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88042B - 包括卡定单元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包括卡定单元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88042B
CN108988042B CN201810541308.5A CN201810541308A CN108988042B CN 108988042 B CN108988042 B CN 108988042B CN 201810541308 A CN201810541308 A CN 201810541308A CN 108988042 B CN108988042 B CN 1089880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housing
operation lever
engaged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4130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88042A (zh
Inventor
山田涉
M·R·宝莱希特
小玉晃弘
沖田宪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988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8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88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80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连接器装置包括卡定单元,卡定单元包括用于维持连接器间的嵌合状态的卡定部和被卡定部,在形成为插头式连接器的操作柄的一部分的卡定部的上缘部与插座式连接器的被卡定部的表面接触的期间,由于在操作柄持续施加有负载,因此,对操作柄进行操作的人有时会在将操作柄充分地降低至下方前误认为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已经完全卡定。因此,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通过在操作柄的卡定部的前端侧的上缘部设置通过使该上缘部凹陷而形成的凹部,能够使卡定部和被卡定部之间存在间隙,或者,即使卡定部的上缘部和被卡定部接触也几乎不会产生摩擦等,因此,在为了对彼此嵌合的连接器间进行卡定而开始降低操作柄后到即将完全地降低之前为止,负载都不会施加至操作柄。

Description

包括卡定单元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卡定单元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上述卡定单元包括用于维持连接器间的嵌合状态的卡定部和被卡定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卡定单元的结构,能够通过向操作卡定单元时的操作员的指尖等传递的感受来识别出可靠地进行了基于卡定单元的连接器间的卡定这一情况。
背景技术
作为包括卡定单元的连接器装置的现有例,能够列举如日本专利特许5937046号(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连接器装置。在由阴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和阳连接器(第二连接器)构成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通过降低阴连接器的操作柄,即通过使阴连接器的操作柄向阳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形成为上述操作柄的一部分的卡定部(臂部)钩挂于被卡定部(卡定构件的伸出部)。
通过卡定部钩挂于被卡定部,能够使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卡定。这样,通过使阴连接器卡定于阳连接器,则即使在施加了将阴连接器从阳连接器拉开的力的情况下,由于阴连接器的卡定部钩挂于阳连接器的被卡定部,因此能够不解除并维持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在现有例中,根据端子的形状,将包括阴端子的线缆侧连接器称为阴连接器,将包括阳端子的设备侧连接器称为阳连接器,但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端子的形状有时会阴阳调换,因此在本发明中,将线缆侧连接器称为插头式连接器,将设备侧连接器称为插座式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5937046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例的连接器装置中,在降低插头式连接器(阴连接器)的操作柄时,首先使形成为操作柄的一部分的卡定部的边缘部分(以下也称为“上缘部”)与插座式连接器(阳连接器)的被卡定部抵接。然后,通过使卡定部的上缘部在与被卡定部的表面保持接触的情况下在该表面滑移(滑动),对形成上述卡定部以作为一部分的操作柄进行操作的人(以下,也简称为“操作员”)能够将上述操作柄降低至下方(即,插座式连接器侧)。在卡定部的上缘部与被卡定部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由于摩擦等产生的负载施加于操作柄,因此,该负载传递至操作员的指尖等。因此,通过在操作柄施加有负载这一情况,操作员能够认识到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已经卡定。
然而,在形成为操作柄的一部分的卡定部的上缘部与插座式连接器的被卡定部的表面接触的期间,由于在操作柄持续施加有负载,因此,在将操作柄充分地降低至下方之前,操作员有时会误认为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完全卡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操作员中途停止对操作柄进行操作,因此有时会使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的卡定一直处于不完全的状态。
在卡定处于不完全的状态下,由于施加于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中任意一方或两方的振动等从外部施加的力,插头式连接器的卡定部有可能会从插座式连接器的被卡定部偏离,从而使连接器间的卡定被解除。若连接器间的卡定被解除,并且由于从外部施加的力,则插头式连接器从插座式连接器(或者,插座式连接器从插头式连接器)拔出的可能性变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些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形成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在该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在操作柄的卡定部的前端侧的上缘部设置通过使该上缘部凹陷而形成的凹部,从而在为了对彼此嵌合的连接器间进行卡定而开始降低操作柄后到中途(例如,即将完全地降低操作柄之前)的阶段为止,负载都不会施加至操作柄。也就是说,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在卡定部的上缘部设置凹部,从而构成为卡定部和被卡定部之间存在间隙,或者构成为即使卡定部的上缘部和被卡定部接触也几乎不会产生摩擦等。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由能够彼此嵌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构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外壳和操作柄,该操作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第一外壳,上述操作柄包括卡定部,上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外壳,该第二外壳包括被卡定部,上述卡定部以下述方式构成:通过上述操作柄相对于上述第一外壳旋转,上述卡定部被上述第二外壳的被卡定部卡定,从而维持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上述卡定部在与上述被卡定部接触一侧的边缘具有凹部。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凹部以不对上述被卡定部进行卡定的方式形成为凹陷的形状。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外壳具有沿相对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呈直角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上述凸缘部具有向与上述第一连接器嵌合一侧直立的支承部,上述被卡定部以从上述支承部向朝向上述第二外壳的第二嵌合部的方向伸出的方式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定部形成为臂部,上述臂部分别配置于上述第一外壳的两侧侧面,并且沿上述操作柄的旋转方向弯曲,上述凹部形成于上述臂部的前端侧的边缘。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臂部在比形成于前端侧的边缘的上述凹部更靠后处具有上缘部,上述上缘部以下式方式构成:在上述操作柄通过旋转移动而下降至上述第二连接器一侧的可动区域界限时,上述上缘部与上述被卡定部抵接。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卡定部具有向上述凸缘部所在的方向变尖的抵接部,上述抵接部通过与上述臂部的上述上缘部抵接来使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卡定。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臂部在比上述凹部更靠前处具有第一倾斜部,在上述凹部和上述第一倾斜部之间具有顶部,上述被卡定部在面对上述凸缘部一侧具有第二倾斜部,在上述第一连接器和上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上述第一倾斜部及上述顶部与上述第二倾斜部构成为能够彼此滑动。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柄包括具有弹性的爪部,上述第一外壳在下述位置包括突起:在通过使上述操作柄旋转移动来对连接器彼此进行卡定时,上述爪部与该突起碰触,在上述操作柄通过旋转移动而下降至上述第二连接器一侧的可动区域界限时,上述爪部越过上述突起。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外壳包括与上述突起相邻的爪接收部,当上述爪部越过上述突起时,通过上述爪部与上述爪接收部碰触而发出声音。
作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配置于上述臂部的外侧,上述臂部配置于上述第一外壳的两侧侧面。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的特征在于,该第一连接器用于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通过在操作柄的卡定部的前端侧的上缘部设置通过使该上缘部凹陷而形成的凹部,从而在为了对彼此嵌合的连接器间进行卡定而开始降低操作柄后到中途(例如,即将完全地降低操作柄之前)的阶段为止,能够使负载不施加至操作柄。也就是说,通过在卡定部的上缘部设置凹部,构成为在卡定部和被卡定部之间存在间隙,或者构成为即使卡定部的上缘部和被卡定部接触也几乎不会产生摩擦等,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能够将负载开始施加至操作柄的时刻与即将充分地将操作柄降低至下方前错开,并且能够防止在将操作柄充分地降低至下方前误认为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已经完全卡定。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由于在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卡定即将成为完全状态前向操作柄施加负载,因此能够防止操作员中途停止对操作柄进行操作。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连接器彼此的卡定一直处于不完全的状态,并且能够事先防止下述情况:由于施加至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中的任意一方或两方的振动等从外部施加的力而使第一连接器的卡定部从第二连接器的被卡定部偏离,从而连接器间的卡定被解除。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完全卡定时,通过设置于第一连接器的操作柄的爪部越过设置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外壳的突起而与第二外壳的表面(或爪接收部)碰触来发出声音,从而能够告知操作员卡定已经完成这一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状态将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到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将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完全嵌合、并降低操作柄以进行卡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4所示的A-A线将连接器装置垂直地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4所示的B-B线将连接器装置垂直地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4所示的C-C线将连接器装置垂直地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5所示的状态上拉操作柄以使连接器彼此不卡定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8所示的状态向下方降低操作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从图9所示的状态向下方降低操作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从图10所示的状态向下方降低操作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从图11所示的状态向下方降低操作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沿图4所示的C-C线将处于图11所示的状态的连接器装置垂直地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从图13所示的状态向下方降低操作柄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对在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彼此卡定时所施加的力的变化进行观测后的结果的图表。
图16是表示对在将臂部不具有凹部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彼此卡定时所施加的力的变化进行观测后的结果的图表。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插头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装置;
2 线缆;
10、90 插头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
11 绝缘外壳(第一外壳);
12 转轴;
13 突起;
14 限制部;
15 爪接收部;
16 嵌合部(第一嵌合部);
20、20’ 操作柄;
21 操作部;
22 臂部(卡定部);
23 倾斜部(第一倾斜部);
24 凹部;
25 爪部;
26 轴承部;
27 轴承缘部;
28 柄下缘部;
29 夹持接收部;
30、30’ 夹具;
31 顶部;
32 上缘部;
50 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
51 绝缘外壳(第二外壳);
52 嵌合部(第二嵌合部);
53 凸缘部;
54 垫圈;
55 支承部;
56 锥部;
57 卡定构件(被卡定部);
58 倾斜部(第二倾斜部);
59 抵接部;
60 臂接收面;
61 爪前端部;
62 臂前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进行说明。虽然主要以防水式样的连接器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防水连接器以外的各种类型的连接器装置。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图中,对于同一构件,原则上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说明。
图1是表示包含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状态将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嵌合到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状态将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完全嵌合、并降低操作柄以进行卡定的状态的立体图。连接器装置1由插头式连接器(第一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第二连接器)50构成。插头式连接器10以与线缆(未图示)的一端连接的方式使用,另一方面,插座式连接器50以设置于马达等其它的装置的框体(未图示)的表面的方式使用。能够通过使两者向嵌合方向(图1中为垂直方向)接近来使两者彼此嵌合。
插头式连接器10由通过绝缘性树脂成形的绝缘外壳11、操作柄20、夹持接收部29、夹具30以及端子等元件构成。能够通过使用两个夹具30来分别将两根线缆(未图示)固定于插头式连接器10。在绝缘外壳11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中央附近分别以朝向外侧的方式设置有转轴12。与上述转轴12对应地在操作柄20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分别形成有供转轴12插通的轴孔。通过使绝缘外壳11的转轴12插通于操作柄20的轴孔,从而使操作柄2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绝缘外壳11。此时,操作柄20通过绝缘外壳11的前表面并架设于绝缘外壳11的两侧侧面的范围内。通过将操作柄20架设于绝缘外壳11来使操作柄20在绝缘外壳11占据更大的范围,其结果是,能够提高操作柄20的操作性,此外,还能够使用户容易地把握操作柄20在绝缘外壳11处的位置。
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操作柄20是从绝缘外壳11的一方的侧面经过正面而架设于另一方的侧面的带状的构件。操作柄20在其两端的外侧具有宽幅的轴承部26。轴承部26在其边缘部分具有倾斜状的轴承缘部27,承接卡定构件57的一侧(下侧)的轴承缘部27的倾斜形成得较长(参照图3)。
在使操作柄20向插座式连接器50侧移动时,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那样向下降低操作柄20时,在被操作柄20覆盖的绝缘外壳11的前表面设置有突起13。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突起13设置有两个,但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突起13为一个以上即可。突起13配置于下述位置:在操作柄20通过旋转移动向插座式连接器侧降低时,设置于操作柄20的爪部25与突起13抵接,并且在如图3所示那样使操作柄20下降至插座式连接器侧的可动区域界限时,爪部25滑动而越过突起13。爪部25具有弹性,该爪部25在与突起13碰触后直到越过突起13为止的期间内被突起13推压而向外侧弯曲。
爪接收部15与突起13相邻地设置于绝缘外壳11的前表面。在将操作柄20降低至下方时,具有弹性的爪部25越过突起13,被突起13推压而弯曲的爪部25要恢复至原来的形状,从而该爪部25的前端猛力地与爪接收部15碰触,从而能够构成为发出声音。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爪接收部15,在将操作柄20降低至下方时,可以使爪部25的前端直接与绝缘外壳11的表面碰触。嵌合部16构成为与作为对方连接器的插座式连接器50的嵌合部52嵌合(参照图7的剖视图)。
限制部14以从嵌合部16的边缘朝向外侧的方式分别设置于绝缘外壳11的两侧侧面。限制部14以下述方式构成:当如图3所示那样降低操作柄20时,该限制部14与操作柄20的柄下缘部28碰触,从而能够对操作柄20的移动进行限制。藉此,限制部14能够对操作柄20能够降低的界限、即操作柄20向插座式连接器侧的可动区域的界限进行限定。操作柄20在其前端包括倾斜部23,并且在卡合时与卡定构件57碰触侧(上侧)的边缘具有凹部24。凹部24形成为不对卡定构件57进行卡定的凹陷的形状。
插座式连接器50由通过绝缘性树脂成形的绝缘外壳51以及端子等元件构成。绝缘外壳51包括:嵌合部52,该嵌合部52以与插头式连接器10的嵌合部16嵌合的方式形成为筒状;凸缘部53,该凸缘部53沿相对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呈直角相交的方向(相对于安装面水平)延伸,从而形成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的嵌合侧的对接面。嵌合部52以向凸缘部53的上侧突出的状态设置,在该嵌合部52的内侧配置有端子等。
垫圈54以与形成于嵌合部52的外周的槽紧贴的状态设置,在将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嵌合时起到防止水的浸入的防水构件的作用。垫圈54由橡胶制成而具有弹性作用,能够将绝缘外壳11的嵌合部16和绝缘外壳51的嵌合部52之间产生的间隙填埋。这样,连接器装置1能够作为防水式样的连接器装置。
凸缘部53具有向与插头式连接器10嵌合一侧(图1中为上侧)直立的支承部55。支承部55配置于臂部22的外侧,上述臂部22配置于绝缘外壳11的两侧侧面。能够在从凸缘部53垂直延伸的支承部55的上端部设置锥部56。锥部56可以以下述方式构成:当通过向上抬起操作柄20来解除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的卡定时,轴承部26的轴承缘部27与向上抬起操作柄20连动地受到锥部56的按压(参照图2)。通过使轴承缘部27被锥部56按压来使插头式连接器10的嵌合部16从插座式连接器50的嵌合部52被推起,从而能够解除嵌合状态。
卡定构件57设置为从支承部55向朝向嵌合部52的方向伸出。在使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嵌合并且向下降低操作柄20时,在卡定构件57、支承部55、凸缘部53以及嵌合部52所围成的间隙中插入有操作柄20的臂部22,从而能够使连接器彼此卡定。臂部22在操作柄20的两端的外侧以宽度较窄的方式形成,与轴承部26基本平行地延伸,并且形成为沿操作柄20的旋转方向弯曲。凹部24形成于臂部22的前端侧的边缘。
卡定构件57在其面对凸缘部53的一侧(下侧)设置有倾斜部58。当向下降低操作柄20时,倾斜部58能够与操作柄20的臂部22的前端碰触并且使上述臂部22的前端在倾斜面上滑动。因此,倾斜部58能够容易地将操作柄20的臂部22引入由卡定构件57、支承部55、凸缘部53以及嵌合部52围成的间隙。
图4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分别在图5、图6和图7中示出了沿图4所示的A-A线、B-B线和C-C线将处于嵌合后卡定状态的连接器装置1垂直地剖切后的剖视图。若参照图5,则操作柄20完全地下降至下方(插座式连接器50侧),柄下缘部28与绝缘外壳11的限制部14碰触,从而能够以使操作柄20不再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对操作柄20进行限制。
如图6所示,当连接器彼此卡定时,操作柄20的臂部22插入于卡定构件57和臂接收面60之间。在设置于卡定构件57的下侧的倾斜部58的前端设置有抵接部59。抵接部59是向凸缘部53所在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即是朝向下方(臂接收面60的方向)变尖的形状。在将操作柄20降低至可动区域界限时,抵接部59与臂部22的上缘部32强力地抵接(被推抵),从而将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卡定。在臂部22的倾斜部23和凹部24之间设置有顶部31。臂部22在比形成于该臂部22的前端侧的边缘的凹部24靠后处包括上缘部32。
卡定构件57的截面形状为大致钻石形状,即左右对称并且上下不对称的形状。卡定构件57的上部(卡定时面对轴承部26的部分)由上表面和斜面构成,侧面(图6中的卡定构件57的左右的部分)由略微向下的斜面(倾斜部58)构成,包括抵接部59的下部由向下方延伸并变尖的形状构成。到达抵接部59的两个倾斜部58具有相同的角度,包括倾斜部58的卡定构件57的截面形状如上所述形成为左右对称。这样,通过使截面形成为左右对称并且使插座式连接器的内部(端子等)左右翻转,从而能够使插头式连接器的安装方向(线缆的伸出方向)左右翻转。
臂接收面60是与臂部22的前端外侧形状对应地弯曲的表面。在连接器彼此卡定的状态下,在要拔出插头式连接器10的情况下,即使臂部22被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推压而要向外侧扩展,由于臂部22的下部与臂接收面60碰触,因而能够防止臂部22向外侧扩展。
在对连接器彼此卡定的状态进行解除时,从卡定的状态(参照图6)向上抬起操作柄20,与之连动的是,操作柄20的轴承部26的轴承缘部27与卡定构件57的上部(或锥部56)碰触,能够通过杠杆原理将插头式连接器10的嵌合部16从插座式连接器50的嵌合部52拔出。
如图7所示,插头式连接器10的嵌合部16接收插座式连接器50的嵌合部52并与之嵌合,并且通过降低操作柄20来完成卡定。在操作柄20的爪部25的前端设置有朝向绝缘外壳11弯折成L字状的爪前端部61。爪前端部61越过形成于绝缘外壳11的表面的突起13而与设置于下侧(插座式连接器50侧)的爪接收部15碰触。由于爪部25的爪前端部61钩挂于突起13,因而使操作柄20自身被卡定,从而能够维持连接器彼此卡定的状态。在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嵌合时形成在插头式连接器10的嵌合部16和插座式连接器50的嵌合部52之间的、沿着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的嵌合方向的间隙中配置有作为填埋该间隙的防水单元的垫圈54。
图8至图12的剖视图示出了到达图6所示的连接器彼此卡定的状态的过程。图8示出了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嵌合中途的状态。臂部22的倾斜部23和顶部31中的至少一方与卡定构件57的倾斜部58碰触,一边使臂部22在倾斜部58上滑动,一边将该臂部22引入卡定构件57和臂接收面60之间。在进行卡定时,通过以使倾斜部23的表面与倾斜部58的表面整体碰触的方式限定各自的倾斜的角度,从而能够容易地将臂部22引入卡定构件57和臂接收面60之间。也就是说,臂部22的倾斜部23在与倾斜部58抵接时呈基本相同的角度,从而能够对臂部22进行引导。此外,在将臂部22引入卡定构件57和臂接收面60之间时,臂前端部62与臂接收面60碰触,并且在臂接收面60上滑动。
对操作柄20进行操作的人(操作员)即使不触碰操作部21,也可通过将插头式连接器10向插座式连接器50压入至中途程度,从而如图8所示那样,将臂部22引入卡定构件57和臂接收面60之间。此外,从图8所示的状态开始,通过将插头式连接器10压入插座式连接器50,从而如图9所示那样,绝缘外壳11的嵌合部16的边缘与绝缘外壳51的凸缘部53对碰,进而使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完全嵌合。此处,在图6以及图8至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若对从转轴12的中心到抵接部59为止的距离进行测定,则该距离为5.4mm。此外,若在图9所示的状态下对从转轴12的中心到位于穿过抵接部59的直线上的臂部22的上缘为止的距离进行测定,则该距离为5.4mm。
此时,即使不对操作柄20进行操作,也能够进一步将臂部22引入卡定构件57和臂接收面60之间,从而使臂部22的顶部31在卡定构件57的倾斜部58上滑动,进而到达抵接部59。即使不触碰操作柄20的操作部21或仅轻轻触碰操作部21就能够使操作柄20向下下降,从而使操作柄20从图9所示的状态转移至图10所示的状态。
在图10中示出了下述状态:臂部22的顶部31越过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并且进一步向前移动,从而使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进入臂部22的凹部24。若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对从转轴12的中心到位于穿过抵接部59的直线上的臂部22的上缘为止的距离进行测定,则该距离为5.6mm。与图9所示的状态相比,距离扩大了0.2mm,处于存在微小的间隙的状态或几乎没有产生摩擦的状态。也就是说,抵接部59和凹部24之间处于存在微小的间隙的状态,或者处于以几乎没有产生摩擦的程度接触的状态。
不对操作柄20进行操作,或者通过触碰操作部21来轻轻地向下降低操作柄20,能够使操作柄20从图10的状态转移至图11的状态。这样,从图8的状态到即将变成图11的状态前,由于在操作柄20未施加有负载或几乎未施加有负载,因此,在充分地将操作柄降低至下方前,操作操作柄的人不会误以为连接器已经彼此完全卡定。
图11表示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在臂部22的凹部24上移动,从而与凹部24的边缘接触的状态。若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对从转轴12的中心到位于穿过抵接部59的直线上的臂部22的上缘为止的距离进行测定,则该距离为5.3mm。上述距离比处于图9所示的状态的距离5.4mm以及处于图10所示的状态的距离5.6mm短,此时,在操作柄20开始施加有负载。从图11的状态开始,若操作员向操作部21施加不小于负载的力来向下降低操作柄20,则操作柄20从图12所示的状态变为之前所示的图6的状态。若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对从转轴12的中心到位于穿过抵接部59的直线上的臂部22的上缘为止的距离进行测定,则该距离仍为5.3mm。此时,由于连接器装置1构成为通过施加于操作柄20的负载同时或几乎同时地将连接器彼此卡定完毕这一感受传递至操作员的指尖等,因此,能够防止在操作操作柄的中途停止操作这样的误解。在图12中示出了即将卡定前的状态,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从臂部22的凹部24爬至上缘部32并按压臂部22的上缘部32,因此使施加于操作柄20的负载变强。
若操作柄20进一步下降,则如之前图6所示的那样,操作柄20的柄下缘部28与绝缘外壳11的限制部14碰触,从而到达插座式连接器50侧的可动区域的界限。此时,臂部22的上缘部32与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强力地抵接从而使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卡定。此外,如之前图7所示的那样,由于操作柄20的爪部25的爪前端部61钩挂于突起13,因而使操作柄20自身也被卡定。
当操作柄20的爪部25成为图7所示的状态时,即当操作柄20通过旋转移动而下降至插座式连接器50侧的可动区域界限时,爪前端部61越过突起13。在图13和图14的剖视图中示出了爪前端部61越过突起13的动作。图13示出了在处于图11所示的状态时、即在处于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与凹部24的边缘接触的状态时,爪部25的爪前端部61与突起13的表面接触的状态。此时,由于爪部25具有弹性,因此该爪部25受到突起13推压而向与突起13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弯曲。通过向下降低操作柄20来使爪前端部61在突起13上滑动,从而成为图14所示的状态。
图14示出了在处于图12所示的状态时、即在处于抵接部59从凹部24爬至上缘部32的状态时,爪前端部61越过突起13的表面而即将到达爪接收部15前的状态。通过进一步向下降低操作柄20,从图14所示的状态转移至图7所示的状态。此时,爪前端部61越过突起13,向与突起13相反一侧弯曲的爪部25由于反作用而要猛力地恢复至原来的形状,从而爪前端部61与爪接收部15碰触并发出声音。
图7示出了在处于图6所示的状态时、即在处于上缘部32与抵接部59强力地抵接的状态时的下述状态:爪前端部61越过突起13,爪前端部61与爪接收部15碰触并发出声音,并且爪前端部61钩挂于突起13,从而使操作柄20卡定。此外,也能够以不在绝缘外壳11上设置爪接收部15而使爪前端部61直接与绝缘外壳11碰触并发出声音的方式构成。
这样,在操作柄20的柄下缘部28与限制部14接触、即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与臂部22的上缘部32强力地接触(参照图6)的同时或几乎同时,操作柄20的爪部25的爪前端部61与爪接收部15碰触(参照图7)并发出声音,从而能够使操作柄20的操作员容易地认识到连接器彼此完全卡定。也就是说,只要操作柄20的操作员在爪部25的爪前端部61与爪接收部15碰触并发出声音之前不停止向下降低操作柄20,就能够可靠地将连接器彼此卡定。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错误地在中途停止对操作柄20的操作。
图15是表示将在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彼此进行卡定时所施加的力的变化在电脑上模拟并进行观测后的结果的图表。图表的纵轴将在操作柄20的臂部22插入卡定构件57和臂接收面60之间时(参照图8至图12以及图6)施加于操作柄20的力表示为插入力(牛顿、N)。图表的横轴表示操作柄20相对于凸缘部53的旋转角度(°)。从开始操作柄20的动作(大约30°)到旋转角度为大约3.6°以下为止,由于在操作柄20上稍微施加了负载,因而插入力(N)缓慢地增加至4.3N左右。在操作柄20的操作员的指尖未施加有会被误认为已经卡定的程度的负载。此时的操作柄20的状态与图8至图11所示的状态对应。
随着旋转角度变得比3.6°小,在操作柄20开始施加有负载,用于将臂部22插入卡定构件57和臂接收面60之间的插入力(N)急剧地变大。当操作柄20的旋转角度为大约2.4°时,插入力(N)的最大值大约为18N。此时的操作柄20的状态从图11所示的状态转移至图12所示的状态,再从图12所示的状态转移至图6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由于卡定构件57的抵接部59与臂部22的上缘部32强力地抵接,因而在操作柄20施加有负载,并且如图15所示,插入力(N)急剧地变大,在卡定完毕时插入力(N)达到最大值。若操作柄20的旋转角度变得比大约2.4°小,则由于连接器彼此卡合,因而停止向操作柄20施加力,从而完成操作柄20的动作。
为了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进行比较,在图16中示出了将在对在臂部22不具有倾斜部23和凹部24的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彼此进行卡定时所施加的力的变化在电脑上模拟并观测后的结果。图16所示的图表的纵轴和横轴与图15所示的图表的纵轴和横轴相同。由于操作柄的旋转角度从大约30°到大约1.8°为止时,施加于操作柄的负载持续增加,因此,向下降低操作柄的力(插入力)也以恒定的比例从0N增加至大约18.6N。
如图16所示,与图15所示的结果相比,由于在较长的期间内(操作柄的旋转角度从大约30°到大约1.8°为止)在操作柄施加有负载,因此,为了向下降低操作柄,不得不持续施加力。特别地,在旋转角度越过15°后需要施加大约10N以上的插入力。因此,由于在操作柄持续施加负载,因而有时存在下述情况:在充分地将操作柄降低至下方前,操作操作柄的人会误以为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已经完全卡定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操作员中途停止对操作柄进行操作,因此会使插头式连接器和插座式连接器的卡定一直处于不完全的状态。
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如图15所示,由于只在较短的期间内(操作柄20的旋转角度从大约3.6°到大约2.4°为止)在操作柄20施加负载,因此不需要为了向下降低操作柄而持续施加力。此外,由于在操作柄20施加有负载而开始施加力(插入力(N))的时刻在即将完全地降低操作柄20之前,因此,操作柄20的操作员能够通过在操作柄20开始施加有负载后施加力来立刻完成连接器彼此的卡合。这样,与连接器装置的现有例(参照图16)相比,通过缩短在操作柄20施加有较强的负载的期间,并且使施加有负载的时刻与连接器彼此即将卡合前错开,从而能够防止操作柄20的操作员误以为插头式连接器10和插座式连接器50已经完全卡定,从而能够防止在向下降低操作柄20的中途停止操作。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插头式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7所示的插头式连接器90构成为立式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的线缆相对于该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插座式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基本在直线上延伸。与插头式连接器17相同的是,插头式连接器90能够采用一个夹具30’来固定线缆2。操作柄20’是与立式的插头式连接器90的绝缘外壳对应的形状,但基本而言,与图1至图14中说明的连接器装置1中的插头式连接器10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广泛地应用于采用臂部维持嵌合状态的各种连接器。

Claims (15)

1.一种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由能够彼此嵌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外壳和操作柄,该第一外壳包括第一嵌合部,该操作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第一外壳,所述操作柄包括卡定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外壳,该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嵌合部和被卡定部,该第二嵌合部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
所述卡定部以下述方式构成:通过所述操作柄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壳旋转,所述卡定部被所述第二外壳的被卡定部卡定,从而维持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所述卡定部在与所述被卡定部接触一侧的边缘具有凹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沿相对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呈直角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一侧直立,
在朝向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第二嵌合部的方向上,所述被卡定部以从所述支承部伸出的方式设置,
所述卡定部形成为臂部,所述臂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两侧侧面,并且沿所述操作柄的旋转方向弯曲,
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臂部的前端侧的边缘,
所述臂部在比形成于该臂部的前端侧的边缘的所述凹部更靠后处具有上缘部,
所述上缘部以下述方式构成:在所述操作柄通过旋转移动而下降至所述第二连接器一侧的可动区域界限时,所述上缘部与所述被卡定部抵接,
所述被卡定部具有向所述凸缘部所在的方向变尖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通过与所述臂部的所述上缘部抵接来使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卡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以不对所述被卡定部进行卡定的方式形成为凹陷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在比所述凹部靠前处具有第一倾斜部,在所述凹部和所述第一倾斜部之间具有顶部,
所述被卡定部在面对所述凸缘部一侧具有第二倾斜部,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一倾斜部及所述顶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部构成为能够彼此滑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柄包括具有弹性的爪部,
所述第一外壳在下述位置包括突起:在通过使所述操作柄旋转移动来对连接器彼此进行卡定时,所述爪部的前端与该突起碰触,
在所述操作柄通过旋转移动而下降至所述第二连接器一侧的可动区域界限时,所述爪部的前端越过所述突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与所述突起相邻的爪接收部,
当所述爪部越过所述突起时,通过所述爪部的前端与所述爪接收部碰触而发出声音。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配置于所述臂部的外侧,所述臂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两侧侧面。
7.用于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所述第一连接器。
8.一种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由能够彼此嵌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外壳和操作柄,该第一外壳包括第一嵌合部,该操作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第一外壳,所述操作柄包括卡定部,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外壳,该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嵌合部和被卡定部,该第二嵌合部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
所述卡定部以下述方式构成:通过所述操作柄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壳旋转,所述卡定部被所述第二外壳的被卡定部卡定,从而维持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状态,
所述卡定部在与所述被卡定部接触一侧的边缘具有凹部,
所述第二外壳具有沿相对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呈直角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的一侧直立,
在朝向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第二嵌合部的方向上,所述被卡定部以从所述支承部伸出的方式设置,
所述卡定部形成为臂部,所述臂部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两侧侧面,并且沿所述操作柄的旋转方向弯曲,
所述凹部形成于所述臂部的前端侧的边缘,
所述臂部在比所述凹部靠前处具有第一倾斜部,在所述凹部和所述第一倾斜部之间具有顶部,
所述被卡定部在面对所述凸缘部一侧具有第二倾斜部,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一倾斜部及所述顶部与所述第二倾斜部构成为能够彼此滑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以不对所述被卡定部进行卡定的方式形成为凹陷的形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臂部在比形成于该臂部的前端侧的边缘的所述凹部更靠后处具有上缘部,
所述上缘部以下述方式构成:在所述操作柄通过旋转移动而下降至所述第二连接器一侧的可动区域界限时,所述上缘部与所述被卡定部抵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卡定部具有向所述凸缘部所在的方向变尖的抵接部,
所述抵接部通过与所述臂部的所述上缘部抵接来使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卡定。
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柄包括具有弹性的爪部,
所述第一外壳在下述位置包括突起:在通过使所述操作柄旋转移动来对连接器彼此进行卡定时,所述爪部的前端与该突起碰触,
在所述操作柄通过旋转移动而下降至所述第二连接器一侧的可动区域界限时,所述爪部的前端越过所述突起。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与所述突起相邻的爪接收部,
当所述爪部越过所述突起时,通过所述爪部的前端与所述爪接收部碰触而发出声音。
14.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配置于所述臂部的外侧,所述臂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两侧侧面。
15.用于权利要求8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的所述第一连接器。
CN201810541308.5A 2017-05-31 2018-05-30 包括卡定单元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 Active CN1089880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7643A JP6850682B2 (ja) 2017-05-31 2017-05-31 係止手段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コネクタ
JP2017-107643 2017-05-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8042A CN108988042A (zh) 2018-12-11
CN108988042B true CN108988042B (zh) 2021-07-13

Family

ID=64542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41308.5A Active CN108988042B (zh) 2017-05-31 2018-05-30 包括卡定单元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50682B2 (zh)
KR (1) KR20180131393A (zh)
CN (1) CN1089880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8268B2 (ja) * 2019-10-04 2023-02-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規制部材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2157986A (ja) 2021-04-01 2022-10-1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022157987A (ja) 2021-04-01 2022-10-1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024063389A (ja) 2022-10-26 2024-05-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024063390A (ja) 2022-10-26 2024-05-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78837A (ja) * 2001-12-07 2003-06-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04319225A (ja) * 2003-04-15 2004-11-1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8603Y2 (ja) * 1992-08-19 1999-08-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コネクタ
JP3301530B2 (ja) * 1997-02-26 2002-07-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6351415A (ja) * 2005-06-17 2006-12-2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257340B2 (ja) * 2009-12-02 2013-08-0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5666180B2 (ja) * 2010-07-06 2015-02-1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12109174A (ja) * 2010-11-19 2012-06-0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6130113B2 (ja) * 2012-09-14 2017-05-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遮断装置
JP5937046B2 (ja) * 2013-09-04 2016-06-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係止手段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78837A (ja) * 2001-12-07 2003-06-2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04319225A (ja) * 2003-04-15 2004-11-1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131393A (ko) 2018-12-10
JP2018206517A (ja) 2018-12-27
CN108988042A (zh) 2018-12-11
JP6850682B2 (ja) 202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88042B (zh) 包括卡定单元的连接器装置及用于该连接器装置的连接器
KR101520147B1 (ko) 커넥터 위치 보장 장치
US9478906B2 (en) Connector mating assurance
US2017027181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element
CN106981758B (zh) 连接器
KR101797249B1 (ko) 커넥터 단자 위치 보장 장치
JP6193060B2 (ja) レバー式電気コネクタ
EP1209770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1176620A (ja) コネクタ
JP2003264039A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電気コネクタ半体組立体
JP5900684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0911897B (zh) 连接器
JP2012204340A5 (zh)
JP2021519490A (ja) コネクタ位置保証部材
JP2019079638A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5251540A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17159304A1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KR20170070997A (ko) 커넥터의 록킹 구조 및 커넥터
CN113328292B (zh) 连接器
JP2006120352A (ja) コネクタ
CN110911898B (zh) 连接器
CN110911899B (zh) 连接器
KR20110066082A (ko) 플러그 전기 커넥터
US1046147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1057269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