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90541B - 汇流条模块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90541B
CN109390541B CN201810890773.XA CN201810890773A CN109390541B CN 109390541 B CN109390541 B CN 109390541B CN 201810890773 A CN201810890773 A CN 201810890773A CN 109390541 B CN109390541 B CN 1093905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cover
bar cover
holding plate
ax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907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90541A (zh
Inventor
中山治
藤田哲也
柳原康宏
长野幸大
板桥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905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05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905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905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7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busbars within a container structure, e.g. busbar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作业效率提高的汇流条模块。一种汇流条模块(47),具备:将汇流条(12)保持于汇流条保持面(21)的汇流条保持板(13)以及覆盖汇流条(12)的汇流条罩(14),汇流条保持板(13)具备具有在与汇流条保持面(21)平行的轴线方向(A)上延伸的贯通孔(29)的轴承部(25),汇流条罩(14)具备第一突起(40)和第二突起(42),汇流条罩(14)以第一突起(40)和第二突起(42)为旋转轴在覆盖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板(13),汇流条罩(14)设定成能够在向第一突起(40)和第二突起(42)间的距离在轴线方向(A)上变宽的方向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组装于轴承部(25)。

Description

汇流条模块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汇流条模块。
背景技术
被用作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动力源的蓄电模块通过将具备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的多个蓄电元件排列并用汇流条将相邻的电极之间连接而成。
在下述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9909号公报)中,在由多个方形电池构成的蓄电池集合体处,装配有将多条汇流条埋设于合成树脂制的基板部而成的蓄电池连接板。通过该蓄电池连接板,多个方形蓄电池的相邻的电极之间通过各汇流条连接,而多个方形蓄电池串联连接。在该蓄电池连接板的基板部,经由与基板部一体地形成的铰链连接有开闭自如的罩。在将蓄电池连接板装配于蓄电池集合体之后,通过罩覆盖蓄电池连接板,抑制尘埃、水分等异物附着于电极以及汇流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99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蓄电池连接板具有与电动机、变换器等外部设备连接的外部端子。在用罩将蓄电池连接板封闭之后,在将外部端子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情况下,需要使罩敞开。于是,大气中的尘埃、水分等异物有可能附着于汇流条。如果留意避免异物附着于汇流条,则产生外部端子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作业的效率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是基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作业效率提高了的汇流条模块。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汇流条模块,具备:汇流条保持板,将汇流条保持于汇流条保持面;以及汇流条罩,覆盖所述汇流条,其中,所述汇流条保持板具备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孔部,所述汇流条罩具备一对突起,所述一对突起设置于与所述孔部对应的部位,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彼此的前端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所述汇流条罩在所述一对突起位于所述孔部的内部的状态下,以所述一对突起为旋转轴而在覆盖所述汇流条的覆盖位置与使所述汇流条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所述汇流条罩设定成能够在向所述一对突起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变宽的方向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轴承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下述步骤将汇流条罩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板。首先,使汇流条罩从与汇流条保持板交叉的方向接近。于是,一对突起与轴承部抵接。当使汇流条罩进一步地接近汇流条保持板时,汇流条罩向一对突起之间的距离在轴承部的轴线方向上变宽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当使汇流条罩进一步地接近汇流条保持板时,一对突起与轴承部卡止,从而将汇流条罩组装到汇流条保持板。这样,通过使汇流条罩接近汇流条保持板这样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容易地将汇流条罩与汇流条保持板组装。
在将汇流条罩保持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汇流条由汇流条罩覆盖,所以抑制异物附着于汇流条。
在将外部设备连接于汇流条的情况下,按如下方式即可。使处于覆盖位置的汇流条罩以一对突起为旋转轴而转动,移动至露出位置。于是,成为汇流条露出的状态。将外部设备连接到这样露出的汇流条即可。这样,通过使汇流条罩转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能够使汇流条露出。其结果,能够提高外部连接设备的连接作业的效率。
作为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以下方式。
所述汇流条罩能够弹性变形至所述一对突起的前端部间的距离与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弹性变形至一对突起的前端部间的距离与孔部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该长度尺寸大,从而在一对突起嵌入到轴承部之后,能够进行恢复变形。由此,一对突起与轴承部卡合,所以,能够抑制一对突起从轴承部脱离。
所述汇流条罩具备:顶板;以及2个侧壁,从所述顶板的一个侧缘延伸,并且空出间隔地配置,所述一对突起分别形成于所述2个侧壁,在所述顶板的一个侧缘,在所述2个侧壁之间的区域形成有缺口部。
根据上述结构,顶板的设置有缺口部的部分能够容易地进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至一对突起的前端部间的距离与孔部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该长度尺寸大。其结果,在将汇流条罩安装到汇流条保持板的作业中,能够使用于使一对突起的前端部间的距离扩大的力降低,所以,能够提高将汇流条罩组装到汇流条保持板的作业的效率。
所述轴承部具备:垂直壁,设置于所述汇流条的周围,相对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上表面部,从所述垂直壁起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侧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前端向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延伸;以及下表面部,从所述侧面部的前端延伸而连接到所述垂直壁,将由所述垂直壁、所述上表面部、所述侧面部以及所述下表面部包围而成的空间为所述孔部。
根据上述结构,嵌入到孔部的内部的一对突起通过与围绕孔部的垂直壁、上表面部、侧面部以及下表面部抵接,从而抑制从孔部脱落。
所述汇流条罩沿着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垂直的安装方向而安装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在所述上表面部,形成有呈在所述安装方向上随着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远离而前端渐细的形状的轴承侧倾斜面。
根据上述结构,当为了将汇流条罩安装到汇流条保持板而使汇流条罩接近汇流条保持板时,一对突起从上方抵接到轴承侧倾斜面。该轴承倾斜面呈关于安装方向随着从汇流条保持面间隔开而前端渐细的形状,所以,随着汇流条罩接近汇流条保持面,容易在一对突起之间的距离变宽的方向上发生变形。其结果,能够提高向汇流条保持板安装汇流条罩的安装作业的效率。
在所述一对突起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具有角度的突起侧倾斜面,通过所述突起侧倾斜面,在所述一对突起中形成有:前端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彼此的距离小于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以及后端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彼此的距离大于所述前端部。
根据上述结构,一对突起通过突起侧倾斜面与轴承部的上表面滑动接触,从而随着汇流条罩接近汇流条保持面,容易在一对突起之间的距离变宽的方向上发生变形。其结果,能够提高向汇流条保持板安装汇流条罩的安装作业的效率。
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板处设置有:第一防脱部,在所述汇流条罩保持于所述覆盖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汇流条罩抵接,来抑制所述汇流条罩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脱离;以及第二防脱部,在所述汇流条转动至所述露出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汇流条罩抵接,来抑制所述汇流条罩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脱离。
根据上述结构,在覆盖位置以及露出位置中的任一方的状态下,都能够抑制汇流条罩从汇流条保持板脱离。
所述轴承部具备:垂直壁,设置于所述汇流条的周围,相对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在垂直方向上延伸;上表面部,从所述垂直壁起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侧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前端向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延伸;以及下表面部,从所述侧面部的前端延伸而与所述垂直壁连接,所述第一防脱部是以所述轴承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所述上表面部大的方式形成的所述下表面部,所述第二防脱部是以所述轴承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所述侧面部大的方式形成的所述垂直壁。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轴承部的下表面部设为第一防脱部,将轴承部的垂直壁设为第二防脱部。
在所述汇流条罩的与设置有所述一对突起的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在所述覆盖位置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卡合的卡合部。
根据上述结构,保持于覆盖位置的汇流条罩只要不解除汇流条保持板与卡合部的卡合,就不会转动。由此,能够抑制尘埃、水分等异物附着于汇流条。
所述汇流条罩具有转动限制部,所述转动限制部在转动至所述露出位置时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抵接,限制所述汇流条罩转动超过所述露出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汇流条罩超过露出位置而过度地转动。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汇流条罩过度地转动所引起的不佳状况。
通过所述转动限制部,将所述汇流条罩旋转的角度设定为90°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露出位置处的汇流条罩旋转90°以上。由此,在将汇流条罩保持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汇流条充分地露出,所以,能够提高将外部设备连接到汇流条的作业的效率。
所述汇流条保持板由刚性至少比所述汇流条罩高的材质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设为在汇流条罩的一对突起与汇流条保持板的轴承部抵接的情况下轴承部不易发生变形的结构。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向设置于汇流条罩的一对突起之间的距离在轴线方向上变宽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这样的技术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汇流条模块。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高汇流条模块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布线模块中卸掉了汇流条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卸掉了汇流条罩的汇流条模块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3是示出卸掉了汇流条罩的汇流条模块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4是示出卸掉了汇流条罩的汇流条模块的局部放大右侧视图。
图5是示出汇流条罩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汇流条罩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汇流条罩的左侧视图。
图8是示出汇流条罩的右侧视图。
图9是图8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蓄电模块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11是示出蓄电模块的局部放大主视图。
图12是示出蓄电模块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图12中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图12中的XV-XV线剖视图。
图16是图12中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示出将汇流条罩组装到汇流条保持板之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18是示出汇流条罩的顶板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将汇流条罩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板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20是示出汇流条罩转动至露出位置的状态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21是示出汇流条罩转动至露出位置的状态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22是图21中的XXII-XX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22,说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0搭载于例如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未图示),被用作用于驱动车辆的电源。下面,将X方向设为右方、将Y方向设为前方、将Z方向设为上方来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多个相同的部件,有时仅对一部分部件附加符号,省略其他符号。
(蓄电模块10)
蓄电模块10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1和汇流条模块47。汇流条模块47具备保持汇流条12的汇流条保持板13以及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板13的汇流条罩14。蓄电元件11具有正极以及负极的电极(未图示)。在多个蓄电元件11排列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金属制的连接部件将相邻的蓄电元件11的电极之间电连接。多个蓄电元件11串联连接。
在多个蓄电元件11的上表面,连接于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1的一个端部的正极的金属制的汇流条12露出,并且,连接到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1的另一个端部的金属制的汇流条12露出。这些汇流条12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电连接。
(汇流条12)
汇流条12是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规定的形状而成的。汇流条12从上方观察呈大致长方形形状。在汇流条12贯通有供螺栓15插通的插通孔16。作为构成汇流条12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任意的材料。在汇流条12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未图示的镀敷层。作为构成镀敷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锡、镍、银等任意的材料。
(外部连接部件)
如图13所示,在汇流条12连接用于将外部设备与蓄电模块10电连接的金属制的外部连接部件17。外部连接部件17是将金属板材冲压加工成规定的形状而成的。外部连接部件17的端部通过向下方进行2次直角弯曲,从而从侧面观察呈曲柄状,设为与汇流条12连接的连接端部18。在连接端部18贯通有供螺栓15插通的19。外部连接部件17通过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的绝缘部件20来覆盖除了连接端部18以外的部分。
作为构成外部连接部件17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不锈钢等任意的材料。在外部连接部件17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未图示的镀敷层。作为构成镀敷层的金属,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锡、镍、银等任意的材料。
在外部连接部件17的连接端部18重叠于汇流条12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在连接端部18的插通孔19以及汇流条12的插通孔16插通螺栓15,通过该螺栓15与未图示的螺母进行螺纹接合,从而外部连接部件17与汇流条12电连接并且物理连接。
(汇流条保持板13)
汇流条12保持于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汇流条保持板13。作为构成汇流条保持板13的合成树脂材料,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6,6-尼龙等聚酰胺等任意的材料。也可以在构成汇流条保持板13的合成树脂材料中填充玻璃纤维、滑石、云母等填充物。构成汇流条保持板13的材料的刚性比后述的构成汇流条罩14的材料高。
汇流条保持板13具有保持汇流条12的汇流条保持面21。在该汇流条保持面21之上载置汇流条12。汇流条12在放置于汇流条保持面21的状态下,通过基于锁定爪的保持、粘接、螺纹紧固等公知的方法而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板13。
在汇流条保持板13的上表面,设置有相对于汇流条保持面21在垂直方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垂直壁22,该垂直壁22设置于汇流条12的右方、后方以及左方。垂直壁22的从汇流条保持面21突出的突出高度尺寸设定为大于将汇流条12与连接端部18固定的螺栓15的头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通过该垂直壁22,关于汇流条12、连接端部18以及螺栓15,各自的右方、后方以及左方被绝缘。
如图2所示,在垂直壁22的左侧壁22A的外表面,在靠近上端部的位置处,形成有向左方突出的被卡合部23。该被卡合部23形成为,关于与后述的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卡合的被卡合部23的、从垂直壁22突出的突出尺寸,卡合部24的下端部的突出尺寸大于卡合部24的上端部的突出尺寸。换言之,被卡合部23形成为随着靠向上方而前端渐细的形状。被卡合部23的下端部相对于垂直壁22的左侧壁22A陡立地形成。
在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的外侧,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有轴承部25。轴承部25具有从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的靠近上端部的位置起与汇流条保持面21平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右方)地延伸的上表面部26。轴承部25具有从上表面部26的右端部向汇流条保持面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方)延伸的侧面部27。轴承部25具有从侧面部27的下端部向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在本实施方式中,左方)延伸而与垂直壁22连接的下表面部28。
由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上表面部26、侧面部27和下表面部28包围成的区域设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贯通孔(孔部)29。另外,贯通孔29的剖面形状呈使角变圆而成的四边形状。换言之,轴承部25在整体上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设为前后方向。轴承部25形成于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的外表面的关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将轴承部25的关于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设定为比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短。
在轴承部25的上表面部26的前端缘以及后端缘,形成有呈关于上下方向随着从汇流条保持面21远离而前端渐细的形状的轴承侧倾斜面30。轴承部25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P设定得比轴承部25的下端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小(参照图16)。
(汇流条罩14)
汇流条罩14从上方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板13的垂直壁22。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方向设为将汇流条罩14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板13的安装方向B。
汇流条罩14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构成。作为构成汇流条罩14的合成树脂,能够根据需要适当地选择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6,6-尼龙等聚酰胺等任意的材料。如上所述,构成汇流条罩14的材料的刚性比构成汇流条保持板13的材料低,所以,与汇流条保持板13相比更容易发生挠曲变形。
如图5~图9所示,汇流条罩14具有与汇流条保持面21平行的顶板31。顶板31呈板状,形成为能够弹性变形。顶板31从上方观察呈大致长方形形状。从顶板31的后端缘起,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后壁32,从顶板31的左端缘起,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左侧壁33,从顶板31的前端缘起,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前壁34。
在顶板31的右端缘,设置有向下方延伸并且关于前后方向空出间隔地排列的第一右侧壁35A和第二右侧壁35B。第一右侧壁35A位于前侧,第二右侧壁35B位于后侧。前后方向(轴线方向A)上的第一右侧壁35A与第二右侧壁35B的间隔设定为比轴承部2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L稍大。
在顶板31的左侧壁,通过多个狭缝36,能够弹性变形的卡合部24向下方延伸地形成。卡合部24大概呈门形状,卡合部24的下端部通过连结部37而在前后方向上连结(参照图14)。在卡合部24的下端部,延伸出呈向上方折回的形状的抓持部38。抓持部38的上端部向左方延伸地形成,操作员能够容易地用手指抓住。
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的连结部37从下方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被卡合部23的下端部抵接,从而汇流条罩14在防脱状态下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板13。
在顶板31的右侧缘,在第一右侧壁35A与第二右侧壁35B之间形成有呈向左方凹进的形状的缺口部39。缺口部39从上方观察呈大致长方形形状。缺口部39与第一右侧壁35A以及第二右侧壁35B的左右方向的厚度尺寸相比向左方凹进地形成。
在第一右侧壁35A的下端部的后缘,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第一突起40(一对突起中的一方)。在第一突起40的下表面,形成有与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具有角度的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随着靠向后方而上升倾斜。
在第二右侧壁35B的下端部的前缘,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第二突起42(一对突起中的另一方)。在第二突起42的下表面,形成有与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具有角度的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随着靠向前方而上升倾斜。
如图16所示,第一突起40与第二突起42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向后方突出的第一突起40的前端部44A与向前方突出的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B的在轴线方向A(前后方向)上的彼此的距离N设定为比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尺寸L小。
在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中,分别通过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以及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形成有轴线方向A上的彼此的距离比前端部44A、44B大的后端部45A、45B。即,与关于轴线方向A的前端部44A、44B间的距离N相比,后端部45A、45B间的距离M设定得较大。第一突起40的后端部45A定义为第一突起40的下表面与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的边界部分。另外,第二突起42的后端部45B定义为第二突起42的下表面与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的边界部分。
(与汇流条罩14的转动相关的构造)
如图20、图22所示,在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相当于一对突起)位于轴承部25的贯通孔29内的状态下,能够以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作为旋转轴,向箭头线C所示的方向转动。
如图12~图14所示,在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被卡合部23卡合的状态且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位于轴承部25的贯通孔29内的状态下,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板13的汇流条12、螺栓15以及通过螺栓15连接到汇流条12的连接端部18由汇流条罩14覆盖。由此,通过汇流条罩14使汇流条12、螺栓15以及连接端部18绝缘。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被卡合部23卡合的状态且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位于轴承部25的贯通孔29内的状态定义为汇流条罩14的覆盖位置。
在解除了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被卡合部23的卡合的状态且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位于轴承部25的贯通孔29内的状态下,通过使汇流条罩14以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为旋转轴向箭头线C所示的方向转动而汇流条12露出的状态定义为汇流条罩14的露出位置。
如上所述,汇流条罩14以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为旋转轴,在覆盖位置与露出位置之间转动自如。汇流条罩14的旋转角度以覆盖位置为基准,设定为9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罩14的旋转角度为约120°。
在顶板31的右端缘,设置有在汇流条罩14转动至露出位置的状态下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上表面抵接的转动限制部46。转动限制部46通过将端板的右端缘按规定的角度以及形状进行倒角而形成。转动限制部46从上方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上表面抵接,从而抑制汇流条罩14以覆盖位置为基准转动到规定的角度以上。
在汇流条罩14处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从上方与构成轴承部25的下表面部28抵接,从而防止向下方脱落。下表面部28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得大于上表面部2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由此,抑制位于覆盖位置的汇流条罩14从汇流条保持板13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下表面部28设为第一防脱部的一个例子。
在汇流条罩14处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从右方与构成轴承部25的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抵接,从而防止向左方脱落。将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设定得大于侧面部27。由此,抑制位于露出位置的汇流条罩14从汇流条保持板13脱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设为第二防脱部的一个例子。
(组装工序)
接下来,说明蓄电模块10的组装工序的一个例子。蓄电模块10的组装工序不限定于下述的内容。
将多个蓄电元件11排列,用连接部件将相邻的电极之间连接,从而将多个蓄电元件11串联连接。另外,通过螺纹紧固等公知的方法将汇流条保持板13固定到多个蓄电元件11。将汇流条12连接到串联连接的多个蓄电元件11的一个端部的正极并且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板13,将汇流条12连接到另一个端部的负极并且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板13。2条汇流条12成为从向上方开口的垂直壁22露出的状态。
使汇流条罩14从上方朝向下方(安装方向B)接近汇流条保持板13的垂直壁22以及轴承部25。此时,以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被卡合部23对应、并且汇流条罩14的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轴承部25对应的方式,使汇流条罩14接近汇流条保持板13。
于是,汇流条罩14的第一突起40的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以及第二突起42的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从上方与设置于轴承部25的上表面部26的轴承侧倾斜面30抵接。进一步地,当将汇流条罩14向下方按压而接近汇流条保持板13时,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以及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与轴承侧倾斜面30进行滑动接触,从而第一突起40的前端部44A与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B之间的间隔关于前后方向变宽的方向的力施加到汇流条罩14。由此,汇流条罩14的顶板31向下方呈凸形状地弹性变形(参照图18)。其结果,关于前后方向,第一突起40的前端部44A与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B之间的间隔变宽。汇流条罩14的顶板31能够弹性变形至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A、44B间的距离与贯通孔29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该长度尺寸大。
当进一步将汇流条罩14向下方按压时,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越过轴承部25的上表面部26。于是,汇流条罩14的顶板31进行恢复变形,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会位于轴承部25的贯通孔29内。
另一方面,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的连结部37从上方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被卡合部23抵接。于是,连结部37通过与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前端渐细的形状的被卡合部23进行滑动接触,从而越于被卡合部23而进行弹性变形。当进一步地将汇流条罩14向下方按压时,卡合部24的连结部37越过被卡合部23而进行恢复变形。由此,卡合部24的连结部37从下方抵接到被卡合部23的下端部。其结果,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在防脱状态下保持于上方。
通过上述工序,汇流条罩14保持于覆盖汇流条12的覆盖位置。
接下来,说明使汇流条罩14转动至露出位置的工序。操作员通过用手指抓住抓持部38并施加力,从而使卡合部24发生弹性变形,解除卡合部24的连结部37与被卡合部23的卡合。接下来,保持用手指抓住抓持部38的状态,使汇流条罩14向箭头线C所示的方向转动。当使汇流条罩14转动至露出位置时,汇流条罩14的转动限制部46从上方抵接到汇流条保持板13的上表面,抑制汇流条罩14再进一步地转动。
在这样使汇流条罩14保持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将外部连接部件17的连接端部18重叠于汇流条12之上,通过螺栓15将汇流条12与外部连接部件17固定。
其后,使汇流条罩14向箭头线C所示的方向转动,使汇流条罩14的卡合部24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被卡合部23卡合,将汇流条罩14保持于覆盖位置。由此,汇流条12、螺栓15以及外部连接部件17的连接端部18通过汇流条罩14绝缘。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种汇流条模块47,具备:汇流条保持板13,将汇流条12保持于汇流条保持面21;以及汇流条罩14,覆盖汇流条12,汇流条保持板13具备轴承部25,该轴承部25具有在与汇流条保持面21平行的轴线方向A上延伸的贯通孔29,汇流条罩14具备一对突起,该一对突起设置于与贯通孔29对应的部位,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彼此的前端部44A、44B的距离小于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尺寸,汇流条罩14在一对突起位于贯通孔29的内部的状态下,以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为旋转轴,在覆盖汇流条12的覆盖位置与使汇流条12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汇流条保持板13,汇流条罩14设定成能够在向第一突起40和第二突起42间的距离在轴线方向A上变宽的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组装于轴承部25。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下述的步骤将汇流条罩14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板13。首先,将汇流条罩14从与汇流条保持板13交叉的方向接近。于是,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与轴承部25抵接。当使汇流条罩14进一步地接近汇流条保持板13时,汇流条罩14向第一突起40和第二突起42间的距离在轴承部25的轴线方向A上变宽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当使汇流条罩14进一步地接近汇流条保持板13时,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与轴承部25卡止,从而将汇流条罩14组装到汇流条保持板13。这样,通过使汇流条罩14接近汇流条保持板13这样的简单的作业,能够容易地组装汇流条罩14与汇流条保持板13。
在汇流条罩14保持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汇流条12被汇流条罩14覆盖,所以可抑制异物附着于汇流条12。
在将外部连接部件17连接到汇流条12的情况下,按如下方式即可。使处于覆盖位置的汇流条罩14以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为旋转轴进行转动,而移动至露出位置。于是,成为汇流条12露出的状态。将外部连接部件17连接到这样露出的汇流条12即可。这样,通过使汇流条罩14转动这样的简单的操作,能够使汇流条12露出。其结果,能够提高外部连接部件17的连接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罩14能够弹性变形至第一突起40的前端部44A和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B间的距离与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该长度尺寸大。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弹性变形至第一突起40的前端部44A和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B间的距离与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该长度尺寸大,从而能够恢复变形到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嵌入到轴承部25的状态。由此,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与轴承部25卡合,所以,能够抑制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从轴承部25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罩14具备顶板31以及从顶板31的一个侧缘延伸并且空出间隔地配置的第一右侧壁35A和第二右侧壁35B,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分别形成于第一右侧壁35A以及第二右侧壁35B,在顶板31的一个侧缘,在第一右侧壁35A和第二右侧壁35B之间的区域形成有缺口部39。
根据上述结构,顶板31的设置有缺口部39的部分能够容易地发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弹性变形至第一突起40的前端部44A和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B间的距离与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该长度尺寸大。其结果,在将汇流条罩14安装到汇流条保持板13的作业中,能够使用于使第一突起40的前端部44A和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B间的距离扩大的力降低,所以,能够提高将汇流条罩14组装到汇流条保持板13的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25具备设置于汇流条12的周围并且在与汇流条保持面21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垂直壁22、从垂直壁22起在与汇流条保持面2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26、从上表面部26的前端起在与汇流条保持面2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侧面部27以及从侧面部27的前端延伸而与垂直壁22连接的下表面部28,由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上表面部26、侧面部27以及下表面部28包围而成的空间为贯通孔29。
根据上述结构,嵌入于贯通孔29的内部的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通过与围绕贯通孔29的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上表面部26、侧面部27以及下表面部28抵接,从而抑制从贯通孔29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罩14沿着与汇流条保持面21垂直的安装方向B而安装于汇流条保持板13,在上表面部26形成有呈关于安装方向B随着从汇流条保持面21远离而前端渐细的形状的轴承侧倾斜面30。
根据上述结构,当为了将汇流条罩14安装到汇流条保持板13而使汇流条罩14接近汇流条保持板13时,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从上方与轴承侧倾斜面30抵接。该轴承倾斜面成关于安装方向B随着从汇流条保持面21远离而前端渐细的形状,所以,随着汇流条罩14接近汇流条保持面21,容易向第一突起40的前端部44A和第二突起42的前端部44B间的距离变宽的方向发生变形。其结果,能够提高向汇流条保持板13安装汇流条罩14的安装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的轴线方向A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相对于轴线方向A具有角度的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和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通过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以及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在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中,形成有轴线方向A上的彼此的距离小于贯通孔29的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尺寸的前端部44A、44B以及轴线方向A上的彼此的距离大于前端部44A、44B的后端部45A、45B。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通过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以及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与轴承部25的上表面进行滑动接触,从而随着汇流条罩14接近汇流条保持面21,容易向第一突起40和第二突起42间的距离变宽的方向发生变形。其结果,能够提高向汇流条保持板13安装汇流条罩14的安装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保持板13中,设置有在汇流条罩14保持于覆盖位置的状态下与汇流条罩14抵接来抑制汇流条罩14从汇流条保持板13脱离的下表面部28(第一防脱部的一个例子)以及在汇流条12转动至露出位置的状态下与汇流条罩14抵接来抑制汇流条罩14从汇流条保持板13脱离的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第二防脱部的一个例子)。
根据上述结构,在覆盖位置以及露出位置中的任一方的状态下,都能够抑制汇流条罩14从汇流条保持板13脱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25具备:设置于汇流条12的周围而在与汇流条保持面21垂直的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垂直壁22、从垂直壁22起在与汇流条保持面2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26、从上表面部26的前端起在与汇流条保持面21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侧面部27以及从侧面部27的前端延伸而与垂直壁22连接的下表面部28,第一防脱部是形成为轴承部25的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尺寸比上表面部26大的下表面部28,第二防脱部是形成为轴承部25的轴线方向A上的长度尺寸比侧面部27大的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轴承部25的下表面部28设为第一防脱部,将轴承部25的垂直壁22的右侧壁22B设为第二防脱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汇流条罩14的与设置有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的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在覆盖位置与汇流条保持板13卡合的卡合部24。
根据上述结构,保持于覆盖位置的汇流条罩14只要不解除汇流条保持板13与卡合部24的卡合,就不转动。由此,能够抑制尘埃、水分等异物附着于汇流条1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罩14具有转动限制部46,该转动限制部46在转动至露出位置时与汇流条保持板13抵接,限制汇流条罩14转动超过露出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汇流条罩14超过露出位置而过度地转动。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汇流条罩14过度地转动而引起的不佳状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转动限制部46,将汇流条罩14旋转的角度设定为90°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露出位置处的汇流条罩14旋转90°以上。由此,在将汇流条罩14保持于露出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使汇流条12充分地露出,所以,能够提高将外部设备连接到汇流条12的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保持板13由刚性至少比汇流条罩14高的材质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做成在汇流条罩14的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与汇流条保持板13的轴承部25抵接的情况下轴承部25不易发生变形的结构。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向设置于汇流条罩14的第一突起40和第二突起42间的距离在轴线方向A上变宽的方向发生弹性变形这样的技术能够适当地应用于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汇流条模块47。
<其他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于通过上述叙述以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技术范围。
(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了在顶板31形成缺口部39的结构,但也可以设为顶板31不具有缺口部39的结构。
(2)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部25构成为方筒状,但不限于此,既可以是圆筒状,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剖面为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的筒状。
(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了汇流条保持板13具有1个轴承部25、汇流条罩14具有一对第一突起40以及第二突起4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汇流条保持板13具有2个以上的多个轴承部25、汇流条罩14具有多对突起的结构。
(4)轴承侧倾斜面30也可以省略。
(5)第一突起侧倾斜面41以及第二突起侧倾斜面43也可以省略。
(6)转动限制部46也可以省略。
(7)汇流条保持板13既可以由与汇流条罩14相同的材料形成,另外,也可以由刚性比汇流条罩14低的材料形成。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螺栓15将汇流条12与外部连接部件17的连接端部18连结,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等,将汇流条12与外部连接部件17的连接端部18连接。
(9)蓄电元件11设为了电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电容器等。
(10)在本实施方式中,孔部设为贯通孔29,但不限于此,孔部也可以是有底孔。
标号说明
12:汇流条
13:汇流条保持板
14:汇流条罩
21:汇流条保持面
22:垂直壁
24:卡合部
25:轴承部
26:上表面部
27:侧面部
28:下表面部
29:贯通孔(孔部)
30:轴承侧倾斜面
31:顶板
35A:第一右侧壁
35B:第二右侧壁
39:缺口部
40:第一突起
41:第一突起侧倾斜面
42:第二突起
43:第二突起侧倾斜面
44A、44B:前端部
45A、45B:后端部
46:转动限制部
47:汇流条模块
A:轴线方向
B:安装方向。

Claims (10)

1.一种汇流条模块,具备:
汇流条保持板,将汇流条保持于汇流条保持面;以及
汇流条罩,覆盖所述汇流条,
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板具备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孔部,
所述汇流条罩具备一对突起,所述一对突起设置于与所述孔部对应的部位,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彼此的前端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所述汇流条罩在所述一对突起位于所述孔部的内部的状态下,以所述一对突起为旋转轴而在覆盖所述汇流条的覆盖位置与使所述汇流条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
所述汇流条罩设定成能够在向所述一对突起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变宽的方向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轴承部,
所述轴承部具备:
垂直壁,设置于所述汇流条的周围,相对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上表面部,从所述垂直壁起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侧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前端朝向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延伸;以及
下表面部,从所述侧面部的前端延伸而与所述垂直壁连接,
由所述垂直壁、所述上表面部、所述侧面部以及所述下表面部包围而成的空间为所述孔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模块,其中,
所述汇流条罩能够弹性变形至所述一对突起的前端部间的距离与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相同或者比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汇流条模块,其中,
所述汇流条罩具备:
顶板;以及
2个侧壁,从所述顶板的一个侧缘延伸,并且空出间隔地配置,
所述一对突起分别形成于所述2个侧壁,
在所述顶板的一个侧缘,在所述2个侧壁之间的区域形成有缺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模块,其中,
所述汇流条罩沿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垂直的安装方向安装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
在所述上表面部,形成有呈在所述安装方向上随着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远离而前端渐细的形状的轴承侧倾斜面。
5.一种汇流条模块,具备:
汇流条保持板,将汇流条保持于汇流条保持面;以及
汇流条罩,覆盖所述汇流条,
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板具备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孔部,
所述汇流条罩具备一对突起,所述一对突起设置于与所述孔部对应的部位,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彼此的前端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所述汇流条罩在所述一对突起位于所述孔部的内部的状态下,以所述一对突起为旋转轴而在覆盖所述汇流条的覆盖位置与使所述汇流条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
所述汇流条罩设定成能够在向所述一对突起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变宽的方向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轴承部,
在所述一对突起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端部,形成有相对于所述轴线方向具有角度的突起侧倾斜面,
通过所述突起侧倾斜面,在所述一对突起中形成有:
前端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彼此的距离小于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以及
后端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彼此的距离大于所述前端部。
6.一种汇流条模块,具备:
汇流条保持板,将汇流条保持于汇流条保持面;以及
汇流条罩,覆盖所述汇流条,
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板具备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平行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孔部,
所述汇流条罩具备一对突起,所述一对突起设置于与所述孔部对应的部位,向彼此接近的方向延伸,彼此的前端部的距离小于所述孔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
所述汇流条罩在所述一对突起位于所述孔部的内部的状态下,以所述一对突起为旋转轴而在覆盖所述汇流条的覆盖位置与使所述汇流条露出的露出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
所述汇流条罩设定成能够在向所述一对突起之间的距离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变宽的方向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组装于所述轴承部,
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板设置有:
第一防脱部,在所述汇流条罩保持于所述覆盖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汇流条罩抵接来抑制所述汇流条罩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脱离;以及
第二防脱部,在所述汇流条转动至所述露出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汇流条罩抵接来抑制所述汇流条罩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脱离,
所述轴承部具备:
垂直壁,设置于所述汇流条的周围,相对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在垂直方向上延伸;
上表面部,从所述垂直壁起在与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侧面部,从所述上表面部的前端朝向所述汇流条保持面延伸;以及
下表面部,从所述侧面部的前端延伸而与所述垂直壁连接,
所述第一防脱部是以所述轴承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所述上表面部大的方式形成的所述下表面部,
所述第二防脱部是以所述轴承部的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尺寸比所述侧面部大的方式形成的所述垂直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和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条模块,其中,
在所述汇流条罩的与设置有所述一对突起的一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端部,设置有在所述覆盖位置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卡合的卡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和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条模块,其中,
所述汇流条罩具有转动限制部,所述转动限制部在所述汇流条罩转动至所述露出位置时与所述汇流条保持板抵接,来限制所述汇流条罩转动超过所述露出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汇流条模块,其中,
通过所述转动限制部,将所述汇流条罩旋转的角度设定为90°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5和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条模块,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板由刚性至少比所述汇流条罩高的材质形成。
CN201810890773.XA 2017-08-09 2018-08-07 汇流条模块 Active CN1093905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4018A JP6878200B2 (ja) 2017-08-09 2017-08-09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JP2017-154018 2017-08-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90541A CN109390541A (zh) 2019-02-26
CN109390541B true CN109390541B (zh) 2021-10-15

Family

ID=65275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90773.XA Active CN109390541B (zh) 2017-08-09 2018-08-07 汇流条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8645B2 (zh)
JP (1) JP6878200B2 (zh)
CN (1) CN1093905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98844B1 (ko) * 2018-12-04 2024-08-23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팩
US10971714B2 (en) * 2019-03-15 2021-04-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Battery pack and a pre-assembl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unit for the battery pack
CN118448897A (zh) * 2019-05-24 2024-08-0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端子间连接结构
CN112332006B (zh) * 2019-08-27 2021-09-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
KR20210088170A (ko) * 2020-01-06 2021-07-14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안전성이 향상된 배터리 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375Y2 (zh) * 1984-01-31 1988-05-17
US6261719B1 (en) * 1998-09-09 2001-07-17 Yazaki Corporation Battery-connecting plate
CN205985182U (zh) * 2016-09-14 2017-02-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包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25533B1 (ja) * 1998-04-24 1999-07-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式ドアパネル
JP2005046523A (ja) * 2003-07-31 2005-02-24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蓋体枢着容器
JP5779010B2 (ja) * 2011-06-22 2015-09-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構造体
JP6068884B2 (ja) * 2012-09-05 2017-01-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の端子部保護カバー
KR101689750B1 (ko) * 2014-01-21 2016-12-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배터리 팩
JP6191872B2 (ja) * 2014-02-14 2017-09-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375Y2 (zh) * 1984-01-31 1988-05-17
US6261719B1 (en) * 1998-09-09 2001-07-17 Yazaki Corporation Battery-connecting plate
CN205985182U (zh) * 2016-09-14 2017-02-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58645B2 (en) 2020-05-19
JP6878200B2 (ja) 2021-05-26
JP2019033018A (ja) 2019-02-28
US20190051882A1 (en) 2019-02-14
CN109390541A (zh) 201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90541B (zh) 汇流条模块
JP5070695B2 (ja) 組電池および保護カバー
JP5272017B2 (ja) 二次電池用ブスバー及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539763B2 (ja) 電極
EP2460212B1 (de) Anordnung zum anschliessen von elektrischen leiterbahnen an polanschlüsse von zusammengeschalteten zellen
EP1073133B1 (en) Covering element for connectors of battery poles
JP2007042630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060255764A1 (en) Battery module
US20220181747A1 (en) Inter-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JP2001057196A (ja) 組電池
EP2691998B1 (de) Batteri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0149909A (ja) バッテリ接続プレ―ト
US9825272B2 (en) Wiring module
JP6379906B2 (ja) 電池パック
CN110858637A (zh) 连接模块
JP4939643B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US9774022B2 (en) Wiring module
US20160344012A1 (en) Wiring module and electrical storage module
JP6355935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の配線接続構造
JP6865717B2 (ja) バスバと電線との接続構造、及び、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CN105576180B (zh) 蓄电装置以及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JP7279811B2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WO2020250740A1 (ja) コネクタ
JP2023061480A (ja) バスバーモジュール
CN115485928A (zh) 包括具有螺纹的汇流条的电池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Japan's Triple Counties

Applicant after: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Applicant after: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pplicant after: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pplicant after: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Address before: Japan's Triple Counties

Applicant before: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Applicant befor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pplicant befor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pplicant before: 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29

Address after: Japan's Triple Counties

Applicant after: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Applicant after: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pplicant after: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pplicant after: AUTOMOTIVE ENERGY SUPPLY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s Triple Counties

Applicant before: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Applicant befor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pplicant befor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Applicant before: NISSAN MOTOR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