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3569A -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3569A
CN109393569A CN201811340725.XA CN201811340725A CN109393569A CN 109393569 A CN109393569 A CN 109393569A CN 201811340725 A CN201811340725 A CN 201811340725A CN 109393569 A CN109393569 A CN 109393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heat generating
electrode
atomising device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4072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s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34072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935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9393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3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24F47/008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雾化装置及电子烟,其中雾化装置包括:烟弹管、发热组件。烟弹管形成有用于存储烟油的储油腔。发热组件设置于烟弹管内,用于在电流作用下进行发热将烟油雾化成烟气,以供吸取。烟弹管进一步开设有电极孔,电极孔连通储油腔。雾化装置进一步包括电极柱,在电极柱未设置于电极孔内时,电极孔用于供使用者将烟油添加至储油腔;在电极柱设置于电极孔内时,电极柱与发热组件耦接以用于将电流传导至发热组件上。通过上述方式,本申请能够简化注油和组装工序。

Description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新品代替传统物品,例如电子烟技术不断的发展,逐渐地改善着用户的使用体验,从而受到使用者的认可和大众普遍的欢迎。
电子烟是一种能够将其存储的烟油通过其内部的雾化器或者雾化装置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热蒸发形成烟气从而供使用者吸取的电子雾化设备。现有的雾化装置的烟油注入和组装的方式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雾化装置及电子烟,能够改善现有雾化装置中烟油注入方式复杂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烟弹管、发热组件。烟弹管形成有用于存储烟油的储油腔。发热组件设置于烟弹管内,用于在电流作用下进行发热将烟油雾化成烟气,以供吸取。其中,烟弹管进一步开设有电极孔,电极孔连通储油腔;雾化装置进一步包括电极柱,在电极柱未设置于电极孔内时,电极孔用于供使用者将烟油添加至储油腔;在电极柱设置于电极孔内时,电极柱与发热组件耦接以用于将电流传导至发热组件上。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电源组件和上述本申请提供的雾化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烟弹管上开设连通储油腔的电极孔,能够在电极柱容纳于电极孔之前,可以通过电极孔将烟油注入到储油腔中,方便快捷,工序简单,在注入烟油的工序完成后,直接将电极柱插入或者塞入到电极孔内,以使得电极柱和发热组件进行电性耦接,便于发热组件能够通过电极柱接收到电流从而进行发热蒸发烟油形成烟气,可供使用者使用,如此能够简化雾化装置的结构,以及简化注油和组装方式,还能提高雾化装置结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雾化装置实施例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雾化装置实施例结构的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雾化装置实施例中发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电子烟是一种能够存储烟油,并通过其内部的雾化器或者雾化装置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热将烟油蒸发形成烟气从而被吸取的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和试验发现,雾化器的结构关乎到的注入烟油的方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比如是可以在产品装配前,将烟油注入到烟弹外壳,然后再将底座等整体装到烟弹外壳,使用打胶或者超声等方式固定,其中还可能涉及到加热丝、导线等装配,结构复杂,而且装配难度大,导致可靠性较低。为了解决或者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基于发明人的研发成果提供如下实施例。
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雾化装置实施例中的雾化装置100包括烟弹管11、发热组件12、电极柱13。其中烟弹管11形成有用于存储烟油的储油腔110。发热组件12设置于烟弹管11内,用于在电流作用下进行发热将烟油雾化成烟气,以可被使用者吸取。
烟弹管11进一步开设有电极孔113,可用于容纳电极柱13。电极孔113连通储油腔110,以便于将烟油添加进储油腔110中。在电极柱13未设置于电极孔113内时,电极孔113用于供使用者将烟油添加至储油腔110。在电极柱13设置于电极孔113内时,例如以插入或者塞入的方式容纳于电极孔113内,电极柱13与发热组件12耦接以用于将电流传导至发热组件12上。
本实施例通过在烟弹管11上开设连通储油腔110的电极孔113,能够在电极柱13容纳于电极孔113之前,可以通过电极孔113将烟油注入到储油腔110中,方便快捷,工序简单,在注入烟油的工序完成后,直接将电极柱13插入或者塞入到电极孔113内,以使得电极柱13和发热组件12进行电性耦接,便于发热组件12能够通过电极柱13接收到电流从而进行发热蒸发烟油形成烟气,可供使用者使用,如此能够简化雾化装置100的结构,以及简化注油和组装方式,还能提高雾化装置100结构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装置100的注油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反复多次注入的,例如电极柱13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设置在电极孔113内,以便于对雾化装置100进行多次注油。在本实施例中,电极柱13和电极孔113可以是紧配合(过盈配合)。
参阅图2和图3,可选的是,烟弹管11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壁112和侧壁111。底壁112和侧壁111围设成储油腔110。如图3所示,烟弹管11具有与底壁112相对的开口端115。在本实施例中不对烟弹管11形状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圆柱体、椭圆柱体、长方体等。本实施例也不对烟弹管11的材料进行限定,例如可以是塑料、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极孔113开设于底壁112上,连通储油腔110。如图2所示,可选的是,电极孔113包括从储油腔110的内部到储油腔110的外部的方向上依次开设的第一段孔1131和第二段孔1132。也即从底壁112的内表面到底壁112的外表面的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段孔1131和第二段孔1132,第一段孔1131邻近储油腔110且直接连通储油腔110,第二段孔1132相对于第一段孔1131远离储油腔11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孔1131的直径小于第二段孔1132的直径以使得第一段孔1131和第二段孔1132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台阶113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孔1131和第二段孔1132可以同轴设置或者也可以不同轴设置。在第一段孔1131和第二段孔1132不同轴设置时,第一段孔1131的孔口边缘可以位于第二段孔1132的孔口边缘内,也即保证在第一段孔1131和第二段口的连通处,第二段孔1132的孔口边缘包含第一段孔1131的孔口边缘,从而保证形成围绕在第一段孔1131的孔口边缘的第一台阶1133。
参阅图2和图3,可选的是,本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0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件14。第一密封件14例如是硅胶塞。第一密封件14设置于第二段孔1132内,且位于第一台阶1133和电极柱13之间。第一密封件14抵顶第一台阶1133以封堵第一段孔1131,可以避免储油腔110内的烟油从电极孔113中泄露。具体地,在第一密封件14设置于第二段孔1132内时,第一密封件14和第二段孔1132可以是紧配合或者过盈配合,第一密封件14位于第二段孔1132连接第一段孔1131的一端,抵接或者抵顶第一台阶1133,电极柱13插入到第二段孔1132内,抵接第一密封件14。在装配过程中,可以是先将第一密封件14插入到第二段孔1132中,然后再将电极柱13插入到第二段孔中1132。
本实施例通过将电极孔113开设于烟弹管11的底壁112上,依次分为第一段孔1131和第二段孔1132,而且将第二段孔1132的直径设计为比第一段孔1131的直径大,如此可以在第一段孔1131和第二段孔1132的连接处形成第一台阶1133,便于第一密封件14设置在第二段孔1132内时抵顶第一台阶1133,从而封堵第一段孔1131,降低烟油泄露的风险,提高电极孔113的密封性。
继续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孔113还可以包括第三段孔1134,第三段孔1134连通第二段孔1132和外界。第三段孔1134的直径比第二段孔1132的直径大。如图3所示,可选的是,电极柱13包括柱体131和连接柱体131的柱帽132,柱帽132的直径比柱体131的直径大。在电极柱13插入电极孔113内时,柱体131位于第二段孔1132内抵接第一密封件14,柱帽132位于第三段孔1134内,由此柱帽132和第三段孔1134的配合可以用于限制电极柱13的在插入方向上的位移,此外柱帽132可以增大电极柱13与电源的接触面积,保证电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柱帽132和第三段孔1134的配合可以是的电极孔113的密封性更好,极大地降低烟油泄露的概率。
继续参阅图2和图3,可选的是,本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0进一步包括烟气管15,烟气管15设置于储油腔110内。其中发热组件12设置于烟气管15内。如图3所示,烟气管15对应发热组件12的位置开设有连通储油腔110的进液孔150,用于导引烟油进入到发热组件12进行雾化成烟气。例如,烟气管15对应发热组件12的位置开设有相对设置的进液孔150,也即进液孔150的数量为两个,两者相对设置,分别连通储油腔110,如此可以使得提高储油腔110的进油效率,保证发热组件12的雾化效率。在本实施例中,进液孔150的形状可以矩形的,也可以是圆形或者其他形状。
如图2所示,烟气管15设置有发热组件12的一端连接在底壁112上,例如是固定在底壁112上。具体地,烟气管15的该一端插置于底壁112内并进行固定,例如以铆接的方式进行固定。发热组件12设置在该一端内,邻近底壁112。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壁112上开设有进气孔114,进气孔114连通烟弹管11外界与烟气管15,进气孔114用于将雾化装置100外的空气导引至烟气管15内,形成气流并将发热组件12形成的烟气带动至烟气管15的另一端以可被吸取。
本实施例通过将发热组件12设置于烟气管15内,相对于现有的雾化装置100而言,能够使得雾化装置100的结构更简洁,组装更方便。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孔11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分别位于进气孔114的两侧。
如图2和图3所示,可选的是,烟气管15包括沿烟气的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段管151和第二段管152,第二段管152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151以使得第一段管151和第二段管152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153。具体地,第一段管151邻近烟弹管11的底壁112,第二段管152邻近烟弹管11的开口端115,第一段管151和第二段管152连通。其中第一段管151连通进气孔114,发热组件12设置在第一段管151内,且进液孔150也开设于第一段管151。
继续参阅图2和图3,可选的是,本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包覆件16,包覆件16包覆于发热组件12的外周且抵接烟气管15的内表面以遮挡进液孔150。包覆件16用于将烟油渗透并扩散至发热组件12的外周。在本实施例中,包覆件16可以是无纺布,使用无纺布包覆在发热组件12的外周遮挡进液孔150,能够使得储油腔110的烟油经进液孔150进入的烟油不会大量涌到发热组件12上,而是以渗透的方式保证了发热组件12发热效率和正常工作,此外,无纺布能够有效地将烟油扩散至发热组件12的外周,保证了烟气产生的效率。
本实施例通过在发热组件12的外周包裹包覆件16,包覆件16将经进液孔150进入的烟油渗透并扩散至发热组件12的外周,使得发热组件12能够有效地对烟油进行加热雾化,提高雾化效率和可靠性。
继续参阅图2和图3,可选的是,发热组件12包括中空的陶瓷发热体121和与陶瓷发热体121连接的导线122,陶瓷发热体121的延伸方向与烟气管15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大体一致,至少与第一段管151的延伸方向一致或者大体一致。包覆件16包覆于陶瓷发热体121的外周,导线122用于与电极柱13接触。
如图2和图3所示,中空的陶瓷发热体121例如是呈筒状的,而且两端是贯通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陶瓷发热体121包括陶瓷壳1211以及设置于陶瓷壳1211内表面的发热件1212,例如是以卷绕方式设置在陶瓷壳1211内表面的发热丝或者贴设于陶瓷壳1211内表面且与陶瓷壳1211内表面形状相适应的发热片。导线122电连接发热件1212,导线122将电流引导到发热件1212上,发热件1212进行发热将烟油进行雾化。
在本实施例中,陶瓷壳1211可以是具有多孔结构的,由于多孔结构的存在可以将陶瓷壳1211外表面的烟油导引至陶瓷壳1211内表面的发热件1212上,发热件1212在电流的作用下进行发热将烟油进行雾化成烟气,并在陶瓷壳1211的中空部分被气流带走。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中空的陶瓷发热体121和与陶瓷发热体121连接的导线122,陶瓷发热体121的形状与烟气管15的内表面的形状相适应,从而能够将陶瓷发热体121装入到烟气管15内,简化雾化装置100的结构。
继续参阅图2和图3,可选的是,本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0包括第二密封件17和第三密封件18,分别设置在陶瓷发热体121两端,即陶瓷发热体121延伸方向的两端。而且第二密封件17和第三密封件18均抵接于烟气管15的内表面和陶瓷发热体121的外周之间,包覆件16包覆于发热组件12外周时位于第二密封件17和第三密封件18之间。如图2所示,第二密封件17和第三密封件18位于第一段管151内。
如图2所示,第二密封件17可以是套设在陶瓷发热体121一端,例如是套设在陶瓷发热体121远离烟弹管11的底壁112的一端。第二密封件17具有一开口,第二密封件17套设在陶瓷发热体121上时,其开口连通陶瓷发热体121的中空部分,以使得烟气的气流能够顺利通过。例如,第二密封件17为硅胶垫,抵接于烟气管15的内表面和陶瓷发热体121的外周之间。
如图2所示,第三密封件18可以是套设在陶瓷发热体121的另一端,例如是套设在陶瓷发热体121邻近烟弹管11的底壁112的一端。第三密封件18也具有一开口,第三密封件18套设在陶瓷发热体121上时,其开口连通陶瓷发热体121的中空部分,以使得底壁112上的进气孔114进入的空气能够顺利地进入到陶瓷发热体121内,将带动烟气进行流动。例如,第三密封件18为硅胶垫,抵接于烟气管15的内表面和陶瓷发热体121的外周之间,同时也抵接于陶瓷发热体121的另一端和底壁112上的进气孔114的边缘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在陶瓷发热体121两端分别设置第二密封件17和第三密封件18,包覆件16位于第二密封件17和第三密封件18之间,第二密封件17和第三密封件18能够进行协同配合,使得经进液孔150进入的烟油不易从陶瓷发热体121的两端进行泄露,实现了双重密封,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密封件18邻近电极孔113设置。第三密封件18开设有引线孔181。具体地,引线孔181开设于第三密封件18围设成其开口的两侧部分。发热组件12的导线122的一端穿设于引线孔181内,并经引线孔181延伸到电极孔113内,导线122的另一端与陶瓷发热体121连接。
具体地,第三密封件18和电极孔113之间的部分底壁112也开设有孔,可与第三密封件18上的引线孔181连通,导线122即可经过第三密封件18和该部分底壁112上的孔进入到电极孔113内。导线122的一端延伸至电极孔113内时,露于电极孔113内的部分导线122具有一定的长度。当电极柱13设置于电极孔113内时,导线122接触电极柱13以实现电连接。具体地,导线122经引线孔181进入到第二段孔1132内,电极柱113插入到第二段孔1132时接触导线122。
可选的是,导线122和第三密封件18的引线孔181是过盈配合,可以固定导线122,也可以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三密封件18上开设有引线孔181,发热组件12的导线122能够经引线孔181延伸到电极孔113内,使得电极柱13在未设置在电极孔113内时,电极孔113能够起到注入烟油的作用,而电极柱13在设置在电极孔113内时,能够有效地接触到导线122,实现良好的电连接,实现了注油简便,组装简易有效,可靠性高,而且也实现了比较好的外观效果,使得整个雾化装置100的结构更简洁一体。
继续参阅图2和图3,可选的是,本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0进一步包括支架组件19,设置于烟气管15内,且在烟气的气流方向上位于发热组件12的下游。支架组件19用于积蓄烟气的冷凝液且吸附随烟气流动的烟油。在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件19设置于第一段管151内。
烟油经过包覆件16渗透到陶瓷发热体121上时,具体地,烟油经陶瓷壳1211的多孔结构进入到陶瓷壳1211的内表面被雾化时,可能存在未被及时雾化的烟油在气流的作用下沿着陶瓷壳1211的内表面移动,或者烟气流动可能还携带有细小的油珠,会被使用者吸入。本实施例通过在发热组件12的下游设置支架组件19,能够将随烟气流动的烟油进行吸附,以避免被使用者吸入,此外由于烟气在烟气管15内流动过程中有可能会被冷凝,产生冷凝液,支架组件19可以积蓄和吸附冷凝液,防止冷凝液回流至发热组件12上,保证了雾化装置100工作的有效性和发热组件12的发热效率,使用体验更好。
继续参阅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件19包括支架191和吸油件192,吸油件192包覆在支架191外周。具体地,吸油件192可以是吸油棉,能够进行有效地吸附烟油和存储冷凝液。
可选的是,如图3所示,支架191呈框架型设置,包括四条相互间隔设置的肋条1911和连接在四条肋条1911两端的环状条1912,环状条1912将四条肋条1911进行固定以使得四条肋条1911形成矩形框架或者圆柱形框架。例如在制造支架191的过程中,可以先将四条肋条1911间隔排列,分别在两端连接到两条直状条上,将该两条直状条进行弯曲,使得每一条直状条的两端相互靠近或者接触,从而使得直状条变成了环状条1912,从而形成了支架191。本实施例中支架191的结构设计,能够有效避免烟气堵塞或者固体废物的累积,能够保证烟气的畅通流动,保证了雾化装置100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环状条1912上设置有背离环状条1912的开口延伸的弯折部1913。吸油件192包覆在四条肋条1911外周,且位于支架191两端的弯折部1913之间。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弯折部1913能够使得包覆件16能够较好地包覆在支架191上,避免包覆件16上下窜动,影响到吸油和吸冷凝液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件19设置第一段管151内时,位于发热组件12和第二台阶153之间,抵接第二台阶153和第二密封件17。具体地,支架191的弯折部1913抵接第二台阶153和第二密封件。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段管151的直径大于第二段管152,以能够将发热组件12、支架组件19能够顺利地装入到烟气管15中,同时也更利于烟油的雾化,同时发热组件12和支架组件19设置位置能够减少烟油随着烟气的气流被吸入,而且也能够减少冷凝液回流。
继续参阅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0进一步包括烟弹上盖101和密封圈102。上盖盖设于烟弹管11的与底壁112相对的开口端115。密封圈102设置于烟弹上盖101和侧壁111之间以进行密封,以保证烟油不泄露。烟弹上盖101具有一出气孔1011,出气孔1011贯穿烟弹上盖101。烟气管15的远离发热组件12的一端插置在出气孔1011内,也即是第二段管152的一端插置于出气孔1011内且与出气孔1011连通。空气经烟弹管11的底壁112上的进气孔114进入到烟气管15内,形成气流,带动发热组件12形成的烟气进行流动,经出气孔1011流出,以被吸取。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时先将支架组件19、发热组件12等先一次装入第一段管151内,将烟气管15固定连接在烟弹管11内,然后将烟弹上盖101安装在烟弹管11的开口端115,安装完成后,预留第一密封件14与电极柱13,将烟油通过电极孔113注入之后再将第一密封件14与电极柱13装入到电极孔113即可,注油方式简单也可以给产品在注油之前提供较好的运输可行性,注油之后装配也较简单、可靠。
参阅图5,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包括电源组件200和雾化装置100。其中雾化装置100与本申请雾化装置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0相同,关于雾化装置100的结构可以参见本申请雾化装置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电源组件200包括电芯201和电源电极202,电源电极202用于与电极柱(例如图所示的电极柱1313)耦接,以将电芯201的电流传导至发热组件12上。
综上所述,本申请雾化装置实施例和本申请电子烟实施例,通过在烟弹管11上开设电极孔113,在电极柱13未设置于电极孔113内时,可以通过电极孔113往储油腔110内添加烟油,在电极柱13设置于电极孔113内时,电极柱13可以直接耦接发热组件12,从而用于电流传导至发热组件12上使得发热组件12进行发热雾化烟油。
进一步地,通过将发热组件12和支架组件19设置于烟气管15内,能够配合电极孔113注油方式的设计,在注油之后不用安装类似于“底座”等部件,直接将电极柱13插入到电极孔113即可。而且,将发热组件12和支架组件19设置于烟气管15内,能够使得雾化装置100的结构更简洁,组装更简单,可靠性更好,雾化效率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烟弹管,形成有用于存储烟油的储油腔;
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烟弹管内,用于在电流作用下进行发热将烟油雾化成烟气,以供吸取;
其中,所述烟弹管进一步开设有电极孔,所述电极孔连通所述储油腔;所述雾化装置进一步包括电极柱,在所述电极柱未设置于所述电极孔内时,所述电极孔用于供使用者将烟油添加至所述储油腔;在所述电极柱设置于所述电极孔内时,所述电极柱与所述发热组件耦接以用于将电流传导至所述发热组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孔包括从所述储油腔的内部到所述储油腔的外部的方向上依次开设的第一段孔和第二段孔,所述第一段孔的直径小于第二段孔的直径以使得所述第一段孔和所述第二段孔的连接处形成有第一台阶,其中所述雾化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段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台阶和所述电极柱之间,所述第一密封件抵顶所述第一台阶以封堵所述第一段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烟气管,所述烟气管设置于所述储油腔内,其中所述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烟气管内,所述烟气管对应所述发热组件的位置开设有连通所述储油腔的进液孔,用于导引烟油进入到所述发热组件进行雾化成烟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包覆件,所述包覆件包覆于所述发热组件的外周且抵接所述烟气管的内表面以遮挡所述进液孔,所述包覆件用于将烟油渗透并扩散至所述发热组件的外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中空的陶瓷发热体和与所述陶瓷发热体连接的导线,所述陶瓷发热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烟气管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包覆件包覆于所述陶瓷发热体的外周,所述导线用于与所述电极柱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包括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分别设置在所述陶瓷发热体的两端,且分别抵接于所述烟气管的内表面和所述陶瓷发热体的外周之间,所述包覆件包覆于所述陶瓷发热体外周时位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件邻近所述电极孔设置,且所述第三密封件开设有引线孔,所述导线一端穿设于所述引线孔内,并经所述引线孔延伸到所述电极孔内,当所述电极柱设置于所述电极孔内时,所述导线接触所述电极柱以实现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支架组件,设置于所述烟气管内,且在烟气的气流方向上位于所述发热组件的下游,所述支架组件用于积蓄烟气的冷凝液且吸附随烟气流动的烟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烟气管包括沿烟气的气流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段管和第二段管,所述第二段管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段管以使得所述第一段管和所述第二段管的连接处形成第二台阶,所述支架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段管内,且位于所述发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台阶之间;所述支架组件包括支架和吸油件,所述吸油件包覆于所述支架外周,所述支架抵接所述第二台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弹管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壁和侧壁,所述底壁和所述侧壁围设成所述储油腔,所述烟气管设置所述发热组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底壁上,所述底壁上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烟气管连通,以用于将所述雾化装置外的空气导引至所述烟气管内;其中所述电极孔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所述进气孔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烟弹上盖和密封圈,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烟弹管的与所述底壁相对的开口端,所述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烟弹上盖和所述侧壁之间以进行密封;其中所述烟弹上盖具有一出气孔,所述烟气管的远离所述发热组件的一端插置于所述出气孔内且与所述出气孔连通。
12.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组件和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雾化装置,所述电源组件包括电芯和电源电极,所述电源电极用于与所述电极柱耦接,以将所述电芯的电流传导至所述发热组件上。
CN201811340725.XA 2018-11-12 2018-11-12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Pending CN1093935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40725.XA CN109393569A (zh) 2018-11-12 2018-11-12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40725.XA CN109393569A (zh) 2018-11-12 2018-11-12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3569A true CN109393569A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73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40725.XA Pending CN109393569A (zh) 2018-11-12 2018-11-12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93569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46096A (zh) * 2019-04-03 2019-06-07 刘锐 烟弹
EP3711504A1 (en) * 2019-03-20 2020-09-23 Tuanfang Liu Electronic cigarette
WO2021004139A1 (zh) * 2019-07-10 2021-01-14 东莞市阿尔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封闭体及烟弹
WO2021056360A1 (zh) * 2019-09-26 2021-04-01 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装置
WO2021120055A1 (zh) * 2019-12-18 2021-06-24 昂纳自动化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烟的雾化装置
WO2021258817A1 (zh) * 2020-06-24 2021-12-30 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装置
WO2022252778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深圳易佳特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512363U (zh) * 2016-03-28 2016-08-31 梅小建 电子烟雾化器及其阻油装置
CN106136322A (zh) * 2016-06-02 2016-11-23 深圳瀚星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
CN206119182U (zh) * 2016-10-20 2017-04-26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07653597U (zh) * 2017-11-22 2018-07-27 惠州市吉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N207653569U (zh) * 2015-03-19 2018-07-27 惠州市吉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一种雾化组件以及电子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653569U (zh) * 2015-03-19 2018-07-27 惠州市吉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一种雾化组件以及电子烟
CN205512363U (zh) * 2016-03-28 2016-08-31 梅小建 电子烟雾化器及其阻油装置
CN106136322A (zh) * 2016-06-02 2016-11-23 深圳瀚星翔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
CN206119182U (zh) * 2016-10-20 2017-04-26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07653597U (zh) * 2017-11-22 2018-07-27 惠州市吉瑞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11504A1 (en) * 2019-03-20 2020-09-23 Tuanfang Liu Electronic cigarette
CN109846096A (zh) * 2019-04-03 2019-06-07 刘锐 烟弹
WO2021004139A1 (zh) * 2019-07-10 2021-01-14 东莞市阿尔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封闭体及烟弹
WO2021056360A1 (zh) * 2019-09-26 2021-04-01 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装置
WO2021120055A1 (zh) * 2019-12-18 2021-06-24 昂纳自动化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烟的雾化装置
WO2021258817A1 (zh) * 2020-06-24 2021-12-30 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雾化装置
WO2022252778A1 (zh) * 2021-06-04 2022-12-08 深圳易佳特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93569A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WO2018130023A1 (zh) 电子烟雾化器
CN109393570A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03633506U (zh) 电子烟用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09452691A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设备
WO2013034039A1 (zh) 一次性连体电子烟
WO2020011113A1 (zh) 具有一体式横置雾化芯的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WO2014110717A1 (zh) 有机棉质电子烟
WO2013181796A1 (zh) 电子烟及其吸杆
WO2018019051A1 (zh) 电子烟雾化器
WO2014101059A1 (zh) 电子烟及其吸嘴
CN103960780B (zh) 烟油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KR20120016167A (ko) 전자담배
CN109619689A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CN206659108U (zh) 易拆装雾化器以及电子吸烟装置
CN105707981A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N208175992U (zh) 吸嘴、使用该吸嘴的雾化器和电子烟
WO2021258807A1 (zh) 销售前注液的一次性电子雾化设备
CN208676365U (zh) 一种电子烟及其加热器
CN206197014U (zh) 电子烟具
WO2015131413A1 (zh) 一种电子烟
CN216723145U (zh) 具有横置雾化芯的雾化器
CN207136242U (zh) 一种可插入香烟使用的电子烟及电子烟装置
CN215837124U (zh) 一种一次性电子烟雾化器和一次性电子烟
CN206836201U (zh) 电子烟雾化芯及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01

Address after: China Kowloon Hongkong Nathan 610 Hollywood Plaza, room 1318-19

Applicant after: Chusi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0000 Room 701, Building 7, First Phase of Changsha Zhongdian Software Park Co., Ltd., No. 39 Jianshan Road, Changsha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Anke innovation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