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4745A - 摄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4745A
CN109314745A CN201780032405.5A CN201780032405A CN109314745A CN 109314745 A CN109314745 A CN 109314745A CN 201780032405 A CN201780032405 A CN 201780032405A CN 109314745 A CN109314745 A CN 109314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tting
diopter
setting screen
dioptric optical
optical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24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4745B (zh
Inventor
江乡俊太
若林觉
长谷川雄治
三泽岳志
三泽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14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4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4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4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06Viewfinders with lenses with or without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0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17/20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visible in viewfin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应于摄影者的视力而适当变更设定画面的显示内容的摄影装置。相机主体(11)具备卡口(19)、固体摄像元件(21)、主体控制部(50)、屈光度值检测部(58)、设定次数存储部(59)、背面显示部(22)及取景器部(24)。卡口(19)中安装有可换镜头(12)。主体控制部(50)按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计算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进行的设定次数并将其存储于设定次数存储部(59)。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了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时,主体控制部(50)根据存储在设定次数存储部(59)中的设定次数变更显示于背面显示部(22)的设定画面。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改变屈光度值的取景器部的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数码相机等摄影装置中,为了对高品质图像进行摄影而具有各种摄影功能。在这种摄影装置中,通常通过在显示部显示设定画面,并能够根据该设定画面设定摄影功能。
数码相机中,除了为了显示设定画面等而设置在相机主体的背面的背面显示部以外,通常具备用于通过窥视来确认被摄体像的取景器部。作为取景器部,已知有电子取景器或混合取景器。混合取景器具有光学取景器模式和电子取景器模式,且能够将两者进行切换。
另一方面,已知一种摄影装置,其具备能够进行屈光度值的设定操作的屈光度设定操作部,且根据摄影者的视力可改变取景器部的屈光度值。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摄影装置,通过由摄影者调节屈光度设定操作部使屈光度调节用透镜移动而可改变取景器部的屈光度值。该摄影装置中,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取景器部的屈光度值为远视侧时,放大显示于背面显示部的图像或字符的显示尺寸。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49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261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摄影装置中,当设定为取景器部与摄影者的视力不匹配的屈光度值时,有时背面显示部的显示内容与摄影者的视力不匹配。尤其,当摄影者的视力并不是远视时,若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取景器部的屈光度值被设定为远视侧,则在上述专利文献1、2中所记载的摄影装置中,放大图像或字符的显示尺寸而将其显示于显示部,因此摄影者不易发现,且使用便利性并不良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影装置,能够根据摄影者的视力适当变更设定画面的显示内容。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备摄影部、取景器部、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次数存储部、显示部及设定画面变更部。若摄影部对被摄体像进行摄影,则取景器部能够观察被摄体像,并且可改变屈光度值。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能够进行屈光度值的设定操作。设定次数存储部按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计算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进行的设定次数并存储。显示部显示能够设定摄影部的摄影功能的设定画面。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了屈光度值时,设定画面变更部根据存储在设定次数存储部的设定次数变更设定画面。
优选为,具备:设定频率计算部,根据存储在设定次数存储部中的设定次数计算表示相对于时间的设定次数的设定频率,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屈光度值,并且通过设定频率计算部计算的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设定画面变更部变更设定画面。
优选为,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设定画面变更部删除通过显示部进行的设定画面的显示。
优选为,具备:声音引导部,通过声音引导摄影部的摄影功能,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为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设定画面变更部使声音引导部发挥功能。
优选为,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设定画面变更部将作为设定画面而显示的信息显示成字符数比变更前少,并且比变更前大。
优选为,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设定画面变更部将作为设定画面而显示的内容从字符信息变更为图标。
优选为,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设定画面变更部将作为设定画面而显示的内容从与通过摄影部对摄影图像实施的滤波处理有关的字符信息变更为与滤波处理对应的样品图像的显示。
优选为,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设定画面变更部比变更前放大显示根据设定画面设定的设定项目及设定值。
优选为,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为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在进行了与和根据设定画面设定的摄影功能不同的摄影功能对应的操作输入时,设定画面变更部进行促使唤起注意的显示。
优选为,当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为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在进行手动对焦操作时,设定画面变更部将通过摄影部摄影的被摄体像显示于显示部,且在被摄体像中对焦部分的轮廓显示为比未对焦部分的轮廓粗。
优选为显示部显示确认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多个屈光度值及基于每一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的使用频率的确认画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根据摄影者的视力适当变更设定画面的显示内容。
附图说明
图1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的正面侧外观立体图。
图2为可换镜头及相机主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3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的背面侧外观立体图。
图4为表示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的结构的框图。
图5为对计算每一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并将其存储于设定次数存储部的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设定画面的一例的显示画面的说明图。
图7为对变更设定画面时的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8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框图。
图9为对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变更设定画面时的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0为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变更设定画面的例的说明图。
图11为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变更设定画面的例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变更设定画面的例的说明图。
图13为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中变更设定画面的例的说明图。
图14为表示在第6实施方式中变更设定画面的例的说明图。
图15为表示在第7实施方式中变更设定画面的例的说明图。
图16为表示在第8实施方式中显示确认画面的例的说明图。
图17为表示在第8实施方式中显示确认画面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及图2中,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以下,称为相机)10具备相机主体11和可换镜头12。相机10为所谓的无反式数码相机。
相机主体11在其上表面具备电源杆13、释放开关14、曝光校正转盘15、快门速度/ISO灵敏度转盘16、内置型闪光装置17等。
释放开关14为能够设为所谓的“半按”和“全按”的二级行程式开关。释放开关14通过被半按而输出S1开启信号,且通过进行从半按进一步按压的全按而输出S2开启信号。若从释放开关14输出S1开启信号,则相机10执行自动调焦(AF(Auto Focus)处理)或自动曝光控制等摄影准备处理,若输出S2开启信号,则执行摄影处理。内置型闪光装置17中,例如通过对闪光杆18进行操作而打开罩,从而露出发光部。
在相机主体11的前表面设置有卡口19。卡口19中安装有可换镜头12。在卡口19的内部设置有用于与可换镜头12电连接的机身侧信号触点19A和固体摄像元件21。
如图3所示,在相机主体11的背面设置有背面显示部22、多个操作按钮23及取景器部24等。背面显示部22相当于本发明的显示部,且用于实时取景图像的显示、已摄影图像的播放及设定画面的显示等中。多个操作按钮23用于各种设定操作等中。背面显示部22例如由LCD面板构成。
取景器部24为电子取景器,且在由配置在取景器目镜窗24B的里侧的LCD构成的EVF(Electronic View Finder:电子取景器)面板61(参考图4)显示通过固体摄像元件21拍摄的被摄体像即实时取景图像。取景器目镜窗24B与摄影者的眼接触。
摄影者能够经由取景器目镜窗24B观察显示在EVF面板61的被摄体像。在取景器部24中设置有屈光度调节转盘24A。屈光度调节转盘24A为能够进行取景器部24中的屈光度值的设定操作的屈光度设定操作部。屈光度调节转盘24A驱动后述的屈光度调节机构64而能够改变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
如图2所示,可换镜头12具备镜筒部25、摄影光学系统26、聚焦环27、光圈操作环28、变焦环29、镜头卡口30等。镜筒部25为圆筒形状且在内部容纳摄影光学系统26,并在后端设置有镜头卡口30。摄影光学系统26中,当可换镜头12安装在相机主体11时,使被摄体光成像于固体摄像元件21。固体摄像元件21拍摄从可换镜头12射出的光。
镜头卡口30与相机主体11的卡口19装卸自如地结合。镜头卡口30中设置有镜头侧信号触点30A。在可换镜头12的镜头卡口30与相机主体11的卡口结合时,镜头侧信号触点30A与机身侧信号触点19A接触,且将可换镜头12与相机主体11电连接。
如图4所示,除了摄影光学系统26、聚焦环27、光圈操作环28等以外,可换镜头12还具备镜头控制部31、马达驱动器32、马达33、马达34、变焦机构36及传感器37、传感器38等。
镜头控制部31由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有在该CPU中使用的程序或参数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及用作CPU的工作存储器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均未图示)等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并控制可换镜头12的各部。镜头控制部31中连接有马达驱动器32及传感器37、传感器38。
摄影光学系统26具备包括聚焦透镜39、变倍透镜40的多个透镜、光圈单元41等。聚焦透镜39通过马达33的驱动向光轴L的方向移动,并调节摄影距离。光圈单元41通过马达34的驱动来移动多枚光圈叶片41a,并改变入射于固体摄像元件21的入射光量。马达驱动器32根据镜头控制部31的控制来控制马达33、马达34的驱动。
变焦机构36为将变焦环29的旋转动作改变为直线移动而移动变倍透镜40的手动变焦机构。变倍透镜40通过变焦机构36的驱动向光轴L方向移动,并变更视场角。
除了上述的释放开关14、固体摄像元件21、背面显示部22及EVF面板61以外,相机主体11还具有主体控制部50、快门单元51、马达驱动器52、图像存储器53、图像数据处理部54、AF处理部55、LCD驱动器56及卡I/F(Interface:界面)57、屈光度值检测部58、设定次数存储部59等,这些通过总线60而连接。
主体控制部50具备CPU、存储有该CPU中使用的程序或参数的ROM及用作CPU的工作存储器的RAM(均未图示)等。主体控制部50控制相机主体11和与相机主体11连接的可换镜头12的各部。主体控制部50中从释放开关14输入S1信号及S2信号。并且,主体控制部50中连接有机身侧信号触点19A。
主体控制部50向镜头控制部31发送根据由镜头控制部31检测的聚焦环27的旋转方向及旋转量的信息移动聚焦透镜39的控制信号。镜头控制部31根据控制信号控制马达驱动器32,并移动聚焦透镜39。
主体控制部50根据由镜头控制部31检测的光圈操作环28的旋转位置的信息移动光圈单元41,并向镜头控制部31发送用于变更光圈直径的控制信号。镜头控制部31根据来自主体控制部50的控制信号控制马达驱动器32,并以得到与光圈操作环28的旋转位置对应的光圈值的方式控制光圈单元41的光圈直径。
快门单元51为所谓的焦平面快门,且配置在卡口19与固体摄像元件21之间。快门单元51以能够遮断摄影光学系统26与固体摄像元件21之间的光路的方式设置,且在打开状态与关闭状态之间发生变化。快门单元51在实时取景图像及动态图像摄影时呈打开状态。快门单元51在静止图像摄影时从打开状态暂时呈关闭状态。该快门单元51通过快门马达62而被驱动。马达驱动器52控制快门马达62的驱动。
固体摄像元件21通过主体控制部50而被驱动控制。固体摄像元件21与快门单元51、图像数据处理部54等一同构成摄影部。摄影部在卡口19中安装有可换镜头12的状态下进行摄影。固体摄像元件21例如为CMOS型图像传感器,并具有由以二维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未图示)构成的受光面。各像素包括光电转换元件,并对通过可换镜头12在受光面成像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而生成摄像信号。并且,固体摄像元件21具有电子快门功能,且能够调整快门速度(电荷蓄积时间)。
并且,固体摄像元件21具备干扰去除电路、自动增益控制器、A/D转换电路等信号处理电路(均未图示)。干扰去除电路对摄像信号实施干扰去除处理。自动增益控制器将摄像信号的电平增大至最适值。A/D转换电路将摄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而从固体摄像元件21向总线60输出。固体摄像元件21的输出信号为按像素具有1个色信号的图像数据(所谓RAW数据)。
图像存储器53中存储输出到总线60的1帧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处理部54从图像存储器53读取1帧量的图像数据,并实施矩阵运算、去马赛克处理、γ校正、亮度/色差转换、调整尺寸处理等公知的图像处理。
LCD驱动器56依次向背面显示部22输入通过图像数据处理部54进行了图像处理的1帧量的图像数据。背面显示部22以一定周期依次显示实时取景图像。卡I/F57安装在设置在相机主体11的卡槽(未图示)内,并与插入到卡槽的存储卡63电连接。卡I/F57中,通过图像数据处理部54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存储于存储卡63。并且,在播放显示存储在存储卡63的图像数据时,卡I/F57从存储卡63读取图像数据。
除了EVF面板61及屈光度调节转盘24A以外,取景器部24还具备屈光度调节机构64及屈光度调节用透镜65。屈光度调节用透镜65配置在取景器目镜窗24B与EVF面板61之间。屈光度调节机构64通过与屈光度调节转盘24A的转动操作联动而使屈光度调节用透镜65向光轴方向移动来调节屈光度值。另外,在此所述的屈光度值是指,当视力为近视侧时应用的屈光度值为负侧,当视力为远视侧时应用的屈光度度为正侧,视力即不是远视也不是近视而为正常时为0,作为单位使用屈光度。当屈光度值为负侧时,使屈光度调节用透镜65向校正近视的方向移动,当屈光度值为正侧时,使屈光度调节用透镜65向校正远视的方向移动。
当设定了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时,屈光度值检测部58检测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另外,屈光度值检测部58在通过屈光度调节转盘24A选择屈光度值之后,成为以经过规定时间为条件通过取景器部24设定了屈光度值的状态。
如图5所示,主体控制部50按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计算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进行的设定次数并将其存储于设定次数存储部59。设定次数存储部59例如由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
图5所示的例中,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屈光度值的范围即-4屈光度~+6屈光度的范围内,计算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进行的设定次数并将其存储于设定次数存储部59。
当通过操作按钮23的操作选择了摄影模式或设定模式时,主体控制部50驱动控制LCD驱动器56并在背面显示部22显示设定画面。该设定画面能够设定由固体摄像元件21、快门单元51、图像数据处理部54等构成的摄影部的摄影功能。
主体控制部50作为设定画面变更部而发挥功能。具体而言,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了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时,主体控制部50根据存储在设定次数存储部59的设定次数变更设定画面。
而且,主体控制部50作为根据存储在设定次数存储部59的设定次数计算表示相对于时间的设定次数的设定频率的设定频率计算部而发挥功能。作为该设定频率,例如为从规定时间前至当前时刻设定了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或从变更为最新日期至当前时刻设定了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等。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并且根据存储在设定次数存储部59的设定次数计算的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变更设定画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删除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设定画面的显示。
图6为显示于背面显示部22的设定画面的一例,并示出在摄影模式下显示的设定画面D1。在该设定画面D1设定有被摄体显示区域ES和设定显示区域EC。在设定显示区域EC显示有快门速度、光圈值、曝光校正值、ISO灵敏度等多个设定项目。被摄体显示区域ES为能够观察实时取景图像的区域。
当根据设定画面D1设定摄影功能时,例如通过对快门速度/ISO灵敏度转盘16进行操作而能够设定快门速度。符号71表示在快门速度/ISO灵敏度转盘16的操作中设定的快门速度。
当设定光圈值时,如上述般对光圈操作环28进行操作。符号72表示在光圈操作环28的操作中设定的光圈值。并且,当设定曝光校正值时,对曝光校正转盘15进行操作。符号73A为曝光校正用刻度。根据曝光校正转盘15的操作而指标73B在刻度73A上移动。由此,显示通过曝光校正转盘15设定的曝光校正值。当设定ISO灵敏度时,对快门速度/ISO灵敏度转盘16进行操作。符号74表示在快门速度/ISO灵敏度转盘16的操作中设定的ISO灵敏度。
并且,在被摄体显示区域ES显示表示聚焦区域的框75、显示相机主体11的斜率的斜率显示线76、日期、时刻、摄影可能张数、摄影距离、景深、快门方式、动态图像模式等摄影信息。
根据图7所示的流程图对如下处理步骤进行说明,即当设定了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时,根据存储在设定次数存储部59的设定次数变更设定画面。另外,在该图7所示的例中,在设定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之前,成为显示设定画面D1的初始设定。
当相机10在摄影模式下,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了屈光度值时(S11中是),主体控制部50从设定次数存储部59读取每一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S12)。另外,当未设定屈光度值时(S11中否),不变更设定画面。即,在背面显示部22仍显示设定画面D1(S16)。
接着,从所读取的每一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计算设定频率(S13),并判定设定频率是否小于规定值(S14)。当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S14中是),进入到所设定的屈光度值是否为特定范围即+4屈光度以上的判定(S15)。另外,当设定频率并不是规定值以上时(S14中否),不变更设定画面(S16)。
当所设定的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时(S15中是),变更设定画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删除作为初始设定显示于背面显示部22的设定画面D1的显示(S17)。另一方面,当所设定的屈光度值小于+4屈光度时(S15中否),不变更设定画面(S16)。
当使用相机10的摄影者中,尤其是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远视摄影者时,与不易发现信息,且使用便利性不良好的设定画面D1的显示相比,优选集中到通过取景器部24进行的被摄体像的观察中,因此如上所述,删除了设定画面D1的显示。因此,相机10能够根据摄影者的视力适当变更设定画面的显示内容。
另一方面,当屈光度值的设定频率为规定值以上时,例如当不是主摄影者的其他摄影者等频繁地设定了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时,无需变更设定画面D1的显示内容,因此仍显示着设定画面D1。
作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当变更了设定画面时,通过声音引导摄影部的摄影功能的例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该变形例中,相机主体11具备声音引导部78。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声音引导部78由扬声器及音声信号处理部等构成。
声音引导部78通过声音引导摄影部的摄影功能。例如,通过声音向摄影者告知与在相机10中设定的快门速度、光圈值、曝光校正值、ISO灵敏度等有关的信息。
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删除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设定画面的显示,并使声音引导部78发挥功能。
关于具备声音引导部78的变形例的处理步骤,沿图9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说明。另外,在该图9所示的例中,在设定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之前,成为显示设定画面D1的初始设定。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当相机10在摄影模式下,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了屈光度值时(S11中是),主体控制部50从设定次数存储部59读取每一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S12),从所读取的设定次数计算设定频率(S13),判定设定频率是否小于规定值(S14)。当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S14中是),进入到所设定的屈光度值是否为特定范围即+4屈光度以上的判定(S15)。
当所设定的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时(S15中是),主体控制部50删除设定画面的变更、即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设定画面D1的显示(S17),进而使声音引导部78发挥功能而开始声音引导(S18)。另外,当S11中否,S14中否,S15中否时,不变更设定画面(S16),且不使声音引导部78发挥功能。
如上,当所设定的屈光度值为特定范围时,删除设定画面D1的显示,且使声音引导部78发挥功能,因此对于相机10的摄影者,尤其对远视摄影者而言使用便利性良好。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定画面的变更而删除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设定画面D1的显示,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以下进行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将作为设定画面而显示的信息显示为字符数比变更前少,并且比变更前大。
如图10所示,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将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21变更为设定画面D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及以下实施方式中,设定频率是否小于规定值的判定、所设定的屈光度值是否为特定范围的判定等的处理步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设定画面D21、设定画面D22为在设定模式下,显示用于进行面部检测/瞳孔AF设定的选择候补的设定菜单的一例。在设定画面D21显示由面部检测开启/瞳孔AF_关闭、面部检测开启/瞳孔AF_开启、面部检测关闭/瞳孔AF_关闭等选择候补构成的面部检测/瞳孔AF设定的选择候补一览。若从选择候补一览通过对操作按钮23等进行操作而选择面部检测开启/瞳孔AF_关闭,则能够检测人物的面部,并对焦于面部。并且,若选择面部检测开启/瞳孔AF_开启,则能够检测人物的面部,并对焦于眼睛的位置。若选择面部检测关闭/瞳孔AF_关闭,则不进行面部检测。
当将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21被变更为设定画面D22时,在设定画面D22,将信息显示为字符数比变更前的设定画面D21少,并且比变更前的设定画面D21大。即,在设定画面D22,缩短设定项目及所有的选择候补的字符数,以使“面部检测/瞳孔AF设定”成为“面部/瞳孔AF”,并将各字符显示为比设定画面D21大。
如上,当所设定的屈光度值为特定范围时,将信息显示为字符数比变更前少,并且比变更前大,因此相机10的摄影者,尤其远视的摄影者容易发现显示内容且使用便利性良好。另外,作为设定画面的变更,作为变更字符数及大小的信息,并不限定于上述,只要是显示于设定画面的信息则可以是任何信息。
[第3实施方式]
在以下进行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定画面的变更,将显示在设定画面的内容从字符信息变更为图标。如图11所示,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将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31变更为设定画面D32。
设定画面D31、设定画面D32为在设定模式下,显示用于进行AF模式设定的选择候补的设定菜单的一例。在设定画面D31显示由单点、区域、追踪等选择候补构成的AF模式设定的选择候补一览。若从选择候补一览选择单点,则如图6所示般相对于被摄体显示区域设定范围窄的聚焦区域。并且,若选择区域,则设定比单点宽的范围的聚焦区域。若选择追踪,则设定比区域更宽的范围的聚焦区域,在半按释放开关14期间,根据被摄体的移动进行对焦。
如上所述,当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31变更为设定画面D32时,在设定画面D32,将在设定画面D31为字符信息的单点、区域、追踪等选择候补变更为图标。各图标被设计成表示聚焦区域的形状、大小。因此,相机10的摄影者,尤其远视摄影者容易发现显示内容且使用便利性良好。另外,作为设定画面的变更,作为从字符信息变更为图标的信息,并不限定于上述,只要是显示于设定画面的信息则可以是任何信息。
[第4实施方式]
在以下进行说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定画面的变更,从与对摄影图像实施的滤波处理有关的字符信息变更为与滤波处理对应的样品图像。如图12所示,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将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41变更为设定画面D42。
设定画面D41、设定画面D42为在设定模式下,显示用于进行对通过摄影部进行的摄影图像实施的滤波处理设定的选择候补的设定菜单的一例。在设定画面D41通过字符信息显示由微缩、柔焦、动态基调、流行艺术(Pop art)等选择候补构成的滤波处理设定的选择候补一览。
若从选择候补一览选择微缩,则实施如使图像的周围模糊而对微缩进行摄影般的处理。并且,若选择柔焦,则调整图像整体的模糊量而进行成为柔软的环境的处理。若选择动态基调,则提高图像的对比度而实施成为动态的环境的处理。若选择流行艺术,则提高图像的彩度而实施如对绘画进行了摄影般的处理。
如上所述,当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41变更为设定画面D42时,在设定画面D42,将在设定画面D41为与滤波处理有关的字符信息的信息变更为与各滤波处理对应的样品图像的显示。即,设定画面D42中的滤波器1~滤波器4与设定画面D41中的微缩、柔焦、动态基调、流行艺术对应,若选择滤波器1~滤波器4中的任一个,则在设定画面D41内显示与各滤波处理对应的样品图像SP。因此,相机10的摄影者,尤其远视摄影者容易发现显示内容且使用便利性良好。另外,在图12所示的例中,显示了1个样品图像,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显示多个样品图像。
[第5实施方式]
在以下进行说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定画面的变更,比变更前放大显示根据设定画面设定的设定项目及设定值。如图13所示,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将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51变更为设定画面D52。
设定画面D51、设定画面D52为在摄影模式下,显示于背面显示部22的设定画面。在设定画面D5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设定画面D1相同,例如显示有快门速度的设定项目及设定值。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根据设定画面51,并通过对快门速度/ISO灵敏度转盘16进行操作而设定快门速度。
如上所述,当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51变更为设定画面D52时,在设定画面D52,比变更前放大显示快门速度的设定项目及设定值。在图13所示的例中,在背面显示部22的几乎整个画面显示设定项目及设定值。因此,相机10是摄影者,尤其远视摄影者容易发现显示内容且使用便利性良好。另外,可以从设定画面D51变更为设定画面D52,且经过规定时间之后返回到设定画面D51。
[第6实施方式]
在以下进行说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定画面的变更,进行促使异常操作的唤起注意的显示。如图14所示,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将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61变更为设定画面D62。
设定画面D61、设定画面D62为在摄影模式下,显示于背面显示部22的设定画面。设定画面D6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设定画面D1相同。如上所述,但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61变更为设定画面D62时,在设定画面D62进行促使异常操作的唤起注意的显示。符号81为在手动模式下,与自动聚焦有关的异常操作、例如设定了聚焦区域时等表示操作为以上的异常操作显示。由此,相机10的摄影者,尤其远视摄影者能够轻松地辨认进行了异常操作。
另外,作为促使唤起注意的异常操作,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即使为未压缩所拍摄到的数据而记录图像的RAW模式的设定,也可以是进行了连拍设定的操作的情况或在自动设定摄影条件的自动模式下,手动操作闪光发光、ISO灵敏度、光圈值等的情况等。
[第7实施方式]
在以下进行说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作为设定画面的变更,进行加粗手动对焦时的聚焦峰值的显示。如图15所示,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主体控制部50将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71变更为设定画面D72。
设定画面D71、设定画面D72为在摄影模式,并且手动模式下,显示于背面显示部22的设定画面。在设定画面D71的被摄体显示区域ES,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设定画面D1相同,显示通过固体摄像元件21拍摄到的被摄体像即实时取景图像。如上所述,当通过背面显示部22进行的显示从设定画面D71变更为设定画面D72时,在设定画面D72,进行手动对焦操作时,加粗显示通过聚焦峰值83、即聚焦环27的旋转操作对焦的部分的轮廓线。由此,相机10的摄影者,尤其远视摄影者能够轻松地辨认相对于被摄体像的聚焦状态。
并且,用于辨认聚焦状态的设定画面的变更并不限定于上述,也可以放大显示聚焦区域内的被摄体像。并且,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相同,当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范围内,远视侧即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优选主体控制部50放大显示聚焦区域内的被摄体像。
[第8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中,对在相机10的设定模式或摄影模式下,显示于背面显示部22的设定画面进行了说明,但在以下进行说明的第8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在与上述设定模式及摄影模式不同的确认模式下,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多个屈光度值及基于设定次数的使用频率的确认画面。
图16为在确认模式下,主体控制部50将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多个屈光度值及基于设定次数的使用频率显示于背面显示部22的确认画面的一例。另外,在该确认画面D81作为使用频率,以各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相对于合计从设定次数存储部59读取的每一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而得的所有设定次数的比例(%)显示。该情况下,主体控制部50从设定次数存储部59读取每一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并从所读取的每一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计算各屈光度值的使用频率。并且,在确认画面D81显示有OK按钮85、复位按钮86。另外,作为使用频率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是每规定时间的设定次数。
当在确认模式下,显示确认画面D81时,例如若选择操作复位按钮86,则按存储在设定次数存储部59的各屈光度值的设定次数被复位。并且,若选择操作OK按钮85,则结束确认画面D81的显示。
另外,关于在确认模式下显示的确认画面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如图17所示的确认画面D82,可以显示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设定的多个屈光度值及每一屈光度值的使用时间。该情况下,主体控制部50具备计时器,按取景器部24的屈光度值计算所使用的使用时间,并将每一屈光度值的使用时间存储于设定次数存储部59等中。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屈光度值检测部58以在通过屈光度调整转盘25选择屈光度值之后,经过规定时间为条件而成为通过取景器部24设定了屈光度值的状态,但通过取景器部24设定了屈光度值的状态并不限定于此,可以以在选择屈光度值之后,进行摄影的情况或进行了与屈光度值的选择不同的操作的情况为条件,例如如日本特开2000-010155号公报中所记载般,也可以以在设定屈光度值时,读取与用户的屈光度值有关的信息,并在与信息对应的位置驱动屈光度调整镜头的情况为条件。或者,如日本特开平5-183800号公报中所记载般,当对用户的瞳孔信息与通过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屈光度值建立关联而存储,并检测出与用户的瞳孔信息一致的瞳孔信息时,可以读取建立关联而存储的屈光度值来作为新的屈光度值。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无反式的数码相机,但也可以应用于单反式数码相机等其他镜头可换型数码相机,也可以应用于将相机主体与透镜镜筒设置为一体的镜头一体型数码相机。
符号说明
10-镜头可换式数码相机,11-相机主体,12-可换镜头,13-电源杆,14-释放开关,15-曝光校正转盘,16-快门速度/ISO灵敏度转盘,17-内置型闪光装置,18-闪光杆,19-卡口,19A-机身侧信号触点,21-固体摄像元件,22-背面显示部,23-操作按钮,24-取景器部,24A-屈光度调节转盘,24B-取景器目镜窗,25-镜筒部,26-摄影光学系统,27-聚焦环,28-光圈操作环,29-变焦环,30-镜头卡口,30A-镜头侧信号触点,31-镜头控制部,32-马达驱动器,33、34-马达,36-变焦机构,37、38-传感器,39-聚焦透镜,40-变倍透镜,41-光圈单元,41a-光圈叶片,50-主体控制部,51-快门单元,52-马达驱动器,53-图像存储器,54-图像数据处理部,55-AF处理部,56-LCD驱动器4477,57-卡I/F,58-屈光度值检测部,59-设定次数存储部,60-总线,61-EVF面板,62-快门马达,62-存储卡,64-屈光度调节机构,65-屈光度调节用透镜,71-快门速度,72-光圈值,73A-刻度,73B-指标,74-ISO灵敏度,75-框,76-斜率显示线,78-声音引导部,81-异常操作显示,83-聚焦峰值,85-OK按钮,86-复位按钮,D1、D21、D22、D31、D32、D41、D42、D51、D52、D61、D62、D71、D72-设定画面,D81、D82-确认画面,ES-被摄体显示区域,EC-设定显示区域,SP-样品图像。

Claims (11)

1.一种摄影装置,其具备:
摄影部,对被摄体像进行摄影;
取景器部,能够观察所述被摄体像,并且可改变屈光度值;
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能够进行所述屈光度值的设定操作;
设定次数存储部,按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计算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进行的设定次数并存储;
显示部,显示能够设定所述摄影部的摄影功能的设定画面;及
设定画面变更部,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了所述屈光度值时,根据存储在所述设定次数存储部中的所述设定次数变更所述设定画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具备:设定频率计算部,根据存储在所述设定次数存储部中的所述设定次数计算表示相对于时间的设定次数的设定频率,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所述屈光度值,并且通过所述设定频率计算部计算的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变更所述设定画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删除通过所述显示部进行的所述设定画面的显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其具备:声音引导部,通过声音引导所述摄影部的摄影功能,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为所述特定范围,并且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使所述声音引导部发挥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将作为所述设定画面而显示的信息显示成字符数比变更前少,并且比变更前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将作为所述设定画面而显示的内容从字符信息变更为图标。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将作为所述设定画面而显示的内容从与通过所述摄影部对摄影图像实施的滤波处理有关的字符信息变更为与所述滤波处理对应的样品图像的显示。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在能够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范围内,屈光度值为+4屈光度以上的特定范围,并且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比变更前放大显示根据所述设定画面设定的设定项目及设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为所述特定范围,并且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在进行了与和根据所述设定画面设定的所述摄影功能不同的摄影功能对应的操作输入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进行促使唤起注意的显示。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所述屈光度值为所述特定范围,并且所述设定频率小于规定值时,在进行手动对焦操作时,所述设定画面变更部将通过所述摄影部摄影的被摄体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且在所述被摄体像中对焦部分的轮廓显示为比未对焦部分的轮廓粗。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部显示确认通过所述屈光度设定操作部设定的多个屈光度值及基于每一所述屈光度值的所述设定次数的使用频率的确认画面。
CN201780032405.5A 2016-05-26 2017-05-22 摄影装置 Active CN1093147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5159 2016-05-26
JP2016105159 2016-05-26
PCT/JP2017/018974 WO2017204138A1 (ja) 2016-05-26 2017-05-22 撮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4745A true CN109314745A (zh) 2019-02-05
CN109314745B CN109314745B (zh) 2020-09-11

Family

ID=60411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2405.5A Active CN109314745B (zh) 2016-05-26 2017-05-22 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34976B2 (zh)
JP (1) JP6454055B2 (zh)
CN (1) CN109314745B (zh)
WO (1) WO20172041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80796A (zh) * 2019-07-12 2022-02-22 索尼集团公司 成像装置、成像方法和程序
JP2023002302A (ja) * 2021-06-22 2023-01-10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羽根開閉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44929A (ja) * 2002-05-24 2003-12-03 Canon Inc 表示変更機能付き撮像装置
US20050098706A1 (en) * 2003-11-06 2005-05-12 Pentax Corporation Telescope main body and telescope
US20120092514A1 (en) * 2010-10-19 2012-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capture device, a method of correcting images, and a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3733247A (zh) * 2011-08-02 2014-04-16 微软公司 在各显示设备查看模式之间进行改变
CN104598180A (zh) * 2014-04-02 2015-05-06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及近眼显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06390A (en) 1991-09-27 1997-02-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Visual-line detecting device and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3296578B2 (ja) 1992-01-07 2002-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2000010155A (ja) 1998-06-25 2000-01-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視度調整機能付きカメラ
JP4840848B2 (ja) * 2005-09-21 2011-12-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情報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WO2008078539A1 (ja) 2006-12-22 2008-07-03 Nikon Corporation カメラおよび光学装置
JP2008164765A (ja) * 2006-12-27 2008-07-17 Nikon Corp カメラおよび光学装置
JP5265424B2 (ja) * 2009-03-19 2013-08-1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515924B2 (ja) * 2014-05-08 2019-05-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A2978850C (en) * 2015-03-10 2020-02-18 Minoru Inaba Stereo viewer and/or stereo view finder
CN106461939B (zh) * 2015-05-29 2019-03-15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自适配显示调节的方法及头戴式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44929A (ja) * 2002-05-24 2003-12-03 Canon Inc 表示変更機能付き撮像装置
US20050098706A1 (en) * 2003-11-06 2005-05-12 Pentax Corporation Telescope main body and telescope
US20120092514A1 (en) * 2010-10-19 2012-04-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capture device, a method of correcting images, and a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3733247A (zh) * 2011-08-02 2014-04-16 微软公司 在各显示设备查看模式之间进行改变
CN104598180A (zh) * 2014-04-02 2015-05-06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显示控制方法、装置及近眼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204138A1 (ja) 2017-11-30
US20190094655A1 (en) 2019-03-28
JPWO2017204138A1 (ja) 2019-03-28
JP6454055B2 (ja) 2019-01-16
US10634976B2 (en) 2020-04-28
CN109314745B (zh) 2020-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80118238A1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05181356A5 (zh)
JP4804210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473549B2 (ja) 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341214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US7805068B2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11002848A (ja) 撮像装置
CN110313173B (zh) 摄影装置和其控制方法及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0291779B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非易失性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314745A (zh) 摄影装置
US10554879B2 (en) Imaging device, imag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JP2009219085A (ja) 撮像装置
JP2012185289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レンズ鏡筒及びカメラ本体
JP4933035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9272735A (ja) 撮像装置、測光値補正方法および測光値補正プログラム
JP2007281974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9053641A (ja) 撮像装置
JP2007036983A (ja) レンズ交換可能な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463975B2 (ja) 撮像装置
JP2010093413A (ja) 撮像装置
JP2010062908A (ja) 撮像装置
CN108141514A (zh) 摄影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6109077A (ja) カメラ
JP2010118775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