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91121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91121B
CN109491121B CN201811584414.8A CN201811584414A CN109491121B CN 109491121 B CN109491121 B CN 109491121B CN 201811584414 A CN201811584414 A CN 201811584414A CN 109491121 B CN109491121 B CN 109491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straight line
metal layer
adjacent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44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91121A (zh
Inventor
简守甫
秦锋
夏志强
敦栋梁
金慧俊
宁俊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VIC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844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911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9491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1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91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1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显示区、非显示区、扇出区;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单元、多个栅线组、多条数据线、多条触控走线,栅线组包括相邻两条栅线,两条栅线位于相邻的两行像素单元之间;栅线位于栅极金属层,数据线和触控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扇出区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和多条第二扇出走线,第一扇出走线位于栅极金属层和/或源/漏极金属层,每一条第二扇出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本发明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使所有用于触控的走线阻抗一致,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根据制造材料的不同,显示装置可以分为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等离子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有源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等。目前,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发光二极管显示器LED等的平板显示器已经逐步取代了例如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等的传统显示器,广泛地应用于各种行业,成为大多数电子设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件。
目前主流的显示装置一般采用扫描驱动的方式,即栅极驱动电路在各行子像素所连接的栅线上依次施加信号使各行子像素依次导通,并使用数据驱动电路在各列子像素所连接的数据线上施加数据电压从而将各个子像素对应的数据电压写入到各个子像素中,完成相应的发光控制。
在嵌入式触控显示技术(Touch Embed Display,TED)的显示产品设计中,一般将从驱动芯片输出到进入有效显示区之间的走线定义为扇出走线。现有扇出走线一般存在两种方式:单层金属扇出走线结构和两层金属扇出走线结构。为了压缩扇出区的高度,目前通常采用两层金属扇出走线结构,该种结构采用触控走线在栅极线金属层和数据线金属层交错布设的方式,由于栅极线金属层和数据线金属层之间存在层间绝缘层,可避免相邻触控走线由于距离太近而无法曝光发生短路。然而,由于触控走线在不同的金属膜层,此布设方式可能会引起触控走线电阻分布不均,因为栅极线金属层和数据线金属层两者之间膜厚和电阻率不同,导致相邻两触控走线电阻不同,且栅极线金属层的阻抗较大,则栅极线金属层和数据线金属层阻抗差异较大,从而导致不同金属层的触控走线之间的阻抗不易匹配,从而影响显示质量。
因此,提供一种可以解决触控走线电阻分布不均,还能减小扇出区占用空间,从而减小边框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非显示区包括与显示区相邻设置的扇出区;显示区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多个栅线组、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多条触控走线,栅线组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的两条栅线,两条栅线位于相邻的两行像素单元之间;栅线位于栅极金属层,数据线和触控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扇出区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和多条第二扇出走线,第一扇出走线与数据线电连接,第一扇出走线位于栅极金属层和/或源/漏极金属层,第二扇出走线与触控走线电连接,每一条第二扇出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
基于同一思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为双栅结构的显示面板,相较于单栅结构的显示面板而言,数据线的数量基本上可以降低一半,从而连接数据线的驱动芯片的成本也相应减少,因此可以节约成本。栅线位于栅极金属层,数据线位于源/漏极金属层,由于双栅结构的显示面板中,数据线的数量减少了,源/漏极金属层可留有空间用于布设触控走线。扇出区的第一扇出走线与数据线电连接,用于将数据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使驱动芯片可以为数据线提供电信号;第一扇出走线位于栅极金属层和/或源/漏极金属层,即第一扇出走线可以都位于栅极金属层,也可以都位于源/漏极金属层,还可以一部分位于栅极金属层,另一部分位于源/漏极金属层;第二扇出走线与触控走线电连接,用于将触控走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驱动芯片为触控走线提供触控信号,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每一条第二扇出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即显示区内的触控走线与扇出区内的第二扇出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从而可以使双栅结构显示面板中的所有用于触控的走线阻抗一致,避免用于触控的走线位于不同膜层而电阻分布不均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并且由于第二扇出走线所在的源/漏极金属层的厚度一般大于栅极金属层的厚度,且用于触控的走线材料的电阻率一般小于栅线材料的电阻率,因此,本发明将双栅结构显示面板中所有用于触控的走线均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可以减小整个扇出区内走线的阻抗,达到更好的信号传输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一种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另一种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另一种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扇出区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中扇出区直线部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1中扇出区直线部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1中扇出区直线部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1中扇出区直线部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图1中扇出区直线部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1中扇出区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中扇出区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中扇出区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中扇出区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扇出区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5中扇出区和绑定区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图1仅以几个像素单元举例说明),图2是图1的一种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另一种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另一种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000,包括:衬底基板10,衬底基板10包括显示区AA和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包括与显示区AA相邻设置的扇出区FA(Fan-out Area);
显示区AA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20、多个栅线组30、多条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数据线S、多条触控走线T,栅线组3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相邻的两条栅线G,两条栅线G位于相邻的两行像素单元20之间;栅线G位于栅极金属层M1,数据线S和触控走线T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可选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
扇出区FA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41和多条第二扇出走线42,第一扇出走线41与数据线S电连接,第一扇出走线41位于栅极金属层M1和/或源/漏极金属层M2,第二扇出走线42与触控走线T电连接,每一条第二扇出走线42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包括显示区AA、非显示区NA,非显示区NA围绕显示区AA设置,且非显示区NA内包括扇出区FA,扇出区FA与显示区AA相邻设置,可选的,扇出区FA远离显示区AA一侧还设有绑定区BA(Binding Area),扇出区FA用于布设扇出走线,绑定区BA设有多个绑定焊盘,绑定焊盘用于与驱动芯片50(IC或FPC)的引脚电连接,其中绑定焊盘与引脚一一对应(图中未示意),扇出走线用于将显示区AA内的走线(例如栅线、数据线、触控走线等)与绑定区BA的驱动芯片50电连接,从而使显示区AA范围内的走线与驱动芯片50相互之间可以传输电信号,以完成显示面板000相应的显示或触控功能。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为双栅结构的显示面板,即显示区AA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20、多个栅线组30、多条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数据线S,栅线组3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相邻的两条栅线G,两条栅线G位于相邻的两行像素单元20之间,使每个栅线组30的两条栅线G控制相邻两行像素单元20的开启,每一条数据线S用于对第一方向X上在其相邻两侧开启的像素单元20中写入数据电压信号,各条栅线G通过栅极驱动电路(图中未示意)为栅线G提供驱动扫描信号,各条数据线S通过驱动芯片50为数据线S提供数据电压信号,相较于单栅结构的显示面板而言,该种双栅结构的显示面板,数据线S的数量基本上可以降低一半,从而连接数据线S的驱动芯片50的成本也相应减少,因此可以节约成本。可选的,本实施例的像素单元20可包括薄膜晶体管201和像素电极202,薄膜晶体管201包括栅极2011、源极2012、漏极2013、有源层2014,源极2012与数据线S电连接,且源极2012、漏极2013与数据线S同层同材料设置,栅极2011与栅线G电连接且同层同材料设置,漏极2013通过过孔与像素电极202(图中未填充)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000的显示区AA还包括多条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触控走线T,显示面板000的公共电极(图中未示意)被设计成若干单位阵列,每个单位电极既可用作显示,也可用作触控,每块电极连接一条触控走线T,该触控走线T从显示区AA通过扇出区FA的第二扇出走线42与驱动芯片连接,栅线G位于栅极金属层M1,数据线S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由于双栅结构的显示面板中,数据线S的数量减少了,源/漏极金属层M2可留有空间用于布设触控走线T。
本实施例的扇出区FA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41和多条第二扇出走线42,第一扇出走线41与数据线S电连接,第一扇出走线41用于将数据线S与驱动芯片50电连接,使驱动芯片50可以为数据线S提供电信号;第一扇出走线41位于栅极金属层M1和/或源/漏极金属层M2,即第一扇出走线41可以都位于栅极金属层M1(如图2,此时需通过过孔7将数据线S与第一扇出走线41电连接,并且为了不影响显示区AA的开口率,过孔7设置于扇出区FA内),也可以都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如图3,此时数据线S与第一扇出走线41为一体结构),还可以一部分位于栅极金属层M1,另一部分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如图4,此时需通过过孔将数据线S与一部分位于栅极金属层M1的第一扇出走线41电连接,图中未示意),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并且当位于扇出区FA的第一扇出走线41与位于显示区AA的数据线S位于不同膜层时,可通过过孔电连接(图中未示意),本实施例不一一赘述。
第二扇出走线42与触控走线T电连接,第二扇出走线42用于将触控走线T与驱动芯片50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驱动芯片50为触控走线T提供触控信号,实现显示面板000的触控功能;每一条第二扇出走线42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即显示区AA内的触控走线T与扇出区FA内的第二扇出走线42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从而可以使双栅结构显示面板中的所有用于触控的走线阻抗一致,避免用于触控的走线位于不同膜层而电阻分布不均影响显示面板000的显示质量。并且由于第二扇出走线42所在的源/漏极金属层M2的厚度一般大于栅极金属层M1的厚度,且用于触控的走线材料的电阻率一般小于栅线G材料的电阻率,因此,本实施例将双栅结构显示面板中所有用于触控的走线均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M2,可以减小整个扇出区FA内走线的阻抗,达到更好的信号传输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000的显示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结构,图1和图2仅示意了部分膜层结构,对本实施例技术方案未描述的其他膜层结构(例如各个绝缘层等)和非显示区NA的走线等未示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结合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进行相关理解。本实施例的像素单元20中的薄膜晶体管201仅以底栅结构进行示例说明,但不局限于此结构,还可以为其他例如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图5是图1中扇出区FA的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扇出区FA包括电连接的直线部FA1和斜线部FA2,直线部FA1沿第二方向Y延伸,斜线部FA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Y形成一夹角,沿第二方向Y,斜线部FA2位于直线部FA1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
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扇出区FA包括电连接的直线部FA1和斜线部FA2,即扇出区FA内直线部FA1的扇出走线是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斜线部FA2的扇出走线是沿与第二方向Y形成一夹角的方向延伸的(可选的,斜线部FA2的少部分位于显示面板中间的扇出走线也可能是沿第一方向Y延伸的),且斜线部FA2位于直线部FA1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从而可以将显示区AA内引出的走线布设范围逐渐减小,以压缩扇出区FA在第二方向Y上的高度,从而可以减小扇出区FA的面积,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5仅是示意性说明扇出区FA包括电连接的直线部FA1和斜线部FA2,直线部FA1和斜线部FA2具体布设的膜层结构和布设方式未在图5中示意。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图6是图1中扇出区FA直线部FA1的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出走线41的直线部为第一直线部411,第二扇出走线42的直线部为第二直线部421,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421之间包括两条第一直线部411。
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421之间包括两条第一直线部411,由于在双栅结构的显示面板中,每一条数据线S用于对第一方向X上在其相邻两侧开启的像素单元20中写入数据电压信号,那么则会在第一方向X存在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20之间不设置数据线S的情况,因此,为了平衡整个显示面板上走线布设,使走线在各个膜层的布设尽量均匀以及布设合理化,提高走线传输信号的精度,可将触控走线T设置在相邻两列的像素单元20之间没有数据线S的位置,即触控走线T与数据线S的数量相同;进一步的,由于触控走线T和数据线S均需通过扇出区FA的扇出走线电连接至驱动芯片50上,由驱动芯片50为数据线S和触控走线T提供信号,而为了节约制作成本,驱动芯片50制作的尽量小即驱动芯片50上的引脚数量尽量少为较佳,因此设置相邻的两条触控走线T之间包括两条数据线S,可以使触控走线T在与触控电极连接达到触控效果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减少触控走线T的数量,并且,将触控走线T的数量减少为数据线S的一半,不仅节约了制作成本,还能够使触控走线T布设均匀化、合理化。由于在显示区AA设置相邻的两条触控走线T之间包括两条数据线S,因此将触控走线T和数据线S引至扇出区FA时,与数据线S直接电连接的第一直线部411和与触控走线T直接电连接的第二直线部421,需满足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421之间包括两条第一直线部411,从而与显示区AA的走线布设相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可设置触控走线T的数量为数据线S的一半,但不仅限于此设置方式,还可以设置触控走线T的数量比数据线S的一半更少,本实施例仅以触控走线T的数量为数据线S的一半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图7和图8,图7是图1中扇出区FA直线部FA1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图8是图1中扇出区FA直线部FA1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扇出区FA包括多个依次重复的单元组M,单元组M包括一条第一直线部411、一条第二直线部421、另一条第一直线部411;
或者,单元组M包括一条第二直线部421、一条第一直线部411、另一条第一直线部411;
或者,单元组M包括一条第一直线部411、另一条第一直线部411、一条第二直线部421。
本实施例进一步举例解释说明了当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421之间包括两条第一直线部411时,扇出区FA范围内直线部FA1的走线布设方式,即单元组M可以包括一条第一直线部411、一条第二直线部421、另一条第一直线部411,扇出区FA内沿第一方向X,多个单元组M依次重复,以实现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421之间包括两条第一直线部411(如图6所示);
或者,单元组M可以包括一条第二直线部421、一条第一直线部411、另一条第一直线部411,扇出区FA内沿第一方向X,多个单元组M依次重复,以实现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421之间包括两条第一直线部411(如图7所示);
或者,单元组M还可以包括一条第一直线部411、另一条第一直线部411、一条第二直线部421,扇出区FA内沿第一方向X,多个单元组M依次重复,以实现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421之间包括两条第一直线部411(如图8所示)。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和图10,图9是图1中扇出区FA直线部FA1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0是图1中扇出区FA直线部FA1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相邻三条第二直线部421包括第一条第二直线部4211、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第三条第二直线部4213;
第一条第二直线部4211和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1,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和第三条第二直线部4213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中的其中一者位于栅极金属层M1,另一者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
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扇出区FA内直线部FA1的第一直线部411和第二直线部421布设的膜层位置,使相邻三条第二直线部421中,第一条第二直线部4211和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第一条第一直线部4111、第二条第一直线部4112)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1,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和第三条第二直线部4213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中的其中一者(第三条第一直线部4113)位于栅极金属层M1,另一者(第四条第一直线部4114)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如图9所示),或者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和第三条第二直线部4213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中的其中一者(第三条第一直线部411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另一者(第四条第一直线部4114)位于栅极金属层M1(如图10所示)。
由于触控走线T的数量比数据线S的数量少,即第二扇出走线42的数量小于第一扇出走线41的数量,因此在第二扇出走线42的第二直线部421均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M2的情况下,为了使膜层上的走线分布数量均匀,所以第一扇出走线41的第一直线部411不能全部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1,必须有一部分第一直线部411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1,一部分在源/漏极金属层M2,例如第二直线部421数量为E且均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M2,第一直线部411数量为F,假设原先F条第一直线部411均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1,E小于F,那么F条第一直线部411中至少要使G条第一直线部411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M2,剩余的(F-G)条第一直线部411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1,使扇出区FA第一直线部FA1所在范围内,栅极金属层M1布设的走线数量(F-G)与源/漏极金属层M2布设的走线数量(E+G)尽可能相等,可选的,当E=1/2F,即触控走线T的数量为数据线S的一半时,G=1/2E,即F条第一直线部411中要使1/4F条第一直线部411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M2,剩余的3/4F条第一直线部411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1,从而使栅极金属层M1布设的走线数量为3/4F条第一直线部411,源/漏极金属层M2布设的走线数量为1/4F条第一直线部411和E(1/2F)条第二直线部421。因此本实施例为了满足上述布设条件,使相邻三条第二直线部421中,第一条第二直线部4211和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第一条第一直线部4111、第二条第一直线部4112)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1,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和第三条第二直线部4213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中的其中一者(第三条第一直线部4113)位于栅极金属层M1,另一者(第四条第一直线部4114)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从而使扇出区FA范围内栅极金属层M1布设的走线数量与源/漏极金属层M2布设的走线数量基本一致,使不同金属膜层的阻抗尽量均匀化,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示意出扇出区FA的直线部FA1的膜层布设结构图,且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在每一条直线部下方标注M1(表示位于栅极金属层M1)或M2(表示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任意相邻两条直线部FA1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
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沿第一方向X,任意相邻两条直线部FA1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由于扇出区FA的直线部FA1所在的范围内,存在相邻两条直线部FA1位于同一金属膜层的情况,例如图9和图10所示的相邻两条第一直线部411均在栅极金属层M1或者相邻的第一直线部411和第二直线部421均在源/漏极金属层M2,因此本实施例沿第一方向X上,任意相邻两条直线部FA1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不交叠,从而可以避免因同一金属膜层的两条直线部FA1存在交叠而引起的短路现象,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1和图12,图11是图1中扇出区FA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2是图1中扇出区FA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第一扇出走线41的斜线部FA2为第一斜线部412,第二扇出走线42的斜线部FA2为第二斜线部422;
相邻的两条第二斜线部422之间包括一条第一斜线部412。
本实施例进一步解释说明了扇出区FA范围内第一扇出走线41的斜线部FA2和第二扇出走线42的斜线部FA2的布设结构,由于在直线部FA1所在的范围内,相邻三条第二直线部421中,第一条第二直线部4211和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第一条第一直线部4111、第二条第一直线部4112)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1,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和第三条第二直线部4213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中的其中一者(第三条第一直线部4113)位于栅极金属层M1,另一者(第四条第一直线部4114)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如图9所示),或者第二条第二直线部4212和第三条第二直线部4213之间的两条第一直线部411中的其中一者(第三条第一直线部4113)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另一者(第四条第一直线部4114)位于栅极金属层M1(如图10所示),因此当第一扇出走线41和第二扇出走线从直线部FA1延伸至斜线部FA2时,可以使相邻的两条第二斜线部422之间至少包括一条第一斜线部412(由图11和图12中A区域可知,相邻的两条第二斜线部422之间可以包括一条第一斜线部412,由图11和图12中B区域可知,相邻的两条第二斜线部422之间也可以包括三条第一斜线部412),从而可以使第一扇出走线41和第二扇出走线42在斜线部FA2所在范围内间隔设置,从而可以使同一条扇出走线位于同一金属膜层的同时,还可以使扇出区FA内的走线阻抗均匀化,从而提高信号传输效果,进而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1和图12仅是以图10中直线部FA1的膜层布设结构举例示意斜线部FA2的布设结构,但不仅限于此结构,还可以为其他膜层布设结构,只需满足可以使同一条扇出走线位于同一金属膜层的同时,还可以使扇出区FA内的走线阻抗均匀化即可,例如当扇出走线的直线部FA1为图9示意的布设结构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结合图10、图11、图12画出斜线部FA2的布设结构,本实施例在此不作赘述。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实现相邻的两条第二斜线部422之间包括一条第一斜线部412,在直线部FA1与斜线部FA2的连接处,可能会存在部分跨线结构,因此为了避免跨线结构处的走线(包括直线部FA1与斜线部FA2的跨线)短接造成短路,因此需将跨线结构处的走线设置在不同膜层,如图11和图12所示。另外,为了实现在直线部FA1与斜线部FA2的连接处的跨线结构,直线部FA1与斜线部FA2的长度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不多作说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与同一条第二斜线部422相邻的两条第一斜线部412均位于栅极金属层M1。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斜线部422和第二直线部421为同一条第二扇出走线42,且第二斜线部422和第二直线部421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因此,将与同一条第二斜线部422相邻的两条第一斜线部412均设置在栅极金属层M1(如图11和图12中),即沿第一方向X上,斜线部FA2所在范围内第二斜线部422位于源/漏极金属层M2,与该条第二斜线部422相邻的两条第一斜线部412位于栅极金属层M1,使同一条第二斜线部422和与其相邻的两条第一斜线部412不在同一金属膜层,从而可以在生产制作时,对斜线部FA2所在范围内同一条第二斜线部422与其相邻的两条第一斜线部412之间的间距要求可以不特别严格,可以避免因间距太小造成的短路,还可以降低工艺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位于不同膜层。
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在扇出区FA的斜线部FA2所在范围内,沿第一方向X,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均位于不同膜层,即无论是相邻的第一斜线部412和第二斜线部422之间(图11和图12的C区域),还是相邻的第一斜线部412之间(图11和图12的D区域),均设置在不同膜层,从而可以更进一步避免相邻斜线部FA2之间间距太小造成的短路,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工艺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还可以将相邻斜线部FA2之间的间距尽量缩小,从而可以减小扇出区FA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3,图13是图1中扇出区FA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沿第一方向X,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由于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位于不同膜层,因此为了更进一步的减小扇出区FA的占用空间,从而更好的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可以将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设置为至少部分交叠(如图13所示),在降低工艺难度的同时,实现了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4,图14是图1中扇出区FA的另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完全交叠。
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沿第一方向X,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完全交叠,由于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位于不同膜层,因此为了更加进一步的减小扇出区FA的占用空间,从而更好的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可以将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设置为完全交叠(如图14所示),从而在降低工艺难度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了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当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或者完全交叠时(如图14所示),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的端部与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的端部在第二方向Y上存在一定距离。更为具体地,结合图14和图1,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与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在第二方向Y上存在一定距离。其中,在第二方向上Y上,若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与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d。可选地,当斜线部FA2与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为θ,则,d/tanθ为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与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为了使斜线部FA2电连接至驱动芯片50的引脚上时,避免相邻两条斜线部FA2与驱动芯片50的同一个引脚电连接,需要使d/tanθ大于驱动芯片50上的一个引脚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即绑定区BA的一个绑定焊盘在第一方向X上的宽度)。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图13和图14仅是示意性画出栅极金属层M1的扇出走线和源/漏极金属层M2的扇出走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时,在第二方向Y上,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的端部和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的端部其中哪个更靠近驱动芯片50,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可选的,请参考图15和图16,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000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为了清楚示意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图15仅以几个像素单元举例说明),图16是图15中扇出区FA的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中,扇出区FA还可以包括第二直线部FA3,沿第二方向Y,第二直线部FA3位于斜线部FA2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用于将扇出走线的斜线部FA2电连接至驱动芯片50上,由于为了实现窄边框,将任意相邻的两条斜线部FA2向衬底基板10的正投影设置为至少部分交叠,因此为了避免斜线部FA2与驱动芯片50电连接时引起短路,还需要在斜线部FA2远离显示区AA的一侧设置与斜线部FA2电连接的第二直线部FA3,由于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与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在第二方向Y上存在一定距离,从而可以使产生至少部分交叠的任意相邻两条斜线部FA2分离后与第二直线部FA3电连接,然后连接至驱动芯片50的引脚上时,可避免因相邻两条第二直线部FA3交叠引起的短路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000的良率。
可选的,请参考图17,图17是图15中扇出区FA和绑定区BA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当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与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相同时,即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与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在第二方向Y的距离为0时,为了避免交叠的栅极金属层M1的第二直线部FA3和源/漏极金属层M2的第二直线部FA3连接至绑定区BA的绑定焊盘上时发生短路,需将交叠的栅极金属层M1的第二直线部FA3和源/漏极金属层M2的第二直线部FA3连接至不同的绑定焊盘60上,因此可将绑定区BA的绑定焊盘60设置两行,该两行绑定焊盘60在第二方向Y上依次排列,从而可以在源/漏极金属层M2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与栅极金属层M1的斜线部FA2靠近驱动芯片50一侧的端部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相同时,对于高分辨率的显示面板也可以避免因相邻两条第二直线部FA3交叠引起的短路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000的良率,或者说,能够在显示面板上提供更多的绑定焊盘60以给更多的信号线提供给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第二直线部FA3的布设膜层不作具体限定,可任意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FA3位于不同膜层,也可部分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FA3位于相同膜层,部分相邻的两条第二直线部FA3位于不同膜层,只需可以使产生至少部分交叠的任意相邻两条斜线部FA2延伸至第二直线部FA3所在范围内时分离即可,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另外,第二直线部FA3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以尽量短为较佳设计结构,可以尽量减少扇出区FA所占的空间,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8,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1,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000。图18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1111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1,可以是电脑、电视、电子纸、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1111,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111,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0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0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显示面板为双栅结构的显示面板,相较于单栅结构的显示面板而言,数据线的数量基本上可以降低一半,从而连接数据线的驱动芯片的成本也相应减少,因此可以节约成本。栅线位于栅极金属层,数据线位于源/漏极金属层,由于双栅结构的显示面板中,数据线的数量减少了,源/漏极金属层可留有空间用于布设触控走线。扇出区的第一扇出走线与数据线电连接,用于将数据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使驱动芯片可以为数据线提供电信号;第一扇出走线位于栅极金属层和/或源/漏极金属层,即第一扇出走线可以都位于栅极金属层,也可以都位于源/漏极金属层,还可以一部分位于栅极金属层,另一部分位于源/漏极金属层;第二扇出走线与触控走线电连接,用于将触控走线与驱动芯片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驱动芯片为触控走线提供触控信号,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每一条第二扇出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即显示区内的触控走线与扇出区内的第二扇出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从而可以使双栅结构显示面板中的所有用于触控的走线阻抗一致,避免用于触控的走线位于不同膜层而电阻分布不均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并且由于第二扇出走线所在的源/漏极金属层的厚度一般大于栅极金属层的厚度,且用于触控的走线材料的电阻率一般小于栅线材料的电阻率,因此,本发明将双栅结构显示面板中所有用于触控的走线均设置在源/漏极金属层,可以减小整个扇出区内走线的阻抗,达到更好的信号传输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7)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包括与所述显示区相邻设置的扇出区;
所述显示区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像素单元、多个栅线组、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数据线、多条触控走线,所述栅线组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的两条栅线,所述两条栅线位于相邻的两行所述像素单元之间;所述栅线位于栅极金属层,所述数据线和所述触控走线均位于源/漏极金属层;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所述扇出区包括:多条第一扇出走线和多条第二扇出走线,所述第一扇出走线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扇出走线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和所述源/漏极金属层,所述第二扇出走线与所述触控走线电连接,每一条所述第二扇出走线均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
所述扇出区包括电连接的直线部和斜线部,所述直线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斜线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形成一夹角,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斜线部位于所述直线部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所述第一扇出走线的所述直线部为第一直线部,所述第二扇出走线的所述直线部为第二直线部;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直线部之间包括两条所述第一直线部;所述第一扇出走线的所述斜线部为第一斜线部,所述第二扇出走线的所述斜线部为第二斜线部;沿所述第一方向,与同一条所述第二斜线部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斜线部均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且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斜线部位于不同膜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扇出区包括多个依次重复的单元组,所述单元组包括一条所述第一直线部、一条所述第二直线部、另一条所述第一直线部;
或者,所述单元组包括一条所述第二直线部、一条所述第一直线部、另一条所述第一直线部;
或者,所述单元组包括一条所述第一直线部、另一条所述第一直线部、一条所述第二直线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三条所述第二直线部包括第一条第二直线部、第二条第二直线部、第三条第二直线部;
所述第一条第二直线部和所述第二条第二直线部之间的两条所述第一直线部均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所述第二条第二直线部和所述第三条第二直线部之间的两条所述第一直线部中的其中一者位于所述栅极金属层,另一者位于所述源/漏极金属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任意相邻两条直线部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不交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斜线部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任意相邻的两条所述斜线部向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完全交叠。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811584414.8A 2018-12-24 2018-12-24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094911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84414.8A CN109491121B (zh) 2018-12-24 2018-12-24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84414.8A CN109491121B (zh) 2018-12-24 2018-12-24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1121A CN109491121A (zh) 2019-03-19
CN109491121B true CN109491121B (zh) 2022-04-12

Family

ID=65711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4414.8A Active CN109491121B (zh) 2018-12-24 2018-12-24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911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16851A (zh) * 2019-11-15 2021-08-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1446266B (zh) * 2020-05-12 2022-08-2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1933674B (zh) * 2020-08-18 2024-06-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2310124B (zh) * 2020-10-28 2024-04-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US20230377506A1 (en) * 2021-03-29 2023-11-23 Beijing Boe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3192893B (zh) * 2021-04-26 2024-03-12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2227005A1 (zh) * 2021-04-30 2022-1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3327516B (zh) * 2021-05-31 2022-09-2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25058A (zh) * 2021-06-03 2022-12-0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571021B (zh) * 2021-06-30 2023-03-1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75253B (zh) * 2021-08-24 2024-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US20240194688A1 (en) * 2021-10-18 2024-06-13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apparatus, and connection pad
CN217157253U (zh) * 2021-11-05 2022-08-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6648662A (zh) * 2021-12-20 2023-08-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4092454A1 (zh) * 2022-10-31 2024-05-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945586U (zh) * 2015-09-28 2016-01-06 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5652498A (zh) * 2016-03-22 2016-06-08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6647071A (zh) * 2017-02-15 2017-05-1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21860A (zh) * 2017-06-14 2017-09-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649038A (zh) * 2018-05-28 2018-10-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8681415A (zh) * 2018-04-28 2018-10-19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04938B2 (en) * 2016-10-10 2019-02-1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repairing a signal line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945586U (zh) * 2015-09-28 2016-01-06 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内嵌式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CN105652498A (zh) * 2016-03-22 2016-06-08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6647071A (zh) * 2017-02-15 2017-05-10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121860A (zh) * 2017-06-14 2017-09-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681415A (zh) * 2018-04-28 2018-10-19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649038A (zh) * 2018-05-28 2018-10-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1121A (zh) 2019-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9112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718577B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08172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09210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52161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039467B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326631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164359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8447887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325608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2520559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0369258C (zh) 有源元件阵列基板
CN109950297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装置
CN111399290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80861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2147825B (zh) 像素结构、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8897445A (zh) 触控显示装置、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US8059249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and chip bonding pad
CN11529493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878452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948859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195168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083300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4477457U (zh) 显示面板
CN112864199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