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40509B - 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40509B
CN109040509B CN201810585902.4A CN201810585902A CN109040509B CN 109040509 B CN109040509 B CN 109040509B CN 201810585902 A CN201810585902 A CN 201810585902A CN 109040509 B CN109040509 B CN 1090405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rror
wall
sensor
concave surface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859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40509A (zh
Inventor
西田和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40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405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405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405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976Arrangements for regulating environment, e.g. removing static electricity
    • H04N1/00997Light control, e.g. shielding from ambient light or preventing light lea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5Details of the optical system between the polygonal mirror and the image plane
    • G02B26/126Details of the optical system between the polygonal mirror and the image plane including curved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2Reflex reflectors cube corner, trihedral or triple reflector type
    • G02B5/124Reflex reflectors cube corner, trihedral or triple reflector type plural reflecting elements forming part of a unitary plate or shee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2815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not specific to a particular type of pick-up head
    • H04N1/02895Additional elements in the illumination means or cooperating with the illumination means, e.g.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3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with photodetectors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linear array
    • H04N1/0301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with photodetectors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linear array using a bent optical path between the scanned line and the photodetector array, e.g. a folded optical path
    • H04N1/0305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with photodetectors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linear array using a bent optical path between the scanned line and the photodetector array, e.g. a folded optical path with multiple folds of the optical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24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 H04N1/028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 H04N1/03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with photodetectors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linear array
    • H04N1/0306Details of scanning heads ; Means for illuminating the original for picture information pick-up with photodetectors arranged in a substantially linear array using a plurality of optical elements arrayed in the main scan direction, e.g. an array of len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Abstract

一种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提高扫描数据的画质。扫描仪具备:第一镜,具备反射来自原稿的光的多个凹面;传感器,检测在所述第一镜的凹面反射的光;以及第一壁,在所述第一镜设置并从多个所述凹面之间凸出。

Description

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扫描仪,对于主扫描线上的彼此重叠一部分的局部范围,通过与该局部范围对应的传感器芯片读取,将多个传感器芯片分别读取的多个局部范围的扫描数据合成,从而生成该主扫描线的扫描数据(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31794号公报
当在来自原稿在主扫描线上彼此局部重叠的局部范围的光射入至传感器为止的光路上设置有与各局部范围一对一对应的凹面镜时,不仅是来自以由各凹面镜反射方式设置的原稿的局部范围的光,该光以外的未打算的光(以下,称为杂散光)有时也会射入凹面镜。在杂散光经由该凹面镜射入传感器时,存在扫描数据的画质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扫描数据的画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扫描仪,其具备:第一镜,具备反射来自原稿的光的多个凹面;传感器,检测在第一镜的凹面反射的光;以及第一壁,在第一镜设置并从多个凹面之间凸出。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一壁遮挡除与各凹面对应的原稿部分的光以外的未打算的光(杂散光)。结果,能够防止杂散光射入传感器,从而能够防止杂散光导致扫描数据的画质下降。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扫描仪中,传感器具备与第一镜的凹面一对一对应的多个传感器芯片,来自原稿的主扫描线上既定范围的光被第一镜的第一凹面反射而射入与第一凹面对应的第一传感器芯片,并且被第一镜的第二凹面反射而射入与第二凹面对应的第二传感器芯片。
即,在原稿的主扫描线上,第一传感器芯片读取的局部范围和第二传感器芯片读取的局部范围重叠一部分(重叠的范围相当于既定范围)。因此,该结构的情况下,基于既定范围的扫描数据,结合与第一传感器芯片对应的局部范围的扫描数据和与第二传感器芯片对应的局部范围的扫描数据,从而能够生成一主扫描线的扫描数据。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扫描仪中,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相邻,传感器芯片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当将从经由第一镜在传感器上成像的像的对焦位置即虚拟面到第一镜的距离设为L,将虚拟面在主扫描线上既定范围的长度设为q,将主扫描线的垂直线与主光线在包含来自既定范围的端部的主光线和主扫描线的平面上所成的角设为θ2,将在距离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等距离的位置设置的所述第一壁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宽度设为Wdm时,第一壁以高度Hdm从第一凹面和第二凹面之间凸出,其中,0<Hdm<L-(q+Wdm)/(2tanθ2)。
根据该结构,能够构成至少不遮挡来自既定范围的端部的主光线的高度的第一壁。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扫描仪中,扫描仪具备:第二镜,具备多个凹面,并将在第一镜的多个凹面分别反射的光通过所述第二镜的对应的凹面朝向传感器反射;以及光圈,位于光路中第一镜与第二镜之间,且不同于第一壁。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以在第一镜和第二镜之间设置而对射入传感器的光量进行调整为目的的光圈,在比光圈更靠向光路中原稿侧的第一镜中单独设置有以遮挡杂散光为目的的壁。因此,通过该壁,能够比光圈更有效地遮挡原稿侧的杂散光。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扫描仪中,扫描仪具备第二壁,第二壁在第二镜设置,并从第二镜的多个凹面之间凸出。
根据该结构,除了在第一镜中设置从各凹面之间凸出的第一壁之外,还在第二镜中设置从各凹面之间凸出的第二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杂散光的遮遮效果。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扫描仪中,扫描仪具备:第三镜,具备将来自原稿的光朝向第一镜的对应的凹面反射的多个凹面;以及光圈,位于光路中第三镜与第一镜之间,且不同于第一壁。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以在第三镜和第一镜之间设置而对射入传感器的光量进行调整为目的的光圈,在比光圈更靠向光路中原稿侧的第一镜中单独设置有以遮挡杂散光为目的的壁。因此,通过该壁,能够比光圈更有效地遮挡原稿侧的杂散光。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扫描仪中,第一壁与第一镜的该第一壁两侧的凹面相邻。
通过与第一镜的第一壁两侧的凹面相邻的第一壁,能够遮挡杂散光。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扫描仪中,第一壁从第一镜的凹面之间的棱线部凸出。
由于第一壁的底部沿棱线部的形状从棱线部无间隙地凸出,因此即使在有间隙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壁遮挡从该间隙射入凹面的杂散光。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扫描仪中,第一壁的凸端部的形状遵循第一镜的凹面之间形成的棱线部的形状。
通过以遵循凹面之间形成的棱线部的形状(凹形状)凹形状在凹面和凹面之间设置的第一壁,能够遮挡杂散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利用上述的扫描仪,通过传感器读取原稿,并生成原稿的扫描数据。
根据该方法,能够通过第一壁遮挡除与各凹面对应的原稿部分的光以外的未打算的光(杂散光)。结果,能够防止杂散光射入传感器,从而能够防止杂散光导致扫描数据的画质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扫描仪的框图。
图2是示出扫描仪的输送机构的周边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扫描仪的光学系统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光学系统导致的缩小的图。
图5是说明合成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第一镜中的壁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光路和壁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一镜中的壁的高度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镜中的壁的高度的示意图。
图10是光圈部件中的壁的俯视图。
图11是光圈部件中的壁的截面图。
图12是光圈部件中的壁的截面图。
图13是第二镜中的壁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二镜中的壁的截面图。
图15是第二镜中的壁的截面图。
图16是第二镜中的壁的截面图。
图17是传感器基板中的壁的俯视图。
图18是传感器基板中的壁的截面图。
图19是传感器基板中的壁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扫描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3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4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扫描仪 10 控制器
21 第一传感器 21a 传感器芯片
21a1 第一传感器芯片 21a2 第二传感器芯片
22 第二传感器 31 第一光源
32 第二光源 40 输送装置
40a、40b 输送辊 41 副扫描装置
51 第一光学系统 51a 第一镜
51a1 第一凹面 51a2 第二凹面
51ai 凹面 51b 第二镜
51b1 第一凹面 51b2 第二凹面
51bi 凹面 51c 光圈部件
51d 壁 51dm 壁
51ds 壁 51e 壁
51em 壁 51em1 壁
51em2 壁 51es 壁
51f 壁 51fm 壁
51fs 壁 51g 壁
51gm 壁 51gm1 壁
51gm2 壁 51gs 壁
51h 壁 51hm 壁
51hm1 壁 51hm2 壁
51hs 壁 52 第二光学系统
61 基准板 62 基准板
70 通信部 80 操作部
90 计算机 210 基板
P 原稿 R 棱线部
Rc 主光线 Rcc 线
Re 光线 T 原稿台
To 凸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按照下述顺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扫描仪的结构;
(2)遮光壁的结构;
(2-1)第一镜中的壁;
(2-2)光圈部件中的壁;
(2-3)第二镜中的壁;
(2-4)传感器基板中的壁;
(3)扫描处理;
(4)其他实施方式。
(1)扫描仪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扫描仪1的框图。扫描仪1具备控制器10、输送装置40、通信部70、操作部80和两个系统的读取部(光源、传感器、光学系统等)。控制器10具备未图示的存储介质和从该存储介质读取程序并执行的处理器(既可以是以执行指定处理的方式构成电路的ASIC等专用电路,也可以是ASIC等和CPU协同动作)。
控制器10控制扫描仪1的各部分,基于读取部的输出生成扫描数据。操作部80具备对利用者提供各种信息的输出部和接收利用者的输入操作的输入部。控制器10控制操作部80在输出部中显示读取条件的选项、用于进行扫描指示等的信息。利用者能够基于该输出部的输出输入读取条件的选择或读取开始指示等。
当读取开始指示被输入时,控制器10控制扫描仪1的各部分,进行用于读取原稿的动作(例如,原稿的输送等)。当根据该动作,从读取部输出扫描数据时,控制器10生成扫描数据。通信部70是用于和外部装置(本实施方式中是外部的计算机90)进行通信的装置,控制器10能够将任意信息发送到计算机90,从计算机90接收各种指示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控制器10生成扫描数据时,控制器10经由通信部70将扫描数据发送到计算机90。当然,扫描数据可以以各种方式利用,既可以保存在扫描仪1所具备的未图示的存储介质中,也可以保存在可携式的存储介质中,也可以经由通信部70向计算机90以外的装置提供。
本实施方式的扫描仪1具备未图示的ADF(自动进纸器)和原稿台二者,根据通过任一方式选择的方式,原稿在读取位置被读取。本实施方式的扫描仪1具备第一读取部和第二读取部,第一读取部能够读取由ADF输送的输送原稿(的正面)和载置在原稿台上的载置原稿中的任一。第二读取部能够读取输送原稿(的背面,与正面相反的面),无法读取载置原稿。
第一读取部具备图1所示的第一传感器21、第一光源31、副扫描装置41、第一光学系统51。副扫描装置41是能够使第一传感器21、第一光源31、第一光学系统51在副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的装置。第二读取部具备图1所示的第二传感器22、第二光源32、第二光学系统52,不具备类似于副扫描装置41的装置。即,第二传感器22、第二光源32、第二光学系统52固定配置在扫描仪1内。此外,来自第二光源32的光照射在输送原稿的输送路径内的预定位置,来自输送原稿的光经由第二光学系统52被第二传感器22检测而进行读取。
第一传感器21及第二传感器22具备多个传感器芯片。各传感器芯片是沿一个方向延伸的传感器,在该一个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光电转换元件,构成线传感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传感器芯片中构成有三列光电转换元件列,在各列的光电转换元件中分别设置有红色(R)、绿色(G)、蓝色(B)的各个颜色的滤光片。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该光电转换元件列延伸的方向与副扫描方向(输送原稿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将该光电转换元件列延伸的方向称为主扫描方向)。
此外,第一传感器21所具备的多个传感器芯片在主扫描方向上按既定的间隔排列。第二传感器22所具备的多个传感器芯片以在主扫描方向上相邻的状态排列,在不同传感器芯片之间相邻的光电转换元件的间隔与在其他位置中光电转换元件的间隔相同。因此,在第二传感器22中,多个传感器芯片以相邻的方式排列,形成实际上进行主扫描方向的一线量的读取的线传感器。
第一光源31及第二光源32具备灯,对在输送原稿的输送路径上设置的读取区域(照射位置)照射照明光。此外,在原稿被作为载置原稿读取时,照射位置能够沿副扫描方向移动。由存在于照射位置上的物体(原稿、白基准板等)反射的光被第一传感器21、第二传感器22所具备的各传感器芯片接收,各传感器芯片生成与各光电转换元件对光的受光量相应的信号。
第一传感器21及第二传感器22具备未图示的模拟前端。模拟前端包括根据光的受光量对光电转换元件输出的信号进行增益并输出的电路、A/D转换电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模拟前端具备存储表示该增益的信息的存储介质,在模拟前端中,基于表示该增益的信息,进行将第一传感器21和第二传感器22的黑电平作为最小输出值并将白电平作为最大输出值的增益调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31及第二光源32是输出白色光的光源。由于第一传感器21及第二传感器22所具备的光电转换元件列具备RGB各种颜色的滤光片,因此基于来自被照射白色光的原稿的光,能够生成RGB各种颜色的扫描数据。
输送装置40是输送原稿的机构。输送装置40是将输送原稿向来自第一光源31的光的照射位置和来自第二光源32的光的照射位置输送,而且将输送原稿向扫描仪1的外部输送的机构。
图2是示意性示出输送装置40的输送路径的图。通过由未图示的树脂制的部件形成输送原稿的通路而构成输送路径,输送原稿在路径的多个位置被输送辊40a、40b夹持,由此输送原稿在该路径中被输送。在图2中,通过粗实线曲线示出输送路径。输送路径中光源的照射位置用虚线示出,在该照射位置内,主扫描方向(与X轴、Z轴垂直的方向)的一线量被第一传感器21和第二传感器22读取。
构成第一读取部的第一传感器21、第一光源31、第一光学系统51在图2所示的第一单元U1内形成,在隔着原稿台T上的照射位置而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基准板61。即,在第一传感器21中,多个传感器芯片在主扫描方向上分离既定间隔的位置配置,将来自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光通过多个光路引导至多个传感器芯片,从而进行一列的读取。
因此,来自原稿上一列区域的光被分割成来自主扫描方向的端部重叠的多个区域的光,分割的光分别在各传感器芯片中成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有必要合成第一传感器21所具备的各传感器芯片的输出来生成一线量的扫描数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准板61上形成有成为合成的记号的合成标记。合成标记在相邻区域的端部中各区域重叠的部位形成,在原稿台上不存在原稿的状态下读取合成标记,从而在各传感器芯片的输出中确定读取了同一位置的光电转换元件。
另外,在基准板61上形成有用于增益调整的白基准板及黑基准板,根据白基准板的测定结果确定白电平,根据黑基准板的测定结果确定黑电平。此外,关于基准板61,也可以构成为形成有可动部,从合成标记、白基准板、黑基准板中选择的对象被可动部移动并配置在照射位置。与基准板61相同,在基准板62中形成有白基准板及黑基准板。
在图2中,副扫描装置41是能够使第一单元U1在副扫描方向(X轴方向)上往复动作的装置。在读取输送原稿时,副扫描装置41将第一单元U1配置在图2所示的既定的位置。而且,在第一单元U1被配置在该既定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读取。在读取载置在原稿台T上的载置原稿时(在进行所谓的平头(flated)读取时),副扫描装置41使第一传感器21、第一光源31、第一光学系统51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并读取载置原稿。因此,在载置原稿中,图2所示的虚线直线和与该直线连接的单点划线直线的部分成为照射位置(原稿的读取区域),该照射位置能够沿副扫描方向移动。
构成第二读取部的第二传感器22、第二光源32、第二光学系统52在图2所示的第二单元U2内形成。在读取输送原稿时,通过第一单元U1进行一表面(正面)的读取,在有必要进行背面的读取时,通过第二单元U2进行背面的读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读取部(第二单元U2)是所谓的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第一光学系统51具备在第一传感器21上使原稿的图像缩小同时成像的部件(缩小光学系统)。即,第一光学系统51具备形成将来自原稿的光引导至传感器芯片的光路的部件,其中,来自原稿的光通过第一光源31的光照射在原稿上而产生。光路可以以各种构造提供,能够由各种部件例如光圈部件、透镜、反射镜等中任一种或组合来构成。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光学系统51的光路的图,以视线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状态示出。在图3中,示出了对原稿P照射光的第一光源31、第一光学系统51(51a~51h)和第一传感器21。第一光学系统51具备:第一镜51a,具备多个凹面;第二镜51b,具备多个凹面;光圈部件51c,具备作为光圈发挥功能的多个开口部;壁51d~51h,用于遮挡杂散光,采用如下结构等:将原稿P的主扫描方向(与X轴、Z轴垂直的方向)的一线量的光分割为在主扫描方向上局部重叠的多个区域,通过缩小各区域的像来引导至传感器芯片21a。此外,在图3中,用三条线示出来自主扫描线(读取线)上的任意位置的反射光的光束。具体地,用单点划线示出该光束中心的光线即主光线,用双点划线示出该光束外侧的光线。
图4是示意性示出在以主扫描方向为横方向的状态下光学系统的作用的图。在图4中,由于入射光和射出光重叠时难以分辨,因此作为替换为等价透镜而用椭圆形示出第一镜51a的各凹面51ai和第二镜51b的各凹面51bi,以相对于入射光而射出光从透镜的相反侧射出的形式进行表现。如该图所示,第一镜51a的各凹面51ai与光圈部件51c的各光圈51ci(开口部)一对一对应。另外,第一镜51a的各凹面51ai与第二镜51b的各凹面51bi一对一对应。另外,第一镜51a的各凹面51ai与第一传感器21的各传感器芯片21a一对一对应。此外,第一传感器21的各传感器芯片21a配置于基板210。
在图4中,示出了来自原稿P的光经由第一光学系统51被引导至传感器芯片21a的情况,用虚线及单点划线示意性示出了来自原稿P的光的光路。即,传感器芯片21a在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上排列,在原稿P上,在主扫描方向上局部重叠地相邻的各区域的像被原稿P的各区域中对应的第一光学系统51的各部件缩小。而且,原稿P的各区域的像在各区域中对应的各传感器芯片21a上成像。即,主扫描方向的长度Lp的区域的像在长度d的传感器芯片21a成像。
此外,在第二光学系统52中,采用等倍成像的光学系统,像在第二传感器22上在不缩小的情况下成像。因此,控制器10没有必要对第二传感器22的输出进行合成处理,而实施其他图像处理(剪裁处理、边缘增强等),获取扫描数据。
另一方面,在第一传感器21中,由于重复读取原稿P的同一位置,因此控制器10将相邻的传感器芯片所输出的数据在局部重叠的位置合成,生成扫描数据。具体地,控制器10基于在基准板61上形成的合成标记的读取结果,重叠传感器芯片21a的输出。即,如图4所示,第一传感器21由多个传感器芯片21a构成,各传感器芯片21a配置在不同位置。
在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芯片21a读取同一位置时,成为在各传感器芯片21a的端部读取了该同一位置的状态。由于该同一位置是配置基准板61的合成标记的位置,因此在不存在原稿的状态下读取合成标记时,各传感器芯片21a输出读取了合成标记的数据。图5是示出各传感器芯片21a所具备的光电转换元件的示意图,用圆示出光电转换元件。在图5中,合成标记是沿副扫描方向延伸的线,合成标记的周围部分是白色。
该合成标记被相邻的传感器芯片21a这双方读取。在图5中,将读取了合成标记的传感器芯片21a的光电转换元件着色为黑色并示意性示出,通过阴影线示意性示出合成标记,与读取了合成标记的光电转换元件重叠示出。另外,以将相邻的传感器芯片21a的一方配置在上部左侧,另一方配置在下部右侧,将读取了合成标记的光电转换元件在纵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传感器芯片21a的示意图。在此,将相邻的传感器芯片21a的一方称为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另一方称为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
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将与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的各光电转换元件的受光量对应的输出作为串行数据输出。因此,控制器10解析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输出,确定通过从端部数第五个及第六个光电转换元件E5、E6检测到合成标记的情况。另外,控制器10解析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的输出,确定通过从端部数第四个及第五个光电转换元件E4、E5检测到合成标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10视为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第五个及第六个光电转换元件E5、E6和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的第四个及第五个光电转换元件E4、E5读取了同一位置,与各传感器芯片21a对应地将各元件的位置存储在未图示的存储器中。
于是,控制器10从位于主扫描方向端部的传感器芯片21a开始依次实施以上处理,确定通过各传感器芯片21a读取同一位置的元件的位置。此外,在构成第一传感器21的多个传感器芯片21a中,除了位于端部的传感器芯片以外,都可以成为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和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中的任一个。例如,当某传感器芯片21a成为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相邻的传感器芯片21a成为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时,如果将该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视为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则在相反一侧相邻的其他传感器芯片21a成为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如上,若确定了读取同一位置的光电转换元件的位置,则在原稿P被读取时,控制器10通过各传感器芯片21a基于该位置合成输出,从而生成一线量的扫描数据。
(2)遮光壁的结构
为了防止图3及图4所示的光路的光以外的杂散光射入各传感器芯片21a,第一光学系统51设置有壁(51d~51h)。
(2-1)第一镜中的壁
图3所示的壁51d是在第一镜51a中设置的遮光壁。如图6所示,壁51d具备在相邻的两个凹面(51ai)之间设置的壁51dm和连接壁51dm和壁51dm的壁51ds。壁51dm与相邻的两个凹面相邻设置。壁51dm从由相邻的两个凹面形成的棱线部R凸出,在棱线部R和壁51dm之间没有间隙(壁51dm的底部和棱线部R紧贴)。换言之,壁51d从Z方向观察时呈格子形状(或梯子形状),从其壁51d的一个开口观察一个凹面。壁51dm的凸端部To呈沿棱线部R的形状的凹形状。壁51ds与壁51dm一起包围凹面51ai的边缘。壁51ds与壁51dm连接,从而增加壁51dm的强度,壁51dm相对于光路的角度稳定。参照图7对壁51dm的形状(壁的厚度、高度)进行具体说明。
图7是示出来自原稿P的反射光射入传感器芯片21a为止的光路和壁的示意图。在第一镜51a中设置的多个凹面中,将关注的凹面称为第一凹面51a1,将第一凹面51a1旁边的凹面称为第二凹面51a2。另外,在图7中,第一镜51a的凹面和第二镜51b的凹面作为凸透镜示出。另外,在图7中,将来自原稿P的主扫描线(读取线)上的任意位置的反射光的光束(圆锥形)用三根线(光束中心的光线即主光线用单点划线,光束外侧的光线用双点划线)示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壁51dm的厚度(宽度Wdm)恒定,第一凹面51a1和第二凹面51d2之间的壁51dm在距离第一凹面51a1和第二凹面51d2等距离的位置设置。
来自原稿P的主扫描线上的范围P1(从端部P1L到端部P1R的范围)的反射光经由第一镜51a的第一凹面51a1、第一光圈51c1、第二镜51b的第一凹面51b1射入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另外,来自原稿P的主扫描线上的范围P2(从端部P2L到端部P2R的范围)的反射光经由第一镜51a的第二凹面51a2、第二光圈51c2、第二镜51b的第二凹面51b2射入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范围P1和范围P2的重叠部分(下面,称为既定范围)被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及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这双方的传感器芯片读取。该既定范围在主扫描方向上的长度为q。
来自既定范围的第二凹面51a2侧的端部P1R的反射光对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射入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端部S1L(离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较远的端部)。来自既定范围的第一凹面51a1侧的端部P2L的反射光对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射入位于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的离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较远的端部S2R的光电转换元件。此外,来自端部P1R的反射光对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射入比端部S2R更靠向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侧的光电转换元件,来自端部P2L的反射光对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射入比端部S1L更靠向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侧的光电转换元件。
若假设未设置第一镜51a的凹面和凹面之间的壁51dm,则例如会发生无法防止在第一镜51a的第二凹面51a2反射的光的一部分不通过与第二凹面51a2对应的第二光圈51c2而通过旁边的第一光圈51c1的现象的状况等,杂散光导致画质下降。通过壁51dm,能够防止该现象发生。要防止该现象发生,优选的是壁51dm的高度较高,但要通过凹面反射来自按照每个凹面确定的主扫描线上的范围(P1、P2等)的光,能够如下确定上限。
即,在关注第一凹面51a1时,有必要是至少来自范围P1和范围P2的重叠部即既定范围的第二凹面51a2侧的端部P1R的主光线不被遮挡的高度。因此,在第一镜51a的第一凹面51a1和第二凹面51a2之间设置的壁51dm以下式(1)所示的高度Hdm从棱线部R的点p02凸出。
0<Hdm<L-(q+Wdm)/(2tanθ2)…(1)
在此,L是虚拟面到第一镜51a的距离,该虚拟面是经由第一镜51a在传感器芯片21a上成像的像的对焦位置。以原稿P位于该虚拟面上的方式设计原稿台T(图7中未示出)和第一光学系统51的相对位置。以下,以原稿P的读取面位于虚拟面的情况进行说明。更具体地,L是与从点p02到原稿P的端部P1R在与XZ平面平行的平面上的距离。此外,如图6所示,第一镜51a以沿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壁51dm从第一镜51a的棱线部R沿与XZ平面平行的方向凸出。使用图8及图9对点p02进行说明。
图8是为了便于理解而在图6所示的第一镜51a的立体图中除去X轴负方向侧的壁51ds后的立体图。图9是从Y轴负方向向Y轴正方向观察第一凹面51a1和第二凹面51a2之间的壁51dm时的示意图。点p01是来自范围P1和范围P2的重叠部即既定范围的第二凹面51a2侧的端部P1R(参照图7)的主光线Rc射入第一凹面51a1的点。如图9所示,将来自端部P1R的主光线Rc在壁51dm的第一凹面51a1侧的侧面(与XZ平面平行的面)上投影时的线作为Rcc。点p02是由第一凹面51a1和第二凹面51a2构成的棱线部R的第一凹面侧的棱线(参照图8、图9)和线Rcc的交点。
如图7所示,式(1)中的θ2是主扫描线的垂直线和主光线Rc在包含从端部P1R射入第一凹面51a1的主光线Rc和原稿P的主扫描线的平面上所成的角。Wdm是在距离第一凹面51a1和第二凹面51a2等距离的位置设置的壁51dm在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上的宽度。点p05是线Rcc和主光线Rc的交点。此外,既定范围q的Y轴方向上的中点的Y坐标和壁51dm的Y轴方向上的中点的Y坐标一致,壁51dm与XZ平面平行。因此,式(1)中的(q+Wdm)/(2tanθ2)意指线k1的长度。因此,如图9所示,壁51dm形成为从点p02起在与线Rcc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高度Hdm)小于(L-k1)。壁51dm形成为高度Hdm小于(L-k1),由此能够构成至少不遮挡从既定范围的端部P1R射入第一凹面51a1的主光线Rc的壁51dm。
此外,在从端部P1R射入第一凹面51a1侧的光束中,只要至少主光线Rc不被壁51dm遮挡,则即使该光束中比主光线Rc更靠向外侧且最靠近第二凹面51a2侧的光线Re被壁51dm遮挡,也能够实现使用合成标记的合成。即,通过合成标记周边的光量下降的扫描数据,能够实现使用合成标记的合成。另外,关于来自端部P1R的反射光的光束,在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中还被检测比主光线更靠向外侧的光线,因此不会影响相当于端部P1R的位置的合成后扫描数据的画质。此外,要将壁51dm自点p02起的高度Hdm设为也不遮挡光线Re的高度,高度Hdm满足下式(2)即可。
0<Hdm<L-(q+Wdm)/(2tanθ1)…(2)
如图7所示,式(2)中的θ1是主扫描线的垂直线和光线Re在包含从端部P1R射入第一凹面51a1的光束的最靠向第二凹面51a2侧的光线Re和原稿P的主扫描线的平面(与包含主扫描线和主光线Rc的平面同一平面)上所成的角。点p04是线Rcc(将来自端部P1R的光线Re在壁51dm的第一凹面51a1侧的侧面(与XZ平面平行的面)上投影时的线)和光线Re的交点。式(2)中的(q+Wdm)/(2tanθ1)意指线k2的长度。此外,在图7~图9中,示出壁51dm形成为自点p02起的高度Hdm还满足式(2)的情况。即,示出Hdm<L-k2的情况。
关于在第一镜51a中设置的其他壁51dm,也形成为与上述第一凹面51a1和第二凹面51a2之间的壁51dm相同的形状。
此外,将壁51dm彼此连接的壁51ds接触于壁51dm和壁51dm之间的凹面在副扫描方向(X轴方向)上的端部而设置。在凹面的X轴方向上的端部和壁51ds之间没有间隙。壁51ds只要以对向凹面射入的入射光的光束和来自凹面的反射光的光束不干扰的高度形成即可,向凹面射入的入射光侧的壁51ds的高度和来自凹面的反射光侧的壁51ds的高度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以入射光侧的壁51ds高于反射光侧的壁51ds的方式形成。
如上所示,通过在凹面与凹面之间设置的壁51dm,能够遮挡与第一镜51a的各凹面对应的主扫描线上范围的光以外的未打算的光(杂散光)。结果,能够防止杂散光射入传感器芯片21a,从而能够防止杂散光导致扫描数据的画质下降。
(2-2)光圈部件中的壁
下面,对如图3所示那样在光圈部件51c中设置的壁51e和壁51f进行说明。光圈部件51c是沿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板状的部件,在主扫描方向上形成有多个光圈(开口部)。如图7所示,将与第一凹面51a1对应的光圈称为第一光圈51c1,将与第二凹面51a2对应的光圈称为第二光圈51c2。图10是从光路中原稿P侧观察光圈部件51c时的图。图11是图10的f11-f11线的截面图,图12是图10的f12-f12线的截面图。
壁51e是从光圈部件51c向光路中原稿P侧凸出的遮光壁,如图10所示,以包含壁51em和将壁51em彼此连接的壁51es的方式构成,壁51em在形成于光圈部件51c中的多个光圈与光圈之间设置。壁51es与一对壁51em连接,从而增加壁51em的强度,壁51em相对于光圈部件51c的表面的角度稳定。另外,壁51f是从光圈部件51c向光路中传感器芯片侧凸出的遮光壁,与图10中示出的壁51e相同,以包含在多个光圈与光圈之间设置的壁51fm和将壁51fm彼此连接的壁51fs的方式构成。壁51fs与一对壁51fm连接,从而增加壁51fm的强度,壁51fm相对于光圈部件51c的表面的角度稳定。
如图11所示,在第一光圈51c1的两侧设置的壁51em,以不遮挡主光线Rc(在此是向与第一光圈51c1对应的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主扫描方向上两端部的光电转换元件射入的两个主光线)的高度及位置从光圈部件51c凸出。如图11所示,也可以以如下高度Hem及位置设置壁51em,在向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主扫描方向上两端部的光电转换元件射入的光束中,不仅是主光线Rc,对最外侧的光线Re也不遮挡的高度Hem及位置。在光圈部件51c中设置的其他壁51em也以与上述相同的形状设置。连接壁51em和壁51em的壁51es如图12所示那样以不遮挡向对应的传感器芯片(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射入的光束的高度Hes设置。在光圈部件51c中设置的其他壁51es也以相同的形状设置。
在第一光圈51c1的两侧设置的壁51fm以不遮挡向与第一光圈51c1对应的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主扫描方向上两端部射入的主光线Rc的高度及位置从光圈部件51c凸出。如图11所示,也可以以如下高度Hfm及位置设置壁51fm,在向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射入的光束中,不仅是主光线Rc,对最靠近第二光圈51c2的光线Re也不遮挡的高度Hfm及位置。在光圈部件51c中设置的其他壁51fm也以相同的形状设置。连接壁51fm和壁51fm的壁51fs如图12所示那样以不遮挡向对应的传感器芯片(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射入的光束的高度Hfs设置。在光圈部件51c中设置的其他壁51fs也以相同的形状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在光圈部件51c中设置壁51e及壁51f,能够防止杂散光导致扫描数据的画质下降。若假设在光圈和光圈之间没有设置原稿P侧的壁51em,则例如无法防止来自与第一光圈51c1对应的第一镜51a的第一凹面51a1以外的凹面(例如第二凹面51a2)的反射光通过该第一光圈51c1的现象,有时会杂散光导致画质下降。另外,若假设在光圈和光圈之间没有设置传感器侧的壁51fm,则例如无法防止通过第一光圈51c1的光的一部分向与该第一光圈51c1对应的第二镜51b的第一凹面51b1以外的凹面(例如第二凹面51b2)射入的现象,有时会杂散光导致画质下降。但是,通过在光圈部件51c中设置壁51em、壁51fm,能够防止上述现象。
(2-3)第二镜中的壁
下面,对在第二镜51b中设置的壁51g(参照图3)进行说明。第二镜51b具备多个凹面,将在第一镜51a的多个凹面中分别反射的光通过对应的凹面向对应的传感器芯片21a反射。图13是示出形成有第二镜51b的凹面的面的图。图13中示出与第一光圈51c1对应的第一凹面51b1和与第二光圈51c2对应的第二凹面51b2。图14是图13的f14-f14线的截面图,图15是图13的f15-f15线的截面图。图16是图13的f16-f16线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壁51g具备在第二镜51b的凹面和凹面之间设置的壁51gm(相当于第二壁)和连接壁51gm和壁51gm的壁51gs。在第一凹面51b1和第二凹面51b2之间设置的壁51gm相邻于该壁51gm两侧的凹面而设置。壁51gm从由第一凹面51b1和第二凹面51b2形成的棱线部R凸出,在棱线部R和壁51gm之间没有间隙。如图16所示,壁51gm的凸端部To呈沿棱线部R形状的凹形状。壁51gs与壁51gm一起包围第一凹面51b1、第二凹面51b2的边缘。壁51gs与壁51gm连接,从而增加壁51gm的强度,壁51gm相对于光路的角度稳定。
在图14中,细的单点划线表示通过对应的光圈向第二镜51b的凹面射入的入射光的光束中主光线,细的双点划线表示该光束的外侧的光线。另外,在图14中,粗的单点划线表示从第二镜51b的凹面向对应的传感器芯片21a反射的反射光的光束中主光线,粗的双点划线表示该光束的外侧的光线。在第一凹面51b1的两端设置的壁51gm构成为以如下形状(高度Hgm、宽度Wgm)从棱线部R凸出,即,在向分别位于与第一凹面51b1对应的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主扫描方向(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光电转换元件射入的光束中,对主光线不干扰的形状(高度Hgm、宽度Wgm)。
在图15中,细的单点划线表示通过与第一凹面51b1对应的第一光圈51c1并向第一凹面51b1射入的入射光的光束中主光线,细的双点划线表示该光束的外侧的光线。另外,在图15中,粗的单点划线表示从第一凹面51b1向对应的传感器芯片21a1反射的反射光的光束中主光线,粗的双点划线表示该光束的外侧的光线。如图15所示,连接壁51gm和壁51gm的壁51gs以对向第二镜51b的凹面射入的入射光的光束及来自该凹面的反射光的光束不遮挡的高度Hgs设置在第二镜51b中。
如上所述,通过在第二镜51b的凹面与凹面之间设置壁51gm,能够防止杂散光导致扫描数据的画质下降。若假设没有设置第二镜51b的凹面和凹面之间的壁51gm,则例如无法防止来自第一凹面51b1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射入与第一凹面51b1对应的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以外的传感器芯片(例如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的现象,有时会杂散光导致画质下降。但是,通过在第二镜51b中设置壁51gm,能够防止上述现象。
(2-4)传感器基板中的壁
下面,对在配置有传感器芯片21a的基板210上设置的壁51h(参照图3)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基板210的俯视图。图18是图17的f18-f18线的截面图,图19是图17的f19-f19线的截面图。如图17所示,壁51h以包含壁51hm和将壁51hm彼此连接的壁51hs的方式构成,壁51hm设置于在基板210上与主扫描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传感器芯片21a之间。一个传感器芯片21a被一对壁51hm和一对壁51hs包围。
在图18及图19中,单点划线表示从第二镜51b向传感器芯片21a射入的入射光的光束中主光线,双点划线表示该光束中外侧的光线。如图18所示,壁51hm以对向位于对应的传感器芯片21a的主扫描方向上两端部的光电转换元件射入的光束的主光线不干扰的形状形成。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壁51hm以相对于基板210垂直的方式形成,在传感器芯片21a的Y轴方向的端部中,从传感器芯片21a的内侧向外侧射入的主光线不被壁51hm遮挡。另外,如图19所示,连接壁51hm和壁51hm的壁51hs以不干扰射入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光束的高度Hhs形成。此外,在图19所示的光束的成像部分S3中,存在接收原稿P的主扫描线上同一位置的光的RGB三色的光电转换元件。
如上所述,通过在配置于基板210上的传感器芯片21a之间设置从基板210凸出的壁51hm,能够防止杂散光导致扫描数据的画质下降。若假设没有设置壁51hm,则例如无法防止来自与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对应的第二镜51b的第一凹面51b以外的凹面(例如第二凹面51b2)的反射光的一部分射入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现象,杂散光导致画质下降。但是,通过在基板210上设置壁51hm,能够防止上述现象。
(3)扫描处理
下面,按照图20所示的流程对扫描处理的步骤进行说明。当利用者通过操作部80直接或间接指定原稿的读取析像度、供纸方法(ADF和原稿台中的任一种)而进行扫描指示时,控制器10接收该扫描指示,开始图4所示的扫描处理。当开始扫描处理时,控制器10获取包含原稿的读取析像度、供纸方法的扫描设定(步骤S100)。此外,在此,在读取来自输送原稿的光时,利用者能够从可设定的原稿的多个读取析像度中选择任一种而设定析像度。
接着,控制器10进行灰阶测定。即,在传感器芯片中能够检测的光量的下限为黑电平,能够检测的光量的上限为白电平,但黑电平和白电平可根据传感器、光源等的特性而变动。例如,传感器的特性根据暗电流等的噪声、各传感器的制造误差、经时变化等而变动,黑电平和白电平能够根据该变动而变动。因此,要进行高质量的扫描,优选的是在读取原稿前进行灰阶测定,确定黑电平和白电平中的至少一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10首先测定白电平(步骤S105)。即,在进行原稿的读取前,控制器10控制第一读取部(双面扫描时第二读取部也成为对象),读取基准板61的白基准板。结果,由于从第一传感器21(双面扫描时还有第二传感器22)获取表示白基准板的测定结果的输出,因此控制器10将该输出作为白电平获取。
接着,控制器10测定黑电平(步骤S110)。即,在进行原稿的读取前,控制器10控制第一读取部(双面扫描时第二读取部也成为对象),读取基准板61的黑基准板。结果,由于从第一传感器21(双面扫描时还有第二传感器22)获取表示黑基准板的测定结果的输出,因此控制器10将该输出作为黑电平获取。
接着,控制器10测定合成标记(步骤S115)。即,在进行原稿的读取前,控制器10控制第一读取部,读取基准板61的合成标记。结果,从第一传感器21所具备的多个传感器芯片输出读取合成标记的结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传感器22的输出没有必要合成,因此不进行合成标记的读取。
接着,控制器10确定读取同一位置的光电转换元件(步骤S120)。例如,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控制器10确定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的光电转换元件E5、E6和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的光电转换元件E4、E5为读取同一位置的光电转换元件。控制器10对各传感器芯片21a实施相同的处理,对各传感器芯片确定读取同一位置的光电转换元件。
接着,控制器10设定白电平和黑电平(步骤S125)。即,控制器10基于步骤S105中测定的白电平和步骤S110中测定的黑电平,设定各光电转换元件的白电平及黑电平。具体地,控制器10根据步骤S105中测定的白电平和步骤S110中测定的黑电平,以能够测定有效检测区域中白电平和黑电平之间的强度的方式设定增益。
接着,控制器10判定供纸方法是否为ADF(步骤S130)。即,控制器10参照步骤S100中获取的扫描设定,判定供纸方法是ADF和原稿台中的哪一种。在步骤S130中,当不能判定为供纸方法是ADF时,即当在原稿台进行读取时,控制器10开始副扫描(步骤S135)。即,控制器10对副扫描装置41输出控制信号,使第一传感器21、第一光源31、第一光学系统51沿副扫描方向移动。
在进行副扫描的期间,控制器10进行原稿的读取(步骤S140)。即,控制第一传感器21而使其进行读取,从第一传感器21获取各传感器芯片21a的读取结果。接着,控制器10对各传感器芯片21a的输出进行信号处理(步骤S145)。即,控制器10将各传感器芯片21a的输出数字化,进行基于步骤S125中设定的白电平及黑电平的增益调整、以使步骤S120中确定的光电转换元件输出一像素的方式进行合成的合成处理、亮度及颜色的转换处理、原稿的剪裁处理、边缘增强处理等处理。这种处理是对步骤S140中按线读取的各结果分别实施,或者在所有读取结果聚齐时实施。
接着,控制器10输出扫描数据(步骤S150)。即,当存储一页量在步骤S145中合成的数据时,控制器10生成一页量的扫描数据,经由通信部70将扫描数据输出到计算机90。
在步骤S130中,在判定为供纸方法是ADF时,控制器10开始原稿的输送(步骤S155)。即,控制器10对副扫描装置41输出控制信号,将第一读取部配置在既定的读取位置。而且,控制器10向输送装置40输出控制信号,将原稿在输送路径中输送。
在输送原稿的期间,控制器10进行原稿的读取(步骤S160)。即,控制第一传感器21而使其进行读取,从第一传感器21获取各传感器芯片21a的读取结果。此外,当在步骤S100中设定了双面读取时,控制器10控制第二传感器22而进行读取,从第二传感器22获取读取结果。接着,控制器10对输出进行信号处理(步骤S165)。即,控制器10将各传感器芯片21a的输出(双面时还有第二传感器22的输出)数字化,进行基于步骤S125中设定的白电平及黑电平的增益调整、以使步骤S120中确定的光电转换元件输出一像素的方式进行合成的合成处理、亮度及颜色的转换处理、原稿的剪裁处理、边缘增强处理等处理。这种处理是对步骤S160中按线读取的结果分别实施,或者在所有读取结果聚齐时实施。此外,由于第二传感器22读取的读取结果没有必要合成,因此没有成为合成对象。
接着,控制器10输出扫描数据(步骤S170)。即,当存储一页量在步骤S165中合成的数据时,控制器10进行剪裁处理、边缘增强处理等图像处理,生成一页量的扫描数据,经由通信部70将扫描数据输出到计算机90。当双面读取时,控制器10通过步骤S165中合成的一页量的数据和步骤S160中读取的背面一页量的数据生成扫描数据,向计算机90输出。
(4)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一例,也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实施方式。例如,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扫描仪也可以设置在也用于其他目的的电子设备即复合机等中。
而且,合成标记的方式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也可以是两根线、其他形状的图形。而且,在合成时,也可以以消除传感器芯片在副扫描方向上的偏离(倾斜等)的方式合成。而且,在重叠读取了原稿的同一位置的光电转换元件的输出时,既可以获取一扫描数据和另一扫描数据的统计值(平均值等),也可以采用两个图像中的任一方。
而且,进行读取而生成的扫描数据除了向计算机90输出之外,也可以向本装置中安装的USB存储器等存储介质输出并存储扫描数据,或者向印刷机构输出并印刷扫描数据(即复印),或者在本装置的显视器上进行显示输出。或者,也可以通过向计算机90输出区域检测图像,使计算机90的驱动程序或应用程序进行图像解析并进行合成,从而生成最终性扫描数据。此时,可以将计算机90视为扫描仪的一部分。
第一镜只要具备对来自原稿的光进行发射的多个凹面即可。即,第一镜只要能够通过反射来改变来自原稿的光的行进方向,形成引导至传感器的光路即可。来自原稿的光只要是光从光源照射到原稿上而从原稿输出的光即可,大多情况下是反射光,但也可以是荧光等。第一镜具备多个凹面。即,只要能够通过各凹面形成不同光路,能够使得来自原稿的光通过多个光路引导至与各光路对应的多个传感器芯片即可。另外,凹面例如可以由将平行入射光在焦点聚光的方式反射的面构成,只要是能够作为将来自原稿的光显示的图像的大小改变的光学系统(例如缩小像的大小的缩小光学系统)而构成的面即可。
凹面的数量是任意的,只要是至少将来自主扫描方向的多个区域的光引导至多个传感器芯片的结构即可。例如,可以采用与传感器所具备的传感器芯片的数量对应数量的结构等。另外,也可以在同一光路中设置多个镜。例如,也可以采用光经过两个凹面的两次反射而成像的结构。另外,凹面的焦点距离、曲率等并不限定,也可以根据扫描仪的大小、光学系统结构等而变化。
传感器只要具备多个具有检测被凹面反射的光的光电转换元件列的传感器芯片即可。即,传感器只要能够通过多个传感器芯片读取被多个凹面反射的光即可。多个传感器芯片分别形成有具备多个光电转换元件的光电转换元件列,光电转换元件所排列的列方向是主扫描方向。
此外,在传感器芯片中,至少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有光电转换元件列即可,也可以在副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存在光电转换元件。后者的情况下,既可以在传感器芯片内的副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存在光电转换元件,也可以通过在副扫描方向上排列传感器芯片而在副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存在光电转换元件。此外,在副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存在光电转换元件的结构中,在副扫描方向的多个位置存在的光电转换元件既可以用于不同颜色像的形成,也可以通过结合而用于主扫描方向的一线量像的形成。
光圈部件只要位于被凹面反射的光的光路中的第一镜和传感器之间,并具备与凹面一对一对应的多个光圈即可。即,只要是在被各凹面反射的各光形成的各光路中设置有光圈,各光路的光被光圈集中后在传感器芯片上成像的结构即可。光圈只要与凹面一对一对应即可。因此,虽然必须存在与各凹面对应的光圈,但对各光圈也可以对应多个凹面。例如,也可以是在光路内存在多个凹面,光通过一个光圈在传感器芯片上成像的结构。
检测由缩小光学系统引导的光的传感器只要能够检测被第一镜的凹面反射的光即可,可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既可以通过在主扫描方向上配置的多个传感器芯片构成,也可以通过以长度方向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方式配置的一个线传感器构成。
此外,也可以具备第三镜和光圈,第三镜具备将来自原稿的光向与第一镜对应的凹面反射的多个凹面,光圈位于光路中的第三镜和第一镜之间且不同于壁。即,也可以解释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镜51b相当于第一镜,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镜51a相当于第三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镜的凹面之间设置的壁和在第二镜的凹面之间设置的壁是与该壁的两侧凹面相邻的结构,只要以不遮挡来自既定范围的端部的反射光的主光线的高度设置即可,可采用各种结构。例如,既可以如图21所示那样壁51gm远离两侧的凹面51bi而设置,也可以如图22所示那样在第一凹面51b1和第二凹面51b2之间,作为针对第一凹面51b1的遮光壁发挥功能的壁51gm1和作为针对第二凹面51b2的遮光壁发挥功能的壁51gm2分别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镜的凹面和凹面之间的壁的凸端部的形状遵循第一镜的凹面之间形成的棱线部的形状,但壁的凸端部的形状只要是不遮挡来自既定范围的端部的反射光的主光线的高度即可,可以是任意形状。例如,凸端部的形状也可以是平坦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在光圈部件的第一光圈和第二光圈之间设置的壁,针对第一光圈的壁和针对第二光圈的壁分别形成,但只要以不遮挡来自既定范围的端部的反射光的主光线的高度设置即可,可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如图23所示,在第一光圈51c1和第二光圈51c2之间且作为针对第一光圈51c1的遮光壁发挥功能的壁和针对第二光圈51c2的遮光壁发挥功能的壁也可以作为壁51em1一体形成。另外,如图24所示,在光圈和光圈之间设置的壁51em2也可以与该壁两侧的光圈相邻。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基板上第一传感器芯片和第二传感器芯片之间的壁,以对第一传感器芯片进行遮光为目的的壁和以对第二传感器芯片进行遮光为目的的壁分别形成,但只要以不遮挡来自既定范围的端部的反射光的主光线的形状设置即可,可采用各种结构。例如,如图25所示,以对第一传感器芯片21a1进行遮光为目的的壁和以对第二传感器芯片21a2进行遮光为目的的壁也可以作为壁51hm1一体形成。另外,如上述那样一体形成的壁也可以如图26所示的壁51hm2那样与两侧的传感器芯片相邻设置。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壁也可以施加各种变形,例如省略一部分,或者不同部件的壁相连接构成等。例如,壁51d、壁51e、壁51f、壁51g、壁51h中的任一个或多个也可以省略,也可以仅具备壁51d、壁51e、壁51f、壁51g、壁51h中的任一个而不具备其他。另外,壁51d和壁51e也可以相连结。另外,壁51f和壁51g也可以相连结。另外,壁51g和壁51h也可以相连结。另外,壁51ds、壁51es、壁51fs、壁51gs、壁51hs也可以省略。
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镜替换为等价的透镜。也可以追加镜而弯曲光路。传感器也可以是不具备滤色片而传感器自身不识别颜色的单色传感器。

Claims (8)

1.一种扫描仪,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镜,具备反射来自原稿的光的多个凹面;
传感器,检测在所述第一镜的凹面反射的光;以及
第一壁,在所述第一镜设置并从多个所述凹面之间凸出,
所述传感器具备与所述第一镜的凹面一对一对应的多个传感器芯片,
来自所述原稿的主扫描线上既定范围的光被所述第一镜的第一凹面反射而射入与所述第一凹面对应的第一传感器芯片,并且被所述第一镜的第二凹面反射而射入与所述第二凹面对应的第二传感器芯片,
所述第一凹面和所述第二凹面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相邻,
所述传感器芯片在主扫描方向上排列,
当将从经由所述第一镜在所述传感器上成像的像的对焦位置即虚拟面到所述第一镜的距离设为L,将所述虚拟面在主扫描线上所述既定范围的长度设为q,将所述主扫描线的垂直线与主光线在包含来自所述既定范围的端部的所述主光线和所述主扫描线的平面上所成的角设为θ2,将在距离所述第一凹面和所述第二凹面等距离的位置设置的所述第一壁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宽度设为Wdm时,
所述第一壁以高度Hdm从所述第一凹面和所述第二凹面之间凸出,其中,0<Hdm<L-(q+Wdm)/(2tanθ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扫描仪具备:
第二镜,具备多个凹面,并将在所述第一镜的多个凹面分别反射的光通过所述第二镜的对应的凹面朝向所述传感器反射;以及
光圈,位于光路中所述第一镜与所述第二镜之间,且不同于所述第一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描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扫描仪具备第二壁,所述第二壁在所述第二镜设置,并从所述第二镜的多个凹面之间凸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扫描仪具备:
第三镜,具备将来自所述原稿的光朝向所述第一镜的对应的凹面反射的多个凹面;以及
光圈,位于光路中所述第三镜与所述第一镜之间,且不同于所述第一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一镜的该第一壁两侧的凹面相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从所述第一镜的凹面之间的棱线部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描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壁的凸端部的形状遵循所述第一镜的凹面之间形成的棱线部的形状。
8.一种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扫描仪,通过传感器读取原稿,并生成所述原稿的扫描数据。
CN201810585902.4A 2017-06-09 2018-06-07 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 Active CN1090405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4065 2017-06-09
JP2017114065A JP2018207437A (ja) 2017-06-09 2017-06-09 スキャナー、スキャンデータの生産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40509A CN109040509A (zh) 2018-12-18
CN109040509B true CN109040509B (zh) 2019-12-06

Family

ID=62750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85902.4A Active CN109040509B (zh) 2017-06-09 2018-06-07 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2321B2 (zh)
EP (1) EP3422055A1 (zh)
JP (1) JP2018207437A (zh)
CN (1) CN1090405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207140A (ja) * 2017-05-30 2018-1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スキャナーおよびスキャンデータの生産方法
US10867198B2 (en) * 2018-07-03 2020-12-15 Gingy Technology Inc.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image capturing module
TWM570473U (zh) * 2018-07-03 2018-11-21 金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模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3740A (zh) * 2007-07-13 2010-06-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01981910A (zh) * 2008-03-31 2011-02-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05814871A (zh) * 2014-01-31 2016-07-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29361A (ja) * 1997-03-31 1998-12-15 Ricoh Co Ltd 光学装置、開口アレイの製造方法
US20030030923A1 (en) * 2001-08-10 2003-02-13 Chuan-Yu Hsu Optical system
TW530477B (en) * 2001-09-04 2003-05-01 Veutron Corp Optical device for scanner
TW562371U (en) * 2002-09-24 2003-11-11 Veutron Corp Carriage device of scanner
JP2005070519A (ja) * 2003-08-26 2005-03-17 Ricoh Co Ltd 結像素子アレイおよび光書込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937694A (zh) * 2005-09-19 2007-03-28 宇东电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扫描装置的机心结构
JP4453752B2 (ja) * 2007-12-06 2010-04-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2010147592A (ja) * 2008-12-16 2010-07-01 Sharp Corp 原稿読取り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06103B2 (ja) * 2011-12-20 2015-11-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JP5674709B2 (ja) * 2012-05-23 2015-02-25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結像素子アレ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47703B2 (ja) * 2016-07-26 2019-07-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読取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CN108156347B (zh) * 2016-11-30 2020-07-2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读取模块、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3740A (zh) * 2007-07-13 2010-06-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01981910A (zh) * 2008-03-31 2011-02-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CN105814871A (zh) * 2014-01-31 2016-07-27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读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59384A1 (en) 2018-12-13
CN109040509A (zh) 2018-12-18
EP3422055A1 (en) 2019-01-02
JP2018207437A (ja) 2018-12-27
US10462321B2 (en) 201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40509B (zh) 扫描仪、扫描数据的生成方法
KR102204562B1 (ko) 화상판독장치
US7391543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4609530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8508809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method
US8587834B2 (en) Shading correction apparatus in image scanning apparatus
JP2017046241A (ja) 画像読取装置
US7224483B2 (en) Image signal correction light source that can cope with dust and scratch on transparent document, and its control
CN108989601B (zh) 扫描器及扫描数据的生产方法
US9019575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multifunction printing apparatus
US9258456B2 (en) Image read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8989599B (zh) 扫描仪及扫描数据的生产方法
CN108989598A (zh) 扫描仪以及扫描数据的生产方法
JP5100584B2 (ja) 照明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JP2018207438A (ja) スキャナー、スキャンデータの生産方法
JP2018207439A (ja) スキャナー、スキャンデータの生産方法
JP2021185651A (ja) 撮像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18050182A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09037073A (ja) 光源装置および原稿読み取り装置
JP2019126019A (ja) 結像光学機構、読取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8207139A (ja) スキャナーおよびスキャンデータの生産方法
JP5434034B2 (ja) 結像装置および画像読み取り装置
JP2006025403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70040997A (ko) 화상 획득 장치, 화상 획득 방법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JP2018207470A (ja) スキャナーおよびスキャンデータの生産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