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5904B - 直线驱动器 - Google Patents

直线驱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5904B
CN109475904B CN201780043009.2A CN201780043009A CN109475904B CN 109475904 B CN109475904 B CN 109475904B CN 201780043009 A CN201780043009 A CN 201780043009A CN 109475904 B CN109475904 B CN 1094759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surface
surface portion
plate
fixed
f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30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5904A (zh
Inventor
武田正
北原裕士
土桥将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Instrumen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475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5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5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59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8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coil systems moving upon intermittent or reversed energisation thereof by interaction with a fixed field system, e.g. permanent magn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直线驱动器,即使在可动件和固定件之间设置有粘弹性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件。例如,直线驱动器(1)包括:固定件(2);可动件(6);磁力驱动机构(5),相对于固定件(2)对可动件(6)进行直线驱动;以及粘弹性体(9),由设置在固定件(2)和可动件(6)之间的硅凝胶等构成。粘弹性体(9)设置在固定件(2)的壳体(3)和可动件(6)的第一磁轭(7)中在与磁力驱动机构(5)的驱动方向(Z)正交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Y)平行相对的固定件侧平面部(第一固定板(331)、第二固定板(332)等)和可动件侧平面部(第一侧板部(76)、第二侧板部(77)等)之间。因此,驱动可动件(6)时,可动件(6)剪切变形。

Description

直线驱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可动件进行直线驱动的直线驱动器。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电话等领域中,使用通过振动来通知来电等的设备,作为上述设备能够使用经由弹簧构件并利用固定件支承可动件的直线驱动器(参照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直线驱动器中,利用设置于可动件侧的磁铁和设置于固定件侧的线圈,沿轴线方向驱动可动件。但是,在上述直线驱动器中,存在因弹簧构件引起的共振点峰,可动件有可能在上述共振点峰过度位移而与固定件碰撞。
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可动件的共振峰,提出了如下方案:在轴线方向,在由固定件和可动件夹持的部位配置硅凝胶(粘弹性体)(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6-7161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8573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1-44342号
在专利文献1、2记载的直线驱动器中,如果在轴线方向,在由固定件和可动件夹持的部位配置专利文献3记载的硅凝胶(粘弹性体),则粘弹性体伴随可动件沿轴线方向移动而伸缩。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在减振器伸缩的过程中,减振器向可动件施加的力的大小大幅度变化,所以有损可动件的驱动特性中的线性等,从而不能适当地驱动可动件。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直线驱动器,即使在可动件和固定件之间设置粘弹性体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可动件;磁力驱动机构,相对于所述固定件对所述可动件进行直线驱动;以及粘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朝向与驱动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以及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平行相对,所述可动件包括: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平行相对;以及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平行相对,所述粘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之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之间。
在本发明中,在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设置粘弹性体,上述粘弹性体设置在固定件的朝向与驱动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的固定件侧平面部(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和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和可动件的在第一方向与固定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的可动件侧平面部(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和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之间。因此,可动件沿驱动方向移动时,粘弹性体剪切变形,向可动件施加其恢复力。在此,与粘弹性体伸缩时的恢复力相比,粘弹性体剪切变形时的恢复力由变形程度带来的变化较小。由此,可动件移动时,可动件从粘弹性体接受的恢复力的大小的变化较小。因此,由于粘弹性体稳定的减振器特性稳定,所以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件。此外,由于粘弹性体设置于平面部(固定件侧平面部和可动件侧平面部),所以能够将粘弹性体固定于固定件侧和可动件侧而不产生间隙等。因此,即使可动件反复振动,也不容易发生粘弹性体从固定件侧或可动件侧脱落等问题。并且,由于固定件侧平面部与可动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所以粘弹性体整体上对可动件施加大体固定的恢复力,由此减振器特性稳定。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朝向与所述驱动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以及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平行相对,所述可动件包括: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平行相对;以及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平行相对,所述粘弹性体还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之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之间。按照上述方式,在第一方向的两个部位和第二方向的两个部位,起到使粘弹性体稳定的减振器特性稳定等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可动件仅通过所述粘弹性体被所述固定件支承成能够沿所述驱动方向移动。按照上述结构,由于不需要使用弹簧构件来支承可动件,所以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固定件包括:壳体,包括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和所述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以及线圈支架,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保持所述磁力驱动机构的线圈,所述可动件包括:第一磁轭,所述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所述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所述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作为侧板部从位于所述驱动方向的一侧的端板部向所述线圈和所述壳体之间弯曲;永磁铁,固定于所述端板部并与所述线圈相对,与所述线圈构成所述磁力驱动机构;以及第二磁轭,相对于所述永磁铁设置在与所述端板部相反侧。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壳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平板部平行相对的第二平板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平板部;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平板部平行相对的第四平板部,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由固定在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外表面的第一固定板构成,所述第一固定板覆盖在所述第一平板部上形成的开口部,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由固定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外表面的第二固定板构成,所述第二固定板覆盖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上形成的开口部,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由固定在所述第三平板部的外表面的第三固定板构成,所述第三固定板覆盖在所述第三平板部上形成的开口部,所述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由固定在所述第四平板部的外表面的第四固定板构成,所述第四固定板覆盖在所述第四平板部上形成的开口部。按照上述方式,能够在壳体的内侧配置可动件之后,以贯通开口部的方式设置粘弹性体。因此,容易在直线驱动器上设置粘弹性体。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永磁铁包括:第一磁铁,N极和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相邻;以及第二磁铁,设置在所述驱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磁铁相邻的位置,N极和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相邻,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使同极朝向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按照上述结构,能够提高与线圈交链的磁场的密度。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借助磁性板连接。按照上述结构,与直接连接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的情况相比,容易以同极侧连接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
在本发明中能够采用如下方式,所述粘弹性体由凝胶状减振构件构成。
在本发明中,在固定件和可动件之间设置粘弹性体,上述粘弹性体设置在固定件的朝向与驱动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的固定件侧平面部(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和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和可动件的在第一方向与固定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的可动件侧平面部(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和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之间。因此,可动件沿驱动方向移动时,粘弹性体剪切变形,向可动件施加其恢复力。在此,与粘弹性体伸缩时的恢复力相比,粘弹性体剪切变形时的恢复力由变形程度带来的变化较小。由此,可动件移动时,可动件从粘弹性体接受的恢复力的大小的变化较小。因此,由于粘弹性体稳定的减振器特性稳定,所以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件。此外,由于粘弹性体设置于平面部(固定件侧平面部和可动件侧平面部),所以能够将粘弹性体固定于固定件侧和可动件侧而不产生间隙等。因此,即使可动件反复振动,也不容易发生粘弹性体从固定件侧或可动件侧脱落等问题。并且,由于固定件侧平面部与可动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所以粘弹性体整体上对可动件施加大体固定的恢复力,由此减振器特性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直线驱动器的外观等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器的XZ断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器的XY断面图。
图4是从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器取下壳体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器取下可动件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图5所示的可动件取下第一磁轭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从图5所示的可动件取下第二磁轭等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可动件6的驱动方向赋予Z、对驱动方向Z的一侧赋予Z1、对另一侧赋予Z2来进行说明。此外,对与驱动方向Z正交的第一方向赋予X、对与驱动方向Z和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赋予Y来进行说明。此外,对第一方向X的一侧赋予X1、对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赋予X2、对第二方向Y的一侧赋予Y1、对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赋予Y2来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直线驱动器1的外观等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器1的XZ断面图。图3是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器1的XY断面图。图4是从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器1取下壳体3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图2和图3所示的直线驱动器1具有多边形的平面形状,通过驱动方向Z的振动对持有直线驱动器1的使用者通知信息。例如,内置于便携式电话等来通知来电等。直线驱动器1能够用于游戏机的操作构件等,能够利用振动等来实际感受到新的感觉。在本方式中,直线驱动器1具有固定件2、可动件6和磁力驱动机构5,该磁力驱动机构5相对于固定件2沿驱动方向Z的一侧Z1和另一侧Z2直线驱动可动件6。磁力驱动机构5包括保持于可动件6的永磁铁8和保持于固定件2的线圈51。线圈51的端部与布线基板31连接,从外部经由布线基板31向线圈51供电。
参照图4等,如后所述,直线驱动器1具有设置在固定件2和可动件6之间的粘弹性体9。在本方式中,直线驱动器1在固定件2和可动件6之间未设置弹簧构件等,可动件6仅通过粘弹性体9被固定件2支承成能够沿驱动方向Z移动。
(固定件2的结构)
图5是从图1所示的直线驱动器1取下可动件6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固定件2具有:壳体3,限定直线驱动器1的外形;线圈支架4,覆盖壳体3的敞开端;底板30,在与壳体3之间固定线圈支架4;以及支承在底板上的布线基板31。底板30形成有对线圈支架4进行定位用的突起301。壳体3具有:多边形的顶板部34,位于驱动方向Z的一侧Z1;以及多边形筒状的主体部35,从顶板部34的外边缘向驱动方向Z的另一侧Z2延伸。在本方式中,顶板部34是八边形,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的两个边和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的两个边比其他斜边长。由此,顶板部34是大体四边形。
因此,主体部35具有:第一平板部36,内表面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二平板部37,内表面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X1,并且在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与第一平板部36平行相对;第三平板部38,内表面朝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以及第四平板部39,内表面朝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Y1,并且在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与第三平板部38平行相对。第一平板部36、第二平板部37、第三平板部38和第四平板部39与驱动方向Z平行。
如图3所示,第一平板部36、第二平板部37、第三平板部38和第四平板部39分别形成有开口部361、371、381、391,开口部361、371、381、391分别由固定在第一平板部36、第二平板部37、第三平板部38和第四平板部39的各外表面上的平板状的第一固定板331(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第二固定板332(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第三固定板333(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和第四固定板334(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封闭。在这种状态下,第一固定板331使内表面从第一平板部36的开口部361朝向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第二固定板332使内表面从第二平板部37的开口部371朝向第一方向X的一侧X1,并且在第一方向X与第一固定板331平行相对。此外,第三固定板333使内表面从第三平板部38的开口部381朝向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第四固定板334使内表面从第四平板部39的开口部391朝向第二方向Y的一侧Y1,并且在第二方向Y与第三固定板333平行相对。第一固定板331、第二固定板332、第三固定板333和第四固定板334与驱动方向Z平行。
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线圈支架4具有:底板部41,位于壳体3的敞开端侧;以及方筒状的方筒部42,从底板部41向驱动方向Z的一侧Z1突出,方筒部42位于壳体3的内侧。在方筒部42上,在位于驱动方向Z的另一侧Z2的台阶部421和位于驱动方向Z的一侧Z1的凸缘部422之间形成有凹状的线圈缠绕部423,在线圈缠绕部423上缠绕有磁力驱动机构5的线圈51。在本方式中,方筒部42具有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因此,如图3所示,线圈51具有:第一边部511,在第一方向X的一侧X1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边部512,在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三边部513,在第二方向Y的一侧Y1沿第一方向X延伸;以及第四边部514,在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沿第一方向X延伸。
(可动件6的结构)
图6是从图5所示的可动件6取下第一磁轭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从图5所示的可动件6取下第二磁轭等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图3、图5、图6和图7所示,可动件6具有:第一磁轭7、永磁铁8、套筒80和第二磁轭70。第一磁轭7具有:端板部71,位于驱动方向Z的一侧Z1;以及主体部75,从端板部71的外边缘向线圈51和壳体3的主体部35之间弯曲。主体部75具有大体四边形的平面形状。因此,如图3所示,主体部75具有:由平板部构成的第一侧板部76(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该平板部在第一方向X的一侧X1位于线圈51的第一边部511和壳体3的第一固定板331之间;以及由平板部构成的第二侧板部77(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该平板部在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X2位于线圈51的第二边部512和壳体3的第二固定板332之间。此外,主体部75具有:由平板部构成的第三侧板部78(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该平板部在第二方向Y的一侧Y1位于线圈51的第三边部513和壳体3的第三固定板333之间;以及由平板部构成的第四侧板部79(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该平板部在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Y2位于线圈51的第四边部514和壳体3的第四固定板334之间。第一侧板部76、第二侧板部77、第三侧板部78和第四侧板部79与驱动方向Z平行。
在可动件6中,在第一磁轭7的端板部71的内表面上固定有永磁铁8,永磁铁8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与线圈51相对,并且和线圈51构成沿驱动方向Z直线驱动可动件6的磁力驱动机构5。此外。相对于永磁铁8在与端板部71相反侧层叠有板状的第二磁轭70。
永磁铁8具有:第一磁铁81,设置在驱动方向Z的一侧Z1;以及第二磁铁82,在驱动方向Z的另一侧Z2设置在与第一磁铁81相邻的位置,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分别在驱动方向Z上以N极和S极相邻的方式被磁化。在此,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使同极朝向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之间。例如,第一磁铁81的第二磁铁82侧磁化为N极,与第二磁铁82相反侧磁化为S极。第二磁铁82的第一磁铁81侧磁化为N极,与第一磁铁81相反侧磁化为S极。
在本方式中,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借助磁性板83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一磁铁81通过粘接剂与磁性板83连接,并且第二磁铁82通过粘接剂与磁性板83连接。此外,在本方式中,第一磁铁81、磁性板83和第二磁铁82的周围被方筒状的套筒80覆盖,套筒80的内表面通过粘接剂与第一磁铁81、磁性板83和第二磁铁82连接。套筒80由周向的端部801结合的薄片构件构成。
(粘弹性体9的结构)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粘弹性体9是一定厚度的平板状,并设置在固定件2的朝向第一方向X的固定件侧平面部和可动件6的在第一方向X上与固定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的可动件侧平面部之间。此外,粘弹性体9设置在固定件2的朝向第二方向Y的固定件侧平面部和可动件6的与固定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的可动件侧平面部之间。
更具体地说,粘弹性体9首先使板厚方向朝向第一方向X并设置在壳体3的第一固定板331(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和第一磁轭7的第一侧板部76(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之间,并且贯通第一平板部36的开口部361而与第一固定板331和第一侧板部76连接。此外,粘弹性体9使板厚方向朝向第一方向X并设置在壳体3的第二固定板332(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和第一磁轭7的第二侧板部77(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之间,并且贯通第二平板部37的开口部371而与第二固定板332和第二侧板部77连接。此外,粘弹性体9使板厚方向朝向第二方向Y并设置在壳体3的第三固定板333(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和第一磁轭7的第三侧板部78(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之间,并且贯通第三平板部38的开口部381而与第三固定板333和第三侧板部78连接。此外,粘弹性体9使板厚方向朝向第二方向Y并设置在壳体3的第四固定板334(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和第一磁轭7的第四侧板部79(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之间,并且贯通第四平板部39的开口部391而与第四固定板334和第四侧板部79连接。
在本方式中,粘弹性体9是针入度从10度到110度的硅系凝胶。针入度是根据JIS-K-2207或JIS-K-2220规定,其值越小则表示越硬。在此,粘弹性是指粘性和弹性两者组合的性质,是凝胶状构件、塑料、橡胶等高分子物质显著显现的性质。因此,作为减振构件91、92(粘弹性体)可以使用各种凝胶状构件。此外,作为减振构件91、92(粘弹性体)可以使用天然橡胶、二烯系橡胶(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氯丁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非二烯系橡胶(例如丁基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二烯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氟橡胶等)、热塑性弹性体等各种橡胶材料和它们的改性材料。
此外,粘弹性体9根据其伸缩方向而具有线性或非线性的伸缩特性。例如,粘弹性体9在沿其厚度方向(轴向)被按压而压缩变形时,具备与线性成分(弹性系数)相比非线性成分(弹性系数)大的伸缩特性。相对于此,在沿厚度方向(轴向)被牵引而伸长时,具备与非线性成分(弹性系数)相比线性成分(弹性系数)大的伸缩特性。由此,粘弹性体9在可动件3和固定件2之间沿厚度方向(轴向)被按压而压缩变形时,能够抑制粘弹性体9大幅度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件3与固定件2的间隙大幅度变化。另一方面,在粘弹性体9沿与厚度方向(轴向)交叉的方向(剪切方向)变形时,沿任意方向动作均为被牵引而伸长的方向的变形,因此具备与非线性成分(弹性系数)相比线性成分(弹性系数)大的变形特性。由此,在粘弹性体9中,由运动方向产生的弹力固定。因此,由于利用粘弹性体9的剪切方向的弹性要素,能够提高相对于输入信号的振动加速度的再现性,所以能够以具有细微差别的方式实现振动。另外,通过粘接剂、粘着剂或硅凝胶的粘着性来进行粘弹性体9与壳体3的固定以及粘弹性体9与第一磁轭7的固定。
(本方式的动作和主要效果)
在本方式的直线驱动器1中,在向线圈51的通电停止期间,可动件6位于可动件6的质量与粘弹性体9的形状保持力均衡的原点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向线圈51供给正弦波或反转脉冲等,则可动件6通过磁力驱动机构5受到推进力,克服粘弹性体9的形状保持力而向驱动方向Z的一侧Z1移动。其结果,粘弹性体9剪切变形。此时的可动件6的移动量由向线圈51供给的电流值和粘弹性体9的恢复力来限定。并且,如果使向线圈51的通电停止,则可动件6通过粘弹性体9的恢复力返回原点位置。
接着,如果向线圈51供给相反极性的正弦波或反转脉冲等,则可动件6通过磁力驱动机构5受到推进力,克服粘弹性体9的形状保持力而向驱动方向Z的另一侧Z2移动。其结果,粘弹性体9剪切变形。此时的可动件6的移动量由向线圈51供给的电流值和粘弹性体9的恢复力来限定。并且,如果使向线圈51的通电停止,则可动件6通过粘弹性体9的恢复力返回原点位置。
如果反复进行这种驱动,则可动件6沿驱动方向Z振动。此时的振动频率由向线圈51供给的电流频率来限定。因此,振动的强弱和频率可变。另外,可以连续切换向线圈51供给的信号的极性,使可动件6沿驱动方向Z振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可动件6的移动量也由向线圈51供给的电流值和粘弹性体9的恢复力来限定。此外,在驱动电流中,在极性为负的期间和正的期间对电压的变化设定缓急差异。其结果,在可动件6向驱动方向Z的一侧Z1移动时的加速度和可动件6向驱动方向Z的另一侧Z2移动时的加速度之间产生差异。因此,能够使使用者感觉到直线驱动器1向驱动方向Z的一侧Z1或另一侧Z2移动的错觉。
在此,粘弹性体9设置在固定件2的朝向与驱动方向Z正交的第一方向X的固定件侧平面部(第一固定板331(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和第二固定板332(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和可动件6的在第一方向X与固定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的可动件侧平面部(第一侧板部76(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和第二侧板部77(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之间。因此,可动件6向驱动方向Z移动时,粘弹性体9剪切变形,其恢复力施加于可动件。因此,粘弹性体9追随可动件6的移动而变形并吸收可动件6的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可动件6的不必要的振动。在此,与粘弹性体9伸缩时的恢复力相比,粘弹性体9剪切变形时的恢复力由变形程度带来的变化较小。因此,可动件6移动时,可动件6从粘弹性体9受到的恢复力的大小的变化较小。因此,由于粘弹性体9稳定的减振器特性稳定,所以能够适当地驱动可动件6。此外,由于粘弹性体9设置在平面部(固定件侧平面部和可动件侧平面部),所以能够在固定件2侧和可动件6侧固定粘弹性体9而不产生间隙等。因此,即使可动件6反复振动,也不容易发生粘弹性体9从固定件2侧或可动件6侧脱落等问题。并且,由于固定件侧平面部与可动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所以粘弹性体9整体上对可动件6施加大体固定的恢复力,因此减振器特性稳定。
此外,粘弹性体9还设置在固定件2的朝向与驱动方向Z和第一方向X正交的第二方向Y的固定件侧平面部(第三固定板333(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和第四固定板334(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和可动件6的在第二方向Y与固定件侧平面部平行相对的可动件侧平面部(第三侧板部78(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和第四侧板部79(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之间。因此,在第一方向X的两个部位和第二方向Y的两个部位起到使粘弹性体9稳定的减振器特性稳定等效果。
此外,粘弹性体9是针入度从10度到110度的硅系凝胶。因此,粘弹性体9具有发挥减振功能的足够的弹性,并且不容易发生粘弹性体9断裂飞散的情况。此外,由于粘弹性体9粘接固定于可动件6和固定件2两者,所以能够防止粘弹性体9伴随可动件6的移动而移动。
此外,可动件6仅通过粘弹性体9被固定件2支承成能够沿驱动方向Z移动。因此,与使用弹簧构件的情况不同,不会发生起因于弹簧构件的共振。
此外,粘弹性体9设置在第一磁轭7的侧板部(第一侧板部76、第二侧板部77、第三侧板部78和第四侧板部79)和壳体3的固定板(第一固定板331、第二固定板332、第三固定板333和第四固定板334)之间。因此,能够在壳体3的内侧配置可动件6之后,以贯通开口部361、371、381、391的方式从外侧设置粘弹性体9。因此,容易将粘弹性体9设置于直线驱动器1。
此外,由于在永磁铁8中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使同极朝向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之间,所以从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之间(磁性板83)产生的磁场的密度高。因此,由于能够提高与线圈51交链的磁场的密度,所以磁力驱动机构5能够产生较大的推力。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隔着磁性板83连接,所以与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直接连接的情况相比,容易在同极一侧连接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直线驱动器1上未设置支承可动件6的弹簧构件,但是也可以设置支承可动件6的弹簧构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粘接等方法将粘弹性体9固定于固定件2和可动件6,但是也可以在设置用于形成粘弹性体9的先导件之后,使先导件凝胶化,通过粘弹性体9自身的粘接力,将粘弹性体9固定于固定件2和可动件6。
此外,在本方式中,借助磁性板83连接第一磁铁81和第二磁铁82。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构成为利用一个永磁铁进行相对磁化,例如可以使用如下永磁铁:沿图1所示的驱动方向Z在中间部分磁化为同极(N极、N极),并且相反侧磁化为S极、S极。
附图标记说明
1…直线驱动器,2…固定件,3…壳体,4…线圈支架,5…磁力驱动机构,6…可动件,7…第一磁轭,8…永磁铁,9…粘弹性体,34…顶板部,36…第一平板部,37…第二平板部,38…第三平板部,39…第四平板部,51…线圈,70…第二磁轭,71…端板部,76…第一侧板部(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77…第二侧板部(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78…第三侧板部(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79…第四侧板部(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80…套筒,81…第一磁铁,82…第二磁铁,83…磁性板,331…第一固定板(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332…第二固定板(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333…第三固定板(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334…第四固定板(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361,371,381,391…开口部,421…台阶部,422…凸缘部,423…线圈缠绕部,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驱动方向。

Claims (8)

1.一种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件;
可动件;
磁力驱动机构,相对于所述固定件对所述可动件进行直线驱动;以及
粘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固定件和所述可动件之间,
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朝向与驱动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以及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平行相对,
所述可动件包括: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平行相对;以及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平行相对,
所述粘弹性体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之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朝向与所述驱动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以及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平行相对,
所述可动件包括: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平行相对;以及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平行相对,
所述粘弹性体还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之间以及设置在所述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件仅通过所述粘弹性体被所述固定件支承成能够沿所述驱动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件包括:壳体,包括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和所述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以及线圈支架,在所述壳体的内侧保持所述磁力驱动机构的线圈,
所述可动件包括:第一磁轭,所述第一磁轭具有位于所述驱动方向的一侧的端板部和从所述端板部向所述线圈和所述壳体之间弯曲设置的侧板部,所述侧板部是所述可动件侧第一平面部、所述可动件侧第二平面部、所述可动件侧第三平面部和所述可动件侧第四平面部;永磁铁,固定于所述端板部并与所述线圈相对,与所述线圈构成所述磁力驱动机构;以及第二磁轭,相对于所述永磁铁设置在与所述端板部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一平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平板部平行相对的第二平板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平板部;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平板部平行相对的第四平板部,
所述固定件侧第一平面部由固定在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外表面的第一固定板构成,所述第一固定板覆盖在所述第一平板部上形成的开口部,
所述固定件侧第二平面部由固定在所述第二平板部的外表面的第二固定板构成,所述第二固定板覆盖在所述第二平板部上形成的开口部,
所述固定件侧第三平面部由固定在所述第三平板部的外表面的第三固定板构成,所述第三固定板覆盖在所述第三平板部上形成的开口部,
所述固定件侧第四平面部由固定在所述第四平板部的外表面的第四固定板构成,所述第四固定板覆盖在所述第四平板部上形成的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永磁铁包括:第一磁铁,N极和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相邻;以及第二磁铁,设置在所述驱动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磁铁相邻的位置,N极和S极在所述驱动方向相邻,
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使同极朝向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借助磁性板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弹性体由凝胶状减振构件构成。
CN201780043009.2A 2016-08-09 2017-08-03 直线驱动器 Active CN109475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6896 2016-08-09
JP2016-156896 2016-08-09
PCT/JP2017/028226 WO2018030267A1 (ja) 2016-08-09 2017-08-03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5904A CN109475904A (zh) 2019-03-15
CN109475904B true CN109475904B (zh) 2020-11-10

Family

ID=61162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3009.2A Active CN109475904B (zh) 2016-08-09 2017-08-03 直线驱动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44541A1 (zh)
JP (1) JP7026508B2 (zh)
CN (1) CN109475904B (zh)
DE (1) DE112017003990T5 (zh)
WO (1) WO20180302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589899U (zh) * 2018-08-03 2019-03-08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电机
JP2020054122A (ja) * 2018-09-27 2020-04-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パネルスピーカー
JP7463062B2 (ja) * 2019-05-30 2024-04-08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2018990B (zh) * 2019-05-31 2023-01-1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致动器以及触觉装置
JP7411382B2 (ja) * 2019-10-29 2024-01-11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JP7550601B2 (ja) * 2020-10-16 2024-09-13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2170145A (ja) * 2021-04-28 2022-11-1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3872411B (zh) * 2021-10-18 2023-02-21 浙江省东阳市东磁诚基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方形线性振动电机及其实现方法
JP2023091186A (ja) * 2021-12-20 2023-06-30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9134A (ja) * 1998-12-09 2000-06-20 Fuji Silysia Chemical Ltd 球状シリカの製造方法
JP2016059104A (ja) * 2014-09-05 2016-04-2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2016101075A (ja) * 2014-11-26 2016-05-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57958A (ja) * 2002-07-30 2004-02-26 Tokyo Parts Ind Co Ltd 筒型振動体とその搭載構造
JP2006007161A (ja) 2004-06-29 2006-01-12 Namiki Precision Jewel Co Ltd 振動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79899B2 (ja) * 2012-02-13 2016-08-31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器
JP6178637B2 (ja) 2013-06-25 2017-08-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9134A (ja) * 1998-12-09 2000-06-20 Fuji Silysia Chemical Ltd 球状シリカの製造方法
JP2016059104A (ja) * 2014-09-05 2016-04-21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2016101075A (ja) * 2014-11-26 2016-05-3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030267A1 (ja) 2019-06-13
US20200044541A1 (en) 2020-02-06
DE112017003990T5 (de) 2019-04-18
JP7026508B2 (ja) 2022-02-28
WO2018030267A1 (ja) 2018-02-15
CN109475904A (zh) 2019-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5904B (zh) 直线驱动器
CN109475905B (zh) 线性致动器
CN107534377B (zh) 线性致动器
CN110800200B (zh) 致动器
WO2018180947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0800198A (zh) 致动器
CN109562412A (zh) 线性致动器
CN110957882A (zh) 致动器以及面板扬声器
CN110932516A (zh) 阻尼机构及致动器
JP2018073021A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US11070120B2 (en) Actuator
CN109562413B (zh) 线性致动器
WO2018030269A1 (ja) 振動発生装置
US11323015B2 (en) Actuator
CN112018990B (zh) 致动器以及触觉装置
JP2020099843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パネルスピーカー
JP2021053586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1094527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触覚デバイス
JP2021035011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パネルスピーカー
JP2020195934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21035009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パネルスピーカー
JP2019037015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8073020A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