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96317B - 纱线卷取机 - Google Patents

纱线卷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96317B
CN108996317B CN201810472337.0A CN201810472337A CN108996317B CN 108996317 B CN108996317 B CN 108996317B CN 201810472337 A CN201810472337 A CN 201810472337A CN 108996317 B CN108996317 B CN 1089963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winding machine
yarn winding
support member
pisto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723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96317A (zh
Inventor
桥本欣三
杉山研志
北山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996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6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96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963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40Arrangements for rotating packages
    • B65H54/52Drive contact pressure control, e.g. press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40Arrangements for rotating packages
    • B65H54/42Arrangements for rotating packages in which the package, core, or former is rotated by frictional contact of its periphery with a driving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40Arrangements for rotating packages
    • B65H54/54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cores or formers at winding stations; Securing cores or formers to driving members
    • B65H54/547Cantilever suppor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Replacing, Conveying, And Pick-Finding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纱线卷取机,即使在使用了流体压力缸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接触辊的位移。纱线卷取机具备:机体(20);筒管支架(24),悬臂支撑于机体(20)而在前后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安装有供多条纱线(Y)分别卷取的多个筒管(B);接触辊(25),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对在多个筒管(B)上分别卷取多条纱线(Y)而形成的多个卷装(P)赋予接触压力;辊支撑部件(30),将接触辊(25)支撑为旋转自如;气缸(41),使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至少在上下方向上位移;以及夹设机构(42),夹设在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与气缸(41)之间,气缸(41)使辊支撑部件(30)的上方位移量越大,则夹设机构使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越大。

Description

纱线卷取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卷取机,具备对卷装赋予接触压力的接触辊。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卷绕纱线的卷取机。详细地说,卷取机具备:筒管支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排列安装有多个筒管;以及接触辊,沿着筒管支架的轴向延伸,对在多个筒管上卷绕纱线等而形成的卷装赋予接触压力。筒管支架被悬臂支撑,随着卷装的卷绕变粗,由于卷装的重量而挠曲。由此,当筒管支架与接触辊变得不能够保持平行时,卷装之间的接触压力的强度有可能不同,而卷装之间的品质有可能改变。
因此,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机构:为了将筒管支架与接触辊保持为平行,而强制地使接触辊的姿势变化。具体地说,对接触辊进行支撑的升降框(支撑部件)的两端部,由具有活塞杆的两个接触压力缸(流体缸)分别支撑为能够升降。通过使一方的接触压力缸的推力与另一方的接触压力缸的推力不同,由此实现接触辊的姿势改变,而维持筒管支架与接触辊之间的平行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22235号公报
筒管支架的挠曲量随着卷装的卷绕变粗而逐渐变大,因此需要与其相匹配地使接触辊的姿势逐渐变化。然而,通过流体缸的推力的调整来稳定地控制位移,在一般情况下非常困难,存在流体缸的推力稍微改变接触辊就可能较大地位移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使用了流体压力缸的情况下,也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接触辊的位移。
第一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机体;筒管支架,悬臂支撑于上述机体而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其轴向上排列安装有供多条纱线分别卷取的多个筒管;接触辊,沿着上述轴向延伸,对在上述多个筒管上分别卷取上述多条纱线而形成的多个卷装赋予接触压力;辊支撑部件,将上述接触辊支撑为旋转自如;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轴向的一端部至少在铅垂方向上位移;以及夹设机构,夹设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与上述流体压力缸之间,上述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的铅垂方向的位移量越大,则上述夹设机构使作用于上述流体压力缸的负载越大。
在本发明中,通过使支撑接触辊的辊支撑部件的一端部在铅垂方向上位移,由此能够使接触辊相对于水平方向所成的角度变化。并且,设置在辊支撑部件的一端部与流体压力缸之间的夹设机构为:辊支撑部件的一端部的位移量越大,则使对流体压力缸作用的负载越大。即,为了使上述位移量增大,需要更大的流体压力缸的推力。由此,通过对流体压力缸的推力进行调整,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接触辊的位移。
第二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发明中,上述流体压力缸具有活塞杆,上述夹设机构具备第一夹设部,该第一夹设部具有被上述活塞杆按压的被按压部、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撑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的支撑部,该第一夹设部经由第一支点轴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于上述机体,上述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越大,则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活塞杆接触的位置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的水平距离越小。
在本发明中,夹设机构的第一夹设部将第一支点轴作为支点,将被按压部与活塞杆接触的位置作为力点,将支撑部作为作用点,通过杠杆原理进行摆动。在上述构成中,上述位移量越大,则被按压部与活塞杆接触的位置(力点)与第一支点轴(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力点距离越小。当力点距离变小时,为了使负载移动所需要的力进一步变大。由此,上述位移量越大,则越能够可靠地增大使辊支撑部件进一步位移而需要的流体压力缸的推力。
第三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发明中,上述被按压部是能够将与上述第一支点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第一辊。
在本发明中,将与第一支点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的第一辊被活塞杆按压,因此能够使被按压部顺畅地追随活塞杆的伸缩,能够使第一夹设部稳定地摆动。
第四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二或者第三发明中,上述夹设机构具备被支撑部,该被支撑部由上述支撑部直接支撑,并且,能够与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一起至少在铅垂方向上位移,上述支撑部具有通过与上述被支撑部接触来对上述被支撑部进行支撑的支撑面,上述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越大,则上述支撑面与上述被支撑部接触的接触位置、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的水平距离越大。
在本发明中,上述位移量越大,则支撑面与被支撑部接触的接触位置(作用点)与第一支点轴(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即作用点距离越大。当作用点距离变大时,为了使负载进一步移动而需要的力越大。由此,辊支撑部件的一端部的位移量越大,则被支撑部推动第一夹设部的力(即,反抗流体压力缸的推力的力)的力矩越大。由此,上述位移量越大,则能够进一步增大为了使辊支撑部件进一步位移而需要的流体压力缸的推力。详细情况将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后述。
第五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发明中,上述支撑部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夹设部拆装。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支撑部与支撑面的形状不同的其他部件进行更换,由此能够改变第一夹设部的摆动量与上述作用点距离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并变更流体压力缸的推力与辊支撑部件的一端部的位移量之间的关系。即,在对与流体压力缸的推力相对的辊支撑部件的位移量进行调整等的情况下,不需要将第一夹设部整体与其他部件进行更换。因此,不改变第一支点轴、被按压部等的位置,仅通过支撑面的形状的变更,就能够对与流体压力缸的推力相对的辊支撑部件的位移量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对与流体压力缸的推力相对的辊支撑部件的位移量进行微调。
第六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或者第五发明中,上述被支撑部是能够将与上述第一支点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第二辊。
在本发明中,能够使被支撑部顺畅地追随第一夹设部的摆动,能够使辊支撑部件稳定地位移。
第七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第六任一项发明中,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在本发明中,作用点在水平方向上处于支点与力点之间,因此能够使第一夹设部结构紧凑。此外,容易使力点距离大于作用点距离,并能够抑制为了使第一夹设部摆动而需要的流体压力缸的推力,因此能够抑制流体压力缸的大型化以及高成本化。
第八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七发明中,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根据支撑面的形状等的不同,即使流体压力缸使第一夹设部摆动,被支撑部也可能难以在铅垂方向上位移。在上述位移量为零的情况下、即在接触位置(作用点)接近第一支点轴(支点)的情况下,由于相对于力点的移动距离而作用点的移动距离变小,因此这个问题变得特别显著。在本发明中,至少在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支撑面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比第一支点轴更向一方侧(活塞杆的延伸侧)延长。因此,当由于第一夹设部向一方侧位移而接触位置离第一支点轴较远(作用点距离变大)时,被支撑部沿着倾斜或者弯曲了的支撑面向上述一方侧位移。由此,即使在接触位置接近第一支点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一夹设部摆动来使被支撑部在铅垂方向上可靠地位移。
第九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八发明中,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在本发明中,在上述第八发明中,支撑面随着接近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因此,在接触位置接近第一支点轴的情况(作用点距离较小的情况)下,由于支撑面的较大的倾斜,而与第一夹设部的位移相伴随的被支撑部的位移量变大。另一方面,在接触位置离第一支点轴较远的情况(作用点距离较大的情况)下,即使支撑面的倾斜较缓,被支撑部也容易由于第一夹设部的位移而在铅垂方向上位移。由此,无论在作用点距离较小的情况下还是在较大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一夹设部位移了单位量时的被支撑部的位移量为相同程度。
第十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四~第九任一项发明中,上述夹设机构还具备第二夹设部,该第二夹设部具有与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连接、并且至少能够在铅垂方向上移动的连接部,上述被支撑部设置于上述第二夹设部。
在本发明中,第二夹设部与辊支撑部件的一端部连接、且具有被支撑部。即,第一夹设部经由第二夹设部的被支撑部间接地支撑辊支撑部件的一端部。因此,第一夹设部不需要直接支撑辊支撑部件,能够根据被支撑部的设置位置来决定第一夹设部以及流体压力缸的设置位置等。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夹设部以及流体压力缸的设置位置等的自由度。
第十一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十发明中,上述第二夹设部具有在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在本发明中,第二夹设部具有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夹设机构而纱线卷取机在轴向上进一步大型化的情况。
第十二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十或者第十一发明中,上述第二夹设部经由第二支点轴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于上述机体。
在本发明中,第二夹设部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机体。即,不是第二夹设部整体进行上下移动的构成。由此,不需要确保用于使第二夹设部整体在铅垂方向上移动的空间,不需要设置用于在铅垂方向上对第二夹设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等,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第十三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十二任一项发明中,上述夹设机构以及上述流体压力缸设置于上述机体的、上述轴向上的上述筒管支架的基端侧端部。
在悬臂支撑的筒管支架的前端侧,一般进行向筒管支架上安装筒管等的操作。因此,当在筒管支架的前端侧端部设置有夹设机构等时,操作侧的空间有可能变窄。在本发明中,夹设机构以及流体压力缸配置于机体的、筒管支架的基端侧端部,因此能够防止操作侧的空间变窄。
第十四发明的纱线卷取机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第十三任一项发明中,上述辊支撑部件被支撑为能够以沿着上述轴向的轴为中心摆动。
在本发明中,辊支撑部件被支撑为能够摆动。即,不是辊支撑部件以及接触辊整体进行上下移动的构成。由此,不需要确保用于使辊支撑部件等在铅垂方向上移动的空间,不需要设置用于在铅垂方向上对辊支撑部件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等,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的牵引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纱线卷取机的主视图。
图3是接触辊的后部以及倾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从后方观察倾动机构的图。
图5是表示倾动机构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接触辊的姿势的变化的说明图。
图7是图5(a)的补充说明图。
图8是表示接触辊的后端部的位移量与对气缸的负载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9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夹设部以及其周边构成的图。
图10是表示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夹设机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又一个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夹设机构的图。
符号的说明
4 纱线卷取机
20 机体
24 筒管支架
25 接触辊
27 机体主体部(机体)
28 框体(机体)
30 辊支撑部件
41 气缸(流体压力缸)
42 夹设机构
45 活塞杆
50 第一夹设部
51 第一支点轴
53 第一辊(被按压部)
54 支撑部
57 支撑面
58 接触位置
60 第二夹设部
62 第二辊(被支撑部)
63 第二支点轴
64 连接部
B 筒管
L1a 距离
L1b 距离
L1c 距离
L2a 距离
L2b 距离
L2c 距离
P 卷装
Y 纱线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图8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牵引装置的概略构成)
图1是具有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纱线卷取机4(详细情况将后述)的牵引装置1的侧面图。以下,将图1的纸面左右方向设为前后方向(本发明的轴向)。此外,将重力所作用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将与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纸面垂直方向)设为左右方向。
牵引装置1具备:用于对从纺纱装置3纺出来的纱线Y进行牵伸的第一导纱辊11、第二导纱辊12、纱线限制导纱器16;以及用于将所牵伸的纱线Y卷绕到多个筒管B上而形成卷装P的纱线卷取机4。
第一导纱辊11是轴向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辊,配置在纱线卷取机4的前端部的上方。第一导纱辊11通过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第二导纱辊12是轴向与左右方向大致平行的辊,配置于比第一导纱辊11更靠上方且更靠后方。第二导纱辊12通过未图示的马达旋转驱动。
第二导纱辊12能够移动地支撑于导轨14。导轨14朝向上方且朝向后方倾斜地延伸。第二导纱辊12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带轮对、带、驱动马达等,能够沿着导轨14移动。由此,第二导纱辊12能够在进行纱线Y的卷绕时的位置、以及与第一导纱辊11接近配置的进行生头作业时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图1中,进行纱线Y的卷绕时的第二导纱辊12的位置由实线表示,进行生头作业时的第二导纱辊12的位置由单点划线表示。
纱线限制导纱器16配置于第一导纱辊11的上方。纱线限制导纱器16例如是公知的梳齿状的导纱器,用于在挂有多条纱线Y时将相邻接的纱线Y彼此的间隔规定为预定值。
(纱线卷取机)
接下来,使用图1~图3对纱线卷取机4进行说明。图2是纱线卷取机4的主视图。图3是后述的接触辊25的后部以及后述的倾动机构40的立体图。纱线卷取机4具有机体20、多个振动支点导纱器21、多个横动导纱器22、转台23、两个筒管支架24、接触辊25、以及控制部26等。
如图1所示那样,机体20具有:立设配置于纱线卷取机4的后部的机体主体部27;以及固定于机体主体部27的上部并向前方延伸的框体28。在本实施方式中,机体主体部27以及框体28这两者相当于本发明的“机体”。机体主体部27上支撑有转台23等。框体28为中空的柱状部件。在框体28上支撑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接触辊25。在框体28的后端部的上部,通过分别形成于左右端部的侧面部28a、28b、以及与前后方向正交的侧面部28c而形成有切口(参照图3)。在框体28的后端部设置有后述的倾动机构40。
多个振动支点导纱器21相对于多条纱线Y分别独立地设置,并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多个振动支点导纱器21安装于框体28所支撑的引导支撑部件29,并分别挂有多条纱线Y,由此成为多条纱线Y分别横动时的支点。
多个横动导纱器22相对于多条纱线Y分别独立地设置,并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多个横动导纱器22由横动马达(未图示)驱动,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此,挂于横动导纱器22的纱线Y以振动支点导纱器21为支点而被横动。
转台23是轴向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圆板状的部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机体20。转台23通过未图示的转台马达旋转驱动。转台23对两个筒管支架24进行悬臂支撑,并且,以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由此使两个筒管支架24移动。由此,在纱线卷取机4中,能够对两个筒管支架24的位置进行替换,在对安装于一方的筒管支架24的筒管B进行纱线Y的卷绕的期间,能够对于另一方的筒管支架24进行筒管B的更换。此外,转台23构成为,在向筒管B卷绕纱线时,能够随着所卷绕的纱线Y量的增加而转动(参照图2的实线箭头)。
两个筒管支架24用于分别安装多个筒管B。两个筒管支架24分别旋转自如地支撑于机体主体部27上所支撑的转台23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并从转台23向前方延伸。换言之,两个筒管支架24由配置在后方侧的机体主体部27悬臂支撑。两个筒管支架24的轴向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此外,筒管支架24的前端侧(前端部)一般是进行向筒管支架24安装筒管B等的操作的操作侧。
在各筒管支架24上,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安装有相对于多条纱线Y分别独立地设置的多个筒管B。在一个筒管支架24上安装的筒管B的数量例如为16个。此外,两个筒管支架24分别通过独立的卷绕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
接触辊25是其轴向与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辊,配置在上侧的筒管支架24的紧上方。接触辊25通过与上侧的筒管支架24所支撑的多个卷装P的表面接触,由此对卷绕中的多个卷装P的表面赋予接触压力,而梳理各卷装P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辊25是经由辊支撑部件30能够摆动地支撑于框体28的、所谓的摆动臂式的接触辊。如图1~图3所示那样,辊支撑部件30例如具有支撑部分31、臂部分32以及摆动轴33。支撑部分31在接触辊25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将接触辊25支撑为旋转自如。臂部分32的一端部与支撑部分31连接,并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朝向框体28延伸。摆动轴33与臂部分32的另一端部连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能够摆动地支撑于框体28。摆动轴33的后端部(本发明的一端部)由后述的倾动机构40支撑。此外,接触辊25以及辊支撑部件30的总重量例如为大约200kg。
控制部26具备CPU、ROM、以及RAM等。控制部26根据ROM所储存的程序,通过CPU对各部分进行控制。具体地说,控制部26对转台马达(未图示)、横动马达(未图示)、以及后述的电-气调压阀47等进行控制。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纱线卷取机4中,当上侧的筒管支架24被旋转驱动时,通过横动导纱器22而横动的纱线Y卷绕于筒管B而形成卷装P。在形成卷装P的期间,接触辊25与卷装P的表面接触而赋予接触压力,由此梳理卷装P的形状。此外,转台23为,随着在筒管B上卷绕纱线Y而卷装P的直径变大(卷装P卷绕变粗),而向图2的实线箭头的方向转动下去。由此,安装有供纱线Y卷绕的筒管B的筒管支架24与接触辊25之间的距离变大。接触辊25能够以摆动轴33为中心摆动,因此追随筒管支架24以及卷装P的运动而摆动(参照图2的虚线箭头),由此保持接触辊25与卷装P的接触。
在此,当向筒管B上卷绕纱线Y而卷装P卷绕变粗时,在卷装P的重量的影响下,被悬臂支撑的筒管支架24向下方挠曲,特别是前方部分较大地垂下。当筒管支架24与接触辊25之间不能够保持平行时,在多个卷装P之间接触压力的强度有可能变得不同,而在卷装P之间的品质有可能改变。因此,需要对应于卷装P的卷绕变粗,使接触辊25相对于水平方向(前后方向)逐渐倾斜,并从纱线Y的卷绕开始起到卷绕结束为止,持续保持筒管支架24与接触辊25之间的平行状态。作为用于使接触辊25倾动的动力源,从成本等观点出发,可以考虑使用气缸等。但是,例如,在通过气缸等将摆动轴33的后端部直接向上方按压的情况下,只要气缸等的推力稍微变化,辊支撑部件30的倾斜就有可能较大地改变,难以精细地控制接触辊的姿势。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用于使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高精度地位移的倾动机构40。以下,使用图3以及图4进行说明。图4是从后方观察倾动机构40的图。
(倾动机构)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那样,倾动机构40具备作为驱动源的气缸41(本发明的流体压力缸)、以及夹设在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与气缸41之间的夹设机构42。夹设机构42以及气缸41设置在框体28的后端部(即,前后方向上的筒管支架24的基端侧端部)。
气缸41用于经由夹设机构42使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位移。气缸41收容在框体28的后端部且支撑于框体28。如图4所示那样,气缸41具有形成有供给压缩空气的工作室44的缸主体43、以及通过压缩空气相对于工作室44的供给/排出而伸缩的活塞杆45。工作室44与连接于压缩空气的供给源的供给口(未图示)以及连接于外部的排气口(未图示)连接。在气缸41与供给口以及排气口之间,例如,设置有用于对向工作室44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进行调整的电-气调压阀47。电-气调压阀47构成为,能够基于来自控制部26的指示信号对上述压力进行调整。活塞杆45从缸主体43的上端部突出,在框体28的后端部的上部形成有上述的切口,由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在活塞杆45的前端部形成有与水平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的上端面46。
夹设机构42夹设在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与气缸41之间,用于将气缸41的推力向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传递。夹设机构42具备第一夹设部50以及第二夹设部60。
第一夹设部50由活塞杆45直接按压,用于将气缸41的推力向第二夹设部60传递。如图4所示那样,第一夹设部50经由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支点轴51,能够摆动地支撑于框体28。第一夹设部50具有第一主体部52、第一辊53(本发明的被按压部)、以及支撑部54。
第一主体部52是从后方观察为大致矩形状的部件。第一主体部52构成为,经由第一支点轴51能够摆动地支撑于框体28的侧面部28c,并且,能够支撑第一辊53以及支撑部54。第一辊53配置于从第一支点轴51向左方(图4的纸面右方)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第一辊53是将与第一支点轴51大致平行的轴59作为旋转轴,而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第一主体部52的辊,且与活塞杆45的上端面46接触。支撑部54用于从下方支撑第二夹设部60。支撑部54是从后方观察为大体T字状的部件。支撑部54的下部通过固定部件55而拆装自如地安装于第一主体部52。即,支撑部54能够相对于第一夹设部50进行拆装。在支撑部54上,以覆盖第一辊53的下部以外的周面的方式,形成有从后方观察为大致U字状的切口。支撑部54具有上表面56。上表面56的一部分成为通过从下方与后述的第二辊62(本发明的被支撑部)接触来对第二夹设部60进行支撑的支撑面57(由粗线图示)。换言之,支撑面57是上表面56中能够与第二辊62接触的部分。将支撑面57的与第二辊62接触的位置作为接触位置58。
支撑面57为,在辊支撑部件30在前后方向上为水平的状态(后述的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随着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一支点轴51远离,而比第一支点轴51更向上侧(本发明的一方侧)、即活塞杆45延伸的一侧延长。支撑面57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第一支点轴51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支撑面57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第一辊53与第一支点轴51之间。
第二夹设部60为用于将经由第一夹设部50传递的气缸41的推力向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传递的部分。第二夹设部60具有第二主体部61以及第二辊62。
第二主体部61是从后方观察为大致矩形状的部件。第二主体部6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二主体部61通过在左端部(图4的纸面右端部)、在与第一支点轴51不同的位置上配置的第二支点轴63,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框体28。在第二主体部61的右端部(图4的纸面左端部),设置有与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连接、且将辊支撑部件30支撑为能够摆动的连接部64。换言之,在第二主体部61上经由辊支撑部件30连接有接触辊25。
第二辊62是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的第二支点轴63与连接部64之间的位置、且是第二主体部61的后方(图4的纸面近前侧)的位置的辊。第二辊62将与第二支点轴63大致平行的轴65作为旋转轴,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第二主体部61,通过与第一夹设部50的支撑面57接触而由支撑部54直接地支撑。换言之,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经由第二辊62而被支撑部54间接地支撑。第二辊62能够与第二主体部61一体地上下摆动。即,第二辊62至少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位移。
(倾动机构的动作以及接触辊的姿势)
接下来,使用图5以及图6,对倾动机构40的动作以及倾动机构40的动作引起的接触辊25的姿势变化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倾动机构40的动作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接触辊25的姿势变化的说明图。
首先,对倾动机构40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上述的控制部26对电-气调压阀47进行控制,由此向气缸41的工作室44供给规定压力的压缩空气。通过上述压缩空气而活塞杆45伸长,将第一夹设部50的第一辊53向上方按压。经由第一辊53将第一夹设部50向上方按压。当第一夹设部50被向上方按压时,与支撑面57接触的第二夹设部60的第二辊62被向上方按压。如果第二辊62被向上方按压的力、与由接触辊25等的重量引起的向下方的力相互平衡,则第一夹设部50以及第二夹设部60的姿势确定,辊支撑部件30以及接触辊25的姿势确定。另一方面,如果第二辊62被向上方按压的力超过上述向下方的力,则第一夹设部50以及第二夹设部60向上方摆动,第二夹设部60的连接部64以及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向上方位移(参照图5(a)~(c))。当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向上方位移时,接触辊25倾斜,且其姿势变化为:接触辊25的后端部位于上方、前端部相对地位于下方(参照图6(a)~(c))。
接下来,使用图5,以第一夹设部50为中心来说明对夹设机构42作用的具体的力。对于第一夹设部50,以第一支点轴51为支点,而作用有基于气缸41的向上方的力的力矩、以及基于接触辊25的重量的向下方的力的力矩。在这两个力的力矩相互平衡的状态下,第一夹设部50停滞,在向上方的力的力矩大于向下方的力的力矩的状态下,第一夹设部50向上方摆动。换言之,第一夹设部50以第一支点轴51为支点,以第一辊53的与上端面46接触的位置为力点,以支撑面57的接触位置58为作用点,按照杠杆原理来动作。
图5(a)是表示开始向筒管B卷绕纱线Y之前的倾动机构40的状态的图。在该状态下,要使第一夹设部50向上方运动的力的力矩、与要使第一夹设部向下方运动的力的力矩相互平衡,由此第二夹设部60的第二主体部61被保持为大致水平的姿势。此外,此时的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向上方的位移量(以下,也简称为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为零。以下,对这两个力的力矩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对向上方的力的力矩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活塞杆45将第一辊53向上方按压。如图5(a)所示那样,气缸41的推力F1a作用于第一辊53,由此以第一支点轴51为支点的向上方的力的力矩作用于第一夹设部50。当将第一辊53的与活塞杆45的上端面46接触的位置、与第一支点轴51之间的水平距离(即,力点距离)设为距离L1a时,上述力的力矩的大小为F1a×L1a。
接下来,对向下方的力的力矩进行说明。对于第二夹设部60,作用有基于接触辊25等的重量的向下方的力。由此,经由第二辊62,向下方的力F2a作用于支撑面57的接触位置58a。由此,如后述那样,当将接触位置58与第一支点轴51之间的水平距离设为距离L2a时,要使第一夹设部50向下方运动的力的力矩的大小成为F2a×L2a。
使用图7对向下方的力的力矩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力F2a中、使第一夹设部50旋转的方向的力的分量,为与将第一支点轴51与接触位置58a连结的线段正交的方向的分量、即力F2aa。力F2aa的朝向相对于力F2a的朝向(铅垂方向)倾斜角度θ。此外,当将连结第一支点轴51与接触位置58a的线段的长度设为L时,要使第一夹设部50向下方运动的力的力矩的大小为F2aa×L、即F2a×cosθ×L。另一方面,连结第一支点轴51与接触位置58a的线段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与上述角度θ相同的角度。因此,上述的距离L2a的大小为L2a=L×cosθ。即,上述力的力矩的大小成为F2a×cosθ×L=F2a×L2a。该距离L2a成为作用点距离。
在图5(a)中,上述的两个力的力矩的大小相互平衡。即,F1a×L1a=F2a×L2a。换言之,F1a=F2a×L2a/L1a。该F1a的大小为基于气缸41的向上方的推力的大小,同时,为对气缸41作用的向下方的负载的大小。由于L1a>L2a,因此气缸41的推力F1a小于向下方的力F2a。
上述两个力的力矩的大小相互平衡,因此第一夹设部50以及第二夹设部60的姿势确定,第二夹设部60的第二主体部61被保持为大致水平的姿势。由此,接触辊25也被保持为大致水平的姿势(参照图6(a))。
接下来,对向多个筒管B分别卷绕多条纱线Y的过程中的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进行说明。图5(b)是表示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为零与最大位移量的正中间的大小时的倾动机构40的状态的图。
当气缸41的推力变得大于F1a(参照图5(a))时,第一夹设部50以第一支点轴51为支点向上方摆动。此时,第一夹设部50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由此第一辊53与第一支点轴51之间的水平距离即距离L1b变得小于距离L1a。第一辊53与活塞杆45的上端面46接触而旋转,并顺畅地追随上述水平距离的变动。即,上述的力点距离与第一夹设部50的摆动相伴随而顺畅地变化。如图5(b)所示那样,当将气缸41的推力设为推力F1b、将力点距离设为距离L1b时,向上方的力的力矩的大小为F1b×L1b。距离L1b小于距离L1a(参照图5(a))。
如上述那样,第一夹设部50进行摆动,由此支撑面57也摆动,与支撑面57接触的第二辊62以第二支点轴63为支点而开始向上方位移。在此,第二辊62进行摆动的朝向与支撑面57进行摆动的朝向相互不同,因此在支撑面57进行了摆动时,第二辊62相对于支撑面57相对移动。由此,接触位置58b与图5(a)中的接触位置58a相比更远离第一支点轴51(即,作用点距离变大)。第二辊62与支撑面57接触而旋转,因此顺畅地追随第一夹设部50的摆动。
在此,如上所述,支撑面57随着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一支点轴51远离,而与第一支点轴51相比更向上侧延长。因此,当由于第一夹设部50向上方位移而接触位置58从第一支点轴51远离时,第二辊62沿着支撑面57向上方可靠地位移。此外,越是支撑面57的接近第一支点轴51的位置,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越大。因此,即使在作用点距离比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弯曲面的较大的倾斜,与第一夹设部50的位移相伴随的第二辊62的上下方向的位移量也变大。此外,在作用点距离比较大的情况下,即使支撑面57的倾斜角度较平缓,第二辊62也容易通过第一夹设部50的位移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
在将作用于接触位置58b的向下方的力设为力F2b、将作用点距离设为距离L2b时,向下方的力的力矩的大小为F2b×L2b。在图5(b)中,F1b×L1b=F2b×L2b,第一夹设部50以及第二夹设部60的姿势确定。换言之,F1b=F2b×L2b/L1b。此时,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向上方位移,接触辊25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参照图6(b))。此时,在向多个筒管B分别卷绕多条纱线Y的过程中,多个卷装P的直径成为最大直径的大约一半。
在此,即使从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为零的状态(第二主体部61为大致水平的状态)起、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向上方位移一些,力F2b的大小也几乎不会从力F2a(参照图5(a))的大小发生改变。另一方面,距离L2b(作用点距离)大于距离L2a(参照图5(a))。并且,如上所述,距离L1b(力点距离)小于距离L1a(参照图5(a))。即,当增大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时,由于作用点距离的增大以及力点距离的减少,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变大。即,为了使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进一步增大,需要气缸的更大的推力。
越使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增大,上述负载越大。如图5(c)所示那样,在使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最大的状态下,力点距离即距离L1c进一步变小(L1c<L1b<L1a),作用点距离即距离L2c进一步变大(L2c>L2b>L2a)。在将此时的气缸41的推力设为推力F1c、将作用于接触位置58c的向下方的力设为力F2c时,F1c×L1c=F2c×L2c的关系成立。此时,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向上方进一步位移,接触辊25相对于水平方向进一步倾斜(参照图6(c))。此外,此时,多个卷装P成为满卷的状态。
(位移量与负载之间的关系)
使用图8的图表对上述的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与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图表的横轴表示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图表的纵轴表示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即,为了使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进一步位移而需要的推力)。如上所述,在上述位移量为零的情况下,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的大小为F1a。
在向多个筒管B分别卷绕多条纱线Y时,控制部26为了使接触辊25的倾斜追随由于卷装P的卷绕变粗而引起的筒管支架24的倾斜变化,例如进行以下的控制。即,控制部26对电-气调压阀47进行控制,使向气缸41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压力随着时间经过而逐渐增大。与上述压力的时间变化有关的信息例如存储于ROM等。由于上述压力变大,而气缸41的推力从F1a逐渐增大。与此相伴随,如上所述那样,倾动机构40进行动作,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逐渐向上方位移。
假设,在为纱线卷取机4不具备夹设机构42,而例如由气缸41直接按压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的构成的情况下,仅基于接触辊25等的重量的向下方的力直接作用于活塞杆45。在该情况下,即使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位移,例如图8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的大小也几乎不发生变化。由此,只要使气缸41的推力从F1a稍微提高,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就会较大位移到相对于由于卷装P的卷绕变粗而引起的筒管支架24的倾斜变化所需要的位移量以上,有可能不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接触辊25的位移。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纱线卷取机4具备夹设机构42,因此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越大,则上述负载越大。例如,在将辊支撑部件30的最大位移量设为X时,在使辊支撑部件30位移了其一半、即X/2的情况下,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的大小成为上述的F1b。同样,在使辊支撑部件30位移了X的情况下,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的大小成为上述的F1c。换言之,由于接触辊25的重量引起的对气缸41的负载,通过夹设机构42随着上述位移量变大而被放大。因此,上述位移量越大,为了使辊支撑部件30进一步位移而需要的气缸41的推力越可靠地变大。此外,上述位移量与负载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支撑面57的形状、第一夹设部50与第二夹设部6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调整等,例如像图8所示那样成为直线状。但是,不一定限定于此,上述位移量与负载只要可靠地1对1地对应即可。
如以上那样,设置在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与气缸41之间的夹设机构42为,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的位移量越大,使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越大。即,为了增大上述位移量,需要气缸41的更大的推力。由此,通过对气缸41的推力进行调整,能够高精度地控制接触辊25的位移。
此外,上述位移量越大,上述的力点距离越小。当力点距离变小时,为了使负载进一步运动而需要的力变大。由此,上述位移量越大,则越能够可靠地增大为了使辊支撑部件30进一步位移而需要的气缸41的推力。
此外,将与第一支点轴51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的第一辊53被活塞杆45按压,因此能够使第一辊53顺畅地追随活塞杆45的伸缩,使第一夹设部50稳定地摆动。
此外,上述位移量越大,则上述作用点距离越大。当作用点距离变大时,为了使负载进一步运动而需要的力变大。由此,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的位移量越大,则第二夹设部60的第二辊62按压第一夹设部50的力(即,反抗气缸41的推力的力)的力矩越大。由此,上述位移量越大,则越能够进一步增大为了使辊支撑部件30进一步位移而需要的气缸41的推力。
此外,支撑部54能够相对于第一夹设部50进行拆装。因此,通过将支撑部54更换为具有与支撑面57不同形状的支撑面的其他部件,则能够改变第一夹设部50的摆动量与上述的作用点距离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而变更气缸41的推力与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即,接触辊25的位移量)之间的关系。即,在对与气缸41的推力相对的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进行调整等的情况下,不需要将第一夹设部50整体更换为其他部件。因此,不改变第一支点轴51、第一辊53等的位置,而仅变更支撑面57的形状,就能够对与气缸41的推力相对的辊支撑部件30位移量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对与气缸41的推力相对的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进行微调。
此外,能够使第二辊62顺畅地追随第一夹设部50的摆动,而使辊支撑部件30稳定地位移。
此外,由于支撑面57在水平方向上处于上述支点与上述力点之间,因此能够使第一夹设部50结构紧凑。此外,容易使上述力点距离大于上述作用点距离,能够抑制为了使第一夹设部50摆动而需要的气缸41的推力,因此能够抑制气缸41的大型化以及高成本化。
此外,至少在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支撑面57随着在水平方向上远离第一支点轴51,而从第一支点轴51向上方(活塞杆45的延伸侧)延长。由此,当由于第一夹设部50向上方位移而接触位置58远离第一支点轴51时,第二辊62沿着支撑面57向上方位移。由此,即使在接触位置58接近第一支点轴51的情况(即,作用点距离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一夹设部50摆动而使第二辊62在上下方向上可靠地位移。
此外,支撑面57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第一支点轴51,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因此,在作用点距离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弯曲面的较大的倾斜,而与第一夹设部50的位移相伴随的第二辊62的位移量变大。另一方面,在作用点距离较大的情况下,即使支撑面57的倾斜角度较平缓,第二辊62也容易由于第一夹设部50的位移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由此,无论在接触位置58离第一支点轴51较近的情况下还是较远的情况下,都能够使第一夹设部50位移了单位量时的第二辊62的位移量为相同程度。
此外,第一夹设部50经由第二夹设部60的第二辊62间接地支撑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因此,第一夹设部50不需要直接支撑辊支撑部件30,而能够根据第二辊62的设置位置来决定第一夹设部50以及气缸41的设置位置等。由此,能够提高第一夹设部50以及气缸41的设置位置等的自由度。
此外,第二夹设部60具有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夹设机构42而纱线卷取机4在前后方向上进一步大型化。
此外,第二夹设部60经由第二支点轴63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于框体28。即,不是第二夹设部60整体上下移动的构成。由此,不需要确保用于使第二夹设部60上下移动的空间,不需要设置用于在上下方向上引导第二夹设部60的引导部件等,而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此外,夹设机构42以及气缸41配置在筒管支架24的后端部,因此能够防止操作侧的空间变窄。
此外,辊支撑部件30被支撑为能够以摆动轴33为中心摆动。即,不是辊支撑部件30以及接触辊25整体上下移动的构成。由此,不需要确保用于使辊支撑部件30等上下移动的空间,不需要设置用于在上下方向上引导辊支撑部件30的引导部件等,而能够抑制装置的大型化。
接下来,说明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变更而得到的变形例。其中,对于与具有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而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设部50的支撑面57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第一支点轴51,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a)所示那样,第一夹设部50a的支撑部54a的支撑面57a不是弯曲面,而成为倾斜面。或者,也可以如图9(b)所示那样,第一夹设部50b的支撑部54b的支撑面57b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随着在水平方向上远离第一支点轴51而变大。或者,在辊支撑部件30的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支撑面也可以成为水平的平面等。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设部50的支撑面57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第一辊53与第一支点轴51之间,但也可以变更它们的位置关系。例如,也可以如图9(c)所示那样,在左右方向上,在第一夹设部50c的支撑部54c的支撑面57c与第一支点轴51之间配置有第一辊53。或者,也可以如图9(d)所示那样,在左右方向上,在第一夹设部50d的第一辊53与支撑部54d的支撑面57d之间配置有第一支点轴51。此外,在图9(d)中,如实线箭头所示那样,通过配置在第一辊53的上方的活塞杆45将第一辊53向下方按压,由此支撑面57d以及第二辊62向上方位移。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设部50的支撑部54拆装自如地安装于第一主体部52,但是例如,第一主体部与支撑部也可以一体地形成。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设部50具备第一辊53,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构成为,第一夹设部50不具备第一辊53,而由活塞杆45按压具有平坦的底面的支撑部。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在第二夹设部60的第二支点轴63与连接部64之间配置有第二辊62,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如图10所示那样,在第二夹设部60a的第二主体部61a,第二支点轴63配置在第二辊62与连接部64之间。此外,在该情况下,如实线箭头所示那样,配置在第一夹设部50的上方的活塞杆45将第一夹设部50向下方按压,由此连接部64以及辊支撑部件30向上方位移。在该变形例中,下方相当于本发明的一方侧。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设部60具备第二辊62,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代替第二辊62,而仅设置沿着第一夹设部50的支撑面滑动的滑动部等。在该情况下,滑动部相当于本发明的被支撑部。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设部60具有在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形状,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设部60能够摆动地支撑于框体28,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构成为,第二夹设部60b的第二主体部61b被支撑为能够沿着引导部件70上下移动(参照实线箭头)。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夹设机构42具备第二夹设部60,辊支撑部件30由支撑部54间接地支撑,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辊支撑部件30的后端部设置被支撑部,第一夹设部直接支撑该被支撑部。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气缸41以及夹设机构42配置在框体28的后端部,但也可以配置在框体28的前端部或者两端部。
(11)夹设机构不限定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情况。即,只要是辊支撑部件30的上下方向的位移量越大、则越增大作用于气缸41的负载的机构,则可以是任意机构。
(1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气缸41按压第一夹设部50,但是也可以代替气缸,而使用液压缸等流体压力缸。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纱线卷取机4中,接触辊25摆动自如地支撑于机体2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具备对接触辊25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在保持其的姿势状态下上下移动的、所谓的直动式移动机构的纱线卷取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1-255979号公报等)中,应用本发明。

Claims (40)

1.一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机体;
筒管支架,悬臂支撑于上述机体而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其轴向上排列安装有供多条纱线分别卷取的多个筒管;
接触辊,沿着上述轴向延伸,对在上述多个筒管上分别卷取上述多条纱线而形成的多个卷装赋予接触压力;
辊支撑部件,将上述接触辊支撑为旋转自如;
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轴向的一端部至少在铅垂方向上位移;以及
夹设机构,夹设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与上述流体压力缸之间,上述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的铅垂方向的位移量越大,则上述夹设机构使作用于上述流体压力缸的负载越大;
上述流体压力缸具有活塞杆,
上述夹设机构具备第一夹设部,该第一夹设部具有被上述活塞杆按压的被按压部、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支撑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的支撑部,该第一夹设部经由第一支点轴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于上述机体,
上述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越大,则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活塞杆接触的位置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的水平距离越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按压部是能够将与上述第一支点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第一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夹设机构具备被支撑部,该被支撑部由上述支撑部直接支撑,并且,能够与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一起至少在铅垂方向上位移,
上述支撑部具有通过与上述被支撑部接触来对上述被支撑部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上述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越大,则上述支撑面与上述被支撑部接触的接触位置、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的水平距离越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夹设机构具备被支撑部,该被支撑部由上述支撑部直接支撑,并且,能够与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一起至少在铅垂方向上位移,
上述支撑部具有通过与上述被支撑部接触来对上述被支撑部进行支撑的支撑面,
上述流体压力缸使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越大,则上述支撑面与上述被支撑部接触的接触位置、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的水平距离越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夹设部拆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能够相对于上述第一夹设部拆装。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支撑部是能够将与上述第一支点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第二辊。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支撑部是能够将与上述第一支点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第二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支撑部是能够将与上述第一支点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第二辊。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被支撑部是能够将与上述第一支点轴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而旋转的第二辊。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面在水平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被按压部与上述第一支点轴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
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
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
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
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23.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
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
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
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为如下那样的弯曲面或者倾斜面:
随着在水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支点轴远离,而在铅垂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点轴相比更向上述活塞杆所延伸的一方侧延长。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28.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2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30.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31.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32.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33.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34.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位移量为零的状态下,
上述支撑面是随着在水平方向上接近上述第一支点轴,而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变大的弯曲面。
35.如权利要求3~34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夹设机构还具备第二夹设部,该第二夹设部具有与上述辊支撑部件的上述一端部连接、并且至少能够在铅垂方向上移动的连接部,
上述被支撑部设置于上述第二夹设部。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夹设部具有在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夹设部经由第二支点轴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于上述机体。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夹设部经由第二支点轴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撑于上述机体。
3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夹设机构以及上述流体压力缸设置于上述机体的、上述轴向上的上述筒管支架的基端侧端部。
4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支撑部件被支撑为能够以沿着上述轴向的轴为中心摆动。
CN201810472337.0A 2017-06-06 2018-05-17 纱线卷取机 Active CN1089963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11719 2017-06-06
JP2017111719A JP6913518B2 (ja) 2017-06-06 2017-06-06 糸巻取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96317A CN108996317A (zh) 2018-12-14
CN108996317B true CN108996317B (zh) 2022-03-11

Family

ID=62567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72337.0A Active CN108996317B (zh) 2017-06-06 2018-05-17 纱线卷取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412611B1 (zh)
JP (1) JP6913518B2 (zh)
CN (1) CN1089963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1333B2 (ja) 2020-02-05 2023-12-19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
JP7475004B2 (ja) * 2020-02-12 2024-04-26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油剤付与ガイド、及び紡糸引取機
CN114516568B (zh) * 2022-02-28 2024-03-19 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卷装接触压力确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2170A (en) * 1980-09-26 1982-04-15 Teijin Seiki Co Ltd Winder
US5192032A (en) * 1990-10-31 1993-03-09 John Brown Inc. Automatic winding unit
JP2002226136A (ja) * 2001-01-29 2002-08-14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巻取方法
CN1456489A (zh) * 2003-03-27 2003-11-19 祁江汀 靛蓝经纱制筒工艺及其制筒机
CN204896991U (zh) * 2015-07-09 2015-12-23 杭州永兴化纤有限公司 卷绕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46969A (ja) * 1989-07-14 1991-02-28 Murata Mach Ltd 紡糸巻取機
JP3322235B2 (ja) 1999-03-30 2002-09-09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紡糸巻取機
US6646796B2 (en) * 2001-05-31 2003-11-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Wide band 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 (EDFA)
JP5529632B2 (ja) 2010-06-07 2014-06-25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巻取機
JP5995513B2 (ja) * 2012-05-09 2016-09-21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紡糸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62170A (en) * 1980-09-26 1982-04-15 Teijin Seiki Co Ltd Winder
US5192032A (en) * 1990-10-31 1993-03-09 John Brown Inc. Automatic winding unit
JP2002226136A (ja) * 2001-01-29 2002-08-14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装置及び糸巻取方法
CN1456489A (zh) * 2003-03-27 2003-11-19 祁江汀 靛蓝经纱制筒工艺及其制筒机
CN204896991U (zh) * 2015-07-09 2015-12-23 杭州永兴化纤有限公司 卷绕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96317A (zh) 2018-12-14
JP2018203472A (ja) 2018-12-27
EP3412611B1 (en) 2020-07-15
EP3412611A1 (en) 2018-12-12
JP6913518B2 (ja) 2021-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96317B (zh) 纱线卷取机
US11142427B2 (en) Winding device with support roller and contact-force control device as well as yarn processing machine
JP5529632B2 (ja) 巻取機
JP5080109B2 (ja) 直線編機の糸ガイド棒用制御装置
US5163631A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ntact pressure of a bobbin on a bearing roller in winding machine
US4394985A (en) Winding apparatus for threads or yarns
CN103556322A (zh) 打底纱机械手
KR102015312B1 (ko) 재봉기
JP2016026970A (ja) 糸巻取装置、及び、紡糸引取装置
JP2001063917A (ja) 管巻き装置
CN1250438C (zh) 纺纱卷取机
JP2012158436A (ja) 糸巻取機
US11731852B2 (en) Winding machine
EP3798166B1 (en) Yarn winder
JP2008127207A (ja) ワインダ
CN101265628B (zh) 自动张力调节装置
CN1038264C (zh) 细纱机牵伸装置的上罗拉架
CN102992099A (zh) 一种力臂可调的杠杆装置
JP2022014499A (ja) 自動繊維束配置装置
US7216829B2 (en)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bearing pressure of a textile bobbin on a support roller or drive roller
JP7286385B2 (ja) 繊維機械
JP7544035B2 (ja) ファイバープレイスメント装置
CN214191891U (zh) 一种调节恒张力的收放纸机构
JP2023518938A (ja) 綾巻き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巻取り装置用の振動減衰装置
JPH02229700A (ja) 機械式プレスの動的平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