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04648A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204648A
CN109204648A CN201810640813.5A CN201810640813A CN109204648A CN 109204648 A CN109204648 A CN 109204648A CN 201810640813 A CN201810640813 A CN 201810640813A CN 109204648 A CN109204648 A CN 1092046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art
power
wheel
straddle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4081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204648B (zh
Inventor
沼崎芳美
松浦康平
山本充
山本一充
石川淳
木村吏
本多真悟
大关孝
塚田善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204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4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204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204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4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 B62M6/6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power-driven at axle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车辆的小型化的机动二轮车,其具备:驱动轮(4);第一动力部(30),其配置于驱动轮(4)的左侧;第二动力部(40),其配置于驱动轮(4)的右侧;以及后轮车轴(4a),其将从第一动力部(30)获得的第一动力和从第二动力部(40)获得的第二动力合成,所述机动二轮车构成为能够利用由后轮车轴(4a)合成的合成动力来驱动驱动轮(4)。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例如国际公开第2012/059962公开的那样的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两个电动机,这两个电动机与单一的逆变器装置相连接,产生电动车辆的行驶动力。
然而,当要在跨骑型车辆中配置多个电动机时,无法确保空间,存在导致车辆大型化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对于带有第一动力部和第二动力部的跨骑型车辆,实现车辆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采用以下的结构。
(1)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具备:驱动轮;第一动力部,其配置于所述驱动轮的左侧;第二动力部,其配置于所述驱动轮的右侧;以及所述驱动轮的最终驱动轴,其将从所述第一动力部获得的第一动力和从所述第二动力部获得的第二动力合成,所述跨骑型车辆构成为能够利用由所述最终驱动轴合成的合成动力来驱动所述驱动轮。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动力部及所述第二动力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轮的最终驱动轴拆装。
(3)在上述(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动力部及所述第二动力部中的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最终驱动轴拆装的一方所处的一侧设有部分罩,该部分罩覆盖处于所述最终驱动轴的端部的紧固连结部,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整体罩拆装。
(4)在上述(2)或(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动力部及所述第二动力部中的至少所述第二动力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最终驱动轴拆装。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动力部或所述第二动力部中的任一方专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另一方构成为能够驱动所述驱动轮且能够再生。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动力部的驱动轴与所述第二动力部的驱动轴同轴地配置。
(7)在上述(1)~(6)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动力部及所述第二动力部这双方均是旋转电机。
(8)在上述(1)~(7)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所述第一动力部及所述第二动力部这双方均配置于摆动框架。
根据上述(1)的方案,由于具备配置于驱动轮的左侧的第一动力部和配置于驱动轮的右侧的第二动力部,因此,与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仅偏靠于左右中的一侧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车辆的小型化。例如,在为发动机车的情况下,消声器位于后轮的侧方,但通过将动力部配置于该消声器的配置空间,能够实现车辆的小型化。
根据上述(2)的方案,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驱动轮的最终驱动轴拆装,从而通过卸下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卸下驱动轮。
根据上述(3)的方案,在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中的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最终驱动轴拆装的一方所处的一侧设有部分罩,该部分罩覆盖处于最终驱动轴的端部的紧固连结部,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整体罩拆装,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
无需卸下整体罩,通过仅卸下部分罩,就能够卸下动力部。因此,能够容易卸下驱动轮,维护性得到提高。
根据上述(4)的方案,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中的至少第二动力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最终驱动轴拆装,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对于一般的跨骑型车辆而言,大多情况是消声器配置于右侧,从右侧卸下驱动轮。因此,若配置于驱动轮的右侧的第二动力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最终驱动轴拆装,则能够进行以往那样的维护作业。
根据上述(5)的方案,第一动力部或第二动力部中的任一方专用于驱动驱动轮,另一方构成为能够驱动驱动轮且能够再生,从而与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这双方均专用于驱动驱动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低消耗电力化。
根据上述(6)的方案,第一动力部的驱动轴与第二动力部的驱动轴同轴地配置,从而左右的动力部的轴线对齐,因此能够提高左右的平衡。
根据上述(7)的方案,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这双方均是旋转电机,从而能够使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的部件实现共用化。
根据上述(8)的方案,跨骑型车辆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这双方均配置于摆动框架,从而第一动力部及第二动力部汇集于摆动框架,因此能够实现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包含图1的II-II截面的图。
图3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动力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4是上述动力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5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只要没有特别的记载就是与以下进行说明的车辆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表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由车把2转向的前轮3和由包含动力源的动力单元10驱动的后轮4(驱动轮)。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供就座于座椅8上的乘客放脚的脚踏板9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
包含车把2及前轮3的转向系部件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枢轴支承于车架11的前端的头管12。车架11的外周被车身罩5覆盖。在图1中,附图标记6表示前叉。
车架11是利用焊接等手段将多种钢材接合成一体而形成的。车架11具备:头管12,其位于车架11的前端部;下行框架13,其从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底框架14,它们从下行框架13的下端朝向后方实质水平地延伸;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5,它们从左右底框架14的后端向斜后上方延伸;以及横梁16,其架设在左右底框架14的后端的车宽方向之间。
<动力单元>
如图2所示,动力单元10是将配置于后轮4的左侧的第一动力部30、配置于后轮4的右侧的第二动力部40、能够利用从第一动力部30获得的第一动力来驱动后轮4的第一动力传递机构35、能够利用从第二动力部40获得的第二动力来驱动后轮4的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5、以及支承第一动力传递机构35和第二动力传递机构的摆动框架20一体化而成的摆动式动力单元。实施方式的车辆构成为能够利用将第一动力和第二动力合成所得到的合成动力来驱动后轮4。
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部设置有后轮4的车轴(以下也称为“后轮车轴4a”、“最终驱动轴”)。从第一动力部30获得的第一动力经由第一动力传递机构35传递给后轮车轴4a,从而由后轮车轴4a支承的后轮4驱动而使车辆行驶。从第二动力部40获得的第二动力经由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5传递给后轮车轴4a,从而辅助由后轮车轴4a支承的后轮4的驱动。例如,第二动力部40在车辆的起动时及高速行驶时辅助第一动力部30。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的附图标记CR表示与车宽方向平行的轴线即后轮车轴4a的中心轴线(后轮轴线)。图中的附图标记18a~18c表示以使后轮车轴4a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后轮车轴4a的轴承。
如图3所示,在动力单元10的前下部设置有支承于车身侧的支承凸起10a。支承凸起10a借助未图示的连杆机构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11(参照图1)的下部后侧。
如图1所示,在动力单元10的后端与座椅框架15之间架设有使动力单元10的摆动衰减的后缓冲件7。在图3中,附图标记10b表示与后缓冲件7(参照图1)的下部相连接的悬架凸起。
<摆动框架>
如图2所示,摆动框架20具备:主臂21,其呈从支承凸起10a朝向后轮4的左侧方延伸的L字状;以及副臂22,其从主臂21的前右侧部朝向后轮4的右侧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同时进行延伸。图中的附图标记CL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线。
<主臂>
如图3所示,在主臂21设有收容第一动力部30(参照图2)的第一动力收容部23和收容第一动力传递机构35(参照图2)的第一传递收容部24。
如图2所示,第一动力收容部23呈朝左侧开放的箱状。在第一动力收容部23安装有从左侧覆盖第一动力部30的左罩构件25。
第一传递收容部24具备:左侧内壳体24a,其在后轮4的左侧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左侧外壳体24b,其从左侧覆盖左侧内壳体24a。例如,左侧外壳体24b和第一动力收容部23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副臂>
如图4所示,在副臂22设有收容第二动力部40(参照图2)的第二动力收容部26和收容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5(参照图2)的第二传递收容部27。
如图2所示,第二动力收容部26呈朝右侧开放的箱状。在第二动力收容部26安装有从右侧覆盖第二动力部40的右罩构件28。
第二传递收容部27具备:右侧内壳体27a,其在后轮4的右侧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右侧外壳体27b(整体罩),其从右侧覆盖右侧内壳体27a。例如,右侧外壳体27b和第二动力收容部26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
<第一动力部>
如图2所示,第一动力部30配置于后轮4的左侧。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部30是旋转电机。第一动力部30专用于驱动后轮4。
如图5所示,第一动力部30是内转子形式的马达。第一动力部30具备第一马达输出轴31(驱动轴)、内转子32及定子33。
第一马达输出轴31指向车宽方向,并枢转支承于主臂21。第一马达输出轴31具有与后轮轴线CR平行的轴线Cm1(以下也称为“第一马达轴线Cm1”)。图中的附图标记34a~34c表示以使第一马达输出轴31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一马达输出轴31的轴承。
内转子32具备呈筒状的内转子主体32a和设于内转子主体32a的外周面的磁体32b。内转子主体32a的径向中央部与第一马达输出轴31花键结合。在内转子主体32a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外周面安装有被检测体32c。
定子33具备:环状的定子磁轭33a,其固定于第一动力收容部23的外周壁;多个齿33b,它们与定子磁轭33a接合且设置成相对于第一马达轴线Cm1呈放射状;线圈33c,其通过将导线卷绕于齿33b而成。在定子磁轭33a安装有检测被检测体32c的未图示的转子传感器。
在第一动力部30连接有未图示的蓄电池。蓄电池在第一动力部30驱动后轮4时向第一动力部30供给电力。需要说明的是,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进行对第一动力部30的控制。
<第一动力传递机构>
第一动力传递机构35配置于后轮4的左侧。第一动力传递机构35设于与第一动力收容部23相连的第一传递收容部24内。
第一动力传递机构35具备:第一传递轴36,其被枢转支承为与第一马达输出轴31及后轮车轴4a平行;第一左侧齿轮对37a、37b,它们分别形成于第一马达输出轴3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及第一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以及第二左侧齿轮对38a、38b,它们分别形成于第一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及后轮车轴4a的左端部。
第一传递轴36具有与第一马达轴线Cm1平行的轴线Ct1(以下也称为“第一传递轴线Ct1”)。图中的附图标记39a、39b表示以使第一传递轴36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一传递轴36的轴承。
通过该结构,第一马达输出轴31的旋转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并向后轮车轴4a传递。
<主臂侧的轴的配置>
在图3的侧视下,第一马达输出轴31配置于与后轮车轴4a不同的位置。在图3的侧视下,第一马达输出轴31、第一传递轴36及后轮车轴4a从前侧起按照该顺序以在前后方向上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在图3的侧视下,第一马达输出轴31位于比后轮车轴4a稍靠下方的位置,并且配置在比第一传递轴36靠前方的位置。
<第二动力部>
如图2所示,第二动力部40配置于后轮4的右侧。在实施方式中,第二动力部40是旋转电机。第二动力部40构成为能够驱动后轮4且能够再生。
如图5所示,第二动力部40是外转子形式的马达。第二动力部40具备第二马达输出轴41(驱动轴)、外转子42及定子43。
第二马达输出轴41指向车宽方向,并枢转支承于副臂22。第二马达输出轴41具有与后轮轴线CR平行的轴线Cm2(以下也称为“第二马达轴线Cm2”)。在实施方式中,第二马达输出轴41与第一马达输出轴31同轴。图中的附图标记44a、44b表示以使第二马达输出轴41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二马达输出轴41的轴承。
外转子42固定于第二马达输出轴41。外转子42呈覆盖定子43的外周的圆筒状。在外转子42的内周面设有磁体42a。
定子43固定于第二动力收容部26的内周壁。定子43具备:多个齿43a,它们设置成相对于第二马达轴线Cm2呈放射状;线圈43b,其通过将导线卷绕于齿43a而成。
在第二动力部40连接有未图示的蓄电池。当第二动力部40在车辆的起动时及高速行驶时辅助第一动力部30时,蓄电池向第二动力部40供给电力。第二动力部40在辅助第一动力部30时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第二动力部40还作为将第二马达输出轴41的旋转转换成电能并对蓄电池进行再生充电的发电机(Generator)发挥功能。即,在第二动力部40作为发电机发挥功能时,第二动力部40的再生电力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另外,在第一动力部30旋转时,第二动力部40从动旋转而进行再生。需要说明的是,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进行对第二动力部40的控制。
<第二动力传递机构>
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5配置于后轮4的右侧。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5设于与第二动力收容部26相连的第二传递收容部27内。
第二动力传递机构45具备:第二传递轴46,其被枢转支承为与第二马达输出轴41及后轮车轴4a平行;第一右侧齿轮对47a、47b,它们分别形成于第二马达输出轴4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及第二传递轴46的车宽方向外侧部;第二右侧齿轮对48a、48b,它们分别形成于第二传递轴4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及后轮车轴4a的右端部。
第二传递轴46具有与第二马达轴线Cm2平行的轴线Ct2(以下也称为“第二传递轴线Ct2”)。在实施方式中,第二传递轴46与第一传递轴36同轴。图中的附图标记49a、49b表示以使第二传递轴46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二传递轴46的轴承。
通过该结构,第二马达输出轴41的旋转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并向后轮车轴4a传递。
<控制单元>
虽未图示,但控制单元统一控制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例如,控制单元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OM(Read OnlyMemory)及RAM(Random AccessMemory)等。
控制单元接收来自未图示的节气门开度传感器等的信息,向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的各驱动器输出规定的控制信号。
<第二动力部的拆装构造>
在实施方式中,第二动力部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后轮车轴4a拆装。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第二动力部40侧设有部分罩50,该部分罩50覆盖处于后轮车轴4a的右端部的螺母51(紧固连结部),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右侧外壳体27b拆装。
部分罩50是从右侧封堵使右侧外壳体27b在车宽方向上开口的开口部27h的盖构件。开口部27h具有螺母51能够通过的大小。
在实施方式中,副臂22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臂21拆装。例如,副臂22利用未图示的螺栓经由副臂22的前端部的多个(例如实施方式中为3个)贯通孔22h(参照图4)连结于主臂21的前右侧部。
在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动力部40侧设有花键嵌合于后轮车轴4a的嵌合齿轮48b、以及压入相对于后轮车轴4a独立的驱动轴即第二传递轴46的压入齿轮47b。嵌合齿轮48b是构成第二右侧齿轮对48a、48b的齿轮。压入齿轮47b是构成第一右侧齿轮对47a、47b的齿轮。
例如,从右侧外壳体27b卸下部分罩50,从后轮车轴4a的右端部卸下螺母51。由于嵌合齿轮48b花键嵌合于后轮车轴4a,因此在卸下螺母51后,嵌合齿轮48b能够沿后轮轴线CR向外侧移动。另外,从主臂21的前右端部卸下未图示的螺栓。这样一来,通过卸下螺母51和螺栓,能够将第二动力部40与副臂22一体地卸下。
参照图5,更详细而言,滚珠轴承18c压入副臂22侧,套环61也借助密封件62固定于副臂22侧,因此通过拆下螺母51,能够卸下嵌合齿轮48b。因此,能够包含嵌合齿轮48b在内地将第二动力部40与副臂22一体卸下。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具备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配置于后轮4的左侧的第一动力部30、配置于后轮4的右侧的第二动力部40、以及将从第一动力部30获得的第一动力和从第二动力部40获得的第二动力合成的后轮车轴4a,构成为能够利用由后轮车轴4a合成的合成动力驱动后轮4。
采用该结构,由于具备配置于后轮4的左侧的第一动力部30和配置于后轮4的右侧的第二动力部40,因此,与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仅偏靠在左右中的一侧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车辆的小型化。例如,在为发动机车的情况下消声器位于后轮的侧方,但通过将动力部30、40配置于该消声器的配置空间,能够实现车辆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动力部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后轮车轴4a拆装,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对于一般的机动二轮车而言,大多情况是消声器配置于右侧,从右侧卸下后轮4。因此,若配置于后轮4的右侧的第二动力部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后轮车轴4a拆装,则能够进行以往那样的维护作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后轮车轴4a拆装的第二动力部40侧设有部分罩50,该部分罩50覆盖处于后轮车轴4a的端部的螺母51,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右侧外壳体27b拆装,从而起到以下的效果。无需卸下右侧外壳体27b,通过仅卸下部分罩50,就能够卸下第二动力部40。因此,能够容易卸下后轮4,维护性得到提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部30专用于驱动后轮4,第二动力部40构成为能够驱动后轮4且能够再生,从而与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这双方均专用于驱动后轮4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低消耗电力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马达输出轴31与第二马达输出轴41同轴地配置,从而左右的动力部30、40的轴线对齐,因此能够提高左右的平衡。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这双方均是旋转电机,从而能够使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的部件实现共用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辆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这双方均配置于摆动框架20,从而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汇集于摆动框架20,因此能够实现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二动力部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后轮车轴4a拆装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动力部3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后轮车轴4a拆装。即,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驱动轮的最终驱动轴拆装即可。由此,通过卸下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中的至少一方,能够卸下驱动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这双方均是旋转电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这双方均是发动机(内燃机)。另外,也可以是,第一动力部30及第二动力部40中的任一方是旋转电机,另一方是发动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单元摆动式以外的机动二轮车(例如,在车身侧搭载有驱动部的机动二轮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动力传递机构具备被枢转支承为与马达输出轴31、41及后轮车轴4a平行的传递轴36、43、以及多个齿轮对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动力传递机构具备能够实现带传递及链条传递等其他的动力传递的构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还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成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各种的变更。

Claims (8)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驱动轮(4);
第一动力部(30),其配置于所述驱动轮(4)的左侧;
第二动力部(40),其配置于所述驱动轮(4)的右侧;以及
所述驱动轮(4)的最终驱动轴(4a),其将从所述第一动力部(30)获得的第一动力和从所述第二动力部(40)获得的第二动力合成,
所述跨骑型车辆构成为能够利用由所述最终驱动轴(4a)合成的合成动力来驱动所述驱动轮(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动力部(30)及所述第二动力部(40)中的至少一方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驱动轮(4)的最终驱动轴(4a)拆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第一动力部(30)及所述第二动力部(40)中的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最终驱动轴(4a)拆装的一方所处的一侧设有部分罩(50),该部分罩(50)覆盖处于所述最终驱动轴(4a)的端部的紧固连结部(51),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整体罩(27b)拆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动力部(30)及所述第二动力部(40)中的至少所述第二动力部(4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最终驱动轴(4a)拆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动力部(30)或所述第二动力部(40)中的任一方专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4),另一方构成为能够驱动所述驱动轮(4)且能够再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动力部(30)的驱动轴(31)与所述第二动力部(41)的驱动轴(41)同轴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第一动力部(30)及所述第二动力部(40)这双方均是旋转电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1)是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所述第一动力部(30)及所述第二动力部(40)这双方均配置于摆动框架(20)。
CN201810640813.5A 2017-06-30 2018-06-20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92046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9316A JP6488494B2 (ja) 2017-06-30 2017-06-30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7-129316 2017-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204648A true CN109204648A (zh) 2019-01-15
CN109204648B CN109204648B (zh) 2020-06-16

Family

ID=64989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40813.5A Active CN109204648B (zh) 2017-06-30 2018-06-20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88494B2 (zh)
CN (1) CN10920464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7173A (ja) * 1994-03-31 1995-10-17 Suzuki Motor Corp 電動モータ付自転車
CN2316230Y (zh) * 1998-02-27 1999-04-28 朱永达 中置式同轴电力辅助自行车
CN101031469A (zh) * 2004-09-29 2007-09-05 耐可斯特驱动有限公司 与可变比传动系统结合的轮毂
CN102658852A (zh) * 2012-04-20 2012-09-12 李美取 电动三轮车双驱双动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28484B1 (ja) * 2010-01-26 2011-02-09 キロニー産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駆動装置及び該駆動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US9415694B2 (en) * 2010-11-05 2016-08-16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Power device of electric vehicle
ITRN20110036A1 (it) * 2011-05-18 2012-11-19 S M R E S R L Sistema di propulsione di un mezzo semovente con motorizzazione elettrica plurima.
ES2532651B1 (es) * 2013-09-26 2016-01-22 B Y M Ingenieros, S.L. Dispositivo de tracción para vehículo y vehículo que incorpora tal dispositivo
CN103640469A (zh) * 2013-10-13 2014-03-19 金洁琼 双电机自动变速传动机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7173A (ja) * 1994-03-31 1995-10-17 Suzuki Motor Corp 電動モータ付自転車
CN2316230Y (zh) * 1998-02-27 1999-04-28 朱永达 中置式同轴电力辅助自行车
CN101031469A (zh) * 2004-09-29 2007-09-05 耐可斯特驱动有限公司 与可变比传动系统结合的轮毂
CN102658852A (zh) * 2012-04-20 2012-09-12 李美取 电动三轮车双驱双动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88494B2 (ja) 2019-03-27
CN109204648B (zh) 2020-06-16
JP2019010986A (ja) 2019-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44693C (en) Motorcycle steering system
EP2505406B1 (en) Electric three-wheeled vehicle
CN102627065B (zh) 运动型的鞍乘型电动车辆
US8839898B2 (en) Electric vehicle
CN104066644B (zh) 小型电动两轮车
CN104025430B (zh) 车轴发电机
JP2001315534A (ja) ホイールインモータ車のモータ搭載構造
JPWO2012067144A1 (ja) 電動式鞍乗り型車両及び電動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3359253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JP6679404B2 (ja) 駆動ユニット及び電動補助自転車
JPWO2014184826A1 (ja)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CN107685826A (zh) 鞍乘型电动车的摇臂结构
JP2008068808A (ja) 三輪電気自動車
JP2006347427A (ja)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型車両
EP3150477A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6226120B2 (ja)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
JP7309291B2 (ja) 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補助車両
CN109204648A (zh) 跨骑型车辆
JP6188189B2 (ja) 車輪装置
JP7430110B2 (ja) 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動補助車両
JP2001213383A (ja) 電動補助自転車
EP3147195A2 (en) Straddled vehicle
JP6283262B2 (ja) 電動補助車両用台車
US11260936B2 (en) Gearless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employing two electric machines
JPWO2019064498A1 (ja) フェンダー構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