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0984A - 船舶用的推进单元 - Google Patents

船舶用的推进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0984A
CN109070984A CN201680084200.7A CN201680084200A CN109070984A CN 109070984 A CN109070984 A CN 109070984A CN 201680084200 A CN201680084200 A CN 201680084200A CN 109070984 A CN109070984 A CN 1090709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shaft
engine
ship
receiving portion
propuls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420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0984B (zh
Inventor
安井友浩
杉浦义光
矶边雄史郎
横井辰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0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0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0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0/00Outboard propulsion units, e.g. outboard motors or Z-drives; Arrangements thereof on vessels
    • B63H20/14Transmission between propulsion power unit and propulsion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0/00Outboard propulsion units, e.g. outboard motors or Z-drives; Arrangements thereof on vessels
    • B63H20/08Means enabling movement of the position of the propulsion element, e.g. for trim, tilt or steering; Control of trim or tilt
    • B63H20/12Means enabling ste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0/00Outboard propulsion units, e.g. outboard motors or Z-drives; Arrangements thereof on vessels
    • B63H20/32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4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prope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61/00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 F02B61/04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propellers
    • F02B61/045Adaptations of engines for driving vehicles or for driving propellers;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gearing for driving propellers for marine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3/00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ropulsion power plant to propulsive elements
    • B63H23/02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ropulsion power plant to propulsive elements with mechanical gearing
    • B63H2023/0208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ropulsion power plant to propulsive elements with mechanical gearing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B63H2023/0216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ropulsion power plant to propulsive elements with mechanical gearing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by means of belt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10)具备:包括沿着船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曲轴(23)的发动机(21)、传动轴(51)、将曲轴(23)与传动轴(51)连结的动力传递机构(60)、上部壳体(30)、以及收容传动轴(51)并与上部壳体(30)连接的下部壳体(40),动力传递机构(60)具有从上部壳体(30)向下部壳体(40)延伸的驱动轴(65),上部壳体(30)和发动机(21)固定于船体(2),在上部壳体(30)与下部壳体(40)的连接部设置有使下部壳体(40)绕驱动轴(65)的轴旋转的旋转机构(70)。

Description

船舶用的推进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船体后端侧的船外的推进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推进单元,例如公知有日本特表2013-519574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推进单元。
专利文献1公开的推进单元是安装于船体后端的船外的船外机,是搭载有将曲轴设置成为水平的水平曲轴发动机,使用第一变速器、第二变速器以及第三变速器将发动机的驱动力向传动轴传递的结构。水平曲轴发动机的曲轴朝向船舶的后方延伸,因此第一变速器从船体的后端隔着发动机配置于更后方。
另外,在推进单元中且在向船体安装的安装部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向轴,通过使推进单元绕该转向轴的轴摆动,从而能够进行船舶的转向操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19574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公开的推进单元是推进单元整体绕转向轴的轴摆动的结构,因此在沿船的宽度方向排列配置多个推进单元的情况下,需要使多个推进单元分离地设置以使相互相邻的推进单元不干涉。因此产生能够搭载的推进单元的数量根据安装推进单元的船体后端的宽度而受到限制等问题。
另外,如专利文献1的推进单元那样,在船舶的转向操作时,在包括重量大的发动机的推进单元整体摆动的结构中,当进行急转向操作的情况下等,有可能使船舶失去重量平衡而无法进行顺畅的驾船。此外,在专利文献1的推进单元中,第一变速器从船体的后端隔着发动机设置于更后方,但该第一变速器的重量很大,因此船体的重心位置向后方侧移动,由此有可能会影响顺畅的驾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所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缩小相互相邻的推进单元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抑制驾船时船舶失去重量平衡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
基于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是安装于船体的后端侧的船外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具备:发动机,其包括沿着船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曲轴;传动轴,其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配置于比所述发动机靠下方,并且在一端侧设置有螺旋桨;动力传递机构,其将从所述发动机朝向所述船体的后端侧延伸的所述曲轴的输出部与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侧的连结部连结,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传动轴传递;上部壳体,其收容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和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上部侧;以及下部壳体,其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连接于与所述上部壳体的下方侧,以使所述螺旋桨配置于外部的方式收容所述传动轴,并且收容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下部侧。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从所述上部壳体朝向所述下部壳体延伸的驱动轴,所述上部壳体和所述发动机固定于所述船体,在所述上部壳体与所述下部壳体的连接部设置有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使所述下部壳体相对于所述上部壳体绕沿着所述驱动轴的延伸方向的轴旋转。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在从所述发动机侧到所述传动轴为止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所述发动机侧按顺序设置的第一动力传递部、中间轴、第二动力传递部、所述驱动轴以及第三动力传递部。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所述中间轴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曲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并且平行于所述曲轴的旋转轴而延伸,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并且从所述中间轴朝向所述传动轴延伸。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将输出到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中间轴传递,优选为所述第二动力传递部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驱动轴传递,优选为所述第三动力传递部将传递到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传动轴传递。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所述上部壳体也可以包括分体构成的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第一收容部收容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所述中间轴以及所述驱动轴的上端侧,优选为所述第二收容部收容所述驱动轴的中间部,并且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下方侧。此外,优选为所述下部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收容部与所述下部壳体的连接部设置有所述旋转机构。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优选为所述下部壳体包括筒状部,该筒状部沿着所述驱动轴延伸,并且以上端侧进入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内部的状态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另外,优选为所述筒状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收容部能够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使所述筒状部旋转的旋转驱动部、在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内部将所述筒状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优选为所述旋转驱动部包括:小齿轮部,其以中心位于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轴相同的轴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筒状部;齿条部,其构成为与所述小齿轮部啮合并且能够沿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轴交叉的方向移动。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也可以包括:在从所述发动机侧到所述传动轴为止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所述发动机侧按顺序设置的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所述驱动轴以及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设置于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并且将输出到所述输出部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驱动轴传递,优选为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与所述传动轴之间,并从所述输出部朝向所述传动轴的所述连结部延伸,优选为所述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将传递到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传动轴传递。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所述上部壳体也可以包括分体构成的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第一收容部收容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所述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以及所述驱动轴的上端侧,优选为所述第二收容部收容所述驱动轴的中途部,并且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下方侧。此外,优选为所述下部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优选为在所述第二收容部与所述下部壳体的连接部设置有所述旋转机构。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优选为所述下部壳体包括筒状部,该筒状部沿着所述驱动轴延伸,并且以上端侧进入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内部的状态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筒状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收容部能够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使所述筒状部旋转的旋转驱动部、和在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内部将所述筒状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优选为所述旋转驱动部包括:小齿轮部,其以中心位于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轴相同的轴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筒状部;齿条部,其构成为与所述小齿轮部啮合并且能够沿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轴交叉的方向移动。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所述驱动轴也可以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为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沿着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延伸方向并排配置在相同的轴上,并且通过套筒而沿着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延伸方向连结。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轴收容于所述上部壳体,优选为所述第二轴的上端侧收容于所述上部壳体,所述第二轴的下端侧收容于所述下部壳体。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优选为在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设置有吸收所述发动机的振动的振动吸收部件。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中,优选为所述发动机以将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收容于所述上部壳体内的状态固定于所述上部壳体的外周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缩小相互相邻的推进单元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抑制在驾船时船舶失去重量平衡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的船舶的俯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的简略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的旋转机构的周围的简略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的旋转机构的周围的简略横剖视图。
图5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使船舶靠岸的情形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推进单元的简略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相同或者共通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其说明。
另外,在各图中X轴方向表示船舶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表示船舶的左右方向(船宽方向),Z轴方向表示船舶的上下方向。另外,X轴方向与推进单元安装于船体的安装状态的推进单元的前后方向一致,Y轴方向与上述安装状态的推进单元的左右方向一致,Z轴方向与上述安装状态的推进单元的上下方向一致。
(实施方式1)
(船舶和推进单元的结构)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的船舶的俯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的简略纵剖视图。参照图1和图2说明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10。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船舶1具备船体2和多个推进单元10。在该实施方式中,在一个船体设置有多个推进单元10,但也可以是在一个船体设置一个推进单元的结构。多个推进单元10设置于船体2的后方侧。多个推进单元10例如设置有两个。两个推进单元10沿船体2的船宽方向(Y轴方向)并排配置。另外,推进单元10的个数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如图2所示,推进单元10具备主体部11和支承部12。支承部12将主体部11固定在位于船体2的后方侧的横梁板部3。支承部12将主体部11支承为能够绕与船体2的船宽方向平行的轴转动。
支承部12包括一对夹持托架13、支承托架14以及倾斜机构15。一对夹持托架13沿船宽方向相互分离地设置。一对夹持托架13固定于横梁板部3。
支承托架14在船宽方向上设置于一对夹持托架13的外侧。在位于上方侧的支承托架14的前端侧插通有后述的倾斜销16。支承托架14能够绕倾斜销16的轴转动地设置。
倾斜机构15具有倾斜销16和倾斜气缸17。倾斜销16沿着船宽方向延伸。
倾斜气缸17分别设置在一对夹持托架13的一侧与支承托架14之间、以及一对夹持托架13的另一侧与支承托架14之间。倾斜气缸17的上端侧与支承托架14连接,倾斜气缸17的下端侧设置于夹持托架13的下端侧。
倾斜气缸17具有杆部18。杆部18设置为能够根据支承托架14的转动而沿上下方向拉出。在支承托架14绕倾斜销16的轴而朝向上方侧转动的情况下,杆部18朝向上方侧从气缸主体部被拉出。另一方面,在支承托架14绕倾斜销16的轴而朝向下方侧转动的情况下,杆部18朝向下方侧导入气缸主体部内。
主体部11安装于支承托架14。通过支承托架14绕倾斜销16的轴转动,由此主体部11与支承托架14一体转动。
主体部11包括发动机21、传动轴51、动力传递机构60以及旋转机构70。
发动机21具有发动机主体部22和曲轴23。发动机主体部22由气缸主体部、气缸头部以及曲柄壳体等构成。
曲轴23沿着船体2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延伸。曲轴23具有输出部25。输出部25设置于位于船体2侧的曲轴23的一侧。输出部25从发动机21向船体2的后端侧延伸。即输出部25从发动机21朝向X轴正方向延伸。发动机21的驱动力输出至输出部25。输出部25包括飞轮26、减震器27以及输出轴28。
飞轮26与曲轴23一体旋转。减震器27与飞轮26的周缘部连结。减震器27与飞轮26成为一体地旋转。飞轮26和减震器27作为吸收发动机21的振动的振动吸收部件发挥功能。通过吸收发动机21的振动,由此能够减少对后述的动力传递机构60的负荷。
输出轴28与减震器27的中心部连结。输出轴28经由减震器27和飞轮26而连结于曲轴23。由此,输出轴28与曲轴23一起旋转。输出轴28与曲轴23设置于同轴。
发动机21以将曲轴23的输出部25收容于后述的上部壳体30内的状态固定于上部壳体30的外周侧。通过这样构成,由此在发动机21的修理、更换等时,能够减小分解的规模。由此,能够容易对发动机21进行修理、更换等。
传动轴51配置于比发动机21靠下方。传动轴的中心轴在与垂直于曲轴23的旋转轴的平面正交的假想平面上配置。在传动轴51的一端51a侧设置有螺旋桨52。在传动轴51的另一端51b侧设置有作为连结部的锥齿轮631。
传动轴51的另一端51b侧位于接近后述的驱动轴65的下端一侧。传动轴51的一端51a侧位于远离驱动轴65的下端一侧。
动力传递机构60将曲轴23的一侧与传动轴51的另一端51b侧连结。具体而言,动力传递机构60将曲轴23的输出部25与传动轴51的连结部(锥齿轮631)连结。动力传递机构60将输出到输出部25的发动机21的驱动力传递至传动轴51。
动力传递机构60包括第一动力传递部61、中间轴64、第二动力传递部62、驱动轴65以及第三动力传递部63。第一动力传递部61、中间轴64、第二动力传递部62、驱动轴65以及第三动力传递部63在从发动机21侧到传动轴51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按顺序设置。
中间轴64在船舶1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曲轴23与传动轴51之间。中间轴64沿曲轴23的旋转轴延伸。中间轴64与曲轴23大致平行地配置。
在中间轴64的一侧(船体2接近侧)设置有后述的链轮612。在中间轴64的另一侧(远离船体2侧)设置有后述的前进锥齿轮621、倒档锥齿轮622以及离合器623。
驱动轴65在船舶1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在中间轴64与传动轴51之间。驱动轴65从后述的上部壳体30向下部壳体40延伸。驱动轴65从中间轴64向传动轴51延伸。驱动轴65沿船舶1的上下方向延伸。在驱动轴65的上端侧设置有后述的锥齿轮624。在驱动轴65的下端侧设置有后述的锥齿轮632。
第一动力传递部61将输出到曲轴23的发动机21的驱动力传递至中间轴64。更具体而言,第一动力传递部61将输出到输出部25的输出轴28的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中间轴64。
第一动力传递部61具有链轮611、612和无端状的链613。链轮611设置于输出轴28。链轮611的旋转轴与曲轴23的旋转轴大致一致。
链轮612设置于链轮611的下方。链轮612设置于中间轴64的一侧。链轮612的旋转轴与中间轴64的旋转轴大致一致。
链613卷绕于链轮611和链轮612。链613将来自链轮611的旋转力传递至链轮612。
在第一动力传递部61,曲轴23进行旋转从而链轮611旋转。链轮611的旋转力通过链613传递至链轮612,从而链轮612旋转。链轮612旋转,由此中间轴64也旋转。
另外,第一动力传递部61不限定于上述的链、链轮机构,也可以是在沿船舶1的上下方向分离地配置的两个带轮上卷绕带而构成的带轮机构。另外,第一动力传递部61也可以由设置于输出轴28的第一齿轮、和以与该第一齿轮啮合的方式设置于中间轴64的一侧的第二齿轮构成。
第二动力传递部62将传递到中间轴64的发动机21的驱动力向驱动轴65传递。
第二动力传递部62具有前进锥齿轮621、倒档锥齿轮622、离合器623以及锥齿轮624。前进锥齿轮621、离合器623以及倒档锥齿轮622从一侧(接近船体2侧)朝向另一侧(远离船体侧)按顺序并排配置。
前进锥齿轮621和倒档锥齿轮622构成为能够与锥齿轮624啮合。锥齿轮624相对于前进锥齿轮621和倒档锥齿轮622以90度的角度配置。锥齿轮624的旋转轴与前进锥齿轮621的旋转轴以及倒档锥齿轮622的旋转轴正交。
锥齿轮624的旋转轴与驱动轴65的旋转轴大致一致。通过使锥齿轮624旋转,由此驱动轴65旋转。前进锥齿轮621的旋转轴和倒档锥齿轮622的旋转轴与中间轴64的旋转轴大致一致。前进锥齿轮621和倒档锥齿轮622伴随中间轴64的旋转而旋转。
离合器623切换前进锥齿轮621和倒档锥齿轮622与锥齿轮624的连接状态。
在利用离合器623将前进锥齿轮621与锥齿轮624连接的情况下,前进锥齿轮621的旋转力经由锥齿轮624向驱动轴65传递。由此,驱动轴65正转。另外,驱动轴65的正转方向是在螺旋桨52位于比驱动轴65靠后方侧的状态下以使船体2前进的方式使螺旋桨52旋转的方向。
在利用离合器623将倒档锥齿轮622与锥齿轮624连接的情况下,倒档锥齿轮622的旋转力经由锥齿轮624向驱动轴65传递。由此,驱动轴65反转。另外,驱动轴65的反转方向是在螺旋桨52位于比驱动轴65靠后方侧的状态下以使船体2后退的方式使螺旋桨52旋转的方向。
另外,第二动力传递部62也能够选择不将传递到中间轴64的发动机21的驱动力向驱动轴65传递的状态。通过使离合器623的位置为空挡位置,由此锥齿轮624不与前进锥齿轮621和倒档锥齿轮622任一方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间轴64的旋转力不向驱动轴65传递。
第三动力传递部63将传递到驱动轴65的发动机的驱动力向传动轴51传递。
第三动力传递部63包括作为传动轴51的连结部的锥齿轮631和锥齿轮632。锥齿轮631和锥齿轮632相互啮合。锥齿轮631相对于锥齿轮632以90度的角度配置。锥齿轮631的旋转轴与锥齿轮632的旋转轴正交。
锥齿轮631的旋转轴与传动轴51的旋转轴大致一致。锥齿轮632的旋转轴与驱动轴65的旋转轴大致一致。
在第三动力传递部63,伴随驱动轴65的旋转而旋转的锥齿轮632的旋转力经由锥齿轮631向传动轴51传递。在驱动轴65正转的情况下,传动轴51也正转,在驱动轴65反转的情况下,传动轴51也反转。
旋转机构70使后述的下部壳体40相对于后述的上部壳体30绕沿着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的轴旋转。旋转机构70例如能够使下部壳体40旋转360度。旋转机构70设置于上部壳体30的下部侧。旋转机构70设置于驱动轴65的周围。另外,对于旋转机构7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使用图3和图4进行叙述。
主体部11包括发动机壳体20、上部壳体30、下部壳体40。主体部11的外壳主要由发动机壳体20、上部壳体30以及下部壳体40构成。
发动机壳体20收容发动机主体部22。曲轴23的输出部25从发动机壳体20朝向船体2突出。发动机壳体20固定于上部壳体30的外周侧。发动机壳体20固定于上部壳体30的上部后方。
上部壳体30收容曲轴23的输出部25和动力传递机构60的上部侧。具体而言,上部壳体30收容飞轮26、减震器27、输出轴28以及第一动力传递部61、中间轴64、第二动力传递部62以及驱动轴65的上方侧。
上部壳体30包括第一收容部31和第二收容部32。第一收容部31具有第一室31a和第二室31b。
第一室31a收容上述飞轮26和减震器27。第一室31a位于发动机壳体20的前方。第一室31a位于第二室31b的上部后方。另外,在省略减震器27的情况下,第一室31a收容飞轮26。
第二室31b收容从第一室31a朝向船舶1的前方侧突出的部分的输出轴28、第一动力传递部61、中间轴64、第二动力传递部62、驱动轴65的上端侧。
第二收容部32收容驱动轴65的中途部和旋转机构70。第二收容部32相对于船舶1的上下方向位于第一收容部31的下方。第二收容部32优选为与第一收容部31和下部壳体40分体地构成。在该情况下,第二收容部32安装于第一收容部31的下方侧。
将第二收容部32相对于第一收容部31和下部壳体40分体地构成,由此在对旋转机构70等收容于第二收容部32的收容物进行修理、更换等时,能够减小分解的规模。由此能够容易对上述收容物进行修理、更换等。
另外,后述的第二收容部32的壳体部34也可以通过注塑成型等与第一收容部31一体地构成。
下部壳体40以螺旋桨52配置于外部的方式收容动力传递机构60的下部侧和传动轴51。更具体而言,下部壳体40收容驱动轴65的下端侧、第三动力传递部63以及传动轴51。下部壳体40与上部壳体30的下方侧连接。下部壳体40与上部壳体30分体地构成。
(旋转机构周围的结构以及旋转机构的结构)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的旋转机构周围的简略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的旋转机构周围的简略横剖视图。参照图3和图4,说明旋转机构70及其周围的结构。作为旋转机构70周围的结构,说明驱动轴65的结构、第二收容部32以及下部壳体40的结构。
如图3所示,驱动轴65包括第一轴651、第二轴652以及套筒653。第一轴651和第二轴652沿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并排配置于同轴上,并且由套筒653沿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连结。
第一轴651收容于上部壳体30。具体而言,第一轴651的上端侧收容于上部壳体30的第二室31b,第一轴651的下端侧收容于上部壳体30的第二收容部32。
第二轴652收容于上部壳体30和下部壳体40。第二轴652的上端侧收容于上部壳体30的第二收容部32,第二轴652的下端侧收容于下部壳体40。
这样,成为将第一轴651和第二轴652连结于套筒653的构成,由此在修理、规格改变等时,能够容易从上部壳体30取下第二轴652。由此,能够减小分解的规模,能够容易更换包括传动轴51和下部壳体40的下部单元。
第二收容部32具有壳体部34和橡胶罩36。
壳体部34具有筒状形状。壳体部34从第二室31b的底面部31b1朝向下方突出。壳体部34的上端侧设置有安装部341。安装部341由紧固部件固定于第二室31b的底面部31b1。壳体部34液密地固定于第二室31b的底面部31b1。
橡胶罩36安装于壳体部34的下端侧。橡胶罩36在大致中央部具有能够插通后述的筒状部41的插通部。橡胶罩36的插通部紧贴于筒状部41的周围。橡胶罩36设置为与后述的筒状部41的凸缘部412的下表面抵接,并且堵塞壳体部34的下端侧的开口面。橡胶罩36防止水浸入壳体部34的内部。
下部壳体40具有筒状部41。筒状部41从下部壳体40的上表面40a向上方侧突出。筒状部41以收容驱动轴65的一部分的方式沿着驱动轴65延伸。筒状部41以上端侧进入第二收容部32的内部的状态与第二收容部连接。筒状部41的下端侧位于第二收容部32的外部。筒状部4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收容部32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旋转。筒状部41通过后述的轴承720而能够旋转地与壳体部34连接。
筒状部41具有安装部411和凸缘部412。安装部411设置于筒状部41的下端侧。安装部411沿筒状部41的径向扩展。安装部411通过紧固部件等液密地固定于下部壳体40的上表面40a。因此通过筒状部41旋转,由此下部壳体40整体上绕沿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的轴旋转。具体而言,下部壳体40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旋转。
凸缘部412设置于筒状部41的中途部。凸缘部412从筒状部41的周面向筒部351的径向突出。凸缘部412堵塞壳体部34的下端侧的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凸缘部412构成为能够在壳体部34的下端侧的开口部内旋转。凸缘部412与橡胶罩36的内周面抵接。筒状部41旋转时,凸缘部412沿橡胶罩36的内周面滑动。由此,在筒状部41的旋转时(下部壳体40的旋转时)时,也能够防止海水等液体进入第二收容部32内。
在第二收容部32的内部收容有油封37、38。具体而言,油封37、38在凸缘部412的上方侧,在形成于壳体部34的内周面与筒状部41的外周面之间的收容空间S中形成。
油封37、38被压入壳体部34的内周面与筒状部4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油封38与凸缘部412的上表面抵接。由此油封38防止海水等从下方侧侵入上述收容空间S内。油封37设置于油封38的上方。油封37防止填充到收容空间S内的油向外部泄漏。
旋转机构70设置于上部壳体30与下部壳体40的连接部90。另外,上部壳体30与下部壳体40的连接部90是指通过在上部壳体30的内部收容下部壳体40的局部,由此在从船舶1的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部壳体30与下部壳体40重叠的区域。更具体而言,从船舶1的前后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是第二收容部32与筒状部41重叠的区域。
旋转机构70使下部壳体40相对于上部壳体30绕沿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的轴旋转。旋转机构70包括使筒状部41绕驱动轴的旋转轴旋转的旋转驱动部710以及将筒状部4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720。
轴承720设置于壳体部34的内部。轴承720例如设置有两个。两个轴承720沿上下方向并排配置。另外,轴承7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将作为下部壳体40的一部分的筒状部41构成为能够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旋转,并且以伴随筒状部41的旋转,下部壳体40进行旋转的方式构成,由此与使推进单元整体绕沿船舶的上下方向的旋转轴旋转的现有的旋转机构相比,能够极大地增大下部壳体40的旋转范围。
如图3和图4所示,旋转驱动部710使筒状部41旋转。旋转驱动部710包括齿条收容部712、齿条部713、小齿轮部714、活塞部715、716。
小齿轮部714固定于筒状部41。小齿轮部714的中心位于与驱动轴65的旋转轴相同的轴上。
齿条收容部712具有沿与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筒状形状。齿条收容部712沿与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贯通壳体部34。在齿条收容部712的内部的大致中央部收容有齿条部713。在齿条收容部712的两端设置有活塞部715、716。齿条收容部712构成为能够防止海水浸入内部。
齿条部713沿与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具体而言,齿条部713例如沿船宽方向延伸。齿条部713构成为与小齿轮部714啮合。齿条部713构成为能够沿与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齿条部713被活塞部715、716按压,由此沿与驱动轴6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活塞部715、716与控制部80连接。在船体2上使用者操作手柄或者操作画面进行,由此将欲使下部壳体40以及传动轴51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旋转的方向输入至控制部80。控制部80根据输入的信息驱动活塞部715、716。
在活塞部715或者活塞部716被驱动的情况下,齿条部713沿水平方向移动。由此小齿轮部714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旋转。通过小齿轮部714旋转,由此固定于其上的筒状部41也绕上述旋转轴旋转。
筒状部41旋转,由此下部壳体40以及被下部壳体40支承的传动轴51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旋转。这样通过使下部壳体40旋转,由此改变从螺旋桨52得到的推进力的朝向而能够转舵。
具体而言,若活塞部715被驱动,则齿条部713向活塞部716侧移动,由此小齿轮部714逆时针旋转。由此筒状部41、下部壳体40以及传动轴51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逆时针旋转。
另一方面,若活塞部716被驱动,则齿条部713向活塞部715侧移动,由此小齿轮部714顺时针旋转。由此筒状部41、下部壳体40以及传动轴51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顺时针旋转。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10中,曲轴23相对于船舶1的前后方向平行地延伸,在从发动机21向船体2的后端侧延伸的曲轴23的输出部25连结有动力传递机构60。
由此,与曲轴向发动机的后方侧延伸并在发动机后方侧连结动力传递机构的结构相比较,具有相当程度的重量的动力传递机构60能够整体接近船体侧。由此,能够减小绕沿船宽方向延伸的轴作用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力矩。其结果,能够抑制船体的重心位置向后方侧移动,能够抑制驾船时船舶失去重量平衡。另外由于上述力矩变小,因此在确保横梁板部3的耐负载方面也很有利。
特别是在动力传递机构60如上述那样包括第一动力传递部61、第二动力传递部62、第三动力传递部63、中间轴64以及驱动轴65等那样的情况下,通过使它们接近船体侧,由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船体的重心位置向后方侧移动。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10中,将曲轴的输出部25和动力传递机构的上部侧收容于上部壳体30,并且将动力传递机构60的下部侧和传动轴51收容于下部壳体40。此外动力传递机构60具有从上部壳体30向下部壳体40延伸的驱动轴65,在上部壳体30与下部壳体40的连接部,设置有使下部壳体40相对于上部壳体30绕沿驱动轴65的上下方向的轴旋转的旋转机构70。
通过这样构成,由此不使推进单元整体绕沿上下方向的轴旋转,而是仅使下部壳体40侧旋转,从而能够改变船体2的行进方向。
因此,在将多个推进单元10沿船宽方向排列设置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发动机21等绕沿上下方向的轴旋转而相互干涉的情况。由此,能够缩小相互相邻的推进单元10间的距离而设置多个推进单元10。
另外,在改变船体2的行进方向时,能够防止动力传递机构60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是第一动力传递部61、第二动力传递部62等)和发动机21等具有重量的单元绕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轴旋转。由此,在转舵时能够防止船舶1失去质量平衡。其结果能够顺畅进行驾船。
此外,通过不使推进单元整体旋转而使下部壳体40侧旋转,由此如后述那样能够进一步提高船体的操作性。
图5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的推进单元使船舶靠岸的情形的图。另外,图5中图示出单一的推进单元10搭载于船体2的情况。这样,在船体2上也可以搭载一个推进单元10。
如上述那样,推进单元10是使下部壳体40侧旋转的结构,因此与使推进单元整体旋转的现有构造比较,能够进一步扩大传动轴51的旋转范围。
传动轴51的旋转范围变大,由此在仅使用单一的推进单元10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使船首的位置停留在大致恒定位置的状态下使船尾侧接近岸200。这样,使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推进单元10操作船舶1,由此能够容易使船体2的侧方侧沿岸200靠岸。此外,在搭载多个推进单元10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控制各个推进单元10,由此也能够容易使船体2的侧方侧沿岸200靠岸。
另外,传动轴51的旋转范围变大,由此不仅是靠岸,在海上的变线、掉头时,与上述现有的构造相比较,也可以转小弯。
(实施方式2)
图6是实施方式2的推进单元的简略纵剖视图。参照图6说明实施方式2的推进单元10A。
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推进单元10A与实施方式1的推进单元10比较的情况下,动力传递机构60A的结构不同。其它结构大致相同。
动力传递机构60A连结曲轴23的一侧和传动轴51的另一端51b侧。具体而言,动力传递机构60A连结曲轴23的输出部25和传动轴51的连结部(锥齿轮631)。动力传递机构60将输出到输出部25的发动机21的驱动力传递至传动轴51。
动力传递机构60包括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66、驱动轴65A以及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67。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66、驱动轴65A以及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67在从发动机21到传动轴51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按顺序设置。
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66设置于曲轴23的输出部25。具体而言,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66设置于输出部25的输出轴28。
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66具有前进锥齿轮661、倒档锥齿轮662、离合器663以及锥齿轮664。前进锥齿轮661、离合器663以及倒档锥齿轮662从一侧(接近船体2侧)向另一侧(船体远侧)按顺序并排配置。锥齿轮664设置于驱动轴65A的上端侧。
上述前进锥齿轮661、倒档锥齿轮662、离合器663以及锥齿轮664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前进锥齿轮621、倒档锥齿轮622、离合器623以及锥齿轮624大致相同。
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66将输出到曲轴23的输出部25的发动机21的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轴65A。
在利用离合器663连接前进锥齿轮661与锥齿轮664的情况下,前进锥齿轮661的旋转力经由锥齿轮664向驱动轴65A传递。由此,驱动轴65A正转。
在利用离合器663连接倒档锥齿轮662与锥齿轮664的情况下,倒档锥齿轮662的旋转力经由锥齿轮664向驱动轴65A传递。由此,驱动轴65A反转。
驱动轴65A在船舶1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在曲轴23的输出部25与传动轴51之间,从曲轴23的输出部25向作为传动轴51的连结部的锥齿轮671延伸。在驱动轴65A的下端侧设置有锥齿轮672。
此外,驱动轴65A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相同,也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上述第一轴和第二轴沿驱动轴65A的延伸方向在同轴上并排配置,并且通过套筒在驱动轴65A的延伸方向被连结。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轴收容于上部壳体30,第二轴的上端侧收容于上部壳体30,第二轴的下端侧收容于下部壳体40。
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67将传递到驱动轴65A的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传动轴51。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67包括作为传动轴51的连结部的锥齿轮671和锥齿轮672。锥齿轮671和锥齿轮672的结构是与实施方式1的第三动力传递部63的锥齿轮631和锥齿轮632大致相同的结构。
伴随着驱动轴65的旋转而旋转的锥齿轮672的旋转力经由锥齿轮671向传动轴51传递。在驱动轴65A正转的情况下,传动轴51也正转,在驱动轴65A反转的情况下,传动轴51也反转。
上部壳体30A优选包括独立构成的第一收容部31A和第二收容部32A。第一收容部31A收容曲轴23的输出部25、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66、驱动轴65A的上端侧。第二收容部32A收容驱动轴65A的中途部,并且在船舶的上下方向上安装于第一收容部的下方侧。下部壳体40与第二收容部32A连接,在第二收容部32A与上述下部壳体40的连接部设置有旋转机构70。
另外,第二收容部32A和旋转机构70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第二收容部32和旋转机构70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其说明省略。
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推进单元10A中,曲轴23也向船体2的后端侧延伸,在曲轴23的输出部25连结有动力传递机构60A。
与实施方式1的动力传递机构相比较,动力传递机构60A没有设置中间轴,因此能够省略用于将输出到输出轴28的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至中间轴的动力传递机构。因此,能够使动力传递机构60A的结构以及推进单元10A的结构简化和轻型化。
由此,能够使作用于绕沿船宽方向延伸的轴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力矩比实施方式1进一步减小。其结果,能够抑制船体的重心位置向后方侧移动,能够进一步抑制在抑制驾船时船舶失去重量平衡。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推进单元10A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不使推进单元整体绕沿上下方向的轴旋转,而是利用旋转机构70仅使下部壳体40侧旋转,从而能够改变船体2的行进方向。
因此,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缩小相互相邻的推进单元10间的距离而设置多个推进单元10,并且在转舵时防止船舶1失去质量平衡,能够顺畅进行驾船。另外,绕驱动轴65A的旋转轴的传动轴51的旋转范围变大,由此不仅是靠岸,在海上的变线、掉头时,与上述现有的构造相比较,也可以转小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2中,例示并说明了旋转驱动部710具有齿条和小齿轮机构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卷绕于筒状部41的线也可以构成为根据手柄操作向一端侧或者另一端侧被拉动,由此使筒状部41绕驱动轴65的旋转轴旋转。在该情况下,只要是海水不进入第二收容部32内的结构,则也可以构成为线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位于第二收容部的外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全部内容只是例示而非进行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和范围内的全部改变。
附图标记说明:1…船舶;2…船体;3…横梁板部;10…推进单元;11…主体部;12…支承部;13…夹持托架;14…支承托架;15…倾斜机构;16…倾斜销;17…倾斜气缸;18…杆部;20…发动机壳体;21…发动机;22…发动机主体部;23…曲轴;25…输出部;26…飞轮;27…减震器;28…输出轴;30、30A…上部壳体;31、31A…第一收容部;31a…第一室;31b…第二室;31b1…底面部;32、32A…第二收容部;34…壳体部;36…橡胶罩;37、38…油封;40…下部壳体;40a…上表面部;41…筒状部;51…传动轴;51a…一端;51b…另一端;52…螺旋桨;60、60A…动力传递机构;61…第一动力传递部;62…第二动力传递部;63…第三动力传递部;64…中间轴;65…驱动轴;66…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67…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70…旋转机构;80…控制部;90…连接部;341…安装部;411…安装部;412…凸缘部;611、612…链轮;613…链;621…前进锥齿轮;622…倒档锥齿轮;623…离合器;624、631、632…锥齿轮;651…第一轴;652…第二轴;653…套筒;661…前进锥齿轮;662…倒档锥齿轮;663…离合器;664…锥齿轮;671、672…锥齿轮;710…旋转驱动部;712…齿条收容部;713…齿条部;714…小齿轮部;715、716…活塞部;720…轴承。

Claims (12)

1.一种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安装于船体的后端侧的船外,其中,具备:
发动机,其包括沿着船舶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曲轴;
传动轴,其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配置于比所述发动机靠下方,并且在一端侧设置有螺旋桨;
动力传递机构,其将从所述发动机朝向所述船体的后端侧延伸的所述曲轴的输出部与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侧的连结部连结,将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传动轴传递;
上部壳体,其收容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和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上部侧;以及
下部壳体,其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连接于与所述上部壳体的下方侧,以使所述螺旋桨配置于外部的方式收容所述传动轴,并且收容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下部侧,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具有从所述上部壳体朝向所述下部壳体延伸的驱动轴,
所述上部壳体和所述发动机固定于所述船体,
在所述上部壳体与所述下部壳体的连接部设置有旋转机构,该旋转机构使所述下部壳体相对于所述上部壳体绕沿着所述驱动轴的延伸方向的轴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在从所述发动机侧到所述传动轴为止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所述发动机侧按顺序设置的第一动力传递部、中间轴、第二动力传递部、所述驱动轴以及第三动力传递部,
所述中间轴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曲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并且平行于所述曲轴的旋转轴而延伸,
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与所述传动轴之间,并且从所述中间轴朝向所述传动轴延伸,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将输出到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中间轴传递,
所述第二动力传递部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驱动轴传递,
所述第三动力传递部将传递到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传动轴传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上部壳体包括分体构成的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
所述第一收容部收容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所述中间轴以及所述驱动轴的上端侧,
所述第二收容部收容所述驱动轴的中间部,并且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下方侧,
所述下部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
在所述第二收容部与所述下部壳体的连接部设置有所述旋转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下部壳体包括筒状部,该筒状部沿着所述驱动轴延伸,并且以上端侧进入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内部的状态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
所述筒状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收容部能够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旋转,
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使所述筒状部旋转的旋转驱动部、在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内部将所述筒状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旋转驱动部包括:小齿轮部,其以中心位于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轴相同的轴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筒状部;齿条部,其构成为与所述小齿轮部啮合并且能够沿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轴交叉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包括:在从所述发动机侧到所述传动轴为止的动力传递路径上从所述发动机侧按顺序设置的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所述驱动轴以及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
所述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设置于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并且将输出到所述输出部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驱动轴传递,
所述驱动轴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设置在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与所述传动轴之间,并从所述输出部朝向所述传动轴的所述连结部延伸,
所述传动轴侧动力传递部将传递到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发动机的驱动力向所述传动轴传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上部壳体包括分体构成的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
所述第一收容部收容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所述发动机侧动力传递部以及所述驱动轴的上端侧,
所述第二收容部收容所述驱动轴的中途部,并且相对于所述船舶的上下方向安装于所述第一收容部的下方侧,
所述下部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
在所述第二收容部与所述下部壳体的连接部设置有所述旋转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下部壳体包括筒状部,该筒状部沿着所述驱动轴延伸,并且以上端侧进入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内部的状态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
所述筒状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第二收容部能够绕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轴旋转,
所述旋转机构包括:使所述筒状部旋转的旋转驱动部、和在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内部将所述筒状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旋转驱动部包括:小齿轮部,其以中心位于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轴相同的轴上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筒状部;齿条部,其构成为与所述小齿轮部啮合并且能够沿与所述驱动轴的所述旋转轴交叉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驱动轴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
所述第一轴和所述第二轴沿着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延伸方向并排配置在相同的轴上,并且通过套筒而沿着所述驱动轴的所述延伸方向连结,
所述第一轴收容于所述上部壳体,
所述第二轴的上端侧收容于所述上部壳体,所述第二轴的下端侧收容于所述下部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在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设置有吸收所述发动机的振动的振动吸收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船舶用的推进单元,其中,
所述发动机以将所述曲轴的所述输出部收容于所述上部壳体内的状态固定于所述上部壳体的外周侧。
CN201680084200.7A 2016-03-31 2016-12-08 船舶用的推进单元 Active CN109070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0908A JP6652434B2 (ja) 2016-03-31 2016-03-31 船舶用の推進ユニット
JP2016-070908 2016-03-31
PCT/JP2016/086503 WO2017168852A1 (ja) 2016-03-31 2016-12-08 船舶用の推進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0984A true CN109070984A (zh) 2018-12-21
CN109070984B CN109070984B (zh) 2020-09-18

Family

ID=59962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4200.7A Active CN109070984B (zh) 2016-03-31 2016-12-08 船舶用的推进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69852B2 (zh)
EP (1) EP3437985B1 (zh)
JP (1) JP6652434B2 (zh)
CN (1) CN109070984B (zh)
WO (1) WO201716885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2014A (zh) * 2019-07-19 2020-10-20 吴治贤 船舶推进装置
CN112519985A (zh) * 2020-12-07 2021-03-19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学院 一种海上救援快艇
JP2021075073A (ja) * 2019-11-05 2021-05-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船外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033314B1 (ko) * 2018-03-20 2019-10-21 주식회사 지오티 선외추진기용 동력전달이 상하, 좌우 이동 및 역회전이 가능한 기어박스
JP7206995B2 (ja) * 2019-02-19 2023-01-18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船舶用操舵装置
KR102357889B1 (ko) * 2020-12-07 2022-02-07 (주)한국알앤드디 수평거치식 선외기의 엔진룸 방열장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RE30122E (en) * 1973-11-15 1979-10-23 Internal Marine Combustion, Inc. Marine drive
US4559018A (en) * 1982-07-05 1985-12-1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Outboard motor
CN1740054A (zh) * 2004-08-23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船外机
US20100173543A1 (en) * 2009-01-06 2010-07-08 Honda Motor Co., Ltd. Outboard marine motor that allows a large steering angle
CN202765277U (zh) * 2012-09-12 2013-03-06 曲凤军 分体式传动挂桨机
EP2653375A2 (en) * 2007-12-12 2013-10-23 Cimco Marine Diesel AB An outboard drive device
JP2015205534A (ja) * 2014-04-17 2015-11-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船舶用エンジン推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76842A (en) * 1960-05-11 1968-04-09 Volvo Penta Ab Boat propulsion mechanism
US3605677A (en) 1970-01-06 1971-09-20 Volvo Penta Ab Boat drive arrangement
US3952687A (en) * 1973-11-15 1976-04-27 American Challenger Corporation Marine drive
US4371348A (en) 1980-09-18 1983-02-01 Outboard Marine Corporation Mounting for marine propulsion device located aft of boat transom
JP2003336722A (ja) 2002-05-22 2003-11-28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クランクプーリ
US6652334B1 (en) * 2002-07-18 2003-11-25 Brunswick Corporation Flywheel structure with an internally mounted torsional damper
US7662005B2 (en) * 2003-03-14 2010-02-16 Brian Provost Outboard motor with reverse shift
FR2939403B1 (fr) * 2008-12-05 2013-08-23 Mecachrome France Dispositif de propulsion d'un engin marin de navigation et engin marin de navigation pourvu d'un tel dispositif.
JP5293334B2 (ja) 2009-03-26 2013-09-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式船外機
EP3354557B1 (en) 2010-02-11 2020-05-27 AB Volvo Penta Large outboard motor for marine vessel application
US9126666B2 (en) * 2010-02-11 2015-09-08 Seven Marine, Llc Large outboard motor including variable gear transfer case
GB201410476D0 (en) * 2014-06-12 2014-07-30 Beachy Head Michael A Outboard moto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RE30122E (en) * 1973-11-15 1979-10-23 Internal Marine Combustion, Inc. Marine drive
US4559018A (en) * 1982-07-05 1985-12-1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Outboard motor
CN1740054A (zh) * 2004-08-23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船外机
EP2653375A2 (en) * 2007-12-12 2013-10-23 Cimco Marine Diesel AB An outboard drive device
US20100173543A1 (en) * 2009-01-06 2010-07-08 Honda Motor Co., Ltd. Outboard marine motor that allows a large steering angle
CN202765277U (zh) * 2012-09-12 2013-03-06 曲凤军 分体式传动挂桨机
JP2015205534A (ja) * 2014-04-17 2015-11-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船舶用エンジン推進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2014A (zh) * 2019-07-19 2020-10-20 吴治贤 船舶推进装置
JP2021075073A (ja) * 2019-11-05 2021-05-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船外機
JP7331638B2 (ja) 2019-11-05 2023-08-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船外機
CN112519985A (zh) * 2020-12-07 2021-03-19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学院 一种海上救援快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52434B2 (ja) 2020-02-26
WO2017168852A1 (ja) 2017-10-05
JP2017178159A (ja) 2017-10-05
US20190047673A1 (en) 2019-02-14
US10569852B2 (en) 2020-02-25
EP3437985B1 (en) 2020-05-06
EP3437985A4 (en) 2019-05-15
EP3437985A1 (en) 2019-02-06
CN109070984B (zh) 2020-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0984A (zh) 船舶用的推进单元
JP5319650B2 (ja) 水陸両用車の変速伝動装置
US8047885B2 (en) Boat propulsion unit
CN101909986A (zh) 双反转螺旋桨式船用推进装置
US9045212B2 (en) Suspension device for outboard motor and vessel propulsion apparatus
US20060073934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8690618B2 (en) Marine vessel propulsion apparatus
JP5859353B2 (ja) 懸架装置
US4925414A (en) Marine propulsion system
JP2012236561A (ja) 船外機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06221383A (ja) 船舶推進装置
JP2019123271A (ja) 船外機および船外機のシフト切替装置
CN108248804A (zh) 船外机
JPH11321791A (ja) 船外機
JP2018047806A (ja) 減速逆転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船舶
KR101168280B1 (ko) 선박 동력전달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선박
JP7452214B2 (ja) 船舶推進機
JP6477175B2 (ja) 船外機の操舵ハンドル取付構造
JP2009149204A (ja) 船舶推進機の動力伝達装置
JPH07149291A (ja) 船舶推進装置
KR20160046034A (ko) 선박용 추진장치
JP2009149203A (ja) 船舶推進機の動力伝達装置における水冷却装置
CN104870306B (zh) 用于船外机的框架装置
RU2004105801A (ru) Военная гусеничная машина
JP2004243934A (ja) 船外機のシフトチェンジ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