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03640B - 端子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端子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03640B
CN109103640B CN201810637521.6A CN201810637521A CN109103640B CN 109103640 B CN109103640 B CN 109103640B CN 201810637521 A CN201810637521 A CN 201810637521A CN 109103640 B CN109103640 B CN 1091036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cylindrical portion
terminal
female terminal
cylindr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3752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03640A (zh
Inventor
小林浩
山崎隆太郎
平川孝宜
田中泰弘
町田健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103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036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036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036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01R4/184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 H01R4/185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comprising a U-shaped wire-receiving portion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insulation-receiving por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具有棒状部的阳端子、具有筒状部的阴端子和设置在筒状部中的弹性部件。阴端子具有凹入部。突出部设置在棒状部和筒状部的中央部之中的一者上。切口部设置在棒状部和筒状部的中央部之中的另一者上。当将阳端子配合在阴端子中时,突出部与切口部配合。

Description

端子连接结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2017年6月2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7-120072并且要求其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提出了一种端子连接结构,该端子连接结构包括:阳端子,该阳端子具有柱状的棒状部;阴端子,该阴端子具有筒状部,阳端子的棒状部插入到该筒状部内;和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安装在阴端子的筒状部中。阳端子的棒状部通过弹性部件的弹性力保持在阴端子的筒状部内的适当位置。在端子连接结构中,弹性部件包括:两个环状部件,该两个环状部件沿着轴设置;和多个板簧,该多个板簧将两个环状部件连接在一起,并且在向内弯曲的同时在周向上对齐。当将棒状部插入到阴端子的筒状部内时,阳端子的棒状部在被弹性部件的多个板簧朝着筒状部的轴侧偏置的同时被保持。
然而,在端子连接结构中,在产生大小超过由多个板状施加的按压力的振动的情形下,不能防止阳端子相对于阴端子移动,并且这使得端子彼此滑动地接触,导致由于接点的磨损而引起的电阻值增大的风险。
专利文献JP-A-2016-119292提出了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其中,阴端子包括从筒状部的内壁的开放侧(设置在阴端子的后端处的压线筒的开放侧)向内突出的多个凹入部。具体地,多个凹入部包括设置在筒状部内的位于末端侧的开放侧的两个凹入部和设置在位于后端侧的开放侧的两个凹入部。弹性部件具有多个板簧,该多个板簧在其上仅半周地对齐,使得将阳端子的棒状部朝着设置多个凹入部的筒状部的开放侧偏置。由于凹入部不是弹性的,所以凹入部能够限制阳端子的棒状部的移动,从而使得能够减少由于彼此滑动的端子的接触而引起的电阻值增大的担心。
然而,在JP-A-2016-119292中描述的端子连接结构中,多个凹入部用于发挥楔形效应(wedge effect),以增加施加于阳端子的棒状部的接触载荷。这增大了将阳端子的棒状部插入到筒状内所需的插入力。
另一方面,虽然能够尝试通过减小板簧的按压力而减小插入力,但是当这样做时,在阳端子配合到阴端子内之后,变得难以限制阳端子的棒状部的移动。
发明内容
一个以上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在棒状部配合到阴端子中之后,该端子连接结构将更好地限制阳端子的棒状部的移动,同时减小将阳端子插入到阴端子内期间的插入力。
根据一个以上的实施例,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包括:阳端子,该阳端子包括棒状部;阴端子,该阴端子具有筒状部,所述棒状部将要插入到该筒状部内;和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筒状部中。当将所述棒状部插入到所述筒状部中时,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棒状部朝着所述筒状部的一侧偏置。当从所述阴端子的前方观看时,所述阴端子具有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一侧的区域的各个内壁向内突出的多个凹入部。所述区域位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一侧的中央部的两侧。所述棒状部的面对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中央部的部分和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中央部之中的一者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被构造为在将所述棒状部插入到所述筒状部内期间防止所述棒状部与多个所述凹入部产生接触。所述棒状部的面对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中央部的部分和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中央部之中的另一者具有切口部,在所述棒状部插入到所述筒状部内并且所述阳端子配合到所述阴端子中之后得到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配合到所述切口部内,以使得所述棒状部与多个所述凹入部产生接触。
根据下面的描述和附加的权利要求,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是明显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当将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安装在筒状部中时得到的截面图。
图3A和3B是图1所示的阳端子的侧视图,其中,图3A是阳端子的稍端侧的侧视图,并且图3B是图3A的部分放大图。
图4是当将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安装在筒状部中时得到的前视图。
图5是示出当将弹性部件安装在阴端子的筒状部中时的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的后端侧的顶部平面图。
图6是示出阳端子到筒状部内的插入过程(插入中间的时间点)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阳端子到筒状部内的插入过程(插入中间的时间点)的概念图。
图8A和8B是示出在阳端子插入到筒状部中之后得到的状态(配合状态)的截面图,其中,图8A是示出阳端子和阴端子二者的稍端侧的侧截面图,并且图8B是图8A的部分放大的侧截面图。
图9是示出在阳端子插入到筒状部中之后的状态(配合状态)的概念图。
图10是当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弹性部件插入到筒状部内时得到的截面图。
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阳端子的侧视图。
图12是当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弹性部件安装在筒状部中时得到的截面图。
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阳端子的侧视图。
图14是当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弹性部件插入到筒状部内时得到的截面图。
参考标记列表
1:端子连接结构;10:阳端子;11:棒状部;11b:切口部;11c:突出部;20:阴端子;21:筒状部;21a、21b:多个凹入部;21a:稍端侧凹入部;21b:后端侧凹入部;21c:槽;21d:柱部件;21f:稍端;21g:突出部;21h:切口部;24:通孔;25:突出部;30:弹性部件;31、32:框架部件;31:第一框架部件(稍端侧框架部件);32:第二框架部件(后端侧框架部件);33:多个板簧;34:舌片;35:悬臂部件;35a:支承部件:35b:侧部件:36:延伸部;AL:左手侧区域:AR:右手侧区域;C:中央部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将在下面描述的实施例,并且因此,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根据需要修改或改动实施例。在下面的实施例中,虽然在图示和说明中部分地省略了其构造,但是关于省略的技术的详情,不用说,在不与以下描述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将公知的技术应用于省略的技术。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包括阳端子10、阴端子20和弹性部件30。
阳端子10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并且是所谓的圆销型端子。该阳端子10具有筒状的棒状部11和与棒状部11连续地设置的压线筒部(未示出),该压线筒部要被压接以保持诸如电线这样的导电部。阳端子10可以包括螺栓紧固部代替所述压线筒部。
棒状部11的外径比阴端子20的筒状部(由参考标号21表示,将在稍后描述)的钻孔直径小,使得棒状部11插入到该筒状部内。棒状部11的稍端11a逐渐变尖从而平顺地插入到筒状部内。在该实施例中,阳端子10(至少棒状部11)是电镀的。
阴端子20由导电金属材料形成,并且具有:圆形的筒状部21,阳端子10的棒状部11插入到该圆形的筒状部21内;和压线筒部22,该压线筒部22与筒状部21连续地设置,并且要被压接以保持诸如电线这样的导电部。与阳端子10相似地,阴端子20可以包括螺栓紧固部代替所述压线筒部22。
这里,由于阴端子20由金属板冲压而成并且然后被弯曲成设计的形状,所以开口部O形成在筒状部21的上端部(压线筒部22的开放侧)从而在筒状部2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另外,稳定部23形成在筒状部21的上端部处,以防止阴端子20向连接器的相对于旋转方向的错误插入,所述连接器时该阴端子20将被容纳的连接器。
弹性部件30是要安装在阴端子20的筒状部21中的由导电或非导电的金属或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件。该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内的上部中。当阳端子10的棒状部11插入到阴端子20的筒状部21内时,弹性部件30利用其弹性力向下(朝着一侧)偏置棒状部11,以将棒状部保持在筒状部21内的适当位置。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至5详细描述各构成元件。图2是示出当将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时得到的截面图。图3A和3B是图1所示的阳端子10的侧视图,其中,图3A是阳端子10的稍端侧的侧视图,并且图3B是图3A的部分放大图。图4是当将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时得到的前视图。图5是示出当将弹性部件30安装在阴端子20的筒状部21中时的图1所示的弹性部件30的后端侧的顶部平面图。
如图1、2和4所示,阴端子20包括从筒状部21的内壁向内突出的多个凹入部21a、21b。例如,多个凹入部21a、21b通过锤锻形成,并且包括形成在阴端子20的稍端侧的下部处的稍端侧凹入部21a和形成在阴端子20的后端侧的下部处的后端侧凹入部21b。
稍端侧凹入部21a各自形成在将位于弹性部件30的偏置方向上的下方的中央部C夹置在其间的区域。即,作为稍端侧凹入部21a,总共两个凹入部独立地设置在将中央部C夹置在其间的右手侧区域AR和左手侧区域AL中;当从前方观看时,一个凹入部设置在右手侧区域AR中,并且一个凹入部设置在左手侧区域AL中。相似地,作为后端侧凹入部21b,总共设置了两个凹入部;当从前方观看时,一个凹入部设置在右手侧区域AR中,并且一个凹入部设置在左手侧区域AL中。后端侧凹入部21b形成为在周向上比稍端侧凹入部21a宽。
弹性部件30包括沿着阴端子20的轴向设置的两个半环状的框架部件31、32和多个板簧33。两个半环状的框架部件31、32在阴端子20的稍端侧和后端侧互相远离地隔开设置。两个半环状的框架部件31、32由前端侧的第一框架部件(前端侧框架部件)31和后端侧的第二框架部件(后端侧框架部件)32构成。多个板簧33是向筒状部21的内侧弯曲(向内突起)并且半周状地并排排列从而将两个框架部件31、32连接在一起的弹性部件。
在阳端子10的棒状部11插入到筒状部21中的情况下,弹性部件30的多个板簧33将棒状部11朝着多个凹入部21a、21b按压。这使得根据该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1能够通过使用楔形效应实现强保持力。如图2和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多个凹入部21a、21b具有稍端突出到筒状部21的外部的曲面结构。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阴端子20包括从筒状部21的内壁向内突出的突出部21g。在棒状部11的插入过程中,突出部21g防止棒状部11与多个凹入部21a、21b产生接触,并且因此,突出部21g具有足以防止棒状部11与多个凹入部21a、21b的接触的高度。
如图4所示,突出部21g形成于下方的中央部C。这里,当将棒状部11插入到筒状部21内时,棒状部11被向下偏置。为了更具体地描述,多个板簧33的各自的力的合力指向该下方的中央部C。突出部21g设置在多个板簧33的合力指向的位置处。如图2所示,突出部21g形成为比筒状部21的轴向长度稍短地延伸(等于或长于筒状部21的轴向长度的一半的长度的实例)的细长突起。
如图3所示,切口部11b形成在阳端子10的棒状部11上的当将该棒状部11插入到筒状部21中时面对下方的中央部C的部分(即,棒状部11的下端)处。该切口部11b以切割圆筒状的棒状部11的下端的方式形成,并且其长度和宽度为在筒状的棒状部11完全插入到筒状部21中之后得到的配合状态下足以使突出部21g配合到其中的长度和宽度。
此外,将参考图1至5详细描述阴端子20和弹性部件30。
阴端子20具有形成在筒状部21的前端面的上方区域中的多个(三个)槽21c(参见图1、2和4)。多个槽21c均以随着它们向筒状部21的外侧径向延伸而宽度变大的方式呈锥状。此外,阴端子20包括从筒状部21的后端面朝着其后端侧进一步延伸的柱部件21d(参见图1、2和5)。作为柱部件21d,两个柱部件彼此横向对称地设置在筒状部21的上方区域。柱部件21d均成形为向筒状部21的内侧稍微弯曲。
如图1、2和4所示,弹性部件30包括从第一框架部件31向前突出的多个(三个)舌片34。三个舌片34在周向上形成在与三个槽21c一致的位置处。舌片34的各自的稍端侧以直角(筒状部21的径向外侧)弯曲,以配合到相应的槽部21c中。由于该构造,即使试图使弹性部件30朝着阴端子20的后端侧移动的力施加在弹性部件30上,配合在相应的槽21c中的舌片34也将用于承受该力,使得防止弹性部件30朝着阴端子20的后端侧从筒状部21错位。
特别地,舌片34的稍端侧形成为与槽21c的锥状相同的形状(参见图4)。即,三个舌片34的稍端侧成形为在宽度方向上逐渐扩大,并且在稍端侧以直角弯曲的情况下,该稍端侧成形为随着它们向筒状部21的外侧径向延伸而在宽度方向上扩大。特别地,在三个舌片34中,位于最上方位置的第一舌片34a的尺寸也与三个槽21c中的该第一舌片34a将要配合在其中的对应的槽21c1基本一致,从而防止弹性部件30向下错位。此外,当从前方观看时(图4所示的状态),其余的两个舌片34b基本分别位于三点钟位置之前的位置和九点钟位置之后的位置。从而,即使使得弹性部件30向下错位,两个舌片34b也与相应的槽21c的侧面21e产生接触,从而防止弹性部件30向下错位。
此外,如图1、2和5所示,弹性部件30包括从第二框架部件32朝着后端侧延伸的基本T状的悬臂部件35。悬臂部件35包括从第二框架部件32的周向中心朝着后端侧直线延伸的支承部件35a和从支撑部件35a向两侧延伸的侧部件35b。侧部件35b在其周向上的稍端侧处向内弯曲,从而与筒状部21的内壁构造匹配。这使得当将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内时(当将弹性部件30插入到筒状部21内时),侧部件35b能够遵循筒状部21的内壁构造。从而,以上述方式弯曲侧部件35b的周向上的稍端侧有助于将弹性部件30平顺地安装到筒状部21内。
另外,当将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时,悬臂部件35的侧部件35b接近两个柱部件21d的稍端21f(或可以与之进行接触)。由此,即使试图使弹性部件30朝着阴端子20的后端侧移动的力施加在弹性部件30上,侧部件35b也与两个柱部件21d的稍端21f进行接触,从而防止弹性部件30从筒状部21向阴端子20的稍端侧错位。
此外,如图2和4所示,后端侧凹入部21b在周向上形成为比稍端侧凹入部21a宽,使得在将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的状态下,第二框架部件32的下端(一侧)接近后端侧凹入部21b。由此,即使使得弹性部件30向下错位,后端侧凹入部21b也支承第二框架部件32,从而防止弹性部件30向下错位。
接着,将描述如何利用根据该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1将端子连接在一起。图6是示出阳端子10到筒状部21内的插入过程(插入中间的时间点)的截面图。图7是示出阳端子10到筒状部21内的插入过程(插入中间的时间点)的概念图。
首先,如图6所示,假设将弹性部件30安装在阴端子20的筒状部21的上部中。在该状态下,阳端子10的棒状部11插入到阴端子20的筒状部21内。内部安装了弹性部件30的阴端子20容纳在连接器的端子容纳室中。另外,阳端子10也容纳在配对连接器的端子容纳室中。由此,当将连接器配合在一起时,阳端子10的棒状部11插入到阴端子20的筒状部21内。
当以棒状部11插入到筒状部21内的状态将阳端子10与阴端子20配合在一起时,首先,棒状部11与突出部21g进行接触。此时,棒状部11在骑在突出部21g上的同时与两个稍端侧凹入部21a隔开,如图7所示。棒状部11被弹性部件30的多个板簧33向下偏置。由F1表示多个板簧33施加的偏置力(多个板簧33的合力)。
与合力F1相反地作用的力F2是由于突出部21g设置在与多个板簧33的合力F1正对的下方的中央部C处并且棒状部11骑在该突出部21g上的事实而产生的。从而,骑在突出部21g上的棒状部11的插入力变为F1+F2。
其后,进一步插入棒状部11,得到配合状态。图8A和8B是示出在将阳端子10插入到筒状部21中之后得到的状态(配合状态)的截面图,其中,图8A是阳端子10的稍端侧和阴端子20的稍端侧的侧截面图,并且图8B是图8A的部分放大侧截面图。图9是示出在将阳端子10插入到筒状部21中之后得到的状态(配合状态)的概念图。
如图8A和8B所示,当棒状部11进一步插入时,得到配合状态,突出部21g配合到棒状部11的切口部11b中。这使得棒状部11与多个凹入部21a、21b进行接触,从而通过楔形效应实现强固的保持。
为了具体地描述,如图9所示,棒状部11通过弹性部件30的多个板簧33的力F1被向下偏置。另一方面,两个稍端侧凹入部21a设置在不与力F1正对的位置,并且由两个稍端侧凹入部21a产生与力F1相反地作用的力F3。另外,对应于力F3的朝着筒状部21的中心作用的力(垂直阻力)由F4表示。从而,棒状部11的保持力变为F1+F4+F4。因此,实现了棒状部11的强固的保持。
虽然在图9中将棒状部11描述为由稍端侧凹入部21a保持,但是根据该实施例的阴端子20在筒状部21中也具有后端侧凹入部21b。从而,在配合状态下,棒状部11不仅与稍端侧凹入部21a进行接触,而且与后端侧凹入部21b进行接触。从而,通过稍端侧凹入部21a和后端侧凹入部21b实现了如图9所示的那样的强固的保持。
以这种方式,利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1,由于突出部21g形成为防止棒状部11在阳端子10的插入过程中与凹入部21a、21b进行接触,所以棒状部11不与凹入部21a、21b进行接触,从而防止由凹入部21a、21b而增大插入力。另外,由于突出部21g设置在筒状部21的内壁的一侧上构成中央部C的部分处,所以使得突出部21g正对着弹簧反作用力以承受该力,从而与由凹入部21a、21b增大的插入力相比,将减小插入力。另外,由于切口部11b形成为使得在阳端子10配合在阴端子20中之后突出部21g配合在该切口部中以使得棒状部11与凹入部21a、21b产生接触,所以在阳端子10配合在阴端子20中之后将根据需要发挥楔形效果,从而更好地限制棒状部11的移动。从而,在阳端子10配合在阴端子20中之后,能够更好地限制棒状部11的移动,同时实现当将阳端子10插入到阴端子20内时的插入力的减小。
突出部21g形成为以等于或长于筒状部21的轴向长度的一半的长度延伸的细长突起,从而将以减小的插入力插入棒状部11,同时防止其防止在轴向上大幅偏转。
阴端子20具有宽度随着向筒状部21的径向外侧延伸而扩大的锥形槽21c,该锥形槽21c形成在筒状部21的前端面上。弹性部件30具有舌片34,该舌片34的形状与前端面上的槽21c一致,并且舌片34弯曲以配合到相应的槽21c中。由此,即使当将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时,试图使弹性部件30朝着阴端子20的后端侧移动的力施加在弹性部件30上,配合在槽21c中的舌片34也用于承受该力。此外,槽21c呈锥形从而宽度随着它们向筒状部21的径向外侧延伸而扩大,并且舌片34成形为与槽21c匹配,从而即使在插入阳端子10之前也凭借舌片34与锥形槽21c的合作限制弹性部件30向下(朝着一侧)移动,并且将实现使得弹性部件30即使在插入阳端子10之前也难以在筒状部21中向下(一侧处)错位的结构。从而,将提高弹性部件30到阴端子20的组装性能。
阴端子20具有从筒状部21的后端面朝着其后端侧延伸的两个柱部件21d。弹性部件30具有朝着阴端子20的后端侧突出的悬臂部件35,并且悬臂部件35的侧部件35b接触或接近两个柱部件21d的稍端21f。由于该构造,即使试图使弹性部件30朝着阴端子20的稍端侧移动的力施加在弹性部件30上,侧部件35b也与相应的柱部件21d进行接触以承受该力。从而,能够使得弹性部件30难以朝着阴端子20的稍端侧错位,从而使得能够提高弹性部件30到阴端子20的组装性能。
在弹性部件30中,第二框架部件32接触或靠近后端侧凹入部21b。由此,通过后端侧凹入部21b限制弹性部件30向下移动,并且将实现使得弹性部件30即使在插入阳端子10之前也难以在筒状部21中向下错位的结构。从而,将提高弹性部件30到阴端子20的组装性能。
接着,将描述第二实施例。虽然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相似,但是在构造(阳端子10和阴端子20的构造)上部分地不同。在下文中,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特征。
图10是当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时得到的截面图,并且图11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阳端子10的侧视图。
如图10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阴端子20不包括突出部21g,而是在中央部C处具有切口部21h。该切口部21h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形成在阳端子10上的切口部相似,并且通过稍微减小筒状部21的下部的厚度而形成。
如图11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阳端子10不包括切口部11b,而是在面对下方的中央部C的部分(即,棒状部11的下端)处包括突出部11c。该突出部11c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形成在阴端子20上的突出部相似,并且通过增大棒状部11的下部的厚度而形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突出部11c具有等于或长于筒状部21的轴向长度的一半的长度。
该突出部11c意在防止棒状部11在该棒状部11的插入过程中与多个凹入部21a、21b产生接触,并且具有足以防止棒状部11与多个凹入部21a、21b接触的高度。切口部21h具有在棒状部11完全插入到筒状部21中之后得到的配合状态下使得突出部11c能够配合在其中的长度和宽度。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实施例以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方式作用。即,当将棒状部11插入到筒状部21内时,首先,棒状部11的突出部11c与筒状部21的内壁进行接触。此时,棒状部11与两个稍端侧凹入部21a隔开。然后,棒状部11的插入力变为F1+F2,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参见图7)。
其后,进一步插入棒状部11,得到配合状态。此时,使得棒状部11的突出部11c配合在筒状部21的切口部21h中。这使得棒状部11与多个凹入部21a、21b进行接触,从而凭借楔形效应实现强固的保持。然后,棒状部11的保持力变为F1+F4+F4,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参见图9)。
以这种方式,利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1,在棒状部11配合在筒状部21中之后将更好地限制棒状部11的移动,同时减小当将阳端子10插入到阴端子20内时所需的插入力。另外,将以减小的插入力插入基本为筒状的棒状部11,同时防止其在轴向上大幅偏转。此外,将提高弹性部件30到阴端子20的组装性能。
接着,将描述第三实施例。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相似,但是在构造(阳端子10和阴端子20的构造)上部分地不同。在下文中,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特征。
图12是当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时得到的截面图。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阳端子10的侧视图。
如图12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阴端子20包括在筒状部21内的下方的中央部C的稍端侧上的通孔24。通孔24意在使突起配合在其中,以防止容纳在连接器中的阴端子20从连接器错位。
第三实施例中的突出部21g意在防止棒状部11在该棒状部11到筒状部21的插入过程中与多个凹入部21a、21b产生接触,如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突出部21g一样。然而,第三实施例的突出部21g具有比第一实施例的突出部21g短的长度。即,第三实施例的突出部21g设置在比形成在下方的中央部C的稍端侧上的通孔24更朝着阴端子20的稍端侧的部位,并且突出部21g的长度被限制为该突出部21g不干扰通孔24的形成的程度。
如图13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阳端子10包括切口部11b,如第一实施例的阳端子10一样。该切口部11b具有与突出部21g的长度匹配的长度,并且形成为在棒状部11的长度方向上比第一实施例稍短地延伸。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三实施例也以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方式作用。在棒状部11的插入过程中,首先,突出部21g与棒状部11进行接触,从而防止棒状部11与两个稍端侧凹入部21a进行接触,并且棒状部11的插入力变为F1+F2,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参见图7)。
其后,当棒状部11进一步插入时,得到配合状态,突出部21g配合在切口部21h中,使得棒状部11与多个凹入部21a、21b进行接触。由此,凭借楔形效应实现强固的保持,并且保持力变为F1+F4+F4,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参见图9)。
以这种方式,利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1,在棒状部11配合在筒状部12中之后将更好地限制棒状部11的移动,同时减小当将阳端子10插入到阴端子20内时所需的插入力。另外,将提高弹性部件30到阴端子20的组装性能。
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阴端子20在筒状部21的内壁上具有突出部21g,并且还在突出部21g的后端侧具有通孔24,阴端子20容纳在其中的连接器上的突起配合在该通孔24中。从而,在构成中央部C的部分处形成通孔24或供连接器固定的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在不干扰形成通孔24的情况下形成突出部21g。
接着,将描述第四实施例。虽然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相似,但是在构造(阴端子20和弹性部件30的构造)上部分地不同。在下文中,将描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特征。
图14是当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弹性部件30安装在阴端子20的筒状部21中时得到的截面图。如图14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弹性部件30包括从第二框架部件32朝着阴端子20的后端侧延伸的延伸部36。虽然在图14中仅示出了一个延伸部36,但是设置了两个延伸部36,使得一个延伸部36从第二框架部件32的两端部中的各个端部延伸。这两个延伸部36比悬臂部件35更朝着后端侧延伸,并且延伸部36的稍端比悬臂部件35的侧部件更朝向后端侧突出。
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阴端子20中,后端侧凹入部21b在周向上不比稍端侧凹入部21a宽,而是与稍端侧凹入部21a具有基本相同的周向宽度。此外,阴端子20在其位于比后端侧凹入部21b更朝着后端侧并且稍微在后端侧凹入部21b的上方的部分处包括突出部25。突出部25向筒状部21的内部径向突出,如多个稍端侧和后端侧的凹入部21a、21b一样。虽然由于在图14中仅示出了阴端子20的左手侧区域AL而仅示出了一个突出部25,但是另一个突出部25同样地设置在右手侧区域AR中。即,阴端子20具有两个突出部25。
这里,在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的状态下,弹性部件30在其延伸部36的下端(或侧)处靠近突出部25。由此,即使使弹性部件30向下错位,突出部25也经由延伸部36支承弹性部件30,从而防止弹性部件30向下错位。
以这种方式,利用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1,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在棒状部11配合在筒状部21中之后将更好地限制棒状部11的移动,同时减小当将阳端子10插入到阴端子20内时所需的插入力。另外,将以减小的插入力插入基本筒状的棒状部11,同时防止其在轴向上大幅偏转。此外,将提高弹性部件30到阴端子20的组装性能。
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弹性部件30具有:延伸部36,该延伸部36从第二框架部件32朝着后端侧延伸;和阴端子20,该阴端子20包括接触或靠近延伸部36的下端的突出部25。由于该构造,凭借延伸部36与突出部25的合作限制弹性部件30向下移动,从而即使在插入阳端子10之前,弹性部件30也难以在筒状部21中向下错位。从而,将提高弹性部件30到阴端子20的组装性能。
从而,虽然目前为止基于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那些实施例。因此,能够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实施例做出修改或改进。可选择地,可以根据需要将在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组合在一起。此外,根据需要,实施例中的许多技术可以与其它可用技术相结合。
例如,根据实施例的端子连接结构1包括两种类型的凹入部21a、21b,即稍端侧凹入部21a和后端侧凹入部21b。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因此,只要根据需要保持了阳端子10的棒状部11,则端子连接结构1可以仅包括两种凹入部中的任意一种凹入部。可选择地,端子连接结构1可以包括第三类型等的其它凹入部。另外,虽然阴端子20包括两个稍端侧凹入部21a,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因此,阴端子20可以包括三个以上的稍端侧凹入部。这同样适用于后端侧凹入部21b。此外,两个稍端侧凹入部21a设置在与筒状部21的轴成直角的相同截面上。然而,如果可行,两个稍端侧凹入部可以形成为在轴向上互相偏移。这同样适用于两种类型的后端侧凹入部21b。
在实施例中,虽然设置了三个槽21c和三个舌片34,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因此,可以设置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的槽21和舌片34。此外,虽然设置了两个柱部件21d,但是可以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柱部件21d。另外,当从顶部观看时,悬臂部件35具有T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因此,悬臂部件35可以具有包括L状等的其它形状。
另外,在将弹性部件30安装在筒状部21中时,可以使用其它方法安装弹性部件30,而不使用舌片34。弹性部件30设置在筒状部21中的部位不限于筒状部21中的上部,并且因此,弹性部件30可以安装在筒状部21中的诸如下部这样的其它部位中。
根据图中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包括:阳端子10,该阳端子10包括棒状部11;阴端子20,该阴端子20具有筒状部21,棒状部11将要插入到该筒状部21内;和弹性部件30,该弹性部件30设置在筒状部21中。当将棒状部11插入到筒状部21中时,弹性部件30将棒状部11朝着筒状部21的一侧偏置。当从阴端子20的前方观看时,阴端子20具有从筒状部21的一侧的区域的各个内壁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凹入部21a、21b。所述区域位于筒状部21的一侧的中央部C的两侧。棒状部11的面对筒状部21的中央部C的部分和筒状部21的中央部C之中的一者具有突出部21g,该突出部21g被构造为在棒状部11插入到筒状部21内期间防止棒状部11与多个凹入部21a、21b产生接触。棒状部11的面对筒状部21的中央部C的部分和筒状部21的中央部C之中的另一者具有切口部11b,在棒状部11插入到筒状部21中并且阳端子10配合到阴端子20中之后的状态下,突出部21g配合到该切口部11b内,以使得棒状部11能够与多个凹入部21a、21b产生接触。
根据该结构,突出部形成为防止棒状部在阳端子的插入过程中与凹入部产生接触,并且因此,棒状部不接触凹入部,从而防止由于凹入部而增大插入力。另外,突出部设置在筒状部的构成其中央部的一侧的部分处,并且因此,突出部与施加弹簧反作用力的方向正对,并且因此承受该弹簧反作用力,从而使得当与由于凹入部而增大插入力相比时能够减小插入力。另外,形成切口部,在阳端子配合在阴端子中之后,突出部配合到该切口部内,使得棒状部与凹入部产生接触。从而,在阳端子配合在阴端子中之后,将根据需要发挥楔形效果,从而使得能够更好地限制棒状部的移动。因此,在阳端子配合到阴端子中之后,能够更好地限制棒状部的移动,同时实现当插入阳端子时的插入力的减小。
在该端子连接结构中,突出部21g可以包括细长突起,该细长突起具有等于或长于筒状部21的轴向长度的一半的长度。
根据该结构,突出部构成以等于或长于筒状部的轴向长度的一半的长度延伸的细长突起,并且因此,将以减小的插入力插入棒状部,同时防止其在轴向上大幅偏转。
在该结构中,阴端子20可以包括中央部C处的突出部21g和该突出部21g的后端侧处的通孔24,并且通孔24可以被构造为与将阴端子容纳在其中的连接器上的突起配合。
根据该结构,阴端子具有位于筒状部的内壁上的突出部和位于突出部的后端侧处的通孔,容纳该阴端子的连接器上的突起配合到该通孔内。因此,虽然在构成中央部的部分处形成有固定连接器的固定部,但是将会在不干扰固定部的状态下形成突出部。
在端子结构中,弹性部件30可以具有:两个框架部件31、32,该两个框架部件31、32具有半环状,并且在前端侧和后端侧处彼此隔开;和多个板簧33,该多个板簧33将两个框架部件31、32连接在一起,并且向筒状部21的内侧弯曲。多个凹入部21a、21b可以具有分别设置在筒状部21的内部的稍端侧和后端侧处的两个以上的凹入部。两个框架部件31、32中的后端侧处的框架部件32可以接触或靠近后端侧处的凹入部21b。
根据该结构,弹性部件可以在后端侧处的框架部件处接触或靠近后端侧处的凹入部。由此,通过后端侧处的凹入部限制弹性部件朝着一侧移动,从而即使在阳端子插入到其内之前也防止弹性部件朝着筒状部的一侧错位。从而,将提高弹性部件到阴端子的组装性能。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棒状部配合到阴端子中之后,端子连接结构将限制棒状部的移动,同时减小当将阳端子插入到阴端子内时的插入力。

Claims (4)

1.一种端子连接结构,包括:
阳端子,该阳端子包括棒状部;
阴端子,该阴端子具有筒状部,所述棒状部将要插入到该筒状部内;和
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筒状部中,
其中,当将所述棒状部插入到所述筒状部中时,所述弹性部件将所述棒状部朝着所述筒状部的一侧偏置,
其中,当从所述阴端子的前方观看时,所述阴端子具有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一侧的区域的各内壁向内侧突出的多个凹入部,其中,所述区域位于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一侧的中央部的两侧,
其中,所述棒状部的面对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中央部的部分和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中央部之中的一者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被构造为在将所述棒状部插入到所述筒状部内期间防止所述棒状部与所述多个凹入部产生接触,并且
其中,所述棒状部的面对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中央部的所述部分和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中央部之中的另一者具有切口部,在所述棒状部插入到所述筒状部内并且所述阳端子配合到所述阴端子中之后得到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配合到所述切口部内,以使得所述棒状部与所述多个凹入部产生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突出部包括细长突起,该细长突起具有等于或长于所述筒状部的轴向长度的一半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连接结构,其中,所述阴端子包括位于所述中央部处的突出部和位于所述突出部的后端侧处的通孔,并且
其中,所述通孔被构造为与用于容纳所述阴端子的连接器上的突起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端子连接结构,
其中,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在稍端侧和后端侧处的两个框架部件,该两个框架部件具有半环状并且互相隔开;和多个板簧,该多个板簧将两个所述框架部件连接在一起,并且向所述筒状部的内侧弯曲,
其中,所述多个凹入部具有设置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的稍端侧和后端侧处的两个以上的凹入部,并且
其中,两个所述框架部件中的在所述后端侧处的框架部件接触或接近所述后端侧处的所述凹入部。
CN201810637521.6A 2017-06-20 2018-06-20 端子连接结构 Active CN1091036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0072A JP6588943B2 (ja) 2017-06-20 2017-06-20 端子接続構造
JP2017-120072 2017-06-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03640A CN109103640A (zh) 2018-12-28
CN109103640B true CN109103640B (zh) 2020-02-21

Family

ID=64457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37521.6A Active CN109103640B (zh) 2017-06-20 2018-06-20 端子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8802B2 (zh)
JP (1) JP6588943B2 (zh)
CN (1) CN109103640B (zh)
DE (1) DE102018209783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0343B2 (ja) 2018-03-01 2020-07-2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構造
JP6879649B2 (ja) * 2019-02-27 2021-06-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09221A (en) 1978-09-27 1980-06-2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wo-piece socket terminal
US4550972A (en) * 1984-04-09 1985-11-05 Amp Incorporated Cylindrical socket contact
US4720157A (en) * 1986-10-30 1988-01-1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silient contact means
US5078622A (en) * 1989-05-17 1992-01-07 Amp Incorporated Pin and socket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lternate seals
JPH0364876A (ja) 1989-08-01 1991-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子部品のリード端子取付方法
US6062919A (en) * 1997-08-29 2000-05-16 Thomas & Betts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high current-carrying capability and low insertion force
JP3729327B2 (ja) 2000-08-28 2005-12-2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雌端子金具
JP2004509440A (ja) 2000-09-15 2004-03-25 アルコア フジクラ リミテッド 車両部品用電気的端子ソケット組立体
US6672911B2 (en) 2000-09-15 2004-01-06 Alcoa Fujikura Limited Electrical terminal socket assembly including 90 angled and sealed connectors
US6656002B2 (en) 2000-09-15 2003-12-02 Alcoa Fujikura Limited Electrical terminal socket assembly including T shaped sealed connectors
US6860768B2 (en) 2000-09-15 2005-03-01 Alcoa Fujikura Limited Combination sleeve and spring cage incorporated into a one-piece female terminal for interengaging a corresponding male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figuring such a sleeve and spring cage from a blank shape
JP2007173198A (ja) * 2005-11-25 2007-07-05 Hitachi Cable Ltd 電気コンタクト及びメス端子
JP5018535B2 (ja) 2008-02-12 2012-09-0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375564B2 (ja) 2009-12-02 2013-12-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TWM394399U (en) * 2010-07-20 2010-12-11 Ks Terminals Inc Water-proof connector and female terminal therein
US8784143B2 (en) * 2011-04-20 2014-07-22 Cardiac Pacemakers, Inc. Cantilevered spring contact for a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JP2014123447A (ja) 2012-12-20 2014-07-0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金具
JP6278024B2 (ja) 2014-12-17 2018-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673549B2 (en) 2014-12-17 2017-06-0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or with movement suppression function during excessive vibration
EP3051635B1 (en) 2015-01-30 2018-01-17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Electric contact means and electrical cable assembly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88943B2 (ja) 2019-10-09
DE102018209783B4 (de) 2023-08-24
US20180366854A1 (en) 2018-12-20
US10468802B2 (en) 2019-11-05
DE102018209783A1 (de) 2018-12-20
JP2019003911A (ja) 2019-01-10
CN109103640A (zh) 2018-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4147B2 (en) Connecting plug with central pin and lamella sleeve, method for forming the connecting plug and connecting socket with lamella sleeve
US90111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element
JP4770983B2 (ja) 同軸コネクタ
US9954300B2 (en) Connector
KR101032285B1 (ko) 평형 도체용 전기 커넥터
JP6879649B2 (ja) シールド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9103640B (zh) 端子连接结构
CN110224254B (zh) 连接端子
US10305213B1 (en)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female terminal
EP3046185A1 (en) Connector
KR20230043660A (ko) 커넥터
US11211732B2 (en) Plug-in connector part with caulked contact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id plug-in connector part
JP201611550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1200218B (zh) 连接器
JP2012164520A (ja) 中継コネクタ
CN110911873B (zh) 连接端子
CN113258377A (zh) 用于大电流插入式连接的屏蔽弹簧壳
CN110649410B (zh) 端子金属配件
US1045419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plastic latch integrated into contact cavity
KR101970880B1 (ko) 커넥터
JP2009176580A (ja) ジャック型コネクタ
US10461456B2 (en) Connector
US2018036685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9153407A (ja) コネクタ嵌合構造
JP2020017418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