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91523B - 车辆下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下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91523B
CN108791523B CN201810388710.4A CN201810388710A CN108791523B CN 108791523 B CN108791523 B CN 108791523B CN 201810388710 A CN201810388710 A CN 201810388710A CN 108791523 B CN108791523 B CN 1087915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dth direction
lateral wall
vehicle width
rock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87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91523A (zh
Inventor
川濑恭辅
伊藤真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399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9753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791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1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915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915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4Arrangement of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55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s
    • B60K2001/0472Removal or replacement of the energy storages from below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5/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of combustion engines or other fuel consuming energy converters, e.g. fuel cells; Mounting or construction of fuel tanks
    • B60K15/03Fuel tanks
    • B60K15/063Arrangement of tanks
    • B60K2015/0634Arrangement of tanks the fuel tank is arranged below the vehicl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该车辆下部构造包括一对门框下边梁和电力供给装置,所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所述外部部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所述内部部分与所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并且位于所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外部部分共同形成闭合截面部,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所述外部部分与所述内部部分之间,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根据本发明中,不需要另外的构件就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在本发明中,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所以与电力供给装置的尺寸无关,均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

Description

车辆下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下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133046中公开了一种技术,涉及在地板(日文:フロアパネル)的车辆下方侧支承作为驱动力供给装置之一的蓄电池单元的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具体而言,在上述关联技术中,在门框下边梁(日文:ロッカーパネル)与蓄电池单元之间配置有方筒状的蓄电池侧框,该蓄电池侧框与门框下边梁以及蓄电池单元邻接地设置。
另一方面,在因车辆的侧面碰撞而使冲击载荷输入门框下边梁,从而使上述门框下边梁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门框下边梁的内侧)变形时,在门框下边梁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拉拽力进行作用。在上述关联技术中,如上所述,由于蓄电池侧框与门框下边梁邻接地设置,所以在蓄电池侧框的门框下边梁侧,压缩力进行作用。
也就是说,在上述相关技术中,在门框下边梁以及蓄电池侧框处,在彼此邻接的部位进行作用的拉拽力与压缩力之间,彼此作用的应力相互抵消。由此,抑制门框下边梁和蓄电池侧框的变形,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进入(所谓的内陷(日文:内折れ))。
发明内容
但是,通常,蓄电池单元的尺寸根据车辆的不同而不同,在上述相关技术的情况下,为了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产生了根据上述蓄电池单元的尺寸改变蓄电池侧框的大小的需要。也就是说,蓄电池侧框本身的通用性低,相应地成本可能增大。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的车辆下部构造。
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包括:一对门框下边梁,上述一对门框下边梁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电力供给装置,上述电力供给装置配置在上述地板的车辆下方侧,上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上述外部部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述内部部分与上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并且位于上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上述外部部分共同形成闭合截面部,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在上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上述外部部分与上述内部部分之间,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分别配置有门框下边梁,各门框下边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地板的车辆下方侧配置有电力供给装置。
作为电力供给装置,可以举出蓄电池和燃料电池。作为“蓄电池”,例如可以举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硅电池等。这里的“蓄电池”是指,例如将多个电池组件收容在壳体内的状态(以下有时也称为“电池组”)。
这里,本发明中的门框下边梁一体形成有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部部分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部部分,利用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形成闭合截面部。这里的“一体形成”是指,通过挤压加工、拉拔加工等一体地形成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
在本发明中,在门框下边梁,外部部分与内部部分一体形成,从而例如与使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这两片板结合而形成门框下边梁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门框下边梁本身的刚性。
在使门框下边梁的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这两片板结合时,需要进行焊接、紧固等,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是一体形成的,所以不必进行焊接、紧固等加工,能够降低相应的成本。
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在外部部分与内部部分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1冲击吸收部,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设定为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
通常,搭载在车辆内的电力供给装置的刚性设定为较高。因此,在本发明中,通过将门框下边梁的第1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力供给装置重合,使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的一部分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向电力供给装置侧传递。
如上所述,由于电力供给装置的刚性设定为较高,所以当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的一部分传递到上述电力供给装置时,上述门框下边梁获得来自电力供给装置的反作用力。由此,门框下边梁的第1冲击吸收部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也就是说,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
由此,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进入(所谓的内陷)。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如所谓的与杆状物的侧面碰撞那样对门框下边梁的局部输入大载荷的情况下,门框下边梁的内陷也得到抑制。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设置有第1冲击吸收部,并且将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力供给装置重合,利用来自电力供给装置的反作用力,从而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即,在本发明中,与上述相关技术不同,不需要另外的构件就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在本发明中,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所以与电力供给装置的尺寸无关,均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中,也可以是,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地板横梁(日文:フロアクロスメンバ),该地板横梁在上述地板上配置在上述一对门框下边梁间,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上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还包含第2冲击吸收部,该第2冲击吸收部在上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上述外部部分与上述内部部分之间,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地板上,在一对门框下边梁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地板横梁。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在外部部分与内部部分之间,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2冲击吸收部。
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的一部分经由第2冲击吸收部向地板横梁侧传递。当冲击载荷输入到地板横梁时,上述门框下边梁获得来自地板横梁(严密地讲,是经由地板横梁来自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的反作用力。由此,第2冲击吸收部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即,在本发明中,能够利用第1冲击吸收部以及第2冲击吸收部的塑性变形进一步吸收冲击能。
这里,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形成经由门框下边梁的第1冲击吸收部向电力供给装置侧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以及经由门框下边梁的第2冲击吸收部向地板横梁侧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因而,能谋求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分散。
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通过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设置第1冲击吸收部和第2冲击吸收部,并且将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力供给装置重合,将上述第2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重合,利用来自电力供给装置以及地板横梁的反作用力,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
在本发明第1形态中,也可以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是蓄电池,上述蓄电池具有收容多个电池组件的电池壳体,在上述电池壳体内,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1横梁。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蓄电池具有收容多个电池组件的电池壳体,在电池壳体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1横梁。由此,提高了电池壳体本身的刚性。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横梁设定为成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
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输入门框下边梁时,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向电池壳体的第1横梁侧传递冲击载荷。当冲击载荷向电池壳体的第1横梁侧传递时,门框下边梁获得来自上述第1横梁(严密地讲,是经由第1横梁以及电池壳体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的反作用力,第1冲击吸收部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冲击能被吸收,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设置第1冲击吸收部,并且以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方式设定电池壳体的第1横梁的位置,能够有效地利用来自第1横梁的反作用力,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1横壁,上述第1横梁构成为包含第2横壁,在侧视车辆时该第2横壁与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上述第1横壁重合。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第1冲击吸收部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1横壁,第1横梁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2横壁。
在本发明中,第1横梁的第2横壁设定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第1冲击吸收部的第1横壁重合。由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输入门框下边梁时,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的第1横壁向电池壳体的第1横梁的第2横壁侧传递冲击载荷。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构成电池壳体的第1横梁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横壁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构成门框下边梁的第1冲击吸收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横壁重合,能够有效地获得来自第1横梁的反作用力。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包含第3横壁和第1连结壁,上述第3横壁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与上述第1横壁并列地配置,上述第1连结壁在上述第1横壁与上述第3横壁之间连结上述第1横壁与上述第3横壁。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中,也可以是,上述电力供给装置是燃料电池,上述燃料电池具有箱壳,该箱壳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燃料箱,在上述箱壳内设置有第2横梁,该第2横梁划分沿车辆前后方向相邻配置的燃料箱之间,并且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本发明中的燃料电池具有箱壳,该箱壳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燃料箱。在上述箱壳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2横梁,利用上述第2横梁划分沿车辆前后方向相邻配置的燃料箱之间。通过如上述那样地在箱壳内设置上述第2横梁,提高箱壳本身的刚性。
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中,也可以是,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4横壁,上述第2横梁构成为包含在侧视车辆时与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上述第4横壁重合的第5横壁。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包括:一对门框下边梁,上述一对门框下边梁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地板横梁,上述地板横梁在上述地板上配置在上述一对门框下边梁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上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3冲击吸收部,上述外部部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上述内部部分与上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位于上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上述外部部分形成闭合截面部,上述第3冲击吸收部在上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上述外部部分与上述内部部分之间,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分别配置有门框下边梁,各门框下边梁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地板上,在一对门框下边梁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地板横梁。
这里,本发明中的门框下边梁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部部分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部部分是一体形成的,利用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形成闭合截面部。通过如上述那样地在门框下边梁一体形成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例如与使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这两片板结合而形成门框下边梁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门框下边梁本身的刚性。
在上述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在外部部分与内部部分之间,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3冲击吸收部。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输入门框下边梁时,冲击载荷的一部分经由第3冲击吸收部向地板横梁侧传递。
当如上述那样地向地板横梁侧传递冲击载荷的一部分时,上述门框下边梁获得来自地板横梁(严密地讲,是经由地板横梁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的反作用力,第3冲击吸收部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吸收冲击能。也就是说,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设置第3冲击吸收部,并且将上述第3冲击吸收部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重合,利用来自地板横梁的反作用力,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也可以具有配置在上述地板的车辆下方侧的电力供给装置。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使输入到门框下边梁的冲击载荷向配置在地板上的地板横梁侧传递。因此,在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将电力供给装置配置在地板的车辆下方侧。由此,能够不向配置在地板的车辆下方侧的电力供给装置侧输入冲击载荷。作为“电力供给装置”的原料,例如可以举出氢和乙醇等。
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中,上述电力供给装置也可以是蓄电池。
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中,上述电力供给装置也可以是燃料电池。
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中,也可以是,上述第3冲击吸收部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6横壁,上述地板横梁构成为包含第7横壁,在侧视车辆时该第7横壁与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上述第6横壁重合。
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中,也可以是,上述第3冲击吸收部包含第8横壁和第2连结壁,上述第8横壁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并与上述第6横壁并列地配置,上述第2连结壁在上述第6横壁与上述第8横壁之间连结上述第6横壁与上述第8横壁。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也可以是,还具有通道部(日文:トンネル部),该通道部在上述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车厢内侧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述地板横梁以夹着上述通道部的方式架设在上述一对门框下边梁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在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朝向车厢内侧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
这里,“地板横梁以夹着通道部的方式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一对门框下边梁之间”除了包含地板横梁沿通道部的形状形成并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1根的情况以外,也包含地板横梁被通道部分开并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2根的情况。
在前者的情况下,地板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侧的门框下边梁结合。因此,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因经由上述门框下边梁传递到地板横梁的传递载荷,自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获得反作用力。
另一方面,在后者的情况下,地板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门框下边梁结合,地板横梁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通道部结合。因此,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因经由上述门框下边梁传递到地板横梁的传递载荷而自通道部获得反作用力。因而,在该情况下,例如最好是,在通道部内配置加强构件等来预先提高通道部本身的刚性。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所以能向通道部的车辆下方侧配置大容量的燃料电池。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也可以是,还具有第4冲击吸收部,该第4冲击吸收部在上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上述外部部分与上述内部部分之间,并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
在本发明中,上述第2横梁设定为成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第4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输入门框下边梁时,冲击载荷经由第4冲击吸收部向箱壳的第2横梁侧传递。
当冲击载荷向箱壳的第2横梁侧传递时,上述门框下边梁获得来自上述第2横梁(严密地讲,经由第2横梁以及箱壳输入了冲击载荷的门框下边梁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的反作用力,第4冲击吸收部发生塑性变形。由此,吸收冲击能,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在门框下边梁的闭合截面部内设置第4冲击吸收部,并且以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第4冲击吸收部重合的方式设定箱壳的第2横梁的位置,能够利用来自第2横梁的反作用力,能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具有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的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的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1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能够利用来自第1横梁的反作用力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的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具有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的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能够不向燃料电池传递冲击载荷的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能够配置大容量的燃料电池的优异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2形态的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能够利用来自第2横梁的反作用力抑制门框下边梁的内陷的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典型的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将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进行描述,其中,对于相似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车辆下部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进行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第1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第2变形例的与图2对应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应用了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车辆下部和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包含图7所示的车辆下部的电池组的沿VIII-VIII线进行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9是搭载在应用了第4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车辆下部的燃料电池的立体图。
图10是包含图7所示的车辆下部的沿图9的X-X线进行剖切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在各图中适当地标记的箭头FR、箭头UP以及箭头RH分别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地板部构造的车辆的前方、上方以及右方。以下,在仅用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只要没有事先说明,则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以及朝向前方的情况下的左右。
第1实施方式
车辆下部构造的结构
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结构。在图1中表示应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车辆下部10的俯视图,在图2中表示在图1中沿II-II线进行剖切时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地板12沿车辆宽度方向以及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存在于车辆下部10。在上述地板12沿车辆前后方向断续地突设有增强部(日文:ビード部)12A,沿车辆宽度方向排列有多个上述增强部12A。通过形成上述增强部12A,提高了地板12本身的刚性。
在地板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沿车辆前后方向分别延伸存在有门框下边梁14、16,在地板12之上,在门框下边梁14与门框下边梁16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地板横梁18。地板横梁18配置在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的增强部12A与增强部12A之间。
如图2所示,在地板12的下方侧配置有由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等构成的电池组(蓄电池)20,来作为用于向电机等动力装置供给电力的驱动力供给装置。
如上所述,在地板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沿车辆前后方向分别延伸存在有门框下边梁14、16。以下进行关于上述门框下边梁14、16的说明。门框下边梁16是与门框下边梁14大致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2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门框下边梁14构成为包含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部部分22以及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部部分24。上述门框下边梁14例如由铝合金等金属形成,通过挤压加工、拉拔加工等一体形成外部部分22和内部部分24,由外部部分22和内部部分24形成闭合截面部26。
外部部分22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剖切而得到的截面形状上,构成为包括外壁部22A、倾斜上壁部22B和倾斜下壁部22C,上述外壁部22A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上述倾斜上壁部22B设置在上述外壁部22A的上方,随着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去而向上方倾斜,上述倾斜下壁部22C设置在上述外壁部22A的下方,随着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去而向下方倾斜。
另一方面,内部部分24在沿车辆宽度方向剖切而得到的截面形状上,构成为包括上部内壁部24A和下部内壁部24B,上述上部内壁部24A在内部部分24的上部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上述下部内壁部24B在内部部分24的下部侧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上述下部内壁部24B位于比上部内壁部24A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位置,在下部内壁部24B与上部内壁部24A之间设置有沿大致水平方向形成的横壁部24C。因此,上述横壁部24C形成为与上部内壁部24A和下部内壁部24B相连。
在上部内壁部24A的上方侧设置有随着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去而向上方侧倾斜的倾斜上壁部24D,上述倾斜上壁部24D形成为与外部部分22的倾斜上壁部22B相连。凸缘部28自使内部部分24的倾斜上壁部24D与外部部分22的倾斜上壁部22B相连的顶部27朝向上方侧延伸出去。未图示的柱的下端部与上述凸缘部28结合。
在下部内壁部24B的下方侧设置有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沿大致水平方向形成的底壁部24E,上述底壁部24E形成为与外部部分22的倾斜下壁部22C相连。紧固件32能贯穿于底壁部24E,借助上述紧固件32能将设于电池组20的固定片30紧固固定于门框下边梁14。
如上所述,内部部分24的上部内壁部24A位于比下部内壁部24B靠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根据上述说明,闭合截面部的面积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14A和下部14B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设置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下部14B侧的下部闭合截面部34的面积,比设置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14A侧的上部闭合截面部36的面积大,将门框下边梁14的下部14B侧的刚性设定为比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14A侧高。
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闭合截面部36内设置有梯子状的第2冲击吸收部38,上述第2冲击吸收部38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18重合。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下部闭合截面部34内形成有梯子状的第1冲击吸收部40,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40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池组20重合。
这里,分别说明第2冲击吸收部38和第1冲击吸收部40。第2冲击吸收部38具有上壁38A,该上壁38A沿大致水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内部部分24的上部内壁部24A与外部部分22的外壁部22A之间。在上述上壁38A的下方侧以与上壁38A相对的方式形成有下壁38B,上述下壁38B与横壁部24C相连,划分出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14A和下部14B。因此,也将上述下壁38B称为“划分壁”。在上壁38A与下壁38B之间沿上下方向架设有多个(这里是2个)连结壁38C。
另一方面,第1冲击吸收部40具有第1横壁40A,该第1横壁40A沿大致水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在内部部分24的下部内壁部24B与外部部分22的外壁部22A之间。在上述第1横壁40A的下方侧以与第1横壁40A相对的方式形成有第3横壁40B,在第1横壁40A与第3横壁40B之间沿上下方向架设有多个(这里是3个)第1连结壁40C。
车辆下部构造的作用以及效果
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作用以及效果。
如图2所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14,外部部分22与内部部分24一体形成,利用外部部分22和内部部分24形成闭合截面部26。
根据上述说明,例如虽未图示,但与使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这两片板彼此结合而形成门框下边梁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门框下边梁14本身的刚性。在使门框下边梁的外部部分和内部部分这两片板结合时,需要进行焊接、紧固等,但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于外部部分22与内部部分24一体形成,所以不必进行焊接、紧固等加工,能够降低相应的成本。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14A(上部闭合截面部36内),在外部部分22与内部部分24之间,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18重合的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2冲击吸收部38。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下部14B(下部闭合截面部34内),在外部部分22与内部部分24之间,在侧视车辆时与电池组20重合的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1冲击吸收部40。
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到门框下边梁14时,输入到门框下边梁14的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设置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14A侧的第2冲击吸收部38向地板横梁18侧传递(传递载荷F1),并且经由设置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下部14B侧的第1冲击吸收部40向电池组20侧传递(传递载荷F2)。
当传递载荷F1经由第2冲击吸收部38传递到地板横梁18时,在门框下边梁14自地板横梁18(严密地讲,是经由地板横梁18输入了冲击载荷F的门框下边梁14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16(参照图1))获得反作用力N1。当传递载荷F2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40传递到电池组20时,在门框下边梁14自电池组20(严密地讲,是经由电池组20输入了冲击载荷F的门框下边梁14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16(参照图1))获得反作用力N2。根据上述说明,第2冲击吸收部38和第1冲击吸收部40分别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
因而,在第1实施方式中,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F。因此,例如虽未图示,但即使在如与杆状物的侧面碰撞那样对门框下边梁14的局部输入大载荷的情况下,也能抑制门框下边梁14的内陷。即,采用第1实施方式,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并且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14的内陷。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到门框下边梁14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设置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14A侧的第2冲击吸收部38向地板横梁18侧传递(传递载荷F1),并且经由设置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下部14B侧的第1冲击吸收部40向电池组20侧传递(传递载荷F2)。
也就是说,这里,形成了经由门框下边梁14的第2冲击吸收部38向地板横梁18侧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A以及经由门框下边梁14的第1冲击吸收部40向电池组20侧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B。根据上述说明,能使输入到门框下边梁14的冲击载荷F进行载荷分散,也能由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14A和门框下边梁14的下部14B改变载荷负担的比例。
因此,能够减少向配置在地板12的下方侧的电池组20侧传递的传递载荷F2。根据上述说明,例如减少了向电池组20侧传递的传递载荷F2,相应地能够降低电池组20本身的刚性。在该情况下,能使电池组20的板厚较薄,实现电池组20的轻型化。电池组20的板厚变薄,相应地能使收容在电池组20内的电池组件20A的搭载量增加。
第1实施方式的补充事项
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冲击吸收部38和第1冲击吸收部40可以与门框下边梁14一体形成,也可以相对于门框下边梁14分别独立地形成。在第2冲击吸收部38和第1冲击吸收部40相对于门框下边梁14分别独立地形成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与门框下边梁14不同的材质形成第2冲击吸收部38和第1冲击吸收部40,所以门框下边梁14的机械性的强度设计的自由度得到提高。
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2冲击吸收部38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40分别形成为梯子状,但第2冲击吸收部38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4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通过使板厚变薄而形成为蜂窝状等方式根据与板厚的关系适当地改变形状。可以在第2冲击吸收部38和第1冲击吸收部40改变板厚,第2冲击吸收部38和第1冲击吸收部40也不必一定为相同的形状。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14上,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18重合的位置设置有第2冲击吸收部38,并且在侧视车辆时与电池组20重合的位置设置有第1冲击吸收部40,但在本发明中应用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如图3所示,根据车辆的不同,也有在地板12之上未设置地板横梁18(参照图2)的车种。在该情况下,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18(参照图2)重合的门框下边梁42的上部42A侧未设置第2冲击吸收部38(参照图2),但在门框下边梁42的下部42B侧设置有第1冲击吸收部40。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到门框下边梁14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40向电池组20侧传递(传递载荷F3)。
当冲击载荷(传递载荷F3)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40传递到电池组20时,在门框下边梁14自电池组20获得反作用力N3。根据上述说明,第1冲击吸收部40发生塑性变形,所以即使在该情况下,也会吸收冲击能。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电池组20(参照图2)来作为用于向动力装置供给电力的驱动力供给装置的情况,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说明使用氢箱(燃料电池)44作为驱动力供给装置的情况。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4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46上,在侧视车辆时不与氢箱44重合的位置(门框下边梁46的上部46A侧)设置有第2冲击吸收部38。
在该情况下,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到门框下边梁46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设置在门框下边梁46的上部46A侧的第2冲击吸收部38向地板横梁18侧传递(传递载荷F4)。当传递载荷F4经由第2冲击吸收部38传递到地板横梁18时,在门框下边梁46自地板横梁18获得反作用力N4。根据上述说明,第2冲击吸收部38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
因而,采用第2实施方式,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F,抑制门框下边梁46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进入。在第2实施方式中,能够不使冲击载荷F向配置在地板12的下方侧的氢箱44侧输入。
第2实施方式的补充事项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地板横梁18架设在门框下边梁14、16间,但例如如图5所示,在氢箱(燃料电池)47为大径的情况下,有时在沿车辆前后方向突设在地板4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的通道部50的下方侧,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氢箱47。
在该情况下,地板横梁52架设在一对门框下边梁54之间,这一对门框下边梁54以夹着通道部50的方式配置在地板48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这里,地板横梁52沿通道部50的形状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虽未图示,但地板横梁也可以被通道部分割,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2根。但在该情况下,地板横梁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门框下边梁结合,地板横梁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与通道部结合。因此,门框下边梁利用自上述门框下边梁传递到地板横梁的传递载荷获得来自通道部的反作用力。因而,在该情况下,例如最好是,通过在通道部内配置加强构件等方式预先提高通道部本身的刚性。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电池组20(参照图2)或氢箱44(参照图4)作为驱动力供给装置的车辆,但第2实施方式也能应用在燃油车中。
在燃油车的情况下,例如如图6所示,由于不必在地板56的下方侧配置驱动力供给装置,所以能将上下方向上的地板56的位置设定为较低。因此,设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配置在地板56之上的地板横梁58重合的第3冲击吸收部60,被设置在门框下边梁62的下部62A侧。
第3实施方式
第3实施方式中的结构
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结构。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上部闭合截面部36内设置有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18重合的梯子状的第2冲击吸收部38。另一方面,在地板12的下方侧配置有电池组20,在门框下边梁14的下部闭合截面部34内设置有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电池组20重合的梯子状的第1冲击吸收部40。
相对于上述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虽然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下部闭合截面部34内设置有梯子状的第1冲击吸收部40,但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闭合截面部36内未设置梯子状的第2冲击吸收部38(参照图2)。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图7所示的门框下边梁65是与门框下边梁63大致相同的结构,所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省略说明。
具体说明第3实施方式,横壁部24C向门框下边梁63的外部部分22侧延伸而使内部部分24与外部部分22相连,上述横壁部24C沿大致水平方向连接用于构成门框下边梁63的内部部分24的一部分并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的上部内壁部24A和下部内壁部24B。也就是说,划分出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和下部63B的划分壁25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虽然上述划分壁25和横壁部24C形成为一体,但为了避免混淆,标记不同的名称。
这里的横壁部24C随着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去,朝向下方侧倾斜一些,但在前端部沿大致水平方向形成。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1连结壁40C设置有3个,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4个以上。当增加第1连结壁40C的数量时,在形成为相同的板厚的情况下,第1冲击吸收部40本身的刚性得到提高,并且能使冲击载荷输入时吸收到的能量的量增大。
另外,如图7所示,地板横梁18构成为包括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的前壁部18A、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的后壁部18B以及沿车辆水平方向连接前壁部18A的上端和后壁部18B的上端的上壁部18C。图7所示的多个地板横梁18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地板横梁18由于在上壁部18C安装有供乘客落座的座椅用的托架21,所以比其他的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低。
凸缘部18D自上述地板横梁18的前壁部18A的下端朝向前方侧延伸出去,凸缘部18E(参照图8)自后壁部18B的下端朝向后方侧延伸出去。上述凸缘部18D、18E分别与地板12接合,由此在地板横梁18与地板12之间形成闭合截面部19(参照图8)。
如图8所示,上凸缘部18F分别自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朝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出去。上述上凸缘部18F与构成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闭合截面部36的一部分的内部部分24的倾斜上壁部24D的上表面接合。虽未图示,但自地板横梁18的前壁部18A(参照图7)以及后壁部18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朝向前方侧和后方侧延伸有凸缘部,并与内部部分24的上部内壁部24A分别接合。
这里,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由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构成的电池组(蓄电池)20包括电池壳体64和多个电池组件20A上述电池壳体64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为扁平的箱状,上述多个电池组件20A收容在电池壳体64的内部。上述电池组件20A由多个方形的蓄电池构成。
如图7和图8所示,电池壳体64具有构成电池壳体64的外形的周壁66、构成电池壳体64的盖部的顶板68(在图7中省略图示)以及构成电池壳体64的底部的底板70。
例如将通过铝合金等轻金属的挤压成形而形成的长条的挤压成形品弯曲为矩形框状,并且使上述挤压成形品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彼此接合,从而形成周壁66,周壁66俯视为大致矩形框状。顶板68例如是通过对由铝合金等轻金属构成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顶板68借助多个螺栓69固定在周壁66的上壁部66C的上表面。
底板70例如是通过对由铝合金等轻金属构成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利用焊接、铆钉固定等方法固定在周壁66的下壁部66D的下表面。底板70的外缘部成为固定片30,如图7所示,底板70比周壁66向车辆水平方向的车外侧伸出。上述固定片30共同紧固(结合)于左右的门框下边梁63,电池壳体64即电池组20在利用底板70被从下方侧支承的状态下固定于上述门框下边梁63。
这里,说明周壁66的结构。如图7和图8所示,周壁66构成为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相对的左右一对的侧壁部66S、沿车辆前后方向相对并连接一对侧壁部66S的前端彼此的前壁部66Fr以及连接一对侧壁部66S的后端彼此的后壁部66Rr。如图8所示,上述周壁66的从周向(上述挤压成形品的长度方向)看到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B字形(大致日字形)。
具体说明上述周壁66的截面形状,周壁66包括形成上述周壁66的外周面的外周壁部66A、与上述外周壁部66A相对并形成周壁66的内周面的内周壁部66B、沿车辆水平方向连接外周壁部66A的上端和内周壁部66B的上端的上壁部66C、沿车辆水平方向连接外周壁部66A的下端和内周壁部66B的下端的下壁部66D、以及沿车辆水平方向连接外周壁部66A以及内周壁部66B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分隔壁部66E。利用上述分隔壁部66E将周壁66分开为上部72和下部74,并且分隔(划分)出上空间72A和下空间74A。
另一方面,在周壁66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相对的一对侧壁部66S之间,在底板70之上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1横梁76。在前壁部66Fr与后壁部66Rr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等间隔地排列有多根(这里为3根)上述第1横梁76。
第1横梁76例如由通过铝合金等轻金属的挤压成形而形成的长条的挤压成形品形成,在沿与长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大致正交的宽度方向进行剖切时的截面形状上,虽未图示,但形成为大致B字形(大致日字形)。
具体说明上述第1横梁76的截面形状,如图8所示,第1横梁76包括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部的前壁部(省略图示)、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的后壁部76A、沿车辆水平方向连接前壁部的上端和后壁部76A的上端的第2横壁76B、沿车辆水平方向连接前壁部的下端和后壁部76A的下端的下壁部76C、以及沿车辆水平方向连接第2横壁76B以及下壁部76C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分隔壁部76D。利用上述分隔壁部76D将第1横梁76分开为上部78和下部80,并分隔出上空间78A和下空间80A。
这里,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外部部分22的倾斜上壁部22B、内部部分24的倾斜上壁部24D和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这里的“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是指,能沿车辆宽度方向传递冲击载荷F,沿车辆宽度方向相邻的构件彼此不必一定邻接,可以稍微设有间隙。沿车辆宽度方向相邻的构件彼此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合。
这里的“在侧视车辆时重合”是指,成为能沿车辆宽度方向传递冲击载荷F的状态,沿车辆宽度方向邻接地配置的构件彼此在车辆上下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在侧视车辆时重合即可。但在使多个构件在沿车辆上下方向重合的状态下接合而一体化的构件(一体化构件)的情况下,在整个上述一体化构件传递上述冲击载荷F,所以一体化构件的一部分只要在侧视车辆时与沿车辆宽度方向邻接地配置的构件重合即可。
若举出具体的例子,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横壁部24C、地板12、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参照图7)以及凸缘部18E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这里,地板12接合在门框下边梁63的横壁部24C之上,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和凸缘部18E接合在上述地板12之上。也就是说,门框下边梁63的横壁部24C、地板12、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和凸缘部18E的一部分沿车辆上下方向重合。
门框下边梁63的横壁部24C、地板12、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和凸缘部18E以一体化的状态接合在一起,在侧视车辆时,上述要素的一部分与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重合。
相对于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下部63B侧,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1横壁40A、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上壁部66C和第1横梁76的第2横壁76B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1横壁40B、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分隔壁部66E和第1横梁76的分隔壁部(第2横壁)76D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门框下边梁63的底壁部24E、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下壁部66D和第1横梁76的下壁部76C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第3实施方式中的作用以及效果
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作用以及效果。
如图8所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门框下边梁63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外部部分22,和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内部部分24一体形成,利用外部部分22和内部部分24形成闭合截面部26。由此,与使外部部分22和内部部分24这两片板结合而形成上述门框下边梁63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门框下边梁63本身的刚性。
在上述门框下边梁63的闭合截面部26内,在侧视车辆时与电池组20重合的位置且在外部部分22与内部部分24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1冲击吸收部40。另一方面,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上述电池组20具有电池壳体64,在电池壳体64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多个第1横梁76。由此,提高了电池壳体64本身的刚性。
这里,在第3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横梁76设定为在侧视车辆时与门框下边梁63的下部闭合截面部34重合的位置。因此,例如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到门框下边梁63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40向电池壳体64的第1横梁76侧传递(传递载荷F5)。
当传递载荷F5向电池壳体64的第1横梁76侧传递时,获得来自上述第1横梁76(严密地讲,是经由第1横梁76以及电池壳体64输入了冲击载荷F的门框下边梁63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65(参照图7))的反作用力N5而使第1冲击吸收部40塑性变形。利用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40的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由此,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F。
如上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63的闭合截面部26内以在侧视车辆时与设置在地板12的下方侧的电池组20重合的方式设置有第1冲击吸收部40,并且以在侧视车辆时与第1冲击吸收部40重合的方式设定有上述电池壳体64的第1横梁76。
由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利用来自上述第1横梁76的反作用力N5使第1冲击吸收部40塑性变形,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F,抑制门框下边梁63的内陷。
进一步具体地说明上述内容,在第3实施方式中,架设在电池壳体64内的第1横梁76、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和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
上述第1横梁76构成为包括分别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2横壁76B、分隔壁部76D和下壁部76C。构成电池壳体64的外壁的周壁66构成为包括分别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上壁部66C、分隔壁部66E和下壁部66D。架设在门框下边梁63内的第1冲击吸收部40构成为包括分别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的第1横壁40A和第3横壁40B。
在第3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64内的第1横梁76的第2横壁76B设定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上壁部66C以及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1横壁40A重合。
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门框下边梁63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1横壁40A向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上壁部66C以及第1横梁76的第2横壁76B侧传递(传递载荷F51)。在传递载荷F51向上述第1横梁76的第2横壁76B侧传递时,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1横壁40A获得来自第1横梁76的第2横壁76B的反作用力N51。
第1横梁76的分隔壁部76D设定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分隔壁部66E以及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3横壁40B重合。
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门框下边梁63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另一部分经由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3横壁40B向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分隔壁部66E以及第1横梁76的分隔壁部76D侧传递(传递载荷F52)。在传递载荷F52向上述第1横梁76的分隔壁部76D侧传递时,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3横壁40B获得来自上述第1横梁76的分隔壁部76D的反作用力N52。
电池壳体64的第1横梁76的下壁部76C设定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下壁部66D以及门框下边梁63的底壁部24E重合。
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门框下边梁63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又一部分经由门框下边梁63的底壁部24E向电池壳体64的周壁66的下壁部66D以及第1横梁76的下壁部76C侧传递(传递载荷F53)。在传递载荷F53向上述第1横梁76的下壁部76C侧传递时,门框下边梁63的底壁部24E获得来自第1横梁76的下壁部76C侧的反作用力N53。
如上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64的第1横梁76的第2横壁76B、周壁66的上壁部66C和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1横壁40A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电池壳体64的第1横梁76的分隔壁部76D、周壁66的分隔壁部66E和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3横壁40B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电池壳体64的第1横梁76的下壁部76C、周壁66的下壁部66D和门框下边梁63的底壁部24E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由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门框下边梁63时,能向电池组20侧有效地传递上述冲击载荷F(传递载荷F5),并且能够可靠地获得来自上述电池组20的反作用力N5,使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更加有效地塑性变形。利用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40的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能。
如上所述,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63的闭合截面部26内设置有第1冲击吸收部40,并且将构成电池壳体64的第1横梁76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横壁76B,设定为在侧视车辆时与构成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40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1横壁40A重合,从而能在门框下边梁63侧有效地获得来自第1横梁76的反作用力N51。
与第1横梁76的第2横壁76B同样,将第1横梁76的分隔壁部76D设定为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40的第3横壁40B重合,从而能在门框下边梁63侧有效地获得来自第1横梁76的反作用力N52。将第1横梁76的下壁部76C设定为在侧视车辆时与门框下边梁63的底壁部24E重合,从而能在门框下边梁63侧有效地获得来自第1横梁76的反作用力N53。也就是说,利用上述结构,第1横梁76帮助产生高载荷,所以能使冲击能的吸收量增大,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F。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外部部分22的倾斜上壁部22B、门框下边梁63的内部部分24的倾斜上壁部24D和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横壁部24C、地板12、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参照图7)和凸缘部18E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在该情况下,与门框下边梁63的下部63B侧同样,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门框下边梁63时,也能向地板横梁18侧有效地传递上述冲击载荷F(传递载荷F6),并且门框下边梁63也能获得来自上述地板横梁18的反作用力N6而进行塑性变形。由此,进一步吸收冲击能。
具体说明上述内容,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外部部分22的倾斜上壁部22B、内部部分24的倾斜上壁部24D和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门框下边梁63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门框下边梁63的外部部分22的倾斜上壁部22B向内部部分24的倾斜上壁部24D以及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传递(传递载荷F61)。
当传递载荷F61向上述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侧传递时,门框下边梁63的倾斜上壁部22B获得来自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严密地讲,是位于经由地板横梁18传递了传递载荷F61的门框下边梁63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65(参照图7))的反作用力N61。
在第3实施方式中,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横壁部24C、地板12、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参照图7)和凸缘部18E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
因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当冲击载荷F输入门框下边梁63时,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向横壁部24C、地板12以及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18E传递(传递载荷F62)。
当传递载荷F62向上述横壁部24C、地板12和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18E侧传递时,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获得来自地板12以及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18E(严密地讲,是位于经由地板12以及地板横梁18的凸缘部18D、18E传递了传递载荷F62的门框下边梁63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65(参照图7))的反作用力N62。
即,在以上的结构中,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输入到门框下边梁63的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经由包含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的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向地板横梁18侧传递(传递载荷F6)。当传递载荷F6传递到地板横梁18时,上述门框下边梁63获得来自地板横梁18的反作用力N6。由此,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
因而,在第3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设置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下部63B侧的第1冲击吸收部40以及包含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的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的塑性变形来进一步吸收冲击能。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能够形成经由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向电池组20侧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C以及和经由包含门框下边梁63的划分壁25的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向地板横梁18侧传递的载荷传递路径D。因而,能谋求输入到门框下边梁63的冲击载荷F分散。
也就是说,在第3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门框下边梁63的闭合截面部26内设置第1冲击吸收部40和划分壁25,并且将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40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电池组20重合,将划分壁25配置为在侧视车辆时与地板横梁18重合,利用来自电池组20的反作用力N5以及来自地板横梁18的反作用力N6,能够抑制门框下边梁63的内陷。
第3实施方式的补充事项
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外部部分22的倾斜上壁部22B、内部部分24的倾斜上壁部24D和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设定为沿车辆宽度方向连续地配置,并且在侧视车辆时重合。但是,上述地板横梁18的上壁部18C和内部部分24的倾斜上壁部24D不必一定在侧视车辆时重合,上述地板横梁18不一定必需。
在第3实施方式中,只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设置了划分壁25来代替第2冲击吸收部38(参照图2),但当然也可以设置第2冲击吸收部38。即,能够通过改变冲击吸收部的形状,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由门框下边梁63的上部63A侧和下部63B侧调整冲击能的吸收率。
第4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作为用于向动力装置供给电力的驱动力供给装置,使用了电池组20,但在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了图9所示的燃料电池82作为驱动力供给装置的情况。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说明与第3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结构。
如图9所示,燃料电池82与在第3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电池组20(参照图7)同样,具有将车辆前后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并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为扁平的箱状的箱壳84,在箱壳84的内部收容有例如填充有氢的多个氢箱(燃料箱)86。
上述箱壳84与电池壳体64(参照图7)同样,具有周壁66、顶板68和底板70,上述构件的结构与上述电池壳体64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另外,收容在箱壳84内的氢箱86在箱壳84内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多个(这里为13个)。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沿周壁66的车辆宽度方向相对的一对侧壁部66S间,在底板70之上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多根(这里为12根)第2横梁88。通过如上述那样在箱壳84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多根第2横梁88,提高了箱壳84本身的刚性。
利用上述第2横梁88划分沿车辆前后方向相邻配置的氢箱86之间。如图10所示,箱主体86A的长度方向(这里为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设定为不与周壁66的内周壁部66B直接接触。
这里,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门框下边梁63的闭合截面部26内,在侧视车辆时与燃料电池82重合的位置且在外部部分22与内部部分24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1冲击吸收部40。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燃料电池82在箱壳84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有第2横梁88。
在第4实施方式中,上述第2横梁88设定为成为在侧视车辆时与设置在门框下边梁63的下部闭合截面部34内的梯子状的冲击吸收部(第4冲击吸收部)40重合的位置。第2横梁88的结构以及第2横梁88与第1冲击吸收部40的关系与图8所示的第1横梁76大致相同,所以在图10所示的第2横梁88中,分别代替第1横梁76的后壁部76A、第2横壁76B、下壁部76C和分隔壁部76D地标注后壁部88A、上壁部88B、下壁部88C和第4横壁88D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门框下边梁46,在侧视车辆时不与氢箱44重合的位置(门框下边梁46的上部46A侧)设置有第2冲击吸收部38,从而冲击载荷F不向氢箱44侧输入。
相对于上述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向氢箱86侧输入。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燃料电池82中设置有收容多个氢箱86的箱壳84,在构成上述箱壳84的外形的周壁66内沿车辆宽度方向架设多根第2横梁88,从而提高了箱壳84本身的刚性。如图10所示,箱主体86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设定为不与周壁66的内周壁部66B直接接触。由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即使冲击载荷F输入门框下边梁63并且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传递(传递载荷F7)到燃料电池82侧,上述传递载荷F7也不会直接输入氢箱86。
在第4实施方式中,当传递载荷F7向箱壳84的第2横梁88侧传递时,上述门框下边梁63获得来自上述第2横梁88(严密地讲,是经由第2横梁88传递了传递载荷F7的门框下边梁63的相反侧的门框下边梁65(参照图7))的反作用力N7。由此,门框下边梁63的第1冲击吸收部40发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也就是说,采用第4实施方式,即使是短行程,也能有效地减少冲击载荷,所以能将上述冲击载荷F的一部分传递到燃料电池82侧。
如上所述,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门框下边梁63的闭合截面部26内设置第1冲击吸收部40,并且以在侧视车辆时与上述第1冲击吸收部40重合的方式设定箱壳84的第2横梁88的位置,能够利用来自第2横梁88的反作用力N7,抑制门框下边梁63的内陷。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当然可以适当地组合使用一实施方式以及各种变形例,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本发明。

Claims (12)

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下部构造包括:
一对门框下边梁,所述一对门框下边梁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电力供给装置,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配置在所述地板的车辆下方侧,
所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1冲击吸收部,
所述外部部分构成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门框下边梁的外壁,
所述内部部分与所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位于所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外部部分共同形成闭合截面部,
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自所述外部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到所述内部部分,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
所述电力供给装置是蓄电池,
所述蓄电池具有收容多个电池组件的电池壳体,
在所述电池壳体内,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设置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横梁,
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1横壁,
所述第1横梁构成为包含第2横壁,在侧视车辆时该第2横壁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第1横壁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地板横梁,该地板横梁在所述地板上配置在所述一对门框下边梁间,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还包含第2冲击吸收部,该第2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自所述外部部分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到所述内部部分,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包含第3横壁和第1连结壁,所述第3横壁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1横壁并列地配置,所述第1连结壁在所述第1横壁与所述第3横壁之间连结所述第1横壁与所述第3横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供给装置是燃料电池,
所述燃料电池具有箱壳,该箱壳沿车辆前后方向排列有沿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燃料箱,
所述箱壳内设置有第2横梁,该第2横梁划分沿车辆前后方向相邻配置的燃料箱之间,并且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重合的位置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冲击吸收部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4横壁,第2横梁构成为包含第5横壁,在侧视车辆时该第5横壁与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所述第4横壁重合。
6.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下部构造包括:
一对门框下边梁,所述一对门框下边梁分别配置在车辆的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外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地板横梁,所述地板横梁在所述地板上配置在所述一对门框下边梁间,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所述门框下边梁构成为包括外部部分、内部部分以及第3冲击吸收部,
所述外部部分位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
所述内部部分与所述外部部分一体形成,位于所述外部部分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与所述外部部分形成闭合截面部,
所述第3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沿车辆宽度方向在所述外部部分与所述内部部分之间延伸,并且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地板横梁重合的位置,
所述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第4冲击吸收部,该第4冲击吸收部在所述闭合截面部内在所述外部部分与所述内部部分之间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配置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电力供给装置重合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配置在所述地板的车辆下方侧的电力供给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供给装置是蓄电池。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力供给装置是燃料电池。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冲击吸收部构成为包含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第6横壁,
所述地板横梁构成为包含第7横壁,该第7横壁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在侧视车辆时与所述第6横壁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冲击吸收部包含第8横壁和第2连结壁,所述第8横壁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6横壁并列地配置,所述第2连结壁在所述第6横壁与所述第8横壁之间连结所述第6横壁与所述第8横壁。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下部构造还具有通道部,该通道部在所述地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朝向车厢内侧突出,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地板横梁以夹着所述通道部的方式在所述一对门框下边梁间延伸。
CN201810388710.4A 2017-04-28 2018-04-27 车辆下部构造 Active CN1087915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0781 2017-04-28
JP2017-090781 2017-04-28
JP2017-239998 2017-12-14
JP2017239998A JP6897539B2 (ja) 2017-04-28 2017-12-14 車両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91523A CN108791523A (zh) 2018-11-13
CN108791523B true CN108791523B (zh) 2020-09-29

Family

ID=62089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88710.4A Active CN108791523B (zh) 2017-04-28 2018-04-27 车辆下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0638B2 (zh)
EP (1) EP3395656B1 (zh)
KR (1) KR102032409B1 (zh)
CN (1) CN10879152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8530A (zh) * 2018-03-06 2019-09-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下部车体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97782B2 (en) * 2014-11-24 2021-08-24 Tesseract Structural Innovations, Inc. Sill beam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US11040680B2 (en) 2016-04-21 2021-06-22 Tesseract Structural Innovations, Inc. Uniform deceleration unit crash box
DE102016110787A1 (de) * 2016-06-13 2017-12-1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Batteriegehäuse einer Traktionsbatterie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0479413B1 (en) * 2016-09-20 2019-11-19 Apple Inc. Vehicle floor and subassemblies thereof
KR101896336B1 (ko) * 2016-11-16 2018-09-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전기자동차용 사이드 실의 보강 유닛
US10773582B2 (en) * 2018-02-19 2020-09-15 Dura Operating, Llc Automobile vehicle battery tray with side impact rails
US10688854B2 (en) * 2018-03-26 2020-06-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vehicle with integrated battery and floor assembly
JP2021522097A (ja) * 2018-04-16 2021-08-30 テッサラクト ストラクチュラル イノベーションズ,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均一減速ユニット
JP7014075B2 (ja) 2018-07-19 2022-02-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DE102018130070B4 (de) * 2018-11-28 2022-03-0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 oder teilelektrisch antreibbares Fahrzeug
JP7185847B2 (ja) * 2019-02-22 2022-1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US11091016B2 (en) * 2019-03-06 2021-08-1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21054286A (ja) * 2019-09-30 2021-04-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US11352064B2 (en) * 2019-12-16 2022-06-07 Hyundai Motor Company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vehicle
US11286002B2 (en) * 2019-12-17 2022-03-29 Zoox, Inc. Side-impact crash structure
JP7231572B2 (ja) * 2020-01-17 2023-03-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7481235B2 (ja) * 2020-11-19 2024-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2022111787A (ja) * 2021-01-20 2022-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搭載用電池パック
EP4098465B1 (de) 2021-06-01 2023-12-27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Druckfluidbehaelterhalterung
EP4119375A1 (en) * 2021-07-16 2023-01-18 Volvo Car Corporation Structural battery with reduced sill height
CN114132383B (zh) * 2021-12-10 2022-12-02 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DE102022124628B3 (de) 2022-09-26 2023-12-07 Audi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tragstruktu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2295A (ja) * 2004-12-28 2006-07-13 Honda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2137785A (zh) * 2008-11-17 2011-07-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US8696051B2 (en) * 2010-12-22 2014-04-15 Tesla Motors, Inc. System for absorbing and distributing side impact energy utilizing a side sill assembly with a collapsible sill insert
CN203600973U (zh) * 2013-11-15 2014-05-2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的布置结构
DE202016107206U1 (de) * 2016-01-22 2017-02-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bgesetzter wabenartiger Schwellereinsatz
DE202016107254U1 (de) * 2016-01-22 2017-0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rch verbundene rohrförmige Glieder gebildeter Türschwellereinsatz
CN206086909U (zh) * 2016-09-27 2017-04-1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效侧碰门槛吸能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7835B2 (ja) 2009-12-18 2014-02-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取り付け構造
JP5375886B2 (ja) * 2011-07-26 2013-1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電池保護構造
JP5668680B2 (ja) 2011-12-27 2015-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US8608230B2 (en) 2012-04-13 2013-12-17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Localize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for vehicles
JP6149505B2 (ja) 2013-05-20 2017-06-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搭載車両
JP5846193B2 (ja) * 2013-12-25 2016-0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82295A (ja) * 2004-12-28 2006-07-13 Honda Motor Co Ltd 電気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2137785A (zh) * 2008-11-17 2011-07-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地板结构
US8696051B2 (en) * 2010-12-22 2014-04-15 Tesla Motors, Inc. System for absorbing and distributing side impact energy utilizing a side sill assembly with a collapsible sill insert
CN203600973U (zh) * 2013-11-15 2014-05-21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系统的布置结构
DE202016107206U1 (de) * 2016-01-22 2017-02-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bgesetzter wabenartiger Schwellereinsatz
DE202016107254U1 (de) * 2016-01-22 2017-02-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rch verbundene rohrförmige Glieder gebildeter Türschwellereinsatz
CN206086909U (zh) * 2016-09-27 2017-04-1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效侧碰门槛吸能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8530A (zh) * 2018-03-06 2019-09-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下部车体构造
CN110228530B (zh) * 2018-03-06 2022-06-0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下部车体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95656B1 (en) 2020-01-01
US10710638B2 (en) 2020-07-14
KR102032409B1 (ko) 2019-10-15
KR20180121393A (ko) 2018-11-07
US20180312200A1 (en) 2018-11-01
EP3395656A1 (en) 2018-10-31
CN108791523A (zh) 2018-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91523B (zh) 车辆下部构造
CN108791522B (zh) 车辆下部结构
CN110803223B (zh) 车身侧部结构
CN109383257B (zh) 车辆侧部构造
JP2019006303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6897539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KR101565981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플로워 패널 조립체
CN112739611B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09318994B (zh) 车辆前部结构
CN112606905B (zh) 车辆下部构造
CN113135235B (zh) 车身下部构造
JP2022184594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84593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84597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84595A (ja) 車体構造
JP7002430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26960B1 (ko) 차량용 크래쉬 박스
JP2020104602A (ja) 車両側部構造
JP7306544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JP7192904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WO2024095716A1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ーケース
JP2022184589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28961A (ja) 車両搭載用電池パック
JP2022184584A (ja) 車体構造
JP2022184587A (ja) 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