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83570A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983570A CN108983570A CN201810531728.5A CN201810531728A CN108983570A CN 108983570 A CN108983570 A CN 108983570A CN 201810531728 A CN201810531728 A CN 201810531728A CN 108983570 A CN108983570 A CN 1089835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ing belt
- fixing device
- fixing
- sheet material
- heating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具备:环状的定影带、对定影带进行加热的加热部件以及将由加热部件生成的热量传导至定影带的传热片材。加热部件包括与定影带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面和不与定影带的内周面抵接的非抵接面,传热片材包括连接部和接触部,该连接部与非抵接面连接,该接触部与同加热部件所接触的定影带的内周面不同的部分的定影带的内周面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介质的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公开了以往的定影装置的文献,例如可举出日本特开2016-161849号公报。
在日本特开2016-161849号公报所公开的定影装置中,在以与定影带和形成定影辊隙部的加压部件相对的方式配置于定影带的内侧的加热部件与定影带之间配置有将来自加热部件的热量传导至定影带的导热部件。
近年来,要求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品质提高,并要求抑制成为图像噪声的光泽阶梯差的产生。这样的光泽阶梯差因如下原因而产生:由于在定影辊隙部使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时定影带的热量被记录介质夺走,所以在依次使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时,如定影带的第1周和第2周那样在每一周定影带的温度发生变动。
在日本特开2016-161849号公报中公开的定影装置所使用的导热部件是由铜或者铝构成的金属板。铜和铝的热传导率分别低到377W/mK和206W/mK左右。因此,从加热部件朝向定影带的热量供给较慢,在定影带迁移到下一周之前无法对定影带充分加热。因此,抑制光泽阶梯差的产生很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光泽阶梯差的产生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基于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具备:环状的定影带,被设置成能够旋转;加热部件,对上述定影带进行加热;以及传热片材,将由上述加热部件生成的热量传导至上述定影带。上述加热部件包括与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面和不与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抵接的非抵接面。
在定影装置中,上述传热片材包括连接部和接触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非抵接面连接,上述接触部与同上述加热部件所接触的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不同的部分的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接触。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具有加压部件,上述加压部件被配置于上述定影带的外侧,并且与上述定影带压接来形成定影辊隙部。在该情况下,优选上述接触部在比上述定影辊隙部靠上述定影带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与上述定影带接触。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优选具备保持部件,上述保持部件保持上述加热部件。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保持部件包括引导部,上述引导部位于比上述定影辊隙部靠上述定影带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并且将上述定影带向上述定影辊隙部引导,优选上述引导部具有弯曲面,上述弯曲面在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滑动。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弯曲面的曲率随着接近上述定影辊隙部而减小。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优选在上述弯曲面与上述定影带之间设置有与上述弯曲面相比摩擦系数低的片材部件。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优选具备保持部件,上述保持部件保持上述加热部件。在该情况下,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传热片材的上述接触部沿着上述定影带的周向延伸,优选上述保持部件具有按压部,上述按压部将上述接触部朝向上述定影带按压。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按压部具有沿着上述定影带的上述周向弯曲的弯曲形状,并且随着朝向上述定影带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而厚度变薄。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传热片材的热传导率为700W/mK以上。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传热片材的厚度为40μm以上100μm以下。
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定影装置中,优选上述传热片材是石墨片材。
基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在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上述定影装置,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沿着上述输送路径输送的上述记录介质上。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联地理解的有关本发明的如下的详细的说明而变得清楚。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隙部的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隙部的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隙部的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1验证实验的条件以及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2验证实验的条件以及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3验证实验的条件以及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相同的或者共用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不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像形成装置)
参照图1,对搭载有上述的定影装置50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图1中,示有作为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以下,对作为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但图像形成装置100并不限定于彩色打印机。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是单色打印机,也可以是传真机,也可以是单色打印机、彩色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的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al Peripheral)。
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间转印带30、一次转印辊31、二次转印辊33、盒37、从动辊38、驱动辊39、定时辊40、定影装置50、壳体80以及控制装置101。
壳体80规定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壳。壳体80在内部收纳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间转印带30、一次转印辊31、二次转印辊33、盒37、从动辊38、驱动辊39、定时辊40、定影装置50以及控制装置101。
由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中间转印带30、一次转印辊31、二次转印辊33、盒37、从动辊38、驱动辊39以及定时辊40构成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沿着后述的输送路径41输送的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沿着中间转印带30依次排列。图像形成单元1Y从调色剂瓶15Y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黄色(Y)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M从调色剂瓶15M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品红色(M)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C从调色剂瓶15C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青色(C)的调色剂像。图像形成单元1K从调色剂瓶15K接受调色剂的供给来形成黑色(BK)的调色剂像。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沿着中间转印带30按照中间转印带30的旋转方向的顺序配置。图像形成单元1Y、1M、1C、1K分别具备感光体10、带电装置11、曝光装置12、显影装置13以及清洁装置17。
带电装置11使感光体10的表面均匀带电。曝光装置12根据来自控制装置101的控制信号对感光体10照射激光,根据所输入的图像图案对感光体10的表面进行曝光。由此,在感光体10上形成与输入图像相应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3使显影辊14旋转,并且对显影辊14施加显影偏压,使调色剂附着于显影辊14的表面。由此,调色剂被从显影辊14转印至感光体10,与静电潜像相应的调色剂像在感光体10的表面显影。
感光体10和中间转印带30在设置有一次转印辊31的部分相互接触。一次转印辊31具有辊形状,并构成为能够旋转。通过对一次转印辊31施加与调色剂像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从而调色剂像从感光体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黄色(Y)的调色剂像、品红色(M)的调色剂像、青色(C)的调色剂像以及黑色(BK)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从感光体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由此,在中间转印带30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
中间转印带30被架设于从动辊38和驱动辊39。驱动辊39例如通过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中间转印带30和从动辊38与驱动辊39连动旋转。由此,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被输送至二次转印辊33。
清洁装置17压接于感光体10。清洁装置17回收在转印调色剂像之后残留在感光体10的表面的调色剂。
在盒37中,设置纸张S。纸张S从盒37一张一张地通过定时辊40沿着输送路径41送至二次转印辊33。二次转印辊33具有辊形状,并且构成为能够旋转。二次转印辊33对输送中的纸张S施加与调色剂像相反极性的转印电压。由此,调色剂像被从中间转印带30向二次转印辊33吸引,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向二次转印辊33输送纸张S的定时与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的位置相配合地由定时辊40来调整。通过定时辊40,中间转印带30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纸张S的适当的位置。
定影装置50对穿过自身的纸张S进行加压以及加热。由此,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S。这样,定影装置50使沿着输送路径41输送的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定影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被排出到托盘48。
此外,在上述中,对采用串联方式作为打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了说明,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打印方式并不限定于串联方式。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各结构的配置可根据所采用的打印方式来适当地变更。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打印方式,也可以采用旋转方式、直接转印方式。在旋转方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00由一个感光体10和构成为能够在同轴上旋转的多个显影装置13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0在打印时依次将各显影装置13引导至感光体10,显影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像。在直接转印方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00将形成在感光体10上的调色剂像直接转印至纸张S。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参照图2,对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5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50具备环状的定影带51、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52、加热部件53、保持部件54以及传热片材55。
环状的定影带51以加热部件53位于内侧的方式卷绕于加热部件53。定影带51构成为能够旋转。定影带51例如包括基层、弹性层以及离型层。从定影带51的内侧朝向外侧依次配置有基层、弹性层以及离型层。
定影带51的基层例如由聚酰亚胺膜构成。基层的内径为40mm。基层的厚度为50μm以上70μm以下。定影带51的弹性层由硅橡胶构成。弹性层的厚度例如为120μm以上190μm以下。定影带51的离型层由PFA、PTFE等氟类树脂形成。离型层的厚度例如为12μm以上15μm以下。
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52配置于定影带51的外侧。加压辊52与加热部件53对置配置。加压辊52将定影带51夹在中间对加热部件53加压。这样,加压辊52通过压接于定影带51来形成定影辊隙部。
加压辊52例如由芯骨和表层构成。芯骨为铝制或者铁制,具有管形状。表层包括弹性层和离型层。弹性层和离型层从内侧朝向外侧依次配置。弹性层例如由硅橡胶等构成。弹性层的厚度例如为6mm左右。离型层例如由PFA等氟类树脂形成。离型层的厚度例如为30μm左右。
加热部件53被配置为与加压辊52之间夹住定影带51,对定影带51加热。加热部件53具有板状形状,沿着与定影带51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延伸。加热部件53与定影辊隙部中的定影带51的内周面抵接。
加热部件53的外表面包括与定影带51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面53a和不与定影带51的上述内周面抵接的非抵接面53b。抵接面53a是在加热部件53和加压辊52排列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2个主面中的位于加压辊52侧的主面。
非抵接面53b由在加热部件53和加压辊52排列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2个主面中的位于与加压辊52侧相反侧的主面和连接上述2个主面的周面构成。
加热部件53和加压辊52排列的方向上的加热部件的厚度为1.2mm左右。沿着纸张的输送方向的加热部件53的宽度为10mm左右。与定影带51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上的加热部件的长度为300mm左右。
加热部件53包括基体材料和电阻发热层。基体材料例如由氧化铝等复合材料构成。电阻发热层例如设置于基体材料的表面。电阻发热层例如由Ag/Pd、RuO2以及Ta2N等电阻材料层构成。
电阻发热层例如在上述加热部件53的宽度方向上设置于基体材料的表面中央部,使得基体材料的两端露出。电阻发热层的宽度为6mm~8mm左右。电阻发热层例如被打印涂覆。
在从电阻发热层露出的部分的基体材料上设置供电部。通过经由该供电部向电阻发热层通电,从而加热部件53发热。
保持部件54保持加热部件53。保持部件54包括覆盖部541和按压部542。覆盖部541被设置成从与加热部件53的抵接面53a相反侧覆盖加热部件53。即覆盖部541被设置成覆盖加热部件53的非抵接面53b。
按压部542具有从覆盖部541沿着定影带51的周向弯曲的弯曲形状。按压部542将后述的传热片材55的接触部552朝向定影带51的内周面按压。由此,能够提高传热片材55和定影带51的紧贴性。其结果是,能够将来自传热片材55的热量有效地传导至定影带51。
按压部542也可以通过利用未图示的按压机构将该按压部542向定影带51侧按压,来将传热片材55朝向定影带51侧按压。另外,也可以按压部542形成为以按压部542的前端侧朝向外侧的方式作用,从而使用该作用力来按压部542将传热片材55朝向定影带51侧按压。在使用按压部542自身的作用力将传热片材55朝向定影带51侧按压的情况下,能够省略上述按压机构,从而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保持部件54由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壳体80内的支承部件(未图示)支承。保持部件54以加热部件53不因从加压辊52受到的压力而变形的方式保持加热部件53。由此,能够在与定影带51的旋转轴平行的长边方向上得到均匀的辊隙宽度。
保持部件54由LCP(液晶聚合物)等耐热性较高的树脂材料构成。由此,能够防止保持部件54因来自加热部件53的热量而变形。
传热片材55将由加热部件53生成的热量传导至定影带51。传热片材55例如由石墨片材构成。优选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为700W/mK以上。另外,优选传热片材的热传导率为1350W/mK以下。通过传热片材55具有这样的热传导率,能够将加热部件53生成的热量迅速地传导至定影带51。
另外,优选传热片材55的厚度为40μm以上100μm以下。通过将传热片材55的厚度设为40μm以上,能够充分地确保耐磨性。由此,即使在传热片材55在定影带51的内周面滑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磨损而产生异物。通过将传热片材55的厚度设为100μm以下,能够充分地确保热传导性。
传热片材55包括连接部551和接触部552。连接部551与加热部件53的非抵接面53b连接。连接部551夹在保持部件54与加热部件53之间。
接触部552从连接部551沿着定影带51的周向延伸,与同加热部件53所接触的定影带51的内周面不同部分的定影带51的内周面接触。接触部552被设置成将定影带51向定影辊隙部引导。
具体而言,接触部552从位于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辊隙部的上游部的部分的连接部551,朝向定影带51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延伸。接触部552在比定影辊隙部靠上游侧与定影带51的内周面接触。沿着定影带51的周向,接触部552的接触长度例如为30mm以上。
一般而言,在定影辊隙部在纸张S上使调色剂像定影时,定影带51的热量被纸张S夺去。由此,在定影带51如第1周、第2周那样迁移至下一周之前,定影带51的温度容易变动。
在这里,在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50中,传热片材55包括连接部551和接触部552,该连接部551与非抵接面53b连接,该接触部552从该连接部551沿着定影带51的周向延伸,与同加热部件53所接触的定影带51的内周面不同的部分的定影带51的内周面接触。由此,加热部件53不光从抵接面53a对定影带51给予热量,还能够将从非抵接面53b侧放出的热量通过传热片材55传导至定影带51。
因此,能够将由加热部件53生成的热量有效地传导至定影带51,并且能够有效地补充在定影辊隙部使调色剂像定影在纸张S上时被纸张S夺去的热量。由此,能够在定影带51迁移至下一周之前对定影带51充分地加热,并且能够抑制定影带51的温度的变动。其结果是,在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中,能够抑制光泽阶梯差的产生。
另外,由于传热片材55的接触部552在比定影辊隙部靠定影带5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与定影带51接触,所以能够在被引导到定影辊隙部之前对定影带51加热。由此,在定影带51旋转时,能够抑制从定影带51释放热量,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定影带51加热。
(实施方式2)
图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参照图3,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A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A在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相比较的情况下,主要是保持部件54A的形状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
保持部件54A具有位于比定影辊隙部靠定影带5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并且将定影带51向定影辊隙部引导的引导部543。引导部543通过注塑成型等与覆盖部541以及按压部542一体成型。引导部543具有在定影带51的内周面滑动的弯曲面543a。
传热片材55的连接部551与在加热部件53以及加压辊52排列的方向上相互相对的2个主面中的位于与加压辊52侧相反侧的主面连接。传热片材55的接触部552从连接部551的上游端侧朝向定影带51的旋转方向上游折回,以与弯曲面543a连续。
即使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A也能得到与实施方式1几乎相同的效果。
通过如上述那样设置引导部543,在定影带51被导入定影辊隙部时,能够抑制定影带51变形。另外,通过将覆盖部541、按压部542以及引导部543一体成型,与利用分立结构构成它们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朝向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组装精度。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定影带51与传热片材55的紧贴性。
(实施方式3)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隙部的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4中,为了方便,图示定影装置50B中的加热部件53、保持部件54A、传热片材55以及后述的片材部件56。参照图4,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B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B在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A相比较的情况下,在设置有片材部件56的方面以及保持部件54的引导部543B的形状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
引导部543B的弯曲面543a的曲率被设置成随着接近定影辊隙部而变小。即,弯曲面543a的曲率半径R1、R2、R3随着接近定影辊隙部而增大。片材部件56设置在上述弯曲面543a与定影带51之间。片材部件56的摩擦系数比弯曲面543a的摩擦系数小。
即使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情况下,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B也能得到与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50A几乎相同的效果。
另外,通过如上述那样弯曲面543a的曲率随着接近定影辊隙部而变小,从而在定影辊隙部的入口附近侧,能够随着接近定影辊隙部而减小定影带51的曲率。由此,能够防止因定影带被反复导入定影辊隙部而引起的对定影带的疲劳。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定影带的长寿命化。
另外,通过设置摩擦系数较低的片材部件56,能够减少作用于定影带51的摩擦力。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定影带51的输送速度降低,抑制图像偏移的产生等。
(实施方式4)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隙部的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5中,为了方便,图示定影装置50C中的加热部件53、保持部件54C、传热片材55以及片材部件56。参照图5,对实施方式4的定影装置50C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C在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B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保持部件54的按压部542C的形状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
如图5所示,按压部542C被设置成随着朝向定影带5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而厚度变薄。
即使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C也能得到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B几乎相同的效果。此外,按压部542C具有上述的形状,从而按压部542C的可挠性增加。由此,追随伴随着定影带51的旋转动作的定影带51的变形而按压部542C弯曲变形,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定影带51与传热片材55的紧贴性。另外,通过追随定影带51的变形而按压部542C弯曲变形,从而能够防止定影带51蛇行。
(实施方式5)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辊隙部的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在图6中,为了方便,图示定影装置50D中的加热部件53、保持部件54D、传热片材55以及定影带51。参照图6,对实施方式5的定影装置50D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D在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进行比较的情况下,保持部件54D的结构不同。其他的结构几乎相同。
保持部件54的覆盖部541和按压部542由分立的部件构成。即使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D也能得到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几乎相同的效果。
(验证实验)
图7是表示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1验证实验的条件以及结果的图。参照图7,对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1验证实验进行说明。
在第1验证实验中,使用实施例1~实施例3所涉及的定影装置、比较例1、比较例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在多个纸张上使调色剂图像定影。此时,目视观察在定影带51的第1周所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和在定影带51的第2周所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并评价了光泽度差是否明显。将通过目视观察而光泽度差被允许的调色剂图像判定为可、良、优。在这里,可、良、优表示判断基准,优比良光度差减轻,良比可光度差减轻。另外,将通过目视观察而无法允许光泽度差的调色剂图像判定为不可。
作为定影条件,通过设置于定影辊隙部的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温度控制装置将定影温度设定为180℃,将工艺速度设为220mm/sec,将定影辊隙部中的压接力设为450N。
作为纸张,使用A3尺寸的纸张,在纸张基重80g/m2上层叠彩色调色剂而形成了棕色的调色剂图像。此时,纸张上的调色剂附着量为10g/m2,使用各定影装置使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作为实施例1~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使用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在各定影装置中,使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如图7所示那样变化,并且使沿着定影带51的周向的传热片材55的长度如图7所示那样变化。
具体而言,在实施例1的定影装置中,将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设为700W/mK,使上述传热片材55的长度变化为20mm、30mm、40mm以及50mm。
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将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设为1000W/mK,使上述传热片材55的长度变化为20mm、30mm、40mm以及50mm。
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将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设为1350W/mK,使上述传热片材55的长度变化为20mm、30mm、40mm以及50mm。
在比较例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将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设为500W/mK,使上述传热片材55的长度变化为20mm、30mm、40mm以及50mm。
作为比较例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使用了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省略了传热片材55的定影装置。即,作为比较例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使用了不具备传热片材55的定影装置。
第1验证实验的结果是:在实施例1中,传热片材的长度为20mm的定影装置被判定为可,传热片材的长度为30mm的定影装置被判定为良,传热片材的长度为40mm以及50mm的定影装置被判定为优。
在实施例2中,传热片材的长度为20mm的定影装置被判定为可,传热片材的长度为30mm的定影装置被判定为良,传热片材的长度为40mm以及50mm的定影装置被判定为优。
在实施例3中,传热片材的长度为20mm的定影装置被判定为良,传热片材的长度为30mm、40mm以及50mm的定影装置被判定为优。
在比较例1中,被判定为不可。在比较例2中,在传热片材的长度为20mm、30mm、40mm以及50mm的任意一个时,均判定为不可。
根据以上的结果,实验性地确认出:通过将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设为700W/mK以上,能够将由加热部件53生成的热量迅速地传导至定影带51,并且能够抑制光泽阶梯差的产生。
另外,确认出:作为传热片材55的上述长度,优选为2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mm以上,更优选为40mm以上。
图8是表示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2验证实验的条件以及结果的图。参照图8,对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2验证实验进行说明。
在第2验证实验中,使用光泽度测定器确认了第1验证实验的目视观察的结果是否妥当。具体而言,在第1验证实验中的实施例1~实施例3以及比较例1中,使用光泽度测定器,对在定影带51的第1周所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和在定影带51的第2周所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光泽度进行了测定,并计算出了光泽度差。作为光泽度测定器,使用了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制造的GMX-202。测定结果如图8所示,得到与目视观察的结果相应的光度差。
图9是表示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3验证实验的条件以及结果的图。参照图9,对为了确认实施方式的效果而进行的第3验证实验进行说明。
在第3验证实验中,使用实施例4以及实施例5所涉及的定影装置,进行30万张、60万张打印,并在各打印后测定定影带51的厚度,由此评价了传热片材55的磨损状况。此外,作为测定定影带51的厚度的测定装置,使用了数字千分尺(三丰株式会社(株式会社ミツトヨ)制)。
作为定影条件,通过设置于定影辊隙部的温度检测装置以及温度控制装置将定影温度设定为175℃,将工艺速度设为220mm/sec,将定影辊隙部中的压接力设为450N。
作为纸张,使用A4尺寸的纸张,在纸张基重80g/m2上形成印字率6%的单色的黑白图像,并使用各定影装置使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在实施例4中,使用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定影装置。此时,将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设为700W/mK,将传热片材55的上述长度设为40mm,将打印前的传热片材55的厚度设为100μm左右。
在实施例5中,使用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定影装置。此时,将传热片材55的热传导率设为700W/mK,将传热片材55的上述长度设为40mm,将打印前的传热片材55的厚度设为100μm左右。
如图9所示,在实施例4中,初始的定影带51的厚度为98μm,打印30万张之后的定影带51的厚度为83μm,打印60万张之后的定影带51的厚度为75μm。
在实施例5中,初始的定影带51的厚度为97μm,打印30万张之后的定影带51的厚度为92μm,打印60万张之后的定影带51的厚度为86μm。
对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说通过如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那样设置引导部543,能够使定影带51在向定影辊隙部导入时作用的摩擦力作用于定影带51和引导部543。确认出:通过像这样设置引导部543减少作用于传热片材55的摩擦力,能够提高传热片材的耐磨性。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的点均是例示,并不是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通过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Claims (11)
1.一种定影装置,具备:
环状的定影带,被设置成能够旋转;
加热部件,对所述定影带进行加热;以及
传热片材,将由所述加热部件生成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定影带,
所述加热部件包括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抵接的抵接面和不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抵接的非抵接面,
所述传热片材包括连接部和接触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非抵接面连接,所述接触部与同所述加热部件所接触的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不同的部分的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加压部件,所述加压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定影带的外侧,并且与所述定影带压接来形成定影辊隙部,
所述接触部在比所述定影辊隙部靠所述定影带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与所述定影带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加热部件,
所述保持部件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位于比所述定影辊隙部靠所述定影带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并且将所述定影带向所述定影辊隙部引导,
所述引导部具有弯曲面,所述弯曲面在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面的曲率随着接近所述定影辊隙部而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弯曲面与所述定影带之间设置有与所述弯曲面相比摩擦系数低的片材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保持所述加热部件,
所述传热片材的所述接触部沿着所述定影带的周向延伸,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将所述接触部朝向所述定影带按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部具有沿着所述定影带的所述周向弯曲的弯曲形状,并且随着朝向所述定影带的旋转方向上游侧而厚度变薄。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片材的热传导率为700W/mK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片材的厚度为40μm以上100μ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热片材为石墨片材。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图像形成部,在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的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以及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沿着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06483 | 2017-05-30 | ||
JP2017106483A JP6922427B2 (ja) | 2017-05-30 | 2017-05-30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983570A true CN108983570A (zh) | 2018-12-11 |
Family
ID=64542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531728.5A Pending CN108983570A (zh) | 2017-05-30 | 2018-05-29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22427B2 (zh) |
CN (1) | CN108983570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91749B2 (ja) * | 2017-06-29 | 2022-01-1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7225940B2 (ja) * | 2019-03-08 | 2023-02-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1573515B2 (en) | 2021-04-19 | 2023-02-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member and heat fixing apparatu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3666A (zh) * | 2002-04-25 | 2003-11-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装置 |
CN102169309A (zh) * | 2010-02-25 | 2011-08-3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3365176A (zh) * | 2012-03-27 | 2013-10-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880930A (zh) * | 2014-02-28 | 2015-09-02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57592A (ja) * | 2002-02-27 | 2003-09-12 | Canon Inc | 加熱装置 |
KR20140082483A (ko) * | 2012-12-24 | 2014-07-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가열 유닛, 가열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정착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JP6119315B2 (ja) * | 2013-03-08 | 2017-04-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61308B2 (ja) * | 2013-11-29 | 2018-01-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
2017
- 2017-05-30 JP JP2017106483A patent/JP69224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5-29 CN CN201810531728.5A patent/CN10898357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3666A (zh) * | 2002-04-25 | 2003-11-05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加热装置 |
CN102169309A (zh) * | 2010-02-25 | 2011-08-31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3365176A (zh) * | 2012-03-27 | 2013-10-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4880930A (zh) * | 2014-02-28 | 2015-09-02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205336A (ja) | 2018-12-27 |
JP6922427B2 (ja) | 2021-08-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76101B2 (en) | Fixing device having metal pipe with rough sec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US8843043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US8965261B2 (en)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 |
US8565633B2 (en) |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US20110194869A1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 |
JP6463073B2 (ja) | 定着装置 | |
JP5968056B2 (ja) | 像加熱装置 | |
US8358948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
US9316979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9939761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include a separation aid disposed downstream from the fixing nip | |
US20130202334A1 (en)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 |
JP2011186468A (ja) | 定着装置 | |
CN108983570A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7081208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369762B2 (en) | Heating device including a heating member, a pressure member, a tensioning member, and an inside heating unit,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120027480A1 (en) | Image heating member, and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image heating station | |
JP5029653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EP1351102A2 (en) |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
US8295750B2 (en) |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therewith | |
US8200138B2 (en) | Presser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893338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27612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4194456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740333B2 (ja) | 定着装置 | |
US9110417B2 (en) |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