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6206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6206A
CN108886206A CN201780020232.5A CN201780020232A CN108886206A CN 108886206 A CN108886206 A CN 108886206A CN 201780020232 A CN201780020232 A CN 201780020232A CN 108886206 A CN108886206 A CN 1088862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ong
axis direction
connector
contact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023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太田稔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ublication of CN1088862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2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3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01R11/05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having different types of direct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 H01R12/67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terminals
    • H01R12/675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 insulation penetrating terminals with contacts having at least a slotted plate for penetration of cable insulation, e.g.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s for round conductor flat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4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 H01R4/2416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 H01R4/242Connection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or cutting insulation or cable strands the contact members having insulation-cutting edges, e.g. of tuning fork type the contact members being plates having a single slot
    • H01R4/2425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 H01R4/2429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 H01R4/2433Flat plates, e.g. multi-layered flat plates mounted in an insulating base one part of the base being movable to push the cable into the slo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为了提供具有线缆和配合连接器之间电连接的改善的可靠性的连接器。多个电接触端子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上并且设置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插入支撑构件中并且可接触由该支撑构件支撑的线缆,该第二接触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可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基座构件设置有隔板部分和突出壁部分,该隔板部分形成在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之间,该突出壁部分从隔板部分朝向第二接纳部分突出到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沿长度方向穿透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的多个通道部分形成在突出壁部分和隔板部分中,多个通道部分被形成以便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彼此分离,并且多个电接触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容纳在多个通道部分中。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线缆和配合连接器的各种类型的连接器是常规已知的。存在使用下面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电接触端子作为在此类连接器中使用的电接触端子的情况。因为多个此类电接触端子设置在连接器中,所以当连接到相对侧上的配合连接器时,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连接到对应的电接触端子。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2003-173835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这里,在使用诸如上面的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那些的电接触端子的连接器情况下,存在以下情况:线缆和配合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通过例如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接触被设置成与对应的电接触端子相邻的其它电接触端子减小。因此,存在对具有线缆和配合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的改善的可靠性的连接器的需求。
[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连接器是电连接线缆和配合连接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设置有: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可支撑线缆;基座构件,该基座构件设置有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该第一接纳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上并且可接纳支撑构件,该第二接纳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覆盖构件,该覆盖构件可从上侧安装到基座构件并且覆盖由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的支撑构件;和多个电接触端子,该多个电接触端子可接触线缆和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其中多个电接触端子设置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上,插入支撑构件中,并且可接触由该支撑构件支撑的线缆,该第二接触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可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基座构件设置有隔板部分和突出壁部分,该隔板部分形成在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之间,该突出壁部分从隔板部分朝向第二接纳部分突出到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多个通道部分,该多个通道部分沿长度方向穿透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该多个通道部分形成在突出壁部分和隔板部分中;多个通道部分被形成以便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彼此分离;并且多个电接触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容纳在多个通道部分中。
在此类方面中,由支撑构件和覆盖构件支撑的线缆接触电接触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分,该支撑构件由基座构件的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由基座构件的第二接纳部分接纳的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接触电接触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由此,线缆和配合连接器在由连接器支撑的状态下电连接。这里,突出壁部分设置在可接纳配合连接器的第二接纳部分内。此外,沿长度方向穿透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的多个通道部分形成在突出壁部分和隔板部分中。多个电接触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容纳在通道部分中。以该方式构造的多个通道部分被形成以便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彼此分离。即,通道部分处于通过突出壁部分的壁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状态。因此,接纳在通道部分中的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通过突出壁部分的壁彼此分离。通过此类构型,防止了端子部分彼此电接触或接近,并且可改善线缆和配合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发明的有利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改善线缆和配合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示出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4]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5]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横截面透视图。
[图6]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7]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支撑构件和电接触端子的透视图。
[图8]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器的电接触端子的平面图。
[图9]根据实施方案的连接到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0]处于配合连接器和线缆电连接的状态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1]示出在线缆和配合连接器连接的情况下的连接器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包括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案。需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或等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号标记,并且省略冗余描述。此外,术语“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基于所示的方向,并且是为了方便。
如图1至图6和图10所示,连接器100用于电连接线缆101和配合连接器102。在本实施方案中,描述了四个线缆101被排列的情况。通过由绝缘体构造的覆盖部分覆盖由导电材料构造的导体部分构造每个线缆101。连接器100设置有外壳2和多个电接触端子3,该外壳2沿长度方向从一侧延伸到另一侧,该多个电接触端子3接触并且电连接线缆101和配合连接器102。此外,外壳2设置有基座构件4、支撑构件6和覆盖构件7。需注意,在本实施方案中,外壳2的长度方向被定义为x轴方向,该x轴方向的一侧是x轴方向正侧,并且该x轴方向的另一侧是x轴方向负侧。此外,外壳2的上下方向被定义为z轴方向,该z轴方向的上侧是z轴方向正侧,并且该z轴方向的下侧是z轴方向负侧。此外,垂直于x轴和z轴的宽度方向被定义为y轴方向,该y轴方向的一侧是y轴方向正侧,并且该y轴方向的另一侧是y轴方向负侧。
[基座构件]
基座构件4是在z轴方向负侧-即连接器100的底侧上支撑支撑构件6、电接触端子3和覆盖构件7的构件。基座构件4设置有第一接纳部分11、第二接纳部分12和隔板部分13,该第一接纳部分11设置在x轴方向正侧(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上并且可接纳支撑构件6,该第二接纳部分12设置在x轴方向负侧(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102,该隔板部分13形成在第一接纳部分11和第二接纳部分12之间。
隔板部分13是矩形壁部分,该矩形壁部分在yz轴平面上展开并且沿y轴方向延伸。此外,隔板部分13具有在x轴方向正侧上的前壁表面13a,以及在x轴方向负侧上的后壁表面13b(参见图5)。隔板部分13沿x轴方向设置在连接器100的中心位置附近。构造第一接纳部分11的壁部分形成在隔板部分13的前壁表面13a侧上。构造第二接纳部分12的壁部分和容纳电接触端子3的突出壁部分16(参见图5)形成在隔板部分13的后-壁表面13b侧上。
第一接纳部分11具有可从z轴方向正侧(即,从上面)接纳支撑构件6的构型。第一接纳部分11具有向z轴方向正侧敞开的构型。此外,第一接纳部分11具有可通过插置在第一接纳部分11和覆盖构件7之间固定所接纳的支撑构件6的构型。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接纳部分11设置有底壁部分21;一对侧壁部分22、22;一对支座部分23、23;内壁部分24;以及一对保持部分26、26。底壁部分21;该对侧壁部分22、22;该对支座部分23、23;以及内壁部分24从隔板部分13的前壁表面13a朝向x轴方向正侧延伸。每个壁部分的长度不受特别限制;然而,在本实施方案中,底壁部分21;该对侧壁部分22、22;以及该对支座部分23、23从前壁表面13a到x轴方向正侧突出相同的尺寸。此外,与底壁部分21;该对侧壁部分22、22;以及该对支座部分23、23相比,内壁部分24从前壁表面13a突出更短的尺寸。
底壁部分21沿着隔板部分13的下边缘部分沿y轴方向展开。需注意,壁部分的宽度和高度不受特别限制;然而,沿底壁部分21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设置在沿隔板部分13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的内侧上。此外,该对侧壁部分22、22沿着在底壁部分21的y轴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分延伸,并且朝向z轴方向正侧竖立。此外,该对支座部分23、23从侧壁部分22、22的上端部分朝向沿y轴方向的外侧展开。沿支座部分23、23的y轴方向的外侧上的端部部分延伸到沿隔板部分13的y轴方向的外侧上的两个端部部分的位置。
此外,由支座部分23、23的上表面构造的支座表面23a、23a形成在隔板部分13的上边缘部分的z轴方向负侧上的位置(即,低于隔板部分13的上边缘部分的位置)中。支座表面23a、23a用作当支撑构件6由接纳部分11接纳时接触并且支撑沿支撑构件6的y轴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的下表面的表面。需注意,底壁部分21的上表面21a形成在支座表面23a、23a的z轴方向负侧上的位置中。内壁部分24从隔板部分13的前壁表面13a中的y轴方向中心位置直线延伸到x轴方向正侧。此外,内壁部分24从底壁部分21的上表面21a突出到z轴方向正侧。内壁部分24的上端部分24a可设置在沿z轴方向与支座表面23a相同的位置中。然而,壁部分的高度位置等等不受特别限制,并且可根据支撑构件6和电接触端子3的构型适当地改变。
该对保持部分26、26形成在支座部分23、23的y轴方向外侧上的端部部分上。保持部分26、26由从支座表面23a、23a朝向z轴方向正侧延伸的矩形框形构件构造。沿y轴方向穿透的矩形通孔26a、26a形成在保持部分26、26中。保持部分26、26锁定下面描述的覆盖构件7的接合部分。
第二接纳部分12具有可从x轴方向负侧接纳配合连接器102的构型。第二接纳部分12具有向x轴方向负侧敞开的构型。此外,第二接纳部分12具有可与所接纳的配合连接器102配合的构型。具体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接纳部分12设置有周壁部分30,当从沿x轴方向的负侧观察沿x轴方向的正侧时,该周壁部分30被设置以便围绕突出壁部分16,下面描述了该突出壁部分16,并且该突出壁部分16沿x轴方向延伸。周壁部分30设置有底壁部分31;一对侧壁部分32、33;以及上壁部分34。底壁部分31;该对侧壁部分32、33;以及上壁部分34从隔板部分13的后壁表面13b朝向x轴方向负侧延伸。该对侧壁部分32延伸以便突出到底壁部分31和上壁部分34的x轴方向负侧。
底壁部分31沿着隔板部分13的下边缘部分沿y轴方向展开。上壁部分34沿着隔板部分13的上边缘部分沿y轴方向跨越。需注意,沿底壁部分31和上壁部分34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设置在与沿隔板部分13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相同的位置中。此外,该对侧壁部分32、33沿着在底壁部分31和上壁部分34的y轴方向上的两个边缘部分延伸,并且沿z轴方向展开。通过此类构型,用于容纳配合连接器102的容纳空间39形成在由底壁部分31;侧壁部分32、33;以及上壁部分34围绕的空间内。
此外,当从沿x轴方向的负侧观察沿x轴方向的正侧时,从外壳-空间39侧上的内表面到y轴方向正侧矩形地凹进的凹面部分38形成在侧壁部分33中,该侧壁部分33在y轴方向正侧上。该凹面部分38从侧壁部分33的x轴方向负侧上的顶端部分33a延伸到隔板部分13的后壁表面13b。此外,沿y轴方向穿透并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狭缝部分37形成在凹面部分38中。当配合连接器102容纳在容纳空间39中时,该狭缝部分37与形成在配合连接器102的侧表面上的爪部分103配合。
一对保持部分36、36形成在上壁部分34的上表面34a上的沿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上。保持部分36、36形成在沿上表面34a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上的沿x轴方向更负的位置中。保持部分36、36由从上表面34a朝向z轴方向正侧延伸的矩形框状构件构造。沿y轴方向穿透的矩形通孔36a、36a形成在保持部分36、36中。保持部分36、36锁定下面描述的覆盖构件7的接合部分。
如图5所示,突出壁部分16从隔板部分13的后壁表面13b朝向第二接纳部分12突出到沿x轴方向的x轴方向负侧。当从x轴方向观察时,突出壁部分16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此外,突出壁部分16的四个侧表面分别设置在从底壁部分31;侧壁部分32、33;以及上壁部分34向内分离的位置中。即,间隙形成在突出壁部分16的四个侧表面与底壁部分31;侧壁部分32、33;以及上壁部分34之间。此外,由于突出壁部分16的突出量小于周壁部分30的突出量,因此突出壁部分16的顶端16a设置在周壁部分30的顶端的x轴方向正侧上。
沿x轴方向穿透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102的端子部分110的多个通道部分40形成在突出壁部分16和隔板部分13中。通道部分40由从突出壁部分16的顶端16a延伸到隔板部分13的前壁表面13a的通孔构造。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的四个)通道部分40沿突出壁部分16中的y轴方向形成。需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这些可从y轴方向负侧到y轴方向正侧顺序地称为“通道部分40A”、“通道部分40B”、“通道部分40C”和“通道部分40D”。多个通道部分40被形成以便沿y轴方向彼此分离。即,一个通道部分40和与其相邻的另一个通道部分40通过水平壁部分42分离。此外,设置在沿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上的通道部分40的y轴方向外侧上的端部部分也由水平壁部分42密封。需注意,通道部分40设置在比第一接纳部分11的底壁部分21的上表面21a更高的位置中(参见图4)。
通道部分40的开口部分41形成在突出壁部分16的顶端16a中。开口部分41具有矩形形状。锥部43形成在开口部分41的周边部分中。周边部分具有沿z轴方向水平相对的一对侧部分和沿y轴方向水平相对的一对侧部分。锥部43形成在所有四个侧部分上。然而,对于锥部43形成在四个侧部分中的任一个中来说足够了。另选地,不必形成锥部43。
通道部分40的矩形开口部分形成在隔板部分13的前壁表面13a中。在该开口部分的周边部分中,z轴方向负侧上的侧部分44(参见图4和图5)可设置在比前壁表面13a更深的位置中—即,在x轴方向负侧上。此外,在通道部分40的内表面中,沿z轴方向正侧的内表面可具有倾斜部分46,该倾斜部分46从前壁表面13a斜向下倾斜到突出壁部分16的顶端16a(参见图5)。
[支撑构件]
主要参考图5、图6和图7描述支撑构件6的构型。支撑构件6是可支撑线缆101的构件。支撑构件6是由基座构件4的第一接纳部分11接纳并且可与该第一接纳部分11分离的构件。支撑构件6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支撑构件6可由第一接纳部分11接纳;在本实施方案中,支撑构件6具有总体矩形形状。
支撑构件6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不受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案中,支撑构件6的x轴方向正侧上的端面6a被设置以便在由第一接纳部分11接纳支撑构件6的状态下与底壁部分21的x轴方向正侧上的端面21b基本匹配。此外,支撑构件6的x轴方向负侧上的端面6b被设置以便与底壁部分21的x轴方向正侧上的端面21b基本匹配。沿支撑构件6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部分51、51设置在第一接纳部分11的支座部分23、23的支座表面23a、23a上。即,支撑构件6的下表面6c设置在等于支座表面23a、23a的高度的位置中。因此,支撑构件6的下表面6c设置在底壁部分21的上表面21a与z轴方向正侧分离的位置中。通过此类构型,处于由第一接纳部分11接纳的状态的支撑构件6设置在从底壁部分21向上分离的位置中。底侧空间部分72形成在处于由第一接纳部分11接纳的状态的支撑构件6和底壁部分21之间。支撑构件6设置有突出部分54,该突出部分54从x轴方向正侧上的端部部分朝向z轴方向负侧延伸。突出部分54具有从上面向下进入到由第一接纳部分11的侧壁部分22、22和底壁部分21构造的凹面部分的形状。
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的四个,以与线缆101的数量匹配)凹槽部分52形成在支撑构件6的上表面6d中的y轴方向(宽度方向)上。当从x轴方向观察时,凹槽部分52形成弧。支撑构件6的上表面6d可设置在沿z轴方向的与第二接纳部分12的上表面34a基本相同的位置中。需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这些可从y轴方向负侧到y轴方向正侧顺序地称为“凹槽部分52A”、“凹槽部分52B”、“凹槽部分52C”和“凹槽部分52D”。
支撑构件6具有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53,电接触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分81插入该通孔53中。对应于多个凹槽部分52中的每个,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的四个)通孔53。通孔53是沿y轴方向展开的狭缝形孔。需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这些可从y轴方向负侧到y轴方向正侧顺序地称为“通孔53A”、“通孔53B”、“通孔53C”和“通孔53D”。即,通孔53A形成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A的位置中,通孔53B形成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B的位置中,通孔53C形成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C的位置中,并且通孔53D形成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D的位置中。通孔53A、53B、53C、53D以交错图案设置在沿支撑构件6的x轴方向的基本中心位置中。在本实施方案中,通孔53A和53C设置在沿x轴方向的正侧上的位置中,并且通孔53B和53D设置在沿x轴方向的负侧上的位置中。然而,通孔53的形状和位置不受特别限制。需注意,用于下面描述的覆盖构件7的钩构件插入的一对通孔56、56形成在支撑构件6的y轴方向正侧上的端部部分51中。
[覆盖构件]
覆盖构件7是可从z轴方向正侧安装到基座构件4的构件。覆盖构件7是覆盖由第一接纳部分11接纳的支撑构件6的构件。此外,覆盖构件7也用作将线缆101插置在支撑构件6和基座构件4之间的构件。覆盖构件7沿x轴方向延伸,以便覆盖对应于第一接纳部分11、隔板部分13和第二接纳部分12的位置。覆盖构件7设置有沿xy方向展开的平板形状的上壁部分61;从沿上壁部分61的y轴方向的两个端部朝向z轴方向负侧延伸的侧壁部分62、62。以及形成在沿上壁部分61的x轴方向的负侧上的端部部分上的盖子部分63。
上壁部分61被形成以便在支撑构件6由基座构件4的第一接纳部分11接纳的状态下覆盖第二接纳部分12的上表面34a和支撑构件6的上表面6d。侧壁部分62、62沿着上壁部分61的y轴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部分沿x轴方向延伸。需注意,侧壁部分62、62在对应于保持部分26、26和基座构件4的保持部分36、36的位置中以凹面形状凹进到y轴方向内侧。然而,侧壁部分62、62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此外,在侧壁部分62、62中,朝向y轴方向外侧突出的锁定部分64、64形成在对应于第一接纳部分11的保持部分26、26的位置中。在侧壁部分62、62中,朝向y轴方向外侧突出的锁定部分66、66形成在对应于第二接纳部分12的保持部分36、36的位置中。在覆盖构件7安装到基座构件4的状态(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锁定部分64、64设置在保持部分26、26的通孔26a、26a中并且锁定到这些通孔26a、26a的上侧上的边缘部分。锁定部分66、66设置在保持部分36、36的通孔36a、36a中并且锁定到这些通孔36a、36a的上侧上的边缘部分。
此外,如图6所示,覆盖构件7的一个侧壁部分62(这里,y轴方向负侧上的侧壁部分62)经由联接部分67、67联接到支撑构件6的侧表面6e。具体地,联接部分67、67设置在沿侧壁部分62中的锁定部分64的x轴方向的两侧上。联接部分67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条形构件(该构件的一部分不必是条形),并且连接到支撑构件6的侧表面6e。延伸到z轴方向负侧的钩部分68、68形成在覆盖构件7的另一个侧壁部分62(这里,y轴方向正侧上的侧壁部分62)上。钩部分68、68设置在沿侧壁部分62中的锁定部分64的x轴方向的两侧上。在支撑构件6和覆盖构件7闭合的状态下,钩部分68、68插入支撑构件6的通孔56、56中。此外,插入通孔56中的钩部分68、68的顶端处的锁定部分68a、68a与通孔56、56的下表面侧上的边缘部分接合。需注意,在图6中,为了方便描述,在联接部分67、67和支撑构件6之间的联接被释放的状态下,支撑构件6和覆盖构件7被示为沿z轴方向分离。支撑构件6被构造成能够通过在实际操作期间以联接部分67、67作为支点相对于覆盖构件7旋转来打开和闭合。以该方式,作为部件,覆盖构件7和支撑构件6可为单独的部件或在制造期间在一个模制中与联接部分一起同时模制的构件。然而,不必设置联接部分67、联接部分67,并且支撑构件6和覆盖构件7可为可分离的。
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的四个,以与线缆101的数量匹配)凹槽部分69形成在覆盖构件7的上壁部分61的下表面中。当从x轴方向观察时,凹槽部分69形成弧。需注意,在下面的描述中,这些可从y轴方向负侧到y轴方向正侧顺序地称为“凹槽部分69A”、“凹槽部分69B”、“凹槽部分69C”和“凹槽部分69D”。凹槽部分69A形成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A的位置中,凹槽部分69B形成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B的位置中,凹槽部分69C形成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C的位置中,并且凹槽部分69D形成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D的位置中。在覆盖构件7安装到基座构件4的状态下,上壁部分61的下表面以及支撑构件6和覆盖构件7的上表面沿z轴方向彼此分离。可容纳线缆101的上侧空间部分71形成在覆盖构件7和第二接纳部分12之间以及覆盖构件7和支撑构件6之间。
盖子部分63沿着上壁部分61的x轴方向负侧上的端部部分沿y轴方向展开。盖子部分63被固定到覆盖构件7的x轴方向负侧上的端部部分。以该方式,当盖子部分63被固定到覆盖构件7时,线缆101不能延伸到盖子部分63的外侧。因此,如图11中的(a)和(b)中所示,在设置盖子部分63的情况下,线缆101进入相对于连接器100仅延伸到沿x轴方向的一侧的状态。同时,如图11中的(c)所示,在移除盖子部分63的情况下,线缆101进入线缆101可相对于连接器100延伸到沿x轴方向的两侧的状态。
[形成在外壳中的空间]
通过支撑构件6和安装到诸如上述覆盖构件7的覆盖构件7的覆盖构件7,多个空间形成在外壳2中。如主要在图5中示出的,外壳2限定上侧空间部分71、底侧空间部分72、通孔53、垂直部分73和通道部分40。上侧空间部分71是沿x轴方向延伸、沿y轴方向展开并且容纳线缆101的空间。底侧空间部分72是设置在上侧空间部分71的下侧上并且沿x轴方向延伸的空间。底侧空间部分72是沿着底壁部分21的上表面21a和支撑构件6的下表面6c沿xy方向展开的空间。需注意,底侧空间部分72通过内壁部分24分开(参见图4)。通孔53是沿z轴方向(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连通上侧空间部分71和底侧空间部分72的空间,多个该空间沿y轴方向形成。垂直部分73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连通底侧空间部分72和通道部分40的空间。垂直部分73是通过由底壁部分21的上表面21a、侧部分44、支撑构件6的端面6b和通道部分40的倾斜部分46围绕的空间形成的。通道部分40是从沿底侧空间部分72的x轴方向的正侧上的端部部分朝向突出壁部分16的顶端16a穿透到x轴方向正侧的空间。
[电接触端子]
电接触端子3是多个金属构件,该多个金属构件可接触线缆101和配合连接器102的端子部分110(参见图9和图10)。如主要在图5、图7和图8示出的,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的四个)电接触端子3沿y轴方向排列。在下面的描述中,这些可从y轴方向负侧到y轴方向正侧顺序地称为“电接触端子3A”、“电接触端子3B”、“电接触端子3C”和“电接触端子3D”。电接触端子3A设置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A、通孔53A和通道部分40A的位置中。电接触端子3B设置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B、通孔53B和通道部分40B的位置中。电接触端子3C设置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C、通孔53C和通道部分40C的位置中。电接触端子3D设置在对应于凹槽部分52D、通孔53D和通道部分40D的位置中。电接触端子3设置有第一接触部分81、第二接触部分82和中继部分83。
第一接触部分81是设置在沿电接触端子3的x轴方向的正侧上、插入支撑构件6中并且可接触由该支撑构件6支撑的线缆101的部分。第一接触部分81从沿x轴方向延伸的中继部分83的正侧上的一端侧朝向z轴方向正侧(向上)弯曲。第一接触部分81的下端部分设置在底侧空间部分72中,第一接触部分81的上端部分设置在上侧空间部分71中,并且第一接触部分81的下端部分和上端部分之间的部分设置在通孔53中。一对刀片部分84形成在第一接触部分81的上端部分中。该对刀片部分84沿z轴方向延伸并且被设置成沿y轴方向彼此分离。因此,狭缝部分86形成在该对刀片部分48之间。刀片部分48和狭缝部分86从支撑构件6的凹槽部分52向上突出。该对刀片部分84撕裂设置在支撑构件6的凹槽部分52中的线缆101的覆盖物,并且通过狭缝部分86插置,同时接触该线缆101内的导体部分。由此,第一接触部分81电连接到线缆101。
第二接触部分82是设置在沿x轴方向的负侧上并且可接触配合连接器102的端子部分110的部分。第二接触部分82设置在通道部分40中并且沿x轴方向延伸;沿x轴方向的正侧上的端部部分向z轴方向负侧弯曲,并且设置在垂直部分73上。具体地,第二接触部分82设置有设置在通道部分40的顶端附近的顶端部分82a、从x轴方向负侧朝向x轴方向正侧向上倾斜的倾斜部分82b、邻接到通道部分40的上侧上的倾斜部分46的邻接部分82c,以及从邻接部分82c的x轴方向正侧上的端部部分向下弯曲并且设置在垂直部分73上的弯曲部分82d。通过此类构型,在配合连接器102的端子部分110插入通道部分40中的情况下,第二接触部分82的顶端部分82a接触该端子部分110并且被向上推动(特别地参见图5)。与此结合,第二接触部分82变形,使得顶端部分82a和倾斜部分82b以邻接倾斜部分46的邻接部分82c作为支点向上移动。因此,用由第二接触部分82生成的弹力的足够的按压力将顶端部分82a按压到端子部分110。
中继部分83是从第二接触部分82延伸到沿x轴方向的正侧的部分。此外,第一接触部分81从中继部分83的x轴方向正侧上的端部部分向上弯曲。通过此类构型,中继部分83连接第一接触部分81和第二接触部分82。中继部分83设置在底侧空间部分72中。中继部分83设置有沿x轴方向直线延伸的主体部分83a和位置调节部分83b,该位置调节部分83b在主体部分83a的x轴方向负侧上的端部部分处调节沿第二接触部分82的y轴方向的位置。
这里,参考图8描述电接触端子3A、3B、3C、3D之间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案中,与多个线缆101的间距相比,连接到配合连接器102的多个线缆111的间距更小。因此,与沿电接触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分81的y轴方向的间距相比,第二接触部分82的间距更小。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线缆101A、101B、102、101D的中心线被定义为“CL1A、CL1B、CL1C、CL1D”的情况下,设置使得沿电接触端子3A、3B、3C、3D的第一接触部分81的y轴方向的中心位置与中心线CL1A、CL1B、CL1C、CL1D基本匹配。需注意,中心线CL1A、CL1B、CL1C、CL1D的间距在图示中示为“P1”。
在配合连接器102的线缆111A、111B、111C、111D的中心线被定义为“CL2A、CL2B、CL2C、CL2D”的情况下,设置使得沿电接触端子3A、3B、3C、3D的第二接触部分82的y轴方向的中心位置与中心线CL2A、CL2B、CL2C、CL2D基本匹配。需注意,中心线CL2A、CL2B、CL2C、CL2D的间距在图示中示为“P2”。间距P2小于间距P1。即,电接触端子3A、3B、3C、3D的第二接触部分82总体上设置在比第一接触部分81更接近外壳2的中心线CL3的位置中。因此,电接触端子3A、3B、3C、3D的中继部分83的位置调节部分83B被设置以便从主体部分83A朝向第二接触部分82倾斜到中心线CL3侧。设置在中心线CL3的外侧上的电接触端子3A、3D的位置调节部分83B具有比设置在中心线CL3的内侧上的电接触端子3B、3C的位置调节部分83B更大的倾斜。
此外,通过诸如上面的构型,与支撑构件6的凹槽部分52A、52B、52C、52D;通孔53A、53B、53C、53D;以及覆盖构件7的凹槽部分69A、69B、69C、69D的间距相比,通道部分40A、40B、40C、40D的间距变小。
[配合连接器]
如图9中的(a)所示,配合连接器102设置有外壳120和电连接到线缆111的端子部分110。外壳120具有扁平矩形盒的构型。在外壳120中,矩形开口部分121设置在接纳连接器100的基座构件4的第二接纳部分12的一侧上的端部部分中。多个(在本实施方案中的四个)端子部分110排列在开口部分121中。基座构件4的第一接纳部分11的突出壁部分16插入该开口部分121中。在外壳120中,用于支撑接触端子部分110的线缆111的支撑部分123(参见图10)形成在开口部分121的相对侧上的端部部分处。由支撑部分123和覆盖构件122插置线缆111。需注意,如图9中的(b)所示,端子部分110具有在开口部分121侧上直线延伸的第二接触部分112、在支撑部分123侧上的端部部分处向上弯曲的第一接触部分113、以及连接第二接触部分112和第一接触部分113的中继部分114。第一接触部分113具有与上述电接触端子3的刀片部分84和狭缝部分86相同目的刀片部分115和狭缝部分116。由此,由支撑部分123支撑的线缆111和端子部分110的第一接触部分113接触。需注意,在外壳120中,端子部分110的第一接触部分113和线缆111接触的部分被覆盖构件122覆盖。此外,与基座构件4的第一接纳部分11的狭缝部分37配合的爪部分103设置在外壳120的一个侧壁部分上。
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连接器100的动作和效果。
由基座构件4的第一接纳部分11接纳的支撑构件6和覆盖构件7支撑的线缆101接触电接触端子3的第一接触部分81。由基座构件4的第二接纳部分12接纳的配合连接器102的端子部分110接触电接触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分82。由此,线缆101和配合连接器102在由连接器100支撑的状态下电连接。这里,突出壁部分16设置在可接纳配合连接器102的第二接纳部分12内。此外,沿x轴方向穿透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102的端子部分110的多个通道部分40形成在突出壁部分16和隔板部分13中。多个电接触端子3的第二接触部分82容纳在通道部分40中。以该方式构造的多个通道部分40被形成以便沿y轴方向彼此分离。即,通道部分40处于通过突出壁部分16的水平壁部分42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状态。因此,由每个通道部分40接纳的配合连接器102的端子部分110通过突出壁部分16的水平壁部分42彼此分离。通过此类构型,防止了端子部分110彼此电接触或接近,并且可改善线缆101和配合连接器102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特别地,在如与线缆101相比配合连接器102的线缆111更薄并且具有更小的间距的本实施方案中的情况下,端子部分110的间距也变小。因此,当接触连接器100的电接触端子3和端子部分110时,接触另一电接触端子3或端子部分110的可能性增加。然而,通过采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连接器100的结构,如上所述,防止端子部分110彼此电接触或接近。需注意,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结构,电接触端子3可容纳在突出壁部分16内;因此,也可防止用户的手指接触电接触端子3。特别地,可存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执行线缆101和配合连接器102的连接操作的需求。在该情况下,诸如上面的效果被表现出具有特别的显著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连接器是电连接线缆和配合连接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设置有: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可支撑线缆;基座构件,该基座构件设置有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该第一接纳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上并且可接纳支撑构件,该第二接纳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覆盖构件,该覆盖构件可从上侧安装到基座构件并且覆盖由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的支撑构件;和多个电接触端子,该多个电接触端子可接触线缆和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其中多个电接触端子设置有第一接触部分和第二接触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上,插入支撑构件中,并且可接触由该支撑构件支撑的线缆,该第二接触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可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基座构件设置有隔板部分和突出壁部分,该隔板部分形成在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之间,该突出壁部分从隔板部分朝向第二接纳部分突出到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多个通道部分,该多个通道部分沿长度方向穿透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该多个通道部分形成在突出壁部分和隔板部分中;多个通道部分被形成以便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彼此分离;并且多个电接触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容纳在多个通道部分中。
在此类方面中,由支撑构件和覆盖构件支撑的线缆接触电接触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分,该支撑构件由基座构件的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由基座构件的第二接纳部分接纳的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接触电接触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由此,线缆和配合连接器在由连接器支撑的状态下电连接。这里,突出壁部分设置在可接纳配合连接器的第二接纳部分内。此外,沿长度方向穿透并且可接纳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的多个通道部分形成在突出壁部分和隔板部分中。多个电接触端子的第二接触部分容纳在通道部分中。以该方式构造的多个通道部分被形成以便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彼此分离。即,通道部分处于通过突出壁部分的壁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状态。因此,接纳在通道部分中的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通过突出壁部分的壁彼此分离。通过此类构型,防止了端子部分彼此电接触或接近,并且可改善线缆和配合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此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连接器中,通道部分的开口部分可形成在突出壁部分的顶端中,并且锥部可形成在开口部分的周边部分中。通过此类,即使在假设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和通道部分的开口部分之间的定位偏移的情况下,并且当将端子部分插入开口部分中时,由于锥部端子部分和开口部分的周边部分碰撞,端子部分不会变弯曲并且被平稳地引导到开口部分。由此,例如,即使在配合连接器是薄线缆并且端子部分也变薄的情况下,也可抑制该端子部分变弯曲。
此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连接器中,第二接纳部分可设置有周壁部分,当从沿长度方向的另一侧观察沿长度方向的一侧时,该周壁部分被设置以便围绕突出壁部分并且沿长度方向延伸。通过此类构型,由于围绕容纳电接触端子的突出壁部分的周壁部分,可通过周壁部分可靠地抑制接近电接触端子的操作者的手指等等。
此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连接器中,电接触端子可设置有从第二接触部分延伸到沿长度方向的一侧的中继部分,其中第一接触部分从沿中继部分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向上弯曲,并且支撑构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第一接触部分插入该通孔中。通过此类构型,可通过简单的构型使处于由支撑构件支撑的状态的线缆接触第一接触部分。
此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连接器中,第一接纳部分可设置有底壁部分,该底壁部分从隔板部分延伸到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处于被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的状态的支撑构件可设置在从底壁部分向上分离的位置中,并且底侧空间部分可形成在处于被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的状态的支撑构件和底壁部分之间。通过此类构型,底侧空间部分可有效地用作用于设置电接触端子的一部分的空间。
此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连接器中,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凹槽部分可沿支撑构件的上表面中的宽度方向形成。通过此类构型,线缆可由支撑构件的上表面中的凹槽部分支撑。
此外,在根据另一方面的连接器中,覆盖构件可沿长度方向延伸到对应于第二接纳部分的位置,并且可容纳线缆的上侧空间部分可形成在覆盖构件和第二接纳部分之间以及覆盖构件和支撑构件之间。通过此类构型,由覆盖构件形成的上侧空间部分可有效地用作用于设置线缆的空间。
此外,根据另一方面的连接器是电连接线缆和配合连接器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设置有:外壳,该外壳从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和多个电接触端子,该多个电接触端子可接触线缆和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其中外壳限定上侧空间部分,该上侧空间部分沿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容纳线缆;底侧空间部分,该底侧空间部分设置在上侧空间部分的下侧上并且沿长度方向延伸;多个通孔,该多个通孔沿上下方向延伸,连通上侧空间部分和底侧空间部分,并且沿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形成;和多个通道部分,该多个通道部分从沿底侧空间部分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的端部部分穿透到沿长度方向的该另一侧;多个通道部分被形成以便沿宽度方向彼此分离;并且多个电接触端子设置有第一接触部分、第二接触部分和中继部分,该第一接触部分可接触穿透通孔并且突出到上侧空间部分中的线缆,该第二接触部分设置在通道部分中并且可接触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该中继部分从第二接触部分延伸到沿底侧空间部分中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接触部分从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向上弯曲。
在此类方面中,通过沿宽度方向彼此分离的多个通道部分,可获得类似于上述连接器的那些动作和效果的动作和效果。此外,通过在外壳中限定诸如上述那些空间部分的空间部分,可有效地确保用于设置电接触端子的空间。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案中,描述了作为一个示例连接器连接四个线缆的情况的示例;然而,线缆的数量不受限制,并且可为任何数量,只要线缆是复数。
此外,基座构件、支撑构件、覆盖构件和电接触端子的形状可在符合本发明的实质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例如,覆盖构件的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的每个壁部分的形状和长度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并且可适当地省略壁部分的一部分。此外,覆盖构件的壁部分的形状和长度可适当地改变。此外,可改变电接触端子的形状以与这些构件的形状改变匹配。
[附图标记列表]
2...外壳、3...电接触端子、4...基座构件、6...支撑构件、7...覆盖构件、11...第一接纳部分、12...第二接纳部分、13...隔板部分、13a...前壁表面、13b...后壁表面、16...突出壁部分、16a...顶端、30...周壁部分、40...通道部分、41...开口部分、43...锥部、52...凹槽部分、53...通孔、71...上侧空间部分、72...底侧空间部分、81...第一接触部分、82...第二接触部分、83...中继部分、100...连接器、101...线缆、102...配合连接器。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电连接线缆和配合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可支撑所述线缆;
基座构件,所述基座构件设置有第一接纳部分和第二接纳部分,所述第一接纳部分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的一侧上并且可接纳所述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接纳部分设置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可接纳所述配合连接器;
覆盖构件,所述覆盖构件能够从上侧安装到所述基座构件并且覆盖由所述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的所述支撑构件;和
多个电接触端子,所述多个电接触端子可接触所述线缆和所述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其中
所述多个电接触端子设置有
第一接触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设置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上,插入所述支撑构件中,并且可接触由该支撑构件支撑的所述线缆,和
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设置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并且可接触所述配合连接器的所述端子部分;
所述基座构件设置有
隔板部分,所述隔板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一接纳部分和所述第二接纳部分之间,和
突出壁部分,所述突出壁部分从所述隔板部分朝向所述第二接纳部分突出到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侧;
多个通道部分,所述多个通道部分形成在所述突出壁部分和所述隔板部分中,所述多个通道部分沿所述长度方向穿透并且可接纳所述配合连接器的所述端子部分;
所述多个通道部分被形成以便沿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彼此分离;并且
所述多个电接触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容纳在所述多个通道部分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通道部分的开口部分形成在所述突出壁部分的顶端中,并且
锥部形成在所述开口部分的周边部分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从沿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另一侧观察所述一侧时,所述第二接纳部分被设置以便围绕所述突出壁部分并且设置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周壁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电接触端子设置有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延伸到沿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一侧的中继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从所述中继部分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向上弯曲,并且
所述支撑构件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所述第一接触部分插入所述通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纳部分设置有底壁部分,所述底壁部分从所述隔板部分延伸到沿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一侧;
处于由所述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的状态的所述支撑构件设置在与所述底壁部分向上分离的位置中;并且
底侧空间部分形成在处于由所述第一接纳部分接纳的所述状态的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底壁部分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凹槽部分沿所述支撑构件的上表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覆盖构件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到对应于所述第二接纳部分的位置,并且
可容纳所述线缆的上侧空间部分形成在所述覆盖构件和所述第二接纳部分之间以及所述覆盖构件和所述支撑构件之间。
8.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电连接线缆和配合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从沿长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到另一侧;和
多个电接触端子,所述多个电接触端子可接触所述线缆和所述配合连接器的端子部分;其中
所述外壳限定
上侧空间部分,所述上侧空间部分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并且容纳所述线缆;
底侧空间部分,所述底侧空间部分设置在所述上侧空间部分的下侧上并且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
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沿上下方向延伸,连通所述上侧空间部分和所述底侧空间部分,并且沿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形成;和多个通道部分,所述多个通道部分从所述底侧空间部分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另一侧上的端部部分穿透到沿该长度方向的该另一侧;
所述多个通道部分被形成以便沿所述宽度方向彼此分离;并且
所述多个电接触端子设置有
第一接触部分,所述第一接触部分可接触穿透所述通孔并且突出到所述上侧空间部分中的所述线缆,
第二接触部分,所述第二接触部分设置在所述通道部分中并且可接触所述配合连接器的所述端子部分,和
中继部分,所述中继部分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延伸到所述底侧空间部分中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所述一侧,所述第一接触部分从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向上弯曲。
CN201780020232.5A 2016-03-31 2017-03-27 连接器 Pending CN1088862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71323A JP6931975B2 (ja) 2016-03-31 2016-03-31 コネクタ
JP2016-071323 2016-03-31
PCT/US2017/024232 WO2017172569A1 (en) 2016-03-31 2017-03-27 Connector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6206A true CN108886206A (zh) 2018-11-23

Family

ID=58503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0232.5A Pending CN108886206A (zh) 2016-03-31 2017-03-2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33343B2 (zh)
JP (1) JP6931975B2 (zh)
KR (1) KR20180123563A (zh)
CN (1) CN108886206A (zh)
WO (1) WO201717256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5222A (zh) * 2019-02-18 2020-08-25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电箱电缆管理和支撑支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CN113224562A (zh) * 2020-01-21 2021-08-0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线缆用连接器以及基板用连接器
CN115411540A (zh) * 2021-05-28 2022-11-29 李尔公司 电气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20902B2 (ja) * 2017-06-30 2021-08-18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及び接触子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0404A (en) * 1980-09-24 1982-09-21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struction
JP2001035554A (ja) * 1999-07-15 2001-02-09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接触子、接触子対およびケーブル接続装置
TW576572U (en) * 2003-03-21 2004-0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DC contacts
CN101080852A (zh) * 2005-02-25 2007-11-2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压力接合连接器
CN101507052B (zh) * 2006-08-25 2011-08-03 3M创新有限公司 绝缘置换连接器
DE202014106058U1 (de) * 2014-12-15 2015-01-21 Erni Production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CN204632982U (zh) * 2015-03-27 2015-09-0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8912A (en) * 1977-02-25 1978-01-17 Amp Incorporated Cable clamping insulation displac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multi-conductor flat flexible cable
US4668039A (en) 1985-12-16 1987-05-26 Amp Incorporated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US4902242A (en) * 1989-05-31 1990-02-20 Amp Incorporated Panel mount, cable terminable connector with die cast housing and drawn shell
JP2522575B2 (ja) * 1990-03-01 1996-08-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TW277168B (zh) * 1994-08-12 1996-06-01 Whitaker Corp
JP3106940B2 (ja) * 1995-11-07 2000-11-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3158035B2 (ja) * 1996-01-22 2001-04-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H11251007A (ja) * 1998-02-26 1999-09-17 Fujikura Ltd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ピッチ変換コネクタ
JP2002158046A (ja) * 2000-11-17 2002-05-31 Yazaki Corp 補機モジュール
JP4138303B2 (ja) 2001-12-04 2008-08-27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コネクタ用接触子対
JP2003173827A (ja) 2001-12-04 2003-06-20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コネクタにおけるケーブル保持構造
SG132544A1 (en) * 2005-12-01 2007-06-28 J S T Mfg Co Ltd Connector
DE102006045808B4 (de) * 2006-09-26 2016-02-18 Erni Production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mit Zugentlastung
JP5563207B2 (ja) * 2008-08-01 2014-07-3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終端コネクタ
JP2011096628A (ja) * 2009-09-30 2011-05-12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CN103828129B (zh) * 2011-10-14 2017-09-12 欧姆龙株式会社 端子
DE102014118687B3 (de) * 2014-12-15 2016-06-16 Erni Production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JP6557021B2 (ja) * 2015-02-17 2019-08-07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50404A (en) * 1980-09-24 1982-09-21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nstruction
JP2001035554A (ja) * 1999-07-15 2001-02-09 Three 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接触子、接触子対およびケーブル接続装置
TW576572U (en) * 2003-03-21 2004-02-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DC contacts
CN101080852A (zh) * 2005-02-25 2007-11-2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压力接合连接器
CN101507052B (zh) * 2006-08-25 2011-08-03 3M创新有限公司 绝缘置换连接器
DE202014106058U1 (de) * 2014-12-15 2015-01-21 Erni Production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CN204632982U (zh) * 2015-03-27 2015-09-0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85222A (zh) * 2019-02-18 2020-08-25 伊顿智能动力有限公司 电箱电缆管理和支撑支架组件、系统和方法
CN113224562A (zh) * 2020-01-21 2021-08-06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线缆用连接器以及基板用连接器
CN115411540A (zh) * 2021-05-28 2022-11-29 李尔公司 电气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33343B2 (en) 2022-01-25
US20200303842A1 (en) 2020-09-24
JP6931975B2 (ja) 2021-09-08
WO2017172569A1 (en) 2017-10-05
JP2017183179A (ja) 2017-10-05
KR20180123563A (ko) 2018-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6206A (zh) 连接器
CN107946823B (zh) 连接器构造
KR101204230B1 (ko) 전기 커넥터 콘센트
JP5614369B2 (ja) 端子金具
KR20140125300A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US7963777B2 (en) First connector, second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device
JP7077177B2 (ja) コネクタ
CN107465013B (zh) 电连接器
CN103378449A (zh) 连接器
JP2000020192A (ja) Icカード
CN110364854A (zh) 连接器
KR20060012318A (ko) 리셉터클형 전기 단자
US11387578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052308B2 (en) Receptacle retainer for snap-in style receptacles
US10971849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TW200937776A (en) Inner frame of plug capable of holding a fuse
CN101212103A (zh) 电连接器
JP2018120798A (ja) コネクタ構造
JP2018125274A (ja) 電気的接続装置
TWI710182B (zh) 插頭裝置及配電系統
US9985386B1 (en) Junction box assembly with internal power connecting feature
KR101704512B1 (ko) 리셉터클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커넥터 어셈블리
KR101452446B1 (ko) 와이어 투 보드 커넥터용 다중 접속형 접속헤더
CN107919548B (zh) 电连接器
JP2019083213A (ja) コネクタ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