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65C - 停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停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65C
CN1094165C CN98119527.XA CN98119527A CN1094165C CN 1094165 C CN1094165 C CN 1094165C CN 98119527 A CN98119527 A CN 98119527A CN 1094165 C CN1094165 C CN 109416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station
vehicle supporting
lifting
lifting vehicl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1952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7412A (zh
Inventor
木贼茂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yoshi Iron Works Co Ltd
Su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yoshi Iron Works Co Ltd
Su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92555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376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93425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03765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yoshi Iron Works Co Ltd, Su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yoshi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17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7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6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6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0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 E04H6/12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 E04H6/18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or independentl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 E04H6/22Garages for many vehicles with mechanical means for shifting or lifting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transport in vertical direction only or independentl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movable platforms for horizontal transport, i.e. cars being permanently parked on palettes

Abstract

一种停车装置,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设置阻止其从上侧或下侧车辆支承面下降或上升的定位装置,升降驱动装置由电动机驱动的卷扬装置和一端固定在框架上、另一端被卷扬机卷扬的吊索构成,吊索经过轴支承在框架上的定滑轮与轴支承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的动滑轮而吊挂各升降车辆支承台,通过吊索的卷扬操作,只有被解除了定位装置的定位的那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或上升。本发明使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升降驱动装置的结构及其升降控制更加简单。

Description

停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下侧车辆支承面和上侧车辆支承面之间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多个各自升降自如的升降车辆支承台构成的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这种停车装置,譬如是在前述下侧车辆支承面上并排设置比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的数量少1台的可横向移动的车辆支承台而构成,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和下侧车辆支承面的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上支承车辆,或是不用前述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而是在下侧车辆支承面的地面上和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支承车辆,以作为可在上下2层停放车辆的停车装置利用,然而传统的这种停车装置是对每一台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设置具有升降驱动用电动机的升降驱动装置。
采用上述的传统停车装置,具有升降驱动用电动机的升降驱动装置的数量必须与升降车辆支承台的数量相同,控制系统也十分复杂,故整个装置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传统装置的缺点,本发明的停车装置具有多个升降车辆支承台、定位装置、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升降驱动装置,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在下侧车辆支承面与上侧车辆支承面之间各自升降自如且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前述定位装置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设置,且可以在阻止升降车辆支承台从上侧车辆支承面下降或从下侧车辆支承面上升的定位状态与允许前述下降或上升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转换自如,前述升降驱动装置具有电动机驱动的卷扬装置以及一端固定在框架上、另一端被前述卷扬装置进行卷扬操作的吊索,该吊索经过轴支承在框架上的定滑轮和轴支承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的动滑轮而吊挂各升降车辆支承台,通过该吊索的卷扬操作,只有被解除了前述定位装置的定位的那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或上升。
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停车装置中,当要使保持在上侧车辆支承面上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中的任意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上以使车辆进出库时,在该要下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的正下方没有车辆等障碍物的状态下,只把与该要下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对应的前述定位装置转换成定位解除状态,而且通过卷扬装置将前述吊索放出,使只有前述解除了定位的要下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随着吊索的放出而下降,而其他升降车辆支承台则因为被定位装置定位在上侧车辆支承面上,故不会下降。
另外,当要使保持在下侧车辆支承面上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中的任意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上升到上侧车辆支承面上以使车辆进出库时,在该要上升的升降车辆支承台的正上方没有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等障碍物的状态下,只把与该要上升的升降车辆支承台对应的前述定位装置转换成定位解除状态,而且通过卷扬装置将前述吊索卷绕,使只有前述解除了定位的要上升的升降车辆支承台随着吊索的卷绕而被吊着上升,而其他升降车辆支承台则因为被定位装置定位在下侧车辆支承面上,故不会上升。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停车装置具有并排设置的多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且不必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设置具有电动机驱动的卷扬装置和被该卷扬装置进行卷扬操作的吊索的升降驱动装置,不仅整个装置的结构非常简单,而且对升降车辆支承台进行升降驱动的升降驱动装置的控制也很简单,可以非常廉价地构成整个装置。
本发明具体的结构和效果如下。
1.在实施上述结构的本发明装置时,作为前述吊索,可以利用两端固定在框架上的链条。在这种场合,前述卷扬装置可以由与电动机连动连接的驱动齿轮及在该驱动齿轮的下方升降自如的升降齿轮构成,且前述吊索(链条)用固定在框架上的一端与前述驱动齿轮之间的下垂部分吊挂前述升降齿轮。
采用这种结构,在为了使升降车辆支承台升降而对前述驱动齿轮进行旋转驱动以进行吊索(链条)的卷扬操作时,由于前述升降齿轮进行升降移动,故能够利用该升降齿轮的升降而择一地对受升降驱动的升降车辆支承台进行升降位置检测,与必须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进行位置检测的场合相比,更容易控制。
2.作为前述升降驱动装置的卷扬装置,也可以利用电动机驱动的卷绕用旋转体以及一端固定在固定框架上、另一端被前述卷绕用旋转体卷扬操作的钢丝绳作为前述升降驱动装置的吊索。采用这样的结构,与利用链条作为吊索的场合相比,钢丝绳吊索卷扬装置的结构更加简单,价格更加便宜。在使用钢丝绳的场合,前述钢丝绳在与对前述卷绕用旋转体进行卷绕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卷绕经过轴支承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的动滑轮和在各动滑轮的上方位置轴支承在固定框架上的各2个定滑轮而将各升降车辆支承台吊挂,从而可以提高钢丝绳的寿命,进而提高装置的安全性。
3.在如上述那样利用钢丝绳作为吊索时,前述卷扬装置的卷绕用旋转体可以如下构成,即,将钢丝绳涡旋状卷绕在垂直于该旋转体轴心且其宽度仅供1根钢丝绳游动嵌入的槽内。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将升降驱动装置的卷绕用旋转体放置在接近钢丝绳最先经过的固定框架上的定滑轮处,同时可以缩小升降驱动整个装置的专用空间。
4.还可以在前述钢丝绳的与卷绕用旋转体相反一侧的端部与固定框架之间夹装将该钢丝绳绷紧的弹簧,在要下降的那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被阻挡在下侧车辆支承面上时,用前述弹簧的加力使钢丝绳保持绷紧状态。采用这种结构,可防止要下降的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在下侧车辆支承面被阻挡后、在卷绕用旋转体实际停止之前的时间滞后造成钢丝绳松弛而脱离滑轮的危险发生。
5.另外,如果在前述钢丝绳的与卷绕用旋转体相反一侧的端部与固定框架之间夹装将该钢丝绳绷紧的弹簧,并设置对全部升降车辆支承台到达上侧车辆支承面后钢丝绳端部克服前述弹簧的作用力而作的移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并利用该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使前述卷绕用旋转体的驱动停止,则即使不是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分别设置检测其上升限度位置的传感器,只用对钢丝绳端部的移动进行检测的1个传感器也能使卷绕用旋转体的驱动停止,十分经济。
6.前述吊索设置多根,以分别吊挂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前后方向多个部位,并且用受1个电动机驱动的卷扬装置连动地卷扬操作前述多根吊索,从而可以稳定地对各升降车辆支承台进行升降驱动而不会使它们发生前后方向的倾斜。
7.可以在前述下侧车辆支承面上并排设置比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的数量少1台的可横向移动的车辆支承台,并在前述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上设置阻挡上侧的升降车辆支承台的车辆支承台阻挡部,来作为在阻止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从上侧车辆支承面下降的定位状态与允许下降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自如转换的定位装置,并通过前述升降驱动装置的吊索放出操作使只有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横向移动后空出位置正上方的那1个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利用在下侧车辆支承面支承车辆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作为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所必需的前述定位装置,与必须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设置专用的定位装置的场合相比,本发明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容易控制,价格更加便宜。
8.通过设置防止前述吊索所吊挂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在升降车辆支承台并排方向发生倾斜的防倾斜装置,可以防止被吊索吊挂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在升降车辆支承台并排方向发生倾斜,故可以提高安全性。在这种场合,前述防倾斜装置可以用两端固定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左右两侧且中间部张挂在轴支承于固定位置的导轮上的2根连动索来构成,且该2根连动索如下张挂,即,1根连动索因升降车辆支承台左边的下降而被拉伸而将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右边下拉,另1根连动索因升降车辆支承台右边的下降而被拉伸而将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左边下拉。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用多个定滑轮和2根连动索简单地构成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的防倾斜装置。
附图说明
图1~图9说明第一实施形态。
图1是表示全部升降车辆支承台上升到上侧车辆支承面后的整个装置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表示1个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后的整个装置的示意主视图。
图3是整个装置的示意侧视图。
图4是整个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5是说明吊挂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的台车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6是表示全部升降车辆支承台上升到上侧车辆支承面后的升降驱动装置的示意主视图。
图7是表示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后的升降驱动装置的示意主视图。
图8是表示升降驱动装置的吊索下垂部分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9是图8的横剖放大俯视图。
图10是表示防倾斜装置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11是说明该防倾斜装置的连动索张挂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说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吊挂结构前端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13是说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吊挂结构后端部分和防倾斜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14是说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吊挂台车的牵引装置的纵剖侧视图。
图15是说明该牵引装置的推杆和受推板的纵剖侧视图。
图16是说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吊挂台车的自行用驱动装置和牵引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17是说明使用台车式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的变形例的示意主视图。
图18是说明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设置专用定位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主视图。
图19是说明该定位装置的示意俯视图。
图20是说明在地下坑内设置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变形例的示意主视图。
图21~图31说明第二实施形态。
图21是表示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后的整个装置的主视图。
图22是该整个装置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3是该整个装置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升降导轨和吊挂结构以及钢丝绳游端结构的纵剖后视图。
图25是表示各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升降驱动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图26A是表示升降驱动装置上的卷绕用旋转体结构的局部纵剖侧视图。
图26B是该纵剖主视图。
图27是表示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结构的局部剖切俯视图。
图28是表示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结构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29是说明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设置专用定位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主视图。
图30是表示设置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的阻挡装置的俯视图。
图31是说明在地下坑内设置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变形例的示意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形态)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第一实施形态,在图1~图3中,1A~1C是可分别在上侧车辆支承面U和下侧车辆支承面D之间升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在水平方向并排设置。2A、2B是数量比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少1台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在前述下侧支承面D上沿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排列方向并排设置。3是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升降驱动装置。
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升降驱动装置3由受1个带制动器的电动机4驱动的卷扬装置5和受该卷扬装置5卷扬操作的前后2根吊索(链条)6A、6B构成。卷扬装置5如图4及图6~图9所示,由在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排列方向的一端外侧上方位置沿前后方向支承于框架F上且一端与带制动器的电动机4连动地连接的驱动轴7、安装在该驱动轴7前后两端部的驱动齿轮8A、8B、设置在该驱动轴7正下方且两端设有与升降导轨9A、9B游动嵌入的导辊10A、10B的升降轴11、以及在驱动齿轮8A、8B正下方位置支承在前述升降轴11上的升降齿轮12A、12B构成。13A、13B是覆盖升降齿轮12A、12B的升降路径和升降导轨9A、9B的覆盖物。
前述2根吊索(链条)6A、6B悬挂在前述驱动齿轮8A、8B上,靠近该驱动齿轮8A、8B一侧的一端6a固定在该驱动齿轮8A、8B正下方的框架F上,该一端6a和前述驱动齿轮8A、8B之间的下垂部分6b悬挂成吊挂前述升降齿轮12A、12B的状态。
吊索(链条)6A、6B的另一端6c如图1所示,在并排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远离驱动齿轮8A、8B的端部(升降车辆支承台1A的不与升降车辆支承台1B相邻的那个侧边)的上方固定在框架F上,该另一端6c与驱动齿轮8A、8B之间的部分呈上下锯齿状地悬挂在轴支承于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前后两端部左右两侧的动滑轮14a~14b上、和在升降车辆支承台1A、1B之间的上方位置与升降车辆支承台1B、1C之间的上方位置、以及升降车辆支承台1C的不与升降车辆支承台1B相邻的那个侧边的上方位置轴支承于框架F上且各为前后一对的定滑轮15a~15c上,将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前后两端部吊挂住。
前后一对的定滑轮15c和驱动齿轮8A、8B之间的吊索(链条)6A、6B如图6及图7所示,悬挂在前后一对上下摆动自如的游动导轮16上以阻挡该游动导轮16。各游动导轮16分别轴支承在前后一对摆动臂18的游端,该摆动臂18通过支轴17而上下摆动自如地轴支承在框架F上,还设有对各摆动臂18与框架F上的上动限制挡块19抵接的状态以及各摆动臂18脱离该上动限制挡块19而向下方倾斜动作的状态进行判断的限位开关20。
如图6及图7所示,当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上升限度位置)时,设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上侧周边4个部位的抵接构件21与框架F上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升限度位置定位构件22的下侧面抵接,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底部,设有处于下侧车辆支承面D(下降限度位置)时与地面S抵接的抵接构件23。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上的动滑轮14a~14c轴支承在该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左右两侧边的矮框部24的内侧,在左右成对的动滑轮14a~14c之间的吊索6A、6B通过形成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车辆支承面的地板构件25的下侧。
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上,如图3、图4、图10、图11及图13所示,设有防止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在升降车辆支承台排列方向倾斜的防倾斜装置30。该防倾斜装置30由各自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从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框架31后端左右两侧部31a、31b上的2根连动索32、33构成,1根连动索32如图11所示,悬挂在轴支承于前述延伸框架31后端左右两侧部31a、31b上方的框架F上的导轮34a、34b上以及轴支承于前述延伸框架31后端右侧部31b下方的地面S上的铺设框架Fa上的导轮34c上,从而可因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左边下降而被拉紧,并将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右边下拉,另1根连动索33如图11所示,悬挂在轴支承于前述延伸框架31后端左右两侧部31a、31b上方的框架F上的导轮35a、35b上以及轴支承于前述延伸框架31后端左侧部31a下方的地面S上的铺设框架Fa上的导轮35c上,从而可因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右边下降而被拉紧,并将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左边下拉。
在下侧车辆支承面D上沿升降车辆支承台排列方向并排排列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如图1~图3、图5、图12及图13所示,是用侧视呈倒八字形的吊框40a从台车40A、40B吊挂其四个角,台车40A、40B具有从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的前后两端向前后两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长度,且处在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正下方。于是前述台车40A、40B便经过左右一对带槽车轮42而支承于架设在框架F上的前侧定位兼支承导轨41上,同时,经过左右一对车轮装置44a、44b而支承于架设在框架F上的后侧支承导轨43上,从而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可以分别沿升降车辆支承台排列方向横向移动。
另外,前述后侧的支承导轨43如图5和图13所示,在设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后端且与连动索32、33结合的延伸框架31后端左右两侧部31a、31b作升降移动的部位43a~43b处截断,从而在该支承导轨43上的左右一对车轮装置44a、44b上,分别以大于各截断部位43a~43b的截除长度的间隔设有2个车轮45,以防止该车辆单元44a、44b从前述各截断部位43a~43b掉下。
另外,吊挂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和2B的台车40A、40B设有经过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底部的抵接构件23(见图6)而阻挡位于该台车40A、40B正上方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车辆支承台阻挡部46(见图5)。
在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中的1台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上,如图5、图12及图16所示,设有自行用驱动装置50。该自行用驱动装置50架设在框架F上构成齿条51与台车40B的前端部相邻的状态,该齿条51的长度覆盖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中一个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的横向移动区域、即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在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的中央升降车辆支承台1B正下方位置与靠近升降驱动装置3一侧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C正下方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区域。另一方面,在吊挂前述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的台车40B的前端部装有带制动器的电动机53,该电动机53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与前述齿条51啮合的小齿轮52。
在设有前述自行用横向移动驱动装置50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上,设有升降车辆支承台1A(台车40A)的牵引装置54。该牵引装置54如图5及图14~图16所示,由以下部分构成:两端部分别经过轴承57、58而与台车横向移动方向平行地支承在支承台车40B的前述电动机53的电动机支承框架55上和轴支承靠近台车40A一侧的带槽车轮42的车轮支承框架56上的旋转轴59、对该旋转轴59进行旋转驱动的带制动器的电动机60、长度与台车40A的横向移动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且一端经过联轴节61而与前述旋转轴59同心地连接的旋转轴62、经过轴承63而吊挂该旋转轴62游端部的吊车64、架设在框架F上并支承该吊车64以使其可沿台车横向移动方向移动的吊车导轨65、安装在前述旋转轴62的游端附近位置的推杆66、与该推杆66相对且在台车40A的车轮支承框架67上安装成靠近台车40B一侧的山形受推板68。于是,如图15所示,针对处于初始停止相位的旋转轴62,前述推杆66以不与受推板68卡合的规定角度伸出。
在上述结构的停车装置上,一旦使图3和图4所示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升降驱动装置3的电动机4运转,以使驱动齿轮8A、8B向将吊索(链条)6A、6B卷绕的方向旋转,则图1所示的固定在框架F上的端部6c与前述驱动齿轮8A、8B之间的吊索6A、6B被驱动齿轮8A、8B拉紧,把在前述端部6c与定滑轮15a之间被吊索6A、6B吊挂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在定滑轮15a、15b之间被吊索6A、6B吊挂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B以及在定滑轮15b、15c之间被吊索6A、6B吊挂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C向上吊。
这时,如图8和图9所示,与从驱动齿轮8A、8B放出的那一侧的吊索6A、6B的下垂部分6b的下端卡合的升降齿轮12A、12B和升降轴11受升降导轨9A、9B引导而下降。又如图6所示,与吊索6A、6B卡合的游动导轮16被该吊索6A、6B的张力向上拉,轴支承该游动导轮16的摆动臂18与上动限制挡块19抵接,并由限位开关20检测有关状态。
在如图1中实线所示,全部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到达上侧车辆支承面U后,如图6所示,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上侧抵接构件21与升降车辆支承台上升限度定位构件22的下侧面抵接时,吊索6A、6B就不能进一步卷绕,而且随着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上升而下降的前述升降齿轮12A、12B到达图1所示的下降限度位置,故在利用对该升降齿轮12A、12B已到达下降限度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的检测器的检测信号等使前述电动机4自动停止的同时进行制动,将驱动齿轮8A、8B锁定,由此可以将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在上侧车辆支承面U上固定。
当如图1实线所示,在全部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固定在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状态下,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下侧抵接构件23(见图6)与其下侧的吊挂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的台车40A、40B的车辆支承台阻挡部46(见图5)之间有若干间隙,可以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作横向移动。
如图1~图3所示,无论位于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处于何种位置,车辆均可进出于其中。而车辆要进出升降车辆支承台1A~1B时,要先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成为车辆进出对象的那个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如果在那个应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正下方有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或2B在位,就必须使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或2B作横向移动,以使应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那个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正下方空出。
在如图2那样为了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B下降而使位于该升降车辆支承台1B正下方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移动到升降车辆支承台1C的正下方位置时,可以在图16所示的牵引装置54的推杆66如图15所示位于不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台车40A)的受推板68卡合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的自行用驱动装置50的电动机53驱动小齿轮52向正方向旋转,并通过与框架F上的齿条51啮合所产生的推进力使吊挂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的台车40B经过图5所示的前侧定位兼支承导轨41和左右一对带槽车轮42以及后侧的支承导轨43和左右一对车轮装置44a、44b(4个车轮45)而横向移动到升降车辆支承台1C的正下方位置。
在为了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A下降,而使位于升降车辆支承台1A、1B正下方的2台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移动到升降车辆支承台1B、1C的正下方位置时,用电动机60驱动图16所示的牵引装置54的旋转轴59、62旋转一定角度,再如图15的虚线所示,将推杆66转换到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台车40A)的受推板68卡合的作用位置。然后,一旦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的自行用驱动装置如前述那样运转,以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横向移动到升降车辆支承台1C的正下方位置,则在游端部经过吊车64而吊挂在吊车导轨65的状态下与该横向移动升降车辆支承台2B一体移动的旋转轴59、62的游端部附近的前述推杆66经过与之卡合的受推板68而从后边推动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便与通过自行用驱动装置50而自行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一体地横向移动。在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到达升降车辆支承台1C的正下方位置时,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也到达升降车辆支承台1B的正下方位置。
在2台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位于升降车辆支承台1B、1C的正下方位置、升降车辆支承台1A的正下方空出的状态下,为了使中央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B下降而要将该升降车辆支承台1B的正下方转换成空出状态时,只要能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横向移动到升降车辆支承台1A的正下方位置即可,但由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上未设自行用驱动装置50,故首先要通过自行用驱动装置50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横向移动到中央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B的正下方位置。这时吊挂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的台车40B直接从后边推动吊挂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的台车40A,故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被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从后边推动而横向移动到升降车辆支承台1A的正下方位置。然后,如前所述,必须在牵引装置54的推杆66位于未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台车40A)的受推板68卡合的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再次通过自行用驱动装置50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横向移动到升降车辆支承台1C的正下方位置。
通过上述操作,可以将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上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成为车辆进出对象的任意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的正下方转换成空出状态,然后,使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成为车辆进出对象的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但即使是在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的任一个下降的场合,也要使升降驱动装置3的电动机4运转,使驱动齿轮8A、8B向放出吊索(链条)6A、6B的方向作旋转驱动。结果,吊挂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吊索6A、6B从驱动齿轮8A、8B一侧送出,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B因重力而开始下降,但位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正上方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的2台,其下侧的抵接构件23(见图6)立即与正下方的吊挂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的台车40A、40B的车辆支承台阻挡部46(见图5)抵接,这些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的2台便被下侧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台车40A、40B)阻挡,不能从上侧车辆支承面U下降。
另一方面,未被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阻挡的成为车辆进出对象的升降车辆支承台(按图1中实线所示的状态是升降车辆支承台1C,在图2中则是升降车辆支承台1B)、譬如升降车辆支承台1C,就随着吊索6A、6B的放出而下降,如图1的虚线及图7所示,可以下降到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同一水平面的下侧车辆支承面D。这个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为止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C由于其下侧的抵接构件23与地面S抵接而被该地面S支承。
从而,由于后来吊索6A、6B的放出,该吊索6A、6B松弛,故如图7所示,游动导轮16因重力(也可同时使用弹簧)而向下方移动,摆动臂18脱离上动限制挡块19,限位开关20检测这一状态。另外,由于被驱动齿轮8A、8B向上拉的吊索6A、6B的下垂部分6b的作用,升降齿轮12A、12B及升降轴11受升降导轨9A、9B引导而作上升移动,故可利用将该升降齿轮12A、12B到达上升限度位置的情况进行检测的检测器的检测信号和前述限位开关20的信号等使前述电动机4自动停止。
这样,通过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成为车辆进出对象的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可以对该升降车辆支承台进行车辆进出。
于是,只要两个吊索6A、6B的放出卷绕速度一致,前后2个部位被吊索6A、6B吊挂而升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即可顺利升降,而不会发生前后方向的倾斜。另外,图10和图11所示的防倾斜装置30的2根连动索32、33强制地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延伸框架31)的后端左右两侧部31a、31b的升降运动同步,故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可顺利升降,连左右方向的倾斜也不会发生。即,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可以保持水平姿势平行地进行升降运动。
已完成车辆进出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最好不要立即上升到上侧车辆支承面U,而是仍在下侧车辆进出库面D上待机,直到为了下一辆车的进出而必须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横向移动为止。这是因为,正下方有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在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的2台被吊挂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的台车40A、40B挡住而绝不会掉下来,而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且下侧又没有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在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中的1台则有可能因为吊索6A、6B的万一断裂而掉下来。
不言而喻,在使完成了车辆进出作业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立即上升到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同时,如图1虚线所示,也可以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横向移动而离开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以在两个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间确保人进出的通道,并用吊挂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的台车40B阻挡升降车辆支承台1B、1C。另外,在图2中是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向比升降车辆支承台1C的正下方位置更远离已下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B的方向进一步横向移动,这是为了在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和已下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B之间确保人进出的通道。另外,如图1虚线所示,在已下降到下侧车辆进出平面D为止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C的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B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也要确保人进出的通道,按此要求来构成框架F。
当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或已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车辆支承面与地面S之间的落差影响车辆的进出时,如图3及图12所示,可以在地面S上设置车辆进出用斜坡70来吸收各升降车辆支承台2A、2B或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前端(车辆进出端部)与地面S之间的落差。在这种场合,如图1 2所示,在前述车辆进出用斜坡70的靠车辆支承台一侧的端部,附设与在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前端凸出的垂直轴辊71嵌合且可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横向移动方向移动的止摆用导轨72,可以防止从台车40A、40B吊下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在前后方向摆动。
在图3中,是使车辆从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或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前端进入,并且使该车辆倒车进入反向退出,当然也可以做成车辆可从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或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而D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前后任何一侧进出的结构,或是做成车辆从前端进入、从后端退出的结构。
一端6c被固定的吊索6A、6B的卷扬装置5也可以采取使用该吊索6A、6B的卷筒的形式。另外,吊索的根数并不限于2根。譬如在使用防止升降车辆支承台在前后方向倾斜的防倾斜装置时,也可以用1根吊索吊挂各升降车辆支承台来进行升降驱动。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而设置、且可以在阻止该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从上侧车辆支承面U下降的定位状态与允许上述下降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转换自如的定位装置,是利用了吊挂设置在下侧车辆支承面D上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的台车40A、40B,而如图17所示,如果采用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横向移动自如地支承在铺设于地面上的导轨75的台车形式,则也可以在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上竖立门形框架76,并在该门形框架76的上部设置作为前述定位装置发挥作用的车辆支承台阻挡部77。
另外,作为前述定位装置,也可以不利用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而是如图18及图19所示,针对每一个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设置专用的定位装置78。作为该定位装置78,如图所示,可以使用在对处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周边部进行阻挡的作用位置与允许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下降的非作用位置间转换自如的阻挡件79,或是与设置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上的卡合孔嵌合脱离自如的止动销等。不言而喻,当在1个升降车辆支承台上使用多个阻挡件79或止动销时,最好是既能将对同一个升降车辆支承台进行定位的多个阻挡件79或止动销相互连动地连接,又能只把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定位装置78中的一个有选择地转换成定位解除状态。
在如上述那样利用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作为定位装置时,也可如图18所示,不设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在这种场合,就成为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正下方的地面S上直接支承车辆,在要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时,当在该升降车辆支承台的正下方停有车辆时,必须使该车辆暂时退出。
又如图20所示,也可以在地下坑80内设置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且在上侧车辆支承面U上设置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2A、2B,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的下侧车辆支承面D成为地下坑80的底部,上侧车辆支承面U成为地表面,在这种场合,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设置可以在阻止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从下侧车辆支承面D上升的定位状态与允许其上升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转换自如的定位装置81。图示的定位装置81使用对设置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上的卡合孔嵌合脱离自如的止动销82。
(第二实施形态)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在图21~图23中,101A~101C是可分别在上侧车辆支承面U与下侧车辆支承面D之间升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它们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102A、102B是数量比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少1台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它们在前述下车辆支承面D上沿前述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排列方向并排设置。103是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升降驱动装置,104是固定框架。
固定框架104由以下部分构成:与地面成一平面地埋设的基础构件105、从该基础构件105的后端起对应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中间位置和两端位置而竖立的4根支柱构件106、把各支柱构件106的上部进行连接的梁构件107。
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由以下部分构成:位于各支柱构件106之间的垂直框架部108、从该垂直框架部8的下端起呈悬臂状地向前方伸出的水平支承台部109、倾斜架设在两者间的左右一对增强用撑臂110。另一方面,在固定框架104的各支柱构件106上,如图24所示,在与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垂直框架部108相邻的侧部形成升降导轨111,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垂直框架部108的两侧边,分别在上下2个部位轴支承着与位于其外侧的支柱构件106的升降导轨部111游动嵌入的前后方向定位用导辊112和与前述升降导轨部111的表面抵接滚动的左右方向定位用导辊113,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能够保持水平支承台部109的水平姿势而进行升降。
升降驱动装置103由以下部分构成:用前后方向支轴轴支承在固定框架104的梁构件107一端附近位置的卷绕用旋转体115、装载在前述梁构件107上且经过链条传动装置116而与前述卷绕用旋转体115连动地连接的带减速机的制动电动机117、被前述卷绕用旋转体115卷扬操作的1根钢丝绳118、把该钢丝绳118的游端部固定在前述梁构件107的另一端部的弹簧单元119、用前后方向支轴轴支承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垂直框架部108中央位置上的动滑轮120a~120c、用前后方向支轴轴支承在梁构件107上且位于各动滑轮120a~120c正上方的前后一对定滑轮121a~121c和122a~122c。
前述钢丝绳118如图25所示,从卷绕用旋转体115起,在与卷绕用旋转体115的卷绕方向相同的方向依次卷绕经过定滑轮121a、动滑轮120a、定滑轮122a、定滑轮121b、动滑轮120b、定滑轮122b、定滑轮121c、动滑轮120c、以及定滑轮122c,游端部经过弹簧装置119而固定在固定框架104的梁构件107上。
卷绕用旋转体115如图26所示,在支承在支轴123上的轮毂部124上安装2块圆盘125a、125b,在2块圆盘125a、125b之间形成垂直于该旋转体轴心且宽度仅可供1根钢丝绳游动嵌入的槽126,在该槽126内将钢丝绳118卷绕成涡旋状。127是同心地安装在一块圆盘125a外侧的齿轮,在其与安装在带减速机的制动电动机117的输出轴上的齿轮128之间张挂着链条129,构成前述链条传动装置116。
如图24所示,把钢丝绳118的游动端部固定在固定框架104的梁构件107上的弹簧装置119由以下部分构成:在左右水平方向贯通安装在梁构件107上的托架130且一端与前述钢丝绳118结合的杆131、安装在该杆131另一端的弹簧座板132、在该弹簧座板132与前述托架130之间与杆131游动嵌合的压缩弹簧133,另外在该弹簧装置119上还设有传感器装置134。
传感器单元134由以下部分构成:安装在杆131上托架130与钢丝绳结合端部之间的位置上的被检测构件135、围绕该被检测构件135设置且一端与前述托架130结合的传感器支承构件136、安装在该传感器支承构件136上的下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7、上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8、以及上限超出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9。
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如图21、图22、图27以及图28所示,可横向移动地支承在左右横向地铺设在固定框架104的基础构件105上的前后一对导轨140a、140b上,在左右两个侧框架141a、141b上轴支承有载于前侧导轨140a上的左右一对车轮142a、142b和嵌合于后侧导轨140b上的带凸缘车轮143a、143b,并设有把一侧的前后一对车轮142a、143a相互连动地连接的传动轴144和对该传动轴143进行旋转驱动的带减速机的制动电动机145。
进而,在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的后端附近,竖立着阻挡上侧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车辆支承台框架146。该车辆支承台阻挡框架146由竖立在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的左右两个侧框架141a、141b后端附近位置的支承构件147a、147b和架设在两个支承构件147a、147b上端之间的水平构件148构成门形,在水平构件148两端附近的上侧设有阻挡构件149a、149b。
另一方面,如图22及图24所示,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支承台部109的底部设有左右一对抵接构件150a、150b,当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处于正下方位置时,该一对抵接构件150a、150b位于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上的车辆支承台阻挡框架146的左右一对阻挡构件149a、149b的正上方。另外如图21及图24所示,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垂直框架部108的上端设有左右一对被抵接构件152a、152b,当这些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上升到上升限度位置时,该左右一对被抵接构件152a、152b与设在固定框架104的梁构件107下侧的抵接部151a、151b抵接。
在上述结构的停车装置中,任何时候都可以对位于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进行车辆进出作业,但要对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进行车辆进出作业时,则必须使成为作业对象的那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譬如,在要对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进行车辆进出作业时,如图21所示,首先要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横向移动到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B的正下方位置,以将该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正下方的位置空出。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的横向移动可以通过图27和图28所示的电动机145来驱动车轮142a、143a,以使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在前后一对导轨140a、140b上向规定的方向横向移动。
如果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正下方的位置已经空出,一旦使图21所示的升降驱动装置103的电动机117运转,并对卷绕用旋转体115进行正转驱动以将钢丝绳118放出,则虽然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分别要下降,但正下方有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在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B底部的抵接构件150a、150b(见图24)被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上的车辆支承台阻挡框架146上的阻挡构件149a、149b阻挡,故不能从上侧车辆支承面U下降。即,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B被定位在上侧车辆支承面U,而只有剩余的车辆支承台101C下降。
当如上述那样通过将钢丝绳118放出而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中的1台下降时,由于作用于该钢丝绳118上的负荷,图24所示的弹簧装置119的弹簧133处于压缩状态,传感器装置134的被检测构件135的靠弹簧133一侧的端部处于下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7与上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8之间的中间位置(根据要下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有车还是无车而变化),下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7处于断开状态。换言之,为了成为这种状态而设定前述弹簧133的强度。
于是,一旦因钢丝绳118放出而下降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如图21所示到达下侧车辆支承面D且被地面(导轨140a、140b)阻挡,则由于后来钢丝绳118的放出,该钢丝绳118因前述弹簧133的作用力而在弹簧装置119一侧拉紧,传感器装置134的被检测构件135向下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7一侧移动,使该下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7对被检测构件135进行检测。根据该下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7的检测信号而使升降驱动装置3的电动机117停止,从而可以在用弹簧133的作用力将钢丝绳118绷紧的状态下结束升降车辆支承台的下降操作。
通过上述操作可将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且可对该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进行车辆进出作业。当要对其他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或101B进行车辆进出作业时,可以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横向移动以将该成为作业对象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或101B的正下方位置空出,然后,通过如上述那样对升降驱动装置103的卷绕用旋转体115进行正转驱动以将钢丝绳118放出,使正下方位置空出的那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或101B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
为了在对其他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或101B进行车辆进出作业之前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能够横向移动,位于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升降车辆支承台、譬如图21所示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必须上升到上侧车辆支承面U。在这种场合,通过升降驱动装置103的电动机117对卷绕用旋转体117进行倒转驱动以将钢丝绳118卷绕。
通过钢丝绳118的卷绕,按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中无车的升降车辆支承台、有车的升降车辆支承台的顺序,用钢丝绳118将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吊起,而在图21的示例中,已经处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B因上升后被抵接构件152a、152b立即与固定框架104(梁构件107)上的抵接部151a、151b抵接而被定位,然后只把位于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吊起。
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到达上侧车辆支承面U后,一旦其被抵接构件152a、152b与固定框架104上的抵接部151a、151b抵接而被定位,由于以后的钢丝绳118的卷绕,该钢丝绳118使压缩弹簧装置119的弹簧133进一步压缩变形,使传感器装置134的被检测构件135向远离弹簧133的方向移动。结果是,该被检测构件135的靠弹簧133一侧的端部脱离上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8,使该上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8从接通状态转换为断开状态,故与此连动而使升降驱动装置103的电动机117停止,以能够在不对钢丝绳118作用过大张力的状态下结束升降车辆支承台101C的上升驱动。
一旦在上限正常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8因控制系统的故障等而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继续对卷绕用旋转体115进行倒转驱动,由于钢丝绳118进一步使弹簧133压缩以使被检测构件135移动,故变成上限超出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9从接通状态转换成断开状态的结果,可以与该上限超出位置检测用非接触式开关139的动作连动而使升降驱动装置103的电动机117紧急停止。
还有,关于升降驱动装置103的电动机117的停止控制,也可以与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设置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下降限度到达检测开关或上升限度到达检测开关的动作连动进行。在这种场合,前述弹簧装置119的弹簧133也具有防止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下降时的不当松弛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作为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设置且可在阻止该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从上侧车辆支承面U下降的定位状态与允许前述下降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转换自如的定位装置,是在设置在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上设置门形的车辆支承台阻挡框架146,而当如第一实施形态那样,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采用从横向移动台车(该横向移动台车在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正下方横向移动)吊挂的形式时,也可以把该横向移动台车兼用作作为前述定位装置的车辆支承台阻挡框架。
另外,作为前述定位装置,也可以不利用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而是如图29所示,设置分别阻挡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定位装置160A~160C。图示的各定位装置160A~160C具有可以在阻挡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作用位置与允许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下降的避让位置之间自如地水平摆动或自如进出的阻挡件161,各定位装置160A~160C的阻挡件161不连动,能各自在作用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转换。
另外,即使在如上述实施形态那样利用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作为定位装置的场合,为了防止在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横向移动之前上升到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升降车辆支承台(即其下已空出的升降车辆支承台)掉下,也可以设置阻挡装置来阻挡处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关于这种场合用的阻挡装置,由于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中位于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正上方的升降车辆支承台被该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的车辆支承台阻挡框架46所阻挡,故分别与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对应设置的阻挡装置也可以做成连动地在阻挡作用位置和阻挡解除位置之间转换的结构。
上述阻挡装置的一个示例如图30所示。该阻挡装置162A~162C使用分别阻挡位于上侧车辆支承面U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左右两侧边的左右一对阻挡件163a、163b,各阻挡件163a、163b分别被垂直支轴164轴支承,可在用实线表示的阻挡作用位置和用虚线表示的避让位置之间作水平摆动,同时还设有经过联杆165及中继L形杆166而被连动地连接、并将各阻挡件163a、163b转换到阻挡位置的弹簧167以及经过联杆168和驱动杆169而与1个阻挡件163a连动地连接的电动机170,使全部阻挡件可同时连动地转换成作用位置或避让位置。从而,可以通过电动机170使全部阻挡装置162A~162C的左右一对阻挡件163a、163b克服弹簧167的作用力而同时转换到避让位置,并可通过切断向电动机170的通电而使全部阻挡装置162A~162C的左右一对阻挡件163a、163b因弹簧167的加力作用而同时返回作用位置。
另外,作为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设置且可在阻止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从上侧车辆支承面U下降的定位状态与允许下降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自如转换的定位装置,在不利用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的场合,也可以如图29所示,不设下侧车辆支承面D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102A、102B。在这种场合,是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正下方的地面S上直接支承车辆,在要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下降到下侧车辆支承面D时,如果该升降车辆支承台的正下方停有车辆,则必须使该车辆暂时退出。
还可以如图31所示,在地下坑180内设置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并在上侧车辆支承面U设置升降车辆支承台102A、102B,以使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的下侧车辆支承面D成为地下坑180的底部,而上侧车辆支承面U则成为地表面。在这种场合,要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设置可在阻止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从下侧车辆支承面D上升的定位状态和允许其上升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自如转换的定位装置181A~181C。图示的定位装置181A~181C使用对设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上的卡合孔嵌合脱离自如的止动销182。
另外,第一实施形态和第二实施形态都是使用3台升降车辆支承台和数量少1台的2台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构成停车装置,当然也可以用2台升降车辆支承台和数量少1台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来构成,或是使用4台以上的升降车辆支承台和数量少1台的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来构成。另外,也可以并排设置多个上述结构的停车装置,以构成并排排列的升降车辆支承台数量较多的大规模停车装置。
另外,第一实施形态和第二实施形态的结构也可以相互结合。譬如可以用第二实施形态中的升降驱动装置103对第一实施形态中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A~1C进行升降驱动,或是相反,用第一实施形态中的升降驱动装置3对第二实施形态中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101A~101C进行升降驱动。

Claims (10)

1.一种停车装置,具有多台升降车辆支承台、定位装置以及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升降驱动装置,
所述升降车辆支承台在下侧车辆支承面与上侧车辆支承面之间各自升降自如且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
所述定位装置针对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设置,且可以在阻止升降车辆支承台从上侧车辆支承面下降或从下侧车辆支承面上升的定位状态与允许所述下降或上升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转换自如,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具有电动机驱动的卷扬装置以及一端固定在框架上、另一端被所述卷扬装置进行卷扬操作的吊索,该吊索经过轴支承在框架上的定滑轮和轴支承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的动滑轮而吊挂各升降车辆支承台,通过该吊索的卷扬操作,只有被解除了所述定位装置的定位的那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或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吊索是两端固定在框架上的链条,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卷扬装置具有与电动机连动地连接的驱动齿轮和在该驱动齿轮的下方升降自如的升降齿轮,所述吊索用固定在框架上的一端与所述驱动齿轮之间的下垂部分吊挂所述升降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卷扬装置是电动机驱动的卷绕用旋转体,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吊索是一端固定在框架上、另一端被所述卷绕用旋转体进行卷扬操作的钢丝绳,在与所述卷绕用旋转体的卷绕方向相同的方向卷绕经过轴支承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上的动滑轮和在各动滑轮的上方位置轴支承在固定框架上的各2个定滑轮而吊挂各升降车辆支承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装置的卷绕用旋转体在垂直于该旋转体轴心且宽度仅供1根钢丝绳游动嵌入的槽内将钢丝绳涡旋状地卷绕。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丝绳的与卷绕用旋转体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和固定框架之间夹装将该钢丝绳绷紧用的弹簧,在用下侧车辆支承面阻挡要下降的那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时,用所述弹簧的作用力使钢丝绳保持紧绷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丝绳的与卷绕用旋转体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和固定框架之间夹装将该钢丝绳绷紧用的弹簧,同时设置传感器对全部升降车辆支承台到达上侧车辆支承面后钢丝绳端部克服所述弹簧的作用力而作的移动进行检测,并利用该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使所述卷绕用旋转体的驱动停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索以可分别吊挂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前后方向多个部位的状态并排设置多根,用受1个电动机驱动的卷扬装置对所述多根吊索连动地进行卷扬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侧车辆支承面上并排设置数量比所述升降车辆支承台少1台的可横向移动的车辆支承台,并在所述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上设置阻挡上侧升降车辆支承台的车辆支承台阻挡部,来作为可在阻止每一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从上侧车辆支承面下降的定位状态和允许下降的定位解除状态之间转换自如的定位装置,并通过所述升降驱动装置的吊索的卷扬操作,使横向移动车辆支承台横向移动后所空出位置正上方的那1台升降车辆支承台下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置防止所述吊索吊挂的各升降车辆支承台在升降车辆支承台并排排列方向倾斜的防倾斜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斜装置由两端固定在各升降车辆支承台左右两侧边且中间部悬挂在轴支承于固定位置上的导轮的2根连动索构成,1根连动索因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左边下降而被拉紧从而将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右边下拉,另1根连动索因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右边下降而被拉紧从而将升降车辆支承台的左边下拉。
CN98119527.XA 1997-09-19 1998-09-17 停车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16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5529/97 1997-09-19
JP9255529A JP3037643B2 (ja) 1997-09-19 1997-09-19 駐車装置
JP9342549A JP3037652B2 (ja) 1997-12-12 1997-12-12 駐車装置
JP342549/97 1997-1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7412A CN1217412A (zh) 1999-05-26
CN1094165C true CN1094165C (zh) 2002-11-13

Family

ID=26542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1952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165C (zh) 1997-09-19 1998-09-17 停车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106210A (zh)
KR (1) KR100421748B1 (zh)
CN (1) CN1094165C (zh)
DE (1) DE19842680A1 (zh)
HK (1) HK1019908A1 (zh)
TW (1) TW4061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57108B4 (de) * 2002-12-05 2008-05-21 Eisenmann Anlagenbau Gmbh & Co. Kg Fahrbare Hubvorrichtung
DE102005014282A1 (de) * 2004-12-17 2006-06-29 Klaus Multiparking Gmbh Abstell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DE102007023540A1 (de) * 2007-05-18 2008-11-20 Klaus Multiparking Gmbh Abstellvorrichtung für Kraftfahrzeuge
US7597521B2 (en) * 2007-10-02 2009-10-06 Park Plus Inc. Quadruple vehicle parking system
SG173781A1 (en) * 2009-02-20 2011-09-29 Par Systems Inc Lift system for an elevator
CN102828635B (zh) * 2012-09-14 2014-09-17 太仓市琛得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不占道旋转泊车位
US9266674B2 (en) 2013-04-22 2016-02-23 Vidir Machine Inc Vertical storage system
CN104358450B (zh) * 2014-10-30 2017-06-09 王洋 一种立体车库用升降旋转平台系统
CN104727598B (zh) * 2015-03-17 2017-12-08 深圳精智机器有限公司 无避让式简易升降停车设备
DE102015217174A1 (de) 2015-09-09 2017-03-09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s Parkplatzes
CN105649386B (zh) * 2016-03-17 2018-02-09 湖南先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车库
WO2017168689A1 (ja) * 2016-03-31 2017-10-05 Ihi運搬機械株式会社 駐車装置
CN106382033A (zh) * 2016-10-28 2017-02-08 纽科伦(新乡)起重机有限公司 新型多功能立体车库及其控制方法
CN107386740A (zh) * 2017-06-18 2017-11-24 安徽凯旋智能停车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穿越机型纵梁
CN109594815A (zh) * 2018-11-29 2019-04-09 李时英 一种新能源式双层非机动车存放装置
CN110056220B (zh) * 2019-04-25 2024-03-22 刘有智 一种路边无避让侧撑升降式停车设备
CN112627607B (zh) * 2020-12-15 2022-01-28 江西中天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存车平台左右平移传动装置
CN114033228A (zh) * 2021-11-23 2022-02-11 浙江诺力车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移动式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
CN114046074A (zh) * 2021-11-23 2022-02-15 西安航天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升降横移类停车设备的传动机构及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11115A (en) * 1956-09-25 1959-11-03 Jr Edwin Jacobsen Storage system and apparatus
US2936082A (en) * 1957-07-18 1960-05-10 Alimanestiano Constantin Parking device
US2930497A (en) * 1957-08-27 1960-03-29 James E Wheeler Two-level storage apparatus
US3457668A (en) * 1967-11-03 1969-07-29 Child Guidance Toys Inc Toy parking garage
US3706356A (en) * 1970-04-22 1972-12-19 Lewis R Herbst Vehicle hoist
US4674938A (en) * 1985-09-11 1987-06-23 Car Stackers International, Inc. Vehicle parking system
US4826384A (en) * 1986-07-14 1989-05-02 Mitsubish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storing chassis
US4869634A (en) * 1988-03-28 1989-09-26 Carter Lee R Vehicle parking apparatus
US5018926A (en) * 1989-05-08 1991-05-28 Sternad William A Automatic storage and retrieval apparatus
JP2974930B2 (ja) * 1995-04-05 1999-11-10 富士変速機株式会社 格納システム
US5810539A (en) * 1996-04-05 1998-09-22 Zhang; Ruyu Maximum auto-park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7412A (zh) 1999-05-26
KR19990029961A (ko) 1999-04-26
HK1019908A1 (en) 2000-03-03
KR100421748B1 (ko) 2004-07-21
US6106210A (en) 2000-08-22
DE19842680A1 (de) 1999-03-25
TW406161B (en) 2000-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65C (zh) 停车装置
JP5969989B2 (ja) 方法およ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1360872B (zh) 建筑领域中的导靴和爬升系统
CN1236992C (zh) 电梯结构装置
CN1854054A (zh) 用于将导轨安装在电梯竖井内的方法和装置
CN101466630A (zh) 用于装设电梯的提升绳索的方法
CN1154609C (zh) 循环运行多用途电梯
JP5951104B2 (ja) エレベータの改修方法
JP2007099515A (ja) 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の支持手段をエレベータケージおよびエレベータ昇降路に取り付ける方法
CN1796704A (zh) 悬吊作业用横行移动装置
JP6263650B2 (ja) 電車プラットホーム安全装置
CN1205106C (zh) 无机器间的电梯系统
JP2006348691A (ja) 建物の外壁部の施工システム
CN103362339B (zh) 大容量城市专用塔型停车库
CN1882497A (zh) 安装电梯的方法
CN1934026A (zh) 货物集装箱装卸门式起重机的钢索缠绕支撑系统
CN101992990B (zh) 一种双斜行曳引电梯
US20080308362A1 (en) Cable management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on elevator systems
CN1594063A (zh) 用于悬挂承载托架的提升与稳定系统
CN101022983A (zh) 从高层建筑上层部分的外面到达的方法和设备
JP4727124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8222382A (ja) 据付用昇降装置移動方法
JP6698900B1 (ja) 昇降装置
JP4197325B2 (ja) 作業装置及び機械式駐車設備の製造方法
KR101048036B1 (ko) 전동식 호이스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