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5870A - 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5870A
CN109715870A CN201780057239.4A CN201780057239A CN109715870A CN 109715870 A CN109715870 A CN 109715870A CN 201780057239 A CN201780057239 A CN 201780057239A CN 109715870 A CN109715870 A CN 109715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guide device
capture
spinning
spinn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72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岩田真治
丰田贵大
伊藤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15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58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5/00Piecing arrangements ; Automatic end-finding, e.g. by suction and reverse package rotation; Devices for temporarily storing yarn during piecing
    • D01H15/013Carriages travelling along the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纺纱机(1)具备:纺纱装置(7);卷绕由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Y)而形成卷装(P)的卷绕装置(13);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26);能够移动至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及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的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7);能够移动至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及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的第二捕捉引导装置(28);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移动的第一驱动部(40);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移动的第二驱动部(42);和控制部(15),该控制部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在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的移动过程中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以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的移动继续的方式控制第一捕捉引导装置。

Description

纺纱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
背景技术
纺纱机具备当在纺纱单元中发生了纱线断开或纱线切断等时进行被截断的纱线的纱线端彼此之间的接纱动作的接纱台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接纱台车具备:进行接纱的接纱装置;捕捉来自纺纱单元的纺纱装置的纱线并将该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的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和捕捉来自纺纱单元的卷绕装置的纱线并将该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的第二捕捉引导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74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纺纱机中,若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或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与其它物体接触,则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停止。纺纱机将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停止而发生了错误的情况报知操作人员。操作人员在进行了用于解决错误的作业之后,对用于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能够动作的按钮进行操作。由此,在以往的纺纱机中,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返回至各自的原点位置。这样,在以往的纺纱机中,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或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与其它物体接触而停止了动作的情况下,复位需要操作人员的操作,因此在复位之前需要时间。因此,在以往的纺纱机中,存在运转效率降低的隐患。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的纺纱机。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纺纱机具备:纺纱装置,该纺纱装置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卷绕由纺纱装置生成的纱线而形成卷装;接纱装置,该接纱装置进行来自纺纱装置的第一纱线与从卷绕装置的卷装引出的第二纱线的接纱;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该第一捕捉引导装置捕捉第一纱线,并且能够移动至捕捉第一纱线的第一纱线捕捉位置及将第一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的第一纱线引导位置;第二捕捉引导装置,该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第二纱线,并且能够移动至捕捉第二纱线的第二纱线捕捉位置及将第二纱线引导至接纱装置的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及第一纱线引导位置移动;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二纱线捕捉位置及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移动;和控制部,该控制部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在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的移动过程中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以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的移动继续的方式控制第一捕捉引导装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纺纱机中,即使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也使其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的移动继续。其它物体是操作人员的可能性高。因此,在纺纱机中,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与其它物体接触的时间比较短,不易成为第一捕捉引导装置长时间停止的情况。在纺纱机中,通过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的移动继续,在与其它物体的接触解除之后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移动。因此,在纺纱机中,即使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无需操作人员干预,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也能够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及第一纱线引导位置移动。因此,在纺纱机中能够实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停止的时间的缩短。其结果是,在纺纱机中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在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在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的移动过程中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以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停止的方式控制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在该结构中,能够避免对第二驱动部过度地施加负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停止,并使向第二驱动部的电力供给停止。在该结构中,由于不再向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供给电力,所以第二捕捉引导装置能够自由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纺纱机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从第二纱线捕捉位置趋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的方向施力。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施力部件使未被供给电力的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朝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纺纱机具备:第一检测部,该第一检测部检测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原点位置即第一原点位置;和第二检测部,该第二检测部检测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的原点位置即第二原点位置。在该结构中,能够以第一原点位置为基准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移动,并能以第二原点位置为基准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移动。因此,能够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高精度地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控制部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的移动比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的移动先开始。
在该结构中,在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开始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移动之后,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开始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移动。因此,在纺纱机中,能够在复位动作中避免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与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接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于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移动时,与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接触而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趋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的方向移动。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移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纺纱机具备第三检测部,该第三检测部检测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这一情况,控制部在从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开始移动起在规定时间内由第三检测部未检测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情况下,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中止。在由第三检测部在规定时间内未检测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情况下,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与其它物体的接触未解除而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停止的可能性高。因此,在纺纱机中,通过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中止,能够避免对第一驱动部施加过度的负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到第一纱线之后及/或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到第二纱线之后,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控制部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对第一纱线的捕捉动作及/或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对第二纱线的捕捉动作停止。由此,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或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到的纱线被释放。因此,能够避免通过在异常状态时捕捉到的第一纱线及/或第二纱线来进行接纱动作。另外,能够再次进行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对第一纱线的捕捉、和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对第二纱线的捕捉。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控制部在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移动至第二原点位置并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移动至第一原点位置之后,使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二纱线捕捉位置移动并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移动。在该结构中,即使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或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接触了其它物体,也能使接纱动作自动地再次开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纺纱机具备:多个纺纱单元,该多个纺纱单元分别具有纺纱装置及卷绕装置;和至少一台台车,该至少一台台车沿着多个纺纱单元的排列方向行进,并具有接纱装置、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和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在该结构中,接纱装置、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和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由多个纺纱单元共用,但如上所述,由于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所以即使在对一个纺纱单元进行的接纱动作中发生了与其它物体的接触的情况下,也能避免等待基于相同台车的接纱动作的其它纺纱单元的待机时间变长。由此,即使在具备台车的纺纱机中也能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纺纱机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纺纱机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纺纱机的结构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纺纱机的动作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纺纱机的动作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纺纱机的动作的图。
图7是表示纺纱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纺纱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纺纱机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所示,纺纱机1具备多个纺纱单元2、接纱台车(台车)3、落纱台车(省略图示)、第一端架4、和第二端架5。多个纺纱单元2排列成一列。各纺纱单元2生成纱线Y并将该纱线Y卷绕成卷装P。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卷装P成为满卷的情况下,落纱台车对卷装P进行落纱,并将新的纱管B供给至该纺纱单元2。
在第一端架4中收容有回收在纺纱单元2中产生的纤维屑及线头等的回收装置等。在第二端架5中收容有对向纺纱机1供给的压缩空气(空气)的空气压进行调整并向纺纱机1的各部分供给空气的空气供给部、以及用于向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供给动力的驱动马达等。在第二端架5中设有机台控制装置(控制部)15、显示画面16和输入键17。机台控制装置15集中地管理及控制纺纱机1的各部分。显示画面16能够显示与纺纱单元2的设定内容及/或状态相关的信息等。通过由操作人员使用输入键17进行适当的操作,能够进行纺纱单元2的设定作业。
各纺纱单元2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牵伸装置6、空气纺纱装置7、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纱线蓄留装置11、涂蜡装置12、和卷绕装置13。单元控制器10按每规定数量的纺纱单元2而设置,并控制纺纱单元2的动作。
牵伸装置6对纱条(纤维束)S进行牵伸。空气纺纱装置7通过空气的回旋流对由牵伸装置6牵伸后的纤维束F加捻而生成纱线Y。更具体而言(但省略图示),空气纺纱装置7具有纺纱室、纤维引导部、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和中空引导轴体。纤维引导部将从上游侧的牵伸装置6供给来的纤维束F引导至纺纱室内。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配置于纤维束F行进的路径的周围。通过从回旋空气流产生喷嘴喷射空气而在纺纱室内产生回旋空气流。通过该回旋空气流使构成纤维束F的多个纤维的各纤维端反转而回旋。中空引导轴体将纱线Y从纺纱室内引导至空气纺纱装置7的外部。
纱线蓄留装置11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之间消除纱线Y的松弛。涂蜡装置12在纱线蓄留装置11与卷绕装置13之间对纱线Y进行涂蜡。
卷绕装置13将纱线Y卷绕于纱管B而形成卷装P。卷绕装置13具有摇架臂21、卷绕筒22、和横动引导器23。摇架臂21将纱管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摇架臂2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由支轴24支承(参照图2及图4),使纱管B的表面或卷装P的表面以适当的压力与卷绕筒22的表面接触。设于第二端架5中的驱动马达(省略图示)同时驱动多个纺纱单元2的卷绕筒22。由此,在各纺纱单元2中使纱管B或卷装P沿卷绕方向旋转。各纺纱单元2的横动引导器23设于由多个纺纱单元2共用的轴(省略图示)。第二端架5的驱动马达对轴沿卷绕筒22的旋转轴方向进行往复驱动,由此横动引导器23使纱线Y相对于旋转的纱管B或卷装P以规定幅度横动。
纱线监视装置8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监视行进的纱线Y的信息,并基于监视到的信息来检测有无纱线缺陷。纱线监视装置8在检测到纱线缺陷的情况下将纱线缺陷检测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张力传感器9在空气纺纱装置7与纱线蓄留装置11之间测定行进的纱线Y的张力,并将张力测定信号发送至单元控制器10。在单元控制器10基于纱线监视装置8及/或张力传感器9的检测结果而判断为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在纺纱单元2中切断纱线Y。
在纺纱单元2中,空气纺纱装置7与卷绕装置13相比配置于上方。由此,纱线Y在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从上侧朝向下侧行进。
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纱线Y因某种理由而断开的情况下,接纱台车3在该纺纱单元2中进行接纱动作。在纺纱机1中设有一台或多台接纱台车3。接纱台车3沿着纺纱单元2的排列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行进。
如图2所示,接纱台车3具有接纱装置26、吸管(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7、和吸嘴(第二捕捉引导装置)28。如图3所示,接纱台车3具有驱动吸管27的第一驱动部40和驱动吸嘴28的第二驱动部42。接纱台车3具有卷装板(省略图示)和反转装置(省略图示)。
在某个纺纱单元2中纱线Y被切断或纱线Y因某种理由而断开的情况下,在该纺纱单元2中,使由摇架臂21支承的卷装P从卷绕筒22离开。接纱台车3与该卷装P接触而使卷装P的惯性旋转停止。另外,卷装板相对于吸嘴28的后述的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进行卷装P的定位。在卷装P从卷绕筒22离开的状态下,反转装置使卷装P反转。
接纱台车3具有通过驱动车轮来使接纱台车3行进的行进马达(省略图示)、驱动接纱装置26的驱动部(省略图示)、驱动卷装板的驱动部(省略图示)、和驱动反转装置的驱动部(省略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管27和第一驱动部40被模块化。吸嘴28和第二驱动部42被模块化。接纱装置26和驱动部被模块化。卷装板和驱动部被模块化。反转装置和驱动部被模块化。因此,各部件和该部件专用的驱动部能够作为模块而相对于接纱台车3一体地装拆。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接纱台车3的组装及维护。
上述各驱动部(马达)以轴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即,多个驱动部的轴相互平行地配置。因此,接纱台车3内的布局简单。其结果是,接纱台车3内不易堆积纤维屑等。行进马达以外的各驱动部被收容在接纱台车3的壳体内的规定空间内。因此,能够将接纱台车3整体紧凑地构成,操作人员进行维护的区域也变窄,维护性良好。
接纱装置26对被引导来的第一纱线Y1(参照图6)及第二纱线Y2(参照图6)进行接纱。接纱装置26是使用压缩空气的捻接器或将纱线Y机械地连接的打结器等。
如图2所示,吸管2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支轴31支承,捕捉来自空气纺纱装置7的第一纱线Y1并将该第一纱线Y1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管27设置为能够移动至待机位置(第一原点位置)P11、捕捉来自空气纺纱装置7的第一纱线Y1的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参照图5)、和将第一纱线Y1引导至接纱装置26的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参照图6)。
吸管27通过第一驱动部40的工作而向待机位置P11、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及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移动。第一驱动部40例如是马达。第一驱动部40是吸管27专用的驱动源。因此,吸管27能够相对于其它装置独立地工作。第一驱动部40的动作由机台控制装置15控制。
在吸管27上设有被检测体27a。被检测体27a例如是磁铁。接纱台车3具有对被检测体27a进行检测的待机位置检测部(第一检测部)50和捕捉位置检测部(第三检测部)52。待机位置检测部50及捕捉位置检测部52例如是磁传感器(霍尔IC)。待机位置检测部50配置于在吸管27位于待机位置P11时对被检测体27a进行检测的位置。捕捉位置检测部52配置于在吸管27位于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时对被检测体27a进行检测的位置。待机位置检测部50及捕捉位置检测部52在检测到被检测体27a的情况下将检测信号输出至机台控制装置15。
吸嘴2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支轴32支承,捕捉来自卷绕装置13的第二纱线Y2并将该第二纱线Y2引导至接纱装置26。吸嘴28设置为能够移动至待机位置(第二原点位置)P21、捕捉来自卷绕装置13的第二纱线Y2的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和将第二纱线Y2引导至接纱装置26的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参照图6)。吸嘴28通过第二驱动部42的工作而向待机位置P21、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及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移动。第二驱动部42例如是马达(步进马达)。第二驱动部42是吸嘴28专用的驱动源。因此,吸嘴28能够相对于其它装置独立地工作。第二驱动部42的动作由机台控制装置15控制。
在吸嘴28上设有被检测体28a。被检测体28a例如是磁铁。接纱台车3具有对被检测体28a进行检测的待机位置检测部(第二检测部)54。待机位置检测部54例如是磁传感器(霍尔IC)。待机位置检测部54配置于在吸嘴28位于待机位置P21时对被检测体28a进行检测的位置。待机位置检测部54在检测到被检测体28a的情况下将检测信号输出至机台控制装置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嘴28上设有弹簧(施力部件)29。具体而言,弹簧29的一端与吸嘴28连结,弹簧29的另一端固定于接纱台车3的壳体。弹簧29在吸嘴28位于待机位置P21时为初始状态(未伸缩的状态),在吸嘴28位于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时伸长。弹簧29在通过第二驱动部42使吸嘴28从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朝向待机位置P21移动时辅助第二驱动部42。
接着,对接纱台车3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在某一纺纱单元2中发生了纱线断开或纱线切断时,机台控制装置15将用于使接纱台车3移动至上述某一纺纱单元2的控制信号发送至接纱台车3。接纱台车3若接收到控制信号则行进至上述某一纺纱单元2并停止。
接着,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管27及吸嘴28工作。参照图7对吸管27及吸嘴28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机台控制装置15向第一驱动部40及第二驱动部42发送控制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驱动部40相比机台控制装置15先对第二驱动部42发送控制信号。由此,在接纱台车3中,吸嘴28比吸管27先开始移动。
第二驱动部42若接收到控制信号则使吸嘴28向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的移动开始(步骤S01)。第一驱动部40若接收到控制信号则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移动开始(步骤S01)。若吸管27及吸嘴28的移动开始,则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是否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步骤S02)。
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吸管27及吸嘴28的移动时间来判断吸管27及吸嘴28与其它物体的接触。在吸管27从自待机位置P11开始移动起在第一规定时间内未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为吸管27接触了其它物体。具体而言,在从由待机位置检测部50不再检测到被检测体27a起在第一规定时间内由捕捉位置检测部52未检测到被检测体27a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为吸管27接触了其它物体。
在吸嘴28从自待机位置P21开始移动起在规定时间以内未返回至待机位置P21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为吸嘴28接触了其它物体。具体而言,在从由待机位置检测部54不再检测到被检测体28a起在规定时间以内由待机位置检测部54未检测到被检测体28a时,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为吸嘴28接触了其它物体。
机台控制装置15在未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在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未接触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02:否),进入步骤S03的处理。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02:是),进入步骤S11的处理。
在步骤S03中,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嘴28向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移动,并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吸嘴28若到达了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则捕捉来自卷装P的第二纱线Y2(步骤S04)。吸管27若到达了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则捕捉来自空气纺纱装置7的第一纱线Y1(步骤S04)。
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设于吸嘴28的传感器(省略图示)的检测结果,判断吸嘴28对第二纱线Y2的捕捉是否成功。机台控制装置15若判断为吸嘴28已捕捉到第二纱线Y2,则使吸嘴28开始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移动(步骤S05)。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设于吸管27的传感器(省略图示)的检测结果,判断吸管27对第一纱线Y1的捕捉是否成功。机台控制装置15若判断为吸管27已捕捉到第一纱线Y1,则使吸管27开始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移动(步骤S05)。
接着,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嘴28从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的移动过程中、以及吸管27从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的移动过程中,判断是否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步骤S06)。机台控制装置15在未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在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未接触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06:否),进入步骤S07的处理。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05:是),进入步骤S12及步骤S13的处理。
在步骤S12中,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嘴28处的捕捉动作停止。之后,机台控制装置15进入图8所示的“A”的处理。在步骤S13中,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管27处的捕捉动作停止。之后,机台控制装置15进入图9所示的“B”的处理。
在步骤S07中,吸嘴28到达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吸管27到达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由此,成为第一纱线Y1和第二纱线Y2被引导至接纱装置26的状态。
若由吸管27引导了第一纱线Y1并由吸嘴28引导了第二纱线Y2,接纱装置26进行接纱(步骤S08)。在接纱装置26中进行了接纱之后,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管27向待机位置P11移动,并使吸嘴28向待机位置P21移动(步骤S09)。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管27从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向待机位置P11的移动过程中、以及吸嘴28从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向待机位置P21的移动过程中,判断是否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步骤S10)。
在未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在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未接触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10:否),吸管27停止在待机位置P11,并且吸嘴28停止在待机位置P21。由此,结束一连串的处理。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10:是),报知错误(步骤S14)。例如,在设于接纱台车3的显示部显示错误代码、及/或使设于接纱台车的显示灯以特定的颜色点亮或闪烁。
在步骤S11中,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吸嘴28是否接触了其它物体。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嘴28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11:是),进入图8所示的“A”的处理。机台控制装置15在未判断为吸嘴28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在判断为吸嘴28未接触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11:否),进入图9所示的“B”的处理。
如图8所示,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嘴28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使吸嘴28的移动停止(步骤S20)。
接着,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吸管27的位置来控制吸嘴28的动作。具体而言,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吸管27是否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步骤S21)。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管27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情况下(步骤S21:是),控制第二驱动部42,使吸嘴28向待机位置P21移动(步骤S22)。
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管27未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情况下(在没有吸管27的位置信息的情况下)(步骤S21:否),使向第二驱动部42的电力供给停止(步骤S23)。由此,吸嘴28能够自由摆动,通过弹簧29的作用力而向趋向待机位置P21的方向移动。此时,吸嘴28与朝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的吸管27接触,并随着吸管27的移动而朝向待机位置P21移动。
接着,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吸嘴28是否已返回至待机位置P21(步骤S24)。具体而言,机台控制装置15基于由待机位置检测部54得到的被检测体28a的检测结果,来判断吸嘴28是否已返回至待机位置P21。机台控制装置15在由待机位置检测部54检测到被检测体28a的情况下,判断为吸嘴28已返回至待机位置P21(步骤S24:是),并结束处理。机台控制装置15在未由待机位置检测部54检测到被检测体28a的情况下,判断为吸嘴28未返回至待机位置P21(步骤S24:否),并报知发生了错误(步骤S25)。通过以上步骤,吸嘴28的动作结束。
如图9所示,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管27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移动继续(步骤S30)。接着,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吸管27是否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步骤S31)。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管27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情况下(步骤S31:是),进入步骤S32。机台控制装置15在由捕捉位置检测部52检测到被检测体27a的情况下,判断为吸管27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机台控制装置15在未判断为吸管27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情况下(步骤S31:否),进入步骤S36。
接着,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吸嘴28是否位于待机位置P21(步骤S32)。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嘴28位于待机位置P21的情况下(步骤S32:是),进入步骤S34。机台控制装置15在未判断为吸嘴28位于待机位置P21的情况下(步骤S32:否),使吸嘴28向待机位置P21移动(步骤S33)。
在步骤S34中,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管27向待机位置P11移动。接着,机台控制装置15判断吸管27是否接触了其它物体(步骤S35)。机台控制装置15在判断为吸管27与其它物体进行了接触的情况下(步骤S35:是),报知错误(步骤S36)。机台控制装置15在未判断为吸管27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35:否),结束处理。机台控制装置15在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使吸嘴28返回至待机位置P21,并使吸管27返回至待机位置P11,之后再次开始接纱动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即使在吸管27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也使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的移动继续。其它物体是操作人员的可能性高。因此,在纺纱机1中,吸管27与其它物体接触的时间比较短,不易成为吸管27长时间停止的情况。在纺纱机1中,通过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移动继续,在与其它物体的接触解除之后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因此,在纺纱机1中,即使在吸管27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无需操作人员干预,吸管27也能够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及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移动。因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实现吸管27停止的时间缩短。其结果是,在纺纱机1中能够实现运转效率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也可以是,在吸嘴28在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的移动过程中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嘴28的移动停止。在该结构中,能够避免对第二驱动部42过度地施加负载。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也可以是,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嘴28的移动停止,并使向第二驱动部42的电力供给停止。在该结构中,由于不再向第二驱动部42供给电力,所以吸嘴28能够自由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纺纱机1具备对吸嘴28向从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趋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的方向施力的弹簧29。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弹簧29使未被供给电力的吸嘴28朝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待机位置P21)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纺纱机1具备检测吸管27的原点位置即第一原点位置(待机位置P11)的待机位置检测部50、和检测吸嘴28的原点位置即第二原点位置(待机位置P21)的待机位置检测部54。在该结构中,能够以第一原点位置为基准使吸管27移动,并能以第二原点位置为基准使吸嘴28移动。因此,能够使吸管27及吸嘴28高精度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也可以是,在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嘴28向待机位置P21的移动比吸管27向第一原点位置的移动先开始。在该结构中,在吸嘴28开始向待机位置P21移动之后,吸管27开始向待机位置P11移动。因此,在纺纱机1中,能够在复位动作中避免吸管27与吸嘴28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吸管27于在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向待机位置P11移动时,与吸嘴28接触而使吸嘴28向趋向待机位置P21的方向移动。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吸管27的移动使吸嘴28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具备捕捉位置检测部52,该捕捉位置检测部52检测吸管27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这一情况。也可以是,在从吸管27开始移动起未在规定时间内由捕捉位置检测部52检测到吸管27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管27的移动中止。在由捕捉位置检测部52在规定时间内未检测到吸管27的情况下,吸管27与其它物体的接触未被解除而吸管27的移动停止的可能性高。因此,在纺纱机1中,通过使吸管27的移动中止,能够避免对第一驱动部40施加过度的负载。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在吸管27捕捉到第一纱线Y1之后及/或吸嘴28捕捉到第二纱线Y2之后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使吸管27对第一纱线Y1的捕捉动作及/或吸嘴28对第二纱线Y2的捕捉动作停止。由此,吸管27捕捉到的第一纱线Y1及/或吸嘴28捕捉到的第二纱线Y2被释放。因此,能够避免通过在异常状态时捕捉到的第一纱线Y1及/或第二纱线Y2进行接纱动作。另外,能够再次进行吸管27对来自空气纺纱装置7的第一纱线Y1的捕捉、和吸嘴28对来自卷绕装置13(卷装P)的第二纱线Y2的捕捉。
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1中,也可以是,在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在使吸嘴28移动至待机位置P21并使吸管27移动至待机位置P11之后,使吸嘴28向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移动并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在该结构中,即使吸管27及/或吸嘴28接触了其它物体,也能使接纱动作自动地再次开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必须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以如下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在吸管27未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没有吸管27的位置信息)、且没有吸嘴28的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使向第二驱动部42的电力供给停止。但是,向第二驱动部42的电力供给的停止也可以在上述状态以外的时候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在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使吸嘴28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的移动比吸管27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的移动先开始。但是,也可以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的移动比吸嘴28向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的移动先开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在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在使吸嘴28移动至待机位置P21并使吸管27移动至待机位置P11之后,使吸嘴28向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移动并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但是,也可以在使吸管27移动至待机位置P11并使吸嘴28移动至待机位置P21之后,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并使吸嘴28向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9所示的步骤S30及步骤S31的处理也可以重复多次。具体而言,判断在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移动继续之后吸管27是否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并在判断为吸管27未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情况下,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移动继续。然后,在将上述处理重复多次之后进行步骤S31的判断,并进入步骤S32或步骤S36。由此,即使在吸管27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吸管27与其它物体的接触消除之后使吸管27向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图7所示的步骤S10中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步骤S10:是)立即报知错误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在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当在使吸管27及/或吸嘴28的移动实施了规定时间(规定次数)之后依然判断为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任一个与其它物体接触时,报知错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当在图9所示的步骤S35中判断为吸管27与其它物体进行了接触时(步骤S35:是)立即报知错误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在判断为吸管27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当在使吸管27的移动实施了规定时间(规定次数)之后依然判断为吸管27与其它物体接触时,报知错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吸管27向待机位置P11、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及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移动、且吸嘴28向待机位置P21、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及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移动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待机位置P11与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13也可以是相同位置。待机位置P21与第二纱线引导位置P23也可以是相同位置。
也可以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当吸管27及吸嘴28中的一个装置位于待机位置(原点位置)时没有另一个装置的位置信息的情况下,仅针对另一个装置实施原点复位动作。例如,在操作人员用手操作了吸管27及/或吸嘴28的情况下,有时位置会从待机位置偏离。因此,通过实施上述原点复位动作,能够使吸管27及/或吸嘴28返回至待机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当在图8所示的步骤S23中使向第二驱动部42的电力供给停止之后,通过弹簧29的作用力使吸嘴28趋向待机位置P21。但是,也可以是,在使向第二驱动部42的电力供给停止之后,在由捕捉位置检测部52检测到吸管27已到达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情况下,机台控制装置15再次向第二驱动部42供给电力,控制第二驱动部42而使吸嘴28向待机位置P21移动。或者,也可以是,接纱台车3具备弹簧29,该弹簧29具有在未向第二驱动部42供给电力的状态下仅通过弹簧的作用力就能够使吸嘴28从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2向待机位置P21移动的强力。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由待机位置检测部54检测到吸嘴28已到达待机位置P21之后再次向第二驱动部42供给电力。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待机位置检测部50或捕捉位置检测部52对被检测体27a进行检测来检测吸管27的位置(待机位置P11、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2)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吸管27的位置也可以通过其它手段(例如编码器等)来检测。关于吸嘴28也可以采用同样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在接纱台车3设有接纱装置26、吸管27及吸嘴28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接纱装置26、吸管27及吸嘴28也可以设于各纺纱单元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机台控制装置15控制接纱台车3的动作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接纱台车3的控制也可以通过设于接纱台车3的控制器来进行。在该情况下,可以从单元控制器10向接纱台车3的控制器发送表示纱线断开或纱线切断的信号,也可以将该信号从单元控制器10经由机台控制装置15向控制器发送。另外,也可以由单元控制器10控制接纱台车3的动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纺纱机1具备接纱台车3及落纱台车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接纱台车具有落纱功能。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为了防止纤维束的捻合向空气纺纱装置的上游侧传递,空气纺纱装置7还具备以保持于纤维引导部并向纺纱室内突出的方式配置的针。另外,空气纺纱装置也可以代替这样的针而通过纤维引导部的下游侧端部来防止纤维束的捻合向空气纺纱装置的上游侧传递。另外,空气纺纱装置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而具备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对纤维束加捻的一对空气喷嘴。纺纱机可以是自由端纺纱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纺纱单元2中纱线蓄留装置11具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的功能,但也可以通过引纱罗拉和夹持罗拉从空气纺纱装置7引出纱线Y。在该情况下,吸管27捕捉由引纱罗拉及夹持罗拉引出的空气纺纱装置7侧的第一纱线Y1。在具备引纱罗拉及夹持罗拉的结构中,也可以省略纱线蓄留装置11。或者,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纱线蓄留装置11而设置通过吸引空气流来吸收纱线Y的松弛的松管或机械性补偿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纺纱单元2的高度方向上,以将在上侧供给的纱线Y在下侧进行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但是,也可以以将在下侧供给的纱线在上侧进行卷绕的方式配置各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动引导器23通过来自第二端架5的动力(即多个纺纱单元2共同地)被驱动。但是,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独立地驱动纺纱单元2的各部分(例如空气纺纱装置、卷绕装置等)。
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上,张力传感器9也可以配置于纱线监视装置8的上游侧。单元控制器10也可以针对每个纺纱单元2而设置。在纺纱单元2中,也可以省略纱线监视装置8、张力传感器9及涂蜡装置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以卷绕圆筒形状的卷装P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卷绕锥形状的卷装。
附图标记说明
1...纺纱机、13...卷绕装置、26...接纱装置、27...吸管(第一捕捉引导装置)、28...吸嘴(第二捕捉引导装置)、40...第一驱动部、42...第二驱动部、50...待机位置检测部(第一检测部)、52...捕捉位置检测部(第三检测部)、54...待机位置检测部(第二检测部)、P11...待机位置(第一原点位置)、P...卷装、P12...第一纱线捕捉位置、P13...第一纱线引导位置、P21...待机位置(第二原点位置)、P22...第二纱线捕捉位置、P23...第二纱线引导位置、Y1...第一纱线、Y2...第二纱线。

Claims (11)

1.一种纺纱机,其具备:
纺纱装置,该纺纱装置对纤维束加捻而生成纱线;
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卷绕由所述纺纱装置生成的所述纱线而形成卷装;
接纱装置,该接纱装置进行来自所述纺纱装置的第一纱线与从所述卷绕装置的所述卷装引出的第二纱线的接纱;
第一捕捉引导装置,该第一捕捉引导装置捕捉所述第一纱线,并且能够移动至捕捉所述第一纱线的第一纱线捕捉位置及将所述第一纱线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的第一纱线引导位置;
第二捕捉引导装置,该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所述第二纱线,并且能够移动至捕捉所述第二纱线的第二纱线捕捉位置及将所述第二纱线引导至所述接纱装置的第二纱线引导位置;
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使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所述第一纱线捕捉位置及所述第一纱线引导位置移动;
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使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所述第二纱线捕捉位置及所述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移动;和
控制部,该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在向所述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的移动过程中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以使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所述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的移动继续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在向所述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的移动过程中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以使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停止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停止,并使向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电力供给停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所述纺纱机具备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从所述第二纱线捕捉位置趋向所述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的方向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所述纺纱机具备:
第一检测部,该第一检测部检测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原点位置即第一原点位置;和
第二检测部,该第二检测部检测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的原点位置即第二原点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所述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的移动比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所述第一纱线引导位置的移动先开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于在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移动时,与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接触而使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趋向所述第二纱线引导位置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所述纺纱机具备第三检测部,该第三检测部检测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已到达所述第一纱线捕捉位置这一情况,
所述控制部在从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开始移动起在规定时间内由所述第三检测部未检测到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的移动中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在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到所述第一纱线之后及/或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捕捉到所述第二纱线之后,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对所述第一纱线的捕捉动作及/或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对所述第二纱线的捕捉动作停止。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在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及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中的任一个接触了其它物体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移动至所述第二原点位置并使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原点位置之后,使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向所述第二纱线捕捉位置移动并使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向所述第一纱线捕捉位置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纺纱机,其中,
所述纺纱机具备:
多个纺纱单元,该多个纺纱单元分别具有所述纺纱装置及所述卷绕装置;和
至少一台台车,该至少一台台车沿着多个所述纺纱单元的排列方向行进,并具有所述接纱装置、所述第一捕捉引导装置和所述第二捕捉引导装置。
CN201780057239.4A 2016-09-26 2017-09-26 纺纱机 Pending CN1097158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7241 2016-09-26
JP2016187241A JP2018053373A (ja) 2016-09-26 2016-09-26 紡績機
PCT/JP2017/034785 WO2018056467A1 (ja) 2016-09-26 2017-09-26 紡績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5870A true CN109715870A (zh) 2019-05-03

Family

ID=61690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7239.4A Pending CN109715870A (zh) 2016-09-26 2017-09-26 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517663A4 (zh)
JP (1) JP2018053373A (zh)
CN (1) CN109715870A (zh)
WO (1) WO201805646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9835A (zh) * 2020-02-13 2021-08-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0596A (ja) * 2004-05-18 2005-12-02 Murata Mach Ltd サービス台車制御システム
EP1659082A2 (en) * 2004-11-19 2006-05-24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Textile machine
JP2013067890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CN103485009A (zh) * 2012-06-08 2014-01-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4562335A (zh) * 2013-10-18 2015-04-2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纤维机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0596A (ja) * 2004-05-18 2005-12-02 Murata Mach Ltd サービス台車制御システム
EP1659082A2 (en) * 2004-11-19 2006-05-24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Textile machine
JP2013067890A (ja) * 2011-09-21 2013-04-18 Murata Mach Ltd 紡績ユニット及び紡績機
CN103485009A (zh) * 2012-06-08 2014-01-0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
CN104562335A (zh) * 2013-10-18 2015-04-29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纤维机械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9835A (zh) * 2020-02-13 2021-08-13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CN113249835B (zh) * 2020-02-13 2024-02-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纺纱机械以及纺纱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56467A1 (ja) 2018-03-29
JP2018053373A (ja) 2018-04-05
EP3517663A1 (en) 2019-07-31
EP3517663A4 (en) 2020-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0849B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03787150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3010843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纱线卷绕单元
CN110468474A (zh) 纱线卷绕机和纱线卷绕方法
CN108116942A (zh) 纱线卷绕机及纺纱机
CN105253703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纱线卷取方法
CN103484991A (zh) 纺纱机
CN101018900B (zh) 包芯纱纺纱机、包芯纱的芯线有无判断方法及包芯纱纺纱机的服务方法
CN105648584B (zh) 芯线供给装置以及纺纱机械
CN106241495B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纺纱机械
CN109715870A (zh) 纺纱机
CN105369404B (zh) 纺织机
CN104555574A (zh) 纱线卷取机
CN104828646B (zh) 落纱装置以及具备该落纱装置的纱线卷取机
CN110158207B (zh) 空气纺纱机和空气纺纱方法
JP2014009052A (ja) 繊維機械
EP3067306B1 (en) Yarn joining device, spinning machine, and automatic winder
CN104562335A (zh) 纤维机械
CN109969862A (zh) 纱线卷取机
EP3095742A1 (en) Yarn winding machine
CN105177787A (zh) 芯纱供给单元及纺纱机
CN105274664A (zh) 芯纱供给单元、芯纱供给装置、纺纱机及芯纱供给方法
CN105274667B (zh) 纺织机及纤维除去方法
CN109715540B (zh) 纤维机械及其操作方法
JP2013057152A (ja) 糸巻取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50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