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37180A -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37180A
CN109537180A CN201811110577.2A CN201811110577A CN109537180A CN 109537180 A CN109537180 A CN 109537180A CN 201811110577 A CN201811110577 A CN 201811110577A CN 109537180 A CN109537180 A CN 109537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sewn object
hammer
sewing machine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105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37180B (zh
Inventor
福泽英浩
伊藤启宣
山田优
井村智
水岛秀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37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37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37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37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被缝制物输送装置,其连续、高效地供给被缝制物。具有:平坦的载置部(20),其能够将多个被缝制物(C)重叠载置;抓持机构(70),其对在载置部上位于最上方的被缝制物进行抓持;输送机构(40),其对由抓持机构抓持的被缝制物进行输送;平坦的作业台(25),其对通过输送机构输送的被缝制物进行载置,作业台能够与缝纫机连接,以使得能够将被缝制物输送至缝纫机的针板;锤机构(80),其向通过缝纫机而在作业台上输送的被缝制物供给锤(81);中转机构(90),其具有将输送至作业台的被缝制物直至缝纫机的针板为止进行输送的中转框(93),锤的对被缝制物进行按压的锤主体(811)能够进入至中转框的下侧。

Description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实施缝制的被缝制物进行输送的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下述布料输送装置,即,从以将进行缝制的多个布料重叠载置的状态进行存货的载置台,将最上方的布料提起而输送至作业台。
该布料输送装置为了从重叠载置的布料中将最上方的布料提起,具有:抓持机构,其具有抓持部件和爪部件;以及输送机构,其将抓持机构在载置台和作业台之间往复输送。
而且,在缝制作业时,抓持机构对载置台的布料进行抓持,输送机构将布料与抓持机构一起输送至作业台,在作业台将布料放开而供给至缝纫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9-172341号公报
上述布料输送装置具有下述工序:从重叠载置于载置台的布料将最上方的布料提起的工序;从载置台输送至作业台的工序;以及从作业台向缝纫机供给布料的工序,因此,应该将在载置台重叠载置多个的布料连续且高效地供给至缝纫机的要求高。
但是,现有的布料输送装置能够实现布料的供给的自动化,但没有为了进行更迅速的布料的供给的改进,因此无法将布料连续且高效地供给至缝纫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缝纫机更连续且高效地进行被缝制物的供给。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一种被缝制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平坦的载置部,其能够将多个被缝制物重叠载置;
抓持机构,其对在所述载置部上位于最上方的被缝制物进行抓持;
输送机构,其对由所述抓持机构抓持的所述被缝制物进行输送;以及
平坦的作业台,其对通过所述输送机构输送的所述被缝制物进行载置,
所述作业台能够与缝纫机连接,以使得能够将所述被缝制物输送至所述缝纫机的针板,
该被缝制物输送装置具有:
锤机构,其向通过所述缝纫机而在所述作业台上输送的被缝制物供给锤;以及
中转机构,其具有中转框,该中转框将输送至所述作业台的被缝制物直至所述缝纫机的针板为止进行输送,
所述锤的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按压的锤主体能够进入至所述中转框的下侧。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被缝制物输送装置中,
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中转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中转机构的所述中转框将所述被缝制物直至所述缝纫机的所述针板为止进行输送后,直至所述锤的所述锤主体进入至所述中转框的下侧为止,所述中转框不返回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而进行等待。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被缝制物输送装置中,
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中转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中转机构的所述中转框在将所述被缝制物直至所述缝纫机的所述针板为止进行输送后,进行后退,一边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按压、一边向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锤机构的锤主体能够进入至中转机构的下侧,因此在被缝制物的输送时,相对于中转机构的等待位置,能够使锤进一步输送至缝纫机侧,能够将作业台中的中转机构的后方的空间大幅地空出,能够在锤移动后迅速地将下一个被缝制物供给至作业台。
因此,能够将被缝制物连续且高效地供给至缝纫机,实现连续的缝制作业的迅速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布料输送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除了框架以外的布料输送装置的斜视图。
图3是从与图2不同的方向观察除了框架以外的布料输送装置的斜视图。
图4是抓持机构周边的斜视图。
图5是抓持机构的斜视图。
图6是从与图5不同的方向观察抓持机构的斜视图。
图7是抓持机构的侧视图,图7(A)示出抓持前的状态,图7(B)示出抓持后的状态。
图8是表示抓持机构周边的结构的位置关系的侧视图。
图9是抓持机构的侧视图,图9(A)示出抓持前的状态,图9(B)示出抓持部件下降后的状态,图9(C)示出抓持部件上升后的状态。
图10是抓持机构的侧视图,图10(A)示出抓持部件上升后的状态,图10(B)示出在抓持部件的下侧插入有盖部件的状态。
图11是抓持机构的侧视图,图11(A)示出布料抓持后且输送前的状态,图11(B)示出输送中途的状态,图11(C)示出布料的放开状态。
图12是保持有锤的状态的锤机构的斜视图。
图13是保持有锤的状态的锤机构的剖视图。
图14是中转机构的斜视图。
图15是中转机构的其他斜视图。
图16是中转机构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布料输送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8是表示布料输送装置的布料输送动作的流程图。
图19(A)~图19(C)是表示从布料输送装置的锤的配置至布料向缝纫机供给为止的一部分的动作说明图。
图20(A)~图20(C)是从布料输送装置的锤的停止至下一个布料的供给开始为止的动作说明图。
图21是中转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2是紧接着图21的中转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3是紧接着图22的中转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4是紧接着图23的中转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5是紧接着图24的中转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6是紧接着图25的中转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7是紧接着图26的中转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28(A)~图28(C)是表示取代图20(A)~图20(C)的从布料输送装置的锤的停止至下一个布料的供给开始为止的其他动作例的动作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 缝纫机
10 布料输送装置
20 载置板(载置部)
25 作业台
30 按压机构
31 按压部件
40 输送机构
70 抓持机构
80 锤机构
81 锤
811 锤主体
812 连结部
813、814 位置限制板
815、816 被卡止腕
817 按压接触板
83 支撑部件
90 中转机构
91 按压部件
93 中转框
95 升降托架
96 拂平部件
100 控制装置
912~915 按压板
921 按压用气缸
922 拂平部件升降用气缸
923 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
933 支撑托架
941 中转电动机
954 拉伸弹簧
956 螺旋弹簧
961 主体部
962、963 位置限制板
1000 缝制系统
C 布料(被缝制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概略]
下面,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制系统1000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缝制系统1000的整体结构的斜视图。
缝制系统1000由缝纫机1和作为被缝制物输送装置的布料输送装置10构成。
上述布料输送装置10将成为缝纫机等的缝制对象物的被缝制物即多个布料C以重叠载置状态进行存货,将该布料C一片一片地提起而输送至进行规定的作业的缝纫机1。
[缝纫机]
缝纫机1具有下述机构等缝纫机中的公知的结构,即:针棒3(参照图16),其对缝针2进行保持;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使针棒3进行上下移动;釜机构或打环器机构,其形成线迹;以及进给机构,其通过进给齿将布料C间歇地输送。而且,在缝纫机1的相对于缝针2的落针位置的布料C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配置有从上方对带进行供给的带供给机构4(参照图24),缝纫机1进行针对布料C对带进行缝接的缝制。在实施例的图中,带以三根并排而被供给,缝纫机1针对各带的两侧部进行落针而缝接,因此具有合计六根缝针,但带、缝针的根数没有限定。
此外,带缝接是一个例子,只要是通过进给机构向一定的直进方向对布料C进行输送的形式的缝纫机,则也可以使用任意类别的缝纫机。
此外,缝纫机1配置于后面记述的作业台25的前端部,对高度进行了调整以使得仅产生从该作业台25输送的布料C不会停滞而能够到达至缝纫机1的针板的程度的高低差。严格来说,在作业台25的上表面形成的引导部254(后面记述)的上表面和缝纫机1的包含针板的缝纫机基座部的上表面设定为相同高度。
另外,通过缝纫机1的进给机构实现的布料C的进给方向和后面记述的布料输送装置10的输送机构40的输送方向一致。
[布料输送装置]
布料输送装置10具有:框架11,其对整体进行支撑;作为平坦的载置部的载置板20,其能够重叠载置多个布料C;抓持机构70,其对在载置板20上位于最上方的布料C进行抓持;输送机构40,其对由抓持机构70抓持的布料C进行输送;平坦的作业台25,其对由输送机构40输送的布料C进行载置;按压机构30(参照图8),其从上方对载置板20上的布料C的端部进行按压;盖机构50,其在由抓持机构70抓持而上升的布料C的下侧将盖部件51夹入;平滑机构60,其在作业台25中的布料C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使布料C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沿作业台25的上表面;锤机构80,其向通过缝纫机1的进给齿而在作业台25上输送的布料C供给锤;中转机构90,其将由输送机构40输送到作业台25的布料C输送至缝纫机的针板;以及控制装置100(参照图17),其对上述各结构的动作进行控制。
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水平且与布料C的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水平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铅垂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另外,将布料C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为“前”,将输送方向上游侧设为“后”,从前方观察将左侧设为“左”,从前方观察将右侧设为“右”。
[框架]
框架11是将截面矩形的柱材组装为长方体形状而构成的。另外,关于框架11,其上部沿Y轴方向延长,将作业台25以水平的状态固定地支撑在前侧,将载置板20以水平的状态能够装卸地支撑在后侧。
另外,框架11在后半部分没有设置沿X轴方向的柱材,在上方、后方及下方是开放的。
载置板20以预先重叠载置有多个布料C的状态搭乘于未图示的台车而搬运至布料输送装置10。框架11成为下述构造,即,如前述所示,后半部分的上方、后方及下方是开放的,因此能够从框架11的后端部与台车一起将载置板20搬入至内侧,将该载置板20设置于框架11,仅将台车从框架11的后端部搬出。
[载置板]
图2及图3是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从布料输送装置10仅将框架11去除而残留的各结构的斜视图。
载置板20由长方形状的平板构成,以将其平板面朝向水平的状态从下方由设置于框架11的后部内侧的支撑机构21支撑。
支撑机构21具有:载置框架211,其从下方对载置板20进行载置支撑;支撑引导部212,其将载置框架211能够上下移动地支撑;上下移动电动机213,其成为载置框架211及载置板20的上下移动的驱动源;以及滚珠丝杠214,其将上下移动电动机213的扭矩变换为上下移动动作。
载置框架211从上方观察而形成为门型,以将其开口部朝向后方的状态支撑于沿上下方向的两根支撑引导部212。由此,在以将载置板20载置于台车的状态从后方搬入的情况下,能够避免与台车的干涉。
载置框架211设置有四根支柱215,该四根支柱215在上端部具有与载置板20的下表面抵接的设置板,能够从下方以四点对载置板20的下表面的外缘部进行支撑。在载置板20搬入时,载置框架211处于下降的状态,以使得四根支柱215的上端部低于载置板20,如果通过台车搬入载置板20,则载置框架211上升而以将载置板20向上方抬起的状态进行支撑,能够仅将台车搬出至框架11外。
此外,在载置板20进行上升动作时,如果重叠载置的多个布料C的最上方的布料C从下方与后面记述的按压机构30的按压部件31抵接,则在该按压部件31装备的常闭式的微动开关33(参照图17)检测到抵接而成为打开状态,控制为将上下移动电动机213的驱动停止。
上述控制不仅在设置载置板20的情况下执行,还在最上方的布料C由抓持机构70提起的情况下执行。由此,使得载置板20上的最上方的布料C能够始终维持恒定的高度。
[输送机构]
图4是抓持机构70和输送机构40的放大斜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输送机构40具有:棱柱状的支撑杆41,其沿着X轴方向,对三台抓持机构70进行支撑;左右一对侧板42,其对支撑杆41的左右两端部进行支撑;滑轨43,其经由在各个侧板42的下端部设置的未图示的滑块而将支撑杆41及一对侧板42沿Y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撑;输送电动机44,其成为支撑杆41及一对侧板42的Y轴方向的移动驱动源(参照图17);以及同步带45,其将输送电动机44的移动力赋予给侧板42。
一对侧板42通过沿着X轴方向的长条的连结板46而连结,支撑杆41、一对侧板42和连结板46构成架状的可动体47。
而且,在支撑杆41的后面侧,三台抓持机构70以下垂的状态沿X轴方向被固定支撑。
另外,在一对侧板42的下端部分别连结有沿Y轴方向架设的同步带45,通过从输送电动机44被赋予扭矩的传送带轮对同步带45进行输送,可动体47沿Y轴方向移动。
在可动体47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确定了抓持机构70的原点位置的传感器48。能够根据从原点位置算起的输送电动机44的驱动量而求出抓持机构70对载置板20上的布料C进行抓持的抓持位置、和在作业台25将布料C放开的放开位置,能够在各个位置使可动体47停止。
[抓持机构]
如前述所示,抓持机构70在输送机构40设置有三台,但这些是相同的结构,因此仅对其中一个进行说明。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抓持机构70的斜视图,图6是从斜下方观察的斜视图。
抓持机构70如图所示,具有: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其对布料进行抓持;抓持用气缸73,其成为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抓持动作的驱动源;升降机构74,其使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升降;调节部75,其对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抓持开始前的开口宽度进行调节;以及安装部76,其在输送机构40的支撑杆41对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以及升降机构74进行安装。
第一抓持部件71与抓持用气缸73一起下垂支撑于后面记述的升降机构74的第一支撑板741的下端部,第二抓持部件72支撑于抓持用气缸73的活塞。
第二抓持部件72相对于第一抓持部件71而配置于前侧,第一抓持部件71的前端面711和第二抓持部件72的后端面721接近而相对。
另外,第一抓持部件71和第二抓持部件72各自的底面712、722平滑且支撑于同一高度。在对布料C进行抓持时,使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底面712、722与布料C的上表面抵接,并且使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相对地接近而在各个前端面711及后端面721将布料C的一部分夹入。
因此,为了良好地进行布料C的抓持,在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底面712、722分别设置有摩擦体713、723。作为摩擦体713、723,是与平滑的底面712、722相比摩擦系数大的片状的结构即可,例如举出橡胶片、砂纸、布等纤维等。另外,在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底面712、722本身可以实施提高摩擦系数的摩擦构造,例如,滚花加工、锯齿状槽等。
抓持用气缸73以将活塞朝向前方的状态支撑于第一支撑板741,在不对布料C进行抓持时成为活塞向前方凸出的状态,在进行抓持时成为活塞后退至气缸侧的状态。
由此,第二抓持部件72相对于第一抓持部件71从向前方分离的状态起后退,切换为第一抓持部件71的前端面711和第二抓持部件72的后端面721压接的状态。
调节部75与第二抓持部件72的前端面抵接,在非抓持状态下,成为通过抓持用气缸73的活塞向前方推出的状态下的第二抓持部件72的止动器,对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抓持开始前的开口宽度进行规定。
具体地说,调节部75使用不具有框架和砧座的千分尺。该调节部75以处于第二抓持部件72的前方的配置,在将能够前后移动的主轴751朝向后方的状态下由第一支撑板741支撑。
而且,朝向后方的主轴的前端部与第二抓持部件72的前端面抵接,由此对在非抓持状态下通过抓持用气缸73向前方推出的第二抓持部件72的停止位置进行规定,对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抓持开始前的开口宽度进行规定。
而且,调节部75是由千分尺构成的,因此能够通过其主轴,将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的抓持开始前的开口宽度以0.01[mm]为单位任意地调节。
图7(A)及图7(B)是从右方观察通过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实现的抓持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第一抓持部件71和第二抓持部件72在各自的底面712、722具有摩擦体713、723,另外,在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附设有对抓持开始前的开口宽度进行调节的调节部75。
相对于布料C的厚度,如果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抓持开始前的开口宽度过宽,则在抓持时大于或等于两块布料C同时被抓持而导致发生叠加输送。
另一方面,相对于布料C的厚度,如果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抓持开始前的开口宽度窄,则在抓持时底面712、722发生打滑而容易发生抓持失误。
因此,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底面712、722设置摩擦体713、723,对抓持开始前的开口宽度通过调节部75能够进行调节,由此能够通过适于对一块布料C进行抓持的窄的开口宽度更可靠地进行一片一片的抓持。
升降机构74具有:前述的第一支撑板741;以及升降用气缸742,其经由第一支撑板741使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在后斜上方向进行升降。
图8是从右方观察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和周围的结构的关系的说明图。
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在通过升降用气缸742向前斜下侧下降时,各自的底面712、722成为与载置板20的上表面的最上方的布料C抵接的抓持高度,在通过升降用气缸742向后斜上侧上升时,不与周围的各结构发生干涉而成为能够向前方移动的输送高度。
另外,升降用气缸742的活塞的移动方向朝向相对于Y轴方向后方而向后斜上起伏45~60°左右的倾斜角度。这在后面记述的按压机构30的按压部件31的关系中,成为适于从下方的布料C仅将最上方的布料C良好地剥离的角度。
安装部76具有:第二支撑板761,其将升降机构74的升降用气缸742以前述的姿态进行固定支撑;安装轨道762,其固定装备于输送机构40的支撑杆41的后表面;以及安装块763,其将第二支撑板761安装于安装轨道762。
第二支撑板761在其平板面上将升降用气缸742以前述的倾斜角度进行支撑,在其前端部固定有安装块763。
安装轨道762沿X轴方向固定于支撑杆41,安装块763相对于安装轨道762沿其长度方向能够位置调节地被安装。即,能够经由安装块763对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沿X轴方向进行位置调节。即,在位置调节时,使用在指示板761中组装的分度销,能够在安装轨道762的安装板上利用在与轨道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排列而形成的定位孔进行任意的定位。
此外,安装轨道762在三台抓持机构70中共用。
[按压机构]
图9是表示使用按压机构30的布料C的抓持动作的侧视图,以图9(A)~图9(C)的顺序进行抓持动作。
如图8及图9所示,按压机构30具有:按压部件31,其从上方对在载置板20的上表面重叠载置的布料C的前端部进行按压;未图示的支撑构造,其将该按压部件31能够上下移动地由框架11支撑;作为检测部的微动开关33(参照图17),其对由布料C引起的按压部件31的推起进行检测;以及摩擦体32,其设置于载置板20的上表面中的按压部件31的按压位置。
按压部件31是水平的且在X轴方向上为长条的带状的平板,其前端部和后端部在沿X轴方向的折痕处向垂直下方弯折。另外,按压部件31具有与载置板20的X轴方向的宽度相同程度的宽度。
而且,在按压部件31的后端部的向垂直下方弯折的部位的下端部的整个宽度,安装有模塑材料等对布料C进行保护的保护材料311,通过具有该保护材料311的下端部,将最上方的布料C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在X轴方向的整个宽度的范围,通过按压部件31的自重进行按压。
按压部件31的支撑构造将该按压部件31在维持为水平的状态下能够升降地支撑。
微动开关33如果按压部件31成为大于或等于预先确定的规定高度,则输出OFF信号。
摩擦体32是与平滑的载置板20的上表面相比摩擦系数大的平面状的结构即可,例如举出橡胶片、砂纸、布等纤维等。另外,在载置板20的上表面本身可以实施提高摩擦系数的摩擦构造,例如,滚花加工、锯齿状槽等。
该摩擦体32的意义与按压部件31的意义一起在后面记述。
如图9所示,在按压部件31从重叠载置的布料C的前端部的上方赋予按压力的状态下,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对最上方的布料C进行抓持,通过升降机构74向上方且从按压部件31分离的方向(后方)上升。
在该情况下,第二块布料C的前端部由于与第三块布料C的摩擦,对抗与最上方的布料C的滑动摩擦,能够维持固定位置,能够抑制并减少下述情况的发生,即,最上方的布料C和第二块布料C一起被抓持、第二块布料C由于与最上方的布料C的滑动摩擦被拖动而成为产生松弛的褶皱、卷起等散乱的状态。
特别地,升降机构74如果以45~60°的倾斜角度使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上升,则能够良好地得到通过按压部件31实现的上述效果。
并且,在载置板20的上表面的前端部设置有摩擦体32,因此在载置于载置板20的布料C剩余两块的情况下,在最上方的布料C被抓持而上升时,第二块布料C无法从其下方的布料C得到用于保持在固定位置的摩擦力,但取而代之,能够从摩擦体32得到相同程度或更大的摩擦力,因此能够抑制并减少下述情况的发生,即,第二块布料C(成为最后一块的布料C)也与最上方的布料C一起被抓持、成为由最上方的布料C引起的散乱的状态。
[盖机构]
图10(A)及图10(B)是盖机构50的动作说明图。
盖机构50如图2、图4及图10所示,具有:盖部件51,其插入至由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抓持而上升的最上方的布料C的下侧;驱动棒52,其沿X轴方向,对盖部件51的后端部进行保持;两个滑块53,其对驱动棒52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进行支撑;两根滑轨54,其将各滑块53能够沿Y轴方向滑动地支撑;以及作为驱动源的盖用电动机56,其使驱动棒52沿滑轨54往复移动(参照图17)。
驱动棒52与载置板20的X轴方向宽度相比稍长,对盖部件5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后端部)进行保持。
而且,如图8所示,驱动棒52通过一对滑块53及一对滑轨54,对从载置板20的上表面起至上升时的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底面712、722为止之间的高度进行维持,在从与载置板20的前端部相比成为稍前方的位置(前位置)至载置板20的后端部的位置(后位置)为止的范围中沿前后能够往复移动地被支撑。
此外,上述往复动作将盖用电动机56作为驱动源,经由未图示的传动带机构赋予给驱动棒52。
盖部件51是具有挠性的长方形状的片材,其长度方向一端部支撑于驱动棒52。而且,盖部件51从处于前位置的驱动棒52起朝向前方,在与作业台25的后端部相比前侧的位置处通过支撑辊55(参照图10)弯曲而朝向下方,盖部件51的另一端部成为向下方下垂的状态。
盖部件51比驱动棒52的前后的可动范围的移动长度长,在驱动棒52移动至后位置的状态下,成为在载置板20的整个长度的范围水平地架设的状态,能够将该载置板20覆盖。
因此,如图10(A)所示,在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将最上方的布料C抓持而上升的状态下,如图10(B)所示,能够在最上方的布料C和残留于载置板20上的第二块及其以下的布料C之间存在盖部件51,在此后的最上方的布料C向作业台25输送时,能够防止与第二块及其以下的布料C的滑动接触,能够抑制并减少由该滑动接触引起的第二块及其以下的布料C的散乱。
另外,盖用电动机56如果通过控制装置100,由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将最上方的布料C抓持而上升,则迅速地使驱动棒52从前位置移动至后位置,并且与通过输送机构40实现的各抓持机构70的前进移动的开始同步地,使驱动棒52从后位置移动至前位置。
由此,在各抓持机构70的前进移动时,布料C与盖部件51一起进行前进移动而对相互间的滑动进行抑制,因此能够减少由滑动引起的布料C的散乱。另外,能够使盖部件51迅速地从重叠载置的布料C的上方退避,因此能够迅速地进行后续的抓持动作。
此外,如果使驱动棒52从后位置移动至前位置,则盖部件51经由支撑辊55恢复为再次下垂的状态。
[作业台]
图11(A)~图11(C)是表示向作业台25输送布料C时的输送动作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1~图3及图11所示,作业台25由长方形状的平板构成,以将其平板面沿水平朝向的状态固定支撑于框架11的前侧上部。该作业台25的上表面高度与由前述的载置板20的支撑机构21将载置板20上的最上方的布料C维持为恒定的高度一致。
在上述作业台25的后端部251的后侧形成有作为落差部的开口252。该开口252准确地说,是作业台25的后端部251和盖机构50的盖部件51通过支撑辊55而向下方弯曲的部位之间的间隙。
如图11(A)至图11(B)所示,在将布料C从载置板20输送至作业台25时,在其输送速度快等情况下,布料C的后端部有时由空气阻力而散乱并向上卷起、发生弯折。在该情况下,使布料C的后端部在开口252上经过,暂时从作业台25的后端部251下垂,并且在后端部251的角处进行滑动,由此能够使布料C的后端部从散乱的状态恢复为平坦的正常状态。
此外,作业台25的后端部251的发生滑动的角部如图11(B)所示,优选设为截面圆弧状。
另外,在作业台25的前端部附近在其X轴方向的整个宽度范围该形成有开口部253。在该开口部253,以能够将该开口部253开闭的状态装备有后面记述的平滑机构60的延长板61。
而且,在作业台25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在Y轴方向的整个长度范围,设置有用于对后面记述的锤机构80的锤81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254。
该引导部254是沿Y轴方向的、具有少许厚度的宽轨道,其上表面平滑且水平。
另外,引导部254由前述的开口部253在中途将一部分断开,但在将该开口部253闭塞的延长板61的X轴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辅助引导部611,该辅助引导部611是与引导部254相同的宽度,成为凸条。在延长板61将开口部253关闭的状态下,辅助引导部611的平滑的上表面成为水平,并且辅助引导部611的上表面和引导部254的上表面共面。另外,X轴方向上的辅助引导部611的配置与引导部254一致。由此,辅助引导部611将引导部254的被断开的部分完全补全,能够与引导部254成为一体而发挥对锤81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功能。
[平滑机构]
如图1及图11所示,平滑机构60具有:延长板61,其能够绕X轴转动地与作业台25的前端部连结;以及转动用气缸62,其是使该延长板61转动的驱动源(参照图17)。
延长板61是在X轴方向长条的平板,X轴方向的长度与作业台25的X轴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而且,延长板61的后端部通过多个铰链能够转动地与作业台25连结。
该延长板61如果通过转动而朝向水平,则其上表面成为与作业台25的上表面共面(成为水平状态),从该状态起能够使前端部向下方转动(成为下垂状态)。
转动用气缸62能够使延长板61转动而对上述水平状态和下垂状态的两个状态进行切换。
如图11(B)至图11(C)所示,布料C是靠其前端部的位置被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抓持而进行输送,但布料C的与抓持位置相比前侧的部分,在输送过程中成为向下方下垂的状态。因此,如果输送至目标位置,将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抓持状态解除,将布料C放开,则下垂的布料C的与抓持位置相比前侧的部分向布料C的下侧掉入或弯折。
因此,在布料C输送时,将延长板61预先设为下垂状态,在布料C的抓持位置成为与作业台25的前端部相比的前方、优选前端部的附近的位置,将布料C从抓持状态起放开。
由此,下垂的与布料C的抓持位置相比前侧的部分如图11(C)所示,成为沿着下垂状态的延长板61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对转动用气缸62进行控制以使得延长板61从下垂状态向水平状态转动,由此不会发生向布料C的前端部掉入、弯折,能够设为平坦地载置的状态。
[锤机构]
图12是锤机构80的斜视图,图13是锤机构80的剖视图。
锤机构80装备于对抓持机构70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40的连结板46的前表面的X轴方向中央部。
锤机构80具有能够装卸的锤81和该锤81的装卸机构82,装卸机构82具有:支撑部件83,其对锤81进行支撑;以及作为驱动源的锤装卸用气缸84,其向支撑部件83赋予升降动作。
锤81具有:锤主体811;连结部812,其与在锤主体811的后端部设置的装卸机构82对应;以及位置限制板813、814,其设置于锤主体811的左右两端部。
锤主体811是中央部大幅地开口,具有适当的重量的金属或树脂的平板,在俯视观察时呈在Y轴方向长的长方形状。而且,锤主体811的X轴方向的宽度设定为比前述的作业台25的引导部254稍宽。
在锤主体811的左右两端部设置的位置限制板813、814,是在Y轴方向长,Z轴方向的宽度窄的长条板,其下端部与锤主体811的下表面相比稍微向下方凸出。
由此,如果将锤81装载于载置有布料C的作业台25的中央,则引导部254嵌入左右的位置限制板813、814之间,能够使沿Y轴方向输送的布料C沿引导部254笔直地移动。
锤81的连结部812在锤主体811的后端部,朝向上方而直立设置,在其上端部设置有向左右方向伸出的被卡止腕815、816。另外,在连结部812的上端部,以左右为一组装备有向前方伸出的按压接触板817。这些按压接触板817是前端部向上方以直角折弯形成的,在该前端部形成有沿X-Z平面的平滑部。
锤81在前侧设置有锤主体811,在后侧设置有连结部812,Y轴方向的长度中的大部分被锤主体811占据。而且,锤主体811及位置限制板813、814与连结部812相比,在Z轴方向上均充分地实现了薄型化。
因此,该锤81构成为能够使除了连结部812以外的大部分从中转机构90的中转框93的后方向其下侧进入(参照图16)。
支撑部件83具有:背面板834,其固定于锤装卸用气缸84的活塞杆;支撑腕831、832,它们在该背面板834的下端部以左右为一对向前方伸出;以及抵接部835,其设置于一对支撑腕831、832之间。
各支撑腕831、832均在其前端上部形成有向上方凸出的凸起部836、837。而且,各支撑腕831、832与凸起部836、837相比后侧相对地向下方凹陷,通过成为该凹陷的部分,能够以将锤81的被卡止腕815、816从下方上提的方式进行卡止。
抵接部835在背面板834的前表面侧下端部中的各支撑腕831之间向前方伸出,并且其前端部向下方折弯形成,具有沿X-Z平面的平坦面。
如前述所示,支撑部件83固定装备于锤装卸用气缸84的活塞杆,因此通过锤装卸用气缸84的工作,能够对下位置和上位置进行切换。而且,在下位置处,各支撑腕831、832的凸起部836、837的上端部与锤81的被卡止腕815、816相比设定得低。因此,能够从锤81的连结部812的后方,向被卡止腕815、816的下侧将各支撑腕831、832插入。而且,如果从该状态起通过锤装卸用气缸84的工作,将支撑部件83推起至上位置,则能够通过各支撑腕831、832的凸起部836、837的后侧的凹陷对被卡止腕815、816进行卡止,并将锤81向上方提起。
此时,如图13所示,锤主体811设置于支撑部件83的前侧,因此锤81的重心与支撑部件83相比位于相当靠前的前方,在通过支撑部件83进行的锤81的提起时,向锤主体811侧降低的方向作用力矩。
但是,在支撑部件83的支撑腕831、832之间设置有抵接部835,因此锤81的连结部812的后端面与抵接部835抵接,锤主体811侧不下垂而被抬起,一边维持水平状态、一边卡止于支撑部件83。
[中转机构]
图14是从右斜上观察中转机构90的斜视图,图15是从右斜下观察的斜视图,图16是右侧视图。
中转机构90如图1~图3及图14~图16所示,配置于作业台25的上侧且前端部附近。而且,该中转机构90具有:按压部件91,其从上方对通过输送机构40输送至作业台25的规定位置的布料C进行按压;按压用气缸92,其成为对按压部件91的按压和解除进行切换的升降动作的驱动源;中转框93,其对按压部件91进行支撑;滑轨43,其将中转框93的左右两端部沿Y轴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撑;中转电动机95,其成为中转框93的Y轴方向的移动驱动源;以及同步带96,其从中转电动机95向中转框93赋予移动力。
并且,中转机构90具有:升降托架95,其能够升降地由中转框93支撑;拂平部件96,其相对于升降托架95能够沿Y轴方向前后移动地被支撑;拂平部件升降用气缸922,其使升降托架95升降;以及拂平前进用气缸923,其执行拂平部件96所涉及的前进移动。
此外,滑轨43与输送机构40共用,但也可以设为独立设置的结构。
中转框93在作业台25的上方具有:支撑板931,其向左右方向延伸而对按压部件91进行支撑;左右一对侧板932,其从支撑板931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以及支撑托架933,其设置于支撑板931的前表面中央。
支撑板931是与X-Z平面平行且在X轴方向为长条的平板,X轴方向的长度比作业台25的X轴方向宽度略长。另外,支撑板931的下端部在全长范围相对于作业台25的上表面向上方分隔而配置。
上述中转框93具有将按压部件91所按压的布料C向位于前方的缝纫机1进行输送的功能,能够定位于Y轴方向的任意的位置。
而且,使中转框93的支撑板931相对于作业台25的上表面充分地分隔而配置,因此能够使支撑于支撑板931的全部结构从作业台25的上表面分隔,由此,如图16所示,能够使前述的锤81的锤主体811向中转机构90的中转框93的下侧进入。
此时,成为支撑板931的后表面与锤81的按压接触板817的前表面抵接的状态,能够作为使向前方移动时的锤81停止的止动器进行利用。
在设置于支撑板931的两端部的一对侧板932的下端部,分别连结有沿Y轴方向架设的同步带942,通过从中转电动机941被赋予扭矩的传送带轮对同步带942进行输送,中转框93沿Y轴方向移动。
在中转框93的移动路径上,设置有确定了中转框93的原点位置的原点传感器943(参照图17)。关于中转框93对从抓持机构70被放开的布料C进行接收的接收位置、向缝纫机1的落针位置供给布料C的供给位置,能够根据从原点传感器943所示的原点位置算起的中转电动机941的驱动量而求出,控制装置100能够执行在各个位置使中转框93停止的控制。
支撑托架933在俯视观察时呈コ字状,以将コ字状的开口部朝向后方的状态固定装备于支撑板931的前表面中央部。
该支撑托架933在其前表面部装备有拂平部件升降用气缸922,经由该拂平部件升降用气缸922使升降托架95能够升降地进行支撑。
另外,在支撑托架933的前端部的后表面,装备有用于对作业台25上的布料C的端部进行检测的布端传感器934。
在支撑板931的前表面中央部且支撑托架933的内侧装备有按压用气缸921,经由该按压用气缸921,按压部件91能够上下移动地被支撑。
按压用气缸921以活塞杆沿Z轴方向进出的方式安装于支撑板931,在该活塞杆固定有按压部件91。
按压部件91的沿X-Z平面的直立设置部911固定于按压用气缸921的活塞杆,在该直立设置部911的下端部具有向前方伸出的四片按压板912~915。
各按压板912~915都是沿Y轴方向的长条板,如果按压部件91下降,则从上方与作业台25上的布料C抵接,伴随中转框93的前进移动而将布料C向前方进行输送。如上所述,各按压板912~915具有与布料C相接而输送的功能,因此在其底面可以设置有橡胶片、砂纸、布等由纤维构成的摩擦体,或者实施压花加工、锯齿状槽等的摩擦构造。
另外,各按压板912~915在X轴方向排列而配置,位于其两端部的两个按压板912、913,与位于内侧的两个按压板914、915相比宽度宽,更向前方伸出。
拂平部件升降用气缸922以活塞杆沿Z轴方向进出的方式安装于支撑托架933的前表面,在该活塞杆固定有升降托架95。
升降托架95在将布料C向缝纫机1输送时,其前端部与缝纫机1的落针位置接近,因此作为升降托架95的底板部951,其前端部的中央被大幅地切除。
而且,在升降托架95的底板部951的下表面侧,滑动板953经由滑轨952沿Y轴方向能够滑动地被支撑。
另外,在该滑动板953和底板部951之间设置有作为弹性体的拉伸弹簧954,滑动板953相对于升降托架95始终向前方被施加张力。
另外,在滑动板953的下表面,经由沿Z轴方向的支轴955和作为弹性体的螺旋弹簧956而吊挂支撑有拂平部件96。拂平部件96通过螺旋弹簧956向下方被按压,并能够沿支轴955少许升降。
如果升降托架95相对于支撑托架933进行下降动作,则拂平部件96经由滑动板953也下降。而且,拂平部件96通过支轴955和螺旋弹簧956,通过弹簧压力平缓地与作业台25上的布料C进行压接。
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在升降托架95的底板部951的上表面,安装为活塞杆沿Z轴方向进行进退动作。而且,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的活塞杆配置为,如果向下方进出,则将底板部951贯通,前端部向在其下侧设置的滑动板953的未图示的止动孔插入。
滑动板953及由其支撑的拂平部件96如前述所示,沿Y轴方向能够滑动地由滑轨952支撑,且通过拉伸弹簧954被施加前进移动。
在将该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的滑动范围的前端设为“最前进位置”、将后端设为“最后退位置”的情况下,在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位于最后退位置的状态下,以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的活塞杆的前端部插入至滑动板953的止动孔的方式对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进行配置。
因此,如果对抗拉伸弹簧954而将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保持于最后退位置,使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的活塞杆凸出而从插入至滑动板953的止动孔的状态起使活塞杆后退,则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能够通过拉伸弹簧954而前进移动至最前进位置。
此外,为了使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返回至最后退位置,通过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保持最后退位置,利用中转电动机941的动力。
即,如果通过中转电动机941,使中转框93整体前进移动至缝纫机1,则拂平部件96与设置于缝纫机1的未图示的止动器抵接,并且如果继续中转电动机941的驱动,则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对抗拉伸弹簧954而被推回。因此,直至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被推回至最后退位置为止使中转电动机941向前进方向进行驱动,然后通过使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的活塞杆凸出,从而能够将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保持于最后退位置。
拂平部件96在俯视观察时,配置于在前述的左右两侧配置的两个按压板912、913之间。
而且,该拂平部件96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961;以及位置限制板962、963,其设置于主体部961的左右两端部。
主体部961呈在前端部形成下降倾斜度而厚度逐渐减小的楔状。并且,该前端部如图16所示,中转框93在最前进移动时与缝纫机1的缝针2的落针位置接近,因此为了避免与缝针的干涉,形成三个切口,成为梳齿状。
另外,在升降托架95下降,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位于最后退位置时,在主体部961的后端部形成有两个矩形的切口,以使得不发生与内侧的两个按压板914、915的前端部的干涉。
主体部961的X轴方向的宽度与前述的作业台25的引导部254相比设定得稍宽。
在主体部961的左右两端部设置的位置限制板962、963是在Y轴方向长,Z轴方向的宽度窄的长条板,其下端部与主体部961的下表面相比稍微向下方凸出。
由此,如果使升降托架95下降,将拂平部件96装载于载置有布料C的作业台25的中央,则引导部254嵌入至左右的位置限制板962、963之间,能够与布料C一起沿Y轴方向笔直地移动。
并且,拂平部件96的前端部设定为,在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处于最前进位置的情况下,位于与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两个按压板912、913的前端部相比的前方,在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处于最后退位置的情况下,位于与配置于左右两侧的两个按压板912、913的前端部相比的后方。
拂平部件96通过上述结构,在按压部件91从上方对布料C进行按压的状态下,在最后退位置下降,然后,如果前进至最前进位置,则在布料C的前端部产生朝上蜷缩的卷曲的情况下,拂平部件96的楔状的前端部将布料C的前端部的卷曲部分向前方推回,能够弄得平坦。
在从上方对布料C进行按压以使得两个按压板912、913的前端部和布料C的前端部一致的情况下,拂平部件96成为向与布料C的前端部相比的前方凸出的状态,但如前述所示,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能够滑动且由拉伸弹簧954弹性支撑,因此如果被输送至缝纫机1,则通过缝纫机1侧的止动器向后方被推回。
而且,在拂平部件96的前端部向后方被推回的过程中,布料C的前端部通过缝纫机1的布料压脚5(参照图16),从上方被按压,因此不会再次发生卷曲而供给至缝纫机1,能够良好地进行缝制。
另外,在缝制时拂平部件96的前端部与布料C的前端部相比进行后退,因此使得不对缝制作业产生影响。
[布料输送装置:控制系统]
图17是表示布料输送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如图所示,在布料输送装置10的控制装置100分别经由驱动电路213a、44a、56a、941a而连接有支撑机构21的上下移动电动机213、输送机构40的输送电动机44、盖机构50的盖用电动机56、中转机构90的中转电动机941。
另外,在控制装置100分别经由驱动电路62b、73b、742b、84b、921b、922b、923b而连接有使平滑机构60的转动用气缸62工作的电磁阀62a、使抓持机构70的抓持用气缸73工作的电磁阀73a、使升降机构74的升降用气缸742工作的电磁阀742a、使锤机构80的锤装卸用气缸84工作的电磁阀84a、使中转机构90的按压用气缸921工作的电磁阀921a、使拂平部件升降用气缸922工作的电磁阀922a、使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工作的电磁阀923a。
此外,抓持机构70具有三台,但在图12中,关于抓持用气缸73、升降用气缸742仅图示出一个而省略其余的图示。另一方面,使三台抓持用气缸73工作的电磁阀73a和其驱动电路73b仅为一个,通过共用而使三个气缸同时工作。
另外,使升降用气缸742工作的电磁阀742a和其驱动电路742b也仅为一个,通过共用使三个气缸同时工作。
并且,在控制装置100分别经由接口33a、48a、934a、943a而连接有按压机构30的微动开关33、输送机构40的原点传感器48、中转机构90的布端传感器934及原点传感器943。
另外,在后面进行记述,在输送机构40的可动体47,用于对作业台25上的布料C的后端部进行检测的布端传感器49与锤机构80相比设置于后方,该布端传感器49也经由接口49a而与控制装置100连接。
另外,控制装置100具有与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进行通信的未图示的通信部,能够使布料C的输送动作和缝制的开始/结束协同地进行,进行所需的信息的收发。
而且,控制装置100具有:CPU 101,其针对各电动机213、44、56、941及各气缸62、73、742、84、921、922、923进行规定的控制;以及存储器102,其写入有执行该控制的控制程序及设定数据。
[布料输送装置的动作控制]
基于由控制装置100执行的动作控制,通过图18的流程图、图7~图11的动作说明图、图19(A)~图20(C)的动作说明图、图21~图27的中转机构90的动作说明图对布料输送装置10的输送作业进行说明。此外,图19(A)~图20(C)的动作说明图仅示出从锤81的配置至回收为止的动作。
此外,在图21~图27的中转机构90的动作说明图中,省略了缝纫机1的针板的图示,但布料压脚5的下侧处于设置有针板的位置。
首先,如果通过台车将多个布料C以重叠载置的状态载置的载置板20搬入至框架11的后部,则控制装置100的CPU 101对上下移动电动机213进行控制,使载置板20上升(步骤S1)。
而且,如果载置板20达到一定的高度,则在按压部件31设置的微动开关33成为断开状态,CPU 101使上下移动电动机213停止,将最上方的布料C维持为恒定的目标高度(步骤S3)。
接下来,CPU 101对升降用气缸742的电磁阀742a进行控制,使在抓持位置的上方等待的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下降(步骤S5:图7(A)),对抓持用气缸73的电磁阀73a进行控制,进行最上方的布料C的抓持(步骤S7:图7(B))。
并且,CPU 101对升降用气缸742的电磁阀742a进行控制,使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上升(步骤S9:图8及图9),对盖用电动机56进行控制,使盖机构50的驱动棒52从前位置移动至后位置(步骤S11:图10(A)及图10(B))。由此,在向上方提起的最上方的布料C和剩余的第二块及其以下的布料C之间插入盖部件51。
此外,在最上方的布料C刚提起后,第二块布料C上升而调整至最上方的高度。
而且,CPU 101对输送电动机44进行控制,开始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前进移动(步骤S13),同时对盖用电动机56进行控制,使驱动棒52从后位置移动至前位置(步骤S15)。由此,盖部件51以追随被输送的布料C的方式向前方输送,返回至退避状态(下垂状态)。
而且,CPU 101如果根据从原点传感器48所示的原点位置起的输送电动机44的驱动量而检测出到达停止位置,则对输送电动机44进行控制,使第一及第二抓持部件71、72的前进移动停止(步骤S17)。此时,刚停止前被输送的布料C的后端部向比作业台25的后端部靠后方的开口252落入,在作业台25的后端部251的角部发生滑动,对布料C的后端部的散乱进行矫正(图11(B))。
接下来,CPU 101对抓持用气缸73的电磁阀73a进行控制,将布料C的抓持状态解除(步骤S19)。由此,布料C载置于作业台25,该布料C的前端部仿形于处在下垂状态的延长板61而成为下垂的状态。
并且,CPU 101对转动用气缸62的电磁阀62a进行控制,使延长板61转动为水平状态(步骤S21:图11(C))。由此,布料C的前端部也成为水平,整体地校正为水平且平坦的状态。
而且,输送机构40的可动体47朝向载置板20的抓持位置而开始后退移动,中转机构90的中转框93也朝向对所输送的布料C进行接收的接收位置进行后退移动(步骤S23、图19(A))。
此外,在最初的第一块布料C的输送时,支撑于可动体47的锤机构80处于起初保持有锤81的状态。
而且,可动体47在后退移动的中途,如果布端传感器49检测到所输送的布料C的后端部,则CPU 101对锤装卸用气缸84的电磁阀84a进行控制,在布料C的后端部之上配置锤81(步骤S25、图19(B))。此时,锤81在位置限制板813、814之间与引导部254嵌合。
另外,中转机构90如果通过由布端传感器934进行的布料C的前端部的检测,识别出到达中转框93的接收位置,则CPU 101对按压用气缸921的电磁阀921a进行控制,使按压部件91下降而对布料C的前端部进行保持(步骤S27:图21)。
接下来,CPU 101对拂平部件升降用气缸922的电磁阀922a进行控制,使升降托架95下降(图22)。
由此,拂平部件96也下降,其前端部在相比于作业台25上的布料C的前端部而稍微后方的位置着地。此时,引导部254隔着布料C而嵌合于拂平部件96的位置限制板962、963之间。
而且,CPU 101如果对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的电磁阀923a进行控制而使气缸杆后退,从滑动板953的止动孔拉出,则滑动板953及拂平部件96通过拉伸弹簧954而前进移动(步骤S29:图23)。
由此,拂平部件96的前端部能够将布料C的前端部的卷曲部分弄得平坦。
并且,CPU 101对中转电动机941进行控制,使中转框93前进移动,将布料C的缝制开始位置朝向缝纫机1进行前进输送(步骤S31、图19(C)及图24)。
伴随该前进,拂平部件96的前端部与在缝纫机1侧设置的未图示的止动器抵接,与滑动板953一起相对于升降托架95进行后退移动。
而且,如果根据中转框93的前进移动量,识别出拂平部件96及滑动板953被推回至最后退位置,则CPU 101对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的电磁阀923a进行控制而使气缸杆凸出,插入至滑动板953的止动孔。
由此,拂平部件96及滑动板953保持于最后退位置(图25)。
另外,布料C的前端部以弄得平坦的状态插入至缝纫机1的布料压脚5的下侧。
接下来,CPU 101对按压用气缸921的电磁阀921a进行控制而使按压部件91上升(步骤S33、图26)。
此外,升降托架95维持下降状态,因此拂平部件96以一定的按压力对布料C进行按压。
因此,此后,通过缝纫机1的进给齿向前方输送,但在缝制进行期间,通过拂平部件96和锤81,将布料C沿引导部254笔直地输送。
在通过缝纫机1进行的缝制中,中转框93在布料C相对于缝纫机1的供给位置处等待。另一方面,如果布料C的后端部接近缝纫机1,则锤81的锤主体811进入至中转机构90的中转框93的下侧,按压接触板817与中转框93的支撑板931的后表面抵接而将移动停止(参照图20(A)及图16)。
其结果,仅布料C向前方移动。
而且,如果布料C的后端部被布端传感器934检测到(步骤S35),则CPU 101对下一个布料C执行步骤S5~S21的控制而重新向作业台25供给(步骤S37)。
并且,使下一个布料C的输送结束后的可动体47及抓持机构70直接前进至中转框93的后侧,通过锤装卸用气缸84的工作而回收锤81(步骤S39:图20(B))。
另一方面,在布料C的后端部被布端传感器934检测到后,CPU101从缝纫机1取得针数的信息,根据针数和缝制间距对布料C的后端部到达落针位置进行判断,由此如果识别出布料C的缝制结束,则对拂平部件升降用气缸922进行控制,使升降托架95上升(步骤S41:图27)。
然后,将处理返回至步骤S23,针对第二块及其以下的布料C,也执行输送和缝制。
[实施方式的效果]
缝制系统1000的布料输送装置10,锤机构80的锤81的锤主体811能够进入至中转机构90的中转框93的下侧。
因此,在布料C输送时,相对于中转框93的等待位置,能够使锤81输送至更前方(缝纫机侧),能够将作业台25中的中转框93的后方的空间大幅地空出,能够在锤81移动后迅速地将下一个布料C供给至作业台25。
因此,能够将布料C连续且高效地供给至缝纫机1,实现连续的缝制作业的迅速化。
另外,在布料C经过中转框93的下方期间,锤81也载置于布料C的后端部,因此能够稳定而笔直地输送至布料C的后端部。
另外,在布料输送装置10中,通过控制装置100对中转机构90进行控制,以使得在中转机构90的中转框93将布料C输送至缝纫机1后直至锤81的锤主体811进入中转框93的下侧为止,中转框93不返回布料C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而进行等待,因此在缝制中锤81的前进移动不被妨碍,能够将作业台25中的中转框93的后方的空间迅速地空出。
因此,能够将布料C进一步连续且高效地供给至缝纫机1,实现连续的缝制作业的更加迅速化。
另外,在布料输送装置10中,中转机构90具有:按压部件91,其在输送时从上方对布料C进行按压;以及拂平部件96,其将布料C的前端部向缝纫机1侧拂平。
因此,即使在布料C的前端部发生了卷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其弄得平坦后供给至缝纫机1,能够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重新缝制的发生。
另外,拂平部件96通过拉伸弹簧954向缝纫机1侧施加有前进动作,因此在中转框93的前进移动时,如果与缝纫机1侧的止动器抵接,则能够使拂平部件96后退。因此,能够使拂平部件96最大限度地接近缝纫机1侧,能够良好地维持将布料C的前端部的卷曲弄得平坦的状态而向缝纫机1侧输送。
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由缝纫机1的缝制引起的不合格品的发生、重新缝制的发生。
另外,拂平部件96构成为通过螺旋弹簧956从上方向布料C赋予按压压力,因此能够得到下述效果,即,在将布料C的前端部的卷曲弄得平坦后,将布料C的输送稳定地维持为笔直。
[其他]
在上述布料输送装置10中,例示出中转机构90的中转框93在将布料C输送至缝纫机1的针板后直至锤81的锤主体811进入中转框93的下侧为止进行等待的动作控制,但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28所示,如果中转机构90的中转框93将布料C输送至缝纫机1的针板,则控制装置100使该中转框93后退(图28(A)),使中转框93在与图20(A)的情况相比成为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预先确定的锤81的回收位置进行等待。
而且,也可以控制为,锤81与中转框93抵接,如果布料C从锤81的下方脱落,则使按压部件91下降而对布料C的后端部进行按压,此后中转框93对布料C进行输送(图28(B))。
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直至布料C的后端部几乎都缝制结束为止,稳定而笔直地进行输送。
另外,在上述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将锤的回收位置设定于更前方,从而也能够迅速地进行下一个布料C的供给(图28(C)),能够实现连续的缝制作业的迅速化。
另外,在上述布料输送装置10中,通过拉伸弹簧954使拂平部件96前进,但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其而通过气缸等致动器使拂平部件96向缝纫机1侧前进。
在该情况下,可以不需要拂平部件前进用气缸923,通过致动器进行拂平部件96的前进移动和后退移动这两者,能够将拂平部件96的支撑构造、前进后退动作的控制更加简化。
另外,在上述布料输送装置10中,引导部254例示出凸条的方式,但只要是在一定方向能够对锤81进行引导的构造,则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引导部254设为槽状,或者设为宽度更窄的轨道状。
此外,在该情况下,拂平部件96的底部的构造也优选设为与槽状或宽度更窄的轨道状的引导部254相对应的构造。

Claims (3)

1.一种被缝制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平坦的载置部,其能够将多个被缝制物重叠载置;
抓持机构,其对在所述载置部上位于最上方的被缝制物进行抓持;
输送机构,其对由所述抓持机构抓持的所述被缝制物进行输送;以及
平坦的作业台,其对通过所述输送机构输送的所述被缝制物进行载置,
所述作业台能够与缝纫机连接,以使得能够将所述被缝制物输送至所述缝纫机的针板,
该被缝制物输送装置具有:
锤机构,其向通过所述缝纫机而在所述作业台上输送的被缝制物供给锤;以及
中转机构,其具有中转框,该中转框将输送至所述作业台的被缝制物直至所述缝纫机的针板为止进行输送,
所述锤的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按压的锤主体能够进入至所述中转框的下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缝制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中转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在所述中转机构的所述中转框将所述被缝制物直至所述缝纫机的所述针板为止进行输送后,直至所述锤的所述锤主体进入至所述中转框的下侧为止,所述中转框不返回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而进行等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缝制物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所述中转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中转机构的所述中转框在将所述被缝制物直至所述缝纫机的所述针板为止进行输送后,进行后退,一边对所述被缝制物进行按压、一边向所述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输送。
CN201811110577.2A 2017-09-22 2018-09-21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Active CN109537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2711A JP2019055136A (ja) 2017-09-22 2017-09-22 被縫製物搬送装置
JP2017-182711 2017-09-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37180A true CN109537180A (zh) 2019-03-29
CN109537180B CN109537180B (zh) 2022-04-19

Family

ID=65841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10577.2A Active CN109537180B (zh) 2017-09-22 2018-09-21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55136A (zh)
CN (1) CN10953718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63584A (zh) * 2023-11-02 2023-12-05 南通玖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过滤袋加工用吊挂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73463B (zh) * 2023-08-18 2023-10-13 溧阳东发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纺织布料光照色差检测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21559A1 (de) * 1975-05-14 1976-12-02 Rockwell Rimoldi Spa Werkstueck-zufuehrvorrichtung fuer den beweglichen greifer einer naeheinheit
US4140068A (en) * 1976-07-30 1979-02-20 Pfaff Industriemaschinen Gmbh Gui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terial
EP0019543A1 (fr) * 1979-05-17 1980-11-26 ANVAR Agence Nationale de Valorisation de la Recherche Dispositif de manutention de pièce en forme de feuille
CN2293579Y (zh) * 1997-04-18 1998-10-07 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开发中心 平缝机综合送料机构
CN201003099Y (zh) * 2006-12-07 2008-01-09 杜明周 压布装置
CN101815609A (zh) * 2007-07-24 2010-08-25 北川精机株式会社 连续压制装置
CN106081676A (zh) * 2016-07-29 2016-11-09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裁片自动铺放机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621559A1 (de) * 1975-05-14 1976-12-02 Rockwell Rimoldi Spa Werkstueck-zufuehrvorrichtung fuer den beweglichen greifer einer naeheinheit
US4140068A (en) * 1976-07-30 1979-02-20 Pfaff Industriemaschinen Gmbh Gui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terial
EP0019543A1 (fr) * 1979-05-17 1980-11-26 ANVAR Agence Nationale de Valorisation de la Recherche Dispositif de manutention de pièce en forme de feuille
CN2293579Y (zh) * 1997-04-18 1998-10-07 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开发中心 平缝机综合送料机构
CN201003099Y (zh) * 2006-12-07 2008-01-09 杜明周 压布装置
CN101815609A (zh) * 2007-07-24 2010-08-25 北川精机株式会社 连续压制装置
CN106081676A (zh) * 2016-07-29 2016-11-09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裁片自动铺放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63584A (zh) * 2023-11-02 2023-12-05 南通玖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过滤袋加工用吊挂架
CN117163584B (zh) * 2023-11-02 2024-01-23 南通玖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过滤袋加工用吊挂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37180B (zh) 2022-04-19
JP2019055136A (ja) 2019-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37186A (zh)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CN108342839A (zh)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KR101398789B1 (ko) 유연물 삽입장치, 및 유연물 봉지담기장치
CN109537180A (zh)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EP214945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wing the edge flaps of a corrugated cardboard box
CN105803687A (zh) 标签缝制装置
CN108251979A (zh)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CN106283410A (zh) 标签缝制装置
CN103662940B (zh) 片材收纳装置和使用其的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7338581A (zh) 一种裤腰智能化生产线及生产方法
CN104233632B (zh) 一种缝标装置
CN205929800U (zh) 一种病理报告自动整订系统
CN209037219U (zh) 一种财务管理票据装订装置
CN201678820U (zh) 一种编织袋缝纫装置
CN108251980A (zh)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CN106998861A (zh) 拉链用拉头的加压装置
CN105301023B (zh) 一种基于x射线检测的ic料盘检测装置
CN204097693U (zh) 一种缝标装置
CN207079383U (zh) 一种智能压烫机
CN108251975A (zh)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CN101684592A (zh) 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控制装置及带环缝制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12899900A (zh) 一种腹部垫加工用缝制单元
CN208999078U (zh) 一种拉链试验机
CN211771901U (zh) 一种悬挂条缝纫机组
CN101586290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