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71882A - 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71882A
CN109671882A CN201810999414.8A CN201810999414A CN109671882A CN 109671882 A CN109671882 A CN 109671882A CN 201810999414 A CN201810999414 A CN 201810999414A CN 109671882 A CN109671882 A CN 1096718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laminated body
monocell
bottom plate
batter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994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71882B (zh
Inventor
樱井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71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1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718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718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1Compression means other than 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6Frames for plates or membra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电池模块中允许端板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而缓和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且同时能够限制端板的宽度方向的移动的技术。一种电池模块(1),其具备:单电池层叠体(2),其在前后方向上层叠多个单电池(21)而构成,并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左表面、右表面、上表面及下表面;一对端板(3),它们配置于该单电池层叠体(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以及框架(4),其将该一对端板(3)连结,其中,框架(4)具备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的左表面及右表面的一对侧框架(5L、5R)和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的下表面的下板(6)。在端板的底面设置有突出部(33),在下板上设置有收容突出部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部(66)。

Description

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电动车辆等的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电动车辆等中搭载有电池模块。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其具备:单电池层叠体;一对端板,它们配置于该单电池层叠体的层叠方向两端部;以及一对梯形框架,它们将该一对端板连结。
在这种电池模块中,因温度变化、时效劣化引起的单电池的膨胀而产生电池模块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载荷(以下,适当地称为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近年来,伴随单电池的高容量化、高能量密度化,处于在单电池内填充更多的活性物质的倾向,因此上述的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成为增加趋势。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6466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电池模块中,由于通过梯形框架将一对端板牢固地连结,因此难以缓和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电池模块中允许端板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而使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能够缓和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为一种电池模块,其具备:
单电池层叠体,其在第一方向上层叠多个单电池而构成,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一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二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三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四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五面、以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六面;
一对端板,它们配置于该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以及
框架,其将该一对端板连结,
其中,
所述框架具备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的一对连结框架和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的底板,
在所述端板上,在与所述底板对置的对置面上设置有突出部,
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收容所述突出部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槽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方案,通过底板的槽部允许端板的突出部向第一方向的移动、即允许端板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因此能够缓和单电池层叠体的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电池模块的主视图。
图5是从斜下方观察图1的电池模块的端板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下方观察图6的电池模块的立体图。
图8是图6的电池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从斜上方观察图6的电池模块的下板的立体图。
图10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11是图7的B-B剖视图。
符号说明:
1、1A 电池模块
2 单电池层叠体
21 单电池
3 端板
33 突出部
4 框架
5L 左侧框架(连结框架)
5R 右侧框架(连结框架)
53 上凸缘部(第二凸缘部)
54 下凸缘部(第一凸缘部)
54a 被保持部
54ba 第一被保持部
54bb 第二被保持部
54c 板卡合部
6 下板(底板)
61 下板主体(底板主体)
63 引导部
65 框架卡合部
66 槽部
67 保持部
68 第一保持部
69 第二保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池模块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沿着符号的朝向来观察。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进行说明。
[电池模块]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块1具备:单电池层叠体2,其在前后方向上层叠多个单电池21而构成,并具有前表面、后表面、左表面、右表面、上表面及下表面;一对端板3,它们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以及框架4,其将一对端板3连结。框架4具备:右侧框架5R,其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2的右表面;左侧框架5L,其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2的左表面;以及下板6,其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2的下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等中,为了使说明简单且明确,将单电池21的层叠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与单电池21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这与搭载有电池模块1的产品的前后方向等无关。即,在电池模块1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单电池21的层叠方向可以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也可以为车辆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还可以为从这些方向倾斜的方向。在附图中,将电池模块1的前方表示为Fr,将后方表示为Rr,将左侧表示为L,将右侧表示为R,将上方表示为U,将下方表示为D。
(单电池层叠体)
如图1~图3所示,单电池层叠体2通过在前后方向上交替层叠多个单电池21和多个第一绝缘构件22而构成。在单电池层叠体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分别以隔着第二绝缘构件23的绝缘状态配置有一对端板3,在单电池层叠体2的下表面以隔着第三绝缘构件24的绝缘状态配置有下板6。另外,在单电池层叠体2的左表面及右表面分别以隔着微小间隙的绝缘状态配置有右侧框架5R及左侧框架5L。在单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的左端部及右端部配置有一对第四绝缘构件25。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绝缘构件24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端板3不重叠的位置。
已知单电池21因温度变化、时效劣化而膨胀。单电池21具有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长且左右方向的长度比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长方体形状。因此,单电池2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的面积远大于左表面、右表面、上表面及下表面的面积,在单电池2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上,其左右方向中央部及上下方向中央部容易膨胀。
在单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配置有与单电池21的端子21a电连接的多个母线。在母线中包含用于将单电池21的端子21a彼此连接的母线(未图示)、用于将单电池21的端子21a与外部连接用端子27连接的母线26。
(端板)
如图1~图5所示,一对端板3分别经由第二绝缘构件23与单电池层叠体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抵接,并承挡单电池层叠体2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载荷(如上所述,也称为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单电池层叠体2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载荷主要由温度变化、时效劣化导致的单电池21的膨胀引起,如上所述,在单电池21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上,其左右方向中央部及上下方向中央部容易膨胀,因此向端板3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及上下方向中央部输入有较大的载荷。
如图5所示,端板3使用铝挤压材料而形成,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于中央区域的中央端板部31、以及在左右方向上以夹着中央端板部31的方式形成的左端板部32L及右端板部32R。如上所述,从单电池层叠体2接受单电池层叠方向的较大的载荷的中央端板部3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左端板部32L及右端板部32R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大。因此,端板3中,与单电池层叠体2抵接的内侧的面是平坦的,与此相对,不与单电池层叠体2抵接的外侧的面成为中央端板部31向外侧鼓出的形状。
在左端板部32L及右端板部32R的外侧的面上设置有经由螺栓B1与左侧框架5L或右侧框架5R紧固连结的多个紧固连结部32a。另外,在与下板6的上表面对置(抵接)的左端板部32L的下表面及右端板部32R的下表面分别设置有与下板6卡合的突出部3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端板3在下表面的左右两端侧具备2个突出部33,但突出部33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另外,设置突出部33的位置也可以是端板3的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侧。
另外,在端板3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在电池模块1与外部的电气设备之间收发电力的外部连接用端子27。当端板3在其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离时,可能会在单电池21的端子21a与母线26之间产生应力而产生连接不良。因此,优选尽可能地抑制端板3的宽度方向的移动。
(侧框架)
如图1~图4所示,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具备:侧框架主体51,其通过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并沿着单电池层叠体2的左表面或右表面;前凸缘部52F,其从侧框架主体51的前端沿着前侧的端板3的前表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后凸缘部52R,其从侧框架主体51的后端沿着后侧的端板3的后表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上凸缘部53,其从侧框架主体51的上端沿着单电池层叠体2的上表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以及下凸缘部54,其从侧框架主体51的下端沿着单电池层叠体2(下板6)的下表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
在前凸缘部52F及后凸缘部52R上设置有经由螺栓B1与前侧的端板3或后侧的端板3紧固连结的多个紧固连结部52a。紧固连结部52a具有供螺栓B1穿过的圆孔,通过将穿过该圆孔的螺栓B1拧入前侧的端板3或后侧的端板3的紧固连结部32a,从而将前凸缘部52F及后凸缘部52R与前侧的端板3或后侧的端板3紧固连结。由此,一对端板3经由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而连结。
在单电池层叠体2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载荷增加的情况下,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允许端板3彼此的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例如,通过侧框架主体51的前后方向的变形、侧框架主体51与前凸缘部52F的角度变化、侧框架主体51与后凸缘部52R的角度变化等来允许端板3彼此的前后方向的相对位移。
上凸缘部53和下凸缘部54在单电池层叠体2的左端部及右端部从上下方向夹持第四绝缘构件25、单电池层叠体2及下板6。由此,可抑制单电池层叠体2、第四绝缘构件25、左侧框架5L、右侧框架5R及下板6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变动,并且能够使构成单电池层叠体2的多个单电池21整齐排列。
上凸缘部53具有弹性,允许上下方向的弹性变形。由此,在将右侧框架5R及左侧框架5L从左右方向相对于单电池层叠体2及下板6安装时,通过使上凸缘部53弹性变形而使安装变得容易,并且在上凸缘部53与下凸缘部54之间弹性地夹入单电池层叠体2,能够提高抗振性。
本实施方式的上凸缘部53由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弹性片53a构成,弹性片53a的个数及位置与在前后方向上层叠的单电池21的个数及位置对应。由此,上凸缘部53能够具有适度的弹性且同时单独地弹性保持多个单电池21。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右侧框架5R及左侧框架5L中,上凸缘部53与侧框架主体51一体地冲压成形,但也可以将上凸缘部53与侧框架主体51分体地冲压成形之后,通过焊接或铆接与侧框架主体51一体化。
在下凸缘部54上设置有:被保持部54a(参照图3),其被设置于下板6的销P1压入固定;以及板卡合部54c(参照图4),其由在下凸缘部54的基端侧上表面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构成,且与下板6卡合。被保持部54a设置在下凸缘部5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
在右侧框架5R的下凸缘部54上设置的被保持部54a为向左方向开口的缺口部,在左侧框架5L的下凸缘部54上设置的被保持部54a为向右方向开口的缺口部。由此,能够从左右方向装配右侧框架5R及左侧框架5L。
(下板)
如图1~图4所示,下板6具备:下板主体61,其使用铝挤压材料而形成,并沿着单电池层叠体2及端板3的下表面延伸;多个固定部62,它们固定于支承电池模块1的模块支承结构体(未图示);引导部63,其从下板主体61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突出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温度调节器件收容部64,其凹陷设置于下板主体61的下表面左右中央部;框架卡合部65,其与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板卡合部54c卡合;槽部66,其收容端板3的突出部33;以及保持部67,其经由销P1来保持下凸缘部54的被保持部54a。
如图6所示,固定部62设置于俯视下为长方形的下板主体61的四角,并经由螺栓等固定件固定于模块支承结构体。根据这样的电池模块1的固定结构,下板6固定于模块支承结构体,因此即便因温度变化、时效劣化引起的单电池21的膨胀而使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增加,伴随于此而端板3沿前后方向移动,也能够避免向模块支承结构体的应力传递。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侧的端板3的前方及后侧的端板3的后方配置下板6的固定部62时,在左右方向上,在与前后方向的宽度比中央端板部31小的左端板部32L及右端板部32R重叠的位置配置下板6的固定部62。由此,能够缩短用于设置固定部62的下板6的长度,并能够缩短电池模块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引导部63以沿着单电池层叠体2的左表面及右表面的方式从下板主体61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突出,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单电池层叠体2的左右方向的偏离由引导部63限制,因此能够提高抗振性。
下板主体61使用铝挤压材料而形成,且与单电池层叠体2的下表面接近配置,由此也作为将单电池层叠体2的热传递而散热的散热构件来发挥作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下板主体61在下表面凹陷设置有温度调节器件收容部64,因此能够抑制电池模块1的上下尺寸,且同时在下板主体61的下方配置温度调节器件(未图示)来控制单电池层叠体2的温度。
框架卡合部65由在下板主体61的下表面左右两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部构成,与在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下凸缘部54上形成的板卡合部54c卡合。由此,限制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相对于下板6的左右方向的移动。
槽部66由在下板主体61的上表面左右两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槽构成,收容在端板3的下表面设置的突出部33,由此允许端板3相对于下板6的前后方向的位移,且同时限制端板3相对于下板6的左右方向的位移。由此,能够允许端板3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来缓和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且同时抑制端板3的宽度方向的移动,来防止端子21a与母线26的连接不良等。
保持部67在下板6的左右两端部设置于前后方向中央部。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被保持部54a以在前后方向上不能移动的方式被压入于保持部67。由此,能够允许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前后方向两端侧、以及端板3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且同时使一对端板3的位移量平均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图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A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化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中,为了缓和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而通过下板6和端板3来允许端板3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A中,通过将一对端板3连结的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和下板6来允许端板3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1A的不同点进行详细说明。
[电池模块]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池模块1A具备单电池层叠体2、一对端板3及将一对端板3连结的框架4。框架4具备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2的右表面的右侧框架5R、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2的左表面的左侧框架5L及配置于单电池层叠体2的下表面的下板6。
(侧框架)
在右侧框架5R及左侧框架5L的下凸缘部54设置有:多个被保持部54ba、54bb(参照图8),它们经由螺栓B2而被保持于下板6;以及板卡合部54c(未图示),其由在下凸缘部54的基端侧上表面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构成,且与下板6卡合。在多个被保持部54ba、54bb中包括在下凸缘部5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设置的第一被保持部54ba和在下凸缘部54的前后方向两端侧设置的第二被保持部54bb。
在右侧框架5R的下凸缘部54上设置的被保持部54ba、54bb为向左方向开口的缺口部,在左侧框架5L的下凸缘部54上设置的被保持部54ba、54bb为向右方向开口的缺口部。由此,能够在将螺栓B2临时固定于下板6的状态下从左右方向装配右侧框架5R及左侧框架5L。
(下板)
如图8及图9所示,下板6具备:下板主体61,其使用铝挤压材料而形成,并沿着单电池层叠体2及端板3的下表面延伸;多个固定部62,它们固定于支承电池模块1A的模块支承结构体(未图示);引导部63,其从下板主体61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突出,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温度调节器件收容部64,其凹陷设置于下板主体61的下表面左右中央部;框架卡合部65,其与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板卡合部54c卡合;以及多个保持部68、69,它们经由螺栓B2来保持下凸缘部54的被保持部54ha、54bb。
在多个保持部68、69中包括在下板6的左右两端部设置于前后方向中央部的第一保持部68和在下板6的左右两端部设置于前后方向两端侧的第二保持部69。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第一被保持部54ba以在前后方向上不能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于第一保持部68,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第二被保持部54bb以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被保持于第二保持部69。由此,能够允许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前后方向两端侧、以及端板3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且同时使一对端板3的位移量平均化。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保持部68及第二保持部69具备:贯通孔68a、69a,其将下板主体61沿上下方向贯通,上侧为非圆形孔,且下侧由直径比非圆形孔小的圆形孔构成;套环C2,其从上侧以不能旋转的方式插入于贯通孔68a、69a;以及螺栓B2,其从下侧拧入套环C2。第一保持部68的贯通孔68a的内部尺寸与套环C2的外部尺寸大致相同,来限制套环C2的前后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第二保持部69的贯通孔69a的内部尺寸在前后方向上比套环C2的外部尺寸大,在贯通孔69a的内周与套环C2的外周之间形成有允许前后方向的移动的间隙S。由此,第一保持部68能够将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第一被保持部54ba保持成在前后方向上不能移动,另外,第二保持部69能够将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第二被保持部54bb保持成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
由于第二保持部69能够将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的第二被保持部54bb保持成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因此当伴随端板3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而左侧框架5L及右侧框架5R移动时,允许下凸缘部54的第二被保持部54bb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即允许端板3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因此能够缓和单电池层叠体2的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被保持部54ba相对于第一保持部68被保持成在前后方向上不能移动,第二被保持部54bb相对于第二保持部69被保持成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但也可以是,第一被保持部54ba相对于第一保持部68被保持成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且第二被保持部54bb中的一个相对于第二保持部69被保持成在前后方向上不能移动。这样,能够允许端板3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且同时使一对端板3的位移量有意识地偏颇,因此例如当将母线、线束集中配置于一方的端板3上时,能够抑制一方的端板3的位移量,来防止母线、线束的连接不良。
另外,在前述的实施方式中,使板卡合部54c为凹部,且使框架卡合部65为凸部,但也可以使板卡合部54c为凸部,且使框架卡合部65为凹部。
[总结]
从前述的实施方式中至少可提取以下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括号内示出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件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电池模块(电池模块1),其具备:
单电池层叠体(单电池层叠体2),其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上层叠多个单电池(单电池21)而构成,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一面(前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二面(后表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左右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三面(左表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四面(右表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下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五面(上表面)、以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六面(下表面);
一对端板(端板3),它们配置于该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以及
框架(框架4),其将该一对端板连结,
其中,
所述框架具备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的一对连结框架(左侧框架5L、右侧框架5R)和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的底板(下板6),
在所述端板上,在与所述底板对置的对置面上设置有突出部(突出部33),
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收容所述突出部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槽部(槽部66)。
根据(1),通过底板的槽部允许端板的突出部向第一方向的移动、即允许端板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因此能够缓和单电池层叠体的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另一方面,通过底板的槽部限制端板的突出部向第二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抑制端板向第二方向的移动、即端板向与单电池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
(2)在(1)所述的电池模块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一对连结框架分别具有:
第一凸缘部(下凸缘部54),其沿着所述底板的与搭载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相反的一侧的紧固连结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凸缘部(上凸缘部53),其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五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上设置有被保持于在所述底板的所述紧固连结面上设置的保持部(保持部67)的被保持部(被保持部54a)。
根据(2),经由保持部及被保持部来将底板和连结框架连结,且同时通过连结框架的第一凸缘部及第二凸缘部夹入单电池层叠体,从而能够使单电池组整齐排列。
(3)在(2)所述的电池模块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紧固连结面的大致中央。
根据(3),保持部在第一方向上设置于底板的紧固连结面的大致中央,因此能够使经由连结框架连结的一对端板的位移量平均化。
(4)一种电池模块(电池模块1),其具备:
单电池层叠体(单电池层叠体2),其在第一方向(前后方向)上层叠多个单电池(单电池21)而构成,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一面(前表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二面(后表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左右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三面(左表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四面(右表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下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五面(上表面)、以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六面(下表面);
一对端板(端板3),它们配置于该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以及
框架(框架4),其将该一对端板连结,
其中,
所述框架具备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的一对连结框架(左侧框架5L、右侧框架5R)和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的底板(下板6),
所述一对连结框架分别具有:
第一凸缘部(下凸缘部54),其沿着所述底板的与搭载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相反的一侧的紧固连结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凸缘部(上凸缘部53),其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五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凸缘部具有:
第一被保持部(第一被保持部54ba),其被保持于在所述底板的所述紧固连结面上设置的第一保持部(第一保持部68);以及
第二被保持部(第二被保持部54bb),其被保持于在所述底板的所述紧固连结面上设置的第二保持部(第二保持部69),
所述第一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部被保持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不能移动,
所述第二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部被保持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能够移动。
根据(4),在伴随端板向第一方向的移动而连结框架移动时,允许第一凸缘部的第二被保持部向第一方向的移动、即允许端板的单电池层叠方向的位移,因此能够缓和单电池层叠体的单电池厚度约束反作用力。
(5)在(4)所述的电池模块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大致中央,
所述第二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端部侧。
根据(5),第一保持部在第一方向上设置于底板的大致中央,因此能够使经由连结框架连结的一对端板的位移量平均化。
(6)在(4)所述的电池模块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端部侧,
所述第二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大致中央。
根据(6),第一保持部在第一方向上设置于底板的端部侧,因此能够使一对端板的位移量有意识地偏颇。
(7)在(2)~(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第二凸缘部对所述单电池层叠体朝向所述第一凸缘部进行施力。
根据(7),连结框架的第二凸缘部对单电池层叠体朝向第一凸缘部进行施力,因此能够在连结框架的第一凸缘部与第二凸缘部之间弹性地夹入单电池层叠体,能够提高抗振性。
(8)在(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
底板主体(下板主体61),其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延伸;以及
一对引导部(引导部63),它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该底板主体的两端部从搭载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突出,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根据(8),底板具有底板主体和一对引导部,该底板主体沿着单电池层叠体的第六面延伸,该一对引导部在第二方向上的底板主体的两端部从搭载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沿着单电池层叠体的第三面及第四面突出,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因此能够通过引导部抑制单电池的宽度方向的移动,能够提高抗振性。
(9)在(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的基础上,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
底板主体(下板主体61),其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延伸;以及
一对框架卡合部(框架卡合部65),它们由设置于所述底板主体的与搭载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相反的一侧的紧固连结面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凸部或凹部构成,
所述一对连结框架分别具有板卡合部(板卡合部54c),该板卡合部由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凹部或凸部构成,且与所述框架卡合部卡合。
根据(9),底板具有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凸部或凹部构成的一对框架卡合部,一对连结框架分别具有由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凹部或凸部构成且与框架卡合部卡合的板卡合部,因此能够抑制连结框架相对于底板的单电池宽度方向的移动,能够提高抗振性。

Claims (9)

1.一种电池模块,其具备:
单电池层叠体,其在第一方向上层叠多个单电池而构成,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一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二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三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四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五面、以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六面;
一对端板,它们配置于该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以及
框架,其将该一对端板连结,
其中,
所述框架具备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的一对连结框架和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的底板,
在所述端板上,在与所述底板对置的对置面上设置有突出部,
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收容所述突出部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槽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一对连结框架分别具有:
第一凸缘部,其沿着所述底板的与搭载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相反的一侧的紧固连结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凸缘部,其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五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一凸缘部上设置有被保持于在所述底板的所述紧固连结面上设置的保持部的被保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所述紧固连结面的大致中央。
4.一种电池模块,其具备:
单电池层叠体,其在第一方向上层叠多个单电池而构成,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一面、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二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三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四面、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及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为一端侧的面的第五面、以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为另一端侧的面的第六面;
一对端板,它们配置于该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以及
框架,其将该一对端板连结,
其中,
所述框架具备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的一对连结框架和配置于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的底板,
所述一对连结框架分别具有:
第一凸缘部,其沿着所述底板的与搭载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相反的一侧的紧固连结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凸缘部,其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五面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凸缘部具有:
第一被保持部,其被保持于在所述底板的所述紧固连结面上设置的第一保持部;以及
第二被保持部,其被保持于在所述底板的所述紧固连结面上设置的第二保持部,
所述第一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一保持部被保持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不能移动,
所述第二被保持部相对于所述第二保持部被保持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能够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大致中央,
所述第二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端部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端部侧,
所述第二保持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大致中央。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第二凸缘部对所述单电池层叠体朝向所述第一凸缘部进行施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
底板主体,其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延伸;以及
一对引导部,它们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该底板主体的两端部从搭载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突出,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模块,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
底板主体,其沿着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所述第六面延伸;以及
一对框架卡合部,它们由设置于所述底板主体的与搭载所述单电池层叠体的搭载面相反的一侧的紧固连结面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凸部或凹部构成,
所述一对连结框架分别具有板卡合部,该板卡合部由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凹部或凸部构成,且与所述框架卡合部卡合。
CN201810999414.8A 2017-10-16 2018-08-29 电池模块 Active CN1096718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0595 2017-10-16
JP2017200595A JP6564829B2 (ja) 2017-10-16 2017-10-16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71882A true CN109671882A (zh) 2019-04-23
CN109671882B CN109671882B (zh) 2021-12-31

Family

ID=66097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99414.8A Active CN109671882B (zh) 2017-10-16 2018-08-29 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115614A1 (zh)
JP (1) JP6564829B2 (zh)
CN (1) CN10967188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2725A (zh) * 2019-09-12 2021-03-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和电池模块制造方法
CN113875072A (zh) * 2019-05-31 2021-12-3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N114976452A (zh) * 2021-02-19 2022-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模组
CN114976450A (zh) * 2021-02-19 2022-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端板及蓄电池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91985B1 (ko) * 2019-06-14 2022-04-2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7157014B2 (ja) * 2019-07-10 2022-10-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パック
JP2021136101A (ja) 2020-02-26 2021-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US20220209347A1 (en) * 2020-12-31 2022-06-30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modul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48280A (ko) * 2010-11-05 2012-05-15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JP2015185415A (ja) * 2014-03-25 2015-10-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とこ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る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CN105304972A (zh) * 2014-05-28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JP2016181504A (ja) * 2015-03-24 2016-10-13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6174855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CN106252544A (zh) * 2015-06-04 2016-1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09671883A (zh) * 2017-10-13 2019-04-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65012B2 (ja) * 1999-12-15 2012-07-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
JP5610309B2 (ja) * 2010-09-30 2014-10-2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単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組電池
WO2013073046A1 (ja) * 2011-11-18 2013-05-23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174388B2 (ja) * 2013-06-19 2017-08-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6104013A1 (ja) * 2014-12-26 2016-06-3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101883386B1 (ko) * 2015-03-16 2018-07-3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 압축 저지체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20048280A (ko) * 2010-11-05 2012-05-15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전지 모듈
JP2015185415A (ja) * 2014-03-25 2015-10-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とこ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る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CN105304972A (zh) * 2014-05-28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的冷却结构
JP2016181504A (ja) * 2015-03-24 2016-10-13 株式会社東芝 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16174855A1 (ja) * 2015-04-28 2016-11-0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
CN106252544A (zh) * 2015-06-04 2016-12-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
CN109671883A (zh) * 2017-10-13 2019-04-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5072A (zh) * 2019-05-31 2021-12-3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N113875072B (zh) * 2019-05-31 2023-05-2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CN112582725A (zh) * 2019-09-12 2021-03-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和电池模块制造方法
CN112582725B (zh) * 2019-09-12 2023-04-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和电池模块制造方法
CN114976452A (zh) * 2021-02-19 2022-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模组
CN114976450A (zh) * 2021-02-19 2022-08-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端板及蓄电池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15614A1 (en) 2019-04-18
CN109671882B (zh) 2021-12-31
JP6564829B2 (ja) 2019-08-21
JP2019075281A (ja)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71882A (zh) 电池模块
US9698537B2 (en) Connector
KR101800301B1 (ko) 커넥터
US10644283B2 (en) Battery module
CN110293917A (zh) 夹具
US20140106580A1 (en) Relay, relay module having the same, and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US10770703B2 (en) Battery module
CN107017524A (zh) 接触件
CN109148756A (zh) 电池模块
US20110104543A1 (en)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improved base plate
US10673034B2 (en) Battery module
WO2016208364A1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US20190006644A1 (en) Battery module
US8465008B2 (en) Complex wave spring
CN104659300A (zh) 蓄电模块
US9236698B2 (en) Contact and connector having a pair of conductive members and a biasing member biasing the pair of conductive members toward each other
CN104795520B (zh) 蓄电装置
JP6752190B2 (ja)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KR101315664B1 (ko) 퓨즈 유닛
US20170187015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US9899756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tructure
US20150214662A1 (en) Connector affixation structure
US11139135B2 (en) Attachment structure between cover and housing, and fusible link unit
US20150093944A1 (en) Connector terminal
US10199190B2 (en) Active electrical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