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5224B -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5224B
CN109415224B CN201780022518.7A CN201780022518A CN109415224B CN 109415224 B CN109415224 B CN 109415224B CN 201780022518 A CN201780022518 A CN 201780022518A CN 109415224 B CN109415224 B CN 1094152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electrode
electrode active
active material
crystal structure
additive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25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5224A (zh
Inventor
宣良国
金云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IUCF HYU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IUCF HY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700218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51645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IUCF HYU filed Critical Industry 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IUCF HYU
Publication of CN109415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5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5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52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1/00Compounds of tungsten
    • C01G41/02Oxides;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006Compounds containing, besides nickel, two or more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exception of oxygen or hyd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04Oxides; Hydr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3/50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NixMn1-x)O2, Li(MyNixMn1-x-y)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6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50Solid solutions
    • C01P2002/52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 C01P2002/54Solid solutions containing elements as dopants one element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3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SE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01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 C01P2004/04Particle morphology depicted by an image obtained by TEM, STEM, STM or AF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1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one dimension, e.g. needle-like
    • C01P2004/12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one dimension, e.g. needle-like with a cylindrical sha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30Particle morphology extending in three dimensions
    • C01P2004/45Aggregated particles or particles with an intergrown morpholog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Inorgan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正极活性物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锂及添加金属,上述添加金属包含与镍、钴、锰及铝不同的元素,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平均小于2摩尔百分比。

Description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MP3播放器、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电子设备的发展,对于可储存电能的二次电池的需求暴增。尤其,随着电动汽车、中大型能量储存系及需要高能量密度的便携式设备的上市,对于锂二次电池的需求逐日增加。
随着对于这种锂二次电池的需求的增加,进行着对于锂二次电池所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例如,在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14-0119621(申请号10-2013-0150315)中公开了如下二次电池,即,利用通过NiαMnβCoγ-δAδCO3(A为选自由B、Al、Ga、Ti及In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2种以上,α为0.05至0.4,β为0.5至0.8,γ为0至0.4,δ为0.001至0.1)表示的锂过量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用前体来调节在前体置换的金属的种类及组成,通过调节所添加的金属的种类及添加量来制备出具有高电压容量及长寿命特性的二次电池。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高可靠性的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再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高容量的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长寿命的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还有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热稳定性得到提高的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
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申请提供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可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锂及添加金属,上述添加金属可包含与镍、钴、锰及铝不同的元素,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可平均小于2摩尔百分比。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添加金属可在整个粒子中具有恒定的浓度。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可包含晶系(crystal sys透射电子显微镜)互不相同的第一晶体结构及第二晶体结构。
根据一实施例,可根据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来调节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第一晶体结构为立方晶系(cubic)晶体结构,上述第二晶体结构为三方晶系(trigonal或rhombohedral)晶体结构,随着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的增加,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可以增加。
根据一实施例,在粒子的表面,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可大于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在上述粒子的中心,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可大于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可由以下的化学式1表示,
化学式1
LiM1aM2bM3cM4dO2
(在上述化学式1中,M1、M2、M3为选自镍、钴、锰或铝中的一种,0≤a<1、0≤b<1、0≤c<1、0<d<0.02,a、b及c中的至少一个大于0,M1、M2、M3及M4为互不相同的金属)。
根据一实施例,在上述化学式1中,M4可包含钨、钼、铌、钽、钛、铷、铋、镁、锌、镓、钒、铬、钙、锶或锡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一实施例,在上述化学式1中,可根据d值来控制晶体结构,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可控制氟的渗透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可包括:准备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基础水溶液及包含添加金属的添加水溶液的步骤;向反应器提供上述基础水溶液及上述添加水溶液来制备在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氢氧化物掺杂有上述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步骤;以及对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锂盐进行烧成来制备在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及锂的金属氧化物以小于2摩尔百分比的含量掺杂有上述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步骤。
根据一实施例,可根据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来调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
根据一实施例,随着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的增加,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可以增加。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可根据上述添加水溶液内的上述添加金属的浓度来调节。
根据一实施例,在通过上述添加水溶液制备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步骤中,可以调节上述反应器内的pH。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锂及添加金属,上述添加金属包含与镍、钴、锰及铝不同的元素,上述添加金属(例如,钨)的含量可以平均小于2摩尔百分比。由此,可提供具有高容量及长寿命且热稳定性得到提高的高可靠性的正极活性物质。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图;
图2为示出图1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A-B剖面的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图;
图4为用于说明包含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一次粒子的图;
图5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镜晶体取向和晶相分布自动分析系统(ASTAR)的图像;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镜晶体取向和晶相分布自动分析系统的图像;
图7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谱仪(EDS)映射数据(充电/放电之前);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谱仪映射数据(充电/放电之前);
图9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谱仪映射数据(充电/放电之后);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谱仪映射数据(充电/放电之后);
图11为本发明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7、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XRD)结果数据;
图15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实施例12及比较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16为测定本发明的实施例2、实施例7及实施例10、实施例12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17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18为测定本发明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的图表;
图19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化学阻抗谱的图表;
图20至图23为测定本发明的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及3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微分容量的图表;
图24为测定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4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25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至4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26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5至8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27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5至8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28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9至11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29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9至11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30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及比较例1至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31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及比较例1至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的结果图表;
图33为本发明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及选区电子衍射图案(SEAD pattern);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子探针数据(EPMA data);
图37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映射(TEM-EDX mapping)的图;
图38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3及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39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3及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40为本发明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14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42为本发明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14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44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4及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45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4及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46为本发明实施例15及比较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图表;
图47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5及比较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48为测定实施例15及比较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49为本发明实施例16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图表;
图50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6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51为测定实施例16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52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7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53为测定实施例17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54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8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55为测定实施例18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56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9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57为测定实施例19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58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0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59为测定实施例20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60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1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原子比(atomic ratio)的图表;
图6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原子比的图表;
图62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1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63为测定实施例21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图64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比较例1、比较例7、比较例8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
图65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比较例1、比较例7、比较例8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寿命特性的图表;
图66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及比较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寿命特性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不局限于在此说明的实施例,而是可以具体化成其他形态。反而,在此介绍的实施例用于使所揭示的内容完整,并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充分传递本发明的思想而提供。
在本说明书中,在一个结构要素位于其他结构要素上方的情况下,意味着直接形成于其他结构要素上,或者在之间隔着第三结构要素。并且,在图中,膜及区域的厚度为了有效说明技术内容而被扩大。
并且,在本说明书的多种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术语为了记述多种结构要素而使用,这些结构要素并不局限于上述术语。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两种结构要素。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结构要素可以在其他实施例中被提及为第二结构要素。在此说明且例示的各个实施例也包括与此互补的实施例。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和/或”意味着包含前后罗列的结构要素中的至少一种。
在说明书中,只要在文脉上并未明确表示,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并且,术语“包括”或“具有”等用于指定在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结构要素或这些组合的存在,而并非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数字、步骤、结构要素或这些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并且,以下,在说明本发明的过程中,在判断为相关的公知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使本发明的主旨不清楚的情况下,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并且,在发明的说明书中,在特定部分中,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高于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均意味着上述特定部分包括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并意味着在上述特定部分中,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高于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上述特定部分仅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说明书中,晶系(crystal system)可由三斜晶系(triclinic)、单斜晶系(monoclinic)、斜方晶系(orthorhombic)、正方晶系(tetragonal)、三方晶系(trigonal或rhombohedral)、六方晶系(hexagonal)及立方晶系(cubic)这7个构成。
并且,在本发明说明书中,“摩尔百分比”以如下含义来解释,即,在正极活性物质或正极活性物质前体中,在假设除锂和氧之外的剩余金属之和为100%的情况下,包含在正极活性物质或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任意的金属含量。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图。图2为示出图1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A-B剖面的图。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变形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图。
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100可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锂及添加金属。换句话说,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为可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锂及添加金属的氧化物。例如,上述添加金属可以为钨。或者,例如,上述添加金属可包含钨、钼、铌、钽、钛、铷、铋、镁、锌、镓、钒、铬、钙、锶或锡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添加金属可包含比重为4以上的重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或者,根据另一实施例,上述添加金属可包含第四族、第五族、第六族、第八族或第十五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根据一实施例,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的上述添加金属(例如,钨)的含量为2摩尔百分比以上的情况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容量及寿命特性可以降低。由此,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上述添加金属(例如,钨)的含量可小于2摩尔百分比。
例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以为包含镍、锂、上述添加金属及氧的金属氧化物。或者,再例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以为包含镍、钴、锂、上述添加金属及氧的金属氧化物。或者,再例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以为包含镍、钴、锰,锂、上述添加金属及氧的金属氧化物。或者,再例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以为包含镍、钴、铝,锂、上述添加金属及氧的金属氧化物。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思想可适用于包含多种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一实施例,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的上述添加金属的浓度实质上(substantially)可以恒定。或者,根据另一实施例,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上述添加金属的浓度可以相同或具有浓度梯度。
根据一实施例,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浓度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实质上可以恒定。或者,根据另一实施例,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浓度在整个粒子中从粒子的中心向上述粒子的表面的方向具有浓度梯度,或者在上述粒子的一部分中,可具有浓度梯度。或者,根据另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包括核部及与上述核部的金属(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浓度不同的壳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可适用于多种结构及形态的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可由以下的化学式1表示。
化学式1
LiM1aM2bM3cM4dO2
在上述化学式1中,M1、M2、M3为选自镍、钴、锰或铝中的一种,0≤a<1、0≤b<1、0≤c<1、0<d<0.02,a、b及c中的至少一个大于、M1、M2、M3及M4可以为互不相同的金属。
上述化学式1中,M4可以为上述添加金属。
根据一实施例,在上述化学式1中,可根据d值(M4的摩尔百分比)来控制晶体结构。并且,在上述化学式1中,可根据d值(M4的摩尔百分比),在包含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过程中,氟的渗透量可以减少(参照图7至图10来后述)。
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包括第一晶体结构(first crystal structure)及第二晶体结构。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可以为不同的晶系(crystal system)。具体地,根据一实施例,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可以为立方晶系(cubic)晶体结构,上述第二晶体结构可以为三方晶系(trigonal或rhombohedral)晶体结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晶体结构可通过透射电镜晶体取向和晶相分布自动分析系统来进行确认。
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包含多个元素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可以为氯化铯结构(Cesium chloride structure)、岩盐结构(Rock-salt structure)、闪锌结构(Zincblende structure)或多面体结构(Weaire-Phelan structure)中的一种。
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包含第一部分110(first portion)及第二部分120(second portion)。上述第一部分110可以为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大于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一部分。上述第二部分120可以为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大于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一部分。与图2所示不同,上述第一部分110及上述第二部分120可能不通过边界线清楚地区分。
根据一实施例,如上所述,上述第一部分110包含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可大于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或者,根据另一实施例,上述第一部分110可以仅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
根据一实施例,如上所述,上述第二部分120包含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可大于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或者,根据另一实施例,上述第二部分120可以仅具有上述第二晶体结构。
上述第一部分110可包围上述第二部分12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上述第一部分110的厚度可以约为1μm。
根据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部分110可呈完全包围上述第二部分120的结构,换句话说,可呈包括上述第一部分110的核及包括上述第二部分120的壳结构。再换句话说,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以为具有结晶学上互不相同晶系的核-壳结构。
或者,根据另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上述第一部分110包围上述第二部分120的一部分,上述第二部分120可构成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表面的一部分。
如上所述,上述第一部分110可主要(mainly)位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外围,上述第二部分120可主要位于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内部。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表面及与上述表面相邻的一部分主要或完全具有立方晶系晶体结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中心及与上述中心相邻的一部分主要或完全具有三方晶系晶体结构。换句话说,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表面及与上述表面相邻的一部分中,立方晶系晶体结构比率大于三方晶系晶体结构比率,或仅观察到立方晶系晶体结构,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中心及与上述中心相邻的一部分中,三方晶系晶体结构的比率大于立方晶系晶体结构的比率,或者仅观察到三方晶系晶体结构。
根据一实施例,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上述第二部分120的比率可大于上述第一部分110的比率,例如,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可大于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
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中,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一部分110)及具有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二部分120)可包含相同的物质。例如,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由包含锂、镍及钨的氧化物形成的情况下,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一部分110)及具有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二部分120)可由包含锂、镍及钨的氧化物形成。例如,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由包含锂、镍、钴、锰及钨的氧化物形成的情况下,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一部分110)及具有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二部分120)可由包含锂、镍、钴、锰及钨的氧化物形成。
并且,根据一实施例,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一部分110)及具有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二部分120)可由相同的化学式表示。换句话说,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一部分110)及具有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部分(或上述第二部分120)可在化学上相同。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可包含:第一部分110,上述第一晶体结构(例如,立方晶系晶体结构)的比率大;以及第二部分120,上述第二晶体结构(例如,三方晶系晶体结构)的比率大。通过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大的上述第一部分110,不仅提高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机械强度,还减少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表面的残留锂,从而使包含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二次电池的容量、寿命及热稳定性得到提高。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可调节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具体地,例如,随着上述添加金属(例如,钨)的含量的增加,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内,上述第一晶体结构(例如,立方晶系)的比率可以增加。在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为2摩尔百分比以上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晶体结构(例如,立方晶系)的比率增加,上述第二晶体结构(例如,三方晶系)的比率减少,从而可预测在包含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二次电池中,锂离子的移动路径(path)减少。由此,在上述添加金属(例如,钨)的含量为2摩尔百分比以上的情况下,包含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特性可以降低。
但是,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可小于2摩尔百分比,由此,包含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特性可以提高。
图4为用于说明包含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一次粒子的图。
参照图4,根据一实施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可包含多个一次粒子30及由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凝集而成的二次粒子。
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可在上述二次粒子内部的一区域朝向上述二次粒子的表面20放射(radiate)的方向延伸。上述二次粒子内部的一个区域可以为上述二次粒子的中心10。换句话说,上述一次粒子30可呈在上述二次粒子内部的上述一个区域中朝向上述二次粒子的上述表面20延伸的杆状(rod shape)。
在上述呈杆状的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之间,换句话说,在上述二次粒子的上述中心部10中的沿着上述表面部20方向D延伸的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之间可以设置有金属离子(例如,锂离子)及电解质的移动路径。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可提高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效率。
根据一实施例,相对于与上述二次粒子内部的上述中心10相对相邻的上述一次粒子30,与上述二次粒子的上述表面20相对相邻的上述一次粒子30可从上述二次粒子的内部的上述中心10朝向上述二次粒子的上述表面20的方向具有更长的长度。换句话说,从上述二次粒子的上述中心10向上述表面20延伸的上述二次粒子的至少一部分中,越接近上述二次粒子的上述表面20,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的长度可以越增加。
根据一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3,如上所述,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100包含上述添加金属的情况下,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内的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实质上可以相同。例如,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内,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可小于2摩尔百分比。
并且,如参照图1至图3进行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可具有第一晶体结构及第二晶体结构。由此,在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中的一部分可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并且,在多个上述一次粒子30中的另一部分可以仅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或者仅具有第二晶体结构。在此情况下,根据一实施例,越靠近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上述表面20,具有上述第一晶体结构(例如,立方晶系晶体结构)的上述一次粒子30的比率越增加,越靠近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上述中心10,具有上述第二晶体结构(例如,三方晶系晶体结构)的上述一次粒子30的比率越增加。
以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方法。
准备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基础水溶液及包含添加金属的添加水溶液。
根据一实施例,准备上述添加水溶液的步骤可包括:准备包含上述添加金属的金属源的步骤;以及将上述金属源溶解在溶剂来制备上述添加水溶液的步骤。例如,在上述添加金属为钨的情况下,上述金属源为钨氧化物(WO3)。并且,例如,上述溶剂可以为NaOH。
根据一实施例,制备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的步骤可包括:将上述金属源(例如,钨氧化物)溶解在碱性溶液(例如,LiOH)的步骤;以及溶解上述金属源的LiOH与上述溶剂混合来制备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的步骤。由此,上述金属源可简单溶解。
上述溶剂除溶解上述金属源之外,如下所述,在利用上述添加水溶液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制备过程中,可调节反应器内的pH。
在上述基础水溶液包含镍的情况下,例如,上述基础水溶液可以为硫酸镍。在上述基础水溶液包含锰的情况下,上述基础水溶液可以为硫酸锰。在上述基础水溶液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多种金属的情况下,上述基础水溶液可包含多种金属盐水溶液。
通过向上述反应器提供上述基础水溶液及上述添加水溶液,从而可制备在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氢氧化物上掺杂有上述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除上述基础水溶液及上述添加水溶液之外,还可向上述反应器提供氨溶液。上述反应器内的pH可通过上述氨溶液的投入量及溶解有上述添加金属的上述溶剂来调节。
根据另一实施例,包含上述添加金属的上述金属源可溶解在上述基础水溶液中来向上述反应器内提供。
例如,在上述基础溶液包含镍,且上述添加金属为钨的情况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可由以下的化学式2表示。在化学式2中,x小于1且大于0。
化学式2
Ni1-xWx(OH)2
可通过对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锂盐进行烧成来制备在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及锂的金属氧化物上掺杂有上述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
如上所述,例如,在上述基础溶液包含镍,且上述添加金属为钨的情况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可由以下的化学式3表示。
化学式3
LiNi1-xWxO2
根据一实施例,可根据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来调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例如,随着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温度的增加,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可以增加。例如,在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为0.5摩尔百分比的情况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约为730℃,在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为1.0%的情况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约为760℃,在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温度为1.5摩尔百分比的情况下,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可以为790℃。
与本发明实施例不同,根据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在不调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和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的情况下,包含所制备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特性可能降低。
但是,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根据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调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从而可提高包含上述正极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特性。
以下,说明上述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特性评价结果。
基于实施例1至4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1.5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0.4L中以0.235M的浓度溶解了WO3粉末。将所制备的溶液溶解在4M浓度的9.6L的氢氧化锂溶液中来制备出溶解有W的添加金属水溶液。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水溶液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调节pH并添加钨而供给了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来制备出Ni0.995W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
对所制备的Ni0.995W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Ni0.995W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按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1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1的LiNi0.995W0.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并将Ni0.995W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在73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2的LiNi0.995W0.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并将Ni0.995W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在7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2的LiNi0.995W0.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并将Ni0.995W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在77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2的LiNi0.995W0.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表1
分类 正极活性物质 烧成温度
实施例1 LiNi<sub>0.995</sub>W<sub>0.005</sub>O<sub>2</sub> 710℃
实施例2 LiNi<sub>0.995</sub>W<sub>0.005</sub>O<sub>2</sub> 730℃
实施例3 LiNi<sub>0.995</sub>W<sub>0.005</sub>O<sub>2</sub> 750℃
实施例4 LiNi<sub>0.995</sub>W<sub>0.005</sub>O<sub>2</sub> 770℃
实施例5至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通过将WO3粉末以0.47M浓度溶解来制备出添加金属水溶液,从而制备出Ni0.99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在730℃的温度条件下与氢氧化锂(LiOH)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5的LiNi0.99W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5相同的工序,并在750℃的温度条件下,对Ni0.99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6的LiNi0.99W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5相同的工序,并在760℃的温度条件下,对Ni0.99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7的LiNi0.99W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5相同的工序,并在770℃的温度条件下,对Ni0.99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7的LiNi0.99W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表2
分类 正极活性物质 烧成温度
实施例5 LiNi<sub>0.99</sub>W<sub>0.01</sub>O<sub>2</sub> 730℃
实施例6 LiNi<sub>0.99</sub>W<sub>0.01</sub>O<sub>2</sub> 750℃
实施例7 LiNi<sub>0.99</sub>W<sub>0.01</sub>O<sub>2</sub> 760℃
实施例8 LiNi<sub>0.99</sub>W<sub>0.01</sub>O<sub>2</sub> 770℃
实施例9至1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以0.705M浓度溶解WO3粉末来制备出添加金属水溶液并制备出Ni0.985W0.01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在770℃的温度条件下与氢氧化锂(LiOH)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9的LiNi0.985W0.01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并在790℃的温度条件下,对Ni0.985W0.01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10的LiNi0.985W0.01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9相同的工序,并在810℃的温度条件下,对Ni0.985W0.01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11的LiNi0.985W0.01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表3
分类 正极活性物质 烧成温度
实施例9 LiNi<sub>0.985</sub>W<sub>0.015</sub>O<sub>2</sub> 770℃
实施例10 LiNi<sub>0.985</sub>W<sub>0.015</sub>O<sub>2</sub> 790℃
实施例11 LiNi<sub>0.985</sub>W<sub>0.015</sub>O<sub>2</sub> 810℃
实施例1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执行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工序,以0.94M浓度溶解WO3粉末来制备出添加金属水溶液,从而制备出Ni0.98W0.02(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在790℃的温度条件下与氢氧化锂(LiOH)进行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12的LiNi0.98W0.02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水溶液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调节pH而添加氢氧化钠溶液来制备出Ni(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
对所制备的Ni(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Ni(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按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65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比较例1的LiNi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实施例1至12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整理为如下表1所示。
表4
分类 正极活性物质
比较例1 LiNiO<sub>2</sub>
实施例1-4 LiNi<sub>0.995</sub>W<sub>0.005</sub>O<sub>2</sub>
实施例5-8 LiNi<sub>0.99</sub>W<sub>0.01</sub>O<sub>2</sub>
实施例9-11 LiNi<sub>0.985</sub>W<sub>0.015</sub>O<sub>2</sub>
实施例12 LiNi<sub>0.98</sub>W<sub>0.02</sub>O<sub>2</sub>
本发明的实施例8及比较例1的残留锂的测定结果如下表5。
表5
分类 LiOH(ppm) Li<sub>2</sub>CO<sub>3</sub>(ppm) 残留锂(Total Residual Li)(ppm)
比较例1 17822.4 8128.8 25951.2
实施例8 16497.7 3516.0 20013.6
如表5所示,可以确认到与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残留锂的数量相比,实施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残留锂的数量约减少6000ppm。
图5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镜晶体取向和晶相分布自动分析系统的图像。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镜晶体取向和晶相分布自动分析系统的图像。
参照图5及图6,对比较例1及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镜晶体取向和晶相分布自动分析系统图像进行了拍摄。在图5及图6中,黑色区域为三方晶系晶体结构,灰色区域为立方晶系晶体结构。
如图5及图6所示,可确认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立方晶系晶体结构及三方晶系晶体结构均匀且随机分布。相反,在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立方晶系晶体结构主要分布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三方晶系晶体结构主要分布在正极活性物质的内部。换句话说,立方晶系晶体结构的比率大于三方晶系晶体结构的比率的第一部分包围三方晶系晶体结构的比率大于立方晶系晶体结构的比率的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
图7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谱仪映射数据(充电/放电之前)。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谱仪映射数据(充电/放电之前)。图9为本发明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谱仪映射数据(充电/放电之后)。图10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能谱仪映射数据(充电/放电之后)。
参照图7及图8,在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可以确认作为添加金属的钨均匀地分布在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内。
并且,参照图9及图10,在不包含添加金属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可以确认存在于电解质的氟(F)渗透到粒子内。相反,在包含作为添加金属的钨的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可确认明显少于比较例1的极少量的氟(F)渗透到粒子内。换句话说,根据实施例,在制备包含添加金属(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可以使所渗透的氟(F)最小化,由此,可提高寿命特性及容量特性。
图11为本发明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7、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数据。
参照图11至图14,对比较例1,实施例7及实施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进行了拍摄,并测定实施例2、实施例7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在100次的充电/放电之后,确认到多个粒子被崩溃,但是,在实施例7及实施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晶体结构得到稳定化,从而可以确认粒子的崩溃达到最小化。
图15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实施例12及比较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16为测定本发明的实施例2、实施例7及实施例10、实施例12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参照图15及图16,利用比较例1,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及实施例12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half cell),在临界值(cut off)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图15、图16及以下表6所示。
表6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31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41
如图15、图16及表6所示,与利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的二次电池相比较,利用实施例2、7、10及12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特性及寿命特性显著优秀。并且,在实施例1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因钨过多,反而使放电容量特性显著降低。因此,可以确认提高二次电池的容量特性的有效方法为将正极活性物质内的添加金属的含量控制在少于2摩尔百分比。
图17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参照图17,对实施例7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次数的放电容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如图17及以下表7所示。
表7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42
如图17及表7所示,可以确认到与利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的二次电池相比,利用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的二次电池的寿命特性优秀。
图18为测定本发明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化学阻抗谱(EIS,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的测定图表。图19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化学阻抗谱的测定图表。
参照图18及图19,制备出包含比较例1及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并测定基于充电/放电循环的电化学阻抗。
表8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51
如图18、图19及表8所示,可以确认到与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包含添加金属(钨)的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界面反应阻抗值及电荷转移阻抗值可显著降低。并且,根据充电/放电循环的增加,上述差异逐渐增加。换句话说,与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根据实施例7,包含添加金属(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更加稳定。
图20至图23为测定本发明的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及3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微分容量的图表。
参照图20至图23,利用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并测定微分容量。如图20至图23所示,可以确认到与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实施例2、实施例7及实施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相变(phase transition)比率显著降低。并且,在实施例7及实施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在循环100次之后,依然呈现H1相。
图24为测定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4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25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至4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比较例1、实施例1至4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24、图25及以下表9所示。
表9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61
如图24、图25及表9所示,可以确认到与利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二次电池相比,利用实施例1至4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的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特性及寿命特性显著优秀。并且,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实施例1至4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方法相比,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和锂盐的烧成温度显著高。并且,如实施例2所示,可以确认提高二次电池的充电/放电特性特性的有效方法为将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和锂盐的烧成温度控制在约730℃。
图26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5至8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27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5至8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比较例1、实施例5至8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图26、图27及以下表10所示。
表10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62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71
如图26、图27及表10所示,可以确认到与利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二次电池相比,利用实施例5至8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特性及寿命特性显著优秀。并且,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实施例5至8的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相比,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和锂盐的烧成温度高。并且,如实施例1至实施例4所述,与添加金属的含量为0.5摩尔百分比的情况相比,在添加金属的含量增加到1.0摩尔百分比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到提高充电/放电效率的有效方法为增加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和锂盐的烧成温度。
图28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9至11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29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9至11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比较例1、实施例9至11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28、图29及以下表11所示。
表11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72
如图28、图29及表11所示,可以确认到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实施例9至11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方法相比,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和锂盐的烧成温度高。并且,与如实施例1至4所示的添加金属的含量为0.5摩尔百分比及如实施例5至9的添加金属的含量为1.0摩尔百分比的情况相比,在添加金属的含量增加到1.5摩尔百分比的情况下,提高充电/放电效率的有效方法为增加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和锂盐的烧成温度。
比较例2及比较例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通过执行与上述比较例1相同的工序来制备出Ni(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
对所制备的Ni(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Ni(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WO3粉末按99.5:0.5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与氢氧化锂(LiOH)进行混合,之后在6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烧成来制备出比较例2的LiNi0.995W0.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比较例2相同的工序,并以99:1的摩尔比混合Ni(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与WO3粉末来制备出比较3的LiNi0.99W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比较例4及比较例5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
通过执行与上述比较例1相同的工序来制备出LiNiO2粉末。
按99.75:0.25的摩尔比混合所制备的LiNiO2粉末和WO3来进行球磨(ball-milling)之后,在40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从而制备出比较例4的涂层(Wcoating)0.25摩尔百分比的LiNi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执行与上述比较例4相同的工序,并按99.5:0.5的摩尔比混合所制备的LiNiO2粉末和WO3来进行球磨之后,在40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热处理,从而制备出比较例4的W涂层0.5摩尔百分比LiNi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比较例2至比较例4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整理为如下表12。
表12
分类 正极活性物质
比较例2 WO<sub>3</sub>0.5摩尔百分比
比较例3 WO<sub>3</sub>1.0摩尔百分比
比较例4 W涂层(coating)0.25摩尔百分比
比较例5 W涂层(coating)0.5摩尔百分比
图30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及比较例1至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31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实施例7、实施例10及比较例1至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参照图30及图31,利用比较例2至5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30、图31及以下表13所示。
表13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181
如图30、图31、表8及表13所示,可以确认到与利用比较例1至比较例5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二次电池相比,根据实施例,利用包含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及寿命特性显著优秀。
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1.5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0.4L中以0.47M的浓度溶解了WO3粉末。将所制备的溶液溶解在4M浓度的9.6L的氢氧化锂溶液中来制备出溶解有W的10L添加金属水溶液。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硫酸钴水溶液(镍:钴=88:11摩尔比)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W(W-doping)而供给了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88Co0.11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5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13的LiNi0.88Co0.11W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硫酸钴水溶液(镍:钴=88:11.5摩尔比)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W而供给了氢氧化钠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88Co0.11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0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比较例6的LiNi0.885Co0.11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的结果图表。图33为本发明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参照图32至图34,可确认在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掺杂有钨,与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相对崩溃的粒子的数量少。
图3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及选区电子衍射图案。
参照图3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3,可以确认到在包含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根据实施例13,在包含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子的表面部观察到立方结构。
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子探针数据。图37为示出本发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映射的图。
表14示出以图36所示的电子探针数据为基础,在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中心及表面中的元素的浓度,表15为示出以图37所示的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映射为基础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整体组成。
表14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01
表15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02
参照图36、图37、表14及表15,可以确认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中心至表面,镍及钴的浓度和钨的浓度实质上恒定。换句话说,从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的中心至表面,实质上由相同的物质形成,实质上可由相同的化学式表示。
图38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3及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39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3及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实施例13及比较例6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38、图39及以下表16所示。
表16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03
如图38、图38及表16所示,可以确认到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实施例13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6相比,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实施例14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1.5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0.4L中以0.47M的浓度溶解了WO3粉末。将所制备的溶液溶解在4M浓度的9.6L的氢氧化锂溶液中来制备出溶解有W的添加金属水溶液。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水溶液(镍:钴:锰=90:5:5摩尔比)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W而供给了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89Co0.05Mn0.05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5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14的LiNi0.89Co0.05Mn0.05W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水溶液(镍:钴:锰=90:5:5摩尔比)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W而供给了氢氧化钠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89Co0.05Mn0.05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5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比较例7的LiNi0.90Co0.05Mn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40为本发明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图41为本发明实施例14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图42为本发明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图43为本发明实施例14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44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4及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45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4及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参照图44及图45,利用比较例7及实施例14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44、图45及以下表17所示。
表17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21
如图44、图45及表17所示,可以确认到与利用比较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二次电池相比,利用实施例14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二次电池的放电容量特性及寿命特性显著优秀。
实施例15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1.5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0.4L中以0.47M的浓度溶解了WO3粉末。将所制备的溶液溶解在4M浓度的9.6L的氢氧化锂溶液中来制备出溶解有W的添加金属水溶液。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水溶液(镍:钴:锰=80:15:5摩尔比)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W而供给了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79Co0.15Mn0.05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8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15的LiNi0.79Co0.15Mn0.05W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比较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水溶液(镍:钴:锰=80:15:5摩尔比)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而供给了氢氧化钠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80Co0.15Mn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8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比较例8的LiNi0.80Co0.15Mn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46为本发明实施例15及比较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结果图表。图47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5及比较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48为测定实施例15及比较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实施例15及比较例8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47、图48及以下表18所示。
表18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31
如图47、图48及表18所示,可以确认到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8相比,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实施例16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1.5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0.4L中以0.47M的浓度溶解了WO3粉末。将所制备的溶液溶解在4M浓度的9.6L的氢氧化锂溶液中来制备出溶解有W的添加金属水溶液。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水溶液(镍:钴:锰=60:20:20摩尔比)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W而供给了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59Co0.20Mn0.20W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85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16的LiNi0.59Co0.20Mn0.20W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水溶液(镍:钴:锰=60:20:20摩尔比)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而供给了氢氧化钠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60Co0.20Mn0.20(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85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比较例9的LiNi0.60Co0.20Mn0.20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49为本发明实施例16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X射线衍射。图50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6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51为测定实施例16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实施例16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50、图51及以下表19所示。
表19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41
如图50、图51及表19所示,可以确认到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实施例16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9相比,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实施例17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4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10L中以0.019M的浓度溶解了WO3Na2MoO4粉末来制备出溶解有Mo的10L的添加金属水溶液。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水溶液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Mo而供给了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99Mo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3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17的LiNi0.99Mo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52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7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53为测定实施例17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实施例17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测定结果如52、图53及以下表20所示。
表20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51
如图52、图53及表20所示,在掺杂添加金属的实施例17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1相比,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实施例18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1.5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0.4L中以0.47M的浓度溶解了WO3粉末。将所制备的溶液溶解在4M浓度的9.6L的氢氧化锂溶液中来制备出溶解有W的10L的预备添加金属水溶液。在上述预备添加金属水溶液中以0.019M的浓度溶解Na2MoO4粉末来制备出溶解有W及Mo的10L的添加金属水溶液。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水溶液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W及Mo而供给了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98W0.01Mo0.01(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6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18的LiNi0.98W0.01Mo0.01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54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8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55为测定实施例18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实施例18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与利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制备的半电池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54、图55及以下表21所示。
表21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61
如图51、图55及表21所示,可以确认到在掺杂添加金属的实施例18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1相比,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实施例1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及硫酸锆水溶液(镍:锆=99.5:0.5摩尔比)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而供给氢氧化钠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995Zr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65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19的LiNi0.995Zr0.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56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19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57为测定实施例19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实施例19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与利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的半电池进行比较。比较结果如56、图57及以下表22所示。
表22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71
如图56、图57及表22所示,可以确认到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实施例19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相比,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实施例2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1.5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0.4L中以0.47M的浓度溶解了WO3粉末。将所制备的溶液溶解在4M浓度的9.6L的氢氧化锂溶液中来制备出溶解有W的10L的添加金属水溶液。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及硫酸锆(镍:锆=99.5:0.5摩尔比)水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并且,为了同时调节pH和掺杂W而供给了上述添加金属水溶液。
对所制备的Ni0.985W0.01Zr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了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90℃的温度条件下烧成10小时来制备出实施例20的LiNi0.985W0.01Zr0.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58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0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59为测定实施例20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利用实施例20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与利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的半电池进行比较。测定结果如58、图59及以下表23所示。
表23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81
如图58、图59及表23所示,可以确认到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实施例20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1相比,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实施例2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
在1.5M浓度的氢氧化锂溶液0.4L中以0.47M浓度溶解了WO3粉末。将所制备的溶液溶解在4M浓度的9.6L的氢氧化锂溶液中来制备出溶解有W的10L的第一添加金属水溶液。
在4M浓度氢氧化钠溶液10L中以0.019M浓度溶解Na2MoO4粉末来制备出溶解有Mo的10L的第二添加金属水溶液。
在共沉淀反应器(容量为40L,旋转马达的功率为750W以上)放入10L蒸馏水之后,以6L/M的速度向反应器供给N2气体,将反应器的温度维持在45℃并以350rpm进行了搅拌。以0.561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水溶液15-35小时,以0.128L/h向反应器连续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15-35小时来进行了制备。
在制备核部之后,以0.561L/h投入2M浓度的硫酸镍水溶液,以0.128l/h投入10.5M浓度的氨溶液,为了调节pH和掺杂W,连续投入上述第一添加金属水溶液5-10小时来制备出壳部。
对所制备的Ni0.99W0.005Mo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进行过滤并进行水洗之后,在110℃的真空干燥器中进行12小时的干燥。将上述金属复合氢氧化物和氢氧化锂(LiOH)以1:1的摩尔比混合之后,以2℃/min的升温速度进行了加热,之后在450℃的温度条件下维持5小时来执行预备烧成,接着,在77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10小时烧成来制备出实施例21的LiNi0.99W0.005Mo0.005O2正极活性物质粉末。
图60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1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原子比的图表。图6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原子比的图表。图62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21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63为测定实施例21及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维持特性的图表。
如上所述,制备出作为实施例21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Ni0.99W0.005Mo0.005(OH)2金属复合氢氧化物,测定出的原子比(atomic ratio)如图60及表24所示。
表24
0μm 2.0μm 4.0μm 5.0μm
Ni 99.17 99.01 98.84 99.00
Mo 0.83 0.95 0.63 0.02
W - 0.04 0.53 0.98
并且,测定出的实施例21的正极活性物质LiNi0.99W0.005Mo0.005O2的原子比如图61及表25所示。
表25
0μm 2.0μm 4.0μm 5.0μm
Ni 99.45 99.40 99.37 99.28
Mo 0.23 0.26 0.30 0.21
W 0.32 0.33 0.33 0.51
并且,利用实施例21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出半电池,在临界值为2.7V-4.3V、0.1C、30℃条件下测定出放电容量,在临界值为2.7V-4.3V、0.5C、30℃条件下测定出基于充电/放电循环次数的放电容量,与利用比较例1的正极活性物质来制备的半电池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如62、图63及以下表26所示。
表26
Figure BDA0001821978000000291
如图62、图63及表26所示,可以确认到在掺杂有添加金属的实施例21的情况下,与未掺杂添加金属的比较例1相比,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图64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比较例1、比较例7、比较例8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的图表。图65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比较例1、比较例7、比较例8及比较例9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寿命特性的图表。
参照图64及图65,对实施例7(LNO+W)、实施例14(NCM 900505+W)、实施例15(NCM801505+W)、实施例16(NCM 622+W)、比较例1(LNO Pristine)、比较例7(NCM 900505)、比较例8(NCM 801505)及比较例9(NCM 622)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及寿命特性进行了比较。
如图64及图65所示,可以确认到与不包含添加金属的比较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包含添加金属的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容量特性及充电/放电特性优秀。
并且,根据比较例,在不包含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随着镍的含量的增加,初始容量增加,但是根据充电/放电次数,所减少的容量显著增加。换句话说,可以确认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制备包含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为可同时体现高容量特性及长寿命特性的有效方法。
图66为测定本发明实施例7、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及比较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寿命特性的图表。
参照图66,作为比较例10,准备包含由Ecopro公司销售的82摩尔百分比的Ni、Co、Al的NCA正极活性物质(NCA 82ECO),并比较实施例7、实施例14、实施例15及实施例16的正极活性物质。
如图66所示,可以确认到与比较例10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比较,实施例的包含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充电/放电特性显著优秀。
以上,使用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特定实施例,而是应通过附加的发明要求保护范围来解释。并且,只要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就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可用于锂二次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包含本发明实施例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锂二次电池可用于便携式移动设备、电动汽车、电子交换系统(ESS)等多种产业领域。

Claims (8)

1.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锂及添加金属,
上述添加金属包含与镍、钴、锰及铝不同的元素,
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平均小于2摩尔百分比,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含晶系互不相同的第一晶体结构及第二晶体结构,
根据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来调节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
上述第一晶体结构为立方晶系晶体结构,
上述第二晶体结构为三方晶系晶体结构,
随着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的增加,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增加,
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分布在整个粒子,
在粒子的表面,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大于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
其中,所述添加金属为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上述添加金属在整个粒子中具有恒定的浓度。
3.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的化学式1表示,
化学式1
LiM1aM2bM3cM4dO2
在上述化学式1中,M1、M2、M3为选自镍、钴、锰或铝中的一种,0≤a<1、0≤b<1、0≤c<1、0<d<0.02,a、b及c中的至少一个大于0,M1、M2、M3及M4为互不相同的金属,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包含晶系互不相同的第一晶体结构及第二晶体结构,
根据上述M4即添加金属的含量来调节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
上述第一晶体结构为立方晶系晶体结构,
上述第二晶体结构为三方晶系晶体结构,
随着上述添加金属的含量的增加,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增加,
在上述化学式1中,根据d值来控制晶体结构,在充电及放电过程中控制氟的渗透量,
上述第一晶体结构及上述第二晶体结构分布在整个粒子,
在粒子的表面,上述第一晶体结构的比率大于上述第二晶体结构的比率,
其中,所述添加金属为钨。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基础水溶液及包含添加金属的添加水溶液的步骤;
向反应器提供上述基础水溶液及上述添加水溶液来制备在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氢氧化物掺杂有上述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步骤;以及
对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锂盐进行烧成来制备在包含镍、钴、锰或铝中的至少一种及锂的金属氧化物以小于2摩尔百分比的含量掺杂有上述添加金属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步骤,
其中,所述添加金属为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来调节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随着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的增加,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及上述锂盐的烧成温度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添加金属的掺杂浓度根据上述添加水溶液中的上述添加金属的浓度来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通过上述添加水溶液来制备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前体的步骤中,调节上述反应器内的pH。
CN201780022518.7A 2016-04-08 2017-03-13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Active CN109415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43718 2016-04-08
KR20160043718 2016-04-08
KR10-2017-0021889 2017-02-17
KR1020170021889A KR102516459B1 (ko) 2016-04-08 2017-02-17 양극활물질,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PCT/KR2017/002697 WO2017175978A1 (ko) 2016-04-08 2017-03-13 양극활물질, 그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이차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5224A CN109415224A (zh) 2019-03-01
CN109415224B true CN109415224B (zh) 2022-04-01

Family

ID=600004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2518.7A Active CN109415224B (zh) 2016-04-08 2017-03-13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9415224B (zh)
WO (1) WO20171759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03848A1 (ja) * 2018-06-29 2020-01-0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層状岩塩構造のリチウムニッケルコバルトタングステン酸化物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36762A (ja) * 2005-02-24 2006-09-07 Ngk Insulators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2339998A (zh) * 2010-07-21 2012-02-01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47510A (zh) * 2010-07-30 2012-02-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1616870B (zh) * 2007-01-29 2012-08-29 尤米科尔公司 岛覆盖锂砷钴矿氧化物
CN103026537A (zh) * 2010-03-29 2013-04-03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该正极活性物质的前驱体、以及使用了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066261A (zh) * 2012-12-28 2013-04-24 龙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高容量高镍多元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
CN103688396A (zh) * 2011-05-30 2014-03-26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765638A (zh) * 2011-08-31 2014-04-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04411640A (zh) * 2012-04-02 2015-03-11 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所 掺杂的尖晶石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以及锂离子电池组
EP1321994B1 (en) * 2001-12-19 2015-10-07 Nichia Corporatio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N105070907A (zh) * 2015-08-31 2015-11-18 宁波金和锂电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CN105280893A (zh) * 2014-07-18 2016-01-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复合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其的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CN105378985A (zh) * 2013-05-31 2016-03-02 汉阳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锂电池用正极活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KR20160023496A (ko) * 2014-08-22 2016-03-03 주식회사 포스코이에스엠 무코발트 농도 구배 양극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무코발트 농도 구배 양극활물질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277796B1 (ko) * 1998-02-10 2001-02-01 김순택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614220B2 (en) * 2007-01-29 2017-04-04 Umicore Doped and island-covered lithium cobaltite oxides
US9608266B2 (en) * 2007-01-29 2017-03-28 Umicore Cath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JP5343347B2 (ja) * 2007-11-08 2013-11-1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11161754A1 (ja) * 2010-06-21 2011-12-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KR20140119621A (ko) 2013-03-30 2014-10-10 (주)오렌지파워 리튬 과량 양극활물질 제조용 전구체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리튬 과량 양극활물질
KR101794097B1 (ko) * 2013-07-03 2017-11-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양극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21994B1 (en) * 2001-12-19 2015-10-07 Nichia Corporatio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2006236762A (ja) * 2005-02-24 2006-09-07 Ngk Insulators Ltd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JP4954481B2 (ja) * 2005-02-24 2012-06-13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CN101616870B (zh) * 2007-01-29 2012-08-29 尤米科尔公司 岛覆盖锂砷钴矿氧化物
CN103026537A (zh) * 2010-03-29 2013-04-03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该正极活性物质的前驱体、以及使用了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2339998A (zh) * 2010-07-21 2012-02-01 北京当升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347510A (zh) * 2010-07-30 2012-02-0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688396A (zh) * 2011-05-30 2014-03-26 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765638A (zh) * 2011-08-31 2014-04-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锂二次电池
CN104411640A (zh) * 2012-04-02 2015-03-11 卡尔斯鲁厄技术研究所 掺杂的尖晶石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以及锂离子电池组
CN103066261A (zh) * 2012-12-28 2013-04-24 龙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高容量高镍多元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
CN105378985A (zh) * 2013-05-31 2016-03-02 汉阳大学校产学协力团 锂电池用正极活物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280893A (zh) * 2014-07-18 2016-01-2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复合正极活性材料、包括其的正极和包括该正极的锂电池
KR20160023496A (ko) * 2014-08-22 2016-03-03 주식회사 포스코이에스엠 무코발트 농도 구배 양극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하여 제조된 무코발트 농도 구배 양극활물질
CN105070907A (zh) * 2015-08-31 2015-11-18 宁波金和锂电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高镍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75978A1 (ko) 2017-10-12
CN109415224A (zh) 2019-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3949B (zh)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08137347B (zh) 含锂镍的复合氧化物及其制造方法、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US7678503B2 (en) Surface and bulk modified high capacity layered oxide cathodes with low irreversible capacity loss
JP5384468B2 (ja) 粒度依存性の組成を有する電極活物質粉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US8338037B2 (en) Positive electrode for a lithium battery
CN109476507B (zh)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CN109428076A (zh) 正极活性材料前体、正极活性材料、制备正极活性材料的方法、正极和锂电池
EP3611785A1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same
JP6872816B2 (ja) ニッケル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922212B (zh) 锰镍复合氢氧化物及制造方法、锂锰镍复合氧化物及制造方法、以及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
KR102627568B1 (ko) 배터리 캐소드 재료의 금속 도핑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190046678A (ko) 코어-쉘 구조를 가지는 소듐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소듐 이차전지
CN113632263A (zh) 含有掺杂元素的锂二次电池用复合金属氧化物、由其制备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和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JP4997609B2 (ja) リチウム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CN115917792A (zh) 含有尖晶石复合固溶体氧化物的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二次电池
CN115152054A (zh) 具有超细晶粒和高取向一次颗粒的正电极活性材料以及包括其的锂二次电池
KR20190038326A (ko) 환원제를 사용한 잔류리튬의 제거방법
US20220328821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having surface portion doped with hetero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US10305103B2 (en) Stabilized electrodes for lithium batteries
JP2006036621A (ja) リチウムフェライト系複合酸化物の製造方法
CN109415224B (zh) 正极活性物质、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锂二次电池
KR102015425B1 (ko) 표면 코팅층이 형성된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23013494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KR102654402B1 (ko) 이차전지 양극 활물질용 신규 전구체 입자
KR20240021805A (ko)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정극 활물질,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정극, 리튬 이차 전지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정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uan Liangguo

Inventor after: Jin Yunhe

Inventor before: Xuan Liangguo

Inventor before: Quan Daoxu

Inventor before: Jin Yunhe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