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7589B - 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 - Google Patents

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7589B
CN109477589B CN201780045696.1A CN201780045696A CN109477589B CN 109477589 B CN109477589 B CN 109477589B CN 201780045696 A CN201780045696 A CN 201780045696A CN 109477589 B CN109477589 B CN 1094775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pressure
valve body
valve
valve seat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569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7589A (zh
Inventor
石川健太
荒川匡希
铃木公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v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dvics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7/02681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8021283A1/ja
Publication of CN109477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7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75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2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gaseous
    • B60T13/46Vacuum systems
    • B60T13/52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7/00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 F16K17/02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 F16K17/04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spring-loaded
    • F16K17/0433Safety valves; Equalising valves, e.g. pressure relief valves opening on surplus pressure on one side; closing on insufficient pressure on one side spring-loaded with vibration preve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12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liquid
    • B60T13/1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liquid using accumulators or reservoirs fed by pumps
    • B60T13/142Systems with master cylinder
    • B60T13/145Master cylinder integrated or hydraulically coupled with boos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6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68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 B60T13/68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by electrically-controlled valves in hydraulic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3Eliminating or reducing the effect of unwanted signals, e.g. due to vibrations or electrical noi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8/00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wheel-braking forc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ground-surface conditions, e.g. limiting or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braking force
    • B60T8/17Using electrical 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means to control braking
    • B60T8/176Brake regulation specially adapted to prevent excessive wheel slip during vehicle deceleration, e.g. AB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5/00Check valves
    • F16K15/02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5/00Check valves
    • F16K15/02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 F16K15/06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with guided stems
    • F16K15/063Check valves with guided rigid valve members with guided stems the valve being loaded by a sp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2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 F16K27/0209Check valves or pivoted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47/00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 F16K47/02Means in valves for absorbing fluid energy for preventing water-hammer or noi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66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72Electrical control in fluid-pressure brake systems in vacuum systems or vacuum booster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ck Valves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10)具备:本体(11),组装于负压导入口(3);第一通路(111c)、收容部(112a)及第二通路(112b);阀座(12),形成于第一通路(111c);阀体(13),收容于收容部(112a)内;以及弹簧(15),朝向阀座(12)对阀体(13)施力。而且,止回阀(10)具备振动吸收部(16),所述振动吸收部(16)在阀体(13)落座于阀座(12)的落座状态时,由阀体(13)的一部分与阀体(13)的其他部分相比更多地吸收施加到阀体(13)的振动。

Description

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负压式助力装置与负压源之间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已知以下专利文献1以及以下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带止回阀的负压增压器。在这些以往的负压增压器中组装的止回阀在外壳主体内具有负压出口孔(负压出口端口)与形成于负压出口孔(负压出口端口)的阀座,收容有与该阀座联动的阀体以及用于使阀体落座于阀座的阀弹簧。而且,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止回阀中,为了抑制由负压源的间歇性吸气作用产生的阀弹簧以及阀体的振动,通过使阀弹簧的线圈节距不同来抑制阀弹簧以及阀体的共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559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2022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设置在负压源与负压式助力装置之间的止回阀在阀体未完全从阀座离座的状态下或者落座状态下,存在因负压源的间歇性的吸气作用(负压脉动)而导致阀体整体振动,阀体相对于阀座反复落座与离座的情况。这样,在阀体整体振动,阀体整体相对于阀座反复落座与离座的状态下,有可能由于阀体与阀座抵接而产生异常噪声(抵接声音)。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其抑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止回阀的振动以及异常噪声(抵接声音)的产生。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第一项技术方案所涉及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的发明中,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设置在具有与负压源连接的负压导入口的负压式助力装置与负压源之间,允许从负压导入口朝向负压源的空气的连通,并且切断从负压源朝向负压导入口的空气的连通,其构成为具备:本体,被设置成与负压导入口连接;通路,形成于本体,使负压导入口与负压源连通;阀座,形成于通路;阀体,收容于通路内,相对于阀座落座或者离座,并构成为包括在通路的轴线方向上朝向通路内延伸的圆筒状的基部、沿基部的径方向延伸的圆盘部以及从圆盘部的外周端部朝向阀座突出的环状的突部;施力部件,收容于通路内,并朝向阀座对阀体施力以使突部接触阀座;以及振动吸收部,在阀体落座于阀座的落座状态时,更多地吸收施加到阀体的振动。
发明的效果
由此,在阀体落座于阀座的落座状态时,在通路内产生负压脉动导致阀体振动的情况下,振动吸收部能够更多地吸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振动。由此,能够抑制阀体整体振动。因此,即使在由于负压脉动导致阀体振动时阀体相对于阀座反复落座与离座的状态下,也抑制了阀体整体的振动,因此能够减小阀体抵接于阀座而产生的异常噪声(抵接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涉及本发明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的各实施方式,是组装有止回阀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的概略整体图。
图2涉及本发明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的第一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止回阀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3a是用于说明构成图2的止回阀的槽部(振动吸收部)的形成部分的图。
图3b是用于说明图3a的3b-3b剖面处的槽部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具备振动吸收部的止回阀中的抵接声音的抑制效果的图。
图5a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是用于说明构成图2的止回阀的槽部(振动吸收部)的形成部分的图。
图5b是用于说明图5a的5b-5b剖面处的槽部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6a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是用于说明止回阀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6b是用于说明图6a的槽部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7a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是用于说明止回阀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7b是用于说明图7a槽部的剖面形状的剖面图。
图8涉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是用于说明构成止回阀的槽部(振动吸收部)的形成部分的图。
图9a涉及本发明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的第二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止回阀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9b是用于说明构成图9a的止回阀的薄壁部(振动吸收部)的形成部分的图。
图10a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是概略性地示出止回阀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0b是用于说明构成图10a的止回阀的延伸部(振动吸收部)的形成部分的图。
图11涉及本发明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的第三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止回阀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构成图11的止回阀的阀体的形状的图。
图12b是用于说明阀体侧平面的剖面图。
图13涉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是用于说明阀座侧平面的剖面图。
图14涉及本发明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的第四实施方式,是概略性地示出止回阀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5a是用于说明图14的索环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15b是用于说明形成于图15a的周面的槽部(振动吸收部)的形成部分的图。
图16涉及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是用于说明形成于周面的槽部(振动吸收部)的形成部分的图。
图17涉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是用于说明凸缘部的结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对彼此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在图中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用于说明的各附图为示意图,各部的形状存在不严谨的情况。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10(以下,简称为“止回阀10”)是配置在连接负压源1与负压式助力装置2的负压导入口3的流路上的阀机构。止回阀10构成为允许从负压式助力装置2侧向负压源1侧的空气的连通,并切断从负压源1侧向负压式助力装置2侧的空气的连通。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回阀10的一侧连接到与负压源1连接的连接管T,并且另一侧与负压式助力装置2的负压导入口3连接。
负压源1例如是发动机的歧管等,产生负压。负压式助力装置2具备中空筒状的壳体4。壳体4的内部被隔壁5划分成负压室6与变压室7。在负压室6设置有负压导入口3。如图2所示,负压导入口3形成于形成负压室6的壳体4的壁面,连通负压室6的内部与外部。返回图1,在隔壁5上连接有助力活塞8。在助力活塞8上借助省略图示的控制阀连接有输入杆9的一端侧。在输入杆9的另一端侧连接有制动踏板P。
在负压式助力装置2中,在制动踏板P未被踩踏操作的情况下,输入杆9与制动踏板P一起后退。而且,控制阀(省略图示)进行控制使变压室7与负压室6同压,从而使助力活塞8也返回后退位置。另一方面,在制动踏板P被踩踏操作的情况下,输入杆9与制动踏板P一起前进。然后,通过控制阀(省略图示)的切换动作,大气压被导入到变压室7,通过变压室7与负压室6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对助力活塞8向前进的方向施力。
当大气压被导入到变压室7而助力活塞8前进时,被导入到变压室7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入负压室6,流入的空气经由止回阀10以及连接管T流向负压源1。即,止回阀10开阀,允许从负压室6向连接管T的空气的连通,因此负压室6内的空气流向负压源1。由此,负压室6内的空气被负压源1吸气,负压室6内的压力被设置成与负压源1同等的压力(负压)。另外,例如当负压源1的压力伴随发动机的停止而变得比负压室6的压力高时,止回阀10闭阀,切断从连接管T向负压室6的空气的连通,因此负压室6的压力(负压)被维持。
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回阀10借助索环G相对于形成于壳体4的负压导入口3气密地组装。止回阀10具备本体11、阀座12、阀体13、保持架14以及弹簧15。
本体11包括第一本体部111与第二本体部112。第一本体部111形成为筒状,并具有突出部111a、凸缘部111b以及第一通路111c。突出部111a与第二本体部112连接。凸缘部111b与第二本体部112抵接。第一通路111c连通负压室6的内部与外部。
第二本体部112形成为筒状,并具有大径的收容部112a、连通到收容部112a的第二通路112b以及形成在收容部112a的开口侧端部的嵌合部112c。第二本体部112以在嵌合部112c的内面侧气密地与第一本体部111的突出部111a的外周侧嵌合的状态,与第一本体部111一体固定。收容部112a收容阀座12、阀体13、保持架14以及弹簧15。第二通路112b与连接到负压源1的连接管T连通。
阀座12形成在收容于第二本体部112的收容部112a内的、第一本体部111的突出部111a的顶端面。突出部111a的顶端面与相对于第一本体部111的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正交的平面(以下,将该平面称为“基准平面”)之间的二面角为零。即,突出部111a的顶端面相对于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正交。
阀体13包括基部131、圆盘部132与突部133。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基部131、圆盘部132以及突部133由作为弹性部件的橡胶材料一体形成。在此,形成基部131、圆盘部132以及突部133的橡胶材料优选其刚性大的橡胶材料。具体而言,在阀体13相对于阀座12的落座状态时,在空气从负压源1流向负压室6的状况、即第二通路112b内的压力比第一通路111c内的压力高的状况下,优选选择具有阀体13变形而在第一通路111c内不变位的程度的刚性的橡胶材料。
基部131以在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为实心圆筒状,顶端侧进入第一本体部111的第一通路111c内。圆盘部132形成为在基部131的基端侧沿基部131的径方向延伸。突部133在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形成为环状。突部133形成为,在收容于第二本体部112的状态下,与阀座12相对置地突出,在阀体13落座于阀座12的落座状态时,与阀座12接触。而且,突部133在阀体13的落座状态时与阀座12之间形成接触面从而气密地密封。
在此,包括在阀体13落座于阀座12的落座状态时形成突部133与阀座12接触的周状的接触面的接触部分、即落座前的接触部分(即突部133的顶端部分)的平面(以下,将该平面称为“第一阀体侧平面”),与基准平面之间的二面角为零。即,第一阀体侧平面与基准平面平行(一致)。因此,第一阀体侧平面相对于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正交。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形成阀座12的第一本体部111的突出部111a的顶端面与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正交。即,包括在阀体13落座于阀座12的落座状态时形成阀座12与阀体13的突部133接触的周状的接触面的接触部分、即阀体13的落座前的接触部分(即形成于阀座12的表面的周状部分)的平面(以下,将该平面称为“第一阀座侧平面”),与基准平面之间的二面角为零。因此,第一阀座侧平面与基准平面平行(或者一致),第一阀座侧平面相对于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正交。
因此,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阀体侧平面与基准平面平行,第一阀座侧平面与基准平面平行,因此第一阀体侧平面与第一阀座侧平面无倾斜地平行。即,在这种情况下,当阀体13的突部133落座于阀座12时,突部133的接触部分相对于阀座12的接触部分平行地接近并落座。
保持架14被配置成与阀体13的圆盘部132抵接。保持架14具备与圆盘部132的外径相比小径的弹簧座141。保持架14在弹簧座141的与第二通路112b相对置的面上具备多个圆柱状的脚部142。脚部142被设置成,在大气压被导入到负压式助力装置2的变压室7从而使大量的空气从第一通路111c流向第二通路112b时,开阀的阀体13不阻塞第二通路112b。为了防止阀体13开阀并抵接于第二本体部112的内表面时产生的异常噪声,脚部142由弹性部件(例如橡胶材料等)形成。
作为施力部件的弹簧15是形成为圆锥状的螺旋弹簧。弹簧15的大径侧端部抵接于第二本体部112的内表面,弹簧15的小径侧端部落座于保持架14的弹簧座141。弹簧15向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方向施力并按压阀体13以及保持架14。因此,在阀体13落座于阀座12的落座状态时,通过弹簧15的施力以在周方向上均等的按压力相对于阀座12的接触面按压阀体13的突部133。
另外,止回阀10具备形成于阀体13的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振动吸收部16。振动吸收部16形成于阀体13的一部分,比阀体13的其他部分更多地吸收振动,抑制阀体13整体振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吸收部16形成为包括在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沿着周方向形成的槽部161。
如图2以及图3a所示,槽部161形成于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形成于外周端部附近的周方向的一部分。如图2以及图3b所示,槽部161形成为向弹簧15侧开口,剖面形状形成为V字状。这样,在外周端部附近形成有槽部161的圆盘部132中,形成有槽部161的部分(以下,称为“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与未形成槽部161的部分(以下,称为“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不同。具体而言,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柔软)。此外,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形成两条槽部161的方式来实施,但是所形成的槽部161的数量不限于此,当然能够根据需要增减来形成。
在此,在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小的情况下,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容易振动,因此在阀体13的落座状态时阀体13振动的状况下,圆盘部132的一部分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先振动。这样,由于圆盘部132的一部分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先振动,因此能够消耗从空气施加到阀体13(圆盘部132)的振动能量。因此,能够抑制阀体13(圆盘部132)整体振动。
然而,靠近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形成的突部133容易从阀座12离座,但再次落座时刚性小,因此能够减小突部133与阀座12抵接时的冲击负荷。其结果是,即使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即振动吸收部16振动,也能够减小抵接声音。另外,由于圆盘部132的一部分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先振动,因此能够抑制阀体13整体产生振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刚性大的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振动从而向阀座12传递大的冲击负荷,能够抑制抵接声音的产生。
接下来,对如上所述构成的止回阀1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依次说明(1)相对于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刚开始之后的情况、(2)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大的情况、(3)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小的情况。
首先,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止回阀10中,当制动踏板P被踩踏操作时,大气压被导入到变压室7,空气流入负压室6,因此负压室6的空气流向本体11的第一通路111c。由此,阀体13在负压室6的压力比弹簧15的施力大时,从阀座12离座,允许经由负压导入口3从负压室6朝向负压源1的、即从第一通路111c朝向第二通路112b的空气的连通。
(1)相对于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刚开始之后的情况
在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刚开始之后,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从较小状态迅速地变为较大状态,因此第一通路111c与第二通路112b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也从较小状态迅速地变为较大状态。除此之外,如图4所示,在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刚开始之后,经由负压导入口3从负压室6朝向负压源1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变多,因此从第一通路111c朝向第二通路112b流动的空气的流量也变多。
由此,在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刚开始之后阀体13从阀座12离座时,阀体13抵抗弹簧15的施力(按压力)朝向第二通路112b变位,其结果是,保持架14的脚部142抵接于第二本体部112的内表面。对于这样的抵接,由于脚部142使用橡胶材料形成,因此即使在脚部142与第二本体部112的内表面抵接的情况下,也缓解由于抵接产生的冲击,抑制异常噪声等的产生。
(2)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大的情况
在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开始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时,负压源1吸入了空气,因此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逐渐变小。因此,第一通路111c与第二通路112b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也逐渐变小。这样,当第一通路111c与第二通路112b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逐渐变小时,阀体13基于弹簧15的施力从第二通路112b侧朝向第一通路111c侧,即朝向落座于阀座12的方向逐渐变位。
然而,即使在这样阀体13向落座于阀座12的方向变位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空气也经由负压导入口3从负压室6朝向负压源1流动。而且,根据负压源1(例如发动机的歧管等)的空气的吸入周期,从流动的空气作用到阀体13的压力的大小与从弹簧15作用到阀体13的施力的大小有可能失衡。在这种情况下,阀体13以及弹簧15振动(共振),例如保持架14的脚部142有可能抵接于第二本体部112的内表面。对于这样的抵接,由于脚部142使用橡胶材料形成,因此即使在脚部142与第二本体部112的内表面抵接的情况下,也缓解由于抵接产生的冲击,抑制异常噪声等的产生。
(3)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小的情况
在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开始之后经过了更长一段时间时,如图4所示,负压源1继续吸入空气,因此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变得更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通路111c与第二通路112b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也变得更小。这样,当第一通路111c与第二通路112b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变得更小时,阀体13基于弹簧15的施力变为落座状态。由此,止回阀10切断经由负压导入口3从负压室6朝向负压源1,即从第一通路111c朝向第二通路112b的空气的连通。
而且,即使在落座状态下,负压源1也继续吸入存在于第二通路112b内的空气。此时,有可能根据负压源1的空气的吸入周期而在连接到连接管T的第二通路112b内产生负压脉动(例如空气中共鸣)。这样产生的负压脉动作用于处于落座状态的阀体13从而激发振动。
然而,在阀体13中,在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形成有振动吸收部16。具体而言,振动吸收部16构成为包括形成于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槽部161。在由负压脉动激发导致阀体13整体振动时,包括刚性小的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在内的振动吸收部16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先开始振动。这样,由于振动吸收部16先开始振动,因此消耗了由于负压脉动从空气施加的、使阀体13整体振动的振动能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阀体13整体振动从而导致阀体13整体相对于阀座12反复落座与离座。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振动吸收部16的刚性小,因此即使靠近振动吸收部16的突部133伴随振动吸收部16的振动而相对于阀座12反复离座以及落座,落座时突部133施加到阀座12的冲击负荷也变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靠近刚性大的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的突部133振动而对阀座12施加大的冲击负荷,因此如图4中实线所示,能够抑制抵接声音的大小。在此,在振动吸收部16振动的情况下,冲击负荷小,因此产生的抵接声音变小。此外,在图4中,单点虚线所示的波形表示未设置振动吸收部16的止回阀中的抵接声音的大小(振幅)。
除此之外,在阀体13整体振动的情况下,阀体13的振动还传递至弹簧15,弹簧15有可能弯曲。其结果是,阀体13的振动与弹簧15的振动共振,阀体13的突部133有可能相对于阀座12施加大的冲击负荷。但是,由于振动吸收部16先振动,能够抑制阀体13整体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弹簧15的弯曲。即,振动吸收部16还能够抑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弹簧15(施力部件)的振动的产生。由此,也能够缓解阀体13施加到阀座12的冲击负荷,因此能够抑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抵接声音的产生。
另外,即使在因负压脉动导致弹簧15比阀体13先产生振动,并且该振动被传递至阀体13的情况下,由于振动吸收部16先振动,因此也能够抑制阀体13整体产生振动。因此,能够抑制阀体13整体以及弹簧15的振动,抑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抵接声音的产生。
此外,在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开始时,即使在踩踏操作量小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因负压脉动导致阀体13振动。对于这样的振动,振动吸收部16也能够抑制阀体13整体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抵接声音的产生。
在阀体13处于落座状态时负压源1的动作停止的情况下,负压源1侧的压力有可能变得比负压室6侧的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通路112b侧的压力也比第一通路111c侧的压力大,因此阀体13被弹簧15的施力以及从第二通路112b侧传递的压力按压,并且被与第一通路111c连通的负压室6的负压吸引。在这种情况下,在阀体13中,收容于第一通路111c内的基部131将会朝向负压室6变位。因此,伴随基部131向负压室6方向的变位,从基部131沿径方向延伸的圆盘部132根据阀座12的内径与圆盘部132的外径之差,以缩径的方式变形。此时,形成圆盘部132的橡胶材料向槽部161的方向在内部流动,将会闭塞槽部161的开口。由于槽部161的开口被闭塞,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变大。因此,圆盘部132整体的刚性变大。当圆盘部132的刚性变大时,圆盘部132经过阀座12的内径时的阻力变大。该阻力限制阀体13向负压室6方向变位,因此阀体13能够继续落座于阀座12,其结果是,能够充分地确保密封负压室6的密封性。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10设置在具有与负压源1连接的负压导入口3的负压式助力装置2与负压源1之间,允许从负压导入口3朝向负压源1的空气的连通,并且切断从负压源1朝向负压导入口3的空气的连通,其可构成为具备:本体11,被设置成与负压导入口3连接;第一通路111c、收容部112a以及第二通路112b,形成于本体11,使负压导入口3与负压源1连通;阀座12,形成于第一通路111c;阀体13,收容于收容部112a内,相对于阀座12落座或者离座,并构成为包括在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方向上朝向第一通路111c内延伸的圆筒状的基部131、沿基部131的径方向延伸的圆盘部132以及从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朝向阀座12突出的环状的突部133;弹簧15,收容于收容部112a内,并朝向阀座12对阀体13施力以使突部133接触阀座12;以及振动吸收部16,在阀体13落座于阀座12的落座状态时,通过阀体13的一部分与阀体13的其他部分相比更多地吸收施加到阀体13的振动。
由此,在阀体13的落座状态时,在收容部112a以及第二通路112b内产生负压脉动导致阀体13振动的情况下,形成于阀体13(具体为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振动吸收部16能够比阀体13(具体为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更多地吸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振动。由此,能够抑制阀体13整体振动。因此,即使在由于负压脉动使阀体13振动时阀体13相对于阀座12反复落座与离座的状态下,也抑制了阀体13整体的振动,因此能够减小阀体13(具体为突部133)抵接于阀座12而产生的抵接声音。
除此之外,由于通过振动吸收部16抑制了阀体13整体的振动,因此还能够减小从阀体13传递至弹簧15的振动。由此,能够减小弹簧15的弯曲,能够抑制阀体13与弹簧15的共振。因此,能够抑制与弹簧15的共振导致的阀体13的振动,因此能够减小阀体13(具体为突部133)抵接于阀座12而产生的抵接声音。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阀体13中,至少圆盘部132以及突部133由弹性材料形成,能够将振动吸收部16构成为,形成于阀体13的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并且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比阀体13的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
由此,能够减小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因此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容易振动。因此,圆盘部132的一部分能够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先振动。此时,靠近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形成的突部133容易从阀座12离座,但再次落座时刚性小,因此能够减小突部133与阀座12抵接时的冲击负荷。另外,由于圆盘部132的一部分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先振动,因此能够抑制阀体13整体产生振动导致刚性大的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振动而向阀座12传递大的冲击负荷。因此,能够抑制抵接声音的产生。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圆盘部132的一部分也能够包括槽部161,所述槽部161以在圆盘部132的周方向以及径方向之一的周方向上朝向弹簧15开口的方式形成于圆盘部132。
由此,通过在圆盘部132形成槽部161,能够减小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因此,能够极其容易地减小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能够抑制抵接声音的产生。另外,由于在阀体13的落座状态时阀体13向负压导入口3侧变位的状况下,槽部161的开口闭塞,因此能够提高阀体13(具体为圆盘部132)的刚性。由此,例如无需设置限制阀体13向负压导入口3方向变位的备用环等,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在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了槽部161。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取代在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槽部161,或者在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槽部161的基础上,如图5所示,形成在圆盘部132的周方向以及径方向之一的径方向上延伸的槽部162。因此,该第一变形例中的振动吸收部16形成为包括形成于圆盘部132的径方向的槽部162。
如图5a所示,槽部162形成于圆盘部132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在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沿径方向形成。槽部162形成为向弹簧15侧开口,如图5b中放大所示那样,剖面形状形成为V字状。这样,在槽部162形成于径方向的圆盘部132中,形成有槽部162的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与未形成槽部162的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不同。具体而言,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柔软)。
因此,即使在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沿径方向形成了槽部162,并且以包括该槽部162的方式形成了振动吸收部16的情况下,也能够极其容易地减小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能够抑制抵接声音的产生。另外,由于在阀体13的落座状态时阀体13向负压导入口3侧变位的状况下,槽部162的开口闭塞,因此能够提高阀体13(具体为圆盘部132)的刚性。由此,例如无需设置限制阀体13向负压导入口3方向变位的备用环等,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圆盘部132的周方向的槽部161的剖面形状为V字状。另外,在上述第一变形例中,形成于圆盘部132的径方向的槽部162的剖面形状为V字状。也能够取代这些槽部161、162的V字状的剖面形状,将相对于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沿周方向或者/以及径方向形成的槽部161、162的剖面形状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那样设置为U字状。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减小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并且由于开口被闭塞,能够提高圆盘部132整体的刚性。
另外,也能够取代槽部161、162的V字状的剖面形状,而将相对于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沿周方向或者/以及径方向形成的槽部161、162的剖面形状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那样设置为矩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减小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刚性,并且由于开口被闭塞,能够提高圆盘部132整体的刚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附近沿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了槽部161。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如图8所示,以在圆盘部132的外周端部附近沿周方向的全周形成的方式来实施。这样,即使在圆盘部132的全周形成了槽部161的情况下,作为圆盘部132的一部分的外周端部附近的刚性也比圆盘部1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等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止回阀10具备由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材料一体形成有基部131、圆盘部132以及突部133的阀体13。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由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材料一体形成圆盘部132以及突部133,将基部131与保持架14一体形成,省略保持架14。即,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止回阀10的不同之处在于,止回阀20具备将圆盘部132以及突部133一体形成、并且将基部131与保持架14一体形成的阀体23。
如图9a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止回阀20借助索环G相对于形成于壳体4的负压导入口3气密地组装。止回阀20具备本体21、阀座22、阀体23以及弹簧25。本体21包括第一本体部211以及第二本体部212。
此外,第一本体部211以及第二本体部212与构成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本体11的第一本体部111以及第二本体部112相对应,其结构相同。具体而言,第一本体部211的突出部211a、凸缘部211b以及第一通路211c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本体部111的突出部111a、凸缘部111b以及第一通路111c相对应,其结构相同。另外,第二本体部212的收容部212a、第二通路212b以及嵌合部212c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本体部112的收容部112a、第二通路112b以及嵌合部112c相对应,其结构相同。进一步,阀座22以及弹簧25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阀座12以及弹簧15相对应,其结构相同。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阀体23包括基部231、圆盘部232以及突部233。在此,圆盘部232以及突部233由相同的弹性材料例如相同的橡胶材料一体形成。
基部231具备收容于第二本体部212的收容部212a中的大径部231a、插通到第一本体部211的第一通路211c中的小径部231b以及形成在大径部231a与小径部231b之间的圆柱状的颈部231c。大径部231a、小径部231b以及颈部231c相对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同轴地配置。另外,基部231的大径部231a在与连接到颈部231c的面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有使弹簧25的小径侧端部落座的弹簧座231d,并且设置有多个圆柱状的脚部231e。此外,脚部231e使用橡胶材料来形成。
圆盘部232为比第一本体部211的第一通路211c大径的圆盘,如图9b所示,在中心部分形成有贯通孔232a,所述贯通孔232a使基部231的颈部231c气密地插通。另外,圆盘部232形成为以贯通孔232a的形成位置为顶点的伞状,在外周端部一体形成有突部233。突部233形成为,在收容于第二本体部212的状态下,与阀座22相对置地突出,在阀体23落座于阀座22的落座状态下,与阀座22接触。而且,突部233在阀体23的落座状态下与阀座22之间形成接触面从而气密地密封。
在此,包括变为阀体23落座于阀座22的落座状态时形成阀座22与阀体23接触的周状接触面的接触部分、即阀体23的落座前的接触部分(即形成于阀座22的表面的周状部分)的平面(以下,将该平面称为“第二阀座侧平面”),与基准平面之间的二面角为零。因此,第二阀座侧平面与上述基准平面平行(或者一致),相对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正交。
另外,包括变为阀体23落座于阀座22的落座状态时形成突部233与阀座22接触的周状接触面的接触部分、即落座前的接触部分(即突部233的落座方向上的顶端部分)的平面(以下,将该平面称为“第二阀体侧平面”),与基准平面之间的二面角为零。因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二阀体侧平面与基准平面平行(或者一致),第二阀座侧平面与第二阀体侧平面平行。即,在这种情况下,在阀体23的突部233落座于阀座22时,突部233的接触部分相对于阀座22的接触部分平行地接近并落座。
另外,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止回阀20具备形成于阀体23的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振动吸收部26。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振动吸收部26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吸收部16同样地,通过使圆盘部232的一部分振动,来消耗从空气施加到阀体23(圆盘部232)的振动能量,抑制阀体23整体振动。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吸收部26构成为包括在圆盘部232的周方向上以板厚变小的方式形成的薄壁部261。如图9b所示,薄壁部261在圆盘部232的一部分、具体为在圆盘部232的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于贯通孔232a的径方向外侧并且形成于突部233的径方向内侧。这样,在形成有薄壁部261的圆盘部232中,由于圆盘部232整体由相同的弹性材料形成,因此形成有薄壁部261的部分(以下,称为“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与未形成薄壁部261的部分(以下,称为“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不同。具体而言,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比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柔软)。
具备这样构成的阀体23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止回阀20也与上述的“(1)相对于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刚开始之后的情况”、“(2)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大的情况”、“(3)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小的情况”同样地动作。此外,对于“(1)相对于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刚开始之后的情况”以及“(2)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大的情况”,止回阀20的阀体23与止回阀10的阀体13的动作相同。因此,将上述说明中的“阀体13”置换为“阀体23”,将“圆盘部132”置换为“圆盘部232”,将“突部133”置换为“突部233”,将“脚部142”置换为“脚部231e”,将“弹簧15”置换为“弹簧25”,来省略其说明。
(3)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小的情况
当制动踏板P的踩踏操作经过了一段时间时,负压源1吸入了空气,因此负压室6与负压源1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变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通路211c与第二通路212b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也变小。这样,当第一通路211c与第二通路212b之间的压力差(负压差)变小时,阀体23基于弹簧25的施力变为落座于阀座22的状态(落座状态)。
而且,即使在这样阀体23落座于阀座22的状态下,负压源1也继续吸入存在于第二通路212b内的空气。此时,有可能根据负压源1的空气的吸入周期而在连接到连接管T的第二通路212b内产生负压脉动(例如空气中共鸣)。这样产生的负压脉动作用于处于落座状态的阀体23从而激发振动。
然而,在阀体23中,在圆盘部232的一部分形成有振动吸收部26。具体而言,振动吸收部26构成为包括形成于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薄壁部261。在由负压脉动激发导致阀体23整体振动时,包括刚性小的圆盘部232的一部分在内的振动吸收部26比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先开始振动。这样,由于振动吸收部26先开始振动,因此消耗了由于负压脉动从空气施加的、使阀体23整体振动的振动能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阀体23整体振动从而导致阀体23整体相对于阀座22反复落座与离座。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振动吸收部26的刚性小,因此即使靠近振动吸收部26的突部233伴随振动吸收部26的振动而相对于阀座22反复离座以及落座,落座时突部233施加到阀座22的冲击负荷也变小。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由于靠近刚性大的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的突部233振动而对阀座22施加大的冲击负荷,因此如图4中实线所示,能够抑制抵接声音。在此,在振动吸收部26振动的情况下,冲击负荷小,因此产生的抵接声音变小。
除此之外,在阀体23整体振动的情况下,阀体23的振动还传递至弹簧25,弹簧25有可能弯曲。其结果是,阀体23的振动与弹簧25的振动共振,阀体23的突部233有可能相对于阀座22施加大的冲击负荷。但是,由于振动吸收部26先振动,能够抑制阀体23整体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弹簧25的弯曲。即,振动吸收部26还能够抑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弹簧25的振动的产生。由此,也能够缓解阀体23施加到阀座22的冲击负荷,因此能够抑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抵接声音的产生。
另外,即使在因负压脉动导致弹簧25比阀体23先产生振动,并且该振动被传递至阀体23的情况下,由于振动吸收部26先振动,因此也能够抑制阀体23整体产生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抵接声音的产生。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能够由相同的橡胶材料来形成圆盘部232的一部分以及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能够使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板厚比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的板厚小。
由此,能够减小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因此圆盘部232的一部分容易振动。因此,圆盘部232的一部分能够比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先振动。此时,靠近圆盘部232的一部分形成的突部233容易从阀座12离座,但再次落座时刚性小,因此能够减小突部233与阀座12抵接时的冲击负荷。另外,由于圆盘部232的一部分比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先振动,因此能够抑制阀体23整体产生振动导致刚性大的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振动而向阀座22传递大的冲击负荷。因此,能够抑制抵接声音的产生。
另外,通过在圆盘部232形成薄壁部261,能够减小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因此,能够极其容易地减小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能够抑制抵接声音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圆盘部232的一部分形成了薄壁部261。也能够取代这样形成薄壁部261,或者在这样形成薄壁部261的基础上,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在圆盘部232形成延伸部262。因此,该第一变形例中的振动吸收部26形成为包括圆盘部232的延伸部262。
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如图10b所示,圆盘部232形成为具有长径与短径,在圆盘部232的长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为延伸部262。在此,圆盘部232的板厚形成为在圆盘部232整体上为相同的板厚。另外,即使是这样在圆盘部232形成了延伸部262时,也如图10a所示,圆盘部232的长径侧的外周端部不与第二本体部212的收容部212a的内周面接触。
这样,在形成有延伸部262的圆盘部232中,形成有延伸部262的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与未形成延伸部262的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不同。具体而言,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比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柔软)。
因此,即使在圆盘部232具有长径与短径,并且圆盘部232的一部分以包括形成于圆盘部232的长径方向上的延伸部262的方式形成了振动吸收部26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因此,能够极其容易地减小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能够抑制抵接声音的产生。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圆盘部232形成了薄壁部261,在上述第一变形例中相对于圆盘部232形成了延伸部262。而且,通过这样形成薄壁部261或者延伸部262,使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刚性比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以包括薄壁部261或者延伸部262的方式形成了振动吸收部26。
也能够取代这些方式或者在这些方式的基础上,由刚性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橡胶材料形成圆盘部232,在圆盘部232形成由刚性小的橡胶材料构成的圆盘部232的一部分、与由刚性大的橡胶材料构成的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以包括圆盘部232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振动吸收部26,来使振动吸收部26比圆盘部232的其他部分先振动。因此,即使在由刚性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橡胶材料形成了圆盘部232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一变形例的情况同等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第一阀座侧平面以及第一阀体侧平面相互平行,第二阀座侧平面以及第二阀体侧平面相互平行。由此,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弹簧15向与第一通路111c的轴线L一致的方向按压阀体13,因此当阀体13的突部133落座于阀座12时,突部133的接触部分相对于阀座12的接触部分平行地接近并落座。同样地,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弹簧25向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一致的方向按压阀体23,因此当阀体23的突部233落座于阀座22时,突部233的接触部分相对于阀座22的接触部分平行地接近并落座。
这样,也能够取代使第一阀座侧平面以及第一阀体侧平面相互平行或者使第二阀座侧平面以及第二阀体侧平面相互平行,而使第一阀座侧平面(第二阀座侧平面)以及第一阀体侧平面(第二阀体侧平面)中的一个的平面相对于基准平面具有倾斜。下面,通过示例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来对该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该第三实施方式的止回阀30借助索环G相对于形成于壳体4的负压导入口3气密地组装。止回阀30具备如图11、图12a以及图12b所示的阀体33。如图11所示,阀体33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阀体23同样地具备基部231,但是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具备与圆盘部232以及突部233不同的圆盘部332以及突部333。在此,圆盘部332以及突部333由相同的弹性材料例如相同的橡胶材料一体形成。
如图12a所示,圆盘部332为比第一本体部211的第一通路211c大径的圆盘,在中心部分形成有贯通孔332a,所述贯通孔332a使基部231的颈部231c气密地插通。另外,如图12b所示,圆盘部332形成为以贯通孔332a的形成位置为顶点的伞状,在外周端部一体形成有突部333。突部333形成为,在收容于第二本体部212的状态下,与阀座22相对置地突出,在阀体33落座于阀座22的落座状态下,与阀座22接触。而且,突部333在阀体23的落座状态下与阀座22之间形成接触面从而气密地密封。但是,在突部333中,从圆盘部332的外周端部突出的突出长度在其周方向上连续地不同。
因此,如图12b所示,包括变为阀体33落座于阀座22的落座状态时形成突部333与阀座22接触的周状的接触面的接触部分、即落座前的接触部分(即,突部333的落座方向上的顶端部分)的平面H(以下,将该平面H称为“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相对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正交的基准平面B之间的二面角不为零。因此,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基准平面B不平行。
另一方面,在该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阀座22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阀座侧平面同样地形成为具有第三阀座侧平面I。即,第三阀座侧平面I与基准平面B平行(或者一致)。因此,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第三阀座侧平面I之间的二面角不为零,不平行。其结果是,在弹簧25向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一致的方向在周方向上以相同的施力按压阀体33的情况下,当阀体33的突部333落座于阀座22时,突部333的接触部分相对于阀座22的接触部分以倾斜状态接近并落座。
弹簧25向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一致的方向在周方向上施加相同的施力按压阀体33。因此,在突部333的接触部分与阀座22的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即,阀体33的落座状态)下,在被弹簧25按压的圆盘部332以及突部333的周方向上施加到阀座22的按压力产生差异。具体而言,在圆盘部332以及突部333的周方向上,在突部333的突出长度较长的部分的按压力相对地变大,突出长度较短的部分的按压力相对地变小。
这样,在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第三阀座侧平面I不平行的情况下,被弹簧25向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一致的方向在周方向上以相同的施力按压的阀体33、更加具体地为圆盘部332以及突部333,在周方向上产生按压力的差异。而且,在圆盘部332中,按压力相对较小的部分比按压力相对较大的部分更容易在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方向上可动,容易产生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振动。即,在圆盘部332的周方向上进行按压的按压力产生差异的情况下,在圆盘部332中形成所按压的按压力较小的部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圆盘部的一部分”)与所按压的按压力较大的部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相当于圆盘部的其他部分”)。
因此,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第三阀座侧平面I相对于基准平面B构成为,基准平面B与第三阀体侧平面H不平行并且基准平面B与第三阀座侧平面I平行,能够将振动吸收部36形成于在落座状态时被弹簧25向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L方向按压的阀体33的周方向上产生的按压力比阀体33的其他部分小的、阀体33的一部分。
由此,由于第三阀体侧平面H相对于基准平面B具有倾斜,因此能够在阀体33中形成按压力相对地变小的部分。而且,能够在阀体33的按压力相对地变小的一部分形成振动吸收部36。按压力相对较小的一部分比按压力相对较大的其他部分容易振动。因此,在阀体33的落座状态时,在第一通路211c、收容部212a以及第二通路212b内产生负压脉动导致阀体33振动的情况下,形成于阀体33(具体为圆盘部332)的一部分的振动吸收部36能够比阀体33(具体为圆盘部332)的其他部分更多地吸收因负压脉动引起的振动。由此,能够抑制阀体33整体振动。因此,即使由于负压脉动使阀体33振动时阀体33相对于阀座22反复落座与离座的状态下,也抑制了阀体33整体的振动,因此能够减小阀体33(具体为突部333)抵接于阀座22而产生的抵接声音。
除此之外,由于通过振动吸收部36抑制了阀体33整体的振动,因此还能够减小从阀体33传递至弹簧25的振动。由此,能够减小弹簧25的弯曲,能够抑制阀体33与弹簧25共振。因此,能够抑制与弹簧25的共振导致的阀体33的振动,因此能够减小阀体33(具体为突部333)抵接于阀座22而产生的抵接声音。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基准平面B不平行,第三阀座侧平面I与基准平面B平行。也能够取代地,使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基准平面B平行,并且通过使相对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方向具有角度,来使第三阀座侧平面I与基准平面B不平行。
即,如图13所示,通过使阀体33的突部333在周方向上具有相同的突出长度,从而使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基准平面B平行(一致)。另一方面,通过使突出部211a的顶端面相对于第一通路211c的轴线方向具有角度,从而使包括阀座22中的接触部分的第三阀座侧平面I与基准平面B不平行,其中,所述突出部211a构成了形成阀座22的第一本体部211。由此,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第三阀座侧平面I之间的二面角不为零,因此不平行。
因此,即使是在基准平面B与第三阀体侧平面H平行并且基准平面B与第三阀座侧平面I不平行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阀体33中形成按压力相对地变小的部分。而且,能够在阀体33的按压力相对地变小的一部分形成振动吸收部36。由此,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在由于负压脉动使阀体33振动时阀体33相对于阀座22反复落座与离座的状态下,也抑制了阀体33整体的振动。因此,能够减小阀体33(具体为突部333)抵接于阀座22而产生的抵接声音。
进一步,虽然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三阀体侧平面H与第三阀座侧平面I具有倾斜,从而使阀体33(阀体13)的一部分的按压力相对地变小。因此,通过在按压力较小的阀体33(阀体13)的一部分形成振动吸收部36,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变形例同等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中,振动吸收部16、26、36形成为通过阀体13、23、33的一部分与阀体13、23、33的其他部分相比更多地吸收施加到阀体13、23、33的振动。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取代将振动吸收部16、26、36形成于阀体13、23、33,或者在将振动吸收部16、26、36形成于阀体13、23、33的基础上,在朝向负压导入口3的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周方向上覆盖负压导入口3的、具有周状的突部的、作为弹性部件的索环G上形成振动吸收部46。下面,对该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止回阀20,并对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但是,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以外的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当然也能够在索环G上设置振动吸收部46。
如图14所示,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索环G气密地设置在第一本体部211以及第二本体部212与负压导入口3之间,并形成振动吸收部46,在阀体23落座于阀座22的落座状态时,通过索环G更多地吸收施加到阀体23的振动。索环G具有凸缘部G1。凸缘部G1形成为朝向负压导入口3的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周方向上覆盖负压导入口3的周状的突部。而且,凸缘部G1夹持壳体4,并且形成有振动吸收部46。因此,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止回阀20具备形成于在负压导入口3的周围与壳体4相对置的凸缘部G1的振动吸收部46。
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振动吸收部46形成于两个周面G11以及周面G12的一部分,所述两个周面G11以及周面G12在凸缘部G1处与壳体4相对置地夹持壳体4。振动吸收部46与凸缘部G1的其他部分相比,更多地吸收阀体23的振动经由第一本体部211以及第二本体部212传递至壳体4的振动,抑制壳体4以及阀体23振动。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示例性地对图15a中的剖面15b-15b即形成于周面G11的振动吸收部46进行说明,但形成于周面G12的振动吸收部46也具有相同的构造。
振动吸收部46形成为包括在凸缘部G1的周面G11沿负压导入口3的周方向形成的槽部461。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槽部461形成于凸缘部G1的周面G11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形成于在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的与壳体4的密合部G111(在周面G12上为密合部G112)之间。槽部461形成为向壳体4侧开口,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状。此外,槽部461的剖面形状也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槽部161的情况同样地形成为V字状。
这样,在形成有槽部461的凸缘部G1中,形成有槽部461的部分(以下称为“凸缘部G1的一部分”。)的刚性与未形成槽部461的密合部G111(密合部G112)即凸缘部G1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不同。具体而言,凸缘部G1的一部分的刚性比凸缘部G1的其他部分(密合部G111以及密合部G112)的刚性小(柔软)。此外,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周面G11形成了四条槽部461,在周面G12形成了两条槽部461,但是槽部461的数量不限于此,当然能够根据需要增减来形成。
在此,在凸缘部G1的一部分的刚性小的情况下,凸缘部G1的一部分容易振动。因此,在阀体13的落座状态时阀体13振动,该振动使壳体4振动并且使凸缘部G1振动的状况下,凸缘部G1的一部分比凸缘部G1的其他部分优先(先)振动。这样,由于凸缘部G1的一部分比凸缘部G1的其他部分优先(先)振动,因此能够消耗壳体4的振动能量。由此,能够减小在壳体4的内部振动共鸣而产生的异常噪声。另外,由于向壳体4传递振动从而消耗了第一本体部211以及第二本体部212的振动能量,因此能够消耗从空气施加到阀体13的振动能量。由此,能够抑制阀体13振动。因此,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沿着凸缘部G1的周面G11以及周面G12的周方向形成了槽部461。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取代沿着周面G11以及周面G12的周方向形成槽部461,或者在沿着周面G11以及周面G12的周方向形成槽部461的基础上,如图16所示,在凸缘部G1的周面G11以及周面G12上形成沿负压导入口3的径方向延伸的槽部462。因此,该第一变形例中的振动吸收部46形成为包括在凸缘部G1的周面G11以及周面G12的一部分沿径方向形成的槽部462。此外,在该第一变形例中,也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示例性地对图15a中的剖面15b-15b即形成于周面G11的振动吸收部46进行说明,但形成于周面G12的振动吸收部46也具有相同的构造。
如图16所示,槽部462沿径方向形成于凸缘部G1的一部分。槽部462形成为向壳体4侧开口,剖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状。此外,槽部462的剖面形状也能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槽部162的情况同样地,形成为V字状。这样,在沿径方向形成有槽部462的凸缘部G1中,形成有槽部462的凸缘部G1的一部分的刚性与未形成槽部462的凸缘部G1的其他部分的刚性不同。具体而言,凸缘部G1的一部分的刚性比凸缘部G1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柔软)。由此,即使是在沿径方向在凸缘部G1上形成了槽部462,并且以包括该槽部462的方式形成了振动吸收部46的情况下,也能够极其容易地减小凸缘部G1的一部分的刚性。因此,在该第一变形例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中,在凸缘部G1的周面G11以及周面G12双方形成了振动吸收部46的槽部461或者槽部462。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如图17所示,在凸缘部G1的周面G11以及周面G12中的一者(在图17中为周面G12)中形成振动吸收部46的槽部461或者槽部462。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7所示,能够通过在凸缘部G1的周面G11以及周面G12中的另一者(在图17中为周面G11)与壳体4之间形成间隙,来容易地使形成有槽部461或者槽部462的凸缘部G1的一部分振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以及第一变形例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各变形例,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用各种变更例。
例如,也能够将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槽部161形成于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阀体23的圆盘部232。另外,也能够将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薄壁部261或者延伸部262形成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阀体13的圆盘部132。通过这些组合,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同等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将槽部161、162形成为朝向弹簧15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将槽部161、162形成为朝向阀座12开口。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同等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各变形例中,借助索环G将止回阀10、20、30组装在形成于负压式助力装置2的壳体4的负压导入口3。在这种情况下,在负压式助力装置2的壳体4为树脂制成的情况下,例如也能够与壳体4一体地形成第一本体部111、211。由此,无需进行将第一本体部111、211固定于壳体4的作业,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各变形例中,将止回阀10、20、30直接组装到负压式助力装置2。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能够在连接管T的内部或连接管T的中间部分组装止回阀10、20、30。由此,无需在负压式助力装置2的周围确保用于设置止回阀10、20、30的空间,能够确保负压式助力装置2的配置自由度。

Claims (5)

1.一种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设置在具有与负压源连接的负压导入口的负压式助力装置与所述负压源之间,允许从所述负压导入口朝向所述负压源的空气的连通,并且切断从所述负压源朝向所述负压导入口的空气的连通,其构成为具备:
本体,被设置成与所述负压导入口连接;
通路,形成于所述本体,使所述负压导入口与所述负压源连通;
阀座,形成于所述通路;
阀体,收容于所述通路内,相对于所述阀座落座或者离座,并构成为包括在所述通路的轴线方向上朝向所述通路内延伸的圆筒状的基部、沿所述基部的径方向延伸的圆盘部以及从所述圆盘部的外周端部朝向所述阀座突出的环状的突部;
施力部件,收容于所述通路内,并朝向所述阀座对所述阀体施力以使所述突部接触所述阀座;以及
振动吸收部,在所述阀体落座于所述阀座的落座状态时,更多地吸收施加到所述阀体的振动,
所述振动吸收部在所述阀体落座于所述阀座的落座状态时,通过所述阀体的一部分与所述阀体的其他部分相比更多地吸收施加到所述阀体的振动,
所述阀体中,至少所述圆盘部以及所述突部由弹性材料形成,
所述振动吸收部形成于所述阀体的所述圆盘部的一部分,并构成为所述圆盘部的一部分的刚性比所述阀体的所述圆盘部的其他部分的刚性小,
所述圆盘部的一部分包括槽部,所述槽部以在所述圆盘部的周方向以及所述圆盘部的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朝向所述施力部件或者所述阀座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圆盘部。
2.一种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设置在具有与负压源连接的负压导入口的负压式助力装置与所述负压源之间,允许从所述负压导入口朝向所述负压源的空气的连通,并且切断从所述负压源朝向所述负压导入口的空气的连通,其构成为具备:
本体,被设置成与所述负压导入口连接;
通路,形成于所述本体,使所述负压导入口与所述负压源连通;
阀座,形成于所述通路;
阀体,收容于所述通路内,相对于所述阀座落座或者离座,并构成为包括在所述通路的轴线方向上朝向所述通路内延伸的圆筒状的基部、沿所述基部的径方向延伸的圆盘部以及从所述圆盘部的外周端部朝向所述阀座突出的环状的突部;
施力部件,收容于所述通路内,并朝向所述阀座对所述阀体施力以使所述突部接触所述阀座;以及
振动吸收部,在所述阀体落座于所述阀座的落座状态时,更多地吸收施加到所述阀体的振动,
所述振动吸收部在所述阀体落座于所述阀座的落座状态时,通过所述阀体的一部分与所述阀体的其他部分相比更多地吸收施加到所述阀体的振动,
所述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中,阀体侧平面与阀座侧平面构成为,相对于与所述通路的轴线方向正交的基准平面,所述基准平面与所述阀体侧平面不平行并且所述基准平面与所述阀座侧平面平行,或者所述基准平面与所述阀体侧平面平行并且所述基准平面与所述阀座侧平面不平行,
所述阀体侧平面包括在所述落座状态时在与所述阀座之间形成周状的接触面的所述突部的接触部分、即所述阀体从所述阀座离座的状态下的所述突部的所述接触部分,
所述阀座侧平面包括在所述落座状态时在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周状的接触面的所述阀座的接触部分、即所述阀体从所述阀座离座的状态下的所述阀座的所述接触部分,
所述振动吸收部形成于,在所述落座状态时在被所述施力部件向所述通路的轴线方向按压的所述阀体的周方向上产生的按压力比所述阀体的其他部分小的、所述阀体的一部分。
3.一种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设置在具有与负压源连接的负压导入口的负压式助力装置与所述负压源之间,允许从所述负压导入口朝向所述负压源的空气的连通,并且切断从所述负压源朝向所述负压导入口的空气的连通,其构成为具备:
本体,被设置成与所述负压导入口连接;
通路,形成于所述本体,使所述负压导入口与所述负压源连通;
阀座,形成于所述通路;
阀体,收容于所述通路内,相对于所述阀座落座或者离座,并构成为包括在所述通路的轴线方向上朝向所述通路内延伸的圆筒状的基部、沿所述基部的径方向延伸的圆盘部以及从所述圆盘部的外周端部朝向所述阀座突出的环状的突部;
施力部件,收容于所述通路内,并朝向所述阀座对所述阀体施力以使所述突部接触所述阀座;以及
振动吸收部,在所述阀体落座于所述阀座的落座状态时,更多地吸收施加到所述阀体的振动,
具有气密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与所述负压导入口之间的弹性部件,
所述振动吸收部在所述阀体落座于所述阀座的落座状态时,通过所述弹性部件更多地吸收施加到所述阀体的振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其中,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周状的突部,所述周状的突部朝向所述负压导入口的径方向外侧延伸,并且在周方向上覆盖所述负压导入口,
所述振动吸收部形成于所述周状的突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其中,
所述振动吸收部包括槽部,所述槽部形成于所述周状的所述突部的与所述负压导入口相对置的周面,并沿所述负压导入口的周方向或者径方向延伸。
CN201780045696.1A 2016-07-25 2017-07-25 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77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5795 2016-07-25
JP2016-145795 2016-07-25
JP2016-213870 2016-10-31
JP2016213870A JP2018020755A (ja) 2016-07-25 2016-10-31 負圧式倍力装置用逆止弁
PCT/JP2017/026818 WO2018021283A1 (ja) 2016-07-25 2017-07-25 負圧式倍力装置用逆止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7589A CN109477589A (zh) 2019-03-15
CN109477589B true CN109477589B (zh) 2020-02-18

Family

ID=61164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569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77589B (zh) 2016-07-25 2017-07-25 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19185A1 (zh)
JP (1) JP2018020755A (zh)
CN (1) CN1094775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220024A1 (de) 2019-12-18 2021-06-24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Rückschlagventil mit einem Dämpfungselem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7260U (ja) * 1984-01-19 1985-08-08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負圧式ブ−スタの負圧導入装置
JP2001099340A (ja) * 1999-09-30 2001-04-10 Fujikura Rubber Ltd 逆止弁
JP2004322677A (ja) * 2003-04-21 2004-11-18 Showa Corp 動力舵取装置
CN1590820A (zh) * 2003-09-04 2005-03-09 株式会社利富高 压力开关阀
CN103415732A (zh) * 2011-03-07 2013-11-27 株式会社三国 将止回阀安装于在内部具备流体通路的外壳的安装构件
JP2015024700A (ja) * 2013-07-25 2015-02-05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負圧式倍力装置用チェック弁
CN104819129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压缩机的止回阀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17260U (ja) * 1984-01-19 1985-08-08 日信工業株式会社 負圧式ブ−スタの負圧導入装置
JP2001099340A (ja) * 1999-09-30 2001-04-10 Fujikura Rubber Ltd 逆止弁
JP2004322677A (ja) * 2003-04-21 2004-11-18 Showa Corp 動力舵取装置
CN1590820A (zh) * 2003-09-04 2005-03-09 株式会社利富高 压力开关阀
CN103415732A (zh) * 2011-03-07 2013-11-27 株式会社三国 将止回阀安装于在内部具备流体通路的外壳的安装构件
JP2015024700A (ja) * 2013-07-25 2015-02-05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負圧式倍力装置用チェック弁
CN104819129A (zh) * 2014-01-30 2015-08-05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压缩机的止回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19185A1 (en) 2019-07-18
JP2018020755A (ja) 2018-02-08
CN109477589A (zh)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91735A1 (en) Linear compressor
CN111201168B (zh) 负压式增力装置
WO2008123598A1 (ja) コイルスプリングの防振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倍力装置
KR20140122251A (ko) 전동기에 의해 구동되는 펌프 유닛
CN109477589B (zh) 负压式助力装置用止回阀
WO2018021283A1 (ja) 負圧式倍力装置用逆止弁
JP3528321B2 (ja) 負圧式倍力装置
US6971629B2 (en) Control valv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7216367B2 (ja) ダイヤフラムポンプ
JP2006341790A (ja) 倍力装置
JP5617815B2 (ja) 負圧式倍力装置
JP2004524217A (ja) 改善された動的倍力特性の空圧ブレーキブースタ
JP7403302B2 (ja) ポンプ装置
KR100931086B1 (ko) 차량용 브레이크 부스터
WO2017188128A1 (ja) 負圧式倍力装置
JP2017039429A (ja) 負圧式倍力装置
JP6521589B2 (ja) 車両ブレーキ装置
KR100921394B1 (ko) 브레이크 부스터용 다이아프램
JP2007113764A (ja) ダイヤフラム式制御弁
JP5579686B2 (ja) プランジャポンプ
WO2017131015A1 (ja) 負圧式倍力装置
JP6297318B2 (ja) 気圧式倍力装置
JP2020037316A (ja) タンデム型負圧ブースタおよびスリーブ組み付け方法
JP6368541B2 (ja) 負圧ブースタ
KR101157795B1 (ko) 차량용 브레이크 부스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2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