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86121B - 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86121B
CN109586121B CN201811139261.6A CN201811139261A CN109586121B CN 109586121 B CN109586121 B CN 109586121B CN 201811139261 A CN201811139261 A CN 201811139261A CN 109586121 B CN109586121 B CN 109586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device
connection terminal
ground
ground connec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392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86121A (zh
Inventor
田畑瑛树
渡边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586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6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86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86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2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pin, blade or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5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br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1Details
    • H01R25/162Elect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rails or bus-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4Connecting locations formed by flush mounted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1/00Non-rotary current collector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between moving and stationary parts of an electric circui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本公开提供在与布线槽连接时,容易在电连接于布线槽的供电用导体之前电连接于布线槽的接地用导体的插头装置以及具备该插头装置的配电系统。插头装置(200)包括:主体部(81);连接部(82),其自主体部(81)突出;供电端子(70),其位于连接部(82)的内部;以及接地连接端子(51),其沿作为连接部(82)的侧面(84)的主配置面(845)配置。接地连接端子(51)配置于如下位置:在向布线槽(100)连接插头装置(200)的过程中,在供电端子(70)与布线槽(100)的供电用导体电连接之前接地连接端子(51)与布线槽(100)的接地用导体电连接的位置。

Description

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来讲涉及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详细而言,涉及与具备供电用导体的布线槽连接的插头装置以及包括布线槽和插头装置的配电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配电系统,该配电系统在具备供电用导体的布线槽安装有插头装置,经由布线槽和插头装置向电气设备供给电力(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配电系统设置于例如工厂、数据中心这样的使用许多个电气设备的设施。
一般来说,在连接布线槽与插头装置的情况下,要求不仅由此将插头装置电连接于布线槽的供电用导体,而且也要将插头装置电连接于布线槽的接地用导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公开公报第2014-22535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向布线槽连接插头装置时,当在供电用的布线电连接了之后电连接接地用的布线时,虽然是较短的时间,但也会产生即使还未电连接接地用的布线、但供电用的布线却已被电连接的状态。鉴于近年来的安全基准的严格化,不希望产生未与接地用导体电连接的状态,哪怕是较短的时间。
本公开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装置和具备该插头装置的配电系统,在向布线槽连接时,容易在电连接于布线槽的供电用导体之前电连接于布线槽的接地用导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插头装置连接于包括供电用导体和接地用导体的布线槽。所述插头装置包括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自所述主体部突出,在所述插头装置与所述布线槽连接的连接状态下配置于所述布线槽的内部空间。所述插头装置还具备供电端子,该供电端子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内部,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与所述供电用导体电连接。所述连接部具有主配置面,该主配置面是朝向与所述连接部的突出的方向正交的朝向的侧面。所述插头装置还具有接地连接端子,该接地连接端子沿所述主配置面配置,在所述连接状态下电连接于所述接地用导体。所述接地连接端子配置于如下位置:在连接过程中,在所述供电端子与所述供电用导体电连接之前所述接地连接端子与所述接地用导体电连接的位置。所述连接过程是从不处于所述连接状态的状态到成为所述连接状态的过程。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的配电系统包括所述插头装置和与所述插头装置连接的布线槽。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具有如下优点,即,在向布线槽连接插头装置时,容易使插头装置在电连接于布线槽的供电用导体之前电连接于布线槽的接地用导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和配电系统的立体图。
图2A是该配电系统的布线槽的立体图。
图2B是该配电系统的布线槽的剖视图。
图3A是该配电系统的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3B是该配电系统的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4A是该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的连接构件和接地构件的组合的立体图。
图4B是该接地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向该配电系统的布线槽连接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向该配电系统的布线槽连接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向该配电系统的布线槽连接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8是该配电系统的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的接地板和接地连接端子的组合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向该配电系统的布线槽连接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向该配电系统的布线槽连接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的工序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向该配电系统的布线槽连接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的工序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布线槽;201、插头装置;202、插头装置;300、配电系统;10、框架(接地用导体);11、接地端子;12、连接口;13、内部空间;30、供电用导体;51、接地连接端子(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2、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5、板簧;551、固定端;552、自由端;553、弯曲部;554、第一接触部;555、第二接触部;70、供电端子;81、主体部;82、连接部;84、侧面;845、主配置面;846、副配置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200以及包括插头装置200和布线槽100的配电系统300。
例如为了向设施内的电气设备等供给电力而使用包括布线槽100和插头装置200的配电系统300。布线槽100设置在例如设施内,构成电力的供给路径。通过将与电气设备等相连的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的适当的位置,能够经由布线槽100和插头装置200向电气设备等供给电力。配电系统300设置于例如工厂、数据中心这样的使用许多个电气设备的设施。
在图1所示的配电系统300中,布线槽100为长条,设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水平面。在布线槽100的朝向上方的面连接有作为插头装置200的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201。在布线槽100的朝向下方的面连接有作为插头装置200的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202。另外,插头装置200也可以只连接于布线槽100的朝向上方的面或者只连接于朝向下方的面等。另外,布线槽100也可以设置为相对于图1所示的姿势以沿着布线槽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了90°后的姿势,并且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布线槽100的侧面。另外,布线槽100也可以设置为其长度方向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等各种各样的姿势。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电系统300按照图1所示那样地设置的状态下的与水平面垂直(正交)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设为“下方”,将上方设为“上方”。另外,将布线槽100的长度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将相对于后述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部82而言接地连接端子51所在的那一侧设为“前方”,将与“前方”相反的那一侧设为“后方”。此外,在左右方向上,将从正面观察配电系统300时的左方设为“左方”,将右方设为“右方”。分别表示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和“下方”、“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和“后方”以及“左右方向”上的“左方”和“右方”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明的,不伴有实体。这些方向并非旨在限定配电系统300的设置状态。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特定的方向(例如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和朝向并非只是指与特定的方向严格地成90°的方向和朝向,对照技术常识,只要起到本实施方式所期望的作用,就也含有可同样视作与特定的方向成90°的方向和朝向的方向和朝向。
以下,有时将电连接布线槽100的接地用的导体与插头装置200的接地连接端子51的操作称为接地连接。另外,以下,有时将电连接布线槽100的供电用导体30与插头装置200的供电端子70的操作称为供电连接。
图3A~图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装置200与包括供电用导体30和接地用导体的布线槽100(参照图2A和图2B)连接。插头装置200包括主体部81、连接部82、供电端子70以及接地连接端子51(特别参照图3A、图3B以及图8)。连接部82自主体部81突出。在插头装置200与布线槽100连接的状态(以下称为连接状态)下,连接部82配置于布线槽100的内部空间13。供电端子70配置在连接部82的内部。连接部82具有作为朝向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朝向的侧面84的主配置面845。另外,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是包含连接部82的突出的朝向和与该朝向相反的那一侧的朝向的方向。主配置面845只要是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朝向即可,可以为任何的朝向。供电端子70在连接状态下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接地连接端子51沿连接部82的朝向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朝向的侧面84配置。接地连接端子51在连接状态下与接地用导体电连接。接地连接端子51配置于在连接过程中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之前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用导体电连接的位置。连接过程是从不处于连接状态的状态,即,插头装置200未与布线槽100连接的状态到这两者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
本实施方式的配电系统300包括所述的插头装置200和布线槽100(参照图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布线槽100连接插头装置200时,容易使插头装置200在电连接于布线槽100的供电用导体30之前电连接于布线槽100的接地用导体。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插头装置200和配电系统300。另外,以下说明的插头装置200和配电系统300的配电方式为单相三线制配电方式,但例如也可以是三相三线制配电方式,也可以是三相四线制配电方式。即,插头装置200和配电系统300的配电方式没有限制。能对插头装置200和配电系统300进行与配电方式对应的适当的设计变更。
首先,说明与插头装置200连接的布线槽100(参照图2A和图2B)。布线槽100包括框架10、保持部20以及供电用导体30,上述框架10为空心,具有导电性,上述保持部20在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保持于框架10,上述供电用导体30在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保持于保持部20。另外,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为布线槽100的内部空间13。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10是插头装置200的接地用导体。框架10具有接地端子11。
框架10例如为金属制。框架10具有长度。即,框架10为长条。框架10为筒状。框架10的中心轴线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延伸。通过将两个折板状的构件14、14组合而构成框架10。
框架10具有使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与框架10的外部空间相连的连接口12。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与框架10的长度方向正交。另外,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是与连接口12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口12为长方形。框架10能够具有多个连接口12。例如,框架10具有朝向外部空间向上方开口的连接口12(连接口121)以及朝向外部空间向下方开口的另外的连接口12(连接口122)。也可以是,框架10具有朝向外部空间向上方开口的多个连接口121,这些连接口121沿框架10的长度方向排列。也可以是,框架10具有朝向外部空间向下方开口的多个连接口122,这些连接口122沿框架10的长度方向排列。即,连接口12的位置和数量能够适当地变更。
可以根据需要对框架10的外表面进行涂装。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10的连接口12的内周面未被涂装,向外部暴露。该连接口12的内周面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接地端子11。
框架10具有朝向相反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前方和后方)的两个侧面15。各侧面15所朝的朝向与任一连接口12的开口方向均正交。各侧面15具备具有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凹槽16。
保持部20具有电绝缘性。保持部20例如为合成树脂制。保持部20在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保持于框架10的内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槽100包括多个保持部20,多个保持部20沿框架10的长度方向排列。多个保持部20在框架10的内表面的朝向下方的面上和朝向上方的面上交替地配置。连接口12形成在框架10的未配置保持部20的部位。保持部20具有用于保持供电用导体30的凹处21。凹处21的数量与供电用导体30的数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三个。凹处21沿前后方向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槽100包括三个供电用导体30。三个供电用导体30例如分别是单相三线制布线的S极、R极以及T极。供电用导体30具有导电性。供电用导体30例如为金属制。供电用导体30是具有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棒状。三个供电用导体30分别与保持部20的三个凹处21嵌合,从而被保持部20保持。即,三个供电用导体30沿前后方向排列。供电用导体30的与框架10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长边的长方形。
以下说明作为插头装置200的具体例的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200(201)和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202)。
(实施方式1)
参照图3A~图7说明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201。如图3A和图3B所示,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201包括主体部81和自主体部81突出的连接部82。连接部82自主体部81所具有的一个面53(以下称为相对面53)突出。在实施方式1中,相对面53朝向下方。因此,在实施方式1中,连接部82向下方突出,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相对面53在连接状态下与布线槽100相对。电缆400与插头装置201连接。电缆400具有接地线和电线,上述接地线与插头装置201的接地连接端子51(以下在实施方式1的说明中称为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电连接,上述电线与插头装置201的供电端子70电连接。电缆400与主体部81的左方的端部连接。在实施方式1中,插头装置201还具备断路器。断路器电连接于供电端子70与电线之间。断路器收纳于主体部81。
在从下方朝向上方观察时,连接部82具有比连接口12稍小的尺寸,并且连接部82具有能与连接口12嵌合的形状。连接部82具有向下方开口的暴露口83。另外,连接部82具有分别朝向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互不相同的四个朝向的四个侧面84(第一侧面841、第二侧面842、第三侧面843以及第四侧面844)。第一侧面841和第二侧面842分别朝向前方和后方,即,朝向互为反向侧。第三侧面843和第四侧面844分别朝向右方和左方,即,朝向互为反向侧。在连接部82的内部存在沿前后方向排列的三个端子室822。连接部82也具有将相邻的端子室822分隔的内壁823。各端子室822利用暴露口83与连接部82的外部相通。连接部82在第三侧面843具有使连接部82的内部与外部相连的三个凹处851,各凹处851向下方开口。三个凹处851分别与三个端子室822相通。连接部82在第四侧面844也具有使连接部82的内部与外部相连的三个凹处852,各凹处852向下方开口。这三个凹处852也分别与三个端子室822相通。
另外,插头装置200具备收纳于主体部81的内部的基部86,连接部82和基部86构成作为一体的构件的连接构件87(参照图4A)。连接部82自基部86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基部86的下表面具有包围连接部82的支承面861。
插头装置201具备三个供电端子70(参照图5~图7)。三个供电端子70分别配置在三个端子室822内。供电端子70具有导电性。供电端子70例如为金属制。各供电端子70具有互相相对的两个托板71,托板71的下方侧的顶端部彼此接触。另外,供电端子70除本形态以外,也可以具有与供电用导体30的形状等对应的其他适当的形状。供电端子70与电缆400内的电线电连接。
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沿作为连接部82的侧面84的主配置面845配置。插头装置201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之外还具备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沿副配置面846配置,该副配置面846是朝向与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朝向相反的朝向的侧面84。在实施方式1中,主配置面845是第一侧面841,副配置面846是第二侧面842。但主配置面845和副配置面846只要朝向互为相反的朝向即可,主配置面845和副配置面846可以为任一侧面84。例如也可以是,主配置面845为第二侧面842,副配置面846为第一侧面841。也可以是,主配置面845为第三侧面843,副配置面846为第四侧面844。也可以是,主配置面845为第四侧面844,副配置面846为第三侧面843。
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在连接状态下与接地用导体(即,框架10)电连接。
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分别具有导电性。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分别为例如铜等金属制。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具有基部54和板簧55,上述基部54自相对面53向下方突出,并且与第一侧面841接触,上述板簧55自基部54突出(特别参照图4A和图4B)。
板簧55具有厚度,厚度的方向沿着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朝向。板簧55具有固定端551和自由端552。在外力未施加于板簧55的状态下,自由端552的沿着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的位置相对于固定端551而言位于主体部81侧。另外,在外力未施加于板簧55的状态下,自由端552的沿着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朝向的位置相对于固定端551而言位于主配置面845的相反侧。在实施方式1中,固定端551与基部54的下端部连接。自由端552位于比固定端551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固定端551靠前方的位置。这样,板簧55整体以固定端551位于沿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朝向比自由端552远离连接部82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倾斜。
板簧55在固定端551与自由端552之间还具有弯曲部553。板簧55的从固定端551到弯曲部553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的倾斜大于板簧55的从弯曲部553到自由端552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的倾斜。在实施方式1中,板簧55为平板状,并且只在固定端551与自由端552之间的一个部位具有折弯的形状的部分。该折弯的形状的部分为弯曲部553。弯曲部553位于比固定端551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固定端551靠前方的位置。自由端552位于比弯曲部553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弯曲部553靠前方的位置。此外,板簧55的从固定端551到弯曲部553的部分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大于板簧55的从弯曲部553到自由端552的部分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板簧55的弯曲部553与固定端551之间的尺寸小于弯曲部553与自由端552之间的尺寸。
此外,板簧55在固定端551与弯曲部553之间具有第一接触部554,当在连接过程中板簧55与接地用导体接触时,该第一接触部554最先与接地用导体接触。板簧55在弯曲部553与自由端552之间还具有第二接触部555,该第二接触部555在连接状态下与接地用导体接触。弯曲部553与第一接触部554之间的尺寸小于弯曲部553与第二接触部555之间的尺寸。连接过程中的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用导体的接地端子11接触的方式在后面再说明。
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具有导电性。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为例如铜等金属制。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包括基部56和板簧57,上述基部56自相对面53向下方突出,并且与第二侧面842接触,上述板簧57自基部56突出。板簧57具有与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情况同样的固定端、自由端以及弯曲部。
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在实施方式1中,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是上下方向的尺寸。在实施方式1中,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整体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整体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板簧55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也大于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板簧57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此外,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板簧55的固定端551的上下方向位置(即,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比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固定端的上下方向位置靠下方(即,连接部82的突出的朝向侧)的位置。
插头装置201具备接地构件58(参照图4A、图4B),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是接地构件58的一部分。接地构件58包括包围连接部82的框体581以及分别自框体581突出的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框体581为四方形的框状,在供连接部82配置的位置具有开口。框体581具有沿第一侧面841配置的第一框部583以及沿第二侧面842配置的第二框部584,第一框部583与第二框部584隔着开口相对。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自第一框部583突出,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自第二框部584突出。框体581还具有安装孔582。
接地构件58固定于连接构件87。由此,接地构件58的框体581配置在基部86的支承面861之上,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沿连接部82的第一侧面841配置,并且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沿连接部82的第二侧面842配置。凸台863自支承面861突出,该凸台863穿过框体581的安装孔582并被热铆接。由此,接地构件58固定于连接构件87。另外,接地构件58也可以利用其他适当的方法固定于连接构件87。例如也可以利用嵌入成形法使连接构件87与接地构件58一体地成形,从而将接地构件58固定于连接构件87。也可以不将接地构件58固定于连接构件87,而是利用其他的方法将接地构件58设于插头装置201。也可以是,插头装置201不具备接地构件58,而是利用其他的方法将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设于插头装置201。
当插头装置201具备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时,如后面再说明的那样,能将插头装置200稳定性良好地连接于布线槽100。
能够例如对一个金属板进行切起加工来制作接地构件58。在该情况下,例如利用金属板的外缘部分形成框体581,对金属板的比外缘部分靠内侧的部分进行切起,从而能够形成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而使插头装置201具备这两者。在这样制作接地构件58的情况下,金属板的尺寸被连接构件87的尺寸制约,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突出长度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突出长度被金属板的尺寸制约。因此,在例如使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突出长度与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突出长度相同时,有时在连接过程中无法利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在供电连接之前发生接地连接。但是,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突出方向的尺寸比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突出方向的尺寸长时,能将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突出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在供电过程中在供电连接之前发生接地连接。此外,能够利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使插头装置200稳定性良好地连接于布线槽100。
插头装置201具备钩91,钩91自主体部81的相对面53突出。钩91例如由板簧形成。钩91具有与凹槽16对应的形状,以卡挂于框架10的凹槽16。在实施方式1中,钩91的个数为四个。各钩91位于与框架10的凹槽16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两个钩91彼此相对,另外的两个钩91也彼此相对。钩91的个数也可以是其他适当的数量。
在连接过程中,首先使插头装置200的主体部81的相对面53与布线槽100相对,使连接部82与连接口12相对,使供电端子70分别与供电用导体30相对。在该状态下,使连接部82自连接口12进入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
于是,首先如图5所示,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板簧55的第一接触部554与接地端子11接触而电连接。即,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端子11接触时,第一接触部554最先与接地端子11接触。由此,发生接地连接。随着连接部82向布线槽100内移动,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与接地端子11接触的接触位置自板簧55的第一接触部554越过弯曲部553而移动至第二接触部555。当插头装置201向布线槽100的连接完毕时,接地端子11与第二接触部555接触。随着这样的接触位置的移动,板簧55被接地端子11按压从而弹性变形,向连接部82侧移动。因此,板簧55以弹性力按压接地端子11,由此使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端子11的电连接稳定。同样,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与接地端子11电连接。但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在连接过程中,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端子11接触后与接地端子11接触。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板簧57也以弹性力按压接地端子11,由此使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与接地端子11的电连接稳定。另外,由于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这两个端子这样与接地端子11接触,所以与只使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端子11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接触阻力。另外,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利用弹性力互为反向地按压接地端子11,与之相应地,接地端子11分别向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施加反向的阻力。这也使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端子11的电连接以及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与接地端子11的电连接稳定化。
另外,在连接过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4与接地端子11接触的时刻,供电端子70未与供电用导体30接触。即,在该时刻,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未电连接。随着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与接地端子11接触的接触位置自第一接触部554朝向第二接触部555移动,如图6所示,首先,供电端子70的下方侧的端部与供电用导体30接触。由此将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并且,供电用导体30一边使供电端子70的两个托板71弹性变形,一边进入这两个托板71之间。当插头装置201向布线槽100的连接完毕时,如图7所示,供电用导体30被两个托板71夹着。两个托板71利用弹性力按压供电用导体30,由此使供电用导体30与供电端子70的电连接稳定。在该连接过程中,供电用导体30与连接部82的凹处851和凹处852嵌合,所以连接部82不妨碍插头装置201向布线槽100的连接。
当插头装置201向布线槽100的连接完毕时,插头装置200的钩91随之卡挂于布线槽100的凹槽16。由此,将插头装置201稳定地固定于布线槽100。
如所述那样地,在连接过程中,在将供电端子70电连接于供电用导体30之前,使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在接地端子11与作为接地用导体的框架10电连接,在实现该形态的位置配置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详细而言,恰当地设定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板簧55的固定端551、自由端552和弯曲部553各自的位置以及固定端551与弯曲部553之间的部分的倾斜这些要素。这些要素限定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4和第二接触部555各自的位置。通过设定固定端551和自由端552的位置,将第一接触部554和第二接触部555的位置限定在固定端551与自由端552之间。另外,设定弯曲部553的位置,并且恰当地设定固定端551与自由端552之间的部分的倾斜,从而将第一接触部554的位置限定在固定端551与弯曲部553之间。另外,通过设定弯曲部553的位置,将第二接触部555的位置限定在弯曲部553与固定端551之间。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从固定端551到弯曲部553的部分的倾斜大于板簧的从弯曲部553到自由端552的部分的倾斜。因此,通过在固定端551附近使板簧55自基部54大幅地立起,易于将第一接触部554的位置限定在固定端551附近。由此,易于在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之前,使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与作为接地用导体的框架10电连接。此外,通过恰当地调整板簧55的从弯曲部553到自由端552的部分的倾斜,能使连接过程中的板簧55整体的变形量不会变得过大。由此,能够恰当地调整板簧55以弹性力按压接地端子11时的弹性力的大小,并且能够抑制板簧55的破损。
(实施方式2)
参照图8~图12说明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202。实施方式2的插头装置202包括主体部81和自主体部81突出的连接部82(特别参照图8)。以下,关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标注与实施方式1通用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说明。连接部82自主体部81所具有的一个面53(相对面53)突出。在实施方式2中,相对面53朝向上方。相对面53在连接状态下与布线槽100相对。电缆400与插头装置202连接。电缆400具有接地线和电线,上述接地线与插头装置202的接地连接端子51电连接,上述电线与插头装置202的供电端子70电连接。电缆400与主体部81的下方侧的端部连接。在实施方式2中,插头装置202还包括断路器。断路器电连接在供电端子70与电线之间。断路器收纳于主体部81。
连接部82和供电端子70的结构除上方与下方的关系与实施方式1相反、并且左方与右方的关系与实施方式1相反以外,其他与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201的情况相同。
如图8所示,接地连接端子51沿第一侧面841配置在连接部82的外侧。接地连接端子51在连接状态下与接地用导体电连接。另外,插头装置202不具备实施方式1的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但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使插头装置202具备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
接地连接端子51具有导电性。接地连接端子51为例如铜等金属制。接地连接端子51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同样,包括基部54和板簧55,上述基部54向连接部82的突出的朝向突出,并且与第一侧面841接触,上述板簧55自基部54突出。基部54和板簧55的结构除上方与下方的关系与实施方式1相反、并且左方与右方的关系与实施方式1相反以外,其他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另外,接地连接端子51具备自基部54的下方侧的端部向后方突出的固定部59。
在实施方式2中,主体部81具备金属制的接地板813,接地连接端子51固定于该接地板813(参照图9)。接地板813包括顶板812和基板815,上述顶板812构成主体部81的相对面53,上述基板815收纳于主体部81的内部。基板815具有与接地线连接的端子814。顶板812是具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的框状,并在供连接部82配置的位置具有开口。基板815具有构成其长边的两个长框部816和构成其短边的两个短框部817。使接地连接端子51的固定部59与一个短框部817的内表面重叠并通过铆接连接等固定在一起,从而将接地连接端子51固定于接地板813。
另外,接地连接端子51的构造不限定于此。例如接地连接端子51也可以固定于连接部82或包含连接部82的构件,在该情况下,接地连接端子51也可以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相同的构造。
插头装置202具备钩92,钩92自主体部81的相对面53突出。将钩92的位置和形状限定为,在插头装置202与布线槽100连接时,钩92卡挂于框架10的连接口12的缘部。在实施方式2中,钩92的个数为四个,这些钩92位于与连接口12的形状对应的位置。钩92能够相对于主体部81摆动,通过摆动,钩92切换为在连接状态下卡挂于连接口12的缘部的状态和未卡挂于连接口12的缘部的状态。在外力未施加于钩92的状态下,钩92处于卡挂于连接口12的缘部的状态。主体部81具有使钩摆动的按钮93。在按钮93被按压时,钩92与其联动地摆动而成为未卡挂于连接口12的缘部的状态。
在连接过程中,首先以主体部81的相对面53与布线槽100相对、连接部82与连接口12相对并且供电端子70分别与供电用导体30相对的方式相对于布线槽100对位插头装置202。在实施方式2中,如图8所示,连接部82的一个侧面84(第三侧面843)具有向侧面84所朝的朝向突出的凸部61。如图2A和图2B所示,连接口12具有与凸部61对应的形状的凹部62。在对位后的状态下,凸部61与凹部62能够啮合,因此凸部61和凹部62允许连接部82进入连接口12。在未对位的状态下,凸部61卡挂于连接口12的缘部,连接部82无法进入连接口12。因此,通过存在凸部61和凹部62,能使插头装置202相对于布线槽100恰当地对位。另外,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202也与实施方式2的情况同样,也可以具有凸部61。不限定于凸部61和凹部62,也可以使连接部82和连接口12具有在对位后的状态下通过相互啮合而允许连接部82进入连接口12的形状。
在对位后的状态下,使连接部82自连接口12进入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于是,与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201的情况同样,如图10所示,首先,接地连接端子51的板簧55的第一接触部554与接地端子11接触而电连接。接着,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进一步使连接部82进入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时,接地端子11与第二接触部555接触。板簧55以弹性力按压接地端子11,由此使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端子11的电连接稳定。另外,与实施方式1的插头装置201的情况同样,如图10所示,在接地连接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4与接地端子11接触了的时刻,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尚未电连接。如图11和图12所示,随着接地连接端子51的与接地端子11接触的接触位置自第一接触部554朝向第二接触部555移动,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
这样,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也在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之前,将接地连接端子51电连接于接地用导体,在实现该形态的位置配置接地连接端子51。
另外,在连接过程中,当钩92与连接口12的缘部抵接时,钩92一边摆动一边进入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当插头装置202向布线槽100的连接完毕时,钩92成为卡挂于连接口12的缘部的状态,即,插头装置202的钩92卡挂于布线槽100的连接口12的缘部。由此,将插头装置202稳定地固定于布线槽100。在要自布线槽100卸下插头装置202的情况下,当通过按压按钮93而使钩92摆动,使钩92处于不卡挂于连接口12的缘部的状态时,能够容易地卸下插头装置202。
在本实施方式的配电系统300中,如上所述,在向布线槽100连接插头装置200时,能在产生供电连接之前产生接地连接。
插头装置200和配电系统300不只限定于所述的说明,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结构的追加、省略或置换这样的设计变更。
例如在所述的说明中,插头装置200在供电端子70与电线之间具备断路器,但也可以不具备断路器。另外,插头装置200也可以具备例如漏电断路器、端子板以及变流器(CT)这样的装置。
另外,接地连接端子51配置于在连接过程中在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之前将接地连接端子51电连接于接地用导体的位置较佳。只要如此,接地连接端子51的具体的位置和形状就没有限制。
例如在所述的说明中,在实施方式1中,插头装置200具备接地连接端子51和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这两个接地用的端子,在实施方式2中,插头装置200具备接地连接端子51这一个接地用的端子。但是,接地连接用的端子的数量不限定于此。例如在实施方式1中,插头装置200也可以还具备沿连接部82的第三侧面843配置的接地连接用的端子以及沿连接部82的第四侧面844配置的接地连接用的端子中的至少一者。
另外,在所述的说明中,在第一形态和实施方式2中,接地连接端子51沿连接部82的第一侧面841配置,但接地连接端子51也可以配置于其他的位置。例如接地连接端子51也可以沿连接部82的第二侧面842、第三侧面843或第四侧面844配置。
另外,在所述的说明中,在实施方式1中,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沿连接部82的第二侧面842配置,但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也可以配置于其他的位置。例如在接地连接端子51沿第一侧面841配置的情况下,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也可以沿第三侧面843或第四侧面844配置。
另外,在所述的说明中,在实施方式1中,接地连接端子51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但也可以不是那样。例如,接地连接端子51的尺寸与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尺寸也可以相同。在该情况下,在向布线槽100连接插头装置200的过程中,在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接触前,不仅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端子11接触而电连接,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也与接地端子11接触而电连接。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尺寸也可以大于接地连接端子51的尺寸。
另外,接地连接端子51只要能在连接过程中与接地用导体接触而电连接于接地用导体即可,也可以不具有板簧55。接地连接端子51也可以具有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板簧55不同的构造的板簧。
另外,布线槽100所具有的接地用导体也可以不是所述的说明那样的框架10。例如,布线槽100也可以在能在连接过程中与接地连接端子51接触的位置具有与供电用导体30同样的构造的导体来作为接地用导体。插头装置200只要具备与接地用导体的构造对应的适当的构造的接地连接端子51即可。
另外,只要能在连接过程中在供电连接之前产生接地连接即可,供电用导体30和供电端子70的构造和两者的连接的方式也可以是任何的构造和方式。
布线槽100的连接口12的结构也不限定于所述的说明。例如也可以是,连接口12是具有沿着框架1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狭缝状,插头装置200与该连接口12的长度方向的适当的位置连接。
(总结)
第一形态的插头装置(200)连接于包括供电用导体(30)和接地用导体(框架(10))的布线槽(100)。插头装置(200)具备主体部(81)。插头装置(200)还具备连接部(82),该连接部(82)自主体部(81)突出,在连接状态下配置于布线槽(100)的内部空间(13)。插头装置(200)还具备供电端子(70),该供电端子(70)位于连接部(82)的内部,在连接状态下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连接部(82)具有主配置面(845),该主配置面(845)是朝向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朝向的侧面(84)。插头装置(200)还具备接地连接端子(51),该接地连接端子(51)沿主配置面(845)配置。在插头装置(200)与布线槽(100)连接的连接状态下,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用导体电连接。接地连接端子(51)配置于在连接过程中在供电端子(70)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之前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用导体电连接的位置。连接过程是插头装置(200)从不处于连接状态的状态到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
采用该结构,在向布线槽(100)连接插头装置(200)时,容易使插头装置(200)在与布线槽(100)的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前电连接于接地用导体。
第二形态的插头装置(200)在第一形态的基础上,连接部(82)还具有副配置面(846),该副配置面(846)是朝向与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朝向相反的朝向的侧面(84)。插头装置(200)在作为接地连接端子(51)的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之外还包括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该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沿副配置面(846)配置,在连接状态下与接地用导体电连接。
采用该结构,不仅能够利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而且也能利用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进行插头装置(200)与接地用导体的电连接,从而能使连接的稳定性良好。
第三形态的插头装置(200)在第二形态的基础上,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
采用该结构,特别能够利用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使插头装置(200)在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之前电连接于接地用导体。
第四形态的插头装置(200)在第二形态或第三形态的基础上,从主体部(81)到第一接地连接端子(51)的顶端为止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从主体部(81)到第二接地连接端子(52)的顶端为止在连接部(81)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
采用该结构,特别能够利用接地连接端子(51),使插头装置(200)在与供电用导体(30)电连接之前电连接于接地用导体。
第五形态的插头装置(200)在第一形态~第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接地连接端子(51)具备板簧(55),该板簧(55)具有固定端(551)和自由端(552)。在外力未施加于板簧(55)的状态下,自由端(552)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位置比固定端(551)在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上的位置靠主体部(81)侧。此外,在外力未施加于板簧(55)的状态下,自由端(552)在沿着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朝向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固定端(551)而言位于主配置面(845)的相反侧。板簧(55)在固定端(551)与自由端(552)之间还具有弯曲部(553)。板簧(55)的从固定端(551)到弯曲部(553)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的倾斜大于板簧(55)的从弯曲部(553)到自由端(552)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的倾斜。
采用该结构,在插头装置(200)与布线槽(100)连接时,容易限定接地连接端子(51)的与接地用导体最先接触的接触位置。此外,能使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用导体的电连接的稳定性良好。
在第六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五形态的基础上,在外力未施加于板簧(55)的状态下,板簧(55)相对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倾斜。板簧(55)以自由端(552)在沿着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朝向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固定端(551)而言位于主配置面(845)的相反侧的方式倾斜。
在第七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五形态或第六形态的基础上,在外力未施加于板簧(55)的状态下,从固定端(551)到弯曲部(553)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倾斜。该部分以弯曲部(553)在沿着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朝向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固定端(551)而言位于主配置面(845)的相反侧的方式倾斜。
在第八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五形态~第七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在外力未施加于板簧(55)的状态下,从弯曲部(553)到自由端(552)的部分相对于连接部(82)的突出方向倾斜。该部分以自由端(552)在沿着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朝向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弯曲部(553)而言位于主配置面(845)的相反侧的方式倾斜。
在第九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五形态~第八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板簧(55)还具有第一接触部(554),当在连接过程中板簧(55)与接地用导体接触时,该第一接触部(554)最先与接地用导体接触。板簧(55)还进一步在弯曲部(553)与自由端(552)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部(555),该第二接触部(555)在连接状态下与接地用导体接触。弯曲部(553)与第一接触部(554)之间的尺寸小于弯曲部(553)与第二接触部(555)之间的尺寸。
采用该结构,在插头装置(200)与布线槽(100)连接时,容易限定接地连接端子(51)的与接地用导体最先接触的接触位置。此外,能使接地连接端子(51)与接地用导体的电连接的稳定性良好。
在第十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一形态~第九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布线槽(100)具备空心的框架(10),框架(10)的内部空间(13)为布线槽(100)的内部空间(13)。
在第七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六形态的基础上,框架(10)为接地用导体。
在第十一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一形态~第十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布线槽(100)具有使布线槽(100)的内部空间(13)与外部空间相连的连接口(12),在连接状态下,连接部(82)穿过连接口(12)而配置于内部空间(13)。
在第十二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十一形态的基础上,框架(10)具有连接口(12)。
在第十三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一形态~第十二形态中任一形态的基础上,接地用导体具有接地端子(11),在连接状态下,接地连接端子(51)通过与接地端子(11)接触而电连接于接地用导体。
在第十四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中,在第十三形态的基础上,连接口(12)的内周面为接地端子(11)。
第十五形态的配电系统(300)包括第一形态~第十四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插头装置(200);以及布线槽(100),其与插头装置(200)连接。
采用该结构,在向布线槽(100)连接插头装置(200)时,容易使插头装置(200)在电连接于布线槽(100)的供电用导体(30)之前电连接于接地用导体。

Claims (4)

1.一种插头装置,所述插头装置连接于包括供电用导体和接地用导体的布线槽,其中,
所述插头装置包括:
主体部;
连接部,其自所述主体部突出,在所述插头装置与所述布线槽连接的连接状态下,所述连接部配置于所述布线槽的内部空间;以及
供电端子,其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内部,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与所述供电用导体电连接,
所述连接部具有主配置面以及副配置面,所述主配置面是朝向与所述连接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朝向的侧面,所述副配置面是朝向与所述主配置面所朝的朝向相反的朝向的侧面,
所述插头装置还包括第一接地连接端子以及第二接地连接端子,所述第一接地连接端子沿所述主配置面配置,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与所述接地用导体电连接,所述第二接地连接端子沿所述副配置面配置并且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与所述接地用导体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地连接端子在所述连接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接地连接端子在所述连接部的突出方向上的尺寸,
所述插头装置具备接地构件,所述第一接地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连接端子是所述接地构件的一部分,所述接地构件包括包围所述连接部的框体以及分别自所述框体突出的所述第一接地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接地连接端子,对一个金属板进行切起加工来制作所述接地构件,
所述第一接地连接端子配置于如下位置:在从所述插头装置不处于所述连接状态的状态到所述插头装置成为所述连接状态的连接过程中,在所述供电端子与所述供电用导体电连接之前所述第一接地连接端子与所述接地用导体电连接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地连接端子具备板簧,所述板簧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
在外力未施加于所述板簧的状态下,所述自由端在所述连接部的突出方向上的位置比所述固定端在所述连接部的突出方向上的位置靠所述主体部侧,并且所述自由端在沿着所述主配置面的朝向的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所述固定端而言位于所述主配置面的相反侧,
所述板簧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自由端之间还具有弯曲部,
所述板簧的从所述固定端到所述弯曲部的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的突出方向的倾斜大于所述板簧的从所述弯曲部到所述自由端的部分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的突出方向的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装置,其中,
所述板簧在所述固定端与所述弯曲部之间还具有第一接触部,当在所述连接过程中所述板簧与所述接地用导体接触时,所述第一接触部最先与所述接地用导体接触,
所述板簧还进一步在所述弯曲部与所述自由端之间具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连接状态下与所述接地用导体接触,
所述弯曲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尺寸小于所述弯曲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尺寸。
4.一种配电系统,其中,
所述配电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头装置;以及
布线槽,其与所述插头装置连接。
CN201811139261.6A 2017-09-29 2018-09-28 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Active CN1095861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900A JP7133780B2 (ja) 2017-09-29 2017-09-29 プラグ装置及び配電システム
JP2017-191900 2017-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86121A CN109586121A (zh) 2019-04-05
CN109586121B true CN109586121B (zh) 2021-02-12

Family

ID=65919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39261.6A Active CN109586121B (zh) 2017-09-29 2018-09-28 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33780B2 (zh)
KR (1) KR102102588B1 (zh)
CN (1) CN109586121B (zh)
TW (1) TWI7101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1225B (zh) * 2021-03-04 2022-06-21 胜利油田华滨福利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尘式配电柜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437A (ja) * 1992-06-25 1994-01-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バスダクト装置
CN202167641U (zh) * 2011-06-25 2012-03-14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9997Y2 (zh) * 1971-11-24 1976-07-28
JPS59164181U (ja) * 1983-04-18 1984-11-02 吉田 稔 バスダクトのプラグイン器具取付装置
JPS59198819A (ja) * 1983-04-22 1984-11-10 共同電気株式会社 バスダクトの接地装置
JPH0767219B2 (ja) * 1992-06-18 1995-07-1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ダクトの分岐装置
TWM311167U (en) * 2006-08-28 2007-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864798B2 (ja) 2007-04-02 2012-02-01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棚状構造及び空気圧装置収納ボックス
CN202534813U (zh) * 2011-12-01 2012-11-14 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电源连接器
JP6528298B2 (ja) 2013-05-15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TWM512246U (zh) * 2015-06-30 2015-11-11 Simula Technology Inc 可正反插且具防止鄰近端子短路之電源連接器結構
CN105261859A (zh) * 2015-11-16 2016-01-20 深圳市精和新科技有限公司 直流电源插座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437A (ja) * 1992-06-25 1994-01-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バスダクト装置
CN202167641U (zh) * 2011-06-25 2012-03-14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67630A (ja) 2019-04-25
CN109586121A (zh) 2019-04-05
TW201916506A (zh) 2019-04-16
JP7133780B2 (ja) 2022-09-09
TWI710182B (zh) 2020-11-11
KR20190038391A (ko) 2019-04-08
KR102102588B1 (ko) 202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80191B1 (ko) 커넥터
CN109845047B (zh) 连接器结构
US20150303597A1 (en) Terminal, Electric Connector an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JP2017084625A (ja) コネクタ
US20190319406A1 (en) Connector structure
TW201324969A (zh) 交錯安裝的電連接器
CN109586129B (zh) 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CN110364854B (zh) 连接器
EP2867914B1 (en) Fuse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0910752B2 (en) Large current terminal and connector
CN109586121B (zh) 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US9780478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US11251556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10971849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KR20180073480A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의 제조 방법
US9472358B2 (en) Assembling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EP2985839B1 (en) Plug
US20220077638A1 (en) Charging socket with interface
CN110168819B (zh) 接头连接器
JP2019216096A (ja) 中継コネクタ、及びその中継コネクタを用いた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19226685U (zh) 电连接器、电子设备和设备附件
CN111293653B (zh) 电连接箱
KR102302284B1 (ko) 전기접속장치
KR100860907B1 (ko) 차량용 다기능 컨넥터의 중간연결부재
US11735851B2 (en) Connector with a cable holder and socket for engaging the cable hol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