右侧杆且具有右避震器的右支撑构件,一连结于该左侧杆且具有左避震器的左支撑构件,一连结于该转向轴杆下方的中央支撑构件,一转向拉杆分别连结于该左、右支撑构件及该中央支撑构件,该转向拉杆枢接于左、右支撑构件及中央支撑构件上,其特征在于:转向拉杆位于该转向支撑构件的后方,且位于该下横杆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拉杆具有一第一拉杆及一第二拉杆,该第一拉杆被枢接右支撑构件及中央支撑构件上,该第二拉杆被枢接于该左支撑构件及中央支撑构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拉杆一侧与该第二拉杆的一侧同轴枢设于该中央支撑构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该中央支撑构件具有一中央连结板,该中央连结板具有中央连结部;该右支撑构件具有右连结板,该右连结板具有右连结部;该左支撑构件具有左连结板,该左连结板具有左连结部;该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藉由第一、第二、第三枢接件来枢接于该右连结部、中央连结部及左连结部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第三枢接件具有枢接部及轴杆;该第一拉杆及第二拉杆以车体上下方向枢接于该枢接部上,该轴杆以车体前后方向枢接于该右连结部、中央连结部及左连结部上,藉此来使该枢接连接件为具有与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旋转轴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该上横杆左右一对以共同锁付的方式来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并使左右一对的上横杆形成沿车辆前后方向同轴的枢接于该转向支撑构件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第三枢接件具有枢接部及轴杆;该第一、第三枢接件枢接部的枢接部轴心线与轴杆的轴杆轴心线成左右位差且朝内位差方式设置,该枢接部轴心线较该轴杆轴心线更朝前述的转向支撑构件偏设。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该转向拉杆位于右、左前轮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转向拉杆,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枢接件枢接部的枢接部轴心线与轴杆的轴杆心轴线以不构成偏位方式设置。
CN201711076447.7A 2017-11-06 2017-11-06 车辆的转向拉杆 Active CN10974776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76447.7A CN109747761B (zh) 2017-11-06 2017-11-06 车辆的转向拉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76447.7A CN109747761B (zh) 2017-11-06 2017-11-06 车辆的转向拉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7761A true CN109747761A (zh) 2019-05-14
CN109747761B CN109747761B (zh) 2021-01-22

Family

ID=66400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76447.7A Active CN109747761B (zh) 2017-11-06 2017-11-06 车辆的转向拉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747761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2434A (zh) * 2009-12-10 2011-06-1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两前轮的车辆的可倾装置
CN102336238A (zh) * 2010-07-19 2012-02-01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前轮车辆的转向装置
CN101774414B (zh) * 2010-02-06 2012-11-28 韩国极速摩托有限公司 摩托车双前轮的连动机构
CN104487333A (zh) * 2012-09-24 2015-04-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CN105339254A (zh) * 2013-07-01 2016-02-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US20170088230A1 (en) * 2015-09-29 2017-03-30 Honda Motor Co., Ltd.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front wheel suspension device
CN106697139A (zh) * 2015-07-16 2017-05-2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两前轮车辆的转向拉杆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92434A (zh) * 2009-12-10 2011-06-1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两前轮的车辆的可倾装置
CN101774414B (zh) * 2010-02-06 2012-11-28 韩国极速摩托有限公司 摩托车双前轮的连动机构
CN102336238A (zh) * 2010-07-19 2012-02-01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两前轮车辆的转向装置
CN104487333A (zh) * 2012-09-24 2015-04-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CN105339254A (zh) * 2013-07-01 2016-02-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车辆
CN106697139A (zh) * 2015-07-16 2017-05-24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具有两前轮车辆的转向拉杆
US20170088230A1 (en) * 2015-09-29 2017-03-30 Honda Motor Co., Ltd.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front wheel suspension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47761B (zh) 2021-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15253B (zh) 折叠式车辆
CN102673342B (zh) 车轴的悬架和汽车
US8419027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having two front wheels
US10994796B2 (en) Leaning vehicle
CN108473175A (zh) 滚动机动车辆的前转向架
US20140252732A1 (en)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
CN206812741U (zh) 电动汽车双叉臂悬架
US20140252733A1 (en)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
EP2036806A2 (en) Foldable frame for a vehicle with two or more wheels
EP1147927A1 (en) Front-wheel suspension for buses and such
JP2019510687A (ja) 二人乗りベビーカー
HU229757B1 (hu) Két forgáspontú futómûves csuklóegység közúti jármûvekhez
BRPI0906881B1 (pt) articulação de direção
CN107428371A (zh) 具有高的转向角的单轮悬挂系统
CN102390424B (zh) 幼儿推车
RU2016102672A (ru) Шестиколес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повышенной проходимости
CN109747761A (zh) 车辆的转向拉杆
CN105377679A (zh) 车辆
CN106697139B (zh) 用于具有两前轮车辆的转向拉杆
CN202038352U (zh) 机动车、转向操纵机构及转向管柱
CN201951638U (zh) 儿童三轮车
CN201105790Y (zh) 自行车折叠车把
CN204713170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106043429A (zh) 一种紧凑型前后车架的铰接机构
CN204368225U (zh) 一种可二次折叠的双人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