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2931B - 缝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2931B
CN108882931B CN201780019926.7A CN201780019926A CN108882931B CN 108882931 B CN108882931 B CN 108882931B CN 201780019926 A CN201780019926 A CN 201780019926A CN 108882931 B CN108882931 B CN 1088829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pair
needle
members
rear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99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2931A (zh
Inventor
森宏仁
井上浩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eon Corp
Kagawa University NUC
Original Assignee
Zeon Corp
Kagawa University NU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eon Corp, Kagawa University NUC filed Critical Ze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882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2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2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29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Needles ; Sutures; Needle-suture combination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62Needle manipula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29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mounted on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743Type of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of treatment sites
    • A61B2017/00818Treatm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suturing wounds; Holders or packages for needles or suture materials
    • A61B17/0469Suturing instrument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e.g. endoscopic surgery
    • A61B2017/0472Multiple-needled, e.g. double-needled, instru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缝合装置,具备:前侧臂(11)、后侧臂(12)与臂移动机构(13),后侧臂(12)具备具有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缝合针部(14),该一对针状部件(15、16)设置为前端为朝向前侧臂(11)的状态并且其中心轴平行于后侧臂(12)与前侧臂(11)接近或远离的方向,前侧臂(11)具备设置了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收容部(17),该一对收容空间(18、19)在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接近时,能够分别收容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前端部,在收容部(17)的一对收容空间(18、19)内,收容有通过缝合线(22)相互地连结的一对卡合部件(21、21)。

Description

缝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合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安装于内窥镜并用于缝合消化管内的组织的缝合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胃等的消化管出现了肿瘤等的情况下,一般通过外科手术进行肿瘤切除。近年来,作为相比于外科手术能够减轻患者的负担并且能够使形成在身体表面的伤口变小的微创手术,进行腹腔镜手术。
最近,作为比腹腔镜手术伤害小的微创手术而进行使用了软性内窥镜的手术。如果是癌滞留在黏膜层的早期胃癌等,则通过软性内窥镜从消化管的内腔到包括黏膜层在内的黏膜下层进行剥离,能够切除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在身体表面完全不留下伤口而进行手术,所以对患者的负担变小,并且手术后的恢复也变快。
另一方面,在形成于胃壁、比黏膜下层更深的肿瘤,即到达固有肌层的肿瘤的情况下,还必须除去固有肌层。在这种情况下,若除去肿瘤则会在胃壁上形成开口,因此在除去肿瘤之后,需要堵住(缝合)开口。然而,由于仅通过软性内窥镜无法堵住开口,所以进行使用了软性内窥镜与腹腔镜的手术。具体而言,实施如下手术:利用软性内窥镜实施胃壁的肿瘤的切除,并利用腹腔镜缝合除去肿瘤后的开口。
虽然与外科手术相比,使用了软性内窥镜与腹腔镜的手术是微创的,但是也必须形成用于将腹腔镜插入至腹腔内的孔。如果通过软性内窥镜不仅能够从消化管腔内切除肿瘤,并且能够进行缝合,则能够不在身体表面形成伤口而进行手术。因此,目前正在推进从消化管腔内缝合开口的缝合器的开发(例如专利文献1)。
若使用该专利文献1的缝合器,则能够贴近在切除肿瘤时形成的开口的端面,从而实现与外科手术的缝合同等程度的缝合。此外,若使用专利文献1的缝合器,则不限于是切除肿瘤后的开口,还能够缝合并堵住形成于消化管的各种孔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941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从胃壁等切除组织时,组织可能会从形成于被切除的部位的开口漏出到腹腔内。若切除的组织是癌,则在癌组织漏出到腹腔内的情况下,癌可能会转移到其他的脏器等。
如果能够不在胃壁等形成开口而切除癌等的组织,则能够更加安全地通过软性内窥镜从消化管腔内切除组织等,因此期望开发实现该方法的设备。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合装置,能够更简单地从消化管内实施组织的缝合。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第1方案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前侧臂;后侧臂,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前侧臂接近或远离;臂移动机构,使所述前侧臂与所述后侧臂接近或远离,所述前侧臂以及所述后侧臂的基端部连结于所述臂移动机构,所述后侧臂具备具有一对针状部件的缝合针部,该一对针状部件被设置为前端朝向所述前侧臂的状态,并且其中心轴平行于该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所述前侧臂具备收容部,该收容部设置有一对收容空间,在该前侧臂与所述后侧臂接近时,能够分别收容所述一对针状部件的前端部,在该收容部的一对收容空间内,收容有通过缝合线相互地连结且能够与所述针状部件卡合的一对卡合部件。
第2方案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方案中,沿着与所述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接近或远离的方向垂直的面,从所述前侧臂以及所述后侧臂连结于所述臂移动机构的位置到所述一对针状部件的距离为5mm以上。
第3方案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者第2方案中,所述缝合针部以所述一对针状部件沿所述后侧臂的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所述收容部以所述一对收容空间沿所述前侧臂的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
第4方案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第2或者第3方案中,在所述后侧臂以沿该后侧臂的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所述缝合针部,在所述前侧臂以沿该前侧臂的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与各缝合针部对应的多个所述收容部。
第5方案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1~第4方案中,具备连结机构,在所述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能够接近或远离、并且所述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在与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正交的面内的相互旋转被固定住的状态下,将所述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连结。
发明效果
根据第1方案,若通过臂移动机构使前侧臂与后侧臂接近,则能够使一对针状部件的前端部分别同时地插入至一对收容空间内。于是,能够使通过缝合线连结的一对卡合部件同时卡合到一对针状部件的前端部。因此,只要通过前侧臂与后侧臂一次夹住胃壁等的组织并分开,就能够以缝合线的两端部(与卡合部件连结的部分)均变为位于后侧臂一侧的状态的方式使缝合线穿过组织。在该状态下,若对缝合线的两端部进行结扎,则能够与通常的外科手术中的缝合同样地对组织进行缝合。
根据第2、第3方案,能够缝合具有一定宽度或长度的组织。
根据第4方案,由于能够同时地进行多个部位的缝合,所以能够迅速地进行缝合作业。
根据第5方案,在使前侧臂与后侧臂接近时,能够可靠地使一对针状部件的前端部收容在一对收容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的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安装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的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方观察安装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的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单体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局部剖视图。
图6A是图5的VIA-VIA线剖视图,图6B是图5的VI B-VI B线剖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前侧臂11中的收容部17的概略说明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进行缝合作业的概略说明图。
图9是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手术的概略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缝合装置,是安装于软性内窥镜并从消化管腔内进行缝合的装置,具有能够简便且快速地实施缝合的特征。
本发明的缝合装置,不仅能够安装于软性内窥镜,而且能够安装于腹腔镜的前端而使用。特别地,在将本发明的缝合装置安装于软性内窥镜而使用的情况下,在消化管腔内,即便是未在消化管形成开口或贯通孔的状态,也能够实施组织的全层缝合等。另外,全层缝合是指,以贯通消化管的全层(浆膜、浆膜下层、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黏膜)的方式穿过缝合线进行缝合。
在下文中,以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安装于软性内窥镜而使用的情况为代表进行说明。
另外,为了便于理解装置各部件的结构,各个附图中的各部件的相对尺寸等未必与实际的设备中的尺寸相对应。
(内窥镜1的说明)
在图1中,附图标记2表示安装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内窥镜1的传动轴。安装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内窥镜1是一般用于内窥镜手术的软性内窥镜。该内窥镜的传动轴2,只要能够插入至生物体的消化管而使用,则其直径、长度、材质等就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传动轴2的直径,虽然在一般的内窥镜中为10mm左右,但也可以是5mm~15mm左右。此外,传动轴2的长度,虽然在一般的内窥镜中为1200mm左右,但也可以是1200~3000mm左右。
(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以下,有时简称为缝合装置10)具备:前后一对的臂11、12;臂移动机构13,使该前后一对的臂11、12工作;连结机构40,对该前后一对的臂11、12的移动进行引导。
如图1所示,通过将臂移动机构13固定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从而缝合装置10被固定于内窥镜1并使用。具体而言,缝合装置10是以臂移动机构13的轴方向与传动轴2的轴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安装的。
若缝合装置10像这样地被安装于传动轴2,则由于在使传动轴2弯曲等时能够使臂移动机构13可靠地跟随传动轴2的弯曲,所以能够防止臂移动机构13妨碍传动轴2的弯曲等。
并且,以前后一对的臂11、12的双方位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的前端面2s的前方,且后侧臂12相对于前侧臂11位于内窥镜1的前端面2s一侧的方式,将臂移动机构13安装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
因此,即便使传动轴2弯曲,也能够始终使前后一对的臂11、12预先配置在内窥镜1的传动轴2的前端面2s的前方。于是,通过设置于传动轴2的摄像机,能够可靠地视觉辨认前后一对的臂11、12的动作。因此,在使用前后一对的臂11、12缝合胃等的消化管内的组织时,能够使操作者对前后一对的臂11、12的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臂移动机构13,未必需要设置为沿着内窥镜1的传动轴2,也可以仅使臂移动机构13的前端部固定于传动轴2的前端部。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传动轴2的前端部,臂移动机构13的轴方向与传动轴2的前端部的轴方向大致平行,就能够使操作者对前后一对的臂11、12的操作变得容易。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各部件进行说明。
首先,对臂移动机构13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臂移动机构13,是沿着轴方向延伸的长条部件,被安装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该臂移动机构13的长度,只要是与内窥镜1的传动轴2的长度相同程度的长度即可,没有特别地限定。
在该臂移动机构13的前端设置有圆筒状的固定部13d。将内窥镜1的传动轴2的前端部插入至该筒状的固定部13d,由此使得臂移动机构13的前端被固定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的前端部。
此外,从臂移动机构13的前端部到手头一侧的部分,以臂移动机构13沿着传动轴2的方式被固定。例如,通过由聚乙烯、聚氯乙烯、铝等作为材料的带状部件,或者由聚乙烯、聚氯乙烯、金属等作为材料的环状固定件等,能够将臂移动机构13固定于传动轴2。
臂移动机构13是由具有一定程度的柔软性的材料形成的,在臂移动机构13被固定于传动轴2的状态下,该材料能够跟随传动轴2的弯曲等而变形。即,臂移动机构13的强度形成为:即便被安装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也不会妨碍内窥镜1的操作。
另外,将臂移动机构13固定于传动轴2的方法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是能够以不妨碍传动轴2的弯曲等的变形的方式进行固定的方法即可。
具体而言,臂移动机构13包括:护套13a、插入到该护套13a内的导线13b、与在内部插通有护套13a的管13c。
管13c是从其前端到基端形成有贯通孔的筒状的部件,如上所述,该管13c通过带状部件等被固定于传动轴2。虽然该管13c的材料没有特别地限定,但优选是例如由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等的树脂形成。
在管13c内插通有护套13a。该护套13a是中空的管状的部件,以能够沿着管13c的轴方向移动并且能够在管13c内旋转的方式插入至管13c内。虽然该护套13a的材料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期望是形成为具有如下的强度:虽然能够跟随传动轴2的弯曲(即管13c的弯曲)而变形,但是即便向轴方向施加力,也难以伸长或是弯折。例如,优选是由不锈钢或者镍钛合金形成的金属盘管、或是利用增强材料增强后的树脂管等构成。在该护套13a的前端,固定了后侧臂12的基端部(参照图5)。另一方面,护套13a的基端延伸到操作传动轴2的操作部附近。因此,通过使臂移动机构13的护套13a的基端移动,能够使护套13a从管13c的前端突出的长度发生变化。换而言之,能够沿着传动轴2的轴方向,使后侧臂12相对于传动轴2移动。此外,通过使护套13a的基端旋转,能够使后侧臂12绕护套13a的中心轴旋转。
导线13b例如是金属制的导线等,且能够跟随传动轴2的弯曲(换而言之即护套13a的弯曲)从而变形。该导线13b以能够在护套13a内沿着其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该导线13b的前端连结于前侧臂11的基端(参照图5)。另一方面,导线13b的基端延伸到操作传动轴2的操作部附近。因此,通过使臂移动机构13的导线13b的基端移动,能够使导线13b从护套13a的前端突出的长度发生变化。换而言之,能够沿着传动轴2的轴方向使前侧臂11相对于后侧臂12移动。
由于是如上所述那样的构成,所以只要操作臂移动机构13的护套13a的基端以及导线13b的基端,而使护套13a与导线13b沿着轴方向移动,就能够使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移动。即,能够使前侧臂11或后侧臂12相对于传动轴2的前端面2s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例如,如果使护套13a与导线13b在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量,则能够使前侧臂11以及后侧臂12相对于传动轴2的前端面2s在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量。
并且,由于能够使护套13a与导线13独立地移动,所以能够使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相互地接近或远离。例如,如果固定导线13b的移动而使护套13a移动,则能够使后侧臂12相对于前侧臂11接近或远离。相反地,如果固定护套13a的移动而使导线13b移动,则能够使前侧臂11相对于后侧臂12接近或远离。
另外,臂移动机构13的外径(即,管13c的外径)只要是能将安装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内窥镜1插入至消化管内(或者外套管内)的程度即可,并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臂移动机构13的外径,优选为臂移动机构13与传动轴2的外径合计得到的直径为11~15mm左右的大小,更优选为11~14mm左右的大小。
(连结机构40)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臂移动机构13的前端连结有前后一对的臂11、12,前后一对的臂11、12通过连结机构40连结。即,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利用连结机构40、以能够接近或远离并且在与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正交的面内的相互旋转被固定住的状态被连结。
具体而言,在后侧臂12的基端,设置有形成为截面大致方形的大致轴状的连结机构40的后侧连结部件42。在该后侧连结部件42卡合有设置于前侧臂11的前侧连结部件41。在前侧连接部件41设置有卡合槽41g,以该卡合槽41g的3个内表面与后侧连结部件42的3个外表面实现大致面接触(或者能够大致面接触的状态)的状态接合(参照图6)。
由于是如上所述那样的构造,所以在前后一对的臂11、12接近或远离时,前侧连结部件41的卡合槽41g的3个内表面以与后侧连结部件42的3个外表面大致面接触的状态移动。因此,在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接近或远离时,能够使前侧臂11相对于后侧臂12不旋转(即在与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正交的面内的相互旋转被固定住的状态下)而移动。
另外,连结机构40的构成并不限于上述那样的构成。连结结构40的构成只要是能够以如下的方式进行连结的构成即可: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能够接近或远离,并且处于两者在与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正交的面内的相互旋转被固定住的状态。例如,在前侧连结部件41(或者后侧连结部件42)沿着轴方向设置线状的槽,在后侧连结部件42(或者前侧连结部件41)设置与该线状的槽卡合的突起,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前后一对的臂11、12的说明)
接着,对前后一对的臂11、12进行说明。
(关于后侧臂12)
首先,对后侧臂12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后侧臂12是大致长条状且前表面12a与后表面12b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平坦面。这里所说的长条状,是指宽度相对于长度较短,此外,厚度相对于长度也较短的形状,在长条状的概念中包含了沿着长度方向些许弯曲(参照图1~图4)、以及沿着长度方向是笔直的这两种概念。
在该后侧臂12的基端,连结有所述护套13a的前端。具体而言,与后侧臂12的基端部相连结的连结机构40的后侧连结部件42与护套13a的前端连结。后侧臂12以如下的方式与护套13a连结:在后侧臂12与护套13a的连结部分,护套13a的中心轴与后侧臂12的前表面12a以及后表面12b正交。在下述说明中,有时将护套13a与后侧臂12的连结部分中的护套13a的中心轴方向,简称为护套13a的中心轴。
另外,设置于后侧臂12的基端部的连结机构40的后侧连结部件42,也配设为其轴方向与护套13a的中心轴大致平行。
(缝合针部14)
另一方面,在后侧臂12的前端部,设置有缝合针部14。该缝合针部14,具备配置为沿着后侧臂12的轴方向排列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一对针状部件15、16均具有:轴部b;和设置在该轴部b的前端且外径比该前端大的部分(箭头状部a)。箭头状部a形成为其基端的外径比轴部b的前端的外径大,在与轴部b的连结部分形成高低差。该箭头状部a如后所述具有如下作用:在一对针状部件15、16与一对卡合部件21、21卡合时,防止一对卡合部件21、21从一对针状部件15、16脱落。
此外,缝合针部14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均以其前端朝向前侧臂11的状态且其轴方向与后侧臂12的前表面12a正交的方式安装于后侧臂12。换而言之,一对针状部件15、16,均以其中心轴与后侧连结部件42的轴方向(即护套13a的中心轴)大致平行的方式安装于后侧臂12。
(关于前侧臂11)
如图5所示,前侧臂11是大致长条状且前表面11a与后表面11b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平坦面。该前侧臂11实质上形成为与后侧臂12相同的形状。在该前侧臂11的基端部,设置有如前所述的连结机构40的前侧连结部件41。
在该前侧臂11连结有导线13b的前端。具体而言,在贯通后侧臂12的后侧连结部件42的贯通孔42h插通有导线13b,该导线13b的前端连结于设置在前侧臂11的基端部的连结部件11c。
在该前侧臂11的前端部,形成有具有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收容部17(参照图6)。如图7所示,收容部17的一对收容空间18、19是贯通前侧臂11的前表面11a与后表面11b之间的贯通孔。一对收容空间18、19均形成为其中心轴平行于前后一对的臂11、12接近或远离的方向(即与护套13a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另外,一对收容空间18、19,均形成有与前侧臂11的侧面连通的开口,后述的缝合器具20的缝合线22能够通过该开口而在一对收容空间18、19中进出。
该一对收容空间18、19,是其后表面11b侧(大径部a)的内径比前表面11a侧(小径部b)的内径大的、有阶梯的孔。并且,各收容空间18、19以小径部b的内径比箭头状部a的外径大的方式形成,形成为所述形状的理由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并且,一对收容空间18、19设置为其中心轴分别与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中心轴几乎同轴。
由于是以上那样的构成,所以只要使前后一对的臂11、12接近,就能将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箭头状部a分别插入至一对收容空间18、19内。
另外,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中心轴分别与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中心轴几乎同轴是指,容许偏移,但仍需满足在使前后一对的臂11、12接近时,容许缝合针部14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能够插入至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程度。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虽然对前侧臂11以及后侧臂12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是平坦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前侧臂11以及后侧臂12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未必需要是平坦面。
此外,在后侧臂12中,设置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位置并没有特别地限定。然而,后侧臂12的大小只要是为了插入至体内而不阻碍的范围,一对针状部件15、16与连结机构40的距离相距一定程度,就可以得到能够使从组织的端缘直到缝合位置的距离变长的优点。从这个观点来看,从连结机构40的位置(换而言之,前侧臂11以及后侧臂12连结于臂移动机构13的位置)到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沿着与臂移动机构13的轴方向(换而言之即后侧臂12与前侧臂11接近或远离的方向)垂直的面的距离L(参照图5),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20m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于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距离L分别相互相等,但是在对于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距离L相互不同的情况下,优选为对于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两个距离L都在上述范围内。
进而,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材料或者长度、轴径并没有特别地限定。具体而言,一对针状部件15、16,只要具有能够刺入缝合的对象并贯通该对象、并且在贯通了对象的状态向反方向移动而能够从对象拔出的程度的长度以及强度即可。例如,在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缝合胃壁的情况下,其长度只要是从后侧臂12的前表面到该前端的长度能够贯通胃壁的长度即可,因金属的强度好,其材料优选是金属。更具体而言,从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前端到后侧臂12的前表面的长度H(参照图5),优选为7~20mm左右,更优选为7~10mm左右。此外,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轴径,作为轴部b的前端部的轴径(与箭头状部a的连结部分)优选为1~2mm左右,箭头状部a的最大径优选为比轴部b的前端部的轴径大0.1~1mm左右。
(关于缝合器具20)
此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具备缝合器具20。该缝合器具20包括:形成为圆环状的一对卡合部件21、21;以及连结一对卡合部件21、21的缝合线22。
该缝合器具20的一对卡合部件21、21分别配置在前侧臂11的收容部17的一对收容空间18、19内。
该一对卡合部件21、21形成为如下的大小:在被配置在一对收容空间18、19内时,贯通其内外的贯通孔能够配置于贯通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小径部b的孔的上方。具体而言,一对卡合部件21、21形成为其外径比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大径部a的内径小、并且比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小径部b的内径大(参照图7(B))。即,一对卡合部件21、21形成为如下的大小:若一对卡合部件21、21配置在一对收容空间18、19内,则在一对卡合部件21、21的外缘与大径部a的内表面之间仅形成很小的间隙。
并且,一对卡合部件21、21的贯通孔21h形成为如下的结构:虽然能够使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箭头状部a插通,但是若箭头状部a完全地插通贯通孔21h,则一对卡合部件21、21不会从一对针状部件15、16脱落。具体而言,一对卡合部件21、21形成为:虽然其内径比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箭头状部a的外径小,但比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轴部b的前端(即与箭头状部a的连结部分)的轴径大。
该一对卡合部件21、21的材料没有特别地限定。然而,优选为具有以下性质的材料:即便形成了如上所述的贯通孔21h,也能够一边使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箭头状部a插通,一边维持卡合于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状态。即,一对卡合部件21、21,期望是由一定程度上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例如,若使用金属制的板或轴材等,就能够形成具有上述那样性质的一对卡合部件21、21。
(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动作的概略)
由于是以上那样的构成,所以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中,只要操作臂移动机构13使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接近,就能够使一对针状部件15、16同时地插入至一对收容空间18、19。
于是,能够将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箭头状部a同时地插通至配置在一对收容空间18、19内的缝合器具20的一对卡合部件21、21。并且,若使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接近,直到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箭头状部a整体插入至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小径部b,则能够使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轴部b贯通一对的卡合部件21、21。
在该状态下,只要操作臂移动机构13,使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远离,就能够使一对卡合部件21、21与一对针状部件15、16一起从一对收容空间18、19脱离。另外,缝合线22贯通上述的开口并能够从一对收容空间18、19脱离。
于是,由于一对卡合部件21、21成为卡合至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状态,所以通过连结一对卡合部件21、21的缝合线22,能够使一对针状部件15、16成为连结的状态(参照图8(C))。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在将物体配置在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之间的状态下,只要使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接近或远离一次,就能够使缝合线22以其两端位于物体的同一侧的方式贯通物体。换而言之,能够以缝合线22的两端之间的部分勾挂于物体的状态,使缝合线22贯通物体(参照图8(C))。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对生物体的缝合)
由于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所以只要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安装于内窥镜1的传动轴2,就能够从胃的内部对胃壁等的组织进行缝合。
以下,基于图8,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在将胃壁内翻的状态下进行缝合的缝合作业进行说明。另外,在图8中,为了使动作容易理解,适当地削除了对构成的记载。
首先,将安装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内窥镜1的传动轴2插入到胃内。然后,利用插通至内窥镜的内窥镜用钳子以向内侧拉进等的方法使应当缝合的部位向内侧凹陷,从而在胃的内部形成突起状的部分(突起部PP)。
在该状态下,操作臂移动机构13,使前侧臂11从后侧臂12远离。然后,在缝合针部14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前端与前侧臂11的后表面11b之间,形成能够夹住突起部PP的程度的间隙。在该状态下,操作传动轴2,使突起部PP配置在缝合针部14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前端与前侧臂11的后表面11b之间的间隙(图8(A))。
然后,操作臂移动机构13,在固定了前侧臂11的移动的状态下使后侧臂12朝向前侧臂11移动。于是,由于缝合针部14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贯通突起部PP,并且其前端被插入至一对收容空间18、19,所以能够使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箭头状部a分别卡合至缝合器具20的一对卡合部件21、21(图8(B))。
另外,在图8(B)中,虽然对在使后侧臂12与前侧臂11接近时,使后侧臂12接近前侧臂1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可以是使前侧臂11接近后侧臂12,也可以是使两者都移动从而使两者接近。
若使一对卡合部件21、21卡合至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箭头状部a,则操作臂移动机构13,使后侧臂12从前侧臂11远离。此时,一对针状部件15、16通过贯通突起部PP的孔而分别回到原来的位置。于是,成为以下状态:固定着缝合线22的两端的一对卡合部件21、21均位于突起部PP一方侧(在图8(C)中为上侧)。于是,通过缝合线22,形成从针状部件15贯通突起部PP并穿到针状部件15的相反侧后、贯通突起部PP并回到针状部件16的环(参照图8(C))。
若像上述那样形成缝合线22的环,则在使突起部PP的相对的壁面彼此接触的状态下结扎缝合线22。具体而言,在缝合线22中,对如下的部分进行结扎:从针状部件15(即一方的卡合部件21)朝向突起部PP延伸的部分、从针状部件16(即另一方的卡合部件21)朝向突起部PP延伸的部分。该结扎能够利用市售的夹子等。例如如果从内窥镜1的钳子口供给夹子并安装到缝合线22,就能够进行结扎。此外,也可以通过日本特许5294181号所记载的结扎器具进行结扎。
最后,在缝合线22中,若切掉比结扎后的部分更位于一对针状部件15、16一侧的部分,则能够在使突起部PP的相对的壁面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对它们进行固定。
(关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的手术)
此外,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则通过下述的方法,能够不在胃壁形成开口而切除形成于胃壁内的肿瘤。
如图9所示,首先,在胃壁的形成了肿瘤TM的部分(肿瘤壁TW),切除肿瘤TM的周边的黏膜等,以包围肿瘤TM的方式形成露出肌层的部分(露出部EA)。
接着,在使胃些许萎缩的状态下,通过缝合线SL等对露出部EA和与形成了肿瘤TM的部分相对的胃壁(相对壁OW)进行连结。例如,在该连结中,能够使用日本特许5294181号所记载的缝合装置。另外,至少在两个以上的部位实施露出部EA与相对壁OW的连结。
在连结了露出部EA与相对壁OW之后,向胃供给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胃膨胀。于是,肿瘤壁TW与相对壁OW远离。此时,由于露出部EA与相对壁OW连结,所以被露出部EA所包围的部分(即肿瘤TM)与露出部EA的外侧的部分相比,其膨胀被限制。即,肿瘤TM通过缝合线SL成为被相对壁OW吊起的状态(图9(A))。
若肿瘤TM成为被吊起的状态,则胃壁成为将肿瘤TM的部分作为顶点而向内侧凹陷的状态。于是,通过与上述的突起部PP的缝合同样的方法,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缝合装置10能够对露出部EA的位置进行缝合(图9(B))。
于是,在缝合后的部分,由于胃壁的外表面彼此成为接触的状态,所以在露出部EA中,只要在比缝合后的部分更靠内侧的位置切断露出部EA,就能够切除肿瘤TM(图9(C))。此时,由于在缝合后的部分中,胃壁的外表面彼此被缝合,所以不会在胃壁形成开口。即,由于能够不在胃壁形成开口而除去肿瘤TM等,即便肿瘤TM是癌,也能够防止癌细胞扩散至腹腔内。
(关于缝合针部14)
虽然缝合针部14具备一对针状部件15、16,但是一对针状部件15、16的轴间距离没有特别地限定。只要设置为通过缝合线22能够适当地对缝合部分进行缝合的程度的距离即可。例如,若设定为2~4mm左右,就能够实现与外科手术的缝合同等程度的缝合状态。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对缝合针部14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以沿着后侧臂12的轴方向排列的方式配设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是一对针状部件15、16未必配设为沿着轴方向排列。例如,也可以以相对于后侧臂12的轴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或者以正交的方式配置。另外,前侧臂11的收容部17的一对收容空间18、19,以与缝合针部14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对应的方式配置。
进而,也可以设置为缝合针部14沿着后侧臂12的轴方向排列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只要通过使前侧臂11与后侧臂12接近或远离一次,就能够同时地缝合多个部位。于是,即便在需要缝合多个部位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缝合。
例如,在缝合针部14为一个的情况下,由于每缝合一次,就需要进行缝合装置10的更换或者将缝合器具20填充至收容部17的一对收容空间18、19的作业,所以缝合时间由于该作业而会变长。
然而,只要将缝合针部14沿着后侧臂12的轴方向排列为多个,就能够一次性缝合多个部位,所以能够缩短缝合时间。具体而言,若设置两个缝合部14,那么与只有1个缝合针部14的情况相比,几乎能够以一半的时间完成缝合。于是,能够减轻患者或者做手术的医生的负担。
另外,在设置了多个缝合针部14的情况下,设置与缝合针部14对应的数量的收容部17,各收容部17的收容空间18、19配置为与各缝合针部14的一对针状部件15、16对应。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缝合装置作为用于在消化管内将组织彼此缝合的器具而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 内窥镜
2 传动轴
10 缝合装置
11 前侧臂
12 后侧臂
13 臂移动机构
14 针状部
15 针状部件
16 针状部件
17 收容部
18 收容空间
19 收容空间
20 缝合器具
21 卡合部件
22 缝合线
40 连结机构
41 前侧连结部件
41g 卡合槽
42 后侧连结部件
PP 突起部
TM 肿瘤

Claims (5)

1.一种缝合装置,用于对消化管壁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突起部进行缝合,其特征在于,具备:
前侧臂;
后侧臂,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前侧臂接近或远离;
臂移动机构,使所述前侧臂与所述后侧臂接近或远离,
所述前侧臂以及所述后侧臂的基端部连结于所述臂移动机构,
所述后侧臂仅有一根,且具备具有一对针状部件的缝合针部,该一对针状部件被设置为前端朝向所述前侧臂的状态、并且其中心轴平行于该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接近或远离的方向,
所述前侧臂具备设置有一对收容空间的收容部,该一对收容空间在该前侧臂与所述后侧臂接近时能够分别收容所述一对针状部件的前端部,
在该收容部的一对收容空间内,收容有通过缝合线相互地连结、并能够与所述针状部件卡合的一对卡合部件,
所述缝合针部设置为所述一对针状部件沿所述后侧臂的轴方向排列,
所述收容部设置为所述一对收容空间沿所述前侧臂的轴方向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着与所述后侧臂和所述前侧臂接近或远离的方向垂直的面,从所述前侧臂以及所述后侧臂连结于所述臂移动机构的位置到所述一对的针状部件的距离为5mm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侧臂上以沿该后侧臂的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所述缝合针部,
在所述前侧臂上以沿该前侧臂的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与各缝合针部对应的多个所述收容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结机构,在所述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能够接近或远离、并且所述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在与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正交的面内的相互旋转被固定住的状态下,将所述后侧臂与所述前侧臂连结。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臂仅有一根。
CN201780019926.7A 2016-03-24 2017-03-24 缝合装置 Active CN108882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0880 2016-03-24
JP2016060880 2016-03-24
PCT/JP2017/011974 WO2017164359A1 (ja) 2016-03-24 2017-03-24 縫合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2931A CN108882931A (zh) 2018-11-23
CN108882931B true CN108882931B (zh) 2021-06-25

Family

ID=59900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9926.7A Active CN108882931B (zh) 2016-03-24 2017-03-24 缝合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434199A4 (zh)
JP (1) JP6909468B2 (zh)
CN (1) CN108882931B (zh)
WO (1) WO20171643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6324B2 (ja) * 2018-03-30 2022-04-19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医療用縫合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1330B1 (en) * 2000-09-21 2003-04-22 Opus Medical, Inc. Linear su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3402442A (zh) * 2011-01-25 2013-11-20 国立大学法人香川大学 缝合装置
CN103976769A (zh) * 2014-05-21 2014-08-13 上海理工大学 荷包缝合器及其操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17144A (en) * 1995-08-24 2000-09-12 Sutura, Inc. Sut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sealing an opening in a blood vessel or other biological structure
US7029481B1 (en) * 2000-11-06 2006-04-18 Abbott Laboratories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suturing patient tissue
US7618425B2 (en) * 2002-01-30 2009-11-17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ic suturing system
JP5441396B2 (ja) * 2008-12-09 2014-03-12 国立大学法人 香川大学 内視鏡用器具および内視鏡用縫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51330B1 (en) * 2000-09-21 2003-04-22 Opus Medical, Inc. Linear sutu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3402442A (zh) * 2011-01-25 2013-11-20 国立大学法人香川大学 缝合装置
CN103976769A (zh) * 2014-05-21 2014-08-13 上海理工大学 荷包缝合器及其操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34199A4 (en) 2019-11-13
WO2017164359A1 (ja) 2017-09-28
CN108882931A (zh) 2018-11-23
EP3434199A1 (en) 2019-01-30
JPWO2017164359A1 (ja) 2019-04-11
JP6909468B2 (ja) 2021-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38761B1 (en) Suturing device
JP4675241B2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JP4790549B2 (ja) 縫合具
US8728121B2 (en) Puncture needle and medical procedure using puncture needle that is performed via natural orifice
US20060184161A1 (en) Flexible shaft system having interchangeable end effectors
US20080255423A1 (en) Medical device
US20070219411A1 (en) Overtube and endoscopic treatment system
US20080255422A1 (en) Medical device
US20070161855A1 (en) Medical procedure through natural body orifice
US20130324795A1 (en) Three-dimensional retractor
US20110071354A1 (en) Overtube and medical procedure via natural orifice using the same
JP2009279406A (ja) 手術装置
JP2007185495A (ja) オーバーチューブ
US20120226223A1 (en) Procedure
KR101801393B1 (ko) 수술용 내시경에 있어서 수술용 도구를 교체하기 위한 수술용 내시경 및 프로세스
JP4246233B2 (ja) 内臓吻合用マーカー及びマーカー配置装置
JP4445736B2 (ja) 大腸全層切除の処置用挿入補助具とその医療器具システム
WO2012165552A1 (ja) 縫合糸押し込み装置、および縫合糸押し込みシステム
JP2012024607A (ja) 縫合器
CN108882931B (zh) 缝合装置
US9999443B2 (en) Instrument head single loader
JP6755498B2 (ja) 縫合装置
US20220354515A1 (en) Endoscopic side snare tools and methods for use
CN110099611B (zh) 缝合装置
JP2022156725A (ja) 縫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