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00054A -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00054A
CN109600054A CN201811483291.9A CN201811483291A CN109600054A CN 109600054 A CN109600054 A CN 109600054A CN 201811483291 A CN201811483291 A CN 201811483291A CN 109600054 A CN109600054 A CN 1096000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connecting hole
coldplate
plate
upper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832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民
王一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 Ding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 Ding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 Ding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 Ding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8329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600054A/zh
Publication of CN109600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000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包括上盖、第一冷却板涂胶品、第二冷却板涂胶品、主体冷却管涂胶品、底盖,所述上盖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的顶部,底盖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底部,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与第二冷却板涂胶品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上。本发明低成本、高效散热,结构稳定,连接定位精确。

Description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背景技术
面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车显示了巨大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快速发展的新能源车带动了车用逆变器的快速应用。车用逆变器中的关键核心部件是IGBT功率模块,它是实现功率变换的关键器件,同时也是发热器件。它的热量如果散不出去,将直接影响逆变器输出性能或导致逆变器发生损坏。
车用逆变器受布置空间约束,其紧凑型需求高,这种高紧凑型需求带来的直接问题是系统散热,如何高效散热成为逆变器中发热器件的突出要求。为了达到该要求,逆变器中IGBT功率模块与传统工业用相比都进行了特殊散热设计,如传统工业用IGBT功率模块都采用金属平面冷却基板散热结构进行冷却,而车用IGBT功率模块采用无铜基板结构或带PinFin铜基板散热结构,降低散热接触热阻,提高散热性能。
供应商为了应对汽车的特殊应用采用了特殊散热设计,由于这些设计与传统工业设计不同,这就导致车用器件成本比传统工业用器件成本高出许多,这对于性价比要求很高的汽车应用带来了不便。针对上述问题,基于传统工业应用器件结构,即平面散热结构,通过逆变器散热结构设计优化,实现低成本、高效散热的逆变器散热结构成为迫切的需求。同时,在实现低成本、高效散热的逆变器结构件时,结构的稳定性和精确定位连接也极为重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低成本、高效散热,结构稳定,连接定位精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包括上盖、第一冷却板涂胶品、第二冷却板涂胶品、主体冷却管涂胶品、底盖,所述上盖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的顶部,底盖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底部,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与第二冷却板涂胶品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上;所述上盖包含一方形上盖本体、上盖连接框、上盖方环板,所述上盖本体上开设有上盖通孔;所述上盖连接框的顶部与上盖本体相连接形成一槽型结构、底部与上盖方环板的内环相连接,所述上盖方环板上设置有上盖连接孔;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包含第一冷却板框与第一冷却弧板,所述第一冷却弧板与第一冷却板框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板框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板连接孔,所述第一冷却弧板上设置有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包含第二冷却板框、第二冷却异形板,所述第二冷却异形板包含第二冷却弧板与第二冷却方板,所述第二冷却弧板与第二冷却板框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方板连接于第二冷却弧板上;所述第二冷却板框上设置有第二冷却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弧板上设置有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方板上设置有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所述主体冷却管涂胶品包含主体冷却框、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拼接并设置于主体冷却框内;所述主体冷却框的顶部开设有多个与上盖的上盖连接孔相连接的主体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冷却板连接孔、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相连接的主体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二冷却板连接孔、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相连接的主体第三连接孔;所述底盖为一方形结构,且底盖的边缘部开设有底盖连接孔;所述主体冷却框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底盖的边缘部相连接的主体第四连接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盖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上盖方环板的四周角上;相邻上盖连接孔之间的上盖方环板上至少有两个上盖螺栓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却板框的四周角上;相邻第一冷却板连接孔之间的第一冷却板框上至少有两个第一冷却板框螺栓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一冷却弧板的第一冷却弧部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第二冷却板框的四周角上;相邻第二冷却板连接孔之间的第二冷却板框上至少有两个第二冷却板框螺栓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二冷却弧板的第二冷却弧部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二冷却方板的第二冷却方边部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冷却方板上设置有格栅状加强件,该格栅状加强件上设置有加强件通孔与加强件凸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冷却框的框体上开设有多个框体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盖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底盖边缘部的四周角上;相邻底盖连接孔之间的底盖边缘部上至少有两个底盖螺栓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低成本、高效散热,结构稳定,连接定位精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第一冷却板涂胶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第二冷却板涂胶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主体冷却管涂胶品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本发明中主体冷却管涂胶品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7是本发明中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7所示,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包括上盖1、第一冷却板涂胶品2、第二冷却板涂胶品3、主体冷却管涂胶品4、底盖5,所述上盖1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4的顶部,底盖5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4底部,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2与第二冷却板涂胶品3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4上;所述上盖1包含一方形上盖本体11、上盖连接框12、上盖方环板13,所述上盖本体11上开设有上盖通孔14;所述上盖连接框12的顶部与上盖本体11相连接形成一槽型结构、底部与上盖方环板13的内环相连接,所述上盖方环板13上设置有上盖连接孔;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2包含第一冷却板框21与第一冷却弧板22,所述第一冷却弧板22与第一冷却板框21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板框21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板连接孔,所述第一冷却弧板22上设置有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23;所述第二冷却板涂胶品3包含第二冷却板框31、第二冷却异形板,所述第二冷却异形板包含第二冷却弧板32与第二冷却方板33,所述第二冷却弧板32与第二冷却板框31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方板33连接于第二冷却弧板32上;所述第二冷却板框31上设置有第二冷却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弧板32上设置有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34,所述第二冷却方板33上设置有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35;所述主体冷却管涂胶品4包含主体冷却框41、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42、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43,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42、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43拼接并设置于主体冷却框41内;所述主体冷却框41的顶部开设有多个与上盖1的上盖连接孔相连接的主体第一连接孔44,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42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冷却板连接孔、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23相连接的主体第二连接孔45,所述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43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二冷却板连接孔、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34、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35相连接的主体第三连接孔46;所述底盖5为一方形结构,且底盖5的边缘部51开设有底盖连接孔;所述主体冷却框41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底盖5的边缘部51相连接的主体第四连接孔48。
具体的,所述上盖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上盖方环板13的四周角上;相邻上盖连接孔之间的上盖方环板13上至少有两个上盖螺栓孔15。
更为具体的,四个所述上盖连接孔包含有第一上盖连接孔16、第二上盖连接孔17、第三上盖连接孔18、第四上盖连接孔19,所述第一上盖连接孔16与第二上盖连接孔17之间的上盖方环板13上有均匀分布的两个上盖螺栓孔15,所述第一上盖连接孔16与第三上盖连接孔18之间的上盖方环板13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上盖螺栓孔15,所述第二上盖连接孔17与第四上盖连接孔19之间的上盖方环板13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上盖螺栓孔15,所述第三上盖连接孔18与第四上盖连接孔19之间的上盖方环板13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上盖螺栓孔15。
更为具体的,所述上盖方环板13上设置有工型上盖凸件110,该工型上盖凸件110设置于第二上盖连接孔17与第四上盖连接孔19之间。
更为具体的,所述上盖通孔14的周部设置有上盖微孔111。
具体的,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却板框21的四周角上;相邻第一冷却板连接孔之间的第一冷却板框21上至少有两个第一冷却板框螺栓孔24。
更为具体的,四个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包含有第一冷却板连接孔A 25、第一冷却板连接孔B 26、第一冷却板连接孔C 27、第一冷却板连接孔D 28,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A 25、第一冷却板连接孔B 26之间的第一冷却板框21上有均匀分布的两个第一冷却板框螺栓孔24,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A 25与第一冷却板连接孔C 27之间的第一冷却板框21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第一冷却板框螺栓孔24,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B 26与第一冷却板连接孔D 28之间的第一冷却板框21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第一冷却板框螺栓孔24。
更为具体的,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A 25与第一冷却板连接孔C 27之间相邻的第一冷却板框螺栓孔24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却板框通孔29,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B 26与第一冷却板连接孔D 28之间相邻的第一冷却板框螺栓孔24之间设置有第一冷却板框通孔29。
具体的,所述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23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一冷却弧板22的第一冷却弧部210上。
具体的,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第二冷却板框31的四周角上;相邻第二冷却板连接孔之间的第二冷却板框31上至少有两个第二冷却板框螺栓孔36。
更为具体的,四个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包含有第二冷却板连接孔A 37、第二冷却板连接孔B 38、第二冷却板连接孔C 39、第二冷却板连接孔D 310,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A 37、第二冷却板连接孔B 38之间的第二冷却板框31上有均匀分布的两个第二冷却板框螺栓孔36,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A 37与第二冷却板连接孔C 39之间的第二冷却板框31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第二冷却板框螺栓孔36,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B 38与第二冷却板连接孔D 310之间的第二冷却板框31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第二冷却板框螺栓孔36。
更为具体的,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A 37与第二冷却板连接孔C 39之间相邻的第二冷却板框螺栓孔36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却板框通孔311,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B 38与第二冷却板连接孔D 310之间相邻的第二冷却板框螺栓孔36之间设置有第二冷却板框通孔311。
具体的,所述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34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二冷却弧板32的第二冷却弧部312上。
具体的,所述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35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二冷却方板33的第二冷却方边部313上。
具体的,所述第二冷却方板33上设置有格栅状加强件314,该格栅状加强件314上设置有加强件通孔315与加强件凸部316。
具体的,所述主体冷却框41的框体上开设有多个框体通孔47。
具体的,所述底盖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底盖5边缘部51的四周角上;相邻底盖连接孔之间的底盖5边缘部51上至少有两个底盖螺栓孔52。
更为具体的,四个所述底盖连接孔包含有第一底盖连接孔53、第二底盖连接孔54、第三底盖连接孔55、第四底盖连接孔56,所述第一底盖连接孔53与第二底盖连接孔54之间的底盖5边缘部51上有均匀分布的两个底盖螺栓孔52,所述第一底盖连接孔53与第三底盖连接孔55之间的底盖5边缘部51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底盖螺栓孔52,所述第二底盖连接孔54与第四底盖连接孔56之间的底盖5边缘部51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底盖螺栓孔52,所述第三底盖连接孔55与第四底盖连接孔56之间的底盖5边缘部51上有均匀分布的三个底盖螺栓孔52。
更为具体的,所述底盖5边缘部51上设置有工型底盖凸件57,该工型底盖凸件57设置于第二底盖连接孔54与第四底盖连接孔56之间。
综上所述,本发明低成本、高效散热,结构稳定,连接定位精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第一冷却板涂胶品、第二冷却板涂胶品、主体冷却管涂胶品、底盖,所述上盖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的顶部,底盖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底部,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与第二冷却板涂胶品设置于主体冷却管涂胶品上;所述上盖包含一方形上盖本体、上盖连接框、上盖方环板,所述上盖本体上开设有上盖通孔;所述上盖连接框的顶部与上盖本体相连接形成一槽型结构、底部与上盖方环板的内环相连接,所述上盖方环板上设置有上盖连接孔;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包含第一冷却板框与第一冷却弧板,所述第一冷却弧板与第一冷却板框相连接;所述第一冷却板框上设置有第一冷却板连接孔,所述第一冷却弧板上设置有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包含第二冷却板框、第二冷却异形板,所述第二冷却异形板包含第二冷却弧板与第二冷却方板,所述第二冷却弧板与第二冷却板框相连接,所述第二冷却方板连接于第二冷却弧板上;所述第二冷却板框上设置有第二冷却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弧板上设置有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方板上设置有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所述主体冷却管涂胶品包含主体冷却框、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拼接并设置于主体冷却框内;所述主体冷却框的顶部开设有多个与上盖的上盖连接孔相连接的主体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冷却板连接孔、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相连接的主体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冷却板涂胶品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二冷却板连接孔、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相连接的主体第三连接孔;所述底盖为一方形结构,且底盖的边缘部开设有底盖连接孔;所述主体冷却框的底部开设有多个与底盖的边缘部相连接的主体第四连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上盖方环板的四周角上;相邻上盖连接孔之间的上盖方环板上至少有两个上盖螺栓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板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冷却板框的四周角上;相邻第一冷却板连接孔之间的第一冷却板框上至少有两个第一冷却板框螺栓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弧板连接孔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一冷却弧板的第一冷却弧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板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第二冷却板框的四周角上;相邻第二冷却板连接孔之间的第二冷却板框上至少有两个第二冷却板框螺栓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弧板连接孔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二冷却弧板的第二冷却弧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方板连接孔至少有两个,均匀分布于第二冷却方板的第二冷却方边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方板上设置有格栅状加强件,该格栅状加强件上设置有加强件通孔与加强件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冷却框的框体上开设有多个框体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连接孔有四个,分别设置于底盖边缘部的四周角上;相邻底盖连接孔之间的底盖边缘部上至少有两个底盖螺栓孔。
CN201811483291.9A 2018-12-06 2018-12-06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Pending CN1096000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83291.9A CN109600054A (zh) 2018-12-06 2018-12-06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83291.9A CN109600054A (zh) 2018-12-06 2018-12-06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00054A true CN109600054A (zh) 2019-04-09

Family

ID=659610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83291.9A Pending CN109600054A (zh) 2018-12-06 2018-12-06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60005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68359A1 (en) * 2010-01-08 2011-07-14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dissipating plate
CN104595026A (zh) * 2015-01-16 2015-05-06 苏州泰格动力机器有限公司 便携内框架式逆变汽油发电机组
CN106655807A (zh) * 2015-10-29 2017-05-10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装置
CN107017787A (zh) * 2017-05-17 2017-08-04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逆变器
CN206623793U (zh) * 2017-02-23 2017-11-10 宁波央腾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器
CN108123619A (zh) * 2016-11-30 2018-06-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驱动车辆的电动机的逆变器
CN108520928A (zh) * 2018-05-03 2018-09-11 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68359A1 (en) * 2010-01-08 2011-07-14 Cooler Master Co., Ltd. Heat-dissipating plate
CN104595026A (zh) * 2015-01-16 2015-05-06 苏州泰格动力机器有限公司 便携内框架式逆变汽油发电机组
CN106655807A (zh) * 2015-10-29 2017-05-10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电源转换装置
CN108123619A (zh) * 2016-11-30 2018-06-0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驱动车辆的电动机的逆变器
CN206623793U (zh) * 2017-02-23 2017-11-10 宁波央腾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控制器
CN107017787A (zh) * 2017-05-17 2017-08-04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逆变器
CN108520928A (zh) * 2018-05-03 2018-09-11 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282524U (zh) 托盘、动力电池包及电动车
CN110197935A (zh) 一种用于电池模组的水冷板
US7295433B2 (en) Electronics assembly having multiple side cooling and method
CN205282525U (zh) 托盘、动力电池包及电动车
CN107359146B (zh) 表面设有鳍片的热超导板翅片式散热器
EP2450965B1 (en) Photovoltaic power-generating apparatus
CN102420266A (zh) 一种太阳能接线盒
US8611091B2 (en) Thermal module for solar inverter
WO2013016998A1 (zh) 鳍片式散热器
CN109219320B (zh) 电子设备及其散热装置和车辆设备
CN102261580A (zh) Led灯具及其散热结构
TWM540463U (zh) 具塑膠框體之輕量化液冷板組及散熱系統
CN207572501U (zh) 散热组件及电池模组
CN109600054A (zh) 新能源汽车逆变器结构件
CN209787719U (zh) 一种可折叠式散热片
CN208079627U (zh) 一种轻质散热板
CN201680211U (zh) Led灯具及其散热结构
CN202918629U (zh) 一种印刷电路板冷板散热结构
CN214545222U (zh) 一种大功率电源适配器散热结构
CN210157562U (zh) 一种电子产品用快速散热装置
JP3171613U (ja) 放熱ユニットの固定構造
CN112787027A (zh) 散热底板及电池箱体
CN210630104U (zh) 一种手机散热模组
CN211509699U (zh) 一种汽车音响功放的散热结构装置
CN213120217U (zh) 一种热管层叠导热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