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182B - 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 - Google Patents

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182B
TWI710182B TW107133949A TW107133949A TWI710182B TW I710182 B TWI710182 B TW I710182B TW 107133949 A TW107133949 A TW 107133949A TW 107133949 A TW107133949 A TW 107133949A TW I710182 B TWI710182 B TW I7101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device
connection terminal
ground connection
ground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3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6506A (zh
Inventor
田畑瑛樹
渡邊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6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6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18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2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pin, blade or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5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with earth br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1Details
    • H01R25/162Elect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rails or bus-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4Connecting locations formed by flush mounted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1/00Non-rotary current collector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between moving and stationary parts of an electric circui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插頭裝置及具備此插頭裝置之配電系統,該插頭裝置於連接至配線導管之際,於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供電用導體之前,容易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接地用導體。插頭裝置(200)具備:本體部(81);連接部(82),從本體部(81)突出;供電端子(70),位於連接部(82)的內部;及接地連接端子(51),沿著連接部(82)的側面(84)亦即主配置面(845)而配置。接地連接端子(51)配置於「在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過程中,於供電端子(70)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供電用導體之前,接地連接端子(51)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接地用導體」之位置。

Description

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
本發明一般而言係關於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詳言之,係關於連接至具備供電用導體的配線導管之插頭裝置、及具備配線導管和插頭裝置之配電系統。
習知的配電系統,係將插頭裝置安裝於具備供電用導體的配線導管,再經由配線導管及插頭裝置對電器設備供給電力(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配電系統係設置於如工廠、資料中心等之使用複數電器設備的設施。
一般而言,於連接配線導管與插頭裝置時,不僅要求藉此將插頭裝置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供電用導體,同時亦要求將插頭裝置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接地用導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國專利公開公報第2014-225353號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插頭裝置及具備此插頭裝置的配電系統,其於將插頭裝置連接至配線導管之際,於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供電用導體之前,容易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接地用導體。
本發明的一態樣之插頭裝置,連接至具備供電用導體與接地用導體之配線導管。該插頭裝置具備:本體部;及連接部,從該本體部突出,於該插頭裝置連接於該配線導管的連接狀態下,配置於該配線導管的內部空間。該插頭裝置亦具備:供電端子,位於該連接部的內部,於該連接狀態下與該供電用導體電性連接。該連接部具有主配置面,該主配置面係朝著與該連接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之側面。該插頭裝置亦具備:接地連接端子,沿著該主配置面配置,於該連接狀態下電性連接至該接地用導體。該接地連接端子配置於「在連接過程中,於該供電端子電性連接至該供電用導體之前,該接地連接端子電性連接至該接地用導體」之位置。所謂「該連接過程」,意指從並非該連接狀態的狀態至成為該連接狀態為止之過程。
本發明的一態樣之配電系統,具備:該插頭裝置;及配線導管,連接有該插頭裝置。
100:配線導管
200、201、202:插頭裝置
300:配電系統
400:電纜
10:框架(接地用導體)
11:接地端子
12、121、122:連接口
13:內部空間
14:折板狀構件
15:側面
16:凹溝
20:固持部
21:凹處
30:供電用導體
51:接地連接端子(第一接地連接端子)
52:第二接地連接端子
53:對向面
54:基部
55:板片彈簧
551:固定端
552:自由端
553:彎曲部
554:第一接觸部
555:第二接觸部
56:基部
57:板片彈簧
58:接地構件
581:框體
582:安裝孔
583:第一框部
584:第二框部
59:固定部
61:凸部
62:凹部
70:供電端子
71:承受板
81:本體部
812:頂板
813:接地板
814:端子
815:底板
816:長框部
817:短框部
82:連接部
822:端子室
823:內壁
83:露出口
84:側面
841:第一側面
842:第二側面
843:第三側面
844:第四側面
845:主配置面
846:副配置面
851、852:凹處
86:基部
861:支撐面
863:突出部
87:連接構件
91、92:鉤件
93:按鍵
【圖1】圖1係本發明的依一實施形態的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的立體圖。
【圖2A】圖2A係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配線導管的立體圖。
【圖2B】圖2B係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配線導管的剖面圖。
【圖3A】圖3A係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依實施形態1的插頭裝置的立體圖。
【圖3B】圖3B係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依實施形態1的插頭裝置的立體圖。
【圖4A】圖4A係依同上的實施形態1的插頭裝置中之連接構件及接地構件的組合的立體圖。
【圖4B】圖4B係同上的接地構件的立體圖。
【圖5】圖5係將依實施形態1的插頭裝置連接至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配線導管的工序的剖面圖。
【圖6】圖6係將依實施形態1的插頭裝置連接至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配線導管的工序的剖面圖。
【圖7】圖7依實施形態1的插頭裝置連接至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配線導管的工序的剖面圖。
【圖8】圖8係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依實施形態2的插頭裝置的立體圖。
【圖9】圖9係依同上的實施形態2的插頭裝置中之接地板及接地連接端子的組合的立體圖。
【圖10】圖10係將依實施形態2的插頭裝置連接至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配線導管的工序的剖面圖。
【圖11】圖11係將依實施形態2的插頭裝置連接至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配線導管的工序的剖面圖。
【圖12】圖12係將依實施形態2的插頭裝置連接至同上的配電系統中之配線導管的工序的剖面圖。
首先,說明發明人完成本發明的過程概略。
於連接配線導管與插頭裝置時,不僅要求藉此使插頭裝置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供電用導體,同時要求使插頭裝置亦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接地用導體。
於將插頭裝置連接至配線導管之際,若於使插頭裝置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之後再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則有時會產生插頭裝置未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而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的狀態。有鑑於近年來安全基準日趨嚴格化,即使是短暫時間亦不希望產生插頭裝置未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的狀態。
因此,發明人為了於將配線導管連接至插頭裝置之際,使插頭裝置於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供電用導體之前,容易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的接地用導體,而完成本發明。以下,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圖1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插頭裝置200、及具備插頭裝置200和配線導管100之配電系統300,進行說明。
具備配線導管100和插頭裝置200之配電系統300,用於例如對設施中之電器設備等供給電力。配線導管100設置於例如設施內,而構成電力的供給路徑。藉由將連結於電器設備等之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中之適當位置,可經由配線導管100和插頭裝置200而對電器設備等供給電力。配電系統300設置於例如工廠、資料中心等使用多個電器設備的設施。
於圖1所示的配電系統300中,配線導管100為長條狀,其長邊方向設置成沿著水平面。於配線導管100的朝著上方的面,連接著插頭裝置200亦即實施形態1中之插頭裝置201。於配線導管100的朝著下方的面,連接著插頭裝置200亦即實施形態2中之插頭裝置202。又,插頭裝置200亦可僅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朝著上方的面、或朝著下方的面等。又,配線導管100亦可以相對於圖1所示的姿勢,以沿著配線導管100的長邊方向的軸為中心旋轉90°的姿勢而設置,且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側面。又,配線導管100亦可以例如其長邊方向沿著鉛直方向之姿勢等的各種姿勢而設置。
於以下說明中,將配電系統300以如圖1所示設置的狀態下之相對於水平面為垂直(正交)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將上下方向中之下方設為「下方」,將上方設為「上方」。又,將配線導管100的長邊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將與「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兩者正交的方向設為「前後方向」。又,於前後方向 中,將相對於後述實施形態1的連接部82具有接地連接端子51之側設為「前方」,將「前方」的相反側設為「後方」。再者,於左右方向中,從正面觀看配電系統300,將左方設為「左方」,將右方設為「右方」。分別顯示圖式中之「上下方向」中之「上方」和「下方」、「前後方向」中之「前方」和「後方」、及「左右方向」中之「左方」和「右方」的箭頭,僅標記用於說明而並無實體。此等方向的宗旨並非用以限定配電系統300的設置狀態。
又,於以下說明中,與特定方向(例如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和朝向,並非僅表示對於特定方向嚴謹地成90°的方向和朝向,只要能依技術常識能達到本實施形態所期作用,則亦包含能視為與成為90°的方向和朝向為相同之方向和朝向。
以下,有時會將配線導管100中之接地用導體與插頭裝置200中之接地連接端子51加以電性連接,稱為「接地連接」。又,以下,有時會將配線導管100中之供電用導體30與插頭裝置200中之供電端子70加以電性連接,稱為「供電連接」。
將從圖3A至圖12所示之本實施形態之插頭裝置200,連接至具備供電用導體30及接地用導體之配線導管100(參考圖2A及圖2B)。插頭裝置200具備:本體部81、連接部82、供電端子70及接地連接端子51(特別參考圖3A、圖3B及圖8)。連接部82從本體部81突出。連接部82於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狀態(以下稱「連接狀態」)下,配置於配線導管100的內部空間13。供電端子70配置於連 接部82的內部。連接部82具有主配置面845,該主配置面845係朝著與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之側面84。又,所謂「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意指包含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及其相反側方向之方向。主配置面845只要是與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則朝著任何方向皆可。供電端子70於連接狀態下與供電用導體30電性連接。接地連接端子51係沿著側面84配置,該側面84朝著與連接部82中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接地連接端子51於連接狀態下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接地連接端子51配置於「在連接過程中,於供電端子70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接地連接端子51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之位置。所謂「連接過程」,意指從並非連接狀態的狀態(亦即插頭裝置200未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狀態)至成為連接狀態為止之過程。
本實施形態之配電系統300,具備上述的插頭裝置200及配線導管100(參考圖1)。
本實施形態中,於將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之際,插頭裝置200於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供電用導體30之前,容易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接地用導體。
以下,針對插頭裝置200及配電系統300,更具體說明之。又,以下所說明之插頭裝置200及配電系統300中之配電方式為單相三線式配電方式,但亦可為例如三相三線式配電方式或三相四線式配電方式。亦即,插頭裝置200及配電系 統300中之配電方式並無限制。插頭裝置200及配電系統300可依配電方式適當進行設計變更。
首先,針對連接著插頭裝置200的配線導管100進行說明(參考圖2A及圖2B)。配線導管100具備:中空框架10,具有導電性;固持部20,於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中,固持於框架10;及供電用導體30,於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中,固持於固持部20。又,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係配線導管100的內部空間13。本實施形態中,框架10係配線導管100中之接地用導體。框架10具有接地端子11。
框架10例如為金屬製。框架10具有長度。亦即,框架10為長條。框架10為筒狀。框架10的中心軸沿著框架10的長邊方向亦即左右方向。框架10藉由組合二個折板狀構件14、14而構成。
框架10具有連結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及框架10的外部空間之連接口12。連接口12的開口方向,與框架10的長邊方向正交。又,所謂「連接口12的開口方向」,意指相對於連接口12成正交的方向。本實施形態中,開口方向與上下方向一致。本實施形態中,連接口12為長方形。框架10可具有複數連接口12。例如,框架10具有:一連接口12(連接口121),朝著外部空間且於上方開口;及另一連接口12(連接口122),朝著外部空間且於下方開口。框架10亦可具有朝著外部空間且於上方開口之複數連接口121,而此等連接口排列於框架10的長邊方向。框架10亦可更具有朝著外部空間且於下方開口之複數連接口122,而此等連接口排列於框架10的長邊方向。亦即,連接口12的位置及數目可適當變更。
框架10的外面亦可依所需進行塗層。但本實施形態中,框架10中之連接口12的內周面並未塗層而露出至外部。此連接口12的內周面,係本實施形態中之接地端子11。
框架10具有彼此朝著相反方向(本實施形態中為前方及後方)之二個側面15。各側面15所朝的方向,與任一連接口12的開口方向皆成正交。各側面15具備凹溝16,該凹溝16具有沿著框架10的長邊方向的長度。
固持部20具有電絕緣性。固持部20例如為合成樹脂製。固持部20於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中,固持於框架10的內面。本實施形態中,配線導管100具備複數固持部20,複數固持部20排列於框架10的長邊方向。複數的固持部20交互配置於框架10的內面中之朝下方的面上及朝上方的面上。連接口12形成於框架10中之未配置固持部20之處。固持部20具有用以固持供電用導體30之凹處21。凹處21的數目與供電用導體30的數目相同,本實施形態中為三個。凹處21排列於前後方向。
本實施形態中,配線導管100具備三個供電用導體30。三個供電用導體30,例如分別為單相三線配線的S極、R極及T極。供電用導體30具有導電性。供電用導體30例如為金屬製。供電用導體30為具有沿著框架10的長邊方向的長度之棒狀。三個供電用導體30藉由分別嵌入至固持部20的三個凹處21,而固持於固持 部20。亦即,三個供電用導體30排列於前後方向。供電用導體30之與框架10的長邊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狀,為具有沿著上下方向之長邊的長方形。
以下為插頭裝置200的具體例,針對實施形態1之插頭裝置200(201)與實施形態2之插頭裝置(202),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1)
針對實施形態1之插頭裝置201,參考圖3A至圖7進行說明。如圖3A及圖3B所示,實施形態1之插頭裝置201具備:本體部81;及從本體部81突出的連接部82。連接部82從本體部81所具有的一個面53(以下稱對向面53)突出。實施形態1中,對向面53朝著下方。因此,實施形態1中,連接部82往下方突出,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與上下方向一致。對向面53於連接狀態下,與配線導管100對向。插頭裝置201連接著電纜400。電纜400具有:接地線,電性連接至插頭裝置201中之接地連接端子51(以下,於實施形態1的說明中,稱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電線,電性連接至插頭裝置201中之供電端子70。電纜400連接至本體部81中之左方的端部。實施形態1中,插頭裝置201更具備電路斷路器。電路斷路器電性連接於供電端子70與電線之間。電路斷路器收納於本體部81。
若從下方往上方觀察,連接部82具有較連接口12略小的尺寸,並具有可嵌入至連接口12的形狀。連接部82具有於下方開口之露出口83。又,連接部82具有四個側面84(第一側面841、第二側面842、第三側面843及第四側面844),該四個側面84分別朝著與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之彼此相異的四個方向。第一側 面841與第二側面842,分別朝著前方及後方,亦即彼此朝著相反側。第三側面843與第四側面844,分別朝著右方及左方,亦即彼此朝著相反側。於連接部82的內部,具有排列於前後方向之三個端子室822。連接部82亦具有區隔相鄰端子室822之內壁823。各端子室822藉由露出口83與連接部82的外部相通。連接部82於第三側面843,具有連結連接部82的內部與外部之三個凹處851,各凹處851於下方開口。三個凹處851分別與三個端子室822相通。連接部82於第四側面844,亦具有連結連接部82的內部及外部的三個凹處852,各凹處852於下方開口。此等三個凹處852亦分別與三個端子室822相通。
又,插頭裝置200具備收納於本體部81內部的基部86,連接部82及基部86構成一體的構件亦即連接構件87(參考圖4A)。連接部82從基部86的底面往下方突出。基部86的底面具有包圍連接部82之支撐面861。
插頭裝置201具備三個供電端子70(參考圖5~圖7)。三個供電端子70分別配置於三個端子室822內。供電端子70具有導電性。供電端子70例如為金屬製。各供電端子70具有對向的二個承受板71,承受板71下方側之前端部彼此相接觸。又,供電端子70除了本態樣以外,亦可具有因應供電用導體30的形狀等之其他適當形狀。供電端子70電性連接於電纜400內的電線。
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沿著連接部82之側面84亦即主配置面845而配置。插頭裝置201除了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之外,更具備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沿著副配置面846而配置,該副配置面846係朝著與第一接地連接 端子51之主配置面845所朝方向相反的方向之側面84。於實施形態1中,主配置面845為第一側面841而副配置面846為第二側面842。但是,主配置面845與副配置面846只要是彼此朝著相反的方向,則主配置面845與副配置面846亦可為任意之側面84。例如,主配置面845為第二側面842而副配置面846為第一側面841亦可。主配置面845為第三側面843而副配置面846為第四側面844亦可。主配置面845為第四側面844而副配置面846為第三側面843亦可。
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於連接狀態下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亦即框架10)。
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各自具有導電性。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各自為例如銅等之金屬製。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具有:基部54,從對向面53往下方突出且與第一側面841相接觸;及板片彈簧55,從基部54突出(特別參考圖4A及圖4B)。
板片彈簧55具有厚度,厚度方向係沿著主配置面845所朝的方向。板片彈簧55具有固定端551及自由端552。於對板片彈簧55未施加外力之狀態下,自由端552之沿著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的位置,相對於固定端551位於本體部81側。又,於對板片彈簧55未施加外力之狀態下,自由端552之沿著主配置面845所朝方向之位置,相對於固定端551位於主配置面845之相反側。於實施形態1中,固定端551連接於基部54的下端部。自由端552較固定端551更位於上方,且較固定端551更位於前方。如此,板片彈簧55整體而言相對於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成傾斜, 以使自由端552較固定端551位於相對於連接部82更往與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之方向遠離的位置。
板片彈簧55,於固定端551與自由端552之間,更具有彎曲部553。板片彈簧55中之從固定端551至彎曲部553部分之相對於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傾斜,大於板片彈簧55中之從彎曲部553至自由端552部分之相對於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傾斜。於實施形態1中,板片彈簧55為平板狀,僅於固定端551與自由端552間的一處具有彎折形狀的部分。此彎折形狀的部分為彎曲部553。彎曲部553較固定端551更位於上方,且較固定端551更位於前方。自由端552較彎曲部553更位於上方,且較彎曲部553更位於前方。再者,板片彈簧55中之從固定端551至彎曲部553部分之相對於上下方向之傾斜,大於板片彈簧55中之從彎曲部553至自由端552部分之相對於上下方向之傾斜。又,於實施形態1中,板片彈簧55中之彎曲部553及固定端551間之尺寸,小於彎曲部553及自由端552間之尺寸。
再者,板片彈簧55於固定端551及彎曲部553之間,具有第一接觸部554,該第一接觸部554於連接過程中板片彈簧55接觸至接地用導體之際最先與接地用導體接觸。板片彈簧55於彎曲部553及自由端552之間,亦具有於連接狀態下與接地用導體接觸之第二接觸部555。彎曲部553與第一接觸部554間之尺寸,小於彎曲部553與第二接觸部555間之尺寸。針對連接過程中之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與接地用導體中之接地端子11的接觸方式,於後將再次說明。
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具有導電性。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為例如銅等之金屬製。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具備:基部56,從對向面53往下方突出且與第二側面842相接觸;及板片彈簧57,從基部56突出。板片彈簧57具有與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的情形時相同之固定端、自由端及彎曲部。
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尺寸,大於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尺寸。實施形態1中,所謂「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尺寸」,意指上下方向的尺寸。於實施形態1中,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整體之上下方向的尺寸,大於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整體之上下方向的尺寸。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之板片彈簧55的上下方向之尺寸,亦大於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之板片彈簧57的上下方向之尺寸。再者,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中之板片彈簧55的固定端551之上下方向位置(亦即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位置),較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中之固定端之上下方向位置,更位於下方(亦即連接部82突出之方向側)。
插頭裝置201具備接地構件58(參考圖4A及圖4B),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為接地構件58之一部分。接地構件58具備:包圍連接部82之框體581;及從框體581分別突出之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與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框體581為四角形的框狀,於配置連接部82之位置具有開口。框體581具有沿著第一側面841配置之第一框部583、及沿著第二側面842配置之第二框部584,第一框部583及第二框部584隔著開口對向。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分別從第一框部583及第二框部584突出。框體581亦具有安裝孔582。
接地構件58固定於連接構件87。藉此,接地構件58的框體581配置於基部86的支撐面861上,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沿著連接部82的第一側面841配置,且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沿著連接部82的第二側面842配置。突出部863從支撐面861突出,使此突出部863通過框體581的安裝孔582並進行熱歛縫。藉此,接地構件58固定於連接構件87。又,接地構件58亦可以其他適當方法固定於連接構件87。例如亦可藉由嵌入成型法使連接構件87與接地構件58一體成型,而將接地構件58固定於連接構件87。亦可不將接地構件58固定於連接構件87,而以其他方法設置於插頭裝置201。插頭裝置201亦可不具備接地構件58,而以其他方法使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與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設於插頭裝置201。
若插頭裝置201具備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則如後再次說明,可使插頭裝置200穩定地連接於配線導管100。
接地構件58可藉由例如對一片金屬板進行裁切豎起加工而製作。此情形時,例如從金屬板的外緣部分形成框體581,藉由將金屬板中之較外緣部分更為內側之部分,予以切割並豎起,而可形成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因此,可容易製作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以用於插頭裝置201。以如此方式製作接地構件58的情形時,金屬板的尺寸受限於連接構件87的尺寸,而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的突出長度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的突出長度受限於金屬板的尺寸。因此,例如,若將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的突出長度與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的突出長度設為相同,則有時於連接過程中無法於 供電連接之前藉由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產生接地連接。但是,若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的突出方向的尺寸,較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的突出方向的尺寸為長,則可設定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的突出方向的尺寸,使於供電過程中於供電連接之前產生接地連接。再者,藉由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與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可使插頭裝置200穩定地連接至配線導管100。
插頭裝置201具備鉤件91,鉤件91從本體部81的對向面53突出。鉤件91由例如板片彈簧所形成。鉤件91具有與凹溝16相對應的形狀,以使卡勾於框架10的凹溝16。於實施形態1中,鉤件91的個數為四個。各鉤件91位於與框架10的凹溝16的位置相對應之位置,二個鉤件91彼此對向,其他二個鉤件91亦彼此對向。鉤件91的個數亦可為其他適當的數目。
於連接過程中,首先,使插頭裝置200的本體部81的對向面53與配線導管100對向,使連接部82與連接口12對向,使供電端子70分別與供電用導體30對向。於此狀態下,將連接部82從連接口12放入至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
之後,如圖5所示,首先,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中之板片彈簧55之第一接觸部554與接地端子11接觸而電性連接。亦即,於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接觸至接地端子11之際,第一接觸部554最先與接地端子11接觸。藉此,產生接地連接。隨著連接部82往配線導管100內移動,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中之與接地端子11的接觸位置,如圖6及圖7所示,從板片彈簧55中之第一接觸部554越過彎曲部553,而移動至第二接觸部555。當插頭裝置201對配線導管100的連接完成時,接地端 子11接觸於第二接觸部555。隨著如此的接觸位置的移動,板片彈簧55因被接地端子11推壓而彈性變形,而往連接部82側移動。因此,板片彈簧55利用彈力推壓接地端子11,藉此,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與接地端子11的電性連接為穩定。同樣地,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與接地端子11電性連接。但是,於連接過程中,在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接觸至接地端子11之後,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才接觸至接地端子11。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的板片彈簧57亦利用彈力推壓接地端子11,藉此,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與接地端子11的電性連接為穩定。又,如此,由於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與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二個端子接觸至接地端子11,故與僅有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接觸至接地端子11的情形時相比,可減少接觸阻抗。又,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與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利用彈力往互為相反方向推壓接地端子11,而與此相應,接地端子11分別往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施加相反方向的抵抗力。此亦可使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與接地端子11的電性連接、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與接地端子11的電性連接更加穩定化。
又,於連接過程中,如圖5所示,於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的第一接觸部554與接地端子11接觸之時點,供電端子70未接觸至供電用導體30。亦即,於此時點,供電端子70與供電用導體30未電性連接。隨著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中之與接地端子11的接觸位置從第一接觸部554往第二接觸部555移動,如圖6所示,供電端子70的下方側的端部先接觸至供電用導體30。藉此,供電端子70與供電用導體30電性連接。此外,供電用導體30使供電端子70中之二片承受板71彈性變形,同時進入此二片承受板71之間。當插頭裝置201對配線導管100的連接完成時,如圖7所示,供電用導體30由二片承受板71所夾持。二片承受板71利用彈力 推壓供電用導體30,藉此,供電用導體30與供電端子70的電性連接穩定。於此連接過程中,因供電用導體30嵌入至連接部82的凹處851及凹處852,故連接部82不會阻礙插頭裝置201對配線導管100的連接。
當插頭裝置201對配線導管100的連接完成,則插頭裝置200的鉤件91卡勾於配線導管100的凹溝16。藉此,插頭裝置201穩定地固定於配線導管100。
如上所述,於連接過程中,於供電端子70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藉由接地端子11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亦即框架10,而於如此之位置,配置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詳言之,可適當設定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的板片彈簧55中之固定端551、自由端552及彎曲部553的各自位置、和固定端551與彎曲部553間之部分的傾斜之要件。此等要件限定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中之第一接觸部554及第二接觸部555的各自位置。藉由設定固定端551及自由端552的位置,而將第一接觸部554及第二接觸部555的位置,限定於固定端551及自由端552之間。又,藉由設定彎曲部553的位置且適當地設定固定端551及自由端552間之部分的傾斜,而將第一接觸部554的位置限定於固定端551及彎曲部553之間。又,藉由設定彎曲部553的位置,而將第二接觸部555的位置限定於彎曲部553及自由端552之間。又,於實施形態1中,從固定端551至彎曲部553部分之傾斜,大於板片彈簧中之從彎曲部553至自由端552部分之傾斜。因此,藉由於固定端551附近使板片彈簧55從基部54大幅立起,容易使第一接觸部554的位置限定於固定端551附近。藉此,於供電端子70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容易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亦即框架10。再者,藉由適當 調整板片彈簧55之從彎曲部553至自由端552部分之傾斜,可使連接過程中板片彈簧55整體變形量不會變得過大。藉此,可適當調整板片彈簧55以彈力推壓接地端子11時之彈力大小,且可抑制板片彈簧55的破損。
(實施形態2)
針對實施形態2之插頭裝置202,參考圖8至圖12進行說明。實施形態2之插頭裝置202具備:本體部81;及從本體部81突出的連接部82(特別參考圖8)。以下,對於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構成,賦予共同符號而適當地省略說明。連接部82從本體部81所有的一個面53(對向面53)突出。於實施形態2中,對向面53朝著上方。對向面53於連接狀態下與配線導管100對向。於插頭裝置202,連接有電纜400。電纜400具有:接地線,電性連接至插頭裝置202中之接地連接端子51;及電線,電性連接至插頭裝置202中之供電端子70。電纜400連接至本體部81的下方側的端部。實施形態2中,插頭裝置202更具備電路斷路器。電路斷路器電性連接於供電端子70與電線之間。電路斷路器收納於本體部81。
連接部82及供電端子70的構成,除了上方與下方的關係與實施形態1相反且左方與右方的關係與實施形態1相反之外,與實施形態1之插頭裝置201的情形時相同。
如圖8所示,接地連接端子51沿著第一側面841配置於連接部82的外側。接地連接端子51於連接狀態下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又,插頭裝置202未具備實 施形態1之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但插頭裝置200亦可與實施形態1相同,具備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
接地連接端子51具有導電性。接地連接端子51例如為銅等的金屬製。接地連接端子51與實施形態1的情形時相同,具備:基部54,往連接部82突出的方向突出且與第一側面841相接觸;及板片彈簧55,從基部54突出。基部54及板片彈簧55的構成,除了上方與下方的關係與實施形態1相反且左方與右方的關係與實施形態1相反之外,與實施形態1的情形時相同。又,接地連接端子51具備固定部59,該固定部59從基部54的下方側的端部往後方突出。
於實施形態2中,本體部81具備金屬製的接地板813,於此接地板813,固定有接地連接端子51(參考圖9)。接地板813具備:頂板812,構成本體部81中之對向面53;及底板815,收納於本體部81的內部。底板815具有連接著接地線之端子814。頂板812為具有二長邊及二短邊之框狀,於配置著連接部82之位置具有開口。頂板812具有:構成該長邊之二個長框部816;及構成該短邊之二個短框部817。接地連接端子51的固定部59,藉由重疊於一個短框部817的內面並利用歛縫連接等而固定,而使接地連接端子51固定於接地板813。
又,接地連接端子51的構造不限於此。例如,接地連接端子51亦可固定於連接部82或包含連接部82的構件,於此情形時,接地連接端子51亦可具有與實施形態1的情形時相同之構造。
插頭裝置202具備鉤件92,鉤件92從本體部81的對向面53突出。鉤件92的位置及形狀限定為:當插頭裝置202連接至配線導管100時,鉤件92卡勾於框架10中之連接口12邊緣。於實施形態2中,鉤件92的個數為四個,此等鉤件92位於與連接口12的形狀相對應的位置。鉤件92可相對於本體部81搖動,鉤件92藉由搖動而切換於連接狀態下卡勾於連接口12邊緣的狀態與未卡勾於連接口12邊緣的狀態。於對鉤件92未施加外力的狀態下,鉤件92位於卡勾於連接口12邊緣的狀態。本體部81具有使鉤件搖動的按鍵93。當按壓按鍵93,鉤件92與此連動而搖動,成為未卡勾於連接口12邊緣的狀態。
於連接過程中,首先,使插頭裝置202對配線導管100進行位置對齊,而使本體部81的對向面53與配線導管100對向,使連接部82與連接口12對向,使供電端子70分別與供電用導體30對向。於實施形態2中,如圖8所示,連接部82的一側面84(第三側面843),具有往側面84所朝方向突出的凸部61。如圖2所示,連接口12具有與凸部61形狀相對應的凹部62。於位置對齊的狀態下,凸部61與凹部62可嚙合,因此,凸部61與凹部62允許連接部82放入至連接口12。於位置未對齊的狀態下,凸部61卡於連接口12邊緣,使得連接部82無法放入至連接口12。因此,藉由具有凸部61與凹部62,可使插頭裝置202對配線導管100適當地進行位置對齊。又,實施形態1之插頭裝置201,與實施形態2的情形時相同,亦可具有凸部61。不限於凸部61與凹部62,連接部82與連接口12亦可具有藉由於位置對齊狀態下相互嚙合而允許連接部82放入至連接口12之形狀。
於位置對齊之狀態下,將連接部82從連接口12放入至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之後,與實施形態1之插頭裝置201的情形時相同,如圖10所示,首先,接地連接端子51中之板片彈簧55的第一接觸部554與接地端子11接觸而電性連接。接著,如圖11及圖12所示,若將連接部82更放入至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則接地端子11接觸至第二接觸部555。板片彈簧55利用彈力推壓接地端子11,藉此,接地連接端子51與接地端子11的電性連接穩定。又,與實施形態1之插頭裝置201的情形時相同,如圖10所示,於接地連接端子51的第一接觸部554與接地端子11接觸之時點,供電端子70與供電用導體30未電性連接。如圖11及圖12所示,隨著接地連接端子51中與接地端子11的接觸位置從第一接觸部554往第二接觸部555移動,供電端子70與供電用導體30電性連接。
如此,於實施形態2中,與實施形態1相同,於供電端子70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接地連接端子51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而於如此之位置,配置接地連接端子51。
又,於連接過程中,當鉤件92碰到連接口12邊緣時,鉤件92一邊搖動一邊進入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當插頭裝置202對配線導管100的連接完成時,鉤件92成為卡勾於連接口12邊緣的狀態,亦即,插頭裝置202的鉤件92卡勾於配線導管100的連接口12邊緣。藉此,插頭裝置202穩定地固定於配線導管100。於將插頭裝置202從配線導管100卸下時,若藉由推壓按鍵93使鉤件92搖動,使成為鉤件92未卡勾於連接口12邊緣的狀態,則可容易卸下插頭裝置202。
於本實施形態之配電系統300中,如上所述,於將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之際,可於供電連接產生前使產生接地連接。
插頭裝置200及配電系統300,不僅限於上述說明,可依所需進行各種構成的追加、去除或置換等設計變更。
例如,於上述說明中,插頭裝置200係於供電端子70與電線間具備電路斷路器,但亦可不具備電路斷路器。又,插頭裝置200亦可具備例如漏電阻斷器、端子座、電流互感器(CT)等裝置。
又,只要將接地連接端子51配置於「於連接過程中在供電端子70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接地連接端子51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之位置即可,接地連接端子51的具體位置及形狀並無限制。
例如,於上述說明中,於實施形態1中,插頭裝置200具備接地連接端子51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二個接地用端子,而於實施形態2中,插頭裝置200具備接地連接端子51一個接地用端子。然而,接地連接用端子的數目不限於此等。例如,於實施形態1中,插頭裝置200更具備:沿著連接部82的第三側面843而配置的接地連接用端子及沿著連接部82的第四側面844而配置的接地連接用端子中之至少一者。
又,於上述說明中,於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中,接地連接端子51係沿著連接部82的第一側面841而配置,但接地連接端子51亦可配置於其他位置。例如,接地連接端子51亦可沿著連接部82的第二側面842、第三側面843或第四側面844而配置。
又,上述說明中,於實施形態1,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係沿著連接部82的第二側面842而配置,但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亦可配置於其他位置。例如,於接地連接端子51沿著第一側面841而配置的情形時,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亦可沿著第三側面843或第四側面844而配置。
又,於上述說明中,於實施形態1,接地連接端子51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尺寸,大於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尺寸,但亦可非如此。例如,亦可接地連接端子51之尺寸與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之尺寸為相同。此情形時,於將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過程中,於供電端子70接觸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不僅接地連接端子51,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亦可接觸至接地端子11而電性連接。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之尺寸亦可大於接地連接端子51之尺寸。
又,接地連接端子51只要能於連接過程中與接地用導體接觸而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則亦可不具有板片彈簧55。接地連接端子51亦可具有與本實施形態中之板片彈簧55為相異構造的板片彈簧。
又,配線導管100所具備的接地用導體,亦可非為如上述說明的框架10。例如配線導管100亦可於在連接過程中能與接地連接端子51相接觸的位置,具有與供電用導體30相同構造的導體以作為接地用導體。插頭裝置200只要具備與接地用導體的構造相對應之適當構造的接地連接端子51即可。
又,只要是於連接過程中能於供電連接前產生接地連接,則供電用導體30及供電端子70的構造及兩者的連接方式,亦可為任何構造及方式。
配線導管100中之連接口12的構成,亦不限於上述說明。例如,連接口12亦可為具有沿著框架10的長邊方向的長度之開縫狀,而於此連接口12的長邊方向的適當位置,連接著插頭裝置200。
(結論)
第一態樣之插頭裝置(200),連接至具備供電用導體(30)與接地用導體(框架(10))之配線導管(100)。插頭裝置(200)具備本體部(81)。插頭裝置(200)亦具備:連接部(82),從本體部(81)突出,於連接狀態下配置於配線導管(100)的內部空間(13)。插頭裝置(200)亦具備:供電端子(70),位於連接部(82)的內部,於連接狀態下與供電用導體(30)電性連接。連接部(82)具有:主配置面(845),係朝著與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之側面(84)。插頭裝置(200)亦具備:接地連接端子(51),沿著主配置面(845)而配置。接地連接端子(51)於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連接狀態下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接地連接端子(51)配置於「在連接過程中,於供電端子(70)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接地連接端子(51) 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之位置。所謂「連接過程」,意指插頭裝置(200)從未連接狀態的狀態成為連接狀態的過程。
依據此構成,於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之際,插頭裝置(200)於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供電用導體(30)之前,容易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
第二態樣之插頭裝置(200)於第一態樣中,連接部(82)更具有:副配置面(846),係朝著與主配置面(845)所朝方向為相反方向之側面(84)。插頭裝置(200)更具備: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不同於接地連接端子(51)亦即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沿著副配置面(846)配置,於連接狀態下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
依據此構成,不僅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亦可利用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進行插頭裝置(200)與接地用導體的電性連接,可達成良好的連接穩定性。
第三態樣之插頭裝置(200)於第二態樣中,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尺寸,大於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尺寸。
依據此構成,特別是利用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可於插頭裝置(200)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
第四態樣之插頭裝置(200)於第二或第三態樣中,從本體部(81)至第一接地連接端子(51)前端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尺寸,大於從本體部(81)至第二接地連接端子(52)前端之連接部(81)的突出方向之尺寸。
依據此構成,特別是利用接地連接端子(51),可於插頭裝置(200)電性連接至供電用導體(30)之前,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
第五態樣之插頭裝置(200)於從第一至第四之任一態樣中,接地連接端子(51)具備:具有固定端(551)與自由端(552)的板片彈簧(55)。於對板片彈簧(55)未施加外力之狀態下,自由端(552)之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的位置,相對於固定端(551)位於本體部(81)側。再者,於對板片彈簧(55)未施加外力之狀態下,自由端(552)之沿著主配置面(845)所朝方向之方向的位置,相對於固定端(551)位於主配置面(845)的相反側。板片彈簧(55)於固定端(551)及自由端(552)之間更具有彎曲部(553)。板片彈簧(55)中之從固定端(551)至彎曲部(553)部分之相對於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傾斜,大於板片彈簧(55)中之從彎曲部(553)至自由端(552)部分之相對於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之傾斜。
依據此構成,於將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之際,容易限定接地連接端子(51)中之與接地用導體的最先的接觸位置。再者,可良好地達成接地連接端子(51)與接地用導體的電性連接之穩定性。
於第六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第五態樣,於對板片彈簧(55)未施加外力的狀態下,板片彈簧(55)相對於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成傾斜。板片彈簧(55)成傾斜,以使自由端(552)之沿著主配置面(845)所朝方向之方向的位置相對於固定端(551)位於主配置面(845)的相反側。
於第七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第五或第六態樣,於對板片彈簧(55)未施加外力的狀態下,從固定端(551)至彎曲部(553)的部分,相對於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成傾斜。此部分成傾斜,以使彎曲部(553)之沿著主配置面(845)所朝方向之方向的位置相對於固定端(551)位於與主配置面(845)的相反側。
於第八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第五至第七之任一態樣,於對板片彈簧(55)未施加外力的狀態下,從彎曲部(553)至自由端(552)的部分,相對於連接部(82)的突出方向成傾斜。此部分成傾斜,以使自由端(552)之沿著主配置面(845)所朝方向之方向的位置相對於彎曲部(553)位於主配置面(845)的相反側。
第九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從第五至第八之任一態樣,板片彈簧(55)更具有:第一接觸部(554),於連接過程中於板片彈簧(55)連接至接地用導體之際,與接地用導體最先接觸。板片彈簧(55)於彎曲部(553)與自由端(552)之間,更具有於連接狀態下與接地用導體接觸之第二接觸部(555)。彎曲部(553)與第一接觸部(554)間之尺寸,小於彎曲部(553)與第二接觸部(555)間之尺寸。
依據此構成,於將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之際,容易限定接地連接端子(51)中之與接地用導體的最先的接觸位置。再者,可良好地達成接地連接端子(51)與接地用導體的電性連接之穩定性。
於第十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從第一至第九之任一態樣,配線導管(100)具備中空的框架(10),框架(10)的內部空間(13)係配線導管(100)的內部空間(13)。
於第七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第六態樣,框架(10)係接地用導體。
於第十一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第一至第十之任一態樣,配線導管(100)具有連結配線導管(100)的內部空間(13)與外部空間之連接口(12),於連接狀態下,連接部(82)通過連接口(12)而配置於內部空間(13)。
於第十二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第十一態樣,框架(10)具有連接口(12)。
於第十三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第一至第十二之任一態樣,接地用導體具有接地端子(11),於連接狀態下,接地連接端子(51)藉由接觸至接地端子(11)而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
於第十四態樣之插頭裝置(200)中,於第十三態樣,連接口(12)的內周面係接地端子(11)。
第十五態樣之配電系統(300)具備:第一至第十四之任一態樣之插頭裝置(200);及連接有插頭裝置(200)之配線導管(100)。
依據此構成,於插頭裝置(200)連接至配線導管(100)之際,插頭裝置(200)於電性連接至配線導管(100)的供電用導體(30)之前,容易電性連接至接地用導體。
100‧‧‧配線導管
200、201、202‧‧‧插頭裝置
300‧‧‧配電系統
400‧‧‧電纜
10‧‧‧框架(接地用導體)
13‧‧‧內部空間
14‧‧‧折板狀構件
15‧‧‧側面
16‧‧‧凹溝
20‧‧‧固持部
30‧‧‧供電用導體
81‧‧‧本體部
82‧‧‧連接部
91‧‧‧鉤件
93‧‧‧按鍵

Claims (4)

  1. 一種插頭裝置,連接至具備供電用導體與接地用導體之配線導管,其具備:本體部;連接部,從該本體部突出,於該插頭裝置連接至該配線導管的連接狀態下,配置於該配線導管的內部空間;及供電端子,位於該連接部的內部,於該連接狀態下,與該供電用導體電性連接;該連接部具有主配置面與副配置面,該主配置面係朝著與該連接部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之側面,該副配置面係朝著與該主配置面所朝方向相反的方向之側面;該插頭裝置更具備:第一接地連接端子,沿著該主配置面配置,於該連接狀態下,電性連接至該接地用導體;及第二接地連接端子,沿著該副配置面配置,於該連接狀態下,電性連接至該接地用導體;且該第一接地連接端子之該連接部的突出方向之尺寸,大於該第二接地連接端子之該連接部的突出方向之尺寸;該插頭裝置具備接地構件,該第一接地連接端子及該第二接地連接端子為該接地構件之一部分,該接地構件具備:包圍該連接部之框體;及從該框體分別突出之該第一接地連接端子與該第二接地連接端子;且該接地構件可藉由對一片金屬板進行裁切豎起加工而製作; 該第一接地連接端子配置於在該插頭裝置從並非該連接狀態的狀態至成為該連接狀態為止之連接過程中,於該供電端子電性連接至該供電用導體之前,該第一接地連接端子電性連接至該接地用導體之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插頭裝置,其中,該第一接地連接端子具備具有固定端與自由端之板片彈簧,於對該板片彈簧未施加外力之狀態下,該自由端之該連接部的突出方向的位置,相對於該固定端位於該本體部側,且該自由端之沿著該主配置面所朝方向之方向的位置,相對於該固定端位於該主配置面的相反側,該板片彈簧於該固定端與該自由端之間,更具有彎曲部,該板片彈簧中之從該固定端至該彎曲部的部分之相對於該連接部的突出方向之傾斜,大於該板片彈簧中之從該彎曲部至該自由端的部分之相對於該連接部的突出方向之傾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插頭裝置,其中,該板片彈簧更於該固定端與該彎曲部之間,具有於該連接過程中於該板片彈簧接觸至該接地用導體時與該接地用導體最先接觸之第一接觸部,該板片彈簧亦更於該彎曲部與該自由端之間,具有於該連接狀態下與該接地用導體接觸之第二接觸部,該彎曲部與該第一接觸部間之尺寸,小於該彎曲部與該第二接觸部間之尺寸。
  4. 一種配電系統,其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插頭裝置;及連接著該插頭裝置之配線導管。
TW107133949A 2017-09-29 2018-09-27 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 TWI710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900A JP7133780B2 (ja) 2017-09-29 2017-09-29 プラグ装置及び配電システム
JP2017-191900 2017-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6506A TW201916506A (zh) 2019-04-16
TWI710182B true TWI710182B (zh) 2020-11-11

Family

ID=65919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3949A TWI710182B (zh) 2017-09-29 2018-09-27 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33780B2 (zh)
KR (1) KR102102588B1 (zh)
CN (1) CN109586121B (zh)
TW (1) TWI71018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1225B (zh) * 2021-03-04 2022-06-21 胜利油田华滨福利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尘式配电柜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437A (ja) * 1992-06-25 1994-01-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バスダクト装置
TWM311167U (en) * 2006-08-28 2007-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12246U (zh) * 2015-06-30 2015-11-11 Simula Technology Inc 可正反插且具防止鄰近端子短路之電源連接器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9997Y2 (zh) * 1971-11-24 1976-07-28
JPS59164181U (ja) * 1983-04-18 1984-11-02 吉田 稔 バスダクトのプラグイン器具取付装置
JPS59198819A (ja) * 1983-04-22 1984-11-10 共同電気株式会社 バスダクトの接地装置
JPH0767219B2 (ja) * 1992-06-18 1995-07-1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ダクトの分岐装置
JP4864798B2 (ja) 2007-04-02 2012-02-01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棚状構造及び空気圧装置収納ボックス
CN202167641U (zh) * 2011-06-25 2012-03-14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202534813U (zh) * 2011-12-01 2012-11-14 信音电子(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直流电源连接器
JP6528298B2 (ja) 2013-05-15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CN105261859A (zh) * 2015-11-16 2016-01-20 深圳市精和新科技有限公司 直流电源插座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4437A (ja) * 1992-06-25 1994-01-2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バスダクト装置
TWM311167U (en) * 2006-08-28 2007-05-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12246U (zh) * 2015-06-30 2015-11-11 Simula Technology Inc 可正反插且具防止鄰近端子短路之電源連接器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6506A (zh) 2019-04-16
KR20190038391A (ko) 2019-04-08
JP2019067630A (ja) 2019-04-25
CN109586121A (zh) 2019-04-05
CN109586121B (zh) 2021-02-12
KR102102588B1 (ko) 2020-04-21
JP7133780B2 (ja) 2022-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36742B (zh) 电连接器
CN1925235B (zh) 连接器、连接器用插座、及连接器用插头
JP6203953B2 (ja) 電力コネクタ
JPH0317972A (ja) コネクタバンク
US9166309B1 (en) Bus bar with connector shroud
US9640342B2 (en) System comprising electronics housing and grounding contact assembly
US715064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ocket structure with a movable insulation block
US10122103B2 (en) Board connector
CN105531879A (zh) 适用于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TWI693757B (zh) 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
MX2013014621A (es) Metodos de montaje de un riel neutral a un centro de carga neutral de enchufe.
TWI701868B (zh) 插頭連接器
US7001194B2 (en) Electric power connector and electric power connector assembly
US10910752B2 (en) Large current terminal and connector
JPS6038834B2 (ja) フイールドスルー式端子板
TWI710182B (zh) 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
KR200474390Y1 (ko) 전동기 제어반용 플러그
US11569604B2 (en) Connector
US3001168A (en) Wiring device
US20170222351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TWM249328U (en) Connector with shield plate
JP2007059393A (ja) パワー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と端子コネクタとの配置装置
JP6884164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タブ端子
JP280761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CN208336671U (zh) 一种电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