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80962A - 端子模块 - Google Patents
端子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780962A CN108780962A CN201780018622.9A CN201780018622A CN108780962A CN 108780962 A CN108780962 A CN 108780962A CN 201780018622 A CN201780018622 A CN 201780018622A CN 108780962 A CN108780962 A CN 1087809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guide portion
- contact part
- folded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 bras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17 excl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68051 Chimer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AQQRQCODVNJCK-JLHYYAGUSA-N N-[(4-amino-2-methylpyrimidin-5-yl)methyl]-N-[(E)-5-hydroxy-3-(2-hydroxyethyldisulfanyl)pent-2-en-2-yl]formamide Chemical compound C\C(N(Cc1cnc(C)nc1N)C=O)=C(\CCO)SSCCO RAQQRQCODVNJCK-JLHYYAGU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7660 Pyre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端子零件(50),具备:金属盒体(52),其具有对方侧触点(31)进入的开口(52A);螺旋弹簧(16),其收纳于金属盒体(52);以及电接触部件(53),其被螺旋弹簧(16)朝向开口(52A)弹压,被对方侧触点(31)按压而一边压缩螺旋弹簧(16)一边移动,金属盒体(52)具有第1引导部(在金属盒体(52)的前壁(55)中的开口(57)的前后两侧的部分),第1引导部在电接触部件(53)被对方侧触点(31)按压而移动时与电接触部件(53)滑接,并将电接触部件(53)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与对方侧触点(31)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端子模块。
背景技术
例如,在汽车等中进行电连接时,已知通过使对置的触点触碰接触从而取得电连接的方法。在这样的方法中,当异物附着于触点间时会变得导通不良,所以不合适。因此,在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两个触点触碰时使其相互滑动,从而进行触点间的异物的排除。
具体地,在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的供电装置中,在阴侧接头设置有与盒体内对置的端板和被夹持在该端板间并压缩的螺旋弹簧。并且,在露出到外部的一侧的端板设置有具有弹力的板簧部件。该板簧部件通过在从端板延伸到外方后弯折,从而设置有容易弹性变形的倾斜状的自由端部,通过在阳侧的触点和阴侧的触点(自由端部)接触时两个触点相互滑动,从而进行触点间的异物的排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2-274290号公报(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大电流用途的情况下不能利用。这是因为,在大电流用途的情况下,板簧部件的板厚变大,刚性提高,因此弯折的部分不能变形,自由端部不能自由地弹性变形。因此,自由端部在与阳侧的触点接触时不能通过弹性变形而滑动,从而不进行异物的排除。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一种即使电流值变大、板厚变厚也能将与对方侧触点之间的异物除去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端子模块具备:盒体,其具有对方侧触点进入的开口;弹性部件,其收纳于所述盒体;以及电接触部件,其被所述弹性部件朝向所述开口弹压,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一边压缩所述弹性部件一边移动,所述盒体具有第1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在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与所述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因为电接触部件被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所以对方侧触点产生如摩擦电接触部件那样的偏离移动现象。因此,即使在电接触部件的对方侧触点接触的面附着有异物,或者即使在对方侧触点附着有异物,该异物也被擦掉。这样,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不必为了擦掉异物而使电接触部件弹性变形,所以能根据电流值将电接触部件的板厚加厚来使用。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第1引导部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向所述进入方向的斜前方直线地引导。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因为将电接触部件向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的斜前方直线地引导,所以电接触部件和对方侧触点相对地偏离移动的期间的电接触部件和对方侧触点的摩擦力变得大致均匀。因此,能将异物大致均匀地擦掉。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盒体具有第2引导部,该第2引导部在被引导到所述偏离的位置上的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弹性部件弹压而朝向所述开口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所述移动前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在由于维护等的理由将电接触部件和对方侧触点的接触解除的情况下,电接触部件被第2引导部引导而使电接触部件的位置返回到移动前的位置(被对方侧触点按压而移动前的位置),所以在之后使电接触部件和对方侧触点再次接触时也产生偏离移动现象。也就是说,在端子模块和对方侧触点的接触为第2次以后时也能将异物擦掉。
另外,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也可以大致平行。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因为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大致平行,所以能将电接触部件向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前侧的移动及电接触部件向该进入方向后侧的移动不浪费地转换为电接触部件的与该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
另外,也可以为,在所述电接触部件的所述进入方向的移动端位置上的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的与所述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间隔比在所述电接触部件的所述移动前的位置上的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的与所述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间隔宽。
例如,假设在电接触部件被对方侧触点按压而位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的移动端位置时,电接触部件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被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限制,则在对方侧触点由于热收缩等而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电接触部件不能追从对方侧触点的移动,产生接触点处的偏离。当其反复时成为所谓的摩擦磨损,有可能接触点处的电阻增大而发热等。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在上述的移动端位置上的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的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间隔比在电接触部件的移动前的位置上的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的与该正交的方向的间隔大。因此,在对方侧触点向该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电接触部件能追从对方侧触点的移动。因此,不易产生接触点处的偏离,能抑制摩擦磨损。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设置于在所述盒体的侧壁设置的导孔的内壁面,所述电接触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插入到所述导孔,且与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滑接。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第1引导部的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前侧和第2引导部的该进入方向前侧通过盒体的侧壁连结,并且第1引导部的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后侧和第2引导部的该进入方向后侧通过盒体的侧壁连结。因此,能利用伸出部滑接的力抑制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打开。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第1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内壁面伸出且弯曲90度以上的第1折回部,所述伸出部与所述第1折回部滑接。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因为第1折回部通过弯曲90度以上而具有曲面,所以通过伸出部抵接于该曲面,能更顺利地引导伸出部。
另外,也可以为,所述第2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内壁面伸出而弯曲90度以上的第2折回部,所述伸出部与所述第2折回部滑接。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因为第2折回部通过弯曲90度以上而具有曲面,所以通过伸出部抵接于该曲面,能更顺利地引导伸出部。
另外,也可以为,具备连接到外部设备的中间端子,所述电接触部件利用具有可塑性的编织线连接到所述中间端子。
根据上述的端子模块,能抑制滑接部位被引导到向所述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的移动被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结构阻碍。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即使电流值变大、板厚变厚,也能将对方侧触点之间的异物除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剖视图(在以端子零件单体观看的情况下为图3所示的B-B线的剖视图)。
图2是从前侧观看端子零件的侧视图。
图3是端子零件的俯视图。
图4是从左侧观看端子零件的主视图。
图5是端子零件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对方侧触点部抵接于电接触部件的状态的连接器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嵌合状态的连接器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对方侧触点部和电接触部件的偏离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0是从前侧观看端子零件的侧视图。
图11是端子零件的俯视图。
图12是从左侧观看端子零件的主视图。
图13是端子零件的仰视图。
图14是示出对方侧触点部抵接于电接触部件的状态的连接器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嵌合状态的连接器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6是从前侧观看实施方式3的端子零件的侧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一边参照图1至图8一边说明实施方式1。在以后的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以图1中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为基准。另外,所谓前后方向以图1中的纸面垂直方向为基准,将纸面外侧作为前侧,将纸面里侧作为后侧。
(1-1)连接器
如图1所示,连接器40与对方侧连接器2嵌合而电连接,具备端子零件50(端子模块的一个例子)和收纳有端子零件50的壳体51。
(1-1-1)端子零件
端子零件50具备:金属盒体52(ケース的一个例子);圆柱状的弹簧支架部14,其压接于金属盒体52的顶壁54;板状的电接触部件53;螺旋弹簧16(弹性部件的一个例子),其以被弹簧支架部14和电接触部件53压缩的状态收纳于金属盒体52;中间端子17;以及编织线18,其将中间端子17和电接触部件53能导通地连接。
如图2所示,金属盒体52是通过对SUS材料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利用顶壁54、从顶壁54的左侧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前壁55、从顶壁54的右侧端部的前后两侧向下方延伸且相互平行的一对侧壁56形成为大致箱状,在下侧具有开口52A。下侧的开口52A是对方侧触点31(参照图1)进入的开口的一个例子。
如图1及图3所示,在顶壁54贯穿设置有压接孔19,弹簧支架部14压接于压接孔19。
如图1所示,前壁55在比上下方向的中央稍微靠下侧使下端部向左侧稍微弯折。另外,如图4所示,在前壁55的弯折的下端部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57。
在前壁55中的开口57的前后两侧的部分55A构成在电接触部件53被对方侧触点31按压而移动时对电接触部件53的滑接部位进行引导的第1引导部。更具体地,第1引导部(即开口57的前后两侧的部分55A)与电接触部件53滑接,并将电接触部件53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水平方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例子)偏离的位置。
如图2所示,侧壁56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朝向左侧延伸出前壁保持部58。如图4所示,前壁保持部58具有比前壁55更进一步向左侧延伸并向内侧折回大致90度的卡止部59,利用卡止部59防止如下:前壁55以将上端缘作为轴向左侧转动的方式打开。
另外,如图2所示,在侧壁56中比前壁保持部58靠下方的部分具有向左侧伸出的部分,该伸出的部分形成有折回部60,折回部60为沿着折回线向外侧折回180度的形状,该折回线以与前壁55的下端部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倾斜。
折回部60构成在电接触部件53被螺旋弹簧16弹压而朝向开口52A移动时引导电接触部件53的滑接部位的第2引导部。更具体地,第2引导部(即折回部60)与电接触部件53滑接而将电接触部件53引导到移动前的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
在此,如图2所示,前壁55的开口57的前后两侧的部分55A(即第1引导部)和折回部60(即第2引导部)大致平行,前壁55的开口57的前后两侧的部分55A和折回部60的水平方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间隔在电接触部件53的上下方向(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的一个例子)的可动范围的任意位置上与电接触部件53的后述的第2伸出部7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一致。
另外,如图5所示,侧壁56通过下端部向内侧弯曲90度,从而设置有从下方支承电接触部件53的支承部69。上下方向上的支承部69的上表面的位置和开口57的下边的位置大致一致。
如图1所示,弹簧支架部14由黄铜等金属构成,具有收纳于螺旋弹簧16的内部的轴部14A、从轴部14A的上端缘部呈环状伸出的凸缘部14B、以及设置于轴部14A的上表面的圆柱状的凸部14C,凸部14C通过被从上方敲打并紧固,从而压接于顶壁54的压接孔19。
螺旋弹簧16的缠绕的大致一周与弹簧支架部14的凸缘部14B和电接触部件53分别接触,朝向开口52A弹压电接触部件53。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弹簧支架部14的轴部14A的长度是螺旋弹簧16的长度的1/3程度,螺旋弹簧16容许在被压缩时其下侧部分以某种程度压弯。
电接触部件53是对铜合金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部件,以相对于螺旋弹簧16的中心轴线成为垂直的姿势配置。电接触部件53的板厚根据端子零件50所要求的电容来设定,具有在与螺旋弹簧16比较时视为刚体的程度的板厚和硬度。
如图5所示,电接触部件53的下表面通过金属盒体52的下侧的开口52A而露出到金属盒体52的外部。另外,如图2及图5所示,在电接触部件53的左侧缘部设置有向左侧伸出的第1伸出部61,该第1伸出部61插入到前壁55的开口57。第1伸出部6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开口57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或比其稍小。
另外,在电接触部件53的左侧部分的前后两侧设置有向前后方向伸出的第2伸出部70,该第2伸出部70位于金属盒体52的前壁55的下端部与折回部60之间。第2伸出部7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金属盒体52的前壁55和折回部60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相等或比其稍小。
如图2及图4所示,中间端子17形成为平板状,配置于金属盒体52的外侧。
如图2所示,编织线18的两端部通过电阻焊或者压接等而连接到中间端子17的下端部及电接触部件53的右侧端部。编织线18是对具有导电性的铜等金属线材进行编织而成的,具有可塑性。编织线18的中间部分以具有余长的状态配置于金属盒体52的外部,当中间端子17和电接触部件53相对移动时,编织线18挠曲变形。因此,可抑制如下:当中间端子17和电接触部件53相对移动时,编织线18阻碍该移动。
(1-1-2)壳体
如图1所示,壳体51通过使上下分割的合成树脂制的上分割体62和下分割体63组合而构成。上分割体62的上壁的右侧端部以向上凸的方式伸出,在该伸出的部分的内侧的空间收纳有中间端子17的下端部。另外,上分割体62在左侧的壁的内表面的前后两侧形成有台阶部64,通过金属盒体52的前壁保持部58的卡止部59抵接于台阶部64,从而可限制金属盒体52向左侧移动。
在下分割体63设置有容许对方侧触点31进入的开口65。开口65设置于与端子零件50的下侧的开口52A大致相同的位置,能使电接触部件53在下侧露出,并能使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进入。
另外,下分割体63在开口65的左侧缘部朝上形成有台阶部66,在台阶部66与下分割体63的左侧的壁之间的凹部67收纳有金属盒体52的前壁55的下端部。另外,下分割体63在开口65的右侧缘部也朝上形成有台阶部68,台阶部68与金属盒体52的支承部69大致抵接。
(1-2)对方侧连接器
如图1所示,与连接器40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2具备对方侧触点31和合成树脂制的对方侧壳体32。
对方侧触点31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通过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向左侧呈大致直角弯曲而形成为大致L字状。并且,在对方侧触点31的呈大致直角弯曲的部分的上表面,通过从下表面侧的敲出而形成有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两个球状部33。这两个球状部33以在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嵌合时位于螺旋弹簧16的直径圆内的方式配置。
对方侧触点31通过嵌件成型而保持于对方侧壳体32。对方侧壳体32具有与连接器40嵌合的凸部34,对方侧触点31由凸部34保持。比凸部34的下缘位置靠上侧部分(在图1中为与高度H1对应的部分)构成嵌合部35。在嵌合部35的下缘位置以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凸缘部36,通过凸缘部36抵接于壳体51的下表面,从而可抑制对方侧触点31超越既定位置地进入到连接器40。
在此,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定位通过未图示的定位部进行,在通过定位部定位的状态下,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的相对移动仅能在上下方向进行。
(1-3)端子零件、壳体以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关系
如图1所示,金属盒体52的前壁55的开口57的下边位于比左侧的台阶部66的上端高的位置,电接触部件53的第1伸出部61抵接于开口57的下边,并且电接触部件53的右侧端部的前后两侧抵接于支承部69的上表面,从而可限制在此以上的向下方的移动。
从开口57的下边到壳体51的下端为止的间隔H10(换句话说,从支承部69的上表面到壳体51的下端为止的间隔)比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的高度H1小。因此,当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从开口65进入时,其顶端部抵接于电接触部件53的下表面,当嵌合部35进一步压入时,电接触部件53向上方移动。
另外,从开口57的上边到壳体51的下端为止的间隔H11比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的高度H1大。因此,电接触部件53即使在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完全插入的状态下也仍然具有向上方移动的余裕。
(1-4)端子零件及连接器的作用
如图6所示,当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如箭头91所示在上下方向相对地接近时,则对方侧连接器2的对方侧触点31通过壳体51的开口65及金属盒体52的开口52A进入,与电接触部件53触碰。
并且,当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进一步相对地接近时,电接触部件53被对方侧触点31按压而使螺旋弹簧16一边压缩一边向上移动。此时电接触部件53的滑接部位(即电接触部件53的左侧缘部中夹着第1伸出部61的前后两侧的部分)与金属盒体52的前壁55的下端部(更具体地,在下端部中朝向金属盒体52的内侧的面)滑接,从而如箭头92所示被引导到与移动前相比向右侧(与对方侧触点31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例子)偏离的位置。更具体地,滑接部位被向右斜上方(对方侧触点31的进入方向的斜前方的一个例子)直线地引导。由此,电接触部件53一边向上移动一边向右侧滑动。
并且,如图7所示,当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进一步相对地接近时,则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嵌合。在该状态下,电接触部件53被螺旋弹簧16的弹压力和对方侧触点31的按压力夹持。这样,通过电接触部件53被螺旋弹簧16向对方侧触点31侧按压,从而电接触部件53和对方侧触点31电连接。
参照图8,对嵌合前和嵌合后的电接触部件53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进行说明。在此,在图8中,假设电接触部件53与嵌合前相比向右滑动了距离L。在图8中,点A及点B示出图6所示的嵌合前的电接触部件53中的与各球状部33接触的接触位置,点A’及点B’示出图7所示的嵌合后的电接触部件53中的与各球状部33接触的接触位置。这样,当电接触部件53向右滑动距离L时,则各球状部33以摩擦电接触部件53的下表面的方式相对地偏离移动距离L。
此外,电接触部件53和对方侧触点31偏离移动的距离L与前壁55的下端部的倾斜角度成比例,所以在想要使距离L更加延长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前壁55的下端部更加倾斜。另外,距离L也与电接触部件53向上方移动的距离成比例,所以在想要使距离L更加延长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电接触部件53向上方移动的距离更加延长。
并且,如图7所示,当由于维护等的理由而将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解除时(即电接触部件53和对方侧触点31的接触解除时),电接触部件53的第2伸出部70的右端(其他的滑接部位的一个例子)与折回部60滑接,从而被引导到与解除前相比向左方(即与在嵌合时偏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离的位置,所以电接触部件53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更具体地,电接触部件53被折回部60向左斜下方(相对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倾斜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直线地引导,返回到被对方侧触点按压而向上方移动前的位置(即移动前的位置)。
(1-5)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1的端子零件50,通过电接触部件53的滑接部位(即电接触部件53的左侧缘部中夹着第1伸出部61的前后两侧的部分)被前壁55的下端部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右方偏离的位置,所以对方侧触点31的球状部33产生如摩擦电接触部件53的偏离移动现象。因此,即使在电接触部件53的下表面或者对方侧触点31的球状部33附着有异物,该异物也被擦掉。这样,根据端子零件50,不必为了擦掉异物而使电接触部件53弹性变形,所以能根据电流值将电接触部件53的板厚加厚而使用。
进一步地,根据端子零件50,因为将滑接部位在图6中向右斜上方(即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的斜前方)直线地引导,所以电接触部件53和对方侧触点31相对地偏离移动的期间的电接触部件53和对方侧触点31的摩擦力变得大致均匀。因此,能将异物大致均匀地擦掉。
进一步地,根据端子零件50,在由于维护等的理由将电接触部件53和对方侧触点31的接触解除的情况下,电接触部件53被第2引导部引导,使电接触部件53的位置返回到移动前的位置,所以在之后使电接触部件53和对方侧触点31再次接触时也产生偏离移动现象。也就是说,在端子零件50和对方侧触点31的接触为第2次以后时也能将异物擦掉。
进一步地,根据端子零件50,在前壁55中,开口57的前后两侧的部分55A(第1引导部)和折回部60(第2引导部)大致平行,所以能将电接触部件53向上侧(对方侧触点31的进入方向前侧)的移动及向下侧的移动不浪费地转换为电接触部件53的水平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地,根据端子零件50,电接触部件53利用具有可塑性的编织线18连接到中间端子17,所以能抑制如下:滑接部位被引导到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上的移动被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结构妨碍。
进一步地,根据端子零件50,折回部60通过弯曲90度以上而具有曲面,所以当连接器40和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解除时,第2伸出部70的右端与该曲面滑接,从而能更顺利地引导第2伸出部70的右端。
<实施方式2>
接着,利用图9至图15说明实施方式2。
(2-1)连接器
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201也与对方侧连接器2嵌合而电连接,具备实施方式2的端子零件210(端子模块的一个例子)和收纳有端子零件210的壳体211。
(2-1-1)端子零件
端子零件210具备金属盒体212(盒体的一个例子)、弹簧支架部14、电接触部件215、螺旋弹簧216、中间端子217以及编织线218。
如图10~图12所示,金属盒体212是通过对SUS材料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由顶壁213和从顶壁213的前后两侧向下方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一对侧壁220形成为大致箱状,在左侧、右侧以及下侧具有开口。下侧的开口221(参照图12)是对方侧触点31(参照图1)进入的开口的一个例子。
如图9及图13所示,在各侧壁220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从下方支承电接触部件215的支承部222。左侧的支承部222是通过将从侧壁220的下端部向左侧伸出的部分向金属盒体212的内侧弯曲大致90度而形成的。关于右侧的支承部222也是同样。
另外,如图10所示,在侧壁220设置有平行四边形的导孔223,该平行四边形具有在左右方向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上下两边和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相互平行的左右两边。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侧壁220形成有第1折回部224A(第1引导部的一个例子)及第2折回部224B(第2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第1折回部224A及第2折回部224B为将从导孔223的构成上述倾斜的两边的两个内壁面分别朝向另一方内壁面伸出的部分沿着折回线向外侧折回180度的形状,该折回线以与上述倾斜的两边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倾斜。
在此,如图10所示,第1折回部224A和第2折回部224B大致平行,第1折回部224A和第2折回部224B的水平方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个例子)的间隔H21在电接触部件15的上下方向(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的一个例子)的可动范围的任意位置上与电接触部件215的后述的伸出部22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一致。
此外,折回部只要弯曲90度以上即可,也可以不必折回180度。
如图9所示,电接触部件215是通过对铜合金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以相对于螺旋弹簧216的中心轴线成为垂直的姿势配置。电接触部件215的板厚根据端子零件210所要求的电容来设定,具有在与螺旋弹簧216比较时视为刚体的程度的板厚和硬度。
如图9及图13所示,电接触部件215的下表面通过金属盒体212的下侧的开口221而露出到金属盒体212的外部。另外,在电接触部件215的前后两侧设置有向前后方向伸出的一对伸出部225,该伸出部225插入到侧壁220的导孔223。伸出部22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导孔223的两个折回部224A及224B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相等或者比其稍小。
(2-1-2)壳体
如图9所示,实施方式2的壳体211与实施方式1的壳体51大体为相同形状,通过使上下分割的合成树脂制的上分割体226和下分割体227组合而构成。实施方式2的下分割体227也设置有容许对方侧触点31进入的开口229。开口229设置于与端子零件210的下侧的开口221大致相同的位置,能使电接触部件215在下侧露出,并能使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进入。
(2-2)端子零件、壳体以及对方侧连接器的关系
如图9所示,从导孔223的下边到侧壁220的下端为止的间隔H22比支承部22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高度)H23小。因此,电接触部件215的伸出部225不抵接于导孔223的下边,电接触部件215通过四角的附近抵接于支承部222而被限制在此以上的向下方的移动。
从支承部222的上表面到壳体211的下端为止的间隔H24比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的上下方向的高度H1小。因此,当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从开口221进入时,其顶端部抵接于电接触部件215的下表面,当嵌合部35进一步压入时,电接触部件215向上方移动。
另外,从导孔223的上边到壳体211的下端为止的间隔H25比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的上下方向的高度H1大。因此,电接触部件215即使在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部35完全插入的状态下也仍然具有向上方移动的余裕。
(2-3)端子零件的作用
如图14所示,当连接器201和对方侧连接器2如箭头80所示在上下方向相对地接近时,对方侧触点31通过壳体211的开口229及金属盒体212的开口221进入,并与电接触部件215触碰。
并且,当连接器201和对方侧连接器2进一步相对地接近时,电接触部件215被对方侧触点31按压而使螺旋弹簧216一边压缩一边向上移动。此时电接触部件215的伸出部225的左端(滑接部位的一个例子)与导孔223的第1折回部224A(第1引导部)滑接,从而如箭头81所示,滑接部位被向右斜上方直线地引导。由此,电接触部件215一边向上移动一边向右侧滑动。
并且,如图15所示,当连接器201和对方侧连接器2进一步相对地接近时,连接器201和对方侧连接器2嵌合。
并且,当由于维护等的理由将连接器201和对方侧连接器2的嵌合(即电接触部件和对方侧触点31的接触)解除时,伸出部225的右端(其他的滑接部位的一个例子)与第2折回部224B(第2引导部)滑接,从而被引导到与解除前相比向左方偏离的位置,所以电接触部件215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位置返回到移动前的位置(被对方侧触点按压而向上方移动前的位置)。
(2-4)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2的端子零件210,电接触部件215的滑接部位(即伸出部的左端)被第1折回部224A引导到与移动前相比向右方(即与对方侧触点31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所以对方侧触点31的球状部33产生如摩擦电接触部件215那样的偏离移动现象,即使在电接触部件215的下表面或者球状部33附着有异物,该异物也可被擦掉。这样,根据端子零件210,不必为了将异物擦掉而使电接触部件215弹性变形,所以能根据电流值将电接触部件215的板厚加厚来使用。
进一步地,根据端子零件210,第1折回部224A(第1引导部)及第2折回部224B(第2引导部)设置于在金属盒体212的侧壁220设置的导孔223的内壁面。也就是说,第1折回部224A的上侧(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前侧)和第2折回部224B的上侧通过金属盒体12的侧壁220连结,并且第1折回部224A的下侧(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后侧)和第2折回部224B的下侧通过金属盒体212的侧壁220连结。因此,能利用伸出部225滑接的力抑制第1折回部224A、第2折回部224B向水平方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打开。
进一步地,根据端子零件210,第1折回部224A(第1引导部)通过弯曲90度以上而具有曲面,所以通过伸出部225与该曲面滑接,能更顺利地引导伸出部225。
进一步地,根据端子零件210,第2折回部224B(第2引导部)通过弯曲90度以上而具有曲面,所以通过伸出部225与该曲面滑接,能更顺利地引导伸出部225。
<实施方式3>
接着,利用图16说明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是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在所述的实施方式2中,第1折回部224A(第1引导部)和第2折回部224B(第2引导部)大致平行。与此相对,如图16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端子零件310中,第2折回部324B(第2引导部)比第1折回部324A(第1引导部)更大地倾斜。
因此,在电接触部件215的上方(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的一个例子)的移动端位置上的第1折回部324A和第2折回部324B的水平方向的间隔H31比在电接触部件215被对方侧触点31按压而向上方移动前的位置(即移动前的位置)上的第1折回部324A和第2折回部324B的水平方向的间隔H32宽。
实施方式3的端子零件310在其他方面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201实质上相同。
接着,对实施方式3的端子零件310的效果进行说明。例如,假设在电接触部件215被对方侧触点31按压而位于上方(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的移动端位置时,电接触部件215向水平方向(与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被第1折回部324A和第2折回部324B限制,则在对方侧触点31由于热收缩等而向水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电接触部件215不能追从对方侧触点31的移动,产生接触点处的偏离。当其反复时成为所谓的摩擦磨损,有可能接触点处的电阻增大而发热等。
与此相对,根据实施方式3的端子零件310,上述的移动端位置上的第1折回部324A和第2折回部324B的水平方向的间隔H31比电接触部件215的移动前的位置上的第1折回部324A和第2折回部324B的水平方向的间隔H32宽。因此,在对方侧触点31向水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电接触部件215能追从对方侧触点31的移动。因此,不易产生接触点处的偏离,能抑制摩擦磨损。
<实施方式4>
接着,利用图17说明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4是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如图17所示,实施方式4的中间端子417弯折90度,具有垂直部分417A和水平部分417B。在水平部分417B形成有弹簧支架部414插入的贯穿孔417C。
水平部分417B在其贯穿孔417C中插通有弹簧支架部414的状态下配置于端子零件410的顶壁413与螺旋弹簧216之间。如图7所示,实施方式4的弹簧支架部414不具有凸缘部,水平部分417B被螺旋弹簧16朝向顶壁417按压。并且,编织线418的一端连接到水平部分417B的下表面。
此外,在此将实施方式4作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但是实施方式4的中间端子417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5>
接着,利用图18说明实施方式5。实施方式5是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如图18所示,实施方式5的中间端子517在朝向右侧的面连接有编织线518的一端。另外,如图18所示,实施方式5的电接触部件515弯折90度,具有垂直部分515A和水平部分515B。并且,在垂直部分515A的朝向右侧的面连接有编织线518的另一端。
此外,在此将实施方式5作为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实施方式5的中间端子517的结构及电接触部件515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实施方式1或者实施方式2。
<其他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通过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以第1引导部(金属盒体52的前壁55的开口57的前后两侧的部分55A)将电接触部件53的滑接部位向对方侧触点31的进入方向的斜前方直线地引导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1引导部只要是将滑接部位引导到与移动前相比向与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的结构即可,不限定于直线地引导的结构。例如第1引导部也可以呈圆弧状引导滑接部位,而且也可以朝向斜前方以起伏的方式进行引导。
(2)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以在金属盒体52设置有第1引导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壳体51设置有第1引导部,该情况下,壳体51是盒体的一个例子,连接器40是端子模块的一个例子。
(3)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以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具有折回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折回部也可以不必设置。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中间端子17及编织线18,但是这些也可以不设置。在该情况下,电接触部件53也可以用电线等直接连接到外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编织线18,但是也可以不使用编织线18而使用具有柔软性的包覆电线。另外,编织线18的配设位置成为金属盒体52的外部,但是也可以配设于金属盒体52内、螺旋弹簧16内。
(6)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以在电接触部件215设置有伸出部225、且该伸出部225收纳于金属盒体212的导孔223而被引导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例如在电接触部件215的缘部形成凹部,另一方面,在金属盒体212的侧壁设置凸条的第1引导部,在电接触部件215的凹部嵌入第1引导部而进行引导。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螺旋弹簧16仅有一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螺旋弹簧16也可以为两个以上。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使用螺旋弹簧16,但是也可以使用高强度橡胶等其他的弹性部件。
(9)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以第2折回部324B(第2引导部)的倾斜角度比第1折回部324A(第1引导部)的倾斜角度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与此相对,也可以为,第1引导部的下侧部分和第2引导部的下侧部分相互平行,并通过使第2引导部的上侧部分比第1引导部的上侧部分倾斜而使间隔加宽。即,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的一部分也可以平行。
附图标记说明
16…螺旋弹簧(弹性部件的一个例子);17…中间端子;18…编织线;31…对方侧触点;40…连接器;50…端子零件;51…壳体;52…金属盒体(盒体的一个例子);52A…开口;53…电接触部件;55A…在前壁中开口的前后两侧的部分(第1引导部的一个例子);60…折回部(第2引导部的一个例子);70…伸出部(滑接部位的一个例子);210…端子零件;211…壳体;212…金属盒体(盒体的一个例子);215…电接触部件;216…螺旋弹簧(弹性部件的一个例子);217…中间端子;218…编织线;220…侧壁;221…开口;223…导孔;224A…第1折回部(第1引导部的一个例子);224B…第2折回部(第2引导部的一个例子);225…伸出部;310…端子零件;324A…第1折回部(第1引导部的一个例子);324B…第2折回部(第2引导部的一个例子);410…端子零件;417…中间端子;418…编织线;515…电接触部件;517…中间端子;518…编织线。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端子模块,具备:
盒体,其具有对方侧触点进入的开口;
弹性部件,其收纳于所述盒体;以及
电接触部件,其被所述弹性部件朝向所述开口弹压,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一边压缩所述弹性部件一边移动,
所述盒体具有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在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与所述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该第2引导部在被引导到所述偏离的位置上的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弹性部件弹压而朝向所述开口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所述移动前的位置,
在所述电接触部件的所述进入方向的移动端位置上的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的与所述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间隔比在所述电接触部件的所述移动前的位置上的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的与所述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间隔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设置于在所述盒体的侧壁设置的导孔的内壁面,
所述电接触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插入到所述导孔,且与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滑接。
3.一种端子模块,具备:
盒体,其具有对方侧触点进入的开口;
弹性部件,其收纳于所述盒体;以及
电接触部件,其被所述弹性部件朝向所述开口弹压,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一边压缩所述弹性部件一边移动,
所述盒体具有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在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与所述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该第2引导部在被引导到所述偏离的位置上的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弹性部件弹压而朝向所述开口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所述移动前的位置,
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设置于在所述盒体的侧壁设置的导孔的内壁面,
所述电接触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插入到所述导孔,且与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滑接,
所述第1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内壁面伸出且弯曲90度以上的第1折回部,所述伸出部与所述第1折回部滑接。
4.一种端子模块,具备:
盒体,其具有对方侧触点进入的开口;
弹性部件,其收纳于所述盒体;以及
电接触部件,其被所述弹性部件朝向所述开口弹压,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一边压缩所述弹性部件一边移动,
所述盒体具有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在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与所述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该第2引导部在被引导到所述偏离的位置上的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弹性部件弹压而朝向所述开口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所述移动前的位置,
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设置于在所述盒体的侧壁设置的导孔的内壁面,
所述电接触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插入到所述导孔,且与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滑接,
所述第2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内壁面伸出并弯曲90度以上的第2折回部,所述伸出部与所述第2折回部滑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第1引导部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向所述进入方向的斜前方直线地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大致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具备连接到外部设备的中间端子,
所述电接触部件利用具有可塑性的编织线连接到所述中间端子。
Claims (9)
1.一种端子模块,具备:
盒体,其具有对方侧触点进入的开口;
弹性部件,其收纳于所述盒体;以及
电接触部件,其被所述弹性部件朝向所述开口弹压,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一边压缩所述弹性部件一边移动,
所述盒体具有第1引导部,该第1引导部在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对方侧触点按压而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与移动前的位置相比向与所述对方侧触点的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偏离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第1引导部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向所述进入方向的斜前方直线地引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盒体具有第2引导部,该第2引导部在被引导到所述偏离的位置上的所述电接触部件被所述弹性部件弹压而朝向所述开口移动时与所述电接触部件滑接,并将所述电接触部件引导到所述移动前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大致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在所述电接触部件的所述进入方向的移动端位置上的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的与所述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间隔比在所述电接触部件的所述移动前的位置上的所述第1引导部和所述第2引导部的与所述进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间隔宽。
6.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设置于在所述盒体的侧壁设置的导孔的内壁面,
所述电接触部件具有伸出部,该伸出部插入到所述导孔,且与所述第1引导部及所述第2引导部滑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第1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内壁面伸出且弯曲90度以上的第1折回部,所述伸出部与所述第1折回部滑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所述第2引导部具有从所述内壁面伸出并弯曲90度以上的第2折回部,所述伸出部与所述第2折回部滑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模块,其中,
具备连接到外部设备的中间端子,
所述电接触部件利用具有可塑性的编织线连接到所述中间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60202 | 2016-03-24 | ||
JP2016060202 | 2016-03-24 | ||
JP2016-249297 | 2016-12-22 | ||
JP2016249297A JP6766635B2 (ja) | 2016-03-24 | 2016-12-22 | 端子モジュール |
PCT/JP2017/009008 WO2017163858A1 (ja) | 2016-03-24 | 2017-03-07 | 端子モジュー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780962A true CN108780962A (zh) | 2018-11-09 |
CN108780962B CN108780962B (zh) | 2020-03-27 |
Family
ID=60008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8622.9A Active CN108780962B (zh) | 2016-03-24 | 2017-03-07 | 端子模块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18740B2 (zh) |
JP (2) | JP6766635B2 (zh) |
CN (1) | CN108780962B (zh) |
DE (1) | DE112017001463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00771B2 (ja) * | 2015-12-25 | 2019-04-17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 |
JP6660561B2 (ja) * | 2016-07-06 | 2020-03-1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コネクタ |
JP6766752B2 (ja) | 2017-05-26 | 2020-10-1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モジュール |
JP7012940B2 (ja) | 2018-03-08 | 2022-01-31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雌端子 |
CN111801850B (zh) * | 2018-03-08 | 2022-04-12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阴端子 |
JP6951669B2 (ja) * | 2018-06-04 | 2021-10-2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74290A (ja) * | 2001-03-22 | 2002-09-25 | Tokai Rika Co Ltd | ドアジャンクションの給電装置 |
US6494748B1 (en) * | 1999-11-16 | 2002-12-17 | Yazaki Corporation | Butt type contact terminal |
CN102332650A (zh) * | 2010-06-14 | 2012-01-25 | 泰科电子公司 | 具有横向移动触头的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99683A (ja) | 1986-10-15 | 1988-04-3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映像記録再生装置 |
JPS6399683U (zh) * | 1986-12-17 | 1988-06-28 | ||
JP2965846B2 (ja) * | 1994-01-20 | 1999-10-18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電気接続用コネクタ |
JP3242843B2 (ja) | 1996-07-10 | 2001-12-2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二部品構成の突き合わせ端子 |
JPH1083850A (ja) * | 1996-09-06 | 1998-03-31 | Osada:Kk | 端子台 |
JP3763703B2 (ja) * | 1999-06-02 | 2006-04-05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通信機および電池パックおよびコネクタ |
JP4194923B2 (ja) * | 2003-11-28 | 2008-12-10 |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 接点装置 |
DE102004027902B4 (de) | 2004-06-09 | 2006-06-08 | Ims Connector Systems Gmbh | Druckkontakt, insbesondere Batterieanschlusskontakt |
US7621785B2 (en) * | 2007-09-13 | 2009-11-24 | Well Electronic Co., Ltd. | Quick connector for electric heating tube |
US7736202B1 (en) * | 2009-01-14 | 2010-06-1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Contact assembly for attachment to an electronics module |
JP2011143802A (ja) | 2010-01-13 | 2011-07-28 | Ichikoh Ind Ltd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駆動回路、車両用灯具 |
KR101817804B1 (ko) * | 2011-08-03 | 2018-01-1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접촉 단자 |
JP6601203B2 (ja) * | 2015-10-28 | 2019-11-0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
JP6477417B2 (ja) * | 2015-10-28 | 2019-03-0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 |
JP6569133B2 (ja) * | 2015-10-28 | 2019-09-0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端子 |
-
2016
- 2016-12-22 JP JP2016249297A patent/JP676663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07 DE DE112017001463.8T patent/DE112017001463B4/de active Active
- 2017-03-07 CN CN201780018622.9A patent/CN108780962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07 US US16/086,326 patent/US10418740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16 JP JP2020155041A patent/JP696964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94748B1 (en) * | 1999-11-16 | 2002-12-17 | Yazaki Corporation | Butt type contact terminal |
JP2002274290A (ja) * | 2001-03-22 | 2002-09-25 | Tokai Rika Co Ltd | ドアジャンクションの給電装置 |
CN102332650A (zh) * | 2010-06-14 | 2012-01-25 | 泰科电子公司 | 具有横向移动触头的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12017001463T5 (de) | 2018-11-29 |
JP6766635B2 (ja) | 2020-10-14 |
CN108780962B (zh) | 2020-03-27 |
JP2020198322A (ja) | 2020-12-10 |
JP2017183270A (ja) | 2017-10-05 |
US20190103695A1 (en) | 2019-04-04 |
JP6969643B2 (ja) | 2021-11-24 |
DE112017001463B4 (de) | 2023-02-09 |
US10418740B2 (en) | 2019-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80962A (zh) | 端子模块 | |
CN111758190B (zh) | 连接器 | |
US20050153604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160181706A1 (en) | Connector | |
CN108140976B (zh) | 连接器 | |
US9876286B2 (en) | Connector | |
CN108352642B (zh) | 端子零件以及连接器 | |
CN101227053B (zh) | 端子压接设备 | |
CN103682824B (zh) | 连接器 | |
TWM393087U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2020198322A5 (ja) | 端子モジュール、端子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 |
US20200076107A1 (en) | Contac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KR20150048195A (ko) | 접속 단자 | |
CN10300103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651399B (zh) | 端子模块 | |
CN2817101Y (zh) | 电连接器的弹性插针 | |
CN108140975A (zh) | 端子 | |
CN114498132B (zh) | 连接端子 | |
CN103797650A (zh) | 母端子 | |
WO2017163858A1 (ja) | 端子モジュール | |
CN217468876U (zh) | 一种密封型弹片插座端子 | |
US20160120024A1 (en) | Linear Conductor Connection Terminal | |
US20110034052A1 (en) |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and socket connector having the contact | |
CN209786234U (zh) | 一种浮动式母座以及包括它的同轴连接器 | |
CN109038017B (zh) | 金属接触件及其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