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84108B - 电梯的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84108B
CN109384108B CN201810579647.2A CN201810579647A CN109384108B CN 109384108 B CN109384108 B CN 109384108B CN 201810579647 A CN201810579647 A CN 201810579647A CN 109384108 B CN109384108 B CN 109384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car
destination floor
registration device
passeng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7964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84108A (zh
Inventor
中西圭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84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84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84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84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6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2201/4607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B66B2201/4638Wherein the call is registered without making physical contact with the elevator syste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6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2201/4607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B66B2201/4676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for checking authorization of the passe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Indicating And Signalling Devic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在将多个乘用轿厢作为一组进行控制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具备: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用于在预定的楼层的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层;乘梯处人数检测部,对在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进行目的地层登记后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拥挤状况检测部,针对多个乘用轿厢中的各乘用轿厢,检测拥挤状况;算出部,根据乘用轿厢的额定收纳量和拥挤状况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按各乘用轿厢算出能够乘坐人数;判定部,根据乘梯处人数检测部和算出部,按各乘用轿厢判定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乘客能否乘坐;及分配部,根据判定部选择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向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分配。

Description

电梯的控制系统
关联申请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153304(申请日:2017年8月8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中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完全包含该申请的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梯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在乘梯处设置有能够登记目的地登记层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电梯。在对多个乘用轿厢进行控制的群管理的控制系统中,通过在乘梯处事先登记目的地层,能够使去往特定的层的乘客集中于1个电梯,使输送效率化。
但是,在乘用轿厢到达按下了乘梯处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层之前,在中途层乘坐了许多其他乘客的情况下,乘用轿厢成为满员。因此,存在按下了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层的乘客无法乘梯这一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549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根据乘用轿厢的拥挤状况和乘梯处的乘客人数来分配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的电梯的控制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将多个乘用轿厢作为一组进行控制,其中,具备: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用于在预定的楼层的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层;乘梯处人数检测部,对在设置有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进行目的地层登记后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拥挤状况检测部,针对所述多个乘用轿厢中的各乘用轿厢检测拥挤状况;算出部,根据乘用轿厢的额定收纳量和所述拥挤状况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按各乘用轿厢算出能够乘坐人数;判定部,根据所述乘梯处人数检测部和所述算出部,按各乘用轿厢判定设置有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乘客能否乘坐;及分配部,根据所述判定部选择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并向设置有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分配。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概要图。
图3是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图。
图4是乘用轿厢内的构成的概要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框图。
图6是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及电梯控制装置的功能的框图。
图8是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9是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作为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传输线缆
2…传输线缆
11…群管理控制装置
12…电梯控制装置
13…乘用轿厢
14…乘梯处
15…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
16…操作部
17…显示部
18…电梯呼叫装置
19…卡读取部
20…触摸面板
31…乘梯处门
32…号机识别标识装置
33…乘梯处目的地层显示装置
34…乘梯处摄像装置
41…搭乘口
42…目的地层登记装置
43…乘用轿厢内目的地层显示装置
44…乘用轿厢内行进显示装置
45…开门按钮
46…关门按钮
47…乘用轿厢摄像装置
48…载荷检测装置
111…乘梯处人数检测部
112…拥挤状况检测部
113…算出部
114…判定部
115…分配部
116…调整部
121…轿厢内信息取得部
122…位置信息取得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电梯的控制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的图,示出了多台电梯被进行群管理控制的构成。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概略图。图3是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乘用轿厢内的构成的概要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具备:作为控制装置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1;经由传输线缆1连接于该群管理控制装置11的多个电梯控制装置12(12a、12b、12c…);及由这些电梯控制装置12(12a、12b、12c…)控制运转的各号机的乘用轿厢13(13a、13b、13c…)。群管理控制装置11将多个乘用轿厢13作为一组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在各楼层的乘梯处14(14a、14b、14c、14d、14e、14f…)具备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15a、15d)和电梯呼叫装置18(18b、18c、18e、18f…)中的任一方。在图1中,在乘梯处14a、14d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a、15d,在乘梯处14b、14c、14e、14f…设置有电梯呼叫装置18b、18c、18e、18f…。
如图2的(a)所示,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15a、15d)是用于在乘梯处事先登记乘客的目的地层的装置,分别具有用于供乘客通过按钮操作输入目的地层的操作部16和用于进行通过该操作部16登记的目的地层的确认显示的显示部17。不过,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不限定于图2的(a)的形态。例如,也可以如图2的(b)那样具有触摸面板20。触摸面板20具有操作部16的功能和显示部17的功能,触摸面板20能够进行目的地层的登记和目的地层的确认显示。
在乘梯处14(14a或14d)的乘客操作了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情况下,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显示部17显示号机(A~D号机中的某一方)对于乘客所登记的目的地层进行响应这一意思。由此,乘客能够在该乘用轿厢13到达时不困惑地进行乘梯。
图3的(a)是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图。如图3的(a)所示,在乘梯处14(14a、14d)等待着的电梯的乘客能够在乘坐乘用轿厢13a、13b、13c…之前通过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15a、15d)登记目的地层。
在没有设置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乘梯处14(14b、14c、14e、14f…)等待着的电梯的乘客能够在乘坐乘用轿厢13a、13b、13c…前利用电梯呼叫装置18(18b、18c、18e、18f…)进行电梯的调用、升降的登记。
如图1所示,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15a、15d)及电梯呼叫装置18(18b、18c、18e、18f…)经由传输线缆2连接于群管理控制装置11。
图3的(b)是号机识别标识装置32、乘梯处目的地层显示装置33的图。如图3的(a)、(b)所示,乘梯处14具有乘梯处门31、号机识别标识装置32及乘梯处目的地层显示装置33。
乘梯处门31是用于供乘客从乘用轿厢13上下的门。乘梯处门31在乘用轿厢13到达时开门,在经过预定的时间或乘客按下了乘用轿厢内的关门按钮时关门。
号机识别标识装置32是示出被分配的电梯的号机(在图3中为A~D)的装置。例如,乘用轿厢13a与号机识别标识装置32的A相对应,若乘用轿厢13a被分配,则号机识别标识装置32的A标识点亮。
乘梯处目的地层显示装置33是针对各号机的目的地层进行显示的装置。乘梯处目的地层显示装置33按各号机进行设置,显示到达层的编号。
乘客能通过号机识别标识装置32的点亮和乘梯处目的地层显示装置33的显示,得知与自己的目的地层对应的电梯的号机和目的地层的详情。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对在乘梯处14(14a、14d)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乘客的人数的检测例如由设置于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15a、15d)的卡读取部19和设置于乘梯处14(14a、14d)的乘梯处摄像装置34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检测。
在利用卡读取部19进行乘客的人数的检测的情况下,如图2的(a)、(b)那样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设置有卡读取部19。在图2的(a)的情况下,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在通过卡读取部19进行了认证的情况下,在显示部17进行认证成功的显示,受理通过操作部16进行的目的地层登记的操作。在图2的(b)的情况下,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在通过卡读取部19进行了认证的情况下,在触摸面板20进行认证成功的显示,受理目的地层登记的操作。
利用卡读取部19进行的乘客的人数的检测通过将ID卡在读取部19进行刷卡,基于刷卡的次数对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ID卡是职员证等、乘客所持有的信息卡,存储有每个乘客的识别信息。卡读取部19读取存储于ID卡的识别信息,在进行了认证的情况下作为乘客的人数进行计数。
利用乘梯处摄像装置34进行的乘客的人数的检测使用基于如图3的(a)那样设置于顶棚等的乘梯处摄像装置34的图像识别技术。乘梯处摄像装置34为相机等。乘梯处摄像装置34对乘梯处14附近进行拍摄,对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分析,由此对等待着各号机的乘客的人数进行识别。在该情况下,可以根据相机的图像对乘客的身高、体型、服装的配色等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该乘客的信息而取得,也可以对乘客的脸进行识别。
在图1中,在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a或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登记了目的地层的情况下,该目的地层的信息作为目的地层和乘梯处呼叫而向群管理控制装置11传输。而且,在乘梯处14a或乘梯处14d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由卡读取部19和乘梯处摄像装置34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向群管理控制装置11传输。
如图4所示,乘用轿厢13具有搭乘口41、目的地层登记装置42、乘用轿厢内目的地层显示装置43、乘用轿厢内行进显示装置44、开门按钮45及关门按钮46。
搭乘口41是用于在乘用轿厢13到达乘梯处14时,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向乘梯处14下来,在乘梯处14等待着的乘客搭乘乘用轿厢13的区域。
目的地层登记装置42是具有供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登记目的地层的楼层按钮的装置。在没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乘梯处14(14b、14c、14e、14f…)乘坐的乘客能够利用目的地层登记装置42进行目的地层登记。
乘用轿厢内目的地层显示装置43是显示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及目的地层登记装置42登记的目的地层的显示装置。乘用轿厢13到达在乘用轿厢内目的地层显示装置43显示的楼层。此外,也可以代替乘用轿厢内目的地层显示装置43,通过使目的地层登记装置42的楼层按钮点亮,来显示目的地登记层。
乘用轿厢内行进显示装置44是显示乘用轿厢13的当前的升降状态及楼层的信息的装置。例如,在3层附近进行着升降的情况下,显示“3”的标记和上方向的箭头。
开门按钮45是发出打开乘用轿厢13的轿厢门(未图示)的命令的按钮。关门按钮46是发出关闭乘用轿厢13的轿厢门的命令的按钮。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通过按下开门按钮45,能够超过电梯所具有的预定的关门的时间地成为开门状态。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通过按下关门按钮46,能够不等待电梯所具有的预定的关门的时间地指示电梯的关门。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对各乘用轿厢13(13a、13b、13c…)内的拥挤状况进行检测。乘用轿厢13内的拥挤状况的检测例如由设置于乘用轿厢13内的、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和载荷检测装置48中的至少任一方进行检测。
利用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进行的乘用轿厢13内的拥挤状况的检测使用基于如图4那样设置于顶棚等的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的图像识别技术。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为相机等,通过对由相机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分析,对等待着各号机的乘客的人数进行识别。在该情况下,可以根据相机的图像对乘客的身高、体型、服装的配色等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该乘客的信息而取得,也可以对乘客的脸进行识别。该情况下的拥挤状况是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的人数。
利用载荷检测装置48进行的乘用轿厢13内的拥挤状况的检测由如图4那样在乘用轿厢13的地板部检测载荷的载荷检测装置48测定重量。该情况下的拥挤状况是附加于乘用轿厢13的载荷的值。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预先设定有作为基准的标准体重,利用以下的式(1)计算乘用轿厢13内的拥挤状况。该情况下的拥挤状况是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的人数。
载荷检测装置48的测定结果÷标准体重=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的人数……式(1)
标准体重作为一例而设定为60kg。不过,标准体重的值不限定于60kg。另外,标准体重的值也可以设为能够变更。
群管理控制装置11从电梯控制装置12(12a、12b、12c…)取得乘用轿厢13(13a、13b、13c…)内的拥挤状况的信息。从群管理控制装置11、乘梯处14取得对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操作的乘梯处14的乘客的人数的信息。然后,基于这些信息,选定乘用轿厢13,并向乘梯处14分配。
群管理控制装置11向对分配了的乘用轿厢13进行控制的电梯控制装置12输出乘梯处呼叫的分配信号。例如,在向乘用轿厢13a分配了乘梯处呼叫的情况下,分配信号向电梯控制装置12a输出。
在群管理控制装置11中,能事先知道乘客的目的地层,所以在想去同一层的乘客存在许多的情况下,能够分配同一乘用轿厢等而提高运行效率。
图5是群管理控制装置11及电梯控制装置12的功能的框图。群管理控制装置11具备乘梯处人数检测部111、拥挤状况检测部112、算出部113、判定部114及分配部115。各电梯控制装置12具备轿厢内信息取得部121和位置信息取得部122。
乘梯处人数检测部111是对在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乘梯处14(14a、14d)进行目的地层登记后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的电路。乘梯处人数检测部111经由传输线缆2接收由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卡读取部19和设置于乘梯处14(14a、14d)的乘梯处摄像装置34中的至少任一方检测到的乘客的信息,对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以下,将在乘梯处14(14a、14d)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设为NL。
拥挤状况检测部112是针对多个乘用轿厢13(13a、13b、13c…)中的各乘用轿厢检测拥挤状况的电路。拥挤状况检测部112从设置于与各乘用轿厢13(13a、13b、13c…)对应的电梯控制装置12(12a、12b、12c…)的、轿厢内信息取得部121汇总而取得乘用轿厢13内的信息,按各乘用轿厢13检测拥挤状况。
拥挤状况是由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和载荷检测装置48中的至少任一方检测到的拥挤状况的信息。由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检测到的拥挤状况是乘用轿厢13内的乘坐人数(人)。由载荷检测装置48检测到的拥挤状况是附加于乘用轿厢13内的载荷的值(kg)。
算出部113是根据乘用轿厢13的额定收纳量和拥挤状况检测部112的检测结果,按各乘用轿厢13算出能够乘坐人数的电路。额定收纳量是能够附加于乘用轿厢13的载荷、或者能够收纳于乘用轿厢13的乘客人数。
在将额定收纳量设为能够附加于乘用轿厢13的载荷的情况下,额定收纳量可以是乘用轿厢13的最大装载量(kg),另外,也可以是对最大装载量乘以预定的比例(例如60%)而得到的值。该情况下的额定收纳量称为额定重量。
在将额定收纳量设为能够收纳于乘用轿厢13的乘客人数的情况下,额定收纳量可以是能够收纳于乘用轿厢13的最大人数(人),另外,也可以是对最大人数乘以预定的比例(例如60%)而得到的值。将该情况下的额定收纳量称为额定人数。
算出部113取得从额定收纳量减去拥挤状况的差值,算出能够乘坐人数。以下,将能够乘坐人数设为NC。
例如,额定收纳量设为额定重量(kg),拥挤状况设为由载荷检测装置48检测到的载荷的值(kg)。算出部113能够从以下的式(2)算出能够乘坐人数NC。
能够乘坐人数NC=(额定收纳量(kg)-拥挤状况(kg))÷标准体重……式(2)
例如,将额定收纳量设为额定人数(人),拥挤状况设为由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检测到的乘用轿厢13内的乘坐人数(人)。算出部113能够从以下的式(3)算出能够乘坐人数NC。
能够乘坐人数NC=额定收纳量(人)-拥挤状况(人)……式(3)
例如,额定收纳量设为额定重量(kg),拥挤状况设为由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检测到的乘用轿厢13内的乘坐人数(人)。算出部113能够从以下的式(4)算出能够乘坐人数NC。
能够乘坐人数NC=额定收纳量(kg)÷标准体重-拥挤状况(人)……式(4)
式(2)、(4)中所使用的标准体重与在式(1)中所使用的标准体重(例如60kg)是同样的。
判定部114是根据乘梯处人数检测部111和算出部113的信息,按各乘用轿厢13判定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乘梯处14的乘客能否乘坐的电路。判定部114对由乘梯处人数检测部111检测到的、在乘梯处14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NL与由算出部113检测到的、能够乘坐人数NC的大小关系进行比较。
关于某乘用轿厢13,若NL>NC,则判定部114判定为在乘梯处14等待着的乘客无法搭乘该乘用轿厢13。关于某乘用轿厢13,若NL≤NC,则判定部114判定为在乘梯处14等待着的乘客能够搭乘该乘用轿厢13。
分配部115是从判定部114判定为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13选择1个乘用轿厢13,并向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被进行了操作的乘梯处14(14a、14d)分配的电路。
分配部115根据判定部114的判定结果来提取NL≤NC的乘用轿厢13。在NL≤NC的乘用轿厢13存在多个的情况下,分配部115也可以基于由判定部114判定为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13的当前位置与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乘梯处14的楼层的距离,向乘梯处14分配乘用轿厢13。
在图1中,对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操作的乘梯处14为乘梯处14d的情况进行研究。乘用轿厢13a、13b、13c设为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13。在重视拥挤状况地进行分配的情况下,分配部115选定比较空的乘用轿厢13b、13c中的某一方并分配。在拥挤状况以外考虑距离的情况下,选定位于与乘梯处14d比较近的位置的乘用轿厢13a、13c中的某一方并分配。
在分配时,也可以考虑基于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目的地层的登记信息和乘用轿厢13的当前的升降方向。即,选择从乘梯处14向被登记的目的地层的方向与乘用轿厢13的升降方向一致的乘用轿厢并分配。
另外,即使从乘梯处14向被登记的目的地层的方向与乘用轿厢13的升降方向不一致,在乘用轿厢13内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42的登记在操作了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乘梯处14的附近的层结束的情况下,也能够分配该乘用轿厢13。
轿厢内信息取得部121是由乘用轿厢摄像装置47和载荷检测装置48中的至少任一方取得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的信息的电路。轿厢内信息取得部121在取得乘用轿厢13内的乘客的信息之后,经由传输线缆1向拥挤状况检测部112传输。
位置信息取得部122是取得关于乘用轿厢13的当前的位置的信息的电路。乘用轿厢13的位置信息例如能够基于在电梯的曳引机(未图示)设置的脉冲发生器的脉冲求出。另外,可以是,在电梯的升降路内设置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的感受取得乘用轿厢13的位置。不过,乘用轿厢13的位置信息的取得方法不限定于这些。另外,位置信息取得部122也可以取得关于乘用轿厢13的当前的升降方向的信息。
位置信息取得部122针对乘用轿厢13的位置信息、升降信息,经由传输线缆1向群管理控制装置11传输。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的流程图。以下,关于在乘梯处14d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情况进行详细叙述。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判定是否在乘梯处14d通过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步骤S100)。在没有进行目的地登记的情况下(步骤S100的“否”),继续进行判定。在进行了目的地登记的情况下(步骤S100的“是”),由乘梯处人数检测部111对乘梯处14d的乘客的人数NL进行检测(步骤S101)。由拥挤状况检测部112对各乘用轿厢13的拥挤状况进行检测(步骤S102)。
此外,也可以调换步骤S101和步骤S102的顺序。即,也可以是,对各乘用轿厢13的拥挤状况进行检测(步骤S102),然后对乘梯处14d的乘客的人数NL进行检测(步骤S101)。另外,步骤S101和步骤S102也可以同时处理。
在对各乘用轿厢13的拥挤状况进行检测(步骤S102)之后,由算出部113算出各乘用轿厢13的能够乘坐人数NC(步骤S103)。由判定部114对乘梯处14d的乘客的人数NL与各乘用轿厢13的能够乘坐人数NC进行比较,判定向乘梯处14d分配的乘用轿厢13的有无(步骤S104)。
在存在乘梯处14d的乘客的人数NL与能够乘坐人数NC的关系为NL≤NC的乘用轿厢13的情况下(步骤S104的“是”),分配部115将该乘用轿厢13作为能够搭乘乘梯处14d的乘客的号机而进行号机的分配(步骤S105)。
若乘梯处14d的乘客的人数NL与能够乘坐人数NC的关系对于任一乘用轿厢13而言均为NL>NC(步骤S104的“否”),则再次计算能够乘坐人数NC(步骤S103)。即,反复进行计算直到产生能够向乘梯处14d分配的号机为止。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实施形态,作为一例存在以下的形态。
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a的乘梯处14a为入口大厅等的基准层,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的乘梯处14d设为商业设施等不特定多数人所利用的楼层。乘梯处14d位于电梯的楼层中的中间层。乘梯处14a、14d以外的乘梯处14为办公楼层(officefloor)等,设为仅特定的人利用的楼层。在乘梯处14a、14d以外的乘梯处14没有设置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而设置有电梯呼叫装置18。
在图1中,设为在乘梯处14d等待着的乘客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向基准层14a进行目的地层登记。有时在午休时、回家时等在比乘梯处14d靠上层的办公楼层(乘梯处14e、14f…)乘客下到基准层14a。
在图1中,以往,若在向乘梯处14d分配了乘用轿厢13a之后在乘梯处14e进行乘用轿厢13a的预约登记而乘梯处14e的乘客乘坐时,则有时乘梯处14d的乘客无法乘坐。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乘梯处14d的乘客的人数和各乘用轿厢13(13a、13b、13c…)的拥挤状况进行检测,来分配乘用轿厢13。
另外,也可以是,在向乘梯处14d分配了乘用轿厢13a的情况下,当在分配之后在乘梯处14e进行预约登记而乘梯处14e的乘客乘坐了时,再次执行图6的流程,分配乘用轿厢13b或乘用轿厢13c。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实施形态,对具有商业设施及办公楼层的建筑物的午休时和/或回家时的电梯的控制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实施方式不限定于该具体例。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具体的实施形态,在基准层和中间层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但也可以仅在中间层设置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的乘梯处14也可以是3个以上。
根据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乘用轿厢的拥挤状况和乘梯处的乘客人数分配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的图(图1)、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概略图(图2)、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图(图3)及乘用轿厢内的构成的概要图(图4)同样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1及电梯控制装置12的功能的框图为图7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1还具有调整部116,该调整部116基于判定部114的判定结果来调整额定收纳量。
将额定收纳量设为额定重量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设为对最大装载量乘以预定的比例而得到的值。以下,将预定的比例设为60%进行详述。不过,60%是作为预定的比例的例示的值,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通常时的额定收纳量设为对最大装载量乘以60%而得到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因乘客的搭乘而超过了额定收纳量的载荷附加于乘用轿厢13的情况下,设置在乘用轿厢13内的蜂鸣器(未图示)鸣响,通知超载。即,额定收纳量为能够搭乘于乘用轿厢13的载荷的阈值。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对最大装载量乘以60%而得到的值设为额定收纳量,由算出部113利用式(2)或式(4)算出能够乘坐人数NC。
图8是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的流程图。对第2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步骤S100~步骤S104为止的处理及步骤S105的处理与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若在通过判定部114进行的乘梯处14d的乘客的人数NL与各乘用轿厢13的能够乘坐人数NC的比较中,关于任一乘用轿厢13均为NL>NC(步骤S104的“否”),则本实施方式变更额定收纳量,即能够搭乘于乘用轿厢13的载荷的阈值(步骤S200)。例如,将对最大装载量乘以的预定的比例从60%变更为70%,再次计算能够乘坐人数NC(步骤S103)。由此,暂时能搭乘至最大装载量的70%,能够与通常时相比搭乘更多的乘客。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控制,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进行目的地层登记,若关于任一乘用轿厢13均为NL>NC,则为了使乘梯处14d的乘客搭乘,可以暂时地变更乘用轿厢13的额定收纳量的阈值。
在将额定收纳量设为额定人数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地变更阈值。例如,通常时将额定收纳量设定为10人。若根据通过判定部114进行的判定,关于任一乘用轿厢13均为NL>NC(步骤S104的“否”),则将额定收纳量设定为15人,再次利用式(2)导出能够乘坐人数NC(步骤S103)。不过,额定收纳量的15人、10人为例示,不对该值进行限定。
根据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乘用轿厢的拥挤状况和乘梯处的乘客人数来分配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基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进一步添加了号机的分配后的处理。本实施方式在号机的分配处理(图6、图8的步骤S105)之后,作为在中途层进行了电梯的预约登记的情况下的处理,进行乘用轿厢13的额定收纳量的阈值的变更。中途层是在从乘用轿厢13被分配时的位置起到乘梯处14d之间存在的楼层。
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的图(图1)、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概略图(图2)、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图(图3)及乘用轿厢内的构成的概要图(图4)同样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1及电梯控制装置12的功能的框图可以是第1实施方式的框图的图5,也可以是第2实施方式的框图的图7。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的流程图。图9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流程图添加了后述的处理步骤S300和S301的图。在对第1实施方式的流程图添加了处理步骤S300和S301的情况下,省略阈值变更的处理步骤S200。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在对操作了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的乘梯处14d进行了号机的分配处理(步骤S105)之后,进行是否在从当前的位置到乘梯处14d为止之间的中途层进行了通过电梯呼叫装置18进行的预约登记的判定(步骤S300)。
在没有进行通过电梯呼叫装置18进行的预约登记的情况下(步骤S300的“否”),电梯的控制系统使乘用轿厢13移动并到达乘梯处14d。
在进行了通过电梯呼叫装置18进行的预约登记的情况下(步骤S300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变更乘用轿厢13的额定收纳量,即能够搭乘于乘用轿厢13的载荷的阈值(步骤S301)。
将额定收纳量设为额定重量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设为对最大装载量乘以预定的比例而得到的值。以下,将预定的比例设为60%进行详述。不过,60%是作为预定的比例的例示的值,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通常时的额定收纳量设为对最大装载量乘以60%而得到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因乘客的搭乘而超过了额定收纳量的载荷附加于乘用轿厢13的情况下,设置在乘用轿厢13内的蜂鸣器(未图示)鸣响,通知超载。即,额定收纳量为乘用轿厢13所能够搭乘的载荷的阈值。
本实施方式在号机的分配处理(步骤S105)后,在中途层存在预约登记的情况下将作为额定收纳量的阈值变更为例如最大装载量的50%,到达中途层。即,关于最大装载量的10%,能够在乘用轿厢13内留有空余。
例如,当在对乘梯处14d分配了乘用轿厢13a而向乘梯处14d移动的期间在乘梯处14e进行了预约登记的情况下,将作为额定收纳量的阈值从最大装载量的60%变更为50%。在乘梯处14e检测到超过最大装载量的50%的载荷的情况下,使蜂鸣器鸣响。由此,能够抑止在乘梯处14e搭乘很多乘客,能够使乘梯处14d的乘客搭乘。
此外,将变更后的作为额定收纳量的阈值设为最大装载量的50%,但不限定于50%。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控制,为了使对该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进行了操作的乘梯处14d的乘客搭乘,可以暂时地变更乘用轿厢13的额定收纳量的阈值。
在将额定收纳量设为额定人数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地变更阈值。例如,通常将额定收纳量设定为10人。在号机的分配之后进行了通过电梯呼叫装置18进行的预约登记的情况下,将额定收纳量设定为7人,能够确保3人的量的空余。
根据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乘用轿厢的拥挤状况和乘梯处的乘客人数来分配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
(第4实施方式)
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基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进一步添加了号机的分配后的处理。本实施方式在号机的分配(图6、图8的步骤S105)之后,基于通过乘用轿厢13内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42进行的目的地层登记的有无,来进行电梯的直达运转的控制。
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的图(图1)、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概略图(图2)、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图(图3)及乘用轿厢内的构成的概要图(图4)同样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11及电梯控制装置12的功能的框图可以是第1实施方式的框图的图5,也可以是第2实施方式的框图的图7。
图10是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的流程图。图10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流程图添加了后述的处理步骤S400和S401的图。在对第1实施方式的流程图添加了处理步骤S400和S401的情况下,省略阈值变更的处理步骤S200。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的控制系统在对操作了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的乘梯处14d进行了号机的分配处理(步骤S105)之后,进行是否在乘用轿厢13向乘梯处14d移动的期间、利用乘用轿厢13内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42进行了向中途层的到达登记的判定(步骤S400)。中途层是在从乘用轿厢13被分配时的位置起到乘梯处14d之间存在的楼层。
在没有进行向中途层的到达登记的情况下(步骤S400的“否”),电梯的控制系统使乘用轿厢13直达运转至乘梯处14d(步骤S401)。即,即使在其他的乘梯处14处进行了通过电梯呼叫装置18进行的预约登记,也不到达乘梯处14d以外的乘梯处14。
在进行了向中途层的到达登记的情况下(步骤S400的“是”),电梯的控制系统使乘用轿厢13到达进行了到达登记的乘梯处。
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控制为了使对该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5d进行了操作的乘梯处14d的乘客搭乘,在无需到达中途层的情况下进行直达运转,由此能够切实地使乘梯处14d的乘客搭乘。
根据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乘用轿厢的拥挤状况和乘梯处的乘客人数来分配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要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与其均等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电梯的控制系统,将多个乘用轿厢作为一组进行控制,其中,具备:
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用于在预定的楼层的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层;
电梯呼叫装置,在设置有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楼层以外的楼层进行电梯的调用和升降的登记;
乘梯处人数检测部,对在设置有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进行目的地层登记后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
拥挤状况检测部,针对所述多个乘用轿厢中的各乘用轿厢检测拥挤状况;
算出部,根据乘用轿厢的额定收纳量和所述拥挤状况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按各乘用轿厢算出能够乘坐人数;
判定部,根据所述乘梯处人数检测部和所述算出部,按各乘用轿厢判定设置有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的乘客能否乘坐;及
分配部,根据所述判定部选择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并向设置有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分配,
由所述分配部分配了的所述乘用轿厢,当在到达通过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乘梯处之前被在其他的乘梯处预约登记着时,再次执行所述乘用轿厢的分配或变更所述额定收纳量,或者
由所述分配部分配了的所述乘用轿厢,当在向通过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乘梯处移动期间没有通过所述乘用轿厢内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进行向中途层的到达登记时,向通过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乘梯处进行直达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
所述分配部基于通过所述判定部判定为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的位置与通过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进行了目的地层登记的乘梯处的楼层的距离、或者所述乘用轿厢内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登记信息,来分配能够乘坐的乘用轿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
在设置有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乘梯处,设置有对该乘梯处附近进行摄像的乘梯处摄像装置,
所述乘梯处人数检测部根据所述乘梯处摄像装置对在所述乘梯处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
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设置有从所述乘客持有的信息卡读取识别信息的卡读取部,
所述乘梯处人数检测部基于从所述卡读取部读取到的所述识别信息,对在所述乘梯处等待着的乘客的人数进行检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
所述乘用轿厢在地板部设置有载荷检测装置,
所述拥挤状况检测部根据所述载荷检测装置的值对所述乘用轿厢内的重量进行检测,
所述额定收纳量为所述乘用轿厢的额定重量,
所述算出部算出所述额定重量与附加于所述乘用轿厢内的载荷的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
所述乘用轿厢设置有对乘用轿厢内进行摄像的乘用轿厢摄像装置,
所述拥挤状况检测部根据所述乘用轿厢摄像装置对所述乘用轿厢内的乘坐人数进行检测,
所述额定收纳量为所述乘用轿厢的额定人数,
所述算出部算出所述额定人数与所述乘用轿厢内的乘坐人数的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控制系统,
所述电梯的控制系统还具有调整部,该调整部基于所述判定部的判定结果来调整所述额定收纳量。
CN201810579647.2A 2017-08-08 2018-06-07 电梯的控制系统 Active CN1093841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53304A JP6510596B2 (ja) 2017-08-08 2017-08-08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JP2017-153304 2017-08-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84108A CN109384108A (zh) 2019-02-26
CN109384108B true CN109384108B (zh) 2021-09-24

Family

ID=65416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79647.2A Active CN109384108B (zh) 2017-08-08 2018-06-07 电梯的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10596B2 (zh)
CN (1) CN109384108B (zh)
SG (1) SG10201805476U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40592B (zh) * 2019-04-15 2020-11-20 福建省星云大数据应用服务有限公司 基于双路监控视频分析的电梯轿厢载客数检测方法及系统
CA3122826A1 (en) * 2020-07-17 2022-01-17 Appana Industri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patching elevators
JP7333773B2 (ja) * 2020-09-02 2023-08-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運行管理方法
JP7171773B2 (ja) * 2021-01-04 2022-11-1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59412B1 (ja) * 2021-02-25 2022-04-2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4747A (ja) * 1991-07-24 1993-02-02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制御装置
JP2006076737A (ja) * 2004-09-10 2006-03-23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5094314B2 (ja) * 2007-10-02 2012-12-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JP5464979B2 (ja) * 2009-11-17 2014-04-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5495871B2 (ja) * 2010-03-15 2014-05-2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CN101837911B (zh) * 2010-04-27 2012-10-31 天津大学 混合式电梯目的层站选择器
JP5504060B2 (ja) * 2010-06-08 2014-05-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行先階予約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2012246100A (ja) * 2011-05-27 2012-12-13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13056720A (ja) * 2011-09-07 2013-03-28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運転制御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運転制御装置、エレベータ運転制御システム
JP2014015321A (ja) * 2012-07-11 2014-01-30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230472B2 (ja) * 2014-04-14 2017-11-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31370A (ja) 2019-02-28
SG10201805476UA (en) 2019-03-28
JP6510596B2 (ja) 2019-05-08
CN109384108A (zh) 201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84108B (zh) 电梯的控制系统
EP3392178B1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CN107697754B (zh) 用于电梯的控制系统和方法
KR101286320B1 (ko) 엘레베이터 시스템에 사용자를 할당하는 방법
KR100898916B1 (ko)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257451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運転制御装置
EP3733577B1 (en) Elevator car assignment based on a detected number of waiting passengers
US9731934B2 (en) Elevator passenger interface including images for requesting additional space allocation
CN109484932A (zh) 电梯乘梯间引导系统
JP5969074B1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6416326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EP3686143A1 (en) Elevator call registration when a car is full
AU2011217154A1 (en) Elevator system
JP2018203402A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JP6251638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09091068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2017001812A (ja)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068690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WO2008120849A1 (en) Elevato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9809263A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系统及电梯控制方法
KR100878977B1 (ko) 프로그래밍 가능한 적응형 터치 스크린 엘리베이터 호출장치
JP628738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7096969B1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JP6891230B2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2024006317A (ja)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046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