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20090B - 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20090B
CN109120090B CN201810617930.XA CN201810617930A CN109120090B CN 109120090 B CN109120090 B CN 109120090B CN 201810617930 A CN201810617930 A CN 201810617930A CN 109120090 B CN109120090 B CN 1091200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outer tube
cooler
side bearing
parti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179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20090A (zh
Inventor
横山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Mitsubishi 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120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0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20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200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0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 H02K9/0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02K9/06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ambient air flowing through the machine having means for generating a flow of cooling medium with fans or impellers driven by the machine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通过简洁化的结构确保旋转电机的冷却。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具备转子、定子、框架、结合侧轴承以及反结合侧轴承、结合侧轴承托架以及反结合侧轴承托架、内扇、具有沿轴向延伸并相互并列配置的多个冷却管(110)的冷却器、冷却器罩、外扇。冷却管(110)分别具有接受由外扇供给的外部气体并使其通过的外管(111)和划分板(112a),划分板(112a)收纳在外管(111)的内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划分板沿轴向从外管(111)内的第一位置延伸到其下游侧的第二位置,并且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将外部气体在冷却管(110)内通过的流路划分为多个。

Description

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冷却器。
背景技术
旋转电机具备转子以及定子,还具备冷却器。在冷却器使用基于外部气体的冷却的方式的情况下,大多是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在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外扇设置在转子的转子轴的反结合侧的端部。由外扇驱动的外部气体从沿冷却器的轴向延伸的冷却管的各自的一个开口流入冷却管内,从另一个开口向外部流出。
在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中,由框架和冷却器罩形成封闭空间。通常,空气等冷却用气体(内部气体)在该封闭空间内循环,对转子铁芯、定子铁芯以及定子绕组等进行冷却。冷却管贯通该封闭空间内,冷却管的外侧是封闭空间内的冷却用气体的环境。通过冷却管内的外部气体对冷却管的外侧的冷却用气体进行冷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095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4820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冷却管内流动的外部气体与冷却管外的冷却用气体进行热交换,对冷却用气体进行冷却,其结果是,随着流动,从冷却用气体接受交换热,温度上升。其结果,与接近外扇的反结合侧区域相比,远离外扇的结合侧区域的一方的冷却管内的外部气体的温度变高。
另一方面,在冷却器内,冷却管的外部的密闭空间内的冷却用气体的流动通常由导板等引导,在旋转轴方向上大致均等地流向结合侧的区域和反结合侧的区域。
其结果,与在反结合侧区域的交换热量相比,结合侧区域的交换热量变低,定子以及转子铁芯各自的结合侧的部分的温度变高,作为冷却器整体的冷却效率降低。
作为实现定子的轴向温度分布的均匀化的方法,已知有沿着框架的轴向设置多个排气孔并能够调节各自的开口面积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已知有在定子的径向外侧形成沿轴向分割的流路且进行各流路的风量的调节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
但是,在这些技术中,需要调节各自的风量,若应用于上述那样的冷却器的结构,则存在复杂化的问题,期望进一步简化的结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简化的结构来确保旋转电机的冷却效率。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具备:转子,具有沿轴向延伸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轴和设置于所述转子轴的径向外侧的转子铁芯;定子,具有设置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的定子铁芯和在所述定子铁芯内沿所述轴向贯通的定子绕组;框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的外侧,收纳所述转子铁芯和所述定子;结合侧轴承以及反结合侧轴承,夹着所述转子铁芯在所述轴向的所述转子轴的两侧分别支承所述转子轴;结合侧轴承托架以及反结合侧轴承托架,分别固定支承所述结合侧轴承以及反结合侧轴承并与所述框架的所述轴向的端部连接;冷却器,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并相互并列配置的多个冷却管;冷却器罩,收纳所述冷却器,与所述框架、所述结合侧轴承托架以及反结合侧轴承托架一起形成封闭空间;内扇,安装于所述转子轴,驱动所述封闭空间内的冷却用气体;以及外扇,安装在所述转子轴的反结合侧轴承托架的所述轴向外侧,向所述多个冷却管的内部供给外部气体,所述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冷却管分别具有:外管,接受由所述外扇供给的所述外部气体并使其通过;以及划分板,收纳在所述外管的内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划分板沿所述轴向从所述外管内的第一位置延伸到位于其下游侧且位于所述外管的出口的上游侧的第二位置,并且,所述划分板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将所述外部气体在所述冷却管内通过的流路划分为多个。
另外,本发明的冷却器的特征在于,冷却器,具有多个冷却管,所述多个冷却管沿轴向延伸并相互并列配置,通过冷却介质对外部进行冷却,所述冷却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冷却管分别具有:外管,接受所述冷却介质并使其通过;以及划分板,收纳在所述外管的内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划分板沿所述轴向从所述外管内的第一位置延伸到位于其下游侧的第二位置,并且,所述划分板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将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外管内通过的流路划分为多个。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化的结构确保旋转电机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结构的立体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冷却管的内管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所具有的内管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所具有的内管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构造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转子、11…转子轴、11a…结合部、12…转子铁芯、20…定子、21…定子铁芯、22…定子绕组、30a…反结合侧轴承、30b…结合侧轴承、40…框架、45a…反结合侧轴承托架、45b…结合侧轴承托架、51a、51b…内扇、55…外扇、56…外扇罩、70…封闭空间、100…冷却器、110…冷却管、111…外管、111a…第一区域、111b…第二区域、112…内管、112a…划分板、112b…棱线部、112g…外侧流路、112h…内侧流路、113…内管、113a…划分板、113c…缘部、113d…切口部、113h…内部流路、114…内管、114a…划分板、114d…旁通孔、114h…内侧流路、115…内管、115a…划分板、115b…棱线部、115g…外侧流路、115h…内侧流路、116…内管、116g…外侧流路、116h…内侧流路、116s…支承部、117a…划分板、117c…缘部、117g…外侧流路、117k…内侧流路、118a…划分板、118c…缘部、118g…外侧流路、118k…内侧流路、119a…划分板、119c…缘部、119g…外侧流路、119k…内侧流路、121a、121b…端板、122…冷却器罩、123a、123b…导板、131…冷却器入口开口、132a、132b…冷却器出口开口、200…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冷却装置进行说明。在此,对彼此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结构的立体剖视图。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200具有转子10、定子20、框架40以及冷却器100。
转子10具有沿旋转轴方向水平延伸的转子轴11和设置在转子轴11的径向外侧的转子铁芯12。在转子轴11上,夹着转子铁芯12在其轴向的两侧的部分分别安装有内扇51a及51b。在转子轴11的一方,设置有用于在电动机的情况下与驱动对象结合、在发电机的情况下与原动机结合的结合部11a。以下,将在轴向上朝向结合部11a的方向称为结合侧,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反结合侧。另外,在转子轴11的反结合侧,为了自行冷却该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200,设有外扇55。在框架40及后述的端板121a上,以覆盖外扇55的方式安装有外扇罩56。
定子20具有设置在转子铁芯12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的定子铁芯21和在旋转轴方向上贯通定子铁芯21的径向内侧表面附近的定子绕组22。
框架40以收纳定子20和转子铁芯12的方式包围它们的径向外侧。在框架40的旋转轴方向的两端设有反结合侧轴承托架45a及结合侧轴承托架45b,分别固定支承着反结合侧轴承30a及结合侧轴承30b。在框架40的上部设置有冷却器100。
冷却器100具有多个冷却管110、端板121a、121b、冷却器罩122以及导板123a、123b。端板121a、121b设置在冷却器罩122的旋转轴方向的两侧。
多个冷却管110相互并列配置并沿旋转轴方向延伸。各个冷却管110的两端开口。另外,各个冷却管110的两端贯通端板121a、121b,被端板121a、121b固定支承。多个冷却管110收纳于冷却器罩122。
框架40、轴承托架45a、45b、冷却器罩122以及端板121a、121b相互结合而形成封闭空间70。另外,在冷却器100中,冷却管110也是形成封闭空间70的要素,冷却管110的外侧成为封闭空间70。框架40侧的空间与冷却器罩122侧的空间通过冷却器入口开口131以及冷却器出口开口132a、132b连通。
封闭空间70内充满例如空气等冷却用气体。冷却用气体被内扇51a、51b驱动,在封闭空间70内循环。即,由内扇51a、51b驱动的冷却用气体从其轴向两侧流入转子铁芯12及定子20,对转子铁芯12及定子20进行冷却。
冷却转子铁芯12及定子20而温度上升了的冷却用气体经由冷却器入口开口131流入冷却器100。经由冷却器入口开口131流入冷却器100的冷却用气体在导板123a与导板123b之间在被冷却管110的内部的外部气体冷却的同时上升,之后,被分为结合侧和结合侧。
流到反结合侧的冷却用气体一边在导板123a和端板121a之间被冷却管110的内部的上游侧的外部气体冷却,一边在冷却管110的外侧下降。之后,经由冷却器出口开口132a从冷却器100流出,流入框架40内。流入框架40内的冷却用气体由内扇51a驱动,再次流入转子铁芯12及定子20。
另外,流到结合侧的冷却用气体一边在导板123b与端板121b之间被冷却管110的内部的下游侧的外部气体冷却,一边在冷却管110的外侧下降。之后,经由冷却器出口开口132b从冷却器100流出,流入框架40内。流入框架40内的冷却用气体被内扇51b驱动,再次流入转子铁芯12及定子20。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冷却管的内管的立体图。
各个冷却管110具有外管111以及设置在外管111的内部的内管112。外管111为圆管状。内管112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具有3个划分板112a。彼此相邻的划分板112a彼此结合的棱线部112b与外管111的内表面相接。在此,内管112也可以具有具备4个以上的划分板的多边形的截面形状。另外,在图2中,示出了所有棱线部112b与外管111的内表面接触的情况,但只要至少两个棱线部112b与外管111的内表面相接,就能够与外管111接合。另外,在使用其他支承部与外管111接合的情况下,所有的棱线部112b都不与外管111接触也可以。
内管112的长度比外管111的长度短。内管112设置在外管111的入口至外管111的长度方向的中途。内管112在外管111的入口处至少两个棱线部112b通过点焊或钎焊等与外管111接合。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管状的内管作为内管112设置于外管111的内部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如图2所示,也可以将各个划分板112a分别插入外管111中并固定。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将3片划分板112a的集合称为内管112。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在设置有内管112的轴向的区域中,冷却管110的内部被划分为外侧流路112g和内侧流路112h。其结果是,在设置有内管112的轴向的区域中,起到经由外管111对冷却管110的外部的冷却用气体进行冷却的作用的是作为在外侧流路112g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的外部气体,在内侧流路112h中流动的外部气体实质上无助于冷却用气体的冷却。
其结果,在内侧流路112h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温度在维持冷却管110的入口温度的状态下通过内管112。在通过内管112后,一边通过外侧流路112g一边对冷却用气体进行了冷却而导致温度上升了的外部气体与维持通过了内侧流路112h的入口温度的外部气体在混合的状态下,一边通过冷却管110内,一边冷却冷却管110外的冷却用气体。
在冷却管110内的反结合侧区域、即上游侧,作为冷却介质的外部气体容易温度上升,在冷却管110内的结合侧区域、即下游侧,能够将作为冷却介质的外部气体设定为较低的温度。其结果,通过调整内管112的长度,能够将反结合侧区域中的冷却用气体的冷却和结合侧区域中的冷却用气体的冷却设定为同等的水平。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冷却器100,能够以简化的结构确保冷却效率。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所具有的内管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管113的划分板113a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有切口部113d。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切口部113d以残留各划分板113a的缘部113c的方式形成。另外,相反地,也可以将缘部113c切除。另外,切口部113d也可以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的形状。另外,在图4中,示出了对于所有的划分板113a形成有切口部113d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在至少一张上形成有缺口部113d。
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管110中,在内管113的下游侧的端部的附近,通过内侧流路113h而来的外部气体与对应于切口部113d的形状而连续地通过外侧流路而来的外部气体混合,因此能够缓和冷却管110内的内管113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区域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分布的急剧变化。
[第三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所具有的内管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在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管114的划分板114a上,在其下游侧的端部附近形成有多个圆形的旁通孔114d。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多个旁通孔114d在划分板114a的长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随着成为下游侧,开口面积变大。另外,旁通孔114d不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是椭圆形或矩形等。
在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管110中,在内管114的下游侧的端部的附近,通过内侧流路114h而来的外部气体与对应于旁通孔114d的开口面积而通过外侧流路而来的外部气体混合,因此能够缓和冷却管110内的内管114的下游侧的端部的区域的温度分布的急剧变化。
[第四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设置在本第四实施方式的冷却管110的外管111内的内管115的各个划分板115a在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弯曲。相互邻接的划分板115a所形成的棱线部115b与外管111的内表面相接。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所有的划分板115a在宽度方向上弯曲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是至少一张在宽度方向上弯曲的情况。
另外,划分板115a的材料也可以是弹性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弯曲而设置在外管111内。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划分板115a自身的复原力保持其在外管111内的位置,不需要用于固定划分板115a的焊接、钎焊、或者其它的支承部分。
划分板115a形成为朝向外管111的轴中心具有凸状的曲面。其结果,本实施方式中的外侧流路115g与内侧流路115h的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外侧流路112g与内侧流路112h的关系相比,外侧流路115g的比例大于内侧流路115h的比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将划分板115a形成为朝向外管111的轴中心具有凹状的曲面,则能够使外侧流路115g的比例小于内侧流路115h的比例。
其结果,在设置有内管115的轴向的区域中,通过调整外侧流路115g的流路截面积,能够调整在外侧流路115g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温度上升比例。其结果,能够作为反结合侧区域中的冷却用气体的冷却和结合侧区域中的冷却用气体的冷却的均等化的有效的调整机构来使用。
[第五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结构的立体图。本第五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本实施方式的冷却管110在外管111的内部收纳有与外管111同轴地配置的、具有比外管111的内径小的外径的内管116。内管116是圆管。另外,内管116从外管111的内表面被支承部116s固定支承。其结果,内管116的内部成为内侧流路116h,内管116与外管111之间的环状的流路成为外侧流路116g。
另外,内管116也可以不必与外管111同轴地配置。另外,也可以以与外管111相接触的方式偏心。在该接触的部分,经由外管111和内管116进行与冷却管110的外侧的冷却用气体的热交换的量很小,与交换热量整体相比,实质上可忽略。因此,认为内管116内的外部气体的温度上升实质上也能够忽略。
根据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由于内管116是通常的圆管,因此能够利用市场上销售的圆管。
[第六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本第六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各个冷却管110具有三个划分板117a。在此,各个划分板117a的与外管111相接触的缘部117c相互在周向上分离。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外,划分板117a的片数至少为3片,也可以为4片以上。另外,在图8中,示出了所有的划分板117a的缘部117c彼此相互分离的情况,但只要至少分离一个部位,在其他部分不分离的情况也可以。
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在设置有划分板117a的轴向的区域中,冷却管110的内部被划分为外侧流路117g和内侧流路117k。另外,内侧流路117k的一部分与外管111接触,为了方便,与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称为内侧流路。
现在,在设置有划分板117a的轴向的区域中,将与外侧流路117g相接触的外管111的部分作为第一区域111a,将与内侧流路117k接触的外管111的部分作为第二区域111b。如图8所示,第一区域111a以及第二区域111b分别在周向上有三处。将第一区域111a的表面积的合计设为S1,将第二区域111b的表面积的合计设为S2。
以合计的重量流量G1流过外侧流路117g的外部气体经由外管111的第一区域111a与外侧的冷却用气体进行热交换。另外,以重量流量G2流过内侧流路117k的外部气体经由外管111的第二区域111b与外侧的冷却用气体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侧流路117k中流动的外部气体也与冷却用气体进行热交换而温度上升,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此,若分别考虑表面积的合计值与重量流量的合计值之比,则在外侧流路117g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比为S1/G1,在内侧流路117k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比为S2/G2。在该情况下,(S1/G1)>(S2/G2)明显成立。另外,在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中,实质上相当于S2为零的情况。
另外,严格来说,存在经由划分板117a在外侧流路117g中流动的外部气体与在内侧流路117k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热交换。然而,即使考虑到温度上升,在外侧流路117g中流动的外部气体与在内侧流路117k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温度差也比外部气体与冷却用气体的温度差小,实质上,认为上述那样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表面积与重量流量的比大意味着热交换量大。因此,在外侧流路117g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温度上升比在内侧流路117k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温度上升大。
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还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对于通过内侧流路117k的外部气体,也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热交换使温度上升,缓和与来自外侧流路117g的外部气体混合时的温度变化。
第二,能够使用第一区域111a、第二区域111b、外侧流路117g以及内侧流路117k各自的值来适当地设定在外侧流路117g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温度上升和在内侧流路117k中流动的外部气体的温度上升程度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反结合侧区域中的冷却用气体的冷却和结合侧区域中的冷却用气体的冷却的均等化时,能够进行细致的调整。
[第七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本第七实施方式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各个冷却管110具有两张划分板118a。在此,与各划分板118a的外管111相接触的缘部118c与第六实施方式中的相同,相互在周向上分离。在该情况下,外侧流路118g是两个。外侧流路118g接触的外管111的范围即第一区域111a也为两个,另外,内侧流路118k所接触的外管111的范围即第二区域111b也为两个。
另外,缘部118c的任一个也可以相互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区域111b为一个。
另外,在相互邻接的缘部118c均接触的情况下,第二区域111b实质上消失,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划分板为2张的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两张划分板118a得到与第六实施方式或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冷却器的冷却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本第八实施方式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各个冷却管110具有一张划分板119a。在此,划分板119a的与外管111相接触的缘部119c为两处,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相互在周向上分离。在该情况下,外侧流路119g为一个。外侧流路119g所接触的外管111的范围即第一区域111a也为一个,另外,内侧流路119k所接触的外管111的范围即第二区域111b也为一个。
另外,在缘部119c彼此接触的情况下,第二区域111b实质上消失,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当于划分板为1张的情况。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一张划分板119a得到与第六实施方式或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例如,在实施方式中,以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情况为例,以冷却介质为外部气体、被冷却介质为冷却用气体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本发明的冷却器的冷却管也能够应用于除此以外的冷却器。关于冷却介质与对象流体的热交换,在不希望该对象流体与冷却介质的温度差在冷却管的轴向上单调变小的情况下,在欲在轴向的中途增大该温度差的情况下有效,所述对象流体成为冷却对象或加热对象的热交换对象。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以内管或划分板设置于从外管的入口至外管的中途的范围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表示,但并不限定于此。即,根据目的,也可以设置在外管的长度方向的任意范围内。
另外,也可以组合各实施方式的特征。例如,也可以组合第二或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各自的特征。或者,也可以组合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各自的特征。
此外,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同样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具有:
转子,具有沿轴向延伸并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转子轴和设置于所述转子轴的径向外侧的转子铁芯;
定子,具有设置在所述转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圆筒状的定子铁芯和在所述定子铁芯内沿所述轴向贯通的定子绕组;
框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径向的外侧,收纳所述转子铁芯和所述定子;
结合侧轴承以及反结合侧轴承,夹着所述转子铁芯在所述轴向的所述转子轴的两侧分别支承所述转子轴;
结合侧轴承托架以及反结合侧轴承托架,分别固定支承所述结合侧轴承以及反结合侧轴承并与所述框架的所述轴向的端部连接;
冷却器,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并相互并列配置的多个冷却管;
冷却器罩,收纳所述冷却器,与所述框架、所述结合侧轴承托架以及反结合侧轴承托架一起形成封闭空间;
内扇,安装于所述转子轴,驱动所述封闭空间内的冷却用气体;以及
外扇,安装在所述转子轴的反结合侧轴承托架的所述轴向外侧,向所述多个冷却管的内部供给外部气体,
所述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冷却管分别具有:
外管,接受由所述外扇供给的所述外部气体并使其通过;以及
划分板,收纳在所述外管的内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划分板沿所述轴向从所述外管内的第一位置即该外管的入口的位置延伸到位于其下游侧且位于所述外管的出口的上游侧的第二位置,并且,所述划分板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将所述外部气体在所述冷却管内通过的流路划分为多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有所述划分板的所述轴向的区域中,将与被所述划分板和所述外管夹着的外侧流路接触的所述外管的部分作为第一区域,将与被所述划分板包围的内侧流路接触的所述外管的部分作为第二区域,
所述划分板的特征在于形成为以下的式(1)成立,
(S1/G1)>(S2/G2)…(1)
另外,S1表示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外管的表面积,G1表示在所述外侧流路流动的所述外部气体的重量流量,S2表示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外管的表面积,G2表示在所述内侧流路流动的所述外部气体的重量流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板的至少一个在其下游侧的端部形成有切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板各自的缘部结合而形成内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板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向所述冷却管的中心轴的方向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板的材料是弹性材料。
7.一种冷却器,具有多个冷却管,所述多个冷却管沿轴向延伸并相互并列配置,通过冷却介质对外部进行冷却,所述冷却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冷却管分别具有:
外管,接受所述冷却介质并使其通过;以及
划分板,收纳在所述外管的内部并沿着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划分板沿所述轴向从所述外管内的第一位置即该外管的入口的位置延伸到位于其下游侧的第二位置,并且,所述划分板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将所述冷却介质在所述外管内通过的流路划分为多个,
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下游侧且位于所述外管的出口的上游侧。
CN201810617930.XA 2017-06-22 2018-06-15 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冷却器 Active CN1091200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2100 2017-06-22
JP2017122100A JP6718842B2 (ja) 2017-06-22 2017-06-22 全閉外扇形回転電機および冷却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20090A CN109120090A (zh) 2019-01-01
CN109120090B true CN109120090B (zh) 2020-12-18

Family

ID=64822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17930.XA Active CN109120090B (zh) 2017-06-22 2018-06-15 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18842B2 (zh)
CN (1) CN1091200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49884B2 (ja) 2021-02-08 2024-03-14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34163U (zh) * 1980-08-05 1982-02-23
JPS5837084U (ja) * 1981-09-04 1983-03-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二重管式熱交換器
JPH0517365U (ja) * 1991-07-31 1993-03-05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通水管
JP3806843B2 (ja) * 2002-05-23 2006-08-09 孝志 沼野 自然対流型除湿空調器
US20060226718A1 (en) * 2005-04-08 2006-10-12 Tai-Her Yang Closed enclosure electric machine
JP4958150B2 (ja) * 2006-11-02 2012-06-20 住友軽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給湯機用水熱交換器
CN101404424B (zh) * 2008-10-27 2010-08-25 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空气冷却350mw汽轮发电机
CN101764486A (zh) * 2009-09-24 2010-06-30 无锡哈电电机有限公司 低压大功率三相异步电动机
CN205453441U (zh) * 2015-12-11 2016-08-10 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ybf800~900 8~12p系列大型风机用电机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低阻尼中心吹风装置的开发与研究;周应祥;《纺织机械》;20080225(第01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18842B2 (ja) 2020-07-08
JP2019009870A (ja) 2019-01-17
CN109120090A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222711A1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KR101973672B1 (ko) 냉각구조가 개선된 터보 블로워
CN109120090B (zh) 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冷却器
JP6638427B2 (ja) アウターロータ型回転電機
JP6960374B2 (ja) 全閉外扇形回転電機および軸受冷却装置
JP2015162936A (ja) 全閉型電動機
JP7038074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ロータシャフト
CN109274219B (zh) 全封闭外扇型旋转电机及可变通风外扇通道
CN111049319B (zh) 全闭外扇型旋转电机以及外部气体风扇组
JP2020141542A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JP2016093014A (ja) 全閉式回転電機
JP6592027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回転子
JP2018125904A (ja) 全閉外扇形回転電機
JP7030074B2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システム
JP2012244659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構造
JP6515074B2 (ja) 全閉外扇形回転電機
WO2018196003A1 (en) Motor ventilation structure and motor
US20230279873A1 (en) Electric turbocharger with cooling flow path
EP2814144A1 (en)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CN109149845B (zh) 全封闭式旋转电机以及噪声降低构造
JP2006050712A (ja)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冷却方法
RU2692781C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машина с переменной системой охлаждения
JP6490046B2 (ja) 全閉外扇形回転電機
EP4047790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7449884B2 (ja) 回転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