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88862B - 卡条、控制装置以及卡条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条、控制装置以及卡条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88862B
CN109688862B CN201780054033.6A CN201780054033A CN109688862B CN 109688862 B CN109688862 B CN 109688862B CN 201780054033 A CN201780054033 A CN 201780054033A CN 109688862 B CN109688862 B CN 1096888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nal force
clip
side wall
control device
str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403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88862A (zh
Inventor
柳良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1129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83243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1356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850763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9688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8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88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888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02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 A44B11/0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with clamp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02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 A44B11/16Strap held by spring action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Labeling Devices (AREA)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作为使卡条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自由但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选择性局限的装置,包括:主体部,具备用于插入上述卡条的一侧端的插入空间和用于排出插入上述插入空间的上述卡条的一侧端的排出空间;以及卡条控制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以防向上述主体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以旋转轴为基准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改变位置,当处于上述第1位置时在接触上述卡条的同时使上述卡条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当处于上述第2位置时在不接触上述卡条的同时使上述卡条的上述第2方向的移动自由;外力传递部,位于第3位置使上述卡条控制部位于上述第1位置,以与上述卡条控制部接触的状态形成从上述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位置变化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Description

卡条、控制装置以及卡条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针对卡条、控制装置以及卡条调节装置,更详细地说、是有关为了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的同时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衣物或包包等的配件中以缩小或加宽宽度的目的而使用卡扣装置。
在此类配件中使用的卡扣装置基本上由卡条和卡扣构成,卡扣用于捆扎卡条的两端或者配备于裤子或裙子等的腰线部提供将裤子或者裙子的腰围依照适合穿着者的腰围进行调节的功能。
而且,还以作为缩小或扩张包包或者手提包等的入口的目的而被使用,还可以使用于手表链等以作为将手表链的长度按照使用者的手腕进行调节的目的而被使用。
为了上述目的而被使用的卡扣,其卡条缩短的方向即、在顺时针方上由于卡条的扯动提供自由滑动,但在卡条松弛的方向即、在逆时针方向上的移动受到约束使卡条维持被卡住而不解开的状态。
目前使用的卡扣为了达成如上所述的目的包括:卡条通过的卡扣罩;以可以扭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卡扣罩内的按钮;以及通过上述按钮位置被移动并调节卡条的束缚与否的卡合部件,以及向上述按钮提供弹性力的弹簧。
此时,目前使用的卡扣被提供的按钮向卡扣罩的上侧方向突出并可以进行扭转,当使用者需要免除卡条被卡住的状态时,可通过扭曲从上述卡扣罩的上侧方向突出的按钮而实现。
但是,目前使用的卡扣具有由于反复使用而被损坏的问题,而且具有耐用性不佳、由于零部件多组装工程复杂的问题。
并且,目前使用的卡扣中使用的目前的卡条由于需要插入到卡扣罩中,因此具有插入时卡合于卡扣罩而不方便插入的问题。
即、目前使用的卡扣以及卡条具有无法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为使用者提供便利并实现小型化,而且可事先防止无意间免除卡条的紧锁状态的控制装置。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为使用者提供便利而开发的卡条以及包括其的卡条调节装置。
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作为卡条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自由但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选择性局限的装置,包括:主体部,具备用于插入上述卡条的一侧端的插入空间和用于排出插入上述插入空间的上述卡条的一侧端的排出空间;以及卡条控制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以防向上述主体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以旋转轴为基准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改变位置,当处于上述第1位置时在接触上述卡条的同时使上述卡条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当处于上述第2位置时在不接触上述卡条的同时使上述卡条的上述第2方向的移动自由;外力传递部,位于第3位置使上述卡条控制部位于上述第1位置,以与上述卡条控制部接触的状态形成从上述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位置变化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外力传递部通过从上述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直线运动使上述卡条控制部旋转并使位置从上述第1位置变化为上述第2位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外力传递部,包括:接触部,位于上述内部空间并通过与上述卡条控制部的接触使上述卡条控制部从上述第1位置变化到上述第2位置;以及外力施加部,位于上述内部空间的外侧,用于施加上述接触部的位置移动所需的外力。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主体部具备用于规定上述内部空间的前方侧壁、后方侧壁、上方侧壁以及下方侧壁,上述内部空间当上述卡条位于上述前方侧壁和上述后方侧壁中间时,上述卡条控制部的位置无论在上述第1位置还是在上述第2位置都具有规定的大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卡条控制部,其特征在于,与上述主体部形成一体。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卡条控制部具备变化部,上述变化部从上述主体部弯曲之后向位于上述内部空间的上述卡条倾斜或者弯曲而成,上述外力传递部,通过外力与上述变化部接触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去除上述外力时上述卡条控制部根据本身具有的弹性从上述第2位置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主体部具备用于规定上述内部空间的前方侧壁、后方侧壁、上方侧壁以及下方侧壁,上述上方侧壁以及上述下方侧壁具备贯通部,上述贯通部沿着上述卡条的移动方向延长贯通而形成,上述外力传递部,插入上述贯通部在上述贯通部内可以进行位置移动,上述卡条控制部具备基准部以及变化部,上述基准部位于上述前方侧壁的内侧面,上述变化部从上述基准部向位于上述内部空间的上述卡条以倾斜或者圆形的形状而形成,上述基准部提供旋转轴,上述旋转轴用于上述卡条控制部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弹性部,根据通过外力的上述外力传递部的位置移动,上述卡条控制部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后上述外力被去除时为了使上述卡条控制部从上述第2位置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而位于上述内部空间,上述弹性部位于内部空间。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主体部具备第1固定部,为了防止上述卡条控制部根据通过上述弹性部的压力而向上述第2方向移动,具备上述插入空间一侧提供的第1固定部。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主体部具备第2固定部,根据上述外力传递部上述卡条控制部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位置时,为防止上述弹性部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提供于上述排出空间一侧并与上述弹性部接触。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外力供给部,上述外力供给部与上述外力传递部连接,并提供上述外力传递部的位置移动所需的外力。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外力供给部,配备于上述主体部的外侧,用于掩盖上述主体部的前方侧壁以及上述主体部的后方侧壁中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外力供给部配备于上述主体部的外侧,用于掩盖上述主体部的上方侧壁以及上述主体部的下方侧壁中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上述外力供给部通过直线运动将上述外力传递部从上述第3位置移动至上述第4位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卡条、控制装置以及卡条调节装置,相对于之前可以减少配件数量使制造工程简单化从而可以降低单价。
并且,可以使卡条顺利滑动的同时便于操作滑动为使用者提供便利。
并且,可以实现小型化使其适用的范围最大化。
并且,使卡条顺利的插入控制装置内部为使用者提供便利。
并且,可以事先防止由于反复使用而引起的卡条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分解坡面示意图。
图5及图6为表示卡条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进行移动的原理的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卡条控制部安装于主体部的方法的多种实施例。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卡条控制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内部构成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
图11及图12为表示卡条通过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进行移动的原理的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坡面分解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BB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7及图18为表示卡条通过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进行移动的原理的图。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21及图2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使用例的图。
图2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坡面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CC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2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锁定部的解除锁定的原理的图。
图26为图23的CC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27是对图26中所示的控制装置的锁定部的解除锁定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2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坡面示意图。
图29及图30为图28的DD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1及图3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
图33及图34为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控制装置和卡条的图。
图35及图31的EE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分解示意图。
图37至图40为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卡条进行说明的图。
图41为表示卡条初步插入控制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42及图43为对卡条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控制装置向第2方向进行移动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44及图45分别为表示本发明的卡条调节装置的使用例的图。
图4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卡条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作为卡条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自由但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选择性局限的装置,包括:主体部,具备用于插入上述卡条的插入空间和用于排出插入上述插入空间的上述卡条的排出空间;以及卡条控制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以防向上述主体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以旋转轴为基准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改变位置,当处于上述第1位置时在接触上述卡条的同时使上述卡条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当处于上述第2位置时在不接触上述卡条的同时使上述卡条的上述第2方向的移动自由;外力传递部,位于第3位置使上述卡条控制部位于上述第1位置,以上述卡条控制部接触的状态形成上述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位置变化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具体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思想并不受所示的实施例的限定,对于理解本发明的思想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在相同的思想范围内增加、变换、删除其他构成要素等便于对退化的其他发明或者本发明思想范围内包含的其他实施例进行提议,其同样包含于本发明的思想范围内。
并且,各实施例的附图表示的相同的思想范围内功能相同的构成要求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以下将进行的本发明的控制装置可以适用于包包、鞋子、衣物、腰带及手表链等多样的产品中,进而可以用于背带等以便进行长度的细微调节。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正面示意图。
并且,图3为图1的AA线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分解坡面示意图。
参考图1至图4,本发明的卡条调节装置10包括卡条B和控制装置100。
控制装置100可以是一种使卡条B的第1方向D1上的移动自由相反的与上述第1方向D1相反的第2方向D2上的上述卡条B的移动受到选择性局限的卡扣。
上述控制装置100包括主体部110、卡条控制部120以及外力传递部140,大致上上述主体部110提供上述控制装置100的外观。
上述主体部110可以是具备用于插入上述卡条B的一侧端的插入空间S1和用于排出插入上述插入空间S1的上述卡条B的一侧端的排出空间S2的构成要素。
上述卡条控制部120可以是位于上述主体部110的内部空间S3以防向上述主体部110的外侧突出,并且以旋转轴为基准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改变位置,当处于上述第1位置时在接触上述卡条B的同时使上述卡条B的上述第1方向D1上的移动自由,当处于上述第2位置时在不接触上述卡条B的同时使上述卡条B的上述第2方向D2的移动自由的构成要素。
并且,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可以是位于第3位置使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位于上述第1位置,以与上述卡条控制部120接触的状态形成从上述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位置变化,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120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的构成要素。
在此,对于位置的用语进行定义,上述第1位置以及上述第3位置可以是图3所示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以及上述第4位置可以是图6所示的位置。
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可以是一种用于局限上述卡条B的第2方向D2上的移动的开关,起到将使用者的外力传递到卡条控制部120的功能。
上述外力传递部140从上述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进行直线运动,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120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此时,上述卡条控制部120由于上述外力传递部140的直线运动而进行旋转,而通过这种旋转运动进行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在此,上述第1位置以及上述第2位置可以是通过上述卡条控制部120的旋转运动规定的位置,上述第3位置以及上述第4位置可以是通过上述外力传递部140的直线运动规定的位置。
更详细的说,上述第3位置以及上述第4位置可以是通过上述外力传递部140的水平方向的直线运动规定的位置。
另外,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可以位于上述卡条控制部120和卡条B中间,并且上述主体部110具备贯通而成的贯通部111,上述贯通部111用于体现上述外力传递部140从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相互位置移动。
上述贯通部111可以形成于用于规定上述主体部110的内部空间S3的前方侧壁112、后方侧壁114、上方侧壁116以及下方侧壁118中的上述上方侧壁116和上述下方侧壁118上。
上述贯通部111沿着上述卡条B的移动方向,即水平方向按照规定的长度延伸贯通而成,上述外力传递部140插入上述贯通部111并在上述贯通部111内以可以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进行配备。
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具备接触部142以及外力施加部144,上述接触部142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通过与上述卡条控制部120的接触使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从上述第1位置改变到上述第2位置,上述外力施加部144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的外侧并用于上述接触部142的位置移动所需的外力的施加。
在此,为了组装的方便性上述外力施加部144中至少一个可装卸于上述接触部142。
最终,上述外力施加部144可以是接受由使用者的手指提供的外力的构成要素,上述接触部142可以是与上述外力施加部144相连接以与上述接触部142联动的方式移动的构成要素。
上述卡条控制部120可以具备基准部122以及变化部124,上述基准部122位于上述前方侧壁112的内侧面,上述变化部124从上述基准部122向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的上述卡条B以倾斜或者圆形的形状而形成。
在此,上述基准部122提供用于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的旋转轴。
上述基准部122如图所示,可以以形成规定大小空间的圆弧形状形成但并不受此限定,也可以是内部密实的结构。
上述基准部122和上述主体部110的前方侧壁112的内侧面的接触面以圆形形状形成以使上述卡条控制部120方便进行旋转运动。
并且,由于从上述前方侧壁112的内侧面突出而成的第1突出部119,上述卡条控制部120向第1方向D1的移动会受到局限。
另外,由于外力的影响外力传递部140的位置移动导致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从第1位置变化到第2位置之后,去除上述外力时,上述卡条控制部120通过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的弹性部130从上述第2位置自动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
在此,由于上述弹性部130上述卡条控制部120向插入空间S1一侧被施压,即、向上述第2方向D2被施压,但尽管具有上述弹性部130的施压力,仍然可以通过上述主体部110的插入空间S1一侧形成的第1固定部117稳定的位于上述主体部110的插入空间S1一侧。
最终,上述卡条控制部120通过与上述基准部122和上述主体部110的前方侧壁112的内侧面的接触以及与上述基准部122和上述第1固定部117的接触,对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上附加的负载的支持负载将形成最大化。
上述第1固定部117可以由上述主体部110弯曲而成,但并不受此限定,可以由多种方法形成。
当上述卡条控制部120通过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时上述弹性部130可以产生弹性变形,当施加于上述外力传递部140的外力被去除时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使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从上述第2位置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
另外,上述主体部110在排出空间S2一侧具备用于固定弹性部130的位置的第2固定部115。
上述第2固定部115可以是当上述卡条控制部120通过上述外力传递部140从上述第1位置移动到上述第2位置时,防止上述弹性部13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而提供到上述排出空间S2并与上述弹性部130接触的构成要素。
上述弹性部130包括:与上述主体部110的排出空间S2一侧的内侧面接触的支持部132;从上述支持部132向上述卡条B倾斜而延长的弹性力供给部134;从上述支持部132切开之后向第1角度弯曲的叶片部136;以及位于上述叶片部136之间以比上述第1角度更大的第2角度弯曲的防推部138。
在此,上述第2角度以上述支持部132为基准大约为90度。
上述第2固定部115可以由上述主体部110多次弯曲而成,并且两侧形成可以用于插入上述弹性部130的叶片部136的空间S4。
上述空间S4插入上述叶片部136时,形成上述空间S4的上述第2固定部115的一面可以接触防推部138。
上述防推部138通过与上述第2固定部115的一面的接触防止被推向由于上述弹性力供给部134的弹性变化而产生的排出空间S2一侧的现象。
上述弹性部130可以通过在上述主体部110的前方侧壁112的内侧面突出而成的第2突出部113稳定的固定位置。
图5及图6为表示卡条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进行移动的原理的图。
参考图5及图6,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100当卡条B流入插入空间S1时,上述卡条B在接触上述卡条控制部120的同时在第1方向D1上的移动自由。
然而,在与第1方向D1相反的第2方向D2上的移动由于上述卡条控制部120被卡于卡条B的卡勾部B1因此无法进行移动。
在此,为了使上述第2方向D2上的移动自由,对外力传递部140施加外力使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
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以旋转轴为基准进行旋转,从上述卡条B的卡勾部B1分离,上述卡条B向第2方向自由移动。
此时,弹性部130产生弹性变形,当去除上述外力时,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以及外力传递部140可与通过上述弹性部130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回归原位。
当卡条B位于主体部110的前方侧壁112和后方侧壁114中间时,不论上述卡条控制部120的位置是在上述第1位置还是在上述第2位置,上述内部空间S3都具有一定的大小。
即、上述内部空间S3不论上述外力传递部140的位置以及上述卡条控制部120的位置都具有一定的大小。
另外,上述卡条B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以及上述卡条控制部120被卡于上述卡条的卡勾部B1时,形成有上述卡条B的卡勾部B1的一面的相反面将接触上述后方侧壁114从而形成后方侧壁114支持上述卡条B的结构。
由此,上述卡条控制部120不论上述卡条B上施加的负载,支持负载增加从而防止上述卡条B的破损,并具有可以使整体形成超薄化的优点。
并且,当要将上述卡条B向上述第2方向D2进行移动时,使用者用一只手握住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另一只手握住卡条B后当施加将上述卡条B向上述第2方向D2移动的外力时,卡在上述卡条B的卡勾部B1的卡条控制部120自然的被解开,因此具有增加便利性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得地1实施例的控制装置100可以具备用于调节上述外力传递部140的直线运动与否的构成要素,例如,楔子形状的开关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110,通过上述开关使上述外力传递部140无法进行直线运动。
当然,为了使上述外力传递部140可以进行直线运动,移动上述开关从而解除上述外力传递部140的干涉。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卡条控制部安装于主体部的方法的多种实施例,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卡条控制部的变形例的图。
参考图7(a),卡条控制部120通过针P1固定于主体部110。此时,上述针P1插入基准部122提供的空间。
另外,主体部110的上方侧壁116以及下方侧壁118的内面中一部分向内部空间S3突出,并且突出的部分插入至由基准部122提供的空间,由此卡条控制部120固定于上述主体部110。
例如,如图7(b)所示,卡条控制部120主体部110的规定的领域R被切割后,弯曲并固定于上述主体部110。此时,由基准部122提供的空间内插入上述规定领域R。
参考图7(c),卡条控制部120由通过主体部110的弹簧可以调节长度的针P2固定。此时,基准部122提供的空间内插入上述针P2。
卡条控制部120的基准部122’如图8(a)所示从变化部124’向前方侧壁112弯曲而成,图如8(b)所示,上述卡条控制部120”的基准部122”从变化部124”向后方侧壁114弯曲而成。
此时,通过参考图7进行说明的方法上述卡条控制部120’,120”在上述主体部110以可以旋转的方式固定。
例如,上述卡条控制部120’通过针P1等在上述主体部110上稳定的旋转的方式进行固定。
另外,上述卡条控制部120’,120”为了使上述主体部110上的稳定的位置固定最大化,从而具备与第1固定部117接触的补助部126’,126”。
上述补助部126’,126”在上述基准部122’,122”中间从变化部124’,124”以圆形或者倾斜的方式弯曲而成,上述卡条控制部120’,120”由于上述补助部126’,126”即使有弹性部130的施压力也可以在上述主体部110上稳定的固定位置。
向前方侧壁112或者后方侧壁114弯曲而成,参考图7进行说明的方法以旋转的方式固定于主体部110上。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内部构成图。
参考图9,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装置200的结构相对于参考图1至图8进行说明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100省略了弹性部130。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控制装置200可以包括卡条控制部220,上述卡条控制部220可以与主体部210形成一体。
上述卡条控制部220位于上述主体部210的插入空间S1一侧的一部分弯曲并位于内部空间S3内。
更详细的说,上述卡条控制部220可以具备变化部224,上述变化部224从上述主体部210弯曲之后,向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的卡条B以倾斜或者圆形形状形成。
此时,外力传递部240通过通过外力与上述变化部224的接触使上述卡条控制部220从第1位置改变为上述第2位置。
另外,上述卡条控制部220当去除上述外力传递部240施加的外力时,通过自身具备的弹性从上述第2位置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图11及图12为表示卡条通过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进行移动的原理的图。
参考图10至图12,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控制装置300相对于之前的实施例,可以是还包括外力供给部350的结构。
上述外力供给部350可以是使外力传递部340在贯通部311内进行位置移动的构成要素,通过使用者的外力上述外力供给部350进行移动时,外力传递部340可以移动位置。
上述外力供给部350如图11及图12所示,以可以旋转的方式连接于上述外力传递部340上,通过上述旋转解除与上述主体部310之间的干涉由此可以体现上述外力传递部340的位置移动。
主体部310的上方侧壁316及下方侧壁318中至少一个具备了通过与上述外力供给部350的接触限制上述外力供给部350的旋转而突出而成的旋转限制部359。
因此,为了通过旋转上述外力供给部350来解除与上述主体部310之间的干涉,需要外力来通过上述旋转限制部359。
另外,图10至图12中图示了上述外力供给部350位于后方侧壁314一侧,但不是必须受此限定,位于前方侧壁一侧也无妨。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
参考图13,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控制装置400可以包括用于与连接卡条B的腰带V连接的腰带连接部416a,418a。
此时,主体部410具备规定内部空间的前方侧壁412、上方侧壁416以及下方侧壁418,上述腰带连接部416a,418a分别从上述上方侧壁416以及上述下方侧壁418的段部向上述第1方向D1延长之后相互面对弯曲以使连接上述卡条B的腰带V可以连接。
上述腰带连接部416a,418a以曲折的形状形成以防止上述腰带V折叠。
并且,上述腰带连接部416a,418a可以相互连接形成一体。
图1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包括控制装置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坡面分解示意图,图16为图14的BB线的截面示意图。
参考图14至图16,本发明的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500相对于之前的实施例还包括外力供给部550。
上述外力供给部550可以是使外力传递部540在贯通部511内进行位置移动的构成要素,上述外力供给部550通过使用者的外力而移动时,外力传递部540可以移动位置。
换句话说,当上述外力供给部550进行直线运动时,上述外力传递部540从第3位置移动到底4位置。
另外,上述外力供给部550形成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500的前方一侧外观,由此,与前述的实施例不同以下对主体部510的侧壁进行不同的定义。
即、主体部510可以具备用于规定内部空间S3的前方侧壁512、后方侧壁514、上方侧壁516以及下方侧壁518,贯通部511在上述上方侧壁516以及上述下方侧壁518上沿着卡条B的移动方向以规定的长度延长贯通而成。
在此,外力供给部550以螺丝固定方式等与上述外力传递部540连接,为了给上述外力传递部540提供位置移动所需的外力,可以配备于面对上述后方侧壁514的一侧,或者可以配备于后方侧壁514一侧。
上述外力供给部550可以包围上述上方侧壁516以及上述下方侧壁518的至少一部分,具体的,可以具备配备于面对上述后方侧壁514的一侧的前方侧盖部552,从上述前方侧盖部552分别向上述上方侧壁516以及上述下方侧壁518延长的上方侧盖部554以及下方侧盖部556。
上述外力传递部540可以与上述上方侧盖部554以及上述下方侧盖部556连接,上述前方侧盖部552可以位于前方侧壁512的前方。
最终,上述外力供给部550配备于上述主体部510的外侧并可以盖住上述主体部510的前方侧壁512以及上述主体部510的后方侧壁514中至少一个,以及上述主体部510的上方侧壁516以及上述主体部的下方侧壁518中至少一个。
这意味着可以考虑使用者的便利自由调节外力供给部550盖住的对象。
图17及图18为表示卡条通过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进行移动的原理的图。
参考图17以及图18,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500当卡条B插入插入空间S1时,上述卡条B在接触上述卡条控制部520的同时在第1方向D1上可以自由移动。
然而,在第1方向D1的反方向的第2方向D2上的移动由于上述卡条控制部520被卡于卡条B的卡勾部B1因此无法进行移动。
在此,为了在上述第2方向D2上自由移动,向外力供给部550施加外力使外力传递部540移动至上述第1方向D1。
上述外力供给部550以及上述外力传递部54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上述卡条控制部520以旋转轴为准进行旋转,并从上述卡条B的卡勾部B1分离,由此上述卡条B可以向第2方向D2自由移动。
此时,弹性部530可以进行弹性变形,去除上述外力时,上述卡条控制部520,上述外力传递部540以及上述外力供给部550通过上述弹性部530的弹性变形的恢复力回归原位。
另外,上述卡条B位于主体部510的前方侧壁512和后方侧壁514中间时,上述卡条控制部520的位置不论是在上述第1位置还是在上述第2位置,上述内部空间S3都具有一定的大小。
即、上述内部空间S3不论上述外力传递部540的位置以及上述卡条控制部520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大小。
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图,是去除了参考图14至图18进行说明的实施例中主体部510的前方侧壁512的结构。
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对参考图14至图18进行说明的实施例中增加了外力供给部550的后方侧盖部558的结构。
上述外力供给部550还具备面对前方侧盖部552的后方侧盖部558,因此可以包围上述主体部510的至少一部分。
图21及图2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使用例的图。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以适用于包包、鞋子、衣物、腰带以及手表链等多种产品。
如图2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可以适用于腰带的卡扣。
为此,需要可以将连接有卡条B的腰带V连接于控制装置的主体部的构成要素,具体需要连接挂钩360以及腰带连接部370。
上述连接挂钩360大概成C字型,上述腰带连接部370包括连接主体372以及施压部374。
上述连接主体372具备用于插入卡条B的插入孔H1,后方侧的一部分可以放开。
上述施压部374当腰带V插入上述插入孔H1时,可以插入上述连接主体372,通过上述连接主体372的后方侧形成的侧壁373防止量后方侧脱离。
上述施压部374可以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用于固定螺丝K等的螺丝孔H2,上述插入孔H1中插入腰带V,上述施压部374插入上述连接主体372时,通过上述螺丝K等上述腰带V固定于固定的位置上并防止脱离。
换句话说,上述插入孔H1中插入腰带V,上述施压部374插入上述连接主体372时,上述施压部374的形成段差的侧壁375接触上述连接主体372的侧壁373,通过这种接触产生的接触力可以防止上述腰带V的脱离。
并且,上述螺丝K在上述螺丝孔H2内旋转越是对上述腰带V施压,上述施压部374越是会远离上述腰带V,侧壁375和上述连接主体372的侧壁373的接触力会增加因此不会发生上述腰带V的脱离。
图2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坡面示意图,图24为图23的CC线的截面示意图,图2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锁定部的解除锁定的原理的图。
参考图23至图25,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控制装置600相对于之前的实施例,卡还包括紧锁部670。
上述紧锁部670作为阻止外力供给部650以及外力传递部640的非理想的位置移动的构成要素,是一种锁定装置。
上述紧锁部670通过与主体部610的上方侧壁616以及下方侧壁618中至少一个的接触控制上述外力传递部640的位置移动与否。
上述紧锁部670连接外力传递部640的一侧,外力传递部640移动位置的路径,即、与定义贯通部611的内面接触,由此可以体现上述外力传递部640在上述贯通部611内无法移动位置的紧锁状态(图24图示的状态)。
并且,上述紧锁部670不接触由上述外力传递部640的位置移动所规定的上述贯通部611的内面,由此上述外力传递部640在上述贯通部611内处于可以移动位置的解开状态(图25所示的状态)。
在此,体现上述解开状态的上述外力传递部640的位置移动方向是从上方侧壁616到下方侧壁618的方向或者是其反方向。
另外,上述外力传递部640的一侧的外力供给部650的上方侧盖部654或者下方侧盖部656为了使上述紧锁部670在上述紧锁状态下变换为上述解开状态,具备作为可以收容上述紧锁部670的收容空间的回避部657。
当按下从上述外力供给部650的上方侧盖部654突出的上述外力传递部640的另一侧时,上述外力传递部640按照从上方侧壁616到下方侧壁618的方向进行位置移动,由此,紧缩部670从规定贯通部611的内面向上述下方侧盖部656的回避部657移动。
最终,此状态下动外力供给部650以及外力传递部640进行位置移动以便卡条B可以在第2方向上移640的移动。
此时,去除按压上述外力传递部640的另一侧的外力时,上述外力传递部640从下方侧壁618向上方侧壁616的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就是回归原位。
这可以通过作为弹性弹簧的一种的回归部E而体现,上述回归部E配备于上述外力传递部640的另一侧和对应上述外力传递部640的另一侧的上方侧盖部654或者下方侧盖部656之间,可以使处于上述解开状态的上述紧锁部670回归到上述紧锁状态。
图26为图23的CC线的截面示意图,图27是对图26中所示的控制装置的锁定部的解除锁定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26以及图27所示的紧锁部670’不同于图24以及图25,所示,可以是一部分分开的环形,由此,贯通部611同样包含与上述紧锁部670’相对应的圆形形状。在此,上述贯通部611与圆形形象一同包含了用于实现外力传递部640’的直线运动而形成的比圆形形象部位小但略微长的部分。
上述紧锁部670’一部分形成分开的环形形状从外力传递部640’的下侧插进并固定于上述外力传递部640’。
图2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坡面示意图,图29及图30为图28的DD线的截面示意图。
参考图28至图30,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控制装置700相对于之前的实施例可以是还包括紧锁部770的构造。
上述紧锁部770作为阻断上述外力供给部750以及外力传递部740的非理想的位置移动的构成要素,是一种锁定装置。
上述紧锁部770与主体部710的上方侧壁716以及下方侧壁718中至少一个相接触从而控制上述外力传递部740的位置移动与否。
此时,上述主体部710的上方侧壁716以及下方侧壁718中至少一个具备为了可以收容上述金舵部770的至少一部分而被贯通或者凹陷而形成收容部713。
上述紧锁部770收容于上述收容部713以体现上述外力传递部740在上述贯通部711内无法进行位置移动的紧锁状态,通过位置移动从上述收容部713分离从而体现上述贯通部711内上述外力传递部740可以进行位置移动的解开状态。
上述紧锁部770通过旋转运动体现上述紧锁状态和上述解开状态,如图29所示可以由一个部件构成也可以如图30所示由多个部件形成。
用于从上述紧锁状态变化为上述解开状态的外力提供到上述紧锁部770时,外力供给部750以及外力传递部740可以进行位置移动以便卡条B在第2方向D2上的移动,而去除上述外力时,上述紧锁部770通过作为弹性弹簧的一种的回归部E回归原位重新变化为紧锁状态。
图31及图3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示意图,图33及图34为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控制装置和卡条的图。
而且,图35及图31的EE线的截面示意图,图3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坡面分解示意图。
参考图31至图36,本发明的卡条调节装置80包括卡条900和控制装置800。
控制装置800可以是使卡条900在第1方向D1上的移动自由,相反的在与上述第1方向D1反方向的第2方向D2上的上述卡条900的移动被选择性的体现的一种卡扣。
上述控制装置800可以包括主体部810、卡条控制部820以及外力传递部840,大致上上述主体部810提供上述控制装置800的外观。
上述主体部810具备用于插入上述卡条900的一侧端的插入空间S1和用于排出插入上述插入空间S1的上述卡条900的一侧端的排出空间S2。
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位于上述主体部810的内部空间S3以防向上述主体810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以旋转轴为基准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改变位置,当处于上述第1位置时在接触上述卡条900的同时使上述卡条900的上述第1方向D1上的移动自由,当处于上述第2位置时在不接触上述卡条900的同时使上述卡条900的上述第2方向D2的移动自由。
而且,上述外力传递部840位于第3位置使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位于上述第1位置,以与上述卡条控制部820接触的状态形成从上述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位置变化,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820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在此,对于位置的用语进行定义,上述第1位置以及上述第3位置可以是图35所示的位置,上述第2位置以及上述第4位置可以是图42以及图43所示的位置。
上述外力传递部840可以是一种用于局限上述卡条900的第2方向D2上的移动的开关,起到将使用者的外力传递到卡条控制部820的功能。
上述外力传递部840为了使上述卡条控制部820进行从上述第1未知到上述第2未知的位置变化,从上述第3位置直线运动至上述第4位置。
此时,上述卡条控制部820通过上述外力传递部840的直线运动进行旋转,而通过这种旋转运动进行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在此,上述第1位置以及上述第2位置可以是通过上述卡条控制部820的旋转运动规定的位置,上述第3位置以及上述第4位置可以是通过上述外力传递部840的直线运动规定的位置。
更详细的说,上述第3位置以及上述第4位置可以是通过上述外力传递部840的水平方向(第1方向或者第2方向)的直线运动规定的位置。
另外,上述外力传递部840可以位于上述卡条控制部820和卡条900之间,并且,上述主体部810具备贯通形成的贯通部811用于体现上述外力传递部840从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相互位置移动。
上述贯通部811可以形成于用于规定上述主体部810的内部空间S3的前方侧壁812、后方侧壁814、上方侧壁816以及下方侧壁818中的上述上方侧壁816和上述下方侧壁818上。
上述贯通部811沿着上述卡条900的移动方向,即水平方向按照规定的长度延伸贯通而成,上述外力传递部840插入上述贯通部811并在上述贯通部811内以可以进行位置移动的方式进行配备。
在此,上述贯通部811并不受沿着水平方向按照规定的长度延伸贯通而成的限定,可以由水平方向形成的区段和向后方侧壁814倾斜或者形成圆形形状的区段构成。此时,上述外力传递部840的第3位置可以是倾斜或者形成圆形形状的区间的末端位置,此时,可以事先防止由无意间的外力上述外力传递部840向上述第4位置移动。
上述外力传递部840具备接触部842以及外力施加部844,上述接触部842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通过与上述卡条控制部820的接触使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从上述第1位置改变到上述第2位置,上述外力施加部844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的外侧并用于上述接触部842的位置移动所需的外力的施加。
在此,上述外力施加部844中至少一个为了组装的方便性可装卸于上述接触部842。
最终,上述外力施加部844可以是接受由使用者的手指提供的外力的构成要素,上述接触部842可以是与上述外力施加部844相连接以与上述接触部842联动的方式移动的构成要素。
上述卡条控制部820可以具备基准部822以及变化部824,上述基准部822位于上述前方侧壁812的内侧面,上述变化部824从上述基准部822向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的上述卡条900以倾斜或者圆形的形状而形成。
在此,上述基准部822提供用于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的旋转轴。
上述基准部822如图所示,可以以形成规定大小空间的圆弧形状形成但并不受此限定,也可以是内部密实的结构。
上述基准部822和上述主体部810的前方侧壁812的内侧面的接触面以圆形形状形成以使上述卡条控制部820方便进行旋转运动。
并且,由于从上述前方侧壁812的内侧面突出而成的第1突出部819,上述卡条控制部820向第1方向D1的移动会受到限定。
另外,由于外力的影像外力传递部840的位置移动导致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从第1位置变化到第2位置之后,去除上述外力时,上述卡条控制部820通过位于上述内部空间S3的弹性部830从上述第2位置自动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
在此,由于上述弹性部830上述卡条控制部820向插入空间S1一侧被施压,但即使有上述弹性部830的施压力,仍然可以通过上述主体部810的插入空间S1一侧形成的第1固定部817稳定的位于上述主体部810的插入空间S1一侧。
上述第1固定部817可以由上述主体部810弯曲而成,但并不受此限定,可以由多种方法形成。
上述弹性部830当上述卡条控制部820通过上述外力传递部840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时,可以产生弹性变形,当施加于上述外力传递部840的外力被去除时通过弹性变形的恢复力使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从上述第2位置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
另外,上述主体部810在排出空间S2一侧具备用于固定弹性部830的位置的第2固定部815。
上述弹性部830包括:与上述主体部810的排出空间S2一侧的内侧面接触的支持部832;从上述支持部832向上述卡条900倾斜而延长的弹性力供给部834;从上述支持部832切开之后向第1角度弯曲的弯曲部836;以及位于上述弯曲部836中间以比上述第1角度更大的第2角度弯曲的防推部838。
在此,上述第2角度以上述支持部832为基准大约为90度。
上述第2固定部815可以由上述主体部810多次弯曲而成,并且两侧形成可以用于插入上述弹性部830的弯曲部836的空间S4。
上述空间S4插入上述弯曲部836时,形成上述空间S4的上述第2固定部815的一面可以接触防推部838。
上述防推部838通过与上述第2固定部815的一面的接触防止被推向由于上述弹性力供给部834的弹性变化而产生的排出空间S2一侧的现象。
上述弹性部830可以通过在上述主体部810的前方侧壁812的内侧面突出而成的第2突出部813稳定的固定位置。
图37至图40为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卡条进行说明的图,图41为表示卡条初步插入控制装置的状态的图。
参考图37至图41,卡条900包括卡体部910以及引导部920,上述卡体部910具备前方面916以及后方面918并且由规定的长度形成,上述引导部920连接于上述卡体部910的第1方向D1一侧并用于引导上述卡体部910的至少一部分使其可以插入至控制装置800的主体部810提供的内部空间S3。
在此,上述卡体部910具备一双叶片部912以及支持部914,上述一双叶片部912可以插入由上述主体部810提供的内部空间S3,上述支持部914用于相互连接上述一双叶片部912并支持上述一双叶片部912,并沿着长度方向(第1方向或者第2方向)向后方面一侧突出并在上述主体部810的后方侧壁814中间滑行。
当以控制装置800的卡条控制部820在位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希望将卡条900向第2方向移动时,为了卡住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从而阻断上述第2方向D2上的移动,上述卡体部910具备在前方面916以上下方向形成的卡止部940。
上述卡止部940分别在一双叶片部912以上述支持部914为基准对称而形成,并具备上述钱方面916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942和与上述凹陷部942相邻突出而成的突出部944。
但,上述卡止部940不需要必须由上述凹陷部942和上述突出部944体现,由两者中的任意一个体现也无妨。
在此,上述卡条900在主体部810的内部空间S3内向第1方向D1移动时,为了即使与卡条控制部820接触也可以体现上述第1方向D1的移动,上述突出部944具备倾斜而成的一面944a。
因此,上述卡条900在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反复进行卡条控制部820的位置移动(旋转)的同时进行移动。
另外,引导部920以对卡体部910具有规定的高度差的形状而形成,具体的,可以具备与上述卡体部910的前方面具有规定的高度差的前方面。
上述引导部920在上述一双叶片部912插入上述内部空间S3上述卡条900有望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位于主体部810的后方侧壁814的外侧,从而引导作为上述卡体部910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述一双叶片部912插入至上述内部空间S3。
上述引导部920在上述一双叶片部912插入上述内部空间S3并且上述卡体部910或者上述卡条900有望向第1方向D1进行移动时,接触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外侧面。
此时,上述引导部920进入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外侧,并形成面对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外侧面的一面,面对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外侧面的一面具备倾斜或者以圆形形状而形成的进入面922。
因此,使用者有望将上述卡体部91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上述引导部920即使接触主体部810的后方侧壁814,仍然可以通过上述进入面922自然的从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外侧进入,并可以顺利的执行卡条900的移动。面对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外侧面的一面具备:上述进入面922;连接上述进入面922的水平面924;以及连接上述水平面924倾斜或者形成圆形形状的进出面926。
另外,上述卡条900还包括用于连接上述卡体部910和上述引导部920的连接部930。
上述连接部930是使上述引导部920以上述卡体部910为基准位于具有高度差的位置的构成要求,上述卡体部910和上述引导部920中间提供插入上述后方侧壁814的空间S5。
由于上述空间S5,使上述卡条900向第1方向D1移动时,可以防止上述后方侧壁814与粘贴与卡条900的粘贴物相接触,因此可以防止上述粘贴物的破损。此时,上述连接部930具备比上述卡体部910以及上述引导部920更小的宽度。
在上述卡体部91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即使与上述主体部810的后方侧壁814相接触也可以被导入上述主体部810的后方侧壁814中任意一个与另一个中间并进行滑行,上述连接部930具备倾斜或者形成圆形形状的一面932。
在上述一双叶片部912插入上述内部空间S3并且上述卡条90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上述卡体部910的上述一双叶片部912形成进入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内侧并面对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内侧的一面。
面对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内侧的一面,具备形成倾斜或者圆形形状的引导面919,通过上述引导面919上述一双叶片部912向上述后方侧壁814的内侧顺利的进行滑行。
另外,本发明的卡条900包括连接于上述卡体部910的第2方向一侧,为上述卡体部910的第1方向D1上的移动提供限制的限位部950。
上述限位部950具有在上述卡体部91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与上述一双叶片912的后方面具有高度差的后方面,用于卡住上述主体部810的后方侧壁814。
上述限位部950可以是用于固定卡体900的粘贴物的部位。
上述限位部950在上述卡体部910向第1方向D1最大限度的移动时,从由于无意的外力而产生的粘贴物防止卡条900的抬高,使耐久性最大化。
另外,上述限位部950的前方面可以以倾斜的形状而形成,因此通过缝纫连接粘贴物时可以提高缝纫的效率。
图42及图43为对卡条从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控制装置向第2方向进行移动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参考图42以及图43,本发明的卡条调节装置80提供的控制装置800中卡条900流入插入空间S1时,上述卡条900在与上述卡条控制部820接触的同时向第1方向D1自由移动。
然而,在与第1方向D1相反的第2方向D2上因为上述卡条控制部820被卡于卡条900的卡止部940而无法移动。
此时,为了在上述第2方向D2自由移动,将外力施加到外力传递部840将上述外力传递部840移动至上述第1方向D1。
上述外力传递部840向上述第1方向D1移动时,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以旋转轴为基准进行旋转,并从上述卡条900的卡勾部B1分离,因此上述卡条900可以在第2方向D2上自由移动。
此时,弹性部830可以形成弹性变化,去除上述外力时,上述卡条控制部820以及外力传递部840通过上述弹性部830的弹性变化而产生的恢复力回归原位。
另外,上述内部空间S3在主体部810的前方侧壁812和后方侧壁814中间配置上述卡条900时,上述卡条控制部820的位置无论是在第1位置还是在第2位置都具有一定的大小。
即、上述内部空间S3无关上述外力传递部840的位置以及上述卡条控制部820的位置而具有一定的大小。
图44及图45分别为表示本发明的卡条调节装置的使用例的图。
本发明的卡条调节装置80适用于包包、鞋子、衣物、腰带以及手表链等多种产品中,还可以用于背带等提供细微的长度调节。
例如,图44以图45所示,本发明的卡条调节装置80可以适用于手表的表链。
表链的一侧端可以连接控制装置800,另一端可以连接卡条900。
在此,图44表示表链的另一端通过粘合剂的粘贴防止或者通过线等的缝纫与卡条900的一侧向连接,图45表示卡条900的支持部914的一面以及引导部920的一面通过粘合剂以粘贴的方式或者通过线等缝纫方式相互连接。
参考图44,与卡条900的支持部914连接的表链的一部分中间形成于上述支持部914的厚度相同的隔离空间S6,上述隔离空间S6是上述卡条900插入主体部810的内部空间S3时,用于主体部810的后方侧壁814插入的空间。
图4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卡条调节装置的卡条的变形例的图。
参考图46,可以得知为了使引导部920’同样形成于一双叶片部912的后方侧可以连接支持部914。
因此,使卡条900’向第1方向D1或者第2方向D2移动时,主体部810的后方侧壁814插入至一双叶片部912和上述后方侧壁814中间。
在此,上述卡条900’和上述卡条900’使用的粘贴物之间的连接可以通过限位部950’的连接进行体现,最终,后方侧壁814完全被阻断与粘贴物的接触,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后方侧壁814而产生的粘贴物的破损。
以上根据本反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成和特征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应视为是限制性的,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思想范畴的情况下可以有多样的变更或者变形是对本发明的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上述的可以适用卡条的控制装置并不受上述的控制装置的限定,只要是主体部具备后方侧壁,卡条的支持部在后方侧壁中间滑行的控制装置,都可以适用。

Claims (14)

1.一种控制装置,作为卡条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自由但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上的移动根据是否被卡在形成于上述卡条的一侧面的卡勾部而受到选择性局限的装置,包括:
主体部,具备用于插入上述卡条的一侧端的插入空间和用于排出插入上述插入空间的上述卡条的一侧端的排出空间;以及
卡条控制部,位于上述主体部的内部空间以防向上述主体部的外侧突出,并且以旋转轴为基准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改变位置,当处于上述第1位置时在接触上述卡条的同时使上述卡条的上述第1方向上的移动自由,当处于上述第2位置时在不接触上述卡条的同时使上述卡条的上述第2方向的移动自由;
外力传递部,位于第3位置使上述卡条控制部位于上述第1位置,以与上述卡条控制部接触的状态形成从上述第3位置到第4位置的位置变化,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
上述卡条控制部具有:基准部,其提供用于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的上述旋转轴;变化部,从上述基准部朝向位于上述内部空间的上述卡条以倾斜或者圆形的形状形成且能够卡在上述卡勾部,
上述外力传递部通过从上述第3位置到上述第4位置的直线运动并通过与上述变化部接触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旋转,从而使上述卡条控制部的位置从上述第1位置变化为上述第2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力传递部包括:
接触部,位于上述内部空间并通过与上述变化部的接触使上述卡条控制部从上述第1位置变化到上述第2位置;以及
外力施加部,位于上述内部空间的外侧,用于施加上述接触部的位置移动所需的外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备用于规定上述内部空间的前方侧壁、后方侧壁、上方侧壁以及下方侧壁,
上述内部空间当上述卡条位于上述前方侧壁和上述后方侧壁中间时,上述卡条控制部的位置无论在上述第1位置还是在上述第2位置都具有规定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上述卡条控制部,其特征在于,与上述主体部形成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变化部从上述主体部弯曲之后向位于上述内部空间的上述卡条倾斜或者弯曲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去除上述外力时上述卡条控制部根据本身具有的弹性从上述第2位置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部具备用于规定上述内部空间的前方侧壁、后方侧壁、上方侧壁以及下方侧壁,
上述上方侧壁以及上述下方侧壁具备贯通部,上述贯通部沿着上述卡条的移动方向延长贯通而形成,
上述外力传递部,插入上述贯通部在上述贯通部内可以进行位置移动,
上述基准部位于上述前方侧壁的内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弹性部,根据通过外力的上述外力传递部的位置移动,上述卡条控制部形成从上述第1位置到第2位置的位置变化后上述外力被去除时为了使上述卡条控制部从上述第2位置回归到上述第1位置而位于上述内部空间,上述弹性部位于内部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备第1固定部,为了防止上述卡条控制部根据通过上述弹性部的压力而向上述第2方向移动,具备上述插入空间一侧提供的第1固定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主体部具备第2固定部,根据上述外力传递部上述卡条控制部从上述第1位置到上述第2位置时,为防止上述弹性部向上述第1方向移动,提供于上述排出空间一侧并与上述弹性部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还包括外力供给部,上述外力供给部与上述外力传递部连接,并提供上述外力传递部的位置移动所需的外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力供给部,配备于上述主体部的外侧,用于掩盖上述主体部的前方侧壁以及上述主体部的后方侧壁中至少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力供给部配备于上述主体部的外侧,用于掩盖上述主体部的上方侧壁以及上述主体部的下方侧壁中至少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外力供给部通过直线运动将上述外力传递部从上述第3位置移动至上述第4位置。
CN201780054033.6A 2016-09-02 2017-08-31 卡条、控制装置以及卡条调节装置 Active CN1096888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112949 2016-09-02
KR1020160112949A KR101832430B1 (ko) 2016-09-02 2016-09-02 제어 장치
KR1020160135649A KR101850763B1 (ko) 2016-10-19 2016-10-19 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밴드 조절 장치
KR10-2016-0135649 2016-10-19
PCT/KR2017/009546 WO2018044095A1 (ko) 2016-09-02 2017-08-31 밴드, 제어 장치 및 밴드 조절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88862A CN109688862A (zh) 2019-04-26
CN109688862B true CN109688862B (zh) 2021-11-05

Family

ID=61301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4033.6A Active CN109688862B (zh) 2016-09-02 2017-08-31 卡条、控制装置以及卡条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07170B2 (zh)
CN (1) CN109688862B (zh)
WO (1) WO20180440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73169A (zh) * 2019-11-07 2021-05-11 宁波利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装窗帘的安装杆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33A (zh) * 1990-11-12 1992-05-27 沙弗尔公司 腰边搭扣
KR20030073700A (ko) * 2002-03-12 2003-09-19 이명희 벨트해제기구를 갖는 버클
JP2007154368A (ja) * 2005-12-06 2007-06-21 Ykk Corp 長さ調節具
KR100885850B1 (ko) * 2008-08-01 2009-02-26 이종태 하의의 허리단 둘레조절장치
CN104320988A (zh) * 2013-02-21 2015-01-28 柳良錫 带扣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960004267Y1 (ko) * 1994-07-22 1996-05-23 윤기용 혁대용 버클
JP2004135724A (ja) * 2002-10-16 2004-05-13 Takaharu Nonoda 衣服用ベルト具
KR200342411Y1 (ko) * 2003-12-02 2004-02-21 강주식 허리벨트
JP2006204691A (ja) * 2005-01-31 2006-08-10 Starlite Co Ltd ヘルメット用ヘッドバンドのバックル構造
KR101059775B1 (ko) * 2009-04-06 2011-08-26 주식회사 홍진에이치제이씨 길이 조절용 버클 장치
JP2010259627A (ja) * 2009-05-07 2010-11-18 Ykk Corp スライドアジャスタ
KR200457122Y1 (ko) * 2010-03-05 2011-12-06 유성호 허리띠용 버클
KR101632531B1 (ko) * 2015-01-08 2016-06-21 류양석 버클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33A (zh) * 1990-11-12 1992-05-27 沙弗尔公司 腰边搭扣
KR20030073700A (ko) * 2002-03-12 2003-09-19 이명희 벨트해제기구를 갖는 버클
JP2007154368A (ja) * 2005-12-06 2007-06-21 Ykk Corp 長さ調節具
KR100885850B1 (ko) * 2008-08-01 2009-02-26 이종태 하의의 허리단 둘레조절장치
CN104320988A (zh) * 2013-02-21 2015-01-28 柳良錫 带扣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509877A (ja) 2019-04-11
WO2018044095A1 (ko) 2018-03-08
CN109688862A (zh) 2019-04-26
JP6707170B2 (ja) 2020-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88728B (zh) 绳扣
CN107019297B (zh) 表扣、表带及钟表
EP1653120B1 (en) Holder and cord fastener
EP2641498B1 (en) Buckle
EP1591045B1 (en) Buckle and baby carrier using the same
US6615460B1 (en) Optionally manual or automatic breakaway lanyard buckle
US8220117B2 (en) Buckle structure
ITTO930677A1 (it) Fibbia
KR20060088029A (ko) 이중 잠금 버클
CN112841818B (zh) 搭扣
WO2014073250A1 (ja) バックル
EP1980171B1 (en) Clasp, band with a clasp, portable device, timepiece, and accessory
CN112293888A (zh) 用于手表链的扣钩
CN109688862B (zh) 卡条、控制装置以及卡条调节装置
CN108712869B (zh) 卡扣
KR101632531B1 (ko) 버클장치
CN107205529B (zh) 绳扣
CN113397297B (zh) 用于连接背包配件的夹子
US20080052879A1 (en) Retention mechanism for a wearable terminal
KR101721337B1 (ko) 제어 장치, 밴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밴드 조절 장치
JP5103328B2 (ja) バックル
JP2009125552A (ja)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CN110025098B (zh) 带扣及钟表
JP2006204638A (ja) バックル
WO2005108801A1 (en) Binding to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