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15419B - 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 Google Patents

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15419B
CN109715419B CN201780057966.0A CN201780057966A CN109715419B CN 109715419 B CN109715419 B CN 109715419B CN 201780057966 A CN201780057966 A CN 201780057966A CN 109715419 B CN109715419 B CN 1097154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connecting portion
vehicl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796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15419A (zh
Inventor
谷川裕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715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5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15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154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leaf springs only
    • B60G11/04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leaf springs only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1/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 B60G11/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leaf springs only
    • B60G11/1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kind of springs having leaf springs only characterised by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ttaching the spring to axle or sprung part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5/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et of tandem wheels or axles having interrelated movements
    • B60G5/04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et of tandem wheels or axles having interrelated movements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the movements of which are resiliently interrelated, e.g. the arms being rigid
    • B60G5/053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et of tandem wheels or axles having interrelated movements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the movements of which are resiliently interrelated, e.g. the arms being rigid a leafspring being used as equilibration unit between two axle-support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Abstract

一种能够容易地确保与车轮之间的余隙的平衡轴支架,其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并经由杆部件与配置在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连结,该平衡轴支架包括: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杆部件连结;以及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杆部件连结,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大型卡车等的双后轴车上应用平衡式悬架。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平衡式悬架具有上部杆及下部杆,该上部杆及下部杆用于在车辆前后配置的一对车轴之间,通过平衡轴支架将平衡轴固定在框架上,并将板弹簧的中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平衡轴,并通过板弹簧的两端部支承一对车轴,并且保持一对车轴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在平衡轴支架的下端部,设置有从车宽方向内侧与下部杆的端部连结的内侧连结部、以及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下部杆的端部连结的外侧连结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2-2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涉及的平衡式悬架中,由于在框架的腹板面(安装用的侧面)的下方位置设置有平衡轴支架的内侧连结部,因此外侧连结部成为从框架的腹板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由于在框架的腹板面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车轮,因此外侧连结部越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越难以确保外侧连结部与车轮之间的余隙。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确保与车轮之间的余隙的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平衡轴支架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并经由杆部件与配置在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连结,该平衡轴支架包括: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以及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所述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平衡式悬架,其中,在配置于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之间,平衡轴通过平衡轴支架固定于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板弹簧的中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平衡轴,并通过所述板弹簧的两端部支承所述一对车轴,所述一对车轴经由杆部件连结于所述平衡轴支架,所述平衡轴支架包括: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以及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所述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确保与车轮之间的余隙。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平衡式悬架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沿图1中的箭头II的箭视图。
图3是平衡轴支架的主视图。
图4是平衡轴支架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将车宽方向设为X,将车宽方向外侧设为X1,将车宽方向内侧设为X2,将车辆前后方向设为Y,将前侧设为Y1,将后侧设为Y2。
图1是从车宽方向X的外侧X1观察到的、实施了本发明的、安装于大型卡车等车辆100(双后轴车)的平衡式悬架300的概略图。图2是沿图1中的箭头II的箭视图。
双后轴车如图1所示,具备前车轴20F、后车轴20R、安装在前车轴20F的两端的前车轮21F、以及安装在后车轴20R的两端的后车轮21R。
作为图1的车轮21F、21R,采用了在1个位置安装2个轮胎的双轮胎(参照图2),但也可以是在1个位置上安装1个轮胎的单轮胎。
图2所示的车辆100的底盘框架1由在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并在车宽方向X间隔开的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11、12和在车辆前后方向Y间隔地配置的多个横梁13构成为梯子形状,该多个横梁13在侧边框架11、12之间在车宽方向X延伸且两端部固定在侧边框架11、12上。另外,图2中示出了多个横梁13中的一个横梁。侧边框架11、12对应于本发明的“框架”。
车轴20F、20R经由平衡式悬架300支承底盘框架1。
如图1所示,平衡式悬架300具备:平衡轴支架3,其安装在沿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的底盘框架1的后部;板弹簧4;前侧下部杆5F(与本发明的“杆部件”对应),其前端与前车轴20F的下端连结,且后端与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连结;后侧下部杆5R(与本发明的“杆部件”对应),其前端与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连结,且后端与后车轴20R的下端连结;前侧上部V形杆6F,其前端与前车轴20F的上端部连结,且后端与底盘框架1的横梁13连结;后侧上部V形杆6R,其前端与横梁13连结,且后端与后车轴20R的上端部连结;平衡轴7;以及鞍座8。
如图1所示,板弹簧4被鞍座8转动自如地支承。板弹簧4的车辆前后方向Y的中间部隔着弹簧垫92被U螺栓94及螺母96紧固。板弹簧4的前端部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Y滑动的方式与前车轴20F连结。板弹簧4的后端部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Y滑动的方式与后车轴20R连结。
如图1所示,下部杆5F、5R及上部V形杆6F、6R维持前车轴20F及后车轴20R的相对于底盘框架1的相对位置。进一步地,下部杆5F、5R和上部V形杆6F、6R将来自车轮21F、21R的驱动力传递给底盘框架1。
虽然在图中未示出,但是上部V形杆6F(6R)在从上方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V字状的开口端侧与横梁13枢接,V字状的顶部与车轴20F(20R)的上部枢接。由上部V形杆6F(6R)和横梁13构成的三角形状的结构体维持相对于底盘框架1的车宽方向X上的相对位置关系。
如图2所示,平衡轴7以车宽方向X为轴向嵌合在平衡轴支架3的嵌合部33(后述)中。
如图1所示,鞍座8沿着平衡轴7的轴线被分割成上侧的上鞍座81和下侧的下鞍座82。在上鞍座81上载置有板弹簧4。通过U形螺栓94及螺母96,板弹簧4、上鞍座81、下鞍座82和弹簧垫92紧固在一起。
接着,参照图1、图2及图3对分别固定在左右一对的侧边框架11、12上的平衡轴支架3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各平衡轴支架3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固定在侧边框架11上的一方的平衡轴支架3进行说明,省略另一方的平衡轴支架3的说明。
图3是平衡轴支架3的主视图。如图3所示,平衡轴支架3具有如下的外形:车辆前后方向Y的宽度从上端部3b侧向下端部3a侧逐渐变窄。
如图2和图3所示,平衡轴支架3具有一对第1支柱部31、第2支柱部32、嵌合部33、连结部35F、35R、以及顶起面部38(参照图4),这些部件一体地形成。
一对第1支柱部31在平衡轴支架3的上端部3b上以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Y隔开一定间隔的方式设置。如图2所示,第1支柱部31通过螺栓和螺母安装在侧边框架11的腹板面11a上。
第2支柱部32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上端部3b上,如图2所示,通过螺栓和螺母安装在横梁13的下表面13a上。
嵌合部33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中间部3c上。如图2所示,平衡轴7嵌入嵌合部33中。
连结部35F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上,如图2所示,与前侧下部杆5F的后端部52F连结。
连结部35R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上,如图2所示,与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连结。
如图3所示,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中,相较于设置有连结部35F、35R的位置的车辆前后方向Y的宽度Yb,该位置的正上方位置的宽度Ya更窄。
下面,参照图1及图2对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与连结部35R的连结结构(后侧的连结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前侧下部杆5F的后端部52F与连结部35F的连结结构(前侧的连结结构)与后侧的连结结构基本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由对后侧的连结结构的说明代替对前侧的连结结构的说明。
如图1所示,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上设置有凹部34。在凹部34中,具有在车宽方向X相对的两个槽侧壁及槽底壁35C,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的一部分嵌入其中。槽底壁35C是将前侧和后侧的连结结构中的凹部34、34分隔的壁。
如图2所示,连结部35R具有外侧连结部35A以及内侧连结部35B,该外侧连结部35A设置在凹部34的车宽方向X的外侧X1的槽侧壁上,且从车宽方向X的外侧X1与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连结,该内侧连结部35B设置在凹部34的车宽方向X的内侧X2的槽侧壁上,且从车宽方向X的内侧X2与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连结。
在外侧连结部35A上设置有轴承部件36A。在内侧连结部35B上设置有轴承部件36B。在轴承部件36A、36B之间架设有轴向为车宽方向X的轴部件37。轴部件37贯通设置在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上的嵌合孔52H。由此,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被轴部件37可转动地支承。
内侧连结部35B设置在比腹板面11a更靠车宽方向X的内侧X2的位置。图2中示出了设置于比腹板面11a的车宽方向X的位置WS更靠内侧X2的位置的内侧连结部35B。内侧连结部35B设置在内侧X2,从而外侧连结部35A与车轮21F、21R之间的余隙S相应地扩大。
如图2所示,外侧连结部35A与内侧连结部35B之间的车宽方向X的中心位置CP位于腹板面11a的下方。
由此,在后侧的连结结构中,后侧下部杆5R的前端部52R被轴部件37可旋转地支承。同样,在前侧的连结结构中,前侧下部杆5F的后端部52F被轴部件37可旋转地支承于连结部35F上。
如图1及图3所示,前侧及后侧的连结结构中的轴承部件36A、36A通过螺栓97及螺母98紧固在外侧连结部35A、35A上。同样地,前侧和后侧的连结结构中的轴承部件36B、36B通过螺栓(省略图示)和螺母(省略图示)紧固在内侧连结部35B、35B上。
图4是平衡轴支架3的仰视图。
如图4所示,顶起面部38设置在平衡轴支架3的下端部3a上。另外,顶起面部38也被称为顶起点。
顶起面部38设置在前侧的连结结构中的内侧连结部35B的后端部、后侧的连结结构中的内侧连结部35B的前端部、以及槽底部35C的内侧端部C交叉的部分上。顶起面部38位于比腹板面11a更靠车宽方向X的内侧X2的位置。图4中示出了位于比腹板面11a的车宽方向X的位置WS更靠内侧X2的位置的顶起面部38。
如图4所示,顶起面部38具有与车用千斤顶的负荷承受部分(支承件)50的形状相对应的大小的平面。在内侧连结部35B的下表面,相对于顶起面部38,在车辆前后方向Y的前侧Y1设置有在车宽方向X延伸的阶梯部39A。在内侧连结部35B的下表面,相对于顶起面部38,在车辆前后方向Y的后侧Y2设置有在车宽方向X延伸的阶梯部39B。另外,在槽底部35C的下表面,相对于顶起面部38,在车宽方向X的外侧X1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Y延伸的阶梯部39C。
顶起面部38通过阶梯部39A、39B、39C成为比内侧连结部35B及槽底部35C的各下表面深规定的量(在平衡轴支架3的安装状态下,高规定的量)的阶梯式槽的底面。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平衡轴支架的内侧连结部35B设置于比腹板面11a更靠车宽方向X的内侧X2的位置,从而能够相应地将外侧连结部35A靠车宽方向X的内侧X2设置。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外侧连结部35A与车轮21F、21R之间的余隙。
另外,使外侧连结部35A与内侧连结部35B之间的车宽方向X的中心位置位于腹板面11a的下方。由此,从下部杆5F、5R向连结部35F、35R输入的上下方向的载荷主要成为剪切力而施加在紧固腹板面11a和第1支柱部31的多个(在附图中为12个)螺栓上。因而不产生将第1支柱部31从腹板面11a剥离的力以及将第2支柱部32从横梁13的下表面13a剥离的力,因此,可以相应地降低平衡轴支架3的刚性。具体而言,在平衡轴支架3中,可以使设置有连结部35F、35R的位置的正上方的位置的车辆前后方向Y的宽度Ya,比设置有连结部35F、35R的位置的车辆前后方向Y的宽度Yb更窄。另外,可以减少从中间部3c到下端部3a设置的、用于提高刚性的肋的数量。由此,能够使平衡轴支架3轻量化。
另外,通过将顶起面部38设置在比腹板面11a更靠车宽方向X的内侧X2的位置,能够将顶起时所受的载荷传递到底盘框架1的下表面并使其分散,能够提高顶起面部38的耐负荷性。
另外,将顶起面部38设置于比腹板面11a更靠车宽方向X的内侧X2的位置,从而能够相应地以相同的顶起量使车轮更多地升起。
另外,通过在相对于顶起面部38的车辆前后方向前侧、后侧及车宽方向外侧的各位置上设置阶梯部39A、39B、39C,并以阶梯部39A、39B、39C从3个方向包围顶起面部38,能够限制在顶起时上升的支承件50的水平方向的移动。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表示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化的一例,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应被解释为受这些实施方式的限制。即,能够在不脱离其要点或其主要特征的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实施本发明。
本申请基于2016年10月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198103号),在此引用其内容作为参考。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平衡轴支架作为需要容易地确保与车轮之间的余隙的双后轴车的悬架装置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底盘框架
11 侧边框架
12 侧边框架
13 横梁
20F 前车轴
20R 后车轴
21F 前车轮
21R 后车轮
3 平衡轴支架
3a 下端部
31 第1支柱部
32 第2支柱部
33 嵌合部
34 凹部
35A 外侧连结部
35B 内侧连结部
35F 连结部
35R 连结部
36A 轴承部件
36B 轴承部件
37 轴部件
38 顶起面部
39A 阶梯部
39B 阶梯部
39C 阶梯部
300 平衡式悬架
4 板弹簧
5F 前侧下部杆
5R 后侧下部杆
6F 前侧上部V形杆
6R 后侧上部V形杆
7 平衡轴
8 鞍座。

Claims (4)

1.一种平衡轴支架,其固定在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的一对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并经由杆部件与配置在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连结,在所述一对框架间架设有横梁,
该平衡轴支架包括:
一对支柱部,设置于所述平衡轴支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端部,分别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以及
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
所述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一对支柱部分别在如下位置被安装于所述横梁的下表面,该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比所述内侧连结部更靠内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所述内侧连结部的前端更靠前侧的位置、以及在车宽方向上比所述内侧连结部更靠内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所述内侧连结部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衡轴支架,其中,
所述外侧连结部和所述内侧连结部之间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腹板面的下方。
3.一种平衡式悬架,其中,在配置于车辆前后的一对车轴之间,平衡轴通过平衡轴支架固定于一对框架中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腹板面上,板弹簧的中央部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平衡轴,并通过所述板弹簧的两端部支承所述一对车轴,所述一对车轴经由杆部件连结于所述平衡轴支架,所述一对框架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且在所述一对框架间架设有横梁,
所述平衡轴支架包括:
一对支柱部,设置于所述平衡轴支架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端部,分别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外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外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以及
内侧连结部,从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杆部件连结,
所述内侧连结部设置在比所述腹板面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一对支柱部分别在如下位置被安装于所述横梁的下表面,该位置为在车宽方向上比所述内侧连结部更靠内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所述内侧连结部的前端更靠前侧的位置、以及在车宽方向上比所述内侧连结部更靠内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所述内侧连结部的后端更靠后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衡式悬架,其中,
所述外侧连结部和所述内侧连结部之间的车宽方向的中心位置位于所述腹板面的下方。
CN201780057966.0A 2016-10-06 2017-10-04 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Active CN1097154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8103A JP6790696B2 (ja) 2016-10-06 2016-10-06 トラニオンブラケットおよびトラニオン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6-198103 2016-10-06
PCT/JP2017/036156 WO2018066608A1 (ja) 2016-10-06 2017-10-04 トラニオンブラケットおよびトラニオン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15419A CN109715419A (zh) 2019-05-03
CN109715419B true CN109715419B (zh) 2022-06-17

Family

ID=61831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7966.0A Active CN109715419B (zh) 2016-10-06 2017-10-04 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90696B2 (zh)
CN (1) CN109715419B (zh)
PH (1) PH12019500707A1 (zh)
WO (1) WO201806660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37097B (zh) * 2020-02-14 2020-09-25 江苏汤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平衡悬架组合结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97297A2 (de) * 1994-08-19 1996-02-21 MAN Nutzfahrzeuge Aktiengesellschaft Doppelachsaggregat eines Nutzfahrzeuges mit spezieller Blattfederorgan-Lagerung
CN201338520Y (zh) * 2009-01-16 2009-11-04 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支撑平衡轴悬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28503U (zh) * 1990-04-10 1991-12-25
CN102501740A (zh) * 2011-11-03 2012-06-20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重型卡车梯形平衡悬架
CN202656818U (zh) * 2012-07-19 2013-01-09 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 宽体矿用车平衡悬架
CN102923193B (zh) * 2012-11-22 2015-09-09 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 重型汽车后平衡悬架系统
JP6130146B2 (ja) * 2013-01-11 2017-05-17 日野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ラニオン式サスペンション構造
JP6521361B2 (ja) * 2015-02-17 2019-05-29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軸の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697297A2 (de) * 1994-08-19 1996-02-21 MAN Nutzfahrzeuge Aktiengesellschaft Doppelachsaggregat eines Nutzfahrzeuges mit spezieller Blattfederorgan-Lagerung
CN201338520Y (zh) * 2009-01-16 2009-11-04 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支撑平衡轴悬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66608A1 (ja) 2018-04-12
JP2018058507A (ja) 2018-04-12
CN109715419A (zh) 2019-05-03
PH12019500707A1 (en) 2019-11-18
JP6790696B2 (ja) 2020-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69543B1 (ko) 트랙터
CN110949523B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10949516B (zh) 车体前部结构
US10661626B2 (en) Attaching structure for stabilizer of utility vehicle
JP2010228728A (ja) トレーリングアーム式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5155255A (ja) 自動車のリヤ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CN1109495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5353372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EP2363336B1 (en) Chassis of a forward control truck with a tiltable cab
CN109715419B (zh) 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CN109789745B (zh) 平衡轴支架及平衡式悬架
CN101224757B (zh) 一种汽车前梁
CN201217449Y (zh) 一种汽车前梁
JP6637361B2 (ja) 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ブラケットの補強構造
CN110949513B (zh) 车体前部结构
KR102429001B1 (ko) 차량용 서브 프레임 보강유닛
JP5452683B1 (ja) スタビライザブラケット
CN215552385U (zh) 全地形车
CN215321840U (zh) 全地形车
JP7327432B2 (ja) フレーム、フレーム取付構造、および、車両
KR101916050B1 (ko) 차량용 쇽 업소버 보강유닛
KR20090039002A (ko) 차량의 트레일링아암 장착구조
KR101189353B1 (ko) 리어 서스펜션 암 장착부 구조
KR102371243B1 (ko) 후방 차체 보강 구조
KR101261951B1 (ko) 차량용 프레임 보강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