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37498A - 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 - Google Patents
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537498A CN109537498A CN201811426780.0A CN201811426780A CN109537498A CN 109537498 A CN109537498 A CN 109537498A CN 201811426780 A CN201811426780 A CN 201811426780A CN 109537498 A CN109537498 A CN 10953749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ticollision
- cross bar
- rod
- hinge joint
- side l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F—ADDITIONAL WORK, SUCH AS EQUIPPING ROADS OR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S, HELICOPTER LANDING STAGES, SIGNS, SNOW FENCES, OR THE LIKE
- E01F15/00—Safety arrangements for slowing, redirecting or stopping errant vehicles, e.g. guard posts or bollards;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damage to roadside structures due to vehicular impact
- E01F15/14—Safety arrangements for slowing, redirecting or stopping errant vehicles, e.g. guard posts or bollards;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damage to roadside structures due to vehicular impa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cal protection, e.g. for bridge piers, for traffic islands
- E01F15/143—Protecting devices located at the ends of b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该防撞方法借助一防撞装置进行防撞,主要通过汽车撞击到护栏上之后,触发防撞横杆两侧设置的防撞展开杆展开,以增大汽车与护栏的撞击面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岔路口防撞装置仅采用被动吸能技术缓冲撞击,而忽视车辆易发生甩尾倾翻情况的问题,提供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该防撞方法中的防撞装置在受到撞击时,能够及时增大与车辆的接触面积,并具有缓冲减震功能,能够防止车辆甩尾,阻止或减少车辆的倾翻机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交通安全防护方案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特别应用于岔道口的道路防撞方法。
背景技术
在普通的公路、高速公路等路面上,道路岔路口处形成了一个“V”字,是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多发的特殊路段。通常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车辆进入岔路口处,司机违法行驶引起的。例如,很多车辆在未确定行驶方向的时候,会暂时停留在岔路口或者临时改变行驶方向,以及驾驶员疲劳驾驶,或者是在照明情况不好的环境下,极容易导致车辆与护栏发生碰撞,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
目前,现有的针对岔路口而设计的防撞装置中,大多采用被动吸能原理,将汽车撞击的动能转换为防撞装置的弹性势能,以实现减速停车的目的。然而,受制于一些岔路口的宽度较窄的限制,防撞装置前端接收撞击部位的角度也较小,使车辆与该装置发生碰撞时的接触面积较小,受力压强较大。并且,车辆与防撞装置撞击时,因接触面积小容易发生甩尾和倾翻,使车辆发生严重损伤,危及车内人员安全。因此,小角度道路岔路口处安装性能更全面的防撞设施具有重大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岔路口防撞装置仅采用被动吸能技术缓冲撞击,而忽视车辆易发生甩尾倾翻情况的问题,提供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该防撞方法中设置的防撞装置在受到撞击时,能够及时增大与车辆的接触面积,并具有缓冲减震功能,能够防止车辆甩尾,阻止或减少车辆的倾翻机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利用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装置进行防撞,该防撞装置包括护栏一、护栏二、侧杆一、侧杆二、横杆一、横杆二、底座、弹簧阻尼杆、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防撞展开杆二、拉杆一、拉杆二、连杆一、连杆二、拉伸杆;
侧杆一后端与护栏一前端铰接,侧杆二后端与护栏二前端铰接;侧杆一前端与横杆一后端铰接,侧杆二前端与横杆二后端铰接;横杆一前端与横杆二前端铰接;
底座固定在地面上,防撞横杆位于底座前方,防撞横杆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弹簧阻尼杆;
防撞展开杆一前端与防撞横杆一端铰接,防撞展开杆二前端与防撞横杆另一端铰接;拉杆一前端与防撞展开杆一中部铰接,拉杆二前端与防撞展开杆二中部铰接;拉杆一后端与拉杆二后端铰接;
连杆一前端铰接于侧杆一与横杆一铰接点,连杆二前端铰接于侧杆二与横杆二铰接点;连杆一后端与连杆二后端铰接;拉伸杆前端连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拉伸杆后端连接于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受力向后移动,横杆一与横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一后端与横杆二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一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外旋转,侧杆二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最终使防撞展开杆一、防撞展开杆二及防撞横杆呈一条直线,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作为优选方案,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护栏一前端设置的限位杆一,且限位杆一位于护栏一内侧;以及在护栏二前端设置的限位杆二,且限位杆二位于护栏二内侧;拉伸杆前端铰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拉伸杆后端铰接于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受力具有向后移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一的作用,使侧杆一不能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内旋转,进而使侧杆一前端不发生位移;即横杆一后端不发生位移,横杆一前端向后发生位移;横杆二与横杆一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二后端与横杆一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二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作为优选方案,当汽车撞向横杆二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二受力具有向后移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二的作用,使侧杆二不能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内旋转,进而使侧杆二前端不发生位移;即横杆二后端不发生位移,横杆二前端向后发生位移;横杆一与横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一后端与横杆二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一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作为优选方案,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侧杆一外侧设置的滚轮,以及在侧杆二外侧设置的滚轮;且滚轮轴向竖直设置;
当汽车撞向侧杆一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侧杆一受力具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一的作用,使侧杆一不能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内旋转;通过侧杆一上的滚轮使汽车向护栏一外侧偏移,得以引导至原车道。
作为优选方案,当汽车撞向侧杆二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侧杆二受力具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二的作用,使侧杆二不能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内旋转;通过侧杆二上的滚轮使汽车向护栏二外侧偏移,得以引导至原车道。
作为优选方案,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侧杆一中部设置的弹簧组件一,以及在侧杆二中部设置的弹簧组件二;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或横杆二移动到极限位置后,侧杆一或侧杆二受力压缩,通过侧杆上的弹簧缓冲汽车的撞击。
作为优选方案,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防撞展开杆一与防撞横杆之间设置的棘轮机构一,棘轮机构一允许防撞展开杆一展开,禁止防撞展开杆一闭合;以及在防撞展开杆二与防撞横杆之间设置的棘轮机构二,棘轮机构二允许防撞展开杆二展开,禁止防撞展开杆二闭合;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在向前旋转之后,由于棘轮机构一或棘轮机构二的作用,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不能反向旋转,以保持展开状态。
作为优选方案,该防撞装置的弹簧阻尼杆包括弹簧阻尼杆一和弹簧阻尼杆二;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上之后,设置在防撞横杆后的弹簧阻尼杆一及弹簧阻尼杆二受力压缩,以缓冲汽车的撞击。
作为优选方案,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防撞横杆后侧设置的滑块,弹簧阻尼杆一前端与滑块铰接;弹簧阻尼杆二前端与防撞横杆后侧铰接;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上之后,两个弹簧阻尼杆中受力较大的一个压缩量较大,受力较小的一个压缩量较小,弹簧阻尼杆带动滑块发生位移,使防撞横杆向汽车方向发生偏转,进而使防撞横杆与汽车的接触面积变大。
作为优选方案,该防撞装置的防撞展开杆一外侧、防撞展开杆二外侧及防撞横杆前侧均设置有滚轮,且滚轮轴向竖直设置;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上之后,通过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上的滚轮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贴合,得以增大接触面积。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道路防护装置在受到撞击时,能够及时增大车辆与护栏的接触面积,并通过弹簧以及弹簧阻尼杆进行减震,防止车辆甩尾,阻止或减少车辆的倾翻机率,减轻对车内人员的伤害,同时还可以根据汽车的来向小角度的自适应调整防撞杆角度,使得汽车保险杠与防撞杆的接触面积最大化。本发明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能够降低防护栏不足所带来的危害,避免了车辆的翻转和偏转,维护车辆及车内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7是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四。
图8是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五。
图9是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六。
图10是汽车撞向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的示意图一。
图11是汽车撞向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的示意图二。
图12是汽车撞向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的示意图三。
图13是汽车撞向横杆一的示意图。
图14是汽车撞向横杆二的示意图。
图15是汽车撞向侧杆一的示意图。
图16是汽车撞向侧杆二的示意图。
附图中部件所对应的标记:1-横杆一、2-侧杆一、4-弹簧组件一、5-限位杆一、6-护栏一、7-护栏二、8-限位杆二、9-弹簧组件二、10-侧杆二、11-横杆二、12-连杆二、13-连杆一、14-棘轮机构一、15-防撞展开杆一、17-拉杆一、18-拉伸杆、19-拉杆二、20-防撞展开杆二、22-棘轮机构二、23-防撞横杆、25-弹簧阻尼杆一、26-底座、27-弹簧阻尼杆二、29-滑块、31-汽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利用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装置进行防撞,如图1-9所示,该防撞装置包括护栏一、护栏二、侧杆一、侧杆二、横杆一、横杆二、底座、弹簧阻尼杆、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防撞展开杆二、拉杆一、拉杆二、连杆一、连杆二、拉伸杆。侧杆一后端与护栏一前端铰接,侧杆二后端与护栏二前端铰接;侧杆一前端与横杆一后端铰接,侧杆二前端与横杆二后端铰接;横杆一前端与横杆二前端铰接。底座固定在地面上,防撞横杆位于底座前方,防撞横杆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弹簧阻尼杆。防撞展开杆一前端与防撞横杆一端铰接,防撞展开杆二前端与防撞横杆另一端铰接;拉杆一前端与防撞展开杆一中部铰接,拉杆二前端与防撞展开杆二中部铰接;拉杆一后端与拉杆二后端铰接。连杆一前端铰接于侧杆一与横杆一铰接点,连杆二前端铰接于侧杆二与横杆二铰接点;连杆一后端与连杆二后端铰接;拉伸杆前端连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拉伸杆后端连接于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
如图10-12所示,当汽车撞向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受力向后移动,横杆一与横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一后端与横杆二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一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外旋转,侧杆二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最终使防撞展开杆一、防撞展开杆二及防撞横杆呈一条直线,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如图1-9所示,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护栏一前端设置的限位杆一,且限位杆一位于护栏一内侧;以及在护栏二前端设置的限位杆二,且限位杆二位于护栏二内侧;拉伸杆前端铰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拉伸杆后端铰接于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
如图13所示,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受力具有向后移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一的作用,使侧杆一不能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内旋转,进而使侧杆一前端不发生位移;即横杆一后端不发生位移,横杆一前端向后发生位移;横杆二与横杆一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二后端与横杆一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二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如图14所示,当汽车撞向横杆二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二受力具有向后移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二的作用,使侧杆二不能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内旋转,进而使侧杆二前端不发生位移;即横杆二后端不发生位移,横杆二前端向后发生位移;横杆一与横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一后端与横杆二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一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如图1-9所示,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侧杆一外侧设置的滚轮,以及在侧杆二外侧设置的滚轮;且滚轮轴向竖直设置。
如图15所示,当汽车撞向侧杆一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侧杆一受力具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一的作用,使侧杆一不能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内旋转;通过侧杆一上的滚轮使汽车向护栏一外侧偏移,得以引导至原车道。
如图16所示,当汽车撞向侧杆二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侧杆二受力具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二的作用,使侧杆二不能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内旋转;通过侧杆二上的滚轮使汽车向护栏二外侧偏移,得以引导至原车道。
如图1-9所示,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侧杆一中部设置的弹簧组件一,以及在侧杆二中部设置的弹簧组件二。
如图10-14所示,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或横杆二移动到极限位置后,侧杆一或侧杆二受力压缩,通过侧杆上的弹簧缓冲汽车的撞击。
如图1-9所示,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防撞展开杆一与防撞横杆之间设置的棘轮机构一,棘轮机构一允许防撞展开杆一展开,禁止防撞展开杆一闭合;以及在防撞展开杆二与防撞横杆之间设置的棘轮机构二,棘轮机构二允许防撞展开杆二展开,禁止防撞展开杆二闭合。
如图10-14所示,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在向前旋转之后,由于棘轮机构一或棘轮机构二的作用,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不能反向旋转,以保持展开状态。
如图1-9所示,该防撞装置的弹簧阻尼杆包括弹簧阻尼杆一和弹簧阻尼杆二。
如图10-14所示,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上之后,设置在防撞横杆后的弹簧阻尼杆一及弹簧阻尼杆二受力压缩,以缓冲汽车的撞击。
如图1-9所示,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防撞横杆后侧设置的滑块,弹簧阻尼杆一前端与滑块铰接;弹簧阻尼杆二前端与防撞横杆后侧铰接。
如图10-14所示,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上之后,两个弹簧阻尼杆中受力较大的一个压缩量较大,受力较小的一个压缩量较小,弹簧阻尼杆带动滑块发生位移,使防撞横杆向汽车方向发生偏转,进而使防撞横杆与汽车的接触面积变大。
如图1-9所示,该防撞装置的防撞展开杆一外侧、防撞展开杆二外侧及防撞横杆前侧均设置有滚轮,且滚轮轴向竖直设置。
如图10-14所示,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上之后,通过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上的滚轮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贴合,得以增大接触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一种岔道口道路防撞装置进行防撞,该防撞装置包括护栏一、护栏二、侧杆一、侧杆二、横杆一、横杆二、底座、弹簧阻尼杆、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防撞展开杆二、拉杆一、拉杆二、连杆一、连杆二、拉伸杆;
侧杆一后端与护栏一前端铰接,侧杆二后端与护栏二前端铰接;侧杆一前端与横杆一后端铰接,侧杆二前端与横杆二后端铰接;横杆一前端与横杆二前端铰接;
底座固定在地面上,防撞横杆位于底座前方,防撞横杆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弹簧阻尼杆;
防撞展开杆一前端与防撞横杆一端铰接,防撞展开杆二前端与防撞横杆另一端铰接;拉杆一前端与防撞展开杆一中部铰接,拉杆二前端与防撞展开杆二中部铰接;拉杆一后端与拉杆二后端铰接;
连杆一前端铰接于侧杆一与横杆一铰接点,连杆二前端铰接于侧杆二与横杆二铰接点;连杆一后端与连杆二后端铰接;拉伸杆前端连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拉伸杆后端连接于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受力向后移动,横杆一与横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一后端与横杆二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一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外旋转,侧杆二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护栏一前端设置的限位杆一,且限位杆一位于护栏一内侧;以及在护栏二前端设置的限位杆二,且限位杆二位于护栏二内侧;拉伸杆前端铰接于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拉伸杆后端铰接于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受力具有向后移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一的作用,使侧杆一不能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内旋转,进而使侧杆一前端不发生位移;即横杆一后端不发生位移,横杆一前端向后发生位移;横杆二与横杆一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二后端与横杆一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二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汽车撞向横杆二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二受力具有向后移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二的作用,使侧杆二不能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内旋转,进而使侧杆二前端不发生位移;即横杆二后端不发生位移,横杆二前端向后发生位移;横杆一与横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横杆一后端与横杆二后端距离变大;侧杆一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外旋转;连杆一前端与连杆二前端距离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之间夹角变大;连杆一与连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通过拉伸杆带动拉杆一与拉杆二铰接点向前移动;拉杆一与拉杆二之间夹角变大,拉杆一与拉杆二前端距离变大;防撞展开杆一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防撞展开杆二以其与防撞横杆的铰接点向前旋转;最终使防撞展开杆一、防撞展开杆二及防撞横杆呈一条直线,从而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及防撞展开杆二接触,并通过弹簧阻尼杆缓冲汽车的撞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侧杆一外侧设置的滚轮,以及在侧杆二外侧设置的滚轮;且滚轮轴向竖直设置;
当汽车撞向侧杆一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侧杆一受力具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一的作用,使侧杆一不能以其与护栏一的铰接点向内旋转;通过侧杆一上的滚轮使汽车向护栏一外侧偏移,得以引导至原车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汽车撞向侧杆二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侧杆二受力具有向后运动的趋势,但由于限位杆二的作用,使侧杆二不能以其与护栏二的铰接点向内旋转;通过侧杆二上的滚轮使汽车向护栏二外侧偏移,得以引导至原车道。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侧杆一中部设置的弹簧组件一,以及在侧杆二中部设置的弹簧组件二;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横杆一或横杆二移动到极限位置后,侧杆一或侧杆二受力压缩,通过侧杆上的弹簧缓冲汽车的撞击。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防撞展开杆一与防撞横杆之间设置的棘轮机构一,棘轮机构一允许防撞展开杆一展开,禁止防撞展开杆一闭合;以及在防撞展开杆二与防撞横杆之间设置的棘轮机构二,棘轮机构二允许防撞展开杆二展开,禁止防撞展开杆二闭合;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在向前旋转之后,由于棘轮机构一或棘轮机构二的作用,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不能反向旋转,以保持展开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防撞装置的弹簧阻尼杆包括弹簧阻尼杆一和弹簧阻尼杆二;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上之后,设置在防撞横杆后的弹簧阻尼杆一及弹簧阻尼杆二受力压缩,以缓冲汽车的撞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防撞装置还包括在防撞横杆后侧设置的滑块,弹簧阻尼杆一前端与滑块铰接;弹簧阻尼杆二前端与防撞横杆后侧铰接;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上之后,两个弹簧阻尼杆中受力较大的一个压缩量较大,受力较小的一个压缩量较小,弹簧阻尼杆带动滑块发生位移,使防撞横杆向汽车方向发生偏转,进而使防撞横杆与汽车的接触面积变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防撞装置的防撞展开杆一外侧、防撞展开杆二外侧及防撞横杆前侧均设置有滚轮,且滚轮轴向竖直设置;
当汽车撞向横杆一、横杆二或横杆一与横杆二铰接点时,该防撞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汽车撞击在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上之后,通过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上的滚轮使汽车与防撞横杆、防撞展开杆一或防撞展开杆二贴合,得以增大接触面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26780.0A CN109537498B (zh) | 2018-11-27 | 2018-11-27 | 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426780.0A CN109537498B (zh) | 2018-11-27 | 2018-11-27 | 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37498A true CN109537498A (zh) | 2019-03-29 |
CN109537498B CN109537498B (zh) | 2019-06-07 |
Family
ID=65851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426780.0A Active CN109537498B (zh) | 2018-11-27 | 2018-11-27 | 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537498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113120A2 (en) * | 2005-04-18 | 2006-10-26 | Universal Safety Response, Inc. | Energy absorbing bollard system |
CN102774361A (zh) * | 2012-07-23 | 2012-11-14 | 赵汝锦 | 汽车防撞器 |
CN106522134A (zh) * | 2016-10-12 | 2017-03-22 | 南京林业大学 | 汽车碰撞障碍器 |
US9945084B1 (en) * | 2016-12-02 | 2018-04-17 | Lawrence Eugene Warford | Vehicle diversion barrier |
CN107974972A (zh) * | 2017-11-22 | 2018-05-01 | 姚森 | 基于惯性原理的道路桥梁安全防撞护栏 |
EP3366841A1 (en) * | 2016-06-20 | 2018-08-29 | Makarov, Georgy Vladimirovich | Damping device |
-
2018
- 2018-11-27 CN CN201811426780.0A patent/CN10953749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6113120A2 (en) * | 2005-04-18 | 2006-10-26 | Universal Safety Response, Inc. | Energy absorbing bollard system |
CN102774361A (zh) * | 2012-07-23 | 2012-11-14 | 赵汝锦 | 汽车防撞器 |
EP3366841A1 (en) * | 2016-06-20 | 2018-08-29 | Makarov, Georgy Vladimirovich | Damping device |
CN106522134A (zh) * | 2016-10-12 | 2017-03-22 | 南京林业大学 | 汽车碰撞障碍器 |
US9945084B1 (en) * | 2016-12-02 | 2018-04-17 | Lawrence Eugene Warford | Vehicle diversion barrier |
CN107974972A (zh) * | 2017-11-22 | 2018-05-01 | 姚森 | 基于惯性原理的道路桥梁安全防撞护栏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537498B (zh) | 2019-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869344B1 (ko) | 도로용 충격흡수장치 | |
US8267445B1 (en) | Inertia-locking reactive bumper for motor vehicle | |
US9527466B2 (en) | Offset impact countermeasures | |
US4182529A (en) | Vehicle diverting energy absorber bumper system | |
SE514218C2 (sv) | Anordning vid gångjärn till motorhuvar på personbilar | |
DE19802841A1 (de) | Fahrzeug-Stoßstangenanordnung | |
CN105584440B (zh) | 一种汽车碰撞缓冲吸能装置 | |
CN106223193A (zh) | 一种道路和路口处缓冲防撞结构 | |
CN106740918B (zh) | 一种轨道车辆车头防撞结构及车头 | |
CN208198317U (zh) | 一种新型车载防撞梁 | |
CN107878371A (zh) | 一种汽车前梁缓冲防撞装置 | |
CN108842687A (zh) | 一种高速公路防撞护栏 | |
CN109295896A (zh) | 岔道口道路防撞装置 | |
CN108999120B (zh) | 一种高速公路防撞护栏 | |
CN106476735B (zh) | 车辆后防护 | |
CN205220517U (zh) | 防撞汽车 | |
CN104709221A (zh) | 用于车辆的行人保护系统 | |
KR101687382B1 (ko) | 탑승자 보호성능을 갖는 차량 방호울타리 | |
CN109537498B (zh) | 岔道口道路防撞方法 | |
CN110258327A (zh) | 跨海桥梁的柔性防撞护栏系统 | |
CN209955926U (zh) | 一种汽车防撞梁 | |
CN109024384B (zh) | 一种高速公路防撞护栏 | |
CN106697059B (zh) | 车辆纵梁和汽车 | |
KR20110019205A (ko) | 길이 가변형 차량용 충격 흡수 장치 | |
KR102546757B1 (ko) | 순차적 충격흡수 및 지주이탈방지 가드레일 단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