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5147B - 压敏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压敏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5147B
CN108885147B CN201780018953.2A CN201780018953A CN108885147B CN 108885147 B CN108885147 B CN 108885147B CN 201780018953 A CN201780018953 A CN 201780018953A CN 108885147 B CN108885147 B CN 1088851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electrode
wiring portion
pressure
electrod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89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5147A (zh
Inventor
森田淳平
井前直人
清水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h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ssh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ho Corp filed Critical Nissh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885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51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51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51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01L1/205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distributed sen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 G01L1/22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by measuring variations in ohmic resistance of solid materials or of electrically-conductive fluids; by making use of electrokinetic cells, i.e. liquid-containing cells wherein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is produced or varied upon the application of stress using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 G01L1/225Measuring circui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5/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resistive elements, e.g. a single continuous surface or two parallel surfaces put in conta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按压力的检测精度的压敏传感器。在压敏传感器(3)中,压敏层(17)与第一电极图案(21A)和第二电极图案(21B)隔着空间对向。第一电极图案(21A)具有:多个第一电极(31);将多个第一电极(31)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33);和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延伸的第一布线部(35)。第二电极图案(21B)具有:与第一电极(31)交替地配置的第二电极(41);将多个第二电极(41)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43);和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的第二布线部(45)。第二布线部(45)以如下方式延伸:在邻接的第一电极(31)以及第二电极(41)经由压敏层(17)导通的情况下,第一布线部(35)的输出端与第二布线部(45)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在第一电极(31)和第二电极(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Description

压敏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敏传感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压敏层与一对电极图案隔着空间对向配置的压敏传感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有检测按压力的按压检测功能的器件,已知有压敏传感器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压力传感器1具有压敏用薄膜3和电极41、42,两者隔着空间对向。图11所示的电极41、42呈梳齿形状。当施加按压力时,电极41、42的一对梳齿彼此经由压敏用薄膜3连接。由此,压力检测部基于电极41、42以及接触位置的压敏用薄膜3的电阻值而检测按压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47372号公报
上述压力传感器1的导通路径(电极的输出端彼此之间)的压敏电阻是第一电极布线的电阻、第一电极与压敏用薄膜的接触电阻、压敏用薄膜的电阻、第二电极与压敏用薄膜的接触电阻以及第二电极布线的电阻之和。上述接触电阻根据按压力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由此,测定按压力。
另外,在按压位置不同的情况下,存在无论按压力的大小如何,电极布线的导通路径的长度都大不相同的情况。因此,即使是相同的按压力,因按压位置而导致整体的导通路径的电阻不同。但是,在一般的膜片开关替代用的压敏传感器的情况下,由于上述接触电阻与电极布线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相比足够大,因此即使忽略电极布线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的变动,也问题不大。
另一方面,在大型化的压敏传感器中,由于电极布线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的比例变大,因此有可能因该不同而使相对于按压力的电阻检测值大不相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压敏传感器中消除按压力的面内的灵敏度偏差。
以下,作为解决课题的手段,对多个方式进行说明。这些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一观点所涉及的压敏传感器具备第一绝缘基材、第二绝缘基材、压敏导电体、第一电极图案、第二电极图案、第一布线部和第二布线部。
第二绝缘基材与第一绝缘基材之间隔着空间配置。
压敏导电体形成于第一绝缘基材的第二绝缘基材侧的整面。
第一电极图案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材的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一电极;以将多个第一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并具有第一端部的第一连结部;和从第一连结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第一布线部。
第二电极图案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材的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与第一电极交替地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将多个第二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且具有相对于第一端部位于对角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连结部;和从第二连结部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二布线部。
第二布线部以如下方式延伸:在邻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经由压敏导电体导通的情况下,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另外,“从端部延伸”的含义是指从端的规定长度部分的任意部分延伸 (以下,相同)。
在该传感器中,第一布线部从第一连结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第二布线部从第二连结部的第二端部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经由压敏导电体导通的情况下,将第一电极布线的电阻和第二电极布线的电阻合计的电阻,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若是以往,则由于第二布线部从第二电极图案的第二连结部的第一端部延伸,因此在按压力以第二端部的附近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导通的方式作用的情况下(第一情况),第一连结部的导通路径和第二连结部的导通路径均较长。与此相对,在按压力以第一端部的附近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导通的方式作用的情况下(第二情况),第一连结部的导通路径和第二连结部的导通路径均较短。这样,由于连接部的导通路径之和在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不同,因此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根据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组合而大不相同。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在第一情况下,第一连结部的导通路径不变仍是较长,第二连结部的导通路径比第一情况短,但由于在其上施加第二布线部的电阻,因此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与以往相比稍微变高。进而,在第二情况下,第一连结部的导通路径不变仍是较短,但第二连结部的导通路径变长,由于在其上施加第二布线部的电阻,因此,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与以往相比大幅度变高。其结果,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任意组合的情况下,实质上相等。
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的偏差,也可以是施加最大负荷的情况下的压敏电阻的10%以下。
第二布线部也可以通过第二连结部的附近而延伸。
第二布线部也可以通过第一连结部的附近而延伸。
本发明的其他观点所涉及的压敏传感器具备:第一绝缘基材、第二绝缘基材、压敏导电体、第一电极图案、第二电极图案、第一布线部、第二布线部、第三电极图案、第四电极图案、第三布线部和第四布线部。
第二绝缘基材与第一绝缘基材之间隔着空间配置。
压敏导电体形成于第一绝缘基材的第二绝缘基材侧的整面。
第一电极图案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材的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一电极;以将多个第一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并具有第一端部的第一连结部;和从第一连结部的第一端部延伸的第一布线部。
第二电极图案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材的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与第一电极交替地配置的多个第二电极;以将多个第二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且具有相对于第一端部位于对角的第二端部的第二连结部;和从第二连结部的第二端部延伸的第二布线部。
第二布线部以如下方式延伸:在邻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经由压敏导电体导通的情况下,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第三电极图案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材的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三电极;以将多个第三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的第三连结部;和从第三连结部的第三端部延伸的第三布线部。
第四电极图案形成于第二绝缘基材的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与第三电极交替地配置的多个第四电极;以将多个第四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且具有相对于第三端部位于对角的第四端部的第四连结部;和从第四连结部的第四端部延伸的第四布线部。
第四布线部以如下方式延伸:在邻接的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经由压敏导电体导通的情况下,第三布线部的输出端与第四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在第三电极和第四电极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在该传感器中,在平面的不同位置配置有多个传感器。因此,能够同时检测不同区域的按压力。
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的偏差也可以是施加最大负荷的情况下的压敏电阻的10%以下,第三端部的输出端与第四端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的偏差也可以是施加最大负荷的情况下的压敏电阻的10%以下。
第一布线部和第三布线部也可以共用,或者第二布线部和第四布线部也可以共用。在这种情况下,减少了布线部的数量以及面积。特别是,能够减少为了控制而需要的IC侧的控制信号个数。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敏传感器中,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任意组合的情况下,也实质上相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敏传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压敏传感器的侧视图。
图3是压敏传感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3的II-II截面图。
图5是表示电阻测定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电阻Rtotal相对于负荷的变化的曲线图(压敏特性)。
图7是表示第一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三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三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第四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第四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五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六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第七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第八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九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第十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图21是应用了压敏传感器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传感器装置
3 压敏传感器
5 检测电路
7 控制部
9 上侧层
11 下侧层
13 中间粘接层
15 上部膜
17 压敏层
19 下部膜
21 布线
21A 第一电极图案
21B 第二电极图案
31 第一电极部
33 第一连结部
35 第一布线部
37 第一端部
39 第二端部
41 第二电极部
43 第二连结部
45 第二布线部
47 第一端部
49 第二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传感器装置整体的结构
利用图1对包含压敏传感器3的传感器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压敏传感器的结构的示意图。另外,图1的截面图始终只表示层彼此的概略位置关系,并未严格地再现实际的结构。
传感器装置1是用于检测按压力的装置。传感器装置1具有压敏传感器 3。压敏传感器3是检测受到按压力时的电阻的变化的传感器。
压敏传感器3主要具有上侧层9、下侧层11和中间粘接层13。
上侧层9具有上部膜15(第一绝缘基材的一例)和压敏层17(压敏导电体的一例)。上部膜15例如是来自人的手指的按压力所作用的层。压敏层 17形成于上部膜15的下表面(即,下部膜19侧的面)。压敏层17全面性地形成在上部膜15的下表上。“全面性地形成”是指全面形成在与后述的电极的接触中所需的部位整体。
下侧层11具有下部膜19(第二绝缘基材的一例)和布线21。下部膜19 与上部膜15之间隔着空间配置。布线21形成于下部膜19的上表面(即,上部膜15侧的面)。在布线21与压敏层17之间,确保有空气层29。
中间粘接层13是夹在上侧层9与下侧层11之间的框形状部分,确保上述空气层29。中间粘接层13具有绝缘层23、绝缘层25和粘接层27。绝缘层23设置在上侧层9的下表面。绝缘层25设置在下侧层11的上表面。粘接层27配置在绝缘层23与绝缘层25之间,将两者粘接。由此,上侧层9和下侧层11以绝缘状态被固定。另外,也可以省略绝缘层23。
在上述例子中,由于压敏层和布线分别设置于对向的膜并且只要对向即可,因此压敏层和布线也可以上下替换。
传感器装置1具有检测电路5。检测电路5是如下装置:当通过按压力起作用而使压敏层17与布线21接触时,通过测定布线21的电阻并进而进行信号处理,从而检测按压力。
传感器装置1具有控制部7。控制部7是用于控制检测电路5,并且将来自检测电路5的输出发送到其他装置、或者显示在显示器上的装置。控制部 7是包含CPU、RAM、ROM的计算机。
(2)压敏传感器的结构
利用图2~图4对压敏传感器3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压敏传感器的侧视图。图3是压敏传感器的俯视图。图4是图3的II-II截面图。
如图2和图3所示,下部膜19具有从与上部膜15对向的部分进一步延伸的延长部30。延长部30具有第一布线部35以及第二布线部45(后述)。如上所述,压敏传感器3的传感器输出是单面取出式。
进而,如图3和图4所示,布线21包括一对梳齿形状的电极图案(后述)。
上部膜15和下部膜19的材料可以举出能够在柔性基板中使用的材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ABS树脂、 AS树脂、丙烯酸系树脂、AN树脂等通用树脂。另外,也可以使用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缩醛系树脂、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等通用工程树脂、聚砜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聚苯醚系树脂、聚芳酯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液晶聚酯树脂、聚烯丙基系耐热树脂等超级工程树脂。
作为布线21的材料,可以使用金、银、铜或镍等金属、或者碳等具有导电性的糊剂(膏剂)。作为它们的形成方法,可以举出丝网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或者柔性印刷等印刷法、光致抗蚀剂(photoresist)法等。另外,布线21也可以粘贴铜、金等金属箔而形成。进而,布线21也可以通过在镀了铜等金属的FPC上用抗蚀剂形成电极图案,并对未被抗蚀剂保护的部分的金属箔进行蚀刻处理而形成。电极也可以是将在这里列举的形成方法或材料加以组合或层叠。
作为一例,在使用丝网印刷的情况下,银墨为材料,布线宽度为30~500 μm,厚度为1~100μm。作为其他例子,在光刻(photolithography)的情况下,材料为铜,布线宽度为10~300μm,厚度为20~1000nm。
压敏层17例如由碳墨、PEDOT、含有导电性粒子的聚合物构成。构成压敏层17的组成物包括电阻值等电特性根据外力而变化的材料。压敏层17 可以通过涂布配置于下部膜19。
作压敏层17的涂布方法,可以使用丝网印刷、胶版印刷、凹版印刷或柔性印刷等印刷法。
绝缘层23、25例如使用多元醇树脂系、异氰酸酯树脂系、亚甲基树脂系、丙烯酸树脂系、聚氨酯树脂系或硅酮树脂系的材料。粘接层27例如为丙烯酸系树脂系、聚氨酯树脂系或硅酮树脂系的粘合剂。
(3)电阻的检测原理
利用图5对检测电路5的电阻的检测原理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电阻测定的原理的示意图。检测电路5具有直流电源22和电阻计24,它们被串联连接,进而在其两端连接有布线21的一对电极图案。由此,如图5所示,如果压敏层17通过按压力而与一对电极接触,一对电极彼此经由压敏层17导通(详情后述)。由此,电阻计24能够测定电阻。另外,若按压力增加,则压敏层17与一对电极的接触电阻减小。其结果,能够正确地测定按压力的大小。
利用图6对电阻相对于负荷的变化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电阻Rtotal相对于负荷的的变化(压敏特性)的曲线图。在实线所示的曲线中,可知若负荷增加,则电阻减小。
(4)布线的第一例
利用图7和图8对布线的第一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和图8是表示第一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布线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A(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B (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
第一电极图案21A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和第一布线部35。多个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沿图的上下方向延伸,并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右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从第一端部37延伸。第一布线部35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B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多个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沿图的上下方向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左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 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从第二端部49开始,沿着第二连结部43(即,从附近通过)延伸,进而接近第一布线部35地延伸,最后在第一布线部35的附近相对于第一布线部35平行地延伸。由此,第二布线部45比第一布线部35长。另外,第二布线部45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在该压敏传感器3中,第一布线部35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 延伸,第二布线部45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第一布线部 35的输出端与第二布线部45的输出端之间(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第一点P1被按压,一根第一电极部31与一根第二电极部 41经由该部分的压敏层17导通。如图7所示,第一点P1位于图上侧即第二端部39和第二端部49侧。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点P1开始第一电极图案 21A中的导通路径A1为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35。而且,从第一点P1开始第二电极图案21B中的导通路径B1为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第二布线部45。
如图8所示,若第二点P2被按压,则一根第一电极部31与一根第二电极部41经由该部分的压敏层17导通。如图8所示,第二点P2位于图下侧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侧。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二点P2开始的第一电极图案21A中的导通路径A2为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35。而且,从第二点P2开始的第二电极图案21B中的导通路径B2为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第二布线部45。
在如上所述按压第一点P1和第二点P2的情况下,各个导通路径整体 (A1+B1和A2+B2)的长度实质上相等。具体而言,布线电阻的偏差为压敏电阻值的10%以下。另外,压敏电阻值是指施加了适用的应用中的最大负荷时的电阻值。
若是以往的传感器,则由于第二布线部45从第二电极图案21B的第二连结部43的第一端部47延伸,因此在按压力以第二端部39以及第二端部 49的附近的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41导通的方式作用的情况下(第一情况),第一连结部33的导通路径(图7的A1)和第二连结部43的导通路径(图7的C1)均较长。另外,若是以往的传感器,则在按压力以第一端部 37以及第一端部47的附近的第一电极部31与第二电极部41导通的方式作用的情况下(第二情况),第一连结部33的导通路径(图8的A2)和第二连结部43的导通路径(图8的C2)均较短。这样,若是以往的传感器,则连接部的导通路径整体的长度在第一情况和第二情况下不同,由此导致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根据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组合而大不相同。其结果,例如产生图6的虚线所示的电阻的差ΔRAg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情况下,第一连结部33的导通路径保持较长不变,第二连结部43的导通路径比第二情况短,但由于在其上施加第二布线部 45的电阻,因此,导通路径整体与以往相比稍微变高。在第二情况下,第一连结部33的导通路径不变仍是较短,但第二连结部43的导通路径变长,由于在其上施加第二布线部45的电阻,因此,导通路径整体与以往相比大幅度变高。进而其结果是,即使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的情况下,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也都实质上相等。例如,产生图6的实线所示的大致相同的电阻。
(5)布线的第二例
利用图9和图10对布线的第二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和图10是表示第二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布线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C(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D (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
第一电极图案21C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和第一布线部35A。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左侧端彼此连结。第一布线部35A从第一连结部33的端部延伸。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A从第一端部37延伸。第一布线部35A延伸至检测电路 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D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A。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右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 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A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A从第二端部49开始,沿着位于图的最上侧的第一电极部31延伸,进而沿着第一连结部33(即,通过附近)延伸,最后在第一布线部35A的附近相对于第一布线部35A平行地延伸。由此,第二布线部45A比第一布线部35A长。另外,第二布线部45A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在该压敏传感器3中,第一布线部35A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 延伸,第二布线部45A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9所示,按压第一点P1,一根第一电极部31与一根第二电极部41 经由该部分的压敏层17导通。如图9所示,第一点P1位于图上侧即第二端部39和第二端部49侧。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点P1开始的第一电极图案 21C中的导通路径A3为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35A。而且,从第一点P1开始的第二电极图案21D中的导通路径B3为第二电极部 41、第二连结部43、第二布线部45A。
如图10所示,当按压第二点P2时,一根第一电极部31与一根第二电极部41经由该部分的压敏层17导通。如图10所示,第二点P2位于图下侧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侧。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二点P2开始第一电极图案21C中的导通路径A4为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 35A。而且,从第二点P2开始第二电极图案21D中的导通路径B4为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第二布线部45A。
在如上所述按压第一点P1和第二点P2的情况下,各个导通路径整体 (A3+B3和A4+B4)的长度实质上相等。
(6)布线的第三例
利用图11和图12对布线的第三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和图12是表示第三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布线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E(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F (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
第一电极图案21E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35B。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下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左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右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B从第一端部37延伸。第一布线部35B延伸至检测电路 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F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B。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上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左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右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 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B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B从第二端部49开始,沿着第二连结部43(即,通过附近)延伸,进而沿着图的最左侧的第一电极部31延伸,最后在第一布线部35B的附近相对于上述第一布线部35B平行地延伸。由此,第二布线部45B比第一布线部35B长。另外,第二布线部45B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在该压敏传感器3中,第一布线部35B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 延伸,第二布线部45B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如图11所示,按压第一点P1,一根第一电极部31与一根第二电极部 41经由该部分的压敏层17导通。如图11所示,第一点P1位于图右侧即第二端部39和第二端部49侧。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点P1开始的第一电极图案21E中的导通路径A5为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 35B。而且,从第一点P1开始的第二电极图案21F中的导通路径B5为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第二布线部45B。
如图12所示,当按压第二点P2时,一根第一电极部31与一根第二电极部41经由该部分的压敏层17导通。如图12所示,第二点P2位于图左侧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侧。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二点P2开始的第一电极图案21E中的导通路径A6为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35B。而且,从第二点P2开始的第二电极图案21F中的导通路径B6为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第二布线部45B。
在如上所述按压第一点P1和第二点P2的情况下,各个导通路径整体 (A5+B5和A6+B6)的长度实质上相等。
(7)布线的第四例
利用图13和图14对布线的第四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和图14是表示第四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组布线(布线51和布线53)。布线51及布线53在同一膜的同一面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
布线51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G(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 21H(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另外,布线53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G(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H(第四电极图案的一例)。
对布线51进行说明。第一电极图案21G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和第一布线部35C。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右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C从第一端部37延伸。第一布线部35C延伸至检测电路 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H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C。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左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 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C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C从第二端部49开始,沿着图5的最上侧的第一电极部31延伸,进而沿着第一连结部33(即,通过附近)延伸,最后在第一布线部35B的附近与第一布线部35B平行地延伸。由此,第二布线部45C比第一布线部35C长。另外,第二布线部45C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在该压敏传感器3中,第一布线部35C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 延伸,第二布线部45C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13所示,按压第一点P1,一根第一电极部31与一根第二电极部 41经由该部分的压敏层17导通。如图13所示,第一点P1位于图上侧即第二端部39和第二端部49侧。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一点P1开始的第一电极图案21G中的导通路径A7为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 35C。而且,从第一点P1开始的第二电极图案21H中的导通路径B7为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第二布线部45C。
如图14所示,当按压第二点P2时,一根第一电极部31与一根第二电极部41经由该部分的压敏层17导通。如图14所示,第二点P2位于图下侧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侧。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二点P2开始的第一电极图案21G中的导通路径A8为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第一布线部35C。而且,从第二点P2开始的第二电极图案21H中的导通路径B8为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第二布线部45C。
在如上所述按压第一点P1和第二点P2的情况下,各个导通路径整体 (A7+B7和A8+B8)的长度实质上相等。
另外,由于布线53与布线51的结构相同,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功能。
另外,根据以上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四条布线部(两条第一布线部35C和两条第二布线部45C)延伸至检测电路5。
(8)布线的第五例
利用图15对布线的第五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第五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本结构与第四例相同。
不同点在于,使布线51的第一电极图案21G(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的第一布线部35C(第一布线部的一例)与布线53的第一电极图案21G(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的第一布线部35C(第三布线部的一例)共用。由此,布线部的条数能够从四条减少到三条(一条第一布线部35D和两条第二布线部 45C),由此减少布线部的材料和占有面积。特别是,能够减少为了控制而需要的IC侧的控制信号个数。
(9)布线的第六例
利用图16对布线的第六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第六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组布线(布线61、布线63、布线65、布线 67)。布线61、布线63、布线65以及布线67在同一膜的同一面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布线61和布线65配置在远离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布线63和布线67配置在靠近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
布线61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I(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 21J(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另外,布线63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I(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J(第四电极图案的一例)。
对布线61进行说明。第一电极图案21I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和第一布线部35D。多个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 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右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D从第一端部37延伸。第一布线部35D延伸至检测电路 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J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D。多个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左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 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D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D从第二端部49开始,沿着图中的最上侧的第一电极部31延伸,进而沿着第一连结部33(即,通过附近)延伸,进而沿第一布线部35D延伸。由此,第二布线部45D比第一布线部35D长。
另外,第二布线部45D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在该压敏传感器3的布线61中,第一布线部35D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延伸,第二布线部45D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第一布线部35D的输出端与第二布线部45D的输出端之间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另外,由于布线63、布线65以及布线67与布线61的结构相同,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61的第二电极图案21J(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 的第二布线部45D(第二布线部的一例)与布线63的第二电极图案21J(第四电极图案的一例)的第二布线部45D(第四布线部的一例)共用。同样地,布线65的第二布线部45D与布线67的第二布线部45D共用。如上所述,本来八条布线部变为六条(四条第一布线部35D和两条第二布线部45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左右的边框区域的布线部的数量为每个区域三条。
(10)布线图案的第七例
利用图17对布线图案的第七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第七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组布线(布线71、布线73、布线75、布线 77)。布线71、布线73、布线75以及布线77在同一膜的同一面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布线71和布线75配置在远离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布线73和布线77配置在靠近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
对布线71进行说明。布线71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K(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L(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另外,布线73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K(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L(第四电极图案的一例)。
第一电极图案21K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和第一布线部35E。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左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E从第一端部37延伸。第一布线部35E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L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E。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右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 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E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E从第二端部49开始,沿着第二连结部43(即,通过附近)延伸,进而沿着布线73的第二连结部43(即,通过附近)延伸,最后在第一布线部35E的附近与第一布线部35E平行地延伸。由此,第二布线部45E比第一布线部35E 长。另外,第二布线部45E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在该压敏传感器3的布线71中,第一布线部35E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延伸,第二布线部45E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另外,由于布线73、布线75以及布线77与布线71的结构相同,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71的第一电极图案21K(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 的第一布线部35E(第一布线部的一例)与布线73的第一电极图案21K(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的第一布线部35E(第三布线部的一例)、布线75的第一电极图案21K的第一布线部35E、布线77的第一电极图案21K的第一布线部35E共用。如上所述,本来八条布线部变为五条(一条第一布线部35E 和四条第二布线部45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左右的边框区域的布线部的数量为每个区域四条。
(11)布线图案的第八例
利用图18对布线图案的第八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第八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组布线(布线81、布线83、布线85、布线 87)。布线81、布线83、布线85以及布线87在同一膜的同一面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布线81和布线85配置在远离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布线83和布线87配置在靠近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
对布线81和布线83进行说明。布线81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M(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N(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布线83 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M(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N(第四电极图案的一例)。
以下,对布线81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电极图案21M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和第一布线部35F。多个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右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F从第一端部37延伸。具体而言,第一布线部35F通过第二布线83的第一布线部35F的图右侧而延伸。第一布线部35F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N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F。多个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左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下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上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 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F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F从第二端部49开始,向图上侧延伸折回,沿着第二连结部43(即,通过附近) 延伸,进而沿着布线83的第二连结部43(即,通过附近)延伸,最后在第一布线部35F的附近与第一布线部35F平行地延伸。由此,第二布线部45F 比第一布线部35F长。另外,第二布线部45F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另外,第二布线部45F在布线81与布线85之间、进而在布线83与布线87之间延伸,相对于各第二连结部43在邻接的位置较长地延伸。
在该压敏传感器3的布线81中,第一布线部35F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延伸,第二布线部45F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另外,由于布线83、布线85以及布线87与布线81的结构相同,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81的第二电极图案21N(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 的第二布线部45F(第二布线部的一例)与布线83的第二电极图案21N(第四电极图案的一例)的第二布线部45F(第四布线部的一例)、布线85的第二电极图案21N的第二布线部45F共用。如上所述,本来八条布线部变成五条(四条第一布线部35F和一条第二布线部45F)。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左右的边框区域的布线部的数量为每个区域两条。
(12)布线图案的第九例
利用图19对布线图案的第九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第九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组布线(布线91、布线93、布线95、布线 97)。布线91、布线93、布线95以及布线97在同一膜的同一面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布线91和布线95配置在远离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布线93和布线97配置在靠近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
对布线91和布线93进行说明。布线91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O(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P(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另外,布线 93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O(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P(第四电极图案的一例)。
以下,对布线91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电极图案21O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和第一布线部35G。多个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下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左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右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G从第一端部37延伸。具体而言,第一布线部35G沿着第三布线93的图左侧(即,接近)配置。第一布线部35G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P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G。多个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上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左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右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 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G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G从第二端部49开始,沿着图最右侧的第一电极部31(即,通过附近)延伸,进而沿着布线93的第二布线部45G(即,通过附近)延伸,最后在第一布线部35G的附近与第一布线部35G平行地延伸。由此,第二布线部45G比第一布线部35G长。另外,第二布线部45G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在该压敏传感器3的布线91中,第一布线部35G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延伸,第二布线部45G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另外,由于布线93、布线95以及布线97与布线91的结构相同,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91的第一电极图案21O(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 的第一布线部35G(第一布线部的一例)与布线93的第一电极图案21O(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的第一布线部35G(第三布线部的一例)、布线95的第一电极图案21O的第一布线部35G、布线97的第一电极图案21O的第一布线部35G共用。如上所述,本来八条布线部变成五条(一条第一布线部35G 和四条第二布线部45G)。
另外,布线93的第二布线部45G为了延长距离而成为多次折回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左右的边框区域的布线部的数量为每个区域两条。
(13)布线图案的第十例
利用图20对布线图案的第十例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第十例的电极图案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组布线(布线201、布线203、布线205、布线207)。布线201、布线203、布线205及布线207在同一膜的同一面上形成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布线201和布线205配置在远离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布线203和布线207配置在靠近布线部的输出端的一侧。
对布线201和布线203进行说明。布线201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Q(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R(第二电极图案的一例)。另外,布线203具有第一电极图案21Q(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和第二电极图案21R (第四电极图案的一例)。
以下,对布线201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电极图案21Q具有多个第一电极部31、第一连结部33和第一布线部35H。多个第一电极部31是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一连结部33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一电极部31的图下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一连结部33的图左侧端作为第一端部37,将图右侧端作为第二端部39。
第一布线部35H从第一端部37延伸。第一布线部35H延伸至检测电路 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第二电极图案21R具有多个第二电极部41、第二连结部43和第二布线部45H。多个第二电极部41是在图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带状或者长条状,在图的左右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第二电极部41与第一电极部31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43在图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将多个第二电极部41的图上侧端彼此连结。另外,将第二连结部43的图左侧端作为第一端部47,将图右侧端作为第二端部49。即,第一端部37和第一端部47位于同一侧,第二端部39和第二端部49位于同一侧。换言之,第二端部49位于第一端部 37的对角。
第二布线部45H从第二端部49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布线部45H从第二端部49开始,沿着图最右侧的第一电极部31(即,通过附近)延伸,进而沿着布线203的最右侧的第一电极部31(即,通过附近)延伸,最后在第一布线部35H的附近与第一布线部35H平行地延伸。
由此,第二布线部45H比第一布线部35H长。另外,第二布线部45H 延伸至检测电路5,并且具有与检测电路5连接的输出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布线201和第二布线203线对称,第一连接部33 彼此共用。另外,第三布线205和第四布线207线对称,第一连结部33彼此共用。
在该压敏传感器3的布线201中,第一布线部35H从第一连结部33的第一端部37延伸,第二布线部45H从第二连结部43的第二端部49延伸。因此,在邻接的第一电极部31以及第二电极部41经由压敏层17接触的情况下,导通路径整体的电阻在第一电极部31和第二电极部41的任意组合中实质上相等。
另外,由于布线203、布线205以及布线207与布线201的结构相同,因此能够得到同样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201的第一电极图案21Q(第一电极图案的一例) 的第一布线部35H(第一布线部的一例)与布线203的第一电极图案21Q(第三电极图案的一例)的第一布线部35H(第三布线部的一例)、布线205的第一电极图案21Q的第一布线部35H、布线207的第一电极图案21Q的第一布线部35H共用。如上所述,本来八条布线部变成五条(一条第一布线部35H 和四条第二布线部45H)。
另外,布线203的第二布线部45H为了延长距离而成为多次折回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左右的边框区域的布线部的数量为每个区域一条。
(14)应用例
利用图21对在显示装置中使用上述压敏传感器的例子进行说明。图21 是应用压敏传感器的显示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
如图21所示,显示装置101具有框体103。框体103是图上侧打开的形状。
显示装置101具有玻璃105。玻璃105的下表面通过粘接层107固定在框体103的框部上。在玻璃105与框体103之间确保有空间。
显示装置101具有LCD模块109。LCD模块109设置于玻璃105的下表面。
显示装置101具有压敏传感器111。压敏传感器111与上述的压敏传感器3相同。
显示装置101具有缓冲材料113。缓冲材料113设置在压敏传感器111 与框体103的底面之间。缓冲材料113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缓冲材料113可以仅设置在压敏传感器111的上侧,也可以设置在压敏传感器111 的上下两侧。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当按压力作用于玻璃105时,按压力通过LCD 模块109作用于压敏传感器111。由此,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通过压敏传感器111检测出按压力。另外,也可以不使用LCD模块,而使用 OLED。
2.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特别是,记载于本说明书中的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极图案的线宽表示为均匀的线宽,但是当然这并不限制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极部彼此的间隔表示为等间隔,但是当然这并不限定本发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电极部的形状表示为直线,但是当然这并不限定本发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压敏层与一对电极图案隔着空间对向配置的压敏传感器。

Claims (6)

1.一种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绝缘基材;
第二绝缘基材,所述第二绝缘基材以与所述第一绝缘基材之间隔着空间的方式配置;
压敏导电体,所述压敏导电体形成于所述第一绝缘基材的所述第二绝缘基材侧的整面;
第一电极图案,所述第一电极图案形成于所述第二绝缘基材的所述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一电极;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将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一布线部,所述第一布线部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延伸;以及
第二电极图案,所述第二电极图案形成于所述第二绝缘基材的所述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二电极,其与所述第一电极交替配置;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以将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且具有第一端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位于对角的第二端部;和第二布线部,所述第二布线部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所述第二端部折回,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不同的位置,向着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延伸,其中,
所述第二布线部以如下方式延伸:在邻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经由所述压敏导电体导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任意组合中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的偏差为施加最大负荷的情况下的压敏电阻的1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布线部以通过所述第一连结部或所述第二连结部的附近的方式延伸。
4.一种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绝缘基材;
第二绝缘基材,所述第二绝缘基材以与所述第一绝缘基材之间隔着空间的方式配置;
压敏导电体,所述压敏导电体形成于所述第一绝缘基材的所述第二绝缘基材侧的面整体;
第一电极图案,所述第一电极图案形成于所述第二绝缘基材的所述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一电极;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一连结部以将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并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一布线部,所述第一布线部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延伸;以及
第二电极图案,所述第二电极图案形成于所述第二绝缘基材的所述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二电极,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交替地配置;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以将所述多个第二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且具有第一端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一连结部的所述第一端部位于对角的第二端部;和第二布线部,所述第二布线部从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所述第二端部折回,在与所述第二连结部不同的位置,向着所述第二连结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延伸,其中,
所述第二布线部以如下方式延伸:在邻接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经由所述压敏导电体导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在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任意组合中相等,
所述压敏传感器具备:
第三电极图案,所述第三电极图案形成于所述第二绝缘基材的所述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三电极;以将所述多个第三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的第三连结部;和从所述第三连结部的第三端部延伸的第三布线部;以及
第四电极图案,所述第四电极图案形成于所述第二绝缘基材的所述第一绝缘基材侧的面,并且具有:多个第四电极,所述多个第四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交替地配置;第四连结部,所述第四连结部以将所述多个第四电极的一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且具有第三端部和相对于所述第三连结部的所述第三端部位于对角的第四端部;和第四布线部,所述第四布线部从所述第四连结部的所述第四端部折回,在与所述第四连结部不同的位置,向着所述第四连结部的所述第三端部延伸,其中,
所述第四布线部以如下方式延伸:在邻接的第三电极以及第四电极经由所述压敏导电体导通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布线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在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的任意组合中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布线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布线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的偏差为施加最大负荷的情况下的压敏电阻的10%以下,所述第三端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端部的输出端之间的导通路径的电阻的偏差为施加最大负荷的情况下的压敏电阻的10%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压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布线部和所述第三布线部共用,或者所述第二布线部和第四布线部共用。
CN201780018953.2A 2016-03-22 2017-01-27 压敏传感器 Active CN1088851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6859A JP6297613B2 (ja) 2016-03-22 2016-03-22 感圧センサ
JP2016-056859 2016-03-22
PCT/JP2017/002944 WO2017163604A1 (ja) 2016-03-22 2017-01-27 感圧センサ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5147A CN108885147A (zh) 2018-11-23
CN108885147B true CN108885147B (zh) 2020-10-23

Family

ID=59900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8953.2A Active CN108885147B (zh) 2016-03-22 2017-01-27 压敏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928259B2 (zh)
EP (1) EP3421957B1 (zh)
JP (1) JP6297613B2 (zh)
KR (1) KR102534083B1 (zh)
CN (1) CN108885147B (zh)
TW (1) TWI705237B (zh)
WO (1) WO20171636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90273B (zh) * 2016-09-13 2021-06-04 索尼公司 传感器、带、电子设备和手表型电子设备
CN106648491A (zh) * 2016-10-12 2017-05-10 深圳市优景观复光电有限公司 互动式led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KR102204967B1 (ko) * 2019-03-08 2021-01-19 한국전자기술연구원 유연 압력 센서 및 그 센서의 제조 방법
WO2021097695A1 (zh) * 2019-11-19 2021-05-27 金俊磊 一种水油交界高分离率环保装置
CN111190504A (zh) * 2019-12-31 2020-05-22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10806223B (zh) * 2020-01-08 2020-04-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柔性传感系统、接近传感方法、装置、智能机器人及设备
US20220020253A1 (en) * 2020-07-15 2022-01-20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object placement sensing for point-of-purchase sales
JP2022109012A (ja) * 2021-01-14 2022-07-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圧力センサ
US12009159B2 (en) 2021-04-13 2024-06-11 Xerox Corporation Membrane switches configured to sense pressure applied from compliant and rigid objects
CN113270555B (zh) * 2021-05-06 2022-06-21 西安交通大学 具有独立电极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6547508A (zh) * 2021-06-24 2023-08-04 鹏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压力传感器、压感电路板及压感电路板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31707U (zh) * 1979-03-12 1980-09-18
US5948990A (en) * 1996-09-04 1999-09-07 Alps Electric Co., Ltd. Pressure-sensitive resistor
US6360612B1 (en) * 1999-01-29 2002-03-26 Constantin M. Trantzas Pressure sensor apparatus
CN103026195A (zh) * 2010-07-30 2013-04-03 德尔菲技术公司 压敏换能器组件和用于包括这种组件的系统的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10774A (en) * 1987-11-05 1991-04-30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Distribution type tactile sensor
US5296837A (en) * 1992-07-10 1994-03-22 Interlink Electronics, Inc. Stannous oxide force transducer and composition
US5302936A (en) * 1992-09-02 1994-04-12 Interlink Electronics, Inc. Conductive particulate force transducer
US6909354B2 (en) 2001-02-08 2005-06-21 Interlink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pressure sensitive transducer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7112755B2 (en) * 2003-05-21 2006-09-26 Nitta Corporation Pressure-sensitive sensor
EP1492136A1 (de) * 2003-06-23 2004-12-29 I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S.A.R.L. Drucksensor in Folienbauweise
GB0319714D0 (en) * 2003-08-21 2003-09-24 Philipp Harald Anisotropic touch screen element
WO2007047762A2 (en) * 2005-10-14 2007-04-26 P-Inc. Holdings, Llc Pressure responsive sensor
US8134473B2 (en) * 2008-04-10 2012-03-13 Chg Hospital Beds Inc. Signaling device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an object
JP4824831B2 (ja) * 2008-09-29 2011-11-30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感圧センサ
KR101625611B1 (ko) * 2009-09-03 2016-06-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터치 입출력 장치
JP5575596B2 (ja) * 2010-09-22 2014-08-20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等電位線歪補正部を備えたマルチタッチパネル
JP2012163348A (ja) * 2011-02-03 2012-08-30 Tokai Rubber Ind Ltd 静電容量型面状センサ
JP2012247372A (ja) 2011-05-30 2012-12-13 Nippon Mektron Ltd 圧力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圧力検出モジュール
WO2013032311A2 (ko) 2011-09-02 2013-03-07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클리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8893565B2 (en) * 2012-07-13 2014-11-25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sensing
GB2510600B (en) * 2013-02-08 2015-05-20 R & D Core Ltd Calibration of Contact Sensor
KR101681305B1 (ko) * 2014-08-01 2016-12-02 주식회사 하이딥 터치 입력 장치
US10007380B2 (en) * 2013-07-29 2018-06-26 Hideep Inc. Touch input device with edge support member
WO2015048583A1 (en) * 2013-09-27 2015-04-02 Sensel, Inc. Touch sensor detector systems and method
KR101712346B1 (ko) * 2014-09-19 2017-03-22 주식회사 하이딥 터치 입력 장치
DE102014107657B4 (de) * 2014-05-30 2016-02-25 Stabilo International Gmbh Elektronischer Sensor eines elektronischen Schreibgeräts
JP2016024109A (ja) * 2014-07-23 2016-02-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感圧センサ
JP6527343B2 (ja) * 2014-08-01 2019-06-05 株式会社 ハイディープHiDeep Inc. タッチ入力装置
JP5845371B1 (ja) * 2014-09-19 2016-01-20 株式会社 ハイディープ スマートフォン
US10288498B2 (en) * 2015-04-06 2019-05-14 Denso Corporation Force detection device
KR101652029B1 (ko) * 2015-04-13 2016-08-30 주식회사 하이딥 압력 검출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스마트폰
KR101583221B1 (ko) * 2015-06-17 2016-01-07 주식회사 하이딥 압력 검출을 위한 전극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압력 검출 모듈
KR20170025706A (ko) * 2015-08-31 2017-03-08 주식회사 하이딥 압력 감도 조절이 가능한 압력 검출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터치 입력 장치
JP6486308B2 (ja) * 2015-12-28 2019-03-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応用
CN105807988A (zh) * 2016-02-25 2016-07-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基板、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基板的制作方法
US10006820B2 (en) * 2016-03-08 2018-06-26 Apple Inc. Magnetic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resistive sensors
US10054503B2 (en) * 2016-03-11 2018-08-21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orce sensor
JP6700896B2 (ja) * 2016-03-25 2020-05-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検出装置及び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6681765B2 (ja) * 2016-03-29 2020-04-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検出装置
US10209830B2 (en) * 2016-03-31 2019-02-19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irection-dependent strain elements
US9965092B2 (en) * 2016-05-18 2018-05-08 Apple Inc. Manag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force sensors
US9851267B1 (en) * 2016-06-01 2017-12-26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orce-sensing element
US10133418B2 (en) * 2016-09-07 2018-11-20 Apple Inc. Force sensing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train-sensitive structures
EP3351915B1 (en) * 2016-11-23 2021-08-11 Shenzhen Goodix Technology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equipment for detecting pressure
CN107340912B (zh) * 2017-06-30 2020-08-1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装置、触控压力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31707U (zh) * 1979-03-12 1980-09-18
US5948990A (en) * 1996-09-04 1999-09-07 Alps Electric Co., Ltd. Pressure-sensitive resistor
US6360612B1 (en) * 1999-01-29 2002-03-26 Constantin M. Trantzas Pressure sensor apparatus
CN103026195A (zh) * 2010-07-30 2013-04-03 德尔菲技术公司 压敏换能器组件和用于包括这种组件的系统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5147A (zh) 2018-11-23
JP2017173028A (ja) 2017-09-28
TWI705237B (zh) 2020-09-21
JP6297613B2 (ja) 2018-03-20
EP3421957B1 (en) 2024-04-10
EP3421957A4 (en) 2019-04-17
KR102534083B1 (ko) 2023-05-18
WO2017163604A1 (ja) 2017-09-28
KR20180122356A (ko) 2018-11-12
US20190025139A1 (en) 2019-01-24
TW201736815A (zh) 2017-10-16
EP3421957A1 (en) 2019-01-02
US10928259B2 (en) 2021-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5147B (zh) 压敏传感器
US10678363B2 (en) Pressure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TWI662462B (zh) 感測裝置,輸入裝置及電子設備
US9739671B2 (en) Pressing force sensor
CN109952553B (zh) 内置压力传感器的静电容式触摸面板
JP6562357B2 (ja) 感圧センサ
US8184106B2 (en) Position detection device
EP2833111A1 (en) Capacitive sensor
KR102297892B1 (ko)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의 가압 위치 검출 방법
WO2007000902A1 (ja) 面圧分布センサ
CN110709680B (zh) 压力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的制造方法
JP2013225266A (ja) タッチパネル
KR101717062B1 (ko) 고감도 터치 압력 검출 장치
US11959819B2 (en) Multi-axis strain sensor
KR20170141019A (ko) 유연한 소재를 이용한 터치 압력 검출 센서
JP5615211B2 (ja) 静電容量式入力装置
JP2010181303A (ja) 感圧センサ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乗員検知装置
US20230008926A1 (en) Sensor
JP7122577B2 (ja) タッチセンサ
US20240077370A1 (en) Sensor Device
CN110928440B (zh) 触摸面板
US20240072800A1 (en) Sensing device
JP6860853B2 (ja) 圧力センサ装置
WO2021039600A1 (ja) 触覚センサ素子、触覚センサ、3軸触覚センサおよび触覚センサ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170135118A (ko) 터치 압력 검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