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肩部角度可调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肩部角度可调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飞速发展,汽车作为一种非常便捷的交通工具已经普及。汽车座椅是汽车零部件中主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对汽车座椅而言,不仅要满足驾驶的需求,座椅的安全、舒适、美观等也成为赢取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在汽车座椅设计时,为适应不同乘员,满足不同体态、不同体型的乘客对舒适性的要求,座椅靠背的角度一般可调节,为进一步提升座椅的舒适度,部分座椅还增加了座椅靠背颈肩部的角度调节功能,但目前现有的肩部可调的座椅其调节的同步性较差,造成其舒适性提升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肩部角度可调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
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肩部角度可调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包括两个靠背侧板和两个过渡板,其关键在于:两个所述靠背侧板相对设置,二者的上部分别通过第一调角器连接有一个所述过渡板,两个所述过渡板之间卡设有上横梁,两个第一调角器的中心轴之间连接有第一同步杆,两个所述靠背侧板的下部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二调角器,两个第二调角器的中心轴之间连接有第二同步杆,两个所述靠背侧板的下部连接有同一根下横梁,该下横梁为上部开口的半包围状结构,所述第二同步杆位于所述下横梁的半包围状结构内。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来调节肩部骨架角度的两个第一调角器通过同步杆连接,有效保证了二者转动角度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同时靠背下方的第二调角器之间通过第二同步杆保障了二者转动角度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且第二同步杆被下横梁包围住,该种结构对第二同步杆起到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作用。
上述第一同步杆包括沿同一直线设置的装配段和破坏段,所述破坏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装配段,所述装配段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调角器的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破坏段的强度小于所述装配段的强度。采用上述结构,当装配段受到猛烈撞击后会发生弯曲形变甚至先于装配段发生断裂,从而避免在突发状态下如交通事故,对人体脊柱的颈肩部位造成损伤,保证碰撞时的安全性。
上述破坏段为弹性棒。采用此结构当破坏段受力后会发生弯曲形变,从而避免对人体造成损伤。
上破坏段或为空心管,或为塑料棒,或为截面积小于所述装配段截面积的实心杆。空心管、塑料棒或截面积小于所述装配段的截面积的实心杆均能传递转动,但在受到弯折力时,发生破坏,从而避免对乘客造成损伤。
所述过渡板包括过渡板本体,所述过渡板本体的两侧边分别朝内弯折形成第一对接板和第二对接板,其中所述第一对接板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板的前方,所述第一对接板上设有第一对接区,第二对接板上设有第二对接区和第三对接区;
所述上横梁包括横梁本体,该横梁本体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朝后翻折形成上翻折边和下翻折边,所述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对接台面,所述上翻折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对接台面,所述下翻折边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对接台面,所述第一对接台面从后方抵紧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对接区上,所述第二对接台面从内侧绕过对应的所述第二对接区后从前方扣紧在所述第二对接区上,所述第三对接台面从内侧绕过对应的所述第三对接区后从前方扣紧在所述第三对接区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靠背骨架上部的横梁不再是传统的一体式结构,而是通过与过渡板卡接后再通过调角器与靠背侧板连接,组装时可先将过渡板安装好后再将横梁卡紧在两个过渡板之间,且横梁与过渡板之间采用三点式连接,形成类似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安装拆卸都非常方便。
上述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朝侧后方向下延伸后再沿横梁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对接台面;
所述上翻折边的两端分别沿着对应的所述第一对接台面的上边缘延伸形成上翻折延伸边,所述上翻折延伸边的自由边朝上翻折形成所述第二对接台面;
所述下翻折边的两端分别沿着对应的所述第一对接台面的下边缘延伸形成下翻折延伸边,所述下翻折延伸边的自由边朝下翻折形成所述第三对接台面。
采用上述结构乘坐时主要时横梁本体来支撑乘员的肩部,横梁本体相对其两端的第一对接台面更靠前,肩部支撑部形成开放式结构,可适应不同体型的乘员,同时横梁本体向侧后下方延伸的部位与横梁本体之间形成一个凸角,当横梁本体受到侧向的剪切力时,该凸角可起到一定抗剪作用,从而提升了横梁本体的抗剪性。
两个所述第二对接台面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板,该第一加强板与所述上翻折边固定连接;
两个所述第三对接台面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板,该第二加强板与所述下翻折边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可有效加强第二对接台面和第三对接台面的强度。
上述上翻折边上设有头枕管插接孔,所述下翻折边上设有头枕管抵接槽,所述头枕管插接孔的孔心线与所述头枕管抵接槽的槽心线重合;
所述横梁本体上设有焊接孔,该焊接孔的孔心线与所述头枕管插接孔的孔心线垂直交叉。
采用上述结构方便安装头枕管时,将其插入头枕管插接孔后下端抵紧在头枕管抵接槽的槽底,然后可从侧面通过焊接孔将其与横梁本体焊接在一起。
上述下横梁的上边缘设有两个刚度加强尖部,两个所述刚度加强尖部分别靠近两个所述靠背侧板。采用此结构当靠背骨架受到侧向作用力时,下横梁两端受挤压,并进一步将挤压力传递至突出的刚度加强部,从而降低甚至组织靠背侧板产生侧向移位,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整个靠背骨架。
上述刚度加强尖部向后的正投影被对应的所述靠背侧板向后的正投影遮盖,所述刚度加强尖部上设有三角形状的冲压凸起部。采用此结构刚度加强尖部与靠背侧板非常接近,有利于提升整个靠背骨架的抗剪切强度,同时刚度加强尖部本身的强度也通过设计的冲压凸起部得到加强。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座椅骨架肩部位置不仅可调还能同时实现同步调节,且骨架的肩部不再是传统的一体式结构,而采用分体式连接,安装、拆卸都非常方便,另外上横梁上主要支撑肩部的位置更靠前,可以适应不同体型的乘员,同时其与下方下横梁上的刚度加强尖部相互配合,有效提升了整个靠背骨架的抗剪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横梁的正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横梁的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上横梁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过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过渡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第一同步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第一同步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肩部角度可调的汽车座椅靠背骨架,包括两个靠背侧板5和两个过渡板2,两个所述靠背侧板5相对设置,二者的上部分别通过第一调角器3连接有一个所述过渡板2,两个所述过渡板2之间卡设有上横梁1,两个第一调角器3的中心轴之间连接有第一同步杆4,两个所述靠背侧板5的下部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二调角器,两个第二调角器的中心轴之间连接有第二同步杆,两个所述靠背侧板5的下部连接有同一根下横梁6,该下横梁6为上部开口的半包围状结构,所述第二同步杆位于所述下横梁6的半包围状结构内。
如图2-4所示,所述上横梁1包括横梁本体101,该横梁本体101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朝后翻折形成上翻折边102和下翻折边103,所述横梁本体10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对接台面105,所述上翻折边10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对接台面104,所述下翻折边103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对接台面106。
具体地,所述横梁本体101的两端分别朝侧后方向下延伸后再沿横梁本体10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对接台面105;
所述上翻折边102的两端分别沿着对应的所述第一对接台面105的上边缘延伸形成上翻折延伸边115,所述上翻折延伸边115的自由边朝上翻折形成所述第二对接台面104,两个所述第二对接台面104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板107,该第一加强板107的下边缘与所述上翻折边102固定连接;
所述下翻折边103的两端分别沿着对应的所述第一对接台面105的下边缘延伸形成下翻折延伸边114,所述下翻折延伸边114的自由边朝下翻折形成所述第三对接台面106,两个所述第三对接台面106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板108,该第二加强板108的上边缘与所述下翻折边103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对接台面104的面积<所述第三对接台面106的面积<所述第一对接台面105的面积,为提升横梁本体101的强度,所述第一对接台面105与横梁本体101之间设有冲压凹陷条112,所述横梁本体101与上翻折边102之间以及所述横梁本体101与下翻折边103之间分别设有冲压凹陷槽113,所述横梁本体101的材质为钢板。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所述第一对接台面105的侧边朝前翻折形成第一对接加强边116,所述第三对接台面106的侧边朝后翻折形成第二对接加强边117,这样第一对接台面105与第一对接区204对接后、第三对接台面106与第三对接区206对接后,第一对接加强边116和第二对接加强边117能从前后两个方向使对接部位之间对接更顺畅,卡紧更牢固。
为方便固定头枕管,所述上翻折边102上设有两个头枕管插接孔109,所述下翻折边103上对应每个头枕管插接孔109分别设有头枕管抵接槽110,所述头枕管插接孔9的孔心线与对应的所述头枕管抵接槽110的槽心线重合,所述横梁本体101上对应每个头枕管插接孔109设有焊接孔111,该焊接孔111的孔心线与对应的所述头枕管插接孔109的孔心线垂直交叉。
如图5和6所示,所述过渡板2包括与第一调角器3连接的过渡板本体201,所述过渡板本体201的两侧边分别朝内弯折形成第一对接板202和第二对接板203,其中所述第一对接板202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板203的前方,所述第一对接板202上设有第一对接区204,第二对接板203上设有第二对接区205和第三对接区206,所述第二对接区205位于所述第三对接区206的上方,所述第一对接台面105从后方抵紧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对接区204上,所述第二对接台面104从内侧绕过对应的所述第二对接区205后从前方扣紧在所述第二对接区205上,所述第三对接台面106从内侧绕过对应的所述第三对接区206后从前方扣紧在所述第三对接区206上。
为提升过渡板本体201的强度,所述过渡板本体201的上边缘朝内翻折形成对接限位板208,该对接限位板208不仅能提升过渡板本体201的强度还能对与之连接的上横梁1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其脱出。所述第一对接区204向后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对接区205和第三对接区206向后的正投影之间,所述第一对接区204下方的第一对接板202的宽度从上往下先减小后增大,这种结构一方面方便与下方的第一调节器3连接,另一方面还能对第一调角器3的核心件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护作用,所述第一对接区204下方的所述第一对接板202的边缘朝后翻折形成第三加强板209。所述第二对接区205和第三对接区206之间的所述第二对接板203边缘,以及所述第三对接区206下方的所述第二对接板203边缘分别朝前翻折形成第四加强板207。
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同步杆4包括沿同一直线设置的装配段4a和破坏段4b,所述破坏段4b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装配段4a,所述装配段4a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调角器3的中心轴固定连接,所述破坏段4b的强度小于所述装配段4a的强度。
所述破坏段4b为空心管,所述空心管的抗折强度小于所述装配段4a的抗折强度,所述装配段4a和对应的所述第一调角器3的中心轴花键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下横梁6的上边缘设有两个刚度加强尖部7,两个所述刚度加强尖部7分别靠近两个所述靠背侧板5,所述刚度加强尖部7与下横梁6一体成型,所述刚度加强尖部7向后的正投影被对应的所述靠背侧板3向后的正投影遮盖,所述刚度加强尖部7上设有三角形状的冲压凸起部。
另外,所述破坏段4b还可以是弹性棒(其材料为热塑性弹性体,如苯乙烯一丁二烯一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类,或热固性弹性体,如橡胶)、塑料棒,或者截面积小于所述装配段4a截面积的实心杆。
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8所示,所述装配段4a端部向所述破坏段4b伸出设有连接头4c,该连接头4c伸入所述破坏段4b的内腔,所述破坏段4b的两端分别外套在对应的所述连接头4c上,所述破坏段4b的筒壁压制在对应的所述连接头4c上。这样既方便成型,使所述装配段4a和破坏段4b之间相对固定,传递转动,又可在一定弯折力作用下相互脱落。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装配段4a与所述破坏段4b之间径向相对固定,且二者之间轴向可拆卸连接。例如,所述破坏段4b与装配段4a之间套接,并在周向锁定,如在周向设置锁定键。进一步地,所述破坏段4b也可由至少2段拼接单元轴向拼接而成,拼接单元之间也通过套接方式连接。这样,第一同步杆在圆周方向相对固定,能够传递转动,而受到弯折作用时,破坏段4b内的套接接头处或与装配段4a的套接接头处沿着轴向发生脱落,从而破坏同步转动传动轴4,待险情排除后再将二者重新装配好即可使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