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61324A - 乘员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61324A CN109661324A CN201780053854.8A CN201780053854A CN109661324A CN 109661324 A CN109661324 A CN 109661324A CN 201780053854 A CN201780053854 A CN 201780053854A CN 109661324 A CN109661324 A CN 1096613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eat surface
- pad
- detection device
- no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乘员检测装置(1)具备垫(2)、内垫(3)、就座传感器(4)以及切口部(5)。垫(2)具有乘员能够就座的座面(21),包含柔软材料而形成。内垫(3)嵌入设置于垫(2)的与座面(21)相反侧的凹部(23)。就座传感器(4)设置于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内垫(3)之间,具有根据从垫(2)的座面(21)侧施加的载荷而开关的多个传感器单元(40)、以及将多个传感器单元(40)电连接的布线(45)。切口部(5)在垫(2)中配置于与多个传感器单元(40)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并形成为沿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座面(2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延伸。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9月1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6-177853号,在此通过参照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检测乘员的在座的乘员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检测乘员是否坐在车辆的座椅上的乘员检测装置。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乘员检测装置通过具有多个传感器单元的就座传感器检测乘员是否坐在构成座椅的垫的座面上。在乘员坐在垫的座面上的情况下,由于乘员的臀部对较宽的范围施加载荷,所以多个传感器单元开启。与此相对的,在货物等倾斜地放置于垫的座面上的情况下,由于载荷集中施加于垫的座面与货物的接触位置,所以只有位于该接触位置的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开启,其它的传感器单元关闭。由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乘员检测装置在多个传感器单元开启时检测乘员坐在垫的座面上,在一个传感器单元开启时不进行检测。
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乘员检测装置在嵌入设置于车辆的垫的与座面相反侧的凹部的被称为板坯的伸缩状的内垫与该凹部的座面侧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就座传感器。由此,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乘员检测装置与在车辆的垫的座面设置就座传感器的结构相比,减小就座传感器的凹凸感给乘员坐着的感觉带来的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378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34710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乘员检测装置中,认为对垫的座面施加的载荷在经由垫中传导至就座传感器时会分散。因此,在对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乘员检测装置设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具有乘员坐下的判别功能的就座传感器的情况下,存在该判别功能的正确性降低的可能。具体而言,在将货物等倾斜地放置于垫的座面的情况下,载荷从垫的座面与货物的接触位置分散地传导至垫中,包含位于该接触位置的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的多个传感器单元开启。在该情况下,会进行乘员坐在垫的座面的误检测。因此,在对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乘员检测装置设置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具有乘员坐下的判别功能的就座传感器的情况下,很难正确地判别乘员是否坐在垫的座面。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乘员坐下的判别性能的乘员检测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观点,乘员检测装置具备垫、内垫、就座传感器以及切口部。垫包含柔软材料而形成,并具有乘员能够就座的座面。内垫嵌入设置于垫的与座面相反侧的凹部。就座传感器设置于凹部的座面侧的内壁与内垫之间,具有根据从垫的座面侧施加的载荷而开关的多个传感器单元、以及将多个传感器单元电连接的布线。切口部配置于垫中与多个传感器单元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并形成为沿凹部的座面侧的内壁与座面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延伸。
由此,切口部抑制对垫的座面施加的载荷在垫中分散。因此,对垫的座面施加的载荷作用于处于其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并抑制作用于其它传感器单元。因此,在货物等倾斜地放置于垫的座面的情况下,位于座面与货物的接触位置的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开启,并抑制其它的传感器单元开启。与此相对的,在乘员就座于垫的座面的情况下,由于乘员的臀部对垫的较宽范围施加载荷,所以多个传感器单元开启。因此,该乘员检测装置能够提高乘员是否坐在垫的座面的判别性能。
然而,一般地,在垫的座面,设置有用于固定座椅套的槽。该槽根据每种车型而位置不同。因此,假设在垫的座面设置有就座传感器的情况下,必须根据该槽的位置改变传感器单元的位置、布线的长度的设计。与此相对的,该乘员检测装置由于在垫的凹部的座面侧的内壁与内垫之间设置有就座传感器,所以能够对多个车型共用就座传感器的形状。
进一步,乘员检测装置由于在垫的座面上未设置就座传感器,所以在该座面上不会形成由就座传感器引起的凹凸。因此,能够在乘员就座于垫的座面时,抑制就座传感器的凹凸感给乘员坐着的感觉带来影响。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乘员包括就座于驾驶席、副驾驶席以及后排座椅的所有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2是图1的II方向的向视图。
图3是图1的III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电路图。
图5是对乘员就座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座椅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对将货物倾斜地放置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座椅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图6的VII部分的放大图。
图8是将货物等倾斜地放置于比较例的乘员检测装置的座椅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第五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第六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图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相互中,对于相互相同或等同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在多处记载有相同或等同的结构的情况下,仅在其一部分标注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检测乘员是否坐在车辆的座椅上。由乘员检测装置检测的信息用于各种控制,例如用于提示乘员安全带的穿戴的警报灯的控制等。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记载有安装车辆的后排座椅的乘员检测装置的附图进行说明,但乘员检测装置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安装于车辆的驾驶席或者副驾驶席。
如图1~图3所示,乘员检测装置1具备垫2、内垫3、就座传感器4以及切口部5等。垫2例如包含聚氨酯泡沫等柔软材料而构成,并成型为规定的形状。垫2具有乘员能够就座的座面21。垫2在其座面21具有沿车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槽22。此外,该槽22按照每种车型设置于不同的位置。
在垫2上,覆盖有由布或者皮革等形成的套6。在图1中,用点划线表示套6。在套6的垫2侧的面上,在与垫2的槽2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金属线61。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垫2的槽22的内侧,虽然未图示但也设置有金属线。设置于套6的垫2侧的面的金属线61与设置于垫2的槽22的内侧的金属线通过未图示的叉形杆(fork link)固定。由此,在垫2上固定套6。
在垫2上,在与座面21相反侧设置有凹部23。在该凹部23的内侧,嵌入有内垫3。内垫3与垫2相同包含例如聚氨酯泡沫等柔软材料而构成,并成型为与凹部23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在垫2的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内垫3之间,设置有就座传感器4。在图2中,用点划线H1、H2表示假定在乘员就座于垫2时,乘员的左右的臀部所处的位置。就座传感器4设置于与该乘员的左右的臀部之间对应的位置。此外,就座传感器4可以设置于乘员的左右的臀部的中央,或者也可以设置于从乘员的左右的臀部的中央偏离数厘米左右的位置。
就座传感器4例如通过贴合印刷有布线图案的多个膜而构成。就座传感器4具有在该膜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多个传感器单元40、以及将该多个传感器单元40电连接的布线45。传感器单元40具备作为开关的功能,在对膜的板厚方向施加的载荷超过规定的大小时开启。即,传感器单元40在从垫2的座面21侧施加的载荷超过规定的大小时开启。
本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4例如具有四个传感器单元40。如图3所示,将该四个传感器单元40适当地从车辆前方开始称为第一传感器单元41、第二传感器单元42、第三传感器单元43以及第四传感器单元44。
在图4中,示出了就座传感器4所具有的布线45的电路结构一个例子。根据该电路结构,就座传感器4构成为在相邻的2个以上的传感器单元40开启时导通。具体而言,就座传感器4构成为至少在第一传感器单元41与第二传感器单元42开启时导通,在第二传感器单元42与第三传感器单元43开启时导通,在第三传感器单元43与第四传感器单元44开启时导通。此外,就座传感器4构成为在第一传感器单元41与第四传感器单元44开启时也导通。另一方面,就座传感器4构成为在一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时,不导通。
就座传感器4的布线45与车辆的电子控制装置(ECU)7电连接。ECU7向就座传感器4供给电流,并在就座传感器4的布线45导通的状态时判定为乘员坐在车辆的座椅上。
如图3所示,在垫2上,在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座面21之间,形成有切口部5。切口部5在垫2中配置在与多个传感器单元40与传感器单元40之间对应的位置。进一步,切口部5还配置在比位于多个传感器单元40所排列的方向的最前部的传感器单元41靠前侧。另外,切口部5还配置在比位于多个传感器单元40所排列的方向的最后部的传感器单元44靠后侧。
切口部5抑制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在垫2中分散。因此,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作用于处于其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并抑制作用于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
切口部5在垫2中形成为沿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座面2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延伸。本实施方式的切口部5在座面21不开口,而是在垫2中从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延伸到朝向座面21的中途。具体而言,在垫2中在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座面21之间延伸的切口部5的深度L1为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座面21的距离L2的1/3以上。
另外,切口部5在多个传感器单元40所排列的方向的一侧的内壁与另一侧的内壁之间具有缝隙51。该缝隙51的宽度S1为数毫米~数十毫米左右。另外,如图2所示,切口部5的与多个传感器单元40所排列的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的宽度W1与传感器单元40的宽度W2相同,或者形成为比其大。
在这里,对本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1检测乘员坐在垫2的座面21的功能进行说明。
在图5中,示出了乘员8就座于垫2的座面21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如箭头F1、F2所示,由于乘员8的臀部对垫2的较宽范围施加载荷,所以至少相邻的2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由此,由于就座传感器4的布线45导通,所以ECU7判定为乘员8就座于垫2的座面21。
另一方面,在图6以及图7中,示出了货物9等倾斜地放置于垫2的座面21的状态。在该情况下,载荷集中地施加于座面21与货物9的接触位置。如图7的箭头F3、F4、F5所示,该载荷在垫2中传导。此时,切口部5允许载荷传导至位于座面21与货物9的接触位置的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并阻挡载荷传导至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因此,只有位于接触位置的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开启,并抑制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开启。由此,就座传感器4的布线45维持非导通状态。其结果,本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1能够防止在将货物等倾斜地放置于垫2的座面21的情况下,ECU7进行乘员坐在该处的误判定。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货物等被平置于垫2的座面21的情况下,对座面21施加的面压比乘员就座时的面压小。因此,在该情况下,传感器单元40几乎不会因货物的载荷而开启。
接下来,对比较例的乘员检测装置100检测有乘员坐下的功能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比较例的乘员检测装置100在垫2上未设置切口部。在图8中,示出了货物等被倾斜地放置于垫2的座面21的状态。在该情况下,集中地施加于座面21与货物的接触位置的载荷如图8的箭头F6、F7、F8所示,在垫2中广阔地分散传导。因此,位于座面21与货物的接触位置的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与位于其旁边的传感器单元40开启。由此,比较例的就座传感器4的布线45成为导通状态。其结果,比较例的乘员检测装置100存在在货物等被倾斜地放置于垫2的座面21的情况下,使ECU7产生乘员坐在该处的误判定的可能。
相对于比较例的乘员检测装置100,本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1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在垫2中配置于与多个传感器单元40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并形成为沿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座面21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由此,切口部5抑制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在垫2中分散。因此,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作用于处于其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并抑制作用于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因此,该乘员检测装置1能够提高乘员是否坐在垫2的座面21的判别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2的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内垫3之间设置有就座传感器4。因此,不管设置于垫2的座面21的槽22的位置如何,都能够共用传感器单元40的位置以及布线45的长度。因此,该乘员检测装置1能够对多个车型共用就座传感器4的形状。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2的座面21不设置就座传感器4。因此,在垫2的座面21不会形成由就座传感器4引起的凹凸。因此,能够抑制在乘员就座于垫2的座面21时,就座传感器4的凹凸感给乘员坐着的感觉带来影响。
(2)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在多个传感器单元40所排列的方向的一侧的内壁与另一侧的内壁之间具有缝隙51。由此,切口部5所具有的缝隙51抑制载荷在切口部5的内壁彼此之间传导。因此,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作用于处于其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并抑制作用于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因此,该乘员检测装置1能够提高判别是否有乘员坐下的性能。
(3)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的与多个传感器单元40所排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W1比传感器单元40的宽度W2大。由此,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作用于处于其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并抑制经由切口部5作用于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
(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2中沿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座面21之间延伸的切口部5的深度L1为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与座面21的距离L2的1/3以上。通过这样设定切口部5的深度L1,能够抑制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在垫2中分散。
(5)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在座面21不开口,而是在垫2中从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延伸到朝向座面21的中途。由此,通过在垫2的座面21侧不将切口部5开口,能够抑制乘员就座于垫2的座面21时,切口部5给乘员的坐着的感觉带来的影响。
(6)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配置于与多个传感器单元40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并且也配置于比位于最前部的传感器单元40靠前侧,也配置于比位于最后部的传感器单元40靠后侧。由此,能够抑制在从垫2的前方或者后方施加了载荷的情况下,位于最前部或者最后部的传感器单元40因该载荷而开启。因此,该乘员检测装置1能够提高判别是否有乘员坐下的性能。
(7)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4所具有的布线45构成为在一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时不导通,在多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时导通。由此,就座传感器4在货物等被倾斜地放置于垫2的座面21的情况下,即使一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也维持非导通状态。另一方面,在乘员就座于垫2的座面21的情况下,通过多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而成为导通状态。因此,通过该就座传感器4的布线45的电路结构,乘员检测装置1能够提高判别是否有乘员坐下的的性能。
(8)在本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4以及切口部5设置于在垫2中设定的乘员的就座位置中的与乘员的左右的臀部之间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乘员就座于垫2的座面21时,就座传感器4以及切口部5给乘员坐着的感觉带来的影响。
(第二实施方式)
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切口部的结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切口部52形成为多个传感器单元40所排列的方向的一侧的内壁与另一侧的内壁的距离从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朝向座面21逐渐接近的锥形。因此,切口部52所具有的缝隙51成为凹部23侧比座面21侧大的结构。由此,切口部52能够抑制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在座椅内分散。因此,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传导至位于其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并抑制传导至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其结果,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1也能够提高乘员是否坐在垫2的座面21的判别性能。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切口部52形成为锥状,切口部52所具有的缝隙51的座面21侧比凹部23侧小。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1能够抑制在乘员就座于垫2的座面21时,切口部52给乘员坐着的感觉带来的影响。
(第三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也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切口部的结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切口部53贯通垫2的座面21与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因此,该切口部53在垫2的座面21开口,并且在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也开口。由此,切口部53的深度最深。因此,切口部53能够可靠地抑制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在垫2中分散。因此,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传导至位于其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并抑制传导至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其结果,第三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1也能够提高乘员是否坐在垫2的座面21的判别性能。
(第四实施方式)
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切口部的结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在从凹部23侧观察垫2时,第四实施方式的切口部54形成为包围各个传感器单元40。该切口部54在被从垫2的前后左右的任意一个方向施加载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该载荷传导至各个传感器单元40。由此,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传导至位于其正下方的传感器单元40,并抑制传导至其它的传感器单元40。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乘员检测装置1也能够提高乘员是否坐在垫2的座面21的判别性能。
(第五实施方式)
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也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切口部的结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切口部55在垫2的座面21开口,并且从垫2的座面21延伸到朝向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的中途。此外,在垫2中延伸的切口部55的深度L1为垫2的座面21与凹部23的座面21侧的内壁的距离L2的1/3以上。即使在该结构中,切口部55也能够抑制对垫2的座面21施加的载荷在垫2中分散。因此,第五实施方式也能够起到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就座传感器4的电路结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就座传感器4的电路结构中,也构成为在四个传感器单元40中的2个以上的传感器单元40开启时导通。具体而言,就座传感器4至少在第一传感器单元41和第三传感器单元43开启时导通,在第一传感器单元41和第四传感器单元44开启时导通,在第二传感器单元42和第三传感器单元43开启时导通,在第二传感器单元42和第四传感器单元44开启时导通。另一方面,就座传感器4构成为在一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时,不导通。即,就座传感器4在货物等倾斜地放置于垫2的座面21的情况下,即使一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也维持非导通状态。另一方面,在乘员就座于垫2的座面21的情况下,通过多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而成为导通状态。因此,在第六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中,也能够起到与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不是相互无关系的结构,除了明确不能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适当地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需的情况以及认为在原理上明确是必需的情况等以外,可以说未必是必需的。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是必需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量的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量。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限定于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情况等以外,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切口部5设为长方体状或者锥状。与此相对,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例如能够采用碗装或者倒三角形等各种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切口部5在内侧具有缝隙51。与此相对,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切口部5的内侧插入弹力小到几乎不进行载荷的传递的程度的物体。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4具有四个传感器单元40。与此相对,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就座传感器4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传感器单元40。另外,就座传感器4的电路结构只要是在一个传感器单元40开启时不导通,在2个以上的传感器单元40开启时导通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电路结构都可以。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垫2中设定的乘员的就座位置,就座传感器4设置于乘员的左右的臀部的中央、或者偏离中央数厘米左右的位置。与此相对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垫2中设定的乘员的就座位置,就座传感器4也可以设置于乘员的左侧的臀部或者右侧的臀部的下方。
Claims (11)
1.一种乘员检测装置,具备:
垫(2),具有乘员能够就座的座面(21),并包含柔软材料而形成;
内垫(3),嵌入设置于上述垫的与上述座面相反侧的凹部(23);
就座传感器(4),设置于上述凹部的上述座面侧的内壁与上述内垫之间,具有根据从上述垫的上述座面侧施加的载荷开关的多个传感器单元(40)、以及将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电连接的布线(45);以及
切口部(5、52、53、54、55),在上述垫中配置在与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并形成为沿上述凹部的上述座面侧的内壁与上述座面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切口部在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所排列的方向的一侧的内壁与另一侧的内壁之间具有缝隙(5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切口部的与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所排列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宽度(W1)比上述传感器单元的宽度(W2)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切口部(5、52)不在上述座面开口,而是在上述垫中从上述凹部的上述座面侧的内壁延伸到朝向上述座面的中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在上述垫中在上述凹部的上述座面侧的内壁与上述座面之间延伸的上述切口部(5、52、55)的深度(L1)为上述凹部的上述座面侧的内壁与上述座面的距离(L2)的1/3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切口部(53)贯通上述凹部的上述座面侧的内壁和上述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切口部(52)为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所排列的方向的一侧的内壁与另一侧的内壁的距离从上述凹部的上述座面侧的内壁朝向上述座面逐渐接近的锥形。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切口部在上述垫中配置在与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彼此之间对应的位置,并且配置在比位于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所排列的方向的最前部的上述传感器单元靠前侧,且配置在比位于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所排列的方向的最后部的上述传感器单元靠后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从上述凹部一侧来看,上述切口部(54)在上述垫上形成为包围各个上述传感器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就座传感器所具有的上述布线构成为在一个上述传感器单元开启时不导通,在多个上述传感器单元开启时导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检测装置,其中,
上述就座传感器设置于在上述垫中设定的上述乘员的就座位置中的与上述乘员的左右的臀部之间对应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7853 | 2016-09-12 | ||
JP2016177853A JP6627697B2 (ja) | 2016-09-12 | 2016-09-12 | 乗員検知装置 |
PCT/JP2017/027283 WO2018047507A1 (ja) | 2016-09-12 | 2017-07-27 | 乗員検知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61324A true CN109661324A (zh) | 2019-04-19 |
CN109661324B CN109661324B (zh) | 2021-05-14 |
Family
ID=61562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53854.8A Active CN109661324B (zh) | 2016-09-12 | 2017-07-27 | 乘员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27697B2 (zh) |
CN (1) | CN109661324B (zh) |
WO (1) | WO2018047507A1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4710A (ja) * | 1997-07-24 | 1999-02-09 | Bridgestone Corp | 着座センサ付き座席 |
JP2008051592A (ja) * | 2006-08-23 | 2008-03-06 | Denso Corp | 乗員検知センサ |
CN101746297A (zh) * | 2008-12-15 | 2010-06-23 | 株式会社电装 | 落座检测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
CN103582438A (zh) * | 2011-06-30 | 2014-02-12 | 株式会社藤仓 | 就座传感器以及座椅装置 |
JP2014058183A (ja) * | 2012-09-14 | 2014-04-03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4172511A (ja) * | 2013-03-08 | 2014-09-22 | Denso Corp | 乗員着座検知用荷重検出装置の取付け構造 |
JP5646642B2 (ja) * | 2010-10-22 | 2014-12-24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座席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着座センサの配置方法 |
-
2016
- 2016-09-12 JP JP2016177853A patent/JP66276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7-27 CN CN201780053854.8A patent/CN10966132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7-27 WO PCT/JP2017/027283 patent/WO201804750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34710A (ja) * | 1997-07-24 | 1999-02-09 | Bridgestone Corp | 着座センサ付き座席 |
JP2008051592A (ja) * | 2006-08-23 | 2008-03-06 | Denso Corp | 乗員検知センサ |
CN101746297A (zh) * | 2008-12-15 | 2010-06-23 | 株式会社电装 | 落座检测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
JP5646642B2 (ja) * | 2010-10-22 | 2014-12-24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座席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着座センサの配置方法 |
CN103582438A (zh) * | 2011-06-30 | 2014-02-12 | 株式会社藤仓 | 就座传感器以及座椅装置 |
JP2014058183A (ja) * | 2012-09-14 | 2014-04-03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シート |
JP2014172511A (ja) * | 2013-03-08 | 2014-09-22 | Denso Corp | 乗員着座検知用荷重検出装置の取付け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27697B2 (ja) | 2020-01-08 |
JP2018043545A (ja) | 2018-03-22 |
CN109661324B (zh) | 2021-05-14 |
WO2018047507A1 (ja) | 2018-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766166B2 (ja) | 静電容量式乗員センサおよび静電容量式乗員センサ装置 | |
US6079744A (en) | Device to detect seat belt buckle status | |
EP1795402B1 (en) | Seat occupancy detection device | |
JP4434259B2 (ja) | 着座センサ | |
US20150360643A1 (en) | Occupant sensing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 |
JP5083605B2 (ja) | 荷重センサ | |
US20070115121A1 (en) | System for capacitive detection of a seat occupancy | |
US7891260B2 (en) | Seat sensor apparatus for occupant presence detection | |
JP428528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警報装置 | |
JPH1076911A (ja) | 取外し可能なシート、特に助手席シートを有する車両用安全装置 | |
US20070188181A1 (en) | Circuit configuration for recognizing the occupancy of a seat and seatbelt warning in a motor vehicle | |
WO2013080369A1 (ja) | 荷重検知装置 | |
JP2001191830A (ja) |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検知装置 | |
JP2010159043A (ja) | 乗員検知システム | |
JP2008132928A (ja) | 着座センサ | |
JP4564894B2 (ja) | 乗員検知システム | |
US7708101B2 (en) | Motor vehicle seat having occupant detector | |
EP1818208A1 (en) | Vehicule seat with pressure activatable sensor | |
CN109661324A (zh) | 乘员检测装置 | |
US7163075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a rear facing infant seat | |
JP2017144783A (ja) | 乗員検知方法及び乗員検知装置 | |
JP4225217B2 (ja) | 荷重センサおよび乗員保護システム | |
JP2022125264A (ja) | シートへの圧力センサーの配置構造 | |
WO2011078013A1 (ja) | 荷重検知装置の取付構造 | |
JP2010195358A (ja) | 乗員検知センサ及び乗員検知システ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