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92227B -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92227B
CN109192227B CN201811084289.4A CN201811084289A CN109192227B CN 109192227 B CN109192227 B CN 109192227B CN 201811084289 A CN201811084289 A CN 201811084289A CN 109192227 B CN109192227 B CN 1091922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information
address
medium
optical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842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92227A (zh
Inventor
山田博久
中峻之
山本真树
足立佳久
田岛秀春
小西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Memory Tech Hold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Memory Tech Holding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Memory Tech Holding Inc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192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22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922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922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9Zoned data area, e.g. having different data structures or formats for the user data within data layer, Zone Constant Linear Velocity [ZCLV], Zone 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 [ZCAV], carriers with RAM and ROM area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2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 G11B20/1217Formatting, e.g. arrangement of data block or words on the record carriers on disc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7/00Editing; 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onitor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 G11B27/19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 G11B27/28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 G11B27/3027Indexing; Addressing; Timing or synchronising; Measuring tape travel by using information detectable on the record carrier by using information signals recorded by the same method as the main recording on the same track as the main recording used signal is digitally coded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5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13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for discrete information, i.e. where each information unit is stored in a distinct discrete location, e.g. digital information formats within a data block or sect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7Tracks or pit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85P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Abstract

光盘(100)具备:介质信息区域(101),其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长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种类识别信息,并通过第1地址数据格式来记录地址信息;和数据区域(102),其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包含比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内容数据,并通过第2地址数据格式来记录地址信息。

Description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04月08日、申请号为201480051886.0、发明名称为“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记录信息的信息记录介质以及能够再现该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保存高画质的影像等大容量的数据,需要大容量的信息记录介质。作为满足这种要求的高密度信息记录介质之一,期待超分辨率介质,其通过包含比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短的凹坑(Pit)的凹坑群来记录内容信息,并且通过比通常更高的再现功率来进行再现。
在信息记录介质中,除了数据区域(即,记录有内容的区域),为了确保信息记录介质的兼容性,一般还分配有介质信息区域(即,记录有用于识别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的信息的区域)。再现装置通过再现介质信息区域,从而读取为了再现数据区域所需的信息。接着,再现装置再现数据区域。
在超分辨率介质中,也与通常介质(即,非超分辨率介质)同样地,以同样的记录密度而分配有介质信息区域和数据区域。因此,提出了各种用于解决记录密度的大容量化所导致的总簇(cluster)数的增加的方法。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根据与通常介质不同的地址数据格式,在超分辨率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以及数据区域记录地址信息的方法。图15的(b)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超分辨率介质的地址数据格式的图。此外,图15的(a)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通常介质的地址数据格式的图。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0-262713号公报(2010年11月18日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通过能够再现超分辨率介质与通常介质这两个信息记录介质的现有的再现装置(即,具有再现的向下兼容性的再现装置)来进行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专利文献1的方法那样,除了在超分辨率介质的数据区域,还在介质信息区域也应用了与通常介质不同的地址数据格式(即,面向超分辨率介质的地址数据格式)的情况下,由于在通过再现装置来开始信息记录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的再现的时刻,介质的种类不明确,因此需要假定作为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是不适合用来再现超分辨率介质的更高的再现功率的通常介质的情况。因此,再现装置需要通过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即,更低的再现功率以及通常介质用纠错方法等),来开始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
图16是表示现有的再现装置再现信息记录介质的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再现装置在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被选择之后(处理S101),尝试介质信息区域的再现(处理S102)。然后,在介质信息区域未被适当地再现的情况下(S102中为否),再现装置判断为作为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是超分辨率介质,选择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设定(处理S104),并再现数据区域(处理S105)。另外,在上述介质信息区域被适当地再现的情况下(S102中为是),再现装置判断为作为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是通常介质,在不改变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的情况下,再现数据区域(处理S103)。
但是,根据图16的处理,即使在由于污渍等某些理由而处于介质信息区域无法适当地再现的状态的通常介质被插入到再现装置的情况下,再现装置也将该通常介质判断为超分辨率介质。
这是由于:在现有的再现装置中,以不能再现介质信息区域作为该信息记录介质是超分辨率介质的判断基准。
因此,假定存下如下情况,即便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是通常介质,但被应用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设定,向通常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照射具有用于再现超分辨率介质的更高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
但是,由于通常介质没有针对用于再现超分辨率介质的更高的再现功率的耐久性,因此在该再现光被照射的情况下,通常介质可能被损坏。
因此,存在如下的问题,即:由于在信息记录介质附着有污渍等理由,再现装置的向下兼容性受损,本质上没有问题的通常介质可能被错误地损坏的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提高基于再现装置的再现的可靠性的信息记录介质。
-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具备:第1区域,其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长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用于识别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的种类识别信息;和第2区域,其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包含比上述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内容数据,上述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通过第1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上述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通过与上述第1地址数据格式不同的第2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起到能够提供适合于提高再现装置的再现可靠性的信息记录介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盘的构成的俯视图,(b)是示例光盘的各记录层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盘的介质信息区域与数据区域的边界部放大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盘的剖面的图。
图4的(a)是表示被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盘的介质信息区域的地址单元编号的结构例的图,(b)是表示被用于光盘的数据区域的地址单元编号的结构例的图。
图5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盘中的地址单元群的结构例的图,(b)是表示作为地址单元群之一的地址单元“AU0”的结构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光盘中记录主数据的主数据块(簇)的结构与该主数据块内的地址单元(地址字段)的配置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再现装置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解码处理部的详细构成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再现装置中的针对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动作的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0是示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光盘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光盘中的介质信息区域、空白区域与数据区域的边界部放大的图。
图12是示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光盘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光盘中的介质信息区域与数据区域的边界部放大的图。
图14是示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光盘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5的(a)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通常介质的地址数据格式的图,(b)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超分辨率介质的地址数据格式的图。
图16是表示现有的再现装置再现信息记录介质的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 再现装置
71a 第1解码处理电路(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
71b 第2解码处理电路(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
100、300、400、500 光盘(信息记录介质)
101、301、401、501 介质信息区域(第1区域)
102、302、402、502 数据区域(第2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使用图1~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光盘100的构成)
参照图1,来说明光盘100(信息记录介质)的构成。图1的(a)是示例光盘100的构成的俯视图,图1的(b)是示例光盘100的各记录层的构成的剖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光盘100是再现专用的BD(Blu-ray(注册商标)Disc,蓝光光盘)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光盘100是圆盘状的超分辨率介质,具备:(i)记录有与光盘100有关的信息的介质信息区域101(第1区域)、和(ii)记录有影像或者软件等内容的数据区域102(第2区域)。
在介质信息区域101以及数据区域102中,使用规定的调制方式(例如,1-7PP(Parity Preserve/Prohibit,奇偶保留/禁止RMTR(Repeated Minimum Transition RunLength,重复的最小游程长度))调制记录方式),通过由凹坑群构成的标记以及间隔,分别记录与光盘100有关的信息以及内容(内容数据)。
也就是说,与光盘100有关的信息作为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形状,被记录于介质信息区域101。此外,内容作为数据区域102的形状,被记录于数据区域102。
例如,在BD的情况下,使用1-7PP调制记录方式,通过2T至8T的标记以及间隔,与光盘100有关的信息以及内容被分别记录。
介质信息区域101被设置于光盘100的最内周部(所谓的导入区域)。在介质信息区域101,通过仅由比后述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0.119μm)长的凹坑构成的凹坑群,记录例如介质识别信息(种类识别信息)以及记录数据的管理信息等,作为与光盘100有关的信息。介质信息区域101的记录密度与通常介质的记录密度相同。
介质识别信息是用于识别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的信息。介质识别信息中包含光盘100的种类(BD、DVD、再现专用型、一次写入型以及可擦写型等)、记录容量等光盘类型识别信息以及用于识别各个光盘100的个体识别信息等。此外,管理信息是表示在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信息的地址以及多个信息的相关关系等的信息。
数据区域102在光盘100中被设置于比介质信息区域101更靠外周侧。在数据区域102,使用1-7PP调制记录方式,通过包含比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短的凹坑的凹坑群,记录内容(即,用户使用的信息)。也就是说,数据区域102的记录密度比介质信息区域101的记录密度高。
另外,在将光盘100所对应的再现装置的再现光波长设为λ、将数值孔径设为NA(Numerical Aperture)的情况下,该再现装置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被表示为λ/(4×NA)。在光盘100中,λ=405(nm),NA=0.85,光学系统分辨极限被表示为λ/(4×NA)=0.119(μm)。
图2是将光盘100的介质信息区域101与数据区域102的边界部放大的图。在光盘100中,各种信息使用1-7PP调制记录方式被进行记录,作为介质信息区域101的最小凹坑长的2T凹坑长(即,R2T)是0.149μm,此外,作为数据区域102的最小凹坑长的2T凹坑长(即,D2T)是0.112μm。
另外,所谓凹坑长,是指由凹以及/或者凸构成的凹坑的长度,一般是指光盘100的圆周方向的长度。
此外,在介质信息区域101中凹坑群所形成的轨道的轨道间距以及在数据区域102中凹坑群所形成的轨道的轨道间距彼此相同(例如,0.35μm)。另外,所谓轨道间距,是指光盘100上的2个相邻的轨道间的半径方向的距离。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光盘100的剖面的图。在光盘100中,从被入射了从再现装置输出的再现光的一侧起,分别设置有覆盖层191、功能层192以及基板193。
覆盖层191例如由厚度100μm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形成。在覆盖层191由上述的紫外线固化树脂形成的情况下,覆盖层191在波长λ=405nm的再现光中,具有1.5左右的折射率。
另外,覆盖层191的材料是在再现光的波长λ中透过率高的材料即可。因此,覆盖层191例如可以由聚碳酸酯(PC)薄膜与透明粘着剂来形成,并不被特别限定。
基板193例如由直径120mm、厚度1.1mm的聚碳酸酯来形成。在基板193,通过由在入射再现光的一侧的表面所设置的凹以及/或者凸构成的凹坑,来记录信息。
另外,基板193的材料只要是在再现光入射的一侧的表面能够通过由凹以及/或者凸构成的凹坑来记录信息的材料即可。因此,基板193例如可以由聚碳酸酯树脂以及丙烯酸(PMMA)、聚酯、脂环式烃树脂、环氧/缩醛合成树脂或者玻璃形成,只要是基板所要求的强度、平坦度能够满足规格的材料,就不被特别限定。
功能层192例如由厚度12nm的Ta形成。功能层192是能够通过再现光学系统来再现由被设置于基板193的表面的预置凹坑群记录的信息的膜。另外,所谓预置凹坑群,是指被设置于基板193的多个凹凸形状。
也就是说,功能层192是即使预置凹坑群之中最小的标记与间隔的平均长度形成为光学系统分辨极限以下,在再现光学系统中也能够再现(即,超分辨率再现)的超分辨率膜即可。功能层192例如可以通过溅射来形成。
功能层192也可以由Si、Ge、GeSbTe、AgInSbTe、Al、Ag、Au、Pt或者包含这些的混合物(例如,APC)等形成。
进一步地,功能层192也可以通过层叠两种以上的膜来形成。功能层192例如也可以由(i)厚度约8nm的由Ta、Al、Ag、Au、Pt或者包含这些的混合物等构成的吸光膜、(ii)ZnO、CeO2、TiO2等超分辨率再现膜形成。在该情况下,即使功能层192的记录密度更高,也能够实现信息的再现。
此外,功能层192也可以是2层以上的层。在功能层192是2层以上的层的情况下,在构成功能层192的各个功能层之间,设置中间层即可。
中间层例如可以由紫外线固化树脂形成。中间层的材料是(i)在再现光的波长λ,透过率高,并且,(ii)在再现光入射的一侧的面,能够通过由凹以及/或者凸构成的凹坑来记录信息以及内容的材料即可。
另外,在功能层192是2层以上的层的情况下,在构成功能层192的各个功能层之中的至少一层的内周分配有介质信息区域101即可。由此,能够确保数据区域102的区域较多,能够实现光盘100的大容量化。
此外,介质信息区域101不必非要设置于光盘100的最内周部,也可以设置于光盘100的外周部(所谓的导出区域)。
(地址数据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信息区域101以及数据区域102,分别通过在基板193上形成浮雕(emboss)凹坑(即,凹以及/或者凸),来记录地址信息(地址数据)。也就是说,地址信息是使用上述的调制方式,通过由凹坑群构成的标记以及间隔,被分别记录于介质信息区域101以及数据区域102的。
以下,基于图4~图6,说明保存有该地址信息的介质信息区域101以及数据区域102各自的地址单元编号(AUN)的结构(AUN结构)以及包含其地址单元编号的地址单元(AU)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首先,基于图4,说明地址单元编号(AUN)的结构例。图4是表示地址单元编号的结构例的图,(a)是表示被用于光盘100的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地址单元编号111的结构例的图,(b)是表示被用于光盘100的数据区域102的地址单元编号121的结构例的图。另外,地址单元编号中,“AUN0”是最下位符号,“AUN3”是最上位符号。
此外,与地址单元编号同样地,后述的图5的(b)所示的奇偶校验中,“Parity0”是最下位符号,“Parity3”是最上位符号。
如图4的(a)所示,对于介质信息区域101,作为4符号(1符号=8比特)的地址单元编号111,形成了“AUN0”~“AUN3”。也就是说,“AUN0”~“AUN3”分别由1符号(8比特)构成。并且,该4符号被表示为比特A0~A31。构成地址单元编号111的比特A0~A31的作用如下。
·比特A0~A4的5比特是簇内编号。簇是数据的记录单位,在可记录类型的光盘的情况下,是构成1个RUB(recording unit block:记录再现簇)的单位。
·比特A5~A23的19比特是簇地址(cluster address)。
·比特A24~A26的3比特是层编号(记录层的编号)。
·比特A27~A31的5比特是保留区(reserve)。
该介质信息区域101中被采用的地址单元编号111与通常介质(即,非超分辨率介质)中被采用的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4的(b)所示,数据区域102的地址单元编号121也分别由4符号构成,形成包含比特A0~A31的“AUN0”~“AUN3”。构成地址单元编号121的比特A0~A31的作用如下。
·比特A0~A3的4比特是保留区。
·比特A4~A8的5比特是簇内编号。
·比特A9~A28的20比特是簇地址。
·比特A29~A31的3比特是层编号。
此外,由于数据区域102的记录密度与通常介质相比是高密度,因此可以说介质信息区域101中使用的地址单元编号111的簇地址(即,比特A5~A23的19比特)为了表现数据区域102中使用的地址单元编号121的簇地址(即,比特A9~A28的20比特),是不充分的簇地址。
因此,在数据区域102中,如图4的(b)所示,地址单元编号121的簇地址设为比特A9~A28的20比特,使其比介质信息区域101中的地址单元编号111的簇地址增加1比特。由此,解决了数据区域102中的簇地址的不足。
另外,地址单元编号121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只要是比特数比地址单元编号111的簇地址增加的结构即可。
这样,介质信息区域101中使用的地址单元编号111的数据结构(第1地址数据格式(地址方式))成为与长度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长的凹以及/或者凸所构成的信息记录介质(通常介质)中使用的地址单元编号相同的数据结构。
另一方面,数据区域102中使用的地址单元编号121的数据结构(第2地址数据格式)与介质信息区域101中使用的地址单元编号111的数据结构不同,成为能够进行比通常介质高密度化的数据记录的数据结构。
也就是说,在介质信息区域101中,使用与通常介质相同的第1地址数据格式来记录地址信息。另一方面,在数据区域102中,使用与第1地址数据格式不同的、能够进行比通常介质高密度化的数据记录的第2地址数据格式(例如,使簇地址的比特数(地址数)比通常介质增加了的数据结构)来记录地址信息。
换言之,由于地址单元编号111和地址单元编号121中所保存的信息是利用各自的地址数据格式而记录的,因此其结构不同。
这里,针对图5所示的地址单元单位,进行分别针对地址单元编号111以及121的纠错编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纠错码)编码)处理。图5的(a)是表示地址单元群的结构例的图,图5的(b)是表示作为地址单元群之一的地址单元“AU0”的结构例的图。另外,作为针对主数据的ECC编码的方法,能够使用LDC(Long Distance Code,长距离编码)和BIS(Burst Indicator Subcode,突发指示子码)这2个方法的任意方法。
在图5的(a)中,作为地址单元群的结构例,表示设置了地址单元“AU0”~“AU15”这16个地址单元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各地址单元“AU0”~“AU15”的构成如下。
·地址单元“AU0”由地址字段“AF0,0”~“AF8,0”这9字节构成。也就是说,1个地址字段由1字节(1符号)构成。
·地址单元“AU1”由地址字段“AF0,1”~“AF8,1”这9字节构成。
·同样地,地址单元“AU2”~“AU15”分别由9字节构成。也就是说,第N个“AU(N)”由“AF0,N”~“AF8,N”这9字节构成。
对该9字节的地址单元单位(按照每个地址单元“AU0”~“AU15”),进行ECC编码。介质信息区域101中使用的地址单元包含:地址单元编号111、标志比特、奇偶校验。同样地,数据区域102中使用的地址单元包含:地址单元编号121、标志比特、奇偶校验。
也就是说,所谓地址单元,是指如下的数据群,该数据群形成为至少包含(i)表示对光盘100记录的数据(记录数据)或者从光盘100读取的数据(再现数据)的地址的地址信息、(ii)在光盘100所对应的再现装置中,能够对该地址信息进行规定的编码以及解码,并能够进行纠错的特定数据。
此外,地址单元编号是上述的地址信息。也就是说,地址单元编号是表示分配给记录数据或者再现数据的地址的数据。奇偶校验是上述的特定数据。也就是说,奇偶校验是能够进行地址单元的纠错的数据。标志比特是表示记录数据的记录的状态的数据。也就是说,标志比特中记录有表示记录数据的记录的状态的信息等。另外,标志比特在再现专用类型的光盘中,也可以作为预备区域。
图5的(b)是表示地址单元“AU0”的图。
在地址单元“AU0”的地址字段“AF0,0”、“AF1,0”、“AF2,0”、“AF3,0”分别分配有地址单元编号“AUN3”、“AUN2”、“AUN1”、“AUN0”。
在地址字段“AF4,0”,分配有标志比特。
在地址字段“AF5,0”~“AF8,0”,分配有奇偶校验(Parity3~Parity0)。
地址单元“AU1”~“AU15”也具有与地址单元“AU0”同样的结构。也就是说,在第N个地址单元“AU(N)”,·在地址字段“AF0,N”~“AF3,N”分配有地址单元“AU(N)”的地址单元编号“AUN3”~“AUN0”,
·在地址字段“AF4,N”分配有标志比特,
·在地址字段“AF5,N”~“AF8,N”分配有奇偶校验(Parity3~Parity0)。
这种地址单元单位的基于ECC编码的纠错通过在9符号内具备4符号的奇偶校验,从而能够纠正2符号以内的错误。
也就是说,形成为地址单元的纠错编码数据是:RS(9,5,5)、符号长9、数据5、距离5的RS(Reed-Solomon,里德-所罗门)码。
换言之,光盘100的介质信息区域101具有被(9,5,5)RS码进行了纠错编码处理的包含地址单元编号111的地址单元。此外,光盘100的数据区域102具有被(9,5,5)RS码进行了纠错编码处理的包含地址单元编号121的地址单元。
图6中表示记录有主数据的主数据块(簇)的结构与该主数据块内的地址单元(地址字段)的配置例。另外,将通过相变标记、色素变化标记或者浮雕凹坑列而被记录于形成在各记录层的轨道上的信息,称为“主数据(用户数据)”。
如图6所示,1个主数据块由496个帧构成。也就是说,1个簇由496个帧构成。并且,该1帧是配置有数据(38字节)、BIS(1字节)、数据(38字节)、BIS(1字节)、数据(38字节)、BIS(1字节)、数据(38字节)的155字节的结构。
也就是说,1帧由152字节(=38字节×4)的数据、和每38字节所插入的1字节的BIS(=1字节×3)构成。在该496帧的主数据块,以31帧单位配置有地址单元“AU0(AddressUnit 0)”~“AU15(Address Unit 15)”。
具体来讲,在各31帧,通过在构成BIS的前端的3帧分别配置3个地址字段,从而由9字节(9符号)构成的地址单元“AU0”~“AU15”被分别配置在主数据块内。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如下进行配置。
·构成地址单元“AU0”的分别由1字节构成的地址字段“AF0,0”~“AF8,0”(全部9字节)被配置在主数据块的前端的31帧之中构成BIS的前端的3帧。
·构成地址单元“AU1”的地址字段“AF0,1”~“AF8,1”被配置在第2个31帧之中构成BIS的前端的3帧。
·同样地,地址单元“AU2”~“AU15”分别被配置在第3个~第16个31帧内。
这样,在介质信息区域101的主数据块内的BIS,分配有包含地址单元编号111的地址单元。此外,在数据区域102的主数据块内的BIS,分配有包含地址单元编号121的地址单元。也就是说,BIS中包含地址信息。此外,换言之,可以说BIS有助于地址信息的编码。
(光盘100的效果)
在光盘100中,在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凹坑群,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形成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即,0.119μm)长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此外,在数据区域102的凹坑群,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形成包含比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
并且,地址信息通过第1地址数据格式(即,与通常介质同样的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于介质信息区域101,并且,通过第2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于数据区域102。
因此,通过向介质信息区域101照射具有通常介质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能够读取被记录于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地址信息以及与光盘100有关的信息(特别是,介质识别信息)。
因此,在再现装置中,能够将介质信息区域101已被再现作为再现对象即光盘100是超分辨率介质的判断基准。特别地,在通过后述的实施方式2的再现装置1来再现光盘100的情况下,不会向光盘100的数据区域102以外照射具有超分辨率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
也就是说,不会向通常介质以及光盘100的介质信息区域101照射具有超分辨率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另外,关于数据区域102,由于通过上述的第2地址数据格式记录地址信息,因此通过具有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能够读取该地址信息以及内容。
因此,通过使用光盘100作为超分辨率介质,从而在实施方式2的再现装置1中,能够防止通常介质被误判断为超分辨率介质。因此,能够抑制产生对通常介质照射具有用于再现超分辨率介质的更高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从而通常介质被损坏的情况。
也就是说,通过将光盘100设为实施方式2的再现装置1的再现对象,能够起到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的可靠性提高的效果。换言之,作为适合作为实施方式2的再现装置1的再现对象的超分辨率介质,能够提供光盘100。
此外,在光盘100中,由于将数据区域102的地址数据格式变更为高密度信息记录介质用的格式(即,第2地址数据格式),因此还起到如下效果:地址不会不足,能够进一步增大记录容量。
〔实施方式2〕
针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基于图7~图9来进行说明如下。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对于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再现装置1的构成)
参照图7,来说明再现实施方式1的光盘100的再现装置1的构成。
图7是表示再现装置1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再现装置1是能够再现超分辨率介质和通常介质这两种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也就是说,再现装置1除了用于再现超分辨率介质的再现设定(即,具有更高的功率的再现光的设定等),也能够应用用于再现通常介质的再现设定(即,具有更低的功率的再现光的设定等)。以下,将这种再现装置称为具有再现的向下兼容性的再现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再现装置1中装填光盘100(即,超分辨率介质)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再现装置1中装填通常介质。
再现装置1具备:主轴电机2、光拾取器3、拾取用电机4、检测电路5、读取电路6、解码处理部7、ECC解码部8、控制部9、伺服电路10、激光控制电路11、主轴电路12以及传感器13。此外,再现装置1与被设置在外部的AV(Audio Visual,视听)系统20连接。
传感器13通过检测光盘100被夹持在再现装置1的转盘(未图示),来检测光盘100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然后,传感器13将表示光盘100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的信息提供给控制部9。
控制部9在获取到来自传感器13的信息之后,向主轴电路12提供指令,使主轴电机2旋转。并且,控制部9向拾取用电机4提供指令,使光拾取器3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拾取用电机4是使光拾取器3移动到规定的读取位置的驱动机构。此外,控制部9具有统一控制再现装置1所具备的各部的动作的功能。
光拾取器3一边在其半径方向上移动,一边对旋转中的光盘100照射作为再现光的激光。从光拾取器3照射的激光被来自激光控制电路11的驱动信号(驱动电流)进行发光驱动。另外,激光控制电路11的动作被控制部9进行控制。
再现装置1使用激光从光盘100反射而产生的反射光,来再现光盘100。光拾取器3为了再现光盘100,具备:未图示的激光二极管、物镜以及光电检测器。
激光二极管输出激光。激光经由物镜,被照射到光盘100。然后,来自光盘100的反射光被光电检测器进行检测。
从激光二极管输出的激光例如是波长λ=405nm的激光。此外,物镜的数值孔径例如是NA=0.85。另外,该波长以及数值孔径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根据光盘100的种类或者类别来规定的波长以及数值孔径即可。
由光拾取器3的光电检测器检测到的反射光作为再现信号,被提供给检测电路5。检测电路5除了再现信号(即,RF(Radio Frequency,射频)信号),还生成聚焦误差信号以及寻轨误差信号。
检测电路5将聚焦误差信号以及寻轨误差信号提供给伺服电路10。伺服电路10基于聚焦误差信号以及寻轨误差信号,控制光拾取器3的致动器(未图示)的动作,以使得激光追踪光盘100的数据轨道。
此外,检测电路5将再现信号提供给读取电路6。读取电路6通过PLL(Phase LockedLoop:未图示),根据再现信号来生成再现时钟。此外,读取电路6进行针对RLL(Run LengthLimited)(1,7)调制的解调处理,将再现信号解调。
读取电路6将再现时钟信号和再现信号的解调结果提供给解码处理部7。解码处理部7使用再现信号的解调结果,进行地址的解码。
图8是表示解码处理部7的详细构成的图。解码处理部7具备: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以及切换器72。
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以及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连接于读取电路6。此外,切换器72在输入侧与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以及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连接,在输出侧与ECC解码部8连接。
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具有对通过第1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decode)的功能。此外,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具有对通过第2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的功能。
因此,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能够对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并且能够对通常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的地址信息以及数据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此外,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能够对数据区域102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此外,切换器72具有选择向ECC解码部8的输出的功能。
读取电路6将再现时钟信号和再现信号的解调结果提供给解码处理部7所具备的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以及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并且,在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以及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分别进行地址信息的解码。
作为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以及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中的解码结果而得到的各个地址信息,在根据作为再现装置1的再现对象的光盘100的各个区域(即,介质信息区域101以及数据区域102),被切换器72选择之后,被提供给ECC解码部8。
也就是说,切换器72的开关被切换为(i)在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进行处理的情况下,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与ECC解码部8连接,(ii)在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进行处理的情况下,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与ECC解码部8连接。另外,切换器72的开关的切换是通过被设置于解码处理部7的未图示的驱动器来进行的。
ECC解码部8作为纠错处理进行ECC解码。也就是说,ECC解码部8对从解码处理部7提供的地址信息实施ECC解码,生成再现信号。然后,ECC解码部8将再现信号提供给控制部9。
如上所述,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地址数据格式(第1地址数据格式)是图4的(a)所示的地址单元编号111的结构(AUN结构)。此外,数据区域102的地址数据格式(第2地址数据格式)是图4的(b)所示的地址单元编号121的结构(AUN结构)。
因此,ECC解码部8进行与各地址数据格式对应的解码处理。因此,在ECC解码部8中进行了与各地址数据格式不对应的解码处理的情况下,各地址信息不能被正确地解码。也就是说,各地址信息不能被解码。
再现信号中包含的数据在解码处理部7以及ECC解码部8中被解码,经由控制部9,被输出到AV系统20。
另外,虽然在图7中示例了再现装置1与AV系统20连接的构成,但与再现装置1连接的对象不限定于AV系统20。例如,再现装置1也可以与个人计算机等连接。
此外,再现装置1也可以是不与其他设备连接的构成。在该情况下,在再现装置1设置操作部以及显示部等,数据输入输出的接口部的构成与图7所示的构成不同。换句话说,在再现装置1中,根据用户的操作来进行记录或者再现,并且形成用于各种数据的输入输出的端子部。
主轴电路12经由控制部9,获取在读取电路6生成的再现时钟信号。主轴电路12通过将再现时钟信号与光盘100的规定的旋转基准速度比较,来生成主轴误差信号以及与主轴误差信号对应的主轴驱动信号。
然后,主轴电路12通过将主轴驱动信号提供给主轴电机2,来控制主轴电机2的动作,以使得光盘100旋转驱动。
主轴电机2可以将光盘100旋转驱动为一定线速度(Constant Linear Velocity,CLV),或者也可以旋转驱动为一定角速度(Constant Angular Velocity,CAV)。
(再现装置1中的再现动作的处理流程)
图9是表示再现装置1中针对信息记录介质(例如,光盘100)的再现动作的处理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这里,针对信息记录介质是光盘100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传感器13通过检测光盘100在再现装置1的转盘(未图示)中,信息记录介质被夹持,来检测光盘100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
控制部9在从传感器13获取到表示光盘100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的信息之后,向主轴电路12提供指令,使主轴电机2旋转。此外,控制部9向拾取用电机4提供指令,使光拾取器3移动到规定的读取位置。
进一步地,控制部9通过向激光控制电路11提供指令,来从激光控制电路11向光拾取器3提供驱动信号(驱动电流)。光拾取器3基于驱动信号,通过通常介质用的再现激光功率(例如,0.35mW的低功率),向光盘100的介质信息区域101照射作为再现光的激光。也就是说,作为用于再现光盘100的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再现设定,设定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
光拾取器3接收来自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反射光,生成再现信号(RF信号)。再现信号从光拾取器3,经由检测电路5以及读取电路6,被提供给解码处理部7以及ECC解码部8。在解码处理部7以及ECC解码部8中,用于获取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地址信息的动作如图9的处理S1以及S2所示。
读取电路6通过PLL,根据再现信号来生成再现时钟,此外,进行针对RLL(1,7)调制的解调处理,将再现信号解调。读取电路6将再现时钟信号和再现信号的解调结果提供给解码处理部7。
以上是图9所示的处理S1之前的再现装置1的动作。以下,参照图9,来针对处理S1~S13进行说明。
解码处理部7在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即,对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的解码处理电路)中,对从介质信息区域101读取出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处理S1)(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工序)。
通过处理S1,能够得到构成图4的(a)所示的地址单元“AU0”~“AU15”的各地址信息。也就是说,作为各地址信息,能够得到构成地址单元(AU)的9符号、即AUN0~AUN3、Flag数据以及Parity0~Parity3。
ECC解码部8针对从解码处理部7获取到的各地址信息,实施ECC解码(处理S2)(ECC解码第1工序),作为地址信息的纠错处理。通过处理S2,在ECC解码部8中,进行地址信息的纠错,获取地址信息。
控制部9基于从ECC解码部8获取到的地址信息,控制拾取用电机4的动作,使光拾取器3移动到介质信息区域101的规定的位置。然后,光拾取器3从介质信息区域101的规定的地址,获取光盘100的介质识别信息(处理S3)(介质信息获取工序)。
控制部9参照光拾取器3所获取到的光盘100的介质识别信息,判断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是否是超分辨率介质(处理S4)(介质种类判断条件)。例如,在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的信息记录介质是光盘100的情况下,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被判断为是超分辨率介质。
控制部9在判断为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是超分辨率介质的情况下(S4中为是),选择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设定,作为用于再现数据区域102的再现条件(处理S5)(再现设定选择工序)。
对于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设定,用于再现光盘100的再现功率以及光盘100被旋转驱动的线速度等与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不同。另外,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以及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设定在再现装置1中,也可以预先记录于未图示的记录装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来作为再现装置1的初始设定的再现设定。因此,从再现装置1的起动到处理S4为止,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被选择。
控制部9控制拾取用电机4的动作,使光拾取器3移动到数据区域102的规定的位置。然后,光拾取器3向数据区域102照射再现光。也就是说,光拾取器3访问数据区域102(处理S6)(数据区域访问工序)。
光拾取器3接受来自数据区域102的反射光,生成再现信号(RF信号)。在解码处理部7以及ECC解码部8中,用于获取数据区域102的地址信息的动作如以下的处理S7以及S8所示。
读取电路6通过PLL,根据再现信号来生成再现时钟,此外,进行针对RLL(1,7)调制的解调处理,将再现信号解调。读取电路6将再现时钟信号和再现信号的解调结果提供给解码处理部7。
然后,解码处理部7在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即,对数据区域102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的解码处理电路)中,对从数据区域102读取出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处理S7)(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工序)。
通过处理S7,能够得到构成图4的(b)所示的地址单元“AU0”~“AU15”的各地址信息。也就是说,作为各地址信息,能够得到构成地址单元(AU)的9符号、即AUNO~AUN3、Flag数据以及Parity0~Parity3。
ECC解码部8针对从解码处理部7获取到的各地址信息,实施ECC解码(处理S8)(ECC解码第2工序),来作为地址信息的纠错处理。通过处理S8,在ECC解码部8中,进行地址信息的纠错,获取地址信息。
控制部9基于从ECC解码部8获取到的地址信息,控制拾取用电机4的动作,来使光拾取器3移动到数据区域102的规定的位置。然后,光拾取器3从数据区域102的规定的地址,获取光盘100的数据。也就是说,光拾取器3对被记录于数据区域102的规定的地址的内容进行再现(处理S9)(数据区域再现工序)。
通过上述的处理S1~S9,进行基于再现装置的光盘100(即,超分辨率介质)的再现。另外,针对数据区域102的处理S8以及S9与针对介质信息区域101的上述处理S2以及S3分别是相同的处理。
另外,在信息记录介质是与光盘100不同的通常介质的情况下,进行以下的处理S10~S13。
控制部9在判断为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不是超分辨率介质的情况下(S4中为否),控制部9继续使用通常介质用的再现设定(即,与用于再现介质信息区域的再现条件相同的再现条件),作为用于再现数据区域的再现条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介质信息区域不被再现的情况下也判断为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不是超分辨率介质。因此,在被装填于再现装置1的信息记录介质是通常介质,由于污渍等的附着,导致该信息记录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未被适当地再现的情况下,该信息记录介质被判断为是通常介质。
光拾取器3与上述处理S6同样地,访问数据区域(处理S10)(数据区域访问工序)。接着,解码处理部7在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中,对从数据区域读取出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处理S11)(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工序)。
另外,在处理S11中,由于信息记录介质是通常介质,因此与上述处理S7不同地,不使用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就能够对从数据区域读取出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
ECC解码部8与上述处理S8同样地,对从解码处理部7获取到的各地址信息实施ECC解码(处理S12)(ECC解码第2工序),作为地址信息的纠错处理。
然后,光拾取器3与上述处理S9同样地,对被记录于数据区域的规定的地址的内容进行再现(处理S13)(数据区域再现工序)。通过上述处理S1~S4以及S10~S13,进行基于再现装置1的通常介质的再现。
(再现装置1的效果)
再现装置1具备对被记录于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的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因此,能够从光盘100(即,超分辨率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101(与通常介质同样的非超分辨率区域)再现与光盘100有关的信息(特别是,介质识别信息)。
因此,再现装置1能够通过照射具有通常介质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来判断作为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是通常介质还是超分辨率介质。也就是说,再现装置1能够将信息记录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被再现作为再现对象的光盘100是超分辨率介质的判断基准。
此外,由于再现装置1具备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因此即使在作为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被判断为是通常介质的情况下,也能够再现被记录于该通常介质的数据区域的地址信息以及内容。
另一方面,再现装置1具备对被记录于数据区域102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的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因此,在判断为作为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例如,光盘100)是超分辨率介质的情况下,通过照射具有超分辨率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能够从比介质信息区域101更高密度地记录信息的数据区域102,可靠地读取地址信息以及内容。
因此,再现装置1能够再现作为超分辨率介质的光盘100以及通常介质这两者。也就是说,再现装置1在实现了与通常介质的再现兼容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光盘100的再现。此外,也可以说再现装置1适合于再现作为适于大容量化的超分辨率介质的光盘100。
这里,能够再现通常介质与超分辨率介质(与光盘100不同的现有的超分辨率介质,即,介质信息区域以及数据区域这两个是超分辨率区域的超分辨率介质)这两者的现有的再现装置,一般在不能读取被记录于信息记录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的地址信息的情况下,将被装填的信息记录介质判断为超分辨率介质。因此,例如,在被照射再现光的通常介质的表面附着有污渍的情况下,存在通常介质被判断为超分辨率介质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再现装置1仅在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能够进行地址信息的解码处理的情况下,将具有通常介质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此外,仅在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能够进行地址信息的解码处理的情况下,将具有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的介质信息区域。
也就是说,在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不能进行地址信息的解码处理的情况下,具有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不会被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
并且,对于再现装置1作为再现对象的超分辨率介质使用的光盘100,介质信息区域101的地址信息通过上述第1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具有通常介质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来读取被记录于介质信息区域101的介质识别信息。
因此,再现装置1通过将光盘100用作再现对象的超分辨率介质,不照射具有超分辨率介质用的再现功率的再现光,就能够判断出是通常介质还是超分辨率介质。
换言之,根据再现装置1,不会以不能读取介质信息区域的地址信息为理由,判断为是超分辨率介质。例如,在通常介质的被照射再现光的表面附着有污渍等的情况下,不能读取介质信息区域的地址信息,但不会以此为理由而判断为是超分辨率介质。
因此,根据再现装置1,能够防止:在由于污渍等理由导致不能再现光盘的介质信息区域等情况下,误识别为光盘是超分辨率介质。
因此,获得如下效果:能够抑制对本质上没有问题的通常介质照射用于再现超分辨率介质的更高的再现功率而通常介质被损坏的情况的发生。
〔实施方式3〕
如下,基于图10以及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另外,为了方便说明,对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光盘300的构成)
参照图10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盘300(信息记录介质)的构成。图10是示例光盘300的构成的俯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光盘100同样地,针对光盘300是再现专用的BD的情况来进行说明。
光盘300是圆盘状的超分辨率介质,具备:(i)介质信息区域301(第1区域)、(ii)数据区域302(第2区域)、和(iii)空白(blank)区域303(第3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信息区域301是与实施方式1的介质信息区域101同样的区域。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区域302是与实施方式1的数据区域102同样的区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光盘300是在实施方式1的光盘100进一步设置了空白区域303的构成。
空白区域303在光盘300中,被设置在比介质信息区域301更靠外周侧并且比数据区域302更靠内周侧。也就是说,空白区域303在光盘300的半径方向上被设置在介质信息区域301与数据区域302之间。
空白区域303由未记录有地址以外的有意义的信息的凹坑群形成。也就是说,空白区域303是未记录有意义的信息的区域。此外,空白区域303中包含地址数据格式从第1地址数据格式迁移(切换)为第2地址数据格式的位置。
以下,参照图11,针对空白区域303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11是将光盘300中的介质信息区域301、空白区域303、数据区域302的边界部放大的图。
如图11所示,在通过第1地址数据格式来记录地址信息的介质信息区域301与通过第2地址数据格式来记录地址信息的数据区域302之间,设置空白区域303。也就是说,空白区域303被设置为连接介质信息区域301与数据区域302的区域。
在空白区域303中,在接近于介质信息区域301的一侧的区域(即,空白区域303的内周侧的区域),与介质信息区域301同样地,使用规定的调制方式(例如,1-7PP调制记录方式),由与第1地址数据格式对应的凹坑群形成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长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
此外,在空白区域303中,在接近于数据区域302的一侧的区域(即,空白区域303的外周侧的区域),与数据区域302同样地,使用规定的调制方式(例如,1-7PP调制记录方式),由与第2地址数据格式对应的凹坑群形成包含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
另外,在空白区域303中,接近于介质信息区域301的一侧的区域(形成与第1地址数据格式对应的凹坑群的区域)与接近于数据区域302的一侧的区域(形成与第2地址数据格式对应的凹坑群的区域)迁移的位置并不被特别限定。
(光盘300的效果)
在通过再现装置来再现信息记录介质的情况下,存在希望尽早开始记录有内容的数据区域(例如,数据区域302)的再现的要求。
在再现装置对被记录于光盘300的内容进行再现的情况下,在介质信息区域301中再现了介质识别信息之后,将针对介质信息区域301的跟踪(tracking)设为关闭(OFF)状态,使光拾取器在半径方向上移动。然后,再现装置将针对数据区域302的跟踪设为打开(ON)状态,开始数据区域302的再现。
在尽早开始数据区域的再现的情况下,存在光拾取器在比数据区域302的最内周部更靠内周侧的位置进行跟踪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存在光拾取器跟踪错误的位置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300中,通过设置有空白区域303,在比数据区域302的开始区域(即,数据区域302的最内周部)更靠内周侧,也与数据区域302同样地,使用规定的调制方式,由与第2地址数据格式对应的凹坑群形成包含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
因此,即使在光拾取器跟踪了错误的位置的情况下,空白区域303的外周侧的区域也被再现,因此再现装置能够使用用于再现数据区域302的再现设定,来确认再现位置。
因此,再现装置能够参照被确认为再现了空白区域303的外周侧的区域的结果的再现位置,使光拾取器移动到数据区域302的规定的位置。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盘300,在通过再现装置来尽早开始内容的再现的情况下,起到能够提高内容的再现的可靠性的效果。
〔实施方式4〕
如下,基于图12以及图13来说明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另外,为了方便说明,针对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光盘400的构成)
参照图1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盘400(信息记录介质)的构成。图12是示例光盘400的构成的俯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光盘100同样地,对光盘400是再现专用的BD的情况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光盘400是圆盘状的超分辨率介质,具备介质信息区域401(第1区域)和数据区域402(第2区域)。与实施方式1的光盘100、实施方式3的光盘300的不同在于,光盘400的数据区域402的轨道间距比介质信息区域401的轨道间距短。另外,关于光盘400的除此以外的构成以及被记录的信息,与实施方式1的光盘100相同。
图13是将光盘400的介质信息区域401与数据区域402的边界部放大的图。如图13所示,在介质信息区域401,由凹坑P1形成多个轨道T1,在数据区域402,由凹坑P2形成多个轨道T2。
介质信息区域401中的轨道间距被表示为2个相邻的轨道T1之间的半径方向的距离即轨道间距TP1。此外,数据区域402中的轨道间距被表示为2个相邻的轨道T2之间的半径方向的距离即轨道间距TP2。
若对轨道间距TP1与轨道间距TP2进行比较,则轨道T1以及T2形成为轨道间距TP1比轨道间距TP2长。也就是说,数据区域402中的轨道间距TP2比介质信息区域401中的轨道间距TP1短。
在本实施方式中,轨道T1以及T2形成为例如轨道间距TP1(即,与光盘100相同的轨道间距)为0.35μm,轨道间距TP2为0.29μm。
当然,若轨道间距TP1>轨道间距TP2,则这些的值能够任意变更。此外,轨道间距TP1不必与光盘100的轨道间距相同。
另外,光盘400的功能层(未图示,相当于图3的功能层192)是能够通过再现光学系统来再现由设置于光盘400的基板(未图示,相当于图3的基板193)的表面的预置凹坑群来记录的信息,并且,能够实现比轨道间距TP1短的轨道间距TP2(例如,0.29μm)的膜即可。
具体来讲,光盘400的功能层也可以与光盘100的功能层192同样地,例如由(i)厚度约8nm的由Ta、Al、Ag、Au、Pt或者包含这些的混合物等构成的吸光膜、和(ii)ZnO、CeO2、TiO2等的超分辨率再现膜形成。
(光盘400的效果)
在光盘400中,在介质信息区域401形成轨道T1并且在数据区域402形成轨道T2,以使得数据区域402中的轨道间距TP2比介质信息区域401中的轨道间距TP1窄。
因此,由于与例如光盘100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加数据区域402中的轨道数,因此起到能够使光盘的记录容量更大容量化的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实现记录信息的进一步的高密度化。
另外,再现装置1具有与轨道间距TP1和轨道间距TP2对应(即,也与轨道间距TP2对应)的功能,以使得在再现装置1对被记录于光盘400的信息进行再现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地进行向介质信息区域401以及数据区域402的跟踪控制。
例如该功能能够通过如下来实现:光拾取器3在从介质信息区域401获取介质识别信息时,获取轨道间距TP2的值来作为与光盘400有关的信息,使其反映于读取被记录于数据区域402的信息时的光拾取器3的动作。
〔实施方式5〕
如下,基于图14来说明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另外,为了方便说明,针对具有与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光盘500的构成)
参照图1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光盘500(信息记录介质)的构成。图14是示例光盘500的构成的俯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的光盘100同样地,对光盘500是再现专用的BD的情况进行说明。
光盘500是圆盘状的超分辨率介质,具备:(i)介质信息区域501(第1区域)、(ii)数据区域502(第2区域)、和(iii)空白区域503(第3区域)。
本实施方式的介质信息区域501以及数据区域502分别是与实施方式4的介质信息区域401以及的数据区域402同样的区域。也就是说,数据区域502的轨道间距TP2(例如,0.29μm)比介质信息区域501的轨道间距TP1(例如,0.32μm)短。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光盘500是在实施方式4的光盘400进一步设置了空白区域503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空白区域503与实施方式3的空白区域303同样地,是在光盘500的半径方向上,被设置于介质信息区域501与数据区域502之间的区域。空白区域503是未记录地址以外的有意义的信息的区域。
空白区域503中包含地址数据格式从第1地址数据格式迁移为第2地址数据格式的位置。进一步地,空白区域503的轨道间距TP3被设置为随着从内周侧的介质信息区域501向外周侧的数据区域502而变短。
也就是说,空白区域503的轨道间距TP3被设置为:(i)在空白区域503的最内周部(即,与介质信息区域501的边界),TP3=TP1=0.32μm,并且,(ii)在空白区域503的最外周部(即,与数据区域502的边界),TP3=TP2=0.29μm。
因此,空白区域503是被设置为轨道间距TP3从介质信息区域501的轨道间距TP1迁移为数据区域502的轨道间距TP2的区域。另外,空白区域503的轨道间距TP3的迁移方式并不被特别限定。
另外,不是必须是轨道间距TP3从光盘500的内周侧向外周侧变短的构成。例如,在光盘500中,在最内周侧设置数据区域502,在最外周侧设置介质信息区域501的情况下,设为轨道间距TP3从光盘500的外周侧向内周侧变短的构成即可。
(光盘500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500中,通过设置空白区域503,从而在比数据区域502的开始域(即,数据区域502的最内周部)更靠内周侧,也与数据区域502同样地,使用规定的调制方式(例如,1-7PP调制记录方式),由与第2地址数据格式对应的凹坑群形成包含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
因此,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即使在光拾取器跟踪了错误的位置的情况下,由于空白区域503的外周侧的区域被再现,因此再现装置也能够使用用于再现数据区域502的再现设定,确认再现位置。
因此,再现装置能够参照被确认为再现了空白区域503的外周侧的区域的结果的再现位置,使光拾取器移动到数据区域502的规定的位置。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盘500,与实施方式3的光盘300同样地,在通过再现装置来尽早开始内容的再现的情况下,起到能够提高内容的再现的可靠性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光盘500中,与实施方式4的光盘400同样地,数据区域502中的轨道间距TP2比介质信息区域501中的轨道间距TP1短。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光盘500,与实施方式4的光盘400同样地,能够增加数据区域502中的轨道数,因此起到能够使光盘的记录容量更加大容量化的效果。也就是说,能够实现记录信息的进一步的高密度化。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示例了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100、300、400以及500是BD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是,信息记录介质并不局限于BD,也可以是其它光学读取式的光盘、光磁盘或者相变型盘等的各种光盘。此外,信息记录介质也可以是磁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特别示例了再现装置1再现光盘100的情况,但再现装置1也可以与光盘100同样地,再现光盘300、400以及50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仅示例了进行针对作为信息记录介质的光盘100、300、400以及500的再现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该光盘并不限定于再现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光盘100、300、400以及500也可以是能够追加记录(Recordable)的信息记录介质,或者也可以是能够改写(RE-writable)的信息记录介质。
〔基于软件的实现例〕
再现装置1的控制块(特别是控制部9)可以通过形成于集成电路(IC芯片)等的逻辑电路(硬件)来实现,也可以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通过软件来实现。
在后者的情况下,再现装置1具备:执行作为实现各功能的软件的程序的命令的CPU、可由计算机(或者CPU)读取地记录上述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的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或者存储装置(将这些称为“记录介质”)、和加载有上述程序的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并且,通过计算机(或者CPU)从上述记录介质读取并执行上述程序,从而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作为上述记录介质,能够使用“非暂时的有形的介质”,例如,磁带、光盘、卡、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电路等。此外,上述程序也可以经由能够传送该程序的任意的传送介质(通信网络或广播波等)而被提供给上述计算机。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通过上述程序通过电子传送而被具体实现的、被嵌入到输送波的数据信号的形态而被实现。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1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光盘100)具备:第1区域(介质信息区域101),其通过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长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用于识别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的种类识别信息(介质识别信息);和第2区域(数据区域102),其通过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包含比上述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内容数据,上述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利用第1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上述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利用与上述第1地址数据格式不同的第2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
通过上述构成,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第2区域,形成包含比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来记录内容数据。因此,该信息记录介质是超分辨率介质。
并且,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中,记录有种类识别信息的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利用第1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此外,记录有内容数据的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利用与第1地址数据格式不同的第2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
这里,第1地址数据格式是例如如图4的(a)所示的、与通常介质相同的数据结构。此外,第2地址数据格式是例如如图4的(b)所示的、能够进行比通常介质高密度化的数据记录的、面向超分辨率介质的数据结构(例如,比通常介质更增加了簇地址的比特数(地址数)的数据结构)。
另一方面,与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不同地,在现有的超分辨率介质中,除了在记录内容数据的第2区域,在记录种类识别信息的第1区域也应用能够进行比通常介质高密度化的数据记录的、面向超分辨率介质的数据结构。例如,在现有的超分辨率介质中,图15的(b)所示的面向超分辨率介质的数据结构被应用于第1区域。
因此,在能够再现现有的超分辨率介质的具有向下兼容性的再现装置中,将第1区域未被再现作为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是超分辨率介质的判断基准。因此,在由于在信息记录介质附着有污渍等理由,导致第1区域不被再现的情况下,存在尽管该信息记录介质是通常介质,但是错误地被判断为是超分辨率介质的情况。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再现装置中,能够将第1区域被再现作为再现对象的信息记录介质是超分辨率介质的判断基准。因此,在由于信息记录介质附着有污渍等理由,导致第1区域不被再现的情况下,该信息记录介质被判断为是通常介质。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能够减少再现装置的向下兼容性被损害的可能性。因此,再现装置能够防止将通常介质错误地判断为超分辨率介质。
因此,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抑制对通常介质照射用于再现超分辨率介质的更高的再现功率导致通常介质被损坏的情况产生,基于再现装置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的可靠性得以提高。
此外,本发明的方式2所涉及的再现装置(1)是一种再现上述方式1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可以具备: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第1解码处理电路71a),其对记录于上述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和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第2解码处理电路71b),其对记录于上述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在再现装置设置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能够对利用第1地址数据格式而记录的第1区域(即,记录种类识别信息的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此外,通过在再现装置设置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能够对利用第2地址数据格式而记录的第2区域(即,记录内容数据的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
因此,起到能够实现与通常介质的再现兼容并且提供一种适合于再现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方式3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光盘300)可以在上述方式1中,在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2区域之间进一步具备未记录地址信息以外的有意义的信息的第3区域(空白区域303),在上述第3区域的接近上述第1区域的一侧的区域,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而形成比上述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长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并且,在上述第3区域的接近上述第2区域的一侧的区域,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而形成包含比上述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存在第3区域,从而在相比于第2区域的开始域而更接近第1区域的位置,也与第2区域同样地,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而形成包含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
因此,在结束第1区域的再现后,为了开始第2区域的再现,在从第1区域向第2区域移动的光拾取器跟踪了错误的位置的情况下,第3区域的更接近于第2区域的区域被再现。
因此,再现装置能够参照使用用来再现第2区域的再现设定来再现第3区域的结果而被确认的再现位置,使光拾取器移动到第2区域的规定的位置。因此,起到能够提高内容的再现的可靠性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方式4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光盘400)在上述方式1或者3中,上述第2区域的轨道间距(TP2)可以比上述第1区域的轨道间距(TP1)短。
根据上述构成,与第2区域的轨道间距和第1区域的轨道间距相等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增加第2区域中的轨道数。因此,起到能够使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高密度化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方式5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光盘500)在上述方式3中,可以上述第2区域的轨道间距比上述第1区域的轨道间距短,上述第3区域的轨道间距(TP3)被设置为随着从上述第1区域向上述第2区域而变短,以使得在与上述第1区域的边界,与上述第1区域的轨道间距相等,并且在与上述第2区域的边界,与上述第2区域的轨道间距相等。
根据上述构成,在进一步设置有第3区域的信息记录介质,也能够进一步增加第2区域中的轨道数。因此,起到能够使信息记录介质进一步高密度化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方式6所涉及的再现方法在上述方式2所涉及的再现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包含:对记录于上述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的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工序、和对记录于上述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的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工序。
根据上述构成,与上述方式2同样地,起到能够适当地再现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效果。
此外,上述方式2所涉及的再现装置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计算机作为上述再现装置所具备的各单元来进行动作,从而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上述再现装置的再现装置的控制程序以及记录其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附记事项〕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地组合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一步地,通过将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另外,本发明也能够如下表述。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具备:第1区域,其通过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长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用于识别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的种类识别信息;和第2区域,其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包含比上述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内容数据,上述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利用第1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上述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利用与上述第1地址数据格式不同的第2地址数据格式而被记录。
此外,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再现装置是再现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其通过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来解码记录于所述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并且通过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来解码记录于所述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能记录信息的信息记录介质以及能再现该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现装置。

Claims (2)

1.一种信息记录介质,具备:
第1区域,其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比再现装置所具有的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长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用于识别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的种类识别信息;和
第2区域,其按照规定的调制方式来形成包含比上述光学系统分辨极限的长度短的长度的凹以及/或者凸,从而记录内容数据,
所述信息记录介质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利用第1地址数据格式来记录,
上述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利用与上述第1地址数据格式不同的第2地址数据格式来记录,
在上述第1区域与上述第2区域之间设置有包含地址数据格式从上述第1地址数据格式切换为上述第2地址数据格式的位置的空白区域,该空白区域未记录有地址以外的有意义的信息,
上述第2区域的轨道间距比上述第1区域的轨道间距短,
上述空白区域的轨道间距在该空白区域与上述第2区域的边界处与上述第2区域的轨道间距相等,
上述空白区域的轨道间距被设定为随着从上述第1区域向上述第2区域而变短,以使得上述空白区域的地址数据格式从上述第1地址数据格式切换为上述第2地址数据格式的上述位置包含在上述空白区域中,
上述规定的调制方式是1-7PP调制记录方式。
2.一种再现装置,其再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其对记录于上述第1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和
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其对记录于上述第2区域的地址信息进行解码,
由上述第2地址信息用解码处理单元再现上述空白区域的外周侧的区域。
CN201811084289.4A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Active CN1091922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05513 2013-09-30
JP2013-205513 2013-09-30
CN201480051886.0A CN105580080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1886.0A Division CN105580080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2227A CN109192227A (zh) 2019-01-11
CN109192227B true CN109192227B (zh) 2020-07-28

Family

ID=52742615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4289.4A Active CN109192227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811084327.6A Active CN109215685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480051886.0A Active CN105580080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811084326.1A Active CN109273026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811084441.9A Active CN109243499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811084288.XA Active CN109285569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84327.6A Active CN109215685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480051886.0A Active CN105580080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811084326.1A Active CN109273026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811084441.9A Active CN109243499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N201811084288.XA Active CN109285569B (zh) 2013-09-30 2014-04-08 信息记录介质以及再现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5) US9697863B2 (zh)
EP (3) EP3054448B1 (zh)
JP (6) JP6255412B2 (zh)
CN (6) CN109192227B (zh)
WO (1) WO20150454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54448B1 (en) * 2013-09-30 2022-06-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US9653114B1 (en) * 2016-10-11 2017-05-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tecting media defect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4421A (ja) * 2003-07-25 2005-02-17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方法
CN1745417A (zh) * 2003-07-08 2006-03-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记录/再现设备、盘制造设备及其信息记录介质
CN101785055A (zh) * 2007-08-30 2010-07-21 夏普株式会社 超分辨光学记录介质、光学记录介质再生装置、光学记录介质再生装置的控制方法、光学记录介质再生装置控制程序以及记录有该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429891T2 (de) * 1993-06-08 2002-07-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sche Platte und Vorrichtung zur Aufnahme und Wiedergabe von Informationen
JP2776214B2 (ja) * 1993-08-30 1998-07-16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記録媒体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H0773506A (ja) * 1993-08-31 1995-03-17 Victor Co Of Japan Ltd 光記録媒体及びその再生装置
JP3279043B2 (ja) * 1994-02-04 2002-04-30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
JPH09231578A (ja) * 1996-02-26 1997-09-05 Ricoh Co Ltd 光ディスク
TW544671B (en) 2000-02-25 2003-08-01 Sony Corp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ading apparatus
JP2001312861A (ja) * 2000-02-25 2001-11-09 Sony Corp 記録媒体、記録装置、再生装置
JP2002222536A (ja) * 2001-01-25 2002-08-09 Sony Corp 光スポット整形装置及び方法、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並びに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140249B2 (ja) * 2002-03-08 2008-08-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記録媒体再生装置、記録媒体再生方法、記録媒体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記録方法
JP2004087079A (ja) 2002-04-01 2004-03-18 Sony Corp 記録媒体および記録方法
AU2003202530A1 (en) 2002-04-01 2003-10-16 Sony Corporation Reproducing method, reproducing apparatus,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AU2003201837A1 (en) 2002-04-01 2003-10-23 Sony Corpor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storage medium recording method
JP2004087078A (ja) 2002-04-01 2004-03-18 Sony Corp データアクセス方法、再生装置、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03323722A (ja) * 2002-04-30 2003-11-14 Sony Corp ディスク状記録媒体
JP2005025900A (ja) * 2003-07-01 2005-01-27 Tdk Corp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再生装置、光記録装置及び光再生装置、並びに、光記録媒体に対するデータ記録再生方法、データ記録方法及びデータ再生方法
US7355950B2 (en) * 2003-07-08 2008-04-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disk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method, disk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using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unit blocks having different sizes in different areas
US20050157631A1 (en) * 2003-12-30 2005-07-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roducing information recorded on the same
US20100220567A1 (en) 2006-03-03 2010-09-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producing Device fo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for the Reproducing Device, and Medium with the Control Program Recorded Therein
CN101606202B (zh) * 2007-12-07 2012-08-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信息记录方法及信息再生方法
JP2010086581A (ja) * 2008-09-30 2010-04-15 Hitachi Ltd 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記録再生装置
JP5018804B2 (ja) * 2009-02-24 2012-09-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アドレス生成及び検出方法、再生及び記録装置
JP2010267369A (ja) * 2009-04-16 2010-11-25 Sharp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光情報記録媒体の再生装置、光情報記録媒体の再生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記録再生方法
JP4893777B2 (ja) 2009-05-11 2012-03-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再生装置、再生方法、記録媒体
US8335141B2 (en) 2010-03-09 2012-12-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discrimination method,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4196264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情報記録媒体、再生方法、及び再生装置
CN111755033B (zh) * 2013-07-16 2021-09-21 夏普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
EP3054448B1 (en) * 2013-09-30 2022-06-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5417A (zh) * 2003-07-08 2006-03-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记录/再现设备、盘制造设备及其信息记录介质
JP2005044421A (ja) * 2003-07-25 2005-02-17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方法
CN101785055A (zh) * 2007-08-30 2010-07-21 夏普株式会社 超分辨光学记录介质、光学记录介质再生装置、光学记录介质再生装置的控制方法、光学记录介质再生装置控制程序以及记录有该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CN102610242A (zh) * 2007-08-30 2012-07-25 夏普株式会社 光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再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92227A (zh) 2019-01-11
JP6549809B2 (ja) 2019-07-24
CN109273026A (zh) 2019-01-25
US10043545B2 (en) 2018-08-07
WO2015045455A1 (ja) 2015-04-02
JP2019160390A (ja) 2019-09-19
JP2019075190A (ja) 2019-05-16
EP3054448A4 (en) 2016-11-02
CN105580080A (zh) 2016-05-11
JP2019160388A (ja) 2019-09-19
JP6739596B2 (ja) 2020-08-12
US20180315447A1 (en) 2018-11-01
CN109285569B (zh) 2020-07-28
EP4068285A1 (en) 2022-10-05
US20170263279A1 (en) 2017-09-14
CN109273026B (zh) 2020-07-28
CN109243499A (zh) 2019-01-18
US9697863B2 (en) 2017-07-04
JPWO2015045455A1 (ja) 2017-03-09
CN109215685A (zh) 2019-01-15
JP2019160389A (ja) 2019-09-19
CN109243499B (zh) 2020-07-28
JP6255412B2 (ja) 2017-12-27
CN109285569A (zh) 2019-01-29
CN109215685B (zh) 2020-07-28
JP2018032463A (ja) 2018-03-01
EP3054448B1 (en) 2022-06-29
JP6739597B2 (ja) 2020-08-12
US11676634B2 (en) 2023-06-13
US20230260545A1 (en) 2023-08-17
CN105580080B (zh) 2018-10-16
US20200143829A1 (en) 2020-05-07
EP4068285B1 (en) 2023-11-08
EP4068286B1 (en) 2023-11-08
US10636445B2 (en) 2020-04-28
EP4068286A1 (en) 2022-10-05
JP6488361B2 (ja) 2019-03-20
JP6739598B2 (ja) 2020-08-12
EP3054448A1 (en) 2016-08-10
US20160225398A1 (en) 2016-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60545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playback device
EP2811486A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optical disc, optical disc, playback method for optical disc, playback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c,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c
EP3306611B1 (en) Recording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recording medium
US8599667B2 (en) Multi-layer recordable optical disk, recording device, and recording method
CN107615382B (zh) 记录装置和方法、光学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和再现方法
US8599662B2 (en) Reproducing device and reproduc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